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集锦9篇

时间:2024-03-07 14:40:42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英语;要求;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对高中英语教学的要求

1.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让学生读写俱佳

总结以往的高中英语教学实践可以看出,教师通常都只看重学生的英语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口语能力的极度欠缺,变成了英语哑巴,不敢把学到的英语知识大声地说出来。为了改变{中英语的这一教学现状,新课程改革专门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教学要求,督促教师在进行{中英语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把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看成是教学重点来完成。

具体要求是,在教授学生基本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再对学生的口语能力进行深人的培养和锻炼,让学生拥有较{的语言综合能力,将{中英语的教学重心放到口语训练上。高中英语教学必须兼顾影视教育和口语教育,让学生在学会写英语的同时也会说英语,促进学生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

2.拓展高中英语的教学内容,赋予高中英语多样性

当代的高中学生,其思想活动已经远远超出了教师所能想象得到的地步,简单的书本知识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对英语的渴求程度,所以英语教师必须对高中英语的知识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将生活英语、工作英语等内容都融人到{中英语教学中,同高中的英语课本一起,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进行有效的锻炼。在学习目标方面,学生除了学习英语语言和技能以外,学习其中的思想情感、人生态度等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学习生涯会起到不可磨灭的影响效果。

3.创新和改进各种教学方法,开展自主性教学

{中英语的教学方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发展之势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对高中英语的教学方法做出必要的创新和改进,让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对于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教师应该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传统教学方法中好的方面,摒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不能发挥作用的方面,在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新课程改革极力倡导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适时地的开展自主性教学,让学生真正回到主体地位上,发挥主体作用,自主能动的学习高中英语。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的具体措施

1.落实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学校不能只是单纯进行教育方法改革的宣传,一方面要加大对教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培训,开阔教师的视野,让教师看到更多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另一方面,学校要制定对英语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的考核,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方式的改进,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设立对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考核,通过听课等方式检查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另外,新的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英语的学习上,只有学生自愿开口练习才能达成英语能力的增长,所以老师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应该提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由此,通过教学方法各方面的改进,落实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

2.完善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

政府和学校应该投入一定的资金对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进行完善,一方面政府通过调查学校的教学资源和设备的情况,投入一定的资金帮助学校进行资源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对投入资金后的学校进行相应的检查,确保学校将资金投入在资源建设上,只有完善学校的资源和设备建设,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保证老师对新教材的合理使用。

3.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

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他们在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的时候也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的。由此,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完善和提升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帮助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果能做好,那么对于促进自身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帮助完善英语教学改革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够适应这样的改革,只有在教师积极迎接改革带来的挑战,寻求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才能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跟更新教师教学的观念,使教师重视学生对英语综合能力的掌握,另一方面,要增强教师对教学材料的使用能力,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对一些老教师主动进行教学设备的使用培训,督促他们使用新教材授课,再者,要增加新课程改革在老师考核中的比重,促进老师完成英语教学的改革,通过增加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实现英语能力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帮助老师进行自我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教学水平的发展。

4.完善学校自身体系

学校应该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用来提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帮助教师更有动力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改革问题。而责任制度主要是用来辅助奖惩制度的,责任制度只要是针对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标准》中所说的,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改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开口说英语,而不是学习一套“哑巴英语”。学校的这种奖惩制度和责任制度,对于解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都将是极为有利的。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在这样的大潮流中也必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实现自我,并且帮助改革进一步的完善和进步。对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也是一样的。我们必须培养好教师的基本素养,完善学校自身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解决好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l]骆北刚.新课程改革环境下中学芙语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特征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3).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2

新高考实施的这三年,试点重心一直在高中教育。但真正能引领和“指挥”高中教育的,是高校对新高考的适应情况和变革可能。毕竟,高中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究竟在高校的眼中,何为“优质生源”?学生就读后,高校又将如何培养优质生源?其实,这才是新高考改革能安顿下来的根本保障。

高校招生标准的“精准引领”,胜过高考赋分的保底举措

经过一轮新高考试点,目前高中教育碰到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学生选科不均衡。特别是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物理,在高中受到一定的“冷遇”。

在改革试点的浙江省,为扭转这种选科不均衡的现象,今年将采用学科“选科保底”的方法,即通过综合评估确定每个学科不同的保底基数,当选择这个学科的学生人数少于这个保底基数时,在对学生进行等第赋分时,就不再参考实际学生选考人数,而是采用这个学科的保底基数自上而下地对考生进行赋分。

也就是说,假如浙江省物理学科的保底基数是6.5万,等底赋分时给予前百分之一的学生满分,当考生只有5万时,赋予满分的人数就不再是500人,而是按照保底基数6.5万的百分之一,也就是650人。浙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保证每个学科选考人数的相对均衡,不至于出现学科“遇冷”现象。

把不同学科置于同等地位,看起来实现了“学科平等”,但实际上,不同学科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在支撑大学不同专业学习的力度不同。可是,要是我们非得在高考选科上,或者在高考分数上,对某个特定学科给予特殊的照顾,似乎又没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以,尽管大家都知道浙江这个方案是在“保护”物理学科,但政策出台时仍会附加一条:这对所有高考备选学科都适用。

其实,学科间的重要程度还真没有一个科学的标准,只有在不同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发现基础教育中特定学科的重要意义。高考备选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并不是就这个学科自身来决定的,也不是与其他学科相对比来决定的,而是由高校不同专业的招生需求决定的。比如物理学科重要还是不重要,就不是由高中教育来证明,也并不必然用高考分数来印证,但可以通过高校专业招生标准来体现。

高考备选学科重要不重要,主要是看有多少好大学和好专业,尤其是有多少好大学的好专业,会指定这个学科或者特别看重这个学科。换句话说,即使在高考学科赋分上给予特定学科更高的高分比例,如果这个学科和这个学科的高考分数并不被好大学、好专业、好大学的好专业看重,这个高考学科再高的分数也失去了意义。

因此,从眼前来看,要破解物理学科在一些高中生中“遇冷”的现实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高校理直气壮地根据自己学科需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提出高考学科需求,让选考这个学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这所学校,就读这个专业。这既是高校专业招生的内在需要,也是对高中教育进行良性引领的使命与担当,高等学校在这个问题上的退缩,就会给高中教育带来难以破解的难题。

高校办学信息提供得越全面,高中教育改革越有方向

新高考最希望破解的问题,是希望高中教育不要陷入“选拔教育”之中,而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不断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要让高中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新高考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正是在大学和专业之间,更加强调了专业选择的重要性。如果只看重大学的重要性,那么高考就是一条“独木桥”,重点大学就是剧场中的名角,众多学生就是那群垫着脚甚至站起来看戏的观众。不过,有了专业选择,并不能消除教育中强大的“剧场效应”。正因为有了专业分化,大家就不再聚到一个剧场看戏,而是分散到不同的剧场看戏,舞台上的名角也并不来自于少数几所重点高校,每个专业剧场的竞争还是激烈的,但整个教育系统的“剧场效应”却可以得到有效缓解。

可是,要让更多高中生做出正确的选择,需要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除了提供历年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比例之外,还需要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比如,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学校的特色专业是什么,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模式是什么,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程度如何。

总之,高校为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的信息越全面,高中学校才不至于为了几张高考试卷而循环往复地操练和训练,会更主动地为学生进入高校就读打下全面而又扎实的基础;高中生在选择备考学科,以及在整个高中学习期间,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现在的不少高校,处于一种矛盾之中:希望有更多高中生来选报,从而增大学校的选择面,但却又没有主动向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提供更多精准的选择信息。毕竟,信息提供得越是充分,高中学校和高中学生对学校知道得越全面,可能反而会缩小自己的选择面,或许最终还会导致学校招生分数线下滑———这是高校“难以承受之重”。于是,在新高考要求高校提供更精准的招生要求和办学信息的时候,我们发现,有的高校反而对招生要求,比如对高考选考学科的限制更模糊,有的学校开始推出“大类招生”。其实,现在大家最希望看到的,并不是高校的“大类招生”,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大类培养”。

高校适应试点新生心有多大,决定新高考改革路能走多远

随着上海和浙江第一轮新高考在高中学校试点结束,第一批试点高中学校毕业的学生已经进入高等学校就读。很明显,这一批学生带着很明显的“新高考特征”:他们的知识结构是有选择性的,而不像传统高考过来的学生那样,只是在理科或者文科上整齐划一。

高校面对这批极具个性色彩的新生,是采用一种新的模式去延续他们的个性成长,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他们再次纳入已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但涉及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关系到新高考改革能否持续下去。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3

这次省级实验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学校实施方案交流会,是今年三月份在建湖召开的全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研讨会的一个后续会议,旨在进一步交流全市省级实验小学对市教育局颁发的《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贯彻落实的情况。会议时间虽然不长,但内容比较丰富。昨天下午七所不同层次的学校作了会议交流。今天上午,同志们聆听了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军博士的专题讲座,吴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小学发展性教学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相信大家受益匪浅。下面,我想就我市今后推进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工作谈几点想法,供同志们参考。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进一步坚定实施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年初,教育部陈小娅副部长在20*年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地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充分表明教育部领导对这次课程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今年春天,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等一批教育界的老领导,联名写信给总书记,恳请党中央、国务院扎实推进新课程的实验,切实抓好素质教育的实施,胡总书记、温总理对此都作了重要批示。最近,教育部正在开展全国范围的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素质教育发展状况调研。可以说,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回顾我市课程改革三、四年来走过的历程,我认为,我市小学新课程实验总体来说运行情况是良好的。20*年我市大丰成为首批省级实验区,同时建湖起始年级率先使用新教材。2003年秋学期我市小学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当前,全市小学正朝着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发生着深刻、喜人的变化:变化之一: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正在逐步形成。现在的课堂大多改变了以往满堂讲、满堂灌的状况,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也富有了灵性,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逐步形成,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变得更加喜欢学校、更加喜爱学习了。变化之二: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培训、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正在各地各学校广泛开展,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互助的新型教研风气正在逐步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不仅使学生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广大教师得到了更好、更全面的发展。一大批教师,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正在借助课程改革这个极好的平台和难得的机遇,脱颖而出,成为小学各科教学的骨干。变化之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考试评价改革开始启动。不少实验学校已经把评价与考试改革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新课程实验同步推进。注重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发展。一些学校在注重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在重视知识、技能考核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评价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健全。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老师总认为:这次课改同以往的课改没有什么两样,也就是开头轰轰烈烈地搞一些形式主义的所谓改革,到最后还是不了了之、草草收场,重新回到过去的老路、老模式上去。二是改革主动性比较缺乏。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途径。要改革就要有创新,就要动脑筋、花力气。而一些同志已经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对新的改革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味等待观望。三是畏难情绪较大。这次改革不同于以往的七次改革,而是一个整体改革,涉及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些学校特别是一些农村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质量、经费投入、教学资源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困难和问题,于是一些同志过分强调这些困难和问题,在新课程实验面前望而却步。四是形式化现象严重。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许多人对这次课程改革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刻,甚至还有人认为改革只是换一换教材,说一说时髦用语。因此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课堂教学中搞一些看似热闹的对话交流和所谓的小组合作探究,还有的过多地将歌舞绘画、多媒体等引进课堂,从上课到下课热热闹闹,花拳绣腿式的课堂教学显得浮而不实。而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校、教师、学生的评价等真正需要改革的东西,却很少去思考、去研究。

以上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进程中必然要面对、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只要我们认真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这些困难和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各位校长、各位教研人员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

二、落实措施,扎实推进,以评价改革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开展。

评价改革既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评价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与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基层学校和广大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度以及参与新课程实验的积极性。我市自新课程实验开始以来,就同步进行新课程的评价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年初,市教育局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出台了《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上半年,全市32所省级实验小学和市大庆路实验学校、市开发区实验小学按照市教育局的《指导意见》,分别制定了学业评价改革的学校实施方案,市教科院已经将这些方案汇编成册,并作为会议材料分发到每所学校。下一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进一步修改、完善各自的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将纸上的方案变成实际的操作行为,以评价改革的扎实推进,引领新课程实验的深入发展。当前,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宣传。任何一项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影响改革深入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思想认识问题。各位校长要带头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学习《盐城市小学学业评价与监控指导意见(试行)》。在统一班子成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要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讨论,以形成共识,增强广大教师工作的主动性。与此同时,还要把改革的精神、改革的利害关系向家长、向社会进行宣传,以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配合和支持,从而为新课程推进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课程改革中舆论宣传工作很重要。今年市区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成绩测试,改革了成绩公布方法,学生考试成绩以等级制公布,学校考试结果直接通知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学生成绩只公布等级很是不理解,有的还找到学校质问老师:我们的孩子在你们学校读书,结果考试连个分数都不能知道,这怎么行?这是对学生、对我们家长负责吗?有一些领导干部也找到我们,要查一查孩子的考试分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宣传工作没有做到位,素质教育的理念、课程改革的要求没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因此,对新课程实验中改革的思路、改革的做法,要通过印发《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或利用宣传栏、校报、新闻媒体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从而赢得社会、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要对《实施方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市教科院已将各校的实施方案汇编成册,并在会上发给了大家。昨天下午,代表不同层次的七所学校,又做了大会交流。这些根据各自学校不同校情制定的、各具特色的、有一定操作性的实施方案,都给我们以启发和思考。希望各学校组织班子成员及教师认真学习、借鉴。应当指出的是,有一些学校对这项改革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自己的思考,实施方案制定得简单、粗糙,有的干脆把市局的《指导意见》依样画葫芦地翻版了一下,没有自己的特色和做法。这次会议后,希望每所学校根据自己的校情对《实施方案》进行认真的修订,并进行细化,把具体任务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位老师。要发动全体教师参与,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把方案修订、完善的过程,变成全校教师进一步学习提高,进一步统一认识的过程,绝对不要仅仅一两个人草草地拿个方案。市一小等学校的方案制定得比较具体、详细,操作性比较强,大家回去可以看一看。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实践和研究。实施方案有了之后,不要仅仅是纸上谈兵,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为什么这次《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市教育局要紧紧抓住省级实验小学?一是因为省级实验小学有条件来承担这个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也有责任和义务带头实践和探索。二是因为评价改革不仅能将课程改革引向深入,而且也为学校提升办学内涵,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因此,我们的校长应当好好把握机遇,主动地去研究、去实践。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理论大家都知道,关键是要探索具体的实施途径。比如形成性评价怎么评?展示性评价展示什么?水平性评价如何命题?等等,这些需要各实验小学先行探索、超前思考。当然,现在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在过去的基础上、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一步扬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一下对水平性评价改革的实践和研究问题。水平性评价是指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的学科水平笔试。强调这个问题,就是想表明这样两个观点:一是考试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并不排斥考试;二是考试需要研究,要严格把握试卷的难易程度,坚持考查学生应知应会、教师应教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既要了解学生对学科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又要避免任意拔高教学要求,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为此,我们在学科考试的命题上要进行研究、要进行改革。市教育局组织的20*年、2004年的质量调研及今年市区小学毕业生的文化成绩测试,其试卷命题坚持“用素质教育思想命题,为课堂教学改革导向”的原则,对试题进行了精心的研制,应当说,较好地发挥了教学调研的导向作用,对全市小学教学改革和新课程实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各学校要利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认真研究新课程的考试命题,进一步改进水平性评价,使考试的导向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第四,要进一步积累经验。实施评价改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可能一蹶而就,要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过程。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并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完善、提升,从而积累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本次会议主要是实施方案的交流会,下一次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评价改革的经验交流会,宣传、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希望大家到时能介绍自己学校有特色、有个性的经验,展示自己学校在评价改革实践中的探索成果,更好地发挥省级实验小学的示范性、实验性作用。

三、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确保我市小学学业评价改革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学校校长是评价改革的第一责任人。评价改革是校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各学校都要成立学业评价与监控领导小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一把手校长不要成为一个不问事的名誉组长。校长、分管教学的校长要和老师们一起研究、一起探讨,真抓实干。学校的职能部门、学科的教研组长、相关教师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和实验,努力探索有自己学校特色的评价改革操作途径。各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档案资料,加强学生学业状况的跟踪调查研究,确保学业评价与监控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教研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研究和指导的职责。实施新课程,教研部门、教研人员要身体力行。教研人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能力;要把评价改革作为新课程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和课堂进行调研,和一线老师一起实践、一起研究,并及时解决老师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要和教师一起及时反思评价改革中的优劣得失,不断提升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实施水平;要及时发现、培植、总结先进典型,绝不能做“教研官”。最近,市教育局常局长在大丰召开的全市高中教学工作会议上,对市、县教研室和教研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县都要建设高水平的教研队伍,各县(市、区)要配齐配足教研员;要实行教研员聘任制度和流动制度,能进能出不搞终身制;要加强教研员的工作考核,考核要和学科教研活动、学科教学质量挂钩,要看帮助基层解决了多少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教研员每年要开设示范课,下基层指导教学工作四周以上,要在学科研究、教师培训、命题研究等方面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为提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作出贡献;要加大教学视导力度,今后要改变教学视导只是数数学生作业,查查教师备课,看看学校课表等粗浅的、低层次做法,要强化教学视导的指导作用,反馈意见要站在教改前沿,击中实质和要害,重在帮助学校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希望市教科院、各县(市、区)教研室很好地贯彻落实常局长对教研工作的要求,加大对小学教研员工作的考核力度,努力发挥教研员这支队伍在全市新课程实验中的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 农村;高中;化学;教学现状;新课程;改革

一、江西省农村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现状

1.教研员队伍现状

江西省十一个设区市都配有对应的化学教研员,市级教研员共11人。县级教研室由于定位问题,专职的高中化学教研员不足10%;平均年龄为45.7岁,且均为中学高级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一定的理论水平。这既是新课程实施的前提,也是新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

2.教师队伍现状

江西省农村高中学校约305所(含私立高中),高中化学教师近4万人,研究生学历约占5%,大学本科学历约占77.5%,专科学历占12.5%,教师平均年龄为32岁。从整个教师的资料背景来看,江西省农村高中化学教师基本处于一种平稳、健康的状态。但从江西省农村高中化学教师专业发展来看,各类学校拥有经历1997年新教材改革锤炼而成长、成熟的教师人数,占总人数的60%。这就从经验和专业上保证了江西省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广度、深度和质量。经调查发现,目前,有91%的教师通过了接触期,有27.6%的化学教师处于新旧观念遭遇期,有54%的化学教师处于拉锯期,有9.8%的化学教师已发展成熟,进入新观念稳定期。

3.新课程改革培训情况

以问卷和座谈的形式从12个方面(新课程培训,骨干教师培训,全国中小学继续教育网络培训,省市级竞赛课,示范课,省专家组,讲学团送课下乡或指导,外出考察学习,省市县及上级部门各类检查评比,上级部门各类指标指令和要求,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教辅资料的市场化,媒体的非专业影响,家长的非专业影响)做了调查,发现有以下6个方面对教师的影响最大:省级培训、专家及讲学团送课下乡、上级部门各类指标指令和要求、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教辅影响、家长及媒体影响。在“对你的新课程思想影响最广泛的活动及形式是:A省级新课程培训,B阅读杂志及书,C教材,D外出实验区参观,E网络学习及网络培训”问卷中,其中A项占52.5%,B、D、E项各占12%至15%。可见教师还是认同并喜欢这种行政与学术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江西省化学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走上讲台前,99%的教师通过了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其中90%的化学教师认为有必要进行高中课改,87%的教师对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持积极参与、积极配合的态度。64%的教师认为新教材改革比1997年难度增大。这些数据说明,参加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对当前新课程的理解与认识基本到位,且理性化程度更高,为教师成功进入实践遭遇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4.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进步情况

经过调研发现,新课程改革后,授课方式由讲练结合转化为多种方法融合。有70%左右的化学教师经常与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53%的教师经常采取或基本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21%的教师采用实验探究教学方法,带领学生用实验得出结论;15%的教师能根据具体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仍存在27.6%的化学教师正徘徊于新旧观念的遭遇期,没有清楚地认识讲授法与新的教学模式。当然还有15%左右的教师完全采用讲授式教学。

课改后,涌现了南昌市“四课”教学模式:“概念――讨论质疑课”“性质――实验探究课”“理论――启发理解课”“科普――阅读展示课”。新余一中“六课”教学模式: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专题课、实验课、活动课。经过这样的改革,将学生引入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其对生活的灵气,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二、实施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校因素制约了课改发展

学校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左右教师的努力方向。“新课程改革”一进入学校,各类学校除了教师、学生的精神状态发生明显变化之外,最突出的就是学校的硬件变化。这既体现了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改革决心,也反映了政府与教育管理部门的支持力度。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与网络媒体的使用,促进了教师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管理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本次调查从“A校本教研,B学校关于专业化培养的制度建设、积极提供的专业平台,C上级部门的检查、评比,D统考、高考质量,E简单化的行政指令,F学校文化风格的重建”等6个方面调研课改认知程度。调查结果如下:

从中可以清楚看出,学校考试压力最大的D项占80.1%。这也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关注和评价学校的主要指标。其次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影响最大的是应对“上级部门的检查、评比”。学校在关注教师成长并给予制度化帮助方面做得不够,存在的问题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积极进取精神。

2.真实课堂关注不够

从“A省级新课程培训,B阅读杂志及书,C教材,D外出实验区参观,E网络学习及网络培训,F专家及讲学团送课下乡指导,G省市级竞赛课示范课,H具体案例等方面进行真实课堂认知”的问卷调查,具体结果是:

从中可以清楚看出,专家指导、具体案例为一线教师提供课堂支撑,最受欢迎。目前,部分学校缺乏真正有效提高课堂质量的手段,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

3.评价方式有待改变

我们列举了“A教材,B不适应的教辅资料,C上级部门各类指标指令和要求,D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E媒体影响,F家长影响,G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等涉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制约因素的问卷,具体结果是:

从中可以清楚看出,超过一半的老师感觉到“各类各级统考(包括高考)及评比”的压力。各级部门的评价方式是影响课改发展的重要因素。江西省出台的政策与措施没有考虑这种情况,存在的问题将使课改遇到更大的困难。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1.加大农村高中化学教师省级培训的力度:扩大培训面,拓展培训形式,建立日常培训制度,做好跟踪培训。

(1)专家组、讲学团做好做足智力支撑,建立全省各地培训点与培训体系,出版符合省情的相关培训资料。

(2)以教研机构为龙头,建立省市县培训体系,省市县各级培训都需建立大学与优秀中学教师组建的教师培训队伍。

(3)除现有的新课程培训外,希望建立省际学校教师交流培养制度和进修制度,进修包括三个等级:到同一级别的学校工作一年或半年的实习进修;到省教研室组织的“一星期”高级研讨班进修;到大学的半年或一年的研修。

2.建立以“学业水平”为主的全省学校评价制度,杜绝各级政府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高考、统考评价方法,减少或杜绝省厅以外的统考。

3.减少各级政府及部门的检查。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5

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制度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都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资格准入门槛过高。对准人资格和报考条件过分限制。有些地方公开选拔时往往仅仅面向本地区、本部门,“关门选人”、“矮子里面选将军”;有的对报考者的年龄、资历、学历等方面作出种种限制性规定,极大地限制了选人视野,使很多优秀人才无法参与,违背了公开选拔的初衷。二是工作随意性较大。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给人为操作留下了空间,致使一些地方的改革措施随意性较大,甚至有的地方借改革之名行个人私利之实;有的程序过于繁琐,以程序民主掩盖实际上的不民主,使改革流于形式。三是改革成本偏高。四是民主意识缺失。在实际操作中,有的地方“犹抱琵琶半遮面”,落实党员干部群众的“四权”不到位,民主程度不够,违背了发展民主的初衷。

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需要注意把握的几个关系

权力与责任的辩证统一。综观各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可以发现其着力点主要侧重于推荐、考试、考察等环节,而在明确责任方面关注的较少,即使有也很笼统、很原则。从当前的权力架构来看,用人权力属于各级党委会或常委会,其在用人上拥有的权力确凿无疑,但相应的该负哪些责任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建立健全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真正解决权力与责任不对等的问题,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制度化的治本之道。

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对干部工作的一些好传统、好做法,要旗帜鲜明地继承和发扬,对那些不合时宜的做法和制度要勇于改革和创新。同时,对干部人事工作的一些创新要客观看待,既要充分肯定其积极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局限性,也要避免华而不实,心浮气躁的不良倾向。如公开选拔如何真正考出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等。

改革与发展的辩证统一。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是为了赶时髦,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搞轰动效应。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涉及到干部的升降去留,触及到干部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影响发展。这就需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超越自身利益的羁绊,确保改革与发展“两不误、两促进”。

个体与整体的辩证统一。选拔任用干部,首先必须保证其个体素质较高,同时还应该着眼于发挥集体的整体功能。从各地推出的一些改革举措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重视对干部个体的甄别和管理,轻视干部队伍整体的调理、盘活与优化。因此,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中,从制度设计到操作的各个层面,在做到重视把握个体素质的同时,更要重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干部队伍整体功能的最大化。

三、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第一,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着力探索建立常抓不懈的组织领导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关键是要着力解决好党委主要领导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的问题。要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用中央精神统一思想,解决领导干部不想改的问题;坚持在继承中解放思想,消除怕偏方向、怕出乱子、怕担风险的顾虑,解决领导干部不敢改的问题;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看准了的就积极地改、大胆地试,解决领导干部不会改的问题。要增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计划性和刚性约束,减少随意性。要着眼党委会、常委会等决策层,强化规范性制度和措施,如:推荐干部必须提供署名材料,陈述推荐理由;讨论干部要更加规范、透明,保证讨论能够真正开展起来。各级党委要在建立健全听取各单位年度干部制度改革工作专题汇报制度的同时,定期到各地督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

第二,严格按照程序办事,着力探索和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程序是实现干部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必要载体。在干部选用工作中,有些人把程序看得可有可无,甚至借改革创新之名而行变通程序之实,导致用人失察失误,这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要切实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操作,对违反干部选拔任用程序的,要认真查处,坚决纠正。同时,要防止形式主义的倾向。

第三,完善干部考察考核工作,着力探索科学的干部识别评价机制。考察考核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和重要环节。防止考察失实失真,避免用人失察失误,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健全和完善干部的识别评价机制。要深入贯彻落实中组部印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注意改进考察方法,提高考察质量,准确地识别干部,真正把德才兼备的同志选拔上来。

第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着力探索干部选拔任用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必须坚持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并重。长期以来,干部工作一直存在着重选拔、轻管理的问题。现在绝大多数改革举措,注重的都是如何想方设法选拔出优秀的干部,而在如何管好现有干部方面则乏善可陈。目前,各级党委对这个问题都已经引起重视,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谈话诫勉、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制度。要大力坚持并积极探索,真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改革;素质教育;地理高考

一、改革的地理背景

地理高考从“3+x”模式转到文综模式已走过多年,“3+x”地理试题为150分制,选择题占60分,综合题占90分,试题量大,覆盖面广,重在知识面的考查;而文综题100分制,选择题占44分,综合题占56分,重在能力的考查,题型求新求活,突出素质教育能力目标要求;前者重在量,后者突出活。因此,在地理教师所面临的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适应地理高考的要求,必须认真地对地理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二、改革的前提条件

1.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培养学科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这首先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在全面准确传授知识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看法,让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知识,又能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出现的地理事物现象。

2.改革教学内容,既体现素质教育又体现高考要求。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的直接载体,是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基础。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但就目前高中地理使用的教材来说,它主要强调知识性、继承性,缺少对学生创造与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注意全面性和系统性,对个性和差异重视不够:引用的事例,资料较陈旧,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不足,没有体现出地理学科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三、改革的方法与途径列举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相一致的。传统的地理教学,只是把具体的知识要素作为重要内容来讲授,忽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分析方法。这样很难使学生提高认识,培养能力,因此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知识结构体系,并引导学生捕捉知识要素,使其各得其所,实现要素和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获得分析、综合、评比、概括等各种能力。

(1)重组法:这里所说的重组,是指变换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去重新编织所学的知识,如按地点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不同的要求重新组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编织成不同的知识系列。(2)图示法:利用地图或示意图整理知识,称之为图示法。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性,对地理事象分布知识宜采取形象编码,即在地图上显示出地理事象之间的“形”、“位”关系,建立起地理事象的空间形象,便于学生从图上一目了然地把握地理知识,便于学生整体地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2.注意地理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与运用。即运用已获得的地理知识分析、综合、比较地理事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根据思维方式的不同,这一层次的能力可分为下列两个级别:(1)分析判断能力。指通过对复杂的地理事象的分层、分类剖析,认识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特征。例如,根据非洲大陆大河流向的分析可初步判断非洲地势的倾斜方向;利用气压高低判断气温的高低,利用气流的上升下降运动,推知气压的高低等等。(2)综合(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就是要在认识地理事象的基础上,善于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发展规律,扩大学生对地理事象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其认识能力和创造力。如,通过对资源、交通、劳动力、市场、环境、技术等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的分析,明白了德国的鲁尔地区为什么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工业区,就能够对其他任何一个地区(特别是自己家乡)工业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设想。

3.加强与历史学科知识的联系。(1)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文综考试与历史的联系很大,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巧妙地与历史知识加以联系。这样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2)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

总之,改革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但教学方法、考试内容、能力研究与培养、学科渗透是主要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而高考则体现知识的灵活,技巧的应用,两者相辅相承。素质教育也可通过考试体现出来,所以教学的主攻方向也应体现灵活,学生学习更要注重技巧的积累,知识的拓展,能力的渗透。改革与创新是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教育教学发展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适应新的地理高考。

参考文献: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7

关键词:新课改 教研员 职能

在这浩瀚如烟而五彩缤纷的信息时代,教研工作的重要与价值更加凸现出来。教研员已被推到风口浪头,教研员理所当然地应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应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和实践者。教研员不仅应该善于收集信息,还应善于筛选有价值的信息,以全面提高自己能“研”善“研”能力,认真探索、研究和实践,真正使教研工作取得实效。应提倡“教研员可以是教师,教师也可以是教研员”的工作方式,并应挖掘各种积极因素全员动员,形成万马齐腾、千帆竞发的态势,才能促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行和积极推进。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但这种理念必须转化为先进的教学行为才有意义和价值。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优秀教学效果的获得,主要靠教学实践来落实和实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研员应该是探究者、实践者、指导者和引导者。故,教研员应该熟练掌握新课程教学的理论、策略、原则和方法,并能进一步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理出方案、实施操作等。教研员既是“技术员”、“施工员”,又是“监工员”,其担当的角色有多重性,而几“员”间命脉相关,生死共存。教研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的“全能型”和“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研员应该是“万精油”。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研工作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2.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情感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并通过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真正实现“变教为导”、“教是为了不教”,实现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发展,最终成为有用之人的目标。而教研工作就是要以此为目的,优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学生最终成为完整的、有用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倡导,教研员也是教师,是培养和引导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和引路人。

3.在新课程理念的感召和支配下,加强理论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工作环节,也是教研员提高业务能力的必经之路和“加油站”。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而这种实践也很难获得成功。教研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把握新课改理念,反复研读新课改理论和有关的教育文献的方式,并不断将之用于实践。

二、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与教研员职能

1.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就是教研员实践的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是学习理论――把握导向――探寻规律――研究教材――理出目标――了解学生――注重教法――实施操作以及命题评价这样几个环节。教研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故,教研员要不断提升自我,并不定期、不间断地与一线教师交朋友,共同探究,寻求径路。教师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者,在与之交流时,教研员要有亲和力,应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使教师愿与之接近。同时,还应具有审视力、观察力和洞察力,适时与教师交流,为教师垂范。既能为人之师、做人之“范”,又能拜人为师、以人为“范”。从新课程实施的过程看,教研员应该扮演“学用型”和“开放型”角色,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全能意识,担当全程引领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职能。

2.过去的教研员往往只“研”不“教”,教研员深入一线调研,与教师了解得更多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认定主要看一份试卷上的勾叉,看表册上排名的位置。教研员的工作程序是进校――听课――指导――命题――考试,然后,又是看最后的结果――成绩,缺乏一个最基本的而又最重要的环节――交流。而教研员从未认真反思过这样的恰当性、合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是否合符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合符新课程改革理念,致使学生大多成为高分低能而只能盛水的“容器”,这样,学生的能力从何而谈?学生怎能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学法创新、教师的教法创新,但教研员的“研”法更应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施行获得前所未有的突破。

总之,新课程改革迫使教研员必须转变角色,应重新审视自我的职能,给自己恰当地定位。并应认真细致地审视自己的教研行为,将自己宏观的研究与微观的思考相整合,既要有更多、更高、更实的理论思考与提升,又要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操作与实践。并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以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研究出更多的、有价值的教研成果,并积极实践和推广,才能有效和高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8

一、新教材还须磨炼

教材承载了国家的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其中包含了学生今后走上社会能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大凡课程改革,教材改革往往首当其冲。新课程改革以来,推行“一标多本”,于是林林总总的新教材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惊喜。新教材大胆删去了很多脱离学生现状,偏难偏烦的内容。教材图文并茂,设计新颖,为学生所喜爱。新教材带了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可能。教师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慢慢接受、慢慢熟悉,学生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学好教材中的知识。

然而,新教材也并非无可挑剔、人人喜欢。近闻武汉版《科学》新教材不幸夭折,从2009年春季起重新以物理、化学、生物等分科教材进行教学,让人感慨。再看浙教版《科学》教材。浙教版《科学》教材在全国使用量是较大的,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但问题仍然不少。如教材虽经多次修改,但还存在一定的知识性错误。教材的可读性较差,有些章节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简直无法读懂。有些章节难度较为集中,如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教材编写者是以水为主题,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这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但这一章中涉及了原物理中的密度、压强、浮力及原化学中的溶液等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思维要求高,计算量大。从七年级科学相对较为简单的内容马上跳跃到这里,导致很多学生不适应而过早地出现了分化,不利于学生后续学习。再如教材中较多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为器材来开展实验,原先“经典”的实验较少。编写者是想让科学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经典”实验的器材在学校实验室中大多有配备,而生活中的物品看来是小东西(如一支线香,几片牛肉干,教材中的实验要用到),但每节都要求教师去收集、准备,教师有这样的精力吗?最后导致可做可不做的实验都省了,新课程学生动手的实验操作反而少了。

新教材还须假以时日进行“磨炼”,我们期待能有“经典”教材的出现。

二、课堂教学应回归本真

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后都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改革中,课堂不改革,课程改革必将落空。应该看到,经过培训、学习,教师的理念或多或少有所转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在课堂中也有所体现。各种各样的课堂比武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课。然而,我们的新理念大多还是体现在各种比武的课堂中,现实的、常态的课堂,我们改变了多少呢?

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对于新教材的理解,对于新方法的领悟都需要时间。改革需要破除我们原有的框框,重建我们的教学方式,这犹如“破茧重生”是痛苦的,是否每个教师能够做到?新的教学方式能否取得效果?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这些还都是问题。有许许多多理论指导新课程,可这些仅仅是理论,怎样把理论转化为可以实际应用的方法还需要我们探索。如建构主义被认为是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如何利用建构主义有效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呢?“抛锚式”、“支架式”、“随机进入式”这些建构主义所推崇的方法虽然渐渐为教师所了解,可是受教学内容的制约,教师理解的偏差,这些方法离实际应用还有很远的距离。

在各级比武课堂中出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可我们看到合作仅仅是为了合作而合作,有合作之形而无合作之实。所挑选的内容是否具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如何评价合作学习的成效,学生是否“沉浸”于合作的境界,这些还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不可否认,直接教学法还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这固然有教师理念及为难情绪的问题,但受现实评价体系的束缚,教师担心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新课程老教法的现象,还是随处可见。

三、学生学习方式必须改变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三种学习方式。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角度看,这些学习方式确实是理想的。那么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少改变了呢?

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长期的、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其形成是受社会文化历史影响的。在学生学习方式形成的过程中,受教师影响最大,其次是父母的影响。我们的教师、父母都是在传统学习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其本身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也是体会不深,在此情况下,要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困难的。

再则,由于现今评价方式改变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学生原有的学习方法还是“行之有效”,而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对考试好像并无多大帮助,考出好成绩才是教师、学生的“命根子”,因此推行新的学习方式也就受阻。

死记硬背、大量的重复作业、课外的加班加点,这三者仍是目前取得高分的“有效手段”,学生负担并未有多少减轻。某校一次体检,发现初三学生的近视率近90%,这似乎印证了这一现状。

学习方式的改变关系到学生的幸福感受,关系到教师的生活质量,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关系到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切希望能创设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外部环境。

四、教师研修应更有效

所有新课程改革的内容、精神,都需要教师去推行,去落实,没有教师的变革也就无所谓新课程改革。从这个角度讲,对新课程改革而言,教师的理念、行为的改变,比教材的改变更为重要。通过教师研修可以改变教师的理念与行为,教师研修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目前的研修可分为行政部门组织的研修和教师的自主研修两大类。新课程改革以来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都十分重视教师研修,各基层学校领导也重视通过教师研修来提升本校师资水平。要保证教师研修的有效性,首先组织形式需新颖,其次教师要有积极的自我提升意识。

组织形式的新颖性是教师研修有效的首要前提。以前的研修活动(教研活动)总是听一些课,然后每人发几句言就完事,教师从这样的活动中并不能得到多少先进的理念与做法。新课程改革以来,由于对教师研修的重视,行政部门花大力气,请专家开讲座、上大课,以期提升教师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技能。无奈教师人数太多,这样的大课效果一般。其次一线教师总喜欢学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巧,对一些理论性强的内容则无多大兴趣。再则,有些专家的研究领域与一线教师有较大距离,听后总觉得隔靴抓痒没啥效果。行政部门组织的研修,往往效果有限。

教师积极的自我提升意识,这是教师研修有成效的决定因素。应该看到很多教师是敬业的,是希望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取得一定成就的。然而,教师这一繁忙而琐碎的工作消磨了不少教师的热情,不少教师把教书仅仅当一个职业而非事业,对于通过研修提升自我的积极性不高。部分教师则认为是否做这些研修对自己的教学成绩影响不大,甚至认为这些事情牵制了自己的精力,影响了自己的工作,因此持应付态度。也有不少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问题,对做课题,写论文等这些研修方式感到力不从心。

五、学业评价瓶颈急待突破

有人认为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姑且不论这一论断的对与错,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对学生学业评价进行改革是何等重要。应该说,新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我们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如学生要上高中必须先通过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在五项测试内容中要求至少有两项达到A等,其余三项达到P等以上(通常所谓的2A3P);把一定比例的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数分配到初中学校等。

如此种种的改革,出发点都非常好。然而,为了学校有更多的学生上重点高中,那些有希望的“苗子”班主任早就“搞定”其2A3P,否则“影响学校大局”。由此,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形同虚设。至于新课程推荐的档案袋评价,那更是不可能实行。档案袋中应包括哪些项目?谁来制作档案袋?如何评价档案袋中的内容?在还缺少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情况下,最公平的还是中考。对中考试题,命题人员可谓煞费苦心。知识是否掌握能考查,可技能能在试卷中考查吗?过程与方法能考查吗?更遑论情感态度价值观了。

有教育行政网站对把一定比例的省级重点中学招生数分配到初中学校向公众进行调查。大多数人认为这一政策对遏制择校会有一定作用,但对改变学业评价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则持否定态度。

新课程改革的车轮滚滚向前无人能挡住。对新课程改革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面进行剖析,我所看到的仅仅是极少数的几个方面而已。我们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现状,是为了新课程改革能走得更稳健些,让教育真正造福社会,造福民众,造福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现状让我着急,我为新课程改革祝福!

对新高考改革的看法范文9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就是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和提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要实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教育的终极目标,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思考。比如,面对新课标我们如何转变教学观念?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一、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问题

(1)来自于教学观念的问题。①难以更新的传统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教轻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培养、发展。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教学过程中互动性很差,由教师单方面讲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学生养成了“唯师是从”“唯书是从”的惰性意识。而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的却是重学轻教,要求教学中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相长。②难以创新的传统教学方法。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总结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我们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研究型”“教授型”的教师,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因此,教学方法也要顺应时代需要。许多教师经过长期的在一线教学中的实践,总结了一套自己运用自如,且在应付考试上卓有成效的方法。殊不知,这正是社会称我们为“教书匠”的根本,这样的教师只是教书的“工匠”,而我们现今的社会需要的是“研究型”“教授型”的教师,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师。教是为了不教,这才是现代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教材要跟上形势的发展,教学方法更要顺应时代需要。

(2)来自于教学本身的问题。①英语考试机制难以撼动。考试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虽然大纲明确指出英语是作为一门语言工具来学习的,现代社会对于英语学习所提出的要求也是理解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但是高考的考查模式不变、高考对高分的要求不变、偏重考测知识而少考能力的考试方向不变,我们的教学重点就不能变,课堂教学的改革就难以走出困境。②教师评价机制难以突破。“分”不光是学生的命根,也是老师的命根。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改革难以深入人心的根本原因便是许多老师害怕一旦把“主体”地位归还给学生,教学进度受阻、学生成绩下滑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评价成绩。其实,无论什么改革都会存在风险,当我们未曾看到改革成果的时候有种种的担忧都是正常的。这就需要职能部门在改革的同时可以出台一套完善的教师评价机制,将“分”与评价的挂钩变为“能力”与评价的挂钩,相信会有更多的老师投身到改革的大潮中。

二、如何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英语教师需把最前沿的知识带给学生,那就不能故步自封,不仅知识要跟上,理念更要跟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下工夫研究如何开启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并不是合格的数学教师,这是因为他只有数学知识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没有将知识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只是停留在过去的“传道”中。可见,教学也要讲究艺术性。

(2)转变自身角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便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所以,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就成了教师的重要任务,要帮助学生制订好学习计划,寻找到适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一句话,教师要从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成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改变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发挥教学机智,运用幽默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认为:“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切忌大量知识的填塞,防止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挑战与机遇的同时,也被广大教师认同。让我们以此为契机,研究新教材、新教法,并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不断反思。“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激发学习欲望。”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出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