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集锦9篇

时间:2024-04-26 11:35:31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1

长宁区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主席团第四次会议决定,将刘正东等39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区养老事业的议案》交由区政府办理。一年来,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议案的跟踪、监督、支持和落实,通过代表下社区活动,调研、视察、座谈等形式,了解该议案的推进情况。

2014年10月,区人大酝酿养老议案,成立拟稿小组,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意见,组织代表视察各类型的养老机构(公办公营、公办民营、民办民营)、护理站、日间照料中心,掌握第一手资料。如2014年12月17日视察颐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并召开老年人代表座谈会,14位区人大代表聆听21位老年人代表细说他们“心中的养老院”。经区人大常委会办公会议研究,确定议案领衔代表;在人代会期间,39位人大代表联名签字,确定代表议案正式提交区第六次人代会。2015年1月召开的区人代会上,由大会主席团决定,共提出了5项养老议案的建议:一是科学规划,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保障;二是多措并举,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三是大力扶持,加快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四是整合资源,完善养老服务网络;五是拓宽渠道,积极培育养老服务队伍。

根据《监督法》的有关规定,区人大常委会有序推进代表议案的办理。在推进过程中,按照区政府确定的“6+20”的议案推进项目,制定议案监督调查工作方案,成立监督调查领导小组,常委会分管主任为组长,工委负责人为副组长,提出议案的人大代表为组员;明确领导分工,落实监督调查内容。围绕社区养老服务相关政策及实施情况,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及养老机构的规划、建设及运行情况,医养结合工作推进情况,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情况等内容开展监督调查工作。2015年4月13日,召开全区10个街道、镇分管养老事业的主任座谈会,听取街镇近期和远期养老工作的情况汇报。4月17日,召开逸仙、金福、康逸、爱晚亭、安馨、南山、新泾自家人服务区等7家养老机构投资经营负责人调研座谈会,了解社会养老机构目前运行的情况。4月22日,召开本区政府相关部门(区发改委、区商务委、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卫计委、区文化局、区体育局、区规土局)负责人座谈会,听取相关委办局推进养老方案实施情况的报告。市、区人大代表、工委委员30余人次参加了本次执法检查,并视察了西郊协和颐养院等部分养老机构。6月27日,区人大常委会第27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区政府关于推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报告,委员们进行了询问和审议,对项目化实施方案发表了意见和建议;7月、8月两次与区民政局领导专题沟通项目实施落地推进情况。10月23日,区人大内司工委围绕议案再次与区民政局进行沟通;11月12日、19日,组织部分人大代表实地视察金福第二养老院和颐家老年护理站,召开代表座谈会,听取民政、卫生系统在推进议案中的情况汇报。此议案提出以来,共有116人次代表参加调研、视察、座谈等活动,加大了监督力度。11月25日,区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开展专题询问,有8位区人大代表或常委会委员提出19个问题,代表或委员们对政府回答的问题均表示满意。他们认为,加快发展长宁区的养老事业,是落实区“十二五”规划甚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是巩固长宁文明城区建设成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调动市场和社会各方力量,加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时,强化养老服务的系统谋划,优化养老服务环境整体建设,合理配置养老服务设施,适应老年社会需求,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强化对养老机构、社区托养机构以及居家老人的医疗服务支撑,以满足多层次医疗护理需求;要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系统研究,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养老服务人才激励制度,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2

老年人口逐渐庞大的同时,我们还面临“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扶养比高”三大难题。“未富先老”――发达国家一般在人均GDP为5000―10000美元时,自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0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0.1%,人均GDP仅为3976美元。“未备先老”―― 中国的社会体系,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扶养比高”―― 到老龄化高峰期,中国的老年人抚养比将达到78%,相当于三个劳动力养两个老年人。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发展老龄事业。全国人大代表围绕“老有所依”,也纷纷建言献策,试图破解这一迫在眉睫的难题。

居家养老

从成本核算来讲,居家养老应该是最经济的一种。同时,居家养老还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有利于增进代际感情,维护社会和谐。山东省编制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规则中就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社区老年服务为依托,公办社会化养老机构为示范,多种所有制的社会养老机构为骨干的养老服务体系,强调了居家养老的基础性。

怎样让居家养老和社区老年服务相结合呢?山东代表金兰英建议:根据社区老年人数量,招聘服务人员,由政府购买服务。同时组建一支志愿者队伍,开展日间照料。可根据每个老年人的需求由个人缴纳相应的费用。服务人员或定期上门服务,或定时在家照顾,或随叫随到进家服务,或日间照料。

安徽代表陈平则提出了养老地产的概念。例如开发一些老少户住宅,就是指同一楼层中相邻或相近的两套住宅,或者同一单元内上下层相邻的两套住宅,其中一套为老人居住,另一套为子女家庭住。这样既便于照顾老人,晚辈也有属于自己的空间。这类养老住宅可在价格上适当给予优惠,以激励这种养老方式。

江苏代表孙秀芳认为应该积极拓展居家养老服务渠道。结合城乡社区建设,进一步加大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力度,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让老年人既不离开家庭,又能获得专业的社会服务。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提供场所等扶助措施,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业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江苏代表陈丽芬认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老人与子女、与亲友、与近邻的关系往往是紧密的。离开家庭入住养老院意味着老人需要与陌生人建立新的联系,这对大多数老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她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养老社区化,即在社区内设置养老设施,为老人提供上门护理、日间照料、社区托老、志愿者互助等多种服务,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让老人们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可避免老人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满足了老人传统的养老观念;老人可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定制租期,子女也方便就近照顾,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老人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因此,大力推行养老社区化,才能解决中国社会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

农民养老

当前,农村养老问题也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也因为时代的发展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农村普遍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仅仅依靠子女养老又已经变得不太可能,因为现在的子女都在为发展常年外出奔波,家里留守老人的养老仍是无所依靠,从小处看这是个家庭问题,实际也是个社会问题。而且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偏低,与现实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养老需求还不相适应。

河南代表张全收建议:一是加快建立农村市场化养老保障机制,可采取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社会监督的形式加快建设农村社会化养老院;二是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敬老院建设条件,配置专业管理服务人员,并建立约束监管机制;三是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补助标准,积极营造温馨、可靠、有保障的农村养老环境。

关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标准偏低的问题,江苏代表孙秀芳深有感触。她说:“一是有的地方农民养老金低于同期农村的扶贫标准,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农民养老金水平低于低保户;二是农民养老金与工人退休金相差太大;三是养老金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农村基本养老标准偏低的问题,她建议政府要建立制度,逐年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标准,其中中央财政按每人每月不低于20元的标准提高基础养老金,地方财政要按不低于10%的比例提高个人账户养老金。

社会力量参与

201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资金补贴政策。这些意见和政策的出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关注和投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热情,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渐趋形成。

为让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更有保障,山东代表焦文玉建议,在法律及制度层面上,在《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有关养老机构进入和退出机制的相关办法,实现养老服务业发展从规划、开工、建设、投入使用、管理及退出各个环节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的无缝覆盖。明确建设、管理和监管机构的权责利,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在领导层面上,建议国家和地方政府成立养老服务业发展综合领导小组或常设机构,综合协调规划、土地、环境保护、财政、民政等各个部门,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哪个部门出现问题哪个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形成发展合力。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3

就业、社保、医疗、教育、供暖、养老、职业培训、住房等民生实事,都成为出席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关注的热点问题。

保障“暖房子”效应持续下去。2010年我省实施“暖房子”工程以来,效果十分显著,不仅暖了房子,更暖了百姓心。赵胜堂代表建议:“尽快出台全省供热管理条例,保障政策持续性实施。通过‘暖房子’工程,市容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普通居民区‘换新装’,成了特色小区。”赵胜堂说,据介绍,从2010年开始,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由政府投资,实施“暖房子”工程。目前,我省“暖房子”工程改造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对此,赵胜堂建议,应出台全省供热管理条例,保障“暖房子”工程改造完成后,政策实施具有持续性。

王祖继代表说:“保障性住房和‘暖房子’工程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他建议:“白城要在今后的发展中,能够有所突破,认真研究把风电开发与”暖房子“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利用风电来供暖,发展清洁能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

让老有所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为此,代表们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建议。

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化。聂永军代表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我认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要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化,统一建立社区日间照料管理指导总站,负责各社区居家养老和日间照料的工作指导、人员培训、监督检查工作。”

农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李念福建议,政府应加大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对乡镇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扩大规模,增加设施等,提高养老机构的服务水平。在农村,可以兴办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提供普惠。

规范民办养老院服务标准。修保代表建议,政府应对民办养老院建立规范化的服务标准,根据空间面积、服务内容的不同,建立统一的收费、服务标准。同时,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财政对养老服务的投入,给予大型养老院床位补贴。

立法促食品安全。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事故不断发生,甚至引起了老百姓的恐慌,如何让老百姓吃到健康、安全的食品,代表们认为通过法制手段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我省应制定食品安全条例。张廉君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吉林省食品安全条例〉的建议》。他说,为使《食品安全法》更具有操作性,更符合地方实际,应结合我省实际,细化内容,通过制定“食安条例”进行明确和细化。

立法保证学生营养配餐。吴杰代表建议应加强学生营养配餐管理。她说,一方面通过对学校食堂的全面监管,提高标准。另一方面积极促进有资质、有实力的社会企业发展学校营养配餐事业。并出台专门的规章制度乃至出台一套专业化的法律标准。

保障药品安全。药品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药品安全更是老百姓健康、安全的保障。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4

为保证法律法规在本市的贯彻实施,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今年3月至5月,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保障法和保障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听取了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视察了部分区县老龄工作,召开了相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他们对老龄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组还深入15个社区,与退休工人、干部、教师和农民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深入交谈,了解他们的需求。在执法检查过程中充分发挥代表作用,邀请近百人次的市人大代表参加了检查和调研活动。同时,结合执法检查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今年市人代会上代表提出的涉及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的19件建议进行了重点督办,有关部门在接受检查的过程中,根据代表建议积极改进工作,使执法检查与办理答复建议有机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政府部门相关方面的工作,代表们对建议办理情况都表示满意。部分区县人大常委会也同步对贯彻落实法律法规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

6月22日,执法检查组召开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执法检查报告。下面,我就执法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本市贯彻落实保障法和保障条例的基本情况

保障法和保障条例实施以来,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履行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项职责。一是将老龄事业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项配套政策措施,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二是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健康水平;三是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居家养老人群的生活照料和个性化服务;四是拓展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领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法和保障条例贯彻实施十几年来,我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形成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水平居全国前列。

(一)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老有所养”得到落实

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福利性养老保障制度为基础,以老年人优待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制度、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20**年出台的城乡无社会保障老年人福利性养老保障政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统筹城乡、标准一致的福利性养老保障制度,社会反响强烈,深受老年人的欢迎。为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我市于20**年制定了《关于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办法》,在老年人乘坐地面公交车、参观游览公园和博物馆等文化体育场所、建立高龄津贴和发放养老服务补贴、提供优惠医疗服务及为老年人开展法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11项优待办法。优待办法的出台,保证了老年人能够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老有所医”目标初步实现

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制度,实现了医疗保险在全市城乡范围内的全覆盖。加强老年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市18个区县建立了老年病专科医院。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为老年人建立免费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体检,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宣传教育,促进了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了方便。

(三)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养老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逐步展开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型养老服务体系以社区为依托,多数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部分高龄、空巢、生活半自理和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有效地弥补了家庭照料的缺失和不足。如开通96156社区服务热线,推出“菜单式”为老服务项目,开设老年餐桌等。逐步推广建立城乡社区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帮扶网络,使老年人在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及时得到救助。为满足身体致病、致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和部分“五保”老年人的集中照料、护理需求,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兴办各类敬老院。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敬老院建设的积极性,在建设资金支持、运营补助、土地供给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共有各种类型的敬老院339所,4万余张床位。

(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为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愿望,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例如组织老年知识分子参与“银龄行动”,支援贫困地区,提供文化、医疗、科技服务;组织离退休专家到区县开展援助项目,返聘退休医学专家到社区卫生中心站工作等。针对老年人以在社区生活为主的特点,发动他们积极投身和谐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立老年人协会、开办老年学校、建设老年人活动场所和设施,组织引导老年人参与各类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老年维权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

为了使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执行,法制宣传部门利用多种方式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开办法律专家热线和专家课堂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咨询。各类法律服务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确定的职责,畅通老年人维权渠道,为老年人维权提供优惠便捷的服务。各级司法机关依法打击各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老年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为老年人参与诉讼活动提供优先服务,同时对特困老年人实施司法救助,保证老年人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时能够依法及时得到维护。

二、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日益严峻和老龄事业持续发展的需求,保障法和保障条例的贯彻实施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全社会对人口老龄化特点、发展趋势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有待深化,对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紧迫性有待提高。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侵害老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一些单位和组织参与公益性养老服务的自觉性不高。

二是养老保障水平有待提升。本市已建立起覆盖全市城乡的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但由于基础薄弱,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别仍然较大。在调研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落实依然是老年人最为关注的问题。一些国有、集体企业中较早退休的老职工退休金水平相对偏低;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老年人有基本生活保障,但医疗保障水平相对较低。

三是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市社区养老服务处于起步阶段,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养老服务社会化程度不高,市场准入、运行、监管不规范。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精神慰籍等为老服务项目短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家庭亟需的家政服务人员不能满足需求,生活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缺口更大。

四是敬老院养老床位供需矛盾突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进入敬老院养老的要求增多,由于历史上对敬老院建设投入不足,造成敬老院床位数量与需求缺口较大。另外,由于敬老院建设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服务功能不全或缺乏专业队伍、服务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现有的敬老院床位中有近三分之一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床位空置率较高。

五是老龄工作机构队伍有待加强,工作机制有待健全。区县和街道、乡镇的老龄工作机构人员配备不尽合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专业人才缺乏。老龄工作机构隶属关系不一致,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服务职能。

三、对进一步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建议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保障法和保障条例,推动我市老龄事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老龄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市在1990年就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为109万,占当年人口总数的10%。目前我市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54万,占人口总数的15%,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9%,高于总人口年均增长率,呈现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的特征。根据预测,到2020年我市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350万,到2050年将达到650万的峰值。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的严峻性,及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提高对发展老龄事业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大局出发,把老龄事业作为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首都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来抓,深入研究、科学筹划,加大投入,坚持改革创新,完善制度措施,确保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宣传教育

一是要广泛宣传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和严峻挑战,提高全社会贯彻落实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发展老龄事业的紧迫感。二是要深入开展对老年人群体的普法宣传教育,尤其是对老年人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优待政策的宣传,提高老年人依法维权能力。三是要加强对开展慰老助老活动、志愿服务、落实老年优待政策等工作的宣传,使老年人切实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尊重。四是要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忽视老年人精神需求、“啃老族”现象以及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运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市实际,积极探索创新,进一步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改革,抓紧健全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为我市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做好准备。一是要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基础上不断提高保障水平,使养老保障水平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二是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逐步增加农村老年人的保障性收入,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四)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第一代独生子女已进入婚育年龄,“421”家庭模式已经显现。由于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养老服务的社会需求迅速增长。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国情和我市实际的体制机制,搞好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的衔接,走出一条有特色的路子。一是加强对养老服务社会化配套政策研究。要针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基础薄弱的问题,加强对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出台配套的管理办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提高养老服务的社会化程度;针对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加强对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二是加大敬老院养老床位建设力度。要积极采取措施落实我市“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建设任务。对今年新增1.5万张养老床位的建设任务,要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按期完成。新建敬老院要合理规划布局,规范服务标准,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对现有敬老院要进行必要的改造,提升服务水平,提高使用效率。要探索敬老院的医疗服务与现行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的机制,满足敬老院医疗服务需求。民政、发展改革、财政、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部门要切实履行部门职责,保证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五)加强老龄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

加快市级老龄工作机构的改革步伐,研究解决区县老龄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监督检查能力弱的问题。对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的区,要根据老龄工作的实际需要配备相应的老龄工作干部;有条件的街道和乡镇应当配备专职老龄工作干部。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缓解老龄工作机构干部短缺、队伍不稳定的问题。

(六)对修改和完善保障条例的建议

根据此次检查情况,对下一步修订和完善保障条例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保障条例在内容上需与保障法相衔接。由于我市保障条例先于国家保障法颁布实施,在内容上多处与保障法衔接不紧密,应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对有关条款进行调整和细化。如应根据保障法的规定增加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具体条款。二是需要增加的有关内容。近年来,我市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应将成熟的政策措施上升为法规条款;在保障条例中增加发展养老服务业的相关内容,以便政府综合利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有效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在保障条例中应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增加对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内容。三是在保障条例中应对政府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老龄工作机构的职能定位进行明确,保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有效地开展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5

(一)实施民政工作城乡一体化战略。筹备召开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进一步增强民政系统科学发展能力。2012年,国务院将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我们将提请省政府召开第十七次全省民政会议。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民政事业发展的目标方向、改革任务、政策举措。各级各单位务必要高度重视,精心筹备。要全面回顾分析第十六次全省民政会议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提炼浙江和本地特色的民政事业发展经验,提振信心,强化改革创新意识。要力争在保障改善民生上有新提高,加快完善适度普惠新型社会福利体系,不断提高改善民生能力水平: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法制化建设,妥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深化救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应急能力;规范深化慈善事业发展,充分发挥补充社会保障体系功能作用。要力争在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上有新突破,深化城乡社区建设,夯实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基层民主治理机制,引导城乡居民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稳妥推进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作用:全力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加快专业化、职业化社会服务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民政行政执法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服务水平。要力争在强化民政事业发展基础上有新举措,紧密结合“十二五”规划实施,强化机遇意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将民政事业发展融入本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大局和总体规划,持续推动民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创新: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为重点,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同步健全机构和设施服务功能;以加强队伍及素质建设为根本,多途径充实民政工作机构和力量,健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基层单位及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升民政系统干部职工整体素质。

(二)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重点是提升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完善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全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精神,配套完善社会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力度,强化公办养老机构的公益性特征,逐步向护理型转变,首先满足好高龄、困难和失能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有序引导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为扶持促进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拓展空间。要更加关注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创新和服务完善,大力推进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根据《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积极引进社会组织参与服务提供。要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广泛开展“银龄互助”活动,稳步推进失能老人家庭照护“喘息服务”,探索失能老人照护、养老服务持证上岗和养老护理员职业资质评定制度。要按照机构、职责、编制、人员、场地、经费“六到位”的要求,全面加强市、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建设。加大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力度,强化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巩固五保、“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成果。加快完善孤儿等困境儿童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福利机构养育孤儿年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不低于当地上年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的70%,社会散居孤儿年基本生活养育标准不低于福利机构孤儿标准的60%。11个市全部建成规模适度,具备养护、医疗、康复、特教、培训功能的综合儿童福利机构,争取2―3个市儿童福利院创办特殊教育学校。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进一步创新完善慈善事业发展机制,完善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和慈善信息统计、公开制度,协调推动社会志愿服务发展,积极推进慈善立法。要确保福利彩票发行安全、健康,发行规模超百亿,规范公益金使用管理,推进福彩文化建设。力推社会福利企业管理政府规章出台。

(三)夯实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工作基础。重点是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关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民政行政执法制度建设。围绕筹备召开全省深化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和实施《浙江省城乡社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健全社区建设组织协调机制,合理调整社区规模,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选举,加强社区服务制度建设,建立社区服务业发展规划评估和统计标准,培育发展社区公益性、服务性、互及治理型社会组织,广泛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加大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新建10个县(市、区)社区服务热线平台、120个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1000个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努力实现外来务工人员社区服务全覆盖。围绕贯彻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会议和中央文件精神,筹备召开全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要积极推广嘉兴经验,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组织建设和相关配套制度建设,抓住当前有利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推动建立社会工作领导协调体制。研究制定人才培养、职业评价、机构扶持、岗位设置等专项政策,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资助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及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慈善公益社会组织扶持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多层次组织培训,加快实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由点及面、从城市向农村的全方位拓展。密切关注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动向,深入研究,适时组织开展试点,切实加强登记管理机构建设。进一步巩固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成果,推动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继续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和直接登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财政对社会组织资助、奖励机制,扩大社会组织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和非营利组织免税资格的覆盖面,加大民办社工机构发展支持力度,支持社会组织更好发挥服务社会作用,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行为和非法社会组织活动。积极推广衢州经验,加强民政行政综合、联合执法制度建设,抓住有利时机。争取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推动建立民政综合执法机构、队伍,整体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四)依法规范社会救助和灾害救助。重点是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经过2003年至今八年多的不懈努力,管

理体制协调顺畅,专项政策基本完备,工作效能稳步提高,下一步,要在全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社会救助立法进程,整体提升制度效力。2012年的重点是全力推进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这是确保公平救助、提高效能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关键和难点所在。务必要克服畏难情绪,按照落实“一个机制、一个办法、一个机构、一个平台”的要求,各市至少要有70%的县、市(区)启动核对工作,一半以上的县、市(区)落实“四个一”要求。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工作,加快省、市、县、乡镇四级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步伐,开展重特大病种救助试点。所有县(市、区)医疗救助人均筹资不低于10元,当年度资金结余率不超过10%。做好低保工作与扶贫政策的衔接,适时提高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年增幅分别达到10%和13%。确保低保对象每人每月最低救助金额不少于60元,平均救助金额不低于当地标准的50%。认真做好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和价格补贴发放工作。全面履行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职能,深入实施防灾减灾行动方案,建立健全部门间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灾情评估、款物调拨机制。进一步优化避灾安置场所和救灾物资仓储建设布局,落实建设标准,规范管理,深化部门合作机制,提升应急避灾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适时演练,规范预案应急工作流程。切实加强救灾资金末端监管和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完成1万名村级灾害信息员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任务。继续推进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建立减灾宣传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技能。严密关注灾情预警,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和水平,全力做好应急救灾和灾害救助工作。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6

看病:大城市二级医院改成老年医院

如何解决老年病人看病难、住院难?全国政协委员郑静晨从“增加供给”的角度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中增设“老年病区”科室,解决老年人“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住不上”的“四大难”;二是将部分大城市二级医院改造成老年医院,既可解决病人不足问题,又能最大限度利用医疗资源;三是将老年医院作为医院管理的一个新的分类,加大政府投入,独立建院;四是针对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大病、重病的特点,在医疗收费项目和内容上进行必要的调整,凸显老年医院的社会公益性和福利性。

推广“90-7-3”的养老模式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陈传书表示,未来20年,由于农村劳动人口向城镇转移,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在农村地区提前出现。他建议,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建设重点要放在农村,尤其向西部地区倾斜,以缓解西部农村地区将来更为突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养老模式方面,陈传书认为参照国际社会的情况,达到“90-7-3”的比例比较合适,即90%的人居家养老,7%的人在社区养老,3%的人在养老机构养老。

养老服务应成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吉学说:“我国最需要的是建立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他认为,应激励企业参与养老产业,唯有市场化运作,居家养老服务才有生命力。

全国人大代表傅企平建议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养老模式,创办日托所、居家养老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方便、服务多样的老年人服务场所,使老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各种养老服务。

社保“全国漫游”早日实现

截至2012年全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人大代表、农民工代表刘钟俊表示,如何让养老、医保实现“卡随人走,全国漫游”是老年农民工普遍关心的问题,“希望能早日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全国联网机制,全面实现养老和医保的异地转移接续,解决2亿多农民工兄弟的后顾之忧。”

慢性病用药应补贴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7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医养结合省级试点先行市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我市社会养老服务发展,市政协成立以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相关界别组委员参加的调研组,对我市医养结合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与市民政、卫计、市医院颐养中心等部门和单位就这一议题进行专题协商,形成协商报告如下。

一、 协商所达成的共识

       截止2017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14.127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16.95%。养老资源方面,现有医养结合机构(临清市颐养中心)1家,养老机构9家,其中公办4家养老院,民办养老机构5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5020张。医疗资源方面,我市现有三级医疗机构1家、二级医疗机构3家、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个基层卫生院和二、三、四人民医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老龄事业,将社会养老服务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有效保障了我市老年人基本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前主要采用五种“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

(一)医养结合。 注重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导、培育、扶持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产业结合,不断增加养老服务供给。我市新建的市医院颐养中心是一家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是市政府重点民生工程,也是我市唯一一家省级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项目占地面积260亩,总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养老床位1140张,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另外,我市华美医院养老项目已通过前期论证,正式向市民政局提交建设申请,规划占地197亩,医护型养老床位1000张,一般性老年生活床位800张,康复、疗养、卫生保健床位200张,病房床位1000张,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前期各项工作正在有序开展。

(二)社区养老。注重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与医疗资源结合,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扶持安民区院建设了“安民医院日间照料中心”,正在支持市医院建设规范的“古楼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支持华美医院建设“华润社区老年人生活服务中心”。随着这些中心的建成,能自理老人的可以活动、健身,失能、半失能老人可以享受日间生活护理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多项服务,既解决了子女没有时间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老人不用离开社区便可享受养老服务的问题。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逐步落实老旧小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用房配建工作,将养老服务用房无偿提供为老服务组织,建立面向居家老人提供服务的站点,开展助餐、助浴、代购、维修、家政、康复、医疗签约等多项服务。

(三)签约服务。注重开展多项签约服务,探索适合老年人看病就医便捷高效的新途径。市人民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和老年病床,为入住老年人提供预约就诊、急诊救治、中医保健等多项服务;19所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人康复科,配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健康进行科学管理与评判。市辖区23所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服务。目前我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1.57万人,签约率71.7%,健康管理率72.2%,稳步构建“小病就地诊治,急危重病到医院,经医院治疗好转或痊愈回家”的新模式。

(四)定期巡诊。注重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对接服务,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定期开展巡诊和接诊,部分解决了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身体活动不方便的问题。没有条件建立医疗站点的敬老院,指导建立与二级以上医院协作对接,协作医院定期组织全科医生对入住老年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巡诊和接诊服务。目前我市4处中心敬老院、5处民办养老院已同市医院、华美医院、安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分院、中医院等医疗机构签订“医疗服务合作协议”,使老年人足不出户也可享受到医疗服务。 

(五)平台建设。注重加强信息平台建设,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目前正与移动公司联合,在城市社区和基层卫生院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该平台肩负120急救、健康咨询、群众满意度调查回访,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多项职能。通过为老年人配备智能腕表,将老年人心率、血压、睡眠、出行、运动等一些基础数据及时反馈医院平台,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值班医师可随时实现健康监测。遇有紧急情况,还可以选择一键拨号至亲友电话或医院急救电话,获得及时救助。

二、协商过程中发现的困难和问题

     医养结合是构建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积极应对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长久之策。要放眼长远、务求实效,稳步推进这项工作有序开展。但从工作实际看,由于社会认知、投入不够、政策保障、专业人才匮乏等多重问题,我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有机融合之路并不顺利,面临诸多困难和矛盾。

    (一)从养老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摸索多、经验少。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大量相关文件,对于解决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但对于养老机构和医疗资源的结合缺少具体、符合我市实际、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目前我市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历史短,很多工作都在摸索之中,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少,医养结合审批手续繁琐,承担养老服务尚且运营艰难,难以承受医疗护理重担。另外,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还不能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严重降低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投入多、补贴少。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而养老机构普便运营困难,财政补贴的相关政策有待制定和落实。一般性养老机构建设,省、聊城市给予一张床位补贴1万元,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给予补贴1.2万元,但相比建设投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每张床位需要建设投资近20万元,缺口相差很大。目前,养老机构建设补贴主要依靠省、聊城市一次性建设补助和运营补助,县级财政还没有将补助资金纳入预算,省、市要求的每年本级留成的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要用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没有落实。三是困难多、办法少。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最大的困难在于资金、政策、标准和专业人才队伍缺失,因为是我市是示范先行试点,上级的很多政策和指导办法还未及时跟进制定和出台,单靠自己解决难度很大。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开办诊所,需要聘请有医师资格的医生和有护理资格证的护士,大部分传统养老机构难以给医护人员提供同等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在养老机构从业对医护人员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极大的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参与积极性。这些现实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医养结合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从医疗机构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缺乏”:一是缺乏医护人员。医护人员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医疗机构开展自身业务就很紧张,开展养老服务压力更大。医疗机构在自身市场需求很旺盛的情况下,到养老机构巡诊、接诊,很大程度上没有时间精力、抽不出医务人员。二是缺乏利益驱动。医疗机构和传统养老机构虽然开展了签约式服务,但是由于传统养老机构规模小、供养老人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为老服务不能获取经济效益,没能真正实现医养有机融合,还存在“两张皮”问题。与传统养老机构相比,医养结合机构因为其更高层次、专业的医疗服务导致收费较高,把大多数老年人“挡在门外”,机构也难以获得经济效益。三是缺乏政策保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在日间照料中心,最老年人出现意外而引起纠纷,如果能开通老年人意外险,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后顾之忧。另外,医生多点执业问题的解决政策还未落地,医生离开医院到养老机构就业会有职业风险。

     (三)从老年群体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平衡”: 一是预期和现实不平衡。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发展未来期望很美好,希望能尽快实现老有所养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现实中很多医养结合工作进展缓慢,有些措施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难以解决居家老人或养老机构入住的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便捷医护问题,面对突发性重大疾病仍然束手无策,对多元化、高质量、近距离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二是需求与供给不平衡。随着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我市老年人口对健康养老的社会化需求越来越大,要求的养老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社会需要,独子、失独家庭将很快进入面对社会养老问题的高峰期。从现实来看,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供给严重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市场实际供给严重脱节,如果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可能会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三是收入与收费不平衡。目前我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只有市颐养中心一家,属中高端医养机构,收费标准相对较高。面对此类医养机构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大多数工薪阶层和城乡居民难以承受,传统的养老院又因为基础设施较差、服务项目单一不愿入住,面向社会大众的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建设势必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四)从政府部门看“医养结合”。主要表现为“两个不完备”:一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卫计部门是国家卫计委指定的医养结合牵头部门,而民政部门是养老服务具体管理部门,二者能否实现紧密结合至关重要。另外,据初步估算,医养结合项目从立项到正常运营至少涉及17个职能部门。在运营过程中,至少需要民政、卫计、人社、财政四个部门的密切协作配合。交叉重叠的部门管理直接导致医养结合机构处于“九龙治水”的困境中,部门之间职责界定模糊,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推诿等问题,这些是医养结合工作推进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二是政策保障体制不健全。医养结合工作是试点性、创新型工作,政策先行是保证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很多配套政策需要提前研究制定。但从实践看,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到位。比如说,养老机构内设医院或诊所能否纳入医保定点的问题,长期护理险扩面的问题,老人意外险试行的问题,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有机融合的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的问题,“12349”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何时开通的问题,等等还有很多。

       三、对策建议

    我市是山东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医养结合工作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调高任务目标,结合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部署要求,以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根本,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体系,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务求实效,及时化解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我市健康养老事业稳步持续发展。为此,建议如下:

     (一)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医养结合工作涉及改革发展深水区,示范先行市的定位决定了上级很多指导性配套政策滞后工作现实,需要大胆决策、实践和创新。一是成立议事协调机构。尽快建立部门之间统筹联动工作机制,打破民政、卫计、人社三条线分立状态,从根本上解决“养老不医护、治病不养老”的问题。每周定期通报各自工作动态,共商破解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难题,多出经验、出办法、出典型,为我市养老事业做出积极贡献。二是提高批办效率。建议民政、卫生共同编制申办养老项目审批服务指南,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办事环节,推进“一门式”服务,对新办医养老结合机构推行并联审批,积极协调解决消防审批、竣工验收、卫生防疫、环境评价等实际困难,打造无障碍审批环境。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建议加大财政对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将养老机构建设市(县)级需要配套的补助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严格落实省、聊城市要求,将每年本级留成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用于展医养结合工作,加快传统养老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对基层公立养老机构新建医疗机构或引入医疗机构分支机构,以及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严格按上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或运营补贴。

(二)务求实效,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湖北省随州市“两室联建”工作思路,试点推进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和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一是科学化选址。严格按照建设规划和“一村(居)一策”提出的选址建设方案,选择人口相对集中、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作为建设地点。具体操作有以下几种模式: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在中心户、农资服务中心、电信服务网点等原有服务项目上建成并运营,卫生室就近建设。卫生室在村(居)委会已建成或正在建的,可以从村(居)委会调剂办公用房建设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卫生室和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都需要兴建的,必须统一规划,选择在人口密集、集中,交通便利的位置联合兴建,并且要建有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二是标准化设计。依照“两室”功能定位和室内布局要求,对“两室”进行统一规划,结合实际设计图纸。严格按照标准设计,卫生室设有独立的诊断室、治疗室、观察室、公共卫生室、药房;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设置“四室一厨”,即日间休息室、休闲娱乐室、图书学习室、健身康复室和厨房。三是优质化建设。选派质量监督代表进驻“两室”联建施工工地,对施工材料实行专人专管,实时跟踪项目建设过程。质量监督专班对所进原材料实行登记制度,杜绝不合格建筑材料进入工地,及时开展工程建设质量验收。同时完善建设施工档案,实行责任追究制,施工单位对“两室”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在“两室”建设中,对床铺、档案柜、电脑、有线电视、空调以及厨具等硬件设施进行统一配置,对标识标牌、规章制度等统一制作。四是多元化投入。地方政府是责任主体,将“两室联建”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探索市场化运作筹资的新路子,通过“土地资产置换、老板垫资、单位自筹、爱心资助”等方式多元筹资,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村办或个人办农村“两室”,通过实施驻村(居)工作队帮扶、慈善捐助、企业冠名等方法解决;同时,对建设资金严格监管,防止重复性建设、开发性建设、举债性建设。

三是整合资源,搭建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建议学习借鉴河南省新乡市“12349”平台建设经验,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居家养老服务。一是建好信息平台。依托“12349”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将老年人的基本资料、健康情况、家庭信息、个人兴趣等相关资料录入信息系统,并以该系统为载体,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实现养老需求和服务供给的有效对接。二是选好运营模式。老年人会使用、企业愿意参与是信息系统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根据老年人理性和节俭的消费特征,探索开展积分制养老模式,凡系统登记的老年人在指定的联盟单位消费可以积攒积分,积分可以在与12349信息平台合作的超市、医院、餐馆等服务网点抵现金使用。三是盘活社会资源。大力宣传并营造养老、敬老、孝老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加入信息平台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大力整合家政服务、旅游、医疗、商场、物业等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资源,以信息平台为纽带、以积分制为核心,建立异业联盟,在扩大服务中产生规模效益。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8

今后,福建省居民养老保险将不再有城乡差异。福建省政府办公厅日前下发《关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决定将福建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建立一体化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保”)制度,并提高政府补贴标准。

意见指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均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城乡居民保。

城乡居民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2000元,以每100元为一个缴费档次,共20档。各县(市、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鼓励多缴多得。

选择缴费档次100元的,政府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政府补贴增加5元。选择1000~2000元的,政府补贴均为每人每年75元。

新农保或城居保制度实施时46~59周岁的参保人,应按年缴费至60周岁,在办理养老金领取手续前允许一次性补缴不足15年的部分,补缴部分政府给予相应缴费补贴。

对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计生对象中独生子女死亡或伤残、手术并发症人员以及非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政府为其代缴不低于50%的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对城乡重度残疾人,政府为其全额代缴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所需资金由市、县政府承担。允许缴费困难群体个人增加缴费,缴费后按照相应档次予以缴费补贴。

对农村45~59周岁生育两个女孩或一个子女的夫妻,以及城镇45~59周岁生育一个子女的夫妻,在选择不同缴费档次予以相应政府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再增加20元缴费补贴。

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目前福建省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市、县(区)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部分的资金由市、县(区)政府支出。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储存额除以139。参保人身故,个人账户资金余额除政府补贴外,可依法继承。

有条件的市、县可先行探索建立丧葬补助制度,在待遇领取人员身故后,按当地当年基础养老金标准的20个月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金,所需资金从市县财政补贴中支出。

年满60周岁符合规定条件的城乡居民,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

(潘园园)

福建省2013年紧缺急需人才

为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以更大的魄力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福建省公务员局日前《福建省2013年度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含平潭综合实验区)。《指导目录》根据重点产业、行业、领域、项目、学科及山区、欠发达地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需求情况,提出紧缺急需人才引进的指导性意见。

据了解,2013年福建省紧缺急需人才分布在27个重点产业或行业,涉及领域80个,主要涉及岗位192个,所需专业760个。同时,为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四个一千”人才工程,单列平潭综合实验区紧缺急需人才引进指导目录。

这些重点产业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石化工业、汽车工业、船舶工业、地质矿产、建材工业、冶金工业、轻工纺织、电机电器、生物医药、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水土保持与生态林业、水利水电、能源电力、环境保护、海洋渔业、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城市建设、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体育、人口计生、医疗卫生、科研教育等。

查询《指导目录》发现,福州急需引进的人才主要分布在软件产业、机械工程、汽车制造等行业。大多数被引进的要求为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硕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或45周岁以下,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平潭综合实验区急需人才则分布在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现代物流等行业。岗位要求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年龄在40或45周岁以下,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相关专业工作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对符合《指导目录》条件人员,由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并给予享受引进人才生活津贴、住房补贴等有关待遇。

(谢添实)

福建省进一步做好2013年企业紧缺技术工种免费技能培训

2013年,福建省人社、经贸、外经贸、台办、信息产业、财政、企联等部门联合开展紧缺技术工种免费技能培训,按照属地原则,以设区市为主负责组织实施;培训范围为省经贸委确定的百家重点工业企业、省信息化局确定的信息产业重点企业和各设区市确定的重点工业企业;达标以上技工院校承担培训任务,统一使用福建省人社厅开发的培训软件管理系统,实行实名制管理;统一使用人社部颁布的技工院校专业教材,提高培训质量。

(夏 颐)

宁德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高技能人才补贴新政策

近日,宁德市出台高技能人才培养补贴新政策,对获得技师、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在本市企业服务一年以上的,分别给予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和1万元,补助资金由所在地县(市、区)财政承担。同时鼓励企业举办紧缺工种培训班,达到一定课时和人数的,每班给予企业补助3万元,补助资金由所在地县(市、区)财政承担。

(宁德市人社局)

莆田市人社局多措并举做好2013年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

为有效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工作,按照全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要求,莆田市人社局精心筹备,制定多项措施,确保2013年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1.着力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一体化。即将出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的实施意见》,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要求全市各级人社部门,特别是经办机构认真学习宣传《实施意见》,力争6月底前实现首轮的参保工作,全年实现参保率达90%以上的目标。

2.着力推进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已经出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险并轨统一政策,并在全市全面铺开。下一步,将通过三方面的努力实现全年参保率达90%以上的目标。一是制定更加优质便捷的配套政策服务参保居民。二是争取获得上级单位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实现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药品目录”、“诊疗目录”、“服务设施和标准”三目录的统一。三是利用媒体、信息广告、宣传手册等广泛宣传,做到惠民政策家喻户晓。

3.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实名制系统。制定出台《劳动力就业实名制管理办法》,拟投资120万元,开发城乡劳动力资源实名制管理软件,2013年在仙游县试点先行实行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实名制管理,建立城乡劳动者资源数据库,将城乡劳动者就业状况进行统计,为统筹规划、开发、利用城乡劳动力资源,促进就业结构与经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4.着力推进城乡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启动仙游县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整合服务窗口,设立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在16个“幸福家园”试点村推进劳动保障平台的规范化建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办公地点到位和规范运作的“四到位一规范”要求,在16个试点村建立起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通过提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办公水平,使基层劳动保障和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为莆田市城乡集“就业、培训、保障、维权”为一体的综合平台。

(莆田市人社局 郑玉树)

龙岩市拟定2013年人社工作要点

2013年,龙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精神,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深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上新台阶。主要预期目标: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0.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完成小额担保贷款8亿元;组织创业培训4500人。力争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职业技能鉴定4万人,技工院校招收新生2500人。力争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达到30.9万人、83万人、25万人、38.7万人、30.4万人。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4%,群众举报投诉案件和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分别达到95%以上。

(龙岩市人社局办公室)

福鼎市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根据福建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从2013年1月1日起,福鼎市为2012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的省级统筹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再次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福鼎市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对这次调整工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拟定工作方案,组织经办人员加班加点开展工作,认真审核企业退休、退职人员的基本信息,同时积极与财政部门、银行沟通协调,筹措安排好资金,全力以赴抓好落实调待工作,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把增加的养老金发放到企业退休人员手中。3月28日,福鼎市已完成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发放工作,确保企业退休(职)人员及时领到增加的基本养老金。

此次基本养老金待遇调整幅度为历年最大的一次, 据统计,全市符合2012年12月31日前已办理退休、退职手续的省级统筹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共计9950人(含死亡补发16人),其殊调整人数536人,包括具有高级职称退休科技人员、2012年到达70周岁人员以及月养老金低于570的保底人员,调整标准和方法为基本增加部分244元,加上退休、退职人员缴费年限每满一年发给1.5元。此次调待工作共计每月增加基金支出283.50万元,其调月增加基金支出1.29万元,人均每月增加285.38元。我市企业退休人员调整后月人均养老金达1639.15元。

(福鼎市社保中心)

泉州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

为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2013年,泉州市调整提高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市财政预算安排城乡低保资金1210万元,覆盖全市13万城乡低保对象,进一步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权益。

据悉,全市计划投资1074.5万元,为307户居住在危房的农村低保家庭建设安居房,每户补助3.5万元,为低保家庭提供住房保障;实施贫困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工程,市、县两级共投入300万元,补助300名贫困脑瘫儿童、聋儿及贫困孤独症儿童;全市计划投资648万元,为全市1800名特困且重度失能的老人提供政府购买服务;实施15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升工程,全市计划投资600万元,选择150个老年人聚集的社区,进一步完善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

(木 林)

颁发工作目标责任书,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日前,福建省人社厅召开2013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颁发仪式暨机关党的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会议表彰了2012年度厅机关优秀公务员、工勤人员和直属单位优秀领导干部。钟维平厅长向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颁发了2013年度工作、综治、保密和机关党建等4项工作目标责任书,各处室、直属单位负责人递交了党风廉政建设承诺书。会议传达了全省机关党的工作会议精神并对2013年厅机关党的工作作出部署;传达学习了在中纪委十八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省委书记尤权、省纪委书记张昌平在省纪委九届四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对2012年厅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并部署了2013年工作。

钟维平厅长指出,2012年是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大力推进、成效显著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厅干部职工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主线,勤勉努力,兢兢业业,务实进取,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对2013年工作,钟厅长根据工作实际,提出了切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大力改进工作作风、继续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四点要求。

(叶秀娟)

上杭县实现全民老有所养

笔者从上杭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2012年,该县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为19.32万人,享受养老金的总人数为6.9万人,累计支付养老金32782万元,基本实现了全民老有所养,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1967人,统筹离退休人员4934人,支付养老金8476万元;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12574人,统筹离退休人员4787人,支付养老金19586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居民14.86万人,参保缴费率达93%,比上年增加了2个百分点,为全县5.9万名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4720万元,养老保险的全覆盖,让上杭老区城乡老人养老不犯愁。

(上杭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 华伦辉)

尤溪县2013年新农保工作开门红

2013年,尤溪县新农保工作以国务院表彰 “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为新动力、新起点,力争在保费征缴、待遇发放、档案整理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尤溪县各乡镇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尤其是溪尾乡、西滨镇积极采取五项措施,推动工作取得实效:一是靠政府主导推动参保缴费;二是靠宣传发动引导参保缴费;三是靠基层平台建设支撑参保缴费;四是靠优质服务方便参保缴费;五是靠奖励措施督促参保缴费。截至3月15日,分别完成县下达目标任务的42.2%和40.7%,居全县前列。

(黄德武)

德化县人社局五举措服务企业用工

一是调查摸底。春节前后,走访调查五十多家企业,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调查摸底,2013年德化县缺工行业主要分布在陶瓷、服装、酒店服务业,缺工工种主要是陶瓷行业的树脂彩绘、倒胚、成型工,服装行业的针车工以及酒店服务员等。截至目前,德化县企业用工需求约4000人。

二是举办专场招聘会。2月19日和22日,与德化县公务员局、德化县总工会联合举办春季人才招聘会,共提供就业岗位四千三百多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两千四百多人。

三是继续“走出去”招工。加强劳务协作,长期与大田、永安、尤溪、永泰、仙游等地保持沟通联系,和省内外劳动就业机构建立劳务协作点二十多个;于3月上旬,组织企业参加市政府、市就业中心组织的赴四川、云南、河南等地的招聘活动;同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对走出去招聘的企业,给予省内1000元、省外2500元的一次通、食宿费用补贴。

四是鼓励“以工引工”。利用召开“新德化人”代表座谈会和到企业调查摸底的机会,积极宣传,采取为老员工发放招工补贴的办法,鼓励外来工多引进老乡到德化务工。实施外出务工人员回流计划,通过印发《致德化县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和召开外出务工人员代表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动员他们返乡创业、就业,尽最大努力留住本地工。

五是建立招工信息员制度。将企业中组织能力较强、来自人力资源较丰富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聘请为招工信息员。要求招工信息员利用春节返乡等机会或其它途径引导、介绍家乡劳动力来德化企业就业。

(德化县人社局)

大田县举办第三届职工缝纫技能大赛

近日,大田县总工会、人社局和福建格林集团(三明)公司联合举办大田县第三届职工缝纫技能大赛,来自城乡80多名缝纫工选手参加了比赛,共决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胜奖14名。本次活动的获奖者均获得了该县人社局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前六名获奖者还获得了县总工会授予的“技术能手”称号。

(林 丹 范可杰)

宁化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上新台阶

“现在我们社区老人可以就近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免费打牌娱乐,累了还可以在服务站看电视、休息。自2012年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很方便了。”3月5日,宁化泉上镇泉上社区老官高兴地说。

2012年以来,该县重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通过改造等方式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提供服务场所,相关工作上了新台阶。现有可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87个,其中室内活动场所22个九千六百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65个十一万多平方米。已有89个服务网点加盟助老服务,可上门服务人员达600余人。各级投入资金31万余元。

采取招募、聘用等办法建立以专业队伍为骨干,志愿者队伍为主体,义工队伍为补充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目前已建成翠江镇双虹、北山、朝阳等1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有专(兼)职管理人员47人,专(兼)职助老服务员124人,志愿者服务队47支362人。并规范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法律维权服务、文化教育服务、体育健身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有老年人4911人,建立健康档案4911份,得到各类服务的老年人4800人,服务率达92.3%。

该县强化管理,提升水平。通过完善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等方式,确保服务质量。

(俞祥波 杨继华)

寿宁县六百多个计生家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感谢计生办帮助我联系到就业岗位,工资虽然不算高但比较稳定,收入有保障。”3月4日,正在寿宁县际武工业园区忙碌的武溪村独女户孙时春欣慰地说。孙时春是受惠于县“计生惠民”工程的计生户之一。

寿宁县大力推行“计生惠民”工程,做到真心解困真情帮扶,促计生家庭劳动力全员就业。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优先安排计生家庭成员参加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1~2门生产技能,对农村计生家庭成员的培训费和技能鉴定费用予以优惠或减免。2013年以来,该县人口计生部门积极与县劳动就业部门联合举办“送技能、送政策、送岗位”培训班4期,培训计生家庭成员2000余人次;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3次,提供就业岗位两千多个,其中六百多个计生家庭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

(叶允江 吴苏梅)

晋江市召开2013年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会议

3月28日上午,晋江市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会议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召开,市人社局陈鹭旭副局长主持会议,各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就从4月份始至6月底开展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做了总体部署和细致安排。

会议要求全市各镇、街道本着对退休人员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深入细致开展工作,确保按质、按量、按时、按规定完成资格认证和信息采集工作,进一步杜绝养老金被欺诈冒领现象发生,确保社保基金安全。

为切实做好企业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资格认证工作,市社保中心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依托各镇、街道劳保所,加大宣传引导,简化手续,并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晋江市社保中心)

南平市延平区人社局社保中心顺利通过检查验收

日前,以福建省社保局吴正斌局长为组长的省社保经办机构达标示范窗口验收小组一行四人对延平区社保中心经办机构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验收小组对窗口建设进行现场验收,查看了软硬件设施建设情况。在现场查看、听取工作汇报、翻阅资料后,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吴正斌局长充分肯定了中心在达标示范窗口建设中取得的成效,肯定了延平区窗口建设工作抓得细致周到,能因地制宜开展标准化建设。下阶段,延平区人社局将按照验收小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部、省补充细化标准,抓好整改落实,进一步做好标准化建设工作,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南平市延平区人社局办公室)

三明市小额担保贷款创历史新高

2012年,三明市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783笔、金额达6.66亿元,创历史新高,有力地推动了创业就业工作。小额担保贷款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占全省的44.5%,比上年同期比增172.53%,贷款回收率99.6%。

社区养老服务建议范文9

关键词:养老服务,和谐社会。

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四二一 (四位老人、夫妻二人加一个孩子) 的倒金字塔式人口代际结构已成为主流的家庭结构模式,这样的形势直接导致独生子女赡养负担的加重,也对党在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一、大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紧迫性。

大连市早在1987年,就先于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城市行列。大连市的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基数大、老龄化速度快和“未富先老”等突出特点。2011年3月30日大连市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提出:随着本市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户籍准入“门槛”的降低和“居民户口”制度的实行,预计“十二五”期末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左右。目前大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到105.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7.81%。“十二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年均增量将在6万人以上。截止到2010年全市百岁老人399人,居全省首位;而且老年人口仍以年均4%的速度递增,高于全国年均3%的增长速度。预计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年均增加800多万老年人口。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年均增加100万。

一方面由于大连市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历史和人文发展环境使该城市具有养老的强大吸引力,吸引了很多外地来连养老的人,由以上数据可见一斑。而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及全域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物价上涨、投资成本升高、投资回报率低、运营难度加大、专业服务人员短缺等因素,严重影响着养老服务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使老龄化及与之相关的养老服务业之间的矛盾更为严峻。

二、大连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养老观念难以转变。

中国由于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影响,很大一部分人还很难接受去养老院安度晚年的方式。对大连市内开展的部分社会调查表明,居家养老的老人中有七成以上的根本就不会接受去养老院养老的事实,有的老人甚至说“怕丢人”;而有占一半左右的家属尽管自己无力照顾父母,但是从心理来讲接受不了别人说:“你咋把父母送养老院了?”、“他们白养你了”,这样的话严重违反了从小就接受的“养儿防老”的教育,所以他们会选择干脆让父母在家里“孤独的等待和守望”,不能从心理上和生理上真正关注老人。

2.养老院数量难以满足老年人口增多的需要。

面对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数字,大连市养老院的数量和床位数是远远不够的。截止2010年6月,全市有285所养老服务机构,其中101所农村敬老院,184个城镇养老福利机构,总床位数约2万多张,其中民营床位12300余张,约占61.5%,在建的养老机构11所,其中民营10所,床位2500余张。这么大的供需结构缺口,说明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可行性和急迫性。

3.宣传力度不足。

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大连的养老院自身宣传力度很弱,如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电话号码不准确,联系方式不具体,地址标注不清,有的信息发生变动了没有及时更改,网上挂出的信息不全,甚至有80%以上的养老院根本就没有自己建网站的意识,使很多人查询信息困难。这一方面也反映了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养老院的管理者宣传力度不足,对外界沟通联系的意识不够。

4.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在对大连市区养老院的调研过程中,发现90%以上养老院的服务人员都是下岗失业人员,或者是外地来连打工人员,很少有经过正规专业培训的。大连市慈善总会主办的大连慈善颐养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目前该院只有一名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是本院的顶梁柱,工作能力很强,除了对老人的“高级看护”外,很多日常行政事务性工作也由她来处理,但相对于养老院的发展来说,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5.社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的社区发展和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发挥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近几年大连在探讨养老模式新发展时开始逐渐意识到社区对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支撑作用,陆续出台政策使社区参与养老服务,各区都有对社区的投入,但是离迅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还差很多。

6.政府对养老院的资金投入仍显不足。

深入养老院调查时我们发现:很多养老院是原来的闲置房改装的;室内的陈设多古旧、破落、单调、杂乱;设备很少,有的甚至缺少制冷和取暖设施;对老年人进行看护时一些必要的监控或临时救助设备缺失;饮食情况更是各不相同,有些院只能做到“提供一张床、喂饱一张嘴”。

三、对大连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1.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宣传力度首先,各级政府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社会养老的宣传力度。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养老方式相互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使“老有所养”落到实处,使老人愿意去养老、方便去养老,另一方面建立政府网站,将与养老服务有关的信息和相关服务放到公共平台上供市民享用,使更多的人知情,并使知情者愿意去养老。

其次,养老机构本身应该努力。建议经过注册的养老机构和养老院都要建立自己的网站,及时发布和更新各种信息,将院内老人的生活情况及时发布到网上,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要完善设施和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与老人的家属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如视频、QQ等,方便那些不在大连工作或没有时间亲自来看父母的儿女们与老人的联系,及时吸引有养老需求的人加入。

2.加强对养老院的建设投入和管理力度。

由于目前养老院的数量不足、总体床位不足,所以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快建设,力争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尽快实现“老有所养”。还应该大力鼓励民办养老院的发展;还要对养老院加大管理的力度,选择有责任心的人作为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3.推动养护人员职业化进程。

要逐步建立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一支懂得老年人生理心理常识、业务水平精、思想道德素质高的老年社会工作者队伍,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的人才保障。相关的培训机构和高校,要增设护理、养老保障这样的急缺专业,为社会养老培养一批合格的工作人员,从细节处保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4.创新社区养老服务内容及形式。

2010年,大连市政府出台了 《大连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三年规划》

,规划从2010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在全市城乡社区兴建255所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到2012年按照规划要求,每所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对象不少于2000人计算,届时将有约占老年人口总数40%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会极大地方便老年人。

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社区管理经验,创新社区养老服务的形式。西方社会的社区睦邻组织运动能使社会工作者广泛深入地参与到社区生活当中,充分调动并利用社区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不仅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和环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居民的自助与互助精神。

邻里守望制度则是20世纪70年代在北欧的丹麦等国逐渐普及开来的一项社区治安计划,这个制度要求每个居民多长一双眼睛、多留一个心眼、多添一份关怀、互相监护,每个人都为他人的安全着想,共保社区安全。这两种方式同样适合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建议借鉴社区睦邻组织运动和邻里守望制度,在社区中成立多个互助组织,开展居家养老互助服务,靠群众的自制和自助行为实现社区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

5.探讨社会养老模式的多样化。

根据国家民政部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的社会养老模式为: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老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或和自己的亲人安度晚年;机构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使养老在养老机构中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区的养老模式,在老人或老人儿女所在的小区中建立的开放式的养老机构中养老。除以上三种形式及社区养老院、敬老院外,还可以结合大连市情开设社区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使“老有所养”更为方便。

6.建立志愿者养老服务制度并使之逐渐走向规范化。

志愿者服务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建议建立志愿者的养老服务制度体系,这种制度要求每位公民都要在有生之年为社会提供固定时间的养老服务 (如6个月到3年),服务时间由本人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自由选择,由专门机构进行登记管理,服务期满之后个人会获得相关机构颁发的志愿者服务证明,记录本人服务的时间及等级,到年老时只要凭借这个证书去养老机构就可以享受免费养老服务。这个制度可以先在部分区域或城市试点,然后推广到全国,并逐步走向规范化。

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题,建设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当然也就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除了靠儿女的赡养,还要靠社会各方面的共同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探讨新型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建立各种制度作为保障。■参考文献:

[1] 葛道顺,杨团。大连市沙河口区居家养老院评估与发展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2004.

[2] 大连市民营养老机构的现状与走势,http://360doc.com/content/11/0414/16/6736511_109604707.shtml,2011-04-14.

[3]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草案)[4] 生活压力大养老力不从心七成网友认为“孝子难”,http://tieba.baidu.com/f?kz=873153364.

[5] 王继富。大连老年人明年将突破110万人。半岛晨报,200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