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集锦9篇

时间:2024-01-11 15:53:03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1

【关键词】药剂科;临床药学;不良反应;儿童

近些年来,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各类患者数量显著增加。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各类疾病治疗有效率,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关键。本院药剂科本着“以患儿为本”的原则,严格落实国家卫生部门的要求,开展了临床药学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

1.1管理现状。当年,大部分医院药剂科均存在管理水平低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责任制未落实,科室人员工作积极性低,工作效率差,患者对科室服务的满意度低。(2)药剂科工作仅以购买药品及发放药品为主,未参与到药物的临床研究中,科室的职能发挥不够充分[1]。(3)对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在用法用量等方面的差异重视程度不足。1.2教育与培训现状。医院药剂科教育与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培训的重视力度不足,工作人员培训机会少。(2)培训理论与实际不符,无法应用到药剂科的实践中。(3)临床药师素质有待提升。1.3临床研究现状。当前,医院药剂科对药物的研究,仅以理论研究为主,如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生物利用度研究等。科室工作人员基本无临床实践机会,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显著存在,对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临床实践水平的提升不利[2]。

2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景

2.1本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取得的成果。2.1.1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本院对药剂科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1)组成管理小组:药剂科人员组成不同的研究小组,每小组选出组长,带领整组成员分析儿童用药常见问题。(2)落实责任制:小组内部落实责任制,组长对整个小组的工作质量负责,以提高药师工作以及临床研究的积极性。在改革管理模式后,本院药剂科工作人员购买药品以及发放药品的效率及质量显著提升。患者对药剂科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药剂科人员逐渐开始着手研究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表明管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1.2工作人员素质有所提升。为提高药剂科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本院从教育培训的角度,开展了临床药学改革:(1)以1个月为1阶段,组织药剂科工作人员参与培训,为工作人员素质的提升提供机会,提高工作人员对儿童疾病用药有关事项的了解水平。(2)拓展培训内容,将生理学、病理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内容,作为培训的关键点,全面提高药剂师素质[3]。改革后,通过对本院药剂科理论素质的考察发现,科室工作人员对儿童用药与成人用药之间差异的了解水平,以及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等的了解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升,表明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1.3临床研究成果显著。为解决药剂科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本院通过以下途径开展了临床药学工作:(1)药剂科工作人员平时应参与到临床病例的研讨过程中,总结临床经验,提高临床工作水平。(2)改革“以药物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建立“以患儿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高工作人员对临床实践的重视程度。(3)药剂科工作人员加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与相应科室医护人员联系,跟踪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逐一排除用药的不安全因素,为疾病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的提升奠定基础[4]。通过对各科室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观察发现,较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前相比,工作开展后,患者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明显降低,代表药剂科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2.2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景。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后,本院药剂科工作人员理论水平以及临床实践素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目前,我国中小医院仍存在药师缺乏、临床药学目的不明确的问题。未来,各中小医院应在借鉴大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药剂科的改革,进一步提高药剂科工作水平。首先,需与各高校联合,不断选拔高水平人才,解决医院存在的药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为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保障。其次,应将临床药学的研究目的,从“药物”转移到“患者”上来。简单的讲,即应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有效率为目的,对药物加以研究,以达到提高患者健康水平的目的。

3结论

研究发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医院药剂科药师工作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以中小医院为代表的各医院药剂科,应提高对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从管理、培训以及临床研究的角度,加强科室改革,确保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服务,提高医院的信誉与形象。

作者:靳倩 谭玉凤 单位:济南市儿童医院

参考文献

[1]段欢欢.我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的现状与前景分析[J].北方药学,2016,(06):147+125.

[2]杨保成.医院药剂科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25:288-289.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2

1 中医美容发展历史回顾

中医美容的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年前, 其发展轨迹大致如下[1-2]:第一阶段为远古至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前),是中医美容起源时期;第二阶段为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64年),中医美容的萌芽时期;第三阶段为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公元265年至960年),此期是中医美容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时期;第四阶段为宋金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1911 年),中医美容的拓展时期,在理论及技术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第五阶段为20世纪初(1911年起) 至20世纪80年代前,中医美容被冷落,停滞不前;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此期中医美容如沐春风,发展壮大。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中医美容服务项目,学术论文、著作纷纷发表,各级学会、学术团体相继成立,学术水平逐级提高,科研院所积极进行中医美容方面的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医美容人才培养方兴未艾。

2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及技术运用

2.1中医美容的含义:关于中医美容含义的界定,杨智荣[1]五年前提出,目前根据中医美容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将中医美容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广义的中医美容,研究的内容广博,其以整体观念、形神合一、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中医学说为理论体系的核心,不局限于颜面局部的美化,突出与防疾治病,养生健美、抗老防衰、延年益寿紧密结合,运用中药、针灸、按摩、气功、食物、养生等手段补益脏腑、通调气血、扶正祛邪、综合调理,从而改善人体机能、形态与容貌,达到形体美和容颜美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容悦形美、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狭义的中医美容,重在研究美化、养护容颜及损美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以中医医术与方药为手段,消除个体容貌上的某种缺陷或改善容貌现状,达到中医所言之“驻颜”、“美颜”、“留颜”、“益容”的目的。杨素清[3]指出中医美容是在人体审美的理论原则指导下,运用诸如辨证论治、中药方剂、针灸、按摩、中药护肤品等中医药手段所进行的美容。中医美容四种服务方式,即“维护”(美容保健)、“修复”(损容性疾病诊治)、“改善”(修饰、掩饰容貌缺陷或暇疵)、“塑造”(美容整形术)。中医形神美的定义用语反映了中医学特色,“形”即指人的形体及其形象,“神”即指人的神机、神明、神志、神色,也就是西医说的人的生理、心理现象或谓生命活力,形神美即指形体、容貌和生命活力之美。刘宁[4]对中医美容学给予了定义即中医美容学是一门在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美学,运用以自然疗法为主的方法,研究健康美丽容颜、形体的养护,损美性疾病的防治和损美性生理缺陷的掩饰和矫正,以达到防病健身、延衰驻颜、维护人体形神美为目的的学科。从以上我们可以对中医美容的含义有较清晰的理解。

2.2 中医美容的特点:关于中医美容的特点,许多专家、学者有很深刻的理解和阐释。例如杨素清[3]提出中医美容的基本特点,一是以整体观为指导原则,二是以辨证论治为施术方法,其作用安全长效,措施防治并举;杨智荣[1]在2006年出版的规划教材中提出,对中医美容的特点进行高度概括,即:整体调养,标本兼治,辨质施调,因人而异;历史悠久,方法多样。可以归纳出中医美容所具有的优势及特点,其核心突出整体观念,标本兼治,辨质施调。

2.3 中医美容理论基础

2.3.1 中医学基本理论是中医美容的理论核心:中医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理论、藏象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理论等与美容、人体养生保健有着密切关系,这些理论是中医美容基本理论形成的基础,对中医美容技术的运用起到指导作用。

2.3.2 人体体质学理论应用于美容保健实践:1996年,匡调元编写了《人体体质学》。2007年,杨智荣编著了《美容保健技术》,将体质学理论发挥和运用,对人体体质保健理论及技术进行了高度概括和阐述,丰富了中医美容理论体系,对中医美容理论创新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5],使体质分类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对体质辨识及在中医美容保健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3.3 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 李红阳提出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中医整体审美思想为“形神统一”、“天人相应”。“大医精诚”是中医美学理论的精髓,即强调善是美的前提,不善不美的美学思想[6]。

2.4目前常用中医美容保健技术与方法

2.4.1 中药美容保健:美容保健中药及方剂在内在体质调养及外在容貌美化上有着独特优势。中药美容保健法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草药提高或恢复机体的生理功能,美化人体,保持青春健美的一种方法[1]。一般选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类药物,以内服或外用,平衡脏腑阴阳,调和经络气血,提高生理功能,达到整体美容保健目的[7-8]。本法的最大特点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因人而调,辨质施调,充分发挥中药美容作用,它是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中医美容方法。中药内服即是依据辨证论治、辨质施调原则,以内养外,达到美容保健目的,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思想;外用则是以不同剂型采取不同外用方法针对不同病症施治,达到局部治疗效果,体现治标;两种方法常同时使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常用美容的中草药有补气驻颜的黄芪,抗衰美容的人参,驻颜去皱、悦泽润肤的茯苓、麦冬,延缓皮肤老化、减少色素沉着、养血悦容的地黄,另有黄精、桃仁、杏仁、柏子仁、川芎、芦荟、、冬瓜仁、白芷、防风、辛夷、 五味子、苍耳、桃花等,不胜枚举。

2.4.2 经络美容保健:经络美容保健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经络、腧穴刺激,疏通经络、调理脏腑、平衡阴阳、滋养皮肤,达到美颜润肤,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中医美容技术。其技术方法多样,效果显著。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经皮给药等[10]。

2.4.3 中医膳食调养:膳食调养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采用食物或药食同源的中药通过日常饮食而达到防病治病、美容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1]。其特点是简便易行,经济实惠,易于坚持,适用范围广。

2.4.4 体质调养技术:体质调养是依据中医体质学理论,以辨质施调为原则,运用中医综合美容调理技术内外结合,标本兼治,改善偏颇体质,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美容保健及皮肤养护,达到美容延年目的。在预防、调理亚健康状态方面突出中医药优势,体现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1]。现代体质学将人的体质分为九种[5],并科学建立了体质评判标准和方法,经过体质评定后,辨质施调,运用药物、膳食、经络、情志等综合调理,达到全身阴阳的平衡,健身延年,驻颜防衰。

2.4.5 其他中医美容相关技术:音乐调养及情志调节也是中医范畴的美容技术。中医尤其重视情志对美容的影响,根据五脏配五音、五志,以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为指导,即能发挥音乐和情志的美容保健作用[9]。

2.5 运用中医美容技术防治调理的常见损容性疾病及亚健康: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疾病有黄褐斑、雀斑、痤疮、白癜风、皮肤角化病、皮肤衰老症、营养不良症、日晒伤、皮炎、湿疹、斑秃、白发、甲病等,全身疾病有失眠、头痛、月经不调、肥胖症、妇女脏躁等。

关于亚健康,孙涛在《亚健康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结合多学者理论,提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11]。世界卫生组织将亚健康定义为反映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环境等方面表现出不适应,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以下 3~4个征兆可诊断为“亚健康”:浑身乏力、易疲倦、头脑不清爽、思想涣散、头痛头重、面部疼痛、眼睛疲劳、眩晕、立起时眼发黑、耳鸣、声音有异常、郁闷不快、早晨起床不适、失眠、早醒、手足发凉、便秘、心悸 、坐立不安 、肩颈僵硬。亚健康状态调理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及体质学理论为指导,辨质施调[1,12]。

3 在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方面的建议

3.1应加强中医美容学、中医美容理论、中医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3.2注重专科专项的深入研究。在专科专病的防治、调理技术、方法、手段方面推陈出新,临床实践中确有疗效的美容中药、方剂、手段等积极立项、借助学术会议宣传,扩大影响,促进中医药优势的发挥。

3.3学术研究水平避免低层次,应在分子、基因层面上加大研究力度。

3.4善于吸纳经方验方,挖掘古方效方,并利用现代科研手段,通过基础实验研究或临床疗效研究,开发中医美容药方及技术,为中医美容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古为今用。

3.5注重现代美容技术与传统中医美容技术相结合,将成熟有效的美容技术应用于美容实践,西为中用,中医美容才得以长青不衰。

3.6中医美容要国际化[13],中医美容理论要现代化、国家化,中医美容诊断手段现代化,中医药研发和运用现代化,中草药美容制品现代化。

4 展望

未来人们对中医药美容保健会有极大的需求和渴望,中医美容的临床研究与实践会更加深入、系统、规范,达到更高层次的学术水平;随着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医美容技术将推陈出新,最大发挥中医药美容保健的特色及优势,给我们提出严峻的挑战;中医美容高等教育将得到良性发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现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共同培育中医美容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美容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将得到提升,人们美容保健的需求会得到专业技术人才的优质服务和科学保证。

[参考文献]

[1]杨智荣.美容保健技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5.

[2]吴慧金,何智健. 中医美容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5(8):1-2.

[3]杨素清.浅淡中医美容学的特点[J].中医药高教研究,2008,36(3):112-113.

[4]刘 宁.中银美容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1.

[5]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制定[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6]李红阳.构建中医人体美学理论体系.促进中医美容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杂志,2007, 94(1):103-105.

[7]金宏柱.中医美容临床研究近况[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2):131-133.

[8]吴 宁.中药外用法在治疗美容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概况[J].江西中医药,2007, (11):79-81.

[9]陈景华.美容保健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

[10]黄藜珊.论皮肤针在针灸美容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中医药,2008, 39(3:25-27.

[11]孙涛,王天芳, 武留信.亚健康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

[12]许明辉.论中医美容与亚健康状态的诊疗[J]. 临床进展中国社区医师,2009,23(11):13-14.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3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620万,占总死亡人数12%。预计到2020年,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1]。因此,恶性肿瘤(以下简称肿瘤)的防治已成为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疗肿瘤是一种多途径、多层次、多渠道及多靶点的整体综合治疗,“带瘤生存”和生命质量提高是其显著特点[2]。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研究现状主要表现在中医对肿瘤的认识治法、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本文着重从这几方面做一综述

1 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和治法

中医对肿瘤积块的经典论述首见于《灵枢・百病始生》中的论点:“若内伤於忧怒,则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湿气不行,凝血温裹而不散,津液墙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在中医学中,气是指具有营养和推动机体发展变化的、无形的、有很强活力的物质及其功能,天气、地气、人气共同推动人的生命活动,完成各种新陈代谢。气行则血行,气结则血瘀,气利则水畅,气滞则水停痰阻[3],究其病机,主要是气滞而导致血瘀内停,至于湿热、风寒、痰浊均是促成气滞血瘀的间接因素,所以在治疗中应注重活血化瘀、扶正固本、化痰散结、清热解毒[4]。徐振晔[5]等提出。中医药分阶段防治恶性肿瘤术后复发转移优化方案:第一阶段为“扶正”;第二阶段为西医“祛邪”为主,结合中医扶正;而第三阶段,即本阶段中医“扶正祛邪并重”

2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

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大量的临床实验阐述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中药的抗癌机制

2.1.1 抗突变作用

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是导致癌变的重要途径。实验研究表明,某些中药或复方具有抗突变作用。如人参、绞股蓝、绿茶、半枝莲、黄芪、六味地黄丸等均有抗突变作用

2.1.2 细胞毒作用

一些抗肿瘤中药的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细胞毒作用,即损伤肿瘤细胞的DNA而发挥效力。许多中药及其提取物有直接抗肿瘤、抑癌的作用[6]。如从长春花中提取的长春碱和长春新碱对何杰金病、绒毛膜上皮癌、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等均有直接治疗作用,其机制为抑制微蛋白生成,麻痹纺锤丝,从而使细胞有丝分裂中止于分裂中期,丧失其合成DNA的能力,影响蛋白质的成。斑蝥素可延长腹水肝癌小鼠的生存时间,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其衍生物羟基斑蝥胺和斑蝥酸钠可降低斑蝥素的毒性,提高疗效,鸦胆子的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癌作用[7]

2.1.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据报道[8,9]一些从中药中提取的生物碱,如汉防己碱、小檗胺等能有效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这些生物碱使人白血病早幼白细胞(HL-60)发生凋亡。从莪术中提取的抗癌有效成分榄香烯可阻滞肿瘤细胞从S期进入GM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迅速导致其凋亡

2.1.4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其分化

细胞的恶变是增殖和分化两者平衡的失调,失控的增殖是大多数恶性肿瘤的特征。研究表明[10,11],许多中药或其有效成分具有良好的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其分化作用。如淫羊藿对HL-60有诱导分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升高细胞内cAMP/cGMP的比值有关。丹参酮对人宫颈癌细胞株MG180有较好的诱导分化作用

2.1.5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

肿瘤组织在长到2mm以上时,需要生成新生血管才能继续增殖。所以,血管生成抑制剂兼有抗肿瘤增殖和抗转移的双重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如人参提取物Rg3抗肿瘤新生血管方面已为国内外学者认可。有学者证实姜黄素可抑制肿瘤的增殖和扩散,其不但能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还可使形成的微血管崩解[12]。有报道薏苡仁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和增殖、肿瘤细胞释放血管生成正向调控因子、干扰内皮细胞分化等作用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13]

2.1.6 中药逆转肿瘤的多药耐药性

肿瘤多药耐药是现代研究的一个热点,耐药原因多认为细胞膜蛋白异常:多药耐药基因编码的P-糖蛋白(permeabilitylycoprotein,Pgp)高表达被认为是产生MDR最主要的原因;此外,酶表达异常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如bcl22、c2myc、突变p53等均与耐药性的发生有一定关系[14]。刘叙仪等[15]研究发现,中药R3(补骨脂抽提剂)对MCF27/ADR细胞具有耐药逆转作用,机制就是通过抑制P-gp的功能。靳英等[16]对植物多酚类化合物,如槲皮素、小檗碱、黄芩苷、芦丁、牛蒡子苷等的体外试验表明,槲皮素可对抗ADM对MCF27/ADR细胞Pgp的诱导作用并持续下调其表达

此外国内学者还从中医药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17-18].、提高机体免疫功能[19-20]等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探索中医药抗肿瘤的机制

3 中医药的临床应用

大量临床观察证实,中医药在提高机体机能状态、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促进骨髓功能、提高食欲、增加体力、改善睡眠、促进手术康复、增加放化疗效果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作用。随着中医肿瘤学的发展,中医药在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1]。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与放化疗及手术配合

临床中,中医药与化疗配合可以增强疗效,减轻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与放疗配合临床常用活血化瘀法、益气培本法、养阴扶正法、化痰散结法与放疗配合,能提高放疗效果。临床中配合益气养阴中药能明显减轻放疗毒副反应[22]。凌昌全等[23]证实,四生汤(生黄芪、生地黄、生白术、生薏苡仁,随症加减)对放疗所致的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症及免疫功能下降具有很好的对抗作用,并且体重下降指数及口干等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

3.2 与生物治疗相结合中医药与生物治疗均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增强防御能力、诱导宿主反应、促进肿瘤细胞分化、增强宿主对放化疗的耐受性等作用,二者结合运用,可提高治疗效果[28]

3.3 与热疗配合

周文波[24]认为热疗配合中医药,以热疗为“君”,推进“阳”的运动以促进“阳化气”的过程,抑制“阴成形”的过程,蒸解寒凝,直取肿瘤;以热增效的中药和中药控制肿瘤热耐受因子及有抗癌活性的中药口服或静点为“臣”;用热疗加快中药反应速度,而发挥中药更大的抗癌效果。陈立伟等[25]通过热疗联合中医辨证用药治疗40例中晚期肿瘤患者,在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及生活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热疗联合中药辨证对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力具有叠加作用,对提高肿瘤患者的卡氏评分有协同作用,明显改善了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3.4 晚期肿瘤的单独运用中医药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上更有优势[21],这类患者约占全部癌症患者的1/3,包括治疗后复发、病情发展、延误诊治者,多见于基层医院或为非住院患者,瘤体较大且体质虚衰。中医药治疗可以明显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4 中医药治疗肿瘤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中药制剂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目前在机制研究方面中药以单一性研究居多。单味中药的多种药理作用对肿瘤治疗甚至会导致相对或相反的效果。中医的辨证用药精华是多部位多靶点的作用,能够全面调节人体的内部环境。临床研究缺乏复方方面的研究,对药物剂量,剂量与配伍、疗效之间的关系,剂量与毒性、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针刺手法与疗效的关系,手法与毒性、不良反应之间关系方面的研究尚少[26],目前对中医治疗肿瘤的基础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需要进一步的努力。未来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与科研工作应重点建立疗效明确的中医治疗常见肿瘤的规范治疗体系,使中医症状量化,证候规范化。相信通过确定肿瘤中医疗效评价的客观化、定量化和标准化标准以及随着以人为本、重视生活质量等治疗新理念的确立,中医药在肿瘤的防治中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27~29]

参考文献

[1] 佘靖.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现状与研究思路.世界中医,2006,1(1):4-5.

[2] 阙华发,陈红风,徐杰男,等.生命质量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3(4)253-256.

[3] 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第6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7~48.

[4] 陈延滨,龚振林,李松.肿瘤的中医治疗原则及中药运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2,19(5):13.

[5] 陈文君,欧阳学农.从肿瘤转移基本过程与机制谈活血化瘀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5):325.

[6] 张钧,曹杰.中医治癌经验精华[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7-110.

[7] 潘敏求.中华肿瘤治疗大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64.

[8] 李锦毅,黄飞,李德新.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免疫学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40-41.

[9] 李达,刘瑞萍,杨淑莲,等.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33-434.

[10] 赵勇.淫羊藿甙对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PHL-60分化的影响[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1):53-54.

[11] 和即人,郑新民.中医药诱导分化白血病细胞凋亡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1):64-65.

[12] Thaloo D,Singh AK,Sidhu GS,et al.Inh ibition of angiogen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 thelial cells bycurcum in[J].Cell Growth Differ,1998,18:441-441.

[13] 姜晓玲,张良,郭成浩,等.薏苡仁注射液对血管生成的影响[J].肿瘤,2000,20(4):313.

[14] 候丽,陈信义.中医药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特性与前景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杂志,2004,10(4):79-80.

[15] 刘叙仪,孟松娘,杨敬贤,等.中药R3(补骨脂抽提剂)对耐阿霉素人乳腺癌细胞MCF7adr多药耐药的逆转[J].中国肿瘤临床,1997,24(5):325.

[16] 靳英,周庚寅,张延国,等.植物多酚类化合物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的筛选[J].山东大学学报,2002,40(6):497-499.

[17] 李锦毅,黄飞,李德新.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免疫学机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3):40-41.

[18] 李达,刘瑞萍,杨淑莲,等.中医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7):433-434.

[19] 陈良良,梁华.中医药免疫调节治疗恶性肿瘤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9):839-841.

[20] 柴可群,林胜友.中药对肿瘤免疫调节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8):81-82.

[21] 王记南,欧阳学农.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现状与展望中国医药导报2008,5(3):74-76.

[22] 郑玉玲,牛广斌.中医药对恶性肿瘤放疗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01,14(4):57.

[23] 凌昌全,陈连起.四生汤抗放疗毒副反应的临床和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3,34(12):733-735.

[24] 周文波,商士杰,黄霞,等.中医药与现代热疗有机结合治疗肿瘤[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5):356-357.

[25] 陈立伟,汪瑜菡,贾英杰.热疗联合中医辩证用药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力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四川中医,2006,24(2):63.

[26] 黄文权.中医药治疗肿瘤机制研究近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3):60-61.

[27] 翟俊红.中医药防治肿瘤的现状和对策[J].江西中医药,2006,37(7):17.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4

第三终端的营销误区:忽视市场的区域性和差异化原则

占医药市场销售额近四成的销售终端是介于医院和零售药店之间的模糊地带,被称为第三终端,其药品销售受着医生、消费者、商业渠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这块市场的整体份额非常大,并有逐步增大的趋势,而许多医药企业的营销工作还未涉及到这类市场,或虽有涉足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投入产出效果,因此,第三终端这一市场开始引起了许多企业的重视,并有望成为药品销售的新增长点。也由于这类终端数量多,单个量小,整体量大,且以OTC产品占多数,因此,其在营销上应一手抓渠道拉动,一手抓终端促进。

开发医药市场第三终端的话题成为了2005年上半年行业的热门话题,许多企业在开始深化区域市场,同时着手对第三终端的开发。尽管时间较短,但却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特别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企业不做市场调查和研究,盲目上马,一哄而上,简单地把市场增量指标都寄希望于对第三终端或周边农村市场的深度开发上。这是很不科学的,是医药企业在进行市场的深入拓展中出现的新的误区,其实质问题就是忽略了市场区域性和差异化的营销原则。从表面上看,营销工作是在向更深、更广的市场拓展,实际上这样的营销工作往往是在被动地推进。因为区域市场的差异让相同的拓展方案在不同市场中遭遇的结果会完全不一样。

农村市场给销售增量带来无限商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使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水平处于严重不均衡状态,从而导致了区域化市场的市场容量和消化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化。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在华南和华东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对第三终端的开发早就在进行之中,只是过去没有形成“第三终端”这个概念而已。由于这些地方的农村乡镇发展很快,一些繁华村子的人口数量及城镇化程度丝毫也不比内地一个小县城低,对其药品市场的拓展已经是许多医药企业营销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药品生产企业的营销组织已经深入到了村镇。在处方药销售方面,县级乃至镇级医院都是医药代表必须花大力气把控的终端。以广东省为例,在珠江三角洲的东莞、顺德、中山等地,医药企业在进行市场推广时以镇为单位进行市场划分的模式已经形成。在这些地方,医药营销队伍之所以能下移到镇、村一级的市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区域市场容量大,值得派驻营销队伍。而在东北和西北市场,许多地级市场的容量都远远不如发达地区的镇级市场,开发和拓展的价值不大,营销队伍进入后,投入产出比往往难以令人乐观。因此,笔者认为,营销工作在向第三终端发展时,必须综合考虑市场潜力和销量的提升幅度等问题。

随着各地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药品的农村市场和城市周边市场已经兴起,给产品销售增量带来了无限商机,也同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序、合理地拓展第三终端市场,开发和深化三级周边市场,已成为医药营销人士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立体交叉式营销将成为第三终端的重要营销形式

从医药渠道的延伸来看,传统的通过一级医药商业公司分销到二三级医药商业公司的渠道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样化的渠道模式所代替。从一级医药商业流向二三级医药商业、再流向终端、流向消费者的纵向营销模式和通过数量较多的一级商业公司流向终端和消费者的横向营销模式,正逐步被注重区域性和差异化市场、兼顾一级和二三级市场的立体网络营销模式所取代。

目前医药市场的立体化网络营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格局?从附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决定市场级别的不是行政区域的级别,而是市场容量和区域市场的消化能力。而影响到区域市场容量和消化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建设水平,同时,区域市场中商业渠道的发展现状和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之一。就全国市场而言,营销中所采取的模式必定会是一种立体交叉的营销形式。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是对传统营销模式的补充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结合了渠道纵向和横向营销模式的优点,根据市场状况来决定营销的差异化选择,其最大的贡献是为企业提供了全面扩大产品市场销量的思路,以及提升销售量和以占领最大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产品在目标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渗透和新的市场定位。同时,这种模式寻求的是营销的最终结果,而不是照搬照套的过程模仿秀,因为思维的清晰更加有利于营销手段的创新,使营销策略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5

【关键词】诊疗方法;中西医;结合

1在疾病的诊断方面

中医诊断讲究“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即为“四诊”。医者运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变化为望诊[1]。如望面色以了解脏腑气血盛衰及邪气所在。《四诊抉微》中说“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正是此理。凭听觉和嗅觉以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为闻诊[1]。中医认为各种声音和气味都是在脏腑生理和病理活动中产生的,因而能反映脏腑生理和病理变化。仔细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现在症状及与疾病相关的情况为问诊[1]。明代张景岳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景岳全书?十问篇》中对问诊的内容及其辩证意义作了详细的阐述。切按病人脉搏和按抚病人的脘腹、手足及其它部位为切诊[1]。如通过诊察脉象,可判断疾病的病位、推断疾病的预后;通过按诊则可以了解病人局部的病变情况。将四诊所搜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得出疾病产生的本质为“合参”。《医门棒喝?四诊合参与脉症从舍论》中有云“望、闻、问、切,名曰四诊,医家之规矩准绳也。……盖望者,望面色之明晦、舌苔之有无,以辨病邪之轻重进退也。闻者,闻声音之怯壮、语言之伦次,以辨神气之爽昧强弱也。问者,问得病之由、痛苦之处,以辨内伤外感、脏腑经络,尤为紧要也。切者,切脉之浮、沉、迟、数、有力、无力,以辨虚实阴阳,而与外证参合逆顺吉凶也”。

西医在诊断上推崇“一元论”。即将患者的症状结合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所获得的资料联系起来,尽量用一种疾病或病因来解释所观察到的临床现象[2]。“症状”指患病时病人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如:发热、疼痛、咳嗽、咯痰等。“体格检查”指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眼、手、耳)或借助于简单的检查工具(听诊器、叩诊锤)进行检查以发现疾病的一种手段。又包括“视、触、叩、听、嗅”。其中,“视诊”是指用视觉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表现的诊断方法[2]。如用于观察发育、营养、意识状态、面容与表情、、步态等,也用于局部体诊的观察,如皮肤、黏膜、毛发、五官、头颅、四肢、肌肉、骨骼关节外形等。“触诊”是通过手的感觉进行判断的一种诊法[2]。如可用于判断患者的体温、湿度、有无震颤、摩擦感、压痛以及包块等。“叩诊”是指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病变和病变程度的一种检查方法[2]。例如通过叩击患者胸背部可以了解肺部的病变情况,若叩诊呈过清音常提示肺气肿样改变。“听诊”是指直接用耳或借助听诊器来推测脏器状态的一种检查方法[2]。“嗅诊”是医师以嗅觉来判断发自病人的异常气味与疾病的关系的一种检查方法[2]。另外,随着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当代西医实验诊断的检查范围更加广泛,检验数据亦愈加准确。

由上可知,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方法上完全是根据两种不同的理论来指导的,在诊断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也大有不同。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其实这两种思维方式并非完全产生矛盾。相反在某些方面,中医与西医也有相互融合之处。如:中医的望诊与西医的视诊都是依靠医者用眼睛去观察患者的情况进而对病情进行判断;中医的“闻诊”涵盖了西医的嗅诊和听诊的内容;而西医的触诊、叩诊又与中医的“切诊”有着相互交融的地方;西医的“症状检查”有很大部分是通过询问患者病情得出的,这也与中医四诊当中的“问诊”有相同之处。因此,笔者认为,中医与西医在诊断疾病的过程当中,所用到的方法可说是相似的,但不可否认又各自具备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中医在诊断上着重于“查外揣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内在脏腑与外在皮肤毛窍等是相联系的,内在脏腑的病变情况可以通过机体的外在表现反应出来,因而以“四诊”作为诊断疾病的方法。西医则倾向于用直观的方式来对疾病进行诊断,除了通过检体诊断外,西医还通过实验室诊断来反映内在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改变。但也正因如此,中医与西医在诊断上也具有各自的局限性。中医着重整体故而忽略了对局部的生理病理认识,而西医从组织细胞的层面上入手了解机体的生理病理功能指导临床诊断,但在对人体的整体认识上则稍逊一筹。故我们在临床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可将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这样可提高诊断疾病的准确性。如用西医的诊断技术进行对疾病的诊断,另一方面则可同时运用中医的诊断思维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诊断。从而就为进一步进行治疗提供了全面的临床资料,也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治疗方法。

2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施治”、“治病求本”。即将“四诊”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疾病的证型,再用中医理论指导处方与用药。比如同是感冒(西医指上呼吸道感染),中医可分为风寒与风热,那么这两种感冒的治疗方法则有所不同。前者治当辛温解表,后者则为辛凉解表。方药分别予荆防达表汤、银翘散治疗[3]。此在中医被称为“同病异治”。而不同的疾病在一定的病因及病机作用下,亦可表现为相同的证型。治疗上则可予相同的治法。如归脾汤既可治疗不寐(西医病为失眠),也可用于治疗郁证(西医称为抑郁症)。中医认为,虽然此为两种不同的疾病,但如果是同一病因作用或因为两者的发病机理是相同的,那么就可以用同一种治疗原则和方法处理。虽为两病,但证机均属心脾两虚,故均予归脾汤主之。除了根据疾病的根本病机,针对证型进行治疗而外,中医治病还根据“三因治宜”(即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来指导临床用药。再者,中医在用药的同时还注重配合饮食、起居等生活方式进行综合防治。

西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多为“对症治疗”,着重于辨病,并针对病因来指导临床治疗。如上呼吸道感染,临床上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喷嚏、鼻塞、鼻涕、咳嗽、咽喉肿痛等症状,查体可有体温相对升高,咽部充血或有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等,实验室检查可出现血象改变等现象。西医认为,上感发病是因为病毒或细菌引起的。故在治疗上,一方面对症处理,予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同时还针对病因予抗病毒药及抗菌药物治疗[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疾病产生原因的进一步认识,西医逐渐开始重视以预防为主来防治疾病。如坚持合理、规律的体育运动,平衡膳食等在对疾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对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当中饮食和生活习惯已成为主要的治疗原则之一。另外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隔离也是一种重要的防治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加之西医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的认识,进一步促进了西医外科手术的发展,使外科手术的适应证、手术范围和方法等均得到了巨大扩展。

笔者认为,中医和西医在治疗上的“结合”可看做是有选择性的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疾病,中医与西医并用,以其中某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从这种理解可以分为两种“结合”。首先,针对不同的疾病来讲,西医在治疗上的优势体现于对危重病、急性病及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疾病上。如病人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情况,此时应运用西医的急救处理方法,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扩充血容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升压药等,吸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心肺复苏术或气管切开插管等治疗[4]。此时若用中医辨证予汤药治之虽然有效但显效较慢,但可予中药注射剂如参附、生脉等配合西医治疗。再如外伤的病人,西医的清创缝合技术可以迅速起到止血、修复和保护创面的作用。与此同时可配合活血化瘀、收敛止血、生肌收口等中药治疗以提高疗效。中医在治疗上的优势在于对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上。如肿瘤的病人虽然在有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应予西医手术治疗,但到了疾病的晚期,西医往往采用姑息治疗,予对症、营养支持等处理,此时则可用中医的思维方法进行整体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的饮食、睡眠,调整机体的功能,从而起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命的作用。而在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予中药减轻放化疗副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疑难杂证方面,如患者仅仅表现为背心发凉等症状,则不适合用西医的某个疾病来解释,而中医主要着眼于对整体机能的调理,在治疗这类疾病当中则占有优势。某些功能失常性的疾病,如出现失眠、烦躁等症,也可选择中医治疗,以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其次,中西医的“结合”可以是针对某种疾病的不同阶段来进行治疗方法上的选择。例如脑卒中(脑血管意外)的治疗,急性发作期可选择“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予西药脱水、降颅内高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中药辨证治疗。当急性期过后,患者已逐渐脱离危险,此时需进行功能锻炼,恢复生活自理能力。但临床上患者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肌力。在这个阶段就可以运用中医的针灸和推拿等方法促进肌力的恢复。当肌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患者可以下床练习行走的时候就可以用西医的康复锻炼方法给予恢复治疗。后遗症阶段,尤其应该注意对患者血压的控制,防止二次卒中发生。西药在控制血压方面虽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临床上患者血压的高低与自身的症状有时并不是平行的。

在西药降压的同时配合中药改善患者的自觉症状是很好的选择。目前许多临床报道也已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疗效优于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

3结论

中医与西医并非是矛盾的,两者完全可以有效的结合,而结合点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只要掌握了各自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有选择的结合并运用,则可起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邓铁涛,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9,42,46,60

〔2〕叶传蕙.诊断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44-48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6

【关键词】中医养生会馆、功能设置、功能类别

一、养生者对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需求

中医养生会馆可以理解为它是具有休闲会所功能的中医馆的演变,也可以理解为是具有传统中医养生功能的休闲会所的演变,因此中医养生会馆兼有传统中医馆与现代养生会所的功能。

在对不同地区的中医馆及相关养生会所的实际调研中,笔者总结了它们各自的功能构成。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中医馆的功能是通过中医自然疗法给患者治疗疾病,主要功能构成包含诊断功能、治疗功能、药房功能及制剂功能。养生会所的功能是通过一定的养生方式使人们得以改善亚健康并且放松身心,主要的功能构成包含养生理疗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熏蒸泡浴功能等。作为中医养生会馆,根据中医养生学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将中医馆的功能与相关养生会所的功能结合后,还应融入二者功能之外的新型功能,如食疗餐厅功能、药浴养生功能、生态养生功能、科学研究功能及中医文化传播功能等。针对位于城郊风景区中的中医养生会馆,还应考虑其居住疗养的问题,因此还应考虑设置住宿功能。

简而言之,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构成可以考虑结合中医馆与相关养生会所的功能。对功能构成的构想有健康监测、经络理疗、文化传播、食疗餐厅、熏蒸药浴、休闲聚会、养生住宿及科学研究等。

二、 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设置

1.文化展示功能

中医药文化展区功能构想的意义是想加强中医养生文化在中医养生会馆中的体现。中医养生会馆的文化展示功能在设计上可以根据面积大小划分为文化展架、文化展柜以及文化展厅。文化展架可进行中医文化书籍及中医图典的展示;文化展柜可进行中药药材的展示,让前来养生理疗的客户认识中药。文化展厅具有较大的展览面积,可以进行相对全面的中医药文化展示,更加提升中医养生会馆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内涵。

2.体质检测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将中医诊断与养生二者相结合可以使中医养生理疗更具有一定的依据性与合理性。目前一些中医养生机构忽略了诊断检测的功能,此功能在文中的提出希望可以为以后中医养生会馆检测功能的设置有所帮助。

根据调研,部分养生会所对于亚健康人群的养生理疗工作会从对体质的检测诊断开始。人的体质症状种类繁杂,应在进行养生理疗之前,对亚健康人群的体质状况进行检测,分析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从而运用最适合的养生理疗方式。

3.经络理疗功能

中医经络理疗功能是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需要采用各种中医养生理疗手段,对亚健康病症实施治疗与缓解。在养生理疗方式中,艾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方式属于治疗与理疗相结合的保健手段,在传统中医养生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中医养生会馆中的主要功能用房也是围绕这些具体理疗方式而展开设计的。因此,中医养生会馆中,经络理疗是养生者最常采用的养生理疗方式,其功能也是最主要与最重要的功能,也是最为吸引人群的养生方式。

4.食疗养生功能

中医传统养生理论中,食物养生是不可小觑的养生方式。亚健康人群通过饮食来配合养生理疗项目的实施,能够更合理的实现缓解亚健康状态的造成的困扰。餐饮食疗功能的构想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膳食疗法。食疗功能的设置既可以满足客户对中国传统食疗方式的需求,同时可以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内容,符合中医养生会馆的特点,突出中医养生会馆与现代养生会所的区别。

5.药浴养生功能

中药药浴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自周朝开始,就流行香汤浴,即用中药煎的药水。中医养生会馆是中高端的中医养生场所,因此药浴的功能不能忽视,在中医养生会馆中设置药浴功能,可以更加完善养生理疗项目,为亚健康人群提供更全面的养生服务。

6.环境养生功能

中医养生学中的环境养生包含自然环境养生与社会环境养生两种,此处的环境养生功能指自然环境养生。环境养生包含室外环境养生与室内环境养生两种,作为中医养生会馆,需要体现中医的环境养生是必然的。根据笔者的调研得出,良好的室内环境与生态的自然环境会成为人群选择中医养生会馆的重要因素。环境养生功能的设置也成为中医养生会馆与其他养生会所相比的一大特色。

7.休闲娱乐功能

当今体验式休闲时代背景下,休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机构的兴起使得亲友之间产生了一种新的聚会休闲方式就是结伴去做养生理疗。因此,中医养生会馆的休闲聚会功能是当今体验式休闲时代的产物。在设计中需要在养生功能的基础上增加适合人群聚集以及进行休闲活动的休闲场所,从而为前来养生的人群营造轻松愉快的养生氛围。

8.住宿疗养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中住宿疗养的功能类似于疗养院,此功能适用于郊区型的独立式中医养生会馆。我国目前进入老龄化的社会状态,对于一些退休后的老年人而言,利用闲暇时间住宿在养生会馆中既可以方便自身随时进行养生理疗。对于一些高端商务人士而言,他们由于长期面对工作的压力,会造成身体的透支。因此,在处于亚健康的情况下,高端人士们会选择像度假一样在养生会馆中选择住宿来进行合理的体质调养。

9.科学研究功能

中医养生会馆重在为亚健康人群提供养生理疗服务。科学研究可以为前来养生理疗的亚健康人群各自的亚健康症状和病理进行分析与探究,制定相关养生方案。现有的一些中医馆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开展中医养生研究工作,可以保证养生理疗的方式可以紧随时代脚步,根据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不断出现的亚健康症状来研究新的养生理疗的方式方法,实现养生理疗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二、 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类别分析

在功能设置的研究中,笔者通过分析列出了中医养生会馆的多种功能构想。但是在实际设计的过程中,由于中医养生会馆的地理位置、规模定位以及主要服务人群不同,上述功能不能够完全应用在具体设计中去。因此,笔者将上述对中医养生会馆提出的功能构想进行了类别的划分,分别上述各个功能归类到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及拓展功能中去,希望能在设计中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选择,进行合理的功能配置。

1.基本功能

基本功能即构成某个建筑或者空间必须具备的功能,其功能的设置能够反映这一建筑或者空间的属性及基本运作。对于中医养生会馆而言,其核心功能即为中医养生,是一种新型的养生建筑类型。作为会馆,其具有会所建筑空间的休闲性质;作为中医养生会馆,其主要建筑功能即为中医养生,因此,与养生和休闲有关的功能都应该是其需要具备的。

但由于每个中医养生会馆的条件不同,关于养生内容的功能在设置中也会存在偏重与简略。最基础的养生功能为经络理疗养生,是中医养生会馆必须具备的功能。由于药浴中的足浴是当下最为普遍的养生项目,因此也是中医养生会馆中必备的功能空间。

2.拓展功能

拓展功能是配合基本功能而设置的,有了拓展功能的搭配,可以使建筑空间更具有丰富性与合理性,使用功能上更加完美与平衡。在前文所列的功能设置中,文化展览功能、检测诊断功能、食疗养生功能、药浴养生功能、生态养生功能等属于中医养生会馆的拓展功能。当没有这些功能时,中医养生会馆凭借基本功能仍旧成立,适合规模较小的会馆。当添加上拓展功能时,可以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室内空间与功能配套,适合较大规模的中医养生会馆。同时,拓展功能的选取需要依据中医养生会馆的选址以及市场定位来选择。

3.其他功能

其他功能是跟随时代潮流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而设置另一个层次的功能。在前文所述的功能设置中的健康课堂功能、科学研究功能以及住宿疗养功能即为其他功能。根据笔者调研,很多人在期望中医养生会馆具有住宿疗养功能,一方面是将中医养生会馆作为养生度假场所,另一方面是愿意在中医养生会馆中住宿疗养,以便更好的达到养生效果。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群希望中医养生会馆能够提供给养生者们定期的健康养生课堂的教育。一些中医馆和中医养生馆与相关医疗机构或高校进行合作,以便于进行中医养生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从而探究出更完善的养生项目。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高端的中医养生会馆越来越多,其功能构成及设置应该适应我国当今时代背景。中医养生会馆中各功能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共同构建了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系统。养生理疗与休闲体验是中医养生会馆最主要的功能,这两种功能在中医养生会馆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且通常会有很大的占有率,因此成为中医养生会馆的主要功能;养生课堂、休闲、食疗、药浴、展览等功能则以拓展或其他功能的形式出现在中医养生会馆中,对增强中医养生会馆的活力,丰富中医养生会馆的功能和空间具有重要作用。多样化的功能设置和构成不仅能为养生者提供舒适的养生环境,还能带来传统文化的感受。

参考文献:

[1] 孙涛.亚健康学基础.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5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7

关键词:药学服务;全程化

1药学服务的特征

目前药学服务基本是以药师为给患者和公众健康方面进行专业服务的,其有以下几点特征。①和药物治疗存在一定联系的药学服务需由药师提供合格的药物,特别重要的还有注重观察疾病发展情况和合理治疗,并且对其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果断进行决定,还要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保证安全、有效、节省的药物治疗[1]。② 药学服务需多加注重对患者健康的关注,要细致的对待患者进行治疗,虽然不用为患者进行实际照顾,但应该对患者实施耐心负责的治疗。③必须对药学服务预期目标明确,其中含括对疾病的预防和对疾病的治愈、对其消除或者减轻其症状、缩短病程,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期望的,同时也是医务工作者的愿望和目标。④要更多的关注群众的生活健康质量, 注重治疗和改患者生存质量,深刻认识药物治疗本质,药物不只能是防治疾病,而且还可以改善患者生活品质。

2药学整体服务

伴随医学模式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预防和保健极其重视,这也是医学服务的主要方面。医疗服务现已扩大到整个社会公众,医药学服务不仅仅是患者住院和门诊患者,药学服务现在包括治疗过程及其大众整体保健,其中还应给大众提供终身健康服务。其服务场所不能只局于医疗单位和药店之内,应当扩大到整个社区。整体药学服务应在整个医疗和卫生保健过程之中,药师需要用药学方面的知识,并向医务人员及患者提供直接的、细致的、和药物应用相关的服务,用以提高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及经济性,并改变和提高大众健康的生活质量[2]。医药学服务不仅是治疗当中的一次,还是整个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间断的。医药学服务不只是医院里药师的专职,也是整个社会药师所共有的责任。

3药学服务的影响因素

药学所有相关部门里的配合及制度和观念的协调统一是药学服务实施的根本,合理的编制和相关的药学教育制度及专业知识通常是普及药学服务所必备的条件,合适的药学专业人员、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加上熟练的专业技术这是药学服务实施的关键[3]。另外,还有很多因素能影响到药学服务工作的进行。实施药学服务药师是主体,广大药师在药学服务方面的认知及接受能力对其药学服务的实施有着较大影响。

伴随药学服务的不断展开,其工作内容也在不断拓新,也急需药师的大力投入。有部分药师认为药学服务只是临床药师的工作,只是参与到临床药物治疗时才是药学服务,局限于专业知识,结果产生畏难思想。面对新机会,整体药师要战胜自我,走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探索中进行实践,充实自身的能力与知识,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整体水平。

现在药学部传统编制已经制约了药师们更好的开拓新领域,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不但把药师们的大量时间耗费掉了,还耗费了药师们的大量精力,总是在重复机械性工作也降低了药师们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并间接影响到了药学服务的高效实施。缺少合格的药学人员是影响药学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4],药学教育部门需应在教育形式和内容上不断进行改革发展,更加丰富教学知识范围,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药学服务新理念。在医疗整体合作中应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支持和配合药师工作,这些都是实施药学服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药师在参与临床用药治疗并不是争角色,而是医疗团队合作的回归。药学服务和治疗护理、健康保健服务共同构成卫生保健服务,医务人员需要更好的团结协作,充分发挥出各自专业技能,共同把保障公众健康工作做的更出色。

参考文献:

[1]《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与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与会须知[A];《医药导报》第八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2012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和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资料汇编[C];2012,13(05):476-478.

[2]刘澍楠;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对策[A];2011年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六届临床药师论坛论文集[C];2011,18(07):701-704.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8

关键词:蒙药产业化 蒙药现代化 蒙药发展 经济发展

一、引言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出台,医疗基础卫生建设变得尤为重要,国内医药行业发展迅猛。蒙药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问题值得关注。首先,从文化角度来看,蒙药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不断显示出其独特的医疗价值、研究价值及产业前景。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蒙药产业既可为内蒙古发展新的绿色经济产业链,又可为内蒙古实施可持续科学发展提供长期物质资源支撑,这与自治区“十二五”规划中确立的努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目标相一致。

到目前为止,对蒙药进行研究并分析的学者不是很多,总体可分为单纯的医药研究型和经济研究型两类。前者主要从医药学方面,针对特定的一种或几种蒙药进行成分、药效及副作用等进行研究,指出其存在的危害或者优势,如吴双玉、月亮、梦宝鲁(2002)、明珠儿、刘振国(1994)、阿古拉、朱昱、于兰英(2005)等。这些文章存在的问题是,研究者并未从实际的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蒙药生产及需求问题。经济研究类文章大都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指出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品研发能力弱,基础研究落后,经济总量小,质量存在问题等,并相应地给出建议。这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在于研究时考虑的因素太多,泛泛而谈,针对某个问题不够细致深入;其次,学者并没有站在需求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指出消费者对蒙药的认识及态度。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结合之前学者研究的成果,并补充一些不足的问题,将研究建立在内蒙古自治区整个医药行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消费者需求、蒙药生产企业供给以及蒙药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这三个方面指出蒙药的发展现状。同时,通过把医药研究和经济发展相结合,从蒙药宣传、产业链条以及科研能力三个方面挖掘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导致该现状的原因,最后给予一些政策性建议。

二、内蒙古蒙药的发展现状

(一)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内蒙古医药事业发展速度不断上升。2000-2009年,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与当年内蒙古GDP的百分比在0.60-1.36之间变动,并呈上升趋势。其中,内蒙古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1.15%上升到2009年的1.19%,内蒙古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在全国占比由2000年的0.52%上升为2009年的1.4%。这说明,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人们保健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加大,内蒙古医药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目前,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并呈上升趋势,这为内蒙古医药制造业的发展传来了一个喜讯。另一方面,通过跟全国数据对比发现,内蒙古医药行业占GDP的比值是偏低的,表明我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慢于全国水平,这说明其发展空间较大。

(二) 国内蒙药需求现状

1.从供给方面看

截至2010年, 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 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表1摘录了2005-2008年内蒙古主要蒙药生产企业的收入情况。从中可以看到,2005年3家企业总收入最高,为467458;而2008年的总收入下降很大比例。由此看到,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稳中求升,发展空间很大。在内蒙古医药行业整体上升的趋势下,蒙药发展却有些吃力。同时折射出的问题是,国内蒙药需求仍然较少,甚至在缩减。

2.从消费者对蒙药的接触度看

目前,蒙医药的覆盖面狭窄。复旦大学孙畅等人对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72%的汉族人民并不经常接触蒙药,基本没有接触或听说的人员占24.2%,使用蒙药的主要人员仍然是蒙古族人民。由此看到,蒙医药仍然没有被广泛接受,传播力度不大,消费者对蒙药的了解也并不深入(如表2)。

(三) 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0年,大型蒙药研究所共有6家,拥有蒙药生产企业6家以上;全区现有蒙医药专业技术人员5000多人,蒙医药专业人员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以上;在蒙药材方面,蒙药材品种达1300多种,目前己拥有300余种蒙药制剂品种、11种蒙药剂型。由此看来,蒙医药规模在不断地发展扩大。

1.蒙药发展战略转换

蒙药从萌芽时期到发展时期已经长达15个世纪。进入本世纪,蒙药的发展战略重点已经由最初的垄断生产逐渐转变为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然而,其转变并不成熟和彻底。

(1)蒙药产业化

蒙药产业化是指立足蒙药特色资源,坚持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主导,按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科研技术,加速蒙药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通过构建蒙药科研机构、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为基本要素的蒙药产业集群,将蒙药从种植到市场营销等诸多环节紧密联系到一起,形成支柱产业并获得利益。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中蒙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占呼和浩特医药工业的比重由10%提升到30%,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目前,内蒙古拥有规模较大的蒙药研究所和声望相对较好的蒙药生产厂,如通辽蒙药厂、乌兰浩特市中蒙药厂、库伦蒙药厂等,并拥有专业科研人员和技能人员。

然而,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现状:第一,蒙药产业各环节相互独立,并不能很好联系并构成完善的产业链;科研所研究出的蒙药与生产企业相脱节,导致生产部门不能满足销售环节和广大顾客的需求;第二,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和理论体系的薄弱又不能满足蒙药研究所对人才的迫切需求。此外,由研发不足导致产品质量保障程度和蒙药标准化程度相对较低。

(2)蒙药现代化

在蒙药现代化进程中,质量标准是最关键的问题,蒙药制剂的现代化是根本任务。建立蒙药的系列标准和规范,做到蒙医药标准化、规范化,是推进蒙药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区蒙药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已经起步,《经穴部位标准》、《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已被列入国家标准。蒙药现代化进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蒙药学研究人员和蒙医临床工作人员的比例不协调;蒙药材来源不稳定,蒙药机理及副作用不明确。概括地说,可归结为专业科研人才的缺乏以及科研技术的落后。

2.蒙药发展和地方政府政策

内蒙古在加强蒙中医工作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扶持蒙医中医事业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在经费投入、机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组织管理等方面为蒙中医药的继承发展出台了具体的扶持政策。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将蒙医医院人员经费100%全额列入财政预算,为蒙医医院发挥特色优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08年,内蒙古确定了蒙医工作十一项重点,强调了蒙医药建设力度、蒙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及提高科研水平。随着政府政策的不断强化及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蒙医药发展势在必得。

三、蒙药发展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对蒙药需求现状和蒙药产业发展现状两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一)传播力度不够,产业链条相脱节,生产研发落后是蒙药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二)蒙古族生活习性、文化主要为内蒙古地区居民所了解。无疑,蒙药目前现状也是如此,其很多药品种类不为人知。此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对蒙药了解不透彻,导致购买时存在疑虑,这是蒙药销售的瓶颈。因此,目前蒙药产品并没有广泛进驻一线城市及没有少数民族的地区,导致蒙药发展受阻。

(三)在研发方面,自治区拥有的蒙药专业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集中于医院,科研人员所占比例甚少,因此科研水平低下、科研经费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均导致科研进程的缓慢和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透彻,导致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符,生产和科研相脱节,产品与消费者需求相脱节。在销售环节,蒙药没有直接商,导致蒙药的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掠夺。这些问题最终导致整个蒙药产业链条的不完善。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提高科研水平,建立强大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生产和销售的坚强后盾。在全区最大的七个蒙研所中,雇佣员工共计1610人,不及一个大型IT公司的雇佣人数。没有足够的规模,蒙药企业就不可能产生规模经济、赢得更广泛的顾客。

四、政策建议

(一)生产与科研一体化,巩固分散行业

任何一个产业在产业链条不完善的情况下,都不会有长远的发展,蒙药产业同样如此。因此,整合分裂的产业链条,合并分散的企业,形成整体的、统一的蒙医药队伍是当前蒙药发展的重点。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直接完善的销售基地,保证蒙药直接销售。通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蒙药产业的利润,还可以降低购买者的价格,促使消费者增加购买量。

(二)传播蒙古族文化、推广蒙药产品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营销局限问题,蒙药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营销策略,如在不同的地区开办加盟店、连锁店,尤其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增强品牌知名度。依靠企业现已形成的核心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发挥自治区医药、保健品已有的营销网络优势,加快市场营销网络的建设速度。提高销售队伍的素质,以优质的服务、创新的营销策略抢占医药市场的制高点,将产品做大、做强。另外,为不同地区蒙药药店配备专业蒙医从业人员,运用蒙药二次配方法,不拘泥于固定的药物试剂,针对不同的情况药师进行二次配方,充分发挥其蒙药药效。

(三)提高药品质量

对于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是产品质量问题。由于蒙药机理和西药有很多不同以及蒙药材的天然特点,使得蒙药具有药力强劲、荮效奇特、可以治疗疑难杂症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如果蒙药生产企业能够保证蒙药产品质量,这将为蒙药的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优势。蒙药产业应该严格运用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建立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严格检测药品成分及副作用,为消费者提供高效、安全、放心的蒙药。

(四)政府重点扶持并发展

内蒙古的六大特色产业为乳业、煤业、纺织业、硅资源、马铃薯、重要口岸,唯独没有蒙药产业。政府将蒙药产业发展定位为发展少数民族经济问题,而非整个自治区的支柱产业。蒙药产业具有潜在的发展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并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扶持蒙药行业快速发展,让广大消费者感受到蒙药产业的重要性。因此,政府应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助、加快专业人才培养、设立必要的保护政策;另一方面,为保护蒙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蒙药生产公司必须和自治区政府合作,共同推动和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完善司法解释透明。

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nmgtj.省略/.

[2]徐天平.内蒙古产业现状与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J].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2009(6).

[3]孙畅等.呼和浩特市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蒙药情况调 查[J].中国药事,2011(1).

[4]娜拉.蒙医药业得产业化发展要求[J].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5).

[5]乌力吉特古斯,那顺达来.蒙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设想[m]. 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2003(10).

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展望范文9

1.1调查对象

2014年7—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抽取6个地级市37所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公办公营、民办民营和公办民营),在各类型养老机构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60岁老年人1200例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60岁;(2)在养老机构居住1年及以上;(3)意识清楚;(4)能够正常交流。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障碍;(2)交流存在困难(包括失聪)。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收回1192份,回收率为99.3%,其中有效问卷1158份,有效率为96.5%。

1.2调查工具

在参阅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山东省养老机构老年人社会需求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生活照料需求、健康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心理归属、价值需求和养老机构基本信息7个项目。本研究选取的指标主要来源于一般情况、健康需求和养老机构基本信息3个项目。正式调查之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00例老年人进行预调查,结果表明问卷应答率为93%,健康需求问卷各条目相关系数是0.57~0.81,具有较高的相关性,Cronbach'sα系数为0.73,该问卷内部一致性尚可。

1.3调查方法

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进入养老机构与老年人进行面对面调查,问卷完成当场收回。按照信息饱和的原则抽取有代表性的老年人37例进行访谈以获取定性资料,对定量研究结果中的某些具体指标及问题进行情境式阐释,以弥补定量研究的不足。

1.4统计学方法

运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机录入与核对,运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在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现状;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体检次数、拿药地点和住院地点分布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

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状况、曾从事职业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不同类型养老机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现状

152例(13.1%)老年人所属养老机构未配备医务人员,其中7.0%(81/1158)是公办公营,3.7%(43/1158)是民办民营,2.4%(28/1158)是公办民营。40例(3.5%)老年人所属养老机构未配备护理人员,其中2.2%(25/1158)是公办公营,1.3%(15/1158)是公办民营。不同养老机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率低于民办民营、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体检次数、拿药地点和住院地点的差异性分析

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过去1年内体检次数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养老机构老年人过去1年内拿药地点和住院地点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4养老机构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体检需求:29.4%(340/1158)的老年人很希望体检,52.8%(612/1158)的老年人希望体检,同时也有17.8%(206/1158)的老年人表示不太关心。拿药地点:66.7%(772/1158)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内诊室拿药,33.3%(386/1158)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外的药房或医院拿药。住院地点:50.7%(587/1158)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内住院,49.3%(571/1158)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外的医院住院。

3讨论

3.1不同类型养老机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率存在较大差异

医务人员、护理人员的配备状况是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模式的决定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率存在较大差异。公办公营的养老机构医务人员、护理人员配备率低,数量少,这与普通观念里公立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条件较为完善的思想相悖。一方面,这可能与公立医院非营利的性质有关,公立养老机构的服务资源由国家进行配置,机构没有自。其公益性决定了微利,投入资金不足、入不敷出是医疗服务不完善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养老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私立养老机构的发展相对比较灵活,为谋求发展以及在养老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私立养老机构会根据养老市场上老年人的偏好对服务内容进行调整、完善,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公立养老机构凭借其政府主导的优势,与养老机构外的医院形成合作,这种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方式能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因此,有些公立养老机构不需要在机构内部设立医疗服务场所。

3.2不同类型养老机构之间老年人体检次数差异明显,老年人对体检的需求较高

预防保健服务可以及时发现疾病、减轻患者早期治疗的痛苦和防止更多的并发症出现,并且预防成本远低于疾病发生后的治疗成本。体检情况是反映养老机构对预防服务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志。本研究发现,入住公办公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绝大多数在过去1年内体检过1次或2次,从未体检过的仅占9.7%,表明公办公营养老机构对预防比较重视,这一服务在山东省各地也比较普及。民办民营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过去1年内体检过3次及以上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养老机构,但从未参加过体检的比例也高于其他类型养老机构。这表明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存在两极分化,其原因可能为有些私立养老机构提供公寓式服务,条件较好,各方面的服务均完备。但是有些私立养老机构却是家庭式,夫妻两人经营,没有其他护理人员,更没有医疗设备,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本研究发现,在体检需求上,有29.4%的老年人很希望体检,52.8%的老年人希望体检,17.8%的老年人表示不太关心。提示多数老年人希望体检,表明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部分老年人对此表示不在乎,其原因可能为:(1)对自身疾病的错误认识有关,认为自己偶尔的胸闷、头晕等症状并不是患有疾病,根本不需要体检;(2)认为体检不能治疗疾病,对其身体没有益处而不愿意参加体检。“重治轻防”这一错误思想普遍存在,应该引起所有人的重视,必须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变。

3.3就医地点需求视疾病严重程度而定

对于就医地点期望的分析,分拿药和住院两种情况,这与黄欢和孟祥麒的研究思路基本一致。在拿药地点期望上,66.7%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内诊室拿药,33.3%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外的药房或医院拿药。提示多数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内诊室拿药,其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自身(活动能力、经济状况、思想观念等)、养老机构(是否设有医疗机构、药品种类、药品质量、药品价格等)和养老机构外医疗服务场所(药品价格、医保是否覆盖、便利程度等)3方面有关。对于住院地点的期望,50.7%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内住院,49.3%的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外的医院住院。提示希望在养老机构内住院和希望在养老机构外医院住院的比例相差无几。可见,病情的严重程度会影响老年人对于就医地点的期望,病情较为严重需要住院时,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外医院的期望更高。访谈中发现部分老年人希望在养老机构外医院住院的原因是子女可以陪伴。养老机构模式减少了老年人与子女见面的次数,但是老年人对子女的情感依赖并未因此淡化,其希望子女多陪伴自己,住院需要陪床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合理,这在侧面反映了养老机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的需求。

4结语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