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集锦9篇

时间:2024-01-18 14:39:23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1

【摘要】 目的为实现乌药高效持续利用,对其化学成分的分布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系统预试法对乌药植株不同部位的水、95%乙醇、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对乌药各部位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乌药各部位可能含有糖类、酚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皂苷、黄酮、蒽醌、香豆素、内酯、甾体等化学成分,植株不同器官中化学成分存在差异。结论初步确定乌药各部位含有多种有效成分,为以后深入开展乌药资源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乌药; 化学成分; 预试验

乌药Lindera aggregata (Sims) Kosterm.为樟科山胡椒属药用植物,其块根入药,具有顺气止痛、温肾散寒等功效,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湖南、广东等地,一般认为浙江天台所产者品质最佳,称“天台乌药”或“台乌药”[1,2]。为了充分了解该植物化学成分的分布特性,本文采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常规溶剂,定性分析了乌药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为今后综合利用天台乌药的野生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原料

乌药植株采自浙江省天台山。分叶、茎、直根、块根采集,塑料袋封装,立即带回实验室,洗净材料,自然风干,115 ℃杀青20 min,70 ℃下干燥7 h,研磨后过0.45 mm金属网筛,将烘干样品置于干燥器中保存,备用。

1.2 试剂

95%乙醇、石油醚(沸程60~90℃)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其余试剂(茚三酮试剂、双缩脲试剂、三氯化铁试液、明胶试剂、α-萘酚、盐酸-镁粉试剂、异羟肟酸试剂等)自配。

1.3 仪器

DF-101S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公司);RE-52AA型旋转蒸发器(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SHZ-D Ⅲ型循环水式真空泵(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FA-2004A型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DHG-9053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Milli-Q型纯水超纯水系统(美国Millipore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液的制备[3]

乌药按叶、茎、直根、块根4种营养器官分开,分别取样品制备:①水提液:取样品粗粉5 g,加水60 ml,在50~60 ℃的水浴上加热1 h,过滤,滤液做表1所示试验。②乙醇提取液:取样品粗粉10 g,加95%乙醇100 ml,水浴上加热回流1 h,过滤,滤液留2 ml做表2所示A试验,其余浓缩成浸膏,一部分加少量2%HCl研溶过滤,分出酸液进行B试验,附滤纸上的残渣再以少量乙醇溶解,作C项试验;另一部分浸膏复以少量的醋酸乙酯溶解,溶液置分液漏斗中加适量5% NaOH 振摇,使酚性物及有机酸等转入下层NaOH 水溶液中,剩下的醋酸乙酯为中性部分,用蒸馏水洗至碱性即可备用,将醋酸乙酯液3 ml,在水浴上蒸干以2 ml乙醇溶解作D项试验。③石油醚提取液:取样品粗粉1 g,加10 ml石油醚,密闭,室温放置2 h后过滤,滤液置表面皿上任其挥发,残留物进行表3所示试验。

2.2 化学成分预实验

利用药用植物成分在各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采用水、95%乙醇、石油醚3种溶剂分别提取,进行预试验。根据反应现象的快速和剧烈程度分为5个级别[4]:剧烈阳性(用“+++”表示)、极阳性(用“++”表示)、阳性反应(用“+”表示)、反应不明显(用“±”表示)、阴性反应(用“-”表示)。实验结果见表1~3。表1 水提液的预试结果(略)表2 95%乙醇提取液的预试结果(略)表3 石油醚提取液的预试结果(略)

3 讨论

从系统预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乌药各部位可能含有糖类、酚类、鞣质、氨基酸、蛋白质、生物碱、皂苷、黄酮、蒽醌、香豆素、内酯、甾体等化学成分,但是各成分在不同器官中的含量还是有差异:氨基酸在块根中含量较高;蛋白质在叶子中含量较多;有机酸在直根、块根、茎中都较少;生物碱在直根和块根中含量较高;甾体皂苷在茎中含量较少。植物中醇溶性鞣质、酚类、强心苷的含量表现不明显。植物中普遍含有蒽醌、黄酮、香豆素与萜类内酯等化学成分,直根、块根中含有羟基蒽醌,但叶子中含有蒽醌衍生物;根叶中的黄酮含量较高,茎中香豆素与萜类内酯含量较高。有些成分如生物碱在不同提取液的预试验中,表现出含量的差异,说明植物体中有些化学成分在各部位中的存在形态或结构的差异。

传统乌药入药仅以其块根,地上部分的药用价值尚未被开发和利用。本研究发现乌药植物的茎、叶等地上部分也含有与入药部位相同的化学成分,有些含量甚至高于块根。因此,通过对乌药植株各部位的深入研究,为今后持续、综合、全面利用该类植物资源提供了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

[2]何元洋.浅谈台乌药[J].湖南中医杂志,1998,14(4):60.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2

对表1的具体分析如下。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

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

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

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

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

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

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

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

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

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

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

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

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

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该17个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如下。

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

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

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

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

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

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

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到的有111个,使用率为86.72%。使用最多的语义类型为“方剂”,使用了33102次,占系统总数的26.86%。使用最少的为“雌雄霹雳火”“方剂功用”“经络学说”“矿物”“声音”“心理功能-中医心理”“针灸处方”等8个语义类型,使用频次均为1次。除“雌雄霹雳火”“针灸处方”为错误类型外,其他6个类型占语义类型总数的4.7%。4.7%的语义类型使用情况占系统概念总数少于0.006%。由于中医药学语言系通过的语义类型是存在等级结构的,上位语义类型都是比较大的概念,或仅作为分类而存在,所以其下归类的概念数量较少,不能仅以数值来说明整体使用情况。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中医药学语言系统分类整体框架合理,但在具体下位语义类型的设置上还需调整,不能将过于具体的概念或组合概念作为语义类型。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3

【关键词】大鼠围绝经期葛根素注射液雌激素样作用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ectofpuerarininjectiononserumestradiolinfemaleratswithovaryremoved.Methods:SDratsweredividedtohighdosepueraringroup,lowdosepueraringroup,premaringroup,controlgroup,andshamoperationgroup,10ratsineach.Ovariectomizedmodelwasestablishedinallgroupsexceptshamoperationgroup(asuccessfulmodelwasidentifiedbydetectingthelevelofestradiolonthe7thpostoperativeday).Thelevelofestradiolwasdeterminedonthe30thdayafteradministrationofpuerarininjection,premarinsolution,andsaline,respectively.Results:Thelevelofestradiolwassignificantlylowerinthecontrolgroupcomparedtoother4groups(P<0.01).Conclusion:Puerarininjectionhasestrogenlikeeffectbyincreasingtheserumlevelofestradiolinovariectomizedrats.

Keywordsratperimenopausepuerarininjectionestrogenlikeeffect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围绝经期过程中,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神经症状等一系列临床症候群。雌激素替代疗法(ERT)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经典方法。但长期使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即使与孕激素合用也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危险[1]。因此寻找一种理想的ERT药物,能选择性地作用于心、脑、骨骼等器官,又尽可能减少对子宫、卵巢、的副作用,是ERT研究的重要任务。目前国内外研究显示某些植物激素(如大豆异黄酮)具有雌激素相似的作用,却没有诱发肿瘤之虞[2,3]。

从中药葛根中所提取的葛根素,其结构与大豆异黄酮相似,而其异黄酮的含量为大豆的几十甚至上百倍[3]。本研究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模拟绝经后大鼠,用葛根素注射液灌胃,观察其对去卵巢大鼠雌激素分泌水平的影响,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是否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清洁级,18月龄(相当于生育期),体重220~250g,由浙江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1.2实验药物葛根素注射液(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每2ml约含葛根素100mg,批号:020710);倍美力片剂(美国惠氏艾尔斯特公司艾尔斯特大药厂,每片含有0.625mg雌二醇,批号:0509125);生理盐水(石家庄四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041018502)。

1.3试剂和仪器E2试剂盒(大连泛邦化工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科龙BCD246AK3低温冰箱(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4实验方法

1.4.1动物造模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称重编号后,随机抽取10只为假手术组。余40只大鼠开腹,结扎切除卵巢,造大鼠去势模型。假手术组不切卵巢,仅切除卵巢周围少许脂肪。

1.4.2分组给药去势大鼠随机分葛根素高剂量组、葛根素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每组10只。造模后第7天开始,葛根素高剂量组予葛根素注射液120mg/(kg·d),葛根素低剂量组予葛根素注射液60mg/(kg·d),倍美力组予倍美力水溶液0.07mg/(kg·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生理盐水2ml,灌胃,均1天1次。各组在造模后7天及用药后30天分别取血,用酶联法测血E2含量。

1.4.3标本采集于毛细血管眼底静脉丛采血1.5ml,静置1小时后,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20min,取上清液于安倍管,20℃冰箱保存。

1.4.4血情E2测定根据试剂盒的要求,检测血清标本中的E2含量。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进行不同组间均数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为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2实验结果

2.1造模后第7天大鼠血清E2水平各组去卵巢大鼠血清E2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造模成功。见表1、图1。表1造模后第7天血清E2水平比较与其他四组比较,P<0.01图1五组大鼠造模7天血E2值

2.2用药30天后大鼠血清E2水平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高、低剂量组,倍美力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血清E2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表2、图2。表2用药30天后大鼠血清E2水平比较与其他四组比较,P<0.01图2五组大鼠治疗30天后血E2值

3讨论

植物雌激素(PE)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水果和蔬菜中的非甾体类化合物,其结构和生物活性均类似于雌激素。植物雌激素依据分子结构的不同主要分为三大类:异黄酮类、木脂素类和香豆素类[4],均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于植物中。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异黄酮类化合物。近年来,已认识到植物雌激素是具有雌激素效能的天然化合物,可以从植物中获取并将其活化,发挥雌激素作用[5]。国内外较多学者关注利用这些雌激素样作用预防和治疗雌激素缺乏相关疾病,用以取代激素替代疗法(HRT)以减少其副作用。植物雌激素被作为激素替代治疗的“天然”代用品,在预防和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方面也受到大量研究。大豆异黄酮是植物雌激素的最主要来源。有资料显示,大豆异黄酮对雌性动物的内分泌有调节作用[6,7],可作为雌激素的替代物。葛根素(puerarin)由豆科葛属植物中提取,成分为4,7二羟基8βD葡萄糖基异黄酮。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应用葛根素治疗去卵巢大鼠鼻黏膜萎缩和预防骨质疏松[8,9],均取得了肯定的效果,推测可能与葛根素的雌激素样活性有关。

大鼠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去势)是一种良好的雌激素缺乏模型[10],是国际上研究妇女围绝经期内分泌特点所普遍采用的造模方法。本实验应用此模型来探讨葛根素与倍美力(倍美力是从孕马血清中提纯的结合雌激素,是一种动物源性雌激素制剂,含多种成分,主要为17β雌二醇和雌酮)的雌激素样作用的异同,以更好地了解葛根素的雌激素样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后第7天去卵巢大鼠血清E2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造模成功。假手术组因为保留卵巢,仍具有正常激素水平,故E2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各组用药30天后,葛根素注射液高、低剂量组、倍美力组、假手术组的E2水平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此四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大鼠去卵巢后导致血清E2水平下降,补充雌激素使血清E2水平明显升高,葛根素具有与倍美力相同的上调血清E2水平的作用,这对于维持去卵巢大鼠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提示,葛根素具有雌激素样作用,但并未显示出一定的量效关系。其次,葛根素和倍美力分别是植物源性雌激素和动物源性雌激素,它们与两种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的亲和力是否相同,是否与同种雌激素受体结合起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小愚,段碧芳.日本汉方治疗女性更年期障碍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22(4):195198

2BarbaraBS.Hormones,Mood,andCognitiveFunctioningInPostmenopausalWomen.Obstetric&Gynecology,2001,87(2):2026

3郭建平,孙其荣,周全,等.葛根总黄酮不同提取工艺探讨.中草药,2000,26(10):522523

4白晓霞.植物雌激素与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3):113115

5陈慧.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相关性疾病.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4):208

6SongTT,HendrichS,MurphyPA.Estrogenicactivityofglycitein,asoyisoflavone.JAgricFoodChem,1999,47(4):16071610

7MukiesAL,LombardC,SstraussBJ,etal.Dietaryflowsupplementationdecreasespostmenopausalhotflushes:effectsofsoyandwheat.Maturitas,1995,21(3):189

8戚本明,王正强,郑明秀,等.葛根总黄酮治疗去势大鼠鼻黏膜萎缩的研究.临床耳鼻咽喉杂志,2001,15(8):366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4

植物的血液

植物“血液”的颜色多种多样,有的是透明的,有的呈乳白色,有的与人血一样为鲜红色;有的呈流质状,有的很粘稠;有的芳香四溢,有的臭气熏天。

牛奶树是一种生长在巴西境内,亚马逊河流域的树木,当地居民戏称它为“哺乳女神”。只要割破它的树皮,就会有大量的白色乳汁流出,颜色和味道都很像牛奶,其成分含糖、蛋白质和脂肪,也与牛奶相似。当地人把它的汁液煮沸,再加上白糖,就成了美味可口的饮料。

箭毒木生长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里,这些树木的汁液含有剧毒,“见血封喉”。这种树的树皮里有一种白色浆液,如果误入眼睛,就会造成失明;如果误食,就会造成心脏麻痹而导致死亡。因此,当地猎人常常把这种白色浆液涂抹于箭头上,用于猎杀野兽。

在我国广西、云南等地,有一种专门依附于其他树木生长的藤木本植物――鸡血藤。如果用刀将其砍断,它就会流出一种棕红色的汁液。更奇怪的是,这种汁液的颜色还会慢慢改变,逐渐变成鲜红色,就像杀鸡刚流出的鸡血颜色,“鸡血藤”因此得名。经科学家研究分析,它的“血液”含有鞣质、还原糖等物质,有极高的药用价值,用它制成的药物,如鸡血藤膏、鸡血藤片等,都有散气、活血和止痛的功效。

原产于加那利群岛的龙血树,是一种百合科的小乔木。这种树木高10多米,树干很粗。龙血树的茎干受伤后,会流出一种暗红色的液体,这是该树的树脂。人们常常将这些树脂用于医学和美容。

为人类造血

人类的血型,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细胞表面分子结构的类别。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为全身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并排出废物。科学家发现,植物体内也有类似于人体的附在红细胞表面的血型物质,即血型糖。人的血型是由血型糖决定的,植物体内也有和人类血型物质相同的东西,其中以红色果实的植物中数量最多。科学家还发现,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都含有血型物质,并且植物的血型物质在果实成熟和发育过程中,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待果实成熟时,血型物质含量达到最高值。

在玉米、油菜和烟草等植物体中,含有类似于人体血红蛋白的基因。这表明植物也有造血功能!如果再把铁原子加入其中,就能够制造出人体所需的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极易与氧原子发生结合和分离,因此具有输氧的功能。基于这一发现,科学家认为利用植物制造人体所需要的血液将会成为现实。

科学家已经利用植物培育了两种血液产品,通过临床试验,已经可以帮助患有血友病的患者,这些血液产品能帮助人体内的血液快速凝结。科学家指出,目前使用的血液凝结药物,是用人的血浆或哺乳动物的细胞制造出来的,成本比较高,而且使用人或动物细胞制造出来的血液药品,有传染艾滋病毒、肝炎病毒的危险。如果使用从植物培育出来的血液产品,不仅可以避免疾病的传染,成本也相对低廉。植物或将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血库。

(选自《科学24小时》,有删节)

【思考练习】

1.从全文看,植物的“血液”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1)原产于加那利群岛的龙血树,是一种百合科的小乔木。这种树木高10多米,树干很粗。龙血树的茎干受伤后,会流出一种暗红色的液体,这是该树的树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类的血型,是指血液中红血球细胞表面分子结构的类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言准确是说明文的基本要求之一,请对下列句子作具体赏析。

(1)从某种意义上说,植物也有“血液”,那就是它的汁液,它们也有不同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科学家还发现,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中都含有血型物质,并且植物的血型物质在果实成熟和发育过程中,从无到有,并逐渐增多,待果实成熟时,血型物质含量达到最高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实现用植物为人类造血,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与目前使用的动物血液产品比,植物“血液”有哪些优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也有血液》

1.①可作为人类美味可口的饮料;②可用于医学和美容;③可为人类造血,成为人类取之不尽的血库。

2.(1)举例子,列举龙血树流出的是一种暗红色的液体,说明植物“血液”的颜色多种多样。(2)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血型的本质是“血液中红血球细胞表面分子结构的类别”。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5

【关键词】 植物亲缘关系 蒙药性味 相关性研究

蒙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蒙古族人民在与疾病斗争和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和精选出来的经验结晶。蒙古医药学先后吸取了藏医药学及部分印度医药学理论,逐步形成了既有独特理论又有丰富经验的近代蒙医药药性理论体系[1]。然而,与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相比,蒙医药药性理论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要想发展蒙药,使蒙药实现现代化,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前提就是必须实现蒙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化,否则只会使蒙药的现代化研究成为空中楼阁,想进一步深入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有一定难度。为此,解决蒙药药性研究存在的现状及瓶颈问题,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已迫在眉睫。

1 蒙药药性研究的基本现状

1.1 理论研究方面 药性理论体系是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作用的高度概括。

蒙药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兄弟民族药物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本民族用药经验总结出的一整套理论,并应用于临床,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这一整套的药性理论构建了一个五元、六味、药力、八性、十七效的药性理论体系[2]。五元:蒙药学以古代朴素的五元(土、水、火、气、空)为理论基础。六味:药物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味道,是五元在药物形成的过程中,经过复杂作用而造就的,概括起来可分为甘、酸、咸、苦、辛、涩六种;甘味,在五元中以土、水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酸味,在五元中以火、土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咸味,在五元中以水、火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苦味,在五元中以水、气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涩味,在五元中以土、气含量为主,其它元素为辅。药力:不外寒热两性,即阴性和阳性两大类型[3];阳性有升阳、消食、祛风寒、除痰湿的作用;寒性药物有镇静安神、健身泽肤、祛瘀、降火的作用;治疗阴性病(寒性疾患),则用阳性药(温热药);治疗阳性病(热性疾患),则用阴性药(寒凉药)。蒙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药物具有重、腻、寒、钝、轻、糙、热、锐等八种基本药性[4];其中,重、腻二性克制“赫依”(五元中的气、风)病证,寒、钝二性克制“希拉”(五元中的火、阳)病证,轻、糙、热、锐四性能克制“巴达干”(五元中的水、津液、痰湿)的主要特性;反之,轻、糙、寒三性生“赫依”;热、锐、腻三性生“希拉”;重、腻、寒、钝四性生“巴达干”。蒙医用药的基本原则就是利用蒙药性能调整机体内部的“赫依”(气)、“希拉”(火)、“巴达干”(体液)的偏盛偏衰。但蒙药药性理论的提出受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元学说的影响,加之游牧民族地区医药发展缓慢,蒙药至今仍带有浓厚的传统民族文化色彩,存在着意向性、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客观性证据难循。总之,蒙药药性在理论研究上宏观把握明显,微观分析缺失,缺乏创新性见解。

1.2 物质基础、药理效应研究方面 近年来,药学学者在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蒙药的化学成分和药效药理作用方面虽然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数据[5],但对于这些化学成分、药效药理作用与蒙药药性理论中的性味及功效之间有什么联系却缺少研究。蒙医药界对药性的把握基本基于实践应用经验,而蒙药性味与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找出贯通整体、化解矛盾、统一判断的标准。

2 蒙药药性研究的关键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

迄今为止,蒙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仍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药性与药理作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之间严重脱节更是制约蒙药药性理论深入研究的瓶颈。因此,笔者试图借鉴药用植物亲缘学及中医药关于中药药性-药效物质基础的理论研究来探索蒙药的实质与规律。即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范围内确定研究对象,开展蒙药药性研究,确保其化学成分的可比性,凸显蒙药植物亲缘关系-药性-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这一研究思路的提出,有望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基于亲缘关系的蒙药药性研究的意义

针对蒙药药性与化学成分、药理效应之间不能实现有机关联这一制约蒙药药性理论深入研究的瓶颈问题,在一定亲缘关系范围内,对常用蒙药同一药性进行研究,通过归纳其药性的共性药理效应,探求相应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进而阐释“植物亲缘关系-药性-药理作用-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不仅可以深刻认识蒙药药性理论的科学价值,而且能够为解读蒙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思路和方法。

4 基于亲缘关系的蒙药药性研究思路

植物的亲缘关系是植物类群在系统发生上所显示的某种演化关系。反应植物亲缘关系的分类方法属于自然分类系统,一定程度上是药用植物生物学本质的具体体现,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6]。而传统的蒙药药性,包括药性、药味、功效等,是建立在大量的用药经验基础之上归纳总结出来的,是一种基于传统理论的分类方法。将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与传统蒙药药性相结合,在科属的分类单元内,以具有相同药性的药物为研究对象,寻求共性药理活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与药性关联的化学成分,从而开展蒙药化学成分、植物亲缘关系、药理作用、药性四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探讨蒙药药性研究的思路,进而发展和完善蒙药药性理论。

4.1 典籍及文献整理 解放以来,蒙药在本草典籍的翻译整理、文献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认药白晶鉴》、《识药学》、《内蒙古植物药志》、《蒙药学》、《蒙药正典》、《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实用蒙药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蒙医学》已相继出版,以此为基本数据源,包括药名、基原、原植物、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信息,建立相应的数据库。此外、蒙药和中药还大量交叉应用,内蒙古中药用野生植物共有1 042种,蒙药用野生植物共有508种,中药和蒙药共用的药用野生植物共有474种,在中药和蒙药共用的野生植物中有302种的药用部位相同[7]。因此,《中药大辞典》、《新编中药志》、《中华本草》、《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等大型工具书也可作为数据源,提供基原、原植物、药理、化学成分、分子量、理化性质等相关信息。

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初步筛选出同一药性蒙药相应的物质基础、药理作用、活性成分在不同的科属分布等相关规律;同时也可初步筛选出同一科属蒙药共性药性、药理作用、物质基础等相关规律;这些初步的筛选结果可以为蒙药药性、药理作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四者之间的关联规律提供线索。此研究可为蒙药现代化及开发新的蒙药资源、指导用药合理性奠定基础。

4.2 基于亲缘关系的药理效应与物质基础研究 根据文献整理和数据挖掘的结果,选取亲缘关系较近的蒙药,进行共性药理效应评价,确定蒙药药性与药理作用的关联性。结合药理作用与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最终实现蒙药药性与化学成分的有机关联。

4.3 研究实例 我们课题组初步整理唇形科常用蒙药后,根据药性-药理作用-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之间的关联规律发现本类群蒙药大致分为三类[8]:第一类蒙药味苦、辛,性温(虽然有些蒙药味甘但与机体作用后味变辛),具有轻、糙之效。蒙医临床用于风寒感冒及燥协日乌素(燥湿),如毕日阳古(香青兰)、哈敦-毕日阳古(岩青兰)、哈日-吉如格(荆芥)、包日-麻吉(紫苏)等,这类蒙药主要含有大量的挥发油类成分[9]。第二类蒙药味苦,性寒,具有轻、钝之效。蒙医临床用于毒热之症,如协日-浑钦(黄芩)、好斯-其其格图-洪芩(并头黄芩)、查干-无嘎拉锦-图古日埃(蒙古糙苏)等,这类蒙药主要含有大量的黄酮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酮类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与抗病毒作用[10]。第三类蒙药味苦、辛,性凉,具有腻、锐、糙之效。蒙医临床用于血瘀、月经不调等症,如乌兰-温都苏(丹参)、都日布乐吉-乌布斯(益母草)、查干-都日布乐吉-乌布斯(白益母草),这类蒙药主要含有酚酸类及生物碱类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酚酸类成分具有显著改善人体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等作用。生物碱类成分(益母草碱)则具有兴奋子宫等作用[11]。

我们对龙胆科常用蒙药进行初步整理发现龙胆科蒙药可以分为三类[8]:第一类为“地格达”类蒙药,这类蒙药全部是全草入药,苦味,性寒,多具有糙、燥之效,可燥热性“希日乌素”(痰湿),治希拉热。具有清热解毒、清热凉血的作用。代表药物如希给拉-地格达(花锚)、哈日-特木尔-地格达(扁蕾)、哈比日干-地格达(肋柱花)、吉斯-地格达(尖叶假龙胆)等[12]。第二类为“龙胆类”蒙药,这类蒙药以植物的根茎入药,包括中药中常用的龙胆、坚龙胆、三花龙胆等,性味及功效与中药龙胆相同。第三类为“秦艽类”蒙药,包括秦艽、呼和-鲁-苏斯(达乌里龙胆)等,它们性味及功效与中药秦艽相同。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的功效。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骨节烦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症。上述龙胆科植物主要含有口山酮与环烯醚萜类成分,这类成分具有保肝利胆和抗炎等作用,我们推测这两类成分为龙胆科植物清热解毒的重要物质基础[13]。

此外,通过野外调查、文献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龙胆科药用植物龙胆与秦艽,两类药材虽都同为龙胆属植物,但它们却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组(Section),即龙胆组(Sect. Pneumonanthe)和秦艽组(Sect. Cruciata)。秦艽组在药材形态上有其明显的特征,即根头部为众多的纤维状的残叶所包围,而龙胆组则没有。这两组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必然存在某些差异,药物的性味亦然有所区别。

通过以上研究实例表明:蒙物在一定亲缘关系内,可以实现药性与药理效应的统一,避免了药理指标的分散和特异性差等问题,为进行与药性相关联的物质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松林,乌云斯日古楞.试论中国蒙药的研究概况[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6, 12(1):26-29.

[2] 包·照日格图,郑进,海银梅.中药与蒙药药性理论比较研究[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 28(3): 31-33.

[3] 刘振国.蒙古民族用药特点概述[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5:4-6.

[4] 罗布桑.蒙药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 1989:12.

[5] 王秀兰,哈旦宝力高,金亮.蒙药药理研究中指标检测现状及发展设想[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8,14(11):78-79.

[6] 杨洪军,唐仕欢,黄璐琦,等.基于亲缘关系的中药药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983-2985.

[7] 木兰,于晶峰,安彩艳,等.内蒙古地区中药和蒙药共用野生植物药用部位的对比研究[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30(6):543-545.

[8] 内蒙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内蒙古植物志[M].5卷.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0:67-229.

[9] 曾南,杨旋,周桢昊,等.荆芥挥发油对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炎症介质的影响[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6,28(4):154-156.

[10] 邓淑华,王鸿梅,刘艳华.黄芩茎叶总黄酮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25 (3):324-325.

[11] 顾月丽,顾江红.益母草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15 (4):320-323.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6

【摘要】 目的建立3种石斛药材的氢核磁共振谱(1HNMR)特征图谱。方法首先采用溶剂萃取法或硅胶色谱分离法获得3种石斛(束花石斛D.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ex Lindl和金钗石斛D.nobile Lindl.)的特征提取物及其主要成分,然后利用FT-1HNMR(300MHz)技术测定得1HNMR特征图谱并对特征信号进行归属。结果束花石斛、金钗石斛的SCE-B和铁皮石斛的SCEA特征提取物的1HNMR特征图谱可作为该药材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结论 建立的1HNMR特征图谱方法在鉴别中药石斛上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束花石斛 铁皮石斛 金钗石斛 氢核磁共振谱特征图谱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the 1HNMR fingerprints of 3 Dendrobium species.MethodsSolvent extraction and silica gel chromatography were used to separat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SCE A or B from the stem of 3 Dendrobium species. The characteristic signals of the 1HNMR finger print were ananlysed afte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s of the compounds isolated from SCE A or B. Results1HNMR characteristic spectrum of the samples of D. chrysanthum Wall., D. candidum Wall.ex Lindl and D.nobile Lindl.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regions showed highl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nd reproducibility, respectively. ConclusionThe 1HNMR spectrum of SCE A or B from the stem of 3 Dendrobium species can be utilized for its original authentication.

Key words:Dendrobium chrysanthum; D. candidum; D. nobile; 1HNMR characteristic spectra

石斛为常用中药,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的功效。《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石斛原植物包括环草石斛Dendrobium loddigesii Rolfe,马鞭石斛D. fimbriafum Hook.var.oculatum Hook.,黄草(束花)石斛D. chrysanthum Wall.,铁皮石斛D. candidum Wall.ex Lindl.及金钗石斛D. nobile Lindl.的新鲜或干燥茎。市场上商品石斛原植物(约有30种)来源非常复杂[1,2],虽对石斛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已有很多报道[3,4],但是,由于某些植物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使得鉴定评价工作仍比较困难。

国内外学者曾提出用核磁共振波谱法鉴定中药材之真伪[5~8]。其方法学研究的基础来自植物成分特征性和重现性的考察。石斛1HNMR图谱的特征性是指其区别于其他品种的特征信号的组成,其实质是各品种中药所含特征性化学成分或其组成方式不同。石斛属植物中主要含有石斛碱型、四氢吡咯型生物碱、picrotoxane倍半萜、联苄类、菲类等特征性成分[9]。本研究室的前期研究工作已经完成了环草石斛的特征提取物1H-NMR图谱的制定和解析工作。根据化合物的酸碱性、极性大小设定一定的提取物获取程序,对于含有生物碱类化合物的药材主要考察其总生物碱的核磁共振氢谱指纹图谱。本实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3种石斛药材1H-NMR特征图谱的制定及解析工作。

1 仪器与材料

HNMR谱用Burker ACF-300型NMR波谱仪测定,TMS为内标,溶剂采用Cambridge Isotope Laboratories Inc的氘代核磁试剂CDCl3及DMSO-d6。1HNMR谱等的测定温度(探头温度)室温25℃,脉冲宽度8 μs,脉冲延迟时间为6 s,自旋速度20 Hz。扫描次数64。实验所用各石斛属植物样品系采自各产地,经徐珞珊教授鉴定学名,自然干燥,粉碎。见表1。表1 束花、金钗、铁皮石斛的样品(略)

2 方法

2.1 1HNMR指纹图谱的测定取各生药样品30 g,加95%的EtOH回流提取,按流程[9]获取各样品SCE-A和B ,并测定其1HNMR指纹图谱。

2.2 重现性考察中药1HNMR图谱的重现性包含两方面意义,即同基源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和同基源不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

2.2.1 同基源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考察按照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9],得到特征提取物SCE-A,B,溶解于CDCl3或DMSO-d6,测定3种石斛药材的1HNMR(300 MHz)图谱,考察NMR仪器参数对同一样品测定结果的影响和特征提取物获取程序的重现性。结果表明其同基源同来源样品具有很好的重现性。

2.2.2 同基源不同来源样品的重现性考察测定不同采收地3种石斛特征提取物SCE-A、B的1HNMR特征图谱。研究结果表明,①铁皮石斛SCE-A的1HNMR图谱具有很好的重现性;②金钗石斛、束花石斛的特征提取物(总碱SCE-B)的1HNMR图谱具有很好的重现性;而SCE-A的1HNMR图谱的重现性较差。不同来源样品的SCE-A的图谱差异较大。

3 结果与讨论

3.1 束花石斛由于指纹图谱中的信号是多个化合物信号的叠加,不能逐个予以辨认,但是通过与单体化合物的1HNMR图谱数据相对比可进行大致归属。在对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10,11]对束花石斛的1HNMR特征图谱的信号进行解析并归属(表2)。由于所含束花石斛生物碱cis-dendrochrysine, trans-dendrochrysine的光谱数据较特殊,在图1中可见d 4.52(m); 6.71(d); 7.68(d); 7.52(m,2H); 7.33(m,2H)这些trans-dendrochrysine的2; 2′; 3′; 2″, 6″和3″, 5″位氢的特征峰信号及d 4.42(m); 6.02 (d); 6.64(d); 7.40(m, 2H); 7.30(m, 2H) 处cis-dendrochrysine中2; 2′; 3′; 2″, 6″和3″, 5″位氢的特征共振信号。表2 不同来源束花石斛SCE-B的1HNMR特征图谱(略)

3.2 金钗石斛金钗石斛SCE-B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明其1HNMR特征图谱主要显示石斛碱dendrobine的特征共振信号(图2),由于该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其特征信号在指纹图谱中可得到明确的归属:4.84(dd, J=5.5,3.0Hz), 3.19(t,J=8.5Hz), 2.71(t, J=7.0Hz.), 2.53(s), 2.46(dd, J=4.3, 5.7Hz), 1.41(s), 0.98(d, J=2.9Hz)分别于石斛碱的3位,2位质子,11亚甲基质子,N甲基,5次甲基质子,1位甲基,13和14位2个甲基的1HNMR数据完全一致。不同来源的金钗石斛SCE-B 1HNMR特征图谱信号(CDCL3,300 MHz)见表3。表3 不同来源金钗石斛SCE-B的1HNMR特征图谱数据(略)

3.3 铁皮石斛在铁皮石斛的特征提取物SCE A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确定化合物为moniliflormin(1), moscatilin(2), 3,4-dihydroxy-4', 5-dimethoxy-bibenzyl (3)和顺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4),铁皮石斛的1HNMR特征图谱主要表现为联苄类化合物的共振信号,表现为上述化合物1,2,3,4的特征共振信号。具体指认如表4,其中δ 0.88, 1.25, 1.68, 表4 不同来源铁皮石斛SCE A的1HNMR特征图谱(略)

4.2处的共振氢信号为顺式阿魏酸二十八烷基酯的特征共振信号; δ2.8处为联苄类化合物α,α′位特征共振信号; δ3.8, 3.7, 3.6处为联苄类化合物甲氧基的特征共振信号, δ6.8处为3,4-dihydroxy-4′,5-dimethoxy-bibenzyl中苯环上3′,5′位质子的特征共振信号。

1HNMR法在定性鉴别中具有专属性强、快速、准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在鉴别植物中药方面的应用上已有报道,但目前应用不多。由于植物中药的组分复杂,其1HNMR指纹图谱的制订和解析均有一定难度。本文探讨了利用1HNMR指纹图谱的方法鉴别中药石斛,在利用NMR法鉴别植物中药上是一个有意义的探索。

所制订的束花、金钗石斛的生物碱提取部位的1HNMR指纹图谱具有很强的特征性,能够准确地反映其特征性生物碱成分的存在和结构,可作为束花、金钗石斛药材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铁皮石斛SCE A的1HNMR指纹图谱有很好的重现性,能够作为其基源鉴定的相对标准图谱。

【参考文献】

[1]吉占和.中国石斛属的初步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1980,18(4):427.

[2]张 亮,马国祥,张正行,等.中药石斛质量的化学模式识别[J].药学学报,1994,29(4):290.

[3]徐珞珊,徐国钧,沙文兰,等.中药石斛显微鉴定研究[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0,(2):1.

[4] 徐珞珊,徐国钧,林惠蓉,等.中药石斛显微鉴定研究Ⅱ[J].南京药学院学报,1981,2:52.

[5]Rafael Suau, Ana Cuevas, Ana Isabel Garcia. et al.Isoquinoline Alkaloids from Platycapnos[J].Phytochemistry, 1991,30(10):3315.

[6]秦海林,赵天增.核磁共振氢谱鉴别植物中药的研究[J].药学学报,1999,34(1):58.

[7]秦海林,赵天增,袁卫梅,等.虎杖、何首乌和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药学学报, 1999, 34(11):828.

[8]秦海林,张建新,王峥涛,等.环草石斛的1HNMR指纹图谱解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2,27(12)921.

[9]陈晓梅,郭顺星. 石斛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1):70.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7

[关键词]灯盏花;遗传改良;策略

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 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 146种,常用植物类药材320种,其中药用植物仅200余种[1],药用植物的规范化种植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其遗传改良的研究和应用。但由于栽培历史短,种植规模较小等原因,药用植物在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很多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粗放,通过遗传改良育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品种很少。

灯盏花Erigeron breviscapus (Vant.)Hand.-Mazz.属菊科飞蓬属草本植物,又名短葶飞蓬、灯盏细辛等,为菊科紫菀族飞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2],其药性味辛、微苦,温,归心、肝经,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用于风寒湿痹痛,中风瘫痪,胸痹心痛,牙痛,感冒等疾病[3],是云南特有的野生天然药物资源,其资源总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7%。目前,国内有灯盏花制剂生产企业60余家,云南有20多家,产品成熟,类型齐全,是云南省重点开发的天然药物品种。随着人们对灯盏花药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和对野生资源的过度采集,野生药材储量低于市场需求量,植株分布频率接近稀或少。灯盏花成片分布的地区很少,仅部分海拔为1 200~3 500 m的开阔坡草地和林缘地带能够见到[4]。在加强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开展大面积人工栽培是解决原料短的根本途径。目前,云南省灯盏花人工种植面积已经达到730 hm2,主要集中在泸西县境内,其余种植于弥勒县、弥渡县、剑川县等地。红河千山生物公司(泸西县)的灯盏花基地2004年通过了GAP认证,2009年通过了复认证。

由于灯盏花研究基础薄弱,人工栽培历史短,缺乏系统的关于生物学、栽培、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系统的研究。本文概述了灯盏花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相应的研究策略,以期提高对灯盏花研究的目的性与预见性。

1 灯盏花遗传研究进展

1.1 种质资源遗传变异研究 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ISSR,RAPD,AFLP的分析。对采自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的36份灯盏花种质资源的ISSR分析表明,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关系与其采集地的地理分布距离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非严格按地理界限聚在一起[5]。对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的37份灯盏花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中显示灯盏花遗传资源丰富,遗传关系与其采集地的地理分布距离密切相关[6]。2种标记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能是因为标记位点不同影响的。用云南省的6份野生种质资源和红河千山公司系统选育出来的2个品系(千山1号和千山2号)进行了AFLP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灯盏花遗传资源丰富;千山1号和千山2号灯盏花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大,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小,品内遗传分化小,遗传性状较稳定[7]。

1.2 遗传特性 采自云南丽江、昆明和丘北等3个地区的灯盏花种群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核型为2n=2x=18=6m+10sm(2SAT)+2st;种群基因分化系数为GST=0.279 8,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属异花授粉植物;种群间遗传一致度高(I=0.917 2),遗传距离小(D=0.087 6)[8]。对云南大理、腾冲、昆明、禄劝、丽江、中甸、文山、丘北、巧家等地共18个短葶飞蓬野生居群的植株进行细胞学研究,在云南省大理苍山、腾冲杨家坪的二倍体野生居群中发现有三倍体个体的存在。

苍山居群的2种核型分别为2n=2x=18=4m+10sm+4st,2n=3x=27=6m+12sm+9st;杨家坪居群的2种核型分别为2n=2x=18=6m+10sm+2st,2n=3x=27=3m+15sm+9st。三倍体植株较二倍体植株有较好的生长势,形态较高大粗壮,叶片较多,叶面积大,叶片厚,密毛,气孔大而明显,头状花序较大,抗性强[9]。人工培育的灯盏花三倍体植株也获得了成功,田间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表明,三倍体植株生长势强,植株叶片数和头状花序直径均明显优于双亲二倍体和四倍体[10]。短葶飞蓬头状花序的发育顺序为从外部到中部,其中管状花的长度与颜色可用于确定该花蕾的小孢子发育时期,当管状花长度为2~3 cm时,雄配子体主要处于单核中期和单核靠边期。因此,可利用花蕾长度等外部形态特征确定短葶飞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雄配子体发育的主要时期[11]。

1.3 品质遗传基础 灯盏花总黄酮随不同产地[12]、不同采收月份[13]、同一地区的不同海拔、植株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及其根、茎、叶、花等器官、生长在同一生境内灯盏花居群的不同个体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14],而且在总黄酮含量有差异的同时,它的相关酶活性都存在空间差异[12]。灯盏乙素在植株体内不同器官均有分布,但含量不同[15]。灯盏花的有效成分灯盏乙素是一种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目前仍缺乏对其合成途径的相关认识。张广辉等[16]成功克隆了灯盏花黄酮合成酶II基因(EbFSII),该基因和多种菊科植物的FSⅡ基因有较高的同源性,与已报道的植物CYP93B亚家族构建进化树发现,灯盏花EbFSⅡ与直接催化黄烷酮转化为黄酮的CYP93B成员聚合在一起,因此可以推断灯盏花EbFSⅡ也具有相似的功能。刘涛等[17]克隆了灯盏花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并检测了该基因在灯盏花各组织中的表达量。查尔酮合成酶(CHS)是黄酮类生物合成的一个关键酶。相关性分析表明CHS相对表达量与灯盏花不同部位灯盏乙素含量间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灯盏乙素的生成和CHS基因的表达密切相关。

1.4 品种选育 在灯盏花的品种选育方面,前人也做了积极的探索研究。王平理等系统考察了云南省9个州(市),20个县的灯盏花种质资源,采集并保育种质资源24份[18]。通过对种质资源的评价和种源筛选,筛选出灯盏乙素达到2.46%~2.70%,灯盏乙素达到68.24~90.60 kg·hm-2的灯盏花优质种源3份[19]。在云南红河千山公司驯化栽培多年的优质种源QS-1的天然异交群体的基础上,利用居群内变异,建立株系,通过连续多年隔离系内自交和株系评价,选育出了2003-6,2003-15这2个灯盏花新品系,灯盏乙素分别达到3.21%,3.01%,较对照有了大幅的提高;单产也较对照提高了20.37%,17.59%,为优质高产的新品系[20]。

1.5 良种繁殖 灯盏花繁殖可采用分株繁殖、水培、组织培养和种子繁殖等方法进行。分株繁殖3—9月份效果较好。采用1/8 Hoagland培养液水培能促进灯盏花生根、成苗和提高植株成活率[21]。采用头状花序作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BA与IAA的诱导培养基、KT与IAA的分化培养基和NAA与IAA的生根培养基上培养,具有较高愈伤组织诱导率、绿苗分化率和生根率[22]。此外用幼叶作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的BA和NAA作为继代培养基,IBA和NAA为生根培养基也具有较好的培养效果[23]。

2 遗传改良策略

2.1 育种目标 普通作物栽培的目的是获得高产和优质的果实。药用植物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育种目标较其他作物更复杂,要求更高。药用植物育种的基本要求则是高产,其次是高含量(有效成分)和抗性等。其经济系数(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的比值)可作为育种的选择指标。产量的高低和产量构成因素有关,灯盏花产量构成因素包括单株叶片数、叶面积、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基生叶数、叶长、叶宽、叶厚等。对灯盏花农艺性状良种的选育可以从上述构成因素考虑,以得到有高产潜力的亲本。不同产地的灯盏花其有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相差若干倍。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也决定了药材的经济价值,因此有效成分的高含量也是灯盏花育种的一个重要目标。农药残留物及重金属污染是目前中药材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并限制了中药材的出口,因此抗性筛选的也是灯盏花育种的另一个指标。选育对主要病害(根腐病、叶斑病等)和虫害(蚜虫,黄蚂蚁等)具有抗性的品种更具有重要意义。

在种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对种质资源进行含量、丰产性和抗病性等方面的性状评价,并从中筛选出含量高、丰产性好和抗病性强的种源作为栽培种源,这也是灯盏花发展的育种目标,是目前利用自然变异最为有效措施。

2.2 品质遗传规律及分子调控机制 遗传基础是灯盏花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基础。除对其核型、种群遗传距离和授粉方式有研究外,尚无其他该方面的研究报道。应该加强灯盏花基础遗传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灯盏花生殖生理研究;花色、茎色、叶型、株型等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

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有效成分含量变异丰富,差异大,育种效率高,但是缺乏相关的基础研究。灯盏花的药用价值和市场价值取决于植株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灯盏花的有效成分之一灯盏乙素是一种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多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调节机体免疫力等多种功效。植物类黄酮生物合成的起始底物为香豆酰辅酶A和丙二酰辅酶A,它们在查尔酮合成酶(CHS)的作用下形成查尔酮,由查尔酮异构酶(CHI)催化查尔酮形成柚皮素,柚皮素作为主要的代谢产物进入其他类黄酮的合成途径。目前灯盏花中缺乏对其合成途径的系统的相关研究。张广辉、刘涛等克隆了灯盏花黄酮合成途径中的2个关建酶(CHS和FSⅡ)的基因,表明这2个基因和灯盏花的有效成分合成途径有重要的相关联系。类黄酮的生物合成具有其时空特性[24]。在类黄酮生成的过程中不仅有外界因素,同时也通过转录因子的表达来调控类黄酮的合成,因此,研究灯盏花黄酮类的合成途径及其相关酶基因的调控以及转录因子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选择育种 由于灯盏花的遗传研究基础较薄弱,缺乏相关的遗传背景资料,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选择育种仍然是灯盏花育种的一种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云南是灯盏花的主产区,野生资源分布区和人工建立的生产基地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种质资源群体,对灯盏花种质资源的几种分子标记研究表明灯盏花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关系与其采集地的地理分布距离密切相关。除了对自然条件具有高度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共同特点外,单株性状上的差异明显,是选择育种的主要对象。选择育种是从灯盏花种植群体中选择叶片多、无病斑的若干个体留种,并单独采收和保存,分别播种,建立株系,从株系中采样测定其灯盏乙素(总黄酮或咖啡酸酯)含量。选择灯盏乙素在3.5%以上的株系进行株系比较和扩大制种。应用改良混合株系育种,在株系比较的基础上,选择灯盏乙素在3.0%以上的株系混合,建立改良群体。或者从种植的优质种源群体中,从产量性状指标上选择若干个体留种后分别采种。次年把株系种植后,测定灯盏乙素含量,淘汰质量分数低于3.0%的株系,在入选株系中按形态特征(如花色、叶型等)进行分类混合采种后,建立集团,进行品比试验。这是在集团混合选择育种的改良方法。通过对云南红河公司用系统选育法选育出来的千山1号和千山2号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千山1号和千山2号灯盏花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大,遗传相似系数变幅小,品系内遗传分化小,遗传性状较稳定[7]。证明了系统选育法对灯盏花育种具有可行性。

由于雄配子体不仅数量比雌配子多得多,而且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发生变异,雄配子体选择正在成为基于孢子体选择以外的另一种作物改良方法。灯盏花属于菊科植物,头状花序中含有较多的雄蕊(雄配子)。利用灯盏花花蕾长度等外部形态特征能确定短葶飞蓬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雄配子体发育的主要时期[11]。针对这一特征可以利用雄配子选择对灯盏花进行品种选育。通过对雄配子体的选择进行育种,可充分利用植物巨大的花粉量,增加理想性状基因型选择的几率。在配子体阶段对植物实施定向选择,可缩短育种年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育种手段[25]。

2.4 杂交育种 灯盏花的丰产性、有效成分的高含量和对病虫害的抗性是育种的主要目标性状。根据育种目标,双亲都具有较多的优点,没有突出的缺点,在主要性状上优缺点尽可能互补,同时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

对灯盏花野生资源分布区和人工建立的生产基地的种质资源群体进行详细观察,选其中经济性状优良者(初选优良单株), 选定后的2年内,要进行农艺性状的详细观察(株型、株高、叶片数等)和有效成分的测试分析(灯盏乙素、总黄酮、咖啡酸酯等),通过综合比较筛选出优良单株。灯盏花采用的是异花授粉的繁殖方式。种植在相同地点的不同栽培群体间会产生大量的异交和自然变异,通过选择从中筛选出高含量、高产和抗病的群体或个体是完全可能的。

系统育种、集团混合选择育种和改良混合选择育种等选择育种方法均能有效的利用灯盏花自然变异。灯盏花良种选育工作目前应以种源筛选和利用自然变异为主,并逐步实现杂交育种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遗传改良的策略。

2.5 自交不亲和性研究与杂种优势利用 具有自交不亲和性的植物有能力区分自己的花粉粒和其他植株的花粉粒,只允许不同植物的花粉生长和在胚珠受精[26]。自交不亲和可以防止近亲繁殖和物种退化,能保持物种的生存、发展和种群的独立性。20世纪40—50年代世界各国已广泛采用自交不亲和系来生产杂交种,以利用其杂种优势,操作简单,整齐度和产量也较高。

灯盏花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在育种和杂种优势中可以较好的来利用。用亲和指数小于1的自交不亲和亲本配制一代杂种,能较好的保证制种时的杂交率。亲和指数在1以下的植株,一般能较稳定的遗传高度自交不亲和性,而亲和指数在1以上的植株,不亲和性要发生分离。因此在不亲和植株中,选择高度自交不亲和而且配合力强、经济性状好、蕾期自交结实率高、自交衰退慢的优良自交不亲和系是很重要的。灯盏花群体是典型的自交不亲和性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选择有上述性状的植株还是较为可行的。在选择灯盏花自交不亲和系的时候要注意选择纯合不亲和基因型的不亲和系,用系内混合花粉法来测定其系内异交不亲和性,如果表现不亲和而且后代不亲和性也不再分离,说明该株系的不亲和基因型已经纯合。灯盏花的自交不亲和性属于孢子体型,由单个S位点上的复等位基因控制。一般的S基因还存在着显隐、独立等复杂的相互关系,在选育自交不亲和系时,应该先进行基因型分析,才能快速鉴定出具有纯合的不亲和基因型个体,并区别它们是相同或不同的基因型,来配制不同形式的杂交种。

2.6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标记灯盏花的目的性状基因,例如标记灯盏乙素等有效成分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或有利于提高产量的农艺性状基因,并借助于这些标记技术去分离和克隆优良基因,从而聚合有利的基因,培育高产、高含量、多抗的新品种。

2.7 多倍体育种 植物多倍性是植物的细胞内存在3个或3个以上染色体组。多倍体植株的农艺性状通常有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根、茎、叶器官上具有巨型性,往往也具有较大的花和果实,这能大幅度提高以相应部位入药的药材的产量[27]。在云南大理和腾冲的野生居群中发现了天然的三倍体植株[9],人工灯盏花三倍体植株的培育也取得了成功[10]。灯盏花的天然三倍体植株和人工培育的三倍体灯盏花田间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表明,三倍体植株生长势强,植株叶片数和头状花序直径均明显优于双亲二倍体和四倍体;灯盏乙素量随倍性的增加而增加,四倍体量明显高于二倍体,这些性状的改变都和灯盏花育种目标相一致,能极大的提高灯盏花的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含量。多倍体育种在其他植物中取得了成功,如毛白杨自然三倍体的发现使毛白杨的育种研究水平大幅提高,并已显示出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栽培价值[28]。灯盏花和毛白杨具有一些相似的生物学特性,如异花授粉、多年生、可利用扦插技术快速进行营养繁殖等生物习性,而且最重要的是灯盏花和毛白杨都是以收获营养体为主,因此灯盏花多倍体育种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灯盏花三倍体植株的研究能有效的推动灯盏花良种选育,极大地促进灯盏花育种及其制药产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遗传图谱的构建、育种目标性状的QTL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基因组选择育种以及以生物信息学为基础的分子设计育种都将成为药用植物育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陈兴福.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中药材GAP基地[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2(7):6.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444.

[3] 中国药典.一部[S]. 2010:138.

[4] 俞宏渊,陈宗莲.灯盏细辛的家化栽培[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 (3):115.

[5] 杨生超,文国松,刘雪玲,等.灯盏花种质资源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J].中草药,2010,41(9):1523.

[6] 杨生超,李永芳,赵峥,等.灯盏花遗传关系的RAPD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3):1532.

[7] 张薇,王建军,魏翔,等. AFLP标记对灯盏花遗传多样性及选育品系群体一致性的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245.

[8] 冯定霞,陈勃,党承林,等.短亭飞蓬云南三个种群的核型与等位酶分析[J].云南植物研究,2002,24(6):754.

[9] 李鹂,党承林,黄瑞复.三倍体短葶飞蓬的发现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2007,29(1):38.

[10] 吴红芝,梅琳,郑思乡,等.灯盏花三倍体培育及生物性状的观察研究[J]. 中草药,2011,42(5):991.

[11] 董志渊,王馨,李林玉,等. 短葶飞蓬减数分裂、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及其花部形态特征[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10,18(6):685.

[12] 何慕涵,苏文华,张光飞,等. 不同地区短葶飞蓬总黄酮含量与PAL和4CL酶活性的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5):179.

[13] 冯定霞,陈勃,党承林,等.短亭飞蓬总黄酮含量变化研究[J].中草药,2003,34(4):362.

[14] 苏文华,陆洁,张光飞,等.短亭飞蓬总黄酮含量的生态生物学分析[J].中草药,2001,32(12):1119.

[15] 杨生超,张雪峰,张丽梅,等.灯盏花最佳采收期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3):2744.

[16]张广辉,李翠婷,王建军,等. 灯盏花黄酮合成酶II基因克隆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 2013,38(14):2231.

[17]刘涛,牟兰,梁艳丽,等.灯盏花查尔酮合成酶基因表达与灯盏乙素含量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4):2241.

[18] 王平理,杨生超,杨建文,等.云南灯盏花种质资源的考察与采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22(2):25.

[19] 杨生超,杨忠孝,张乔芹,等.灯盏花种植技术初探[J].中草药,2004,35(3):318.

[20] 杨生超,杨建文,潘应花,等.灯盏花新品系选育及农艺与品质性状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5):554.

[21] 林春,刘鸿高,苏友波,等.灯盏花快速繁殖研究简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18(3):323.

[22] 黄衡宇,李鹂,党承林,等.药用植物灯盏花的组织培养[J].广西植物,2008,28(5):685.

[23] 杨生超,吕红,杨建文,等.灯盏花组织培养研究[J].种子,2006,25(5):24.

[24] Vedenskaya I O, Rosen R T, Guido J E,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flavonols in cranberry (Vaccinium macrocarpon) powder[J]. J Agri Food Chem,2004,52:188.

[25] Hormaza J I, and Herrero M. Male gametophytic selection as a plant breeding tool[J]. Sci Horti, 1996, 65(4): 321.

[26] Roman S, Lenka S, Viadislav C.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self-incompatibility in Brassica[J]. Curr Iss Mol Biol,2000,2(4):103.

[27] 乔传卓,崔熙.药物植物多倍体的作用[J].中药材科技, 1981,4: 40.

[28] 朱之悌,康向阳,张志毅,等.毛白杨天然三倍体的选择研究[J].林业科学,1998,34(4):22.

Research progress and strategy on genetic improvement of Erigeron breviscapus

ZHANG Wei1,2, YANG Sheng-chao1, ZHANG Guang-hui1, SU Bao3*

(1.Yunnan Research Center on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for Dominant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Yun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2. 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 China;

3.Yunnan Baiyao Group Co., Ltd.,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on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Erigeron breviscapus were been described. Some messures would be come forward, Such as developed the genetic reasearch,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breeding of E. breviscapus. Also it must be reasearch the biological basis, seed-breeding technology and some critical cultivation technique of E. breviscapus.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8

【摘要】 对紫苏叶油的资源、提取工艺、化学成分、药理药效四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紫苏叶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探讨。

【关键词】 紫苏叶油; 资源; 提取工艺; 化学成分; 药理药效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ed the four achievements on resources of volatile oil in Perilla frutescens,withdrew the craf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the pharmacology drug efficacy.The research tendency of volatile oil in Perilla frutescens is also prospected.

Key words:Volatile oil in Perilla frutescens; Resource; Withdrew the craft; Chemical composition; Pharmacology and drug efficacy

紫苏叶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的干燥叶(或带嫩枝)。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之功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紫苏叶油为紫苏叶经提取后的挥发性油状液体,是紫苏叶的主要活性成分,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香料和防腐剂等行业。

紫苏在我国分布很广泛。为了开发和利用我国丰富的紫苏资源,前人已对紫苏做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着重综述紫苏叶油方面的研究,拟从紫苏叶油资源、紫苏叶油提取工艺、紫苏叶油化学成分、紫苏叶油药理药效四方面作总结,探讨紫苏叶油研究的前景和方向。

1 紫苏叶油资源

紫苏为唇形科紫苏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及中国的中南部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印度、中国、日本、朝鲜等国,美国、加拿大近两年来也出现商业性栽培。在国内,紫苏分布甚广,主产于黑龙江、辽宁、山东、四川、湖北、浙江和安徽等省,现在栽培品种较多。据《中国植物志》记载[1],紫苏属植物有1种3变种。日本学者根据挥发油化学成分将紫苏属植物分为PA,PK,EK,PL,PP,C6种类型,其主要成分分别为紫苏醛、紫苏酮、香薰酮、紫苏烯、类苯丙醇、反柠檬醛[2]。紫苏叶油来源于紫苏属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ver.crispa(Thunb)Hand.-Mazz.,尖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 ver.acuta(Thunb)Kudo.等的叶提取的挥发油,皱紫苏又名:赤苏、紫苏、红紫苏;尖紫苏又名:野生紫苏。其商品名有紫苏叶油、红紫苏叶油等,全国各地有数十家生产厂家提取紫苏叶油。

Y.Koezuka和G.Honda等[3]为了搞清紫苏中挥发油成分化学变化的遗传基础,对紫苏叶油成分进行了基因调控研究。有学者[4]作了紫苏叶油含量的研究,对中国和日本各地的33份紫苏叶药材芳香油含量进行研究。根据植物形态将其分为大叶紫苏、皱紫苏、紫苏、大叶皱白苏、皱白苏和野生品种紫苏6类。结果表明,紫苏芳香油的合成和分泌是由两类腺毛完成的,其中以盾状腺毛为主。紫苏芳香油的含量在0.02%~0.269%之间,芳香性差异大,不同形态紫苏芳香油含量规律性小,同形态的紫苏气味呈现多样性。通过比较,得出目前栽培的大叶紫苏和大叶皱白苏有较好的香气较高的含量。

我们对重庆武陵山地区紫苏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出不同时期紫苏叶油的含量:初现蕾时为1.025%,初开花时为0.828%,全开花时为0.751%。

2 提取工艺

紫苏叶油是一类具特异性香气的挥发性油状液体。目前多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但也有人[5]同时用蒸馏萃取法提取紫苏叶的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联用仪分离鉴定出44种化合物。曾虹燕等[6]首次探讨了超临界CO2萃取的压力、温度、流量、时间等条件对萃取紫苏叶挥发油的影响,其结果为压力20 MPa,温度45℃,CO2流量为30 kg/h,时间为100 min,挥发油萃取率为5.13%。而水蒸气蒸馏萃取率一般为0.5%,超临界CO2萃取的收率高,萃取时间短。日本Tsukuba大学学者Morinaka Yoichi等[7]报道用吸附柱来浓缩紫苏鲜叶的挥发性成分,然后作GC分析。

3 化学成分

关于紫苏叶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国际上有日本、前苏联、美国及西班牙等许多国家均进行深入的探讨,国内也有部分研究工作报道,均指出紫苏叶油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紫苏醛,还有少量的柠檬烯及α-蒎烯等。

于占洋[8]用GC-MS联用仪对我国产的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表明,紫苏叶中不含紫苏醛,而紫苏酮含量却较高。赵淑平等[9]认为白苏不含紫苏醛,而含紫苏酮。吴周和等[10]对收集于湖北省中药材公司的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结果精油中主要化学成分为甲基紫苏酮,未测出紫苏醛及醛基化合物。

日本学者Morinaka Yoichi等[7]对36个紫苏鲜叶样品进行研究,共产生120个峰,平均为45个峰,分离鉴定出29个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紫苏醛、莳萝芹菜脑、香薷酮、紫苏酮。

紫苏茎叶[11]含挥发油0.1%~0.2%。油中含左旋紫苏醛40%~55%(紫苏香气主要成分),左旋紫苏烯20%~30%,苏烯酮0.5%以及α-蒎烯、β-蒎烯、枯酸、矢车菊素、莰烯、薄荷醇、薄荷酮、芳香醇、紫苏醇、二氢紫苏醇、丁香油酚、榄香素、β-呋喃酮、异紫苏酮等。

潘炯光等[12]水蒸气法提取挥发油:叶0.25%,梗0.08%,果0.15%。经GC-MS分析鉴定出66种化合物,含量≥1%的13种,包括单萜、倍半萜、醇、醛、酮、酸等成分。其中苏叶50种,含量≥1%的9种。主要有紫苏醛11.45%,β-丁香烯18.95%,柠檬烯11.25%。

分期采取北京白苏的叶和花[9],水蒸气蒸馏得黄色芳香挥发油。经GC-MS分析鉴定出40种化合物,含量≥1%得15种。其中叶29种,10种含量≥1%。营养期主要成分有紫苏酮、异紫苏酮、紫苏醛、β-丁香烯、α-反式香柠檬烯。

广州市农科所开展了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中有92.13%为紫苏醛,并含2.86%的柠檬烯[13]。

4 药理药效

在药理上,紫苏叶油与紫苏醛都具有明显的抗皮肤真菌作用,紫苏醛与柠檬醛对皮肤丝状真菌生长有协同抑制作用[14]。紫苏醛和植物甾醇协同作用可使小鼠睡眠时间延长而显示镇静作用[15]。紫苏醇和柠檬烯可以抑制乳房瘤及大鼠肝肿瘤细胞生长[16]。对有过敏体质的人,每天服用数枚紫苏叶有好处[17]。

紫苏叶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有抗菌活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500μg/ml,对大肠杆菌的MIC值为1 250 μg/ml[18]。

紫苏叶油0.35 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叶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此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较缓慢[19]。

紫苏叶油对接种和自然污染的酵母菌、黑麦曲霉菌、青霉菌、变形杆菌抑制力明显优于尼泊金乙脂[20,21]。紫苏醛为100~200 μg/ml时能阻止皮肤丝状菌类的生长。柠檬醛的抗菌活性比紫苏醛强,当柠檬醛为25~100 μg/ml时有阻止丝状菌生长的活性,实验证明,将柠檬醛和紫苏醛相混可以提高抗菌效果,这是因为两种化合物均是单萜类物质,其作用部位也类似[16]。

紫苏叶有效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作用。从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Stigmas terol、Dill apiole均有镇静功能,可延长苯巴比妥减少的大鼠的睡眠时间,其中Dill apiole的ED50=1.57 mg/kg[17,22]。

紫苏叶有效成分对呼吸系统有明显的作用[23]。如石竹烯(β-丁香烯)是一种特异性气味成分,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亦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小鼠酚红试验呈阳性。

紫苏叶油的某些成分也有毒副作用。芳香性成分丁香油酚,大鼠口服LD50为1.95 mg/kg,可引起后肢及下腭瘫痪,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α-蒎烯可引起皮疹、谵妄、共济失调、昏迷,并刺激胃肠等,吸入时可引起心悸、头昏、神经失调、胸痛、支气管炎、肾炎以及慢性接触性良性肿瘤[22]。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1-薄荷醇有局部抗痒、中度局麻、防腐和驱风作用[19,24]。紫苏酮、β-呋喃异紫苏酮属3位取代类化合物。小鼠腹腔给药100 mg/kg,24 h内致死,毒性类型与甘薯苦醇相似,如广泛肺水肿,并有大量腹腔渗出物。雌山羊静脉注射紫苏酮10 mg/kg可致死,若灌胃40 mg/kg仍可存活;给小母牛静脉注射30 mg/kg亦可致死,症状为急性肺气肿[19,25]。

5 结语

紫苏资源虽然丰富,但紫苏属植物的分类一直很混乱。早期《中国药用植物志》记载白苏与紫苏为不同变种,而《中国植物志》记载,本属植物有1种3变种,将白苏与紫苏归并为1变种。刘月秀等[26]提出本属植物有1种4变种。云南农大郭凤根教授[27]对云南境内紫苏分为5个变种。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紫苏分类还未达成共识,紫苏究竟分成多少个变种还有争议。对变种的分类不统一,会导致用药混乱。因此,紫苏叶油的原植物来源难以控制。要解决紫苏叶油来源问题,只有解决好紫苏变种的分类问题。要解决紫苏变种的分类问题,尚需采用其它手段如指纹图谱技术、分子标记技术和DNA分子技术等。

紫苏叶油在医药行业用途极为广泛,它是畅销中成药藿香正气口服液的主要成分之一,也是杏苏感冒冲剂、散风宁嗽糖浆、解肌宁嗽片、藿香正气片、藿香正气水的主要成分之一。因此,深入研究紫苏叶油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紫苏叶油的化学成分研究比较多,但在系统的紫苏叶油质量标准方面未见报道。可能由于紫苏属植物的多样性导致紫苏叶油的复杂性,因此,紫苏叶油质量的可控性差。

目前,国内紫苏叶油提取厂家多,但没有一个统一的紫苏叶油标准控制其质量。因此,各个厂家的紫苏叶油质量差异大,最终导致成品质量差异大。所以,制定统一的紫苏叶油质量标准已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 李锡文.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66:283.

[2] Akiko,Yuba Honda.G,et al.biochemical Genetics,1995,33:341.

[3] Koezuka,T.Honda.G,Tabata. M. phytochemistry,1985,25:859.

[4] 韦保耀,黄 丽,滕建文,等.紫苏芳香油含量的研究[J].食品科技,2004,8:41.

[5] 邹耀洪,沈宗根,曹学增,等.同时蒸馏萃取法分析紫苏叶挥发性化学成分[J].分析化学,2000,28(12):1566.

[6] 曾虹燕,李国龙,黄 靓,等.紫苏叶挥发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25(2):46.

[7] Morinaka Yoichi.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for Horicultural Science,2002,71(3):411.

[8] 于占洋.紫苏属植物的研究及其新进展[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13(3):173.

[9] 赵淑平.紫苏和白苏不同化学成分的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3,5(3):8.

[10] 吴周和,吴传茂,徐 燕.紫苏叶精油化学成分分析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3,25(2):18.

[11] 殷朝州,朱来江.紫苏的开发利用[J].植物杂志,1990,17(4):18.

[12] 潘炯光,徐植灵,吉 力.白苏挥发油的化学成分[J].中国中药杂志.1992,17(3):164.

[13] 秦晓霜,康笑枫,林春华,等.紫苏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06,6:36.

[14] 大多义昭.生药学杂志,1984,38(1):127.

[15] Honda Gisho et al.Chem Pharm Bull,1986,34(4):1672.

[16] Mills JJ,Chari R S,Boyer I I,et al.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liver tumors by the monoterpene perillyl alcohol[J].Cancer Res,1995,55(5):979.

[17] 杜德极.日本对紫苏抗炎和抗过敏的研究[J].中药材,1994,17(12):37.

[18] 郭群群,杜桂彩,李荣贵.紫苏叶挥发油抗菌活性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3,24(9):25.

[19]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研究所.中药志,第2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65.

[20] 张子扬,苏崇贤.紫苏叶,桂皮油与常用防腐剂抑菌力的比较[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2):31.

[21] 汤 光.药剂的染菌与防腐,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68.

[22] Honda G et al.Chem Pharm Bull,1968;36(8):3153.

[23] 柯铭清.中草药有效成分理化与药理特性[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74.

[24] Opdyke DLJ. Food Toxicol,1981;19(2):253.

[25] Wilson BJ,et al. Toxicol and Appl Pharmacol,1978;45(1):300.

药用植物学的含义范文9

近年来,由于药源短缺,价格昂贵,远不能满足临床上的需要,代用品就进入了药品市场,被临床所应用,这样给医疗用药、药品质量带来了诸多烦杂,如不严格规定代用品的条件和要求,其结果非但不能达到代用目的,反而会严重影响药品的质量控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总之,中药作为一种天然药物,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储藏条件、品种差异等都影响中药的临床疗效,因此要对传统中药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入研究,阐明能反映该药药效的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的利用、临床疗效等,对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野生变家种(养)从亲缘关系的同属、同组、同系植物中进行筛选,寻找最佳代用品,使之规范化、标准化。

【关键词】中药 代用品 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87-02

中药中的一些稀贵药材,因药源短缺,价格昂贵,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近年来,广泛采用了寻找中药代用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影响着中药的临床疗效,并给药品管理带来了困难。本文拟就中药代用品研究及开辟紧缺药源和应用等作以探讨。

1 关于中药代用品的研究途径

中药的代用品,应当具有与被代用药相同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药物,即不论在单方或复方中,代用药都应具有被代用药相同的药理作用、性质和相近的作用强度,基本是应该具有那些能反映该药传统用药经验的、具有临床意义的主要药理作用的药物,如不严格规定代用品的质量控制,甚至会造成严重后果。

药物作用的基础是其所含化学成分,自然界中的化学物质的分布是有其规律性的,如植物亲缘关系相近的属种,常含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这是现在寻找中药代用品的一个常用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这种情况尤多见于常用中药中的多种药物,如党参、黄芪、大黄、丹参、才胡、木香等,尽管这些代用品往往可行,然而也常出现不妥之处。如有人分析药典收藏之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所含总蒽醌量为3.17%~4.69%,而充大黄用之“代用品”河套大黄为1.99%,华北大黄仅1.43%,三种正品大黄致泻力为100~160,而“代用品”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及天山大黄均不具泻下作用[1]。又如山西黄芪、甘肃黄芪及山东黄芪,虽亲缘十分相近,但它们在降压、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强度上有明显差异[2]。此外不同品种黄芪中黄酮含量相差可达2~3倍。不同品种木香中挥发油高达2~3%,低者仅0.1%,品种不同的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也有较大差异[3.4]等等,这些都必然导致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的很大差异。总之,以同属植物相代用而出现药物作用,在质和量上的重大差异的情况是较普遍的,这是由于“属”是植物系统中的一个较大的分类单位,包括一、二百种植物的属并不少见,在属与种之间还有两个常用分类等级,这就是组和系,因而同属植物中常可有相差甚大的化学组成和药理作用的药物,如同为鸟头属的雪上一枝蒿和乌头,一为剧毒药用以祛风除湿止痛而常致中毒,一则毒性较小用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应当尽可能从同组、同系这样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的“种”去考虑,如具有泻下作用的大黄仅限于大黄属的掌叶组植物中 ,其余波叶组、心叶组和圆叶组主要含土大黄苷,由此可见从植物亲缘关系上寻找代用品,有必要首先进行植物组、系的有效成分或药理作用的关系的研究,才能选出最好的,具有临床疗效的代用品。

同一植株的不同部位常可含有相识的化学成分,然而也有例外,特别是花、果实、种子等繁殖器官所含物资常与茎、叶、根、皮等营养器官相差很大,其作用随之各异乃至相反,如麻黄与麻黄根,瓜藤与天花粉,马斗令与青木香,可见利用同一株不同部位代用时也要十分谨慎不可大意。

至于应用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植物代用则更值得注意,如常用的以党参代人参,以太子参或明党参代党参,以合欢花代合欢等,看来均有不妥之处,山豆根、柴胡、木通等代用不慎所致中毒当引以为戒。

实验研究是代用品研究的关键。就化学成分而言,在一个中药所含多种成分中,有的其主要成分的作用可以代表全药的主要作用,有的除主要成分外,次要成分甚至微量成分对全药的作用具有很大影响,因此仅从主要化学成分的异同来评价“代用”问题是不全面的。如人工牛黄代天然牛黄,麝香酮代天然麝香,看来都不甚妥,实验证明麝香所具有的抗炎、强心、兴奋B-受体及雄激素样作用等重要药理活性都与麝香酮无关。

在药理研究方面,由于中药含化学成分复杂,药理作用十分广泛,许多极不相同的药物多可以表现某些方面的相似作用,加之乐于关心“同”比较忽视“异”的主观因素,致使某些代用品的药理对比研究结果难以令人信服。如牛黄代用品研究中尚缺对炎症过程及平滑肌影响等重要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又如在复方中人参白虎汤中石膏的“调和”作用;六神丸中蟾酥对牛黄抗炎的相反相助作用等,除对单味药作用的研究外,应通过一些配伍及复方的比较,才能较全面的对同属药物作出恰当的结论。

2 关于开展中药资源的研究

中药代用品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药源问题,解决天然药物资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2.1 野生变家种(养):现在野生中药都能人工栽培,如人参、三七、天麻等。野生动物药源也家养成功,如野麝家养并活体取麝,人工手术诱生牛黄等。

但由于药物生长条件的改变,造成家培与野生在成分和疗效上出现差异,如家种丹参总酮量仅为野生的十分之一,因此要深入研究影响药物各有效成分的自然条件,以在家培中尽可能模拟,并创造关键性的最适条件,应因地制宜,建立生产基地,选育良种,发展“地道药材”,以保证家培品的质量,从而达到“引种”的目的。

2.2 寻找新的植物资源或人工合成其有效成分。(略)

2.3 具有相似作用的代用品的研究

对传统中药本身进行全面、细致的深入研究,阐明能反映该药药效的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这样才能给代用品的研究提供可靠依据。从亲缘关系方面寻找,有系统地从较多的同属、同组、同系植物中进行筛选,发现规律,寻找最优佳品。

3 临床应用的研究

临床疗效是检验药物优劣的最终标准,也是衡量代用品的最终指标。中药作用宽,临床应用范围广,且多以复方应用为特点,而给中药代用品的临床对比研究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这更加要求应用先进的实验设计,密切观察质量,有利于中药的规范化、标准化。

总之,中药作为一个天然药物,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储藏条件、品种变异等都需经过详细、充分、深入的化学、药理及临床的对比研究,才能使代用品有效的应用于临床,否则不仅有品种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着作用强度的差别,甚至有作用性质的不同,如按常规开方应用,其疗效差也。我们认为一个中药就是一个中药,严格地讲同属中药作用有所差异,应将代用药作为一个具有某些相似作用的独立的药物而应用,特别不要袭用被代用药的旧名,以免在临床应用时有误。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药室药理同位素组:药学论文摘要114中国药学会北京分会1979.

[2] 郑师章等 复旦大学[自然科学版][1]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