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集锦9篇

时间:2024-02-03 17:32:56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专业主义;消解;重构;传媒伦理;个体化传播;自媒体;媒介伦理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5)01-0012-04

基于技术支撑的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互动和平等的显著特征,促进了公民记者的活跃参与以及开放自由的公共舆论的发展。传统媒体“一对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被互联网的“多对多”的双向互动传播模式所取代,传统的“内容为王”理念在互联网时代变为“用户为王”所主导。传统媒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信息掌控者,因为强大的技术赋予了每个公民传播信息、表达自由的权利,人们随时随地新闻信息已成现实。

然而在共享互联网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网络虚假新闻泛滥、草根式传播的弊端以及网络本身的虚拟特征带来的网民规范缺失和网络文化娱乐性等不良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断消弭着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因此我们急需探索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完善问题,并及时防范和治理出现的不良问题,使得新媒体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更好地履行舆论监督功能,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认知

新闻专业主义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是政党报纸解体后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信念,是资产阶级新闻理论的重要概念。它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客观新闻学以实证主义和理性主义为前提,意味着脱离了任何个人偏见、情感和观点的观察,即要求传播者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以一种上帝式的“全知全能视角”进行新闻采集和报道。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意味着不依附于任何政党、经济利益团体及公众,自主地报道新闻事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全体人民,而不是依附于某一利益团体。

新闻专业主义包含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职业伦理四个层面的内容。专业新闻机构和职业新闻人依托有组织、有程序的媒体运作规则和专业知识技能,遵循被普遍认同的新闻价值标准和新闻伦理道德规约,不断实践着新闻专业主义。目前在中国,按照黄旦教授划分的新闻专业主义的“传播新闻、独立性质、自主发言、服务公众、法律和道德自律”五层次论,可以概括出新闻专业主义的主要原则有:客观与中立、新闻自由、媒介社会责任、职业化教育与操作。由于新闻专业主义是在西方特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背景下诞生,作为一种“舶来品”,在中国现有制度下新闻专业主义受到了多种力量的消解,如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要求,决定了新闻媒体作为党的“喉舌”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尤其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传播技术的深刻变革,从本质上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媒介组织的形态性质,将人们带入一种全新的传播语境。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问题,一方面补充和修缮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对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冲击和挑战。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消解

一直以来,新闻专业主义以其“客观、真实、中立”的职业信念,制约和规范着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但它的普遍意义是适用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新媒体依靠网络技术致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和话语体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造成冲击和消解。

(一)新闻价值标准:客观性和真实性受到挑战

以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自媒体”,由于网络媒体技术赋予的开放自由的交流平台,使得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与观点,不再需要传统媒体组织化的程序和规则。专业传媒机构丧失了新闻生产的绝对权力,加之信源增多使得把关难度增大,新闻质量大大降低,新闻的标准化和制度化面临缺失的困境。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公民记者”时代,信息传播者不再是受过专业新闻教育、拥有专业媒介素养的职业新闻人,而是具有平民化、草根化和个性化特点的“公民记者”。他们私人社交信息或是公共媒体信息,往往是即时、即兴带有主观倾向性的选择,缺乏调查查证环节,缺乏公共价值判断和社会责任意识。此外,网络媒体的虚拟性和非实名制制度,任何人可以隐藏真实身份自由发声,这就造成了传者身份和信息来源的模糊,加之网络管控和监督机制的欠缺,致使新闻客观性和真实性大打折扣。

“自媒体”的出现冲击着新闻的客观真实性,但并不能因此否定“自媒体”的价值。因为从理论上讲,它是传播民主化、自由化的结果,它打破了传统媒体业的垄断话语体系,实现了草民的媒体式狂欢。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但是正如钟大年教授所说,技术本身只能赋权,却没有管理和限制权力的制度保障。完善网络媒体的传播机制,在加强自律的同时,更需要外部动因的制度重建。

(二)媒介伦理:传媒的价值偏离与社会职责的旁落

媒介伦理是传媒机构和传媒工作者在特定的媒介关系中形成的有关媒介活动的行为规范,是调节各种媒介关系,规范各种媒介行为的手段。媒介伦理学包含义利、正义、诚信、自由、人道五方面的内容。当今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媒体的出现,从微博打拐、微博告状到现在的网络问政、网络反腐,都显示出网络媒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然而,正如理查德・斯皮内洛所说:“如果很容易发表和传播真实而有价值的信息,那么就很容易传播诽谤、谎言和色情信息;如果很容易及时复制和共享数字化信息,那么就很容易侵犯版权;如果很容易与用户建立个人联系,那么就很容易监视用户的行为,侵犯他们的个人隐私。”技术赋权下新闻自由的滥用严重侵蚀着传统的媒介伦理,新媒体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迫切需要加以重拾和规范。

传媒的价值偏离与社会职责的忽视与网络媒体本身的文化特性有一定关系。“传统大众媒体基本保持一种正统状态和对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观的肯定倾向,而互联网的文化表达功能基本是一种泥沙俱下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网络媒体构建的新的话语体系所具有的去中心、去权威、去责任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者对新闻信息的态度是随意的,带有主观色彩和情绪化成分,他们缺乏对信息进行公共价值判断的专业知识和责任意识,致使网络新闻充斥着大量低俗化、浅薄化信息甚至出现网络群集和网络暴力现象。

值得思考的是,网络媒体文化携带的娱乐性质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给公众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他们内心需要某种娱乐来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微博大V利用粉丝营销以获取经济利益的客观现实也使得娱乐性的媒介事件铺天盖地。孙永兴在《新媒体事件:机制、功能与法律规制》书中指出:“娱乐性新媒体事件更多的是起因于‘丑’,似乎受众在‘审丑’中获得了更多的愉悦,网友们既喜欢看,看完又要骂,在满足自己偷窥欲望的同时又宣泄了心中的鄙视,并认为只有宣泄自己的鄙视才能从中获得自我肯定的。”这种不良现象的滋生透射出公众的娱乐心理以及传媒价值的严重偏离。

(三)记者职业身份的模糊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可以方便快捷地信息,传播者不再仅仅是专业的传媒机构,而是社会上每一个想要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公民。非专业记者和专业记者的界限变得模糊,非专业记者并不具备新闻从业人员特有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但是他们依然可以成为新闻信息的传播者,有时的信息会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可见公民记者的力量在不断壮大,这对传统传媒机构和专业记者来说无疑产生巨大冲击,重新定位记者这一职业身份,对于规范记者行为、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具有重大意义。

权利和义务向来是统一的,公民记者既然被赋予了传播者的权利,必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如果公民可以不加约束地肆意在网络空间信息,结果只会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阻碍社会的稳定发展。然而目前国家在网络新闻规范方面的法制法规还很不健全,存在很多空白,这就给某些恶意作乱、混淆视听的人以可乘之机,网络谣言、虚假新闻等诸多问题的泛滥深刻反映了公民记者队伍的严重弊端。肃清网络空间的污浊空气,需要公民记者内化于心的自律意识以及国家政府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督。

三、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重构

由于新的媒体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网络媒体这一新型的媒介形式,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生态和社会环境,将人们的交际活动由现实世界延伸至网络空间,这必然带来一种全新的传播语境。新媒体语境意味着一种新的认知框架和价值安排,是新媒体介入下的话语表达、社会性格和文化形态。传统新闻专业主义已不能满足新媒体传播的需求,所以必须基于对新媒体特征的分析来重构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

(一)传播主体:传统主流媒体应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传播格局下,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者的专属身份被打破,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传统主流媒体倡导的“内容为王”的新闻理念以及它优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仍在发挥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在新媒体蓬勃发展、媒介融合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该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承担传播者角色的同时,更充分地彰显信息组织者和把关者的作用,成为新型的“意见领袖”。

新媒体语境下,受众的信息需求呈现分众化、多元化特点,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受众急需了解和掌握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信息,以帮助他们认清现实环境的变化,然而网络传播的快餐式、碎片化特点无法满足受众的环境认知需要,此时的传统主流媒体应该显示出“社会公器”的身份,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管理和引导,并进行深度解读和意义阐释,满足受众需求。同时,传统主流媒体也要博采新媒体的长处,整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内容优势,打造强势新闻矩阵;要顺应技术发展不断升级改造传统媒体的组织结构和生产流程,确保让用户成为内容建设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二)媒介伦理:人道与责任并重

面对网络媒体呈现的种种问题,重建媒介伦理对于拯救新闻专业主义意义重大。正如黄传武在《新媒体概论》中所说:“新媒体能否强大最终不取决于技术,而取决于它及它的使用者是否能成为社会的责任者”,可见新媒体社会责任的履行对新媒体乃至社会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新媒体的诞生为自由民主的表达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但作为公共媒体需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社会价值的充分体现,只有真实地表达社会普遍的善,引导受众明辨是非,才能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人道情怀就是把大众传媒对他人的关爱、照顾视作行为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了大众传媒行为主体做出的一种超越自身利益的道德选择。媒介伦理的重建需要全方位入手多管齐下,将媒介伦理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应当性的伦理原则只有依靠强制性的规章制度,才能达到真正约束的效果,深层次分析当前中国的道德失范现象,与社会转型期社会制度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和伦理观念有很大关系,所以传媒伦理的重建最终应以网络新闻法律法规的形式来规范。根据我国的现实环境,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互联网管理体制,运用社会监督与个体自律相结合的多元管理手段,探索与实施“实名制制度”,并建立相关信息诚信档案制度,加大信息的内容审查与资源控制,净化网络空间的环境,真正唤起新媒体的良知与责任。

我国在2011年5月成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2013年开始大规模的网络整治工作,是我国网络制度建设的重要转折点。正如鲁炜在2014年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致辞所说:“让信息自由并安全地流动”,这需要网络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加以约束和保障。当然,传媒自律也是加强职业道德不可忽视的一种方法,因为网络管理规范的价值取向表现为自主自律、互惠互利和互相尊重,即人们所谓的“慎独性道德”,网站规范支持并鼓励网络信息传播与接收的自主性,同时也要求人们自觉履行道德责任,并监督其他网民的违规行为,在人人自律的前提下实现自主平等的交流。

四、结语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信息传播方式,重新塑造了新的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我们在为它的民主性欢呼的同时又为它的非理性担忧;在赞赏其平等自由的个性张扬的同时,又期待着改变其公共性的缺失。这种客观矛盾的存在需要新闻专业主义作出合理调整与重构,最大程度地中和矛盾,从而使新媒体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它的独特优势,既促进新媒体的健康发展,又丰富新闻专业主义的时代内涵。

参考文献:

[1]钟大年.“颠覆“还是“重构”――关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主义”[J].现代传播,2014,(9).

[2]孙琪.草根传播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补充与冲击[J].新闻传播,2014,(8).

[3]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2,(2).

[4]许会哲.基于新媒体语境的新闻专业主义解构与重构分析[J].科技传播,2012,(11).

[5]候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6]周劲.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索[J].新闻大学,2013,(4).

[7]尹韵公,吴信训.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

[8]胡百精.新媒体语境、危机话语与社会性格[A].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0.

[9]黄建新.传媒:自由与责任――西方“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解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190.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3.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凝聚全国人民,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解决,指引出一个明确的前进方向。与此同时,各个级别的新闻媒体,要将注意力放在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这是他们的使命也是一种光荣,新闻媒体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前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传播和实践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涉及,在进行传播的过程中,媒体和媒体人要积极的联系在一起,始终履行相关的职责,对原则进行遵守,将重点进行突出。

关键词:

新闻媒体;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基本原则

新闻媒体的作用非常多,可以信息、传递观念、普及知识等等,这些都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当今社会属于信息社会,各类媒体都在迅速发展,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媒体信息进行加工,有效的拓展了媒体的自身功能。当今新闻媒体传递的主要就是完整的价值观念。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将具体的层次区分好,具体针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针对三者存在的关系,适当的对其进行合理的整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才会更加科学的进行宣传。

一、媒体的职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一定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目的的向受众进行传播,受众也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进行反馈。这主要就是传播者和传播媒介以及受众三方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想高效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创新传播媒介,和受众进行良好的互动,提高媒体传播的能力,提高媒体工作人员自身的技能。

(一)重视传播

媒体的功能之一就是传播,主流媒体要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利用更多的版面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将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典型进行报道,利用事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程进行反映,在社会上要激发出正能量。与此同时,面对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要勇于做出批斗,推动当代社会风气向好的方向发展。

(二)不断进行学习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以及媒体人都要进行认真的学习,要对于我党的创新理论全面的掌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的理解,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定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追求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不断进行实践

媒体人要坚守住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社会,要坚持新闻党性的原则,将职业精神进行大力的弘扬,坚守职业道德,把握好舆论的正确导向,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将那些虚假的报道坚决抵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观念,维护好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二、新闻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遵循的原则

新闻媒体主要以宣传报道的形式,帮助人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严格管理新闻媒介,禁止错误的观念进行传播,各个级别的新闻媒体都要进行严格自律,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新闻工作人员要具备基本的道德修养能力,可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一)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于人们来说太过笼统和抽象,如果想要人们彻底接受它,就要使其可以逐渐通俗化和普及化以及生活化,使其通俗易懂,那么群众对它的理解就会加深。可以专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制作成作品,其核心一定要尽量的贴近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将人们的基层生活反映出来,糅合这些作品,可以良好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具体的内涵进行有效的丰富。

(二)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社会变革的时刻,社会中各种矛盾不断的呈现出来,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独立、多变,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社会伦理道德底线总是被突破,一些新闻媒体会宣传一些低俗的内容,这些现象都需要现代媒体做出努力,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不断传递正能量,使良好的道德风尚可以一直在我国占据主流。

(三)创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当今社会属于全媒体时代,无论是哪种阶级的媒体,其主流都要是主流观点,尊重传播的规律,不断进行创新,不断顺应媒体发展的形式,利用最新的传播技术。首先就要在观念上进行创新,将陈旧的观念进行打破,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在传播手段上进行创新,针对一些新的例如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手段,要熟练的应用,有关于媒体公益广告的制作要不断进行完善,进行正面的宣传。

三、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

(一)一元和多样性进行有效的结合

网络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在网络媒体中的指导地位要始终得到巩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灵活的运用,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结合,将我国的优良传统进行继承和传播对于新的传播方式的优势有积极的利用。坚持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有效的发展,这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进行丰富,其具体的传播方式要不断进行完善,促进人民群众去更好的接受。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坚持一元思想的指导,还要以多种方式进行发展,将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进行结合,促进其传播的有效性。要将各种新型的传播方式进行学习,对于网络的传播模式进行创新,让人们可以在休闲娱乐中逐渐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完成内化的任务。再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传播,完成外化的任务。

(二)建设和管理并重的原则

要全面建设网络媒体的建设,这样才会更好的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不断对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对于其专业队伍的建设也要逐渐加强。近年来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如果想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就要不断创新具体的传播方式,全面建设网络平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力,可以对于人民群众的价值观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网络传媒的传播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团队,因此要不断加强有关专业团队的建设,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竭尽自己的全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媒体要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加强对网络媒体的制度化管理,要在其中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这样才会促进管理的工作。对于管理的具体内容要给予一定的重视,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相符合,对于专业队伍的管理也要重视起来,提升整体实力和整体素质。要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具体管理体系,促进网络媒体的正常运转。

(三)使用和发展不断兼顾的原则

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对规律进行合理的运用。网络媒体进行传播也具有一定的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掌握网络媒体的具体传播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要明确其主要目的,正确的使用网络媒体,提高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其传播效率也要逐渐提高。要结合现实的具体情况,进行长效的使用,当今社会由于网络的盛行,文化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这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其引领作用,逐渐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网络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也逐渐带动周围环境的发展,这就需要发展网络媒体,对于各种变化的因素有所适应。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对于其认识要不断进行深化,将各种先进的思想进行学习,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对于网络媒体的构建也要不断完善。对于具体的形式也要进行创新,将传播的视野进行拓展,可以有效地将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利用当今受欢迎的微博等交流软件,来吸引更多的人的关注,提高其影响力。要不断进行经验多总结,提高其具体的传播实力,逐渐弥补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网络媒体具体的传播理论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在新的环境下,网络媒体要做到与时俱进,才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新闻媒体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的传播的基本原则进行深入的探索,当今社会属于网络时代,本文还着重针对网络媒体进行深入的研究,希望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巩固其指导地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作者:吴晓昕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代金平.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兴载体———《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评价[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40-141.

[2]喻春龙.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新闻媒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声屏世界,2014,03:5-8.

[3]胡剑慧.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主渠道——以新媒体传播正能量为例[J].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03:15-19+91.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网络新闻;新闻专业主义;挑战;积极意义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1-0055-02

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新闻的崛起

互联网的发展使一些传统的行业受到冲击而呈现衰败之象,或者至少做出改变以适应新环境。而新闻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传播新技术介入、传播方式多元化、传者与受众的界线日益模糊、受众的媒介素养逐渐提高、媒体数量与传者人数增加等,都是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显现出来的特点。网络媒体出现并快速发展,网络新闻也应运而生。网络新闻媒体一般分为两类:新闻门户网站,比如搜狐;传统媒体旗下的网站,比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解放牛网”。而网络新闻工作者这一人群的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他们有的是从传统媒体“转行”到网络媒体,有的则是高校毕业应聘进网络媒体。

二、“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内涵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舶来概念”,它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和强烈反权威精神。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实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萌芽于五四时期,我们可以在徐宝璜、邵飘萍、任白涛等早一代新闻人的研究思想中看到新闻专业主义的光芒”[1]。

三、网络新闻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的积极意义

传播新技术介入、传播方式多元化、传者与受众的界线日益模糊、受众的媒介素养逐渐提高、媒体数量与传者人数增加等,都是互联网时代传媒行业显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点促进了传媒行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有很多问题随之而来,比如说假新闻的泛滥、新闻内容的同质化、新闻行贿受贿等。虽然这些问题早年来也存在,但无可否认,这二三十年以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这些问题更加严重了。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下定论,说网络新闻的出现与发展对“新闻专业主义”构成威胁,本文作者认为,在看到这些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新事物——指网络新闻,对于经典理念——指“新闻专业主义”的促进作用、积极意义。本文从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规范维度、评价维度,来对“网络新闻带给‘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积极意义”这一议题进行讨论。

首先从认知维度的角度来讨论。“认知维度由专业素养和专业训练两部分组成,即专业人士所具有的知识体系以及他们在工作中运用的技能,为了拥有这些知识和技能而必需的训练。[2]”传统意义上来说,收集和加工信息,即新闻报道和新闻写作,是作为记者最主要的工作。但是现如今,随着互联网已经成为“遍布全球的、一家独大的信息资源库”,很多新闻报道工作在网络上就可完成。有学者认为这样的工作方式会使新闻工作的基本环节丧失,而使“新闻不像新闻”。

事情并非如此。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对于新闻行业中收集、加工信息的定义是“从众多事实中选取适合报道的部分并公之于众”,似乎收集信息必须是记者肉身赶到第一现场,用纸与镜头“亲自”记录,但现在的事实是传播媒介发生了变化,或许,我们并不一定非得这样。网络新闻工作者“做新闻”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传统媒体的下属网站)从母体中复制新闻并适当加一些链接;(新闻网站)从别处转载新闻。

我们看到,网络新闻工作者并没有忽略“择取信息”这一环节,“复制”和“转载”也是有标准的,这就是网编们的工作意义所在。尤其是第一种工作方式,其实是在传统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择取,其实是保留了“新闻专业主义”要求的新闻真实、客观、公正。

另外,对于原本就符合“专业”标准的新闻进行再选择,是又一次把关,可以更加保证新闻的质量。认知维度的第二部分即从业人员应受到一定的专业训练,接受专业教育。网络新闻发展迅速,它的从业人员数量缺口很大,这也使得它的用人标准要略低于传统媒体,而这一直是饱受诟病的地方。我们看到中国国内的新闻院校非常多,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数量庞大,但是传统媒体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却远不及毕业生数量。

那么,很大一部分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会“退而求其次”转投网络媒体——不排除主动舍弃传统媒体而投身网络媒体的那部分。这样,从所受的专业教育来看,两者的从业人员是一样的。其次,网络媒体的用人要求放低,会吸引非专业的人才进入这一领域,比如一位具有专业的金融知识的人才加上其自学而成的新闻基础知识,那么他在新闻行业的发展应该会大于只掌握新闻专业知识的人。网络媒体的“不嫌专业广招人才”的做法,为传媒行业引进了不少新鲜血液。这些兼具不同学科专业知识的人去报道相关领域的新闻,那么他们的新闻必然会比较“专业”,从这一层面来看,网络新闻会促进“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

其次从规范维度的角度来讨论。在职业伦理道德方面,传统新闻工作者对“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印象不佳,他们甚至认为网络新闻媒体充斥着网络记者是一群和骗子。网络新闻因为追求新闻的时效性而不假思索地信息,这的确是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公正的要求,但是另一个角度来说并非全部如此。网络新闻的茁壮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是个很大的竞争压力,互联网使得传播方式由“单对多”向“多对多”转变,在网络新闻领域,受众的阅读更便捷自由、选择更广泛,受众还可以及时反馈信息,这种参与感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心理,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群在流失。面对竞争,传统媒体只有做得更好才能取胜,而网络媒体为了稳固地位也要做得更好,这种良性的竞争使得双方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包括对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因为作为传媒人,深知对于经典理念的坚守在竞争中是多么重要。

另外,要澄清的一个逻辑误区是,并非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天生品德低下,也不是说网络新闻无论如何都只能“不专业”,事实上,可悲的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失守恰是因为新技术的“副作用”——互联网这一传播新技术使得网络记者、编辑们不假思索劣质信息成为可能。但是,随着网络新闻“信息把关”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一“技术的副作用”会越来越小。

第三,从评价维度的角度来讨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传统媒体一般都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督,虽然现在由事业单位向集团化改革,虽有一定的新闻自由,但却难逃政治力量、经济力量的影响。而网络媒体,比如新浪、搜狐等新闻门户网站,从“独立自主性”层面上来说比较有优势。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在信息上享有更多的自利。另外,网络新闻从业人员在追求声誉威望上也在努力。传统的传媒领域的奖项,比如普利策奖,很少授予网络媒体相关的奖项,即使有,也是要求颇高。网络媒体就建立起自己的“荣誉授予机构”,这些机构组织来监管网络媒体的成败德行,并且授予一定的奖励、做相关的惩罚,比如美国的ONA组织。网络新闻领域在这方面的努力,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传媒界风气的净化,有利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

最后,从新闻价值的角度来看待网络新闻的积极意义。网络新闻过程中,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兼具受众和传者的双重角色。在新闻的、转发、评论、争议的过程中,很大一群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提供各自知晓的信息以对同一个事实进行补充,这样,一则原本信息量有限的网络新闻被充实。“这样的网络新闻可能更接近事实。[3]”

四、总 结

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变化,我们对于“记者是什么”“新闻是什么”“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这样的问题也要进一步重新思考。

“新鲜事物”与“经典”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正如“网络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一样。经典理念的普适性、广被认可的权威性、对从业人员的潜移默化的约束影响能力,都要求新事物不可脱离它而独立发展,所以,网络新闻要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精神,只要结合经典,新事物才能走得更稳健更长远;反过来,新事物的发展也有利于经典的充实,网络新闻这一新事物的发展会充实这一理念的内涵,促进“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映纯.论“五四“时期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J].编辑之友,2011(6).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4

党的十报告中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新的要求,并将其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同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了在当下思想多元的环境下,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也一再指出要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但是,一直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思想意识形态,在传播方式上主要依靠传统的纸媒、电视和广播进行传播,并未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强大的舆论宣传阵地。反观当前高校大学生,已经高度依赖网络媒体,几乎完全摒弃了传统媒体。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网络媒体必然成为最佳选择方式。只有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才能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近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为深入研究网络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和对策,重庆邮电大学郑洁教授等人所著的《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一书,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一,重点研究了网络媒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方面的相关问题,致力于探索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如何依靠网络媒体的优势,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在构建全书的写作思路时,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分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同时立足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剖析了网络媒体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提出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且结合时代需求,对网络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具体方式、有效机制和网络媒体构建的途径,进行了探析和研究。从全书主要内容、行文思路及整体结构来看,该书主要有以下三点特征:

第一,逻辑严谨,分析有理有据。该书体现了非常强的问题意识,指出了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对网络媒体及社会价值观的解读,对文章所涉及到的“网络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层层剖析,并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阐释了互联网技术的演变过程,论述和归纳了网络媒体的具体含义、基本类型和发展优势,并着重分析了网络传播的特征和功能。

第二,角度新颖,行文思路清晰。“网络媒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两个概念本身属于不同的范畴,但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作为抽象概念的意识形态,也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作者认识到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网络成为传播信息的新型载体,在不久必将成为舆论宣传的主流阵地。因此,他在写作时将两者完美融合,厘清了两者的概念,梳理它们的成长过程,试图寻找发展规律。并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两者发展的现状进行理性分析,对网络媒体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清晰的行文思路。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5

本文在对网络新闻的概念做了清晰界定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现状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主体3个面向做了梳理。通过分析,作者结合网络新闻传播特性指出了当下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和困局,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对完善网络传播管理提供一点借鉴。

关键词

网络传播;网络新闻;媒介特性;法律规制

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网络的认识渐趋成熟。人们在享受网络为信息传播领域所带来的自由、便利的同时,也对如何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提出了疑问和构想。其中,网络新闻作为具有较强权威性的网络信息,因为更强的舆论导向力,所以对其和传播做出专门的法律规制,也是新闻传播学科在破解网络传播法律规制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就当前学者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研究多包含在综合性的网络信息政策法规研究当中,少有文章专门就网络传播的媒介特性对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展开分析。藉此,本文试图从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切入,对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做出分析,进而提出一些初步性的对策意见。

1网络新闻的定义及规制的必要性

1.1网络新闻的定义网络新闻的定义是网络新闻法律规制问题研究的基点,只有对网络新闻的内涵给予清晰的界定,才能明确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范畴。本文在研究中将网络新闻定义为狭义理解上的“网络新闻”,它不是网上泛泛的信息资讯,而是指由专门的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信息,内容涉及时政、经济、文化、娱乐、生活等诸多领域,且往往多采用多样化的报道方式,具有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易于检索等特征。

1.2网络新闻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就我国目前的网络新闻发展情况来来看,网络新闻的规范性问题也并不乐观,不少网络媒体单纯强调的时效性而放松对新闻真实性的考察,有些新闻网站甚至不惜捏造假新闻来抢夺受众。2007年,李亚鹏北京新浪互联网公司也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新浪网的娱乐频道制作和刊登了李亚鹏与王菲离婚的假消息,并在报道中一度使用“偷吃”“花心”“前科”等诋毁性词语,虽然该案件最终以双方和解收尾,但网络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而不顾新闻真实性,自撰噱头,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低俗语言等失范行为在该案件中暴露无遗。同时,加之网络新闻具有的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等特质,失范新闻的社会危害性较传统新闻也就更大。失范的网络新闻不但可能对公民的名誉、隐私权利,公司的财产权利造成极大的侵害,严重者,甚至会影响社会安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对网络新闻的失范问题,必须从法律层面予以遏制,尽可能地减少其发生。因此,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建设必须重视网络信息公开机制,对公民获悉国内外新闻事件的权利给予法律保障,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得以更好地维护,让网络新闻更好地发挥其舆论监督和引导的功能。

2网络新闻的管理现状

网络新闻区别于传统新闻的最大不同即它所依托的传播媒介不同。在传统媒体里,媒介和内容是同一化经管的,即传媒机构控制传播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控制媒介通道的使用。而网络中,媒介的经营与内容的经营却是分开的。通常我们将互联网服务企业分为ISP和ICP,即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和互联网内容服务提供商。电信部门作为接入服务提供商保障、维护网络新闻的传播渠道,网络媒体作为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充实网络新闻的传播内容。我国目前虽然还没有出台专门的新闻法,但这并不意味网络新闻的传播不受限制。其中,《宪法》对新闻活动给予了方向性指引,对公民从事新闻活动的权利给予了法律保障;多部基本法律、法律及其司法解释,也包含了许多与新闻传播活动相关的条款[5]。在现行的《刑法》中,与传播活动相关的罪名就达20条,如虚假广告罪,侮辱诽谤罪,传播物品罪等。除了对网络新闻传播内容所做的禁止性规定,基于网络新闻的多媒体性,广电总局于2004年《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对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内容作了限制。《办法》指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的新闻类视听节目,只限于境内电台、电视台、广播电视台以及经批准的新闻网站制作、播放的节目[6]。

3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困境和难点

根据以上有关网络新闻法律规制情况的梳理,可以看出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难点和困境:第一,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须在遏制不良信息传播的同时,兼顾网络平台的自由,规制的衡平难度大。在针对网络传播的法规建设中,如何能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使网络不良的传播内容得到合理的规制,又不会对网络所提供的言论自由平台造成束缚,这成为了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者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第二,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协调内容庞杂,涉及部门繁多,监管难度大。如何对网络传播监管部门的权责进行明晰的划分,既不产生监管机构的叠加冗余,也不留下网络传播监管的真空地带,也是当前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难点所在。第三,网络信息的诉求不一致导致网络传播立法进程缓慢。纵观国内外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情况,几乎每一部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会引起部分受众群体的意见反弹。不同受众群体的信息诉求难以做到同时兼顾,成为了网络传播立法迟缓的重要因素。第四,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传播法律规制的延续性和适用性难以保障。这也就使网络传播的法律规制无法确定明确的方向,与此同时,还对现有法律规范的适用性和持续性都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4克服网络传播法律规制困境的相关建议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 网络新闻 定义 影响 未来

自从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中国网民的数量8年多来一直在飞速增长。据第十二次CNNIC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 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8.5%。①网络新闻自然开始倍受关注,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从SARS危机到“神五”登空,网络新闻因具有资源共享、传播迅速、不受时空限制和交互性等特性而异军突起,日益成为人们获得消息的重要方式,也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闻”的“舆论监督”。孙志刚事件发生后,正是由于网络的传播与网民的参与讨论使得舆论迅速扩大,为收容遣送制度的改革发挥了积极影响……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新闻也向媒体的公信力、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发起了挑战。网络新闻的未来如何?可以用尼葛洛庞帝的话回答:“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②这就需要当代人对网络新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预见网络新闻的未来,并科学地构建网络新闻的发展蓝图。

一、 网络新闻定义的探讨。

“网络新闻”也像学术界的其它名词一样,对它的定义也是众说并存。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或再,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定义者并不排除网络新闻可以是广播、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介,乃至任何非媒介机构(媒体)的个体依托Internet而的新闻。③

在互联网页面上流动的有关事件的信息。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诸如报纸、广播和电视的新闻相区别的特点在于及时性、滚动性、匿名性、超时空和超文本链接。④

刘京林认为,网络新闻至今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有人总结了这样两种说法:1.网络新闻是指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做的多媒体、全方位的报道;2.网络新闻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BBS)、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和复合使用,其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人。⑤

从新闻学理论的角度来说,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各种机构和个人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技术和网络功能对最新发生、发现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⑥

……

事实上,既然难于给网络新闻下一个大家都公认的权威的概念,但同时又难于推翻现有的种种概念,那么这些概念所描述的网络新闻的范畴都完全可以在学术研究或实践中作为网络新闻的限定。

二、 网络新闻的主要影响。

第一, 网络新闻的发展,具体地说是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使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对张国荣之死的真实报道竟然遭遇质疑 。 2003年4月1日傍晚,著名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大多数受众最早在网上得知了这一消息。当晚,不少网民打电话到网站询问:“这是真的吗?是不是一个玩笑?” ⑦网民对这条真新闻的质疑,缘于前不久另一条特大假新闻对网民的愚弄:3月29日中午,一则“盖茨被暗杀”的新闻被国内几家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并快速传播,一时间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大事”。最终核实,此消息为假,实为一场闹剧。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假新闻一再出现,“北大校花誓夺世界选美皇后”等假新闻仍让人记忆犹新。最近,随着“盖茨被暗杀”这样的超级假新闻的出现,网络新闻的信任危机也更加凸显出来。

很显然,是虚假新闻导致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危机,而导致虚假网络新闻泛滥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但从总体来说,主要有来自主观与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可以暂且称其为主观虚假与客观虚假。从主观方面来讲,主要是新闻者或是受经济利益(或者是其它利益)的驱使,或是出于某种原因搞恶作剧而有意地假新闻。非典期间有人搞恶作剧,在网上消息说北京的非典有如何如何厉害,北京要封城了……非典病毒是美国的生化武器……等等都是这一类的例子。从客观的方面来说,造成虚假新闻(在中国)大量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大部分的网站都没有采访权,所以这些网站要新闻就不得不从别处转载,而又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无法及时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要解决新闻虚假的问题,关键是要把好新闻的“口”,再确切地说,就是要规范网络媒体,提高其工作者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对于非媒体的新闻者,只能靠加强网络新闻法规来约束之。

但同时也要明确,虚假新闻并不是网络新闻带给新闻界的,也就是说不是网络新闻导致了虚假新闻,在网络新闻产生以前,传统媒体中已经出现了虚假新闻,只是网络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更为便利的传播途径而已。也应该意识到,网络虚假新闻的泛滥不仅会影响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影响到传统媒体的公信力,所以新闻打“假”,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已经刻不容缓。

第二, 网络新闻的泛“黄”现象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使得民众的道德水准下降。

在如今的许多网站里,黄色新闻似乎一直在唱“主角”,包括一些门户网站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着“黄色事业”的 “发展”,有时甚至是无孔不入地黄色新闻。经常上网的人会发现,有时黄色新闻会像变魔术似的自己弹出来,设想,此时浏览网页的是一成年人,可能不经浏览或者以健康的心态浏览完毕后将网页关闭,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坏的影响:但如果此时浏览者恰恰是一未成年人或恰恰是一心理不健康的人,那后果如何?不难想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与色情有关的犯罪事件面众了。所以黄色新闻的泛滥直接影响了民众的道德水准,不利于社会和家庭的安定,更不利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产生黄色新闻的主要原因还是“赚眼球”的问题,因为赚到了眼球就意味着赚到了点击率,而点击率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钱。就是因为“钱”的问题,许多新闻者不再顾及新闻后的社会影响……

要想铲除网络黄色新闻的根源,从根本上说也得严格控制新闻的“口”,不仅要抓好媒体新闻的“口”,还要抓好非媒体新闻的“口”,做好这一切仍然需要网络新闻法规的完善,同时一方面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另一方面要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这样看来,消灭黄色新闻已经不仅仅是新闻界自己的事情,它需要受众于社会的共同努力。

在这里仍然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黄色新闻也不是网络新闻带来的,同样地,网络只是为黄色新闻的传播提供了一种方便于传统媒体的途径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反对黄色新闻的泛滥是各种媒体共同的事,而尤其要注意网络媒体的把关。

第三, 网络新闻使传统媒体的新闻受到冲击,传统媒体不得不考虑自身今后的生存问题。

先看一下各种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所表现出的自身特点。

报纸是通过调动受众的视觉器官来传播新闻信息,由于其便于保存,所以受众的浏览、阅读较少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完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反复阅读。但事实上某一份报纸的传阅范围极其有限,覆盖面很窄。

广播则是通过调动受众的听觉器官来传播新闻信息,它强调受众的收听必须是线性的,必须按照节目的安排顺序来收听节目,而且广播新闻严格地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只能在固定的某一时间收听某一新闻:必须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才能收听到某台的新闻,难于倒检索。同时,广播新闻难于保存,也难于令受众认真专注地收听。

电视作为今天的主流媒体,具有声画结合的优点,同时调动了受众的听觉与视觉器官,比报纸与广播都具有传播新闻的优势。但它的缺陷也是不容置疑的,线性传播的特点使得观众只能按媒体的时间表收看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同样的,电视新闻的传播也受到空间(地域)的限制,还有,电视新闻也是不利于保存、倒检索的。

虽然网络新闻存在如第一、第二所述的缺点,但不得不承认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也有传统媒体不能比的优越性。

网络新闻可以同时调动受众的视觉、听觉,不仅可以像报纸一样实时的新闻图片、新闻文字内容,像广播一样向受众播送新闻,而且可以像电视一样播放活动的视频新闻(大多是电视新闻的网络版)。

网络新闻的优点还表现在网络新闻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覆盖面非常广,只要在地球上有INTERNET的地方,受众就可以上网浏览国内国际的新闻,这些新闻可以是当天的,也可以是多天前的,甚至可以是一年前的……网络将倒检索新闻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至;网络新闻也是利于保存的,只要会基本的电脑操作就可以保存感兴趣的新闻。

另外,网络新闻的一个突出的优点是,使新闻的反馈机制真正成熟起来。受众在浏览完新闻后,只要在其后轻轻点一下鼠标,便可留言发表评论(读者意见),即使有的新闻在时没有设“读者评论”等类似的按钮,受众也可以通过发E-MAIL等简单的方式将意见反馈给新闻的媒体。这种快速的反馈机制是传统媒体不能比的。反馈机制的成熟在一定意义上说更有利于媒体根据反馈得来的信息进行业务方面的调整,从而更有效地传播新闻。

提到快速,网络新闻的时效性也是远远大于传统媒体的。这一优点已在对SARS事件、美伊战争、神五升空等的网络新闻报道中凸显了出来。从对SARS事件、美伊战争、神五升空等的报道还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善于对重大的新闻事件进行跟踪连续快速地报道。

最后,网络新闻的优势还体现在其信息的海量性、改变了在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传统媒体是将信息推给受众,而网络使得受众可以自主地将所需的新闻拉出来……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明显看出,网络在传播新闻方面,不仅吸纳了传统媒体的优点,而且还有自身独特的优点(这些优势是传统媒体没有的)。每有新的传播媒介诞生,都会有“狼来了”的呼喊声,但每次都是虚惊一场,结果都是多种媒介共存。这次,网络的出现,传统媒体同样受到了“狼来了”的惊扰,但最终的结果如何,是网络取代电视、广播、报纸,还是网络昙花一现就销声匿迹,还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共存共荣?所有这些都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事实上决定结果的不仅是这些媒体本身的发展状况,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是制约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三、 网络新闻的未来。

网络新闻的未来怎样,没有人能够做出准确的回答,但可以对它的未来进行预测(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以下是网络新闻发展的几种可能趋势(只代表笔者个人的观点)。

第一, 网络新闻媒体将与传统媒体加强互动与合作。

这在非典的非常时期已经初见端倪,“非典”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报纸的到达率大大降低,传播作用也大打折扣。而电视和网站作为户内媒体的首选,无疑成为非典时期的绝对主角。在共同争夺观众眼球的同时,网站和电视台都非常清楚彼此的优劣势——电视媒体的易用性和网络媒体的互动性。一些背靠电视媒体的网站已经在尝试将这两种优势合而为一。一方面,电视台在尽量发挥自己在视频信号方面的资源优势,借据电视直播优势,央视国际网站的流量在这非常时期得到了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多数电视栏目受到户外采编受阻的影响,主动与网络媒体开展互动合作,并且大量引用网络媒体的新闻源。“非典”使得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协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今报纸的网络版、网络广播等等的出现也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的一种表现……如此迹象表明,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一打开电脑便可以同时看电视、听广播并不是梦想。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与合作,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资源,而且还有利于不同媒体尽可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优化内部结构、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 网络新闻实行收费制度。

如今,网络新闻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不同新闻网站对同一事件的报道经常“撞车”,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许多网站没有新闻采访权,所以只好转载其它网站的新闻;另一方面,就是受利益的驱使,“剽窃”别人的劳动果实。事实上,不仅是新闻网站之间存在不负责的互相转载现象,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从网络上转载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关键问题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注明是转载的性质。这样,从小的方面讲,会影响媒体的业务水平(尤其影响新闻的真实性),滋生新闻工作者的懈怠作风;从大的方面讲,这是一种侵犯版权的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所以对网络新闻实行收费,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剽窃的行为,减少同质化现象,又可以较为有效地保护新闻作品的版权。

但至于网络新闻的收费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则很难预测。以现在中国正极力推广的数字付费电视为例,中国老百姓自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接触电视以来,就是在免费地收看电视节目,“免费的午餐”已经深入民心,即使到有了有线电视后,有经济条件的受众只要付少量的钱就可收看到几十个频道,而数字付费电视虽然具有图像清晰等等的优点,但在推广上却连连受阻。原因可能是:受众对收费在心理上会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受众的经济能力不能承受机顶盒的费用;受众的文化发展水平也在制约着他们对这一新事物的认识水平,可以理解为:并不是数字付费电视不好,并不是经济能力不允许,而是受众无法理解数字付费电视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所以网络新闻的收费可以以电视收费为鉴,如果收费也要寻找成熟的时机——要纵观整个收费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否则可能会自掘坟墓。

第三, 网络新闻可能会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我国的上网用户总人数为6800万人,如果乐观地看待这个数字,将来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是很有空间的(中国有13多亿人,将来上网用户的增加量大约在1300000000—68000000左右)。设想,如果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大部分受众都有经济能力购买电脑,同时大部分受众都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巧(现在许多青少年从小学开始就在学校学习电脑,为将来电脑的普及创造了条件),全民文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新闻借助技术的平台,一旦实现了集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的形态于一身的转变,就会使网络新闻成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这一设想的实现有可能需要十年、有可能需要五十年……它更多地受制于客观环境。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的产生给人类带来了困惑,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要走向成熟还需要走过漫漫长路。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7

关键词:网络媒体;从业者;从业状况

中图分类号:G2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2)04011006目前,国内学界对网络媒体研究的诸多方面都在不断深入,但对网络媒体从业者的研究尚不多见。2009年7月至12月,笔者所在的课题组对全国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分布在全国15个省市的48家主要网络媒体,力图通过大量的数据采集与分析,呈现我国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状况,以期为我国网站管理者、经营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并为学界相关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一、基本概念及调研方法

(一)基本概念

1网络媒体。对网络媒体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广义而言,凡是借助互联网信息和进行信息服务的所有网站都是网络媒体,不仅包括传统媒体与政府宣传机构所创办的网站,也包括其他行业、企业和个人等创办的网站。二是狭义而言,只有从事新闻信息的编辑、,创造一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网站才是网络媒体。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行业管理部门批准、具有新闻信息资质的网站才是网络媒体。

显然,狭义的理解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我们的研究选取这一界定。根据这一界定,目前我国的网络媒体可以细分为两类:即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新闻频道。

2网络媒体从业者。媒体从业者的界定,广义而言,媒体从业者是指凡是与媒体组织建立了一定人事或劳动关系的人员,以及无其他固定职业,专业为媒体写作的自由撰稿人。狭义而言,媒体从业者仅指在媒体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构建了媒体功能的内在机制,而使媒体的功能能够产生和发挥,媒体的特性能够保持的人员\[1\]。

参照此界定,我们将网络媒体从业者界定为:与网络媒体建立了人事或劳动关系的,以互联网为工作平台,对网络新闻和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和经营,以及提供网络信息产品服务的人员,包括网络编辑员、网络技术工程师、网络经营管理者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指在有新闻信息权的网站中从事新闻信息的采集、整理、加工、和经营等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公共服务性、自主性、知识密集性三大主要特征。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7月第12卷第4期钟瑛,等:我国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调查分析(二)调研方法

1问卷设计说明。问卷第一部分考察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状况,即考察从业者个人特质以及对工作的影响,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资、职位类别以及月收入等六个变量。

问卷第二部分考察从业者的工作状况,分别从工作能力发挥、工作环境、工作回报及工作感知和评价等几个方面具体展开。

2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说明。2009年7月至12月,问卷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课题组运用判断抽样与方便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190家网络媒体中选取了48家网站,这些网站基本涵盖了我国现有网络媒体的主要类型。

问卷调查实施,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师、博士生、硕士生分别负责走访,对其员工进行访问调查,同时有对网站高层的深度访谈,累计发放问卷625份,回收519份,回收率8304%,其中有效问卷493份,占9499%,即生成样本量为493。问卷分布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表1调查问卷分布表(括号内数字分别为:

所占样本量比重及样本数量分布)

新闻单位的

网络媒体

(663%)中央级新闻网站

(150%)新华网(10)、人民网(9)、央视国际(10)、中国网(10)、中国经济网(9)、中国台湾网(1)、光明网(10)、中国广播网(10)、环球网(5)地方级新闻网站

(513%)东方网(29)、西部网(11)、北方网(5)、东北网(10)、红网(15)、中国江苏网(5)、东北新闻网(10)、内蒙新闻网(13)、大众网(1)、华龙网(1)、荆楚网(10)、南方网(10)、北国网(2)、金羊网(10)、烟台胶东在线(9)、大连天健网(28)、武汉长江网(10)、奥一网(9)、京华时报网(10)、新京报网(20)、吉林电视网(2)、新华报业网(3)、大洋网(10)、深圳新闻网(9)、济南舜网(1)、哈尔滨新闻网(10)非新闻单位

的网络媒体

(337%)大型综合门户网站

(177%)新浪(14)、腾讯(20)、搜狐(21)、网易(22)、21CN(10)垂直门户网站

(28%)和讯网(14)地方综合门户网站

(132%)商都网(15)、武汉热线(10)、广州视窗(10)、黑龙江信息港(10)、沈阳网(10)、长春信息港(5)、呼和浩特信息港(5)

本次调查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在录入和查错清理中,对于定类变量和定序变量的错误或缺失数据,采用众数来替换;对于定距和定比变量的错误或缺失数据,采用平均值来代替。

二、网络媒体从业者基本状况

考察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基本状况,具体针对受访者年龄、性别、学历、工作年限、职位类别以及月收入等六个变量进行考察。

(一)受访者年龄

年轻化是网络媒体从业者的共同特征。超过97%的网络媒体从业受访者年龄40岁以下。其中,773%的受访者年龄处于20—30岁之间,即我们通常所称的“80后”。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48岁,平均年龄28岁。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7年1月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7.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3.2%。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95.1%。其中高职及以上学历人群上网比例接近100%。[1]这份报告的多项数据表明,当今社会不仅处在互联网的时代,更是处在新媒体的环境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形态正逐渐改变着“95”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也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当前有两种论述:一种是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并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2]另外一种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到网络平台中,发挥其教育和德育的功能,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义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3]当下,对于第二种有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即广义上和狭义上的理解。广义上的理解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指网上思想政治教育,还指网下针对网络影响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它不仅指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狭义上的理解是指利用网络载体在虚拟网络空间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双向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4]相较而言,第二种观点对网络思想教育的含义广义上的理解更加全面,所以,本文所指的网络思想教育的含义采纳此观点。

二、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不断丰富、更新。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下几个特殊性:

1、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递更加迅捷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平板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通过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获取最新的知识信息,相较于通过纸媒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速度的优势显而易见。

2、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更强

在职业化的培训体系下,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普遍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学活动中更愿意自己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不愿意成为课堂上被说教的一方,这一特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同时,相较于本科院校的学生,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上多存有自卑的心理,更渴望获得平等的交流空间。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技术优势,恰恰能够为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提供更大的自主性。在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可以完全自主的选择网络教学活动内容,双方都可以进行信息的、接受、点评、传播,最终实现在网络教学过程中角色的翻转,同时网络也为面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营造了教学相长、平等、开放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更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主动说出自己的思想困惑,这样就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在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更为生动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已经结合网络自身的特点、功能,开发出了多种以学生为本、立足职业、答疑解惑、紧跟社会热点问题、传播正能量的具有高职特色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例如:开发以手机为载体,与学生进行课堂实时互动的手机APP;分享知识的微信公众平台;开辟课堂教学QQ群;设立网络德育课堂等。在这些依托新媒体技术开发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学生看不到传统课堂上老师的面孔,也不会听到不停地说教,在网络的各种体验中学习德育内容,大大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灵动性,为课程本身增添魅力值。

三、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通过互联网、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虽然提高了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传播的效率,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程度不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收获实效,学习者需要具有较强的主动学习能力及参与意识,能依据专业需求、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在网j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平台上检索、查阅,最终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的教育资源,同时进行良好的师生互动。高职院校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对思政课等提升学生个人修养的课程不重视,这种育人理念也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对专业课和思政课的态度,以及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2、时间劣势

由于新媒体环境中,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全部具有鲜明的及时性特点,使用者可以利用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发表网络信息,在这种条件下,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任务,在生活中也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教育时机的优先性。面对网络上不断涌现的热点问题或事件,学生往往会产生困惑,并且期望教育者给予及时的回复或点评。如果教育者不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给予学生及时的回复、点评或疏导,将会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机,使得学生失去对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任。

3、数量劣势

在新媒体网络环境中,社会个体均可自由、自主地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收获信息、传播观点。相较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数量,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数量则显得势单力薄。与网上海量的信息相比,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输出的信息量显得很渺小。由于高职院校专任思政课教师数量有限,如果教育者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的信息不能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转发,很容易使教育者期望传递给学生的“声音”淹没在网上茫茫的信息中,最终无法传递到学生中间,丧失了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4、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化、功利化的价值观有所呈现

新媒体极强的交流互动性使高职院校学生渴望表现自我的欲望得到强烈满足,他们能在积极、放松的状态下自主、自由地获取信息,随心所欲地在网络上展示自己的才能,突破了传统和权威的限制。这一方面使高职院校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性得以发挥,主体性得到大大增强,自我价值得到体现;另一方面也突显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使其个体意识极度膨胀。由于当前的网络环境并不能做到对信息的全部甄别,容易导致学生价值观失衡,盲目追求功利、追求自我、追求金钱的现象频频发生。同时,新媒体使用者信息的自主性远强于传统媒体,导致W络环境中出现大量试图操纵大众的“自媒体”和“独立媒体”,这也极易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目标、人生观和价值观,乃至呈现无政府化趋势。如此种种,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阻碍。

四、提升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新媒体技术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探讨其中的利弊关系,进一步思考如何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思想进步、健康生活、学习成长服务。

1、高职院校要着力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网络阵地建设和网络宣传思想工作。2015年9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充分运用新型传播手段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掌握网络舆论主动权,并针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提出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把握住机遇,加大资金支持,在校园网的基础上构建辐射高职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网络教育平台,夯实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硬件环境基础。

同时,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环境,充分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发挥其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对于高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建立、完善高职校园内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监控体系等方式,减少和清除不良信息;引导高职院校学生自觉维护网络秩序,遵守网络道德,共同营造文明、和谐、有温度、充满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2、引入同伴策略,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注入新的活力

高职院校应积极借助新媒体这一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主动快速地向高职院校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鉴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时间、数量上的劣势,高职院校不妨引入同伴策略,即:将思想品德优秀、政治上过硬的高职学生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教育的平台,由他们和教师一起管理、相关信息。因为他们与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大多有着相似的作息规律,能够及时地近距离观察、了解身边同学的网络动态及思想动态,可以对身边的同学进行及时的沟通或对某热点事件进行正确的引导。如遇到棘手的问题,这些学生可以及时向专门的老师或学校进行上报。这样,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有效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使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职学生可以信赖的同伴。同时,经过选拔和后期的培养,优秀学生也可以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信息者,他们在信息的内容上不仅可以更为贴近高职学生的内心需求,在信息数量上也可以大大弥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数量的不足,使高职院校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递出的信息在网络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让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3、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

媒介素养是人们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对媒介的表象不能做到准确的筛选和认定,缺乏独立的批判精神,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导致产生自我价值观的不确定性,更有甚者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媒介素养的知识,完善学生关于信息处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世界中指明方向。高职院校还应时刻关注新媒体领域发展的动态以及学生接触媒介时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给予学生及时、准确的解读和引导,使学生成为新媒体的主动驾驭者。

新媒体已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其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及社会道德的冲击已现端倪。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浪潮,作为高职院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顺应新媒体的各种特征进行调整,不断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意识,找准切入点,增强思想宣传工作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使自身在理论和网络两个层面体现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切实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得以真正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2] 刘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 曾令辉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 李德福.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232.61-63.

网络新媒体的定义范文9

关键词:新媒体;主流价值观;教育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11―03

一、新媒体时代对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的影响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过去的报纸刊物、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是近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基于网络延伸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它通过数字技术、网络通信等技术将信息和服务及时地传达到电脑、手机等客户终端。人人网、MSN、QQ、微信、微博已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迅速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与它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首先,新媒体的载体方便易得。人们不再仅仅通过电脑这一固定载体获得第一手信息,只要有网络环境,一个手机、便携式平板电脑就可以知道最新消息,而且可以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毫无禁忌地交流。其次,新媒体更合适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无论是在公交或是地铁,还是排队、吃饭,随时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手机看新闻、信息。可见,新媒体的信息及时、更新迅速、内容简短的特点可以降低人们对阅读时间和空间的要求。再次,它满足了人们交流的需要。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不需要面对面、只用文字图片或语音交流的便利平台,消除了陌生人之间对话交流时心理上的不适和拘束,可以让人们畅所欲言、参与交流讨论。最后,新媒体带来的趣味性。新媒体中所运用的语言、标题,所的图片、视频,甚至媒体平台的设计都极其具有趣味性,让人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能迅速吸引人们参与进来。新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科学技术,更是一种广受大众尤其是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文化。

(二)新媒体时代影响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必然

青年期是少年儿童向成年人转变的过渡期,也是少年心理过渡的关键期。从心理发展水平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又没有完全成熟的时期。[1]这意味着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定型过程中,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可塑性。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成长成才意识、强烈展示自我个性愿望,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但由于他们长期接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心理不够成熟,意志力不够坚定,很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

当前,新媒体的便捷化、及时化、趣味化、互动化等特点为众多青年大学生所追捧。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在网络中找到了归属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塑造定型的重要时期,新媒体盛行带来的效应势必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思维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新媒体时代下,海量信息往往泥沙俱下,质量良莠不齐,甚至为了追求效益而故意低俗化,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的判断。大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种潜意识行为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政治态度、价值观的选择和塑造。

二、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主体的应对

(一)加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改善教育者的教导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教育主体常常会有一种落伍、无奈的感觉,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网络媒体、新奇的网络流行文化,他们会有一种跟不上时代、被青年大学生赶超的失落感,甚至有个别老师会对自我的教育主导地位产生怀疑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在大学生思想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始终处于主导地位。高校思政教育者担负着服务社会、引领社会进步的双重重任。当前,教育者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放眼全局、时刻保持清醒,坚定自己的立场、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证自己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既要以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新媒体的发展,认清新媒体的传播特点,看清新媒体的本质,同时要把握大局、抓住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大方向,加强自身的职业素养,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善于分析国内外形势,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坚定教育者主导地位的同时,应该注意教导方式的转变。“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在年龄、阅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受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的熏陶,往往使他们在思维方式和处事待人的行为方式上带有一种时代特征。”[2]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掌握着最前沿的信息,他们已经不再简单地接受教育,而是对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需要教育主体做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首先,教育者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利益为根本,以人为本、尊重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注意因材施教。其次,教育者应转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不再是唯一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居高临下、单方面说教和灌输的角色,而是通过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去理解学生的思维和想法,学会换位思考。

(二)新媒体时代下,教育者应更加注重言传身教

《礼记》中说:“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高校教育者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如何做人,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有理想的人。教育者应该对自身责任保持高度的认识,相对于媒体时代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要传播内容,更应该注重自己的道德素养和一言一行。

为人师表不仅是实现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对教育者的要求。在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媒体的社会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言传身教在主流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主流价值观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实践过程。大学生有一定的行为判断力,但周围的环境对他们的选择和判断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教育者能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延伸到自己的言行、选择上,让学生从教育者平时的言行举止中能获得最真实的感受,这样的主流价值观教育才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教育。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媒体道德素养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具有时代意义的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体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3]在过分追求物质化、高效利益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认同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关系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者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通过课堂教学、团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渠道,运用集体辅导、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从学生的成长成才出发,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觉悟,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色的接班人。

1.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天下为公”等传统文化精髓已经深深根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正是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基础。优秀民族文化的发扬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本质的联系。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种文化元素交流、多种思维汇聚成为可能,社会思想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不断变化,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继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融入教育和大学生主流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思想潮流的冲击以及西方腐朽价值观侵蚀下,一部分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价值观产生了怀疑,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味地崇洋,轻视本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滋生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

大学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地,当代大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国诸多经典文化作品都向人们展示了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文化教育是一种缓慢长期的、逐入式的教育,优秀的传统文化往往起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长期的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大学生必将受其感染,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道德素质。

2.提高大学生自我分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大众传媒作为权势集团表达自我意识形态的工具,生产着凝聚社会的霸权代码,其背后的权利关系,极其复杂。”[4]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网络科技的便利,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力度不断加大,他们通过各种网络媒体传播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在学生看来,在网络中得到的东西意味着前卫、潮流、时尚,他们对这种隐藏在网络信息、网络娱乐背后的政治意图并没有足够的分析能力,不能完全辨别媒介信息是非,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价值选择迷惘。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大学生更需要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拒绝盲目跟从,坚定自己的立场。

除了西方媒体的有意图文化扩张、价值观侵蚀外,网络媒体中还出现大量的低级趣味、负面庸俗的网络信息,带动了很多不良风气。大学生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一代,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里的审美是指对粗糙恶俗的、格调低下的信息、图片、视频等内容做到摈弃,传播积极的、带有正能量的信息,做具有优秀品德的继承者。

四、利用新媒介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教育

(一)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丰富了教育者的教育方式,从以往封闭式、单向灌输式教育转向了多渠道、多媒介的开放式教育。当前,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社交工具有:QQ、人人网、微博以及近两年来迅速发展的微信,他们通过这些新媒体交朋友、讨论热点话题、传播消息,可以说,网络平台是思政教育者的第二教育阵地。教育者必须熟练掌握学生常用的网络交流操作技术,掌握大学生网络交流的特点,了解他们的网络诉求,使用他们常用的网络语言,打破传统课堂教学,让学生能有自己的平台发表自己的真实看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专业知识、情感交流等诉求。构建主题多样、内容丰富、气氛活泼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的公众效应,大力宣传具有影响力的公共人物和深受大学生喜爱的学者、老师的具有正能量的消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育者要学会网络管理,发现和培养思想积极、立场坚定的学生,让他们时刻关注和管理平台的交流,用逐步渗透的方式延伸学习内容,保证网络交流平台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以重大网络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导向

新媒体时代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加速了公共事件、网络事件的大范围传播效应,对教育者来说,这既是挑战又是契机。无论是社会热点事件还是国际政治事件,大学生都对此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和转发率,他们既是网络事件的接收者,也是传播者、共享者。在新媒体时代下,许多敏感度较高的热点事件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反响,媒体舆论和社会舆论对网络事件大肆炒作,势必对大学生价值观的选择产生多方面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提高突发舆情的处置能力,把握网络事件契机,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化被动为主动,转变传统对敏感问题的掩盖,积极回应、全面回复。将网络事件作为案例题材,帮助学生深刻分析其背后的形成原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最真实的看法,然后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获取新知、端正态度、树立理念,再开展学习、参观、实践等活动,由浅入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2]钱焕琦.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