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集锦9篇

时间:2024-03-25 09:57:52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1

论文摘要:传统的以显性为主的教育方法由于过于直白和彰显,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而隐性教育由于其“润物细无声”的特点,越来越被受教育者所接受。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它要求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大量的实践与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教育的接受率,减弱了教育的有效性,危害极大。笔者认为,加强隐性教育是消除逆反心理,增强教育有效性的最佳途径。

    一、隐性教育的特点

    江泽民同志指出,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这种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事实上就是隐性教育。它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是指教育者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在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受教育的情况下,自觉自愿或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某种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因此,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1)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显性教育的内容是外显、直白、明确的,而隐性教育的内容则是内隐、迂回、不明确的,但时时渗透在受教育者生活周围,虽不为大家所注意和重视,但能有效地对受教育者发挥影响。

    (2) 教育手段的间接性。显性教育的意图和方法是“赤裸裸”的,一般采取正面的灌输教育。而隐性教育则是采取“迂回”的渗透式的教育方式,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一般是间接接触的,教育者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通过语言诱导,形象暗示,情景感受等等手段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3)教育途径的开放性。由于隐性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有意或无意通过直接体验或间接观察获取某种经验的过程,它摆脱了教育者对教育因素的控制,学校、社会、家庭各种因素均可成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需要、接受能力和身体条件适时选择活动时间和空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隐性教育称得上“无课堂”教育或“跨时空”教育,它的教育途径是开放的。

(4)教育效果的长效性。心理实验证明,对于灌输性或诱导性过于明显,强度过大,人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选择自由受到限制,容易激起对这种信息的抵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隐性教育摒除了“赤裸裸的教育形式”,以间接、不易为人们发现的方式所呈现,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思维的批判,在没有明确目的、没有意识的情况下接受某些信息。这样不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作用持久。

    正因为隐性教育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可以起到显性教育无法比及的作用,因而,它可作为显性教育的补充,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更丰富、更完善,效果更有效、更持久。因此加强隐性教育不仅是必然的,也是极其重要的。

    二、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科教育这种显性教育为主。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认识的解放,传统的以显性为主的教育方法由于应于直白和彰显,己越来越不符合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不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因此我们必须越来越注重隐性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普及,在为学生们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供有利条件的同时,西方一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思想也乘虚而人,使一些学生对“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产生动摇。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在为人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蔚然成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思想观念渗透到校园,导致学生思想观念混乱和价值观失落,对现实生活感到困惑,对党、政府产生怀疑,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也采取抵制态度,为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要解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显然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已力不从心,因此,需要借助隐性教育进行补充,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受教育者心理发展变化呈现新的特点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的思想、心理存在“自身免疫”效应,即当外界思想进人人的头脑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会形成一个防护层,抵制外来思想。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要实现人的思想转化,就不能一味进行显性教育,而要根据人的心理特点的变化,重视隐性教育。尤其是在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阶段,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心理发展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此时教育者采用正面的“灌输”教育这一显性教育方式,就容易导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从而降低教育的有效性。

   (1)独立性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就业要自主择业,经营要自负盈亏,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主要靠自己安排.因此,全社会增强了独立意识。人们的独立性增强了.学会了自我思考,自主选择,任何人都不会盲目相信他人或政治集团的说教。

    (2)叛逆性增强。现代社会的学生思想解放,思想的批判性、独立性明显提高,他们崇尚民主,反对“一言堂”。他们敢于怀疑,不惟书,不惟上,不惟权威,不人云亦云。但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容易造成认知上的不坚定性、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在认知上易出现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加上独生子女增多,家庭 “保姆”式的溺爱以及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更易导致他们思想上的叛逆和否定。因此,你越是强调的东西,就越能受到他们的抵制;你越是淡化的东西,就越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3)趋利性增强。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导致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由重政治转向重经济,由重精神转向重物质,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思想观念十分普遍,这些观念渗透到校园,必然导致学生的政治热情下降,理想、信念淡薄,道德水准滑坡。对直白的显性教育必然产生抗拒心理。

  (三)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知识面宽、能力较强、个性完善、素质全面的新型人才。尽管显性教育对此担负着主要任务,但是,由于受到教育内容、方式、环境、时空等的局限,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素质教育的效能。而隐性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素质教育范畴,能为主体的素质生成与整合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比如丰富的文化活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的教风学风与多彩的集体生活,可以陶冶情操、锻炼心智、净化灵魂和感悟人生,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生活能力。所以从长期来看,隐性教育更有利于受教育者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三、加强隐性教育的对策

    (一)寓教于乐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人在轻松、愉悦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思维想象最活跃,精神系统的活动最顺畅,对所传信息容易人耳人心,反之则容易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因此学校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知识竞赛、座谈讨论、报告演讲、社会调查、书画展览、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等。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能自然地受到感染,在感染中接受教育,使教育过程和内化过程同时展开,收到良好效果。

    (二)情感陶冶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诗),思想政治教育要“感人心”,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教师要对学生注人最真挚的爱,在人格上尊重他,在生活上帮助他,在心理上关心他,在能力上信任他,在学习上鼓励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自然会赢得学生的亲近与敬佩。教师与学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环境熏陶

    历史上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通过设置一定的环境,营造一种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绪和智慧,可以做到形真、情深、意远的统一。这里所讲的环境既包括校容、校貌、设施设备等外化的“硬件”环境,也包括正确的舆论氛围、进步的人文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内化的 “软件”环境。优美的校园,明亮的教室能使学生产生清新舒适的感觉,形成奋发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而丰富多彩的活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自我教育的目的。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2

[论文摘要]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上海等地甚至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时,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齐目标层次过高而且不十分分明。这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观念势必会降低高技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的现状等因素,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区分教学目标、内客等方面的层次性。

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不是内在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定位,而是一次性的、理想化的一元化定位,即不分教育对象自身存在的思想境界、人生观念、道德意识、接受能力等差异性,而且目标要求还是“高、大、全”:“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同时,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理想是一种对人的价值关怀、意义关怀。在一定的意义上,思想政治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通过现实的活动而将理想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中体现着人的价值,提升着人从实然自我向应然自我的发展,“培养有理想的人”。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有理想”几乎从来都不是凡夫俗子对其职业、生活等的憧憬,而是被演绎成为共产主义理想。诚如邓小平所言“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样,在追求理想道德、理想人格的教育中很大程度上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取向,容易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走向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极端。把宴然和应然、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理想教育不仅是空洞的,往往也是低效的,而且极有可能走向反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目标上分层次的原因

上述的层次过高而且不十分分明的培养目标,会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用同一的内容,采取“齐步走”的方法教育处于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受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心理、智力、情等的差异,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这种急功丘利、急于求成的观念,因为缺乏成就最终目标的切实可行的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势必使最终目标成为空中楼阁,从而降低高校卷育有效性。所以,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当务艺急是通过确定符合学生与社会实际的、有层次的思想政治教亨目标,并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笔者主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童育的目标、内容分层次的理由如下:

1.中国已经逐步进入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9%,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2004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5%,已经率先进入普及高等教育阶段。相应地,“大学生:从天之骄子到‘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换成现在常用的说法是由过去的精英:“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演变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那么,相应的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应该确立为首先是使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掌握一定知识技能的能够自食其力的个人。完成这个任务已经实属不易,毕竟在2004年9月时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为73%;其次是侧重道德与法律的教育,旨在把绝大多数大学生培养成一个遵守基本的道德、法律,一个明白个人应该享受的权益、必须履行的义务、可能承担的责任的社会人——公民缔民,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最后是使少数大学生接受体现我国高等教育阶级性的无私奉献、共产主义等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上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前提是身心健康的个人,再次是遵守基本的道德法律的社会人,最后才是具有共产主义等品质的接班人。

2.与大学生的现状、社会现实相对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定位的基础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合格公民缔民,这不仅符合上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也符合事物自低向高发展的逻辑顺序,更符合当前大学生心理、智力、情感的实际。如果我们看了下面一组数据后,我们会对大学生的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项调查显示:1965年,青少年犯罪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约占33%,其中大学生犯罪约占1%;“文革”期间,青少年犯罪钎始增多,占到了整个刑事犯罪的60%,其中大学生犯罪占2.5%;而近几年,青少年犯罪占到了社会刑事犯罪的70%至80%,其中大学生犯罪约为l7%。值得重视的是,在大学生犯罪中,盗窃案约占70%。J不容忽视的是。不仅大学生犯罪率呈令人担忧的大幅度增长趋势,而且从“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到马加爵残忍杀害多位同学等案件,也凸现了令人瞠目的大学生犯罪恶劣程度。事实上,“任何有群众的地方,大致都有比较积极的、中间状态的和比较落后的三部分人”,从方法论角度讲,这种判断也适用于大学生群体。所以,针对大学生的现状,有人士主张依据学校类别来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尤其强凋已经更多地成为职业养成之所的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应该不同于其他大学的大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定位的基础是培养身心健康的个人、合格公民/市民,也符合我国的现实。1978年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导致个人从建国后长期的“政治人”转向市民。在解放后30年高度政治化的大一统社会(其特点是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与社会生活都表现为政治活动与政治生活)中,大众当中所流行的也是高度政治化的革命理想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观(积极参加政治运动,入党或当劳模)。那么,1980年代后期以来,上述两种价值观都逐渐地变得由盛而衰,由衰而绝,取而代之的是世俗主义、实用主义、物质改善主义、甚至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这是第二阶段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意识形态导向的政治社会向市场导向的消费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尽管这种转变有着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个人不再被视为道德高尚、政治觉悟高的个人,而是趋于现实、承认个人合理利益要求(如合法致富光荣)。对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在尝试着进行调整,我国《民法典》草案一度提出遗失物拾得人有权获得保管费或报酬,把个人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现行“民法通则”没有明文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即“第79条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在新中国成立后,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大公无私奉献精神被广为颂扬,“拾金不昧”更是作为这类精神的代表被大力推广宣扬和身体力行,以至于我们大多数人一直都是把拾金不昧当作传统美德而不是法律义务来看待,当作最基本的公共道德来遵守。这实际上一定程度上把个人视为“活雷锋”,显然拔高和夸大了普通人的思想意识觉悟程度,忽略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对利益的要求,这样做容易导致拾得人失去归还的动力。我们不要忘记“见财一半”的俗语,这个俗语说明我国古代历朝拾金不昧也并非不给予报酬,像清律就明确规定,捡到遗失物,一半还失物之人,一半当作奖赏给拾得人。有学者认为,我国《民法典》草案摒弃了民法通则的有关条款、规定了遗失物拾得人有权获得保管费或报酬,从而把个人由假想中的道德圣人恢复为普通人。事实上,通常个人也的确是个凡人。1300人参加“央视东方时空调查——拾金不昧是否该有经济补偿”网上调查,有80.8%的人认为“应该”,只有15.5%认为“不应该”。可惜的是,目前公布的民法典草案,迫于舆论压力等原因也不再坚持使得人拥有酬金请求权了。

3.其他相关主张。(1)十五大报告,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就提出了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即主导性与层次性统一的原则“提倡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鼓励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早在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所通过的《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但是,长期以来,受历史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用一个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做法。这反映在教育目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规定上,也反映在统一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3)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彼此间是有层次的,从修身、齐家、治国到平天下,即以自我完善为基础(个人道德修养的过和方法是正心、诚意、致知、格物),通过治家庭.直到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卜,成功的饥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糠济下”的思想。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网络优势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张晓兵(1969-),男,河南方城人,黄河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南郑州45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2-03

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课堂教育、导师培养和研究生工作部门的管理等,网络优势尚未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研究生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没有被充分利用。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受招生规模扩大、学程短、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等多方因素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有规模地展开,实效性也难以增强。从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的实际出发,寻找适应研究生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的问题。

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研究生思想和行为实际的要求,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时效性、内容海涵性、资源共享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等优势,很好地适应了研究生学习、科研、社交、娱乐等需求,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科研电子化和社交娱乐网络化趋势已经愈加明显。另一方面,研究生班级作为研究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对研究生进行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结合点,是研究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掘和利用,对落实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网络优势为依托,发挥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积极探索适合研究生思想和行为特点的有效途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将研究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分为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方面,其中认知是先导,情感是动力,意志是保证,行为是结果。丰富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建设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增强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了解,通过正面灌输培养情感、形成意志、引导行为,从而保证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1.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可行性。网络信息内容的海涵性和多媒体兼容性,以及近年来网站建设技术操作的简易化,为充分发挥班级成员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来建设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如今,网页编辑可以采用“所见即所得”模式,无须复杂难学的计算机代码知识,也可以建设自己的专题网页、论坛、博客、空间,实现文本信息、图片上传、音频视频插入等多种功能,还可以选择多种风格各异的网页模板风格,实现内容与形式双优化,增强了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通过建设和完善班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用又新又好、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丰富班级文化生活,提高班级成员的理论修养和政治觉悟,使研究生在各自由不同导师负责培养的情况下仍然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确保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达,保证了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2.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言论立场上要与党和国家宣传弘扬的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内容的选取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能起到导向作用。例如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宣讲、各大主流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精华摘要、学校官方公告通知、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的名家名作赏析等。此外,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内容还要具有针对性,体现班级特色,考虑班级成员的兴趣倾向。找到思想教育与专业研究的结合点,如对专业领域内的伦理、价值追求问题的思考,或者对高尚科学精神和学术品德的提倡,都是值得尝试的结合方式。这些既体现主流教育思想又具有研究生班级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接受度和有效性是可以预期的。

3.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增强吸引力。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形式要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首先,在网站各版块的设计上,要体现班级成员的多元化需求。不仅要有“理论前沿”“经典品读”等理论性、思想性较强的版面,还要有“时事热点”“实践园地”等社会性、实践性、互动性较强的版面,与班级成员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访问量。其次,在网站编辑中要注意运用多种媒体形式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如图片、声音、视频、Flash等,充分发挥网络的兼容性优势,用图文并茂、声色俱佳的网站形式,吸引班级成员兴趣。此外,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征集班级成员建议,完善网站建设。

二、开辟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体现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1.开辟研究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的必要性。研究生群体所处的年龄段,决定了他们处于人生中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面临各方面的复杂抉择。学习、生活和就业压力并存,心理负担较大,可以说基本上每个研究生都会遇到一些思想问题。但是由于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化和研究生管理方式的相对宽松,使得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程度和集中深入程度都难以达到,变得“高高在上”。因此,充分发挥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功能是研究生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通过在网络上开辟班级情感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网络交流的开放性、平等性优势,畅通言路,疏导结合,使研究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班集体中得到表达和体现,研究生的矛盾和思想问题有了反馈渠道,这有利于研究生工作部门在充分了解研究生的基础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研究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方式,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增强时效性。

2.班级网络情感交流的实现方式。班级网络情感交流可以通过交互式聊天软件或者班级论坛、博客圈、公共邮箱等方式来实现,每种方式各有优势,可以结合情感交流的不同情境灵活运用,是表达研究生个人情感、体现研究生班级友爱、疏通研究生思想和心理矛盾的渠道。例如,当某些班级成员遇到思想挫折又不好意思在现实中表达,或者想表达而身边没有倾听者时,就可以通过班级QQ群或语音房间,向同学朋友倾诉,寻求心理帮助,如果班集体能在此时适当介入,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帮助该同学战胜挫折,则更能以情感人,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以情感人”的力量。

另外,班级网络情感交流渠道还是进行学术探讨与交流,培养融洽集体气氛的地方。班级成员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或者当下某件社会热点的讨论,集中见面开会不好实现时,通过班级QQ群等进行网络会议,大家各抒己见,同样可以实现实时交流,并且一些在当面讨论中寡言少语的班级成员更有可能会在网络会议中表达许多想法,网络交流的平等性、开放性优势,会使班级会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是传统的交流方式所不能比拟的优势。

三、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培养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促进良好班风形成,从观念意识层面指导班级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使班级成员自觉把班风中蕴涵的高尚的情操作为自己的追求,从而形成稳定的意志,这种稳定的意志反作用于班级文化,促进了良好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形成。

1.培养健康向上班级网络文化的必要性。研究生班级中通常存在主动分子与被动分子、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的情况,这种参差不齐的情况是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通过丰富的班级活动和积极有效的班级成员沟通,密切班级成员联系,以先进带后进,以主动带被动,以积极带消极,实现班级成员团结共进,形成整体效应,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以及独立思考、开放创新的良好学风,是优化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点。由于研究生个体独立意识强,且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集体组织活动时通常参与率不高或积极性不强。但是,在网上却通常能“聚到一起”,同学们在网上碰见时也会打个招呼,聊上两句。在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这种方式,用大家喜欢的、常用的方式来教育大家,“投其所好”,其良好效果是可以预期的。此外,健康向上的班级网络文化也是防止网络沉迷、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倡导文明的重要途径。

2.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培养班级网络文化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班级博客圈、班级聊天群等开放式互动途径,个人博客、私人聊天室、电子信箱等单线性互动途径。开放式互动途径适合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培养班级团结融洽的气氛以及共同学习进步的班风。例如,通过建立班级博客圈,实现班级成员博客互访,共同学习、互相交流、共享资源,提升班级成员学习状态,形成有竞争、有合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班风和学风。单线性互动适合班级个别成员进行深入交流探讨,虽然交流广度不如开放式互动途径,却具有深入细致、影响持久的优势,有利于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例如,很多研究生都有在网络上写个人日志,表达思想、观点或情绪的习惯,班级成员通过个人博客互访,彼此了解,相互交流,可以使积极向上的氛围得到传播,消极低落的思想得到化解,正确的观点得到传播,错误的观点得到纠正,从而实现以先进带后进、以积极带消极、以主动带被动的班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机制。

四、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并体现在实际行为中,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化成功的标志之一。利用“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则是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外化,增强班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方式。

1.利用“网络班级”进行研究生自我教育的可行性。“网络班级”其实就是班级形式在互联网上的虚拟化,通过在某些校友交互网站创建网络虚拟班级,班级成员注册登录,用班级公告栏、班级留言板、班级日志、班级相册、班内信件群发等网络功能,来开展班级工作。需要说明的是,“网络班级”并不会也不能代替实体班级,只是由于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个体独立意识强、生活、学习、科研及实践活动相对分散,造成研究生班级组织难以集中管理,所以要借助“网络班级”来实现班级日常管理,这是研究生班级思想政治教育实际的需要。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标志,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落实的归宿。”研究生班级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建立在研究生班级成员的人格社会化基础上。研究生作为高层次的知识人才,社会化程度较高,已具有稳定成型的世界观和一定的知识基础,人格特点有明显的独立性、自我约束性和社会合作性,具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基础。

利用“网络班级”这一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贯穿其中,充分利用研究生网络使用率高、使用时间长、对网络媒体形式兴趣浓等特点,更好地引导他们通过自主的学习、独立的思考、自觉的参与以及集体的交流、互利的合作、竞争式的学习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通过“网络班级”进行自我教育的实现方式。“网络班级”适合班级管理工作的特点,且便捷好用,具有趣味性和时尚性,富于吸引力。班级工作中的许多事务,如班级通知、班级提议、班级成员讨论投票、班级资源共享、班级联谊等,通过“网络班级”都很容易实现。

“网络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班级公告通知。通过“网络班级”进行班级公告通知,是一种稳定、持续的信息传达方式。班级负责人在“网络班级”上班级公告后,班级各成员登录查看,省去了短信或电话逐一通知的麻烦,并且可以传递更多信息,清楚明白地将班级事务传达到人,班级成员的意见也可以通过留言系统及时反馈。

第二,召开网上班会。“网络班级”兼具了BBS的开放式讨论功能,班级成员可以就某一主题进行留言讨论,实现实时交流,网络系统会自动按信息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留言进行排序,不会出现场面混乱失控的情况。网络发言内容一经就自动保存在网页服务器中,不必专设会议记录员。由于发言可记录、可复查、可保留,班级成员在发言前会进行更多理性思考,防止了实地会议中发言的随意性,有益于提高议事效率。

第三,共享班级资源。“网络班级”的资源共享功能可以用在研究生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理论学习、学术文章讨论、课题研究资料、应用电子软件分享、集体活动照片展示等。这些资料都可以通过网络服务器的文件存储功能实现永久保存。

第四,进行班级交流和校友交流。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络班级”载体网站实现校友搜寻和互动,设定搜索条件找到符合交流需要的对象,通过互访、留言,实现各个学校的各个班级及其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是实际生活中的交流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此外,还可以根据班级自我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发挥网络优势,灵活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于淑华,庄岩,于德华.发挥网络优势,加强研究生班级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重要性

一、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社会生产实践而提炼和浓缩出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道德规范,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以“讲仁爱、重民本”为核心的政治治理观、以“守诚信、崇正义”为代表的道德情操观、以“尚和合、求大同”为特征的社会理想观是其主要内容。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超越,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由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体现了中国优秀的思想精神、道德情操、信仰追求,成为人们追求的美好远景和高度行为自觉的规范。红色文化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始终。时代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华民族的共同意志和思想状态。时代精神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是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精神支撑。

二、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坚定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中国梦是指实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要弘扬中国精神,要凝聚中国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红色文化是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精神保障,时代精神是中国道路不断拓宽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精神的根源,红色文化是弘扬中国精神的优秀素材,时代精神是中国精神的当代注解。中国力量中最具意义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时代精神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三大支柱。通过学习中华优秀文化,高职院校学生可以认识到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有文化上的原因。因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需要文化的复兴。中国梦又具有现实性,这就要求学生去实践,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恰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学生通过认识和理解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激励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总之,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加深了高职学生对中国道路选择的必然性、弘扬中国精神的重要性和凝聚中国力量必要性的理解,进而增强他们对中国梦的理解,坚定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二)助力高职院校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反映了中华民族和当代中国的精神追求和r值标准。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想信念、诚信意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因此,中华优秀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在学生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道德营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体现的精神和价值,传承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重要资源,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时代精神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弘扬时代精神的归宿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目标。改革实践中形成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是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连接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重要纽带,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三、结语

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提炼中华优秀文化的理念和价值,将其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两者的有机契合,进而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丁凤云.红色文化: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N].光明日报,2013-11-0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摘要: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机制,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从而切实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新形势、新情况,带来了新任务、新问题,呼唤着新思路、新对策,更需要新的教育理念,引导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新的理念、新的内容、新的方法、新的手段和新的机制,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首要问题,对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教育目标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种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高等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前提。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一个国家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的集中体现,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要的核心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标定位体现着国家、社会的期望和要求,反映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追求,预示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及其结果,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整个过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代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向和未来,规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也是衡量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效的尺度。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任务的变迁及教育对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服务,它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培养目标。在革命战争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革命者;建国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培养目标自然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性,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应有自己的特殊性,有必要重新定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没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或目标定位不正确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盲目性。我国多年来的教育之所以矛盾重重,陷入一个个难以走出的怪圈,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实效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出在教育目标上。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定位中尚存在缺位、错位等现象。

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精神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思想先导,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实效的先决条件。任何教育行为都应以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教育理念正确与否关系到教育创新的成败。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没有教育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教育理念是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教育改革与进步必须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的目标必定是片面的,教育的行为必然是短期的,教育的发展必将是被动的。在教育创新中,更新教育理念,突破和超越原有的思维方式是最具有前提性、迫切性和艰巨性,因为所有的社会实践与变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人是有思想的,人总是在自己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态度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活动,并体现着自己所追求的价值方向。

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发展的实际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进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创新,其实质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扬弃或超越。教育理念创新过程,是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理念,总结现实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炼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教育理念的过程。教育理念创新,不仅是现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新的教育理念还表征着未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趋势。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产业化、大众化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要实现八个转变,即从传统的社会本位论转到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的统一;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从以继承为中心转到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以灌输为中心转到灌输与渗透的有机结合;从单纯的理论说教转到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从习惯于主导性教育转到主导性与多样性教育相结合;从以应对考试为中心转到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从精英教育时代培养社会精英、国家干部转到大众化教育时代培养好公民和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创新,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也要随之更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二者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的建构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实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不仅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而且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诸多因素决定的,特别是由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其基本内容是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变化而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不断充实和丰富发展教育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这些基本内容构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核心,反映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但是,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环境和青年学生发展情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要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地创新,要始终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新性。当然,提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创新,不是离开已经形成的内容体系另搞一套,而是要对原有陈旧的理论、重复的内容加以调整,不断充实新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教学内容。

现阶段,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开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健康观和法制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

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创新

在整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制约和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实现程度。教育方法是架设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之间的桥梁,是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它的作用在于实现教育的目标,完成教育的任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形成之后,作为知识性工具具有相对独立性,同时,一定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总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思想特点而创造出来,因而具有时代适应性与个体针对性。当时代背景、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以及人们的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时,原有的方法必须随目标的变化、理论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问题。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最根本的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法单一,师生双向交流差,教学实践环节少,在新形势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局限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方法的不断创新,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进一步科学化和现代化,才能不断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要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科学型转变,从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交流型转变,从显性型向显性与隐性结合型转变,从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

五、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的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保证。教育评价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创新是否达成的一个重要验证基准。随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的创新,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创新。教育评价是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系统的观点衡量实际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存在着一个教育效果的问题,只不过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本身的特殊性,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较之于一般的教育评价会有更多的特点和更大的难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为依据,运用有效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化,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地开展教育评价活动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更多地停留在经验水平上,这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科学化的要求很不适应。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由于专注教学结果的评定,因而特别重视期末终结性考试,轻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由于专注知识和技能的评定,忽视其他教学目标实现情况的评定,而考试又是评定知识和技能的唯一手段,因而考试的标准就成为学生事实上的奋斗目标。这样,考试就成了教学的指挥棒,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教学评价导向机制,时常使教学陷入应试教教育的怪圈。另外,对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测评仍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对学生在非认知因素、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的测评,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手段,使评价机制的构建和运用受到制约。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缺乏坚实的科学依据,操作性较差,而且体系过于庞杂,影响了教育评价的信度和效度。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工作的深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的“瓶颈”作用日益显露,逐渐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主要难题。因此,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机制刻不容缓。

在新形势下,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评价工作,就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索符合新生代的成长规律和新时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工作思路。要由注重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结果的评价发展为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目标、条件、过程和结果的系统评价;由对学生过于强调认知目标评价发展为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统一的全面评价;由单纯采用测验手段的定量评价发展为采用多种手段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由关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评价的管理和选拔功能功能发展为重视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由单一的他人评价发展为多元主体的评价。

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关键在教师

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关键。办学最重要的是教师,教师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和教学的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他们的人格形象好坏和人格力量大小,直接影响到受对所讲内容的接受和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具体组织者与实践者,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的主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主体。实践证明,只有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才能从组织上加强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顺利开展;只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担当起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重任,从而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局面。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集中体现在创新主体,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者,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的国家的创新体系输送人才和直接提供科研成果的双重任务。因此,创新者自身的素质就成为能否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观念、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质,较全面的能力素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

七、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主题在学生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性;实效性

作者简介:何如一,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贺志明,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湖南 长沙 410131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3―0187―03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也必然面对许多棘手的难题。认真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成就、经验,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创新,卓有成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一件意义重大又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这既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要求。“体现时代性”,就是要从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念、体系、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其与时代同步伐,滞后和超越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定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实际上,唯有体现了时代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具有先进性。在当前,“体现时代性”,从内容上讲,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反映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握规律性”,就是要遵循大学教育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和认知的规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只有认识、把握了这些规律,并自觉地使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才具有科学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建设必须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为依据。“富于创造性”,就是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永葆生命力的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创新,就要正确地总结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实际上,建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和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创新的财富。思想政治理论创新的动力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实践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直面现实实践,不能回避现实。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还要充分尊重广大一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创造性。“增强实效性”,就是要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感染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的功能,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落到实处。“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不仅是我们推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标。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作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太理想,原因尽管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之一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尚未充分形成,这里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未能充分体现出来。如何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社会科学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合力作用?

首先要提高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应始终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摆在重要位置,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长期以来人们包括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这种认识背后隐含的意思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意识形态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科学知识课程;而这种认识背后的潜台词是意识形态和科学是对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性并非不可统一,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科学性。把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截然对立起来,并由此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功能完全二分,将科学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剥离出去,将意识形态性从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中剥离出去,这在认识上是不对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其次要加强交流。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已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传统和做法,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要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不断优化和充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这是对一些学校既有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为今后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队伍指明了方向。多年的实践表明,专兼结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避免低水平的单循环,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在建构新形势下专兼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队伍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力形成的新途径、新方法。一方面要建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师的准人制,防止不合格的教师走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讲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彰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地位以及吸引力。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资源。例如,可以吸引和鼓励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增进相互间的理解。同时,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至少开设两门以上的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充分吸取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加深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了解。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以实行校际之间优秀教师互聘,这既有利于优势互补,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资源,也有利于相互学习相互提高。还可以聘请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以及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相关专题讲座,发挥他们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加

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合力作用,无疑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三、研究型教学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形式

当前,世界和中国的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一系列重大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研究型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教学方式之一。研究型教学,具体地讲,应有问题意识、延伸意识、主体意识、研究意识、开放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等等。只有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型教学才是自觉的,而不是自发和盲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既不是一种演绎法教学,简单推理已有的知识和结论,亦不是归纳法教学,它应是二者的综合。说到底,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就是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师生互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二者的主体性,着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近年来,我们积极探讨体现上述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具体教学方法。例如普遍落实专题教学。在当前,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从教学本身来看,主要是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现实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状态的新特点,这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难题。我们在多年的教学中,加大了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加大了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的课堂教学专题。正因为如此,这样的专题教学使教学有较高的理论深度、较强的现实感和鲜明的针对性,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和课堂吸引力。为了实现研究型教学理念,我们将传统的平面教学手段变为立体的教学方式。立体式教学就是充分调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包括读书活动、大课堂主题讨论课、网络课堂、师生对话研讨、课外学术沙龙、组织理论学习兴趣小组等教学手段的全方位式的教学,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四、实践教学应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教育是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方式。加强实践教学,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面临的共同主题。

要进一步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内涵的理解。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它既包括提高业务能力而开展的教学实践,也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要认真总结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来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近些年来许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受到广大同学的普遍欢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中,“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应探索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模式,也就是开展课前、提倡课中、组织课后的三段式社会实践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的有效形式。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些师生对实践教育重视不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重形式,轻效果;有的实践教学与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密,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等等。要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育更富有实效性,就必须把实践教育纳入教学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要加强组织和管理,把教学实践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探索多层次、多形式实践教育,实践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可在社团,也可在基地;可在平时,也可在假期;可在课内,也可在课外。要有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建立和发展实践基地,促进社会实践制度化。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承担者,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支重要力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只有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才能胜任其所承担的重大责任和神圣使命。

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有效地教育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科学的世界观,要对自身所教的理论“诚教之,笃信之,躬行之”。

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一方面社会不断从理论层面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也日趋复杂和多样,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有特殊的难度。因此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教师而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民族教育的关系不能简单理解为包涵的关系。从结构上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民族教育的有效载体;从互动上讲,民族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民族教育提供有效载体。民族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如民族团结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意识教育等。今天在一些民族高校,民族教育还通过各种专门的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来承担其载体。但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时间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使我国在民族教育方面单纯依靠民族高校开展统一的民族教育课程并不能实现有效覆盖,其他汉族大学生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民族教育。在非民族高校中,设置民族教育的理论课程往往是一些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仅仅是一部分,较少学生能学习到系统的民族教育内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成为高校学生民族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无论在民族高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能有效扩大民族教育的覆盖面,同时多角度阐述民族教育问题,提高民族教育的有效性。第二,民族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题的内容。民族教育中民族团结、党的民族政策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民族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经过长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坚持、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现已逐步走向制度化、经常化,并在形式上、方法上呈现多样化。这些民族地区的学生除了在小学阶段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增加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在小学高年级开设《民族常识》课、在中等教育阶段开设《民族团结和民族政策》课外,在高等教育阶段普遍开设必修课程———《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课,来讲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在其他的普通类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大量的有关于民族教育内容,不仅是从教学内容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丰富,也从教学方式方法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提出了新的要求,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

二、高校思政课中民族教育的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民族教育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内容,民族教育的好坏已经关系到我国整个思想政治工作的大局,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

(一)缺乏系统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民族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建立完整的民族理论教育体系,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重大意义,形成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氛围。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已经针对学生的情况,在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了不同的民族教育内容,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内容。如从1994年起,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增加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树立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民族观念,增强广大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4]。在一些民族高校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理论教育安排也比较完善,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在一些非民族类的普通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安排中,民族教育的内容却是非常分散地散落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课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体系。

(二)缺乏差异性民族教育课程设置现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省份、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都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为一门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使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观点,划清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资产阶级民族观的界限,增强执行党的民族政策的自觉性[5]。但是我们也看到,当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设置仍然缺乏差异性。虽然我们从宏观上注意到民族地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民族教育内容设置与其他地区民族教育内容设置的区别,但是随着我国流动人口的增强,许多非民族高校也有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求学,也有越来越多的汉族学生到一些民族院校求学,这就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根据各民族学生的民族差异性来有效开展相应的课程设置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

(三)缺乏多样化的民族教育方式当前为了满足各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教育的需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必修课程来加强当前高校民族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就成为一项好的选择。但是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主阵地优势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单一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缺乏吸引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在突出和统一主流意识形态方面的功效自不用言说,但是在实现民族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只是注重理论的灌输,而缺乏网络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在非民族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也缺乏高屋建瓴式的系统安排,对民族教育的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在校园范围内难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外结合,从而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三、促进高校民族教育的对策

为了有效推动民族教育在大学中的有效开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高校思政课中构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需要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首先,应该更加注重民族教育内容的系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民族教育不仅针对民族高校,也应针对普通高校。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增加民族教育的内容,形成民族史观、民族政策、民族关系教育内容的完整体系。其次,更加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理论的衔接性。民族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靠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在小学、中学阶段都应该有相关的民族教育内容,并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而使民族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相结合,形成完整并相互衔接的体系。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内容要更具有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必修课中,每门课关于民族教育的侧重点不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适当介绍民族团结革命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人民团结反帝反封建的民族历史;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可以将民族政策部分扩展细化;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可以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可以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问题。

(二)在高校思政课中设置差异化的民族教育课程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各民族的特点,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特点,是我们制定民族教育有关方针、政策和措施的重要依据[6],也是少数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中关于民族教育问题设置的重要依据。其次,在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设置合理的民族教育内容。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民族教育的内容往往更多的是关于民族政策的相关内容,但是对民族团结的必要性、民族知识的了解并不多。在一些汉族和民族学生混合的院校,也缺乏针对不同民族学生而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最后,除了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外,还需要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及法律等方面的教育,还可以通过分类进行专题讲座的形式,从他们进校伊始,就明白国家概念,民族概念。

(三)继续巩固高校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和作用,民族教育并不是通过专门设置相关的课程才能有效,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是各民族大学生学习和掌握民族理论和知识的有效渠道。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建设需要大量的具有完善学科背景的优秀教师的加入,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效果,与教师的素质也密切相关。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建设也需要多种平台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的要实现好,离不开其他教学途径,如民族教育基地的建设。通过建立民族教育基地建设的形式,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提高民族教育的实效性。

(四)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完成教学目标为了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目标,一些高校针对不同民族大学生的行为特点和心理特点重点开展了民族形势与政策教育。但是我们看到,大部分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民族教育仍然习惯于单向灌输、口号式的简单做法,我们应该代之以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说服教育、引导渗透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我们应该把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等与民族教育紧密结合,纷纷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而不能仅仅片面的谈到民族教育的时候就是民族政策、民族理论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其次,在教育方法上,除了课堂讲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外,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社会调查等手段,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感染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把民族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化到各项活动中去。最后,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确认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民族教育的价值,促进大学生在增长民族知识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德知并进、全面发展。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8

摘要:时代性是每一个理论体系与生俱来的特性,从历史的角度看,任何理论的时代性又都可分为时代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亦不例外,而这一理论特质又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发挥又分别具有促进与阻碍的不同作用。因而,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和两只手抓的基本方法,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社会效用和个体人文关怀相统一的整体理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二重性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根据新的世情、国情、党情提出的重大命题,而这客观上也为马克思主义及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化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理论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时代二重性的分析和阐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时代二重性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的内涵,有人认为,“时代性,是适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特性,主要是一种内在的规定性。”①也有人认为“时代性,就是指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②。尽管表述各不相同,但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看成是在二重性基础上的发展进步和创新这一点上,学者们却是持有共同的看法。

1“. 理论必然具有时代性,这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来说的,理论的时代先进性和时代局限性也是从时展的纵深角度才能进行观照的。”③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首先体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进步性,一是因为按照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理论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演进的历史进程而不断凝练、总结、丰富和发展;二是因为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任何时代产生的理论,相比前一时代,都必然有其进步性,因为它有了赖以产生更进步的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条件。

2.从历史的角度看,具有时代进步性的理论同样也具有时代局限性

一是受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限制,即人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时代条件下的人,其认识水平必然受到当时的条件的制约,另外,相比后一时代相对落后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促使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内生动力,也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二是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本身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的、处在当时时代条件下的问题的理性思考和解答,即它所指向的问题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向前推进和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就其所能关注和研究到的问题以及所能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而言,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所能影响的时段总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中的、具体存在的。

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就如一对孪生兄弟,相生相伴,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时代性的完整内涵

如前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确切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进步性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时代化来实现,在同一时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局限性虽然也在其时代性之中,但相比进步性,它是落后的、消极的、不符合历史潮流的、阻碍社会和个体进步的方面,因而它不具有时代化的特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在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交叉,某一时段具有时代进步性的理论,其建立之初可能并不明显甚至不易察觉的“瑕疵”在当时也许并无大的利害和影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变迁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这种“瑕疵”会以放大化的形式逐渐暴露出来,并最终成为与时展潮流不相符合的甚至是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因素。但是上一时段的理论所暴露出的这种时代局限性又成为当前时论的创新点和新颖处。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其理论的时代二重性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分别在政治领域、社会领域和个体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二重性和其价值的关系的分析和澄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进步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价值的实现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俱来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思想领导、执政理念和有关国计民生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传声筒,其理论价值是通过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中体现的。在政治领域,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程,具有时代进步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方面传递着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了的理论成果,传递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声音,另一方面,指导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内生动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社会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产生了多元利益主体,人们的利益需要、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都趋向多元、多样和多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需要时代化了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有效的传递社会核心价值理念,需要为人们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的价值导向、利益引导和心里疏导;在个体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关注人、培育人和发展人的价值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要根据时代人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培养社会个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局限性阻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发挥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④因而,任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都是特定时代条件下的产物,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继续向前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就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理论的相对滞后性。在当前政治领域,党的建设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一些党员在金钱、权势和美色的引诱下,放弃了世界观的改造并逐渐失去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有的甚至堕落成为危害国家和人民的犯罪分子,成为人民的罪人。再放眼当前社会,虽然经济科技发展了,但社会公信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了,社会价值观念普遍存在扭曲,并朝年轻化蔓延,“药家鑫案”、“李刚案”、“小悦悦案”等虽然过去了,但是透过案件反映出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依然值得深思。在个体发展领域,在现代社会大工业的发展和个人生存困境的双重压力下,人的发展呈现畸形和异化的状态,逐渐失去了独立性,逐渐沦为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牺牲品。面对如此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万能的,但也可以大有作为。

三、回应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旨归,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

1.大处着眼: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推进理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传家宝,更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可以说在党的所有建设中,思想建设居于首要地位并起着基础作用,我们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我们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以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整合社会的精神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对精神生产的导向和调节。当前,随着全球化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在新的世情、国情和党情下,我党的各方面工作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也存在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生存发展要扮演好党和国家的传声筒,就必须直面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归根到底是要求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执政理念、重大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客观上也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更好的“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我国的社会精神生产”,更加积极的“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人们的政治行为,再生产我国社会的政治关系”,更加有效地“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⑤

2.小处着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追求最高价值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要靠人来实施,也以人为对象,其最终的目的是改变人的思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人文价值的彰显就是人的价值的实现。长期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使人们从过去的禁欲的束缚下解脱出来的同时,又给人们设定了另一个利益的牢笼;全球化作用的无孔不入一定程度上也给人的价值的实现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以及现代社会中科技的异化和工具理性的高涨也导致人的价值理性的失落。⑥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指标和最终目的,也使人的生存处境和发展空间更加艰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依靠人、关注人和发展人,同时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健康、合理、人性的方向发展,朝着使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达到完美结合和有机统一的方向发展,朝着使人的能力与素质、社会关系以及个性等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的方向发展。

3.两只手抓: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用,整合实践理念

不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价值,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人文关怀的价值,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整体效用体现出来。不仅是因为社会为思想政治教育各种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赖以存在的环境基础,更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方式最终要以社会关系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和个体性的中介,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的重要保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取向和育人目标的阵地基础。因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不仅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和个体人文关怀两只手抓,而且还要遵循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规律,“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⑦,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

引文注释

①石书臣.关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化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105~111.

②卢丹凤.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8(8):40.

③李正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过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九卷[M].人民出版社,2009:494.

⑤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6.

⑥万光俠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人民出版社,2006:42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范文9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 主体间性; 理论课; 专业化; 专家化

高校是人才汇集、知识荟萃、各种社会思潮交汇的地方,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途径和领导等九个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纲领性文献,文件的下发,极大地推动与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许多新变化。

1、从“文本”向“人本”的转变;但“以物为本”与“以文为本”的理念还根深蒂固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封闭性、知识化、教条性、理想化、泛政治化”为特征的“文本”教育范式。“文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是四重四轻:重教育者的主导性,轻学生的主体性;重普遍性,轻差异性;重共性要求,忽视个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也较多地强调社会价值,忽视个人自身发展的需求和价值,是“工具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知识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和灌输型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文本”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边缘化、外在化、低效性,也形成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脸谱化、思想政治教育非科学化的刻板认识。[1]5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目的与手段,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的有机统一。以“开放性、主体性、情感性、生活化为特征”,其教学形态由单向灌输转换为平等对话,“教育方式从‘独白式内容范式’到‘问诊式方法范式’向‘对话式效果范式’转变。[1]5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理念正在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带来教育目标、方式、手段的新变化。随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将更为显现。但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是一个历史的、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就现实而言,还存在以下困惑: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在市场、社会、国家与学术四种力量之间的处境较为尴尬,还没有一套较为成熟的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机制,高校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比较无序的状态,管理层面低,各项工作疲于应付,深层次、长远的问题无心过问,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还没有成为主动的行为。

第二,观念转变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是需要创新精神与自我否定的勇气,需要学习与提升的。从中央来看,一直把培训与学习作为转变观念、提升能力的重要内容,但不排除我们的培训方式本身还是“文本”的,实效性与针对性有待加强。同时转变观念也意味着失去一直习惯与驾轻就熟的工作方式,想不想学以致用与能不能学以致用的问题同时存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还比较短,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论证,如缺乏中国特色的人性假设理论,缺乏对当代大学生需求的理性、科学与具体的研究,以人为本还停留在口头上、观念中,没有落实在实践中。

2、从主体中心模式向主体间性转变;但单一主体与主体缺位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主体与客体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在哲学意义上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实践的人。客体是指在主体活动的对象性指向中获得自身的基本规定(即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单一主体论或主体中心模式,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认为教育过程的实质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塑造的过程。这种教育模式具有明显的单向性、强制性。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主体、客体及其关系问题不约而同地成为我国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热点问题,其影响之大使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西方教育个性化思潮和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以及近年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深入人心,“客体中心模式”,即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是受教育者的看护人,对受教育者的发展只起指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双主体模式”,即从施教过程方面来说,教育者是施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施教的客体;从受教过程方面来说,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教育者则是接受教育的客体,成为学界关注的模式。客体中心论与双主体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一主体论的局限性。随着互联网等现代载体在思想教育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主客的互动性、交往性、平等性、民主性要求越来越多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趋势。

张耀灿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界定:“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两种关系的统一: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另一种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复数的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共同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的关系,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维度,是受教育者主体能动性的一种展示。主体间性切实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独立性、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尊重与体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是一种涵盖历史、文化的社会交往活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理解与对话中实现“视界”融合与思想碰撞。

主体间性前提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具有主体性与创造性的主体,教育与接受教育都是积极、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从单一主体模式向主体间性模式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的重要趋势,但在现实中,单一主体论与主体缺位的现象同时并存。主体不了解、不分析学生的思想状态,把青年学生在逻辑上作为普遍是有品德缺陷的,把教育者视作是无缺陷的,通过控制话语权对学生采取传统的、强制的、统一的灌输,是单一主体模式的体现;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是思想政治教育无主体的体现。

3、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与学科形态转变,但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经验形态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是“生命线”理论,就是1929年的古田会议对我党我军的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系统总结而得出的结论。1944年,在、的主持下,由谭政同志起草并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的问题》的报告,又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部队政治工作的经验,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方面进一步系统阐明了我军政治工作的性质、方向、地位、作用、任务和方法。党的七大正式确立了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地位,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和重要教育内容。1957年2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确立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方针和方法,成为我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高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开始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的进程。1980年5月底至6月初,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这一命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科学化,首先要学科化。孙友余提议:“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研究发挥人的积极性的这门科学叫做思想政治工作学”。第一次正式提出本学科的名称。1981年出版的论文集《论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代表了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1984年部分高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7年开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6年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独立二级学科,思想政治教育终于得以科学化地独立成为一个二级学科,其研究队伍、研究方向、研究课题都有了明确的划界,从而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与学科化的发展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对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与学术地位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思想政治工作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是科学、是技术、也是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3]190其科学性往往是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本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行动者是一个群体概念,是由决策者、管理者、研究者、工作者等组成的共同体,但由于这个共同体内部还缺乏有效的联系和相应的机制,一些研究者出于对理论的偏好,往往对经验与实践不以为然,有的研究者本身缺乏实践经验,研究的针对性不是很强;而有些从事是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同志对经验过于依赖,实际上并不把思想政治理论当作学科与科学。这些都导致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现象,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也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

4、从重视单一的意识形态目标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但意识形态功能弱化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机制还不完善同时并存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及行为实践等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我党三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有明确的阐述,党的三代领导人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论述中都包含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为了人、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与价值。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工作中目标功利化的倾向却十分明显。往往只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更多地放在保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上,而淡化了其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目标与社会价值,忽视其个人目标与个体价值。

“以人为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向的指南。人的全面发展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动力。这样的目标的实现核心是承认人与人的差异性,尊重人的主体性,把人作为整体的人,以实现不同人的不同方面的全面发展。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单一的政治功能向重视大学生主体性的培育,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开发大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教育大学生的主体人格转向,从空洞理想的说教实现向以人为归宿的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回归。

当然,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还原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体关系,但也不能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人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在内的主体性的发展,也包括人的民主性、规范性与开放性在内的社会化的发展”,[3]290而是采取更为针对性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变化,充分认清他们思想的具体性、复杂性、变化性和必然性,从他们最切身的利益要求的满足中,逐步走到对各种大道理的接受;从空洞的说教转化为对物质利益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将人格塑造与世界观的教育结合起来,为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

而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着不协调现象:一种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与社会价值,存在意识形态弱化,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与知识素质脱离的现象;另一方面或者虽然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但却仍然用传统的模式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发展实质难以实现。

5、从单一以理论课课堂教育为主向重视各门课的育人作用转变;但理论课的低效性和各门课的教育的合力还未形成

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全面学习苏联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经历了恢复建设时期的“82方案”、曲折发展时期的“87方案”、全面加强时期的“98方案”三次重大调整。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这就是21世纪以来的“05方案”。目前,各高校都在推行“05方案”,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日显明显。16号文件要求把形势与政策教育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度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形势与政策课主动联系社会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形成以专题化为主要形式的多种形式的改革,同时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加强师德建设,各门课的育人功能日渐重视。

但新的教材体系如何转变为教学体系还需要深入研究与探索;大众化带来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我们还没有找到与之相适宜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市场取向、国际化、教育多元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教改革带来了学校、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新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实效性;理论课低效性的困境并没有完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人文素质课与其它各门课的育人功能缺乏整体设计与科学的监督与考评方式,育人的合力并未真正形成。

6、由救火式模式向育人模式、前瞻模式转变,但只有危机时才到位常态缺位与不到为现象还比较严重

改革开放以后,针对传统工作模式的局限性,思想政治工作积极推进创新,但相当长时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仅仅当成一种应急工具,思政工作的主要功能体现在应对,维护社会与校园的稳定上,矛盾凸显时,思想政治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成了救火队、应急队,一旦局势平稳,思想政治工作就不被重视。近几年,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思想政治工作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依据时展和社会进步,制订思想政治教育规划,确定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阶段性目标;研究与关心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与需求,既强调教育者发挥教育引导的作用,又强调尊重大学生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自觉践行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自觉能动作用;注重全面发展与和谐发展,努力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前瞻性。

但必须看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常态化的机制与力度在不同的学校存在不平衡性,依然存在着但只有危机时才到位,常态下缺位与不到为现象。有些规划与育人目标科学性与操作性不强,有的只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变成现实。

7、以传统教育载体为主向现代载体转变,但对现代载体运用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还比较弱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形式和物质实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的载体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进行,各高校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通过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主渠道的功能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正在从课堂到课外延伸,从教室到寝室延伸,从真实的空间向网络空间延伸,从思想教育到心理教育的延伸。校园文化、网络媒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力最大的载体。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但是,校园文化育人作用还缺乏整体规划和有效的评估手段,网络的吸引能力还比较弱,课上与课下、网上与网下的联动机制的形成也还在探索的初级阶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形成,在许多高校还是一个没有完全破题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不足,社会实践的方式、途径、实效性以还有科学的理论界定也没有可靠的经费保证,综合管理与运用各种载体的能力还比较低,主流价值观还在以传统的方式传播,而非主流的价值观却早就用现代方式传播。

8、思政队伍由在实践中摸索成长向专业化培养成才的转变,但辅导员的专业化、专家化还处于起步阶段

2006年9月1日起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明确规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要统筹规划专职辅导员的发展,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辅导员的专业化是提高辅导员的学术声望与社会形象,提高辅导员队伍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建立一支精干有专长、有专业依托的专家型学生工作队伍,也是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

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贯彻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同时随着大学生就业的日趋严峻,高校辅导员已成为一个热门行业,学历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如何培养、提升与考核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已成为当前需要积极研究、探索的主要问题。一些专家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认为,要建立职业准入及资格认证制度,实行职业准入和从业资格考试,规范从业人员资质。也有人认为要对辅导员职业分类,设立专业系列职务岗位,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辅导、法律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专门队伍,改变辅导员队伍身兼多重角色的现状,结束辅导员专业界限不清的局面。[4]一些专家与学者和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注重研究辅导员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提出了设立高校辅导员培养专业的思路与设想。提出了构建辅导员核心的核心素质与能力,建构辅导学学科的核心内涵。通过以上探讨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

9、由封闭的学校教育向注重家庭、社会与学校的合力构建的转变,但社会教育资源与家庭教育资源难以有效利用的现状还没有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