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集锦9篇

时间:2023-12-27 15:51:11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1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含义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时期,委托者对被委托者的生产经营管理整体状况进行掌握了解,其后委托第三方对其进行检查。因此得出结论,经济责任的审计是一项独立的专业化机构及工作人员的法律规范依据,从而能够根据程序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相应审查和分析的作用。

二、其审计的风险分析

(一)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所具有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其主要是在整体的结构上存在着较多不合理的问题。首先其审计团队不够专业、且人员单一,其次是专业知识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不仅要具备审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计算机等其它方面的知识。所以因其知识的结构不够合理性,进而经济责任的审计产生了风险系数。

其次就是审计工作人员自身的能力较弱,也会导致审计的风险系数增加,因其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够且专业素养有限,将直接影响任何一个环节的审计工作,其风险系数随之增加。同时也会造成审计文书的表达方式未能达到规范的标准,从而引起对法律法规的运用不能够合理有效的运用,为经济责任的审计增加了风险。

(二)客观因素

依据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状况而言,还存在着较多的审计风险未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而能够影响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因素主要划分为两点,即主观因素以及客观因素。且从客观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就是我国审计的相关法规还未能够优化完善,因此促使审计风险的产生。特别是关于经济责任体系的审计制度目前相对较少。而且工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当中因其理解出现误差,因而产生了审计风险。

其次,因其审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和社会的期望值过高,从而也可以导致审计的风险得到较大的提升。/!/然后虚假的信息即会导致此次的审计失去真实性,又会导致其审计的风险增加。而且经济责任的层面如果缺失完整的评价体系就会导致其界定困难,从而在审计时由于时间紧促造成违反相关程序,增加了风险的发生几率。因此被审计的事业单位由于其经济状况比较复杂,导致对其责任的界定没有规范性,从而隐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方法

(一)单位的控制措施

首先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上积极获得社会各界群体的支持和理解,让社会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且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时必须要依照相关法规进行,从而能够在获取被审计方全力配合的同时,又能够得到上层领导的支持,只有这样才可能做到发现问题的同时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其发展。

再者,须在最快时间内建立一套完善合理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制度,打造一个较为良好的审计环境,从而对有法难依的困境做到有效处理以及克服。然后在法规制定的内容当中,对其责任的划分要详细明确化,才能够保障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性。与此同时,对其审计的独立性加以强化,因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精要所在,因此既要对其独立性进行强化又要将其独立性充分表现出来,如此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体系才能够理清理顺畅,从而对审计的风险做到有效控制。

最后,对其内部的监督管理体制加以优化完善,进行准确性以及客观性的评价进,合理性的确定审计重点,然后对其审计的方式进行改进及完善。并且也需要建立部门之间相对完善的联系制度,从而划分责任,对审计的工作人员其风险意识加以强化提高。以此建立较为完善的审计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其审计内容过于随意,在审计的过程中没有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审计。

(二)管理者的控制措施

首先,对我国现有的管理机制进行全面的改革,对其干部的选拨以及任免等进行公开化的方式来进行,与此同时,管理者竞聘制度的范围也需要进行扩大,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各个环节的工作都确保是在社会群众的监督下进行的,从而在源头杜绝了暗箱操作等情况的发生。

其次,对当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方法推行大力改革的方式。在报请审计的过程当中,审计部门必须要选择性的通过委托方式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进行开展。同时还要建立分级或者分层的决策审批制度。

最后,在对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责任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其要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实际情况。对事业单位各级领导干部的审计内容,其主要为领导在职时期其财政的收支情况以及工作目标的完成进度。因此,对其管理内容需要明确条例化,防止出现审计工作的随意性和责任不能明确化。所以在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改革的同时,还需对各级干部实行问责的管理体制,从而加强对审计单位管理者的控制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2

【关键词】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模型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复合性审计类型,审计范畴不仅包括财务基础审计,还包括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因此,国企高管经济审计风险也具有风险类型更多、隐蔽性更强的特点,其审计风险模型也应该与民间审计审计风险模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重新对国企高管经济审计风险模型进行构建,对于国企高管经济审计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一、构建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

第一,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承担主体是从事经济责任审计的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

第二,国企高管经济责任风险的产生源于国有资产这一特殊受托经济责任,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这一特定的资产所有者履行审计评价责任。

第三,审计人员与国企高管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审计关系。表现在不是以审计收费的方式进行审计,故由于审计风险导致的审计失败通常也不是通过经济赔偿的方式进行承担。

二、构造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基本思路

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该模型主要适用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型中审计风险只包含审计查证阶段的风险,而不包含审计评价与处理阶段的风险。

对于国企高管的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其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评价当事人履行经济责任效果的好坏,并对违法违纪行为进行必要的惩处。审计人员作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决定的过程中也会存在风险,即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评价风险是指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的国企领导所进行的评价不准确、不客观所引起的风险。处理处罚的风险则是有关组织、人事、纪检部门根据评价不准确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对国企领导进行了不恰当的处理或者处罚,导致国企领导采取行政复议,从而导致对审计质量的质疑,形成对审计机构和人员声誉的损失,严重的话可能要承担必要的连带责任。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主要包括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这些风险要素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在这些风险要素中,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是相互独立的,而评价风险和处罚风险是建立在前两个风险要素基础之上的,受前两个风险要素的制约。

第二,各个风险要素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在评估风险要素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按照“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罚风险”的顺序进行。

第三,各个要素产生的后果不同。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对象有关而与审计人员无关,而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则与审计人员有关而与被审计对象无关。

第四,审计风险各要素均不等于零,它们共同作用于审计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不同,评价风险与处理处罚风险之间以及二者与其他两种风险之间均不独立。因此,应该在审计风险的一般模型基础上,加上审计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构成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模型应该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

三、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分析

我国现阶段进行的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中,仍然采用以制度审计为主的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审计模式下的审计风险评估,主要是结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各个环节进行的,针对各种风险要素进行评估;最后结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确定审计的最终风险,把最终风险控制在审计人员可容忍的水平上。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方向。在这种模式下,审计人员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控制结构的内外部各个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的风险水平,并把客户的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在风险基础审计条件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审计准备阶段和审计终结阶段。

在审计准备阶段制定审计方案时,需要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风险进行评估。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在这一阶段的运用主要是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在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时,可以采用一般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暂不考虑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在确定计划检查风险之前,先根据被审计企业的情况,对重大评错报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水平以及不包含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的总体可容忍风险。根据已经确定的风险因素,确定计划检查风险水平,其计算公式为:计划检查风险=总体可容忍风险÷重大错报风险。计划检查风险确定以后,再去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而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同时,还要对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进行估计,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确定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水平。

在审计终结阶段,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主要用于评价实际终极风险是否低于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水平。先对实际检查风险、实际评价风险和实际处理处罚风险进行评估;再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实际终极风险,其公式为:

实际终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实际检查风险+实际评价风险+实际处理处罚风险

最后将实际终极风险与整个审计项目的可容忍风险进行比较,如果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该审计结果可以接受;若前者大于后者,则说明审计证据不够充分,需要重新评价各种风险的估计是否恰当,必要时,应追加审计程序。

四、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的验证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审计风险的构成以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处理处罚风险四大要素进行分类为佳。重大错报风险既包括被审计国企由于某些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事项责任不够清晰,某些经济业务或资产产生错误的可能性所导致的固有风险,也包括国企由于内控制度不够健全或虽有健全的内控制度而未能发挥效果所造成的控制风险,或者由于这两种风险交织所产生的风险。笔者将重大错报风险风险系数设置在0—1之间。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后,被审计单位的某些经济业务或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存在的错弊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将其风险系数设置0—1之间。评价风险是指实施审计后,对被审计国企高管进行的评价不准确、不客观导致的风险,它是产生后续处理处罚风险的前提,因此设置的风险评价系数在0~5%之间。处理处罚风险是根据评价结果对国企高管处理处罚不当导致的后续风险,主要是对审计机构和人员声誉的损失以及国企高管申请行政复议所导致的连带责任的承担,该风险评价系数设置为0~2%之间。

下面以某煤炭集团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例,说明这一模型的应用。

该煤炭集团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根据省经济责任审计领导组安排和2009年省级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组于2009年10月10日至12月10日,对公司董事长2006年9月至2009年9月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了审计。被审计人在位期间存在多计费用,少计利润以及偷税漏税等现象。该公司经济责任审计中不可避免出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四类审计风险,以下从这几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分析。

(一)确定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

审计小组经过研究确定将该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在5%以内,即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干部审计评价的正确性上存在95%的把握。

(二)分析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人员听取了被审计人的述职报告,并进行了谈话,了解到在经营过程中加强了内控制度建设和财务管理,重大经济决策程序规范,财务收支基本真实、合法、有效;被审计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严于律己,且对干部职工也要求严格;被审计领导能够做到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能够很快执行领导意图,但对触及财经法规问题,过于灵活。该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但个别制度的执行力不够,出现出借违规资金、基本建设项目审批不严,出现概算外工程以及对子公司监管不严格等现象。通过对该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测验,了解到个别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得不够及时或失效。比如违规出借资金长期未能收回,在资产管理中,应收款长期挂账未能收回,成为不良资产。

遵循稳健性原则,审计人员将该公司的控制风险确定为中下水平风险,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内控的穿行测试。测试后,发现85%的业务能够按规定程序执行,审计小组决定将该风险设定为15%。

(三)确定检查风险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公司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对一般账面采用10%的抽样范围,对重大经营决策、重大投资项目等,扩大抽样范围达到50%。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公司进行实质性测试,针对会计报表采用分析性复核、余额测试等审计技术。其中分析性复核主要侧重于总分类账余额的总体合理性,余额测试侧重于对期末各总分类账余额的核实,特别是对重大投资项目或重大经营决策业务的实质性测试检查,以降低检查风险。因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保证程度越高,其所需抽取样本和收集审计证据的数量就越多,因时间紧、人员少,还未实行审计技术的信息化,因此审计人员考虑效益成本原则,在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为20%。

(四)估计评价风险

审计人员对员工随机抽样调查将总体范围控制在40%,对领导班子成员、中层干部、一般职工再按比例进行抽样,在领导能力方面、制度建设与执行方面、廉洁自律方面、检查监督等方面进行调查题目设置,这样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得出比较准确的评价。被审计人在任职期间,推动企业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跨上了新的台阶,年均主营业务增长率保持在40%以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为127%,履行经济责任总体上是好的,得到班子成员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可。但由于所处行业的特殊性,评价指标设置得不够全面,重要性程度不能得到满足,因此将评价风险估计为2%。

(五)估计处理处罚的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对上述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和评价风险的估计和分析,对被审计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风险有了较好的把握,同时也对被审计人履行经济责任的评价风险作了充分的估计。基于此,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失败,导致对被审计人造成处理处罚不当以致引起被审计人申请行政复议,从而造成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名誉受损或者承担相关责任的可能性不大,因此给出的处理处罚风险为1%。

(六)汇总分析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通过对该公司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评价风险和处理处罚风险的分析,按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公式,实际终极风险=重大错报风险×实际检查风险+实际评价风险+实际处理处罚风险,得出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为6%,该风险在超出可接受的范围内,应扩大抽样和测试范围,直到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

五、结论

国企高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产生不仅与审计环境的复杂性有关,也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及职业道德紧密相连。因此不管是审计风险的规避,还是审计风险的构建都应当建立在细致分析被审计对象所处经营环境、提高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以及审计工作审慎性的基础之上。

【参考文献】

[1] 蔡春,田秋荣,刘雷.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J].审计研究,2011(2):9-12.

[2] 卫建国,李洪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模型及其应用[J].财会研究,2009(8):62-64.

[3] 李伟.经济责任审计性质特征与审计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1(7):47-49.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3

  论文摘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属性,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文章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是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对国有企业领导审计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对离任者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或经济责任不相符的审计评价或结论,造成被审计者和与之有关方面的损失,产生了审计机关和审计者承担这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较大,这是因为:审计的对象是经济责任人,而责任人是较高层次的国有企业领导,其评价或结论又直接影响其任用和升迁问题,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差错或失误,一般都会引起复议或诉讼,同时,国有企业领导控制有一定权力,对少数人而言,可能存在以权谋私,违纪违规或严重经济犯罪行为,如果审计结论没有反映出来,将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损失,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将承担很大风险和责任。因此,对国有企业领导审计时,防范审计风险意义重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通过审计机关对审计程序的调整加以控制,审计人员可以对风险、成本与效率的关系进行适当权衡,也就是说,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可控性特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特有的风险属性,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一、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评价标准不规范,必须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使其在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另外,还要强化约束监督机制,建立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经济监督形式。 

 

二、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在对企业领导人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工作及结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等具有两种审计共性特征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将责任审计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可以有选择的利用。此外,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 

 

三、注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 

 

内部控制,是指经济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效率、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经营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内部控制系统评价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键点之一。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控制程序,对会计控制实施符合性测试,可以明确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检查风险;管理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经营方针,为合理而有效的进行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种控制,是会计控制建立的基础,企业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计划、预算准备、财务绩效报告分析、绩效计量、管理者补偿等控制程序,对管理控制的评审可以发现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领域,为量化经营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奠定环境基础。

四、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为保证审计质量而制定的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又要执行“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作为一项特殊的审计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履行以下法定程序: 

第一,审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计程序,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由干部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日期要求。 

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切实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双方要对相应的事项作出书面承诺,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各种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做出承诺,审计机关则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承诺,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注意审计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五、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对领导干部任期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 

首先,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企业领导人员监督而实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所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 

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六、提高人员素质、强化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经济责任审计是从源头上治理领导干部腐败现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如果审计人员自身不具备清正廉洁、实事求是的政治素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避重就轻、轻描淡写,甚至故意隐瞒、扭曲真相,不但使审计风险大大增加,甚至会将整个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陷入只治标不治本的尴尬境地;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高低同审计风险的高低成反比,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其责任心,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幅度降低: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 

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干部的素质教育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现代科技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刚直、廉洁、效率、严谨的审计队伍。另外,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意识,每一个审计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不能把风险控制仅仅讲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切实实的体现在审计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4

所谓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对相关责任人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判断失误,发表了与事实真相不相符合的审计评价或结论,引起审计主体承担某种损失责任的可能性。我国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近几年,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面深入的推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已提上各级审计部门的议事日程。因此, 研究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控制措施,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权威性,以及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较大形成的审计风险。经济责任的界定包括原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短期责任与长期责任等 内容 。有时,领导干部本人并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 问题 ,常常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有时,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有时也常遇到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作用的大小,致使责任难以区分等情况。另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即使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但迫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这样,由于责任难以界定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往往就很难避免。

6.审计评价失真带来的审计风险。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为审计过程的最终结果,审计评价既是对领导者任期内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的 科学 、客观、准确的理性认识,也是复杂审计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但是,就 目前 情况而言,由于缺乏一套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在审计实务过程中,审计评价就难免不导致失真。笔者在实践中注意到,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有些问题总是常常遇到。例如,对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具体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是审计范围,但审计人员未获取相关证据而随意评价;对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不应评价而评价;虽然获取了审计证据,但证据可靠性不强,证明力不足,而草率做评价;用词欠妥的审计评价。凡此种种,都会带来审计评价风险。

二、 经济 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以防范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1.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新的审计监督形式,对规范与制约各级领导者特别是一把手的经济行为,已经发生了强有力的良好 影响 。但是,由于上述原因所导致的审计风险,在审计实务中已形成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客观存在。因此,如不充分重视这些风险,并努力将这些风险降低至最小程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就可能成为制约经济 发展 的一种手段,进而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制定操作性强的审计具体实施办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关键就在于要使审计 内容 、操作程序、 方法 体系、评价结果 应用 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制衡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严格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审计程序是为了保证审计质量而必须经过的法定工作顺序,它是在大量审计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过理性 分析 与归纳而制定的,从而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对程序的违背和遗漏将严重影响审计的效果,增加审计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既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定的审计程序,又要执行“两个暂行规定”的有关内容,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处罚。在绝大多数正常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严格履行以下程序,并规范相应事项和内容。第一,审计准备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审计立项、编制审计方案、下达审计通知书等审计程序。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由干部主管部门或纪检监察机关向审计机关提出审计委托建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和“两个暂行规定”的日期要求。第二,审计实施阶段。应切实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即审计双方要对相应的事项作出书面承诺,被审计单位对所提供的各种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作出承诺,而审计机关则应作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承诺。在审计取证过程中,应注意审计方法的 科学 性以及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第三,审计终结阶段。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干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握好审计工作的程序、内容与审计结论三者之间具有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关系。

3.注重组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内部控制,是指 社会 组织各层次管理者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护公有财产安全和提高 会计 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各项制度化的程序和方法,协调组织内业务执行活动和管理环节的整体作用机制,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组织管理目标。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是 现代 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关健点之一。例如,就 企业 内部控制系统来说,应包括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组成部分,会计控制主要包括交易授权、职责划分、凭证与记录控制、资产接触与记录使用、独立稽核等程序和内容。另外,对会计控制也应实施符合性测试,应明确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检查风险。管理控制是指根据一定的经营方针,为合理而有效的进行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种控制,是会计控制建立的基础。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管理控制主要包括战略计划、预算准备、筹资融资、财务绩效报告分析、绩效计量、管理者经费补偿等程序与内容。对管理控制的严格评估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的潜在风险种类与范围,从而为量化经营风险和控制审计风险奠定制度性基础。

4.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在通常情况下对企业领导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财务报表一般已经过社会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中对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评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审计的工作及结果,以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工作及结果的利用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对于财务报告信息等具有审计共性特征的内容,国家审计机关可以将责任审计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取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机制,实质上是对企业所属分支机构、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相关经济责任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当然,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的结果也可以有选择的利用。这样, 国家审计机关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可以要求内部审计部门承担一定的审计任务,同时应当加强对内部审计的业务指导,协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和制度,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和工作积极性。

5.建立相关性强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目的在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业绩,明确经济责任,把较为抽象的责任目标和考核标准进一步具体化,通过数量特征和质量关系的分析,来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实是求事地评价。首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相关性原则,应当与审计评价对象不同类型相适应。例如,行政领导干部、机关领导干部、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企业领导者等等,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工作责任特点,分别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体现经济责任为主的原则。因为,审计机关对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领导者实施监督而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检查和评价的是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重点是直接经济责任,还包括与经济责任有关的主管责任。这是由审计机关的职责和权限决定的。那种盲目扩大审计评价范围、滥用审计职权的行为势必人为加大经济责任的审计风险。最后,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系统化、规范化,指标选取应尽量与财政部颁布的相关经济指标相吻合,并且能够全面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

6.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经济责任审计所具有的高风险属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 政治 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 教育 工作,不断更新知识,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因此,各级审计机关要把干部的素质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政治 理论 、思想道德、业务能力、现代 科技 等方面的培训,努力建设一支刚直、廉洁、高效、严谨的审计队伍。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5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敏感性、可控性等特点。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来自外部环境、审计人员本身无法掌控的客观因素和审计力量的大小与独立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方法的使用等主观因素,对此应采取组建联席会议、推动关口前移、建立针对虚假资料的特别程序、细化经济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高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审计质量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防控审计风险。

[关键词]

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

2014年7月,国家在综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十以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纪委机关牵头七部门联合《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此举表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新的细则明确并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评价、报告、结果运用和组织领导与实施等内容。这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有关领导者和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防控审计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的过程中,基于各类因素影响而漏判或者误判了责任人应负的责任,发表了与真实状况不一致的审计评价,致使被审计方产生损失,并引起审计部门及人员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该风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客观性。在政策变化、业务复杂、相关责任人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的状况。虽然有的风险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或者审计人员尚未发生实际的损失,但是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之中。因此,相关人员易于了解并防控审计风险,也往往能于时空制约下控制风险滋生及发展的条件,但对彻底消除风险却无能为力[1]。二是不确定性。审计风险来自于客观因素抑或审计人员的主观认识。风险发生的环节、所属的性质、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在审计之前较难判断。同时,由于高校经济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当前的审计方法无法实现全方位覆盖,这也加大了风险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三是敏感性。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客观实际,不但会对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决策造成影响,也会限制责任人的任用,甚至导致湮灭审计信誉,降低群众信任度。因而,该类误判所导致的后果比其他类型审计更严重,人们所能接受的误差也小得多,审计风险更高。四是可控性。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但是经过经验积累与主观努力,随着法规、制度的完善,利用改进的审计手段,能够实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失误。特别是关乎全局的重大质量风险的防控,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由制度基础朝向风险导向的转变。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总体来讲,可将其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来自于外部环境,是审计人员本身所无法掌控的。主要包括:(1)受托审计的不确定性形成的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由组织部门委托,所以决定了进行该项工作的具体时间、对象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领导干部换届时,由于组织工作的需要,常常集中交办,导致工作难度与审计风险陡然增加。(2)“先离后审”形成审计风险。目前,许多高校未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学校干部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未能将审计行为跟踪到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之中。组织部门只是在领导干部已经离职或者工作变动之后才决定是否对其开展审计[2]。这种做法,给审计人员核查问题、整合材料、征询建议造成很多不便,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造成用人与审计严重脱节,无法达到审计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削弱了其监督职能的发挥,形成审计风险。(3)被审计人提供虚假、不全面的资料导致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依据真实、完整的资料,审计评价应更加重视定量指标,在大部分情况下依靠数据进行判断。虚假或不完整的会计信息会明显降低结果的客观性,导致误判。假如被审计人提供的资料缺乏完整性,或者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那么审计人员在此疏漏下单纯地审核提供的资料,就很可能为虚假信息所蒙蔽,因此即使审计人员事前准备得非常细致、全面,也无法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造成出具的审计意见与实际偏离,从而非主观性地造成审计风险。(4)经济责任不明确形成审计风险。作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先决条件,必须预先为领导干部划分明确的经济责任,同时为难以量化的责任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在事后审计中做到分清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扯皮现象。但目前的状况是高校领导干部在任命行政职务的同时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经济责任,这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主观因素是可以借助审计部门工作的改进与人员的素质提高来实现掌控的因素。包括审计力量的大小与独立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方法的使用等。上述因素极可能引发两类风险:(1)过失性风险。因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使用的审计方法限制,或者受不周密、不规范的实施程序,不严谨的工作态度等非故意性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误判、误评的不良后果。(2)故意性风险。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他人嘱托,抑或领导授意,因而协助被审计对象弄虚作假。无论是做人情审计还是搞权钱交易,都明显属于违反纪律和审计原则甚至违法犯罪的故意行为。

三、有效防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基于客观因素的对策(1)组建联席会议,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和监督。由审计、人事、纪检等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各部门密切协作,构建全面计划与监督体系。制定审计计划时,依据主要决策人员任期变化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通过联席会议商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明确各项目工作重点,以便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并定期总结情况,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3]。(2)推动关口前移,增强干部在任期间审计力度。为防止“先离后审”形成审计风险,内审部门应该调整工作思路,关口前移,对在任超过两年的干部,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开展审计,尽早掌握其基本情况,干部任期结束后,可直接通过任中审计结果,单独针对其余未审计年度开展审计。这样不但可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合理有效地利用审计结果,为干部任用考核提供重要依据。(3)建立针对虚假资料的特别程序。近几年来,由于践行审计资料承诺制度,合理区别被审计方及审计部门的责任,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但是,为防止被审计对象故意提供虚假资料,使审计承诺流于形式,审计人员有必要在针对提供不实资料而影响的职业判断时,发表无法作出审计判断或某资料不实的审计评价,或参考社会中介机构的做法,发表有保留的意见。或对特别严重者启动特别程序,对不真实的资料移交纪委或司法机关处理,以增强威慑力。(4)细化经济责任制度,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不断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改进工作程序,是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举措。其关键便在于领导干部就职之初,学校应与之签订目标任务书。通过设计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实用、统一的评价体系,清晰地界定每个指标的含义,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二)基于主观因素的对策总体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将过失性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内,坚决杜绝故意性风险。(1)合理选择审计方案,开放审计线索渠道。经济责任审计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认真开展审前调查,搜集必要的背景知识,明确审计重点和工作范围;设计或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案,尽量规避风险。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拓宽审计线索来源渠道,注重密切联系群众,通过设立举报信箱、个别走访和座谈等手段收集群众的观点,明确工作关键点、审计对象与方法,尽量减少审计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2)严格规范审计程序,着重注意敏感时点。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从明确审计项目计划工作方案、传送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评价报告、征询建议直至审计结论等各部分必须依据规定实施,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4]。在审计的敏感时点,特别是领导干部交接时,需要规范交接程序及内容,让交接双方交实现清,接实现明,防止形成历史遗留问题。(3)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内控制度评审是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中,需要着重审计的客体包含: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具备执行力。还要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纳入到经济责任审计系统,使其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密切联系,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审计风险,提前预测潜在风险。(4)优化审计方法,科技支持与沟通交流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做到账面审查与事实审查密切联系,减少表面信息带来的误导,降低风险程度,以减少审计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要注重与审计对象的充分沟通,要对审计报告征求建议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征求建议时一定要同被审计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全面的交流,认真征求各个方面不同建议并妥善处理。(5)依据综合判断合理审慎评价。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构成部分,应注重分辨实际情况、正确划分责任,全面考虑人员素质、相关政策等主客观因素,坚持客观、公正、谨慎的原则,尽可能量化经济责任考评指标,全方位、真实地考评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考评时应注意:对一些事项只做客观真实的描述,如审计中未涉及部分、责任归属难以确定等;对一些业务不给予评价,如超过正常审计领域和权限。对于审计所发现的很大程度背离法律法规的行为,要联合相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开展讨论,以明确其应负有的经济责任,降低审计单方面风险。(6)全方位提升内审人员的各方面素养。为了防控审计风险,提升工作质量,必须致力于提升审计人员各方面的素养。首先,要注重选拔政治素养和实操才能潜质较好的审计人员,从而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能力强的全方位人才;其次,要着重塑造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最后,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养成高水平职业道德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审计实操素养,从而具备对审计事项全盘掌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过硬,作风优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内审队伍,从根本上达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目的[5]。

四、结束语

当前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明确认识并充分掌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并对其审计风险的客观及主观成因进行透彻分析,对相关领导的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全面评价,为政府在高校领导的任用、考核、调任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推进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化解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使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2008(6):172-175.

[2]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年龄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89-90.

[3]盛学红.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成因与防范[J].丝绸之路,2011(6):115-116.

[4]邱洪胜.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7):107-108.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6

关键词:风险管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139-02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的以及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领导者、管理者对所负责组织的资产使用情况应当负有的责任,其中主要包括目标组织资产的保值增值、财务报告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财务收支状况的合法性与适当性等多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规定:“厂长离任前,企业主管机关(或会同干部管理机关)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对厂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评议。”同年12月,审计署印发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明确了厂长(经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程序和方法。随后,各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并在实践层面逐渐扩大为针对各种企事业单位干部的审计行为。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对需要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考察对象,应当委托审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计。”据此,简单笼统的厂长(经理)离任审计最终实现了向具体科学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

转型。

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的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最大特殊性在于其特殊的审计对象——各级领导干部,根据特定情况确定经济责任,据此重点审查他们主掌特定单位期间的守法、业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情况。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各级领导干部对上是国家方针、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者,对下是所在单位的决策者和指挥者,实际上就是在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对于他们的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命脉,其重要性、必要性非同一般。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困境及风险

在厂长(经理)离任审计向经济责任审计逐渐转型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结构、组织类型、经营模式等方面的新事物、新现象层出不穷,不仅给各级领导层履职带来了困境,而且增加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诱惑。在风险管理日渐普及的境遇下,这些因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风险隐患,彰显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

困窘。

(一)困境之一——审计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元化,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社会经济领域出现了很多违纪违法问题,加大了审计人员的取证和发现问题的难度。面对社会的变迁,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跟进,目前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过多依赖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主观分析,增加了因主观随意性而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

(二)困境之二——取证困难严重

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面对的是社会资源、信息资料等方面均占优势的管理者,双方地位明显不均衡。对此,在审计对象有严重问题的情况下,审计人员的取证工作会收到很大的挑战和阻碍,很难切实全面把握一些隐含的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握,获得不了恰当的审计证据,极易做出错误的审计结论。

(三)困境之三——经济责任界定困难

审计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评价标准问题,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则面临着界定问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人和事都比较复杂,关系到前任与现任、个人和集体、主管和直接责任的划分以及责任的性质、大小、重要性等问题,涉及到政策环境、主观与客观原因、个人决策与集体决策等因素,界定起来特别困难。尤其是在如今标榜集体领导的如今,违纪违规责任往往会演变成踢皮球的游戏,审计人员很难把握,容易滋生评价失误。

(四)困境之四——具体工作的可行性差

经济责任审计庞杂性的重要表现主要有两点:

1.审计对象几乎涵括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数量多,人员流动的频繁更是让审计对象实际上发生几何级的增长,相对单薄的审计队伍在难以应对。

2.具体审计项目审计内容的复杂性。领导干部一般都主管一个地区或部门的全面工作,且任职期限较长,经济活动复杂多样,需要审查的内容同样水涨船高。然而同时,审计资源、审计手段却相对有限,难以彻底完成审计项目。

在如上多种困境作用的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层出不尽,集中表现为程序风险及评价风险。

在审计程序方面,基于恶劣的审计环境,很难取得足够的审计证据信息,具体工作也不能保证充分覆盖足够审计范围的情况下,审计人员为了所谓的便利起见,编制的审计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审计人员凭经验实施审计程序,审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经济责任审计往往演变为为完成程序而实施程序的境地,造成“重审计实施、轻方案编制”现象,致使审计方案和实际审计程序几乎成为毫无关系的两张皮,审计程序风险显露无遗。

在审计评价方面。足够的审计证据、恰当的评价标准及充分的审计范围是准确客观审计评价的主要前提。可惜的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面前,审计证据因和审计对象的地位不均衡而无法充分获得,审计标准因组织运行的复杂性而难以统一,审计内容的庞杂性又注定了审计过程不能全面覆盖原本的审计范围。在如此惨淡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很难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审计评价风险难以避免。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管控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严格说来是中国的特产,其困境和风险在国内具有普遍性。对此,整体的改观需要持久全面的努力,具体而言应从如下几点着手推进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导向化:

(一)营造适当氛围,优化审计环境

环境决定氛围,也影响了具体审计工作的行为惯性,是制约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此,从宏观方面,国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修改和制定与经济责任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同时,还应该以打假治乱和治理商业贿赂为重点,促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制度,减少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在微观方面,企业及其上级领导机关的主要管理人员应该身先士卒,明确以实际行动支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部门积极宣传,推动以各级管理者为主体的广大员工对审计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理解和支持审计工作,全力确保审单位和责任人积极配合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执行。

(二)强化制度建设,强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评估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环节,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点之一,更是防范济责任审计对象权力正确运用的有效保证。对于企业等组织而言,应该充分汲取海外内控理念,借鉴业内最佳实务,完善审计见面会制度,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在日常工作中,按照按照规范的做法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进行分析、判断,在此基础上预计可接受的审计检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内容及重点,为实施审计打好基础。

(三)强化风险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审计人员是审计资源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对于经济责任审计而言,一方面要延续传统的队伍建设路径,加强教育培训、整合人力资源、强化制度建设、增加人员编制,提升个体审计人员及审计团队的胜任能力,更应该在如上过程中强化风险观念的宣贯,推动广大审计人员及时关注IIA网站、中内协网站、权威事务所的相关资料及业内专家对前沿风险管理理念的阐释等动态,推动他们不仅能切实意识到审计目标中的系列关键风险,还应该并善于自觉意识、识别、防范审计行为风险,提高对自身风险的敏感度和免疫力。

(四)紧扣经济责任,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涉及到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大决策和廉政建设等方面,不同地区、行业、单位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应该从宏观、微观和未来三方面考虑制定切实可行、便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宏观方面,由国家审计机关牵头,组织企业内审、社会审计、专业协会、审计职业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或人员,根据层级、行业、地域等的不同进行简单分类,分别策划出具单类评价指标的大概标准及指导意见;在微观方面,单个企业等类型的组织根据自身经济运行、行业特征、发展阶段等方面情况,与友情或兄弟单位密切沟通,形成在特点范围内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在未来方面,因为经济组织发展变革的迅速和频繁,任何一时适当的评价体系都随时面临着时过境迁的命运,所以应该时刻保持动态性,以动态的变动应对变幻的审计境遇。

四、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导向化推动风险管理的思考

为了克服自身审计风险适应风险管理的历史境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自身应主动推进风险导向化进程。同时,这种进程也影响了风险管理本身在国内的推进、传播及付诸实践。

(一)经济责任审计作用于管理层,可在宏观推进风险管理决策

任何新理念或海外理念实现由纯碎理念传播到实践推行的转化,关键因素之一是各级管理人员的认同和支持。随着经济责任审计日渐风险导向化,各级管理者在倒逼逻辑中会增强对风险意识及风险管理的认知,这与风险管理助力组织治理的功用一道形成合力,有助于他们彻底汲取、内涵风险管理理念,将其渗入组织的各种决策中,在宏观方面推进风险管理的

落实。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7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是政府为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和治理贪污腐败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与常规审计相比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受托性、专一性、事后性等特征,加上审计环境污染等因素,其风险较高,如何正确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拖加以防范,已成为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为此,笔者将从内、外两方面分析审计风险的成因及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审计环境日趋复杂化,审计风险已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尤其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决定其审计的风险尤为突出。了解、认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才能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进行有效的防范,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1.1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内在因素

(1)审计程序的实施不合理。审计机关出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导致审计机关要在各个阶段、各个单位合理分配技术力量,审计人员严格实施审计程序进行审计产生一定的困难。一旦简化了审计环节,减少了必要的审计力量,就会导致审计风险的产生。

(2)审计材料不规范。审计材料不规范,条理混乱,语言不清,词不达意,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存在的问题,或语言绝对化、含义模糊等,都会造成经济责任审计产生风险。

(3)审计证据不充分、复核不严谨。审计复核,也就是后续审计,是审计结果进行的复核和再次检查,是一种亡羊补牢的补漏措施。而审计复核只是走走过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工作作风不严谨,导致加大审计风险产生的可能。

(4)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低。经济责任审计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但是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1.2 产生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外在因素

(1)审计对象的复杂性。随着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活动日益复杂,而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加大,风险也就随之增大。在我国人们受到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法制观念淡泊,被审计单位或领导复杂的社会关系可能会阻碍正常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关系复杂,审计风险就越复杂。

(2)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各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程序是否严格、清晰、有条理影响到该单位所提供的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3)审计技术方法的局限性。审计工作本身在不断发展,审计技术为了适应审计工作也随之不断发展,然而目前的审计技术方法弊端突出,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的要求。

(4)审计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险。改革开放以业,我国的审计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 ,但仍然不能形成一套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活动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制,这就给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带来困难,产生了一定审计风险。

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防范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关键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避免和预防引发事件,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原则,采取各种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提高审计检查质量和评价质量。通过责任审计风险成因的明确,我们要想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就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和对策。处理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从预防阶段开始。

2.1 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避免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监督领导干部经济管理行为的有效手段。随着《审计法》的假改,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确立,经济责任审计将从由政策推动转化为法制推动。但是,仍需制定和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和指标体系,使得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执法必严,由其重要的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从而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对于领导干部的强有力经济监督形式。

2.2 履行相关审计程序,减少审计风险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确保审计行为合法和审计质量可靠的前提。在审计准备阶段,审计立项必须有受托依据,审计方案的编制必须详细、认真,做好事前调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下达审计通知书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日期要求;在审计实施阶段,应贯彻”双向承诺制度”;在审计终结阶段,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前,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及其领导千部的意见,允许提出异议,并把好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结论的复合关。

2.3 有效利用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部分工作委托给社会审计执行,以弥补国家审计资源不足的缺陷。利用社会审计的结果资料。国家审计机关应当与相关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联系与沟通,在了解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独立性及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针对性的审计程序,以证实并获得客观可靠的审计证据 。

2.4 加强教育和培训,增强审计人员风险意识

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审计人员具良好的综合素质、政治修养和道德品质。各级审计机关要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开展后续教育,组织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理论研讨,审计部门还应培养审计人员良好的审计风险意识,提高其在复杂的审计中灵活、有效的控制各种诱发的能力,正确地对待自各方面的干扰和压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5 加强审计风险的理论研究,完善审计手段

各级审计机关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认识和理解,从理论上为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提供指导;同时,鉴于当前审计手段的落后状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进行审计方法的不断创新,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做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凤鸣.审计学原理[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 朱锦余.赵新杰.经济责任审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目前,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行和全面扩大,审计风险也显得尤为突出,为此各级审计相关部门已经把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因此,为了更好更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性和权威性,更好更快的促进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我们必须对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做一些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已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防范和控制,这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人员通过对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方面审计后,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做出了错误评价。如果产生的问题很严重的话就可能会发生诉讼案件和行政复议案件。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因素:

1.主管因素。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分清相关领导干部应当负有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并且围绕企业的资产、损益、负债以及一些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进行合法、真是和有效的审计。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和一般的审计项目有所不同,单位和单位的领导干部个人都是审计的对象。一些审计人员可能产生畏难情绪,没有分清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由于工作缺乏细致和严谨性,可能对外审计单位的对外担保、存在正在诉讼中未决经济案件造成损失,一些应该承担的责任没有被披露,这些主观的因素都会引发审计风险。

2.客观因素。第一,从各种管理因素分析审计风险,它一般会受到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机构的可信度、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影响审计风险的直接因素是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水平,尤其是内部控制制度。第二,把对人和对事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的就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因此,对其监督的力度大、程度深、范围广,所针对的问题也比较尖锐,包括了财经法纪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专项审计等各种形式,这些形式不但提高了审计风险,也提高了审计人员责任。第三,经济责任面临着很多条件,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完成审计任务,这样就会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深度。第四,目前,对于经济审计的监督往往都是事后进行的,尤其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更有可能“先离任后审计”,这就失去了时效性。审计结果的滞后性导致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最后形成的损失职责无法分清,也不能追究,制约了审计监督工作有效的发挥,影响其权威性。第五,经济的责任很难界定,不容易量化,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分清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舞弊责任和错误责任、客观责任和主观责任等,因此界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通过主观的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可以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1.改革现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管理体制

国家审计机关以及工作人员是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但是,党地方政府或组织部门下达指令或授权才能对其进行审计,因此,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现行的审计管理体制要求很不适应。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察部门应当设置专门的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机构,作为国家的排出机构,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察部门直接领导行政工作,实行专职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察部门报告和负责审计结果,还要抄报国家各级审计机关备案。

2.制定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各级单位应当制定一套可行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和办法,查明被审计者应负的经济责任是其主要的目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是评价。能够出台全国统一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性文件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统一的规范评价。

3.建立双向承诺的法律责任制度

审计组组长和审计对象分别要做出书面承诺,包括提供资料的完整度、真实性、审计质量等内容,还要明确相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有利于规避审计风险,还能促进审计提供资料的完整真实性,如果有人隐瞒真实情况,则责任就由自己承担,做到责任分明,有利于审计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

4.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部门联系制度

应当建立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度,经常沟通,互递信息,不仅要界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部门的独立行使职能能力,还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组织和人事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效结合组织部门掌握的领导干部考核情况和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强狂,以便更深更透的促进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5.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建设好审计干部队伍,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必须加强审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分析能力,还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另外,后期的教育也是很重要的,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让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责任审计需要。

6.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

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为加强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意识,建立审计失误追究制度,对在审计工作中出现失误,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视故意和无意、情节、涉及内容、造成后果等情况,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总结

随着经济责任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展,对审计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因此,怎样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苏少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1(02).

[2]李紫阳.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规避措施[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3]汪立元.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中国行政管理,2011(05).

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范文9

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和大家分享审计风险预防措施材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经法规、履行经济职责和廉洁勤政情况的审计。通过经济责任审计,为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提供重要依据。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公正,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而言,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与风险要远远大于一般项目的审计。那么,如何认识审计风险,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是我们当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2.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

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

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并且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其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其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另外,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下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要客观、公正、谨慎。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环节。审计评价应建立在查清审计事实、准确界定经济责任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政策、市场等主客观因素,尽可能用量化方法来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具体事项和审计证据不足的审计事项只用客观真实的方法将有关事项反映清楚,不作审计评价;对某些事项要全面辩证分析后再作评价。要严格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以审计查明的事实为依据,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照搬照抄被审计对象的述职报告和工作总结。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该到位的必须到位,审计什么,评价什么。杜绝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外的多余评价,如政治坚定、作风民主、工作扎实、政绩突出等等。审计就是一种监督,没有义务、没有责任进行这样的评价。另外,评价时注意区分是责任者任期前还是任期内的责任、是直接责任还是管理责任、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造成的经济责任、是职责范围内还是范围外的责任等,以有效地防范风险。

(四)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和审计风险的大小。因此,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对控制和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有着根本性的作用。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立法中确定经济责任审计人员必备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配备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其次,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第三,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不但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还具有较高的审计业务素质,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第四,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职业关注意识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