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集锦9篇

时间:2024-01-08 11:28:33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1

关键词:电机学;教学质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50-02

电机学是电气工程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具有系统理论性,又具有工程实践性,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同时,电机学也是一门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课程。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电机学教学质量成为每一位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面临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当前应用型科技大学的办学目标是以工程第一线的实际应用为主线,要求毕业生不仅需要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也就是说,毕业生既要具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创新思维,结合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多年从事电机学类相关课程的实际教学经验,从电机学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入手,对电机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对当前改善电机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探讨了改善电机学教学内容、提高电机学教学质量的思路。利用笔者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电气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夯实学生进一步科研和深造的基础,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工科人才提供有效的保障,也可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电机学课程的特点

电机学课程内容多体现在电机学,涉及到电、磁、热、机械等综合知识,包括大量的基本概念、各种电机的工作原理、相应的公式推导、外特性分析和课后习题等内容。其中工作原理、数学公式、特性分析是电机学中的主要内容,但基本概念和课后习题在教学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基本概念是对电机学中涉及到的物理现象或规律进行定义或解释,课后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巩固和理解,二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不容忽视。

电机学的变化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具体如下:

上级主管部门通过专业规划等措施的大力推进是导致电机学课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比如,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教育部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对原强电专业进行了归并和重组,与新专业相适应的新教学计划具有加强基础课、新增技术基础课、开设多方向选修课等特点,导致相应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时比以前大大减少。因此,专业教师必须在压缩的学时内保质保量地完成大量授课任务,这是电机学专业教师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电机理论本身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是导致电机学课程发展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随着大量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很多新型电机和新技术层出不穷,其中蕴含着大量创新性思维。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专业教师需精心选择若干新型电机技术并进行归纳,和学生一起探讨其原理及创新型思维的形成过程,借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是电机学专业教师应该大力关注的另一问题。

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同时,电机学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理论内容难、公式推导复杂、联系工程实际少、枯燥无味的特点,虽然绝大多数教材均配置了一些习题,但仍然是一门公认的难教难学的课程,近年来又面临着学时量大幅减少的矛盾和需实时跟踪大量新理论、新技术的需求,如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需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解决或化解教学难题的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针对如何改善高电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问题,相关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部分研究者针对电机学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内容给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比如,鉴于电机学教材中电路和磁路的形式、各种电机工作原理和基本方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共同性,因此,很多研究者采用比较法和类比法对其进行重点研究,刘慧芳[1]、陈小梅[2]、朱立安[3]等利用比较类比法对电路和磁路,各种电机工作原理和基本方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概括了比较和类比教学法在电机教学中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张宁[4]针对学时压缩的情况,介绍了一种基于优化算法的绕组联接方式的优化方法。但上述文献均没有重点分析基本概念和课后习题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部分研究者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给出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迟正刚[5]通过对传统式和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比较,从整体上阐述了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和优点。而李扬清[6]在上述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教学模式设置进行了探讨,许晓峰[7]则分析了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具体步骤,提出三阶段研究性教学法提高和改善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王雪洁[8]则将工程上的项目管理模式引入到电机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两个方面的改革措施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了较好进展。

上述研究的不足在于对电机学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而言,单纯采用一种方法很难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很多研究者也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分析电机学教学环节中面临的问题,对整体教学体系提出了总体的改革方案,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具体如下:

李书权[9]分析了电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用工程式、推理式、对比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媒体联合教学以及改进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想法和做法。郑孝东[10]重点分析了启发式教学方法,对比式教学方法,互动式和讲授式教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电机学中的应用。田俊梅[11]通过重新制定教学大纲,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增加设计型实验结合进阶式评价体系,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及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李文辉[12]、岳燕[13]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李艳芳[14]以基础较弱的独立院校学生为对象,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和互动教法、讨论研究教学法、多元化教学法)、课程考核措施等方面阐述了改善教学质量的措施。

但上述成果没有考虑到学时大幅压缩的情况,亦未给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也有少数研究者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进行了初步研究。比如,宋强[15]针对上述不足,重点论述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措施,但考虑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完善和提高的空间。

三、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众多研究者针对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但也存在或多或少的不足,体现在两个方面。

1.对电机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课后习题等重要内容的教学方法关注不够

基本概念和电机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比较抽象,但也具有周密和严谨的优点,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课后习题作为电机理论的有益补充,主要分为计算题和理论分析题。其计算题的大多数参数来源于工程实际,对计算题的全面总结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理论分析题和当前国际上的新型电机的热点问题有很多本质联系,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大有裨益。因此,基本概念和课后习题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2.缺少针对学时压缩和新信息扩增条件下改善教学效果的有力措施

在相关部门整体规划的调节和指引下,学时压缩已成为电机学教学中的普遍问题;而电机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导致新技术、新信息层出不穷。在大量新信息中查找热点问题,并在有限的学时内探讨其和电机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专业教师应关注的问题。

因此,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时压缩将成为很多高校专业教育中的普遍现象,而伴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导致新信息大量扩增的现象将进一步加速,通过对已有的教研成果查缺补漏,提出更加全面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给出细致而完善的提高电机学教学质量的方法,需要大量细致而完善的工作要做,也是非常迫切而必要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较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慧芳,王振华.比较法在电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13,(25):89-90.

[2]陈小梅.类比法在电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7,

(9):51-52.

[3]朱立安.类比法在电机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24(2):73-76.

[4]张宁.电机优化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上),2013,(2):117.

[5]迟正刚.参与式教学法在“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4):98-100.

[6]李扬清,马骅,孙学强.《电机与电力拖动》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研究[J].价值工程,2011,(8):271-272.

[7]许晓峰,吴志宏,严震池.探究式教学法在电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1998,(S1):41-42.

[8]王雪洁,娄莹.项目驱动式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2013,(17):51.

[9]李书权,侯勇,崔实,等.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50-52.

[10]郑孝东.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电机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9):63-64.

[11]田俊梅,王国枝,赵兴勇,等.“电机学”课程教学方法与评价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3,35(6):18-19.

[12]李文辉,丁守成.电机类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5):18-20.

[13]岳燕,王念同.《电机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4,(1):11-14.

[14]李艳芳.独立院校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价值工程,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2

与报纸的言论不同,电视述评的优长是在据事论理上不再象议论文那样通过文字媒介用“三段式”或叙述+议论的手法立论分析,而是调动电视语言和蒙太奇结构,立体地、形象化地举事说理。在电视述评里,“述”不仅仅是叙述事情的过程和原委,还有展现事件本真、调动受众感官参与,暗含情感色彩的功用;“评”也不单单是以文字的形式用事实的理论的材料归纳或演绎,而是既可以直奔主题而去也可以启发点拔观众自己得出结论。然而,一种初具形态的电视节目样式在走向成熟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传播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目前的电视经济述评只满足于以具象的趣味性迎合观众,“访多谈少”、“重述轻评”的现象提出了批评,有人甚至认为其“理性传播”的本性正在渐渐迷失。如此种种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电视经济述评究竟应该怎样加强报道力度来为理性思维服务?“理性”的光辉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张扬并最大限度地被受众所接受?“具象”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如何处理?用丰富的电视语言讲述重要经济政策问题,阐明经济事实的意义,并且拍出情和味来,是电视经济述评节目走向成熟所迈出的有序的一步。

JNTV经济部近年来有意识在经济述评方面加大了创作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其中,《两本管理的启示》获全国优秀电视经济节目评论类一等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孪生兄弟缘何两种命运》、《更新择业观、培养新技能》在山东电视奖评选中夺得三个评论类节目一等奖。认真深入研究电视经济述评的写作特点和规律,使这一品种更好地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促使电视经济述评能够迅速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喜爱和参与,是我们电视工作者特别是从事经济报道的记者应当重视的课题。本文将结合经济述评的创作体会,就电视经济述评创作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电视经济述评的“述”、“议”重点。

先谈一谈新闻述评写作的几个重点。新闻述评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写作体裁,即材料和观点的结合,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与理性的结合。它围绕新闻事实,评述事件的意义和是非曲直。它采用夹叙夹议手法,既可以综合述评,又可一事一议,用来反映国内外重大的经济事件。它在报道经济新闻的同时,揭示经济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实现纪实与升华的交融,以引导舆论。在写法上,经济述评可以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从几个侧面加以分析印证;也可以先交待各种矛盾,然后层层剖析,最后得出结论。经济生活瞬息万变,当事件初起或发生转折的时刻,评述者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及时地对一些经济事件加以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指明方向。

新闻述评克服了以往新闻作品就事论事,就理说理的浅薄和空泛,通过“述”和“评”的有机结合,达到了强化评论的客观性和强化报道的理性思辩的双重效果。因此,新闻述评的特性在于理附于事,事附于理,举事说理,相得益彰。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让信息在一个平面上简单重复,或把复杂的经济生活、经济现象简单化,会造成记者笔下对经济生活报道的单调与贫弱。调查性报道(Investig ative Reporting)和解释性报道(Inteipketive Reporting)以新闻事件为核心向外延伸和幅射,日益为受众所接受和欢迎。它们与新闻述评的区别不是显而易见的,但本质区别仍然存在。调查性报道就是对大量表面现象掩盖之下的事实真相的揭示。报道不判断是非,只说明情况,让受众自己从中得出结论。解释性报道是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它主要回答为什么发生?事件产生什么影响?导致什么结果?解释性报道主观色彩甚少,能够用叙事的方式来说明问题的,尽可能不采用议论的方法。而新闻述评侧重于就事论理,揭示意义,需要融入记者的主观论点。随着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外延交叉的多种节目样式的混杂,会通过电视人逐步摸索实践进行理清。

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都不能离开特定的媒介。电视经济述评是利用电视声画合一、视听结合的手段,对经济领域里重大而典型的新闻事件进行“表现+论说”的一种新闻评论体裁。下这样一个定义,首先强调的是电视经济述评使用的是电视语言,它通过连续的图像画面诉诸视觉让观众感到直接形象,它通过声音(言语、音乐、音响)诉诸听觉,让观众身临其境。正是由于电视语言的这种特性,电视述评对经济事件进行述议的时候,“述”要体现视听语言的复合性,而不能象文字那样只是表达概念,用结构性的推理强化逻辑的力量;“议”出要体现电视集束语言的特点,不能仅仅用解说词和主持人去说理推理。

1、“述”的重点:表现

叙述是对事件原委的陈述术。在电视里叙述事件当然也要符合叙述的基本要素和要求,但必须记住要生动地表现,不要平白的陈述。所谓“表现”,即在述评中对经济事件或人物进行叙述时,要充分发挥电视画面、声音长于写实的特点,考虑到图像的组接性、连续性和运动性,声音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给观众以真实感和纪录感。

如电视评论片《再就业冲击旧观念》说的是几位下岗纺织女经过择业的茫然、失落和困惑,经过转变择业观,又重新确立自强、自信,走上再就业之路的事。在叙述女工A的时候,就用一组连续的镜头,摄取了她跑工厂、跑劳动局、跑熟人要求改换清洁工岗位,另找“体面”工作的画面。片中还大段录制了女工A和厂办主任、劳动局处长、熟人对话的同期声,把新旧两种观念、“要肚皮还是要脸皮”的冲突生动展现出来。又如电视评论片《两本管理的启示》,该片说的是山东水泥厂和济南锅炉厂学习邯郸钢铁厂“倒推成本核算法”,并与国有企业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结合起来的管理办法,促使企业扭亏为盈的典型经验。在叙述“山水”厂一工人上山采石放炮时,摄取了这样一段画面和对话:一工人在作业段面放炮后,将现场的旧包装袋、废纸箱一个个拣起来。记者问:“这还有什么用?”工人:“拿回去卖了就是钱。”记者:“这才值几个钱啊?”工人:“现在我们都背上成本指标了,给厂里省也是给自己省。”紧接着的画面声音是轰的一声炮响,段面矿石飞起,群山回荡炮声,久久不断。这就是直接感受。“表现”所形成的声画直观冲击力让观众看到了推行“两本”管理后,工人们的成本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强化。如果叙述不依据电视媒介的特性进行,不注重“表现”而是概括式的陈述,观众就不会对事实留下深刻印象,就会直接危害到述后议论的生发和结论的归纳。

2、“议”的重点:理性

议论是对事件是非曲直的论说术。在电视里议论除了要符合立论、论证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理性的表达应更具权威性并兼顾到电视说理的生动性。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具体辩证思维阶段研究的概念是与抽象思维阶段形式逻辑所研究的概念不相同的。形式逻辑的概念不仅仅对事物的本质属性加以反映,它舍弃了事物的具体性、个别性及发展变化,这种概念叫抽象概念。辩证逻辑研究的概念是建立在具体同一的基础上的,它结合研究概念的具体内容,包含着差异、矛盾、对立,是复杂多样的辩证统一体,这种概念就叫具体概念或辩证概念。我认为,理性的至上形态应该是这种辩证概念的抽取,这既是思维对万物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进化的结果,也是电视媒介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的特殊要求和个性所要求的一种理性表达形态。

《两本管理的启示》确立的论点是:党的政治优势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能够搞好搞活国有企业。本片在说理时,没有只讲政治优势的作用,也没有撇开政治优势片面褒扬“成本倒推法”,而是从国情、厂情出发,着眼于市场机制下党的政治思想工作怎么做、怎么发挥好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政治思想工作又应该怎样适应变化了的经营机制亦应给予分析。本片通过厂长、工人、党校教授、客户、家属、政府官员和主持人的访谈,展示了这种辩证概念的丰富性;又通过两家企业的融合总结了“人本成本”的辩证关系。可以说,正是论说的丰富性、辩证性才体现了大理性,也避免了主持人一味说教或画外音一味解说的枯燥单一性。关于评述中的理性,下面还要谈到。

二、构筑理性框架,激发受众的思考能力。

理论追求的是对事物高度抽象的概括。在电视述评中,事件往往是一瞬即逝的匆匆过客,而其理论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延伸会更加明显。因此构筑理性框架,不但可以把记者的思维引向深刻,把记者的目光引向深邃,而且可以激发受众的思考能力,从而对人们的经济生活进行合理引导。

1、“寓虚于实”--含而不露的思想性。

“虚”指观点,“实”即事实。“寓虚于实”这种说理方法并不直截了当地讲道理,而是寓道理、见解、思想于客观事实或典型论据的途述之中。电视述评的思想高度和教化意义不一定要通过理性的引伸和哲理的思辩来完成,只要选材得当,角度巧妙,以叙代议同样有“不著一词,入木三分”的效果。

《再就业冲击旧观念》一开始讲述了一名下岗女工要求辞掉在胜利石油大厦“伺候人”的活儿,接着记者在一家商城现场采访,另一位下岗职工时她一再向记者强调,只是临时帮忙;还有一位下岗职工则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还是脸皮比肚皮值钱。”--公司经理的一句话点出了在旧观念的束缚下,下岗女工没有出路的主观原因。然后,该片转向一位在济南开美发厅的南方人进行采访的镜头,他说:“我们来济南,掏下水道的都有。”“只要能靠自己的劳动挣到钱,没有职业高低之分”两相对比,揭出下岗职工“等、靠、要”的旧观念与南方人“有活干就是再就业”的新观念之间的冲突。该片浸透着生活的质感,它以纪实的手法表现出中心议题:观念的转变是再就业工程中首冲的问题。可见,情节本身的思想性在节目中同样具有力量。

寓虚于实的特点是不直接从正面讲道理发议论,而是巧妙地寓论点于论据的具体叙述和对照之中,把思想、见解、论点包含在具体事实的客观叙述和描写之中,让受众自己运用逻辑的思维和记者一起共同得出应有的结论,领悟其中的思想和道理。

多少年来,我们习惯于这种做法:不在新闻稿中加进一点言论,不对我们所报道的事情作一些引伸,不在叙事过程中加进一些拔高的道理,似乎就不足以显示出思想性和指导性。殊不知,电视作为大众传媒,以家庭为主要收视场景的特点决定了生硬说教是不能奏效的。观众追求的是可视性,这就要求理性同时要用可视性的电视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将论证过程隐含于事件的叙述过程中,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必要时可以淡化主持人、记者的主观意见,使受众由被动受教育转到主动观察思考。

转贴于 2、强化分析手段,实现由事到理的过渡。

用事实去参与理论,必须走过一座“桥”:从事实中抽象出理论观点,摆事实,还要讲道理。这就要用理论的目光从事实中找出“道理”来。

现在有许多述评节目,在分析手段的运用上显得粗糙和僵化。该升华主题提炼观点时,有些记者却力图用客观事实或采访之口来说话,弱化了新闻述评本身所具有的分析手段的力量,这是导致述评节目出现“以叙代议”现象的内在原因之一。记者迷恋对事物本身逻辑的追求,只会使电视述评成为一盘散沙,成为相关细节的堆砌,从而导致整个节目偏离主题,结构混乱,思路不清,甚至得出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电视经济述评与一般电视经济新闻不同,它不象有的新闻那样靠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放在最前头交代,也不讲究用描写场面吸引受众,主要依靠精辟的分析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把事实性材料中所蕴含的道理清楚地表现出来。因此,电视述评需要对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并把它充分地深入浅出地揭示出来,以理服人。

六集系列理论专题片《人本成本--企业成功之路》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使论理层层深入。首先,它将济南轻工化学总厂当作手术台上的麻雀进行层层解剖,寻找它亏损的原因;然后通过山东水泥厂的管理实例,突出“好班子能带出好队伍”的主题思想。第三集的背景过渡到济南锅炉厂,这个厂注重调动工人主人翁意识的能动性,然后完成“人本是成本之本”的论述。第四集讲述山东水泥厂实行成本控制,使指标落实到企业各个岗位,各个职工,给人以“抓成本就是抓牛鼻子”的启示。第五集动用济南锅炉厂的实例说明“以人本降成本”的道理。最后把人本管理和成本管理结合起来,主题思想得到提炼,即“把人本管理融入成本管理中”,实现“低成本高效益”。从大的论证结构看,是演绎,但每集里又都有归纳,每集之间的逻辑关系十分严密,每集内部的脉络也十分清晰。除了编导的大逻辑意识,主持人的点评承转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需要“发言”时就发言,该长就长,当短则短。虽然主持人的话不是太多,虽然述多于评,但是评重于述,只要有份量,理性就会闪射出光辉。

电视经济述评的创作灵魂,就是要用理论的目光分析经济典型的事实,把新闻事实中所包含的“理论油”榨出来。

3、多方论证,增强电视经济述评的思辩性。

所谓多方论证就是指主持人、政府官员和专家、当事人等多方参与评论经济典型事实的特征。它既包括主持人的主体论证,也包括专家、官员、群众的客体论证。三者有机融合,相得益彰,共同完成述评任务。

在电视经济述评中,主持人的论证是起主导作用的,其功效是起到提示论题、开掘述评深度和归纳总结论点。《更新择业观,培养新技能》一开始采访了几个下岗职工,记者发现职工下岗后并非没有就业门路,而是他们想找一个“舒服”的岗位。接着画面便转换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对此进行了一番言辞犀利的评论:“不愿伺候人,不愿当个体户,不愿进私营企业,这一系列的‘不’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下岗职工还是在用旧的择业观面对新的选择,其结果只能是离再就业越来越远......”。这种点评不但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同时还会引发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述评中政府官员和专家的论证则成为决定述评高度的标尺。如记者采访山东省再就业办公室负责人时,这位官员说:“在济南这样一个大城市找一份工作是不难的,关键是下岗职工的观念没转变。找工作离家远不行,没公费医疗不行,工作脏累差不行,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老脑筋。可现在是市场经济了,观念要变喽。”几句话便挖出了旧观念的根源,可谓片言居要、发聋震聩。

JNTV经济部近年来还尝试了在专题片结束前加一个5分钟的小话题节目,或在专题片前加一个阐释的话题引子。如在《资产重组1+1>2》的开篇便邀请了山东大学数学系教授、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所长用通俗而专业的话语、例子解释1+1>2的数论涵义和经济学上的“木桶理论”,既普及了经济学知识,也使论证更具指导性和权威性。

另外,当事人论证是论证必要、有益的补充。如《更新择业观,

培养新技能》纪录了一位劳工科长下岗后卖包子总躲着人,后来逐步转变观念的事,这位劳工科长说:“多数人都在重新寻找自身价值,我觉得只要观念转变了,适应市场了,你就能够走出这一步去。”现身说法给人的启示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三、调动电视手段,填充感性血肉。

美国CBS广播公司有一则关于电视新闻价值判断的名言叫做“可视的故事+硬碰硬的新闻”,从相当程度以上体现出“可视性”是电视新闻价值判别和价值实现的特殊要求和个性所在。当今时代,受众对频道的转换日益频繁,用“可视性”唤起民众的注意力已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受众总是宁愿相信事实,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事实做出分析、判断,而不愿接受空洞的议论。同时,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做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更是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因此,在电视经济述评中为理性“骨骼”填充感性血肉,不但可以增强“可视性”,而且能够把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简单化、通俗化,从而使受众不仅接受事实,而且能够理解观点。

1、选择适当的切入点。

这个“点”指的是具体的,客观发生的经济新闻事件,或者是引发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能够以一种情景化、具象化的状态将观众引入相应的主题。

一个事实,究竟撷取哪一部分,要以能表现立论思想为转移,同一事实从不同角度叙述,往往显现不同的意义。因此要顺着说理的方向选择合理的叙事角度。为强化说理所配置的材料应分清主次并突出材料间的联系点。

在《抓大放小的启示》一片中,记者在抓大上,选择中国轻骑集团作为佐证。由于其发展速度在国内同行业领先,97年济南轻骑B股的发行又具有典型意义,且在实行银企业联手中,中国轻骑集团更受益匪浅。于是选择“轻骑”作为政府资助其低成本膨胀,走大集团、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路子的典型,此为“抓大”;在放小上,则选择全国闻名的股份制改造颇有成绩也颇有争议的山东省诸城市为典型,并就“放小”是不是实行私有化进行一番争论。很明显,上述两例事实都是经过编导深思熟虑才选取的,论证角度也是新颖的。

2、横向联系与比较,纵向牵连与把握。

任何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相互间的粘连。展现事物间的关系有助于对事物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来龙去脉则需要纵向的历史背景资料,分析过去的事件有助于把握当前事件的深层涵义。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都是进一步深化主题的需要。一般的报道使用背景材料侧重补充说明,而电视经济述评则是用来拨开云雾、指点迷津,它侧重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为百姓解惑。

《伟大实践二十年》是JNTV经济部制作的大型政论片,它运用了横向联系和纵向把握。该片从尘封的报刊资料中寻找到二十年前关于真理问题标准大讨论的遗迹,人们的思想开始接受春风沐浴,社会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农村改革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破题,对外开放搞活,第三产业篷勃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又很好地运用了横向联系比较,说明实践标准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最后,以展望明天来结尾。整体来看,该片把今天的事件置于昨天的背景之下,从而揭示出它对明天的含义,它很好地把握了报道的深度、广度和厚度,为主题的深化,内容的丰满提供了条件。

2、宏观角度作指导,微观事实为佐证。

以宏观角度对事实进行再认识,是经济述评提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必要之路。当代经济领域不断发生着变化,对事件进行宏观上的观照,可以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经验。在介绍事物后概括时,融入记者的评论,然后又用微观事实佐证,使个案凸现。这种结构使得概述和例证相互结合,宏观与微观相互照应。如《伟大实践二十年》中介绍第三产业的发展时,选取济南市北园路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迅速崛起,形成“隆起带”的事实,说明了该市第三产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的进步。

3、数据证实

数据对于事件形象的抽象化传达,具有严谨、翔实的说明力。数字的威力,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并可勾勒出整体的面貌,使数字本身成为形象。如《再就业冲击旧观念》在叙述下岗职工就业不成时,提供了一个南方打工族占领济南市服务行业的数字:“据劳动部门统计,目前在济南就业的南方打工者保守的估计也有5万人,&127;而这个数字相当于济南市所有下岗职工的一半。”这个数字说明了济南下岗职工并非全因就业无门而待岗,与南方人相比,观念上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数字在述评中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它是使微观和感性走向宏观和理性的桥梁。

四、感性与理性互相交融,激活电视经济述评的生命力。

打个比方。一个建筑要有材料,有结构,整个建筑还要有设计。观点和材料隔绝了,就象工厂的车间和原料离得很远,甚至中间隔了一道墙一样。这个比方形象地说明了叙评结合的重要性。成功的述评应包含三种语言成分--客观叙述、带倾向性叙述和议论。在叙述中逐渐出现主观色彩,到最后提出鲜明的观点,或先提出观点,再夹叙夹议,这是述评的大致轮廓。

1、评与述有机结合,事与理水乳相融。

有述有评,评述结合;叙事论理,事理交融,这是电视述评的显著特点。只述不评,或只评不述,或评述脱节,将评与述写成两个互不相干的部分,形成两张皮,这样不可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如何处理述与评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最重要的一点,记者应该深入地分析事实,找出其中蕴含的“理”,再采取以具体材料入手,以虚带实,就实论虚的写法,用观点统帅材料,又从具体的材料中引申发挥,边述边评,讲清道理。

《抓大放小的启示》从济南入手,首先点出国有企业面临的难题:缺钱,而国家该把钱投给谁呢?这又是难以抉择的问题。“满把全抓等于一把不抓”,这句形象的话亮出了记者的观点。“从平均用力到重点突破”切入到主题上来,即要“抓大”。当小鸭集团从银行那里得到一笔宝贵的发展资金时,主持人的话评论得当:“银企联手是济南市在组建企业集团后,遇到资金困难时采取的一个措施。通过这种方式,银行为优势企业输送了一批新鲜血液,从而使得一些大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了主动权。”其实,这就是一事一议。

在电视述评中,事和理要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主观评述失去了客观事实只能是无本之木,客观事实失去了主观因素的加入只能是一盘散沙,很难体现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2、寻找传受双方的情感相通点。

电视经济述评怎样才能具有雄辩的、令人心悦诚服的说服力和论辩力?经济述评的深奥内涵如何转化为通俗、生动的语言?如何让经济节目更贴近受众,让受众主动思考并接受观点?王夫之说:“是与非奚准乎?理也、事也、情也。”

随着传媒的日益大众化,新闻事件是否具有人情味,贴近性已成为新闻价值判断的一项重要指标。关注老百姓的身边事,从受众容易产生共鸣的细节入手阐释重大社会问题,这种手法已被越来越多的传播者所认同。《再就业冲击旧观念》一片就通过鲜活的事例,表现下岗女工寻找职业的急迫感以及对新职业的不适应到逐渐适应的变化,显示了她们挣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旧观念的羁绊,走向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喜悦。该片整个过程贯彻着一种人文精神,并给人以最大的关怀。受众跟随编导思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以感性体验到理性认识的跨越。

不管是调动电视手段来增强可看性,还是寻找传受双方的情感相通点,以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和思考能力,最终追求的都是节目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或者说舆论引导的有效性。

3、系统思维方式:

苏若舟先生在《新闻采编与思维法》一书中建议深度报道从整体出发,“先综合后分析,最后归到综合上来。”这种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以综合控制分析,使每一个分析的结果又反馈到综合之中,分析与综合彼此渗透,同步协调。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3

一、21世纪主持新概念影响下“主播”应具备的素质

主持新概念赋予主持人的要求,是要在工作中扩展业务涉及范围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备良好的基本功。出色的主持、播报能力。电视节目的直播化以及形式的多样化,节目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色的“主播”往往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播音员。出色的播音基本功是优秀“主播”必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新闻、知识性、评论性、访谈类、综艺类节目首先的要求是主播、主持必须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极端地看一个在播报中吐字不清、语言含糊的主播,即使他的观点再鲜明、再特别也不会给观众留下良好的印象。能够清晰、准确地叙述节目的内容和观点才是主播首先应该具备的。

2.有一定的独立编辑能力和对经过记者编辑的成品报道、串词有很强的理解力。新型主播在电视节目中评论的比重越来越大,参与制作、编辑已经是事在必行。在节目制作中具有一定的编辑能力是新一代主持人需要具备的另一重要能力,参与编辑可以体现以下两点好处:一是提高播报的准确性和层次感。因为是自己参与编辑的播报或主持内容。在编辑过程中已经将新闻或事件的具体内容和评述观点了然于胸,就像是做了提前的预习。这样在播报或主持中就能够做到得体自然,不着痕迹地发表内容和陈述观点。二是在参与编辑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新闻观点、主持内容的理解,有助于积累对类似新闻或节目主持的播报经验,提高主播自身的主持素养。

3.具备“说”得好的能力和即兴的口语能力。为了适应广大受众的要求,电视栏目种类增多,节目内容细化。传统的“播”与“说”的界定在有的栏目中清晰,泾渭分明:在有的栏目中模糊,有“播”有“说”,二者融合。播与说作为不同的语言传播表达样式,侧重点不同。只要适合栏目的风格定位,得到受众最大程度的认可,就是优势的体现。而作为主播,则应该具备高水准的业务素质,既能“播”好,又能“说”好。“播”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我们电视播音员、主持人已经具备较高的水平。我国一直以来的传统播音教育就是以“播”为主要培养思想的,我们的主播首先已经是一个合格的“播”音员。但是今天,主播要适应节目的各项要求。“说好”就成了他们又一个需要具备的能力。“说”的作用是指在节目中能在表达个人或社会观点时能够逻辑清楚、表述明了,让观众理解要表达的意思,达到节目效果。“说”在时事类节目和综艺类节目中常常出现,因为需要表述的分量重。所以就要求这类节目的主持人要具备说的能力。

总体看来,新一代主播要具备综合的文字、播音、语言素质,这样才能在实际工作中适应主持型概念的要求,更好地服务于大众和电视传媒的发展。

二、播音主持教育如何培养新型主播

需求是动力,大众要求赋予了主持工作新的概念和含义,新主持概念是播音主持教育的动力。要培养新型的主持人、播音员,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从新主播需要具备的素质出发,制定播音主持教育的培养计划。为此要确立以“技能实、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为教学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如下的基本素质。

一是培养播音主持的专业基本技能。教学中通过对播音学概论、语言表达、语音发声学、广播播音与主持艺术和电视播音与主持艺术、配音艺术等本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对播音与主持的整体认知;通过大量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实际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技能。继承传统优势,为学生打好“播”的基础。

二是从提高“说”好的角度出发,增加文学知识与汉语言识读、写作等能力的教学。通过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外文学作品导读等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对汉语言的掌控能力。初步打造学生的文化底蕴,以提高汉语言的识读、写作等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写作能力和“说”的能力。

三是打破专业科目的界线,对学生进行广播电视采访、编排、制作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中,通过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节目策划、新闻摄影与摄像、编导和电视制作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具备新闻节目的采、编、播、制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实际演练的科目内容,让学生在模拟演练中体会采、编、播、制的过程,实践节目制作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进入实际工作时学生就已经具备新闻采写、编排、播音、制作相结合的技能,快速地融入工作中。

2.有针对性地开设多种拓展类课程。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主持不同的电视节目。如法制、音乐、新闻、教育、文化节目等。这些专业节目对新型主播的要求是。他们在主持过程中一定要具备某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这是现代电视节目对主播的又一个现实要求。

为了满足这一专业性要求,现代播音主持教育除了为学生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外,还要积极帮助学生拓展他们的知识面。通过图书馆、网络、校际联合授课等软硬件资源,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帮助和促进他们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另外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为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专业教育支持。通过有针对性的再次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4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不但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概论,而且也应该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历史和规律的概论。离开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静止、孤立地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成果,就会使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变得零乱庞杂而不成体系。而如果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则不但能克服“零乱庞杂”的缺陷,而且还能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这门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把“史”与“论”结合起来,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设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但要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成果、历史演进和完整体系,而且要了解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以及对于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因此,只有做到史论结合,才能达到开课的目的和要求。

2现代科学技术概论的教学内容与体系

根据上述三原则,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的内容与体系可做如下安排。导言。概要介绍现代科学技术及其理论基础、前沿阵地、中心内容和综合体现。

第一章,现代物理学革命及其影响。介绍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引言,概述近代物理学的辉煌成就及其所遇到的“两朵乌云”。第一节,相对论的建立。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具体讲授伽利略变换和力学相对性原理,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洛伦兹变换的提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及其主要结论,广义相对论及其验证。第二节,量子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一、量子力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概要介绍黑体辐射理论和紫外灾难。二、量子力学的建立与发展,具体讲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量子理论,玻尔对原子结构的量子解释,德布罗意的物质波,薛定谔的波动方程,海森伯的矩阵力学。第三节,现代化学理论的发展。主要讲授元素周期理论的新发展和现代化学键理论。

第二章,原子物理学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主要讲授从物质结构的研究到原子能的开发和应用。第一节,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一、物质结构初探,复习回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道尔顿的原子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二、向原子世界的进军,主要讲授X射线、放射性元素及电子的发现,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原子核结构模型及其实验和发现,对基本粒子家族的认识。第二节,原子能的开发研究及应用。一、原子能的开发研究:重点介绍原子能开发研究中的三大发现,即慢中子效应的发现、核裂变的发现和链式反应的发现。二、原子能的应用,包括能源方面的应用和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能源方面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军用三弹即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的研制;二是核电站的发展,主要介绍从慢中子反应堆到快中子增殖堆再到核聚变反应堆的历史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可概要介绍在生产、生活、科研、军事上的应用及其成果。

第三章,生物学与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的科学;生物工程技术是用人工的方法创造生命的技术。生命科学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生物工程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主要内容。第一节,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历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多分子体系;从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化成原始生命物质。二、生物进化论,主要介绍拉马克的生物进化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第二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一、遗传学:主要讲授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及其遗传学说;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及其遗传学说。二、分子生物学:重点介绍蛋白质的性质、结构和功能;核酸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生物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四个部分的内容。因学时限制,可重点介绍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两个部分。一、细胞工程,应首先讲授细胞的全能性,然后在细胞全能性的基础上具体介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细胞折合和胚胎移植技术、克隆技术等内容。二、基因工程:(1)基因工程的基础研究,主要介绍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和基因载体的发现和研制。(2)基因工程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基因DNA、获取载体基因DNA、目的基因DNA与载体基因DNA的重组、把重组的DNA转入受体细胞进行增殖和筛选转基因生物体五个步骤及方法。三、生物技术的应用前景。主要介绍生物医药的研制及应用、生化工业的迅速发展、转基因动植物的大量出现,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四章,天文学和天体演化学说。天体演化学说是现代科学的三大前沿阵地之一,本章在重点讲述天体演化学说之前,先把天文学的相关知识作一简单介绍。第一节,天文学及其产生和发展。一、概要介绍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类;二、重点讲授天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体介绍古代天文学、近代经典天文学和现代天文学的发展情况。第二节,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和手段;可分三个大问题来讲述。一、获取天体信息的渠道,主要介绍电磁辐射、宇宙线和中微子三条途径;二、获取天体信息的物质手段和仪器设备,主要介绍人眼的构造和功能、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和天体摄谱仪;三、天文观测发展简史:依次介绍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和空间天文学。第三节,天体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主要介绍牛顿“无限无边”宇宙模型及其疑难、爱因斯坦“有限无边静态”宇宙模型及其疑难、哈勃定律与大爆炸宇宙模型;二、星系的形成和演化:先对星系及其类型作一简单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上介绍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三、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介绍恒星的形成,表征恒星演化过程的赫罗图,恒星演化过程的三阶段,即主序星阶段、红巨星阶段和恒星的三种归宿(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四、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主要介绍太阳系的基本情况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两部分内容;五、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包括地球概况、地球的圈层构造和地球的形成和演化。

第五章,信息技术和激光技术。人类历史在经历了6000年的农业社会和近300年的工业社会以后,现在正在迅速走向第三个文明社会———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就是信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是信息社会的重要支柱。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信息的获取、传递和处理技术。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第一节,微电子技术。一、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具体介绍集成电路的诞生、集成电路的种类及其历史发展和集成电路的制作工艺;二、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第二节,计算机技术。一、计算机概述:具体介绍计算机的结构与功能、计算机的特点和计算机的历史发展;二、计算机的应用:主要包括数值计算或科学计算、数据处理或称信息处理、实时控制或称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或称智能模拟等;三、信息高速公路。第三节,通信技术。一、电气通信:主要介绍电话通信和非电话通信及传真;二、光纤通信:具体介绍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的优点、光纤通信的应用和发展;三、卫星通信。第四节,激光技术。一、激光与激光器:具体介绍激光产生的基本原理、激光的特点、激光器的构造等内容。二、激光技术的应用:概要介绍激光加工(包括激光铸模、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雕刻等)技术及其在农业、医疗、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5

【关键词】 项目法人管理费; 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 精益化管理; ERP信息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24-05

为适应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规范电网工程建设投资,维护工程建设各方利益,国家能源局于2013年了《电网工程建设预算编制与计算规定》(2013年版)(以下简称2013版《预规》)。较2006版而言,在费用内容、取费基础及费率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和改进,其中项目法人管理费中去除了工程结算审核费(另行单列),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扩大了辐射对象。上述两项费用计算方法及费率的调整,需要电网建设单位提前预估新建项目概算的变化幅度,提高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强化工程结算列支的可控性。项目法人管理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是输变电工程投资的组成部分,占比不算很大,但其较设备、建安、设计、监理等费用而言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存在一定的隐性风险,需要对项目法人管理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设定内控系数上限。这不仅是电网基建工程成本费用精益化管理不断深化的现实需要,还是全面提升工程其他费用财务管控水平的良好契机。以下是国网嘉兴供电公司对项目法人管理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两项费用精细化管理的一些积极探索和做法。

一、分析使用现状与测算变化趋势

项目预算是财务收支预算的一部分,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预算是财务行为,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对其进行编制和控制,“被预算”意识逐渐滋生,理解上的误区导致预算在实务中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国网嘉兴供电公司积极响应浙江省电力公司要求及时开展电网基建工程成本费用预算编报工作,以此为契机,与业务部门充分沟通,制定编报计划和计算方法,由业务部门结合工程建设进度自主研究制定项目年度预算,财务部门配合做好审核确认工作。同时约定在办理项目费用结算过程中,尤其是针对项目法人管理费,由业务部门先行确认可用余度后再进行财务报销操作,将以往的“被动预算”转变为业务前端的“主动预控”。根据2013版《预规》取数标准和费率,对近期已决算的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抽样测算,分析法人管理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在概算额度方面的变化趋势,并将分析结果送达业务部门,促使其提前谋划。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后续开工项目在上述两项费用上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了会计的专业职能,有效提升了财务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本文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期间嘉兴地区投产并完成财务决算的10个项目作为分析样本,按照电压等级结合建设性质,分别选取220kV新建(2个)、扩建(2个)、线路(1个)和110kV新建(2个)、扩建(2个)、线路(1个),对其项目法人管理费、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数据剖析。该10项工程项目法人管理费概算批复总额485.21万元,实际支出总额448.94万元,概算使用率92.52%;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概算批复总额117.92万元,实际支出总额99.93万元,概算使用率84.74%。按电压等级和建设性质区分,支出费用概算使用率详见表1、表2。

表1与表2显示,按电压等级区分,项目法人管理费概算使用率基本一致,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220kV高出110kV14个百分点;按建设性质区分,新建项目两块费用的概算使用率均超过扩建、线路项目。项目法人管理费的支出主要在会议费、审计(价)费、其他等三大类,比重分别为66.59%、17.53%、14.35%。

国家能源局的2013版《预规》在法人管理费和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费用内容和计取费率方面。就项目法人管理费而言,鉴于目前工程造价咨询产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其专业力量,以便于电力行业更好地实现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故将“工程结算审核费”独立列项,同时调低计取费率;就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而言,将原“无人值守变电站、变电站扩建、电缆线路工程和系统通信工程不计此项费用”修改为“无人值守变电站、独立通信站用系统通信费率乘以0.8系数”。同样以选取的10个项目为例,根据2013版《预规》计取费率重新测算,由于“工程结算审核费”在具体运用时与以往没有区别,故将其测算结果与项目法人管理费求和汇总后再与原概算比较,经测算显示,2013版《预规》下项目法人管理费(含工程结算审核费)较原概算略有增加,详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2013版《预规》下测算的项目法人管理费额度较原概算增加8.18%,但国网公司针对该类费用设定了内控系数上限95%,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利好”情势。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沿用以往计算方法和费率,仅在适用范围上进行了扩充,因此不作具体分析。

二、扩展会计科目以规范电子报账

对“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科目在ERP系统进行扩展,增加敏感性费用的核算明细科目,便于日常费用归集以掌控预算执行进程,提高财务取数快捷性与精准性。同时结合年度项目费用内控目标(预算),定期对数据进行归集分析,实时动态掌握项目预算执行进程,在接近预算可控临界点时,及时告知业务部门并停止相关费用处理,突出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刚性特征。由于2013版《预规》将“工程结算审核费”单独列项,结合目前政策条文,将原编号为800科目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一是扩展“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科目,下设“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会议费”“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招待费”“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差旅费”“建设项目法人管理费――其他”四个明细科目(详见图1);二是新增“工程结算审核费”“招标费”两个科目。

项目法人管理费科目的细化,主要用于加强针对项目敏感性费用的监督,实现滚动取数、动态掌握,按科目、分项目进行双重交叉管控(详见图2),将大幅提升财务相应数据采集的快捷性和准确性,同时也利于财务各项指标的分析。

为适应上述科目体系的变化,准确定位会计核算科目,对现有电子报账系统中的费用明细进行重新梳理或增配,同时调整后台配置(详见表4),以实现前端业务操作的便利性和规范性。

三、制定配置标准以规范购置流程

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费,2013版《预规》定义为“为满足电力工程投产初期生产、生活和管理需要,购置必要的家具、用具、标志牌、警示牌、标示桩等发生的费用”,该类费用概算占比虽不足0.5%,但其特有的属性却增加了监控的难度。在购置环节存在“概算有多少,结算花多少”的趋向,实物配置随意性较大。同时,此类物品名目繁杂、流动性强、数量多、金额小,目前对该类实物的管理缺少过程监控,存在一定的不诚信风险。

为加大对该项费用的管控力度,结合生产实际需求,会计部门会同建设、生产等业务部门制定了不同电压等级的配置模板,在品种、数量、规格等方面进行固化,要求按需购置、专人保管,提高实物利用率。同时明确在购置环节的各项要求,严禁个人指定供货方,规避廉政风险。一是所需实物列入超市化采购范围内的物资必须在物资供应中心下达的超市化采购批次中申报;二是未列入超市化采购范围内的且在变电站投运前必须配置的物资需经过公司外包服务系统招标后方可采购。

具体操作:运行部门起草《物资需求联系单》上报项目管理部门进行预算审核审核通过后上报物资供应中心进行清单配置审核通过后由物资供应中心启动招投标流程运行部门根据《中标通知书》与供货方签订合同,并负责验收入库,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登记《XXX工程工器具采购及领用清册》将发票随同《中标通知书》、《供货合同》、《XXX工程工器具采购及领用清册》交由财务部办理结算事宜(详见图3)。

四、定期数据交换、实现信息共享

为提高项目内控目标执行可靠性,从侧面推动业务部门预算编制的积极性,针对项目法人管理费的报销流程,额外增加了《支请单》(详见表5)的填制要求,即业务部门在日常报销中,除提供发票、协议、会议通知等支撑性材料外,还需附上《支请单》,强化业务部门“预控”的主导性。同时,财务部根据科目余额定期向业务部门传递《入账统计清单》,方便其进行数据核对。上述两表的部分数据在相同时点具有一致性。通过部门间的数据交换,一方面有利于及时纠正业务部门记录漏项问题,同时也方便财务实时动态掌握预算执行情况,避免出现以往工程在财务决算时才发现超概算的情况。

通过表单化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支请单主要由业务部门填报,为简化填报手续,表中①②③列全年固定不变,⑤⑥列公式取数,业务部门只需填列④⑦列。通过设置约束条件,提高表内数据的实用性,同时自动生成柱状图示供参考(详见图4)。《入账统计清单》由财务部填报,每月10日、20日、30日定期取数,并将分析结果传递至业务部门进行数据核实,实现资源共享。通过ERP系统将内控目标及年度预算对接电子报账系统,配备预警功能,一旦出现超预算“嫌疑”,自动触发警告,或直接中断操作。一方面可以减少人工校核工作量,避免参杂人为因素,体现预算的刚性特征;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前端业务操作的规范性,增强项目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利用ERP系统开发研制管理报表,集工程名称、项目概算、内控目标、实际支出、统计时段等因素于一体,自由组合所需字段,自动生成数据报表,同时将常规分析一并输出,切实提高财务管控水平和工作效率。

五、总结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电力企业要想提高管理水平就必须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而精细化管理也是电网企业管理的大趋势。本文总结了地市级电网企业项目法人管理、工器具及办公家具购置两费精细化管理的四项具体做法,即依托信息平台开发相关程序,通过定额测算分析概算变化趋势,推动业务角度转换,变被动预算为主动预控,突出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刚性特征;增加敏感性费用的核算子类,科目细化以掌控预算执行进程,对应流程深度整合,实现提高响应速度,业务结算与预算关联匹配;通过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实现基建工程成本费用的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务管控水平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永梅,俞雯静,贾辉.通过PMS与ERP的有效集成实现设备资产的一体化管理电力信息化[J].2009(7):62-65.

[2] 刘丛言.ERP在某电网公司物资管理中的思考和探讨[J].知识经济,2011(2):90-91.

[3] 何齐.电网企业借助ERP推进成本归集单台设备探讨[J].会计之友,2011(36):112-113.

[4] 程志华,樊涛.ERP在国家电网公司中的典型设计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1(2):40-43.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6

【关键词】逻辑设计;目标定位;教学内容;模式手段

一、逻辑设计课程目标与定位

1、课程目标

使学生具备本专业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电子电路逻辑设计基本知识和灵活应用常用数字集成电路实现逻辑功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全面掌握电子设计技术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通过项目的引导与实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敬业爱岗和吃苦耐劳的品德和良好职业道德观。本课程目标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熟悉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术语,熟悉逻辑代数基本定律和逻辑函数化简;掌握门电路及触发器的逻辑功能和外特性;掌握常用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电路的功能及分析方法,学会一般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用SSI和MSI器件),学会同步计数器的设计方法;熟悉脉冲波形产生与变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了解A/D,D/A电路及半导体存储器、PLA器件的原理及其应用。

(2)能力目标:具有正确使用脉冲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实验仪器的能力;具有查阅手册合理选用大、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组件的能力;具有用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常用数字电路逻辑功能的能力;具有数字电路设计初步的能力。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字电路的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能力。

2、课程定位

《逻辑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硬件基础课,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尤其强调工程应用。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硬件电路、通信电路、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的和集成电路设计的基础。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产业中数字电路具有较简单又容易集成。通过本课程学习,熟悉小中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分析与应用,突出数字电子技术应用性,获得数字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概况,为后继课程及从事相关工程技术工作和科研与设计工作打下一定基础。《逻辑设计》在电子信息专业课程的地位,表现在其先导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由分立元器件组成的电子电路的识别与检测、与基本分析方法,掌握有关晶体管以及晶体管电路的分析方法等;其后续课程有《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EDA技术应用》等。学习集成电路芯片在计算机及相关电子设备中的应用与作用。

二、逻辑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选取依据

(1)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主体--任务贯穿”为总体设计要求,在内容的选取上,首先立足于打好基础。在确保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简化集成电路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讲述,减少小规模集成电路的内容,尽可能多地介绍中大规模集成电路及其应用。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突出思路与方法阐述,力求反映当今数字电子技术的新发展。

(2)在教材内容编排上精心组合,深入浅出,做到概念清晰,逻辑设计思想严谨。教学实施中注重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逻辑性强,以利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整合。在讲义上力求简洁流畅,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学。

(3)以实训项目为载体,采取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实施,体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深化理论的素质养成目的。

(4)依据各学习项目的内容总量以及在该门课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学习项目的课时数。

(5)知识学习程度用语主要使用“了解”、“理解”、“能”或“会”等用来表述。“了解”用于表述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理解”用于表述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程度,“能”或“会”用于表述技能的学习程度。

2、教学具体内容安排

表决器电路设计与制作,抢答器电路设计与制作,同步计数器电路设计与制作,方波发生器电路设计与制作,数字钟电路设计与制作。

三、逻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手段

1、教材编写

教材编写体现项目课程的特色与设计思想,教材内容体现先进性、实用性,典型产品的选取科学,体现地区产业特点,具有可操作性。呈现方式图文并茂,文字表述规范、正确、科学。

2、教学模式

采取项目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优化完善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3、教学方法

从教学手段、教案设计、教学思路、语言表述、教学资源等方面着手,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开展教研。教学过程有进行项目引导,任务贯穿,“提出问题”、“引导思考”、“假设结论”、“探索求证”,把握课程的进度,活跃课堂气氛,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收获。采用“发现法”教学方式,使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学习内容的掌握依赖于学习者的实践,课程组加强了对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为使学生理解和有效掌握课程内容,在坚持课外习题练习、辅导答疑等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增加随堂练习、单元测验等即时性练习环节,督促学生复习和掌握已学知识点。

4、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挂图、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发挥网络突破空间距离限制的优势,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学习资源,自主地学习和提高,弥补课堂上未能及时消化吸收的部分内容。教学过程中相应教学班成立课程提高学习小组,任课教师课外指导该小组进行拓展学习及课外科技活动指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一方面教师指导有兴趣能力强的学生进行课外学习,特别是对数字系统设计知识的答疑指导,为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解决因课时数限制而无法在课堂上深入讲授特定工程应用专题的矛盾。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第一手了解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反馈,改进教学方法,利用学习好的学生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促进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探讨当前教学环境下,培养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新模式。

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整理并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自编教材,编写学生实训指导用书,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源,要注重利用仿真软件的辅助设计功用。

参考文献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7

关键词:三网融合;有线电视产业;创新发展

三网融合的概念是指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以及互联网的融合,源自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产业进步和交互,产生的影响已经超越技术范畴,涉及到了文化、经济、政治甚至是国家的安全性和竞争力的加强,成为了全球信息文化以及社会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开始执行了关于三网结合的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为国家的信息技术及综合领域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三网融合及有线电视的发展情况

1.1 三网融合的概念和实质

三网融合是由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发的革命,20世纪末期美国麻省理工信息实验室出版的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描述过对该课题探讨过的结果,书中形象的以三个圆圈代表着出版业、计算机业、广播电视业三个领域,并以重叠的方式描述了三者结合后的发展前景将会超越每个领域单独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也是对三网融合比较早期的概述。之后对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三网融合发展的不断落实,三网融合的概念和价值也逐渐完善凸显出来。

三网融合也被成为三网合一,是指由独立运营的传统有线电视网、电信网以及计算机网之间互相渗透和交融的一种现象,具有的特征是物理层面的网络互相交流,仅需要简单的物理网络就可以实现众多用户的资源和信息共享,同时还能和其他网络层面中的用户进行通讯和交流;三者在网络的应用层面上既能互相渗透和交互,也能在自身的领域互相独立;三者还可以根据业务和资源的需要调整网络间的交互和兼容的协议等。我国提出三网融合的概念还是在二十世纪末期的电信体制改革辩论,之后该概念被写入了十五、十一五以及十二五规划中,而且下新时期下不论是概念还是价值都逐渐清晰。

当前业内对三网融合的概念设定为一个在业务层、网络层互相渗透和IP进行交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主要的内涵是根据IP的分组情况进行技术交换的运用;橛没提供数据、视频以及语音等多媒体业务的服务能力;能够使用多种形式的宽带和服务对质量作出保障;对底层的传输业务进行合理分离和优化等等。

1.2 三网融合对有线电视产业的冲击

三网融合的进程中对广电产业的冲击非常大,尤其是有线电视产业,不论是从政策、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对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引发了发展模式上的深刻转变。三网融合概念对有线电视产业的益处主要体现在数据的传输能力和网络功能的应用上,信息技术的优化为有线电视产业的网络具有了传统广播电视没有的全媒体、全功能和全业务的技术前景。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相关部门开始对有线电视的网络双向化进行改造,能让有线网络的业务范围和信息承载能力在不同技术的改造下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包括光纤混合网中的双向化技术电缆调节器技术、以太网电缆传输技术、以太无源光网络技术、吉比特无源光网络等技术的解决方案。其中以太网同轴电缆传输技术是为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双向调节的专业技术,对有线电视网络实施该方案之后对一条电缆上的数字电视、计算机以及交互电视的网络应用服务,而且在难度和费用上也相对较低,技术实现之后的网络业务性能也较为稳定,因此被称为有线电视产业双向改造的关键实现方式。

2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有线电视产业创新过程

2.1 政府主导的转型探索

有线电视的产业转型是我国发展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广电产业向三网融合方向进发的基础步骤,而这一过程必须要由政府作为主导作用,既为广电有线电视产业制定向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也起到了综合性质上的监督和推动作用。我国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将广播行业的数字化作为了政府工作的要点,同时提出了在2015年时实现全国有线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转换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先后召开了五次全国性质的现场会议,部署和推进了我国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转变的工作落实。新一代的广播电视网是由有线电视信息化和移动多媒体电视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用我国自主创新的高性能信息网作为核心技术,建设出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三网融合为基础的有线电视产业。政府主导和企业参与是新时期下广播电视建设的规划,也是引发三网融合和有线电视产业碰撞变革的基础,也是我国广电系统为三网融合发展做出的回应。

2.2 有线电视产业链模块化设计

三网融合的背景之下,有线电视产业和其他的广电行业一样承受着纵向产业链的分解过程,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也是制定了有线电视产业链的模块化设计过程,只有将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根据规则进行分解,才能实现每一部分的单独设计和自律子系统的行为,从有线电视产业角度来讲则是需要使用形成产业链中的连接点,通过耦合成网的形式将拆分后的模块进行整合和集中,再将建立好的子系统进行统一实现更加复杂的系统。有线电视产业的模块拆分再集中的过程,也是将有线电视和三网融合中涉及到的技术和产业进行分工整合的过程,一般会涉及到三种形式的规则。首先是结构,每一个模块的结构决定了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也是确定每一个系统部分地位的基础;其次是界面,用来描述模块在不同情况下产生的细节,也是模块直接互相交流和沟通的信息归属;最后是标准,用于对每一个模块进行检测和设计规则,对模块的性能进行衡量和比较。

2.3 有线电视产业的创新策略

为了应对目前市场环境的竞争情态,企业的创新和改革是提高其竞争能力的最佳利器,但是由于有线电视产业长期处于垄断和区域化经营的状态,导致很多的广电企业处于市场意识薄弱的状态,在创新和改革的力度上也达不到行业的平均标准。我国政府的行政力量对改造有线电视产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开放以及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线电视产业的创新改革也住进步入正轨。根据网络产业链的结构可知,有线电视产业的创新过程可以通过对模块进行分解再整合,例如可以将有线电视中最核心的技术和业务进行分解,形成内容存储、集成、分发和传输等环节,这些环节可以和对应的企业相互对接,实现了每一个环节的价值最大化,同时也因为拆分后集中的行为模式让有线电视产业变得更加灵活和增加社会适应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有线电视产业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努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从治理企业的手段开始调整,加大资金投入到创新技术的研发中,提高企业运营资本的增长速率和运作能力,同时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全面的专业素质培训,实现三网融合背景下的有限电视产业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超.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J].企业导报,2016,19:70.

[2]沈向军.三网融合背景下中国有线电视发展的战略选择[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

[3]孙雯.基于三网融合形势下传统电视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8

[关键词]年鉴;编纂;实践

《国华电力公司年鉴》(以下简称年鉴)是记载企业上一年度发展概况,系统总结工作经验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具有“存史、资治、教化”的特殊功能,也是企业档案编研的有效形式之一,既有档案资料文献价值,又对企业现实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一、年鉴编纂的体例特征

年鉴是按照年度编纂出版的,是记录一个日历年内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等与事物发展运动状况的资料性工具书。年鉴的主要是向人们提供一个日历年度内某一范围全面、真实、系统的事实资料,为人们了解事物发展面貌和研究发展趋势提供方便。对于企业年鉴来说,年鉴编纂所汇集的材料主要来源于企业档案和文字资料等。因此,年鉴具有一定的总结、统计意义和比较系统的连续参考作用,并且具有权威性、及时性、出版的连续性以及功能齐全等体例特征。

年鉴属于信息密集型的工具书,企业年鉴属于专业年鉴,主要记述上一年度公司业务发展与专业管理情况。但是企业年鉴在内容上具有综合性特点,因公司业务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热工学、电工学、信息化等多种学科,具有天然的综合性,因此,年鉴的内容既呈现发电企业管理专业性的特征,同时也具备业务内容广泛综合的特征,这些内容综合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年鉴文字叙述的风格上。

二、年鉴编纂的科学定位

1.以科学发展定位统领企业年鉴

年鉴记述的内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年鉴编纂体例,并且贯穿于年鉴编纂工作全过程。主要记载的是公司管理者关于“发电生产企业”的定位阐述,坚持“管控团队专业化、资源配置集约化、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平台信息化”的“四化”管理模式为手段,以建设“有追求、负责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电企业”为己任,以企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营方式为主线,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和把握规律,履行职责,践行使命,从而促进公司业务取得丰硕的成果。

年鉴编纂坚持以企业科学发展为纲,在年鉴特载和公司发展概况等条目中,除了记载公司主要业务发展情况之外,所记载的内容重要性主要以促进“四化”管理的要求为标准,主要选取在公司改革创新、战略发展、管理提升等方面所取得的创新纪录或新成果。并且注意与后续年鉴之间的内容和形式上的连续性,努力形成一个文字风格较为统一的年鉴系列,这也是贯穿整个年鉴编纂全过程的基本思路。

2.栏目合理设置,全面记述、突出重点的编纂体例

年鉴的篇目设置主要由特载、公司发展概况、发展战略体系、国际发展、基本建设、生产运行、设备检修、科技与信息、安健环监察、节能与环保、财务与经营、综合业务、人力资源、党群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成员单位发展概况、重要文件和规章制度、公司荣誉、统计资料、大事记、附录等栏目组成,且具有不同的特点,其中有的栏目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某些栏目之间构成一个统一体,还有些是记述年度业务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3.坚持尊重历史,实事求是,质量第一的编纂原则

年鉴对年度工作重点记载有历史性和关键性重要事件,以及主要成果作为主要成就。这些方面的工作是不同部门或单位工作的重点,但这些工作之间有一个线索和思路,基本上都归属于公司按照企业管理规律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这些方面内容的记述有着内在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反映企业年度工作发展情况,体现在企业年鉴编纂原则上,就是要求我们努力保证年鉴编纂质量,使年鉴中所记载的内容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三、年鉴编纂的质量原则

1、坚持年鉴的政治性

年鉴的政治性是指年鉴记述的内容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企业年鉴的编纂首先要以对企业档案资料等信息进行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为依据,年鉴记述的内容要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档案资料引用要符合保密相关规定,防止发生失密违纪行为,公开出版的年鉴内容不得涉及保密事项。

2、坚持年鉴的真实性

年鉴的记述要求客观、公正,不加议论及展望,力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企业或单位内部业务建设水平。年鉴所载资料和数据以职能部门的为准,且反复核实,准确无误。年鉴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汇编,属于企业档案资料编研的范畴。代表着企业管理者的信用与责任。一部好的企业年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会有较高的引用率,这也是企业年鉴真实性的内在要求和价值体现。

3、坚持年鉴的科学性

年鉴的编纂要坚持唯物辩证法,从本质上、整体上和科学发展上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在年鉴编纂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研究年鉴编纂体例本身,还要加强对年鉴所记载内容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职能部门或各子(分)公司和各有关单位整体面貌和事物整体发展轨迹上,将各种类型的业务活动情况归纳为一种系统性认识,以求整体反映公司改革与发展客观规律,这也是体现年鉴编纂工作学术含量和学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

4、坚持编纂的合理性

年鉴编纂的内容应归类准确,层次分明,大事不漏,要事不缺,在突出年度特点和工作特色的同时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各有侧重,力求做到结构合理,项目齐全,体系完整,内容新颖,文字精炼,数据丰富,读用方便。

四、年鉴编纂的标准化要求

1、条目标题的标准化

年鉴条目的标题,既是条目内容的聚焦点,也是读者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指引。条目标题虽小,但直接影响到条目编写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年鉴资料的权威性。条目标题要准确,高度概括出条目内容的信息焦点,同时具备新颖性和易检性。因此年鉴条目的标题制作要符合规范化要求,若是记述开展重点活动条目,主要采用动宾结构,例如“开展找抓促调研工作”、“开展管理提升的调查研究”等,若是记述一般业务工作情况的条目,主要用名词词组,如“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等。总之,标题语句的结构形式不宜过多,前后标准要统一。此外,对标题的长度要严格控制,避免发生标题篇幅过长,以及文不对题或条目题意不明等情况。因为年鉴条目记述的是具体工作,标题也就要求具体,标题要有专门的指向性,不用大而空的抽象描述,也不用动员性的描述语言。

2、条目内容的标准化

年鉴条目的内容记载上一个年度内的客观事实,在年度工作的记述上,一般不上溯或下延。年鉴条目的内容涵盖公司各个方面业务,内容各异,且篇幅长短不一。要衡量年鉴条目的内在质量,应从以提供资料为目的的条目入手,以其是否为有用信息为标准。年鉴条目应该是记述一个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完整或相对完整的事物或事件,尤其要注意完整记述一个事物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体、内容等信息。当涉及至的事物或事件只是一项长期工作中的一部分时,要说明其事件是否为年度的阶段性成果。统计数据的使用要准确,表述要力求避免模糊。采用数据要防止出现前后矛盾,如前面综述与后面条目之间的指标数据使用不统一,甚至于出现个数相加不等于总数等。

3、条目文体的标准化

年鉴条目的内容在写作方法上一般采用记述体和说明体。年鉴的条目以概述事物,简介部门和单位的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一般采用说明体写作方法,介绍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发展概况。

年鉴条目的记述体是对客观事物的基本描述,多用来阐明记述单一事件的前因后果。记述客观的,原汁原味的,不加议论及展望;按社会公认的观点,不随意定性或判断。不要让你的认识和想法去干扰读者,而是要让事实资料去启发读者的心智,达到发现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目的,这就是资料工具书使命。

电力工业发展概述范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核心技术;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工程领域的技术改造与革命。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1 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 机电一体化的核心技术

2.1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要求。

2.2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信息交换、存取、运算、判断与决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 网络 技术均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2.3 系统技术:即以整体概念组织应用各种相关技术,从全局角度和系统目标出发,将总体分解成相互关联的若干功能单元,接口技术是系统技术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机连接的保证。

2.4 自动控制技术:其范围很广,在控制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设计,设计后的系统仿真,现场调试,控制技术包括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2.5 传感检测技术:是系统的感受器官,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其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序就越高。

2.6 伺服传动技术: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的传动装置,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与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有决定性的 影响 。

3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3.1 数控机床问世: 1952年美国第1台数控铣床问世。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1999年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3.2 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和心脏。它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航天航空技术、遥测传感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家用电器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我国,已经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国民经济的支拄产业。如今,微电子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集成电路是微电子技术的核心,已发展到超大规模和甚大规模、深亚微米(0.25μm)精度和可集成数百万晶体管的水平,现在已把整个电子系统集成在一个芯片上。人们认为: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全球发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高性能甚至新型器件的不断出现,又进而促进微电子技术和整个电子信息产业乃至整个世界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

3.3 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的应用于工业: 70年代是PLC崛起,并首先在汽车工业获得大量应用。80年代是它走向成熟,全面采用微电子及微处理器技术。90年代又开始了PLC的第三个发展时期。90年代后期进入了第四阶段。其特征是:在保留PLC功能的前提下,采用面向现场总线网络的体系结构,采用开放的通信接口,如以太网、高速串口;采用各种相关的国际工业标准和一系列的事实上的标准;从而使PLC和DCS这些原来处于不同硬件平台的系统,正随着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编程技术的发展,趋向于建立同一硬件平台,运用同一个操作系统、同一个编程系统,执行不同的DCS和PLC功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EIC三电一体化。

3.4 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以激光技术为首的光电子技术是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它集中了固体物理、波导光学、材料科学 、微细加工和半导体科学技术的科研成就,成为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自然结合与扩展、具有强烈应用背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对于国家经济、科技和国防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4.1 光机电一体化:一般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是由传感系统、能源系统、信息处理系统、机械结构等部件组成的。因此,引进光学技术,实现光学技术的先天优点是能有效地改进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传感系统、能源(动力)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光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发展的重要趋势。

4.2 网络化: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3 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

4.4 仿生物系统化: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 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