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集锦9篇

时间:2024-03-19 14:40:52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1

1.1经典本身内涵的发展

经典本身是人类最优秀思想的记录与保存,是当下人类精神的直接载体。经典不但有生命,而且生命力非常旺盛,它经得起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群的、以及不同角度的审视与理解。经典是人类几千年来文明智慧的结晶,它影响到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约翰?弥尔顿说:“书籍并不是绝对死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和作者一样活跃。”从各个文明的历史进程看,任何一个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各民族的文明都是在各自的经典中升起的。大学生应该是社会中文化素质较高的社会群体之一,责无旁贷地担负着国家命运和文化传承的重任,经典阅读无疑可以使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引传统力量,并且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到更为久远的历史生活中去,从而有效地引领精神成长和人格培养。

1.2经典阅读贫乏的现状

近年来的几次国民阅读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阅读状况并不理想,经典阅读的情况更加糟糕,同样高校图书馆里对经典作品的借阅量也呈下降趋势。2007年,复旦大学举行的“世界读书日经典文本阅读情况调研”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同学在3个月内经典阅读量都在3本以下,但是美国高校的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800页。2008年,对辽宁大学、东北大学等沈阳地区8所高校约1 500名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专科生的课外阅读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图书类型”一题中, 选择“休闲娱乐类书”的人占到了62.1%, 而选择经典名著的人只占35.2%。

1.3图书馆的使命

图书馆的专业性、权威性和独有的丰富资源,使得图书馆成为我们品味经典的主要阵地。从图书馆的使命来看,图书馆具有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社会本质,是维持文明进步稳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社会组成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同时,经典书籍本身又是人类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经典书籍既是人类的文明史和精神史的体现,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表达,这些功能与使命与图书馆的功能与使命不谋而合。因此说,推动经典阅读是图书馆也是高校图书馆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2.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推广的策略

2.1编制必读经典书目,制定相应考核办法

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和知识的中心,应该勇于担负起引导大学生阅读的重担。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科学论证,认真规划,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内容涵盖文、史、哲、艺术教育等学科在内的高校必读书目,使大学生的阅读内容更加趋于科学和全面。因此,为了保证必读书目落实有效,图书馆也应该联合教务处、宣传部、校团委等职能部门共同编制本校大学生必读书目,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尽力地将经典阅读写入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一旦有了制度的约束力,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能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上来,我们可以考虑借鉴陕西师范大学实行必读书目考核学分制的办法,按照阶梯划分,不同阅读量可以得到不同学分,并且发给相应的证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落实必读书目,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从而促进并且不断提升大学生的阅读素养和人文精神素养。

2.2加强导读工作,引领读者感受经典的魅力

高校图书馆可以引导并且设立以特定经典为主题的读者组织,设立一个与该经典书籍相关的并且吸引读者对此方面感兴趣的话题来讨论,初期可以引导具有相同兴趣的读者反复阅读该经典。图书馆员尽量做到在指导阅读时,引导读者尊重经典文本,帮助读者以平常心来对待经典文本,对于经典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不要一味探究,可以引导他们在反复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感受经典的魅力,使读者认识到只有通过对经典的阅读、思考和体会才能形成个性化的观点和思想。然后通过读者组织成员的相互交流和讨论,把不断出现的问题和亮点展示出来,最后让读者养成倾听他人的观点和静心思索的习惯,使经典对人性的塑造更好地体现出来。

2.3加强图书馆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促进经典阅读

阅读推广工作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某个部门独自完成的,为了深入落实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政策,使大学生的经典阅读活动更加有效地实施,高校图书馆可以考虑与政府机构、出版商、读书协会、传媒机构或者是民间读书组织联合举行经典阅读活动。这些社会组织或者协会出于不同的努力动机,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才能使现代经典读书活动丰富多彩,深入人心,从而有效地推动经典阅读活动的开展。从国外的实践过程来看,高校图书馆与各个文化机构的联系日益加深,高校图书馆与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的合作也成为一种趋势。

2.4彰显高校图书馆员经典阅读的价值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图书馆或者图书馆员如果阅读经典书籍的精神贫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读书行为,无法给读者做深入细致的个性化的参考咨询服务可能也会导致读者无所适从,借阅盲目。图书馆员由于职业已经稳定,所以并不迫切需要阅读经典书籍;很多图书馆员也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这一切都会影响到高校图书馆有效发挥自身职能。其实,图书书馆员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员对人文经典书籍的阅读,可以具有两点功能,首先对自身来说,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专业水平、提升人生质量,还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和慰藉。其次对读者来说,可以传输给读者的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传递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总之,高校图书馆员加强自己经典图书阅读的价值和意义不可轻视,甚至极其重要。由此,图书馆员的经典阅读量可以作为一项考核目标。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2

文学经典是人类智慧和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缩影,对后世的影响,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的热情逐渐褪去。通过对我院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英文经典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处理,对英语专业学生英文经典阅读的情况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根据236名在校大三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分析显示,有21.19%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读过英文经典著作。这说明英语文学经典阅读作为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对我校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正逐渐失去吸引力,但事实上,在探索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的道路上,英语文学原著经典阅读依然散发着不老的生机和活力,而不应被遗弃。选择在校期间粗略读过一本以上文学经典著作的学生占59.75%,而与之相对应的是这样一组数据,学生中有63.98%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提高英语专业能力有很大帮助。这说明,从认识上来讲,大部分学生对文学经典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十分认可,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也尝试通过英语文学经典阅读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文学经典原著阅读成了走马观花,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经典阅读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造成这一矛盾的原因众多。问卷调查显示,69.5%的学生平均每周阅读文学经典的时间不超过一小时,极少数的同学会花费超过两小时的时间来阅读文学经典,这组数据显示了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最基本的阅读时间无法保证,这也恰恰是经典阅读在传统教学中稳固地位遭到质疑的最重要原因。从学生自我查找问题的情况来看,55.09%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难以读懂,而没有耐性,但真正能够融入其中的学生会感到,英语文学原著经典承受了漫长时间的考验,散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在阅读能力和英语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薄弱造成学生在面对经典著作时阅读困难。35.59%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紧张,没有时间读经典。通过分析大三英语学生课程不难发现,课程的安排远没有紧张到难以抽出阅读时间,但是这个原因被抛出,归其原因是由于互联网及各类娱乐活动占据着大学生的主要课余时间,文学经典很难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学生主动挤时间阅读的积极性不高。11.44%的学生认为经典著作和考试并无直接关联,这说明应试性教育的理念仍然根深蒂固于部分学生的思想中,在英语学习中轻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重应试水平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12.7%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阅读经典的氛围,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很高,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们对于学校层面关注经典阅读的期望。

二、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大多数学生认为英文经典阅读运用于生活的不多且对提升英语专业能力作用不够明显,然而事实却截然相反。英语文学原著经典中千姿百态的社会画卷,从方方面面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适当地了解这些社会文化知识,适当地感受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特色,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增长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印记对词汇、语句乃至整篇读物的影响,社会文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语言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这就好比自然环境对其中生物的影响一样与生俱来、不可磨灭。归纳起来文学经典阅读对英语专业能力有着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提升读、写等专业技能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相对狭窄的知识面,而且对促进学生读、写等专业技能也有重大的意义。通过发散式的阅读可以推动学生英语语言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超越自己知识范围的字词、句型和表达。在彻底弄清这些疑惑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便会对这些疑点有一定的掌握,学生会通过查阅工具书熟记一些生字词,通过摘抄等方式掌握一些地道的英文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加强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可以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并将优美的句型更好地运用于写作中,以此提升写作能力。读与写这些专业技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继而又可以更好地运用于阅读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好循环。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文学经典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学经典阅读可以作为教师鼓励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平台。“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著名的文学评论告诉我们每个人思维存在差异性。在阅读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对相同的情节提出不同的看法。每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存在差异,因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正因如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通过对文中细节的标注和思考、读后感的撰写,学生对文学经典独特的理解能够更好地体现其创造性思维。

(三)拓宽学生视野,加强文化差异概念英语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社会文化体验,感受纷繁世事,领略异国风情,从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的感性认识。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一点在文学作品中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想要学好一门语言应该对运用这门语言的国度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在阅读英语文学经典的过程,根据文章中所描写的独特行为方式对英语国家会有更深的了解。通过阅读获得的知识与自己在母语中已获得的知识也会产生相应的比较,这会加强对文化差异这一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三、提升文学经典阅读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作品是一个开放结构,只是一种意义的可能性,读者的参与才意味着意义的生成及作品的最终完成。要求学生阅读原著,不仅是理解经典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需要。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不仅培养读者的人格,而且提高其语言文字素养。这才是英语文学课程开设的真正目的。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质量,学生与老师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并为此付出努力。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从分析调查问卷结果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英语经典文学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能够保持经常阅读的良好习惯、认为所读名著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感觉从阅读所获得知识运用于生活的不多等等。“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不难发现,学生对英文文学经典阅读缺乏兴趣是导致英语学习现状的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尽量选择可读性、趣味性较强的书籍,使学生读起来才会兴趣盎然。同时应该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程度的专业能力来引荐不同难度的书籍,让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经典。此外,学生也要设立详尽的阅读目标,规划好阅读书目、阅读数量和阅读时间等。在确立好目标之后要付诸实践,克服种种困难,努力落实计划,使阅读英文文学经典真正成为一种兴趣爱好。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在英语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对阅读文学经典产生一定的兴趣之后一定要辅以良好的习惯才能将兴趣真正融入文学经典阅读之中。调查问卷显示,24.58%的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经典的时候只是单纯地看书,少数同学会做一些摘抄或者在书中进行批注,只有不到20%的同学会在阅读之后写一些读后感。这些数据显示学生在进行文学经典阅读的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区。不难发现,学生从文学经典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很大方面取决于阅读的习惯,如此泛泛而读,必然造成阅读文学经典对英语专业能力提升不够明显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师要在帮助提升学生阅读习惯方面做好领路人,帮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在学生阅读文学经典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边思考边阅读。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在书中进行批注,将有疑问之处着重标记,或者遇到有感而发之处可随笔标注一下自己的观点。在读完之后,教师应告诫学生切勿将书本立即抛之脑后,应及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以此加深对书本的理解。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阅读。学生可以标注自己不甚了解之处,多查阅相关的工具书来加强理解,也可与其他同学或者老师一起探讨书中精彩之处,集思广益,以此来体会书本的深刻含义。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3

关键词:课外经典阅读 阅读考级 阅读教学 全民阅读

近年来,“全民阅读”观念在中国社会一直备受关注,相当多的学者专家围绕此话题开展了各种各拥牡鞑楹脱芯俊U庖还伞霸亩林风”也吹到了中小学,影响了一线的语文教育。本文以江苏省常熟市进行了近六年(2011年9月至2016年8月)的“常熟市初中课外阅读考级”(以下简称“阅读考级”)为出发点,进行调查采访,结合具体数据和采访材料,考察常熟市教育局所采取的“阅读考级”的具体实施情况及其对于常熟市初中生经典阅读现状的影响,并由此“以小见大”,考察当前社会推行“全民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重要问题,寻求更为合理可行的具体措施。

一、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

在常熟市,“阅读考级”已经进行了近六年时间,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人对“阅读考级”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旨在对常熟市现行的“阅读考级”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解读,对在校学生以及考级书目的制定者分别进行调查和采访。将调查所得的数据和采访内容相结合,从而得出较有说服力的结论,一方面考察“阅读考级”实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以“阅读考级”为视角,考察其对于常熟市初中生课外经典阅读现状所产生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探讨以常熟市初中生课外经典阅读现状为典型具体事例的“全民阅读”该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如何在强制阅读、自由阅读、半自由阅读等阅读方式当中选择最适合的文学宣传方式。同时,也探讨对于初中生的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要采取何种形式的改革,使其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杜绝形式化和僵化的趋势。

(二)研究方法

对于常熟市的初中学生,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形式,在常熟市实验中学(崇文校区)随机选择初一两个、初二两个班级进行问卷发放和回收。共计发放问卷210份,回收有效问卷194份,回收率为92.4%。

学生问卷以单选题、多选题为主,主要考查常熟市初中学生对于“阅读考级”的看法、对“阅读考级”所考书目看法及其实际的阅读情况。旨在发掘最直接最真实的资料,对常熟市的“阅读考级”在学生课外经典阅读方面所形成的影响做出评估,得到有关常熟市初中生课外经典阅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措施奠定基础。

对于“阅读考级”所考书目的制定者,笔者联系常熟市教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周浩,对常熟市的“阅读考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从“阅读考级”创立之初的目的到六年来宏观上对于常熟市初中生的阅读情况的影响,较为全面具体地对常熟市“阅读考级”进行了讨论和反思,得出一些较有意义的结论,将在后文中阐述。

二、调查研究的结论

“阅读考级”的测试书目共47部[2],其中12部为必读、必考的课外书目,根据学生所在年级指定测试的必读书目每学期为固定的两部,根据学期的不同,常熟市教育局所指定的必读书目[1]也有所不同。此外,学生在每学期指定的“选读书目”当中自由选择一部进行阅读测试。换言之,每学期学生所进行“阅读考级”测试的书目共3部,由必读的2部书目和选读的1部书目组成。

在上述的基础上,结合调查问卷结果和采访内容,针对常熟市初中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具体现状,笔者得出以下三点结论:

(一)“阅读考级”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促使学生树立起较为正确的“阅读观念”

调查问卷第四题:“( )4、您认为阅读这一些经典的书目对您的学习和生活有帮助吗?A.很有启发,对生活学习有指导和帮助B.有一些会有帮助,有一些没有实际意义C.基本上没有什么意义D.很反感阅读浪费时间”答案汇总如下:

在第四题中,超过94%(A项106个,B项77个)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阅读考级”相关测试对于学习和生活是有帮助的,其中约54.6%(106个)的学生选择A项,即“很有启发,对生活学习有指导和帮助”。

第五题:“( )5、您对当前的阅读考级(1―6级)考试形式的态度和想法是?A.认为很科学很有意义B.基本可取,但是需要改革C.存在很大问题亟需改革D.浪费时间的形式主义”答案汇总如下:

在第五题中,约94.3%(A项104个,B项79个)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当前的“阅读考级”测试是可取的,同时又有约53.6%(104个)的学生认为当前的“阅读考级”“很科学很有意义”(选择A项)。

综上可以看出,当前“阅读考级”在学生当中的认可度较高。再结合“阅读考级”最初的设立目标――“通过考级这一具体抓手,来全面深入地推进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3],我们可以发现“阅读考级”在帮助学生树立起较为正确的“阅读观念”这个方面是成功的。“阅读考级”的强制性使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考级”所要求的必读书目的价值,“考级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而不是最终目的,以考促读,才是我们所期望的”[4],而正确的“阅读观念”的树立,是“以考促读”过程中的第一步。

但是,也有将近半数的学生(B项79个,C项7个,D项4个)认为当前的“阅读考级”需要改革,其中选择B项(“基本可取,但是需要改革”)的学生占了所有人的40.7%(73个),可见,“阅读考级”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需要被进一步地完善。

(二)教师的陈旧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对于阅读的忽视,集中体现在对于“阅读考级”书目的不了解

调查问卷第一题:“您在初中的阅读考级必读书目(12部)当中最喜欢哪一部(或几部)书?为什么?”答案汇总如下:

从数据当中可以看出,在“阅读考级”所要求的12部必读书目当中,能够得到学生喜爱的书目数量不多,大约86.1%(167个)的学生是喜欢一部,一部以上的学生比例约为14.0%(27个),而且几乎没有学生写出三部以上的书目。

在学生所书写的具体书目当中,《西游记》占到约42.8%(83个),由此可以看出,所调查的常熟市初中生对于“阅读考级”所要测试的书目并不熟悉,对于经典作品的了解大多数也还停留在类似《西游记》等极为普遍和为大众所熟知的书目上。

被随机选择进行问卷调查的初中生所处学期为初一下学期和初二下学期,也就是说,所调查学生至少应该已进行过一次“阅读考级”测试。初一的学生在12部必读书目当中至少应该已经深入阅读过3-4本,初二的学生应该达到7-8本,但是就上述数据统计结果来看,所调查学生对于“阅读考级”书目了解程度不深。在问卷统计过程当中,还出现了学生在第一题的答案中写出并非“阅读考级”测试书目(包括必读和选读)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所调查学生对于“阅读考级”的了解并不深入,集中体现在对所测试的“必读书目”的不了解。

在对周浩教研员进行的采访中他也指出:“很多教师教学观念滞后,还是死抓课本知识,没有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5]。而鉴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存在的一定的局限性,没有教师的指导,不能发现名著的魅力所在而缺乏该有的阅读动力,那么对“阅读考级”书目的了解自然也就会少。

(三)受社会风气影响,“阅读考级”在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成果不明显

学生问卷第九题:“( )9、您会在阅读过常熟初中生阅读考级考试(1―6级)必读书目之后再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吗?A.会 B.有些会,有些不会 C.偶尔会有重合 D.不会”答案汇总如下:

从数据中可直接看出,在阅读完“阅读考级”的书目,主要是本文中提到的12部必读书目之后,在被问及是否会对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并阅读时,只有约20.1%(39个)的学生选择了A项“会”,超过半数约52.1%(101个)的学生选择的是B项――“有时会,有时不会”,体现出一些“不确定性”,而也有约20.6%(40个)的学生选择C项――“偶尔有重合”,这部分学生的“不确定性”更为显著。

而结合第十题的答案数据统计,这样的不确定性更加明显。第十题:“( )10、您会在通过阅读考级考试之后再次阅读这些必考书目吗?A.会 B.有些会,有些不会 C.偶尔 D.不会再读”的答案汇总如下:

从统计数据来看,选择A项表示一般都会重复阅读的学生大约占到22.2%(43个),有时会重复阅读的学生约69.6%(B项90个,C项45个)。可以看出,m然这些必读书目的可读性和人文教育性都很强,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但是其在学生当中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是巨大的。

综合看第九题和第十题的问卷答案统计数据,可以从中发现现行的“阅读考级”所存在的一些缺失。而除了其本身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外,周浩教研员也在采访中提到了有关“社会风气”的问题。“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滋生了人们追求功利、浮躁的心理。放眼社会,人们只喜欢看手机、玩平板,却没有多少人在安静地捧书阅读。大人如此,生何以堪?[6]”因此,从改善社会风气方面来间接改善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促进学生阅读,刻不容缓。

三、关于促进学生“课外经典阅读”的几个建议

针对本文上述的调查结果,结合相关的文献,提出以下几点可供参考的措施:

(一)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经典阅读教学模式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所以,在目的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的“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当中,作为一线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具体阅读情况,在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基础上来设置相关的阅读活动(如:常熟市的“阅读考级”)。阅读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而具体针对不同的学生该采取怎样不同的阅读活动形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

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必须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经典阅读教学”观念,给学生直接参与进来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来进行阅读和参与阅读活动,而不是“被动地”成为阅读和阅读活动的参与者。这和前些年教育界所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是相通的,但比其更进一步地提出了对学生“自主性”的要求。

与学校课堂教育不同的是,学生“课外经典阅读”过程中教师能够直接参与的部分更少,甚至可以被忽略不计,教师等教育工作者能够做的,只是通过各式的阅读活动,当然也可以是类似于“测试”“考察”等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反思。让学生凌驾于这些阅读活动的设计之外,不给学生反馈机会所进行的阅读活动往往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促进学生的阅读。

(二)教师要完成在学生阅读及阅读活动中的角色转变

“教育”的内涵包含了“教学”和“育人”两个方面,而本文中一直在论述的所谓“课外经典阅读教学”,就是“育人”概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而为应对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功利主义”“重知识、轻素养”的现象而在2006年提出的“全民阅读”理念,在“学校教育”中也部分地体现为对学生的“课外经典阅读教学”。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4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0―0047―01

在一次家长会上,当笔者谈到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很低,要加强阅读训练时,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不爱阅读;当笔者说要引导孩子多读经典书籍时,家长又普遍反映孩子不爱阅读整篇的文章,他们只对画报、动植物杂志等有插图的书籍感兴趣。的确,这是小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那么,应该怎样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呢?

一、依据年龄特点,选择阅读书籍

1. 选择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书。例如,《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小熊维尼》等,这些经过读者多年筛选得以留存下来的好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也喜欢读,这样的书就应该选取。

2.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书。所选书籍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些拟人化、比喻性、趣味性比较强的书籍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在买书时,家长还要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兴趣点,从而买到孩子喜欢的书。

二、结合学生喜好,引导学生阅读

在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时,我们可以把趣味性浓厚、接触次数较多的《西游记》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考虑到纯文字的版本可能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选择带有插图的版本,让学生边欣赏插图边阅读文章。这样,当他们把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看完后,我们就可以推荐另一本书,并特别指出这本书的观赏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使学生自然而然养成阅读习惯。

三、创建良好氛围,组织亲子活动

父母和子女一起诵读经典,能增加亲子感情,是最好的亲子活动。父母与孩子一起在书中感受世间的人情冷暖和万千气象,亲子间便有了共同的经历、认知和话题。书开启了亲子间的对话,而对话又带来了彼此间更深层次的了解。父母与子女共读的过程愉快且具有开放性,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且能享受到爱的过程,如此能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加深孩子对经典的理解。

四、坚持听的熏陶,提升阅读能力

学生看文章看到的都是刻板的、静态的文字,时间长了,不但会产生视觉疲劳,而且会减弱阅读兴趣。听文章,尤其是听配有背景音乐的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浓。配有优美音乐的文章,会把学生带到故事的情节中,即使是比较难懂的哲理,通过优美的诵读声,也会起到深入浅出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因此,家长可以给孩子配备一些诵读经典文章的磁带,或者下载一些配乐朗诵,让孩子不定时地去听,这能大大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不断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结交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团体

学生诵读经典,不仅可以达到开发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潜能、塑造学生人格和学习语言的目的,使学生变得胸怀博大、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坚定,还有利于学生记忆力的增强。结合教学的经验,笔者发现,学生最爱的朗读方法是集体朗读,集体朗读的好处有: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认识的字可以跟别人读会;相互比较,爱放开声音朗读;可以延长朗读时间;形成一种集体意识。因此,给学生找一群爱阅读的小伙伴,组成一个诵读经典的小团体,对学生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很有帮助。

六、借助榜样力量,浓厚阅读兴趣

小孩子都爱得到别人的赞美,喜欢和别人竞争,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给他们选择一个喜欢阅读经典的榜样。这一榜样最好是获过奖的,或者是大家公认的好孩子,而且这一榜样最好是我们身边的人。先让学生了解这一榜样的阅读事迹和阅读成果,再给学生适量的阅读任务,让他完成阅读任务,用对照的方法表扬他们,让他们一步一步地向榜样看齐,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会越来越浓。

七、参加公益活动,爱上阅读经典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5

张敬亚:曹老师,您好!您虽然身居高等学府,但近些年却时常深入广大的中小学,面对学生或老师进行各种主题的演讲,您是出于何种考虑,又有何感想呢?我想,帮助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您一直致力要做的工作,那么,您又是如何评估当下中学生的阅读现状的呢?

曹文轩:这些年,我走了不少中小学。一个大学老师为什么经常去中小学?原因很多。我认为,其中至少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有感于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的局限。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一直是我所怀疑的。他们高度集中在这个社会的最高之处——直插云端的峰巅之上,在一个相对清冷的空间里,或愤世嫉俗,或忧国忧民,或高谈阔论。但这些人也由于始终是处在那个颤颤悠悠的宝塔尖上,因此,他们的声音也大多是朝向天空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回音壁,彼此之间,声音来回震荡,而对于他们自身来说,这些宝贵的声音,并没有什么太重要的意义,——毕竟,这些声音他们太熟悉不过了,传来传去,更像是一种虚耗。而这些声音,对于宝塔的下面的那个广大社会而言,却也许是十分珍贵的。无数美好的理念,无数惊世骇俗的思想,却如天空之浮云,随风而逝。这些浮云本可化作甘露落在大地上,也只有大地才是它们的家,而现在它们却白白地流逝了。高处不胜寒,现在,我想从那个高处走下来。我宁愿放弃那些打空炮的各种国内、国际学术会议、论坛,而到下面来走一走,甚至是贫穷的农村。我去过不少山沟沟里的学校。我曾经去过这样一个学校,四周高山,抬头仰望天空,那天空只是那么很小的一块。我要将我的教育理念、文学理念、语文理念、作文理念以及阅读理念,直接与中小学的校长、老师以及学生进行交流。我要与他们面对面地进行对话。不管到什么地方,我都要求在我进行讲座之后安排一个互动,目的是倾听底部的心声。我希望有更多的上层知识分子能够从宝塔尖上走下来,将我们的理念直接变成社会实践。二,有感于中国教育维度的单一化。各种教育制度,都有它的缺陷。我从来不同意有人将中国的教育制度妖魔化。有人整天在攻击它,甚至还以身说法。现在撑着中国天空的这些人,不就是这个制度培养出来的吗?西方的教育制度就那样完美无缺吗?我看不见得。西方校园暴力,难道与它的教育制度无关吗?我看是推卸不了责任的。当然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是有我们值得思考甚至质疑的地方。我们的中小学,基本上只完成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些时候,甚至连“能力”都谈不上,而只是一种特定的技能的培养——数学的技能、物理或化学的技能。学校到底是培养包括技能在内的完全意义上的人,还是仅仅培养某种专业的人才?现在的学校虽说在理论上也是肯定前者的,但因为应试教育势力的不可逆转,事实上,大部分学校,是只有一个教育维度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我进过无数的学校教室,许多次看到教室的墙上书写着培根的那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当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问题是在这个世界上难道就只有知识才是力量吗?还有没有其它的东西也是有力量的,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力量呢?比如美、审美。我想将我关于中国中小学教育的思考与校长和老师们乃至于教育官员进行交流。三,有感于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与语文教学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完善。这些年我深入到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我愿意将我对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思考直接对第一线的语文老师们诉说,并与他们一起讨论。四,有感于现在中小学的阅读生态存在的失衡状态。这是我深入中小学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我想直接对孩子们讲读书的意义、读什么书、怎样读书。我想,这样面对面地发声,可以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阅读推广的重要途径,就是去学校,直接面对中学老师和中学生们。

张敬亚:那么,您能为我们描述一下现在中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吗?

曹文轩:坦率说,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是不太理想的,甚至说是很不理想的。那是一种混乱的状态,非常的混乱。一方面,现在有许多有远见的教育专家、有见识的教育界的当权人物、校长、老师开始注意阅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这个大有图画世界要覆盖甚至要灭绝文字世界之势的今天,阅读问题就变得更加地严峻了。教育专家们忧心忡忡。所以才有各种各样的口号提出,比如建立“书香校园”等。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兆头。但现在更突出的问题却并不是读不读书的问题,而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事实上,我一圈走下来发现,广大的中小学,还是重视孩子读书的,但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却显得一筹莫展。现在的孩子手头上都有一些书,但这些书十有八九都是一些在我看来不值得一读的书。它们只是满足了小孩的一些浅层次的欲望。如果在看到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了他们的一些欲望之后,还看到他们在如痴如迷地阅读着,就以为阅读作为一种行为,作为一个过程,就已经完成了,就已经实现了,这是很糟糕的一件事情。有些书,品质相当差,它们本应丟在垃圾桶里的,但现在却呆在我们孩子的书包里和他们家的书架上。这些空间本来是十分宝贵的,是绝不应当让它们占有位置的,但现在却就是被它们占领了。我不无极端地对老师和家长们说:你们切切不可在看到孩子手捧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时就喜形于色,关键是要看他们在读什么书。有些书与其让他们看,还不如不让他们看——不如让他们看看天上的太阳、月亮,因为天上的太阳、月亮也许能够告诉他更多更深刻的道理。我曾开玩笑说,我们的先贤、大哲,比如孔子、庄子、老子,读的书肯定没有我读的书多——他们那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太多的书可供他们读的。那时候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今天的一本400页的用五号字印刷出的书,若用当年的竹简刻出来,大概需要多少节火车的车皮才能运走呢!但他们读了一本我们今天的人不读或者忘记了读的大书,这就是天地人间。我这么说,并不是我们不要读书。我是说,要读书就一定要读好书——必须读好书。

张敬亚:读书从小的方面来说能决定着个人的素养和境界,从大的方面来说就关系到民族的综合素质和国家的前途。但是现在一些中学生的阅读情况确实令人堪忧,都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那您觉得阅读需要引导吗?尤其是对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形成阶段的中学生。

曹文轩:当我们用尽天下最优美的言词去赞美阅读时,我们却同时面临着泛滥成灾的无意义的、差劲的、蛊惑人心的、使人变得无知和愚昧,甚至使人变得邪恶的书。它们几乎与那些优美的图书一样多,甚至还要多。它们像浑浊的洪流涌入河床,淹没了我们。因为认知能力的不足和人性底部的卑劣欲望,导致了我们心甘情愿地沉湎于其中,并在下沉中获得低俗的快乐。它们也是书,问题就正在于它们也是书。书和书是一样的面孔,我们无法说它们不是书。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一个图书丰富——丰富到泛滥的时代,却有可能是一个阅读质量严重下降的时代。读不读书,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它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的文明程度。而读什么书,却是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中学生的阅读当然需要引导。因孩子正处于培养阅读趣味之时期,所以,在保证他们能够从阅读中获得最基本的快乐的前提下,存在着一个培养他们高雅的阅读趣味——深阅读兴趣的问题。道理非常简单:他们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未来的阅读水准。未来的专业人才,也就出于其中。如果我们不在他们中进行阅读的引导而只是顺其本性,我们就不能指望有什么高质量的阅读未来。而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无数的出版社争相向他们提供着这些文本。有充足的浅文本供他们进行初级的享受。这些书也许是无害的,但却并不能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灵魂。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的过程是片刻的、现时的,没有阅读的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什么也没有了。有效的、高质的阅读是需要一定气力的。他们所选择的作品,应当具有一定的高度——当然这一高度不要达到令他们厌烦、失去耐心的程度。它们略高于孩子们,需要踮起脚尖够一够——踮起脚尖够一够,这样摘取的果实也许更加甜美一些,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愉悦。

张敬亚:那么,您对“经典读物”又是如何定义的呢?古典名著和现代经典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您觉得中学生更应该侧重读哪个方面的书籍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曹文轩:我觉得经典应该是很少的,不可能是很多的。和“经典”这个概念相关的还有“名著”。如果有人认为经典是很多的话,我就不能认为那是经典了——他们很可能只是名著。在我的印象中,我在对经典阅读时,觉得所谓经典就是那样一种有宗教色彩的东西。我把它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有些不错的书,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对它有一种仰视感,是困难的。我觉得它可能只能算是名著。它不能让我产生经典感——至少现在不能产生。阅读经典有一种宗教情绪在里面。这里的阅读是一种仰视。就是事情到这里为止了,不能再过去了。就像来到一座高山下。经典肯定是与时间有关系的。对于现在的东西,我只能这么想:它可能成为经典。经典的作品肯定是能说出一些东西来的,不是不能把握的。比如它的艺术性。再比如说它反映的那个问题是一些恒定的问题,代表了人类生存的基本状态,它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还是将来的。一部名著的确定,或一部经典的确定,我想主要的特征就是我讲的那些特征。惟独有一个东西不能成为它的特征,即现在的轰动。名著和经典在许多情况下,在当时恰恰是不轰动的。但也不能说所有的名著与经典在当时都不轰动。我总觉得一个一流的作家与一个一流的畅销书作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真正的畅销书,其实是一流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比如说钱钟书的《围城》,当年出版并不畅销,但它现在的印数已到了多少?这部书多年来,就一直在图书发行的排行榜上。这种作品是我更愿意青睐的作品。真正的畅销书并不是创作畅销书的作家创作的,而是一流作家创作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这些人的书,在当时它并不畅销,但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在一个漫长的时间内不停地流传之后,它的发行所积累的数量,远远超出你那本所谓的畅销书在两三年里发行的总量。经典就是经典,经典的元素和品质是一样的,不分古典经典和现代经典。分,只是指它们问世的时间有先后罢了。我觉得,只要是经典,只要这些经典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太大的差距,都可以读,无所谓“侧重”,无所谓“更能适应”。

张敬亚:您常说“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阅读要打好底色”。您觉得哪些书堪称经典,是中学生适宜读的?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些您的阅读心得和阅读方法吗?

曹文轩: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至少要阅读。先读起来,读起来之后,你慢慢就会知道什么是名著和经典,什么不是。不能带着很实际的目的去读书。读书应该是放松的。读书的最佳状态是平心静气。读书本身也是一种修养。我甚至愿意将读书看成是宗教,是一个宗教仪式。它不光是接受知识,对你的心性的修炼、心境的提高、优雅气质的生成,都有好处。所以我跟我的学生讲,你日后无论走到哪儿,什么都可以丢,惟独有一样东西你不能丢,就是读书不能丢。书能帮你去掉浮躁的心理状态,它会帮你维持一种人生的安静。都说我们是读书人,其实未必都是读书人。读书人读书是没有太多的功利的。他就是喜欢读书,他的世界在书的世界里,他的人生乐趣也在书本里。书能醉人,令他乐不思蜀。当一个人能将读书看成是一种享乐时,这人就已经将书读好了。有些经典,中学生不喜欢,原因要从两方面去追究,一在阅读者,二在那个所谓的经典。前者,面临的确实是一部地地道道的经典,可是,他们就是无法进入,那有可能是因为阅读者的阅读趣味已经被二流、三流的文字搞坏了,或者说,是因为阅读语境被满坑满谷的二流三流的文字搞坏了。后者,可能是因为那部经典是伪经典,有许多经典是伪经典,是文学史家确定下来的。我们很违心地将它们看成是经典。这里有一个阅读者的勇气的问题,一个阅读者的素质的问题。敢于怀疑,敢于叛逆,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经典。经典绝不能依赖于文学史的确定,因为文学史是人写的。知识的预设,精神的含量,艺术的境界,所有这一切,都影响着一个人对经典的判断。“经典的自我认同”,这是最根本的阅读经典的方法。

张敬亚:据我所知,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可阅读的内容很多,中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有限,您觉得中学生如何才能做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呢?

曹文轩:这个规定并不过分,这个分量并不大。这里,我提醒一下,如果想获得一个更理想的知识结构,应当注意,不要进入一些误区。其中一个误区就是以为孩子只读为孩子写的书籍。我曾就儿童文学作家读经典的话题,对一些看法进行了一些质疑。我认为,就提高儿童文学作家的素质而言,我们不能把经典仅仅定在儿童文学方面,应该是一个广义上的经典阅读。首先做文学的功夫,其次做儿童文学的功夫。首先阅读我们一般意义上的文学经典,为了你职业上的特性,再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的经典。这样一个布局,这样一种调整,我想,这样才是合理的。文学的标准肯定是一致的。儿童文学不存在它的特定标准。有它的一些特性,但基本标准没有什么例外。它的文学性,它所反映的问题的超时空性,都是我们儿童文学作家必须追求的。那些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家的经验,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打一个比方,我们现在来寻找源头——源就像寻找长江的源头一样,我们探寻的是长江的源头,而不是长江支流的源头。说是为了鲜明儿童文学的特性而阅读儿童文学经典,这个观点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若从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质量、儿童文学作家的素质来谈,只说阅读儿童文学经典,肯定是一个误区。我承认儿童文学作家需要阅读一些儿童文学经典。但我同时要指出,许多人,并没有怎么阅读什么儿童文学经典,也一样成为了非常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家。我现在不知道安徒生到底看了多少儿童文学作品?那些为我们创造了儿童文学经典的经典作家,又究竟看了多少儿童文学经典?我说这段话的意思是为了引申出一个意思:儿童不能只读儿童文学经典,儿童可以读一切可以读的文学经典。另外,我还要说,中学生不能只读文学作品,可以读一切可以读、值得读的书籍。还有,要经常提醒孩子不要死读书,要引导将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带入,宁可读死书,不要死读书。

张敬亚:为了应对考试,加上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重,一些关于阅读指导的教辅资料就应运而生了,它们常根据考试要点,对名著典籍根据“故事梗概”“人物性格分析”“重点语句理解”等项目进行条分缕析的引介。您觉得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曹文轩:如果以为这样就是阅读,那一定是件很糟糕的事情。读全书,读整本书,是必须的。将原著肢解、割裂,我不赞成。出于功利性需要,偶尔这样做,倒也不必过于指责,但若将如此方式作为阅读的基本方式,那一定是阅读的歧途。经典的美妙是存在于整体之中的。

张敬亚:我还想请教一下,您觉得,学校和家庭在中学生的阅读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呢?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6

关键词:经典

兴趣

阅读

积累

经典名著是人类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华,是每位中学生必须接受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小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存在很大的问题,需要大幅度的改进。语文教师应该首当其中,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促使他们进行有效的阅读,尊重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享受经典,享受语文学习。语文教师要身体力行,推动学生多阅读,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近年在全国推行"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读书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连云港市中考走在前面,对名著的考查力度和深度加大了,不再满足于只是粗略了解梗概上,而是要求能熟练地说出人物事迹,把握人物形象,有时甚至是考到细节。

怎样真正做到让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怎样才能把名著阅读进行到底?经过深入的思考和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要把名著阅读落实到实处,需要经过下面几个方面的努力,需要天长日久的坚持,需要拿出水滴石穿的精神。

一、教师要引导得法,帮扶到位,兴趣先导,打开大门

长期以来,古典名著阅读对学生来说都是头疼的事。为应付考试,一度流行"老师归纳简缩本"名著。就是老师把必读的名著故事梗概、主要人物事迹、主要人物形象等归纳概括而成,学生看看读读悟悟就行。说穿了,还是为分数而读书。

1.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

要真正做到好读书、读好书,教师就面临着引导、鼓励、帮扶、指点的重要任务,让学生们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其实名著经典应该是常读常新的,从经典故事入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活泼热情,对于外界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险欲,吸收知识的能力也很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帮扶到位,用名著激动人心的故事打开学生阅读的大门,学生就会感觉到"别有洞天"。笔者根据多年来自己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实践,认为用《水浒传》里丰富多彩的故事吸引学生好奇、追求新鲜的心理较为恰当。小说中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情节: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风雪山神庙,景阳岗打虎,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等。在课堂上,教师饶有兴趣地讲述其中一个故事,到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让学生课余时间自己去阅读、去体悟,适时让学生自己讲述,恰当表扬,这样自然而然就掀起一股读书热潮。

2.适时引导学生做评价

人物形象的多样性、人物性格的大胆泼辣符合学生们叛逆、求新的心理。中学生正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渴望独立、自由,既活泼开朗又多愁善感,既聪明又懵懂,往往好心办错事。总想自由自在地冲破一切束缚自由翱翔,《水浒传》中人物的嫉恶如仇、侠肝义胆、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大侠风范令学生们羡慕不已。故事读多了,课间课后闲谈的话题也多了,词语积累也多了,感悟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一本《水浒传》,简直就是一百多个个性鲜明、呼之欲出的"大观园"。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性格丰富多样,绝不雷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做评价,学生跃跃欲试,自主性增强。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每天达到阅读小要求,并持之以恒

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让学生一口吃成胖子。如果教师每天指定的阅读内容太多,规定的条条框框太繁,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给学生制定切实有效的阅读计划,要让学生做到每天看一点,每天讲一下所看到的故事(向老师、同学或父母等),最好做到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总,并持之以恒。当然也不要把它当做负担,要快乐阅读。每天坚持看一小章节,或自己调节适量就行。一般不应少于20分钟。当然周末两天自己可以适当加量。

长期快乐的阅读必会带来丰富的知识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指导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课、汇报课等,让学生做到持之以恒,自己学会阅读。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到精读和略读相结合,能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书中人物形象、谈自己的感受等。教师也可以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让名著走进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闲谈时的话题。教师要适时激励学生读书,促进学生读书。教师的指导要跟上,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检查、指导、鼓励、帮扶一定要有序进行。

三、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读、思、说、写相结合

光会读书还不行,还要会思、会说、会写。要做到读、思、说、写紧密结合。教师要有计划地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让学生讲讲故事情节,说说阅读心得,评价人物形象……学思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教会学生在阅读时作摘录、做卡片、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教师应要求学生有专一的名著笔记本,随时记下阅读的点点滴滴,包括切身的感受等,还可以摘抄优美的语句或经典片段丰富自己的积累。在写作指导中,还可以联系名著内容来拓展。比如读《水浒传》后,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写一写"我心目中的真英雄",有人从宋江、晁盖、卢俊义、吴用、武松等众人物身上看到了优点,也找到了缺点,从而赞颂今天身边的真英雄……真是百花齐放、见仁见智啊。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又丰富了写作素材,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辩论能力。

四、教师要指导学生博采众长,厚积薄发

名著,历经了大浪淘沙,留下的都是珍珠。名著,是发人深思的。手捧名著,读进去,会忘记了现实的酸甜苦辣,会任由时间的风驰电掣,会和书中的人物一同哭、一同笑,会感觉时光流转,会想到要叱咤风云……一书在手,好像世界在胸中。读得多了,感悟深了,潜移默化中思维开阔了,感情丰富了,知识提升了,人格更具魅力了。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让学生学会创造性阅读,不人云亦云,不迷信经典,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可以进行专题研究,加大阅读深度,要有能看到文字背后"一把辛酸泪"的本领。要能对书中的某些观点或看法加以辩证地分析,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像《水浒传》里的水浒英雄,他们都是侠肝义胆,义盖云天的英雄,令人敬佩;但一味愚忠的结果是英雄魂聚蓼儿洼……这一点在辅导阅读中要让学生感悟到。另外像人物评价也要实事求是,用辩证的观点看。要善于从经典名著中汲取文化营养,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推动自己的进步。

享受经典,享受语文学习,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是需要拿出吃苦耐劳的精神的。没有辛勤的耕耘,哪来丰硕的成果?相信日积月累的努力,必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倪文锦主编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7

关键词:阅读训练 经典阅读

所谓的“做阅读”,指的是“经典片段”的阅读,其阅读的内容是从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文学名著中,选择的精彩片段、代表章节,需要老师的修改或二次创作过程,通过教师阅读设计,进行策略引导,引领孩子深入经典片段,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寻找文字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完成阅读训练后,激发他们阅读原著的兴趣,从而帮助他们走进经典世界的阅读。

相对于传统的“阅读训练”,即选用书店购买或教辅资料印发的形式,提供各类现成“阅读题”作业,让学生多练多做,反复纠错,达到多快好省地训练“语文能力”的目的,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前期的经典阅读积淀,能引领学生寻找和发现名著中的文字之美、情节之美;要有慧眼,及时选择和教材有联系或有共通相似处的经典,;要有慧心,设计融合阅读和练笔及鉴赏推荐的题目,引导进行广度和深度拓展。通常我们称它为“阅读作业单”。它一般由以下构成:1、阅读导入2、阅读链接3、阅读心得4、阅读推荐5、交流平台。(附阅读作业单一份,取部分段落)

五(10)班周末阅读作业纸

温馨提示:

本片段选自小说《城南旧事》,认真阅读,看看你发现了了什么。

完成“读后检测”优秀者,获1-5分加分。

阅读链接:

早晨的太阳,正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的不太干净的脸上,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忽然,她站起来,撩开袖口,撩起裤角,轻轻地说:“看我爸爸打的!”我是蹲着的,伸出手正好摸到她的腿上那一条条肿起的伤痕。我轻轻地摸,倒惹得她哭出声音来了。她因为不敢放声,嘤嘤地小声哭,真是可怜。我说:“你爸爸干吗打你?”她当时说不出话来,哭了好一会儿才说:“他不许我出来玩。”

“是因为在我家呆太久了?”妞儿点点头。因为在我家玩久了,害得她挨打,我又难过,又害怕,想到那个高大的男人,我不由得说:“那么你快回去吧!”她站着不动,说:“他一早出去还没回来。”

我告诉妞儿,我们从前不住在北京,是从一个很远的岛上来的,她也说:“我们从前也不住在这儿,我们住在齐化门那边。”“齐化门?”我点点头说,“我知道那地方。”“你怎么也知道齐化门呢?”妞儿奇怪地问我。

“你是讲故事吧?”“也许是故事,”我斜着头又深深地想了想,“反正我知道齐化门就是了。”

“喝喝,你瞧你什么都知道,我不是要跟你说唱戏的事,你哪儿知道我要跟你说什么呀!”

妞儿犹豫了一会儿,伏在我的耳旁小声而急快地说:“我不是我妈生的,我爸爸也不是亲的。”

她说得那样快,好像一个闪电过去那么快,跟着就像一声雷打进了我的心,使我的心跳了一大跳。她说完后,把附在我耳旁的手挪开,睁着大眼睛看我,好像在等着看我听了她的话,会怎么个样子。我呢,也只是和她对瞪着眼,一句话也说不出。∥

A.阅读心得:

通过教师指向深入阅读的问题引领和穿插客观检测或主观表达的练笔设计等策略,帮助学生深入阅读经典片段,领略写作技巧,体会思想感情,并训练语文能力。

1.片段部分已用∥两部分。

请各为它们取个小标题:

从这两部分内容,分别看出主人公“英子”是个怎样的女孩?

2.片段主要写了“英子”和“妞儿”之间发生的事。阅读后,我们了解到妞儿是个可怜的孩子,请简单说说她的身世及不幸遭遇。

3.有感情地读划横线的部分。签字: 你认为应该读出的心情。

4.你小的时候有无像英子一样问过父母有趣的事?或者做过一些印象深刻的幼稚可爱的行为,记录下你曾经的纯真片段

B.阅读推荐:

以故事简介及名家书评、影视介绍等多种方式为催化媒介,点燃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台湾作家林海音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以一个儿童的双眼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用天真的口吻向读者道尽世间喜怒哀乐。请大家去阅读适合的版本,(如金波倾力推荐版、配插画版等)也可去欣赏同名电影。

C.交流平台:

采用“一句话”或“一段感悟”的方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交流、父母共评等,搭建一个读后反馈的平台,享受读书的心得和收获。

交流平台:“一句话”的读后感

读读来自豆瓣网上的书评,它们本身也是美丽的诗: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再也不是小孩。用了两三天慢慢看完,特别醉,特别美,林海音笔下昏黄遥远的童年,就是一幅幅老北京山水画。

一.经典片段阅读训练法之初体验:

(一)选择内容适合高段学生,使之“可读”

首先,要选择适宜青少年读的名著经典,要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能力的培养,认知视野的拓宽和心灵的净化。不能过于深奥难读,艰涩枯燥,也不能过于浅显,缺少吸引力。内容情节上尽量好看、经典,具有代表性,行文上尽量有特点,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能帮助学生领略文学巨匠的写作技巧,寻找文字的魅力,便于学习模仿。

其次,关注学段、学龄和课堂,适度延伸拓展,运用迁移,寻找最近发展区。把握阅读时间和容量,不能越厨代庖切勿拔苗助长,操之过急。学生的经典阅读内容的选择,还是立足语文课堂,在“语文教科书”基础上进行拓展阅读。使有限教材内容延伸,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以五年级语文课文为例,可利用的经典作品阅读内容不少。

(二)做细读的有效策略,使之“会读”

从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从单一的较浅显的课文走向纵深的,较广博的经典文本,要想实施有效,必须探索具体的策略,并在实践中反思、完善、突破:

1.精选片段

大部分的经典名著因为书的厚度,孩子会产生抵触心理,还没开始看就心生畏惧。鸿篇巨著,该从何看起?引导小学生爱上阅读经典名著必须遵循由部分到整体的阅读技巧,我们必须精心挑选名著片段,给学生打开一扇美丽的窗,让学生通过触摸、张望这个窗口,对外面其它的宏观世界产生兴趣。一旦学生有了读下去的兴趣后,孩子自己便会深入其中,读得忘乎所以。

如读动物小说《春田狐的爱》,就要精选小说中最悲壮,最让人揪心的片段――狐狸维克多因无法救出孩子,在万般无奈和绝望情况下,艰难地做出抉择,杀死自己的孩子,给它一份永久的“自由”和尊严。这个片段不仅有对动物细腻真实的心理、性格勾勒,还有唯美清冷的环境描写,孩子阅读这个片段,不仅感受到人类对动物无情损害,更感受到流淌在动物之间浓浓的亲情,当然也会情不自禁地开始喜爱并关注西顿这位世界级的动物小说大师的其它作品。

2.适当改动

经典创作出自不同年代、国家、名族,并且因为作者的不同风格,读者的文化差异,会让人觉得情节复杂,深奥难懂,即便在精选片段之后也不例外。因此,我们在保留原著精华的基础上,要考虑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要对片段作适当改动,使之语言上浅显易懂,行文思路上清晰明了,更适宜于小学高段孩子的阅读。比如在原著中,关于螳螂的描述,作者运用了将近六千多字,配以观察日记、手绘插图、各类资料,其叙述风格是比较随意的观察日记体形式,显然不太适合小学生。在经典阅读片段《螳螂》时,笔者就作了大量改动,分别选择了螳螂的外形、捕食、繁殖三个最精彩的内容,适当修改,用并列段落的形式一千字左右紧凑地呈现给学生,以利于学生读后对螳螂形成一个对比鲜明的整体认知。

3.问题引导

学生面对经典片段,他们的理解和感受的深浅度是不一样的,如何引导孩子阅读逐步从模糊走向清晰,走向深度阅读和思考。教师必须有针对该片段的问题引导和体验交流。所以,要设计适当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聚焦重点,唤醒学生想象,填补情节空白,激发他们表达和分享欲望以及阅读原著的兴趣。

4.鼓励主观表达

阅读课外的名著片段,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去约束学生的不同见解,甚至用“请君入瓮”法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唯一结论,在扼杀“读者个性”的同时,也会剿灭阅读热情。而反之,则会点燃学生的表达和思辨火花,对提高语文鉴赏能力和健全人格有极大椭。在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时,笔者就充分设计了有利学生主观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引向对人物性格、情节局势的更深思考,并通过交流评价,是之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后续阅读的欲望。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8

摘要:文章针对图书馆中的经典阅读服务展开讨论,阐明了经典阅读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了我国图书馆现阶段经典阅读的现状,探究了具体的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12-0062-02

收稿日期:2013-11-04

作者简介:李杭(1982-),丰台区图书馆。

1经典阅读的内涵与意义解读

1.1经典的含义

经典包含多重含义,总的来看是指那些带有历史性、权威性以及普及性的文化。例如:文学书籍、影视作品、艺术创作—记录了人们永恒的情感,获得了权威人士与普通民众的广泛褒赞与国家和社会的积极推崇。经典之作或者揭示科学规律,或者用艺术的形式阐明真理,或者给人以美的享受以及精神境界与道德情操的熏陶。总之,经典作品是在向人们传播一种知识力量,一类精神感悟,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2经典阅读的意义

经典是人类文明成果,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文化得以传播的动力。经典阅读就是对这些优秀文明、文化的学习和吸收,是对智慧的探索,更是对民族文化营养的有效汲取。一个民族只有通过经典阅读才能深入了解本民族文化,才能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来审视一个时代的发展,评判一种文明的进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精神气质,阅读经典作品是保留民族文化的根本途径,是传播经典文化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一个民族整体素质与气质的必要手段。只有深入阅读了经典,才能领会经典,深刻诠释经典,进而重建经典。第一,经典作品情深意切。无论是一部几万字的书籍,还是一部简短的艺术形式,都渗透着无穷的智慧和人生哲理,人们经过阅读或者观看后就能够自然领会其中的道理和智慧,获得精神上的感悟与熏陶。第二,阅读经典具有现实意义,其中的深刻道理对于人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例如:钱钟书的著名小说《围城》就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现实主义小说,它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历史时代,中国封建知识分子的虚伪、贪婪、丑恶的面孔,其影响力至今未消,现代的人们都还在借助“围城”来比喻婚姻。

图书馆是经典原创文学的聚集地,是一个不设障碍的知识王国,其中充斥着历朝历代的经典作品,涵盖历史、文学名著以及诗篇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其中蕴含的内容是异常丰富的,图书馆要担负起经典传承的重任。

2图书馆中经典阅读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物质生活极大充裕的背景下,人们更加倾向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强有力的信息技术与快速前进的商业浪潮推动了人们精神生活的蜕变,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不再满足于思想上的熏陶,而更多的则是寻求感官上的娱乐,寻找刺激,快乐先于理智所造成的犯罪活动屡见不鲜。民族文化与社会氛围都在接受着巨大不良因素的冲击。

电子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法与思维方式,使得一些穿越体小说、武侠小说街头泛滥,电子书大受追捧,却把经典之品、传统文化搁置一边。

根据相关机构连续三年对3,000多名大学生业余阅读爱好进行调查,得出了惊人结果,调查结果(见表1)。学生现状金庸、古龙小说阅读者网络文学与畅销书在线阅读与休闲杂志经典书籍与古典文化大一学生50%20%20%10%大二学生55%25%22%8%大三学生57%27%10%6%表1近三年大学生业余阅读爱好调查相关调查显示,传统文学经典中的必读科目,学生的阅读人数仅占10%,从1999年的第三位直线下降到2012年的第七位,现代学生在业余生活中,将精力大部分放在卡通漫画、网络电视、电影等通俗文化方面,主要偏向于对时尚奢侈品、流行服饰的追求上,喜欢的内容也偏向于一些轻松、肤浅、刺激的文化,学生的兴趣偏向于低俗化、表面化。

更多的高校教师发现,现代大学生的文学素养越来越下降,就连平时的调查报告也会出现语句不通顺,错别字现象普遍,更谈不上什么文学色彩了,这些现象都反映出了学生经典阅读的不足。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不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就很难提升自身气质与修养,对于以后的工作与生活都会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经典阅读遭受冷落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在我国,其他国家的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热情也不是很高。例如:美国的学生中很少有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然而,一讲到一些八卦或者时下流行的肥皂剧,往往会引来学生的热情,这也是美国经典阅读衰落的迹象。

3图书馆提升经典阅读水平的方法与策略

图书馆作为经典阅读作品的珍藏区域,要积极深入广大读者中间,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进行积极教育与引导,引导读者走出阅读误区,改变阅读习惯。

3.1创设科学的购书计划

李杭:图书馆经典阅读意义及推广策略探讨李杭:图书馆经典阅读意义及推广策略探讨图书馆要确保拥有经典书籍的数量,要加强对特殊书籍的管理,特别是对阅读频率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典书籍要定期进行维护、更新。购书之前需要做好相关调查,调查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方向以及学校的教学目标,根据调查结果科学地选购书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而且对于市场上的畅销书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科学的甄选,避免良莠不齐、只求简单凑数,却忽视质量的行为,需要严把采购关,净化图书馆藏。

3.2利用恰当方式促进学生经典阅读

图书馆员需要做市场调研,针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阅读对象以及他们各自的阅读特征、生活特点来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进行经典阅读。例如:对于学生的阅读类型则需要结合学生所学教材以及任课教师的指导来选择阅读书目,同时也要备用一些广泛流传、经久不衰的杰作,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提高经典阅读的影响力,营造古典的图书馆文化氛围,使人们进入图书馆就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古典文化氛围的影响与熏陶。

3.2.1选择合适的经典阅读书目。图书馆的服务人群除了社会人士外,更多的则是集中在学生,内藏书目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指导,也是使学生接受优良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积极进步的重要组织形式,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图书馆员需要建立同相关教师的联系,加强沟通,时刻掌握教育教学方向,明确师生的古典书籍需求,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群体所需要的阅读书目编织成目录。

3.2.2辅助学生制定经典的阅读计划。图书馆员要同学校取得联系,积极深入学校内部,根据学生中不同的阅读群体的阅读特点、性格特征来制定课外经典阅读计划。例如:一些学生喜欢古典文学,就要定期为他们提供相关书目。

3.2.3提倡学生阅读原典。经典文本通常都是指那些古人、名人所留下的名篇名作,这些作品都渗透着作者独特的思想体验与深刻的智慧哲理,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原典,让学生先自行理解、细细品味,反复推敲,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遇到不懂的地方应参看注释,获得答案,再经过反复阅读达到精熟的地步,学生一旦进入状态就会体会到阅读经典书目的甘美。

3.2.4开展多种形式的经典阅读活动。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例如:为学生提供经典书目的网址信息,播放一些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经典阅读兴趣。在每学期的期末或者寒暑假举行一场读书心得的征文比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经典阅读水平。

经典阅读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图书馆作为文化的聚集地、书籍的传播中心,应肩负起经典阅读普及与传播的重任,为全民提供经典阅读服务,完善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人们提供最优质的图书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萍等.图像文化背景下的语文经典阅读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06(2).

[2]黄灿然,李桂蜜.为什么要读经典作品[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6.

[3]陈廉芳,许春漫.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创新服务模式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8).

[4]王余光等.论阅读传统经典[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5]杨棣.关注大学生文化经典阅读[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6]王思思等.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3).

[7]郑赛赛等.高职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方法指导[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

[8]崔波等.大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意义与途径[J].天中学刊,2009(4).

[9]张雨绮,王姬.公共图书馆信息需求特征与图书馆服务对策[J].图书馆论坛,2005(1).

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文9

关键词:大众文化 经典文化 导向 审视

经典阅读对青少年的生命成长、生命觉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讲授文本中引入大众文化资源,积极探求二者的连接点,实现他们的有效对接成了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以大众媒介形式讲述经典的“百家讲台”被马瑞芳教授称为“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了截短,短了拉长。百家讲台这张床的尺寸是‘传统文化,服务大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不符合这高层次的统统的统统截掉”,当红主持人易中天把这“魔鬼的床”称为“对接”:传统与现代,学者与大众,学术与传媒”,这里形象揭示了大众文化阅读与经典文化阅读的关系,也向我们说明应当正确处理这种关系,促使大众阅读和经典阅读的结合,同时还告诉我们将二者结合的有效方法——对接。

一.用大众文化导向经典阅读

美国教授理查德德·凯勒·西蒙指出,每一部通俗作品,都是对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的模仿与翻新,进而他以此为途径,实现通俗作品与经典阅读的嫁接。这为我们寻求经典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连接开拓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优秀的流行读物往往少不了从经典著作中借鉴来的主题或者细节,越是风行的流行读物就越能看出它和经典著作或隐或显的关联。作为语文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流行读物入手,点明该读物中对经典著作的某些借鉴和化用,就可能激发同学们追根溯源的好奇心,通过阅读经典著作求得印证。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大众文化的习惯性热情,以大众文化和经典著作之间的源流关联为桥梁,将这种热情导向经典著作的阅读。如“发掘经典的‘今点’意义”,欣赏根据经典改编的影视和戏剧。在这个近似追逐感性娱乐的年代,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阅读的喜爱和热捧,传统经典文化阅读因其曲高和寡而令学生望而却步,实现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应在有效筛选的前提下,让学生对大众文化追本溯源,充分挖掘大众文化当中经典的意蕴,借助通俗的大众文化的导向对经典文化主动阅读,适时提醒他们注意其中来自经典著作的创意,指出流行作品中精彩之处的真正来源,就有可能将他们的兴趣导向经典著作阅读。这样既能消除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时空隔阂,充分了解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深博大,更能让学生亲近经典文化,自主地走进经典文化的天地,并自觉进行经典文化的审美陶冶。从大众文化入手,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研究以经典文化为文本的语文教材,实现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契合,最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语文资源得以充分扩展利用。

二.用经典审视大众文化

美国杜威·麦克唐纳教授认为,大众文化是对“高尚文化的滑稽模仿”“是由商人们雇来的技工制造出来的”。这证明经典阅读与大众文化以相对和谐的方式共存。对大众文化进行经典化的阅读审美鉴赏,将是实现大众文化与经典文化对接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有人认为“我们先去阅读了被前人称之为经典的文本,提高了自己的鉴赏力和选择评判力,我们才可以在更高层次上选择、评判我们所接触到的新文本,才能实现新文本的经典化,从而让我们自己成为文本经典化过程中的一极重要力量。”中职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经典文学积累,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反思创造能力的提高,已经为实现对大众文化进行经典化的阅读审美鉴赏做好了相应的能力准备。挖掘大众文化中的经典话题,比较反思,甄别提升,这将实现用经典文本提升大众文化品味目的。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经典文本阅读与电视剧《水浒传》中林冲的相关片段观看进行比较鉴赏,大致思路为:1.学生事先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全文,选读《水浒传》原著及相关评价,获得相关的文学审美反思的理论认识,做好鉴赏准备;2.播放电视片段,要求学生复述电视情节,记下自己认为对林冲形象塑造较好的场面;3.组织学生讨论文本和电视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准确性,可以有不同说法;4.教师随机做出引导,学生进行再讨论;5.学生做出再次判断,反思经典文学超时空的审美意蕴,进而对大众文化建立新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