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集锦9篇

时间:2023-12-22 10:16:40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1

[关键词]混沌理论 高校图书馆 危机管理

[分类号]G251

1 引言

高校图书馆作为开放性的信息服务中心,除了肩负文化传承、推广教育的任务外,确保所有读者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使用各项图书资源与服务,亦是所有图书馆的责任。因此,居安思危,加强危机管理,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危机爆发与演化的复杂性,传统图书馆管理理论对其还不能做出圆满解释和有效预测,研究结论常常与现实情况存在较大偏差,给传统管理理论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危机本质是一类非线性的复杂演化过程。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及其演化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同于传统科学的思想,其揭示了复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辨识出危机复杂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为研究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范式。混沌理论与危机管理理论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在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应用具有独特优势。

本文运用混沌理论研究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及其发生动因,力求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危机管理机制,树立图书馆人员的危机管理意识,从而实现图书馆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图书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实现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图书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 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图书馆危机管理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与关注,成为图书馆必修课之一。

2.1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含义

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危机因子和危机事件从发生到消亡全程全面监控处理的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图书馆危机管理是对图书馆危机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全程监控处理的连续链条,是一个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自然以及内部因素等的影响,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就是针对各种影响因素,对可能给图书馆带来的各种现实威胁与潜在威胁进行预防及管理。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图书馆危机的预防与控制,力图使图书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2 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危机类型

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中,由于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不断变化与发展,对图书馆总体目标的实现和读者利益构成威胁而引起的现实危机和潜在危机,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危机成因可以将图书馆危机分为以下几种:

2.2.1 资源危机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根本所在。我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相对有限,图书馆经费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造成资源短缺,硬件条件相对落后难以进行深层次技术开发和服务创新,最终可能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能力下降并危及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资源危机。

2.2.2 人才危机 目前图书情报学专业的研究生生源有所增加,但他们拿到学位后并不优先考虑从事图书情报方面的工作,导致图书馆专业人才流失。与此同时,在中国急剧向信息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急需大量高素质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未来图书馆将可能面临严重的人才危机。

2.2.3 服务危机由于缺乏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服务态度恶劣,服务手段落后,效率低下而造成图书馆无法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信息需求,最终可能导致读者流失的危机。

2.2.4 形象声誉危机 图书馆的形象与声誉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认可度,影响着图书馆的社会竞争力,图书馆形象声誉一旦遭受破坏,就会给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灾难。

2.2.5 安全危机现代图书馆是一个人员密集、知识密集和设备设施密集的地方,任何可能导致图书馆的馆舍、读者、文献资源和设施遭受重大损失的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图书馆的安全危机。另外在数字化环境下,现代图书馆还面临黑客攻击、数据非法访问等网络安全问题。

2.2.6 政策法律危机我国图书馆行业的立法薄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是指导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对图书馆危机管理政策的制定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图书馆危机有着自己的行业特点,很有必要制定图书馆危机管理的相关政策法律。

3 高校图书馆危机的混沌特征描述

近年来,混沌理论被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学科,混沌理论主要包括4个方面:①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混沌行为具有“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能够导致系统未来长期运动轨迹之间的巨大差异。②混沌系统具有自我控制性。在秩序与混乱的交界点即混沌的边缘,系统既有维持稳定的吸引力,同时又有一种张力,使其聚变、演化。当系统脱离平衡到一定程度时,以自组织方式自发地走向更复杂的模式。③混沌行为具有内随机性。内随机性产生的根源在于个体间的非线性随机作用。④混沌行为存在有序性。混沌运动所表现出的通常意义下的非周期性和非对称性,并不能说明混沌运动是无序的。相反,却表现了一种混沌序,这是一种整体稳定、局部不稳定的运动状态。

由于混沌理论广泛的适用范围和独特的数学手段,因而能更加全面、准确地揭示和描述客观世界的属性及其复杂的规律性。高校图书馆危机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从危机的性质来看,图书馆危机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扩散性、隐蔽性和突发性等特征,这表明图书馆危机及其演化具有明显的混沌现象特征。高校图书馆危机内在的混沌特征包括:

图书馆危机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开放系统。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交换信息的开放系统,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环境中不缺少诱发蝴蝶效应的初始条件,如关键的领导者、图书馆员与读者关系等。网络化、全球化的态势更加剧了这种敏感性。蝴蝶效应的存在使得长期预测、战略等变得不够可靠,向金字塔组织结构以稳定、平衡为目标的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正是因为图书馆危机具有如突变性等非线性系统的一般特征,才成为图书馆危机发生的诱因。

图书馆危机的不确定性是混沌现象内在随机性的表现。对于图书馆管理系统来说,系统内部充满了非线性的关系,作为基本组织单元的个体――馆员之间以及馆员与管理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总的说来,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就是一个由自由个体通过一定的固定规则和复杂关系构成的耗散结构系统。

图书馆危机的突发性是混沌现象的结果对初始条件敏感依赖性的表现。混沌理论认为,在非线性

系统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输入的微小误差将导致输出的巨大漂移。在现实系统中,由于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的干扰,初始时刻的“差之毫厘”的偏差将随时间指数放大,以至无法把握系统的未来行为。系统对初始值的敏感依赖性是指微小的初值变化就会造成系统状态的巨大变化,这也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这种情况在高校图书馆危机管理中大量存在着,比如高校图书馆在为高校师生教学、科研服务项目的设计、实施中,如果个别图书馆馆员个人服务意识淡漠或者服务态度恶劣,这种看似微小的失误,极有可能造成读者对图书馆的不信任态度,造成读者流失,引起图书馆服务危机。

4 图书馆危机实例分析

4.1 案情简介

2007年7月21日,云南省图书馆阅览室二氧化碳气体突然外喷,并向馆内蔓延,使图书馆陷入慌乱,造成图书馆危机,直接威胁图书馆工作人员与读者的生命安全。根据现场清查,气体泄漏共造成39人中毒。危机爆发后,图书馆高层领导针对危机及时做出部署,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39名受伤人员被抢救出来,同时将馆内近千名读者平安、有序地疏散到了安全区域,并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当危机得以控制时,云南省图书馆领导层,又紧急召开现场会议,并配合相关部门召开了新闻会,将危机爆发、处理等情况客观、真实地向媒体进行了通报。7月22日,云南省图书馆共接待读者3 557人次,并且当天还按原计划举办了讲座,整体服务情况良好。云南省图书馆对二氧化碳泄漏事件的处理,是图书馆危机管理实践中的成功案例之一。

4.2 “二氧化碳泄露”事件中的危机管理混沌特性分析

通常,一个管理系统的动态行为受到3种力的作用:系统内力x、政策力c和随机力R,即有一般管理系统方程可表达为x=f(x,c,R)。考虑到对图书馆危机系统状态变量的统计常常是离散的,因而一般根据危机系统在前一个统计周期的状态变化来调整系统的序参量,当统计周期相对很短时,危机管理系统就可以表述成这样一个离散的动态系统:xn+1=f(Xn,Cn,Rn)。其中,xn+1是系统的时间序列状态向量,c。是人为可以控制的政策向量,Rn是人为不可控制因素向量。

图书馆危机系统作为非线性系统,其危机混沌产生的原因可能来自3个方面:①系统结构条件下的系统固有混沌,例如因高层管理者的认识能力有限,造成管理不当等内部原因而形成的危机。②可控政策作用的结果,如像经济增长方程那样,当不同的经济政策满足一定的组合条件时,系统就是混沌的。③外在不可控制的随机因素作用的结果,如高校外部政策、文化等环境的变化超出图书馆实际控制能力而导致的危机。上述3种力对系统的作用是同时的,当状态是混沌时,就不易分清是受到哪种力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哪种力的作用。这样,一般系统方程就可转化为广义的动态系统方程:xn+1=g(xn)+εn+1。表明图书馆危机状态的发生就是系统内在动力和外部扰动作用的叠加。

图书馆危机系统的混沌可以解释为是系统内在的一种本质特性,并不一定是外部连续不断冲击作用的结果。所以真正的危机在于图书馆内部管理的危机,是图书馆内部管理出现了问题,只是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云南省图书馆在二氧化碳气体泄露危机事件后迅速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培训l和安全用电知识培训,对危机中暴露的图书馆管理中的不足与缺陷也进行弥补。

4.3 危机事件过程中的混沌管理原则

云南省图书馆危机事件的爆发,再次证明了危机混沌的突发性、破坏性及其随机性。在现实中图书馆危机并不是一个线性系统,它依赖于诸多复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混沌管理的目的就是根据图书馆危机的演化机制,控制危机混沌发生的条件或规模,改变危机系统的动态行为,以化解危机,转危为安,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4.3.1 正确调控图书馆危机的混沌吸引子 在混沌理论中,对于已知系统的吸引子域而言,可以通过调整初始条件使系统的运动进入预定的吸引子中。当图书馆发生危机时,只有改变吸引子在状态空间的位置和吸引子的类型,才能最终改变系统的终极状态。所以要改变图书馆的运行状态,就要对危机混沌吸引子设法加以控制。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吸引子是由“图书馆文化”决定的,即高校图书馆要拥有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处于危机状态中的图书馆,应该迅速查找危机的根源,果断地采取措施。对于图书馆内部原因造成的危机,图书馆在处理过程中要勇于承担责任、承认错误。一旦危机发生,图书馆管理层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危机产生的原因等表达坦诚,争取做到信息真实、公开与畅通,及时对危机进行处理。云南省图书馆高层领导正确对待危机的态度与对危机的快速反应是现代图书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4.3.2 要重视图书馆危机中的初发细微情节 根据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可以得出图书馆危机管理中的任一偶发事件或对图书馆服务目标的微小偏离,都可能给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带来巨大变化。图书馆在出现危机时,首先要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开道歉。图书馆只有最大化地维护公众利益,积极采取行动,表明自身对待危机的诚意与态度,才能维护图书馆的形象以及长远利益。云南省图书馆在发生危机事件后,在第一时间启动了紧急预案,并及时上报云南省上级主管部门,同时争取110等力量的援助,开通绿色通道,对受伤公众及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及时抢救治疗,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云南省图书馆对此次危机事件中细微情节的成功处理,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增加了公众对图书馆的信任度,有利于维护图书馆的形象及巩固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4.3.3 构建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中协同一致的原则

通过混沌理论,可以看出混沌的发生并不要求系统所有因素同时发生混乱,其中几个因素的协同作用就能导致危机产生。图书馆危机的发生也并不需要图书馆各个部门或环节同时发生混乱,可能只是其中部分单位混乱的结果。因此,要打破锁模现象,就得从系统单元之间的联系性和协同性着手。图书馆进行危机处理时,必须协同一致,分工负责,才能成功化解危机。首先,图书馆对外宣传解释要口径一致,达成共识;其次,图书馆管理层要及时应用危机预案,对危机处理尽快形成统一的解决方案,避免因意见分歧而延误对危机的处理;最后,图书馆处理危机时,各部门要充分配合,处乱不惊,积极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尤其是要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的作用,团结馆员,凝聚力量,形成处理危机的稳定氛围。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2

论文摘要:本文在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LMIS)建设和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的任务和技术特征及系统建设的特殊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信息管理体系(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IMS)基本模式的初步构想。本文最后就初级阶段完成后的信息资源的继续挖掘及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作了初步探讨。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使用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大、中、小型图书馆已逐步使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化管理,但因缺乏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Librar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LMIS)的理论指导,以及人们对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这一概念理解过于狭隘,将计算机的使用仅仅局限于图书日常加工和流通的各环节,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计算机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深入使用。本文对如何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成功地进行系统建设,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图书馆等问题做了进一步研究,并提出以下论点:

①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可持续性工程”,系统建设必须分阶段进行,系统目标应同信息化程度相适应。

②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LMIS)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管理层面的问题,成功地进行系统建设必须要有信息管理体系(IMS)的支持。

③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面广,要求系统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自适应能力。

1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面临的问题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1.1 建设规划和总体目标不稳定。新的信息管理方式会给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会有一段不适应期;此外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要很大投资、获益周期长且经济效益不直接,因而不少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不足。

1.2 缺乏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良好的信息运行机制是成功建设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前提。

1.3 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若不会运用计算机管理信息,就谈不上具备自主和协助开发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

2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就是对图书馆各种图书资料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计算、分析,为图书馆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采购计划、文献编目、图书流通所必须的信息的软硬件环境。它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处理来获得有关信息以控制利用过去的数据和相应的模型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

2.1 系统构成

管理信息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单元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基本单元为:

(1)信息源。亦即信息的来源,此处指系统处理对象。信息源可分为内部信息源和外部信息源。

(2)信息处理机。信息处理机获得数据,将其转换为信息并提供给接收器的一组装置(也可是人)。一般来说由四部分组成:①用于收集、筛选、汇录有关数据资料的数据采集装置;②用于整理、计算和处理数据资料的数据变换装置;③将数据从信息源输送至处理中心和将信息从处理中心输送给接收者的数据传输装置;④把数据和信息存储以供随时查询的数据存储和检索装置。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这里的自动装置一般是指人。

⑶信息主管。负责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运行,与有关方面协调配合的人员。

⑷信息接收器。主要包括存储媒体和用户两部分。

2.2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职责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职责主要包括:

⑴图书采访。包括以下功能:订购管理:包括馆藏与正在订购图书的查重、订购登记、编辑打印订单、打印订购目录及过期订单的处理(催询未到图书或撤消预定)。验收登记:包括到书验收、赠书登记、打印财产账等。经费管理:包括发票登记、经费使用报告等。

⑵图书编目。包括以下功能:编目查重:核查新到图书是新书还是复本或多卷本,复本不必重复编目。著录:抽取主题词,产生登录号、分类号、索书号,并将相应的数据输入计算机。打印:打印书标、卡片目录、新书通报等。典藏处理:将新书入馆,进入流通或阅览。

⑶图书流通。包括以下功能:借还图书:包括借书、还书、过期处理、污损处理、丢书处理、罚款处理。读者管理:包括建立读者档案、颁发书证、书证挂失、调离消证、查询读者等。查询:包括查询图书信息、图书去向、读者借书情况及预约情况等。打印统计报表:打印各种统计报表。

⑷网上检索及预约。读者可以通过Intranet在自己的办公室查询、预约图书。查询可以按书名、分类号、索书号、内容提要等进行。

⑸数据安全及数据库维护。系统应有相应的安全机制,对不同人员有不同的权限。如读者只能查询及预约,而图书管理员可以进行读者管理、流通借阅等。数据库维护包括对数据文件记录的增加、删除、排序索引、备份及恢复等功能。

2.3 管理信息系统的可持续性

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可持续性工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次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管理机制的问题。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按照不同时期系统建设的内容和要求来分段。系统建设只有分批分阶段完成,才能使系统的阶段性目标与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程度、人员素质、信息编码工作的进展情况相适应,从而取得阶段性成果。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及其运行体系的设计或再设计,及在此基础上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开发。LMIS对静态信息应能实现“一次存储、定期更新、随时备查”;对动态信息应能跟踪维护、及时响应。为保证信息的及时响应,必须解决四个问题:①信息的准确性;②信息传递的畅通性;③分析决策的正确性;④提供信息的及时性。

3 未来发展方向

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是一个进程,而不是一个事件。因此它的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步步见效”的原则,故做好信息管理基础性建设是当前和未来的首要任务。

3.1 信息挖掘与重组

随着LMIS建设初级阶段的完成,各种类型信息运行的有关数据基本实现计算机管理,初步解决基础信息的存储、查询、统计等问题。当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去审视这些数据,就会发现这些数据过于分散,数据量越来越大,并难以整合,因此若要进一步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将之直接用于辅助管理,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已有的基础信息进行二次开发、重组。信息挖掘就是按照整体管理目标,对计算机系统中大量的已有信息再进行多次深层次的分析,在已有的信息中提取二次信息,直接用于管理、决策和建立预测模型。

3.2 要求计算机系统智能化、网络化

从系统功能上讲,先进的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仅包括先进的信息处理软件,还包括信息收集的自动化系统。今后的LMIS的建设不可能再象单项系统管理一样,必须走由单项系统管理到系统集成(System Integered)的道路,包括硬件集成、软件集成与信息集成。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的过程,就是按照系统工程方法,针对特定的功能需求,把各个部件、构件、子系统等进行综合,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体,实现最佳的整体效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晓敏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08-107.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管理成为主导趋势,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港湾,在高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代文学大师、曾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博尔赫斯曾经说过:“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可见,在每个读者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堂。从物理结构来看,现今高校图书馆内部藏有大量的书籍,而对于图书馆的管理不但是对书籍的管理,也包括对读者信息、馆藏资源以及读者服务等相关信息的管理,显而易见,信息量和工作量是巨大的。因此产生了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它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每个库室的图书资源及其文献资源得到共享,实现了信息化,在全馆构建了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为老师和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了方便。

虽然此系统的应用给全馆带来了便利,但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有时馆藏信息更新未能和网络平台端同步;管理系统本身未有新书的网络推广宣传功能,不具备信息网络化传播的效果;当然,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安全风险问题,谨防图书信息被盗等,这些问题都成为了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所面临的新挑战。

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思路

1、彰显本校特色信息资源

每个高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学科建设特色,图书馆可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科构建自身的特色资源架构,结合本校学生的学科专业,使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平时可以组织不同院系学生进行座谈,或者定期发放问卷,对学生的读书习惯和阅读倾向进行调查研究,购置不同特色的馆藏资源,图书馆也应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年龄、学历结构相结合,旨在面对更多的读者,使他们爱学习、爱读书。

2、管理流程规范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针对图书馆管理系统所提供的多层次分类服务,对每个模块进行专门专人的管理与维护,比如采编系统、编目系统、流通系统、采访系统、期刊系统等,做到有序化的使用与管理,针对不同子系统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依次解决,保证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

3、对系统进行安全防护保障

针对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高校,都需要对计算机自身的安全及其稳定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保证整个系统在正常使用中的安全很有必要;无论是从软件角度还是硬件角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都要注意这些问题,防止使用不当造成的不便;平时要定时的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有效备份,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也要定时定期对正常运行的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运转有序。

4、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培训,以适应信息时代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新的信息与管理理念,系统的更新,对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掌握最新的规定及使用规则,保证对更新升级系统的熟知度,更有利于开展日常工作[1]。

5、开拓更深层次的读者服务

现今许多图书馆都未能对读者开放在线咨询服务,可以通过开通微信服务、手机掌上APP服务等,来做到馆内人员与读者的有效沟通交流,提升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理念。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总体设计

对高校图书馆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提升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是高校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中面对的问题。

依据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其是集借阅、归还、续借等为一体的管理系统,采用C/S和B/S相结合的模式,对管理系统进行信息化设计,用C#编程语言,采用ASP动态网页开发技术进行网站的优化设计,使其动静相结合,贴合读者需求。

1、动态设计

根据图书馆的数目等信息的不断更新,及时的对网站进行动态更新操作,此过程以计算机网络作为背景,及时上传更新信息,对读者咨询的问题进行在线回复,及时处理读者续借、归还书籍等问题,每个模块可以分专人进行管理,提升图书馆的动态信息支持服务。

2、静态设计

定期对系统后台数据进行备份,包括电子资源及访问信息量等信息,整体的设计将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更加有效的提升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管理品质。

3、数据库分类设计

图书馆是一个聚集信息巨大的地方,怎样将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对电子资源进行分类建库整理、管理。从大类来讲,可分为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在采编录入时将书籍信息进行准确录入,根据其相关分类号、关键词、著者信息等对其进行高效检索,提升读者检索书籍品质。

4、还书、续借自行操作处理

读者根据自身需求,可以随时随地登录自己账户,对自己名下的书籍进行续借操作,节省时间,也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执行续借节省时间,方便读者;还书时可在总服务台对书籍进行归还,提交自己账户中的归还书籍,系统不再记录借阅该书籍的相关信息[2]。

四、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系统建设

1、图书馆公共管理系统

图书馆的公共管理系统针对群体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进入系统,可以根据人员所在部门的不同,对其分配相应的权限,只有管理员可以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删除、添加等操作,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保障系统的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安全性。

2、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

图书馆的公共检索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采编部门对图书信息进行正确录入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录入人员对中文图书分类法有一定的熟悉和掌握,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方可保证读者对所需求书籍信息的有效检索。

3、图书馆管理子系统

针对不同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性质,可使用不同的管理子系统。例如编目子系统、流通子系统、采访子系统等,他们只是完成相应的操作,而管理员则是对每个子系统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这样可保证图书馆整体管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4、图书馆特色服务

(1)对读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此服务打破了传统的面对面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读者根据自己目前遇到的问题,实时的在网上进行留言或者提问,提高了办事效率,增强了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互动沟通交流。

(2)开通微信、掌上APP服务。现有电子产品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优质性,开通微信公众号,在其上进行图书咨询,借书、还书、续借等功能,定期推送新书推荐消息;或者下载图书馆APP,实现将图书馆随时随地带在身边,体验不一样的读者服务理念。

(3)在线咨询业务开展。图书馆可以开展在线咨询业务,根据读者的需求,及时有效的回答读者提问,更好的帮助读者解决在图书借阅、文献检索、电子资源试用等方面的问题,提升读者和图书馆之间交流的有效性。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4

关键词:社区数字图书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Oracle

中图分类号:TP311.138

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在建设学习型社会全新理念引导下,学习型城市的观念正深入人心,而开展社区教育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托。珠海《关于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珠府办〔2013〕49号文)明确提出要“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镇街、村居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而社区图书馆由于规模小且贴近社会,日益成为开展社区教育的主要方式。

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学习成为学习型城市的重要特征,数字化社区图书馆一方面要成为社区阅读中心,承担信息服务、文献咨询检索服务等功能,另一方面要向促进社区文化中心的内涵发展,承担起思想宣传、知识教育、技能培训、文化活动、休闲服务等功能。

1 我国社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社区数字图书馆是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由网络技术、数字信息资源及网络虚拟服务共同构建的社区数字化文化信息中心。我国的社区数字图书馆始建于2002年。2002年8月10日,新子山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以独子山在线网络文化传播中心为载体,创建了全国第一家社区数字图书馆。其后全国各地纷纷建立社区数字图书馆。2012年2月23日上午,北京市文化局“数字文化社区”工程启动仪式在朝阳区潘家园街道图书馆举行,北京市首家数字图书馆正式进入社区。2012年全北京市建成了300个社区数字图书馆,预计“十二五”期间覆盖全市所有社区。此外,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社区数字图书馆也纷纷建成并投入使用。我国的社区数字图书馆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清华同方、北大方正、首都信息发展有限公司(首信)、博思特等信息开发公司也将社区数字图书馆的研发作为自己的品牌经营战略计划。

2 社区数字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环境

选择适合的数据库平台是建立图书管理系统的关键。目前,比较成熟的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主要有: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IBMDB2和Sybase Adaptive Server Enterprise等。通过对几种主流数据库在开放性、可伸缩性、并行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性能上做一个比较,Orac1e数据库系统都有较好的表现:

(1)兼容性:Oracle产品采用标准SQL,与IBM SQL/DS,DBZ,INGRES,IDMS/R等兼容。

(2)可移植性:Oracle的产品可运行于VmS,Unix,Windows等操作系统平台上。

(3)可连接性:能与多种通讯网络相连,支持TCP/IP、DECnet、LU6.2等多种协议。

(4)高生产率:提供了多种开发工具,能极大地方便用户进行进一步的开放。

(5)开放性:Oracle良好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可连接性和高生产率使Oracle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Oracle 9iAS提供了若干企业应用程序设计EAD的选择,而EAD是设计适应变化的应用程序的过程。本管理系统从以借阅和检索管理为主体的应用程序系统转化为具备综合图书在线功能的系统,以EAD的观念进行程序设计,最终实现的应用系统不仅能够高效地管理诸多复杂信息体,而且为图书馆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扩充接口。同时,随着Oracle对Java的引入,Oracle应用程序对Java的EJB框架也提供了极为全面的支持,而EJB是典型的三层体系结构中间层实现技术,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图书管理系统的三层体系结构

3 数字图书管理系统总体规划

构建简易型数字图书馆是社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种重要类型。籍此,本社区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一个具备图书在线检索、在线电子图书借阅与销售、纸质图书邮购等功能的图书管理系统。

本系统的用户划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从事系统管理的系统管理员,负责图书信息的录入与管理以及用户信息的管理。另一类是图书馆的用户,包括注册、登录、在线阅读、在线查询以及在线下载与在线邮购等。

从系统总体功能结构分析来看,用户信息的管理与图书浏览、销售信息的管理与分析是本系统至关重要的功能,因而系统管理员应具备全面的数据库系统权限。对于在线用户,首先是能够顺利注册,登录到本系统。其次,注册用户和普通游客访问权限有本质的差别:普通游客只能浏览页面上的图书信息;注册用户不仅能浏览页面信息,而且系统采用积分管理的方法来实现对其获得的权限进行管理。籍此,本系统按功能分为用户服务系统和图书馆管理系统两大模块:用户服务系统保证用户各项功能的实现,图书馆管理系统用于实现系统管理员对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图书馆功能模块图

基于系统总体功能结构,本系统主体架构采用了基于Oracle 9iAS应用服务器的三层架构(如图3所示)。三层体系结构把应用系统划分为演示层、业务规范层、数据层。演示层采用页面技术HTML、JSP和JavaScript等实现与用户的接口。业务逻辑层采用与Oracle 9iAS完全兼容的EJB2.0技术与Oracle自己的PL/SQL语言实现系统主体功能。数据层采用Oracle的RDBMS实现数据库体系(如图3所示)。

图3 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系统结构详图

4 数据库的设计

本数据库系统存储的主要对象是图书与用户,由于本系统有别于ERP系统,不对图书馆内部结构作详细的分析,系统E-R图如图4所示。

根据系统的需求分析和流程的分析,数据层采用Oracle的RDBMS实现了数据库表的建立、表间约束等:存储图书采购信息的采购表STOCK、存储图书关键字信息的关键字表KEY_WORD、存储图书作者ID的图书作者表AUTHOR、存储图书译者ID的图书译者表TRANSLATOR、作者表OLL_AUTHERS、译者表OLL_TRANSLATORS、采购表STOCK、关键字表KEY_WORD、图书译者表TRANSLATOR、图书作者表AUTHOR等。由于本系统涉及的表很多,所以只详细介绍图书表。

图4 系统E-R图

存储图书信息的图书表(如表1所示)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该表部分属性具有比较特殊的属性,比如采购,实际上包含一个复杂的二维信息,再比如作者可能不唯一等,为保证系统有效完整的运行,数据库设计时将这些属性分离出来,以表的形式构成新的数据表,包括采购表、关键字表、图书作者表、图书译者表,从而解决了这些特殊属性的查询与使用的不方便问题,使数字图书馆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扩充性。

表1 图书表

5 结束语

考虑到社区的自身环境、资金、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仅仅只是从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没有形成包含整体规划、信息资源建设以及平台建设等完整的系统建设思路。但社区数字图书馆平台建设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社区数字图书馆使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协作共建之路的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玉珍.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01):60-63.

[2]贺亚茹.基于Oracle的音像租赁管理系统数据库设计[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1(14):59-60.

[3]王蕾.信息构建理念与社区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4(06):35-38.

[4]胡银仿.建构中国社区简易型数字图书馆-简论联合国信息管理软件WINSIS的应用[J].图书馆学研究,2004(07):27-29.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5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计算机管理系统;总控设计

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已逐渐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被融入到各个领域当中,小到日常生活,大到企业生产,国防建设都对计算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自然图书馆也不例外。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效率低,效果差,具有一定滞后性,很多时候不能取得预期管理效果。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应用则能有效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为图书馆管理提供新手段、新途径,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实现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但想要使计算机管理系统更好融入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要做好总控设计工作,保障系统适用性。

1 计算机管理系统融入图书馆领域的意义

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图书馆接待的读者数量越来越多,服务对象越来越多元。且图书馆信息资源形式也不在局限传统纸质图书,资源形式越来越丰富,既有传统图书,也有音频和视频及图片,工作量越来越打,图书馆管理难度越来越大,传统人工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用[1]。人工管理效率低,易产生管理漏洞,造成图书资源遗失、丢失。而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融入图书馆管理,则能对图书馆资源进行实时管理,对信息与知识进行有目的、针对的加工、处理、传播、收集,有效提升了信息资源利用率,保护信息资源,避免了资源流失,实现图书馆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管理,减轻人工作业强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读者提供了一站式服务,有效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了高效整合与共享,满足了不同读者需求,优化了图书馆资源配置结构[2]。因此,图书馆应认清时展趋势,积极在图书馆建设中融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构建信息化图书馆管理模式。

2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总控设计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图书馆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重要意义。但想要使计算机管理系统在图书馆管理中有效发挥职能,必须结合图书馆业务规律,做好系统总控设计,以保障系统适用性和针对性,保证系统功能能满足图书馆管理需求,更好的发挥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减轻图书馆管理工作量。

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总控设计具体涉及到:图书检索、图书管理、借阅管理、系统登录管理、访问管理、读者管理等几大方面[3]。总控设计中为了降低设计难度,可采取模块化设计方式,根据功能不同将整个系统分为四大模块,具体为:图书检索模块、图书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借阅证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负责用户信息管理、登录权限管理。图书检索模块主要功能是负责,根据用户需求的不同,提供索引功能,按照书名、作者、年代、类型等各方面信息进行高效检查,提高图书检索效率,以方便图书馆调取。图书管理模块功能是提供图书信息的删减、修改、查询等功能,为图书资源管理提供渠道。借阅证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借阅证进行管理,负责借阅证信息修改、添加、删除。

从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用户群体来看,具体涉及三类,分别是:系统管理员、读者、图书管理员。具体设计中要对不同用户群体设置不同访问和操作权限。从读者角度来看,读者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功能的需求是:图书查询,图书订阅,个人阅读信息登录与修改等相关内容。用户模块设计中要保障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设置密码,保护读者隐私。此外,不仅要具有图书订阅功能,还要有订阅通知、订阅取消、期限通知等功能。而图书管理员对系统功能的需求是:图书检索、图书馆整理、精准查询、模糊查询、数量确定、信息确定、分类号和索引号确定等。此外,图书管理员还需要对图书馆信息进行修改操作,对读者信息进行修改操作,能对借阅信息进行核对,能对图书信息进行删除和输入操作,能对借阅信息进行登记与删除操作,能查询相关借阅记录,对还书信息进行操作。而系统管理员是整个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管理员,有最高操作权限,不仅可对读者信息进行操作,还可对图书馆管理员信息进行操作,还要对基本数据进行维护,保障数据安全性,进行数据备份,避免数据异常或丢失,进行图书馆日常业务的信息化处理,对异常数据信息恢复操作。具体设计中,要遵循实用、适用、经济、安全、可行等基本原则,根据图书馆实际情况和经济情况进行合理设计。如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图书馆可选择自建服务器的方式构建系统。这种方式信息数据保存在图书馆自有服务器上,数据安全能得到保障,数据调取方便。但这种建设方式不仅成本高,且涉及维护问题,会产生维护费用,需有充足资金支持。若图书馆资金不足,可选择租用云服务器建设方式,这种构建方式,成本低,不涉及维护,服务器由云商维护,数据也储存在云商服务器中,易发生数据泄露,且云商倒闭,服务器便不能正常影响,极有可能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造成影响,导致网站无法访问,甚至数据遗失。因此,在设计中要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建设方式。

3 结束语

图书馆是社会信息,教育信息传播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社会教育职能,加强图书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效果差,效率低,已不能满足现代图书馆发展需求,将计算机管理系统融入图书馆已成为必然趋势。在具体应用中,要做好总控设计,合理选择系统建设方式,以保障系统的适用性,使系统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吴隆基,严建媛. 论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在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01:35-38+57.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6

关键词:.NET;图书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930-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Polytechnic School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ET

YU Xin-hua

(Fujian Polytechnic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zhou 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of books in polytechnic school brings the heavy work of inquiring and managing.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developing a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NET. it centers on the demand, the structure and theproject.

key words:.net; book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快速增长,图书馆书目的数量与对图书文献的借阅需求也相应增多,使图书管理工作变得日益繁重,工作效率变低,不能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采用基于.Net的平台架构,利用.Net 的优势结合三层体系结构来开发图书管理应用系统,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缩短开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有效满足读者图书信息查询和图书馆部门信息管理的需求。该系统投入运行之后,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和安全性,简单易用、不需要安装客户端、易于升级维护,是传统图书信息管理方式的有效补充。

2 系统的开发方法及相关技术

系统将采用基于.NET的三层B/S结构设计和开发,这是大部分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方法的首选。用如此方式开发出的系统具备界面友好、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特点,将为图书管理者和读者提供高效的管理和查询方式。

2.1 .NET平台概述

本系统将采用Microsoft的.NET框架,该框架是一个创建应用程序的新平台,提供了标准而高效的环境,是编制应用程序的灵活的解决方案。.NET 有许多其他开发平台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较好选择。

.NET可以和很多相关产品进行整和,而不必关心这些参与整和的产品是否来自微软公司。.NET 是一种以因特网为中心的技术平台,有用的数据皆在网络中存放,用户可以通过.NET工具随时随地地访问这些数据。即:用户不需要知道这些信息具体存储位置以及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的细节。.NET 推动了开发方法和思想的发展,使应用程序的开发更为简化明了。

五个主要的模块共同组成.NET框架体系结构,列出如下:

1) 程序设计语言及公共语言规范;

2) 应用程序平台;

3) 及类库;

4) 公共语言运行库;

5) 程序开发环境。

2.2 B/S模式简介

C/S模式和B/S模式是目前软件体系结构的主要模式。其中,C/S模式在当前网络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显现出不少弊端,如缺少通用性,维护和升级工作量大,难以进一步拓展等等,所以这种模式在校园网的应用比较受限。而B/S模式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和 C/S相比,B/S模式客户端不必配置繁杂的应用软件,进行程序开发时也主要是在服务器端进行操作。

B/S模式的三个逻辑层次为:用户层(用户面对浏览器,将其数据访问请求通过以HTTP格式发出,返回的结果也到达客户浏览器)、业务层(功能为:Web服务器以及中间层数据库的存取操作、远程数据库的访问等)与数据层(由系统所需的本地及远程异构数据库组成)。客户端通过与中间层建立连接来对数据库进行访问和操作。这样的属性比较适合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3 系统需求分析

高职院校图书信息管理系统是分布在图书馆部门中的一套独立的网络系统,面对所有读者用户以及图书资源的管理者,其主要任务是实现对图书资源所有日常的信息管理,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促进其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规范化及制度化,因此应该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按照读者的需求,该系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功能有:图书信息查询功能、借书/还书/续借功能、图书资源管理功能、读者信息登记功能等等。此外,诸如用户登录、数据统计、报表打印等辅助功能也应该得到良好的支持。

在系统性能上,必须具备以下特征:

1) 符合软件系统开发标准:采用成熟的组件,为数据库调用提供标准的接口,符合软件开发业界的规范。

2) 系统基于先进的技术:具体到此系统,则应该采用真正符合.net 架构的应用模式。

3) 系统具备良好安全性:能够及时发现和抵御外界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攻击行为,使用足够安全的数据存储策略,从三个层次保证系统的安全:用户验证层次、数据访问层次和业务逻辑层次。

4) 系统具备可升级的空间,可以随着用户业务的增长无缝地进行二次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实现平滑升级,不影响用户使用。

5) 易用性:系统的操作简单而人性化 。

4 系统设计

4.1 系统的功能框架

该图书管理系统开发使用以下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操作系统选择了Windows XP的SP2版本,程序的开发则应用了Microsoft Visual ,在数据库的选择上,由于SQL Server与.NET 可以很好地结合,因此选用 微 软的SQL Server 2005作为给系统提供支持的数据库。

综上所述,系统的功能框架为:.NET 技术与SQL Server 2005的优势相结合,使网络与数据库良好连接,从而实现图书数据的检索、查询功能,采用 B/S 模式,完成图书信息查询功能、借书/还书/续借功能、图书资源管理功能、读者信息登记功能的构建。系统最终分为数据层、用户层和业务层三层结构。用户层即客户端用户界面,使用IE浏览器;业务层主要进行应用处理,数据层则以 为接口来响应应用层对数据的请求。

该系统为用户提供服务的流程为:安装运行在服务器上的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以浏览器的形式为在客户端查询和管理图书信息的用户提供交互界面,在用户按照提示输入其用户名与密码之后,再将请求提交到服务器;图书管理系统对用户输入的查询与管理数据,按照不同的数据库来确定连接参数,并对相应的数据库进行基于访问,从而及时、正确地响应用户的查询与管理等操作。根据用户的指令所返回的查询结果将以数据视图的形式显示,数据经过整理之后写入XML文档并显示在用户浏览器上。

4.2 系统的功能模块

系统最基本的功能模块包括:图书信息检索模块、借书/还书/续借模块、图书资源管理模块、读者信息登记模块等等。对系统维护与管理的一些必要模块如用户登录模块、数据统计模块、报表打印模块等辅助部分也应该包含在系统中。以下对部分模块及其所实现功能进行简要介绍。

图书信息检索模块:实现图书资源查询功能。用户在图书管理系统界面的相关文本框里输入(或者根据提示选择)图书资源查找条件,系统就可以反馈该图书的明细信息,比如图书的名称、作者、出版社、ISBN以及图书状态。

借书/还书/续借模块:主要是对读者借书、还书、续借行为进行登记并生成相应的借书、还书、续借纪录,供管理员和读者查询。这些信息应该包括:图书的编号、读者基本信息、借阅还书/续借日期等。

图书资源管理模块:本模块的功能是实现图书资源管理者对图书资源的信息进行登记、改动或者补充的操作。图书资源管理可以利用该模块对图书的各种属性信息进行登记,如书名、出版社、作者、出版日期等详细信息进行维护和修改。

读者信息登记模块:此模块是为了实现管理者对读者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行登记备案而开发的。读者的基本信息可以被管理者进行登记和填加、修改、删除。

数据统计模块:该模块对读者访问使用图书资源信息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为提高图书资源的管理效率打下良好基础。该模块包含一些必要的功能,如图书借阅率分析,期刊利用率分析,图书信息综合统计等。这些数据如果需要存档,该模块就应具备打印输出或转储到其他存储介质的相关功能。

用户登录模块:对图书资源管理者、教师用户、学生用户等不同用户群体进行身份的验证,根据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及password,对不同级别的用户赋予相应的操作权限。

4.3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图书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图书资源信息的浏览,图书的增加、退库以及属性设置等。其主要功能是对图书进行查询,对借书、还书进行登记记录管理,对图书资源基本信息的维护以及对读者资料进行维护等。因此该系统应包括图书资源、图书借阅者和图书管理者等实体以及以上几个实体之间的关系。

4.3.1 数据逻辑表设计

系统的后台数据库中存在数据库操作时所需要的所有实体的表文件,如:图书资源信息表和用户个人资料表等,下面列出其中主要两个表文件的结构:

表1 图书资源信息表 表2 用户个人资料表

各种实体之间根据具体的现实需求而具备不同的关系。由此形成数据库的基本结构。该系统将采用微软公司的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主要表文件中,每个表均存在一个整数型的ID字段,作为该表文件的主键。此外还应存在表与表之间进行联结的外部关键字。

4.3.2 数据库设计

在.NET中,通过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技术。Data Set和.NET数据提供程序是的两个核心组件。在.NET中通过访问数据库的过程如下:第一步: 读取用户相关的查询信息,从中间层数据库中取得ODBC访问某个资源数据库所需的有关参数,从而生成相应的字符串并创建Connection对象;第二步:根据用户相关的查询信息进一步生成查询命令在数据库中对数据进行检索。第三步:把数据库中的数据提交给查询者,提交的格式为XML文档。

数据库连接函数如下:

Private void open ()

{String DBPath="C:/application data/book_management. MDF ";

MyConn = new OleDbConnection (“Provider =Microsoft.Jet.OLEDB.4.0;

Data Source = “+System.Web.HttpContext.Current.Server.MapPath (DBPath));

MyConn.Open () ;}

5 系统安全策略

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1) 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指图书管理系统的服务器安全,比如需防止计算机病毒传染以及黑客入侵;

2) 系统应用程序的安全:主要是图书管理系统中权限不同的用户具有不同操作范围与级别,防止有越权操作引起数据和管理上的混乱。

针对以上的安全风险与安全隐患,图书管理系统服务器必须安装及时升级的杀毒软件,系统数据库也要有相应的备份方案 ,备份文件可以定期转储到异地介质上。另外,系统的密码组合与密码长度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工程学的原则,以免被盗取或者破解,系统还需要编写规范的脚本程序以杜绝黑客入侵。对不同级别的用户分别设置分不同的操作权限组别,每个级别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权限范围。

6 结束语

基于.NET平台来设计和实现高职院校图书管理系统,充分地利用了院校的网络硬件平台与图书信息资源,可以解决传统图书信息管理中难以解决的系列问题。使读者可以方便地进行图书信息的查询与操作,实现了对图书的实时、动态管理,为高职院校的图书管理工作提供高效的辅助支持,提高了图书馆部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春英.基于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开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90-94.

[2] 阿巴拜克.基于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6(3):85-89.

[3] 吴海燕,王杰华,朱建新.校级教学数字资源库的研究与开发[J].南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75-78.

[4] 微软公司MyServices精解[M].李波,杜广华,侯晓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求是科技.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开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7

关键词:图书馆;现代化管理;自动化流通;自动化管理

作者简介:邓松如(1954-),女,浙江武义人,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高级工程师。(浙江?杭州?310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探索”(课题编号:YY105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8-0146-02

一、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现状及分析

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对高校图书馆工作进行管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和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实现高效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根据2010年浙江省高职高专图书馆建设自查报告统计,浙江省高职高专大多数图书馆采用了当前较为先进的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为核心的自动化软件平台,基本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和信息服务的需要。引进的系统大多选用了系统功能齐全、集成性好、标准化程度高、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灵活方便、符合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流程等特点的管理系统。

2001年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采用了图腾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2005年图腾图书馆集成管理软件进行了升级。图书馆的图书分编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图书借还原始人工登记变为计算机登记管理,图书管理的各类报表统计实现了自动统计,为图书馆管理者提供了方便,为服务读者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需要紧跟时代的潮流,使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系统更上一层楼。

二、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的发展和建设

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提供重要帮助。采用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图书馆自动化流通设备的特点,实现图书馆开架管理,方便师生,提高图书馆图书利用率,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推进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水平。

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主要由闸机系统、门禁系统、自助借还机和磁条处理设备等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

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管理软件充分考虑了图书馆现代化管理需求,提供查询、统计、分析功能,提供决策判断依据。自动化流通系统管理软件,能够实时采集进馆人员数据,产生详细进馆记录,按照要求(如读者类别、单位、时间等)生成统计报表和统计图,方便管理员查询统计。

图书馆自动化流通系统管理软件,能够根据部门、班级、月份、星期、年度、时间,对进馆人员进行统计,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统计,图表显示,清晰明朗。并且可以将信息输出到打印机上。自动化流通系统管理软件与校园一卡通无缝对接,配上图书磁性介质充消检验仪和图书防盗监测仪,读者可以带着书包或公文包从自动化流通系统的闸机系统进入图书馆看书或做笔记,读者需要借还书时可以由图书管理员把图书通过磁性介质充消检验仪处理以后,通过门禁系统离开图书馆。

1.闸机系统

在图书馆的总入口处安装闸机设备,读者凭校园一卡通才能进入图书馆。这样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图书馆的秩序和安全,并且可以自动统计图书馆入馆人员情况,为提高和评估图书馆工作效率做参考。

2.门禁系统

在图书馆的总出口处安装门禁设备,是图书馆出口监控设备,读者只能在完成正常借阅手续之后,才能将图书带出图书馆。为保证图书安全,使用双通道水晶型检测门图书防盗监测仪,能够保证读者离馆流量。监控高度适中,保证读者携带图书完全处于门禁电磁感应区,没有安全死角。

3.自助借还机

在图书馆的总出入口以内安装自助借还机。自助借还机代替人工进行借书、还书,读者可以自行进行借出、归还操作。读者可以查询借阅图书情况,屏幕显示读者姓名、借阅书名、借阅时间和到期时间等信息。还能防止多书按一个号借出,防止读者在借书系统处理借阅过程中用其他图书冒名进行借出或归还处理。能够在借出图书时,检查是否成功消磁,能够在归还图书时检查图书是否成功充磁。操作简单符合国人使用习惯,会操作银行自助取款机就会操作该系统。液晶显示荧幕上清楚显示各操作步骤,即时显示读者和书籍的借阅状态,通过屏幕提示和声音提示引导读者操作,借还图书馆资料非常便捷,平均操作时间为 7~9秒。

4.磁条处理设备

在图书调拨(例如赠送的图书)、人工借还时需要批量处理图书的磁条。可利用磁条处理设备对日常入库新书的批量充磁以及个别图书的零星充磁、消磁进行处理。

5.可充消磁安全磁条

需将图书馆的图书防盗永久磁条置换成可充消磁的专用磁条。每本图书保证读者只有完成正常的借还手续才能将图书带入或者带出图书馆,从而保证每本图书的安全,保证学校财产的完整性。

三、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图书馆现代化管理提供重要帮助。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代替人工管理图书全过程,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自动管理。具体表现在图书的采访、分类、编目、流通等工作上,由计算机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数据库系统和操作管理人员组成。

1.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8

摘要:[HTK]为了解决传统图书馆管理系统不能准确提供图书位置信息、借还流程烦琐、图书乱架严重等问题,对基于RFID技术的图书馆智能书架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提出了系统的三层体系架构,并介绍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主要应用功能,分析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T39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6-0108-04

[FQ(5*2\.172mm,ZX-W]

[KH*3D]

收稿日期:2015-05-04

作者简介:[HTK]黄胜国(1978―),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本文系广东图书馆学会和广东省文化厅共同资助项目“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DTK1109。[FQ)][HT]

[BT3]1智能书架管理系统

随着图书馆向“借阅藏一体”全开架管理模式的转变,一直困扰图书馆工作的乱架问题变得愈加严重,专设临时书架、配发书位牌等方法都无法根本解决图书乱架的问题,进而造成馆内“死书”不断产生,带来了文献资源的大量浪费。图书馆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的引进为解决图书乱架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技术手段。图书馆现行主流工作模式是图书管理员手持RFID读取器,沿着书架依次扫描,依据设备的警告及时发现乱架图书再重新顺架。相比传统方法,在效率上有了极大提高,但仍需在书架间走动逐架检查,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基于RFID技术,笔者提出构建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实现对乱架图书智能化自动检查。智能书架(Intelligent Bookshelf或Smart Bookshelf)管理系统是一套高性能的在架图书实时管理系统,利用高频或超高频RFID定位技术实现在架图书书架位置识别,可完成馆藏图书监控、图书清点、书架查询、图书查询定位、阅读习惯分析、错架统计等工作。智能书架系统具有检测速度快、定位准确等特点,可应用于图书、档案、文件管理等领域。智能书架可拥有多个RFID读写天线,通过书架管理系统可精确定位某一册图书借还信息;结合原有的图书管理系统(如汇文、ILAS等)可以统计出书架上每本书的状态,通过书本使用率分析,可以完成许多以前图书馆不能完成的功能,从而大幅地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BT3]2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在图书管理中的实现原理

2.1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基本组成

硬件系统基本组成包括:读写器、控制器、天线。读写器:是智能书架的核心设备,完成智能书架图书标签识别、通信与书架控制功能。其中通信支持TC/I以太网协议。控制器:完成智能书架各层天线控制和定位工作。天线:天线为智能书架检测电子标签关键单元,决定了检测标签范围,它可以与图书电子标签进行通信连接,从而实现精确定位图书在书架的位置。智能书架系统硬件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图中天线群是磁场能量辐射元件,是智能书架读取电子标签的关键单元,它决定了标签检测的范围。天线群切换开关组由若干个射频开关器件组成,其中的射频收发端口、控制端口、数字信息输入输出端口分别和阅读器相连,用于收发处理数字信号,控制数字信号的输入输出等。

2.2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智能书架管理系统能够监控书架的工作状态,同时负责识别书架上的图书信息,通过网络通信将识别数据信息上报图书馆管理系统。智能书架采用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天线阵列技术、多路切换技术以及电磁场信号控制技术等,能够实现准确定位,并对每层RFID设备的读取范围进行有效控制,以此实现每本图书的精确定位。

[+1] 利用RFID技术设计开发的智能书架,不但方便图书上架操作,还能强化图书管理动态控管机制。读者可以在线查询图书与文献的位置及借阅的状态,馆员可通过系统来查询错架的图书,馆员只需依系统提示,放回正确架位即可,馆员也可随时进行全馆清点清点不需再浪费人力资源,系统会自动将所清点的资料做统计分析以便馆员处理。该系统可支持有线或无线WIFI通信方式,所有图书馆信息不但可以通过授权的有线网络链接查询,将来也可以通过DA等无线设备进行链接,做到随时、随地查阅。

通过RFID中间件为媒介实现RFID技术和图书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技术手段,可识别、追踪和保护图书馆的所有图书。整个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RFID应用系统、RFID中间件、RFID智能标签、RFID硬件设备、图书管理系统、自助借还系统、馆员工作站、馆员助理系统、设备智能安全检测系统、设备智能分拣系统等。系统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FL)]

2.3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分析

[2] 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软件架构主要是基于图书馆业务需求的逻辑进行设计,该设计可分为硬件设备层、定位处理层和应用层。硬件设备层主要包括RFID读写设备和电子标签、书架、网络设施等硬件。定位处理层从硬件设备层传输的信号进行数字转换,同时验证数据安全性并对数据进行过滤,利用封装的定位算法进行位置定位计算,并为应用层提供相应的AI接口程序。应用层主要完成读者需求操作,提供图书馆综合业务操作平台,对数据库进行维护、管理,集成书目检索、图书盘点、图书顺架、读者查询等应用程序。智能书架管理系统软件架构如图3所示。

]3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具备的功能

3.1馆藏书目信息的实时监控

智能书架管理系统通过RFID和TC/I网络实现集群部署,可与图书馆管理软件(如:汇文系统、ILAS等)系统进行实时数据通信,并受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控制,RFID模块采集到图书的标签信息后,将大量的图书标签信息传送给图书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馆藏书目信息的实时监控功能。

3.2智能书架系统可实现馆藏图书盘点、定位和快速查询

[2]智能书架系统与图书馆管理系统配合能够完成图书盘点工作。系统能够生成在架图书列表,并将数据自动提供给图书馆管理系统,而后生成遗失图书列表。系统可以根据遗失列表自动更改单册状态,根据遗失列表在架上盘点时自动报警提示,同时生成在架和错架图书的所在正确位置列表。系统能够根据设定的条件,定时完成图书的定位工作,建立每册图书与层架的位置关系。读者在OAC操作界面输入检索条件,可快速准确地提供图书实时位置信息。系统支持两个以上图书馆管理系统文献联合查询,可根据题名、作者、主题词、中图法分类号、索书号、丛书名、ISBN等关键词进行多级文献检索,支持图书位置查询、图书定位和智能路径提示、三维立体图形效果。

3.3智能书架系统具备多媒体虚拟书架查询和电子资源展示功能

配合液晶触摸显示屏,可以实现多媒体虚拟书架查询和电子资源展示功能。读者通过显示屏可以查询图书的实际位置,馆员可以通过显示屏查询和跟踪图书的在架、错架、上下架情况等。系统通过与图书馆采购的电子资源进行资源整合,可以检索书架中图书对应的电子资源,从而实现电子资源的在线展示功能。

[4]3.4智能书架系统可实现与图书馆RFID系统无缝集成

图书馆RFID系统采用了多个RFID系统设备,并集成了图书馆管理系统、智能书架系统、RFID应用软件系统以及其他相关系统。搭建RFID应用和管理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对RFID系统的各个终端设备进行管理和监控,可实现对各设备和应用系统及时状态的查看,并实现对历史纪录的报表和统计功能。RFID扩展应用项目满足图书馆馆藏管理及流通业务的需要,完成新增文献上架、文献架位信息采集、文献利用率统计、文献归架、文献清点、文献盘点、文献下架以及文献架位导航等功能。

3.5智能书架系统可实现读者阅读习惯统计分析

智能书架系统自动监测从书架上移走的书,并对某本书浏览计数使得图书馆可以测量图书的受欢迎程度,此外,从日志中收集的信息可以组织汇编成关于被浏览图书的更有意义的数据。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可以实现对读者阅读习惯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从而为图书馆采访、流通、编目、咨询、统计等业务提供重要参考。

[BT3]4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1采购成本

[2]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该系统相比传统图书馆大规模条形码系统不具备成本优势。随着RFID技术和智能书架系统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

4.2技术需求

智能书架管理系统是完全智能化的,要实现该系统在图书馆24小时不间断运行,图书馆配备的专业技术人员需熟练掌握RFID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库系统技术等。智能书架系统大幅降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图书馆空闲人员参加技术培训后,完全可以适应智能化图书馆的技术需求。

4.3流通管理

图书借阅时,可能会发生RFID电子标签识别错误导致图书借还错误的现象,智能化管理方式会使问题的发现相对比较迟缓。图书借还处设置一定范围的屏蔽可以有效地减少RFID电子标签识别错误,另外并行使用RFID标签及条形码标签也可以大幅地减少图书借还错误。

4.4辐射影响

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存在一定的辐射,对长时间在图书馆工作或学习的工作人员与读者来说,对其是否造成辐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科学论证。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高频RFID标签可实现对图书的有效定位。另外,图书馆书库和阅览室独立分开也可有效地减少对人体的辐射量。

4.5信号干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读者随身携带了电子产品如手机、IAD、笔记本电脑等,这些电子产品都可能会对智能书架管理系统的准确判断产生一定的影响。图书馆应加强对读者随身携带电子产品的管理,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电子产品产生的信号采取屏蔽措施,这样可明显降低信号干扰带来的影响。

4.6兼容性

图书馆采购的智能书架管理系统与传统的图书管理系统可能出现一定的兼容性问题,如果出现兼容性问题,图书的原有磁条数据转换成RFID电子标签的数据录入的工作量将大幅增加。图书馆应尽量采购与原有图书管理系统兼容性好的系统及设备。智能书架管理系统建成后,适当增设人工服务台也可减轻兼容性问题带来的影响。

4.7安全门禁

读者出入安全门禁时存在一定范围的识别盲区,当读者或图书贴近身体穿越安全门禁时,安全门禁不会发出警报信号,这样会造成图书丢失。图书馆把安全门通道由直线改为曲线可以降低识别的盲目性,从而减少图书丢失。

[BT3]5结语

借助智能书架系统,通过馆藏清点,不仅能准确地掌握馆藏图书数量,更能掌握图书品种和实时位置信息,实现传统手工顺架方式不能完成的任务,为读者服务和图书采购部门提供精确的馆藏分析数据。借助智能书架系统,通过对智能书架及粘贴有RFID标签的流通图书的扫描,可以对流通图书进行架位信息采集、图书地址信息采集,帮助排架、查找和统计特定的流通图书。书架的架位信息与图书馆书库架位分布图融合后,可以建立详细的书架分布地址数据模型图,为图书管理提供快捷的人机界面。智能书架系统应用是RFID定位、网络通信、图形图像处理、海量数据处理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应用智能书架系统能体现图书馆“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也为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减少图书馆管理成本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途径。随着物联网技术、IV6技术进一步发展与推广,智能书架系统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图书馆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图书馆”。

参考文献:[HTK]

[1][ZK(#]eter Darcy, Bela Stantic and Abdul Sattar. X-CleLo: intelligent deterministic RFID data and event transformer.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12(3):259-269.

[2]舒远仲,张丽,朱玄华,等.基于RFID的图书馆智能书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6):2218-2222.

[3]Ke-Sheng Wang. Intelligent and integrated RFID (II-RFID) system for improving traceability in manufacturing. 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2014(2): 106-120.

[4]Nguyen-Huu Quoc, Won-Ho Choi. A Framework for Recognition Books on Bookshelves. Emerging Intelligent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09 (5):386-395.

[5]Thierry Bodhuin, Rosa reziosi, Maria Tortorella. Integrating RFID Services and Ubiquitous Smart Systems for Enabling Organizations to Automatically Monitor, Decide, and Take Actions.Ubiquitous Intelligence and Computing,2007(4):225-234.

图书管理系统的可行性范文9

关键词:图书管理;信息管理;图书管理开发;图书网络管理;JSP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7-0082-03

Abstract: In modern tim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uter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mall and medium-sized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how to more efficiently provide service for library user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books and other issues become more and more realistic.System design using the MYECLIPSE development tool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JSP language and MYSQL database to develop this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to solve the basic problems facing the books management, including books to add, delete, change, check and other basic books management function.Can make the design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users, high efficiency provide borrowing service for readers.With the aid of network, between the library and users to establish a fast interactive electronic platform, as far as possible,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book management,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Under the premise of books management system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design, system mainly realizes the functions of five modules: 1)The user login, username and password, set up user login platform;2)Book management, including books to add, delete, change, check the basic function such as management;3)The library management, is to manage member information and borrowing;4)Return books management, is to manage member information and return;5)Member management, rights management is to member.

Key words: books management;information management; books management development; library network management; JSP

近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标志着21世纪信息时代已不可阻挡。计算机的信息化和网络革命强力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已影响到图书馆图书业务的管理,因为人员图书管理的方法和理念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图书馆实现高效网络管理,是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满足图书用户需求,建设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图书馆信息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图书馆管理方式和理念的自动化,更好地为现代科技工作者服务,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国内大部分大城市的图书馆都实现了图书管理的网络化,中小型图书馆(包括企业图书馆),也在不断努力跟上时代的发展。

也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更新的潮流,计算机的使用已经很普及。对于信息资源来源广泛的图书馆,更应该普及网络管理,提高效率,解决传统管理理念的一些缺点,是信息时展的当代人们,更加方便快捷地浏览资料,跟上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图书发挥更大的作用,知识是第一生产力,让21世纪的人们享受图书管理网络化带来的新享受,带动人们对未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1 开发环境及技术

操作系统:Windows

运行环境:myeclipse2014、jre1.6、tomcat6.0

使用技术:javabean、servlet、jsp、java(主要)

数据库:mysql5.7

浏览器支持: ie6以上版本,谷歌,火狐

2 可行性分析

技术上可行:系统所需硬件设备销售且价格较低,软件采用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开发工具采用jsp,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都是经常使用应用的。

经济上可行:中小型企业和广大用户需求增加,计算机信息网络现代化趋势增强。

管理上可行:中小型企业的人员管理都比较规范,都会配有相应的图书证,因此图书的管理也会是比较方便可行的。

综上所述,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在技术上、经济上、管理上均可行。

3 需求分析

3.1 系统需求分析

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一个图书管理系统。

1)系统有2 类用户分别为管理员、学生;

2)管理员经口令认证后进人系统,可完成维护系统的功能, 包括管理图书和管理学生;

3)能够输入,输出图书的综合情况,实现对图书资料进行增删改查;

4)读者学生则完成查询图书、修改个人资料、查询个人借阅历史信息的功能;

5)工作完成后便退出系统。

3.2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为了达到设计开发图书管理系统正常运行的目的,经过研究分析,系统要满足的性能需求有:

1)完整性:要求在发生意外时(如断电),保证数据不丢失;

2)安全性:系统设置了一对一的管理员和用户登录名,密码,只有正确输入方可登录使用,超过三次,登录失败,验证失败;

3)可维护性:当软件运行发生错误时,能够快速、准确对其定位、诊断和修改恢复;

4)可理解性:根据系统需求,设计的菜单栏,系统功能栏,清晰,易懂,可见 ,独具特色。

3.3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密码设置:登录者一对一进行设置保密,避免重复性,维护每位登录者的权限,维护系统安全。

资料维护:系统详细记录图书的信息,和操作人员的操作,清晰地各种情况的数据信息,人员操作信息,建立完整的系统资料。

系统查询:根据用户需求,输入正确数据,准确查询信息。

系统管理:进行会员管理、图书数据备份和图书数据恢复。

报表统计:自动统计近期系统的图书,人员,各种资料的流通信息。

其它操作:包括修改密码、管理员添加用户、合理页面布局等。

3.4 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分别为日常工作管理、核心模块是基本资料维护管理、和系统管理。

3.4.1 日常工作管理:包括借书管理、归还管理、查询管理

1)借书管理:主要功能根据借阅证编号和图书编号,进行借书过程。

2)还书管理:主要功能是输入借阅证编号、图书ID,在借阅登记表中找到相应的记录,将该记录的相应数据插入到还书记录中,同时将借书记录删除,并保存在借阅历史记录表中。

3)查询管理:包括图书借阅情况,读者资料、借阅历史记录查询。

图书资料查询:根据读者需求对图书资料的相应查询。

读者资料查询:根据读者资料详细查询。

借阅历史记录查询:根据相应的借阅记录信息进行相应查询。

3.4.2 基本资料维护管理:包括图书资料维护、读者资料维护

1)图书资料维护:对动态变化的图书资料进行定期更新,修改和维护。

2)读者资料维护:包括对新会员的资料入库,以及现有会员资料的修改和过期会员资料的删除。

3.4.3 系统管理:会员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标准数据库管理

1)会员管理:对动态变化的会员信息不定期的检查,修改和保存。

2)操作权限管理:设定不同人员的操作权限,用户和密码。

3)标准数据库管理:用于常用数据库系统的维护。

4 系统总体设计分析

4.1 系统结构和模块的功能设计

4.2 数据库的设计分析

4.2.1 数据库设计概述

数据库系统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其数据量大、保存时间长,数据关联复杂,用户要求多样化,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软件和相关的硬件系统,将用户的要求转换成有效的数据结构,并使数据库结构适应用户新的要求的过程。数据库设计是在现成的DBMS上建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过程。

以数据库为基础的信息系统通常称为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的生存期:指从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分析、设计、实现、投入运行后的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所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期间,数据库系统的生存期:

1)规划阶段;2)需求分析阶段;3)概念设计阶段;4)逻辑设计阶段;5)物理设计阶段;6)实现阶段:应用程序编码、调试、运行阶段;7)运行和维护阶段

数据库设计是要在一个给定的应用环境(DBMS)中,通过合理的逻辑设计和有效的物理设计,构造较优的数据库模式、子模式,建立数据库和设计应用程序,满足用户的各种信息需求。物理结构设计的原则如下:1)尽可能地减少数据冗余和重复;2)结构设计与操作设计相结合;3)数据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基于以上设计原则,系统设计的数据库才能满足用户需求。

5 系统详细设计分析

根据软件设计原理,综合以上软件分析,根据系统具体需求,把详细的语言绘制成系统功能开发的总体流程图,如图2所示。

6 系统测试与分析

对开发系统进行测试,详细记录测试过程,对软件的研发质量的提高和改善作用明显,也是对成果的一种检验测评,该软件的测试内容如表1所示。

7 结束语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图书信息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一种突出方式,也随着大量新图书的涌现,需要更好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图书,为人们提供便捷的服务。

虽然图书管理系统已经很普及,但还有一切缺点,需要去发现和修改,对于正在发展中成长的我们,对知识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所以迫使我们追求更完善的图书管理系统。

虽然自己的能力很微薄,仅仅一个本科毕业生,但对图书却充满了热情,希望自己对图书管理更了解的基础上,发挥一些作用,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图书,挖掘图书,让更多的图书信心位人们的发展谋求幸福,在我们年轻人发展的路上,带动更多的青年爱好者,让知识为人们服务,让图书物尽其用。

通过对上述的总结,希望我的分析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具有一定意义,从而有对图书管理系统系统出现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晨. 信息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报告[R]. 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工程学院, 2010.

[2] 邵学亮. jsp图书管理系统课程设计报告[R]. 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3.

[3] 谭斌. 高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常德: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2011.

[4] 张海潘. 软件工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5] 张秋余, 杨h. 基于用例的需求建模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19): 3539-3541.

[6] 戴继周. 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长春: 吉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2004.

[7] 张秋余, 杨h. 基于用例的需求建模方法[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