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生物防治的应用集锦9篇

时间:2024-02-20 14:39:36

生物防治的应用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1

关键词:生物防治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策略

在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时,主要是通过运用植物性农药与天敌昆虫的防治等生物方法来防治病虫害,充分利用有益生物与植物的抗性基因相互配合,符合生态保护的原则。农作物具有较好的绿色性,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科学的治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1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

1.1利用天敌精准防治害虫

在利用天敌防治害虫过程中,需要根据害虫不同生长阶段存在的不同天敌,大量引进和繁殖害虫天敌,实现对害虫的自然控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准确掌握天敌的最适防治时期和有效防治种群量,这样才能提高防治的效果,进一步降低防治成本,实现天敌防治害虫方法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1.2利用杀虫活性植物

作物抗虫性是其自身具备的一种可遗传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利用杀虫活性植物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害虫无法在寄主作物体内进行栖息、产卵、取食和正常发育,也可利用害虫嗜食有毒植物来对害虫进行诱杀。目前在生物技术支持下,可以将杀虫活性植物的基因导入多种作物中,培育出转基因抗虫品种,以此来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1.3利用微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具体可以采用人工方法来培养病原微生物,并制成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其在田间喷施,能够防范害虫。目前研制的多种防治害虫的生物制剂在田间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部分制剂能够在田间自然繁殖,起到长期保持防治效果的目的[1]。

1.4特异性昆虫控制剂的利用

具体利用昆虫性引诱剂或是昆虫生长调节剂来进行害虫防治,但此方法只能防治害虫种群的特殊群体,无法达到全面防治,还需与化学防治方法相结合。

1.5微孢子虫的利用

微孢子虫作为一种单细胞原生动物,其能够感染所有动物,利用微孢子的特性使其在害虫种群中传播,从而达到防治害虫为害的效果。利用微孢子虫进行害虫防治,具有持续、低耗、环保等优点,不会对环境带来污染,而且人畜无毒。

2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策略

2.1运用生态微系统防治病虫害

农业害虫种类较多,且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性,因此在现代农业种植过程中,需要针对农作物种植方式进行合理改变,摒弃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合理布局,基于品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来采取有效的种植措施,提高农业病虫害防治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提高植被覆盖面积,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病虫害防治能力的提升,且通过引入多种微生态系统,进一步增强抗虫害水平[2]。针对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种植间距进行有效调整,增强农田抗虫害的能力,避免病虫害传播,通过合理布局来改善农田生态系统。另外,还要科学对农作物进行组合种植,能够对病虫害的产生和传播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2多品种混种或间套种植

采用农作物多品种混种、间作和套作的种植方式,可以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防止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业生态的稳定性。具体制定农作物混种、间作和套作的技术指标,宜在同一田块上分行或是分带种植2种以上农作物,且为了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前季农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中播种后季农作物,可以实现生态空间的集约利用。另外,还要考虑到不同农作物存在的主要虫害、昆虫、寄生虫和天敌制约病虫害繁育的因素,科学把控农作物生长,促进低层农作物的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生态的稳定性,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3]。

2.3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

该项目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病虫害防治技术。具体可以通过运用农业生物遗传技术,将能够杀死病虫的基因移入到农作物原生质体内,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也可以利用杂草生物防治技术,其是利用植物病原菌来对农业病虫害进行防治。在具体利用生物工程技术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可以通过微生物、生物遗传、移入抗病基因等方法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控制,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使用,有效维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平衡性。

2.4综合运用生物防治技术优化生态体系

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针对农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需要全方面和多角度进行考量,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过程中,针对害虫、环境和温度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到农产品生存条件,从而综合运用各种生物防治技术,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全面调查农作物病虫害产生的原因,以此为依据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如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宜选择适宜的土壤种植农作物,采取有效的治理方式来改善土质问题。具体还应根据不同区域来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以此来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2

关键词:生物技术;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生态建设。目前,我国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主要依赖化学农药,但大量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如何有效防治病虫害,成为相关部门重点考虑的问题。

1现阶段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1.1通过天敌进行防治

主要是通过保护和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害虫天敌,使其能够有效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可通过如下方法进行天敌的保护和利用:(1)通过保护天敌昆虫,使其自然增值,这种方式需要根据当地的环境以及天敌的特性来使用;(2)通过人工干预,使其大量繁殖,这种方式的针对性较强,通常是在一些自然天敌不足以抵抗害虫的情况下使用,目标明确;(3)从外地引进天敌,逐渐改善本地天敌的内部组成,提高其对害虫的整体控制能力。如,赤眼蜂可以有效防治松毛虫,瓢虫、捕食螨等可以有效防治蚜虫、介壳虫等。

1.2通过人工性信息素进行防治

人工合成性信息素在我国的发展比较缓慢,只在少数害虫出现时才得以使用,可以对一些害虫进行更有效地预测和防治。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其能够通过引诱、刺激、防御等方式抑制害虫的进食、等行为,降低其繁殖速度,并进行有效猎杀,专一性强,且该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对农作物造成伤害,同时也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是现代农业防治害虫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构树诱杀桑天牛、蔷薇诱杀云斑天牛等。

1.3通过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生物农药防治是指通过生物活体对害虫进行抑制或猎杀,是一种天然的农药,其包括的种类较多,如真菌、细菌、昆虫病毒等。由于生物农药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对害虫造成伤害,是一种自然的物质循环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着明显的生态保护优点。此外,这种方式对温湿度、阳光、雨水等有一定的要求,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上述内容进行综合考虑,挑选合适的时间喷洒生物农药,如苏云金杆菌杀虫剂可以有效防治松毛虫、天幕虫等害虫。

2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的崛起,其在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2.1抗虫、抗病基因育种

基因育种是以一种类似于设计的方式,按照人们的实际需求,通过既定的程序将植物抗病虫基因,在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剪切和拼接程序。再通过人工重组的方式,将该基因转入到宿主细胞中,并大量复制,使其能够将遗传信息表达在宿主细胞中,以产生新的植物品种,用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最后再通过生物技术进行大量繁殖,并应用于实际,切实解决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在我国目前的基因育种中,常见的抗病虫基因有:杀虫毒素蛋白基因BT基因、蛋白酶抑制基因CPT1基因等。

2.2植物抗虫基因工程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主要是指先对病虫害天敌的遗传特性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弥补其在生物防治上的不足。在目前使用的杀虫毒素蛋白基因BT基因中,其展现的安全、有效、无污染等特性非常突出,被应用于害虫防治领域已经有很多年。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生物农药也存在一定弊端,如见效慢、宿主范围窄等,使其在使用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后续的时间中,国外科学家从BT基因中分离了编码,并对其进行修饰和改造,使其抗虫性得到了有效提高,目前已经在树木的害虫防治中被广泛应用。

2.3杀虫工程微生物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研究的深入,基因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中,运用工程微生物进行植物病虫害防治非常有效,并且在现实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专家通过对相关病毒的改造,有效提升其杀虫效果,并在研究过程中量化生产,不断扩大杀虫范围,为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工程微生物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有效防治地老虎,甚至有的专家直接将BT基因转接到土壤的芽孢杆菌中或是直接将其转接到枯草杆菌上,通过发酵产生效果更佳的杀虫剂,实现地下害虫的有效防治。

3结语

总之,在我国目前的园林植物发展中,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至关重要,这不仅影响了园林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影响着我国城市环境的整体建设。只有积极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才能够保证园林植物的健康生长,才能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吴霞.生物技术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6(22)

2黄正鸿.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其展望[J].农业与技术,2014(7)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3

摘要主要对几丁质酶的特性、功能及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综合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几丁质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几丁质酶;生物防治;植物病害;应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characteristic,function and prevent plant diseases of chitinase were summarized. on this basis,the prospects of chitinase applications in biocontrol of plant disease were promised.

key wordschitinase;biocontrol;plant diseases;application

几丁质酶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细胞和组织中,参与多种生理过程[1]。几丁质酶可以有效降解几丁质,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几丁质是构成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自然界中存在数量巨大,它能在几丁质酶系作用下被分解成n-乙酰氨基葡萄单糖(nag)。在环境保护、医药、食品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1]。在目前的研究中,将细菌及植物几丁质酶基因转入烟草、番茄、大豆、马铃薯、莴苣和甜菜等植物中,获得的转基因植物高效表达几丁质酶的生物活性,可显著抵抗真菌病害[2],此外将几丁质酶基因转入生防真菌中,也能显著提高生防真菌拮抗植物病害的能力[3]。

1几丁质酶性质与特点

自从1905年benecke首次分离报导了几丁质芽孢杆菌(bacillus chitinovirous)能生产几丁质酶以来,已发现了许多产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其中以serratiu marcescens和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几丁质酶基因研究最多[4]。

几丁质酶可划分为内切几丁质酶、外切几丁质酶和壳二糖酶。依据酶反应的最终产物将几丁质酶分为3类:一是内切几丁质酶,该类酶可随意裂解几丁质和几丁质寡聚物并释放出可溶性低分子量混合物,(glcnac)2即双乙酰几丁二糖是主要成分;二是壳二糖酶,可从非还原端裂解几丁质和几丁质寡聚物((glcnac)n),释放的最终产物主要是(glcnac)2;三是β-n-乙酰氨基己糖苷酶,同壳二糖酶一样可从非还原端裂解几丁质和几丁质寡聚物,释放n-乙酰葡糖胺单体(glcnac),它也是唯一可水解(glcnac)2的酶。

几丁质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不同微生物所产生的几丁质酶的类别、组分、性质不尽相同,已发现的产生胞外几丁质酶的微生物约有46属70种。不同几丁质酶的最适温度、分子量、等电点、影响酶活性的金属离子等均存在明显差异。二是诱导性,多数微生物只有在含有几丁质等诱导物的培养基中才能产生几丁质酶,也有些微生物在没有诱导物的情况下产生几丁质酶。几丁质、脱乙酞几丁质、部分水解的几丁质均可以诱导几丁质酶的产生,但几丁单糖(nag)则不能。各种诱导物对不同微生物的诱导作用亦有所不同,并且几丁质酶的诱导可被过量的可溶性代谢物所阻遏。三是分泌性,微生物所产的几丁质酶多是分泌型的,即在诱导物存在的条件下,微生物可以产生并向胞外分泌几丁质酶。该酶先在微生物的体外将几丁质分解,生成几丁单糖(nag)或寡糖,然后这些糖再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

几丁质酶的分子结构主要包括信号肽序列、几丁质酶催化区、几丁质结合区域、c端区域。其中几丁质酶催化区(具2个高度保守区,glu(e)和asp(d)残基高度保守)、几丁质结合区域(植物几丁质酶的几丁质结合区主要含有半胱氨酸残基,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几丁质结合区主要含有色氨酸残基)催化区域相似的几丁质酶,它们的几丁质结合区域并不相类似,但是来源于同一菌株的酶的几丁质结合区域具有相似性,即与菌株的亲缘关系有联系[5]。

2几丁质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作用

微生物几丁质酶能够水解植物病原真菌细胞壁的成分几丁质,参与菌寄生菌对寄主真菌的侵染过程,消解寄主真菌细胞壁和杀死寄主真菌,从而获得营养。一般几丁质酶只对真菌新生细胞如芽管和菌丝顶端细胞壁具有破坏作用。大多数丝状真菌在生长过程中,菌丝顶端同时合成几丁质和β-1,3-葡聚糖,交联形成几丁质、葡聚糖或其他多糖,菌丝顶端暴露的几丁质链会被几丁质酶所水解。微生物几丁质酶可通过分解几丁质来抑制真菌菌丝生长,使顶端细胞壁变薄,继而形成球状突起,最后细胞壁降解、原生质膜破裂;几丁质酶破坏菌丝端部生长,使真菌孢子萌发、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受阻,芽管和附着胞解体。

几丁质酶酶解几丁质的产物几丁寡糖,具有抗菌、抑菌性能,可以直接杀死病原真菌,还可以作为植物功能调节剂,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几丁寡糖在调节植物细胞代谢活动、提高植物防御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并且具有较强的抑菌、抗菌作用,能够抑制病原物的侵入或扩展;特别是聚合度较高的几丁寡糖,能够阻碍病原物生长。几丁寡糖可以作为植物功能调节剂,促进植物蛋白质合成,活化植物细胞,调节植物基因表达,刺激植物生长。

几丁质酶作为激发子启动植物防御反应,使植物产生更多的防御蛋白,增强植物对病原物的抗性。几丁质酶在植物中也许不是直接参与防御反应,而是通过水解侵入的真菌菌丝细胞壁产生信号因子,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导致植物产生和积累抗病性物质。几丁寡糖可以作为激发子,在植物防御反应中充当信号因子,迅速启动植物的防御反应,诱导植物细胞对病原菌入侵作出反应,调节与抗病性有关的过氧化物酶(po)、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酶活性变化,产生植保素、酚类化合物等抗菌物质,使植物体内发病相关蛋白(pr蛋白,pathogenesis related protein)含量升高。几丁寡糖在植物体内可以作为激活植物几丁质酶的诱导物。

3转几丁质酶基因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几丁质酶在真菌的生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已经被广泛证实,在植物与真菌转入几丁质酶基因被认为是提高植物与真菌拮抗病原真菌的重要策略。利用几丁质酶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策略主要有:一是构建表达几丁质酶的工程菌,释放到土壤防治土传病害;二是构件转基因植物建立植物自身的病害防御系统。目前研究较多的是从哈茨木霉菌(t.harziarum)纯化的几丁质酶chit42(42-kda),并且对其编码基因ech42进行了克隆。随着越来越多的几丁质酶基因被克隆,几丁质酶在植保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培育抗病基因工程植物品种是一条有效的防病途径。国内外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迄今为止已先后从细菌如s.marcescens、bacillus circulan等分离到几丁质酶基因,导入植物细胞,获得表达该酶的转基因植物。主要包括烟草、大豆、番茄、马铃薯等植物,使其获得了对各种病原真菌的抗性[6-8],不但可抑制病原真菌的侵袭,而且对植物线虫、昆虫和其他一些病原生物也有抗性。与转基因植物相比较,由于生防微生物具有生长周期短、易于研究、便于生产等优点,因此将几丁质酶应用于生防微生物的研究成为植病生防研究的热点。baek等对t.virens做了类似研究,发现含有双拷贝正常ech42基因的菌株防治棉花立枯病(r.solani)明显高于含有单拷贝敲除ech42基因的菌株;在木霉t.virens中,cht42基因能明显提高转化菌株的生防能力[9]。在木霉t.harizanum转几丁质酶基因(chit36)转化子与病原菌r.solani的对峙培养和抗r.solani的盆栽试验中发现转化型与野生株没有分别;而在玻璃纸的转培养试验中发现几丁质酶活性高的转化子对r.solani和fusarium oxysporum的抑菌效果比野生型好。但是通过玻璃纸的转培养方法,测定的仅是拮抗真菌的分泌物(包括细胞壁降解酶、抗菌类物质等)对于病原真菌的抑菌效果,不能对其生防效果作出全面评价[10]。由于各种生防真菌的抗菌机制的侧重点不同,需要利用相应的抗病相关基因才能达到明显的促生防效果,在真菌抗病基因工程中采用的策略也要相应调整。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抗菌基因和转基因技术,还需要对生防真菌的作用机理作进一步的探索。

4展望

植物病原真菌是引起粮食和蔬菜发生病害,造成大量减产的重要原因,它流行广、传播快、危害大,加之没有理想的特效农药,对其中大多数至今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而几丁质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具有广谱性、协同增效作用及降解具有几丁质-葡聚糖复合结构的老熟细胞壁和菌核的特点,有开发应用前景。我国对几丁质酶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关于几丁质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在国内的报导很少,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于发展我国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相信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几丁质酶将会在植物抗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5参考文献

[1] 陈三凤,李季伦.几丁质酶研究历史和发展前景[j].微生物学通报,1993,20(3):156-160.

[2] 但汉鸿,吴纯仁.植物几丁质酶与病害防治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1995(2):1-3.

[3] back j m,howell c r,kenertey c m.the role of an extracellular chitinase from trichoderma virens gv 28-8 in the bioeontrol ofrhi-zoctonia solani[j].curr genet,1999(35):41-50.

[4] 陈松,黄骏麒.几丁质酶及其在植物抗真菌病中的作用[j].生物学杂志,1997,14(2):1-2.

[5] 冯俊丽,朱旭芬.微生物几丁质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1):102-108.

[6] chemin l s.molecular cloning,structural analysis,and expression in escheriehia coil of a ehitinase gene from enterobaeter agglomeram[j].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7,63(3):834-839.

[7] zhu q,maher e a,masoud s.enhanced protection against fungal attack by constitutive co-expression of chitinase and glucanase genes in transgenic tobacco[j].blotechnology,1994(12):807-812.

[8] bolar j p,norelli j l,wong k w.expression of endochitinase from trichoderma harzinum in ransgenic apple increases resistance to apple scab and reduces vigor[j].phytopahology,2000(90):72-77.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4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适期防治;生物农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S18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28

生物农药是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重要成果,相较于传统的化学农药,其化学成分含量较低,对于环境的破坏作用和人体的损害程度大大降低。同时,生物农药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能够为广大农民朋友掌握和使用。将生物农药应用到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当中,能够有效避免病虫害对水稻的巨大损害,有效提高水稻产量,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 水稻病虫害的测报方法

1.1 水稻纹枯病的测报

水稻纹枯病是在水稻生长初期便潜在和孕育的病变类型,因此,要想对其进行有效测报,应从水稻成长初期开始。选择抽样田地作为调查对象,利用平行方式进行水稻秧苗的取样观察。当抽样结果中存在纹枯病变秧苗,则对其周边进行划区域检查,并按照一定周期进行病变变化的观察。每隔5d观察1次,并对每一百丛水稻进行病变的细致观察,总结出病斑的高度情况,并最终确定病变的稳定时间段。个体观察过后推广到全面调查阶段,选择区域内30块以上稻田,并进行10d一周期的复水调查。对每个区域内每块田的5丛水稻进行调查,最终得出纹枯病的总病丛数和病变量级。

1.2 稻瘟病的测报

对稻瘟病进行测报,选择2块目标水田,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并选择相同数量的水稻,以25丛为基准,并进行5d一周期的检查。对患病水稻数量进行统计和总结,进而计算出水稻病变的发病概率,确定病情指数情况。相应的调查和检测应当持续相当时间,直到水稻出穗方才停止。其后,选择区域内30块稻田,以每块田中的100丛作为普遍调查对象,分别于秧苗期和拔节期、出穗期进行整体统计调查,直到蜡熟期再进行汇总统计,得出稻瘟病的病变测报结果。

1.3 细菌性条斑病测报

针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是始病期测报而言,应首先明确温度对于始病期的巨大影响。在7月下旬~8月上旬,始病期和平均温度正相关关系显著,要确定始病期应当参考历史温度和当年温度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发生程度测报而言,可依据气象信息进行细菌性条斑病发生程度预报。结合降雨日数和台风次数,并以水稻播种日期、施肥情况为参考。如降雨日数和雨量偏大,且播种日期较早、氮肥偏多,则发生程度较严重,反之则相对较轻。

1.4 稻飞虱的测报

关于稻飞虱的测报,应选择2块水田作为观察对象,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并以每个区域中的两丛水稻作为观察和调查对象。稻飞虱的主要特点是飞行速度快,且有着褐飞虱和白背飞虱2种,为确保观察和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应在观察中利用采集盆将其置于水稻丛根部,在稻飞虱飞走前将其全部采集到盆中,以观察其数量和虫龄。对于另一种飞虱类型灰飞虱,应以7d一周期的频率对水田进行区域调查,得出飞虱的数量和虫龄,进而汇总出虫害测报结果,为虫害防治提供准确的数据参考和依据。

1.5 水稻螟虫的测报

水稻螟虫病害的观察和测报周期相对较长,因水稻螟虫的生存能力较强,可以伴随着不同产季继续生存。在进行水稻螟虫病害调查时,应于5月即着手进行,对于水稻螟虫的基数和发育情况进行有效调查。选择2块耕翻田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划分为10个区域,并每天对稻根进行翻找,查找其中的螟虫,并按螟虫类型二化螟和三化螟进行分别登记。螟虫统计情况应包括虫基数和气害虫率。同时,在水稻收割前15d进行再次调查,并依据此来进行情况分析,得出水稻的枯梢情况。为得出全面调查结果,需依据螟虫分类,在虫害死亡高峰期3d后以每块中4m2区域位置进行调查,最终总结出成虫高峰期、死亡期以及水稻枯梢率。

2 水稻病虫害的最佳防治时期

2.1 水稻病害最佳防治时期

对于水稻纹枯病,应在水稻分蘖期和灌浆期之间,如纹枯病变达到30%则对其进行生物农药防治,并在其后以10~15d为一周期对其进行再次用药,用药总次数在3~4次,即可获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稻瘟病而言,应在水稻秧苗叶前期进行有效防治,而叶瘟则需在秧田后期到分蘖盛期之间,如病斑持续出现,则在一般性防治方法基础上施以急用药。穗瘟则需在水稻破口和齐穗之间进行用药处理,如首次施药效果不佳,则在其后5~7d内进行2次用药;细菌性条斑病的防治应在种子阶段即着手进行,通过晒种的方式,结合40%三氯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种子消毒,并通过适当迟播的方式防治病害发生。

2.2 水稻虫害最佳防治时期

稻飞虱的最佳防治时期应在若虫期,不同飞虱的为害时间不尽相同。白背飞虱主要在7月下旬~8月上旬之间,其后的8月下旬~9月中旬则主要为褐飞虱。此外,2代白背飞虱一般在7月下旬,3代则在8月上旬。对于水稻螟虫而言,1代二化螟应在其卵孵化高峰后3d内,2代则应在其卵孵化高峰5d内,3代则一般在水稻苗破口前1、2d内。对于三化螟虫而言,2代防治主要在7月下旬,3代则应在8月下旬~9月上旬。

3 生物农药在水稻病虫害适期防治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农药的类型和种类越来越多,在病虫害的防治应用率越来越高。对于稻瘟病而言,可利用浸种灵和咪鲜胺作为防治药物,以有效控制病变的扩散,消除其对水稻生长的破坏。对于病虫害防治而言,不同季节使用相应的生物农药能够有效解决对应的病虫害。如在水稻的秧田期,利用甲维盐和苏云金杆菌、BL菌等药物能够实现对灰飞虫和三化螟的有效防治;4月下旬则利用苏云金杆菌和吡蚜酮、甲维盐等药物来防治稻飞虱和2代、3代螟虫;5月底~7月初使用蚍虫林和锐劲特等药物防治稻飞虱和纹枯病;8月下旬利用苏云金杆菌和甲维盐等防治纹枯病、稻纵卷叶虫、稻飞虱等病虫害;9月则利用吡蚜酮和BL菌类等药物实现对卷叶螟和稻飞虱等虫害的有效防治。

4 结 语

水稻病虫害是水稻生产当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会造成粮食减产,还可能引发大面积病虫害造成水稻生产的终止,导致农民的极大经济损失。加强对现代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并将其充分应用到水稻病虫害防治当中,能够极大提升水稻的保护程度,消除水稻的大面积损害,保证了粮食产量。在推广应用时,应将水稻病虫害最佳防治期进行有效宣传,让农民朋友掌握防治的最佳时机,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确保水稻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 陈尤嘉,黄福旦,李斌.生物农药Bt对水稻鳞翅目害虫的防效[J]. 安徽农业科学,2015(06):129-130,163.

[2] 苏坚任.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18):79-80.

[3] 黄彩云.水稻病虫害的适期防治与生物农药的应用[J]. 生物技术世界,2013(02):45-46.

[4] 黄锦荣.生物农药防治水稻主要病虫害应用技术分析[J].南方农业,2015(33):43,45.

[5] 卢仲良,孔学梅,袁文龙,陈赣海,邹新华,邹信才.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89,93.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5

长期以来,为了保证果树的高产、稳产,生产上普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但是化学农药存在着污染环境、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等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在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与食品安全的今天,微生物农药以生产工艺较简单、开发费用较低、对人畜安全、无农药残留、害虫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开发研制各种有效的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是生物农药的一类,是能够用来杀虫、灭菌、除草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等的微生物的活体或代谢产物,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活体微生物农药是将能使有害生物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活体通过工业方法大量繁殖,并加工成制剂后作为农药使用。现对活体微生物肥在果树上的应用作一综述与展望,供大家参考。

1、果树上常用的活体微生物农药

1.1 细菌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是利用某些对昆虫有致病或致死作用的细菌及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制成。其作用机制是胃毒作用,昆虫摄人该病原细菌制剂后,通过肠细胞吸收,进人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

目前筛选的杀虫细菌大约有100多种,其中被普遍开发应用的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缓病芽孢杆菌等。研究开发最为成功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森林、粮仓害虫和蚊蝇等的防治。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该制剂占微生物杀虫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而且用于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及刺蛾等鳞翅目果树害虫,效果良好。

1.2 真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是一类寄生谱较广的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触杀性微生物杀虫剂。目前,研究利用的主要种类有白僵菌杀虫剂、绿僵菌杀虫剂、拟青霉杀虫剂及座壳孢菌杀虫剂。迄今为止,全世界记载的杀虫真菌约有100多个属,800多个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白僵菌,其次是绿僵菌。此外还有拟青霉属、赤僵菌、虫生藻菌等;英国、美国等国家还生产出蚧生轮枝菌及汤普森多毛菌的商品制剂。在果树害虫生物防治中常用的是球孢白僵菌、绿僵菌、座壳孢霉、汤普森被毛孢及蚜虫霉。白僵菌孢子同石硫合剂等混喷时防治苹果树靳氏苔螨效果好。利用绿僵菌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在实验室和田间都取得良好效果。

1.3 病毒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虽研究开发较晚,但以其高度的专一寄生性及持效作用长等优点在近年来得以发展迅速。但使用病毒杀虫剂也有一定缺点,如宿主范围窄,施用效果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

目前,研究较多且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核形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及质形多角体病毒(CPV)。核形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等害虫的防治,颗粒体病毒主要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及黄地老虎等。近年来,我国已有20多种病毒杀虫剂进入了大田试验。但目前在果树害虫防治上的昆虫病毒较少。

1.4 微孢子虫杀虫剂

微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具有一条极丝和一团孢子原生质。其孢子被昆虫吞食进入肠道,通过外翻极丝而引起感染。从而引起宿主活力丧失、行为变化、交配减少或卵率降低并致其死亡。目前,普遍用于农林防治的微孢子虫杀虫剂有蝗虫微孢子虫、行军虫微孢子及云杉卷叶蛾微孢子虫。1986年北京农业大学从美国引进的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stae)在防治草原蝗虫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它既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又能引起流行病,达到长期防治的目的。

1.5 线虫杀虫剂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6

关键词:活体微生物农药;果树虫害;杀虫剂

长期以来,为了保证果树的高产、稳产,生产上普遍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但是化学农药存在着污染环境、使害虫产生耐药性等诸多无法克服的弊端。在人们日益重视环境与食品安全的今天,微生物农药以生产工艺较简单、开发费用较低、对人畜安全、无农药残留、害虫不产生抗药性、不污染环境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与应用。因此,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开发研制各种有效的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是生物农药的一类,是能够用来杀虫、灭菌、除草以及调节植物生长等的微生物的活体或代谢产物,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药。活体微生物农药是将能使有害生物致病的病原微生物活体通过工业方法大量繁殖,并加工成制剂后作为农药使用。现对活体微生物肥在果树上的应用作一综述与展望,供大家参考。

1、果树上常用的活体微生物农药

1.1 细菌杀虫剂

细菌杀虫剂是利用某些对昆虫有致病或致死作用的细菌及其所含有的活性成分制成。其作用机制是胃毒作用,昆虫摄人该病原细菌制剂后,通过肠细胞吸收,进人体腔和血液,使之得败血症导致全身中毒死亡。

目前筛选的杀虫细菌大约有100多种,其中被普遍开发应用的有苏云金芽孢杆菌、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缓病芽孢杆菌等。研究开发最为成功的是苏云金芽孢杆菌,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森林、粮仓害虫和蚊蝇等的防治。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世界上用途最广、产量最大、应用最成功的微生物杀虫剂。该制剂占微生物杀虫剂总量的95%以上,已有多个国家登记了120多个品种,而且用于防治苹果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及刺蛾等鳞翅目果树害虫,效果良好。

1.2 真菌杀虫剂

真菌杀虫剂是一类寄生谱较广的昆虫病原真菌,是一类触杀性微生物杀虫剂。目前,研究利用的主要种类有白僵菌杀虫剂、绿僵菌杀虫剂、拟青霉杀虫剂及座壳孢菌杀虫剂。迄今为止,全世界记载的杀虫真菌约有100多个属,800多个种。其中研究最多的是白僵菌,其次是绿僵菌。此外还有拟青霉属、赤僵菌、虫生藻菌等;英国、美国等国家还生产出蚧生轮枝菌及汤普森多毛菌的商品制剂。在果树害虫生物防治中常用的是球孢白僵菌、绿僵菌、座壳孢霉、汤普森被毛孢及蚜虫霉。白僵菌孢子同石硫合剂等混喷时防治苹果树靳氏苔螨效果好。利用绿僵菌防治苹果桃小食心虫,在实验室和田间都取得良好效果。

1.3 病毒杀虫剂

病毒杀虫剂是一类以昆虫为寄主的病毒类群,虽研究开发较晚,但以其高度的专一寄生性及持效作用长等优点在近年来得以发展迅速。但使用病毒杀虫剂也有一定缺点,如宿主范围窄,施用效果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等。

目前,研究较多且应用较为普遍的有核形多角体病毒(npv)、颗粒体病毒(gv)及质形多角体病毒(cpv)。核形多角体病毒主要用于农业和林业等害虫的防治,颗粒体病毒主要用于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及黄地老虎等。近年来,我国已有20多种病毒杀虫剂进入了大田试验。但目前在果树害虫防治上的昆虫病毒较少。

1.4 微孢子虫杀虫剂

微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具有一条极丝和一团孢子原生质。其孢子被昆虫吞食进入肠道,通过外翻极丝而引起感染。从而引起宿主活力丧失、行为变化、交配减少或卵率降低并致其死亡。目前,普遍用于农林防治的微孢子虫杀虫剂有蝗虫微孢子虫、行军虫微孢子及云杉卷叶蛾微孢子虫。1986年北京农业大学从美国引进的蝗虫微孢子虫(nosema locstae)在防治草原蝗虫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它既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降低虫口密度,又能引起流行病,达到长期防治的目的。

1.5 线虫杀虫剂

线虫是目前国际上新型的生物杀虫剂。刘新生等报道,夜蛾斯氏线虫对梨象鼻虫幼虫有很高的侵染力。刘奇志等用苹果蠢蛾线虫agriotose品系及mex2kapow品系防治杏园桃红颈天牛,施用1个月的效果达72.2%以上。用苹果蠢蛾线虫防治龟背天牛、荔枝拟木蠢蛾均具有明显防治效果。目前,研究最多且应用最有效的为索科线虫和斯氏线虫科。

2、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化学农药带来的危害越来越重视,高效、高毒的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在各个国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因此,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渴求愈加强烈。中国加入wto后,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面临更为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这为高效、低毒的微生物农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而活体微生物农药将为农产品优质安全生产和降低有毒物质残留量提供技术和物质保障。另外,微生物农药已成为21世纪农药产业的发展方向,开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7

关键词 草蛉;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171-04

Abstract Species,living habit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of Chrysopidaes in this paper were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d.The application status of pest control of several main kinds of Chrysopidaes were reviewed in details.Characteristicsts of biological control,application potential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production practice of Chrysopidaes were expounded in this paper from growth characteristics,the interaction law and way,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using Chrysopida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ests were summarized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were discussed in China.

Key words Chrysopidae;biological control;research progress

草蛉隶属于昆虫纲脉翅目(Neuroptera),捕食性昆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约有1 300种[1]。草蛉可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叶蝉、木虱、粉虱等多种害虫,能有效地抑制森林、苗圃、果园、农田中害虫种群数量的增长。美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利用普通草蛉防治棉花夜蛾,目前已经成功实行了草蛉的工厂化生产、繁殖,前苏联、英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家也对草蛉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已有各个虫态的草蛉出售[2-3]。我国对草蛉的利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防治棉铃虫等棉花害虫,目前主要用来防治果树、蔬菜、粮食以及温室内的相关害虫[4-5]。现对草蛉在我国生物防治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的草蛉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1 草蛉的种类与分布

草蛉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南向北热带种类递减,北方种类明显增多,并且北方种类有明显地向南扩散的趋势。在东部季风环流区,主要分布着热带种类、古北区与东洋区的过渡种类;在西北干旱区,以古北区种类为主。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一些特殊类群,如多阶草蛉等[1]。

绢草蛉属(Ankylopteryx)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饰草蛉属(Semachrysa)分别分布于陕西、海南、台湾、广西、云南和等地。草蛉属(Chrysopa)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优势种也比较多,如丽草蛉、叶色草蛉、大草蛉及多斑草蛉[1,6]。

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优势种草蛉。北方棉区的优势种草蛉主要有中华草蛉、大草蛉、丽草蛉、叶色草蛉、晋草蛉和普通草蛉等种类[7]。在南昌地区常见的草蛉种类主要有大草蛉、中华草蛉、普通草蛉、松氏通草蛉等;在棉田和玉米地以大草蛉和中华草蛉为主,桃、梨、柑桔等果树上则以普通草蛉较多,大草蛉和中华草蛉次之;蔬菜地则大草蛉和中华草蛉较多[4]。云南省常见草蛉种类有大草蛉、中华草蛉和丽草蛉,在烟草田以大草蛉数量较多,中华草蛉和丽草蛉的数量较少[1,6]。

2 草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形态特征

草蛉的幼虫呈纺锤形,体色呈黄褐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等。头上有黑褐色斑纹,头顶有一明显的头盖缝,头部背面有不同的黑色斑纹,捕吸式口器。胸、腹背面负有杂物,3对胸足发达,为寡足型,腹部无足,各节的两侧有较大的突起,在突起上有刚毛,其形状、数目和长短,表现为种间差异。草蛉的成虫体形中等、细长、柔弱,一般虫体和翅脉多为绿色。咀嚼式口器,触角细长,呈线状;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头部常见黑褐色斑纹,区分为唇基斑、颊斑、中斑、角上斑、角下斑和后头斑,头斑的数量和位置是分种的特征。翅2对,膜质透明,前后翅的形状及脉纹相似,脉纹细而多呈网状,在边缘分叉。

2.2 生活习性

草蛉幼虫期共3龄,可捕食蚜虫、介壳虫、木虱、粉虱、红蜘蛛等昆虫,捕食多种昆虫的卵和蛾类的幼虫,还可捕食昆虫排泄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草蛉幼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在食料不足情况下,自相残杀的习性表现得更为严重[8]。处在狭小的空间里草蛉幼虫之间会有较强的相互干扰和竞争作用。在同一环境下,1头叶色草蛉2龄幼虫的可捕食棉蚜39.5头,而2头幼虫的捕食量仅为60.5头。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2种幼虫共存的机会较多,如果食物不足,会发生相互残杀的现象[9]。

草蛉的成虫羽化后,必须补充营养方可产卵,主要取食花粉、花蜜和多种虫卵。人工饲养时,若食料不足,或密度过大时,成虫有取食自产卵的习性,在饥饿时大草蛉成虫会咬食同种其他成虫。草蛉的产卵前期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异,大草蛉一般为8~10 d,中华草蛉为4~6 d,普通草蛉为5~7 d,松氏通草蛉为7~8 d。成虫寿命长,大草蛉一般30~45 d,越冬代成虫有的可达88 d之久,中华草蛉30~35 d,普通草蛉25~30 d,松氏通草蛉28~39 d。成虫的产卵量因种类不同而异,据室内饲养观察大草蛉产卵量最高,中华草蛉和松氏通草蛉次之,普通草蛉最少。成虫有趋光性和趋青性[4]。

3 草蛉的人工饲养

草蛉幼虫因有相互残杀的习性,在人工饲养的容器内一般放有隔离物,减少幼虫间的相互接触和残杀。草蛉的人工饲养饲料,可以选用米蛾卵或人工配制的粉饲料如发面干粉、蜂蜜、蔗糖等。Vanderzant[10]报道了普通草岭幼虫的液体饲料,以酪蛋白水解液和大豆水解液为主,后来对配方进行了一系列改进,并对该饲料的营养学方面进行了分析[10-11]。啤酒酵母水解物、酪蛋白水解物和鸡蛋黄配成的液体饲料为另一种饲料[12]。

饲养成虫时,先集中用15%蜂蜜水饲养4~5 d,待成熟和交尾后,再移入产卵盒中,让其产卵。用啤酒酵母―蔗糖干粉饲料饲养大草蛉成虫,能够产卵,成虫的成活率与以蚜虫饲养的成活率相比差异不显著;与粉状饲料饲养大草蛉相比,用啤酒酵母―蔗糖半固体状饲料饲养的大草蛉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啤酒酵母―蔗糖半固体状饲料中添加酵母水解物后,成虫产卵前期有所缩短、产卵量和所产卵的受精率提高、平均产卵期显著延长,卵的孵化率明显提高,与用蚜虫饲养的大草蛉相比差异不显著[13]。由于成虫会取食自产卵,所以要经常检查产卵盒,发现有卵的产卵箔要及时取出,一般1 d取1次,产卵盛期1 d取2次。取下的卵箔按产卵日期集中一起,或继续饲养,或冷藏保存备用。

4 农药对草蛉的影响

农药的种类及使用剂量对草蛉有一定的影响。草蛉对有机氯、菊酯类农药等的耐受力较强,但是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醋类农药敏感;幼期比成虫的耐药力强。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提取物、杀螨剂和杀菌剂对草蛉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力等无明显的影响[14]。灭幼脲Ⅰ号和灭幼脲Ⅱ号对中华草蛉成虫的致死作用较小,但可导致成虫不育,对幼虫和卵有较强的致死作用。抑太保则对中华草岭成虫有较强的致死作用[14]。拟除虫菊酯类药剂中的三氟氯氰菊酯对中华草蛉的毒力高出氰戊菊酯44~81倍[15-16]。

5 几种优势种草蛉的应用

草蛉除了捕食蚜虫外,还能捕食叶螨类、粉虱类、介壳虫类昆虫,以及茶蚕、卷叶蛾类、毒蛾类、尺蠖蛾类之初龄幼虫,是一种多功能的捕食性天敌[17-18]。

5.1 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

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俗称草青蛉,是农、林、果区害虫的优势种天敌之一,在自然界中的数量众多,在捕食性天敌中的数量仅次于瓢虫,卵量最多可达19.2粒/百株,幼虫最多可达3.4头/百株。可以捕食蚜虫、白粉虱、褐稻虱、叶螨等害虫[19],捕食能力强,世代历期短,在害虫生物防治上具有重大的利用价值。有研究显示,中华草蛉幼虫的食量随着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尤其是2、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很大,对何种昆虫的日最大捕食量达到96.15、238.10头[20-21]。中华草蛉1~3龄幼虫对绣线菊蚜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51.7、327.8、796.0头,2龄幼虫捕食量随虫口密度增大而减小[22]。赵敬钊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幼虫对棉蚜、棉铃虫卵、棉铃虫初孵幼虫、棉红蜘蛛、斜纹夜蛾初孵幼虫的捕食量分别为513.65、319.89、522.73、1 368.30、559.78头。在江西等大试验站等地发现中华草蛉幼虫可捕食褐稻虱,1头3龄中华草蛉幼虫最高1 d能捕食2龄褐稻虱若虫102头[4]。中华草蛉对茶尺蠖卵也表现出强烈的喜好性[16]。中华草蛉可以有效防治温室白粉虱,对冬季温室内第1茬作物的防控效果较好[21]。

5.2 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

大草蛉是苹果园草蛉类的优势种类,可以有效控制绣线菊蚜[22-23]。其寻找效应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释放时,可以让其饥饿24 h,不同龄日的草蛉其捕食量有差异,一般可选用中龄日,如成虫羽化后,幼虫脱皮后2~3 d[24]。

大草蛉和中华草蛉对茶尺蠖、小绿叶蝉等害虫的卵和低龄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作用。刘凤想等[25]研究结果表明,大草蛉对茶尺蠖1龄幼虫的捕食量显著大于中华草蛉,对茶尺蠖卵的捕食量也大于中华草蛉,但差异不显著。张安盛等[26]研究结果表明,大草蛉3龄幼虫对桃粉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对桃粉蚜的功能反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在桃园自然生态系统中,当桃粉蚜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时,大草蛉等天敌可自然控制;当发生量超过天敌控制能力时,就应采取综合措施。大草蛉3龄幼虫对桃粉蚜的寻找效应随着蚜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在自然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大草蛉的活动也增加。有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草蛉对棉铃虫卵的捕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温度为10 ℃左右时草蛉开始捕食,但是此时的捕食率较低,捕食率最高的温度为35 ℃,是温度为15 ℃时的2.7倍,但是当温度超过35 ℃时,捕食率就会开始下降。若固定棉蚜的密度,则大草蛉幼虫的捕食量又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但是各密度下的捕食量没有明显的差异。大草蛉的捕食功能反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而在某一密度范围内,捕食效应稳定在某一捕食水平,并且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小[26]。因此,对草蛉的利用,应以保护为主,只有在低密度时才辅以适量的人工散放。在同样条件下,大草蛉的捕食量因猎物的种类、个体大小及活动强弱的不同而不同,它对棉蚜的捕食量大于棉铃虫,对棉铃虫卵的捕食量大于幼虫,对棉铃虫1龄幼虫的捕食量又大于2龄以上的幼虫。影响大草蛉对猎物捕食作用的因素是复杂的,它既受草蛉本身行为特性、密度等因素的影响,还受猎物的种类与密度因素的影响,此外,环境因素如温室对捕食者与猎物亦具影响[27]。大草蛉幼虫对蚜虫的捕食量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猎物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的速度变慢,呈负加速曲线。大草蛉2龄幼虫对桃蚜的捕食量远大于其1龄幼虫,瞬间攻击率略大于其1龄幼虫。大草蛉2龄幼虫对桃蚜的捕食量是其对夹竹桃蚜捕食量的2倍,其对桃蚜的瞬间攻击率也大于夹竹桃蚜。在桃蚜密度固定的情况下,随着大草蛉自身密度的增加,个体间相互干扰增强,单个捕食者对桃蚜的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率依次降低。应恰当地掌握天敌的释放量,释放量不是越多越好。大草蛉2龄幼虫对桃蚜表现出强烈的喜好性[28]。

5.3 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

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是棉田的主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与棉蚜的发生期相吻合,是抑制棉蚜种群数量增长的重要作用因子之一。研究表明,取食Bt棉花上的棉蚜对第2代丽草蛉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影响不显著[29]。

6 草蛉在生物防治方面的优势与不足

6.1 草蛉在生物防治中的优势

6.1.1 具有安全性。草蛉作为一种捕食性天敌,能有效控制害虫,可避免或少用化学农药,且不会对人体和牲畜有任何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不会污染环境,也不利于害虫抗性的提高。

6.1.2 具有持久性及广泛性。草蛉在全国各地均有其优势种群,繁殖快,能在合理用药的农田建立起强大且持续稳定的种群,因而可以利用草蛉长期抑制许多害虫的发生发展。草蛉的食性广,能够捕食农田中的多种害虫,在农业生产中作为一种防治害虫的天敌非常有前途。草蛉喜食棉蚜和棉铃虫,可以单独或同时应用在棉田防治棉蚜和棉铃虫的防治中,还可以兼治棉叶螨。

6.1.3 具有良好的经济性。草蛉使得害虫的生长及其为害得以减轻、控制,产量和品质有所提高。同时,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成本,也减少了农药残留量,提高了棉花的品质和产量,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了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6.2 草蛉在生物防治方面中的不足

草蛉的发生具有跟随效应,有的滞后于害虫发生高峰期,影响防效。比如前述的草蛉高峰期的出现总是滞后于麦蚜高峰期,因此在麦蚜发生时,必须先依靠杀虫剂才能控制其为害,而且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以保护草蛉,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

草蛉对有机磷、氨基甲酸醋类农药敏感、对有机氯、菊酯类农药忍耐力较强;微生物杀虫剂、植物提取物、杀螨剂和杀菌剂对草蛉无明显影响。因此,在利用草蛉田间释放后,要注意农药的使用,否则造成草蛉死亡,影响生物防治效果。

我国在草蛉的饲养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利用草蛉进行生物防治的进展。传统的人工繁殖方法费用高,远超过化学防治,对调动农民使用的热情有影响,无法大面积推广使用。另外,农村的改革及农耕制度的变化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

7 提高草蛉作用的措施

提高草蛉生物防治效应的措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草蛉的植被环境,利于其繁衍。加强田间管理,使生产条件向有利于作物生长及草蛉发生的方向转化,充分发挥田间自然控制优势。人工采集越冬草蛉,保护越冬,开春后在麦田释放,这主要在北方推广。协调生防与化防矛盾,推进生物治虫;树立综合防治虫害的观念,化学防治时应选用低毒、选择性强的农药,减轻对草蛉的杀伤。适时进行田间释放,选择适当释放时间。用米蛾卵或人工卵进行室内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繁殖,然后作为商品出售,让农户在田间释放防治害虫。

田间释放草蛉,主要是根据田间害虫消长量来确定,一般是散放低龄幼虫,其他形态也可。田间释放草蛉7.5万~9.0万头/hm2,释放的虫态以卵为主,2龄幼虫和成虫为辅,释放时,应于害虫盛发前7 d在早晨或傍晚散放。分3次释放,分别为总释放量的40%、40%、20%,间隔期为5 d左右。释放卵时将带有草蛉卵10~20粒的条状卵箔用胶水粘在棉叶背面,释放幼虫时可用毛笔沾取幼虫然后放到棉株上,幼虫和卵的释放必须隔行,成虫可以随机释放。

8 前景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在害虫防治方面,与之相适应的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安全、无不良副作用,害虫不会产生抗性等特点,是21世纪害虫防治的重点发展方向。随着绿色食品的生产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食品和环境中农药使用的安全性关注度逐渐增加,寻求绿色安全的防治措施已成趋势,利用天敌昆虫防治植物病虫害日趋受到重视,与此同时,对防治植物病虫害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生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利用昆虫种群生态学原理,通过大量生产繁殖草蛉,进行田间释放,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防治棉铃虫等农作物害虫,减少或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可在害虫综合治理、环境污染控制、恢复生态平衡、无公害农作物生产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生物防治中很有开发应用前景。

9 参考文献

[1] 杨星科,杨集昆,李文柱.中国动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8.YANG X K,YANG J K,LI W Z. Fauna Sinica [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5:28.

[2] VAN LENTEREN JC,ROSKAM M M,TIMMER mercial mass production and pricing of organisms for biological control of pests in Europe[J].Biological Control,1997,10(2):143-149.

[3] WHITNEY CRANSHAW,D CASEY SCLAR,DAYNA COOPER.A review of 1994 pricing and marketing by suppliers of organisims biological control arthropods in the United Stateds[J].Biological control,1996,6:143-149.

[4] 蒋佩兰,朱杏芬,章志英.南昌地区主要草蛉种类的习性及优势种利用研究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3,15(4):467-470.JANG P L,ZHU X F,ZHANG Z Y.Approach into the habi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rysopidae in Nanchang area and the use of its dominants[J].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1993,15(4):467-470.

[5] 李绍石.草蛉[J].湖南农业,1998(7):7.

[6] 范仁俊,杨星科.中国的草蛉及其地理分布(脉翅目:草蛉科)[J].昆虫分类学报,1995,6(17):42-43.FAN R J,YANG X K.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Chrysopidae(Neuroptera)in China[J].Entomotaxonomia,1995,6(17):42-43.

[7] 闫海霞,魏国树,吴卫国.棉铃虫及其优势种天敌草蛉感光、趋光机制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5):215-218.YAN H X,WEI G S,WU W G. Study development on mechanism of photosensitivity and phototaxis of Helicoverpa armigera(H・bner)and its dominant natural enemies-laew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f Hebei,2002(25):215-218.

[8] RIDGE WAY R L,MORRISON R K,BADGLEY M.Mass rearing a green lacewing[J].J Econ Entonmol,1970,63(3):834-836.

[9] 苏建伟,盛承发.棉田两种瓢虫与叶色草蛉干扰竞争初探[J].中国棉花,2002,29(8):16-17.

[10] VANDERZANT E.Emprovements in the rearing diet for Chrysopacarnea and th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for growth[J].J.Econ.E ntomol.1973, 66:336-338.

[11] VANDERZANT E.An artificial diet for larvae and adults of Chrysopa-carnea,an insect predator of crop pests[J].J Econ Entomol,1969,62:256-257.

[12] HASSAN S A,HAGEN K S. A new artificial diet for rearing Chrysopa-carnea larvae(Neuroptera,Chrysopidae)[J].Zang Ent,1978,86(3):315-320.

[13] 周伟儒,刘志兰.用于干粉饲料饲养中华草蛉成虫的研究[J].植物保护,1981,7(5):2-3.

[14] 陈天业,牟吉元,幕立义,等.3种灭幼脲类杀虫剂对中华草蛉成虫的影响[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6,27(1):99-101.CHEN T Y,MU J Y,MU L Y.Effects of three kinds of diflubenzuron on the adults of Chrysopia sinica[J].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1996,27(1):99-101.

[15] 李美,王金信,陈天业,等.不同用药水平地区中华草蛉对杀虫剂的敏感性[J].中国生物防治,1997,13(3):110-113.LI M,WANG J X,CHEN T Y,et al. Susceptibility of Chrysopa Sinica Tjeder[Neuroptera:Chrysopidae] to six insecticides in Shandong[J].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1997,13(3):110-113.

[16] 陈天业,牟吉元,慕立义,等.草岭对农药的敏感性[J].中国土物防治,1996,12(1):39-42.CHEN T Y,MU J Y,MU L Y,et al.Susceptibility of green lacewings to several pesticides[J].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ontrol,1996,12(1):39-42.

[17] 魏国树.棉铃虫成虫诱杀技术控制效果评价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7.

[18] 任宝珍.棉铃虫天敌种类及主要优势种的田间消长规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5(增刊):95-100.

[19] 王文娟,贺达汉.三种主要天敌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的控制作用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06,27(1):16-19.WANG W J,HE D H. Research of the control role of three primary natural enemies to Tetranychus urticae Koch[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6,27(1):16-19.

[20] 胡冠芳,孙政,张新瑞.中华草蛉对麦蚜的控制作用[J].甘肃农业科技,1994(5):11.

[21] 成文禄.中华草蛉防治白粉虱的研究[J].生物学教学,2004,29(11):63.

[22] 郑书文,刘学谦,李明贵,等.中华通草蛉幼虫对绣线菊蚜捕食作用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8(6):50-52.ZHEN S W,LIU X Q,LIU M G,et al. Predacious function of Chrysoperla Sinica Larvae to Aphis citricola[J].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8(6):50-52.

[23] 辛肇军,郑效虎,陈梅,等.中华通草蛉幼虫对玉米蚜捕食作用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7(3):64-66.XIN Z J,ZHENG X H,CHEN M,et al.Predation pattern of Chrysoperla Sinica on Rhopalosiphum maidis[J].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2007(3):64-65.

[24] 徐洪富,刘勇,牟吉元,等.大草蛉和叶色草蛉捕食绣线菊蚜功能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7(6):30.

[25] 刘凤想,焦彦成,邓艳东,等.草间钻头蛛、大草蛉和中华通草蛉对茶尺蠖、小绿叶蝉的选择效应[J].四川动物,2007,26(3):497-500.LIU F X,JIAO Y C,DENG Y D,et al. Selective predation of Hylyphantes graminicola,Chrysopa pallens,Chrysoperla sinica to Ectropis oblique and Empoesca flavescens[J].Sichuan Journal of Zoology,2007,26(3):497-500.

[26] 张安盛,冯建国,于毅,等.七星瓢虫、大草蛉对桃粉蚜捕食功能研究[J].华东昆虫学报,2004,13(1):69-71.ZHANG A S,FENG J G,YU Y,et al. The functional response of 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and Chrysopa septempunctata to Hyalopterus amygdali[J].Entomological Journal of East China,2004,13(1):69-71.

[27] 黄红,晏建章,李代芹.大草蛉对棉花害虫捕食作用的研究[J].昆虫天敌,1990,12(1):7-12.HUANG H,YIAN J Z,LI D Q. Predation model of the Chrysopa septempunctata on cotton insect pests[J].Natural Enemies of Insects,1990,12(1):7-12.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8

【关键词】农作物;植物内生真菌;杀虫活性

农作物防治技术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基础上,采用各种相关的抗性产品来提高栽培技术管理,以及改造周围生产环境等方法或者手段来拟制或者减轻植物内病虫害的发生,这种方法对于现代农业生产而言有着重要意义与作用。农业防治所采用的各种措施都是恶化有害生物的营养条件和发生状态,以达到抑制其繁殖速度或者使其生存下降的目的。植物内生真菌可产生骨架新颖、生物活性多样的次级代谢产物,已成为人们寻找天然产物的热点,是发现新的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种技术措施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上有着重要的优势与作用。

1.植物内生真菌的概念与分布

1.1内生真菌的概念

内生真菌是在宿主植物的根茎和叶子之内生存并完成生活周期的真菌。这类真菌有许多种类很少形成孢子,或者在速生植物上形成的孢子不容易被人们识别,真菌主要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内部或者细胞之间,与原病菌有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真菌几乎对植物不存在威胁与危害,它和植物之间可以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或者也可以称之为不太密切的共生体。

1.2植物内生真菌的分布

在草本植物内部内生真菌能够感染其种子,并且在播种的过程中会随着种子的生长而繁殖,在种子发育成熟之后,这些真菌没有吸器,而是出现在植物的种子、茎干和花序等相关组织,而不出现在根本。这一点上与植物的真菌有着巨大的区别与不同。而在侵染的植物体中,由于在生长阶段各方面营养表现点的不同,使得这些组织容易被内生真菌侵染,同时这时候内生真菌具有着不易察觉的特点,但是当植物开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受到侵染的真菌。

2.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在目前主要是以预防为主、综合处理的过程。在现阶段农业防治中首先要合理有效地选择农作物种类与种子质量,同时要选择能够适用于现阶段农业发展要求的种类。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选用抗性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等手段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农业防治采用的各种措施,主要是恶化有害生物的营养条件和发生生态环境,以到达抑制其繁殖或使其生存下降的目的。

生物防治技术是现阶段农业生产中防虫害的主要手段,是通过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方式来保护和利用自然界各种害虫的天敌来繁殖天敌,发展性激素防治病害的方法,是现阶段人类采用高科技来对农作物中各种病虫害进行处理和预防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保护与利用自然界天敌是农作物以生物防治的关键,其应用的过程中具有着效果好、环境影响地、成本低和节省农药的作用。

以菌治虫是80年代新兴的生物防治技术。它是利用昆虫的病原微生物杀死害虫。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生物等,对人畜均无影响,使用时比较安全,无残留毒性,害虫对细菌也无法产生抗药性,因此,微生物农药的杀虫效果在所有防治技术中名列前茅。昆虫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是苏云金杆菌等十几科类型,它能在害虫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一种毒素,使害虫食入后发生肠道麻痹,引起四肢瘫痪,停止进食;有的细菌进入害虫体腔后,大量繁殖,引起害虫败血症而死亡。苏云金杆菌防治玉米螟、稻苞虫、棉铃虫、菜青虫均有显著效果,成为当今世界微生物农药杀虫剂的主要品种。

3.植物内真菌病虫害防治原理

内生真菌是指在植物寄主中度过全部或近乎全部生活周期而不使寄主表现任何症状的一类真菌。它是生活在植物组织内的一类微生物,是植物微生态系统中的天然组成成分。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植物体内的特殊环境中,并与寄主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两者形成了互惠共生关系。一方面内生真菌可从寄主中吸取营养供自己生长所需,另一方面内生真菌在寄主的生长发育和系统演化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自1898年Guerin等人从一种黑麦草中首先分离得到内生真菌以来,截止目前所研究的植物类群数量并不算多,约有数百种。实际上内生菌在植物体内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几乎每种植物都有内生菌或共生菌的存在。本文主要综述近年来内生真菌在医药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其在农业中应用的可行性。中草药中各类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我们应紧跟世界发展大趋势,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发挥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优势,合理开发使用那些具有较高农业药用价值的植物内真菌。

4.植物内真菌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病虫害内真菌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以防治农田生态系统或区域性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防治作物-病虫害-天敌食物链关系为基础,以综合、优化、设计和实施等生态工程技术为保障的一项复杂的病虫害管理的系统工程。病虫害内真菌防治措施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防治病虫害的自身种群密度因势利导地利用病虫害种群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抓住薄弱环节,抑制病虫害种群的发生;使用性信息素等行为调节剂,诱杀和干扰成虫的行为,压低虫源的基数;应用昆虫忌避剂、拒食剂和生长发育调节剂等“防治型”农药,防治病虫害种群的密度,适时合理地使用高效低毒的特异性农药,着重于提高防治效果。

(2)防治病虫害-天敌关系:种植诱集作物或间、套作等过渡性作物,创造天敌生存与繁衍的生态条件;减少作物前期用药,让天敌得以繁殖到一定数量,发挥自然天敌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使用选择性农药和各种生物制剂,如病毒,Bt等,减少对天敌的杀伤作用;结合农事操作直接消灭病虫害或促使病虫害自投“罗网”,提高天敌的捕食效率。

(3)防治作物-病虫害关系:调节作物播种时间与栽培密度,减少病虫害对作物时空上的为害程度;充分利用作物的自然抗性和耐害补偿功能,放宽病虫害防治指标;人为诱导作物的超补偿功能和诱导抗性,化害为利,增加作物产量。

(4)防治农田生态系统或区域性生态系统:区域性的作物布局,充分利用光、热、水等自然资源;进行作物的轮作、间套作,提高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选用适应于当地生物资源、土壤、能源、水资源和气候的高产抗性配套品种。

生物防治的应用范文9

大樱桃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采摘完毕,此时正值樱桃花芽分化和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时期,如何迅速恢复树势,促进花芽分化,增加树体储藏养分,并有效防治病虫害,是实现樱桃连年丰产稳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1 采后及时追肥 樱桃采摘完以后应马上追肥,这样可以及时补充树体生长结果所消耗的大量养分,满足花芽形成和后期各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常用的方法是沟施人粪尿,撒施复合肥与叶面喷肥相结合。对盛果期大树,树盘内开放射沟株施约30~50千克的人粪尿,用土覆盖,在树盘内再均匀撒施尿素和过磷酸钙各0.5~1千克,浅锄树盘后立即浇水。叶面喷肥可以使养分更快达到所需各部。整个生长季要多次喷肥以满足树体的生长需求。樱桃采收后应结合病虫害防治,首先喷施1次0.3%的尿素,20天左右可视树势再喷1次,后期叶面喷肥应以磷、钾肥为主,可在7、8、9月各喷1次0.3%的磷酸二氢钾,以延长叶片寿命,增加树体养分。

施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无限制施肥,尤其是大量施用氮肥以及大量浇水,这样容易引起樱桃树的旺长,春梢不能及时停长,不利于花芽分化,秋梢不能及时封顶,不利安全越冬。因此,要注意进行科学的施肥和浇水。

2 合理夏剪 据研究,樱桃花芽生理分化期多集中在春梢停长,采果后10天左右时间内进行,形态分化期在其后1~2个月内完成,因此采用多种夏剪手法,平衡树势,促使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是促进花芽分化的重要措施。另外,合理的夏剪还可以极大的减少冬剪量,节省大量的人力。

2.1 疏枝 采果后及时将过高、过密的背上枝及部分过密的结果枝组疏除,打开内膛(注意培养内膛小枝、防止内膛光秃)。将临时结果枝、下垂枝、细弱枝以及过密枝疏除,轮生枝上留2~3个枝其余的疏除,打开,使得枝条外稀内密,均匀分布,通风透光良好。

2.2 回缩 对形成光腿的结果枝应一律回缩到叶芽处,控制结果部位外移。

2.3 摘心 前期保留下来的内膛枝继续摘心,回缩后萌发的新梢如有空间可留5~15厘米反复摘心,培养小型结果枝组,新梢长到40厘米左右时留25厘米短截。

2.4 抹芽 将因疏枝、回缩、摘心后萌发的新芽没有空间的及时抹除。(据《瓜果蔬菜报》)

石榴嫩枝夏季扦插技术

据笔者多年试验,在7月利用石榴嫩枝扦插繁育石榴苗,成活率高。

选育苗地 育苗地要选排灌方便的开阔平地,要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以中性或微碱性的沙壤土为宜。育苗前结合深翻每亩施有机肥4 000~5 000千克,并浇水。待地表层稍干后,做宽1米、长20~30米的畦,耙细整平,以备扦插。插条采集一般在清晨或无风的阴天,从结果多、品质好、树势健壮的优良母株上,剪取无病虫害、当年生刚刚木质化的粗壮嫩枝作插条,粗度以0.8~1.5厘米为宜。

扦插方法 插前先将刚剪取或贮藏在温沙中的插条,剪去茎刺和失水干缩的部分,再自下而上地将长插条剪成12~15厘米、有2~3个节的短插条。将每个插条下端近节处剪成光滑的斜面,这样既增加了与土壤的接触面,利于生根,又便于识别插条的上下端,以免倒插。另外,要将插条上端距芽眼0.5~1厘米处对应剪齐。插条剪好后立即将插条下端浸入清水中浸泡12~24小时,使插条充分吸水,还可在15~20毫克/升萘乙酸溶液中浸泡12小时,以促其生根。扦插时将插条按12厘米×30厘米的株行距,斜插入土中,插条上端的芽眼距地面1~2厘米。扦插完毕后立即浇水,使插条与土壤密接。待地表层稍干后,及时松土保墒。

插后管理 适时灌水:扦插后20天即可生根,此期土壤要保持湿润。当覆膜地干时要及时揭膜浇水,但浇水不宜太多太勤,要小水勤浇,避免泥浆沾到幼叶上或淹没幼苗,影响成活率。浇水后应中耕保墒。在插条生根期内,松土易撞动插条,影响生根,因此这段时间不宜多松土、除草,如果草太多可人工拔除。除萌蘖:当石榴苗高10厘米左右时,只保留1个健壮的新梢,其余萌蘖则全部剪除。追肥:当新梢长到15厘米时,追施1次速效氮肥,每亩追施尿素15千克,施后浇水。7月下旬再追肥1次,以后要控制氮肥用量,适当施用磷、钾肥防徒长。此外在石榴苗生长季节,可喷施3~4次叶面肥,前期用0.3%的尿素溶液,后期用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

(据《陕西科技报》)

生物肥在葡萄种植中的应用

在葡萄种植中应用酵素菌生物肥,葡萄植株在大量活化的有益微生物作用下,能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叶片光合作用。不仅可以减少肥料的使用量,降低成本,提高产量,而且能改善葡萄品质,提高糖度,有利于生产优质葡萄并提早上市。

从大量的研究资料可知,与其他果树类作物相比较,葡萄不喜欢酸性的土壤。所以裁培葡萄首先必须注意土壤的pH值,为此可以施用含大量氧化镁和钙的酵素菌堆肥,来改善土壤,使之变成最为适合的pH值,才能让葡萄长得好。

能盛产品质优良好葡萄的地方。大都是雨量较少的干燥地带。雨水较少,日照时间较长的年头、葡萄的糖度越高,气色也会越好。而雨水多的年头,常是傻长藤蔓,叶子过于茂盛而花房却不能让阳光充分照射,并且叶、茎长的也软弱,被病虫害侵袭的机会就要增多,果实的品味也要急骤下降。应用酵素菌生物肥后,由于大量有益微生物迅速在土壤中衍生扩散,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亲水性、吸附性,增强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从而达到葡萄的旱涝保收。

既使碰上雨水多、湿度大、日照时间短的年头也不要紧。应用酵素菌葡萄专用叶面肥可以强健葡萄茎、叶的组织,有效地抵制病虫害的侵袭,并增强光合作用,保持高含糖率的状态,从而提高葡萄的品质,增加糖度和产量。

通过对比试验,在葡萄生长过程中,应用酵素菌生物肥(葡萄专用)作为基肥、追肥、液肥及叶面喷肥的地块。比不用此肥的地块葡萄产量提高10%~30%,提早成熟5~7天,糖度净增l%。(据《陕西科技报》)

夏季重防梨树黑星病

梨黑星病又叫梨疮痂病,是梨树的主要病害。当前正值夏季,高温高湿有利于梨黑星病的发生。梨黑星病病原菌借雨水在梨园中扩散侵染,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叶片染病后,在叶背面产生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沿叶脉扩展,产生辐射状黑色霉状物,严重时整个叶背面布满黑霉,引起早期落叶。果实感病后,在果实表面产生一些大小不等的圆形病斑,病斑硬化后,表面粗糙,凹陷龟裂,呈疮痂状,病部伤口遇雨水极易被霉菌感染而腐烂。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发现病叶、病果及时摘除,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病菌的扩散和蔓延。雨后及时排除积水,铲除果园内杂草,降低果园内潮湿度。结合夏剪,及时把直立枝、徒长枝、交叉枝从基部剪除,增加果园内通风透光性,改善果园小气候。

2.药剂防治。雨前及时喷药预防,雨后及时喷药防治,喷药后遇雨及时补喷。用药可选用40%杜邦福星10 000倍,10%苯醚甲环唑3 000倍,80%汉邦多菌灵2 000倍,可杀得叁仟2 000倍,以上农药7~10天喷1次,连喷3~4次。各种杀菌剂要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喷药时要注意喷布均匀,树冠上下,树膛内外,都要沾药,特别注意叶片的背面要喷上药。(据《山东科技报》)

梨叶肿壁虱的防治技术

近日,笔者下乡查看梨树长势情况,有的果农反映梨树刚长出的新叶叶片上有很多红色的斑点,发硬凸起,不知怎么回事?这是梨叶肿壁虱危害造成的,详细情况如下:

梨叶肿壁虱属蛛形纲蜱蜻习瘿蜻科,又名梨叶肿瘤螨,别名梨潜叶壁虱,该蜗危害叶片的症状有些书刊上称做“梨叶肿病”或“梨叶疹病”。

分布与危害 国内各梨区均有不同的发生,主要危害梨树嫩叶,严重时也危害叶柄、幼果、果梗等。叶片被害初期出现芝麻大小的浅绿色疱疹,后逐渐扩大,并变成红、褐色,最后变成黑色。疱疹多发生在主侧脉之间,常密集成行,使叶片正面隆起,背面凹陷卷曲,严重时被害叶早期脱落,营养积累减少,树势被削弱,影响花芽形成,导致梨果产量下降。

形态特征 成虫圆筒形白色或灰白色,体长约0.25毫米,体躯具有很多环状纹,2对足着生于体前端,尾端具有2根长刚毛,卵很小,半透明,圆形。

生活习性 梨叶肿瘿瞒一年发生多代,以成虫从气孔侵入叶片组织内,由于瘿螨取食危害导致组织增生而肿大。从春季侵入叶片组织后,该虫一直在叶片组织内繁殖危害和蔓延,9月份,成虫从叶片内脱出,潜入芽鳞下越冬。防治措施:①清园。及时摘除虫叶和清扫地面落叶,秋冬季叶切底清除果园内的枯枝落叶集中销毁。②防治越冬成虫。次年花芽膨大时可喷3~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含油量3%的柴油乳剂,均有较好的效果。③生长季节,当梨叶片出现疱疹时可喷50%螨代治(溴螨酯)乳油2 000倍液,5%尼奈朗乳油1 000倍液,25%灭螨锰1 500倍液,1.8%阿维菌素3 000~5 000倍液等内吸式杀螨剂,以上任用一种,7~10天1次,可连喷3次,达到防治效果。

(据《农业科技报》)

核桃树银杏大蚕蛾防治

银杏大蚕蛾是危害核桃树树势和产量影响较大的一种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核桃产业的发展。目前将处于卵块孵化高峰期,幼虫孵化后在叶片背面群集危害叶片,随着虫量增加危害逐渐加重。因此要抓住这一关键时期进行防治,发动群众抓住银杏大蚕蛾2龄前幼虫防治的关键时期对核桃树食叶害虫全面开展1次防治,严重发生的1周后再防1次,确保核桃丰产丰收。防治方法:

1 人工防治 在幼虫未孵出前人工刮除卵块是最简便最经济的方法。冬春季节,可结合修剪和管理,采用砸、凿、刮等方法,消灭树皮缝隙间或枝丫处卵块,或采用树干涂白,用石灰浆或石硫合剂涂干,从地面到树干1.5米处刷白消灭卵块。在蛹期,利用银杏大蚕蛾幼虫缀叶结茧化蛹的特性,在核桃树下周围的灌木杂草上拾摘银杏大蚕蛾缀叶茧蛹,或人工捕杀老熟幼虫,集中烧毁。

2 化学防治 5月上旬至6月上旬,根据3龄前幼虫抵抗力弱和有群集性的特点及早进行防治,对虫口密度大,3龄后幼虫较多,危害严重的局部地区应立即采取化学防治,用48%毒死蜱乳油1 000~1 500倍液、50%辛硫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