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时代的特点集锦9篇

时间:2023-12-19 11:19:53

网络时代的特点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网络时代;财务管理;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现如今,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出现新的特征,在为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跟上网络时展的步伐,及时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一、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新思路

(一)网络化企业财务管理指导思想创新

财务管理指导思想是财务管理实务发展的基础。首先明确财务管理创新指导思想是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针对网络化这一特殊的商业环境,创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思想应当为:不断完善和坚持决策有用观的目标,明确财务概念和结构;优化资产计价模式(以公允价值为其核心);创新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为企业决策者提供高标准、统一、规范的财务信息,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这是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指导思想,作为战略指导思想来统筹和把握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性发展方向。

(二)网络化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创新

在建立了创新性指导思想的情况下,接下来要本着提高企业实际竞争力、坚持“收支两条线,集中统一管理,归口分级负责”的资金管理原则,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先,从客户交流入手,规范结算程序,开通和运作网上收付款业务办理;然后,结算中心以审核的形式,确定收付款业务,并在网上完成结算的步骤。及时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结合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科学理财这一与时俱进的现代企业管理思想,通过重新构建企业的管理流程、管理方式,实现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多方面的有效统一,使企业能收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网络的快速发展使财务管理模式形成的新特征

(一)促使财务管理的功能发生转变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在正常运行中已经离不开网络和计算机的使用,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业务的拓展,逐渐打破了传统的货币计量和的单一的货币交易,而将电子货币等引入流通领域,使企业的财务收入已经不单纯依照货币来衡量,而是对整体的经营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成为企业决策和战略管理最有效的、最基本的依据。

(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逐步向集中型转变

网络技术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深入人们的日常工作中,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网络打破交易的地区限制,实现跨时空经营,这样一来就为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因此采用动态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将原来较为分散的、局部的管理模式逐渐向集中的、远程的方向发展,将相关的信息数据实现在线传送,交易实现自动化。

(三)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协同性、集成化

在网络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对业务进行统一运行和管理,逐渐成为各大企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比较传统的财务管理属于相对独立的工作,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信息的共享,这就使企业在发展中很难将人力、财力、物力实现一体化管理。但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兴起,财务管理工作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工作联系日益密切,能够在充分的沟通交流中,实现目标的一致性,使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更加强大,使企业的整体竞争水平上升一个档次。

(四)财务信息逐步实现直观化、多样化

基于网络发展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单一化,逐步走向“企业——信息通道——使用者”这种现代化的传播途径,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用的知识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并且与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相比,网络技术下的财务信息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加直观、多样。

三、网络发展下对财务管理措施的创新研究

财务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增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地位的必然要求。以下针对网络发展下对财务管理措施创新提出几点改善建议。

(一)对财务管理目标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研究

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目标来说,利益大于一切,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质资本的积累逐渐转向知识资本,其慢慢成为组成企业财务资本的重要部分,因此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层不能将眼光仅仅放在金融资本以及物质资本上,要从思想上重视知识资本带给企业的强大促进作用,从本质上认识到知识资本对企业的发展、市场价值等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密切关系,将管理目标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并且还要树立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意识,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将利益实现最大化。

(二)对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网络技术的出现为财务管理实现高效性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企业要将这些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加以充分的利用,将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在互联网中构建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这一系统要囊括财务决策、财务集中控制以及财务核算等多方面的具体工作事宜,这种集中化的管理模式能够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能够使高层管理者直接了解到最新的财务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市场的变动,以及时调整业务运行方式。

(三)对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研究

这里所说的财务管理内容主要是指以下三方面的创新,第一方面就是指在企业运营资本管理方面的创新,包括存货、先进流量等的实时管理,要求企业在网络环境中将生产、营销、服务以及通讯等进行统一和及时的处理,此外要求企业将生产、供应和销售实现网络统一管理。第二方面就是在利益的分配方面的创新,重点由之前的人力资源向目前的知识资源过度,对分配模式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第三方面就是指在融资以及投资方面的创新,这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内容。

四、网络经济时代企业改造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对策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这对企业较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使企业逐步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造,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转变观念,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可以了解到网络经济时代下企业财务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的侧重方向也有所出入的,传统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的核算管理,要转变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

对于以往企业员工形成的观念一定要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新,建议员工要加强对新的管理观念的接受,并学习新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充分认识网络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变革和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进行创造性思维,建立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观念。

(二)确立符合网络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目标

网络经济的到来,对于企业的资本结构有了较大的影响,同时影响到物质资本的地位,导致其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反之,却提高了知识资本的地位。人力资本将成为决定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决定社会财富分配的主要因素。因此,财务目标不仅要考虑财务资本所有者的资本增值最大化、债权者的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的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社会公众的社会经济责任和绩效最大化,更要考虑人力资本所有者(经营者与员工)的薪金收入最大化和参与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财务要求,使企业经理及职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的赢利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进程

随着社会与国际日益接轨,社会的经济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科技技术不断地得到改善,使得社会各项工作都趋向要求高效率、低成本,而且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情况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内部财务管理进行改革,而会计电算化正是不断改革中的产物。企业运用ERP管理软件,能让企业更好地进行全面的财务管理,在不断进步的社会中留一席之地,实现企业整体信息化。但企业在运用ERP管理软件的同时,也要注意要把企业的文化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融入到ERP管理软件当中去,使ERP管理软件发挥其最大作用,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五、总结

创新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只有永不停止的创新才有助于国家以及企业更好地发展。在现代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企业财务结算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必须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取而代之。通过加强企业财务创新,来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实现企业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彩梅.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分析.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01).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公共危机;特点;应对机制

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并对组织、人员、声誉和其他资源造成重大威胁和损害的事件。近年来,我国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出现增加的态势,严重困扰着各级政府。这些公共危机中,既有以地震、水旱雪灾、大规模流行病等为表现形态的自然危机,也有以、暴力事件、突发事件为表现形态的社会危机。在信息多向飞速传播的网络时代,我国公共危机呈现出新的特点,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的机制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因此,对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索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长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我国公共危机的特点

当前,由于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所积累的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公共危机的易发期。同时,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迅捷,信息内容越来越复杂多变,传统的公共危机在网络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给公共危机化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特点

在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发生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归纳起来其主要特点有:

一是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往往是在意想不到、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也就是说,危机发生之前,很少有人会意识到会发生危机。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无法预知或者无法准确预知,使事件具有明显的突发性的特征。

二是不定性和易变性。公共危机的发生,既可能是一种单一的原因引起,也可能是多种原因的结果,既可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也可能是某一事件瞬间激化的结果。同样的事件,大众的反映程度不同,社会管理的有效程度也难以预知。因此,公共危机的发生、发展、变化是不定的,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危机发生后又可能向多个方向演化,使危机具有高度的易变性。

三是速度快和不可控。危机发生后,信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被全球多个不同网络传播平台予以,一分钟前被新浪刊出,一分钟后就可以被搜狐、网易等转载,再过一分钟就有可能在诸如天涯、凯迪、猫扑等社区引发讨论,再过几分钟就有可能在网上被传得铺天盖地,可能几十分钟后,就传遍了世界。互联网不同于传统传播模式的地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话语权平等,当然这个平等是相对而言,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只有媒体才有信息发言权,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谁都可以说,各种信息同时被展现在网民面前。

四是社会性和扩散性。公共危机事件因为牵涉到的人员面广、影响面大,所以信息量非常巨大。特别是在互联网普及的当今时代,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都能传播到千家万户,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信息。危机可以涉及到不同的对象,而公共危机则是特指影响大众生活和社会秩序的危机,因此,社会性是公共危机的应有之义。

五是危害性和破坏性。一个事件或一个状态之所以被称为公共危机,就在于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受到影响,基本的价值观受到威胁,如果不加以及时控制,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就有可能被肢解,发生混乱,因此,公共危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和极强的破坏性。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有有形的和无形的、现时的和长远的之分。

(二)公共危机频发的原因

一是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就是与不断遭受自然界一次次考验的历史,人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比如:水旱灾、地震、海啸、风暴、疾病传播等。处于全面发展转型时期的中国,由于思想意识和法规监管的滞后,很多地区一直以来只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环境的保护,更容易引发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各种自然灾害的出现很容易引发公众的恐慌,扰乱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进而诱发各类公共危机。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失衡。近年来,强调经济高速增长,对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建设重视不足,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部均衡。

三是法律制度建设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很多旧有法律规定的过时和社会经济诸多层面法律的缺位,如对紧急状态下政府及相关部门职责权力没有法律规定等。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行政管理制度不健全,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思想观念重视不够。化解公共危机的核心在于平时,在于预防,而不在于出现了危机之后的力挽狂澜。由于对公共危机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从源头治理,导致了危机的经常发生,出现了危机之后再去应对,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五是网络舆论推动发展。传统媒体作为,受到法律、纪律和新闻道德的制约,单个的公民依靠自身力量,无法长时间大范围传播言论,难以形成强大的舆论。互联网的出现,由于其虚拟性、广泛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单个公民串联起来,形成舆论就有了可能。

六是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及时真实信息,可以发挥消除不确定性因素的积极作用,为公共危机管理提供通畅的沟通渠道和管理助手。信息由于隐瞒或虚假而误导公众,同样可以成为阻碍正确公共决策的消极力量。

七是保障机制比较薄弱。在公共危机预防中,没有建立健全应急机制,保障措施不完善,导致公共危机一旦有发生的苗头也不能立即制止。

二、网络时代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生命周期

一是危机潜伏期。这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触发危机的事件发生以前,危机的苗头还没有出现,但是造成危机的结构、问题已经形成,培育危机的“温床”已经就绪,线索显示有潜在的危机可能发生。这一时期公共危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预警机制,全面、系统、及时获取有关信息,并开展相关分析,抢先在危机爆发之前采取行动,尽量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使得公众对即将发生的危机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二是危机爆发期。这是一个持续时间短而猛烈的时期,政府对危机暂时失去控制力,危机将会在社会面蔓延,危机最严重及对参与者冲击最大。危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必须启动危机处理应急预案,采用有效的处理方法、及时进行内外部信息沟通、进行危机评估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尽可能遏制危机的扩大和减少危机的负面作用。

三是危机延续期。这是一个时间有弹性的时期,危机的影响持续,同时也是努力消除危机的过程,如果处理方式方法合理,延续期可以很快结束,处理不当,可能会延续很久。这一时期政府逐渐恢复对危机的控制,民众由恐慌逐渐转为理智,危机处理主要任务是保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并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如果处理不当,危机恢复期可能成为新危机得到发展期。

四是危机结束期。这是危机处理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危机事件已经完全解决,主要是做好扫尾工作。危机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对整个事件处理过程进行调查评估并从事件中总结经验教训,关键在于善后学习能力,找出危机爆发的根源,从源头上加以化解,如果不能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很可能会重新爆发新的危机。

(二)网络时代应对公共危机的路径选择

网络时代公共危机具备多重性、复杂性,要想解决好公共危机,仅仅从某一方面入手都是不可能的。因此,应对机制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公民、组织的参与,在法律、制度、政策的作用下,整合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实现协作与联动,共同来回应和解决危机。

一是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对危机的最有效方式是避免危机的产生。一系列公共危机告诫我们,公共管理部门只有把自己的主要职责放到依法行政、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方面,才能使不折不扣依法行使公共管理权力与提供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有机结合,才能够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

二是建立健全灵便高效的预警机制。预防危机是危机管理的重点,预防与控制是管理中成本最低、最简便的方法。危机预警制度体现和实现的是政府管理“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花大量钱治疗”的目的。公共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危机预警机制建设,尽早发现危机征兆,抓住解决危机机遇,控制危机蔓延,并且高效的作出反应,制定应对措施。

三是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在处置危机时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一般很难及时或者实时得到相关信息。事实上,危机管理决不是政府部门的专利,没有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理解支持,光靠政府的力量不可能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危机。许多官员担心,在没有把事情调查清楚之前就沟通信息,反而会令危机的辐射范围扩大,如果处理不慎,就有可能会造成更大的社会恐慌和混乱。

四是创造更对称的非对称信息系统。在处理公共危机过程中,政府比民众更了解各种相关信息,掌握更多信息资源的政府可以通过向信息匮乏的民众传递可靠信息,拥有信息较少的民众也会努力从政府获取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

五是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政府对网络的治理过程中,必须借助传统媒体与多元社会主体的力量。一是积极发挥传统媒体的报道优势。二是必须规范商业网站对敏感事件的信息,并促使其参与到公共危机的治理中去。引导其信息传播的客观性,准确性,规范其对自家网站的治理,坚决阻止和避免不实报道与信息炒作,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三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自律协会,发挥非政府组织在互联网治理中的作用。四是要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六是制订统一的信息公开法和共享机制。及时处理好突发公共危机,政府当然责无旁贷。但是,如何让政府由被动应付变成主动积极应对,防止发生隐瞒信息或不正确信息,尚需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确定。

七是完善官员问责纠错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公共危机的发生,毫无疑问会影响到相关地区和相关部门官员的政绩,进而影响到其仕途,官员出于自保心理必然会隐瞒压制不利信息。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要从现有问责和考核机制入手,不断改进现有制度,努力达到“帕累托最优”的效果。

八是健全公共危机管理保障机制。公共危机的预警、处置和恢复全过程都需要各种资源的保障和供应,一个运转有力的保障机制,将为公共危机处理提供有效的物力和人力资源配置。要真正做到临危不惧,我们还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借鉴国外成功经验,花大力气投入保障机制建设。

总之,危机并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建构起快速反应能力与机制多位一体的系统应对体系,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合作、善于引导,促使公共事件尽快解决,化危为机,从而提升政府公信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1]柳莎,陈泽华.论我国公共危机信息公开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7(12).

[2]张成福.公共危机管理:全面整合的模式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3.

[3]王伟.互联网时代政府处理公共危机的模式和解决路径[J].中国公共安全,2009(6).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对策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它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改变着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甚至改变着人的思维方式。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新挑战,做好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了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特点

传统的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依靠专职或兼职教师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完成的。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

1、教育与交流空间的虚拟性

互联网是一个充满幻想的虚拟世界,网络教育与传统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学生们无须面对类似于课堂上的直接说教,而只需去接受和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不再是某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看法,而学生们也更易于接受这种“匿名”的、不受约束的网络世界。

2、信息交流的互动性

网络信息一改以往信息的单向传递方式,彻底地改变了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任何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并可以实现在线信息交流的实时互动。这使得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突破了传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限制,只要信息交流双方与互联网络相连通,就可以实现及时的对话,且不需要考虑地理位置。

3、教育的开放性、广泛性

互联网四通八达,它能将许多优秀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大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网上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使得高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面向国内,而且更要关注国外的信息动态。

4、教育时间的全天候

网络超越了时空限制,在任何时间段都可以从网络上共享海量的信息。只要网络硬件运行无故障,网络环境中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信息随时都可以向大学生开放,全天候提供丰富的心理知识、心理咨询、心理测验等服务。学生随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内容,还可以通过E―Mail、QQ聊天、BBS、微博等方式,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之处。

5、教育的直接性

网络通过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不需要任何人、任何组织机构的中间转手,而且网络多媒体信息直接冲击着人的视觉、听觉,很容易在用户个体身上直接发挥作用。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重视网络时代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这项全新的工作,迫切需要引入现念,在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切实立足我国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形成符合实情的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同时加大研究力度,力争为网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实践指导,探索既适应网络时代要求,又切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与手段。

2、充实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加强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教会大学生选择做网络的主人,充分利用网络对人的发展提供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要适时走出网络;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网络规则,提高道德判断力,使其在纷繁复杂的信息面前,冷静处置所面临的各种道德问题;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遵守网络法规。

3、构筑网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园区

面对网络给大学生造成的心理问题,要积极开辟网上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园地,占领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在网上开设专门的网络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网上心理辅导、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治疗等手段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在网上建立符合大学生需要的、有吸引力的网站、使之成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者联络大学生的新纽带;在网络上广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

4、培育新型的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在网络的冲击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而更应具有心理教育的基本理论、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又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信息网络的理论和技术。所以,必须采取培训、进修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素质,让他们能够熟练操作各种信息工具,自觉把网络技术整合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更有效地指导和服务学生。

5、引导大学生网络自我心理调节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4

电脑和网络构成的数字媒介,使文学进入“无纸时代”或“读屏时代”。人们的笔、墨、纸等传统书写工具逐渐被键盘、鼠标以及拼音、五笔、微软等输入软件取代。作品创作与传播获得了空前自由。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络文学应运而生。网络文学是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发表和传播的文学作品。这种全新的文学形式是21世纪的文学版图上一大重要突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众化和通俗化,所以我们也可以称呼它为平民文学或通俗文学。随着网络的日渐普及,如今在网上阅读的读者比捧着书本阅读的读者多得多,从而愈加推动了网络文学的超高速发展,一大批网络风生水起。这些网络多有以下特点:(1)年轻化。多为70后、80后甚至90后,跟传统的著名作家比起来还是“小毛孩”;(2)写作随意。网络很多是兼职写作,压力小,作品往往天马行空,创意良多;(3)产量高。据说有日写万字者,一部书动辄就是百万字;(4)人气火暴。一部作品便可能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一夜间迅速红遍网络,百万、千万的点击量司空见惯;(5)收入高。年薪百万以上者大有人在。上述特点,是传统作家和传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发展喜忧参半。从整体来看,中国的网络文学大多只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发烧”状态,它并没有获得文学上的独立性,离开网络这个平台,网络很难继续存在和发展,这就是症结所在。网络文学开放和混乱的写作模式使得网络的水平良莠不齐,网络文学作品的质量也亟待被作为一个学科去进行合理的规范。

网络文学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如果我们继续使用传统的文学审美标准去评价新文学,就会失去文学的方向,产生文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混乱,不能准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也无法理解新媒体作家的写作方式。如同在现代传媒时代,我们不可能使用读唐诗宋词的标准阅读现代新诗,也不可能以古典文学的价值尺度去衡量报刊上的文学作品。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网络文学具有它鲜明的特点,只有正确解读了这些特点,我们才能制定相应的标准去规范它。

(一)的大众化

首先,网络文学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大众化。所谓“大众化”,有两种解读方式:一则广受大部分人喜闻乐见的文化;二则以大部分人为写作主体,由众人积极创作的属于他们的文化。两种解读方式可以用一个词来粗略概括,即“普及”。

在网络这个平台上,网民们就像脱了衣服在澡堂洗澡那般,绝对的平等,绝对的神秘。感谢伟大的科学文明,让人们有了足够自由的空间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而不用有任何顾忌。在网络世界里,不存在什么高官权贵,也没有什么学术权威。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创造出他想要的生命,释放出自己长期压抑的内心感受。

无论这个虚拟生命拥有的灵魂是善还是恶,它都是一个人诚实再生的原始状态,是没有任何虚伪和做作成分的本真表现。在当今既定的社会体制下,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人群,他们的情感通常处于焦虑的状态,但是由于社会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自尊心理的束缚,往往不能完全地在现实生活中释放自身的情感。但他们面对网络的时候,虚拟的网络可以掩饰他们的真实身份,网络的虚拟化使网民完全不用考虑现实社会的行为规范,自由地宣泄自身的情感。由于大量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身份、地位往往与他们理想中的要求差距很大,虚拟的网络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现实生活中这类等级观念的束缚。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作家已经失去中心地位,代之而起的是无数自由的媒体写作者。这些写作者不再是“作家”,不必特意追求文学的境界,他们是借助新媒体书写个人的一些,有人将其称为“宣泄式写作”和“打工式写作”。比起谋生手段,网络写作更像是大众表达内心所想的一种方式。

无可否认的是,网络作家有数量,却缺乏质量。由于网络写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很多作品还停留在描写日常生活浅显表面的阶段,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但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相信这个问题会得以解决。

(二)内容的生活化

网络文学的下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内容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贴近百姓生活。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主要不同就在于前者的题材很少触及阳春白雪,因为能理解高深艺术的人终究不是多数。网络文学重在强调人的内心世界,并且鼓励措辞直率通透。从文学的角度讲,尽管网络文学的地位低于传统的诗歌和散文,但它贴近生活,更符合广大群众的口味,因此广受众多网友追捧。

若进一步去观察网络文学,不难看出它带有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浓重色彩。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这种高深玄妙的鸿篇巨制截然不同,不再与大众保持遥不可及的文化距离。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是超世的、自恋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入世的、生活化的,甚至是消费化的。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现代主义努力建构思想、心灵和历史的深度。后现代主义则追求深度的平面化,用物象的享乐主义取代了现代主义那种智慧的痛苦与忧郁。后现代主义文学不仅仅反“旧的”传统,对于现代主义文学试图建立的“新的”传统也彻底否定。

在后现代主义者眼中,文学和艺术应该是建立在对现有秩序的解构基础之上的。后现代文学不依托任何死去的或活着的理论。在体裁上,对传统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等形式乃至“叙述”本身进行解构。因此,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破坏性”的文学,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网络文学的发展以互联网这种虚拟自由的现代化媒体为依托,很自然地具有反传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

(三)作品的多样化

网络文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作品多样化。网络文学出现早期,大多花浓墨重彩描绘爱情二字的美好。在众多的网络作品中,浪漫唯美的风花雪月是永恒且唯一的主题。因此,网络文学曾被戏称为“网恋文学”。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沉淀,如今的网络文学已打破之前的单一模式,形成了不同文学题材自由发展、风格多样的局面。实际上,随着时光的推移,网络文学的优点已经渐渐显现。和传统文学相比,网上写作更加自由,网络文学对各类型的写作都持有相对宽容的态度。这就使得读者可以在互联网上欣赏到各种各样口味的作品。

结语

众所周知,自出现之日起,网络文学就备受外界的争议,赞赏或批判从没停息过。每个人都想知道这种新兴的文学是否能成长为独立的文学形式,并给21世纪的文坛带来新的希望。网络文学已经引起人们的很多思考,它也仍然需要不断地去完善。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

新时代网络语言的出现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网络语言得以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语言的鲜明特征。本文将在分析网络语言发展背景和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其对于汉语言及文学两个方面的影响,并对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引导、规范利用网络语言提出可行的建议。

一、网络语言发展的背景与特征

网络语言是在网络化时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它的发展依托于网络空间的构建并以现有语言为基础,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但却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网络语言发展的背景1.网络语言的发展以聊天媒体平台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网络语言的产生主要发生在人们在网络空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各大聊天媒体的发展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便利。网络的出现带给了人们交流上的便利,如:隐私化、匿名化、自由化等。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愿望也趋强烈,因此,各大具有聊天作用的平台相继出现,一类是专门的交际聊天应用平台如QQ、微信等;另一类是在其他办公或娱乐app中拓展出的聊天功能,这些都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2.中外文化的融合交流也是网络语言兴起的重要背景。随着经济与网络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和信息的融合与交流越来越紧密;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交流在网络语言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一方面,网络语言中包含着外语的因素,比如,许多流行的网络语言是以中英结合的方式呈现的;另一方面,国外社会中发生的热点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成为网络语言的素材。

(二)网络语言的特征1.网络语言具有数字化特点。首先,人们会根据数字发音的一些特点寻找数字与汉字字眼相契合的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在一些语境下用数字的发音代替汉字的发音。例如:数字“5”在发音上与汉字“我”相近,数字“2”在发音上与汉字“爱”有相似点;再如,人们用数字“886”的谐音表示“拜拜了”的意思。其次,除了利用谐音这个特点,人们还会从数字书写特点或数字的意义上对一些汉字或事件进行指代,代替原有文字的使用。比如数字“1”在字形上类似于一条竖棍,在意义上有着“孤独的”“个体的”意思,便被人们用来形容单身的青年男女,双“11”也因此成为一个单身青年的节日。2.网络语言具有中英文结合特点。从音节的角度出发,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意义其所需要的音节是不同的,人们为了发音的便利,有时会借鉴别的语言,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网络语言就是一大体现。如中国人在表达“把持住”“坚持住”这个意思时,需要用三个音节,但借助于英文“hold”便可以少发一个音节,因此,中英文结合下的“hold住”便应运而生了,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之一。除此之外,人们在表达一些想法或情感时,会选择用一个英文单词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感受,比如“amazing”“surprise”等,这样的表达有时会比中文更形象,更具有感染力。3.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特点,便于记忆和传播。无论是利用数字的谐音还是中英文结合等,网络语言的使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语言的灵活性与丰富性的特点;同时,这些趣味性的语言也因为新奇、有趣的特点更容易在人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有意地去使用,进一步促进了网络语言的传播。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凡尔赛文学”一词,是指通过先抑后扬、自问自答或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贵族生活的线索”,用一种幽默戏谑的方式来表达一种“尴尬”的态度,语言风趣幽默。网络语言之所以容易被人们接受甚至人们也乐于传播网络语言的原因是由网络语言自身的趣味性等特点决定的。4.网络语言具有非官方化、民间化特点。网络语言的出现来自于网民的自发行为,网民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现有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创造,从而完成一个新词或短语的创造。从使用主体上看,网络语言主要是作为口语使用,一般不会出现在官方场合所使用的书面语中的。5.网络语言具有短时性特点。对于网络语言这种新事物,人们会出于求新、求异等原因使用它。因此,随着对这个词的使用热度下降,人们开始逐渐淡忘。网络语言层出不穷,但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并长久融入人们语言体中的则很少。6.网络语言的创造和传播主体均以青少年为主。网络的参与主体覆盖各个年龄段,但真正创造并且传播网络语言的人群主要以青少年为主,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青少年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容纳能力较强,善于较快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当然也包括对语言的使用;其二,青少年具有较强的探索能力,对于信息获取的渠道较广,因此,总能最先捕捉到网络发展的动向,对于社会热点也能较快把握。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影响

汉语言文学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理解:汉语言,即汉语作为一种语言所体现出的语言本身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代表的沟通作用以及语言本身的特质;文学是指建立在语言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对语言进行一定的组织和构建来反映作家的思想。而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无疑对这两个维度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发展的积极影响1.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网络词汇的出现有利于丰富词汇储量,扩充汉语词库。任何事物都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语言亦是如此。一种语言的生命力就在于其语言的包容力和不断产生及创造新词的能力,只有这样,这种语言才能长盛不衰地存在于人们的语言体系当中。网络语言的发展无疑为新的词汇和语素的产生提供了动力,使得语言的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能够反映社会中出现的最新事物和现象,并将其纳入语料库中,从而丰富汉语语言素材。2.网络语言通过语言重组的方式,有效提升了表达效果。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和交流人们的意见和想法。有些时候,单一语言在情感的表达或语意的传达上总会存在一些缺陷,这就需要借助于其他的语言进行完善,或是外语或是数字等,如“拜拜”与“再见”相比,多了一些幽默和风趣的意味,而“再见”则显得有些严肃与正式,“拜拜”等词的长期使用,已经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能够大大增强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网络语言对于汉语言发展的消极影响1.从对个体影响的角度来说,网络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偏离语言规范的问题,对青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有些网络语言过于随意和娱乐化,甚至不符合语言规范。例如,“耗子尾汁”一词来自“好自为之”的谐音,虽然充满了趣味性,但不免会给青少年传播这样一种观点:即使用错别字也是一种正常的甚至是求新的作法。这样就会使青少年对汉字产生错误认识。青少年对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需要规范、正确的引导,一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会对青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青少年对汉语言系统的认识和学习。2.网络语言的发展会对优秀语言文化的传承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我国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汉语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上的瑰宝,对于汉语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对此,我们应当树立且保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流行网络语言的传播中出现了许多因为追求娱乐化而对汉语进行错误解读和使用的现象。比如一段时间内,人们对于“淦”这个词的错误理解和使用中,忽略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水入船中、涂泥,造成人们对于“淦”一字的误解。除此之外,人们从字形的角度出发,认为“叕”一字由四个“又”组成,也代表着“又”的意思,便把其作为一个比“又”程度更深的副词来使用。对于汉字的错误解读还有许多,这些案例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网络语言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信息时代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功能和价值,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以下影响。

(一)网络语言对文学发展的积极影响1.网络语言所反映的事件成为文学反映的对象,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素材。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网络空间发展的产物,凭借着众多的关注人群和传播迅速的优势,能够对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做出较快的回应和评价,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网络语言承载着一定的反映社会现象尤其是热点事件的作用,而这种现象和事件能够更快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中,成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或原型,促进文学的发展。2.网络语言可以增强文学的趣味性和创造性,为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网络语言有着比普通语言更为幽默、风趣的特点,受到读者们的青睐。作家的创作需要面对读者,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作家的创作方向,使作者在语言风格甚至是内容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在原有的文学风格上进行进一步探索,促进新的文学形式和风格的产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文学的创造性。3.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舆论导向作用,能够弘扬社会正能量。网络语言能够快速地对社会现象作出回应,表达对社会现象的观点与看法,起到舆论导向的作用。如对于网络上曝光的一些不公平社会现象,网民通过在各种媒体平台上发言,形成一定的舆论势力,一方面遏制事态的恶化,另一方面也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二)网络语言对于文学发展的消极影响网络语言追求娱乐化的特点涉及文学作品时会产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搞和消解的后果。例如,网络上流行的对文人的恶搞风气、对于优秀文学作品如古诗词等的随意改编与再造,都造成了文学的消解,影响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

四、有效控制网络语言对汉语言及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对网络语言进行积极的改造与运用网络语言中有精华、有糟粕,需要我们加以辨别,并区别对待。对于一些正确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正能量的语言要加以利用,促进其传播,从而起到较好的舆论导向的作用。如年末官方网络平台会统计年度热词,这些年度热词是被人们关注和使用较多的能够体现时代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具有较好的正向导向作用,应当加以宣传和利用。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6

后现代主义艺术论文

摘要:由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而引起的网络艺术,标志着在新的文化时代,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完美的融合。网络艺术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与后现代主义存在着重要的关系。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和解读网络艺术的特点。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网络艺术 特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这一发展带给人类文化的推动力量是难以估计的。当电影叩响艺术大门的时候,人们并未意识到它将成为21世纪所有人的艺术宠儿,随后广播电视艺术的蓬勃发展,使现代声、光、电技术一举步入艺苑中心,从而使历史久远的传统艺术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惊奇的是60年代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80年代以来的网络艺术,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挺进人类的艺术领域,使艺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1 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来源

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图里发表《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他肯定了现代建筑对人类居住空间的贡献,但指出国际主义风格已经走到了尽头,必须找到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想,来满足社会生活多样化的需求。[1]

20世纪70年代,英国艺术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最早在设计领域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概念,出版了《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等著作。

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斯特恩在他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一书中提出“所谓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的侧面,并非抛弃现代主义,建筑要重返‘正常的’途径在于探索一条比现代主义运动先驱者们所倡导的更有含蓄力的途径。”[2]

罗伯特文图里、查尔斯詹克斯和罗伯特斯特恩这三位大师的学说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

2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特征

受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趋势的带动,后现代主义有着独特的美学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组合。对传统的题材采用各种非传统的工具、技巧进行非传统的重新组合。二,理性与非理性的互补。三,历史主义。对传统的要素实行“戏弄之”的原则。四,俚俗化倾向。通常表达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和市井文化。例如将七个小矮人的形象作为建筑立面的浮雕。五,接受美学的特征。艺术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著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了“召唤结构”的概念。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

3 网络艺术所体现出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网络艺术由于其独特的艺术样态和传播手段,呈现出其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后现代主义特点。

3.1 无限重复创造性

网络艺术作品的题材往往都来源于传统的题材,但是以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思,通过网络传播后,具备了被无限次重复创造的可能性,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传统构件的非传统结合”特点。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被永久的固定下来了。但是在网络艺术中,艺术作品被人们进行各种重新创造,得出一些异于原始作品的新作品。例如,艺术大师杜尚在蒙娜丽莎的脸画上两撇胡子,这幅新的作品被命名为《LHOOQ》。

3.2 嬉戏性

网络艺术的“嬉戏性”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对被奉为经典题材的戏弄,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历史主义”特点。在网络上,许多人在“据说已经完成”的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随心所欲地涂抹和删改。例如《CEO李煜的悲惨世界》、今何在的《悟空传》,众多古代文学名著中的人物都在网络文学中被改写和戏弄。约翰杜卡斯在《艺术哲学新论》中说:“有些美的东西并非是艺术品,而有些东西是艺术品但却不美。依此看来,无论美与艺术这项活动之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多么密切,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本质的关系。”[3] 可见在网络艺术,不美的艺术品越来越多,显示出当代人的审美范围不断扩大的倾向。

3.3 大众化

在传统艺术中,精英文化处于主导地位。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平台,网民可以相对自由地畅所欲言。网络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利,一元话语霸权被解构。

网络艺术的大众化特点使公众成为艺术的主体创造者,同时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俚俗化倾向。创造者考虑到作品要面向大众,网络艺术的主题往往倾向于通俗文化。例如在第17届韩日世界杯期间,大小网站遍布足球的“酷评”。当中国队冲击16强出线未果时,网上出现戏仿任贤齐经典歌曲《心太软》的球评:“你总是腿太软,腿太软,把所有好球都射不进网,头脑总是简单,配合太难,不能出线,就别勉强。”

3.4 互动性

互联网结束了艺术审美的私密空间,却创造了交互共享的网络艺术。在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个三角形中,欣赏者不再是被动的,是形成作品的又一股力量。

弗杰姆逊曾说,现代主义本质上是一种时间性的模式,而后现代主义则是一种空间性的模式,从时间向空间的转变使时间的历史感被挤压到平面中,导致历史深度感的消失。[4]这种后现代时空观的变化在网络文学中得到鲜明的印证。网络文学没有时间的概念,它将时间化为空间,用在线空间改变或延伸时间。网络文学没有终止的概念,因为作者失去了终止自己作品的权力,而是把这种权力交给了在线空间的网民。

这种互动性同时还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理论中的“接受美学”特点。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作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创作者通过作品与欣赏者建立起对话关系。网络艺术的互动性引起读者的接受审美,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总之,网络艺术所独特的无限重复创造性、嬉戏性、大众化和互动性,都在各个方面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说,在上述的这些特征中,网络艺术是后现代主义的必然延伸。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去看待网络艺术,更加有利于认识和分析网络艺术。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文图里著;周卜颐译.《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 (美)罗伯特斯特恩.《现代主义运动之后》,原文见《建筑师》15,第204页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7

关键词:大学文化;网络文化;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4-0169-02

大学文化是大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大学文化成为高校推动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学文化愈来愈成为高校增强吸引力的重要手段,也成为高校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高校网络文化以不同功能和形态不断涌现,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载体和阵地,发挥着思想引导、舆论宣传和氛围营造等功能。目前高校普遍都建立了校园网、新闻网以及辅导员博客、BBS论坛、微博、微信等多种网络文化平台,但很多都局限于日常性事务工作、内容丰富性不高、主题性不突出等问题,致使很多网络文化平台缺乏对大学生的吸引力,难于发挥网络文化平台对大学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其中的管理机制的问题,是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一、大学文化的特点

大学文化首先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大学生、大学教师以及相关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设施的有机整合。同时,大学文化秉承着对知识的传播、整理、创新与交流,对真理的思考、追求与探索。从古今中外的大学建设而言,不同的文化体系下所建构的大学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从中国目前整体的文化建设而言,大学文化的特点又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此,我们仅用宏观的角度对大学文化的特点进行解读,大学文化是大学思想、制度和精神层面的一种过程和氛围;是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家园,是大学里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和心灵震撼的因素的结合体。随着时代价值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时代的大学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当代大学文化的蓬勃发展,铸就了当今大学文化的诸多特点。

首先,大学生作为大学文化的主体,承载并体现着大学文化特质。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与日俱增。虽然大学教师与管理者包括后勤人员是大学校园的常驻主体,但是,大学文化是通过大学生的日常活动、学习成果以及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体现出来的。这种特质的形成,与大学本身的校园文化与教师引导紧密相连,又与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息息相关。由于当今的大学生受到社会外界信息咨询的影响更为广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渠道更为多元化,使得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受到的文化影响更为深刻,体现在学习、生活中的思维方式更与当今社会关联密切。

其次,大学文化的担当者即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时代紧密相关,而今,学生通过微博、QQ、微信等方便快捷的通信设施,及时关注着大学校园内外的各种动态、各种信息与各种价值评论。大学生的思想就在这种多元化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着。这也成为当今我国大学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文化的建设,成为当今的主流趋势。这一方式的应用,一方面使得大学文化的建设更为多元,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亦成为当代大学文化的主要特点。

最后,当今的大学文化建设必然与高校网络文化紧密相关。由于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时代的兴起,高校教育一方面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信息化、网络化与数字化冲击着高校的文化建设并影响着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在这样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机制对高校文化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当代大学文化的特点必然也必须涵盖着网络文化。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

网络文化可以区分为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两种文化在表现形式与影响方面略有不同,但是都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对大学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网络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是相对而言,二者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进而对大学文化的建构与发展也产生相应的影响。

网络主流文化特指在当今诸多官方网站中传播的信息与价值观念,同时包含着高校本身的网络文化建设内容与建设机制。这一文化现象与社会主流文化相互呼应,大学生在高校期间,接受的网络文化大多来源于此。每天学生浏览的信息与受到的价值多元的影响,主要从网络主流文化中汲取,比如新闻、公告、通知,同时也涵盖着诸多影响价值观的哲理、美文等等。这样的主流文化形式与内容与高校对学生教育的内容互相呼应,同时成为正能量传播的主要途径。

作为网络亚文化载体的互联网,为网络亚文化营造出宽广的平台,各种ID背后传播的、被影响的都与网络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尼葛罗庞帝说:“数字化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1]这一特性也促使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当代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社交网站以及BBS等方式表达着个人的观点,这种观点的表达很多时候受到网络亚文化的影响,由此出现了火星文、包括一些网络符号,其包含各种语言与特殊符号所组成的、旨在传达个人意愿的网络流行语中。例如“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童鞋”、“盆友”、GG(哥哥)、BS(鄙视)、跟帖、汗、■等。这些词汇被青年大学生所热衷,甚至将这种亚文化形式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除却网络主流文化与网络亚文化,不难看出,在网络文化流行的今天,一些负面影响、负能量的信息内容与形式也影响着大学文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与网络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如果说网络亚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还是娱乐与消遣式的,那么网络上一些负能量信息以及网络水军等现象的出现,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与大学文化的构建显然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尤其是一些诈骗信息、颠倒是非黑白的报道与评论、不良网站的存在等一系列的问题,对大学文化的健康合理建构形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其价值观处于关键的建构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所构建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将影响其一生。而当代90后大学生的特点是情感丰富却又神经敏感,有强烈的交流与倾诉欲望但是又不愿意让自己的诸多想法与精神世界被大众窥探,而虚拟的网络给了他们一个发挥与倾诉的空间,甚至不去发表任何意见也在心中产生些许共鸣。这也是他们更加热爱网络的原因,可以毫无暴露却又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无论这种表达的形式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正因如此,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的有效建立更显得突出与重要。

三、网络文化管理机制

网络文化虚拟性特征对于大学文化求真精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在传播媒介的使用、信息意识和国际视野上超出了他们的师长,与之相伴随的,则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强烈感受到的互联网文化对大学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带来的冲击。同时,应当看到的是,网络文化与大学文化并非对立,而是属于大学文化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大众化特征对大学文化民主精神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大学倡导民主的文化精神,即追求校园民主与社会民主进步的精神,在学术上,强调真理面前、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术研究问题上的平等关系。这对于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的建设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主要渠道。根据近年来全国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为网络,占到80%以上。网络文化管理机制的建设也应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网络文化语境下为大学文化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

第一,网络文化管理机制虽然名为管理,但是管理的学问需要高校的反思,因为当今高校网络文化管理面对的是90后大学生,他们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有着超强的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同时,90后大学生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与装扮,这在很多90后的QQ空间中得以彰显。高校的网络文化管理可以顺应这一趋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校园网的建设中,语言与形式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用词习惯,这样的文化传播显得更为轻松与易于接受。包括价值观的讨论,不再是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主动讨论与思考,让大家有机会去发言,表达个人的观点,管理不是管制,而是积极合理的疏导与引导。

第二,建设健全高校网络文化活动。当今高校的各种活动名目繁多,在整体的文化大环境下,高校的网络文化活动略显单薄,一方面这样的活动经验缺乏,正因为缺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通过网络文化活动可以更为直接和真诚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领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建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可以设立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人,这一人选的确立,必须既是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维与心理,又是能够通过令人心悦诚服的方式引导大学生,使他们在高校网络文化的大环境下实现自我价值,又能合理积极构建健康的价值观念,这也是高校网络文化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

第三,高校网络文化管理的建立,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要超前,但最基本不应该是滞后的,底线是与社会大环境的同步。所以,管理机制中的滞后因素要及时排除与清理。在网络文化的管理过程中,要能够包容这些多样性和差异性,改变过往文化管理的强制灌输和自上而下的固有模式,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大学生在网络文化中的表达,同时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原动力,使学生自觉产生对高校网络文化的认同。

由此看来,针对大学生思想特点兴趣爱好,打造高校网络文化精品,使之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信息的重要有效载体,突出吸引大学生兴趣与关心的功能设置,构建多样性的大学生喜爱的网络社区,发挥大学生主体性创造力量,通过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建构并凸显大学文化特色,是今后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美]尼葛罗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103.

收稿日期:2014-10-21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8

关键词:市场交易;网络舆情;心理基础;疏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77-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及网络主体的行为模式对新生代这一网络核心群体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社会的匿名性和信息畅通性两个特征为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条件。新生代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过程中的群体,很容易受到现实世界的一些观点和意见的影响,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容易形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行为模式,对新生代员工的行为和心理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同时给管理部门也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新生代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所处环境较为封闭,与现实世界接触较少,造成了新生代集体行动模式容易受网络事件的影响,一些情感和社会焦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从而对其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的形成造成正面或负面影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受制于自身思想活动的多样性以及价值观的不稳定,同时受到市场网络舆情特点的影响。新生代网络行为模式和网络舆情主要体现了诱因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和传播方式多渠道等特点,新生代作为网络虚拟世界的最活跃分子,其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其行为和思想更加敏感,情绪更容易因外界事件影响而产生波动,各种现实热点问题都可能诱发新生代网络舆情,加上就业难、家庭生活困难、心理压力较大等问题都可能导致市场网络舆情成为新生泄情绪的一种渠道,这种发泄行为又因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如BBS、微信、QQ、博客、贴吧等,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影响更加严重。

一、市场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主体不明确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在新生代中的普及,使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逐渐成为新生代尤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目前,新生代网络舆情监督的部门主要是各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及政治课教研室。除此之外,还有高校各个院系的辅导员以及学生会干部,加上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约束。这些不同的监管主体之间存在着职能划分不清、多头管理的情况,并且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二)市场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完善

教育管理部门和各个高校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问题均建立了各自的管理机制,但由于市场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加上利益问题,导致了高校在进行网络舆情监督中不愿投入人财物等资源,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机制不够完善,仅仅停留在网络舆情的事后治理,很少进行预警机制设计和舆情提前防范。这就使各部门之间丧失了网络舆情监管的主动权,加上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更进一步造成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管体制形同虚设,仅仅是事后补救。

(三)市场网络舆情监管的手段和技术落后

传统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培养德才兼备人才方面,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技术难以跟上新生代思想变化,网络舆情的产生更是对监管手段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一对一和面对面的政治教育,二是群体性的思想动态把握和舆论倾向引导,这两种手段在网络时代都丧失了适应性。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加上网络匿名狂欢等特性,导致了传统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手段和技术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从最近几年的网络舆情事件可以看出,传统监控手段和技术在遇到紧急网络舆情时,就显得迟钝无效。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产生初期未能通过先进手段进行甄别和介入,等到舆情发展到一定地步再进行监控和疏导,就已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管理工作中对市场网络舆情重视不够

教育管理部门对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还停留在传统说服教育,从个体角度对新生代进行监管,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新生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受到网络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教育引导和现实的差别导致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各种问题。管理部门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的不够重视是导致网络舆情问题的首要原因。教育管理部门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中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导致新生代意见发表渠道的不畅通,甚至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视而不见、放任自流,加上移动互联网的瞬间通达性,从而很容易在新生代之间形成负面舆情,影响新生代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积极学习氛围的塑造,出现新生代的过激言行和负面行为,不仅对教育管理造成障碍,也对新生代适应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市场网络舆情主体自身价值观和心理不稳定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半社会化过程,作为新生代的大学生群体是价值观和自我认同最不稳定的一个群体,其价值观处于逐步形成的过程之中。新生代的心理和行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影响和引导。因此,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和心理行为更加剧了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以及造成负面网络舆情的可能性。在新生代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之后,自身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新生代就需要自我表达和输出渠道,实现自我的独立人格,尤其是一些新生代意见领袖。

(三)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与现实脱节

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内容多元化和复杂化以及传播方式的瞬间通达性对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实中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的迟钝和不完善导致了其与现实的脱节,从而造成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负面影响以及各类问题的产生。首先是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引导队伍不够健全,现实的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还处于思想政治教育阶段,而互联网技术很少介入,这就导致了网络舆情管理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其次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还局限在互联网基础之上,而对移动互联网和自媒体关注较少,这就导致监控往往很难落地,无法实现全面监控。最后,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各监控部门之间又缺乏协调性,从而导致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监控中的各类问题的产生。

三、市场网络舆情的疏导对策

(一)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行为心理把握

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把握其网络行为的心理基础,这才是有效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前提。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是为了获取知识和认可,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形成了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这些规范引导着新生代的网络行为。新生代的网络行为基础主要表现为满足自身探求外部世界的需求、满足自己宣泄情绪的需求、满足自己情感的需求以及满足自己追求娱乐和时尚的需求。因此,在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首先要通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让新生代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认知,正确利用互联网,吸收积极因素,屏蔽各类负面影响。其次是分析新生代迷恋网络的动因,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为新生代树立正确的上网态度和行为做出指导。最后是培养新生代健康和成熟的网络舆情防范机制,通过丰富学习生活,培养新生代积极的兴趣和个人适应能力,通过合理方式实现情绪宣泄和面对挫折,转移消极情绪,从而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

(二)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实现有效疏导效应。首先是管理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把握市场网络舆情的特点、趋势和规律,利用传统思想政治手段和理论,因势利导,化解情绪,从而使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中的负面影响得到有效疏导。其次是主动占领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和建立一些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网站来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行为和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宣传的阵地,把握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动向和导向。最后是加强新生代思想教育工作者自身网络管理的技能和素养,通过培养一批了解和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人员或教师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实时监控,把握网络环境下的新生代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有效疏导和监测。

(三)市场网络舆情疏导中的管理机制建设

除了新生代自身心理因素和外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之外,管理机制的完善也是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疏导的有效措施。首先,需要对当前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管理的部分分割进行整合,把党委宣传部门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与行政管理体系下的网络舆情监督部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单独机构,受党委宣传部门统一领导,并对该机构进行职能界定,从而在组织机构实现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管理。其次,建立起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对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汇集机制、研判分析机制、预防监控机制和舆情干预机制以及舆情追踪反馈机制进行全方面的构建,借助于网络管理部门实现多功能联动进行有效的市场网络舆情监测和疏导。最后,建立立体性的市场舆情监测网络,实现新生代市场网络舆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现实世界的全方位监控,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疏导对策。

参考文献:

[1] 陈姣娥.基于扎根理论的网民公共政策态度形成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0,(3):89-96.

[2] 杨文娇.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及其人格特征的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42.

[3] 谭丽华,李林红,董毅明.互联网上涌现的群体智能及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J].公共管理学报,2009,(4):89-97.

网络时代的特点范文9

1网络药理学的概况

在过去的10多年中,新药研发的失败率不断增高,面临困境[6],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与疾病相关单靶点高选择性药物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同时发生的。随着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疾病的生物学本质认识不断深化,西方医药界逐渐认识到多基因、多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性疾病。2007年,AndrewLHopkins提出了网络药理学,将成为新药研发领域里新的发展方向[7-8]。网络药理学是在系统生物学和多向药理学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在生物网络中各生物实体(疾病、表型、基因、靶标、药物等)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方法,观察药物对生物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使药物的研发更能针对疾病的实际情况,提高研发成功率。

网络药理学理解复杂的生物系统不仅仅需要实验,同样也需要计算方式的支撑。计算方法能够使网络药理学在复杂生物相互作用网络中获取整体、机制性信息,并能够发现新药靶标以及特效药的组合。尽管在网络药理学中的计算方法还处于实用建模和理论探索阶段,但是它已经为制药业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网络药理学概念出现比较晚,但是其内涵已经在药理学实际应用中出现,作者概括了药物靶标识别、疾病关联基因发现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其方法主要有5个类型的计算方法:网络拓扑分析、靶标准则分析、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模型分析。

网络药理学采用文本数据挖掘(textmining)、知识发现(knowledgediscoveryofdatabase,KDD)、网络分析(networka-nalysis)等技术探索生物实体之间潜在的未被发现的关系,如构建疾病靶标的二部图网络,其中节(顶)点(vertex)代表疾病或靶标,边(edge)代表节点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若2个节点以边相连,则其具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反之,则认为无相互作用或潜在未被发现关系。这种靶标网络体系具有评价疾病的发生发展状态,药物对疾病靶标网络的干预与影响预测等功能。网络药理学多以生物学数据库为处理对象,如在蛋白质相关的HPRD[9],BIND[10-11],DIP[12]等;与遗传、性状及其基因相关的OMIM[13];药物研发方面的DrugBank[14]。

网络药理学采用这些生物学数据库,能够从系统生物学角度,理解“疾病表型-基因-靶点-药物”相互作用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分析方法,来观察药物对病理网络的干预与影响,使研发的新药更接近于疾病的实际情况。它对人类疾病的认识具有系统性、动态性以及相互作用等特点,药物干预机体靶点,调节机体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作用。

2中药网络药理学的概念及其特点

传统中药强调“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的组合应用形式,重视“君臣佐使,七情合和”的组合效果,中医药被认为是古老又经典的系统生物学[15-16],开展中药网络药理学的研究能够明确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提高中药的研究水平。中药网络药理学既需要借鉴网络药理学的技术和手段,又需要结合中药本身的特点。相比较西药而言,中药具有2个特点:一是中药具有针对证候进行治疗的特点。但是,网络药理学是西方学者提出来的,它是以现代医药学数据库为基础,通过网络方法进行构建的。所以进行中医药与现代医学进行嫁接是中药网络药理学的一个桥梁,病症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中药具有多成分综合作用的特点。中药常用的用药形式是方剂,由成百上千个化合物组成。但是,中药大多数是口服制剂,必须经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即ADME过程,到达靶标器官、靶组织而发挥作用。有些化学成分在体外药理活性必经强,但是由于生物利用度很低,在体内很难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有些成分经过肠内菌或者肝脏代谢以代谢产物发挥作用。所以,网络药理学必须与体内ADME过程相结合,才能更好提高中药的研究水平和切合中药的实际情况。

3基于体内ADME过程和网络药理学的中药现代研究思路

中药在中国以及亚洲地区被广泛应用,也引起世界广泛关注。但是,中药研究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和问题,其中2个问题最关键:一是药效物质基础不明确,二是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不清楚。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明确药效物质基础,才能更好的阐释其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只有明确药理作用才能更好的辨识有效成分。作为中药的药效成分应该具有2个方面的属性:一是具有药理作用或者与药理作用相关联;二是该成分在体内具有适宜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网络药理学与体内ADME过程相结合对开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是一条确实可行的途径,其研究思路见图1。中医药最常用的用药形式是方剂,由君、臣、佐、使组成,是十分复杂的化学体系,通过化学分离、分析的方法研究中药方剂的化学成分,包括定性、定量分析等,建立方剂的化学成分信息库。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王喜军教授认为入血的成分才真正是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研究方法[17],关注中药在体内的移行成分,并迅速得到了广大学者的广泛认可。对于中药方剂,通过高通量的定性、定量分析获得外源性药物本身及其所有代谢产物随时间和空间(各个组织)的动态变化情况,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各种代谢途径、方式的信息和药代动力学的各种参数等,研究方剂的体内ADME过程,获得方剂的代谢指纹,明确入血成分(包括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到达靶器官、靶组织或者靶蛋白的成分,即达靶成分。但是,如果这些成分没有合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例如生物利用度很低,没有达到最低有效浓度,或者消除太快,很快被排泄,对于这些成分很难被认为是有效成分。所以必须进行药代动力学的特征分析,获得具有适宜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的入血成分和达靶成分(包括原型成分及其代谢产物)即药代标示物(PK-marker,PK-M)[18]。然后,对以生物学医学数据库为处理对象,通过文本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网络分析等技术构建与疾病/证候的相关的网络靶标。再次,对药代标示物进行计算机靶标的虚拟筛选,与方剂治疗病症/疾病的网络靶标进行分子对接,评价药代标示物对靶标蛋白的作用位点及其作用力,从而预测方剂对疾病靶标网络的干预与影响等功能,有效阐释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4中药ADME研究内容介绍

4.1计算ADME高通量筛选中药是一个十分复杂化学体系,基于体内过程发现中药的有效成分群是一条确实可行的途径,通过计算的方法进行虚拟筛选,进行有效成分群辨识是一个简单快捷的方法之一。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是与其理化性质密切相关的,Lipinski等[20]早在1997年根据化合物的结构及理化性质总结预测药物口服吸收的“五倍律”定律。Ekins等[21]曾在220届美国化学年会的报告中总结了当前应用计算机构建的预测化合物ADME性质的一些模型,其中包括StephenJohnson应用回归树和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药物血清蛋白结合的模型,WilliamEgan应用统计模式识别方法预测药物的被动小肠吸收,BerndBeck用半经验定量方法构建的预测药物血脑屏障通透性的模型等,但这些方法的一个共同不足就是都是基于化合物的二维结构来预测。从化合物的分子场中相互作用的能量计算出化合物的性质,并将此方法应用于根据化合物的三维(3D)结构计算预测其理化性质及药代动力学性质是一种全新的方法[22]。VolSurf软件就是将从化合物的3D结构图中提取的相关信息,转换成几个容易理解和解释的描述符(参数),用这些描述符来构建一个用化合物的3D结构解释其生物学行为的多变量预测模型[23]。通过计算进行中药的ADME虚拟高通量筛选,为中药药物代谢物组学研究提供预测,使之研究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4.2体内过程的试验研究

4.2.1血清和组织药物化学日本学者田代真一基于“人体胃肠道中寄生菌群能够通过水解苷类物质获得能量来源,中药产生生物活性的成分可能是中药经过菌群代谢之后的产物”的想法,提出了“血清药物化学”的概念[24],我国学者对“中药血清药物化学”进行系统研究。中药血清药物化学正是通过研究中药或复方口服后被吸收入血的各个移行成分,来间接、快速地筛选有活性的药效成分,探明移行成分与传统疗效的相关性,同时对阐明中药及复方的作用机制、生物转化和代谢等过程,以及对药理、毒理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辅助作用[25]。王喜军等[26]对茵陈蒿展开研究,发现其给药血清中主要药源性物质6,7-二甲氧基香豆素,并通过药效学试验发现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药效,从而证明其是茵陈蒿的有效成分。中药组织药物化学研究,分析达到靶器官的移行成分,并对了解药物浓度高、蓄积时间长的组织和器官,以及在药效或毒性靶器官的分布等。通过对血清和组织中移行成分与疾病的网络靶标进行分子对接,有利于从网络药理学角度,系统的阐释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4.2.2多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起步较晚,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一直是中药研究的难点问题之一。靶标分析是中药药物代谢物组学研究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对在中药中大量存在、具有合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具有与药效相关的药理活性的化学成分,即对药代标示物[19]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对用它们表征复方制剂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关系、时效关系,并用数学模型提供药代动力学参数。同时整合药代动力学是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向,整合机制研究是难点,笔者认为以“组效关系”[27]为核心开展整合机制研究将会突破这个难点。通过这些研究,可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估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可合理地指导临床用药,同时药动学研究对复方的组方、药物作用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等也可提供基础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