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集锦9篇

时间:2024-03-13 16:13:51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词】 教师教育智慧;价值;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当今,教师教育智慧的培养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学术界对教师教育智慧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诸如对教师教育智慧涵义了解不够全面、对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研究还流于表面等问题。因此需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1.教师教育智慧的含义

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智慧是教师的真、善、美的一种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和人生的真理性认识,具体表现为关注个性、尊重生命、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得出的教学规律,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综合艺术的体现。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情境中的智慧,是教育的实践性语言。教育智慧能够让教师在教育情境中保持瞬间的、积极的行动。“教育的智慧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关心取向上。这与其说是某种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还不如说是一种主动建立起来的关系方式。”[1]教师面临的教育情境是时刻变化着的,教师应该在面临预料之外的教育情境的巨大挑战下表现出积极主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2.教师教育智慧的重要价值

教师教育智慧在教育自身、教师专业成长、新课改的需要三个方面彰显了其重要的存在价值。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重要价值的探讨则属于一个紧追时代的课题。

2.1教育自身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教育自身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柏拉图曾指出:“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2]由此可见,教育是一种触及人类灵魂的高层次的活动,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对真理的把握。然而,教育的自身除了对真理的追求之外,还在于对美和善的追求。我国古代《大学》明确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在于弘扬正大品德,构设完美境界,正体现了教育自身对美与善的追求。只有具备了教育智慧,方可实现对教育过程中真美善的追求。

2.2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倘若教师只满足既得的经验而不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学水平也就不容乐观。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取决于教学过程中经验的增长和反思经验过程中理论的提升。波斯纳的理论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理论的实践者,更是真理的言传者。教师要实践理论,言传真理,就得搞研究,那教师到底要研究什么内容?为什么要研究这些内容?我们认为,教师的研究就是要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通过叙述,从而打开智慧之门,使日常的教学经验能够彰显出理性的智慧。从这方面来说,智慧的生成就不是外加之物,而是教师应有的,因为教育智慧既指向于行动也指向于理性。

2.3新课改需要教师教育智慧

近十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学过程、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教学改革表现出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因素,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应对复杂挑战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水平,成为了激发课堂教学生机和活力的一个契机。

3.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

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是一个“实践基础上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交互作用,表现为由无知到知、由知识到智慧的辩证发展过程。”[4]

3.1教师专业人格的完善

优秀的人格特征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基本保障。教师必须要有师德,首先,师德表现在有高尚的教育信念。其次,师德还应表现在对学生的爱。“古今中外,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有千万种!其共同的根源在于教师对于学生纯真的爱与无条件的信任。”[5]师爱对学生的身心发长以及教育教学的效果意义重大。第三,师德还体现在对美的追求上。教师只有具备了外在的仪态美、语言美、书法美,同时兼具了内在的人格美、情感美,方可塑造出美的心灵,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3.2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知识结构的完善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其次必须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具有渊博的专业文化素养,才能让学生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学有所获。只有掌握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教师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真实了解学生内心情状,从而更好实施教学。

因而,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就显得尤为必要了。怎样做呢?首先,教师必须广泛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大脑。当然,在如今这个信息高速时代,仅仅埋头诗书,是不能读出其“颜如玉”的,教师必须借助新的传播媒介高效而准确的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让自我的知识结构呈现复合、交叉的结构。其次,教师必须时时保持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用心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后及时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式。

3.3应对突发状况教育机智经验的积累

马卡连柯提出:教育技巧的必要特征之一就是要有随机应变能力,有了这种品质,教师才可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时此地的情况和特点,从而找到适当手段。教师对突发事件的恰当处理,就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和果断的意志。二是教师具有对学生的关怀之心和尊重态度。三是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技巧。

教师要做到灵活机智的处理突发事件,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关爱学生之心,以“人溺我溺,人饥我饥”的心态去解读学生和与学生相处,真实的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遇到一些问题时,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肆意训斥学生,而应该本着教育利益的理念,充分顾及到学生的心理感受,选择最适宜、最有效的处理方式。第二,要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识见。第三,是教师必须具有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技巧。这种经验的累积,技巧的纯熟,使教师能自如地驾驭规律,面对突发事件能进行果断而恰当的处理。

教育智慧的生成需要教师自身的长期积累和深刻的体悟,更需要教师教育思想观念的觉醒。教育思想落后的教师是不能生成教育智慧的,因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智慧总是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代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2]单中惠,杨汉鳞.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15.

[3]吕星宇.教育智慧的呼唤与生成[J].教育理论研究,2007.12.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2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尹恩德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角度出发,界定了智慧教育的概念:智慧教育是指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一批新兴的信息技术,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教育系统各项信息化工作,转变教育观念、内容与方法,以应用为核心,强化服务职能,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8]。金江军[9]认为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的智能化,与传统教育信息化相比表现出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三大特征。

二、智慧教育的内涵解析

(一)生态学视角下的智慧教育

从生态观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智慧教育是依托物联网、云计算、无线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打造的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泛在化的教育信息生态系统,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旨在提升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主流业务的深度融合(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会公众等)的智慧养成与可持续发展。21世纪人类社会已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不仅能为教育战略目标的落实提供高效率的工具,其普及与渗透还会改变我们一些重大战略实施的生态环境,从而对这些战略落实提出了变革性的思路和挑战[10]。对于智慧教育而言,技术不再是无足轻重,其角色已经发生“质变”,跃升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关键性物种。信息技术的合理导入和应用加速了整个教育系统的和谐运转和持续进化,带动着教育现代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智慧教育不是隔空建楼,而是对现有数字教育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近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我国的数字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管理信息化水平、师生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然而,我国的数字教育仍面临一些瓶颈亟待突破,比如信息系统维护难、数据与资源共享难、管理效率低下、决策科学化水平不足、技术与教学整合层次较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数字教育转型智慧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信息时代的智慧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合理、有效、创新应用信息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的创新型人才。智慧教育要教会学生21世纪生存技能[11],包括学习与创新技能(批判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创造与革新能力)、数字素养技能(信息素养、媒体素养、通信技术素养)和职业生活技能(灵活性与适应能力、主动性与自我导向、社交与跨文化交流能力、高效的生产力、责任感、领导力等)。

(二)智慧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信息化推动下的智慧教育与当前流行的数字教育、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现代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智慧教育与数字教育

数字教育是信息化环境开展的基于各种数字技术的新型教育形态[12]。智慧教育是数字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严格意义上来说也属于数字教育的范畴,是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二者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互相替代,智慧教育是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信、增强现实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增强型数字教育(Enhancede-Education)。智慧教育在发展目标、技术作用、应用的核心技术、建设模式、学习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科研方式、管理模式、评价指导思想等方面与传统数字教育表现出诸多的不同(见下表),总体呈现智能化、融合化、泛在化、个性化与开放协同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2.智慧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领域(管理、教学、科研、服务)全面深入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国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战略和长期任务。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度、队伍与机制的全方位发展与完善,将为智慧教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智慧教育的持续发展又将进一步体现教育信息化的战略优势,巩固教育信息化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智慧教育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13]。顾明远教授指出,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14],呈现出教育的民主性和公平性、终身性和全时空性、生产性和社会性、个性性和创造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信息化和创新性、国际性和开放性、科学性和法制性等基本特征[15]。智慧教育是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度发达的教育形态,具备公平性、终身性、创新性、开放性、个性化等多个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智慧教育既是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也是教育现代化追求的重要目标。智慧教育不仅仅体现在教育环境的智慧化上,还包括教与学的智慧化、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教育科研的智慧化、教育服务的智慧化、教育评价的智慧化等多个方面,是信息化推动下的全方位教育变革。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智慧教育旨在培养大批具备21世纪技能、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智慧型人才。

三、智慧教育的特征分析

智慧教育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教育形态,与传统信息化教育相比,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征和技术特征。

(一)教育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技术推动下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其核心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涉及到方方面面,包括技术与管理的融合、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技术与科研的融合、技术与社会服务的融合、技术与校园生活的融合等等。其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是智慧教育的首要价值追求。课堂是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教育系统的核心业务。如果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改革的“物理反应”,那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则是“整合”基础上的“化学反应”。智慧教育环境下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载具,BYOD(BringYourOwnDevice)运动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推广普及。移动终端的引入使得课堂教学组织将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不囿于“排排坐”的固定形式。支持各种学科教学的专用软件(如图形计算器、几何画板、ChemLab等)将越来越丰富,可以实现更高效率的学科知识传授与学科能力培养。智慧教育需要广大师生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合理、有效、创新应用技术促进课前、课中与课后教与学活动的全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消融”,教师和学生从关注技术逐步转变到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是智慧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核心特征。

2.全球教育资源无缝整合共享

大踏步前进的科技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更小的、更平坦的世界,“地球村”正在从预言变成现实。智慧教育要培养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国家公民,而是适应二十一世纪发展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世界公民。近年来,在世界知名大学的努力推动下,OER(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和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运动席卷全球,优质教育资源迅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智慧教育秉承“开放共享”理念,通过多种途径(自建、引进、购买、交换)实现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视频课程、教学软件等)。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与共享,是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的“大智慧”,将有可能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质量。

3.无处不在的开放、按需学习

智慧教育环境不是一个割裂的教育空间,而是通过网络将学校、家庭、社区、博物馆、图书馆、公园等各种场所连接起来的教育生态系统。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学习不应该固定在教室和学校,而应回归社会和生活,发生在任何有学习需求的地方。智慧教育环境下的学习将走向泛在学习。泛在学习不是以某个个体(如传统学习中的教师)为核心的运转,而是点到点的、平面化的学习互联。“泛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无处不在的学习资源、无处不在的学习服务和无处不在的学习伙伴[16],最终形成一个技术完全融入“学习”的和谐教育信息生态[17]。

4.绿色高效的教育管理

“绿色教育”强调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智慧教育的指导理念也是其重要特征。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实现教育管理的智慧化、推动绿色教育发展提供了条件。云计算技术通过整合基础设施(IAAS)、研发平台(PAAS)、应用软件(SAAS)三种计算资源,可以实现管理数据的统一采集与集中存储,实现管理业务流程的统一运行与监控,有效避免“信息孤岛”,减少教育管理上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QRcode)、红外感应、全球定位等技术,将各种教育装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各种教育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与数据挖掘处理,可以为教育决策(经费分配、学校布局等)提供数据支持,而科学的教育决策又将推动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均衡发展。办公自动化全面普及,将大幅度减少纸张浪费,实现教育领域的低碳环保。不仅仅学生的学业需要“减负”,教育的管理业务也需要“减负”,精简管理流程,废除或优化一些不合时宜的管理制度(如繁琐的公文审批、设备招标、经费报销等),不断提高教育管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

5.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分析与评价

智慧教育需要更具“智慧”的教育评价方式,“靠数据说话”是智慧教育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评价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主义”提供了技术条件,可以实现各种教育管理与教学过程数据的全面采集、存储与分析,并通过可视化技术进行直观的呈现。智慧教育环境下包括中小学学业成就评价、体质健康评价、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现代化发展评价等在内的各种教育评价与评估,将更具智慧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2013年9月1日教育部开始推行全国统一学籍,每个学生都分配一个能够跟随他自己一生的一个学籍号。“全国学生终身一人一号”的推行,为全国教育数据的统一采集提供了条件,学校不仅仅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就进行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籍号持续跟踪学生毕业后的发展与学习情况,为教学质量评估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科学数据分析结果。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的视角来看,智慧教育是一个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工程,其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情境感知、无缝连接、全向交互、智能管控、按需推送、可视化。

1.情境感知

情境感知是智慧教育最基础的功能特征,依据情境感知数据自适应地为用户提供推送式服务。常用的情境感知技术包括GPS、RFID、QRCode以及各类传感器(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等)。情境感知的对象包括两类,分别是外在的学习环境与人的内在学习状态,具体感知内容包括:(1)感知教与学活动实施的物理位置信息;(2)感知教与学活动发生、进行与结束的时间信息;(3)感知教与学活动场所的环境信息,如温度、湿度等;感知学习者的专业知识背景;(4)感知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如焦虑、烦躁、开心等;(5)感知学习者的知识背景、知识基础、知识缺陷等;(6)感知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学习风格等;(7)感知学习者的学习与交往需求。

2.无缝连接

泛在网络是智慧教育开展的基础,基于泛在网络的无缝连接是智慧教育的基本特征。无缝连接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系统集成:遵循技术标准,跨级、跨域教育服务平台之间实现数据共享、系统集成;(2)虚实融合:通过增强现实等技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无缝融合;(3)多终端访问:支持任何常用终端设备无缝连接到各种教育信息系统,无缝获取学习资源与服务;(4)无缝切换:学习者的多个学习终端之间实现数据同步、无缝切换,学习过程实现无缝迁移;(5)联接社群:为特定学习情景建立学习社群,为学习者有效联接和利用学习社群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支持。

3.全向交互

教与学活动的本质是交互,智慧教育系统支持全方位的交互,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以及人与物之间的交互。全向交互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自然交互:通过语音、手势等更加自然的操作方式与媒体、系统进行交互;(2)深度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互动交流,促使深层学习发生;(3)过程记录:自动记录教与学互动的全过程,为智慧教育管理与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智能管控

教育环境、资源、管理与服务的智能管理是智慧教育的核心特征。智能管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智能控制:基于标准协议,实现信令互通,进而实现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等全过程的智能控制;(2)智能诊断:基于智能控制数据和结果,辅助管理者快速、准确诊断问题,及时、有效解决教育业务开展过程中、教育装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智能分析:在系统内各类数据的汇聚与处理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分析,为智慧教育系统的数据共享和业务流程升级改造提供科学决策依据;(4)智能调节:感知教室、会议室、图书馆等物理场所的环境,依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动态调节声、广、电、温度、湿度等环境指标;(5)智能调度:基于智能诊断、智能分析的结果,科学调度教育资源、调整教育机构布局、分配教育经费等。

5.按需推送

智能教育要达成“人人教、人人学”的美好愿望,教育资源可以按需获取和使用,教与学可以按需开展。按需推送是智慧教育的另一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按需推送资源:根据用户的学习偏好和学习需求,个性化推送学习资源或信息;(2)按需推送活动:根据用户的现有基础、学习偏好以及学习目的,适应性推送学习活动;(3)按需推送服务:根据用户当时的学习状态和需求,适时推送学习服务(解决疑问、提供指导等);(4)按需推送工具:根据用户学习过程记录,适应性推送用户学习所需的各种认知工具;(5)按需推送人际资源:根据用户的兴趣、偏好、学习的内容等,适应性推送学伴、教师、学科专家等人际资源。

6.可视化

可视化是信息时代数据处理与显示的必然趋势。可视化是智慧教育观摩、巡视、监控的必备功能,也是智慧教育系统的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可视化监控:通过视窗可以监看智慧教育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2)可视化呈现:通过图形界面,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各类教育统计数据;(3)可视化操作:提供具有良好体验的操作界面,以可视化的方式操作教育设备和应用系统。

四、结束语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3

【摘 要】“智慧校园”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结合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的建设,依托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生态体系,在学校综合管理、教学教研管理、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探讨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新模式。

关键词 智慧校园;智慧教室;电子书包;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11-0061-04

“智慧地球”理念在2008年提出后,已经成为当前互联网研究最热门的课题。伴随着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我国也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数字社会的发展战略[1]。2010年至2020年,广州市将全面实施“智慧广州”战略,重点打造新设施、新应用、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生活等“ 五个新” 的智慧城市工程。而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是构建智慧教育体系和智慧城市的重要环节。所谓“智慧校园”[1],是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来改变教师、学生和校园资源相互交互的方式,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从而实现智慧化服务和管理的校园模式。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利用电子书包(平板电脑)、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和智慧校园管理系统,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支持,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智能化学习、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的教育生态体系应用新模式,为广州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奠定基础,从而推动“智慧广州”战略的实施。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 [3]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4]指出:“制订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基本标准。采用政府推动、示范引领、重点支持、分步实施的方式,推动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实现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应用能力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全面提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使每所学校实现教育教学、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5]提出:“要实施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建立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在全市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打造智慧型的校园环境、智慧型的学校管理、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智慧型的教学环境、智慧型的教学系统、智慧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信息时代智慧型的学生。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和学校提供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工程,符合国家的教育政策和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它是构建智慧型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能够实现教学模式和学校管理模式的变革、实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整体跃升,对推进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和“智慧广州”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的背景与现状分析

广州市共有十个区、两个县级市,教育总量大,学校层次多,目前,各级各类学校3000多所,在校学生总人数200多万,在职教职工总人数15多万。

经过“十五”、“十一五” 建设,广州教育信息化已经从基础建设与基本应用阶段、整体推进与整合应用阶段向大网络、大平台、大服务阶段迈进,实现了转型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接入市教育科研网工程”,架起了通往全市基础教育各个角落的信息桥梁,使广州市教育科研网从城区和部分农村学校延伸到所有边远农村学校,光纤总长度已超过30,000公里,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光纤城域网。目前正在打造生态型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广州“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6],形成了共建共享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体系。通过引入国家资源、共享省级资源、共建合作资源、采购通用资源、开发本地特色资源等多种途径,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库群,目前市级教育信息资源库总量达100TB,市级应用系统达50多个,并打造了“同步教学资源包”、“精品课例库”、“教育考试考生身份验证管理系统”、“网络教研系统”、“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名师辅导网”、“天河部落”、“教育资源搜索引擎”等一大批彰显本地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应用项目。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但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稳定、规范、多元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城乡、区域、学校、学段之间水平差异仍然较大;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鸿沟仍存在;缺乏有效支持学科教学革命性的资源和工具软件;大规模创新应用实践研究的措施和机制尚未形成;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不足、队伍稳定性不够等。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模式探索

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按照“实验先行、改革探索、以点带面”的原则,2013年5月启动了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全市选择6所教育信息化基础与环境好、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教师信息素养较高的学校作为“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样板校,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累经验,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约100所特色智慧校园示范校。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高度共享、协同创新,分步推进、分类指导”的思路,建设统一信息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学校业务应用等“智慧校园”信息管理平台,把云计算[6]、虚拟化[7]和物联网[8]等新技术引入“智慧校园”建设中,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先进的、安全的、人性化的智能化校园系统,实现“网上办公、网上教学、网上管理、网上服务”,对整个教学、科研、服务等各个环节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管理,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快捷、共享、全面的信息服务,为学校的智能化教学、教研、教育管理等提供技术支持,从而实现班班通、教务通、家校通等功能。

1.“智慧校园”智能化的环境建设

一是“ 智慧校园” 网络基础环境建设, 在学校现有硬件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完善和升级,配置网关设备、网络交换机、无线路由A P转发器、服务器、数据存储等硬件设备,实现校园信息服务无线和有线的无缝结合、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互通和数据共享;二是智慧教室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每间智慧教室配备7 0寸的智能交互L E 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电子书包[9]、智能网络中央控制系统平台、智能全自动高清录播系统等硬件系统,配置一套支持师生互动教学与反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和移动学习的智慧型教学支持系统;三是配备基于物联网的软硬件设备,建设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和校园智能管理系统等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校园”系统管理平台,能提供及时、准确、高效的校园信息化服务;四是依托云计算和虚拟化等信息技术打造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 作为智慧校园建设的网络和资源环境的支撑,为学校实现“教学教研数字化”、“教学管理数字化”、“学生学习数字化”、“校园综合管理数字化”和“与社会沟通智能化”提供智能化服务。

2.制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

根据“智慧广州”建设的总体要求,启动智慧型教育体系的研究,并以中小学“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切入点,组织首批6所样板学校开展实验研究,探索依托新技术,构建素质教育生态体系的新模式,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有效利用新技术,促进教育创新,根据实验结果研究制定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为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全面推进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发挥其引领和示范作用。

中小学“智慧校园”应用模式探索

1.在学校综合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在完善和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校园环境、智慧教室、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校园智能监控系统等硬件环境的基础上,把学校综合管理、教育预测辅助决策、教与学的综合评价、资源管理、财务与装备管理、家校互联、数字图书馆等多个独立的系统平台,利用统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数据流完成相互关联的数据调用,融合成一个基于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支撑的“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平台。在教职工管理(包括教师人事信息、教师业务信息、教师专业发展记录)、学生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试卷分析、作业管理、素质评价)、办公事务管理、教务管理(包括考务管理、日常处理、排课系统、选课系统)、在线考试、备课管理、资源管理、科研管理、教师研修、体卫管理、招生管理、德育管理、校产管理、图书管理、档案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当学生、家长、教师一走进校园,“智慧校园”综合管理系统就能感知到他的存在,可以无处不在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给学生主动推送适合他能力、兴趣、进度的学习任务;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进度,为教师主动推送教案、课件,报告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为家长定制他所需要的教育信息;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教育教学动态分析、预警、辅助决策服务等[10],从而实现智慧化的管理、智慧化的生活和智慧化的服务。

2.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构建新型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新模式,大力开展面向学生、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模式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倡导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总结推广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改革,通过优化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改变现有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构建智慧教育的支持环境,充分应用智慧型的教学支持环境和数字化教学工具开展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探索和总结信息化教学、自主探究学习、数字化探究实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小组合作项目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的方法和规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应用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交流和教学实践探索,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智慧型教师队伍,组织专家和实验校老师开展调研,开展“智慧校园”相关实验课题的研究。

利用智慧教室环境, 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共享教育云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智能交互LED平板电视电脑一体机进行授课,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电子书包进行阅读教材、在线学习,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交流,在教师端给学生发送练习题,学生答题后进行在线反馈。系统把学生的学习状况、作业的答题记录、考试成绩等进行自动统计上传,并进行智能跟踪及评价。同时师生通过智能交互平台整合和共享应用广州市“数字教育城”教育云平台的资源以及区、校的教学资源。利用全自动智能高清录播系统,在教师现场授课的同时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自动录制生成教学实况录像保存起来,同时以流媒体的方式在网络中实现远程直播,供异地师生课后点播观摩和远程在线实时收看。

在前期开展广州城乡校际之间的“同课异构”异地教学交流研讨活动、广佛肇同城区域间网络教研活动、穗港两地的“一课两讲”活动和全球华人网络学习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智慧校园”环境进一步深化网络教学教研的创新实验研究,利用先进的智慧教室实验平台使城乡校际之间、广佛肇同城区域和穗港澳台地区的网络教学教研互动交流活动常态化,使不同地域的师生共同聚集在一个课堂上,利用网络环境使教学教研无距离障碍,同区域和异地间共享教学教研资源,取长补短,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教研活动,有力地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在区域范围内的广泛、有效和创新应用。积累基于“智慧校园”环境进行教学教研和应用实验的研究成果,从而实现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创新,打造实现智慧化教学和智慧化教研的新模式。

3.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模式探索

利用基于物联网的校园一卡通智能感知系统和校园安防监控系统,通过融合物联网与3G技术的学生智慧卡和“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在学生的考勤管理、收费管理、消费管理、宿舍管理、家校互动、场室管理、图书管理、考试监控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实现智能化管理。智慧卡能够集上网身份认证卡、门禁卡、饭卡、借书证、钱包等用途于一身,学生凭智慧卡就可以进电脑室上网、进校出校考勤、食堂就餐、图书馆借书、校内消费结算,以及宿舍、实验室的身份识别等。通过校园安防监控系统,可以在学校各类考试、校园安全方面进行实时监控,管理者点击鼠标,就可通过“智慧校园”综合管理平台把重要信息及时发送到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手机上,让家长和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增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家校之间的交流。从而实现师生通、班班通和家校通等智能化管理功能。

结 语

依托“智慧校园”建构创新型、智能型的智慧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主阵地,建设“智慧校园”,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有效破解制约教育发展的难题,在校园环境、学校管理、教师队伍、教学系统、教学模式、教育科研等方面促进教育创新,开展教改实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注: 本文为广州市财政投资教育信息化项目(2013—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智慧校园”示范工程》(项目编号:GZIT2012-NPF3-010)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智慧校园[DB/OL]. cnii.com.cn/xxs/content/2011-11/29/content_937516.htm, 2011-11-29.

[2]中国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010-03-01.

[3]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2012-03-13.

[5]广州市教育局.广州市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DB/OL].wenku.baidu.com/view/daee93f2ba0d4a7302763a03.html,2012-02-09.

[6]王同聚.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模型和应用设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24-26.

[7]徐大勇.虚拟化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2,(1):85-86.

[8]严大虎 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6):132-135.

[9]黎加厚.“电子书包”的遐想[ J ] .远程教育杂志,2011,(4):111.

[10]宋金州.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体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信息技术,2011,(12):52-53.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就国外智慧教育的一些研究来看,比较注重智慧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纯粹的学术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各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目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容、方法及实践上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教育的服务只能,构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及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内学者尹恩德总结了智慧教育的技术架构,他认为智慧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智能化的表现,其特点是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葛红认为要根据区域的差异进行智慧教育云构建,尤其是在构建的方法、技术及策略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实现教育管理、学校应用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最终促进教育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与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内容。智慧教育构建主要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评价体系、智慧科研及服盏龋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利用。教育智慧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类环境、三个内容库、四种技术、五类用户、六种业务。如图所示。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包括城市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关、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除了关键支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和应用推进机制。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智慧教育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将教育信息智能化,达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提升教育体系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及实践的高度融合。物联网是借助于互联网形成的连接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类所需信息的网络体系,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借助于物联网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储存。大数据是核心技术是IT技术,包含海量的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及传感数据,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可视。云计算是第三次IT技术改革,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目标。无线通信技术是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协同和融合,将实现跨网络、跨行业、跨应用、异构多技术的融合和协同。

(3)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在进行,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像智慧教育建设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校、社区、家庭及公共区域教育环境的智慧性,实现教育环境的共融和联通。其次,智慧教育产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国家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另外,像智慧教育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学校是教育教学环节实施的重心,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环节的智慧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智慧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步改善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有效地改进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参考文献: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5

/

关键词: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教学智慧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3?0006?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讨论教学机智的界定以及教学机智的形成与发展变化过程中[1,2],笔者发现有不少人用教学智慧来界定教学机智,认为教学机智是在特定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教学智慧,甚至是教学智慧的“集中表现”,也有人认为教学智慧是“动态生成的”教育机智,或者是一种高度机智[3],还有人把《教育大辞典》中“教学机智”的定义直接搬用做“教学智慧”的定义,把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作为同义词,混合使用这两个名词[4,5]。在讨论它们的特点、属性、养育和修炼等时,频频出现混淆现象。这表明,教学机智跟教学智慧有着很强的关联。为了深化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有必要弄清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弄清教学机智跟教学智慧究竟是怎样的关联、对教学实践有哪些重要的启示等问题。

1 什么是智慧

要弄清什么是教学智慧,先要弄清什么是智慧,还要弄清它的特质、它跟其他易混淆概念的区别,弄清它的表现、类型、构造、形成等等。

早在大约2000年前,我国的《墨子》等经典古籍中已经出现了“智慧”一词。其义历经演变,特别是在受到佛教和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后,有了明显的变化,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根据各种比较合理、易被接受的观点,可汇集、概括为:“智”通“知”,本义是聪明、知识丰富(相承经典,无所不知);“知有所合谓之智”(《荀子》);“四时能变谓之智”(《管子》)。佛教术语中的“智”意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知或谓之慧”(《方言》)。慧,意精明、明理;是一种高级的知觉能力,一种分辨是非、于法简择的能力;是一个人把家事、国事、天下事放在心上,用心去想,思考各事的规律,思考各事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在弄懂这些道理后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在由这两个字合成的“智慧”一词中,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决断曰智,简择曰慧;俗谛曰智,真谛曰慧。智慧是人们生活实际的基础,是现代人所必须具有的。若没有智慧,人就无法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现代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众多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6]。严格地说,通过对有关字词做出解释或规定来界定概念的词解式定义并不是科学的定义方法。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在其著作《尼各马科伦理学》中专节讨论过智慧。他认为,智慧是科学和努斯(nous)①的结合,并且与最高完满的德性、最娴熟的技术和最精确的科学等“最高等的事物”相关。他认为智慧是由普遍认识产生,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并把智慧区分为理论的智慧和实践的智慧[7]。英国著名数学家和哲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1861~1947)认为:“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式,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8]”这两个界定,一个立足玄虚思辨,很是深邃;一个涉及具体应用,多为表象,颇有典型意义,也反映了界定智慧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我国现代一些学者也曾经尝试给“智慧”进行界定,例如:田慧生认为,智慧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发生,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它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聪明,甚至也不只是心理学概念中的智商,它是每个个体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9]。这个界定指出智慧的上位概念是“综合能力系统”,从形成的背景、基础、过程和功能等方面描绘其特点以区别于其他综合能力系统,可以为我们从新的角度和深度界定智慧提供有益的启示。

为了弄清什么是智慧,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例子:

在解答习题“1.92 g Cu投入适量的浓硝酸中充分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越来越淡,共收集到896 mL标准状态下的气体;将盛此气体的容器倒扣在水中,通入足量氧气使气体恰好完全溶于水中,则消耗的氧气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是多少”时,按通常解法,可以按部就班地设定与浓硝酸反应的铜为x mol,与稀硝酸反应的铜为y mol,由化学方程式:

若由题供信息确定HNO3从铜原子夺得的电子最终都给了O2,铜原子失电子总数应该等于氧分子得电子总数,可以得到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关系式n(Cu)×2=n(O2)×4,由此可以方便地算得n(O2)=0.03×2/4= 0.015 mol,即336 mL。

如果学生独立地想到后一种解法,显然他是有智慧的。如果他是课前在辅导班中学会了这个方法,才能够提出后一种解法,对他的智慧评价就要打个折扣了。如果他能够根据后一种解法的实质,把这种方法命名为“电子守恒法”,他的智慧就显得要高一些。如果他能独立地把后一种方法迁移到其他情境中,想出“电荷守恒法”、“质量守恒法”和其他守恒法,概括出有普遍意义的“守恒法”,甚至想到“平衡法”、“变换法”等等其他方法,他的智慧就更高了……

根据对实例的分析,对于智慧可以作出下列判断:

(1)独立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策略是智慧(的表现),找到新的方向、新的可能也是智慧(的表现)。

(2)在复杂情况下辨认事物、判断是非、明确事理、把握实质需要智慧,而且也是智慧(的表现)。

(3)发现新的概念、新的关系、新的规律、新的规则、新的原理,甚至新的理解等等,也是智慧(的表现)。

(4)智慧是有超出常人、超出一般水平之处的。

(5)智慧总是跟问题有关的,不但跟问题的解决过程和结果有关,跟问题的发现和把握也有关。这里所说的问题既包括实际的问题,也包括理论的问题。

(6)智慧不只表现于一时一事。“是金子总要发光,偶而发光的不是金子”适用于描述智慧。

(7)智慧跟思维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智慧有赖于对事物整体的认知,有赖于上位的思考,有赖于对规律的把握,这种认知、思考、把握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直觉的、自发的。

(8)智慧跟理性有关,理性概括层次越高,智慧就越高、越“大”,适用范围越大,影响越大。

(9)智慧是人脑活动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以人脑为物质基础。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实例作出下列判断:

(1)智慧跟必要的知识相联系,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的形成离不开知识,但它不能像知识那样传授。

(2)虽然良好的技能和艺术都需要智慧,但智慧不等于技能,也不等于艺术。按照既定的操作程序实施一定的方法,不能视为智慧。

(3)智慧是一种潜质,它跟主体的德性,包括情感、情绪、心态、心境等有关,跟主体的价值观和审美也有关。所以,虽然它可以表现为某些能力,但又不宜只归结为某些能力。

(4)智慧能反映主体的经验、理论修养和德性,但它已经经过概括、内化、升华和个性化加工,因而智慧不是经验、理论修养和德性,也不仅是这三个方面的综合。

综合上面的讨论,可以把智慧界定为:智慧是人对复杂的事物及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理性思考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知识、经验和德性融合、概括、升华、内化和个性化的结果。智慧有利于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利于事物的完美,是人的一种稳定的潜质、是人独有的特点,它以人脑为物质基础,是人脑活动和发展的产物,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

2 什么是教育智慧、教学智慧

2.1 教育智慧、教学智慧的界定

根据对智慧的界定,不难界定教育智慧(教学智慧)是人对教育(教学)领域内的复杂事物及问题、问题的解决以及问题解决结果进行理性思考的创造性表现,是人的教育(教学)领域知识、经验和德性融合、概括、升华、内化和个性化的结果,有利于教育(教学)领域问题的有效解决。简单地说,教育智慧(教学智慧)是人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智慧。

教育智慧和教学智慧的不同关键在于对应的领域不同。教学领域与教育领域的差别主要在于:教学领域是教育领域的一部分,通常以认知为主要内容,不包含品德养育;教育领域则既包含养育内容,也包含教学内容。

对化学教学智慧的界定可以仿此进行,不过最好能反映其学科特点,这里姑且从略。

2.2 教育(教学)智慧的表现

教育(教学)智慧的表现首先在于教育者的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包括他对教育(教学)的理想和追求,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尊重,对教育(教学)活动、教育(教学)目的和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认识,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等,能够做到观念合理、新颖,认识深邃,视野开阔,高瞻远瞩。具体表现为以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育(教学)之本,重视启发、引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等等。

其次,教育(教学)智慧表现在教育者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方面,既包括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也包括养育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能够做到合理、恰当、高效和巧妙、新颖,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设计、教育(教学)评价系统或者教育(教学)评价工具的设计能够超越陈旧、落后的知识灌输教育,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习方式转变,重视教育(教学)的个性化,等等。

再次,教育(教学)智慧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行为中,主要表现为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灵活运用,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对教育(教学)过程恰当、高效和巧妙地实施和组织管理,在深刻洞悉基础上对教育(教学)突发事件有效、巧妙和敏捷地应对,对教育(教学)效率的保证,教育(教学)创造性的发挥,体现他对于教育(教学)理念和规律的把握,等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育(教学)智慧常常表现为:(1)准确、深入地把握学情,合理、恰当地设置教学目标。(2)对教育(教学)内容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对有关的背景知识有足够的了解。(3)善于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活动。(4)敏锐地把握教育(教学)时机,掌握适当的“火候”,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教学),不仅关注预设,而且关注生成。(5)实事求是、灵活机动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措施得当,方法适宜,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高效化。(6)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交流,重视把握学生心理,注意用智慧、幽默和优美的语言化解消极因素,调控教育教学过程,强化教育教学效果。

此外,教育智慧还表现在教师追求专业化发展、追求自我完善方面。

2.3 教育(教学)智慧的功能

由教育(教学)智慧的表现可以概括它的功能主要是:

(1)形成或领悟教育(教学)理念,为教育(教学)工作合理、准确、明确地定位,制定正确的教育(教学)目的和工作方针。

(2)发现或领悟教育(教学)的新内容、新方法、新认识。

(3)为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确定方向、适宜的目标和有效的策略。

(4)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妥善地解决各种矛盾,巧妙、灵活地应对教育(教学)的复杂性,增强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激发教育(教学)的创造性。

例如,对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可以发现:

(1)智慧的形成、提高、增长和发展总是或明或暗地跟具有价值判断(方向导引)意义、方法论意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

(2)智慧常常跟策略联系在一起,它的形成、提高、增长和发展总是跟策略水平的提高联系在一起。较强的策略意识有助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3)成功有助于智慧形成和发展,对挫折的研究、批判和反思也能助推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4)把握有关的本质和规律有助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5)改革、创新有助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保守、因循守旧则有碍于智慧的形成和发展。

(6)广泛的阅历、丰富的经验、触类旁通的知识有助于智慧形成和发展。

(7)智慧不能自然地形成和发展,它依赖于思考、总结、升华,依赖于在活动中磨砺、修炼。

4.2 教育智慧的养育与修炼

根据上述对智慧形成和发展规律的讨论,在进行教育智慧的养育或修炼时必须:

(1)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课程观、发展观等等。

(2)注意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注意提高理论素养,注意理论与实践结合。

(3)要有很强的方法和策略意识。策略形成的基本规律是:从无意识、不自觉的外部控制到有意识、自觉的外部控制(例如提出要求、诱发、指导等),再经过主体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元认知控制)转化为自动地、习惯地自我调节、控制策略的选用,逐步地由低级(外部的、不自觉的)向高级(内部的、自觉的)发展。要按照这个规律逐步提高策略思维水平。

(4)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注意改革和创新,注意经验的积累、反思、总结和提升,有良好的反思习惯,努力使教育智慧由混沌、缄默状态变成清晰、自觉状态。

(5)注意知识的积累,重视整体性知识和背景知识。

(6)有很强的认知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思考能力。

(7)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事业的追求,乐观、自信的心态,等等。

参考文献:

[1]吴俊明.基于教学实例的教学机智界定[J].化学教学,2013,(9):7~11.

[2]吴俊明.化学教学机智的形成与变化发展[J].化学教学,2013,(12):3~8.

[3]胡燕琴.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科学,2006,(5):16~19.

[4]王鉴.教学智慧:内涵特点与类型[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23~28.

[5]李星云.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1~3.

[6]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9. htm2012-12-25;http:// baike.baidu.com/view/110955.htm2013-2-1;http://baike.baidu. com/view/110884. htm2012-11-30.

[7]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28.

[8]怀特海.教育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4.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近年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以“教与学方式转变”为课程改革突破口,努力构建“智慧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注重管理,健全机制

加强领导,健全机制是落实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为保障智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教科室具体负责推进智慧高效课堂教学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工作。同时建立理论学习、课题研究、校本教研和激励机制等制度,明确教研组、教师个人的职责,积极投入教研和培训所要需的经费,才能确保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的顺利开展。

完善硬件设施,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必要物质基础。学校筹措资金为所有教室安装多媒体、投影仪,为学生创建科学、便捷的展示交流互动平台。

加强班级文化和小组文化的建设,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前提。撤销讲台,让教师走下讲台,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合作者。学生座位由秧田式变为小组式,面对而坐。全校每个班都有班名、班徽、班规,小组有组名、组徽、组训。各学习小组分有助教、学科组长、纪律组长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体、学习的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让每件事都有学生做。

二、理念引领,转变行为

新的教学观,教学从本质上成了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新课标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主,新课程理念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充分的参与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是一种莫大的乐趣。教学提倡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机会和权利,使个性得以充分发展。

新课程中,教师要有新的角色定位。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习者、研究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者、促进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反思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开发者。

新课程下的课堂是对话、沟通、交往、合作、探究、展示的平台。课堂是新认识的生长点,新激情的鼓动器,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更多的疑问出课堂。课堂还是一个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从“以讲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变为以合作学习为主,从讲授型课堂转变为学习型课堂。

三、深化教研,促进发展

深化教研是课堂转变的关键。组织全体教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培训,掌握智慧高效课堂模式的实施与操作是重要措施之一。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管理:一是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提纲的设计和小组展示活动的设计。以同学科同年级资源共享的方式,做好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情况进行调整。二是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如对学生的预习、讨论交流、合作展示等进行方法指导及时纠正,避免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课堂现象。

加强对教研活动的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化教学研究制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举措。坚持每学期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年级组长上示范课,全体教师上一节“智慧高效课堂”达标汇报课,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切实转变教与学方式,构建智慧高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四、典型引路,探索模式

为了促进教师群体的快速成长,我们可以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整体推进。想方设法给骨干老师“压担子”,研讨课、推门听课、家长开放课……一次次磨课,一次次研讨,一次次碰撞,一次次提升。让学校教科室的成员和学校各科组的骨干教师先后分别接受教科院、教育局领导、兄弟学校同仁、全校家长的听课,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学校还可以举办旨在促进年轻教师发展的“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这既是舞台,也是鞭策,年轻教师在这项活动中学以致用,教学能力将得到锻炼。随着“智慧高效课堂”不断深化,一批探索型、实践型、智慧型的“非传统名师”将迅速成长,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也会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尊重首创精神,鼓励教师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个人教学风格。一次次研讨课后,可以在每个学科、每个年级树立教学改革的典型,成立骨干研究小组,推广先进经验,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动全员参与。

学校可以组织语文、数学等文字课(含科学、思想品德、英语等课程)教师编写《智慧导学案》,对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进行指导,同时也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借鉴。

经过探索与实践,初步构建“智慧导学”高效课堂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合作―探究―展示”,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引导。我校总结出的新课程下“六环互动导学”课堂基本流程也趋于成熟:“点燃智慧准备学――开启智慧自主学――发挥智慧合作学――展示智慧交流学――智慧达标创练学――智慧成长互相学。”

五、评价激励,促进成长

加强智慧高效课堂的督导评估和管理,建立评价奖励机制是构建智慧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1)应进行教学教研评价。制定“智慧高效课堂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为:①学生学习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持续状态、生成状态;②知识的形态:基础性、迁移性、过程性、策略性、实践性;③教师的导学策略: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完成目标、学习目标逐项落实情况。

(2)应进行教师和教研组评价。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可以制定“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细则”“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评价量化表”“管理人员评价量化表”“教研组评价量化表”“年级组评价量化表”。

(3)还应进行学生评价。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进行全面、客观、鼓励性评价,结合“学生素质报告册”,制定“智慧学习成长评价”:实行评语、等级、星级的发展性评价。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7

关键词:云计算;智慧教学;异构云

一、引言

我国提出了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教育是这一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培养应用型人材最关键的领域,如何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构建一个符合现代智慧城市需要的智慧教学体系,具有现实和战略意义。

伴随着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思维的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就像有“智慧”的生命系统,由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组织机构和自然系统相互连接,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自由度来构建、汇集、整合和连接存在于任何现实和虚拟位置的各类资源。利用最先进的云计算技术可以将不同形态、不同地理位置的各类高职教育资源通过一个智能型的异构平台进行整合,搭建一个由异构云组成的智能型、学习型的高职教育资源生态环境,进而构建一个智慧型辅助教学体系。

高职院校的教学可以紧密围绕这一“智慧”的理念,抓住云计算发展的机遇,打造智慧教学系统。通过“智慧教学”建设,实现智能化教学,建立服务型校园环境,以及提高管理效率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高。

二、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和努力的方向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高等性”与“职业性”两个方面。一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学改革,构建职业教育体系,重视教学和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探索建立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创新组织结构,拓展社会职能,深化产学研结合,推进合作办学、育人、就业,注入更多的实践和职业因素,改善和优化课程,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1]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结构 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地位愈加突出。第一、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招生325万人,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47.7%。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呼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提供的大量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其中起着直接而特殊的作用。例如,德国大众当初在广东设厂有两个备选地点――增城和佛山,最终确定佛山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地有开设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第三、从社会需求来看,高职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规模化地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预计2015年珠三角高技能人才缺口达46万,2020年缺口将达123万,极其需要大量一线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2.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问题

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化程度大为提升。教学资源是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也是学校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学安排要有利于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目前在高职教育中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第一、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还比较弱,产业及行业、企业与高职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的体制机制。在价值追求上,出现严重的功利主义,导致教育服务能力偏离本真。部分高职教育变成了纯粹的就业教育,停留在粗放的发展阶段,甚至已异化为现代工匠的培训中心,单一片面强化专业技能,忽视文化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二、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共享程度低、教学资源分布不均、教学资源间缺少相互协作。我国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职业学校数量为1280所,其中50%分布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有25%的院校位于西部地区,19%位于民族地区。不同的教学资源之间是相互独立和隔离的,由于各高职院校地理位置分散,彼此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与共享互惠,形成信息资源“孤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取全面的资源。[2][3]

第三、随着高职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日常办公和信息教学中的软硬件更新、维护和升级都将使系统成本持续增高,在资金使用限额的约束下,高职教学资源更新速度慢,课程内容滞后。

第四、高职院校的信息安全管理对于无处不在的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侵袭时常防不胜防,导致其信息资源,数据存储的安全形势严峻。

第五、高职院校的教学通常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重教师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其学习环境单一,“教室-机房-实验室”三点一线。学生学习时间受限,学习主动性欠缺,易产生浮躁的心态。

3.构建高职院校智慧教学异构生态模式的意义

重复的教育资源投入和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人才输出和社会需求不匹配是高职教育正面临的两大问题。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最大程度、最大范围的优化整合,构建智慧型良性教和学的生态环境,对减少教学成本、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并将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机遇。

高职教学智慧型生态建设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及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地应用到教学领域,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环节。创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智能型管理现代化平台,能够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云计算灵活的资源调度能力、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易扩展的数据存储和超强的计算能力为高职教育智慧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高效、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更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科研开发、辅助教学和网络教育。[4][5]

三、基于异构云的高职教学智慧型生态模型的构建1.异构云计算

云计算是由成千上万台各类服务器集群所组成的云网络,为用户提供所需的计算机服务。云计算是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效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网络存储(Network Storage Technologies)、虚拟化(Virtualization)、负载均衡(Load Balance)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在云计算服务中,用户所需的应用程序并不运行在本地电脑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庞大服务器集群中;用户所处理的数据,并不存储在本地终端,而是存储在互联网的数据中心,保证足够强的计算能力和足够大的存储空间以供用户使用,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访问这些服务。

云计算可以认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如图2所示)。

云计算的特点集中体现在:①通过云端即时更新服务软件,为用户提供便捷、低成本的服务;②云计算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存储空间,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性和海量存储;③用户终端具有异构独立性,数据可以在笔记本、掌上电脑、手机等不同设备之间进行传递。通过云端计算和存储,使终端实现瘦身和功能最大化。云计算的这些特点能很好的运用于我国当前高职教学,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提供强大的多元化服务支持,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因此,在高职教育信息化深入普及的今天,开展基于云计算的智慧型辅助教学活动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多业务云计算平台示意图如下(见图3)。

2.异构云模型

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使得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些不同形态的信息分而不聚,聚而不和,呈分布异构状态。异构,表示任务不是同一个或事先定义好的,它提供给客户可自治的服务和呈现不同形态和标准的各类格式数据和线程。异构云是一种基于云计算网络的支持不同形态和格式数据的服务线程的集群和汇聚云网络。在异构云计算的平台上,可以同步运行多个不同类型的任务,支持异构的云计算网络碎片化资源和不同的网格多任务体系,可以实现海量碎片化资源优化整合、云端存储和优化多线程计算调度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最终促进资源规模化,促使分工的专业化。云系统更稳定,更安全,有利于降低单位资源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网络业务创新。异构模式就是一种在CPU和GPU两种不同物理体系结构下进行通信或执行某些任务的协作部署模式。GPU主要作为加速部件,CPU主要负责任务分配和资源统一调度,需要进行多数据源和多数据中心的协作,需要将现有的多个信息系统中数据库类型及数据结构各异的数据集成到云计算环境中。异构模式充分融合了CPU强大的的逻辑分析处理能力和GPU的高带宽、多线程并行计算能力,为海量数据信息处理提供了高效处理平台。云计算下的异构数据集成模型实现了云计算环境中各种关系型、非关系型异构数据的智能集成,同时满足用户高并发、高负载及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复杂多表关联的查询请求,实时将各数据进行汇总统计,提供最及时的决策支持等。基于网格及异构模式的云管理模型图如图4。

3.高职智慧教学生态系统的构建

智慧教学是个理念性很强的概念,具体是指利用云计算、虚拟化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例如感知、智能、挖掘、控制等技术手段,改变高职学生、教职工和校园资源交互的方式,实现校园安全监控、平安校园网络管理、个性化学习环境、教务系统建设、自助图书网络管理等。[6]其将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与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建立开放、创新、协作和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智慧教学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互动、共享、协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分析、应用和服务,将高职院校建设成为智慧、开放、多元、人文、安全、和谐的信息化校园。

(1)构建智慧型学校内部管理生态平台

行政管理是影响高职发展的重要因素,扁平化的集体科学决策制管理模式越来越适应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这种管理模式构建了一个学校内部管理平台,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由大家集体智慧汇集而成。为处理好学术与行政的关系、功能与部门的关系、人员结构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群策群力,发表个人意见,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人事管理、组织变革、奖励措施等每一项决策都是透明的,都源于群体智慧。平台创建的环境是开放、和谐、深度互动的。运用有关云计算支持跨平台多形式通信技术,用手机短信、互联网、电话等多种通信方式将学生、教师、管理者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在平台上运行教学、行政管理规则。智慧型学校内部管理生态平台可以增进学校部门间交流,消除空间的障碍,学校的办公自动化、在线会议、财务管理、资料共享、邮件收发等都可以采用云计算服务。这样的管理氛围将更加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构建智慧型学校教学辅助生态平台

以简单操作和深度互动为优势的智慧型生态平台可发挥以下3个功能:

①增强师生交流。教师改变传统的上课模式,从技术细节中解放出来,只需通过异构云平成教学资源构建就可以和学生自如地沟通。如通过页面形式创建公告版或讨论版,随时发起话题或者布置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学生则可以跟帖发表见解,教师再及时给予反馈。你来我往,互问互答,通过便利的沟通渠道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形成智能、快速、高效的信息传递,提高教学效果。

②实现个性化学习。依托于异构云服务网络,个性化学习得以畅行。只需要一台可以上网的智能终端,就可以享受异构云端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突破了传统校园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在广阔的学海中自由自在的遨游。

③培养创新精神。高职教育强调“真知识高技能”。利用云计算优势,学生们在仿真的模拟环境中探索,自由发挥个性,有利于其形成举一反三、推陈出新的能力,帮助他们提高技能、积累经验、开拓创新。

(3)构建智慧型家校交互生态平台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建立家校交互平台将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及时交流。依托于异构网络的云计算不仅为家校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并且给予了家长更多的主动权,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性。家长们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在校状况,还能对学校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学生管理制度是否恰当等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促进家校之间教育理念的交流。通过该平台,家长、老师之间可以分享各自的教育经验,形成良好的家校关系。 平台上所有服务和资源对于每位家长都是按需的、平等的、实时的、互动的,构建成新型的现代教育家校模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效的保障。[7]智慧校园功能模块如下(见图5)。

四、关于异构云计算在高职智慧教学生态系统中应用的思考1.云计算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教育界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研究和发展中走在前列,也面临更多挑战。智慧校园是由多应用、多需求、复杂系统组成的综合体。多个应用系统之间存在信息共享、交互的需求。广东高校智慧校园的应用基础是建立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这就要充分整合利用现有的应用系统和数据。如此繁杂的系统需要强大的信息处理中心进行各种信息的处理。面对系统复杂和计算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云计算应运而生。“云”的思想核心就是资源的集中共享,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先进的平台上,在统一平台的统一管理调配下,资源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和利用率,最终向各类个性化用户进行服务输出。云计算是一种构架在互联网系统中的计算模型,通过这种模型,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

集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于一身的智慧校园,利用其嵌入式共生,服务至上的理念,对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物联网改善了高校的资产管理、图书管理等。云的应用包含云存储、虚拟化。云计算支持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的用户获取应用服务。瘦客户端的应用也将给高校的教育带来很大的改变。学校的教职工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环境使用同一的平台。这是云计算给现代教育带来的一大变革。其大大减少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有了云计算,无论在什么环境都能统一界面,增强了教师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体验。[8]计算资源集成后智慧校园基本结构图如下(见图6)。

虚拟化:指将逻辑资源从其基础实体资源中提取出来的过程,旨在提高灵活度与弹性、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商业价值。

标准化:透过虚拟化技术将服务流程标准化,云端运算平台就可以将特定的资源在多个层面供应给用户。

自动化:以自动的IT服务机制来部署虚拟的映象档,并且提供资源监控、成本管理及云端服务的可用性管理。

3.构建智慧教学生态模式的原则

异构云计算创建的是一个自由广泛的空间,应用于教学中时,我们既要保证学习者的自主性,也要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在构架教学生态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高职教育环境的合理创建。创建一个良好的云计算高职教学环境,将有助于充分发挥云计算的教学辅助功能,有助于学习者利用云计算进行更加有效的学习。构架这一生态模式过程中必须坚持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异构碎片化资源的合理设定。教学中使用的资源和教学后的参考资源,我们都应该呈现在合适的位置,并且每一个资源模块的结构应该统一,便于学习者快速查找、浏览,不至于在云计算的学习中迷航。

(2)确保碎片化资源的有效性。生态环境的管理者需要对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并将其突出显示,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

(3)以各类个性化学习者为中心。在生态环境创建之初,我们需要对学习者进行需求分析,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资源与活动。环境的设计者应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对环境中的每一项资源进行合理的设计,创设一个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

(4)协作与共享。这是云计算环境的核心理念。部门之间的合作,师生之间的互动,家长之间的经验交流,都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因此在任何一个基于云计算的生态环境创建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围绕共享与协作进行再设计,使云计算环境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9]

五、结语

智慧型异构云教学模式对教学服务资源不同层次的管理和动态扩展,从不同力度上对‘云’所提供的教学服务资源进行处理,形成面向不同类型用户、不同使用目的、表现形态各异的云滴和云。

本文从高职教学的各方面需求出发,抛砖引玉,探索了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云计算技术,构建新型智慧型教学系统,为解决当前高职教学的突出问题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材提供新思路。“异构云服务”将各类异构教学资源和教育对象进行碎片化网格化重组和集群管理,通过智慧型异构云计算系统和高效的算法管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各网格单元的自学习自适应,利用高校的教学、科研集群优势,利用信息和通讯优势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管理工作效率、效果和效益,提高学校影响力 ,将学习和交流的空间拓展到无限的虚拟空间,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赵伶俐.基于云计算的高等教育质量指数建构――技术、理论、机制[J].重庆高教, 2011(4):23-26.

[2]卜景旭.如何利用云计算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3):30.

[3]李锐,柴三头.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探讨[J].管理观察, 2012(11):107-108.

[4]商存慧,聂艳明.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4):4-7.

[5]张文川.云计算与智慧校园的建设[J].电子商务,2012(5):6-7.

[6]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国际新闻界,2010(11):25-26.

[7]曹大有.Google云计算在高职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6):63-66.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8

关键词 智慧校园;移动通信;大数据;SDN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49-02

Abstract In the present era of Internet+, a new gene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for smart campus con-

struc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smart campus. Reference to software-defined network (SDN) archi

tecture, we proposed a simple common architecture of smart campus.

Key words smart campus; mobile internet; big data; SDN

1 前言

近年来,教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热点,教育信息化的硬件基础、教育应用软件、创新的教育课堂等,无不得到信息产业相关企业的投入,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谷歌在线教育项目Oppia、Harcourt出版社数字教材、MOOC等,这些创新的项目推动了全球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根据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的《新兴市场分析:2015 年―2016年中国十大技术趋势》,当前最新的十大战略技术包括移动应用、云技术、物联网、大数据等[1]。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高效、便捷、舒适、智能的智慧校园,可以大为增强高校的教育质量、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2 智慧校园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兴起数字校园研究和建设,很多高校开展了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办公自动化、业务员管理系统的开发,对数字校园的架构、建设策略、应用系统有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系统复杂、维护困难,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协同工作能力薄弱,缺乏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等问题。

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概念,采用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汇聚大量的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促进世界信息的互联互通,为生产、管理、教育等不同领域提供“智慧”。智慧校园是智慧地球的一个有机部分,是数字校园发展的一个新阶段[2],也是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3]。浙江大学在2010年就提出“智慧校园”(Smart Campus)建设计划[4],南阳师范学院的王燕提出智慧校园的五层式总体架构模型[5],清华大学的蒋东兴借鉴美国高校CIO体系建设经验,设计了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CIO体系[6],智慧校园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方兴未艾。

3 智慧校园的结构

传统数字校园存在的问题根结在于:校园网ICT基础设施层与上层的业务之间割裂、分离,业务和数据的管理分散、网络配置复杂度高。本文提出可采用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SDN)的思路解决上述问题。软件定义网络将网络硬件的控制和数据分离,实现网络设备的集中式软件管理、可编程化[7]。借鉴SDN的体系结构,本文提出一种简洁的通用架构模型,分为三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采用开放的统一接口进行交互,如图1所示。

基础设施层 该层的任务就是单纯的网络、通信、传感器等基础设备,实现与上层的安全通信。该层包括FTTx、4G、Wi-Fi等通信网络设备,用于为架构中上层提供高速、泛在的网络条件,覆盖整个校园;还包括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图像视频采集设施等,用于感知采集校园中人、物、环境等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可通过网络集中到云服务层进行计算。

云服务层 云服务层虚拟整个网络为资源池,汇聚融合所有信息数据,并进行控制、分析处理。该层是智慧校园的核心层。云服务层能通过网络收集和存储了以往数字校园中分散的教务和教学数据、学生数据、学术数据、教育共享资源,并对海量的大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和挖掘。大数据必须依托云计算的分布式处理、分布式数据库和云存储、虚拟化技术[8]。

当前常见的云服务有公共云(Public Cloud)与私有云(Private Cloud)两种[9]。私有云的安全性和私密性更好,但是投资更高,而且需要在高校内架设独立的数据中心,也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团队来运维。高校一般不具备足够的技术和人力来架设私有云,建议采用大型IT企业的公共云服务。如安徽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在中国电信云平台上组建的智慧校园云[10]。

协同工作层 该层在云数据层的基础上实现丰富多彩的创新业务,是智慧校园发挥作用的关键。协同工作层可以通过对校园中人员、物体的大数据进行数据挖掘,为学校建设、人才培养等管理决策提供支持;基于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兴趣、能力,实现教育资源个性化推送和互动学习;提供统一便捷的校园生活服务;等等。协同工作层的终端设备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可穿戴设备等;可为用户提供跨设备跨平台多人协同工作的服务。

4 总结与展望

智慧校园的建设是长期、持续、逐步演进的过程,建设中会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比如:各类各级系统的兼容性困难,网络教学创新、管理优化难度较高,网络隐私和安全问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智慧校园建设经验的增多,通过分析与优化智慧校园建设的典型模式,以及对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的效益评估与跟踪分析,高校应与企业协力合作,破解智慧校园建设中的技术瓶颈,加速推进校园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早日实现高效化和智能化。

参考文献

[1]Gartner Inc.新兴市场分析:2015年―2016年中国十大技术趋势[EB/OL].[2015-08-28].https:///doc/3120918.

[2]吴F瑜,刘欢,任友群.“互联网+互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3]黄荣怀,张进宝,胡永斌,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4]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5]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

[6]蒋东兴,刘臻,沈富可,等.高校智慧校园建设呼唤CIO体系[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7):1-5.

[7]张朝昆,崔勇唐,Gt,等.软件定义网络(SDN)研究进展[J].软件学报,2015,26(1):62-81.

[8]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2013.

智慧教育行业现状范文9

关键词:数字校园;智慧校园;智慧教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9-0006-03c

一、“智慧校园”的内涵

(一)“智慧校园”的概念

提起“智慧校园”,应该追溯到“智慧地球”,智慧地球也叫作“智能地球”,其核心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能源短缺、效率低下等问题,它是2008年由IBM提出,2009年IBM颁布了《智慧地球赢在中国》计划书,正式揭开中国智慧地球战略的序幕,所谓的“智慧地球”,就是将感应器嵌入到生活中的各类物体中去,基于物联网技术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相应地,所谓的“智慧校园”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以各种服务系统为载体的集学习者的学习、生活和学校的各种工作为一体的智慧环境,同时,也是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井然有序的校园管理、高效保质的教学以及谨慎严谨的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

(二)“智慧校园”的内涵

透过国外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当前“智慧校园”走过了设备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已经应用到教育创新阶段,在国内,以浙江大学在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智慧校园”为代表,其他省市也逐渐在推进“智慧校园”试点建设工作,力争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全面的融合,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改革与创新。

二、X大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数字校园硬件建设现状

1.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

为了贯彻落实创新教育的有利实施,在教育领域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初期建设中,设计开发基于3D打印的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同时,也设计开发了基于乐高机器人的中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课程。在此基础上,该校创设了学生创新教育实验室,实验室设有3D打印机、3D扫描仪及辅助设备、教学用机器人、计算机等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提供了可能。

2.校园网络中心实验室

为方便师生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设置了校园网络中心实验室,建设大容量存储、备份数据备份系统的数据中心以及虚拟化服务器集群,实现数据集中存放和服务器集中整合,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的软硬件及设备包括机房制冷、环控报警系统、网络设备、服务器集群与虚拟化、数据中心等。

3.教师专业发展实验室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打造集教学、研究与培训于一体的数字化、网络化环境,可以实现教师网络电子备课、异地协同教学、基于课例的集体教研、网络研修、远程培训等功能。

4.智慧教室

智慧教室是当下数字教室和未来教室的必然发展趋势。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智慧教室系统是基于物联网技术集智慧教学、人员考勤、资产管理、环境智慧调节、视频监控及远程控制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智慧教室设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提供电子教材管理与交流的功能,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评价分析平台,实时追踪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就,还可以通过网络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设有记录平台,以无纸化的形式加强课堂互动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反馈平台可为课堂的教师提供及时反馈,使教师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智慧教室在四种平台分工合作下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师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

1.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我校信息技术教师,多年从事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已基本上具备了教学设计、多媒体综合应用能力,并且能够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对于智慧课堂中的教学系统维护,安排有专业的维护人员进行设备维护。

2.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分析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基本上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计算机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尽管在课堂上还是有个别学生使用智能设备上网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但总体而言,智慧课堂的效率还是非常高的。

(三)与“智慧校园”之间的差距

“智慧校园”是一个多元的、泛在的、多功能的服务支持平台,“智慧校园”也逐渐走向移动化,目前,使用手机借阅书籍已经在很多高校得以实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校园将会应用到更多的移动领域,例如:手机开门、手机考勤、手机消费以及手机课堂等移动领域。手机开门是指在许多高校中的寝室和教学楼等地方设置了安全划卡门,将该技术整合到手机当中,保证了学生的安全,也方便了管理,手机考勤、手机消费以及手机课堂等都与该功能类似,同时,也将建设其他类别实验室,例如:微课优课制作实验室、数字化理科实验室和家校互动实验室,等等。这就使得在促进学校管理的同时也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实践路径

(一)需要克服或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规划的前瞻性与调整性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智慧校园的有力支撑,我们在智慧校园的建设上需要前瞻的规划;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顾前瞻性的综合考虑而盲目追求最为先进的技术体系,应该做到全面规划,综合把关。

2.管理制度以及负责部门的建设问题

智慧校园需要有专门的实权部门或者团队进行管理与维护,以便充分调动和调整学校各方面的资源系统。另外,管理制度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大家必须按照严格的管理制度去履行各自的职责,只有这样智慧校园才能有条不紊地工作。

3.智慧校园的后期维护问题

随着智慧校园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智能化应用升级问题显然将是一个挑战,所以,智慧校园的建设将是一个不会停止的工作,我们应该在后期维护上长远规划,以确保智慧校园与时俱进和可持续发展。

4.智慧校园与教学效率问题

部分教师在智能化应用方面不是特别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学生则自控能力不强易导致学习的分心现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智慧校园的教学效率。

5.基本措施

就X大学而言智慧校园的建设工作是对现有的教学环境的改造,因此,难免会出现规划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就不得不面临规划的调整,而由于技术的发展,原有规划如果明显落后,也有必要做出新的调整。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坚持需求。

第二,避免改动基础计划。

第三,务必重新评估调整的项目。

第四,确立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结论

从目前来看,“智慧校园”还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智慧校园”仍然处于建设初期,虽然其在当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是基于“数字校园”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但在某种意义上讲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只有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改进,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智慧校园”的建设也在不断地向新的高度发展,这其中有许多问题有待发现和解决。“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引导性的作用,各地区、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总体发展,逐步实施、统筹规划,使基于教育信息化时代下的“智慧校园”朝着更加完美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6.

[2] 吕倩.基于云计算及物联网构建智慧校园[J].计算机科学,2011,38(B10):18-21.

[3] 周彤,刘文.智慧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信息与电脑,2014,(11):86-90.

[4] 吴颖骏.浙江大学:基于“云”的智慧校园[J].中国教育网络,2010,(11):25-26.

[5] 刘启新,沈李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序I.

[6] 徐春林.高校校园物联网的探索与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1):23.

[7]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8]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57.

[9] 黄荣怀.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75-84.

[10] 鲁东明.智慧校园已经不只是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1,(11):29.

[11] 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 黄小卉,黄宇星.基于云计算的智慧校园探究[J].中小学电教,2011,(11):8-11.

[13] 宗平,朱洪波,黄刚,许建真.“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9.

[14] Z. Yang and L. Da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Storingfor Small Files in Hdfs[C].Computer Science & ServiceSystem (CSSS),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12,2239-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