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集锦9篇

时间:2024-03-26 09:53:16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1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 Government 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官僚主义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 成为抑制官僚主义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 中国行政管理, 2001 (11) .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 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 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 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 (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2006(6).

[9]刘宝润. 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2

价值链的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主要根据工程规律,明确与核心业务能力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完善核心业务流程。

1.1价值链的企业组织结构

在构建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模式中,首先进行识别其核心业务,结合保障业务,从而重新构建价值链,确保实施系统经营运作管理。按照价值链构建的组织模式,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基层管理层组成有机整体,明确各个部门工作职责,实现管理价值的最大化。①管理体系结构。高级、中级、基层作为管理体系的主要层次。高级管理层站在企业整体角度上,统一管理整个企业运营情况,发挥制定企业管理方针的基本职能,从而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明确预先研制计划,不同调整投资方案等。中级管理层的职能是针对不同的部门,依据总体经营目标,合理落实管理分指标,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明确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并制定调控预案预防单位目标出现偏差。基层管理层职能是严格执行上级管理层的部署,在科研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各项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综合解决方案。②领导者与各阶层人员的协调。领导决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领导者与下级人员相互协调,才能形成高效的管理模式。因此,作为企业领导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合理布置各项高任务,采用双向沟通方式,正确处理与各个阶层人员的关系行为。同时,鼓励下级积极参与企业的决策,充分调动整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持有序高效的业务流程。

1.2企业组织的多项功能

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组织管理层次分为国家、企业、项目等级别,企业技术研究部门的工作职能在于实现顶层设计,完成科研实体等。工程体系工程顶层设计示意,如图2所示。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模式集咨询、管理、设计等功能为一体。咨询功能主要是研究领域当代技术发展趋势,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从而提出可行性的技术研制途径,为国家各项决策与技术管理提供咨询建议。管理功能的实践基础在于技术活动,对工程型号研制的管理与控制形成全方位的监测。设计功能需要的承担项目研制的总体设计任务,还有分系统的各项集成任务。

1.3形成高效的组织运作能力

管理的核心在于确保高效的组织运作能力,有机结合技术与管理,严格按照业务流程,进行整合组织框架与各项资源,形成资源共享的工作局面。管理的主要职能,需要保证组织的基本运作能力如下:①科学决策。在管理中,需要完善决策机构,提供各项支持决策技术,增强决策程序的规范性,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在运行中做到有章可循。②协调组织。各项企业工程需要组建各项组织机构,建立技术保障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科研和生产机构。各大型系统工程集中体现了多种科技成果,会涉及到不同的生产部门和技术领域,因此,相关单位必须协调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各项技术。③综合管理。大型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的部门与单位,需要高效协调技术研发,合理配置资金运转,才能实施多样化的功能,形成协调管理模式,优化整体效益。

1.4提升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能力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电子系统工程管理中应该将提升核心技术能力作为中心工作。核心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如下:①部级大型工程系统综合技术能力。部级大型工程系统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不同大型功能系统组成。在此类型工程中,需要构建统体系结构,高效处理信息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工作局面,实现信息与工程任务关系等。其核心技术包括:系统技术指标系统、装备改造技术、嵌入技术等。②部门级大型工程集成技术能力。部门级大型工程系统中需要确保传输网络的快捷性能,合理审查与评估各功能系统方案等,掌握系统验收工作,落实移交环节等。③战术与技术转换的总体技术的分解能力。在核心技术应用中,首先综合深入分析用户的需求,有机结合用户的作战需求与电子信息系统需求,充分协调工程系统的各分系统,为决策系统提供设计技术方案。最终,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制定达到标准的目标工程系统。

1.5价值链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核心环节

价值链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体现如下:①构建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电子信息系统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需要保持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因此,需要建立实用性的管理体系,及时解决组织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将价值链作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单位的核心业务管理与工程管理,在科学管理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的工程研制,充分发挥核心技术应用优势,切实增强企业核心能力。②分析系统工程发展内在规律。电子系统工程在开发中大多以科学研究为指导,但是不同因素制约研制的进展。通过价值链理论,开展工程实践,掌握系统工程核心要素的相关性,明确系统工程发展目标。③实现微观管理方法。基于价值链理论,工程管理需要面对总价值,在各环节中产生相应价值。核心能力作为产生价值的内在因素,其关键目的在于提高产生价值的能力。目前,采用现代项目管理和共性技术管理、使用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如图3所示。④重视经营运作管理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功能在于实现高效的经营运作,构成有序的开发、服务流程。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可通过提高产品的价值保障、创新意识以及建设企业文化等途径,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⑤构建符合价值链管理的业务流程。按照价值链特征,实施企业的业务流程,形成研发、保障、经营、服务等环环相扣的“价值链”。

2结束语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3

关键词:电子政府;现状;概念;功能;价值

abstract: the present information 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 network development has provided the new platform to a political prefectural yamen transformation, has had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electronic government).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paper which studies to already some electronic government conducts the research, to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s basic concept, the function and the value pursue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key word: electronic government; present situation; concept; function; value 

研究背景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 government 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三)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官僚主义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 成为抑制官僚主义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三)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 中国行政管理, 2001 (11) .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 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 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4

 

关键词:企业 信息化 建设

 

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社会发生着重大变革。信息技术(IT)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不可阻挡的魅力在各个领域迅速渗透和扩散,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局面已经形成。一个以知识经济、创新经济、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为特点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近两年来,“信息化”更是成为中国IT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已被列为我国重要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国家为制造业信息化下定决心:“十五”期间,要投入上百亿元。建立203个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以期将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由现在的l5年缩短为l0年。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企业为什么要搞信息化?企业应该怎样去实现信息化? 

I企业信息化及其总体目标 

1.1企业信恩化 

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从经营决策、产品开发、生产组织、市场营销,到原材料供应、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和技术创新等,全面运用信息技术,装备信息设备,建立有机联系的、快速反应的、科学的信息系统并保证其高效运行的过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深入开发和充分运用信息资源,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研发生产及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水平和效率,科学、高效地组织企业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部分。 

(1)信息技术与企业的技术和生产体系的结合。目的是辅助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体现为先进的研发、生产设备的采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计划(CAPP),以及在设备、生产线方面大量采用单片机、微机进行控制以实现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硬性的生产力的直接提高。 

(2)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管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的结合。体现为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体系,例如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客户资源管理系统(CRM)、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电子商务等。其目标与结果体现为软性的思想提升与管理自动化。 

综观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通常在第一个方面做得较好,而在第二个方面往往做的比较欠缺。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把信息化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 

1.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基石。在当前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通常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的有效利用,以企业资源计划(ERP)为基础,以电子商务为拓展,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高效和安全的改造,以实现通过信息流来控制和优化利用物料流、资金流和知识流,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生产制造、质量保证、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综合能力,紧紧围绕市场和客户,不断优化企业、产品、服务、成本、环境影响和知识创新等目标体系,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企业经济目标的快速实现。 

2企业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必然的选择 

人类社会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代以来,制造类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2O世纪30--70年代,企业通常以价格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主要采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追求产品规模效益来降低单位产品生产成本。以基础制造结构控制为核心的传统制造战略是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产能计划与设施规划、作业计划与库存控制、生产活动(动作规范、工艺、零部件)的简化和标准化、分销体系的形成等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和MRF(物料需求计划)等企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开始在企业得到应用。

70-80年代,传统制造战略已难于更有效的提高制造企业竞争的绩效,全面质量管理(TQM)、最优化生产技术(OPT)、准时制生产(JIT)等以生产过程和生产组织单元为对象,对企业生产流程和生产组织进行持续、渐进改善的制造思想和管理方法相继在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在此期间,CADI,CAM得到了广泛应用,MRF发展到MRFII(制造资源计划)并与JIT集成,形成MRPII和JIT混合运行模式,部分信息化单元技术日趋成熟,并成为以生产流程控制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战略的主要技术平台之一。 

8O年代中期以来,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竞争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产品开发过程和组织绩效的改善、生产与开发流程的集成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产品研发与制造的集成、产品研发与市场的集成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计算机集成制造(CIM)、逆向工程(RE)、快速制造等现代产品开发与集成哲理和技术手段开始在企业实施应用,极大地加快了产品开发速度:市场活动、开发活动和生产活动的集成,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经营战略实施重点逐渐由生产制造转向产品创新,基于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的产品创新战略逐渐形成并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心。 

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企业合作、并购行为,全球制造资源正处在广泛的整合和优化过程中,基于Intemet/lntranet(因特网,内部网)构架的企业动态联盟和虚拟企业组织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和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管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内部价值链转向外部价值链,企业资源计划(ERP)、协同产品商务(CPC)、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已成为21世纪企业生存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重要的发展战略和必然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信息化与工业化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2l世纪初期,我国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就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也必须通过信息化建设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自己的经济目标。对于承担着国防事业建设重任的军工电子企业而言,面对国防的迫切需求和多品种、短周期、小批量的需求特点,改变传统管理方法,采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手段,更是当务之急。 

3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3.1有效提高企业的决策水平 

信息技术实现了跨越地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会议系统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人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效性,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 

3.2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 

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层次、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扩散与渗透,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及组织结构创新。加强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促进了组织成员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3.3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信息化可以直接影响企业价值链任何一环的成本,改变和改善成本结构。通过企业资源全面规划和优化控制、信息及时传递及商务智能,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财务等生产经营活动联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可行性、生产能力的均衡性、生产控制的可靠性,有效地降低了企业成本。 

3.4电子商务的基础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即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电子商务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所涵盖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产品发送、运输,建立企业动态联盟、组建虚拟企业等。企业信息化是电子商务的基础。

4.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怎样做 

4.1企业信患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1)企业领导高度重视 

(2)从企业实际出发,不盲从,也不保守 

(3)信息化战略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 

(4)总体规划与分期实施做到“顾前瞻后 

(5)选用合适的软件: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 

(6)组织结构重组 

(7)业务流程创新 

(8)注意lT人才培养 

(9)加强对全体员工的培训 

在进行管理体系信息化建设时,要特别注意从思想观念上转化提升员工的管理思想,加大培训力度,促进思维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信息技术才能真正和管理体系融合,实现企业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体系的变革。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由信息技术、业务、管理人才组成的项目队伍,参与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以我为主,在不断的思想冲突和交锋中,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理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最终才能真正成功地建立企业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在上述应对策略中,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是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当以作业流程为中心、打破多等级组织结构,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高效率和快节奏的特点、适合企业员工参与管理、实现企业内部上下左右的有效沟通、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较大的灵活性的要求。企业应当依据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管理集中化、组织单元间的协调市场化的原则变革企业组织结构,‘并按照价值流重新构建企业业务流程。下面谈一谈这两个重要环节的实施。. 

4.2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组织结构扁平化。由于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内外的信息传递更为方便、直接,使很多中间管理层次失去存在必要;同时,在信息时代,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其所有的部门及人员应充分、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类相关信息,更直接地面对市场,这也要求企业尽量减少中间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的突出特点是减少了决策与行动之间的延迟,加快对市场和竞争动态变化的反应,从而使组织反应更加灵敏。 

(2)组织管理集中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无论企业规模多大,由于信息交流的畅通,都可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控制。因此解决了分权式管理所造成的事业部之间职能重复、资源浪费、规模效益降低、无法面向顾客实施统一服务等弊端。组织管理集中化的好处是组织同时具有分权组织的灵活性及相应能力和集权组织的基层控制能力。

(3)组织单元问的协调市场化。网络技术的运用使企业能将那些为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需要而进行的彼此衔接的活动联接成为一个整体,使其运作更直接、更快;同时,为保证各环节的活动在组织单元中顺畅流动,通常运用内部价格、市场及类似市场的机制来协调组织单元问的活动。 

(4)职能部门任职方式的改变。信息化使得沟通模式发生了改变,虽然管理的基本职能、任务与责任并没有改变,但是网络化组织中的职能部门的工作重点将发生改变。职能部门作为企业销售、生产、财务、人事等职能中心,要根据企业目标,组织跨职能的任务团队,并参与到团队工作中去,使任务队透明度增加并为各任务团队提供支持与协调。

4.3企业业务流程再造 

(1)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 

业务流程再造就是以追求顾客最大满足度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订单为凭据,最终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 

(2)按价值流构建企业业务流程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应按价值流重新安排企业业务流程,实现生产经营过程的重建。 

“价值流是指企业内相互衔接的、一组能为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提供结果的一系列活动。每一个企业中都有一连串工作活动将特定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内部的或外部的),为此创造一定价值。这一连串活动经常分散在企业的众多部门和职能领域,在传统模式下,环节多、速度慢、效率低;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帮助下,经过合理设计,这种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因此,寻找或重新设计企业的所有“价值流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所有活动对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的要求做出最迅速的反应。 

企业依据“价值流重新设计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步,了解企业所有价值流,明确每一价值流的顾客,分清每一价值流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每一个价值流都有自己的目标,且应该以顾客为核心,以满足顾客(内部的或外部的)为直接目的。 

第二步,每一个价值流活动由一个授权小组承担。由于小组的工作重点完全集中在价值流顾客的需要上,因此可以尽可能简单、直接地完成工作。每一个价值流都有一个“所有者和一个“支持者。“所有者的工作重点是价值流的日常运行;“支持者则保证价值流与企业整体战略及目标相互联系、协调。“支持者往往由职能部门的最高管理者担当。 

第三步,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市场链主要是指把市场经济中的利益调节机制引入企业内部,把企业内部的上下流程、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的业务关系由原来的单纯行政机制转变成平行的买卖关系、服务关系和契约关系,形成上下工序和岗位之间相互咬合、自行调节运行的业务链。这样,价值流是以价值流的运行(即上下工序服务咬合)为基础而非职能和部门为基础进行预算,并以顾客对价值流工作的评价为标准进行奖励,即价值流之间通过“市场链形成有效衔接。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5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服务 项目评估 本质研究

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发挥的巨大生产力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我国政府2000年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电子政务的建设作为一项信息化项目工程的内容,已经被提高到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因此,仔细研究电子政务的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效客观地开展评估,才能获得高绩效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

一、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本质规定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信息资源提供者依据项目管理的流程对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做出客观的绩效评价过程。首先,信息服务的前提是政府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加工和处理后得到的有效信息,然而信息资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点从本质上说均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其内容也十分复杂,给信息服务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其次,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项项目工程,本身就具有项目管理的基本特征,因此可以依据项目管理的流程对政府提供的信息服务进行考核,然而项目管理的引入仍然是当前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和焦点。为此,有必要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信息服务项目评估体系来清晰有效地衡量绩效。从服务型电子政务的本质要求来看,无论是面向政府机构的信息方针,还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咨询,都急需一个可量化、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来提高政府绩效,这样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才具有高产出、高效益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界定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不仅包含了“电子政务”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的信息资源管理,还包含了“信息服务”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传播与交流信息,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的信息处理过程。由此看来,无论是电子政务还是信息服务,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对信息资源有效利用,正确把握信息资源的本质和特征能更容易理解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内涵。

⑴电子政府信息资源的公共性

公共信息资源属于公共物品或公共产品的范畴。目前“公共物品”一词在多种学科及大量学术论著中频频出现。根据汝信主编的《社会科学新词典》(1998年版),公共物品的定义是:“一种提供给某个消费者使用而旁人不必另付代价亦可同时享用的商品或劳务,例如路灯、环境保护之类”。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该定义,其一是非排他性将信息提供给消费者,任何人均可以享有信息,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天气预报。对某个社会成员来说不一定有意愿去消费此类公共信息,但信息的服务方式是免费的,社会成员可以有意或无意地随时享有、消费此类信息;其二是非竞争性,是指生产该类信息的成本不随消费者的数量增加而增加,即由于增加消费而发生的边际成本为零,并且享有信息者是整体而不是一部分。

公共信息资源既然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那么利用公共信息所提供的服务依然属于不必另付代价的共有资源。这也正是公共信息在网路中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公共信息资源服务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指以静态方式服务的行政公共信息,另一方面更偏重于动态,统称一切产生于政府内部或虽然产生于政府外部,但却对政府各项业务活动有影响的信息。公共信息资源服务是国家的基础信息资源,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它包括由政府服务活动产生或由政府管理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如人口数据、国民经济运行数据、行政区域数据、教育文化体育卫生数据、各级政府服务活动等。

⑵电子政府信息资源的混合性

混合公共信息资源是公共信息资源中具有不完全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公共信息产品或服务。不完全性表现在虽然并非完全符合排他和竞争性质,但又非完全不符合,即混合公共信息资源不完全具有公共物品性质,这一特点使混合公共信息资源兼有纯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消费者在公共信息资源的价值上发生了增值,使其使用价值高于原有的成本,那么这类信息资源就具有了排他性和竞争性而成为私有物品。兼具公共物品与私有物品的特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被称之为混合性电子政务信息资源。

通过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公共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都属于公共物品。它具有公共物品在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1。而对于信息服务这一特殊的公共物品来说,既具有典型的共享性又存在不完全排他竞争性。简而言之,信息资源是一种公开公平共享于政府、公众、社会三者之间的公共物品。

⒉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的整体构成

项目管理是为顺利展开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而引入的一个崭新概念。基于以上对信息资源特征的分析可知,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具有明显的导向性特点。从信息服务项目导向的角度来划分,可以把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划分为:以公众满意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项目、以政府系统建设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项目和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项目。以公众满意需求为导向的信息服务项目,主要是指政府在网站建设上面向公众提供的信息资源质量和内容丰富程度,以及政府在现场提供的便民服务内容;以政府系统建设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针对政府推动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完备程度和专业技能应用程度;以社会信息化需求为导向的服务项目则是指在地理区域上电子政务的覆盖程度,以及政府与其他社会机构协作共同提供的信息服务。由于信息服务的需求导向不同,所以只有通过规划、实施、控制的项目管理核心流程才能将项目中的不同利益者统一在一起,因此这三类不同的信息服务项目需要有一套系统的项目操作流程方可构成完整的服务项目体系。这样,在不同利益者之间和不同需求导向上找到一个指标考核的平衡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才能构成一个系统、完整的体系(参见表1)。

⒊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推进思路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具有一般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共性,引入项目管理的概念是为了更系统、更规范地健全服务型电子政府。根据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在构建信息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出现了进度延迟、资源浪费、质量低下或项目失败等现象的重要原因在于项目的规划能力不强,目标不明确,以及下一步发展思路不清晰,项目整体缺乏系统性。因此,必须加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效率。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它主要包括三个核心阶段:第一,规划阶段。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规划首先应从项目的起步阶段抓起,注重项目规划,突出规划的计划性、可操作性。对此只有设立详细明确的评估指标,才有可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绩效成果。第二,实施阶段。在明确了项目目标的前提之下,注重项目实施的细节,提炼关键指标作为考核依据,才能把握整体项目的实施进度。第三,监控阶段,即监督和控制项目实施的实际操作过程。在这一阶段,要对出现的不利因素加以改善和纠正,以保障信息服务项目的顺利验收。规划、实施、监控反映了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推进过程,把握好三个核心阶段的指标考核,更有利于完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建设。

二、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功能定位

⒈推动政府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项目管理被引入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犹如为电子政务的创新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电子政务项目的实施与信息技术有关,但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信息服务和项目管理,也就是说电子政务项目是借助技术来实现政府的改造。电子政务具有强大的信息服务功能,能够及时把政府的决策、服务内容、工作程序和办事方式向社会公布,为公众提供公开透明、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根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评估而得出的绩效优劣,从侧面反映了政府执行力的高低;政府在接受项目控制偏差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社会和公众的监督,从而强化了政府对公众的社会责任。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从信息服务的具体过程着手,评估电子政府的信息服务绩效,很好地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意识,有助于推动我国责任政府的建立。

现代信息、电子和数字网络技术在公共事务与公共服务中的普遍运用,不仅强调环境对公共治理的影响,而且更强调环境变化后政府管理的效果,强调改变公共服务网络结构、关注顾客服务、建构高绩效体系2。电子政务作为一种新的公共管理方法和技术,它的出现为公共管理拓宽了视野。开展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项目评估,能系统地验证电子政务这一新技术的实施效果,不断地使电子政务朝着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和完善,使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能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服务。从宏观上讲,这又势必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职能从定位模糊、职能越位与缺位等,转变为真正地维护市场公平竞争、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可见,开展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是建立廉政、高效、公平、务实的新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⒉沟通和联系人民群众与政府部门的重要桥梁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带来的政务公开,是现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网络化改变了政府与公众进行政治交流的传统方式,重新界定了政府职能。评估的间接目的就是公开地将政府服务绩效展现在公众和社会面前,在通过网络公开政府自身工作的同时,也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强化了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通过评估,一方面能够直接地看到政府工作的成功之处,有利于形成公众对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信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公众看到政府工作的不足,让公众在出谋划策的同时,关注政府工作取得的进步和成就,形成公众主人翁的意识。总的来说,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有利于政策的实施和推广,有利于加强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信任,有利于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现代信息技术在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广泛运用决定了绩效评估本身又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加强了政府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对绩效的评估与改善是极其重要的。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就不会有良好评估结果的出现,也就不会有良好的绩效。所以信息服务项目的评估为搭建政府、公众和社会三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桥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⒊不断提升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的基本依据

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开展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项目评估,对项目的实施过程予以监督和控制,这样会更好、更全面地找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发展。评估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所以绩效评估既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结束,又是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开始。也就是说,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的绩效评估能反过来促进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发展,并凭借其有效的评估结果来提升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建设是一项大型、复杂、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实施、控制和监督,是摆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热门的形势下,各级政府、部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找出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政务实际的电子政务发展规划或总体方案3,使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工程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又坚持务实的原则。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是一个不断连续和完善的过程,这个发展的评估过程,使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评估体系得到完善的同时,也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使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不断得到提升。

三、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的实践形式

⒈面向政府内部的信息服务评估

政府是信息服务的主体,电子政务向政府机构内部提供信息资源,以便政府机构的内部对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这一类的信息服务项目是在政府机关内部完成,是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也是国家的行政管理职能。政府内部信息服务系统由内部办公系统的信息流、协同办公系统信息流两部分组成。因此,面向政府内部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评估主要有如下两种实践形式。

⑴内部办公自动化信息服务评估

内部办公自动化评估是评价部门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效果,主要有内部办公信息成熟度、办公系统信息的有效性、信息安全三个指标。

内部办公信息成熟度是指信息用于内部办公的完备程度。这个指标主要测评政府是否能够以电子文件的方式办理和设置政务流程和功能,能否代替手工处理文件的大部分工作,从而实现公文的起草、传阅、审核、批示、接收、处理反馈、查询、归档等,使日常政务工作能顺利而高效地进行;另外还测评政府内部办公信息系统的正规化,即标准化程度。

办公系统信息的有效性是指内部办公系统满足部门内部办公需求的程度。只有当信息的内容充分服务并满足于政府实际需要的功能,信息才能有效地支持政府日常的管理和决策。办公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反映系统内部实现的办公功能与部门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信息安全指标用来评估指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状况的好坏,涉及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可用性等问题。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工作的生命所在,是决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能否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随着政府信息化的发展,政府的内部办公信息系统可能面对各种的意外灾害、电脑故障、人为破坏、侵入、泄密、篡改以及其他种种电脑犯罪;政府机关必须未雨绸缪,制定信息安全管理的相关办法,对信息系统的安全标准、人员管理、资料管理、实体及网络管理、紧急应变复原处理、安全稽查和考核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确保国家、组织及人民的合法权益。

⑵协同办公信息服务评估

协同办公信息服务评估是对协同办公系统的运行效果的评价,该指标主要是指协同办公信息应用成熟度。

协同办公信息应用成熟度是指协同办公信息系统的完备度。根据信息资源交互方式的不同,将协同办公业务划分为传送模式、共享模式和工作流模式三个层次来反映协同办公所能达到的最高成熟度4。传送模式是政府部门之间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或局域内网的平台进行电子文档、电子邮件等信息数据的收发、存储和输出过程。共享模式是指不同级别、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在具有了相应的权限前提下对数据库内的信息资源共同分享和使用的过程;信息共享模式的运用反映出协同办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使用,以达到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增加了信息使用的频度,并利用信息资源来完善信息服务的职能。工作流模式是指协同办公基于政务流程实现各级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数据传递、共享和处理,这种模式能够明确地说明政务流程的路径、信息传递规则和共享角色,将过程中的自动化和流程的数据信息加以整合和利用,在跨部门跨级别的网络平台中得到信息服务。

面向政府内部的信息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可参见表2。

⒉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评估

面向社会的信息服务,区别于政府内部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指实现国家信息化的过程。国家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包括了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或以公众为中心”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那么以社会组织或公众组成的客户群体构成了电子政府信息服务的主要对象,按照电子政务服务业务的模型来划分,除了G2G是在政府内部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的模型之外,G2B、G2C等模型均属于面向社会的外部信息资源服务。由此可见,面向社会的外部信息资源服务是推进国家信息化,达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

面向社会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评估分为以下三个不同的层次的评估:

⑴宏观层面评估

宏观层面评估是国家层面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绩效评估,其基本目的是明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发展状况,为国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参考。因此,宏观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构建既要坚持符合国家信息化方针政策这一原则,也要与国家电子政务的任务、目标保持一致,还要遵循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原则。宏观层面评估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分别为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和电子政务对信息化的贡献度;二级指标分别为技术标准度、功能完善度、重点业务系统的成熟度等;三级指标则是用宏观的角度分析服务项目下的社会公众满意度、人力资源建设度、安全保密度、信息基础设施改善度、社会信息化改善度、信息产业成长度、信息资源的开发度和利用度、信息技术和设备利用率等。

⑵中观层面评估

中观层面评估面向的是一般层面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建设,仍然是一种全面的绩效评估。中观层面评估的对象是具有针对性的,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具体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做出较为全面、客观、合理的评价5,以便解决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成本控制和效益产出问题。中观层面评估指标体系中的项目成本投入指标既要包括建设开发成本,也要包括运营维护成本;既要包括硬件投入成本,如网络设施、应用系统、信息平台、安全体系等所需的成本,也要包括软件投入成本,如投入到组织管理的相关信息数据库,人员培训数据服务,制度建设数据库等。中观层面评的估效益产出指标则主要评价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节省政府支出,而直接在经济效益上产生的效益;

二是为更好地履行政府公共责任而创造的社会效益;

三是体现在为政府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上产生的长期的、潜在的、直接的间接的政府受益上,比如提高政府价值理念,改善政府形象和服务取向,增强公众对政府服务的满意度等。

⑶微观层面评估

以政府门户网站或地方政府站点为例,设计微观指标体系,以公众或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体现民主价值,让公众参与互动,加强政府的回应性等都是微观层面评估指标设计需考虑的要素。

四、结束语

建设服务型电子政府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是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的可行模式和途径。为了解决信息时代快速发展为电子政务建设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要理清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项目的评估本质,进而以更高质量、更科学、更有效的方式,更稳定、更顺利地为国家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浣尘.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走进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2-26

2 彭国甫.中国行政管理新探[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221

3 卓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8

4 陆倜,胡奖荣.办公理论与协同OA的模型研究[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1)

5 邓小昭,邬晓鸥,韩毅,等.论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评《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J].情报学报,2003(1)

作者简介: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6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决定因素特征

随着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竞争激烈化程度日益加深,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其满足用户需求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探讨现代会计环境下和满足现代信息需求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问题,对于改善网络技术与新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所要研究的是应该建立具有什么特征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而不涉及具体的系统设计与实施等问题。

一、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与会计信息系统的关系

(一)会计环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依据

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产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决定着会计思想、会计理论、会计组织、会计法制,以及会计工作发展水平的客观历史条件及特殊情况”(郭道扬,1992)。“倘若缺乏正确的环境观念,缺乏对客观环境的正确认识与深入分析,那么,对会计理论问题的研究及对会计事务的改进便无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会计失控或因会计失控带来的损失也将无法避免”(郭道扬,1992)。

“会计环境是会计内环境与会计外环境有机的总合。显而易见,会计内环境决定了会计的本质,从而决定了会计的职能,进一步决定着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外环境决定了会计目标,从而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一步影响着会计程序与方法。因此,会计本质、职能与会计目标,最终统一在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统一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会计环境中。”(谢德仁,1995)。“环境决定一切,存在决定一切。……无论会计本质、对象,还是会计目标,它们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环境下人们对会计现象的一种认识,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会计理论。”(牛秀敏,1995)。这些观点的共同点:认为会计环境决定会计本质、会计目标、会计对象及会计职能等,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会计信息系统是通过行使会计职能,对会计对象进行加工,以实现会计目标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因此,这些观点同样适用于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始终受环境的影响与支配,会计环境是决定构建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依据。

(二)会计目标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信息系统应达到什么境地的抽象范畴。会计目标“是会计环境对会计系统的要求的反应,也是会计系统满足会计环境的要求的标准,如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不同,会计系统则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吴联生,1998)。会计目标在理论上决定了会计系统实现会计目标所必需的保证系统,在实务上,会计目标引导着会计系统的运行。会计目标“是会计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会计系统内部的一切机制如会计运行机制、会计协调机制、会计信息反馈机制等等,都围绕着会计目标而发挥作用,通过优化会计行为来实现会计目标。”(赵德武,1990)。可见,在构建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以服务于会计目标为出发点,会计目标为会计活动指明了方向,当会计目标发生变化时,会计信息系统也必须做出结构上的调整,以体现这种变化。由于不同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不同的会计目标,会计目标也反映了会计环境的要求,也进一步证明了会计环境是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与依据。

(三)会计职能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

会计职能即指会计的功能,是指会计能够干什么事。“会计职能是具体客观环境下,因处理会计对象以达到会计目标而赋予会计系统的。”(吴联生,1998)。“我们研究会计的职能,就是要根据会计的本质和对象,来确定会计这一实践活动在社会分工中的最基本的责任和应起的作用。”(吴水澎,1996)。因此,可以说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所起到的作用。企业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用现代信息技术替代手工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离开会计职能,对突如其来的管理变革和全新的工作方式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技能准备,走盲目开发的路子,耗用巨资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通常都会事与愿违。可以说,更好的行使会计职能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

综上,我们在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时,不能脱离会计环境,会计环境是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工业社会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环境下的是不一样的。建立什么样会计信息系统应以服务于会计目标为出发点,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这两个会计目标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不一样的。会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会计职能的发挥,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能够行使会计的职能,否则,它就失去使用价值,就没有建立的必要。

二、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决定因素

通过对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与会计信息系统之间关系分析可知,会计环境、会计目标、会计职能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决定因素。这些因素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技术条件

从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经过个人电脑时代,飞速地发展到今天的网络时代。计算机网络也从LAN开始、经过MAN,发展到WAN。与此同时,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都取得迅速的发展。从硬件角度看,一个局域网(LAN)通常由服务器、工作站、网卡、集线器、电缆及其他网络配件组成,为了扩展局域网还要引入路由器、网桥、网关和通信服务器等网络部件。从软件角度看,由管理局域网的操作系统如NetWare和WindowsNT等,发展到支持广域网的软件应用系统,如网络导航仪、浏览器、TCP/IP网络协议等。就数据库技术而言,由早期的桌面数据库系统如Dbase、FoxPro、VisualFoxPro、Access等,发展到大型数据库系统如SQLServer、Sybase、Oracle等,再到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计算机应用体系结构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先后经过主机系统(MS)、文件/服务器体系结构(F/S)、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C/S)、多层C/S体系结构以及浏览器/服务器体系结构(B/S)。

网络技术最成功的应用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商务。Internet通过普通电话线、高速率专用线路、卫星、微波和光缆等通讯线路把不同国家的大学、公司、科研机构以及军事和政府等组织的网络联系起来。Internet应用系统可为用户提供Telnet远程登录、Email电子邮件、匿名FTP、Usenet新闻组和BBS公共布告栏等服务。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信息网络设施来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活动的总称。它可以提供网上订购发送产品、咨询洽谈、网上政府、电子银行、广告宣传、意见征询、业务协作等功能。这些应用正如Alvin.Toffler在TheThirdWave(NewYork:BantamBooks,1990)所说“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冲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它改变了商业运营的方式,也改变了经理们面临的问题。现在的经理们需要新的信息模式进行决策,因此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

(二)新经济环境

1996年12月30日,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了一组文章,首次提出“新经济”概念,揭示了现代经济环境是一个新经济环境。所谓新经济,就是以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它体现为经济信息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四个方面。(1)经济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IT)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在各个产业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领域的广泛使用。(2)网络经济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为技术支撑,以信息化进行要素配置,以互联网络Internet为载体,整合各种经济资源,促进“虚拟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技术与商业”相结合,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一种经济形态和经济运行模式。(3)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创新知识作为经济发展的源泉。(4)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贸易、金融、生产、投资和政策协调等方面,超越国界和地区界限,相互依存、相互融合,进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趋势和过程。具体包括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生产经营的国际化等。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必然要受这种新经济环境的影响和支配。新经济时代的上述特征必然体现在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中。

(三)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的创新

在IT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不断的创新,这些创新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管理思想创新。传统企业管理以资源的稀缺性原理和投资收益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现代企业管理将以知识的无限性和投资收益的递增规律为指导思想。

2.管理原则的创新。管理突破斯密/泰罗/发约尔瓶颈,建立在对等的知识网络、集成的过程、对话式工作、人类的时间与计时、组建虚拟企业与动态团队等新的原则上。

3.经营目标的创新。经营以可持续发展代替利润最大化、公司市场价值代替市场份额为目标。

4.经营战略创新。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信息时代的战略则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战略。

5.生产系统的创新。进入1980年代后,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1990年代后,生产系统由MRP和MRPⅡ发展到ERP(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核心管理思想就是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对整个供应链资源进行管理的思想;体现精益生产、同步工程和敏捷制造的思想;体现事先计划与事中控制的思想。

6.企业组织创新。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正趋向扁平化方向发展。虚拟企业正在代替传统的实体企业。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是为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服务的,一个先进会计信息系统不仅仅体现在对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还必将集成先进的企业经营和管理思想。

(四)人们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完成的《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erFocus),提出企业报告综合模型的5类数据与信息,也就是财务与非财务数据,管理部门对财务和非财务数据的分析,前瞻性信息,有关股东、管理人员的信息,背景信息等。并提出与上述分类相一致的3个概念,一是企业报告应当有一定的灵活性,二是有效地提供信息,三是考虑企业报告的成本和收益。薛云奎教授对未来财务报告的十大发展趋势加以预测,包括从单一报表体系向多元报表体系转变、从重可靠性到可靠性与相关性并重、从重历史成本到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并重、从重主体信息到主体与关联方信息并重、从重有形资源到有形资源与技术资源并重、从重表式信息到表式与图像化信息并重、从重货币计量到货币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从重绝对值揭示到绝对值与相对值揭示并重、从重事后信息揭示到事后与事前信息揭示并重、从重年度信息揭示到年度与日常信息揭示并重。这十大发展趋势有的已经大势所趋,有的初见端倪。

从上可知,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会计时空观正在发生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对会计信息系统提供信息的方式、时间及所提供的信息内容、格式等,提出新的要求,必然引起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调整。

(五)会计职能的扩展

会计职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管理水平的改进及人们对会计认识的深化,会不断发展变化。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反映和控制职能,除此之外,还有派生职能,如预测、评价经营业绩、参与经济决策等。在新经济时代,会计不再是仅仅完成这些传统职能,而是要通过辅助解决业务问题,不断增加企业的价值。业务问题的解决需要集成组织战略、组织结构、业务过程、信息技术及业务度量标准。会计的职能就是要通过IT集成企业的业务、信息及管理过程帮助企业创造价值。简单地说,会计可以通过行使下列职能不断地提高其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1)为负责计划、执行或评价企业的决策者提供各种有用信息。(2)促使信息过程融合到业务过程中,确保信息过程在执行控制业务过程的规章的同时,获取和存储有关业务过程的详细数据。(3)帮助管理当局制定企业规章或政策,塑造并控制业务过程。这三种职能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新经济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的新要求。

三、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

由上文分析可知,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思想为基础,通过行使会计职能,以满足现代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必然被打上现代经济信息技术环境特征的许多烙印。企业应该考虑上述因素,建立一个具有以下特征的会计信息系统,才能确保其会计信息系统的高度有效性,提高会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确保会计目标的实现。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平台

由上文分析,技术基础决定了企业能够建立怎样的信息系统。我们现在处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大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等活动产生的大量经济业务数据,包括财务与非财务数据、货币与非货币的数据、定量与非定量数据,都以电子的形式保存于网络之中,会计信息系统应可以随时到网络上取数生成财务报告所需要的信息。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加剧和网络经济的大发展,对远程传输数据,自动捕获电子商务交易数据,原始数据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采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主流开发和运行平台,应用可靠的大型数据库如MSSQLServer、Oracle、Sybase等和数据仓库技术、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以C/S或B/S层结构设计、相关的组件开发和先进的Web技术等为手段,利用网络技术使系统拥有图形窗体界面(GUI)和浏览器界面(Browser),将局域网应用和Internet应用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系统的分布式网络计算,以确保其大数据量、多用户数下的网络性能。

(二)以最大可能增加企业价值为根本

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能够以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为手段,来行使会计的职能。随着经济环境的变迁,会计的职能也在向最大可能的增加企业价值方向演变。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就是在实现会计传统职能的基础上,集成企业的业务、信息及管理过程,持续不断地提高其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能力。因而,一个现代化的会计信息系统首先应该具有会计核算功能,会计核算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应该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功能,积极参与决策、实施适时控制和开展经济分析,做到事前预测与决策、事中监督和事后分析、考评;应该延伸到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促使信息过程融合到业务过程,实现数据信息的整合与共享,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全员参与式的管理。

(三)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核心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断对信息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经营和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纵观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每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都和管理思想的创新分不开,都是实现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是为解决制造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问题而诞生,MRPⅡ(制造资源计划)为了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实时同步更新而诞生。MRPⅡ又发展成为ERP(企业资源计划)。ERP不仅是一种计算机软件,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的综合。它的核心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把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市场要素结合起来,并将企业内部的采购、开发设计、生产、销售进行整合,使企业能够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提高资源运作效率。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了系统化计划管理、供需链管理、信息集成、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现代管理思想。会计信息系统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单用户向网络化发展,由部门级发展到企业级,并紧密地融入到基于供应链思想的ERP中,所以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必须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核心,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四)以价值链和事项驱动体系结构为架构

价值链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提出。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用来进行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表示出来。”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价值链一般包括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销售、与服务等五项基本活动和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四项辅助活动。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是实体价值链。随着电子商务和虚拟企业的发展,虚拟价值链也成为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链条,虚拟价值链包含收集、组织、选择、处理和分配信息五项活动。这两条价值链成为现代企业能够运转的两个车轮。

企业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应该按照实体价值链条,为每项活动开发一个数据处理功能模块,通过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再把各模块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基于实体价值链的数据处理链。基于实体价值链的数据处理链再链接到基于网络的管理虚拟价值链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形成一个虚、实价值链管理集成系统,来完成对价值链的实时追踪、核算、控制、预测与评价。这样的信息集成系统将具备动态企业建模能力,能够适应、引导业务流程不断改进。随着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的成熟、工作流协同技术的发展,这种系统能够灵活地定义和维护业务流程、业务对象和软件组件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支持业务流程的持续改进。

为每项活动开发数据处理功能模块时,采用事件驱动的体系结构。这种体系结构以业务过程和事件来构造系统,它认为业务过程和事件的本质决定了如何采集、存储和使用数据。这种体系结构以各类经济活动事项为中心组织数据,并独立于应用程序之外,业务数据输入一次,便可用于生成各种视图驱动应用所能提供的全部视图。基于事件驱动的体系结构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业务发生时收集、存储业务事件的所有数据(如事件本身、时间、地点、责任人和参与者、涉及到的资源与风险等),执行控制规则,同时完成会计处理,实现业务和会计的协同化处理与实时控制。相对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来说增加了许多非财务、非货币的内容,可以支持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时间的信息要求。

以价值链和事项驱动体系结构为架构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既和企业价值链会计的管理思想相一致,又能够以灵活多样的信息报告模式,如事项法报告模式、数据库报告模式、REA报告模式、多重计价模式、多层界面报告模式等,为信息用户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如财务与非财务、货币与非货币、历史与现时、年度与日常等的信息。

(五)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在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管理者、投资者等信息用户为了做出正确的经营投资决策,需要更多的信息。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中所说及薛云奎教授所预测的那样,用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不仅关注企业财务报表信息,而且更关注企业经济事项原始数据,并希望企业提供开放的数据库,根据自己设定的决策模型获取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决策。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应该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提供一种理想的基础数据状态,而对数据的加工和组合则由报告的使用者自己去完成。企业在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联机处理分析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可扩展的财务报告标记语言(XML)等现代计算机技术,提供满足上述要求的数据信息电子报告模式,如事项法报告模式、数据库报告模式、REA报告模式、多层界面报告模式等。这些电子报告模式提供一种基于经济业务的“信息材料”,由用户自己根据需要将“材料”组建成“半成品”、“产成品”,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另外,在今天的新经济时代,人们计划期间短,投资机会多,决策随机性大。传统的定期报告模式无法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地对实时性财务信息的需求。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必须采用频道点播技术,实现实时报告,以解决电子报告的及时性问题。还要根据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来设计实时报告的内容和格式。

(六)以强有力的安全控制为保障

由于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进行网上自动捕获电子交易数据,网上数据处理与传输,必然成为企业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普遍做法。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了最便捷最高效的处理工具,也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安全带来了最大的最难以预防的威胁。企业不仅要防范内部的计算机舞弊,而且还要抵御来自Internet的攻击和威胁。因而,企业在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以毒攻毒,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系统。

在企业内部,必须设置防火墙,建立虚拟专用网(VPN设备)、提供系统日志审计工具和安全分析工具、安装信息网关和安全路由器、设计授权和身份认证系统、实施信息加密、加强安全检测预警系统的实时检测等安全措施。建立一个企业动态自适应安全模型,进行实时检测和报警响应,不断查找网络脆弱点,提供准确的网络安全审计报告。在企业外部,借助电子商务的权威认证中心(CertificateAuthority),确保交易的正确进行。通过密码技术隐藏信息内容,实现信息的可靠传递。也可以设立网站安全评估系统保证交易完整、防止信息不受侵害、防止未知实体进入交易所进行交易。这些安全保障系统构成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只有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可靠的安全保障系统,才能确保其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霍兰德著.杨周南、赵纳辉等译.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李捷、杨周南.如何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研究.2004,4

[3]吴联生.会计研究起点理论述评.会计研究.1998,10

[4]肖泽忠.大规模按需报告的公司财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2000,1

[5]薛祖云主编.会计信息系统.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6]杨周南.IT环境下传统会计面临的十二大变革.财务与会计.1999,7

[7]张广、陈翔、朱朝华.会计信息体系结构的发展.会计研究.2002,10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7

李碧兰

(黄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0 )

 

【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本文探讨学校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如何通过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优化服务, 从而发挥档案管理的综合优势。

【关键词】开发信息资源  信息化基础建设 信息化人才建设 信息安全

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是学校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一方面,它客观反映了学校发展历史的状况,具有总结性;另一方面,它又能反作用于学校当前的管理工作,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先导性。档案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转移,而档案作为学校一种基础性信息资源,是学校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加快档案信息资源进程,积极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把档案建设成为教职工公开信息的便利场所,满足信息社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学校的档案工作只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新时展的要求。

学校所形成的档案材料涵盖本校党建、行政、科研、教学、财务、基建、设备、人事等诸多方面,真实地反映着学校教育育人,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各项活动,全面系统客观地记载着本校的过去和现在,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并会对未来产生长久影响。这些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不同形式和介质载体组成的历史记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掌握客观规律的重要依据,对学校及社会都具有重要的保存和利用价值。特别是经过教育资源重组,升级后的中高职院校,档案管理与利用尤为重要,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随着计算机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计算机普遍应用,电子文件的生成量已经非常可观,使档案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变化。原来以纸质格式承载和各类文件及其他文字,数据资源逐步被以计算机为依托的电子格式所替代,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档案,从文献的角度来看,这些电子档案记录着各个历史阶段的工作过程和结果,具有重的历史价值,随着电子档案的产生,依靠现代科技,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电脑可以调阅、下载、复制各种档案信息,真正达到收集齐全、信息共享的目标,彻底改变陈旧的工作方式,大大提高档案的工作效率。

档案工作要适应经济建设新形式的发展需要,优化服务方式积极主动地提供档案材料。为此我们必须健全档案的检索工具,汇编各种能反映学校特色的高利用价值的《基本数字汇编》等编研材料。不失时机地提供有价值的档案档案信息,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使得机读形式的档案信息具有系统性、真实性、价值性,用户才能获得更为完善的服务。用电脑查询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快捷性是用手工操作无法代替的,由此看来,电子档案的应用以绝对优势压倒纸质档案,档案信息电子化是档案利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学校来讲,应将档案管理纳入规划,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建设与管理。尽管学校档案资源建设与科学保护是一些不起眼的工作,一时难以显示其效益与政绩,但它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更好地为学校管理服务,为教学服务,为教职工权益服务,也是整体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来加强和改进这项基础工作。

第一、加强学校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在信息社会的建设环境

下,档案的载体需求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转为电子化载体同,网络化载体,数字化载体,档案信息化的内容需求更加趋向综合化,档案资源信息化是实现档案事业跨越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新世纪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深入,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档案速写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和战略的重大工作。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和核心,关系着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成败的关键,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整体规划包含了档案信息建设的整个硬件平台和网络。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接收应用系统,推进了电子文件夹归档、接收、保安与利用,加快了档案目录中心及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是对电子文件的形成,归档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标识,描述、储存、查询、交换、网上传输和管理等方面,制定标准,规范并指导实施的过程。档案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信息的收集,档案信息的利用,档案信息安全等方面,这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网络建设的技术保障,进一步加强档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各项档案应用系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水平,为此要进一步增强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加大投入,购置设置。建立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做好学校档案的基础工作,加快档案数据库建设,尽快形成数据规模,使计算机检索系统实用化,才能把信息资源进一步开发出来,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发挥档案信息化资源的作用。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8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财务稽核的定义和作用的分析,简要阐述电力企业财务稽核的职业价值及实现途径,进一步强调了财务稽核评价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财务内部稽核价值途径

国家电网公司在2009年颁发的《财务稽核工作规范》中定义了财务稽核的内容:其一,财务稽核通过及时纠正或者制止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的疏忽、错误,有效地预防差错和舞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保证财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其二,财务稽核采取专项稽核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状况,有利于强化企业财务监督工作,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从而帮助实现机构目标,为企业提高效益,保障公司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电力企业财务稽核的职业价值体现

(一)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减少信息不对称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机构层级分为三级: 即一级为国网公司本部;二级为直属单位和省级电力公司; 三级为地区电业局及县公司子公司。每个机构又分为三个管理层级: 即领导层、中层干部、普通员工等,每个不同的层级都有不同的关注目标和职责范围。

国家电网公司上级管理人员需要了解下级管理人员的经营运作信息时,如果仅通过下级管理人员的汇报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容易导致出现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此时,如果设立了财务稽核部门,就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通畅的信息沟通渠道。财务稽核部门可以通过财务稽核程序,了解各级责任的履行情况,缩小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建立良好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促进企业各级目标的实现。

(二)完善内控制度,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财务稽核对于帮助改进电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势在于: 可以及时从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反映到财务核算的成果的视角,观察电力企业内部制度的整体执行情况,实时全过程对内控制度及内控制度的执行进行控制。相关的职能部门仅是从自身的业务进行控制,而财务稽核部门除了关注某个业务环节的控制之外,还重点关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牵制和配合。

(三)协助企业进行风险判断和风险管理

财务稽核并不是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而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的资金轨迹及结果的分析,对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流程、有效性进行评价。对企业的战略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和法律风险通过财务的日常稽核及专项风险导向稽核,有利于把企业存在的一些风险因数反映出来,便于管理层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

(四)评价经济责任,协助绩效考核

财务稽核强化企业财务监督工作,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状况,从而真实反映企业目标期内的经营业绩和管理现状,为上级部门进行绩效考核等提供客观真实的经营业绩信息,保证对企业绩效考核的公正、有效。

二、电力企业财务稽核价值的实现途径

财务稽核部门在稽核过程中,可以通过日常稽核及专项稽核从全局化的视角来评价和协调各部门的业务,完善企业内控制度,规避企业各种风险,实现企业目标。

(一)营造良好的财务稽核环境

财务稽核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我国的经济法律环境、市场经济的健全程度、经济运行监管机制等构成了财务稽核的外部环境即宏观环境;企业的文化环境和高层意识构成了财务稽核的工作环境即内部环境。财务稽核内部环境对于财务稽核价值的实现具有较重要的影响,稽核人员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做好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工作,让管理层了解并重视财务稽核,营造良好的财务稽核环境,促进财务稽核价值的实现。

(二)加强财务稽核岗位建设

财务稽核岗位建设是否完善是其价值实现的关键。财务稽核岗位越健全,财务稽核的独立性越强。独立性越强,稽核的范围就越广泛,稽核遇到的阻力越小,财务稽核的建议就越能够落实;如果财务稽核岗位设置不专,独立性较差,没有专人专岗,财务稽核工作就难以开展,财务稽核范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稽核意见难以落实,财务稽核的价值就难以实现。

(三)提高财务稽核人员的素质

财务稽核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稽核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稽核人员的素质是财务稽核能否发挥价值的关键因素,包括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两个方面。财务稽核工作涉及面广,只有全面了解财务、法律、管理、内控制度、风险防范等专业知识,才能够做好经济业务的评价和建议工作,发挥财务稽核工作的价值。

(四)做好财务稽核业务设计

财务稽核业务设计的层次,影响到财务稽核价值发挥的大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稽核已从最初的财务日常收支稽核发展到专项稽核及内部控制稽核、绩效评估稽核和风险防范稽核。电力企业财务集约化的实现,日常财务稽核可以在线实现,一般差错性稽核通过稽核评价系统进行自动逻辑核对实现,专项稽核则可以通过在线查证、在线分析为基础结合现场稽核来实现。不同类型的稽核服务发挥的价值是不同的,稽核部门应结合单位的中心工作,选择当前阶段最能帮助实现单位发展目标的稽核业务,协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稽核的价值。

三、电力企业开展财务稽核的建议

电力企业要真正开展好落实好财务稽核工作,有以下三个关键因素: 一是稽核质量要高,问题要反映清楚,建议要提好,这样才能更好地被稽核单位接受并落实;二是财务稽核人员要善于运用沟通的艺术,要让被稽核单位认识到财务稽核不是来“挑刺”的,而是为管理层把关的,从思想观念上让被稽核单位认识到财务稽核的价值;三是要建立财务稽核建议落实的监督制度,制度要有严格的奖罚措施,并做好后续稽核工作。对于不能按期落实稽核建议的单位,应严格按照稽核管理制度予以惩罚,以增强财务稽核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综上所述,电力企业的财务稽核工作不仅是有用的,而且是必要的。财务稽核与事后审计不同,分别可以在事前、事中、事后开展,有效地实现了关口前移,做到了预防出现问题或早发现问题,并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可以有效地为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财务稽核工作规范(试行)手册.2009.

电子信息工程职业价值观范文9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中职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通过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够推动“互联网+教学”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由于理论性很强,如果只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比如更多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学等等,都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应当将此进行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的价值

在当前形势下,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深度整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至关重要,特别是中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对不高,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有效的理解知识点,特别是能够开展一些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的兴趣会十分深厚,因而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能够极大的推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前沿的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和策略,推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创新整合理念。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开展“互联网+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必须创新整合理念,这有赖于广大教师的认识以及能力素质,特别是通过将二者的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深刻认识到将二者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学创新,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然会更好的创新整合模式。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展作为重要的整合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二是重点整合资源。对于中职教学来说,中职学校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有利于推动整合教学的开展,因而一定要重视对相关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先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能够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这样能够为整合教学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电子课程教师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利用“大数据”的模式以及“云存储”的模式,建立整合数据库,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料应当统一资源库,使相关的信息不仅能够通过共建的方式扩大资源量,而且还要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教学创新资源。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从总体上来看,中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都比较薄弱,要想使二者更有效的进行整合,实现整合教学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其更具有相关性,这样就会使会学生更好的接受两个方面的知识。要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科学设备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训课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具有相关性,否则就会制约整合教学的开展,甚至出现割裂的现象。四是优化整合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还要高度重视方法的融合,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都应当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还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整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具有整合特点的教学案例,应当多运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整合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更具有指引性,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战略下,“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在开展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互联网+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其能够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要在创新整合理念、重点整合资源、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整合方法四个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推动整合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单义.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J].科技展望,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