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设施农业分析集锦9篇

时间:2023-12-13 14:54:09

设施农业分析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农业设施物联网;APP客户端;LED植物生长灯

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农业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通过物联网系统可以连接传感器采集棚内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并根据参数变化自动控制卷帘和风口的开合,使作物在最佳条件下的环境里生长。并可以通过手机App客户端和物联网智慧平台实时监控棚内环境数据,远程操控温室状态。西宁市自2009年起开始建设设施农业物联网,通过17年的不断努力,从当时的简单装配几栋温室,只能传输温室环境状况的简单数据,到目前可以实现现场两路手控,以及手机、计算机远程控制,同时可以采取环境条件数据进行八路以上系统智能化管理,极大的提高了使用效率,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达到了预想的的效果。现将使用效果介绍如下。

1设施农业物联网管理省工效益

该系统根据室外、室内温度、光照、湿度情况,自动卷帘以及上、下卷帘通风排湿、降温,节省了卷帘时间及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天每个温室能节省2h人力,一年360d可节约720h,每个工按8h计,可节约90d工时。如青海葛源农业开发公司安装的温室物联网自动化系统按照173个温室计算,每年节约:90d×173栋温室=15570d的工时。每人每天按工资80元计算,全年节约人力费用:15570d工时×80=1245600元,平均每个大棚每年节约人力费7200元,经济效益可观。该项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实现远程现场交流、查看、管控,对温室的生长情况可以实现对焦、360度查看、拍照、记录映像。还可以专家远程进行技术跟踪、语音对话、病虫害诊断等,可以极大的利用专家的资源,加速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上真正利用起来,每亩可增收1300元。

2设施农业物联网卷帘节时增效

数字卷帘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卷帘速度快,尤其低温、寡照的冬天,每天平均可以让植物多照射阳光0.5~1.0h。春、冬、秋季植物生长按需要卷帘7个月,每天植物照射8h,共计照射时间1680h,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后:春、秋、冬三季作物需要补光时间,早晨提前打开温室卷帘多照射0.5h/d,下午晚盖卷帘多照射0.5h/d,每栋每天作物要多照1h,要是需要补光的春、秋、冬按有效补光时间7个月210d计,该温室物联网补光系统要多增210h。同时210h按以上每天光照8h计算,可增加26.25d,补光、增温、提前上市效果明显。以上每人每天管理按2.5~3栋工作量计算,实际上一个基地或种植户管理温室的时间成本还远远超过以上数据。

3设施农业物联网LED补光效益

通过LED植物生长灯的使用,该系统主要应用在深冬、早春、晚秋季节的喜光作物上。使用LED植物灯增加有效光照时间,缩短生长周期,可缩短植物生长周期20%,使产量增加30%左右。在冬季6~7个月时间中,湟源县顺泰农业科技生产基地经过统计亩可增产1500kg价值6000元左右。少使用农药:LED植物灯的光谱中无红外光和紫外光,有些昆虫不喜欢到这种环境中,因而减少使用农药;节水:LED灯光中无红外光,不产生水分蒸发,在生长期中,水分消耗很少;连续光照改变植株吸收营养模式,增强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和营养的能力,减少化肥使用量;蔬菜风味、口感好。植物叶片肥美、壮实,由于光照时间长,使维生素和糖的含量提高,商品性好;可调节植物的供应时间,植物灯诱导植物生长,可提早瓜果、蔬菜上市时间;LED寿命长、节能、环保。LED光效目前可达200lm/w,使用寿命可达3h以上。可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季节,实现定时分阶段智能补光,不需每天进行人工操控,只需定期进行维护。见附图。

4设施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效益

温室内土壤墒情灌溉控制技术,该系统借助压力系统,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通过对土壤温湿度测量决定自动灌溉的次数和灌溉总量,这些自动灌溉控制策略实现了土壤的多次量少灌溉的自动需求,有效的降低了温室内部空气湿度,减少了病虫害,使土壤根系达到缺水即灌溉,适量即控水,使作物根系处于水、肥、气、热的生长最佳状态。每栋温室一年节省追肥人工7~8次,每次每亩平均用工5个工,则:7.5×5=37.5,每个工按80元计,节省人工费用3000元。节省用水每亩每栋一年按20次计,一次节水15t,每吨水按2元计,每亩共计30元,20×30=600元。提高肥效5%,增产15%,亩增收1500×2元=3000元。以上灌水、施肥系统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及智能控制,节资、省工增效明显。

参考文献

[1]程曼,王让会.物联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物联网与地理信息统计,2010(10):22-27.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2

1.1 国外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设施农业的出现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和进步而逐渐兴起的一个农业发展模式,它是与自然农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一个可以人工调节的、适合其作物生长的环境氛围,从而让农作物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有关国外的设施农业技术的发展其起步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左右,最初意识到设施农业技术发展的重要性的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因此这些国家在农业设施发展的投资力度比较大,同时国家政府也提供了一些了农业设施补贴的方针政策。而这些发达国家中设施农业发展较快的有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他们在世界设施农业总占地面积量中拥有一定的分量。这些国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无土栽培、温室培养等方面研发出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方法。

1.2 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现状探究

我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对于一个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农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之一,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因此国家始终对农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放置在关键位置,同时对于设施农业的发展也十分重视。从时间的角度看,我国的实施农业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说唐朝人们用天然的温泉水去种植培养农作物如瓜果等。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发展轨道后,人们普遍对塑料大棚种植和玻璃温室种植比较注重,经过不断地实践与探索,我国温室种植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这在传统温室种植的基础上又前向跨越了一大步。又由于我国在交通运输及其铁路、公路建设上有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所以,我国南北方的设施农业技术实现较便捷的交流平台,大大增加了我国南方和北方的蔬菜等农作物大棚种植和温室培养技术的交流频率。到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我国的设施农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200多万平方公顷,在世界设施农业面积范围内成功跃居于第一位。

2 我国设施农业中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解决对策

然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和成长过程都不是只有利而没有弊端的,随着我国设施农业的迅速发展,在给我国农业种植带来高产量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可避免的问题。其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的设施农业技术水平较低。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施农业总体水平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发达国家在对农业的科技化发展提出的口号是“用最大的投入获得最高的生产量”,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于是在设施农业技术的新进展上有一定的难度。二是基础设施条件不足。我国的设施农业中栽培种植面积在总体上较大,但是其所用的设施水平却较低,在我国的采用设施农业技术,如无土栽培、大棚种植的农户中,他们大多使用的是及其简单的设备,其简单程度到有些设施仅仅可以用来防雨和保温,因此这种低水平的农业设施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较差,其设施的技术水平与设施的使用费用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三是目前我国设施农业基础的土地使用率低,资源浪费率较高。由于一些农业基础设施的技术跟不上,其结构也不完善等因素,就会造成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对土地占用率较大却又得不到高效的使用从而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情况。

这对这一系列的设施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相关对策,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农业设施的使用水平,让我国的设施农业进入一个新台阶。下面提出几个主要的问题解决措施,首先,应该加强对农业设施技术先进的国家学习与合作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而技术水平和设施利用的理念,然后再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本身情况,采取融合创新的措施,促使我国设施农业保持在良好发展的水平上。其次是要坚持设施农业的发展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为我国地大物博,其气候条件也多种多样、水文、地质也有所不同,我们在发展农业设施时要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设施体制逐步走向完善。此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对于设施操作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他们对设施使用的高端操作技术水平,从而做到设施价值发挥的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对于我国设施农业的未来展望

从整体上说,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的提高空间很大,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进步应秉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我们要密切的将设施农业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完善设施的配套体系和整体技术水平,在设施的节能、环保上大下功夫,以响应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号召。与此同时,要把农业设施的研究发展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结合,利用高效的网络科技实现农业设施的智能化,这必将会给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带来可观的发展前景,因为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农业设施的现代化。此外,我国是一个十三亿的人口大国,这对粮食的产量需求有更高的要求,在这十三亿人口的农业大国的总体背景下,我们对设施农业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人们对蔬菜粮食的干净、卫生。营养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在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今天,在设施农业的农作物生产中也对其产品的质量要有严格的把关。

4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农业。林业等方面发展迅速,国家及其政府一直关注的就是三农问题,可见有关农村、农业问题对于我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主要对设施农业的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并对未来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展望。 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道路不断迈进的必经阶段,我们有必要再次提高对农业设施的深度认识。民以食为天,只有充分保障国家在农业方面的稳定持久的发展,我们才能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足够的发展实力。解决好农业问题,尤其是对设施农业问题,我们才能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科技时代占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毫无疑问,设施农业是我国当代农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成分,因此我们必须以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对待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问题,这需要国家、社会,甚至是个人的共同努力,积极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培养相关的科技人员,完善其设施的措施及其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技推广;阻碍因素;措施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念

顾名思义,所谓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指所有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机构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指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研单位与高校、相关推广单位以及农民技术工作人员的有机组合,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与农业咨询服务等。其最终目的是让广大农民获得先进的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其生产能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义

胡总书记曾经说过“农业的希望在科技”,而科技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在于推广体系的建设。要想全面建设新农村社会,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

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与实际生产产生关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极大加快农业技术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使农民用更少的人力物力财力生产更多更优质的农作物。此外,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将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还可以大大减少农业污染,在生产出绿色农产品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

2.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并且还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利于社会稳定。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可以大大减少农业生产中人力畜力的使用,改善农业生产“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使生产过程变得更加“体面”,从而利于人民群众转变传统观念,更加愿意接受“农民”这一职业。这对于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3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业推广体系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模式,使之能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此外,现代农业技术推广已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技术本身,还可以提供市场风险等咨询服务,指导农民及时根据市场动态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因此,农技推广能够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3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因素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发展的,尚且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农技推广工作,大致可总结为以下三点。

3.1管理体制不合理

我国当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大多依附于各级行政机构,相关工作更加倾向于行政而不是服务。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在承担公益性推广工作的同时又执行执法监督职能,开展经营也较为普遍。这些因素使农技推广工作大打折扣,没有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3.2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由于当前社会的年轻人更向往城市生活,很少有中青年技术员愿意留在农村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使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产生人员老化、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又缺乏相应的培训机会,其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甚至与当地农民水平相当。

3.3推广机制不科学

当前绝大多数农技推广机构的推广机制仍采用自上而下的“任务式”推广,实际工作中只是按上级部门意愿执行,推广动力不足,农民缺乏积极性。这种不合理的推广机制容易使政府所推广的技术与农民实际技术需求出现错位,难以提高农民生产能力。

4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措施探讨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技更加高效的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相关措施。

4.1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体制

首先要明确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职能,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为主、政府为辅的管理体制,二者各司其职,主要推广工作由农技部门进行,政府只起监督与辅助作用。上级部门应对农技推广机构的经营加以约束,使其以公益为第一要务,杜绝因经营活动而影响农业技术推广进程的现象。

4.2全面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是直接与广大农民接触的工作人员,农业部门要优化农技推广的人员结构,制定有效的优惠政策以鼓励优秀的高学历毕业生深入到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中,并逐步增加其工作比重。对于年龄较大、工作经验较长的推广人员,应为其提供培训机会以辅佐年轻技术员开展工作。对于非专业的人员,可以适当清退,确保专业的技术人员比例能够达到国家规定的80%以上。

4.3改革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所推广技术的选择不能仅以农业部门意愿为导向,而应充分考虑农民的切实需求,将“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单向推广机制转变为“先进技术?农技站?农民”的双向机制,农业部门应按照农民需求有选择地推广相应技术,对农民没有接触过的技术可以根据实际生产状况,经过试验后再推广至广大农民。

4.4保障推广资金的投入

其实农业推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是由于经费紧张产生的,因此农业部门和各级政府应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规的要求,将农技推广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保证足额到位。对于经费的使用应做到人员、工作条件与设施、技术人员与农民的培训等首先得到充分的保障,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完备的软硬件基础。

5总结

农业技术的推广事关国计民生,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发展的,不能适应当下国家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求。因此,各级农业部门要改善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保障推广经费,全面提高各级推广人员素质,采用科学合理地推广体制,以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科学技术更加高效地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宇钢.贵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一以修文县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郭晋.潍坊市农业推广体系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设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661.1 文献标识码:A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现代农业,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多元化收入来源体系、繁荣城乡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十五”以来,平安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生产,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重要的产业来扶持和培育。但由于该地区受自然条件、地理和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制约,农业产业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施农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本文通过对平安县设施农业现状的研究分析,立足平安县实际,对加快设施农业发展提出一些认识和看法。

1 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1.1 设施农业现状

近年来,平安县凭借独特的气候资源及当地富硒土壤的开发和利用,设施农业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了“生态、绿色、富硒农产品”的定位,通过汇集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推进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和创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设施农业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1.2 平安县设施农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对普通日光温室重点茬口生产效益进行调查,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中常种作物在不同茬口的生产效益。

1.2.1 一大茬番茄

8月中旬到来年5月中旬一茬番茄,平均每667m2产量5000kg。价格分别为番茄1元/kg。每667m2产值20000元左右,除2012年生产成本2600元(农用塑料膜、化肥、农药等),折4000元,效益为13400元。

1.2.2 一大茬黄瓜

一大茬黄瓜平均每667m2产量为3500kg,平均每667m2产值0.7万~0.85万元,除2012年生产成本2000万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5000元。

1.2.3 一大茬西葫芦

一大茬西葫芦平均每667m2产量5000kg,价格2元/kg,每667m2产值4万元,除2012年生产成本7500元,折旧3600元,每667m2效益29900元。

1.2.4 一大茬茄子

一大茬茄子平均每667m2产量12000kg。价格分别为茄子1.1元/kg。每667m2产值26400元,除2012年生产成本6500千元,折旧6000元,每667m2纯收入14400元。

综上所述,平安设施蔬菜发展与国内其他设施蔬菜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比较,在每667m2平均效益上还存在有较大的距离,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3 平安县设施农业的市场分析

1.3.1 市场需求空间较大

2010年平安县总人口12.1万人,将全县常住人口每人每天平均消费的蔬菜按照0.5kg/人计算,全县每日平均蔬菜消费量为60.5t,将县辖区内自产自食部分人口(约占50%)0.92万kg蔬菜扣除后,全县每日平均蔬菜消费量为51.3t,全年蔬菜消费需求量为51.3t/d×365d=1.87万t(其中还不包括流动人口的蔬菜的消费需求)。2011年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867hm2,总产量2479t,设施蔬菜总产量约占蔬菜总需求量的13%,因此,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提升。

1.3.2 进入西宁及周边市场比较优势突出

利用高原冷凉性气候和工业污染少等优势,生产无公害、绿色及有机设施农产品,为海东各县及周边高端消费市场提供充分的绿色农产品。充分发挥我县富硒产业区位优势,加快富硒资源开发,推动富硒产业发展,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平安县是海东地区地委、行署所在驻地,介于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兰青铁路、兰西高速公路、109国道横贯全境,交通便利,区位优越。

2 平安县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设施农业分散,规模偏小

从设施农业的总体布局来看,分布不均,相对集中在县城附近及离县城较近的乡镇,不仅生产规模偏小,对企业及老板的吸引力不大,不愿专程上门收购,难以产生规模效益。

2.2 设施农业投入不足

一栋334m2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建设资金1.5万元左右,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虽然多渠道筹措资金,但对收入较低的农民来说,资金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3 农民认识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

设施农业建设中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省、地、县三级领导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建设,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个别干部群众依然习惯与旧的传统生产方式,思想认识不到位,瞻前顾后,认为设施农业是政府部门的事,等政府投入,靠政府出资,影响建设进度。

2.4 注重设施农业产前、产中服务,对产后服务重视不够

在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初期,积极引导经营户进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跑项目、筹资金。当项目建设完成后,虽然也在引导种植上做了大量工作,但对后期经营服务过问的多,帮助销售的少,造成一部分产品销售不畅甚至积压,影响群众的建棚积极性。

2.5 技术人员缺乏,科学指导不够深入

虽然通过培训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技术人员,但真正懂蔬菜种植技术,能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的科技人员严重缺乏,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加之大部分农民都是粮农转菜农,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对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掌握新技术慢、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高,影响温棚种植效益。

3 平安县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

政府在设施农业建设发展当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不但要引导设施农业良性发展,同时还要协调各部门之间形成合力,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政府因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充分发挥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设施农业发展的组织,调控作用。要争取各渠道资金,加大对设施农业资金、技术、人力上的投入,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整合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认真解决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种种问题。业务技术部门切时搞好技术指导和物资供应,促使农民种植技术不断提高。要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管理者对新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3.2 扩大生产规模,实行区域化布局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优势比较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实行规模化经营。根据不同地域条件,选择有水源、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较高、群众有一定积极性的地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建设。

3.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

设施农业对地区经济条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投入很难产生相应的规模和效益。政府应发挥职能作用,多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信贷资金支持农民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生产水平,同时要引导农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充分调动投入主体农民建设温棚,科学种植的积极性。

3.4 加强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学种植水平

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结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科技三下乡”等活动,改进培训方式,采取“手把手”、“面对面”培训和选派农民技术员、“土专家”实际指导办法,同时积极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加强联系,进一步强化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切实改变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加大科技投入,解决影响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支持技术引进和创新,搞好技术储备;优化设施结构,提高节能效率[2]。

3.5 树立品牌意识,推行无公害生产

充分发挥我县气候冷凉、环境无污染的条件,积极引进新品种,增加设施农业蔬菜品种的价值。严格按照无公害产品的要求和商标质量标准进行管理,争取产品达到国内国际质量标准认证、注册商标、打出品牌、提高知名度。

3.6 拓宽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化经营

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建立蔬菜种植研究基地和销售窗口,与省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应态势,建立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加强蔬菜上市前的处理、储藏、保险和加工包装技术的推广应用,延伸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环节,提高设施农业产品附加值,最终使设施农业生产和销售各环节服务呈现系列化,产品走上产业化经营路子。

参考文献

[1] 邓万平,张艳荣.古浪县大靖镇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J] .甘肃农业,2012(1).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农田;灌渠设计;施工作业;水利工程

当前,修建农田水利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农田的耕地灌溉问题以及农村的村民和牲畜的饮水问题,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修建小型的水库、蓄水池、塘坝以及为了防止干旱的自然天气所造成土地干涸而建设的饮水工程等等。小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完善当地农业水利设施,能够有效的降低因自然灾害情况的发生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为农业健康、稳健的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一、农田水渠的设计

(一)农田水渠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农田水渠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地形环境情况,因为所设计出的水渠要能够符合给予所有农田灌溉的要求,所以其渠道是分布非常广泛的。在设计时,应将当地的地理条件特征加以合理利用,将渠道的主干部分设置在较高的位置点,然后将各分渠道设计在较低的位置,这样不仅能够达到让所有农田都被充分灌溉的目的,还能提高灌溉效率,节约水资源。其次,水渠渠道的设计必须符合安全可靠的原则,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例如,在设计渠道时,要尽量避免高填方和不易施工的危险路段:在修建山丘区地形的渠道时,应远离河流和小溪,以避免暴雨天气导致的山洪冲毁渠道的情况发生。同时,渠道设计还有配有泄洪、排洪的基础性设施。

(二)农田水渠设计材料的选择

在设计材料的选择上,要选择能够符合当地地形条件的材料,可以大胆尝试当前市场研发的新型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技术,打破旧有观念“使用混凝土材料”。对于材料的选择应遵循适用原则,这样才能提高使用效率。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应多加注意,例如,东北地区在冬季时,气温较低,水资源短缺,因此,在该地区设计水渠使用材料时,要注重材料的防冻性以及水损较小等特殊要求。应用塑料管以及塑钢槽等材料来衬砌渠道,能够提高渠道设计的合理性,并且具有施工便捷、实用性更强的优点,具有耐久性,经济实惠。同时,塑料管以及塑钢槽等材料能够避免由于热胀冷缩等自然因素所带来一定的破坏,降低水渗漏的损失,高效、节能、安全、可靠。

(三)农田水渠跌水的布局设计

在设计农田水渠跌水时,要遵循减少落差、多设跌水、挖填要均匀的原则。要特别注意的是,一定不能出现填方过高以及跌差超大的现象,一些地方在设计跌水时,将落差设计过大,并且将跌水修改了填方的渠道上,渠道仿佛设计上了天,而跌水上面以及下面全部都是填方的渠道,造成了跌水的进水口和田面的距离达到了1米高,造成了严重的供水安全隐患。

二、农田水渠的工程施工

(一)衬砌板的加工制作

在加工制作衬砌板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预制的衬砌板(槽)其边缘一定要垂直、厚度均匀,边角呈方形;二是在制作完成后,要对衬砌板(槽)加以养护,避免其在搬运或是卸货时发生断裂、磨损毁坏的现象发生,为渠道的衬砌具有高质量做良好保障。

(二)农田水渠的放样以及沟槽土方的开挖

在进行农田水渠渠道的放样时,要严格的按照渠道施工工序的规定要执行,主要是结合初始设计参数(堤顶宽度、渠底宽度、水渠深度、渠道比降等方面),将渠道的设计能够符合施工的实际情况,然后做好渠道的开挖和填筑工作。放样的程序为:首先将渠道的中心线固定好,并打下中心桩做以标记,然后再按照之前设计的比降及高程,将水平杆固定好,并在其上面按之前设计的尺寸将堤顶线以及渠底线加以固定,最后即可按照放的线来进行水渠的开挖。需注意,依据比降和高程,每隔25米要打下一个标示桩,桩号依次为0+025,以便确保施工的准确度。

在沟槽土方开挖时,施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做基础性的处理,主要对土地的地质进行勘察并且对土壤的承载力进行分析,如若是较为软弱的第几,应考虑换填方法来做加固处理,就是先将软地挖去,然后用回填料以分层的形式进行回填,加固土壤。二是开挖沟槽时,应分两次开挖,第一次开挖时,预留要超过20cm,第二次开挖是在浇筑混凝土地板前或者是在安装U/L型的加工制作件之前,开挖深度达到之前设计的高程。

(三)混凝土浇筑工作

在进行混凝土浇筑工作时,应注意三点问题。一是要选择适用的骨料,同时还要将原材料配比正确;二是在混凝土在搅拌站拌和后,在运输的途中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三是用混凝土浇筑时,应快速施工,保证混凝土的温度,并且要使混凝土和沟槽的底部接触完好,之后采用分段式浇筑方法,浇筑每一段后,施工人员要做原浆收面工作,达到外观良好的效果;四是无论是使用人工或是附着式的振动器进行振捣,都要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加以保证;五是要在混凝土浇筑工作完成后,注重对其的保养,以避免裂缝现象的发生。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6

1.1设施农业概念

设施农业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概念,其中狭义的设施农业是指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在可控的条件下,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的动植物生长。而广义的设施农业从产业链角度出发,是指为农产品商品各阶段提供最适宜环境条件,以摆脱自然环境和传统生产条件的束缚,获得高产、优质和高效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活动。设施农业具有技术装备化、过程科学化、方式集约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特点。设施农业产业链的特征是,目标商品化途径全程化环境可控化效益全面化。现代设施农业包括设施园艺、设施畜牧和设施水产。

1.2温室大棚装备

温室大棚的分类级别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其用途可以分为生产性温室、科研教育温室和商业温室。而另一种是按照覆盖材料、温室性能和其他方式进行分类。其中按照覆盖材料可将温室分为玻璃温室、塑料薄膜温室、PC板温室、复合覆盖温室和玻璃钢温室;按温室性能可分为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中小拱棚和遮阴棚;按其他方式可分为加温温室、不加温温室、简易温室、智能温室、金属结构温室和其他结构温室等。设施农业机械作为农业机械中的重要份额,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设施农业机械的安全生产,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机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不仅是农机部门服务于现代农业安全发展的职能体现,也是推进设施农业机械整体水平,提高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实力的需要,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都将起着积极促进作用[2-3]。我国“农业设施”发展有其独特的特点,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特别是日光温室和简易土温室,是我国独有的一种设施生产方式。尽管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是在现阶段为缓解北方地区周年蔬菜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数据显示,北京2011年温室大棚建成面积2.17万hm2(32.5万亩),预计到2012年底将建成温室大棚达2.33万hm2(35万亩)。就设施机械化问题来说,受“农业设施”整体结构的限制,一般节能型日光温室面积不足666.7m2(1亩),南北跨度8~10m,长度60m。横向种植,南端空间高度在50~80cm,北端有60~80cm通道。在这个空间里实现省力化种植操作的难度较大,正所谓“螺丝壳里作道场”。蔬菜作物的机械化在露地生产中都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如果加上空间限制,使用设施机械化设备难度更大。没有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借鉴,也无适应的设备可供选择,这就是我国设施机械化面临的难题。从农机农艺结合角度看,设施这一农艺是已经确定的,只有设备适应设施环境,别无选择。尽管这样,由于农民需求迫切,因此部分设备将就而生,不是应运而生,这就给使用带来了不便和仍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

2设施环境调控装备技术

设施栽培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因此生产者对环境的干预、控制和调节能力与影响,比露地栽培要大得多。目前国内主要的调节手段主要是加温、降温、保温、通风换气、补光、调湿和二氧化碳施肥等方面。环境调控能力是温室性能的重要指标,对产品的品质、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调控设备主要类型包括通风换气设备、保温设备、加温降温设备、补光设备、CO2施肥设备和监测控制设备。

2.1通风换气

设施环境通风的目的在于:①排除设施内的余热,使室内的环境温度保持在适于植物生长的范围内;②排除余湿,使室内环境相对湿度保持在适于植物生长的范围内;③调整空气成分,排去有害气体,提高室内空气中CO2的含量,使作物生长环境良好。设施环境中常见的通风方法:①自然通风。指在温室等设施的适当位置设置窗户,靠热压和风压作用进行通风,并可以通过调节窗户的开度来调节通风量。自然通风开关窗的机械设备:卷膜开窗系统和齿条开窗系统。②机械通风。依靠风机产生的压力强迫空气在设施内流动。

2.2保温设备

保温设备的作用是加强温室保温能力。常用的保温设备有日光温室保温被、草帘、卷被帘机、连栋温室保温幕以及其他形式的内设保温。不同设备具有各自特点,如草帘保温效果好,价格低廉,但自身质量大、防水性差。保温被具有质量小、易卷放、防水性好的特点。而卷被机总体上具有高效、节省劳力、价格高和装配要求高的特点。而不同类型的卷被机之间也存在差异。目前设施保温设备存在主要问题是新型高精度、高可靠度电机及多用途系统亟待开发。

2.3降温设备

设施内常见降温方式有湿帘降温、遮阳降温、弥雾降温和空调降温。①湿帘降温是农业建筑中最普遍采用的夏季降温方法,采用该方法组成的降温系统称为湿帘-风机降温系统。由湿帘箱、循环水系统、轴流风机和控制系统4部分组成,湿帘由箱体、湿帘、布水管和集水器组成。目前湿帘采用的材料有白杨木细刨花、瓦楞纸和聚氯乙烯等。②遮阳降温是通过在温室内部或温室屋面上方设置遮阳网,减少进入温室内热量,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目的。③弥雾降温是在温室内部设置雾化喷头,在高温低湿状态时喷雾,进行短暂的蒸发降温。是直接将水以雾状喷在温室的空中,因为雾粒的直径非常小,只有10μm,所以可在空气中直接汽化。雾粒汽化时吸收热量,降低温室内空气温度,其降温速度快,蒸发效率高,温度分布均匀,是蒸发降温的最好形式。喷雾降温系统由水过滤装置、高压水泵、高压管道和旋芯式喷头组成。④空调降温常见于观光温室、花卉市场等商业温室中,多采用空调机组与风机盘管组合应用的方式。

2.4加温设备

设施加温方式常见的为热水蒸气加温,即通过散热器、锅炉和管路等设备产生的热水蒸汽对设施环境进行加温。热风加温是利用热风炉和送风管等对循环空气进行加温以达到整体加温的目的。其他加温方式还有电热线加温、红外热源加温等。几种加温设备在实际中的应用。

2.5其他环境调控设备

随着物理农业装备等新兴技术的不断研制与开发,一系列环境调控设备在设施环境内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常见的有CO2施肥设备、金属卤灯、荧光灯、低压钠灯、LED补光灯、环境监测与控制设备和物理调控装备技术等。温室是密闭或半密闭系统,空气流动性小,与外界交换少,常造成温室内作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CO2匮乏,尤其在早春、秋末以及冬季由于温室通风少,温室内CO2浓度可能下降到220mLm3,甚至更低。目前CO2的施肥源主要有CO2燃烧发生器、化学反应生成法、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CO2、高压瓶装CO2以及固体颗粒气肥等。

3设施生产配套装备技术

3.1生产配套装备概览

生产配套装置主要包括耕作装置、植保装置、工厂化育苗装置、无土栽培系统和灌溉装置等。根据设施的具体建造形式、用途等的不同,所采用的配套装置也有所差异。从目前国内总体形势看,设施装备不配套、技术研发不足;设施生产机械化程度低、专用农机具及装备短缺;设施及配套设备的设计、建造与不同作物设施生产的农艺要求结合不够紧密等是目前制约国内设施生产配套技术发展应用的主要问题。

3.2耕作设备

设施耕作设备主要包括微耕机、铧式犁和旋耕机等。微耕机主要用于进行犁耕、旋耕、开沟、作畦、起垄和喷药等作业,部分机具还具有覆膜、播种等功能。铧式犁主要用于犁耕作业。旋耕机可一次完成耕耙作业,其特点是切土、碎土能力强,耕后地表平整,土壤松碎细软,土肥混合能力好。

3.3植保设备

设施内采用的植保设备可根据防控方式分为物理防控和化学防控。常见的物理防控设备有频振式杀虫灯、紫外灯、高速气流吸虫机、土壤连作障碍电处理机、温室电除雾防病促生系统、食用菌空气电净化促蕾防病系统、声波助长仪和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等。化学防控中多采用喷雾机、弥雾机、超低量喷雾机、烟雾机和喷粉机等,其类型的选择主要是根据防控的目的而定。同时静电喷雾技术已经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4工厂化育苗设备

工厂化育苗设备大致由基质加装系统、压穴系统、播种系统、灌溉系统和控制系统5部分组成[4]。播种装置是育苗播种设备的关键部件,目前,应用于工厂化育苗成套设备中播种装置的分类国内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播种原理不同可分为吸附式(如吸针式、滚筒吸孔式)和磁性播种机两种。国内常用的是吸针式播种器,利用真空负压吸附的原理可实现单粒种子的精确播种。吸针式播种器可通过调节吸针间距及吸针孔径适应不同规格穴盘及不同大小种子的播种,同时可一次播种穴盘一排,也有的可一次播种一个穴盘,该种播种器最适宜播种丸粒化的种子。育苗成套设备通过电、气、液综合控制,可顺序完成基质装填、压穴、播种、二次覆基质、喷淋灌溉等工序,形成完整的流水线作业。

3.5无土栽培系统

无土栽培具有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减少农药用量、产品洁净卫生、节水节肥省工和利用非可耕地生产蔬菜等。设施内目前使用较多的无土栽培方式有水培、雾培和箱式基质栽培3种。水培又称营养液栽培,其特点是完全不需要土壤,而是将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配成营养液供作物利用。雾培是让植物的根系离开了基质与水,把植物的根系完全置于气雾环境下进行生长发育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它通过雾化的水气满足植物根系对水肥的需求,并具有最充足的氧气与最自由伸展的空间,使根系在毫无阻力的情况下生长。它具有比其他任何一种耕作方法生长更快、管理更方便和投工更小的特点[5]。

3.6灌溉施肥设备

灌溉施肥是通过施肥装置将溶解好的肥液注入到灌溉系统中,使肥料随灌溉水一起输送到田间的一种先进施肥方式,是精确施肥与精确灌溉相结合的产物。灌溉施肥的主要优点是施肥均匀、准确,可以稳定且高精度地控制灌水量、施肥量和施肥时间等参数,从而提高了水和肥的利用效率,有效地减轻了土壤和环境污染[6-7]。设施中最常用的灌溉方式是滴灌和喷灌,移动式喷灌是育苗中常用的灌溉方式,而潮汐灌溉多用于先进的盆花栽培设施中。

3.7采收物流装备

对果蔬、花卉采用机械化采收装置,不仅可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同时可以降低采收过程中的损失率,提高商品品质。在设施环境中物流环节主要起到苗床输送、生长期作物输送、成品作物输送和生产物料输送等作用,可以达到省工省时、降低劳动强度的目的。

3.8产后处理装备

花卉、蔬菜等园艺产品的分级、清洗和包装等工作是产品商品化的必要基础。农产品转化成为商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包括采收、挑选、修整、清洗、涂被、包装、预冷、贮藏、运输和销售等。果蔬采后会涉及无损伤检测技术、果实分级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技术、贮藏库的现代设备等。目前国内外采用的先进贮藏保鲜技术包括天然果蔬保鲜剂的应用、利用调压技术贮藏、臭氧及负氧离子保鲜、利用生物技术保鲜、静电场处理贮藏、低剂量辐射处理保鲜以及细胞水结构化气调保鲜等。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7

    农机化信息系统是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和农村经济综合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加强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是搞好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使包括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善。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必须坚持统筹规划、逐步推进,强化服务、注重实效,加强引导、合力推进,积极探索、鼓励创新。应该看到,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信息化正在形成新的格局。当前,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农机未来的综合竞争能力。

    2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农机信息化建设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具有双重性,如果运用得好,就有可能为落后地区的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撑;反之,落后地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将越来越大。目前,互助县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互助县农业机械化要实现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加强在全县乃至全省范围的农机管理、科研、生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作业服务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这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互助县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二是农机信息化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现代化农业实质上是市场化农业,也是信息化农业。农业生产需要什么样的机械、如何购买、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如何推广等都离不开信息。三是农机信息化建设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加强农机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指导服务工作,合理有效地组织引导农民走向市场,是农机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必要的任务。

    3农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互助县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互助县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地区及省内其他行业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农机信息体系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农机化信息网络建设发展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对开拓农机化信息服务市场缺乏研究,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传输滞后。

    4农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8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经济;非农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1-0039-04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

农村基础设施(Rural Infrastructure)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不同的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如孙开、田雷[2]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三类: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刘伦武[3]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如:灌溉和公共水利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储藏设施,加工设施,电力、自来水、煤气;非资金密集型基础设施,如:教育机构,农业研究和试验设施,信贷和金融机构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如: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机构。

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各学者界定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沿用彭代彦[4]的分类方法,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服务设施,如水利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如医疗、文化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成果已经验证,基础设施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国内学者林毅夫(2000)[5]、鞠晴江、庞敏(2005)[6]、刘伦武(2006)[7] 的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彭代彦(2002)[4]、刘晓昀(2003)[8]、李锐(2003)[9]、樊胜根(2002)[10]、鞠晴江(2006)[11]、张亦工、胡振虎(2008)[12]等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由于统计数据等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全国或省份为单位展开的。大部分的国内学者根据搜集到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横截面数据,不是运用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而是采用基础设施的流量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的多数研究侧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缺少农村基础设施与非农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非农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农民脱贫、也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采用农村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通过搜集辽宁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分析和判断辽宁省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提供判断依据。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西方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计算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因此选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来实证检验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为:

LnYi=i+iLnXi+εi(1)

模型(1)中的Yi(被解释变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量,具体包括三部分:农业总产值(Y1)、乡镇企业总产值(Y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Y3)。 Xi(解释变量)代表各类农村基础设施投资;εi是随机误差项;i和i是需要估计的参数,其中 i为回归系数,反映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辽宁省农村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这里选取1993年到2007年乡道公路里程(X1 )、农村用电量(X2 )、平均受教育程度(X3 )等变量分别代表道路、电力、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各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数据,赋以不同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权计算而得②;其余指标数据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时间序列变量不同于横截面变量,如果运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伪回归,即,尽管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效果都很好,但实际上仅是一种数字上的巧合,分析的变量之间也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需要先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再进行回归分析。本文使用Eviews5.0对模型中各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使用Eviews5.0软件估计模型(1),具体结果如下:

1.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1=-7.944+1.114LnX1③+0.454LnX2

+5.750LnX3④ (2)

t=(-3.257)(1.648)(6.493)(4.548)

Adj-R2=0.958F=100.8099DW=2.378

回归方程(2)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58,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很好。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教育基础设施,其次为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的影响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114%、0.454%和5.750%。

2.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2=-17.589+1.975LnX1+0.701LnX2

+10.706LnX3 (3)

t=(-4.506)(1.826)(6.270)(5.290)

Adj-R2=0.962F=110.585DW=1.750

回归方程(3)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62,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较强。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非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道路设施的影响其次,电力设施发挥的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非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975%、0.701%和10.706%。

3.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LnY3=-4.555+0.557LnX1+0.362LnX2

+4.786LnX3(4)

t=(-2.186)(0.965)(6.058)(4.430)

Adj-R2=0.952F=87.263DW=1.911

回归方程(4)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方程拟合优度较高,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36%的显著性检验。删除道路(LnX1)自变量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Y3=-4.779+0.375LnX2+4.868LnX3(5)

t=(-2.805)(6.884)(5.409)

Adj-R2=0.962 F=177.965 DW=2.132

回归方程(5)拟合优度较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检验,这表明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仍然高于电力基础设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平均增长0.375%和4.868%。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道路、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对辽宁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突出,在促进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基础设施的作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对农业与非农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⑤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反映出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值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投资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十五”约为1.14%,“九五”时期为1.23%,“八五”时期为1.09%等)。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农业产值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4,不能验证世界银行关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13]。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且能够产生外部正效应。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有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既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非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和非确定性,有必要由政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辽宁省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要加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量。

(二)科学调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不同。因此,短时间内,在资金供给规模不发生大变动的状态下,有必要优化配置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存量,以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以缓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的压力。在现有财力条件下,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道路、电力等投资效率高的领域,而适当压缩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政府投资、集体投资、银行贷款等成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收费较低,甚至是无偿服务,而且其回收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这就使得商业性银行贷款不愿意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业提供资金融通[14]。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为6.45%,2006年为6.40%,2007年为6.51%。显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银行贷款比例没有明显增长趋势,且其贷款比例远低于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2007年工业贷款比例为13.42%,商业贷款比例为9.55%)。因此,有必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资本投入、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农民积累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时,应当考虑到偏远、贫穷地区的配套能力,有选择地降低资金配套标准或者允许村民以劳动投资代替资金投入[15]。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制

为规范与约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行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投资效果的实现。为此,辽宁省首先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监督活动的客观性;其次要明确监督主体,既强调内部监督,也要明确外部监督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初步探索省级农业投资立法,以实现农业投资的法制化。

[注释]

① 鞠晴江(2005,2006)利用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分别对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进行了横截面分析。

②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1年,小学程度文化为6年,初中程度为9年,高中程度为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年。

③ 由于LnX1为二阶单整,所以回归分析中采用的是LnX1的一阶差分形式。

④ 因为自变量X4 和X5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因此方程只包括三个自

变量。

⑤ 之所以没有通过检验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制约,连接村与乡镇所在集镇的乡镇道路由乡镇政府投资兴建,而乡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乡镇财政收入和向农民集资。

[参考文献]

[1] 杨 林,韩彦平,孙志敏.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 宏观经济研究,2005(10):56.

[2] 孙 开,田 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

[3] 刘伦武. 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础[J]. 农业经济,2002(9):35.

[4] 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 经济学家,2002(5):79.

[5] 林毅夫.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启动农村市场[J]. 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6] 鞠晴江,庞 敏. 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7] 刘伦武.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 财经科学,2006(10):91-98.

[8]刘晓昀.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2003(1):31-35.

[9] 李 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3(2):5-9.

[10]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3.

[11]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3-116.

[12] 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90-96.

[13] 世界银行. 让服务惠及穷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4] 方 芳,钱 勇,柳士强.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04(2):90-94.

[15] 易红梅,张林秀,Denise Hare,刘承芳.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民投资需求的关系――来自5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8(11):115.

The Study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aoning Province

Wang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36, China)

设施农业分析范文9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分析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05)从公共支出角度,分析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06)以福建为例,在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03)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革意见:政府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的计量分析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分析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分析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分析方法 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分析,大多是进行定性分析,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06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分析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分析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分析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分析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分析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温家宝.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分析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6(1).

[4]王小林,苏允平. 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