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集锦9篇

时间:2023-12-18 10:05:56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1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创新思维

一、引言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指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将一些简单的材料通过物理关系进行创作,从而创造出具有一定物理原理且具有一定实用性的作品。开展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学生有积极影响,科技创作活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可以进一步落实物理课程教学,也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二、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特点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一种动手与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它受到学生自身的知识、兴趣、能力、材料、创作思维等因素所影响,虽然创作作品是运用日常中低成本、简易的材料所制作,但它仍然能够形象、准确地反应出物理原理的运用于实际的应用价值。物理科技创作具有着以下几个特点。

(一)具有科学价值与创新价值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活动是由客观的物理原理为基础,将材料进行物理搭配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中学物理科技创作作品是物理知识的应用,更是物理知识的验证与表现。他们可以将一些简单且抽象的物理原理通过作品来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并且中学生具有很好的创新思维,在物理科技创作中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作品有着新颖的结构与外貌。

(二)制作简易方便,实用价值高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主要目的是有效促进物理知识学习,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对科学知识的探究精神。物理科技创作作品能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物理上遇到的问题,也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物理传声筒的科技创新,这项创新是依据声波通过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受干扰程度不同,此项物理创作制作方便简单,但是传声筒之间使用不同材料的连接线就会出现不同的传声效果,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传声筒也可以有效的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不仅充满创新意识,也具有着实用的意义。

三、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要求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活动,如何良好利用物理科技创作活动,制造出优秀精妙的物理科技作品是一项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上面对物理科技创作特点的介绍,总结出一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基本要求。

尊重科学规律,培养创新能力。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应当围绕科学知识与客观规律进行,在创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客观规律,正确运用科学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科学、实用的作品。

中学物理科技创作需要良好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生实现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上的一项重要因素,中学生需要培养自身良好的仓嘶能力,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思维与发明思维,激发物理科技创作的灵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灵活运用,提升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创作热情。

四、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

学生在创作中应当注意作品是否与生活贴切,有创作思路时应当就创作思路对生活问题进行反思,通过将知识与生活良好的结合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锻炼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提高物理创作的必要条件。

如在中学物理知识中,动定滑轮组的物理知识是中学物理知识中一项简单又重要的物理知识,这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定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而动滑轮在起吊物体的时候有着省力的作用,从中学物理知识可知,设置N个动滑轮时,所需要的拉力为原力的(1/2)n。学生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再运用自身的动手能力将动定滑轮组进行巧妙的搭配,不仅可以改变受力方向,还能节省力气,这类设计不仅要求学生要对创作设计进行物理计算,还需要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分析等综合能力。

五、中学物理科技创作的影响

作为中学生课余时间中一项训练动手与思维的综合活动,中学物理科技创作对中学生有着很多积极的影响。

(一)创作融人生活,帮助学生唤醒创新意识

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急待解决的物理问题。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物理科技创作无疑会包含学生的自主思维,这样自身解决问题的思维可以有效的唤醒中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拓展知识层面

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由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求知欲望所决定的,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就要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物理科技创作是学生在课堂外的一项与学习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具有着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吸引中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

(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现阶段很大部分中学生课余时间活动枯燥无味,缺乏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中学物理创作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打开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2

关键词: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区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9-149-03

吉首大学为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植物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依托武陵山区资源优势、学科教学平台,按照服务地方的办学原则,新办了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近年来,随着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对地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据此全面调整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确定植物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生物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科学与技术技能;具有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和行政部门从事有关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销售、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据此目标,我院全面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并依据“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原则,进行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专业培养改革与实践。

一、适应区域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构建“以能力为中心”课程体系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植物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植物资源分类鉴别及原料生产与植物资源保护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对植物功效活性成分进行分离分析及功能产品、植物药品开发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体系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和交叉,有利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调整和修改的课程体系,着力体现了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注重实践环节教学和专业基础的夯实,力求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强化实践技能培训;适度增加选修课程,重在体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通过提炼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知识容量,达到拓宽学生知识视野的目的。课程内容注重交叉融合,将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进行交叉融合,以便在有限的学时里使学生获得更多信息,如开设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使学生了解当今植物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景与发展方向,充分认识到植物科学与技术及其天然产物在人们日常生活及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构建的课程体系主要分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等四大模块,该体系建立合理的数理化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进一步获取知识能力;结合了生物学知识和必要的工程学知识,以适应现代生产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使学生有初步的经济管理知识;开设大量的专业选修课,增强个性化特色,拓宽专业口径,提高专业素质和能力;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初步解决实践问题的技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

1.理论教学课程体系。植物科学与技术理论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及素质教育课程、外语、数理化、生物学、工程学等,分属于通识教育课程、学科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等三个模块。模块一: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数理化等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学科交叉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素质教育课主要是对综合素质的培养,目的在于拓宽知识视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潜力。模块二:学科教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化工原理、工程制图、现代仪器分析等课程。这些具有生物学知识要素的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掌握生物学专业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将现代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内容进行初步结合。化工原理的学习,使学生把握工程理论和技能的基本内涵和方法。模块三: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如植物学、动物学、植物资源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组织培养等五门核心课程。专业主干课包括生物工程设备、生化分离工程、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植物成分提取与纯化、仪器分析与成分检测、植物产品开发与企业法规等七门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体现了本专业的学科特色,是将生物学理论结合到工程技术中的教学过程。专业任选课包括植物地理学、民族植物学、植物保护学、环境保护概论、清洁生产与IS014000、企业管理、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等15门。大量专业任选课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学习机会,可有效拓宽学生专业的视野,增强学生就业时的专业竞争力,提高在学科交叉领域的工作和发展潜力。公共选修课由学校组织开设,包括自然科学、生态地理、人文社会科学、艺术美育等几大类别,要求理工科学生至少应修满六个学分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植物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直接决定着学生走向社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学习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加强生产和科研的实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在改革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属于第四模块。除了规定的军训、思政实践,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室实验、课程实习、校外基地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四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都具有较为明确的实验项目、实践内容和训练体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验教学上打破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课程设置模式,独立设置基础化学实验、动植物大实验、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大实验、仪器分析与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检测、工程制图等实验课程,课程设置结构层次明显,又各具独立性,能够提供较为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第二到第七学期,利用我院实验中心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该课程体系的设置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瞄准就业率。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调练和创新能力体系

1.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多岗位就业的需要。植物科学与技术兼有理学和工学专业特色,其人才培养也具有多学科、多领域融合的特点,因而课程设置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思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两个专业方向,即植物资源培育与生产的理学方向,以及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工学方向。多门选修课的开设拓宽了专业口径,加强了基础人才能力的培养。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综合技能和创新思维。植物科学与技术具有理工科特色,其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培养实践能力。按照学生在大学学习和能力提高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地组织实践教学体系,将有关实验(实践、实习)内容综合到各阶段的实践教学中。同时,在第三至第七学期设置了创新性研究项目,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学科融合,体现专业特色。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工艺生产及应用直接关联,因此,课程体系将生物学原理和技术结合,并融入到工程学原理中,开设了上游技术(如植物资源化学)和下游加工过程(如植物产品加工工艺学);又如专业基础课天然产物化学和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析等课程,以及若干门实践性强的工程类课程,如生物工程设备、工程制图、产品生产法规等课程,区域资源特色课程设置以及将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我院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急需人才的特点。

三、着力于交叉学科知识的整合。实施教学模式改革

1.注重课程体系整合,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课程体系本着优化整体、精简课程数量的原则,将教学计划总学时控制在175个学分。每个学科主要专业基础知识的本源性在于几门核心课程,它们构成这个学科的体系框架。由专业基础知识核心课程衍生出本学科其他丰富内容的最基本知识。因此,课程体系的优化要求合理分配教学重点,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更新,教学过程尽量减少重复,加强课程的基础性、综合性和前瞻性,推动课程体系的整合与课程间的合理渗透,形成生物技术和工学应用性特色较明显的课程体系。

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覆盖门类广泛的学科,但学科的发展又要求在教学计划构建和修订时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且不突破总学时数,这导致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学时数与教学内容拓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有必要对所开设的课程内容进行选择、调整、优化和学时压缩,更新和优化课程内容,精简课程门类,提炼基础性和原理性的共性内容,使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比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核心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和技能。通过开设如生物科技产业开发讲座(科研成果与推广应用)课程,将新的理论、方法和先进的科技成果及产业化引入课程教学,有助于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多、内容较狭窄等问题。

2.加强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研究结合的实践课程。作为兼有理工科特色的专业,调整实验课程体系以及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及创新性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成为专业培养重要特色。加强基础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操作和技能,增设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多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的能力。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课程的知识和实验技能,既可增强各门课程的相互渗透,又可巩固对生物工程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同时,通过学校实验中心平台项目,开设专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研究型实验,由教师设立具有科研和开发前景的课题与项目,或者指导学生自选相关课题,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流程优化、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研究型实验教学培养了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奠定专业基础。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3

摘要:新形势下教育正面临着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学校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作为高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职业责任;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能力以及较强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 物理 教师 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物质文明的提高,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而教师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能否培养出各类优秀人才,关键是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创新人才。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职业责任

面对新一轮教育改革,高中物理教师要与时俱进,必须具有与学生发展和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摈弃过去满堂灌、填鸭式等旧的教学模式,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科学的育人观,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教育观念转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正确的人才观。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创造潜能,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二是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要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三是正确的教学观。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性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对学生的地位,不应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作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学生的任务,不仅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还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明确责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具备丰富、扎实的专业知识

物理教师的知识素质应该具备复合型特征,既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丰富、广博、覆盖面宽广的综合型学科知识。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是物理教师搞好教学所必备的先决条件之一。新课程环境下的物理教学,对物理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对物理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来越高,一般来说应达到以下几个不同层面:一是对物理学科知识的完整体系有一个比较清楚的理解,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物理学知识中的每个概念及原理;二是要了解和掌握与物理学科内容相关的知识,以加深对本学科的理解;三是了解有关物理学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了解学科发展的趋势;四是物理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不仅要懂得新课程教什么,而且要懂得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能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五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如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物理课程论知识、物理教学论知识、物理教育评价知识、教育科研方法知识等。

三、高中物理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拥有较多的知识积累,并不意味着他就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面对新课程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以下能力:

一是高中物理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熟练的教学技巧和完备的教学能力,如设计教案、导入、提问、讲解、互动、演示等技巧及教材分析与处理能力,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能力,开发利用物理课程资源的能力等,同时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科学分析推理能力、高超的物理实验能力和驾驭课堂教学等等。二是具有与学生交往与合作能力。高中《课标》强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是顺利实施新课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只有教师具备了一定交往与合作能力,才可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之间的合作。三是物理观察与实验能力。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物理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高中《课标》均对观察与实验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科学观察、动手体验、学会设计、主动探究。那么,中学物理教师应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四是高中物理教师要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课标》指出:“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如物理学时空观、物理学物质观、物理学方法论等。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区别的标志之一。物理教学本身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渗透和融入新的物理学的方法论以与新课程、新教材的要求相适应。因此,中学物理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运用物理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具有教育科研能力

目前,高中物理教师整体教育科研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不到位,自主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整体协作意识不够,科研氛围不浓厚等等。提高高中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素质是新课程改革对当代物理教师的要求,是学校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更是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途径。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物理新课程能否有效实施,关系到物理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关系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的研究课题。教师要从教学的内容,课程体系到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乃至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在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新的动力激发起重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需求,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组织自己的各项教学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提升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4

关键词:生物科学素养;STS教学;创造力

1普通生物教学与STS生物教学的关系

普通生物学的教学方式是STS教育理念产生的基础,STS运用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后,迅速发展,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

2普通生物教学与STS生物教学的比较

2.1普通生物教学

2.1.1普通生物教学的解释。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更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量而不是理解和知识创造的程度,并不注重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和生产的联系。2.1.2普通生物教学的特点。教师单纯教,学生单纯学。在课堂上,教师以讲述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学生单纯地接收知识,而不是“接受”知识。学生能够记住和认识某种知识或概念,但是对其原理和由来,并不清楚也不想去了解,因为他们总认为“老师会教”。不利于学生创造力和乐于探索的品质,这种教学可能会最终导致学生“死读书”或“学而不思”。很多生物老师在讲课时,喜欢只讲知识,而这个知识点在生产实践中是怎样运用的或者生活中某个现象与生物学某个知识是否相关,并没有很好地给学生阐述清楚。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想法和课本闲游的知识来直接灌输给学生,很少建立生活知识与现实生活、科技、社会的联系,没有直观的材料展现给学生,学生只能拼想象力构建一幅图画,学习起来非常辛苦。

2.2STS生物教学

2.2.1STS生物教学的解释。STS是一种教育科学理念,认为科学教育不应只是传授学生知识,增进科学素养,还应通过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培养了解社会,并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科学人才,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并能够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2.2.2STS生物教学的特点。第一,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与生物学某个知识点相关的常识或者现象联系起来,在课堂导入阶段运用或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将知识与现象联系起来以后,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和解释。在她们查阅资料或者实际考察和分析后,小组形成最后统一的观点,教师再来进行补充和讲解;第二,学生自己发现了某个现象,自我感觉与生物学某个知识可能相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并且鼓励他们自己去探究,在课堂上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指点,但不全盘帮学生完成,在学生一步步探究的过程中,自己也就清楚了现象与生物学知识的关系。在这些过程中,其实也涉及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运用,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可以自述己抒,积极的参与合作,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团队中学习的能力、自我发现的优秀品质。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生物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活在新时代中的青少年更是社会生活创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力量和新希望。同时借助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物学的教学不再停留在“说”的层面,而是运用生动形象的实物、标本、幻灯片、影像等直观材料,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某个生物知识,而不是任由思维胡乱地发散。教师更注重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学生需要自己动手操作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愉快的课堂氛围。生物学知识本来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但是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日益增大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不当,可能导致教师更倾向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沉重,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对生物学知识的探索欲减弱,不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但是运用STS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就可以使课堂氛围变得很融洽,主要体现在STS教学充分允许学生的想法表达,学生的思维可以积极地活跃在知识与现实的联系,师生关系融洽,利于知识的积累。

结束语

STS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使传统的生物学教学变得更加高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生物科学素养,并且使生物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爱上生物、学会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安晓娜.STS教育理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3):1-3.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5

关键词:课堂教学;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理论

联系实际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物理学的内容已渗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基础的物理知识之外,还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要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性认识,物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一、抓住课堂,课堂是传播物理知识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

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从每一节课的小实验教具的制作,演示抓起,对教具的制做乃至演示,改进,都让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1.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突出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规律本身就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抽象。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加认识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乃至高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更加相信科学,运用体验科学,从而更加热爱科学。2.注重牛顿,法拉第,伽利略,波尔,爱因斯坦等一些著名物理学家的典型事迹,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科技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强化其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科学家的材料,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波尔理论等,教学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穿插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同时,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航天领域和高科技领域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更加了解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态度,研究科学的方法以及他们热爱科学、献身科学,全省心的投入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了解科学技术给社会发展和四化建设带来的巨大动力,从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意识教育。3.《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物理教学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标准还指出“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知道实验目的和已有条件,制定实验方案尝试选择实验方法及所需要的装置与器材考虑实验的变量及其控制方法,认识制定计划的作用”。所以,物理实验对于学生学物理及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物理实验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无须过多陈述。试想,没有经过学生的自已的思考,然后去选材、组合,不断操作、反复实践,那里有良好技能的形成和情感的升华。学生只有经历“尝试失败再尝试成功”的过程,才能更深刻体验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这样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学生课技竞赛成果的宣传与成功经验的总结,是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和科技意识教育的证据

1.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现在网络特发达,各方面知识在网上都能搜索到,根据学生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阅读有关的科普读物,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当前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增加学生的科技知识,并定期组织“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以调动学生学习、读书的积极性,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技阅读能力。2.积极组织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科技制作活动并组织展评。科技活动的开展,既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能促进科技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精心设计趣味物理实验让学生来完成如“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方案的改进”、“学科交叉的新教具”、“当年教具大赛成果展示”等。这些既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4.邀请专家,带科技的教师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科技知识要理论联系实际生活,要认真选择材料,或根据有关资料撰写讲稿,根据平时收集的材料,集中学习,可以收集纳米技术、太空实验、实验教具的改进、课学技术在现代战争上的应用、激光技术等材料,对学生科学素质教育,联系实际社会生活中的物理知识,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并进行专题介绍,或利用板报介绍物理知识的应用。总之,物理课堂除了要教给学生物理知识外,还要注重科技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给学生营造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百度网.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6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我国的中长期教育纲要的制定中加大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新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标准对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大环境下,当今的教学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理解学生和促进学生道德、学识和全面发展的自觉性就显得异常迫切。本文简述了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特点,简述了新课标中对物理教学要求的一些认识,并对新课标下应如何变更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给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更好的适应新课标所提出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物理;教学模式;改革;实验

一、物理教学的特点

高中物理教学不应该以最终的高考得分为目的,其意义在于培养人的科学观念和实验思想,通过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开拓头脑中的物理空间而达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高中物理主要以探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运用以及运动规律为主要内容的自然学科,是高中理科(自然科学)基础科目之一。具备的教学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要以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探索欲望为基础。二是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物理实验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非常明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是重视实验在学生物理素质提高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课堂理论教学,而应该形成一个贯穿物理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新模式,即是要从新理论的灌输、知识的复习、实验课的开展三方面为主深化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二、解读新课标中对物理教学的一些要求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相对于《物理教学大纲》中仅仅关注提高学生知识与技能更注重了在物理教学中发展学生各个方面的科学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物理学习观,培养学生对待物理的正确态度等。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的提出有助于真正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物理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必须做出重大的转变、改革,更好的去理解、执行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物理教科书中的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插图,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内容选取上更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教材的编写上更加注重循序渐进、更能接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学习方式上更能关注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课前预习也可以以一个与新知识相关的小实验开始,这样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做好课前预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被动接受乏味的理论知识变成主动去探索有趣现象的物理本质。在上课之前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讲课时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已掌握的少讲或不讲,重点知识认真细致地讲,知识难点要突破。

(二)加强知识的总结。

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以零散的知识点去学习领悟的。而要巩固这些知识,把学来的知识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也会总结、梳理,但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

1.指导学生课后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做好课后小结使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和建立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使知识升华的过程,指导学生每节课、每章学习后,重点、难点问题记下对比,加深理解,如速度和加速度这两节,把速度和加速度的定义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总结归纳,每解一道题,要认真思考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解?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这道题是考查哪些知识,要掌握哪些知识;认真做好笔记。

2.改善大复习过程中知识结构的梳理、总结。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强调单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结果,缺乏对不同章节理论与知识的串联,使学生的知识构成缺乏完整的体系。从而忽略了物理学科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特点,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对不同章节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实现知识脉络的疏离,并努力自己发现各个不同章节知识与理论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自学的反馈现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学能力完善学生缺漏的知识,将分散的理论进行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在遇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时应当着重讲解。在学生对知识脉络有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列举出同时涉及不同章节的习题让学生解答,在答题中深化学生知识的系统性,并且也能够达到检验学生知识系统性的目的,从而通过发现学生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在下一次复习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四、从学生实验入手

实验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通过学生实验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又以实验手段去解决问题,很好的点燃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自主实验,从而体验探究科学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当注重设立实验情境,即将实验项目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加有助于学生思索与发现的过程,同时要重视让学生对实验的思路与结果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要让学生明确注意事项,通过使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来使学生体验成功,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努力探索的主动性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验过程中设立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辩论,给与学生思考方向的肯定,并在最后做出正确的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敢于提出见解等科学素质的锻炼。

五、结语:

新课标中非常注重素质教育,教科书中的德育教材也较多,如人教版高级中学物理必修2中的牛顿的科学生涯,又如(人教版)高级中学物理必修1 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将亚里士多德的直觉认识,再到伽利略的逻辑推理和假说,再到实验验证呈现出来,科学家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献身科学事业的伟大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例子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素材,能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追求科学和爱国主义的熏陶,使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密切结合。

学生的进步和教师的进步在某些方面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不能墨守陈规,适时的变通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其学习兴趣。古语说:活到老学到老,当今教师同样也要不断的学习,当然不止是学识上的,更重要的是加强“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和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科学健康的学习氛围,为中国培养人才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7

关键词:初中 生物 学生 素质 能力 全面发展 教学 策略 经验

一、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

都说“态度决定高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良好的学习态度能够督促学生自身对于学习的重视,提升学习的效率,而不良的学习态度则会阻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实现教学的有效进行,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态度,使他们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学习,进而提升学习的效率。特别是在生物学习中,由于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知识容量相对较大,这就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重视科目的学习,才能够实现学习的有效进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影响较大,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趣味横生的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善于运用课外知识的延伸与补充,丰富课堂的知识结构,给学生展示一个多姿多彩的生物科目,美化生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印象,提升他们对于生物知识学习的兴趣。

二、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学习的方法。特别是在当前阶段,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主体,其自身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对于他们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意义,所以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思想方法,以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提升学习的效率。生物科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观察、分析、试验是生物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众多的知识都是前人在观察思考及反复试验的基础上获得的,其中有不少经典实例,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不妨用精练的语言、简明的图表及一个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简述知识的获得过程,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循着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体会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综合认知。例如在教学《动物与仿生》知识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仿生学不仅仅需要生物学知识,还需要生理学、神经学、神经病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电子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化学、医学、数学、空气动力学、计算技术、通讯、自动学、控制论、航空和航海工程等领域的工作者进行合作,从另外的角度讲,仿生学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上述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

三、再次要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

生物是一项理科科目,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也有着极大的促进意义。生物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理论知识积累与实践能力提升的综合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好每个契机,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实验项目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实验课,尽量多开实验课或演示实验。在实验课中,除必要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外,尽量减少束缚性条件,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尝试,并对自己的实验结果作出推测和解释。比如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学生就发现了之前生活中不注意的一些细节内容,比如有的同学就发现当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舌,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端靠拢。另外,还有一组的同学这样描述,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一个吸盘,牢牢地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段靠拢,蚯蚓就向前运动了,这也是蚯蚓运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途径。最后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观察发现,当蚯蚓运动时,先是后端刚毛固定,环肌收缩,身体变细,纵肌舒张,身体变长,前端往前伸,然后口前叶由于体腔液的压力增大而饱胀伸出,吸附在纸上,同时前端刚毛固定,后端刚毛抬起,环肌舒张,身体变细,纵肌收缩,身体变短,后端向前端靠拢,这样蚯蚓就向前运动了。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8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基础知识教学 教学质量

1.充分运用启发性原则,提高生物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兴趣与探究欲望,为更深一步的生物学习乃至其他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开展学习活动的动力,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是生物老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一个好老师会教人发现道理,而一个坏老师只会奉送真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生本理念应该贯穿于任何学科的日常教学之中,教师的角色要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指挥者转变成引导者,要将学习的主动地位归还给学生,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老师应该营造民主、民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中学会知识,以实现启发教学的最好结果。具体的教学措施可以是:先导,首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意义,以合适的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方式导入课程,为课程开展做好铺垫;再创,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探究,以抓住学生整堂课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最后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开展生物基础知识的小组竞赛等学习活动,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2.注意将创新思想与科学实践相结合

对于高中生物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层面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并注意将创新思想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锻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与育人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现代生物教学的根本要求。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科学依据,需要生物老师在日常教学时树立科学的态度,注重教学语言的严谨性,要教导学生以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要善于以一双发现的眼睛探索自然,要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实践相结合。老师要为学生尽可能多地创造生物实验的机会,在实践中让学生认清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内部的统一与矛盾之间关系的理解。另外,生物教师也有义务在日常教学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结,鼓励学生学好生物知识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多作贡献。

3.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

高中生物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包含许多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知识点,因此在平时教学活动中,生物老师要注意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完善的部署安排。还需要多开展生物实践活动,为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提供机会,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有趣的课外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多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的室外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处于生态环境之中,直观地领悟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后果,通过调动所学知识想方设法找出解决措施,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学生已有知识的重组、巩固,并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4.教师要遵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高中生物是一门内容丰富又复杂的学科,学生对高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普遍反映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切记不可过于追求教学速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需要严格遵循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开始教学之前,老师应该首先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深入探究,了解知识体系及生物知识内部的联系,还要掌握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订教学方案,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案,将丰富的生物知识有序地呈现并教授给学生。例如在教授DNA分子结构时,可以将其与数学学科的排列组合知识相结合,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计算100对碱基的排列方式。在讲“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可以将其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利用物理原理了解生物电。另外老师需要及时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以此培养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推理能力。

5.注重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当今时代学校普遍倡导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生物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师生身份的转换,不仅要研究自己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要研究学生怎么学的问题,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首先老师要不断对自身进行充电,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与业务能力,树立科学严谨的教学态度,讲究符合学生学习习惯和现有能力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就需要老师多为学生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发展自身的能力。

加强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的方法并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五种,需要生物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且教学质量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长期共同努力。总之,在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教学中,老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郝雪,龚大洁,王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STSE教育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4).

[2]高新春.高中生物教学中对待“学困生”的教育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1(07).

[3]徐慧琴,曾丽霞,何桢,张灿,杨雪,熊丽,刘德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5).

生物学科知识与能力范文9

一、合理构建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随着教育部对高中生物教学工作的改革,在最新颁布的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高中生物教学要求中,教学工作的重点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同时强调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等。这些新大纲中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既是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的,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也可以看出,主要考查学生对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掌握情况,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表述能力、对简单实验的掌握和探究能力及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而在平时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具备上述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合理构建学科的知识结构,深化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

1.生物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教学意义

所谓生物学科的知识结构,就是指在生物学科的知识体系中各要素的构成形式以及其内在的关系。由于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有很多的小知识点,如果让学生一个一个单独地去理解、记忆、掌握这些知识点,一则工作量很大,很难收到成效;再则由于知识点之间相对分离,导致很多知识学生难以理解,这样的学习必然事倍功半。因此,教学中很有必要帮助学生将细小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其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将各知识点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体系,所以既有助于学生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易于学生对其的理解和掌握。

2.生物学科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

(1)对各章节的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将各个分散的知识要素进行提炼、整合,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归纳,既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对于知识要素的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各个知识要素之间存在的联系,既便于学生从宏观上对于知识体系的把握,又易于形成联想记忆。

(2)注重对于“交叉性”知识的整理。

随着生物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有很多不同的知识要素之间产生了交集,而这些交叉性较强的学科地带往往是现在高考试题中最容易考查的地方。所以,在知识结构的优化上,应该注重对这些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整理。

(3)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背景资料,深化知识结构。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有关该章节生物知识研究的背景材料,其中有很多经典的生物实验过程和研究历史,还有生物研究中的趣事等,这些材料都有助于学生提高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优化设计

1.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后,学校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要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与爱好,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简单的科学研究能力、科学思维等。

2.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上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合作的地方,如很多的实验课程就要求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才能完成,还有些课堂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共同讨论学习等。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条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交流、探讨,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3.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