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集锦9篇

时间:2024-01-09 11:15:57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1

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关于“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指出:2020年―205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由8919万下降至7409万\[1\]。这一趋势将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 首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及普高毕业生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趋势预测法, 对2012年―2020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对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改革,发展走向提出建设性的构想。

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特点

对我国1983年―2002年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整理,得到我国2001年―2020年进入高等教育适龄人口(18周岁)将由2079万下降至1652万。纵观我国过去10年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过程,“十五”至“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适龄人数呈曲线负增长趋势,增长率为-0.3%,而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呈增长趋势,增长率为6.7%,见表1。

以18周岁人口数为因变量(Y),普通本科招生数(X1)、高职招生数(X2)、普高毕业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70,结果见表2。

(2)招生数、普高毕业生数:自2001年―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表218周岁人口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偏相关 1t值1p值r(y,X1)1-0.542311.707510.1315r(y,X2)10.066910.177410.8642r(y,X3)10.295610.818710.4399分析结果:18周岁人口数量与因变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这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主要受国家政策调控。

这10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政策指导下,抓住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处历史最佳的机遇期,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才有今天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以普高毕业生数为因变量(Y),以18周岁人口数(X1)、普通本科招生数(X2)、高职招生数(X3)为自变量(Xi),进行逐步回归分析\[2\]665667,结果见表3。

周振祥: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看高职教育未来走向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第26卷第4期表3普高毕业生数(Y)与自变量(Xi)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偏相关1t值1p值r(y,X3)= 0.9797114.659910.0000分析结果证明:这10年间,在国家宏观政策作用下,我国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与普高毕业生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警示,2011年普高毕业生规模进入拐点时期,今后10年间,我国普高毕业生数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3.6%,这将导致对高职教育规模发展产生直接影响。

二、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预测

对表1进行时间序列趋势分析。假设时间序列的发展具有“惯性”,其变化在某段时间内大致沿着某一趋势变化,趋势的预测采用各种平滑法进行\[2\]959965,结果见表4。

由以上预测有以下趋势显现,见表5。

表5我国近中期高等教育发展趋势12001年1趋势12010年1趋势12020年18周岁人口数(万人)12079112131111652普高毕业生数(万人)1340.511794.411549普通本科招生数(万人)1138.1811351.211543高职类招生数(万人)1130.0011310.4911423“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总体呈增长型趋势。2011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与高职类招生总量各占普高毕业生总量的41.24%; 到2020年普通本科招生总量接近于普高毕业生总量。这虽然只是预测,但却警示我们,与普高毕业生数存在着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的高职教育,必将另辟蹊径,拓宽渠道,开创新的高职教育事业发展新途径。

三、我国高职教育未来走向

(一)高职教育招生的主要生源不再是普高毕业生

上述分析得知,由于普高毕业生数的下降,普通本科招生仍然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流,以普高毕业生为主要生源的高职教育招生规模必然受到挤压。我国到“十三五”时期,高职教育的发展,生源只能是依靠拓宽高职教育生源渠道,增加职高毕业生和中职生对口高职招生比例,积极探索部队、企业和社会上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成人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途径,在以劳动者技能素质普及提高上大做文章,才会再续高职教育的辉煌,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3\]。

(二)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新变化

上述数量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的高职教育不只是学历教育,更主要的是为人力资源市场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将会带来高职教育办学机制的巨大变革、办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一是在校生规模1万人左右,且高职教育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会受到社会的青睐。现有的大型高职院校,专业多而杂,专业建设发展不平衡,知名度不高,招生吸引力不强等的不良因素带来的负面效应将会是促进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诞生的主要因素。

二是大胆创新办学机制。打破界限,实现同类专业的强强联合,组建突出专业(行业)特色的新型高职院校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希望。现阶段同一省域高职院校数量按45所计,每一所院校专业数量按30个计,一省内就有1350个专业,而其中近50%都会是相同(或相近)的专业,不同的院校,同一专业培养质量良莠不齐,这其中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无法估计的。政府部门要重视和促进高职院校实现同类专业强强联合,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新型专业,走特色强校之路,这不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千百万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需要。

三是实现真正意义的校企合作。企业办高职,高职在企业的办学模式是未来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机遇。“政府要鼓励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3\]。可以看到,校企联合办高职,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多种新型办学模式将会不断诞生。

四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更加注重专业设置和建设。“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教育部门要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4\] 可以预期,一个全社会关注人才培养,关注职业教育的新局面必将形成。 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崭新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总体规模更大、专业种类更加齐全、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特色更加鲜明的高职教育新体系。在这新的体系下,国家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行宏观控制,培养千百万高素质人力资源,是未来高职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人口研究,2009(2):419.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2

【关键词】教师教育 改革 趋势 路径

随着时代的急剧变迁,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益发展壮大的互联网,将我们的世界逐渐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的同时,对我们的教师高校教育的内涵和手段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改变。于是,关于教师高校教育的课程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做好课程改革工作,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本着对全国高校学生负责的必然选择。

一:当代学生现状的分析

当今,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对我们职业院校的学生更为严峻。要让学生实现应有的社会价值,并适应就业的严峻形势,需要学校及教师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逐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校学生正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是一个开始独立自主的过程,往往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于自我认知仍不全面。他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活有很高的期待值,但是学生在职业素质上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自我认知不足、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降低了对自己的学习要求,对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更是无法对未来制定全面客观的规划,以至于毕业时会手忙脚乱,毫无准备。此时学生的心理尚不成熟,不能正确的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职业规划意识薄弱,直接导致部分学生盲目择业甚至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就业问题很多变成了凑合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一份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

⑵职业素质不良。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所必须的心理品质。很多学生入学后,认为进入高职院校只需要学好技术即可,便忽略了对自身职业素质的提升。并且现在学生对工作的期望值普遍偏高,但是在学校中又没有做好基础工作,难以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实中不免会受到打击。当自己的期望值与现实状况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卑、自怨、迷茫的心理,无法承受挫折和失败。

⑶专业能力较弱。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不足、基础知识薄弱、专业拓展面窄,计算机能力缺乏,与人沟通能力欠缺,以自我为中心,缺少团队精神等问题。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

教师教育改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针对当代学生的现状做出几点分析:

1.高校教育的课程理念要创新

教师在教育课程理念的创新,教师教育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例如“翻转课堂”等,突出并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乐于学习,积极思考,真正的起到教师授课的目的,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2.高校教师教育理念趋向能力本位,理论、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具有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理念,将专业教育和职业工作相结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统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企业的时间,用实践来巩固基础专业知识,并且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3.高校教师团队的建设趋于教学手段趋向多样化与现代化

随着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的来临,旧的教学方式早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各高校在求存求变的同时,纷纷将目光瞄向网络世界。因此,改变过去单调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手段,让更新颖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学生造福,这已经成为所有大学职业教学的发展趋势。在全球化的发展的今天,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各国教育理念得以交流与互补学习。而向西方先进的高等院校学习,正是我国教师高校教育的一个良好发展契机。

三: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

1.课程创新。高校课程理念要与时俱进,追求创新。可借鉴“翻转课堂”等先进理念,运用到教学中。基于翻转课堂的参与式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将实体课堂变成学生充分运用知识、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应用能力的场所。这种创新性方式改变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顺序,突破性地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传统角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但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创新性授课方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师面对问题与挑战并提升自身教学能力。

2.校企结合。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地方高校要转型发展,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最密切、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不仅仅要满足学生全面、终身的职业教育发展需求,还应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沟通互动,让学生进入企业,将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知识用到实践中,使其更快的掌握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适应自己的岗位。并且此举可以帮助企业在生产旺季解决工人不足,生产量达不到的问题。这样不管是对学校、学生还是企业都是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以上方法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校管理的灵活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将重点放学校与企业灵活结合上来,才能使职业教育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高校教师更要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德育水平和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提高。高校教师要注重终身学习,通过多种途径,充实精品课程的资源库。大力使用与推广国家精品课程,实现课程优质资源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与时俱进。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能够保证教师的培养质量。要全力下好“全国一盘棋”,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好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有关高校的评估机制,通地各项量化的、可操作性的指标,来保证教师培养的质量。全国各地的教育行政机构,要统筹规划,并协调指导,积极地支持和引导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加大教师教育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所需的各项经费。加强同国内外先进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师学习质量和教学水准,从而造福学生。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3

2.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上网查阅了二十条篇有关学校体育发展趋向、高职校体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3.讨论与分析

3.1高职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

高职校教育有别于“学科型”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较低层次的中等职业教育,其突出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职业性和技术的“高级应用型”,强调对学生个性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因此,高职校体育教学的战略指导思想是:面向社会,以身心和谐为前提,终身体育为方向,娱乐体育为主体,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体质和品质,教会学生制定运动计划和运动处方,为社会培养个性、能力、品德、智力、体力等方面协调发展的人。

3.2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

高职体育教学将不再是单一的身体训练,而是融训练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素质为一个整体。其教学内容应覆盖体质、生理、心理、道德、力学、哲学、美学、生物、健康卫生等所有学科知识。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技术、技能、知识、智力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高职体育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职业特点、心理特点等方面合理分配,如适当增加健身、健美、民族传统体育、健康诊断、自我应急疗伤和处理、制定运动处方、实施身体锻炼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和习惯,使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的体育内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3.3高职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3.3.1高职体育教学法应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教师不再是领导者和指挥者,而更多的是指导者与帮助者,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制定运动处方并进行体育锻炼,帮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因此,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过多过死地对学生的活动加以限制,而是以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为主,以学生的学和练为主,实施教学相长、互动。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进行自学、自律、自编、自练,创造性地完成各项练习内容,使学生的身心向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3.3.2高职体育教学法应向个性化转变。未来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少人从小娇生惯养,怕吃苦,而职校生一毕业即走上一线工作岗位,因此,教师需适当安排一些挫折教育、逆境教育,让学生在磨难中受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坚忍不拔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报效祖国。

3.3.3高职体育教学法应向多元化、科学化转变,考虑到不同年龄、性别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不同职业的学生特点,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做到因人施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结合,穿插安排,配合使用,让学生在乐中练,在练中乐,寓教于乐,把素质教育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法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3.4高职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万人一项、统一标准”,而是整体的、全面的、有特点地评价学生的练习。整体的全面的评价即是在考核学生“三基”的同时,要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地评价,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相结合地评价,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地评价;有特点地评价即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个体的差异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另外,对学生的评价还应结合学生个体学期初与学期末的成绩相比是否取得进步,或是否有某一方面的特长,从多方面、多角度、多手段、多层次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3.5高职体育教师的发展趋势

未来高职体育教师应由单一专业型向综合型教师转换。事实上,一方面,五年制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包含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生物学、人体学、卫生学、美学、高职校专业课等学科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环境下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小知识库,其体育知识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相当丰富,有的学生的体育知识不在教师之下。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了解这些相关学科知识,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并把这些知识吸收和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的科学知识来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形成自己独特的体育教学法。总之,体育教师的知识要达到高职化、综合化、专业化、信息化。

4.结语

未来高职体育教学应向着多种功能、多种任务、多种内容、多种授课方法的方向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运用高职体育教学的集体性、竞争性、规范性、实践性、交往性和职业性等独特的教学优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意志、品质、行为、心理、生理和社会能力施加良好的影响,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在体育方面的特殊发展,以达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13-0064-02

作者简介:龙俊(1980—),男,汉族,本科,江西传媒职业学院讲师,北京印刷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印刷技术

教学和职业教育规律。近些年来,国内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需求的促进下,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取得了累累硕果,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本文中先分析了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然后就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进一步促进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不完善

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是否完善、合理和培养的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息息相关,也对培养的技能人才的合理使用和能力的发挥有重要的影响,会影响职业教育的整体利益。长时间以来,受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职业教育心存偏见,导致难以提升国内职业教育的层次,一般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都是中等职业技能的人才,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中的专科教育。这样的认识导致了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很难提升层次。以国内当前阶段的人才需求来看,和过去相比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给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前职业教育很难承担这样的责任。

(二)职业院校学制不够灵活

目前国内职业教育的年限一般是两年或者三年,设置的年限过于“一刀切”,不能根据行业的发展情况、趋势合理地制定教育年限,这对培养人才的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职业教育与企业衔接不够紧密

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较晚,大部分是由原来的学历教育单位转型而来,在专业的设置和技能培养要求方面没有经过严密的市场需求分析调研,与企业的用人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各个企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技能要求、综合能力要求没有量化到职业院校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中去,导致职业院校培养的人不能为企业所用,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四)职业院校自身不足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一些职业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办学条件有待提高,师资力量水平偏低,管理观念落后,导致办学的质量难以保证;有的职业院校没有重视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地方经济为依托重点建设特色专业和学科。总体来说,以区域优势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建设区域内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一些职业教育院校专业的设置比较盲目,有的追求规模大,导致院校开办的专业、学科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趋势难以协调;一些院校设置的课程、选用的教学方式、培养人才的模式等没有凸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某些职业教育办学理念不鲜明,没有特色,不仅不了解国际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也不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服务意识欠缺。基于以上原因,这对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国家将提供更多政策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我国进入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共建阶段,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从2003年至今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在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课程建设、资金支持和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了若干政策,资金的加大投入能够保证职业院校硬件建设需求,更加完善职业院校实践、实习场所的建设;课程、师资建设完善了学生培养体系,能够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人才选拔机制的改变给更多的受教育对象提供了学习的机会,能够鼓励他们选择职业教育。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国家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态度,给企业、个人明确释放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信号。

(二)市场需求逐渐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教育也有大众化的趋势,国内职业教育获得极大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不断增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与此相反,职业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方面,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具有高技术、高能力的人才,需要他们迅速地适应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后续发展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仍然沿用传统的培养方式,虽然培养的目标也是能力,但是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没有准确的定位,就业能力严重欠缺。所以,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企业需求,和企业深度合作,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获得持续的发展。

(三)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变到综合能力培养

20世纪末,职业教育探索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任职能力为本,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企业需求的改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难以相适应,社会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技艺高超,更要有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职能能力、学习能力等。以这样的目标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会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是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四)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21世纪初,职业教育在类型和层次上经历了长久的争论。随着国内职业教育发展速度的稳步提升,这一问题在教育界也没有再引起重视。但是,当今社会对学历的重视程度从未减弱,依然希望职业教育能够提供更高的学历来满足学生的需要。本质上来讲,职业教育属于一种高等教育,这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所以,国内职业教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长时间内涵式的发展,未来会向本科层次探索,甚至有可能探索研究生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更是企业和受教育者的愿望,也是职业教育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总之,职业教育在促进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提供了很多专业性的人才。但是要想让经济的发展需求得到满足,这就需要国内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满足国内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培养出的实用型人才也会进一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这是国内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国内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黄华明,,吴春笃.基于高职教育新定位的“项目实践—理论整合”课程体系建构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4).

[2]刘爱平.欠发达地区商贸高等职业教育:现状、趋势与创新:以江西为例[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10(4).

[3]王宏宇.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5

[关键词]苏中地区 高职教育 生源减少 影响因素

[作者简介]胡章鸿(1962- ),女,江苏南京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旅游管理;仇文利(1969-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生源减少背景下江苏高职教育科学发展对策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3/120)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13-02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依然未能缓解当前高职院校生源减少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但全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减少的现状,必然会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陷入尴尬的境地,作为教育强省,江苏省高职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冲击。生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何摆脱困境,使高职教育科学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位从事高职教育、关心高职教育的工作者去共同努力,寻找高职院校、高职教育未来发展之路。

一、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主观影响因素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旨在控制我国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相当的成效。2010年扬州市初、高中在校生,初三到初一(15~13岁)、高三到高一(18~16岁)的人数都在逐年减少(见右表)。再从江苏省人口年龄构成来看,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数据,1990年全省14岁以下(包括14岁)的人口是1592.47万人,2000年是1434.20万人,2010年是1023.018万人,分别占全省总人口的23.74%、19.63%、13.01%,也呈下降趋势。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总体上控制了我国人口增长速度,但导致了未来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包括高职教育生源减少。

2.社会教育理念的滞后。由政府的“高职热”与老百姓出乎意料的“冷”所形成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尴尬被动的局面主要是受精英教育传统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影响。目前很多家长不是考虑子女能不能上大学的问题,而是考虑子女上哪所大学、上什么专业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不是白领就是官员,认为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是“蓝领”(也就是技术工人),不是自己所期望的。再有就是现在社会招聘单位对就业者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好的工作岗位明确不招聘大专院校学生,甚至非“211”“985”应届毕业生不要,这种做法带有明显的偏见。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社会的歧视导致许多家长、孩子最终放弃对高职院校的选择。每年高职生报到率都不尽理想,江苏省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一次报到率也只有70%,而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3.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我国诸多会议及文件多次提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也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国家给职业教育的投入呈明显的下降趋势。1996~2000年期间,国家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比重从11.53%下降为8.42%,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职教总经费的比重从52.92%猛降为43.12%。我国目前的现状是,高职教育的政府拨款远远低于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甚至仅仅只有普通本科院校的一半,不少地方还低于普通专科教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由此而引起的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困扰和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要生存,只能依靠高收费政策来获取办学经费,但这又使得许多贫困家庭学生失去了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种高收费,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的经费问题,高职院校在发展中仍然步履维艰。

二、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客观影响因素

1.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1》,从江苏三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来看,苏中、苏北地区和苏南地区相差甚远,苏南地区2010年的生产总值是25185.39亿元,苏中地区是7743.88亿元,苏南地区是苏中地区的三倍之多,居民各项经济指标也都超过苏中地区。苏南地区学校总数、招生总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总数,无论是普通高校、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及小学,还是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都要大大超过苏中地区。目前,我国对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有限,主要是通过学校自身招生收入、社会捐赠经费及其他途径获得办学经费。地区经济不发达,对高职院校教育经费造成短缺,教学条件、设备等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学生受教育环境较差,让学生对此类地区高职院校失去兴趣,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往往会选择经济发达地区的院校。因此,江苏三大区域中苏南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仍然是充足的,苏中和苏北地区高职院校的生源呈减少趋势,并且苏南地区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使得高职学生毕业后基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工作,甚至好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给企业订单了。贫困地区的学生,自然会选择就业好、易就业的苏南地区高职院校就读。

2.我国高考人数的减少。据各地教育部门公布的数据,2010年北京、湖南、河北、江苏等地高考报名人数都呈下降趋势,而上海已经连续3年出现报名人数不足的情况。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约为933万,比2010年还是呈减少趋势。江苏省2011年高考报名人数是49.97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2.75万人。扬州市教育局招生办的数据显示,扬州市未来6年高考人数还是呈下降趋势的,6年以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期。当然,高考人数减少,除了我国计划生育人口减少之外,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流失到国外去了。据统计,2010年中国赴美学生达10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30%,赴英学生4.4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26%。此外,赴加拿大、意大利、日本学生也增加了不少。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是中国学生外流的一个主要因素。

3.注册招生政策的试行。江苏省于2011年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3所,公办3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0所,公办1所。职校注册入学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招录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双向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学校和专业,学校也有了更大的招生自,招收符合要求的学生。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2011年江苏首次试点高职院校注册入学,经过三轮注册和确认,共有2.56万考生通过注册入学,其中文科1.41万人,理科1.15万人。2011年在注册招生情况下,苏北苏中一些公办高职院校,招生受到影响,有的计划的20%都没完成。扬州市职业大学2011年招生计划是5400人,实际录取5329人,也没能完成招生计划,总体看影响还不大,但像文秘、旅游管理等专业实际录取人数锐减。2012年,全省共有37所院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新增11所院校参加注册入学试点。其中,面向普高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3所,公办14所;面向中职学生注册入学试点的院校,民办21所,公办5所。而新增的11所院校中,苏中苏北各增加2所公办学校,苏南地区则增加了7所公办学校。照此趋势,苏中地区高职院校招生在未来必将受到较大影响。

三、苏中地区高职教育科学发展的对策

1.教育资源整合——校校合并。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苏中地区学校数在不断增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师资、图书、信息技术等资源也逐渐丰富起来,校企合办单位也越来越多。现在生源减少,必然会导致一些教育教学资源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特别是一些实践基地,有些机器设备长期不用,还得花费维护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在自己学校不能派上用场,其他一些高职院校却缺少此类资源,想用但没有。为了使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达到最优化配置,地方政府可以牵头,使得高职院校能够联手,实行校与校之间的合并,对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资产进行重组。高职院校之间的合并,能够使弱势专业得到互补、使品牌专业更强,也能使学校领导层更具办学智慧与能力、师资力量更强、科研能力大增。如扬州市政府今年作出扬州市职业大学和扬州市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决定,我们能够看到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入,弥补了扬州市职业大学原有某些专业的不足,增加了一些就业比较好的专业,也带来了一些社会合作办学单位,这为扬州市职业大学今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软实力,也提供了硬实力。

2.学校品牌策略——办学理念。扬州市职业大学是苏中地区老牌的高职院校,在过去的招生中,录取分数线和苏南地区的学校不相上下,在老百姓中口碑极好。近十年,合并了扬州电大、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工艺美校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15000左右,专业设置种类也不少,现在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加入,专业种类将会更多。扬州市职业大学在扩大发展过程中,一直注重抓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立特色实践教学基地。机械、纺织、服装、金融、会计等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爆满,许多时候还要扩班。打出自己的品牌,亮出自己的特色,加上很好的就业出路,自然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就读。现在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些面向农村、面向旅游市场、面向生态环境的专业,和扬州市职业大学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及“思政课”新农村实践教学基地的相互糅合,一定也会打造出能够让人耳目一新的品牌专业来。合并多所学校后的扬州市职业大学,看上去铺的摊子过大,但实质上,只要抓住品牌专业去发展,具备把自己建成“小而精”、避免“大而全”的办学理念,就会在生源减少情况下,在众多竞争中获得生存与发展。苏中地区的其他高职院校如果注意做到这一点,那也能够在高职教育这块蛋糕上分得不小的一块。

3.一校多教构想——教学模式。进行高职教育的学校,原来绝大多数都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都是参加高考而招来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开始兴盛起来,到目前招生人数还没呈现减少趋势。扬州市职业大学由于办学之初是职工大学,发展到后来成为高职院校,但职工大学成人教育那部分,始终没有丢掉。现在扬州广播电视大学、扬州教育学院的加入,成人高等教育这部分力量反而得到加强。在全日制高职教育生源减少的情况下,“一校多教”的教学模式,会把社会上绝大部分需要学习的受教育者都招进来。高职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技术培训等,都是高职院校可以同时进行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把学生“引进来”,而且教师可以“走出去”,到企业、到农村、到社区等,使原有的校园教育在空间上得到延伸,从而达到扩大教育阵地、受教育人群的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的“等米下锅”的教学模式为主动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会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需要,教学方式更加被各类学生所接受并喜爱。

4.多元入学方式——招生政策。江苏省2011年开始对高职院校试行注册入学,和高考入学同轨。这种方式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随着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也应该随之发生变化,这和“一校多教”的教学模式相配套。高职院校的高职教育这部分除了招收高考统招生、注册入学的学生,还应该和本科院校那样具有自主招生权,从社会或企业或中职学校自主招收一些具有特殊技术能力的学生,为社会打造技术精英提供更好的后续教育平台。成人教育中的教育学院招生也可以和电大采取类似的招生政策,宽进严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网络,将远程教育也发展成为成人教育的首选。它解决了现代社会时间、空间不便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有更大的自由支配权。注册入学和高考入学同轨,自主招生和统一招生同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同轨,招生政策只有随着招生形势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采取更为老百姓所接受的多元化的入学方式,使老百姓真正意识到职业教育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才会使众多的高职院校在今天的生源之战中立于不败之地。从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未来的高职教育和成人教育将会出现并轨的可能。

5.跨越省区空间——就业去向。从统计数据来看,苏中地区高职教育录取的学生80%以上来自贫困的农村,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这些学生上学的费用不是靠助学贷款,就是靠奖学金。他们选择高职院校,主要是原来接受的教育就很有限,同时也希望毕业后很快能够就业,解决家中经济窘境。苏中地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些专业毕业的学生必须到苏南或跨省就业,像苏州工业园区、上海浦东、浙江杭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只要能吃得苦,勤奋肯干,就会谋得就业机会。高职院校要想吸引学生,对学生就业去向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向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社会经济实体主动抛“绣球”,为学生就业找好“婆家”。也可聘请就业较好的往届毕业生,依靠“传帮带”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前专业辅导及心理辅导,在应届毕业生中形成榜样效应,使学生就业空间得到扩大。

[参考文献]

[1]乔佩科.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研究[DB/OL]. http:///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2012&filename=1012300368.nh&uid=&p=,2009-03-01.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6

高职教育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的关心和重视。目前,我国独立的高职学规模已经与高等本科院校各占半壁江山,办的高职院校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学生及家长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面对日益凸显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院校要把就业管理和人才培养联系起来,使就业管理工作成为一项系统工作,让学校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而为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发挥积极作用。

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现状和未来就业的发展趋势

1.1我国高职院校招生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源数量少、生源质量下降、社会对高职学校的满意度不高、招生市场混乱等。高职院校在自主招生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得不简化程序和降低标准,甚至走个形势。这既不利于自主招生策略的推广和普及,也影响了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首先,学校生存的根本是生源,如果没有生源就谈不上生存。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方式进行高职考试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通过“3+2”方式进入“五年制的高职班”的初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考的方式进入高职录取高中毕业生。因为高职院校与技工学校培养目标的同质化趋势,初高中学生生源总量逐渐减少的客观影响,导致非常严峻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招生形势,甚至面临由于招不到学生而被迫倒闭的危险。目前,我国考试录取的最后一个批次一般是高职院校的招生录取,在剩下的生源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选择名牌大学的函授或者复读等途径来放弃进入高职教育。所以,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不好、学习基础较差,从而使高职教育陷入“招生难――质量差――招生难”的恶性循环中。然后,很多学生、就业单位和家长对于高职教育都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即便可以培养高技能型的社会急需紧需人才通过高职教育。尤其是用人的标准追求高学历当今社会,难免受到严重影响和挤压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由于社会整体诚信度不高,学生提供的材料真实性较难判断[2]。大学扩招和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诸多不足随着考试生源的减少,为了应对高职教育日趋激烈的生源竞争,高职院校不得不重视招生的宣传工作。然而,在招生时会进行虚假宣传有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招生,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给招生回扣、乱发录取通知书等各种不正当手段来满足需求。因此,要建立一个高校自律、社会监督的自主招生环境,就要加强对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管理与监督,完善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3]。

1.2我国高职院校未来就业发展的趋势

高职教育将实现新的“跨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顾过去,总结现状,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中,从规模的“跨越”到模式的“转型”;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必将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以推动模式的全面“转型”促进质量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凸显功能,强化特色,全方位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成为走高职教育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

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在世纪之交,实现了高职教育在自身规模上的跨越,还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跨越的高等教育,也实现了一个重要的跨越就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变革。这种跨越不仅表现为传统高等教育在学生构成、教学领域、大学功能等内部方面的重大变化,强化了高等教育系统的分工,而且传统大学外增加了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是最重要的。从更深层次分析,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论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次重大跨越,还是增加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它都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高职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跨越。

我国高职教育模式转型的过程将成为高职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保障,成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因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发展能力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使他们有能力为经济社会作出贡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没有独特的功能,没有特色,没有社会承认的质量与地位,就必然会丧失未来发展的空间。因此,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功能,进一步强化特色,将成为发展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对市场的影响

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行业特点明显,都具有自己的行业背景。进行市场细分一选择目标市场一定位是市场营销的工作步骤。为了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的需求,应该设计出不同的服务和研究营销策略,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自己所选目标市场的心目中。不可能依靠单一的服务(产品)满足所有消费者需求许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吸引各类消费者不能采用一种方式,高职院校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如何辨别消费者需求,审视高职院校的市场特征。企业和学院应积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订单式招生和培养的新途径、新机制,在订单式人才培养逐渐落实推广的过程中。学院应该不断创新、完善订单培养机制,以企业需求为核心,这样不但保证了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生命力和发展张力,还有效的提高了订单人才质量。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7

论文摘要:近年来,浙江省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其招生规模也逐年增长。随着普通本科教育持续扩招及未来生源总量的下降,高职院校生源必然出现紧缺。为继续推动浙江省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加强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高职招生环境;高职院校自身也要加强内涵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特色吸引生源,同时做好招生宣传工作。

近年来,浙江省的高职教育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到2006年,全省共有高职院校45年(含筹建),高职在校生22万人,2006年全省高职院校共招生9.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6%。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为浙江省输送了数十万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浙江省生源市场变化对高职院校招生的影响

(一)近几年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

近年来,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也逐年增长。由于生源充足及在经济、社会、环境、区位等方面的优势,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招生呈现出繁荣景象。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两类考生: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2006年浙江省高职院校共招生9.3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6% ,广大考生报考踊跃,第一志愿率高,各高职院校招生计划完成普遍较好。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职院)为例:近几年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详见图1),到2006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3390人,其中普高毕业生2358人(包括文科360人,理科1773人,艺术类225人〕。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录取分数线也逐年提高(详见图2、图3),2006年杭职院文科录取分数线为434分,比省文科第五批底线高26分,理科分数线为383分,比省理科第五批底线高出37分;在省第五批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中,文科有584名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360人),理科有2605名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杭职院(招生计划1773人)。报考数大大超过招生计划数,生源充足。

2006年杭职院招生情况,是近年来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状况的缩影。但随着省内“两高”毕业生生源数量的下降和新建高职院校的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竞争的局面迟早会到来。

(二)近年来浙江省生源市场变化分析

虽然,近年来浙江省高职生源充足,但是随着本科高校的继续扩招及未来生源总体数量的下降,必将造成高职院校生源的紧缺;根据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数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如果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这个比例,那么高职院校的生源势必偏重于普通高中毕业生,这将会引起高职生源构成的重大变化。

1.高职院校招生重心己经向普高毕业生转移

在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主要面向的两类考生中,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扎实,而动手能力相对薄弱;“三校生”则相反。随着教育部关于2006年“三校生”升人高职院校的计划不超过中职毕业生总数5%的规定,高职院校招生的重心势必将向普高毕业生转移。而普高毕业生和“三校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技术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因此不能对这两类学生一概而论。生源市场的这种变化,对高职院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适应这种变化。

2.高职院校未来5年内的生源总量呈下降趋势 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市场的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由于近儿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认可度加强,表现在报考高职的考生逐年增多,以及各校录取分数线逐年提高。因此,近年来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无论从分数、素质、学风等各方面,比以前都有了一定的改善。这种趋势在未来两年内还会继续保持。生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为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生源总量即将进人负增长阶段。未来两年内,浙江省的生源总量还能基本保持在近30万左右,但是到2009年、201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每年都会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如图4)。生源数量的下降,将会对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3).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加入竞争、分流生源

随着我国加人WTO,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市场已经引起国外教育机构的广泛关注,大批培养、培训课程进入我国,与国内高职教育展开竞争、抢夺生源的局面已经形成。国外教育机构通过与国内高职院校、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办学或提供课程等方式,参与到我国高职教育、培训中来。国外课程内容新颖、特色鲜明、周期短、重视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习者的肯定,也吸引了一部分高职生源。随着对外交流的深人,此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生源市场变化对高职招生的影响

目前,高职招生在本、专科之后末批进行,无法和普通本、专科院校公平竞争,生源市场的变化首先会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析生源市场变化情况,它对浙江高职教育的影响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7年和2008年,生源数量尚比较充足,普高毕业生数与今年基本保持在同一数自区间,减幅不夭。在目’前高考录取率尚有上升空间的情况下,未来两年的生源从总体上说,仍然是充足的;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招生形势会继续保持近几年的繁荣景象。

第二阶段,从2009年开始,生源数量会有明显的下降。预计2009年普高毕业生数量比2008年将下降3万人左右。按照普高与中职校招生规模保持在川的比例推算,那么中职校的毕业生也将减少3万人左右。根据目前的招生情况,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数量将趋于基本稳定或略有增长,加上本、专科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前面批次招生,因此生源总量的减少不会直接对本、专科院校的招生构成威胁,它的危害将直接体现在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上。2006年各普通高校在浙江省共招生录取24.7万名新生,高考录取率达到71%,而到2010年浙江省的普高毕业生总数预计为24.6万左右,再加上一部分参加高考的三校生及其他考生,很难满足在末批招生的高职院校的录取要求。到时,生源竞争的残酷会逐渐显现出来。

二、浙江省高职院校招生的优势因索分析

影响高职生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生源总量、政府导向、学校声誉等。在社会生源总量确定的情况下,今后各高职院校在招生中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学校品牌、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毕业生就业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招生形势。

(一)培养模式紧扣市场需求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要紧密围绕社会和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要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优质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经济战略重点,着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对那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的专业,要及时调整乃至淘汰。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才能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这样的高职院校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形成良性发展。

(二)师资力量强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除在所从事的学科中有一定的理论、学术水平外,还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及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成为既懂理论又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专业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学科上的理论水平尚可,但是在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方面则相对缺乏,巫待提高。现在的考生及家长都非常谨慎,他们在报考前往往会对学校作比较深人的了解,学校良好的师资队伍往往是吸引他们报考的重要条件。

(三)毕业生技能熟、就业好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专科院校最大区别在于:普通本、专科院校注重理论学习,而高职院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培养方向。一个培养研究型人才,另一个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掌握企业、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努力实现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职业教育即是就业教育,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就是为了能学到技术,可以找到较理想的工作,因而毕业生技能熟、就业好的高职院校将能吸引更多的考生。

(四)地处中心城市

在浙江省前几年的高职招生工作中,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往往成为考生报考的焦点。考生们虽然不愿意出省读高职,但对报考省内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却趋之若鹜。今后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明显。地处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对考生和家长而言,毕业后留在那里工作及其他发展的机会比较多,而且生活习惯与自己家乡相差不大,交通方便,各种花费比出省读书要合算。所以从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看,中心城市对考生的吸引力将继续存在,因此地处中心城市的高职院校必然会在招生中占有优势。

三、浙江省高职教育继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政府要营造良好的高职招生环境

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生源的稳定离不开政府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浙江省近年来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与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分不开的。然而随着社会生源总量的下降,浙江省将高职放在末批(第五批)招生的政策将会影响高职招生计划的完成。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考虑将高职的第五批招生和大专的第四批招生合在一起,组成第四批“高职高专批”招生。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报考,也可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开展多次补报,平衡计划实施,使考生能有更多机会进人自己所喜欢的学校,也能使高职院校和大专院校形成良性竞争,从而更好更快的发展,这一点可以借鉴外省的先进经验。

(二)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内涵建设

1.提高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转型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些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职业的兴起,必然会对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从转变观念人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职教育质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使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达到双赢,这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就必须切实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2.坚持就业导向、拓宽办学领域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

综合前文所述,生源总量减少在两年后将成为必然的趋势。面对现实,高职院校应该坚持就业导向,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领域,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1)探索多种食作办学形式

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各种合作办学形式:一是与企业合作办学。‘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采取“订单式”培养方式,企业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也可以到企业中实习,有条件的还可以尝试“半工半读”。这种办学模式较好地体现了就业导向。二是与其他院校合作办学。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安排教学,集合院校之间的强势教育资源,学生在两个学校各学习一段时间,学校之间互认对方学分、课程。三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使学生在国内学习一段时间后,再进人国外合作院校学习。拓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学生报考。

(2)整合社会资源,拓展培训领域

虽然当前生源总量有下降的趋势,但是社会上的高技能劳动者比例还很小,大部分还都是没有专业技能的普通劳动者。政府要想将这部分劳动力转化为建立在高素质、高技能基础上的优势人力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教育和培训。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个契机。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手段,如业余班、函授班、网络远程教育班、技能培训班、岗前岗后培i)”班等,参与对这部分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工作。从目前浙江省技能型人才队伍现状来看,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结构层次不够合理,高级技能型人才比例明显偏低。浙江省现有1300多万职工中,具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约为300万人左右,其中中级工占30%左右,高级工以上仅占10%左右。这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瓶颈。有条件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尝试向农村延伸。高职院校应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以迎接几年后来自生源市场的挑战。

(三)加强招生宣传是搞好高职招生的前提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8

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精神,国家将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依法确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架构,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规范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主体的权利、义务,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成果法制化,明确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分工,明确职业教育的体制、经费、地位和形式,将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实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提高职业教育法律地位和社会价值。

2专业建设

根据教育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精神,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产业的变革及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即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有效对接。

2.1视行业发展建设专业

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要紧跟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专业建设方向的正确,特别是专业群的拓展。21世纪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将面向市场,以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互为基础,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更新专业建设、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

2.2视职业岗位更新专业

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将决定高职专业建设内涵要随着市场岗位变化而变化。涉及专业方向调整和专业内容更新两个方面。特别是随着产业的升级转型、国家人事政策调整、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方式革新变化,企事业单位岗位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一些旧的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岗位和工种不断淘汰,一些新的岗位和工种不断出现。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与职业融通,随着岗位和工种变化而变化。例如,笔者所在的榆林地区随着产业升级转型,导致发电行业和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市场人才紧缺。这样原有的矿山机电专业和应用化工专业就得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为此,我们在应用化工专业基础上,又开设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形成了煤化工技术专业群。一些新技术也要求专业建设内涵随之变化,才能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求。

3办学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职业教育的趋势。“校企合作”应体现、发展和应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优势互补的合作,是一种将学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各种资源整合,将学校把课堂设置到企业,让学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进行学习,企业将学生视为正式员工,按企业要求进行管理和考核,目的是培养适合企业或行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培养方式

21世纪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产品研发、共同合作育人外将会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各种订单班、冠名班、学徒班、工学交替班将不断出现。随着“慕课”在全球的新发展,有关职业教育大规模网上课程也将会应用而生,开放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将成为一种趋势,部分课程可以实现网上读学分,部分专业技能可以实现网上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未来将会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建设,深化网络数字化大学改革。未来国家开放高等职业大学将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实施远程开放职业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而且制定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相关制度也是一种趋势。通过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校内校外的各种优势,培养大批实用型、复合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

3.2培养对象

为了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世纪职业教育将作为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将实现终身化和全民化。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大职业教育观念包括职业教育、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内,它们都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要把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及成人职业教育相结合,开展全民职业教育。全民职业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学制和课程要灵活多样,并且要开展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使全体公民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从而促进国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4结语

职业教育未来趋势范文9

关键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

1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及独立性改革探索

1.1 沿用普通高校模式的现状

由于高职类电子商务教育师资力量和研究深入的欠缺,很多高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教育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电子商务课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而忽略了两者的教育区别。普通高等电子商务教育注重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结构严谨,培养的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备科学理论创建、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其教授的知识涵盖本学科的主要内容,课程设置应体现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接受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但这种课程结构,对于各门课程在实际运用中相互之间的联系考虑得不够,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难以在就业后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1.2 独立性改革探索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以突出应用能力为主,以特定的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其课程结构要突出执业能力的培养,更要有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重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创造社会价值,要求其课程结构不按学科内在系统、逻辑要求而按执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其课程模块可以是独立的,相互之间不强求知识内在由浅入深的紧密联系性。因为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服务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要培养网络技术员、电子商务应用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销售员等。只有按职业能力来确定相关课程结构,讲求相对独立性,才能更好地达到上述目标。

2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内容的过时性现状及前瞻性改革探索

2.1 课程内容的过时性现状

电子商务作为新兴发展的高技术运作模式,由于其所依赖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它能在较短的时期内不断得到技术手段、方法的更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未从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程结构,仅考虑学生当前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未来的需求。如构成专业课模块的各课程子模块主要是: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结算、网络实用技术、网络营销、电子贸易与支付、商务英语、网络经济与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网站建设等,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子模块的内容后,掌握目前电子商务应用中的一些简单技术,就能胜任。但随着电子商务的继续发展,从事技术工作的人员还需要了解计算机处理技术、EC 标准、软件翻译等,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需要了解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这就显现出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目前的短处。学生在学校通过几年所学的相关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不够用或过时了,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教育的一大遗憾。因此,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要与整个社会就业大环境的变化紧密联系,要敏锐预测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各课程子模块,使学生和用人单位都获得最大的收益。

2.2 课程内容的前瞻性改革探索

前瞻性改革原则是指构建专业课程结构时,要预测未来社会发展形势所带来的人才结构变化,依据预测后的需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超前设置。前瞻性改革原则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具有创新性的保证,按此原则构建的课程能解决课程的滞后性。如何使教育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是整个教育系统所面临的难题。社会日趋进步,职业也日趋分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材,尤其需要赶上科学的发展,使学生不至于落后于社会形势,落后于科学发展。贯彻前瞻性改革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者要有预见未来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者要经常掌握国内外有关电子商务技术发展的情况,了解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能够从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阻碍,敏锐预测到电子商务在未来较长时间的发展趋势。如要能预见到电子商务将从模仿走向创新,出现更多的在传统商务中没有的模式;电子商务的模式将日趋多元化,并在与传统商务融合过程中日趋复杂,电子商务模式创新将从业务流程创新到管理创新,再到组织创新,渐次展开和深入。[论文网 LunWenData.Com]

(2)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结构。教育者要能根据电子商务未来发展趋势明确该专业未来职业的范围、规范和要求,并据此明确其应有的职业道德及职业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

(3)要创新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根据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结构,教育者要大胆创新课程的结构,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等要素融入到该专业课程结构的研究设计中,使这门课程的结构能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就业和职业转换创造条件,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某种或某些职业的需要。

3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及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3.1 实践课时比例不足的现状

我国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重视学生实践环节,加强技术操作训练是一个关键。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毕业就能上岗工作或经过短暂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也是目前用人单位对该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实践课模块所占比例很小,如整个课程结构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3 大模块,而其中又把仅有的作为实践课的毕业作业合并到了专业课模块中,3 大模块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不相上下,从中可看出,实践课与理论课课时比例严重失衡。这样设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学生很难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项实习、实训,动手能力培养被大大淡化,这样的毕业生,要成为企业中电子商务应用方面合格的经理、规划人、分析家和编程员,其难度可想而知。

3.2 强化技能性改革探索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改革要把握高职教育的实践性特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技能。技能包括动作技能(或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智力技能),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具有较强操作技能,又要具有良好心智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实际应用性,能在电子实际商务运作中较好应对各种问题。贯彻技能性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普通教育,知识与技能并重。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是企业中能较好胜任网络技术、网络营销和网络经营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课程结构体系中只有实践课程模块所占比例足够大,才能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取得执业资格。

(2)重视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考虑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资格证书考核这些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所占比重、先后顺序,使学生在了解“必需、够用”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在各实践环节中形成专业技能。如有的学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中,专业基础课模块中的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子模块包含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专业课模块中的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课程子模块也都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其综合实训在校内以系办教学实训商场为基地,让学生用学过的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商场进行实际经营运作,在校外则与相关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和信息产业公司合作,让学生在公司顶岗实际运作。这样的实践课模块在课程结构中的安排较合理,有利于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3)要根据电子商务的动态,及时补充实践课模块。在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要根据电子商务发展趋势和实践应用的新发展,补充新的实践内容,要恰当联系社会实际、职业实际及管理活动中的典型案例,及时扩充实践课模块的容量,让学生得以在实践中逐步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

4 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及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4.1 课程结构设置没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现状

社会需求是高职类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的出发点,促使该专业课程结构必须要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部分高职院校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时,没有全盘考虑电子商务人才到底包括哪几类人才,具体涉及哪些岗位。如课程结构有的划分为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有的划分得更为简单,仅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2 大块。上述课程结构,都没有结合电子商务岗位职业特点,没有将适应同一岗位要求的课程归为一个模块,致使学生到实际岗位上时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电子商务工作。

4.2 订单化培养改革探索

订单化原则是指构建课程结构时,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课程的结构,组织人才培养工作,以符合企业所需。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各企业赖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资源,企业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要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力资源,也需要企业的支持和帮助,这是订单化原则能够实施的基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结构时,应充分考虑订单化原则,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接受相关知识和技能,可在以下方面考虑如何贯彻订单化原则。

(1)关注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有的放矢。就业市场需要电子商务人才,电子商务专业就应运而生,开设该专业就应满足企业电子商务现在和未来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要事先做好市场调研,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所需,调整该专业课程结构,把满足企事业工作需求作为该专业课程结构构建的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结构真正按订单构建,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全力提高该专业课程结构的针对性,使该专业办出效益,办出优势和高职特色。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