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保数字化管理集锦9篇

时间:2024-03-19 14:40:52

环保数字化管理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51-119-02

自从数字环境保护概念被提出以来,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后在国内一些大城市诸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展开了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目前,如何加强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引起了全民的关注,尤其是在对环境的监控工作要求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针对当今监控环境的数据类型复杂、统计数据量较大、而且区域范围广等特点,如何利用新的环境检测方法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数字网络技术来监测环境保护具有良好地效果。

1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介绍

1.1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概念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依托于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统计能力,首先将能够反映环境保护的数据进行大量的统计采集;其次,利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功能,将采集的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在处理数据中,为了提高效率,对其进行分类,规划到环境管理的不同部门,方便进行有效地数据信息决策;最后,借助于网络技术,将处理过的环境保护数据进行网上公示,便于公民的查阅了解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通过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既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力度,又能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1.2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内容

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建设工作中,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数字环境监测网络硬件建设工作,另一方面是数字环境监测信息管理技术系统化建设工作。在数字环境监测的网络硬件工作中要注重加强网络硬件的基础性建设,并能够提供网络信息的基本服务项目,方便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在数字环境监测的信息监测系统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信息监控的应用系统的建设,例如,加强办公条件的改善、建立符合标准化环境监测站、完善环境保护的信息管理系统以及维护数字环境的监控数据库。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内容将在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1.2.1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用户管理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用户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电子身份的认证。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要求每一位成员都应具有一个固定的电子身份,以区别不同的用户身份,同时,用户的电子身份还能够决定用户的权限。通过电子身份验证,用户就可以进行对数字环境监测系统的访问,进行相关数据资料的查询。

1.2.2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存储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数字环境监测数据处理,同时对监测数据需要进行合理的汇总,可以采用按照时间先后进行整理。在这一过程中,数据的存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有效地数据的存储有助于环境保护检测工作的开展。对此,对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存储采用集中存储为主的策略,要求将大部分的数据存放在一起,集中处理存储;同时将需要特殊处理的数据存储到相关环保部门,最终将这些数据进行统一的管理,确保数据的有效管理。

1.2.3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备份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保护对象,对保护环境工作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笔巨大的非物质财富,我们一定做好数据的存档工作。在这些数据中,为了避免因发生意外情况而造成的数据丢失,造成巨大的损失。一方面我们要做好保护现存数据的工作,另一方面,一定要有数据备份。这是保护数据的重要的步骤,可以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数据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1.2.4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管理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建设中,大量的监测数据都被存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加强数字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此,加强对数据的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1.2.5 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的数据分类

在数字环境监测工作中,所采集的数据必须经过专业的处理分类,否别,价值不大。因此,根据环境监控工作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归类划分,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开展,为环保信息工作提供方便的数据查询。

2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标准化

实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标准化,是做好环境保护监督工作的基础,只有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才具有环境保护监测的基准。同时,通过数字环境保护监督信息标准化制度的实施,环境保护各部门之间加大协商沟通力度,加强交流合作,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2.1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信息系统

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管理系统中,具有统一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是实现数字环境保护的最重要环节,管理系统可以直接将处理的数据输送到环境管理的各个部门,最终帮助用户实现现代化管理。因此,环境管理的各部门必须重视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为了完善管理系统,我们需要开发统一标准的环境监测数据系统,通过这一标准化系统管理的应用,我们可以方便的进行数据查询,交流沟通,对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起了重要作用。

2.2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服务

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开展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服务项目,在此工作中,将采集的数据按照用户的要求进行合适的处理,满足用户的需求。

2.3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信息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处理的信息进行,为公众提供环境变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借助于网络的优势,将反映环境指标的各项数据进行定时的和更新,最终形成一个反映全国环境变化的数字环境保护平台,方便大家随时的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

2.4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安全管理

目前,在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中,几乎所有的数据都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完成。在工作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具有计算机网络风险,做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安全管理体系中,必须保证数据的安全性,防止非法对数据进行访问;同时,还要做好数据的完整性工作,避免数据在输送过程中的失真和丢失,防止数据的人为改动,确保数据的完整,保证所采集的数据能够应用。同时,定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检测,维护数据的正确显示,如果系统发生故障时,要尽快的进行修复,确保用户的应用。

3 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建议

实施数字环境保护监测,为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方便,有利于环保工作的进行,尤其在当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局势下,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对提高环境质量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数字环境保护监测工作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就如何提高数字环境保护监测提出几条建议。

首先,数字环境保护检测的工作应该具备整体规划。具备整体的规划,能够更有效的开展数字环境保护工作。在规划中,内容要完善,包括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当前环境现状的分析、应用的技术手段、具体实施的步骤过程、人才装备、管理体系、资金预算以及相关单位的调配等。在这些内容中需要进行详细的概述,合理地安排,统筹兼顾,为实现整体规划做好充足的准备,保证数字环境保护检测合理有序的进行。

其次,在数字环境保护检测工作中全面工作和重点工作相结合,做好数字环境检测资源数据库的维护工作。在环境保护监测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包括水资源检测、大气空气质量检测、工业排水检测、土壤检测等工作,将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后输入到数据库中,便于后面对数据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既要对数据统计全面,同时又要对重要的项目进行详细的开展, 最终为实现数据信息化和网络化奠定基础。

最后,根据需求,开发合理的数字环境保护网络系统。目前,数字环境保护管理网络并不十分完善,还有一些地方需要进行合理的改善。针对这种情况,通过考察调研,可以开发新的数字环境保护监测网络系统,能够更加合理的反映环境保护现状,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良好的效果。

4 结束语

数字环境保护是科学发展的产物,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道路。数字环境保护监测能够更加有效的反映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数字环境保护检测进行论述,更加清楚的展示了数字环境保护检测的优势,为将来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董广霞,陈默,傅德黔.我国环境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监测,2009,25(5).

[2]王淑梅,张芳,李英芹.谢娜.Wang Shumei.Zhang Fang.Li Yingqin.Xie Na 加强环境统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油气田环境保护,2009,19(4).

[3]李学斌.LI Xue-bin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江西化工,2009(3).

[4]王肖娟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1(1).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油田生产 安全环保 管理措施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社会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油田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油田生产中安全环保事故频发,引起我们对安全环保管理的重视,对于我国各大油田来说,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安全环保管理问题,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保证油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强度,安全环保工作有很大改善,有效促进了油田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经济提升。但是,我国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分析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油田仍然存在较多的需要治理、排查的隐患,包括安全隐患、投资隐患等。其中安全隐患主要是指超过使用年限的或者存在隐患的设备仍在继续使用,油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可能增加经济效益,不愿意更换设备,部分企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让设备处于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中,造成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这些都是安全隐患的组成因素;再者,油田开采中会产生较多的报废井,并且会随年限逐渐增多,对于长停井、位于环境敏感区的报废井等,显然油田企业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进行治理或者没有封井,造成安全隐患的产生。另一个是投资隐患,主要是资金方面的问题,很多油田企业喜欢“化繁为简”,期望用较少的资金治理较大的隐患,在较小的隐患上不愿投入资金治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隐患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也就是隐患仍然存在。上述这种思维方式会造成很大的风险。

其次是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问题,大多数油田企业管理人员对安全环保不甚了解,造成安全环保管理不受重视,没有施行责任制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针对油田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虽然油田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向施工单位提出,但是却“虎头蛇尾”,不关心问题解决的后来走向,如果施工单位实际上没有解决问题,就会造成很大的隐患;再者,企业缺乏对员工培训的重视,可能仅仅是通过宣传教育向员工输送安全环保管理知识,员工对于安全环保工作仍然一知半解,何谈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二、数字化建设在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

2.1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建立实时安全环保监控平台,监控油田各种实时数据,例如温湿度、压力、有害气体含量数据等,将不可见的隐患转变为可见的数据,能够让油田工作人员及时发现隐患的产生;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油田设备的自动化控制,减少了资金和人力消耗,加强了设备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监控平台显示的数据还能够反映出设备的运行状况,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较少了安全隐患。

第二,运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大大减少了安全环保人员的工作量,安全环保人员通过远程操作设备,减小了现场操作,也降低了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隐患。部分油田设备均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工作人员只需要操作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设备的控制,减小了安全隐患发生的概率。

第三,数字化建设能够提高安全环保工作效率,举例来说,可以在运输管道中使用泄漏警报功能,一旦发生原油泄漏,报警系统能够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并标示出发生泄漏的具置,工作人员不必逐个检查,大大减小了工作量,提高了安全环保工作效率。

2.2数字化建设的实际应用

传统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基本都是依靠经验、个人判断和人工管理等方式,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将数字化建设运用于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让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能够节省资金和人力,还能够提高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岗位作业的标准化,我国的油气站库建设受到数字化技术影响,逐渐趋向模块化、标准化,虽然站点不同,但是发生隐患的种类基本相同,运用数字化建设,创建一套标准管理流程,工作人员需按照标准进行安全环保工作,有效降低了员工水平不高造成的操作风险。

运用数字化建设,实现全方位监控,传统的监控是单点的,并且需要工作人员现场操控,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监控平台,实现多级、全方位、远程监控,三位一体,保证安全环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运用数字化建设,构建“三防四责”体系,实现长输管线的泄漏报警以及外输流量、可燃气的在线监控功能,一旦发生安全环保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成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少损失,减少了工作人员现场操作的风险,保证其人身安全,减少安全环保事故的发生。

三、提升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意识以及相关策略

3.1落实机制

我国针对油田生产,颁布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油田企业各个部门都应以安全环保管理为中心,深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日常生产中的监控力度,日常生产的各个操作都必须按照规定和标准进行。未雨绸缪,及时预见可能发生的安全环保隐患,提升隐患治理力度,保障工作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传统分散式的管理方式

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油田企业应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安全环保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对于油田生产中的隐患,一定要加大力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论大小,都不可轻视。

3.2加强宣传,重视培训

对于油田企业的工作人员,囿于传统理念影响,转变工作理念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时间。油田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避免员工忽视安全环保管理,培养员工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引导他们将安全环保管理意识应用在实际工作中。不仅是工作人员,油田企业的管理层同样要加强安全环保理念培养,实现全方位的安全环保管理,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综合素质,深化安全环保理念。

3.3其他策略

油田企业各个部门,尤其是基层部门,要将安全环保管理的相关规定落到实处,做好审批手续的监管工作,谁签字谁负责。建立完善的奖罚措施,安全环保理念贯彻较好的部门、员工应给予一定奖励,并和年终绩效考核挂钩。

四、结束语

综上,首先分析了我国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安全环保管理中的应用,最后针对安全环保管理提出了其他具体优化措施。

参考文献: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3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基本程序包括三个方面,知本管理、人本管理和能本管理。首先,知本管理是对图书馆知识资源的分类和转化。其中包括显性的期刊、图书所提供的知识,还包含其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要通过阅读和总结来发现。另外,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还包括对其知识资本的管理,是对数字图书馆支持技术的管理。其次,数字图书馆人本管理主要是指对馆内人力资源的管理,管理关键内容是确保图书馆的正常运营和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人力资源管理是整个图书馆管理中最重要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决定了管理的成本。对数字图书馆来说,要在尊重馆员的同时对其实施必要的管理,使其工作效率提高,图书馆是为客户服务的,因此应建立必要的服务体系,加上员工激励制度的构建来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显示意义。建立激励机制、建立馆员的培训与规章制度等工作。为此,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强化员工的参与积极性和能力,以便于解决用户需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能本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是管理人员能力、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体现。管理过程要不断创新,知本管理、人本管理与能本管理共同构成了数字图书馆管理的三大要素。

二、数字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策略

基于上文的分析,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主要你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各个环节实施知识管理。

(一)知识组织环节

组织环节要根据知识管理的要求实施标准化的资源管理。将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分裂,并结合扩展标记语言的方式来对资源进行标注。从而完成数据库的转化,建立完成的图书资源目录,便于读者查询。另外,还可以以客户的查询习惯来进行资源的分类。在这一环节,还对知识资源做好必要的保存,注重知识服务方案的人性化与合理设计。在数据库的构建上,要确保检索的一致性。

(二)知识开发环节

图书馆要善于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实现资源的整合,并且发挥管理技术自身的优势。知识管理技术中的智能化组织数据单元、存储设备等都使得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得到提高。只有利用图书馆知识整合才能确保知识的开发和技术的创新。在知识开发环境下,知识管理技术还能够深度的挖掘图书馆知识资源,发挥人才的管理优势。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资源丰富,但相对比较分散,因此要为阅读者选择一站式的服务,以便于帮助其深度揣摩数据库信息。最终在这一环节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再造。

(三)知识共享环节

知识共享和吸收是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最终目的。要促进知识共享,应构建和谐的文化气氛。其中不同的知识所占的比例不同,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下,知识才能释放,完成知识的共享过程。目前,很多数字图书馆采用的是建设机构库的方式,制订了完善的机构库典藏政策,并为其提供软件知识。在学术中所学的知识或者查找的资源应相互结合,实现其保存学术资源、传播学术成果的目的。通常要求管理者建立统一的知识管理共享平台来发挥现代图书馆的作用。

(四)知识应用与服务环节

知识共享后,要确保其可应用性和服务性的发挥。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应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行为进行评价,通过适当的鼓励来确保优秀员工积极性的提高,也加强了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为馆内员工提供培训,提高其实际交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知识的内化。提高馆员的综合能力有助于发挥其服务功能,实现数字图书馆建立的根本目标,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形式,要求馆内人员重视自身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时刻以用户为核心,发挥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将客户放在第一位,基于此对内部管理机制和手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图书馆要根据用户的多样化知识需求,结合知识管理技术不断的提供推送服务、知识导航服务、参考咨询服务和跟踪服务等知识服务业务,确保图书馆的可利用率,发挥其积极作用。

数字图书馆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注重知识管理过程。实践证明,知识管理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管理效率的提高。在管理过程中,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注重对知识组织、开发、共享和应用过程的管理,并且要不断的创新来提高管理效率,发挥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完成深层服务和新型管理的统一,确保数字图书馆组织管理绩效的上升。

作者:王迪 单位:广东省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新常态;档案数字化;研究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利用的时代,档案数字化工作中存在这许多问题,在工作中最影响档案数字化成果的问题主要有,怎样保证数字化档案的能够忠实地还原原件,怎样保证数字化档案的长期保存,怎样减少数字档案加工、存储和利用的成本,怎样对数字化档案进行管理是档案数字化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科学管理,确保数字化档案真实反映原件面貌

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目的。一是长期保管,即“替代性保管”,使用数字化复本替代原件长期保存和使用和“复本保管”即为重要档案原件制作异地保管的数字化复本。二是以利用为目的的档案数字化同样区分为两种情况:网络利用和非网络利用。非网络利用范围相对有限,主要集中在文献资料的出版和发行;而网络利用是数字化档案利用的主要形式。

档案数字化以利用为主。无论是利用还是保管,图像格式必须具有良好的还原性、安全性,即识读、显示出来的数字文件在内容上应与原件完全一致,能够通过数字签名等技术固化数字文件的内容,防止保管、利用过程中的信息篡改。此外,所选格式必须预期较低的迁移频率和迁移损耗,否则,数字档案会随信息迁移而失去原真性,甚至成为无法利用的“数字垃圾”。目前很多地方的数字化图像以黑白和灰度图像为主,彩色图像多用于照片档案,且分辨率很低。各档案馆进行数字化加工时,基本上遵照“纸质档案扫描方式主要采用黑白(二值)方式扫描。当黑白方式扫描清晰度较差时,采用灰度方式扫描,灰度方式一般采用256灰阶。……照片档案扫描方式可选择彩色或者灰度两种方式扫描”的原则进行,采用的图像格式以TIFF/G4、TIFF/LZW、JPG和PDF为主。对于普通纸质档案,其扫描分辨率一般定为150dpi左右,部分档案馆标准更低,只有50~100dpi。照片档案扫描分辨率一般定为300dpi左右。

二、严格管理,确保数字化档案安全长期保存

数字化文件的要长期安全保存,主要抓好管理系统的保护和维护和文件格式的制度化标准化。

(一)建立起一个能够承担长期数字档案长期维护的一个可信数字仓储TDR系统。传统的档案管理系统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而OAIS参考模型是数字仓储和数字保存领域重要的国际标准,为数字资源保存提供了全面一致的框架。TDR遵循这一模型,有利于在一个统一的概念、术语和模型框架下,进行TDR的规划建设,易于开展分布式TDR之间数字资源的共享,以及规范化的管理和发展。在TDR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对AIP的维护、更新、技术仿真以及迁移。要做到这点,必须从标准规范和技术手段同时入手。技术标准的是一个不管地自我进化的一个实体,我们在建设TDR时需要考虑到对原有标准的继承和过度,我们应当关注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不仅仅能够为我们节省运维成本,在TDR系统中,更为重要的功用是能够对原有的系统环境进行模拟和测试,使得我们面对突然的技术升级时有充分的适应期和缓冲期。目前,我们已经全面对服务器进行了虚拟化,未来将对存储系统进行虚拟化,通过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的统一虚拟化,通过内容管理平台进行系统管理,为构建TDR系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采用开放的格式标准,规范制度管理。标准规范方面我们认为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版式文件技术规范》是一个非常好的起点,它从标准的角度明确了电子文件的长期保存格式,为未来我们统一归档格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不足之处在于仅规范了原生型电子文件的格式规范,而未对其他类型的电子文件的格式规范做出要求,所以尽快针对数字化加工的格式标准和规范进行重新修订和增补非常重要。同时在标准的制定上,应积极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用制度来规范数字格式的标准,确保标准不走样。

三、多家竞争,科学选择,减少成本,保证质量

一是外包公司要多家选择。最好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大力培育中介机构来完成此项工作,以某市为例,该市已有档案服务中介机构30多家,是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在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市场状态下,商品的价格会自发地限定在一个价格范围之内,而且价格是比较低廉的。该市纸质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成本约每页0.25元(包括了前处理、加工、质检等环节)。通过市场的完全竞争使得我们在数字化加工上的成本降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位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在于,众多的中介服务机构出于对市场的争夺以及自身业务素质等因素,会出现恶性压价以及加工质量较低等问题,而行政许可法的设立使得档案局无法限制这类服务机构的市场准入。做法是对中介服务机构采取登记备案制度。同时,考虑今后将定期对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分析评定报告,以期各家服务机构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是采用了简洁Djvu各式,极大地节省了存储资源。该市完成约XX个全宗约800万页档案的扫描,而仅占据了大约600GB的磁盘空间,由于采用了虚拟服务器,能够非常灵活地分配存储资源,所以我们的存储系统资源利用率非常高。由于Djvu文件小,便于在网络快捷利用,完全能够满足在1Mbps带宽的ADSL线路上的浏览和传输。采取多家竞争,科学存储可在合理的范围减少成本,为推进档案数字化打下基础。

四、规范管理数字化了的档案,是档案数字化的重要环节

有效地管理数字化档案是一个非常重。从电子文件的定义去分析,纸质档案数字化文件也可被视之为一种电子文件。既然是属于电子文件,那么纸质档案数字化文件也应当要遵循电子文件的管理模式,也同样要遵循电子文件管理的原则,也同样要前端控制、全程控制、全过程元数据记录和行为跟踪记录。目前部分的数字化文件的管理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不规范。

一是加强混合式档案管理。 在ICA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建设规范及功能需求》中,明确地提出了ERMS系统要能够进行混合式档案管理。所谓混合式档案管理,就是指能够对原生型电子文件、间接型电子文件以及实体档案进行统一的管理。同时,在建设ERMS系统时,我们要考虑各类安全措施的应用,如访问控制、数字签名、防扩散的使用。通过构建一个安全的系统环境来保证其产生和管理的电子文件,无论是原生型的,还是间接型的,在未来都能够保证其凭证作用。

二是存储系统的法规建设。尽管目前我们国家还未出台类似于塞班斯法案SOX或者美国联邦健康保险携带和责任法案HIPAA,要构建一个安全的软件系统环境,如何构建一个安全的、遵循法规的硬件系统环境同样值得关注。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5

1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概述

(一)档案信息化含义

档案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工作的现代化水平,重新思考n案管理的新情况、新原则、与新理论,确立网络环境中档案管理与档案服务的基本框架与基本方法,实现档案信息的社会化服务”。[1]

(二)数字档案资源的含义

金波老师从档案信息资源角度对数字档案资源进行了定义,他认为:数字档 案信息资源是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类型,是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生态因 子,又是数字档案馆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石。数字档案馆如果没有优质的、 丰富的、独特的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就会成为空洞的技术堆砌,就会成为“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2] 还有学者认为数字档案资源主要是利用电子作为载体进而 达到对文献资料进行存储的目的,用计算机操作对其进行记录和传输以及存储利 用等。[3]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档案资源做出了定义,有助于我们理解档案资源,从 根本上来说数字档案资源是对传统档案资源的扩充,是信息化数字环境下档案资 源载体发生变化产生的结果,是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数字档案资源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存 储技术与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有学者认为:数字档案资源 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直接产生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 数字记录,它是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资源,是未来档案信息资源的主要形式,对 档案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未来档案事业的发展方向及其功能发 挥,关系到档案学研究的发展态势。[2]但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档案工作中,也存在着各类问题需要重视。

(1)档案管理观念落后,重藏轻用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认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作是保存档案,经过长期影响,逐渐形成将档案束之高阁的封闭式管理观念理念。封闭式的档案管理思想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封建统治者就将当时的重要档案集中保存,并建立档案专属储藏地,后人称之为“兰台”、“东观”等。由此,逐渐影响后来的档案管理思想。

(2)管理方法落后,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

首先“官本位”思想长期影响着我们,这种思想也影响着档案界。导致在档案的管理实践中往往用的是行政管理的办法来进行管理档案部门的工作。其次,档案管理部门中真正档案学专业出生的领导非常少,他们不熟悉档案工作的业务、思想、方法,导致在具体的规章制度制定和方法落实中脱离实际,影响管理工作。再有,档案相对来说历史悠久,传统观念影响深刻,加上许多管理者缺乏主动性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在管理方面很难进行创新。

(3)版权侵权问题严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信息换环境的来临给档案工作者带来了便利,档案界可以采取先进的管理方式,利用者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但是,网络环境的传播难以控制和无边界性,导致信息化环境下也存在大量的侵权行为,权利人的著作权随时面临着被侵权的风险。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在版权方面又存在着不足,尤其网络信息环境更是对现有制度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3 信息化环境下数字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完善策略

档案信息的建设是大势所趋,必须从观念和政策上加以重视,既要发挥信息化过程中对档案资源建立展示平台,进行信息无线传播的先天优势,又要发挥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发挥馆藏档案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传统的档案馆信息管理的方式可以说是一种非常被动的方式,二信息化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希望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有价值的信息,甚至是不花时间,由服务部门推送有价值的信息。传统的档案资源管理管理是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浅层次开发。由于用户不了解档案馆所藏档案的具体情况,因此,他所提出的查询领域可能并非是最佳的;而档案人员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确定最佳的查询领域。况且与用户信息需求有关的档案有可能是分散的,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系统地、准确地加以查找。

(二)加强人员素质教育,实行管理的专业化

信息化的来临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档案的管理应当改变传统观念,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从档案工作的业务、思想、方法和流程等方面进行改变。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造规章制度的制定方面与时俱进,政策的落实要与实际相符,不能搞形式主义。

(三)重视版权保护和保障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

现如今,我国对版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对版权的保护可以激发创作人的创造热情,可以保证有大量的好的作品产生。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保护具有独创性的资源。在信息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的建设可能会大量的涉及到著作权人的权利保护环节,不管是对传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或是对信息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原生数字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要重视版权的保护,维护权利人的合法利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大量的传统档案资源,有以纸质载体固化的,有其它的形式固化的档案资源,这些档案资源是是信息化下数字档案资源的重要源泉,而在传统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潜在版权问题。此外,在资源的服务利用和整合加工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潜在版权问题。当然社会大众有获取信息资源的权益,在对档案资源进行版权保护的同时应应该保障公众获取信息的需要,法律的制定应以平衡双方利益为原则。同时档案馆作为非盈利机构,其在资源建设中面临着大量的权利人授权问题,法律应该给予档案馆一定的特殊权利,是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

4 结束语

发展档案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档案事业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 档案数字资源的建设确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形势下必须处理好信息化中档案数字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使之更好服务于大众的同时权利人的权利也得到充分保障,协调好档案数字 资源建设、版权保护和大众需求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慧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2,126

[2]金波.论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档案学通讯,2013(5):45-49.

[3]胡春丽.浅谈数字档案信息资源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4(14):35-36.

[4]倪代川,戚颖.数字档案资源研究综述[J].档案管理,2016(2):14-17.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矿山;环境治理;数字化

一、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管理的现状及数字化意义

(一)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管理现状

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南京市政府成立了南京市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工作,并在南京市国土资源局下设办公室。南京市依托国家示范工程、京沪高铁沿线(南京段)宕口治理等重点工程,对全市急需治理的109个废弃宕口开展了矿山环境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在治理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会产生大量的原始资料,例如:立项批文、方案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资金拨付材料等等,这些纸质材料一般都存放在处室里或者由各分局负责统一归档,进行日常的分解管理,目前还没有针对性规范的整理模式,在工作中都是参照普通的档案管理方式进行收集整理,仅局限于平时工作中简单的查询和调用,这就对我们及时开展科学规范的档案整理和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需结合“一张图”建设将矿山环境治理相关内容纳入其中,加快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和跟踪管理工作,实现宕口治理项目相关内容的可查询、可录入、可更新、可监管、可统计,提高矿山环境治理工作效率和监管水平。而传统的档案管理与传播方式,即实施手工管理档案,信息形态主要以纸质等载体形式存在,只适应于传统的和以点到点的传播,即使经过编研等初步加工,编辑印发档案资料,利用的覆盖面也相对较小,很难适应快速准确的利用要求,档案信息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难以充分实现。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档案数字化管理是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

(二)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管理意义

《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 31―2005,对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定义是:采用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数码设备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并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或数字文本的处理过程。

档案数字化通常开展的方式,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科技,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开展进行矿山治理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就是将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及数码影像文件的集中统一的管理和应用,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积极意义:

1. 对档案原件具有积极的保护作用。在日常工作利用中,网上查阅扫描件代替调阅纸质档案原件,使原件得到妥善的保存保管,有效减轻人员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2. 在档案共享利用的空间和时间上,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和便利度。可以实现在“一张图”等统一平台的图形、数据、文档综合查询利用,快速简便地调阅自己需要的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档案数据可以多量备份,实现多地保存和异地传输。

二、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管理需求

(一)需求概述

以“一张图”系统作为业务前台开展矿山治理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档案管理系统作为后台做好各种矿山治理纸质档案电子化扫描数字化处理以及各类电子材料的整合、归档和数据提供利用工作。两个系统之间做好数据关联使用。最终实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查阅相关业务档案时,通过简单快捷的检索方法,如输入宕口名称或者代码,就能及时准确调阅各种业务文档、数据和图表。为日常查阅利用、日常数据更新和后续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在开展扫描操作时,利用高速扫描仪将纸质档案转化成电子档案,建立电子档案目录数据库,再结合大型存储设备,组成完整的矿山治理电子档案数据库。通俗而言,就是将档案文件的每一页看成是一张图片,不管上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由扫描仪按页扫入计算机制成图形文件。这种方式实现容易,一般档案工作人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操作机器,且工作可以定量化,差错率相对较低,即便有一些错扫、漏扫等,也能很快被发现。这种方式投入相对较少,对人员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又能较快满足对存量档案的数字化管理需求。在资金充裕、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也可以委托专门的档案整理扫描公司,对存量矿山整治档案进行整理和扫描。

数字化的矿山治理档案以扫描文件形式存在,要妥善备份保存,至少备份两套及以上。按照档案主管部门要求,与纸质档案一起,实现双套制保存。

(二)功能介绍

建立数据处理和档案影像文档管理统一查阅的矿山治理的监管平台,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 数据安全:采取先进存储设备,利用磁盘阵列存贮,建立专用数据服务器。数据实时进行多套备份,保证档案数据安全不丢失。

2. 保密权限:基于数据库的安全设计,可设定档案的查阅权限,区别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的查阅范围。

3. 查阅功能:在查阅档案时定位准确、查询迅速、图像清晰。这要求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时,要严格保证档案著录准确率。

4. 统计功能:监管平台通过设定的各种检索字段,可以快速准确统计各种数据,并做好日常更新统计。并将生成的电子报表及时归档。

5. 计划功能:根据统计功能模块的统计资料,利用经验公式,做出季度或年度计划预算提议,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最后两个统计功能,主要依靠“一张图”的有关数据统计功能实现。通过档案管理系统的各种数字化档案提供证据材料。

(三)作业要求

1. 采取流水线作业方式。按照工作流程将各个工序细化与规范化,做到分工明确,各个工序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工作中互相配合与支持,提高工作效率。

2. 采取高速扫描,彩色与黑白相结合,对个别材料进行需要彩色扫描,大部分进行黑白或灰度扫描。

3. 在存量档案数量较大、扫描量较大时,也可考虑引进第三方监理进行日常检查和质量检验工作。日常的少量档案补充扫描的质量检验工作,可以由地环部门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担任,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4. 考虑运用条码技术管理档案,即在档案封面、卷内目录上打上条码,方便扫描和今后管理使用。

三、南京市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操作流程

南京的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在操作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软件开发与档案前期整理、扫描、条目录入、质量检查、扫描文件管理等全过程的协调配合问题。前期要细化做好矿山治理档案归档范围确定,扫描流程设计、扫描硬件配置等准备工作,过程中要重点加强质量检验,扫描后期要考虑做好人员配备,做好日常化的新增档案的数字化,实现矿山治理档案数字化的长效管理。

(一)档案分类整理,编制流水档案号

按照矿山治理档案分类细化要求,按照年度、类别、保管期限等进行分类整理、排序编页,暂不装订,待扫描完成后再进行装订。案卷目录和卷内目录的样式,应根据档案实际制定和调整。顺序编制流水档号。

(二)档案著录

矿山治理档案的著录,是实现今后档案检索查阅与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所以对文字录入的准确性要求很高,工作量大。

著录内容按照国家《档案著录规则》(DA/T18)的要求录入,建立档案目录数据库。包括确定各具体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通常包括案卷题名、文件名、责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对于矿山整治档案特有的项目名称、项目位置、土地权属、组织实施单位、项目承担单位等,作为特殊著录项加以录入,便于今后的检索查询和统计。

(三)档案交接

矿山治理档案分类整理后按年度、类别提出,提卷时数字化加工方的提卷人员按照要求,编写档案的页号和需要扫描录入的文件页号后及抽取不需扫描的页面,以确保档案还原时能够清楚区别和核实页数,并按实际页数填写详细的档案交接清单,由双方主管人员签字。

(四)档案的扫描

矿山治理档案材料原件扫描与存储格式完全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统一标准要求扫描。可以根据国家《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制定具体的扫描要求,扫描人员按照要求操作,填写移交清单(此移交清单是档案拆分人员和扫描人员共同填写)并签字领取后进行纸介扫描。扫描图像使用先进的图像扫描处理软件,扫描人员可根据原稿质量,对系统进行定义,如自动倾斜校正、自动去污、自动分文件等批处理功能。在由系统自动处理功能的同时,扫描人员根据原件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如超大页面的处理、纸张颜色深浅及薄厚的处理、扫描时可根据不同原件的情况,调整图像的分辨率、阀值、明亮度以及扫描方式和扫描速度,确保在扫描图像质量清晰的情况下,使原件完好无损。

(五)图像处理

采用自动化处理和人工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矿山整治图像质量的完美。通过校对系统对图像进行校对,确保图像顺序正确、去斑点、污渍、黑边、偏斜处理、校验。在校对时发现不合格图像及时返回前一工序进行改正。

(六)将扫描影像与著录条目挂接

可以通过软件,将质量检验后的扫描影像与系统的档案目录自动挂接,必要时手工辅助挂接。通过挂接实现再次的检验,验收合格做好记录。

(七)扫描后还原整理和装订

完成档案扫描后,安排专人负责案卷整理与还原。逐页检查,在预留装订边、不缺页、页面不颠倒,图件折叠符合要求等基础上,完成档案装订。按照已编档号入库上架排放。

(八)质量检验

对各作业流程环节进行质量抽检,重点阶段是完成扫描影像与著录条目挂接后,可以通过扫描影像的内容和数量,对著录项录入与案卷文件实体的标引等进行检查对比,发现不合格情况,及时登记并退回相应流程重新处理。

四、综述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档案管理;房地产行业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房地产行业增长迅速,在增长过程中带来的大量档案也成为相关企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随着相关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相关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一个满意的解决方案,现代化的数字化技术大量使用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并且数字化技术同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相比便捷程度较高。除此之外数字化技术还具有一定的智能化特点,可以以较高的效率处理相关数据文档,基于网络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加强有关方面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提升房地产行业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满足企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1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内涵及数字化运

用所注意的事项目前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主要通过大量的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现代化的摄影扫描技术完成,在此过程中将大量的纸质数据转化为数字化信息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形式加以保存,建立相应的电子信息库,进一步方便相关数据的整理加强数据的管理,提升相关档案的使用效率,增强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能。在当下的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中,档案一般被划分为三类,通常以档案原件、扫描件和数据档案的形式表现出来,数据档案是档案数字化的最终结果。在数据化档案的管理当中必须按照一定的原则对相关数据档案开展管理,这些原则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安全性。虽然现代化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便捷,但是在网络环境中倘若没有较好的保护措施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很难得到保障。为了总分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性,房地产企业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从细节入手认真仔细的做好每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安装相应的防木马软件,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充当顾问,进一步保证档案的安全,使档案的安全性得到充分的保障。除了安全性以外相关档案的真实性也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档案而言其本身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真实性。在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必须要得到保留加强,防止有关人员借档案管理数字化之便,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改,进一步减少日后纠纷带来的不变,在公司管理上加强在该方面的监管力度要坚决杜止此类行为。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数据管理的便捷程度,在档案数据化管理的过程中相关管理者要注意不断提升数据使用的便捷程度,不仅是要满足房地产行业相关管理者的使用需求,还要进一步满足普通用户的使用需求。数据的处理不能局限于管理,还要不断提升数据内容的可读性,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用户的体验感。

2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有关档案数字化管理发展速度迅猛,这一进步推动了档案管理智能化,增强了相关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便捷度。但是一个事物的发展是长期的,在房地产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渐渐的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首先在档案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相关档案的搜集存储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相关信息搜集上还有不少难度,在搜集中的不确定性也有可能导致相关资料的错误性,这会让信息的真实性降低,进一步降低数字化管理的可信赖程度。此外相关的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应用缺乏足够的创新意识,服务单一,很难满足消费者渐渐增长的需求,这让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仅仅停留在表面,这不但限制了相关管理工作的进行,还将令相关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受损导致很多服务的开展能力低,进一步限制相关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在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开展的同时企业的相关人才结构很难满足企业数字化发展的需要,相关技术能力还有待提升。相关房地产企业应当依据企业发展实际,积极培养相关人才,增强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进一步促使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将面临如何处理传统的信息录入同现代化数字技术档案处理的关系问题。电子档案的信息录入通过一些电子媒介,只有在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档案录入和信息化处理。而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较现代化的数字管理模式而言所受的约束条件相对较少,但是录入方式相对较为繁琐,查找不够便捷。在档案管理数字化过程中受某些客观因素影响容易造成相关数据的丢失,而面对房地产之一信息量和数据量都很巨大的行业而言一些存在的错误很难被找到。在电子档案的传播过程中,受全环境的影响这些内容的真实性极有可能得不到保证。所以相关管理者在进行相关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保留相关的原始文件,以便于相关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3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应用策略和方法

在房地产管理数字化日渐兴起的当下,做好管理工作不应仅仅停留在房地产数据的管理上,还要不断拓展到公司管理上。相关公司应当借助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契机,进一步改革公司管理制度。培养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化人才,积极吸收相关专业人才满足企业在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在档案管理方面,相关部门要依据信息的内容作出合理的划分,依据信息内容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保存处理方案,进一步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程度,防止相关信息遭到不法分子的更改、窃取和破坏。企业还应当营造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建立相应的安全保护制度和应急处理方案,防止信息安全遭到破坏,同时在企业信息遭到破坏时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对于档案管理数字化的管理制度体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些方面,对于公司的全局包括人员、设备、以及硬件的运用都应当作出具体的规定。建立行之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还应当建立相应的系统运行环境的安全管理制度。系统运行环境安全管理主要是指基于信息保护外部环境的安全的保护,包括相关人员对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影响,以及信息库外部自然条件如电磁波、自然灾害、防护措施的管理等方面。应用系统运行安全管理是一项很大的工程,包括操作安全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责任管理、操作监督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系统备份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进一步从技术上防止相关数字化信息遭到窃取和破坏。在档案数据化管理的同时,相关管理者还应当注意对相关信息原件的保护,建立相应的档案室,配备专门人员保护这些信息。严格限制有关人员对档案的获取,防止相关档案被篡改,进一步保证相关档案的真实性。与此同时,建立相应的档案室保护相应的档案原件也是防止数字化档案出错的有效方法,方便在有关数字化数据出错时可以找到相关原件进行更改和查询。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建立一个完善并且安全程度高的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挑战,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要做好充分的打算面对这一过程中的困难。要不断积累自身经验同时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的相关合作,积极探索同相关计算机网络企业的合作,不断壮大发展。要积极面对在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房地产档案管理数字化的风险调控,最大限度的降低存在的风险和危机,保障企业及用户的信息安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了房地产业管理现代化的机会,相关部门要利用好这一机会加快内部系统档案管理的升级,加快档案管理系统的内部升级,加强房地产行业的内部监管制度和外部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设施,建立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将数字化的有效成果充分运用在房地产管理上来,将科技成果真正运用社会发展中。

作者:刘熙华 单位:南平市建阳区不动产登记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蓉.房地产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J].办公室业务,2014(21):154~155.

[2]袁涛.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档案,2013(2):47~48,58.

[3]黄晓屏.房地产档案管理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39.

[4]王正月.数字化技术在房地产权属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6(21):217.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多校区;数字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9-0053-05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人口过快增长,使城市入学数量激增[1];又因社会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城市中小学“一校多区”办学模式也就应运而生,成了时展的新需要。通过课题组的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地方中小学都出现了多校区办学现象,此种情况几乎都出现在城市,且是在某一地区的优质学校,示范学校,如重庆的巴蜀小学、人民小学、重庆八中、巴蜀中学等。多校区办学模式开拓了新的教育发展空间,弥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地区教育差距。

多校区管理既统一又相对独立,尺度把握很重要,在目前多校区的管理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统一和践行难度增大。(2)团队合作精神减弱。(3)优质资源共享不够。(4)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减弱。(5)管理成本增加,费时低效。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多校区管理值得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当今国内数字化校园的技术日趋成熟,就其多校区管理本身而言,如何利用“数字化校园”的管理优势,让多校区协调发展,是我们探究的目标。

2.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检索,目前关于“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研究较少,并大多针对的是高校的多校区管理,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管理策略和模式,常见的有集权式管理模式、分权式管理模式、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分层与归口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等。数字化校园管理与传统管理比较,有其独特优势,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是多校区管理的有利手段,也是今后多校区管理的发展方向。而关于“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研究大都局限于高校或者是单校区。如:李湘海、刘淑梅等人提出了“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探讨”[2];公安院校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建构(陶珑.2009),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探讨(孔繁之.2010)等。常见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有三种:一种是直管式,即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式、网管中心式、宣传部式和学校办公室式;一种是代管式,由图书馆或教务处等代管[3];还有一种是CIO式,实行CIO(Chief Inform-首席信息官)式[4]-[6]。

从上述研究情况来看,对中小学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研究涉及极少,而利用数字化来进行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相关研究更少。目前国内数字化校园的技术已经成熟,但管理模式相对落后,基于以上原因,本课题把研究的核心指向于“借助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进行多校区管理,弥补或解决中小学多校区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办学质量,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3.课题研究的意义

(1)多校区办学是社会发展、城市优质教育资源扩散的必然产物,今后会越来越多,对多校区管理问题的研究,不仅仅是解决本校的管理与质量发展的需要,也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及借鉴意义;(2)多校区办学是一种分散式布点,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能很好发挥其管理功效,提高办学质量;(3)当下均衡教育、公平教育成为教育发展与研究的重中之重,而对多校区管理的研究会缩小地方或者片区的教育差距,促进均衡教育、公平教育的实施。

二、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发出高效、便捷的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2)提炼出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措施及应用策略;(3)构建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

2.研究内容

(1)调查分析多校区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归因;(2)开发利于多校区高效管理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3)探索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措施、策略;(4)探索及构建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

3.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首先经过文献分析和调查,了解多校区办学管理的现状,及我校多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现象背后的归因,提出解决方式,即借助数字化校园管理的优势进行多校区管理;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完善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数字化校园基本架构,开发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加强培训及应用,在应用中不断总结,并不断修改完善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反复在实践中去验证,分析提炼出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的有效措施,最后形成城市小学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其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三、研究结果

对该课题的研究,解决我校在跨校区管理上的时空局限,减少人力、物力成本,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高效,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通过近5年的实证研究,在多校区常规管理基础上,探索并构建出本校特色的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简称七层管理模型),其模式构建如下:借助数字化校园管理功能,依托学校常规管理模式(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以数字化管理方式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即在核心校区(主校区)的资源统一配置、管理下,各个校区又相对独立,且各有特色,即统筹集中与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借助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的管理功能,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将环境、资源、信息及管理活动全部数字化,通过校园网络这个高速通道,完成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从而实现多校区的数字化管理,突破管理的时空局限,提高管理效率[5]。其模式结构如图2所示。

图2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结构图共七层(简称七层管理模型),自上而下,中间部分有交叉,形成管理逻辑结构图,下面从“功能应用、元素解析、环境建设、应用措施等四个方面对七层管理模型分析如下。

1.七层管理模型的功能及应用

第一层:校长是首席执行官,具有最高管理权限,是管理体系的决策人;

第二层:核心管理团队是管理CEO,直接给校长提供管理思路及策略,负责信息化管理的统筹规划,并分别与课程部、德育部、服务部、信息部衔接与沟通,深入了解课程、德育、服务的应用需求,制订相应的应用及管理策略,是管理机制与保障机制起草者;

第三层:在多校区常规管理模式中,管理团队是校长的智囊团,是学校课程、德育、服务的顶层设计者,在虚拟的数字化环境下,管理团队给核心管理团队提供应用需求分析,为顶层设计提供建议和策略,同时为下层管理部门提供理论指导,督促与检查部门应用情况,实时回传统计数据。

第四层:管理部门是具体应用执行机构,对下层的应用模块进行具体操作,总结好的应用措施提供给上层分析。管理部门与管理团队是管理的中间层,也是管理应用的核心层,两者即交叉、又并列,可直接作用于应用模块和应用对象,对上提供应用思路及决策,对下进行应用检查、督促管理。

第五层:应用模块部分直接面向应用对象,是课题研究与探索的重点,含办公、教学、教务、德育、学习、教研、科研、资源、评价、后勤等10个管理模块,涵盖学校常规管理的方方面面,怎样把这10个管理模块用好,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才是实施数字化校园管理的关键。

第六层:应用对象是虚拟数字化管理终端应用的执行者与作用者,师生及家长会在这个虚拟的管理环境中受益,同时也会促进这个虚拟环境中各大管理平台的应用。

第七层:基础环境是数字化校园基本架构,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不行的,必须得有基础设施支撑,既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及管理平台的支撑。

2.七层管理模型元素解析

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七层管理模型结构图中,其基本元素只有3个如图3所示,即“人、环境、机制”。“人”是指在这个虚拟数字化环境下活动的所有“师生、管理者、家长”;“环境”是由虚拟数字化环境及基础环境组成,虚拟数字化环境是指实施数字化校园管理所需各类软件管理支撑平台;基础环境是指实施数字化管理所需的基础硬件设施、校园网络平台、基础服务等,这里主要指基础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包含相应的管理机制及保障机制,管理机制是管理团队制订的管理、应用、奖励措施等,通过实践应用达成研究预期目标;保障机制是由顶层设计的相关应用制度,以及软硬件平台及虚拟环境建设所需的各种支持保障。

人、环境、机制三者是个有机的统一体,同时又相互影响,在七层管理模型中,环境是基础,是先决条件,机制是管理应用的保障,是必要条件,人是应用者和实施者,是主体,三者缺一不可,必须同时存在并有机协调才能发挥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的有效性与高效性。

3.七层管理模型环境建设

该模型的第七层是基础环境,是底层建筑,要实施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只有上层建筑是不行的,必须得有基础设施支撑,只有根基稳健,才能为上层访问、应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后台保障,为了达到研究目的,从2012年课题立项到现在,学校累计投入500多万元,用于完善多校区数字化校园基础环境建设。

(1)完善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班班通建设、网络中心建设、移动终端教室建设、功能室建设、无线网络建设等。(2)数字化校园软件校本化。学校筹资自购一套正版“综合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并获得70%的源代码开放,学校技术人员进行二次开发,为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提供了软件平台保障。

二次开发的多校区数字化管理系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各个管理部门实际使用出发,按需定制,分管理模块构建,针对性更强;二是减少原系统很多无关程序干扰,二次开发后使用更简单,更方便;三是定制开发系统的可移置性更强。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的建成,实现统一接口、统一认证,实现真正意义的数字化管理。

4.七层管理模型应用措施

该模型中的第五层应用模块的实践研究,使我们的管理落到实处,并提炼出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有效应用措施,解决为了多校区在常规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表1所示。

在管理过程中,课题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加强应用,对以上10个模块反复进行调整修改,以满足我们管理的需求。

四、分析和讨论

1.研究成果分析

经过近5年的研究,本课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达到了研究预期目标,解决了我校在多校区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难题,在区域范围内起了引领示范作用。

七层管理模型的构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借助数字化校园管理功能,依托学校常规管理模式,以数字化管理方式实现多校区的高效管理,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该模型把与“人+环境+机制”有机结合,线上线下的结合,数字化与问题的结合,有效实现多校区跨越时空的管理,其结构合理,操作简单,可移置性较好,具备数字化校园环境的多校区学校都可借鉴,目前我校应用效果较好。具体应用效果如表2所示。

2.社会反响分析

(1)远程帮扶,引领示范。

借助课题研究成果,为12所捆绑帮扶乡镇学校远程送去优质教育资源,分享我们的优质课例,助推乡镇学校发展。

(2)经验介绍,成果分享。

课题研究经验多次在区内交流,市级平台交流2次,部级平台交流2次。

(3)媒体报道,引领创新。

多篇研究成果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重庆日报、重庆商报、巴南日报等用大版面,对我校课题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4)云课堂,示范引领。

多次举办市级区级“云课堂”现场展示课,得到全国领导专家的好评。

五、反思与建议

该课题是针对我校逐年扩大办学规模,形成集团化办学后带来的管理瓶颈所提出的,目的在于解决跨校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多校区协调发展,使我们的管理更有效、更便捷,通过前期的探索,尽管取得了以上成果,但有不少问题还亟待进一步研究。

1.研究反思

(1)经费保障问题。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每年用在数字化建设上的费用相当可观,设施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需要学校持续的投入。

(2)教师应用的问题。

在推进数字化管理上的应用相对比较好,而一线教学整合上还有差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意识相差很大,因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整合应用推进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资源和平台不完善的问题。

多校区数字化校园管理要依赖于七层管理模型的第五层10个应用模块,但目前的多校区管理平台还不够完善,地方和国家大的资源平台正在开发以及后期衔接整合问题等都需在今后的推进研究中解决。

2.推进建议

在今后的推进深入研究中,针对前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操作措施,分块突破。如:一是教师应用可加强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加大奖励力度,调动积极性;二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可适当引进社会力量,校企合作;三是多与市级、部级研究管理部门沟通衔接,寻求指导与帮助,解决学校研究力量不足等困难;或借力高校,聘请专家、顾问指导课题,增强其课题研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谢利苹.教育公平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1).

[2]李相海.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探讨[J].大众科技,2009(5).

[3]孔繁之.高校数字化校园管理模式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6(7).

环保数字化管理范文9

纸质文件的数字化文本按照其产生时间的不同,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实行双轨制的机构在文件(收文、发文、内部文件)进入运转程序时就将纸质文件数字化;第二类是对已经处理完毕或处于中间处理环节的文件进行数字化(广义上包括馆藏档案数字化),这类数字化文本主要是实行双套制的需要。笔者认为:第一类纸质文件的数字化文本属于电子文件的范畴;第二类纸质文件的数字化文本不属于电子文件,属于纸质文件的副本。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电子文件含义的角度分析

电子文件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定论,一般认为,电子文件是在数字环境中生成(创建或接收)并存储的文件[1]。这个定义主要包括“数字环境中生成”及“文件”两方面。首先,电子文件是在“数字环境中生成”,这意味着是在电子环境下生成,这里的“生成”指在业务活动过程中直接生成于电子环境而不是在业务活动结束后通过转化进入电子环境[2],即文件在形成之初是直接在电子环境下生成的,不是在文件的某个处理环节进入电子环境,不是单纯地用技术手段改变其表现形态。其次,电子文件具有文件的属性,同纸质文件一样,电子文件具有原始记录性,它是对文件形成单位某项业务活动的直接真实记录,不是事前搜集或事后编纂而成。

在纸质文件处理环节开始时就进行了数字化的文本与计算机中直接生成的原生电子文件性质相同,这类数字化文本在纸质文件形成之初就进入了电子环境,属于在电子环境下生成的;由于业务人员办理纸质文件的同时也对这类数字化文本进行办理,这类数字化文本的运转贯穿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可以真实、全面地记录业务活动的进展情况。对已经处理完毕或处于中间处理环节的纸质文件数字化,只是利用电子技术手段改变了文件的载体形态,并没有改变该文件直接生成于传统环境的事实,这种情况下的数字化文本不属于电子环境下生成的;这类数字化文本没有完整的运行和处理过程,不能涵盖纸质文件运转之初的相关信息,也就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业务活动情况,现行效力有限。

因此,第一类数字化文本符合电子文件的含义,属于电子文件;第二类数字化文本不符合电子文件定义,不属于电子文件。

二、从电子文件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

电子文件由内容、结构、背景信息三要素构成。内容指文件中包含的表达作者意图的信息;结构指文件内容信息的组织表达方式;背景指能证明文件形成环境、形成过程、存在状态以及和文件之间相互关联的信息[3]。电子文件这三要素缺一不可,要保证电子文件的信息完整就必须要保证这三要素的齐全,尤其是背景信息更被称为管理电子文件“不可或缺的元素”。纸质文件的这三个要素有机融于一体,而电子文件的三要素通常是分别存在的,其中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和结构多通过元数据表现出来。

第一类数字化文本具备电子文件的三要素:内容与原纸质文件一致,即文本中包含了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技术手段可以使信息表达方式与原纸质文件保持一致;由于较早进入电子环境,元数据完整,这类数字化的文本可以保留齐全的背景信息。第二类数字化文本即使可以做到纸质文件的原文原貌数字化,其背景信息也是不完整的,因为电子文件的背景信息要在文件运转、保存过程中随时生成和捕获,电子文件背景信息的收集应在文件形成时就开始着手,而这类数字化文本进入电子环境时已错过了文件前期背景信息收集的时间,这类数字化文本由于进入电子环境较晚会造成纸质文件数字化以前的相关信息缺失。可见,第二类数字化文本不具备电子文件的所有要素,不属于电子文件。

三、从电子文件管理的角度分析

我国对电子文件的管理起步不久,电子文件的管理以独立行使职能作为目标,即建立独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不再把电子文件作为纸质文件的附属物。为了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电子文件的管理强调全程管理与前端控制的管理原则。“全程管理”建立在“大文件”基础之上,是一种过程管理、系统管理、全面管理;“前端控制”要求及时采集、存储数据并实时追加相关数据。电子文件管理还要求电子文件具有完备的元数据体系[4],这要求电子文件管理不仅要注意对文件信息的管理还应注意对元数据信息的管理。加强电子文件的规范管理首先需要我们明确电子文件管理的对象,我们可以依据这两类数字化文本的性质判定其是否适合进入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第一类数字化文本在纸质文件进入文件处理流程的开始就进入电子环境,能够统筹管理文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也可以控制到文件形成之初的相关数据,即可以依据全程管理、前端控制的原则对其进行管理,有利于建立独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第二类数字化文本不是前端控制的产物,也不能对其进行全程管理,因为这类数字化文本的数字化时间较晚,造成了原来纸质文件的很多属性和要求无法在电子文件管理系统中进行控制和实现,这些数字化文本的很多“前端”信息只能在原纸质文件中找到,这类数字化文本的“全程”需要附加上纸质文件的相关阶段才能完整,所以,这类数字化文本不符合电子文件管理原则,不能独立地为电子文件的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这不利于构建独立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第一类数字化文本符合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要求,这类数字化文本可以进入电子文件管理系统;第二类数字化文本不宜用电子文件的相关管理方法进行管理,最终只能进入一个日常提供利用的信息传输系统。

四、从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角度分析

电子文件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它提高了信息管理水平、有利于文档管理一体化……但目前我国对电子文件的证明力尚无明确规定。相关调查显示:73.6%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及其直属企事业单位生成的电子文件无法独立发挥文件的证据效力[5]。电子文件的法律证据性与电子文件在当代和未来的价值、地位密切相关,但我国电子文件法律证据力的实现还存在多方面的障碍。因此,给数字化文本定位以及明确电子文件范围时也应从改善电子文件应用现状、促进其法律效力确立的角度出发。

第一类数字化文本经历了文件处理的各个环节,完整反映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具有凭证作用,这类数字化文本的三要素齐全,这些都有利于电子文件将来具备法律证据性。第二类数字化文本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在文件利用过程中保护原件、查找方便,不能完整体现文件办理过程,不能单独发挥原始的凭证作用,再加上背景信息的缺失会极大地影响其法律证据效力,这类数字化文本若被列为电子文件不利于将来电子文件法律证据效力的确立。从这个角度分析,第二类数字化文本也不适于被看作电子文件。

参考文献:

[1]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信息化社会的基石.电子政务2010(6).

[2]王秀峰.数字化的纸质文件不是电子文件.北京档案2003(1).

[3][4]金波丁华东.电子文件管理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