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数字环保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11 11:30:32

数字环保论文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1

一、环保档案现代化的问题

(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随着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深入,各项资料内容的补充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这就直接增大了环保档案的数量内容,同时也提升了其类型的复杂化特点,同时多样化的载体形式,也会为档案的管理和查阅带来一定的难度。在工作中,对一些重要的环保档案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时候,也会为其使用和查阅的内容,带来较大的影响,并且随着时间的积累,大量的数据内容没能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归类,这就会导致文献内容,难以在正确的渠道内进行流通。

(二)环保工作起步较晚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早些年,对于环保事业,无论是政府部门,抑或是民间组织,都未能给予高度的重视,所以也就导致了环保工作的起步较慢,一些环境保护机构,也会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在资金和场地等方面,无法为环保档案进行细致化的管理。在调查中发现,对于现代化的环保档案管理,缺乏必要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关人员对于这份工作内容也为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在日常的工作中,对于环保档案,不能做到及时的整理和收集。

(三)缺乏统一化的管理

对于环保档案数据的处理,缺乏统一化的管理,这样就导致不能对档案进行系统化的收集和使用,更缺少一套严格的管理标准。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一些档案管理人员对于这些材料产生了漠视的态度,对于一些档案的整理和归纳产生了忽视的态度,同时也可能会导致一些应该归档的材料,没能和原稿一起进行附带,这样在环保材料进行层层上报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信息丢失的问题,不能形成配套内容的拓展。缺乏统一化的管理,对于资源共享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样环保档案的效益,很难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环保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内容

(一)对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引起重视

对于汉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无论是民间组织,亦或者是政府机构,都需要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从领导层做起,对于数字化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在思想上和技术上对此进行强调,这样才能为环保档案的管理,提供出更为有效的条件来。同时,对于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也要给予合理的投入,提高其硬件配置,这样更利于环保档案数字化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执行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对于从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也要进行相应的提升,帮助其摆脱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的局限性,适应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内容,为以后的工作建立良好的信心。

(二)完善数字化管理归档的基础工作

在完成数字化管理归档的基础工作中,需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首先,可以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工作,制定出相应的制度来,并建立相应的责任制、移交制和会签制的内容来,这样可以确保环保档案的收集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展开;其次,对于环保档案的电子文件,要做好切实的保管工作,引入相关的技术鉴定内容,并且根据相关的成本内容,把那些不适合进行归纳,或者是不合格的电子文件进行剔除;还有,对于著录工作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环保档案进行归档和检索,并且这个环节的工作,可以对这些文件进行具体的统计和应用。在对文件进行归档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对数据开展必要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在对信息进行传输的过程里,要做好加密工作,避免有人恶意的进行窃取和破坏。必要的时候,还可以成立相关的保密小组,将档案归档工作和保密工作同步进行,对一些涉密的环保档案,进行切实的控制,派遣专人进行操作。

(三)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理论

以数据库为核心的管理理论,对全文数据库的内容给予了深入的研究,既包括了数字化的电子元件,同时还有相应的纸质档案,要想确保数字化的范围,那么应该对数据库的建立给予重视。例如在“污染源普查”工作中,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工作中,得出了大量的数据内容,对于这些数据,要展开数字化的管理,这样才能确保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参考价值。建库时,要利用已有的数据内容进行导入,这样可以节省一定的工作量,在完成备份工作之后,还应该按照不同的情况,来对备份的方案进行选择,对备份的过程要进行细致的记录,并且定期检验所备份的数据,防止因为硬件损坏,或者是系统瘫痪而出现数据库被毁坏的问题。最后,在建立数据库的时候,要对其兼容性进行注意,确保其能够符合行业所设定的标注化协议。

三、?Y语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2

1.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Internet早期信息交互时代、信息化网络WEB技术协议时代、WEB网络架构的升级,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发展用户可以借助手机终端、PDA终端,通过3D等无线网络连接方式接入数字图书库的模式,为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1.1资源建设与共享

资源建设与共享始终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主要涉及:数字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数字化、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资源、特色数据库、知识库等。

1.2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种类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存储和传播的越来越多,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端且多样化,从而使数字图书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因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汇集了各类型的研究性学术信息资源,专业的各学科人才与尖端的信息技术,具有合作、资源共享的条件,如同一单位,用户覆盖面更广泛。以大学图书馆联盟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集中高校的各项优势,多方协作的成果。通过图书馆联盟成员机构的合作与共享,改进了信息组织的策略,减少了资源存储功能的浪费,保证了数字资源的及时更新,实规资源共享服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真正做到了消除信息障碍与壁垒,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1.3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以图像、文字或数学模型为基本工具对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抽象概括。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活动中用户、数字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人员、服务平台、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信息活动的工作模式。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对用户要以信息服务人员为纽带、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保障、以信息服务工具设施为平台,开展信息服务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集成化、个性化为一体服务的工作模式。

2.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与走向

资源是一切系统的基础,信息资源更是重要系统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以信息、文献服务为主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为重要。

2.1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在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各类图书馆独有的资源将在信息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近几年发展中越来越突出,从近些年发表的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文章来看,从早期的思考、构想、规划的研究开始,已经进入实际特色库的建设。特色数据库论文主题的集中度有了明显变化,谈建设经验、建设案例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如各类高校图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不同学科的特色库建设、不同行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等,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各类图书馆将会把建设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项目。

2.2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机构的目标,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数字图书馆研究早期较为集中于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组织等领域,后期对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的研究比重在加大,特别是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越来越多,“知识服务”这一关键词在近几年进入高频关键词中。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深入,用户在数字环境与信息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将出现较大转移:共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移,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移,等待服务向推送服务转移,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移。这些转移必然引发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对服务模式重新探讨,服务技术和手段要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几年,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研究将会大量增加。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是以服务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

2.3有关知识产权问题逐年减少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的图书馆模式,是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管理和服务转变到在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服务,这必将带来许多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量数字环境下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在初期会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成熟和许多知识产权研究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但不会像初期那样面临大量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将逐年减少。

3.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

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关键技术、以及项目实践等方面,成为近年来图书馆情报学科中前沿和热点领域。

3.1引文情况分析

引文分析是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对文献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引文分析可以间接发现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特点,也可以体现出本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被引论著作做分析是对论文引用情况的内容分析,被引论著的引用频次,可以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从而获得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向。

从被引论文所载的刊物,多为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其中《中国国书馆学报》有6篇被引,其他刊物相对平均。被引用论文的研究主题,主题有:1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策略,2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及未来走向,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些研究主题体现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为此,借助CSSCI数据对被本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进行统计。以第一作者为被引作者的统计源,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来自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在被引频上也排在前列。分析引文情况,基本可以确定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著作,查找文献时的检索方向,并可以指导读书阅读与推荐书目。

3.2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

人机界面与跨界检索:架构的适应性、可用性是人机界面研究的热点。用户通过采用不同的设备与不同的互动模式来获取信息服务,获取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用户所处的使用环境。

对信息检索界面风格、终端用户检索、查询形式、结果反馈和浏览等基本界面问题,以及用户界面指南、界面工程技术等用户界面工程的热点、跨界信息检索问题进行讨论,对未来的信息检索界面设计所应采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3.3内容注解与个性化服务

将使用者的工作方式整合进数字图书系统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进化趋势,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应当成为包括促进智力产品生产的一种工具。注解服务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有效互动的有效方法。注解不仅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同时也为改善协同工作实践提供了共享与传递思路的方法,注解在读者之间建议了桥梁,促进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处理,提供注解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框架。该框架利用webservices技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和组件的动态集成,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4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不断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己经由数量上的增加和外文资源的引进向资源的深度整合、内容揭示的方向转化。因此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应走自建与引进相结合的路线,重点建设一批来源有保障有后续发展效益的特色资源库,并实现共享,结合重点引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性价比。随着数字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必须面对读者新需求,在现有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特色资源数据库、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基础上,针对需求的新的数据库细分种类。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关注新的资源发展情况,以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3

[关键词]数字环境;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信息是人类生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信息可以更好的认识并改造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图书馆要想满足人们的要求,就需要不断收集各种信息资源,通过建立健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来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有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建立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更是尤为重要。

一、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内容

在图书馆管理工作中,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搜集并积累了大量研究者的科研成果、理论知识等各种文献,这些文献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其他人了解,从而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总体目标是维护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提高图书馆馆藏数量,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1)以基本制度为基础,加强图书馆馆藏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在馆藏学科理论知识之前,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保障体系,并得到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许可与支持,这样才能够达到图书馆馆藏的建设目的。(2)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保障体系,使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加全面,更具特色。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知识的特点来发展其特色,使之成为特色学科,并收集更多相关学科的资料,在体现其特色的基础上保证其完整性。(3)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网络环境的开放促使图书馆馆藏的建设转变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建设。

二、数字化环境

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在计算机普及与应用之下,我们需要建立一个数字化的文献资料库,加强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使图书馆在数字化环境中更好的发展。目前,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将各种先进技术手段应用在其中,加大图书馆馆藏的建设力度,将所有资料文献转变成各种信息数据,然后建立一个数学模型,通过相关的分析之后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处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之下,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将部分文献资料采用文本编辑的方式将其录入到计算机当中,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范围。

三、数字环境下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方法

(1)加大数字化图书馆藏的建设力度

在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必然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初级阶段,即对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管理。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我们必须要将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归纳总结,从而形成一个大型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次,中级阶段,即开发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促使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大量先进的技术水平应用在其中,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一套健全的数字化管理体系,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再次,高级阶段,即广泛的应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同步,完全实现数字的图书馆和资源保障体系。其建设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数字图书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资源的优势,加之读者们对数字资源的需要,所以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应该重视起来,可以让读者得到更好的服务,同带动类似图书馆的建设。

(2)本地资源库群的建设。

在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中,要让数字资源得到最大力度的引进,还要让信息资源得到更进一步的整合,让一些非常有特色的文献资源得到整理收集,如:地理、历史、经济、科技、文化等一些学科,让它们成为特色的资源基础。对于本地特色文献资源也要加大收集力度,对于一些手抄本资源更需要进一步的数字化处理,建立一个有本地特色的资源文献库对于读者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更能让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取得成效。

(3)建设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方面,图书馆要对文献进行管理、组织、收集和储存,另外,文献资源机构同图书馆要加强协作和规划,协调文献的收集工作,从而使文献资源成为整体,以此来促进资源的共享,这样就能收到更好效益。数字环境下,利用网络的支持,增加各自联系。

2、优化、采用新的系统保障管理体系

电子资源库需要对内对外两个方面加强电子资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整合。它需要满足读者能及时浏览到整个资源库的同时,还需要保证及时准确引入专业的电子信息。所以,可以考虑购买CNKI、万方以龙源等电子信息资源库,如此可以扩大数据的承载量,同时可以提供读者有效查阅资源,提升读者利用资源的热忱,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在数字环境中,图书馆要重视数字化的资源建设,在立足于自身文献资源的建设同时,需要注意建设地区性的文献协作网,重视集团采购与协作采购,增强文献资源共享的建设,从而形成本地区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更好的服务读者,为科研教学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4

>> 网络环境下的版权保护 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初探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版权保护研究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与信息共享的权衡分析 网络环境下中国电影版权的保护途径 网络环境下版权保护与表达自由的冲突与协调 网络环境下的影视作品的版权保护问题 浅谈网络环境下音乐作品版权保护的问题和对策 网络环境下版权问题研究 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的国境与出路 数字环境下孤儿作品的版权保护 试论数字时代下我国动漫产业的版权保护问题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企业版权侵权浅析 试论网络环境下版权的利益平衡 网络环境下音乐艺术家的版权策略 网络环境下数字文献资源的版权问题探讨 网络出版的版权保护 浅析动漫形象的可版权性及保护 论我国动漫产业的版权保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

⑦国家版权局等部门在京通报“2013剑网行动”的情况并公布十大案件:百度公司、快播公司侵犯著作权案、北京“思路网”盗版数字高清作品案、上海王某等利用互联网销售侵权盗版ISO标准案、江苏国泰新点软件被侵犯著作权案、北京“阳光教育”网店销售盗版少儿出版物案、浙江“爆米花”网传播侵权影视作品案、江苏扬州“动漫屋”传播盗版漫画案、安徽“音扑网”侵犯著作权案、山东康某等侵犯“热血传奇”网络游戏案、上海某音乐移动软件侵犯著作权案。

参 考 文 献

[1] 陈明涛.网络服务商版权责任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 黎娟.论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的合理使用[J].今传媒,2014(7).

[3] 邓林,何佳洁.2014年中国动漫影视产业发展回顾[EB/OL].http:///dybg/dyba_wh/201507/t20150720_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网络环境 版权问题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057-01

由于我国互联网技术起步较晚,网络环境的规范程度有待提高,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版权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信息的高度共享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笔者认为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下的版权问题

1.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特殊的法律规定不够健全,是造成侵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网络环境中,图书馆合理使用范围的相对缩小、法律地位的异化都使得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数字图书馆面对着更大的版权责任风险和隐患,因此,对于传统出版业的法规不能完全适用于数字图书馆。

2.图书馆本身运作模式的改变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使得图书、论文可以自由下载,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数字图书馆在管理方面难度更大,与传统的出版业相比,数字图书馆将作品数字化后上载互联网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作者难以查找到所有使用自己作品的用户;另一方面,想获得作者授权许可的用户可能由于诸多因素无法联络到作者,这就造成了用户合法使用作者作品的过程繁琐,因此对著作权的保护也更加难以进行。

3.公民的权利意识淡薄

很多人认为将自己的作品放到网上,供别人浏览下载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分享自己的观点;而从网上任意下载自己需要的资料文章也是理所当然的。对著作权缺乏重视,不能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利,是目前网民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也是侵权者有机可乘的重要原因。

二、数字图书馆条件下的版权问题解决方法

1.分清著作权的归属

版权即著作权,版权保护中最重要的元素是著作权,先要确定著作权的归属,才可能有实施方法来有效地保护著作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在中国,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凡是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都享有著作权。因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通过合法手段明确著作权归属,是解决版权问题的前提条件。

2.建立健全数字出版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机制

由于当代互联网的发展突飞猛进,而我国在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方面经验不足,因此现有的《著作权法》对数字图书馆的相关版权问题的适用存在较多不足,主要适用于传统出版业,对数字图书馆的出版形式的规定不够完善,容易造成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所以,建立健全数字图书馆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机制对于整个出版界是尤为重要的。

3.完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数字图书馆的版权保护可以通过实行集体管理制度,对已经数字化的文字作品进行集体管理。数字图书馆应按照法律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相关协议,就可获得几乎所有作品的合法使用权,从而极大地方便了寻找作者,进行诸多交易事由的步骤。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妥善处理著作权问题,相关立法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著作权法,制定出更有效更全面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办法,更好地维护公民的著作权。

4.提高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

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认识到著作权是自己依法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利,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是每个人应该做的。作者本身法律意识的淡薄也是造成数字图书馆中版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提高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是每个人的义务与责任。著作人要有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切实维护著作权,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

5.借鉴学习国外的著作权保护方法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发展起步较晚,而某些发达国家在数字图书馆方面发展时间长,并且在技术、制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借鉴国外的宝贵经验,并与我国网络环境相结合,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数字图书馆管理体系,不失为明智之举。在版权问题的处理中,分析国外的相关案例,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处理。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才能促进版权问题的妥善解决,也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前提和保障。我国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笔者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探索下,必将使这一问题得到合理的处理方法,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参考文献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6

[关键词]知识产权 利益平衡 权利的限制 著作权使用许可合同

引言

一、利益平衡的分配机制——权利限制和例外

(一)权利限制和例外的根据

权利限制和例外是著作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制度框架内,立法者对创作作品所产生的利益按照平等原则、贡献原则作出分配,赋予作者对其创作享有专有权,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无须作者同意允许社会使用作品。这样,著作权法在授予作者独占权时,已经考虑到双方利益的平衡,同时也决定了这种利益分配格局所确定的秩序是“当为”的规范,不允许以任意行为加以改变。在数字环境下法定的权利限制和例外是否仍然适用,需要作出哪些调整,应当以权利限制基于的宪法依据和规范目的分别而论,以确定哪些限制在数字环境下仍然合理,哪些已经过时。(注:参见安娜。勒帕热著,刘板盛译:“数字环境下版权例外和限制概况”,载《版权公报》2003年第1期,第4页。)

权利限制的宪法依据为文化教育权这一人的基本权利。文化教育权,是人人享有参加社会的文化活动、享有艺术和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的权利,同时人人对自己所创作的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而产生的精神和物质利益,享有受保护的权利,这是文化权密切相连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完全一致的,两者同样重要。参加文化活动、享有艺术、分享科学步进所带来的福利的权利既是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化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是促进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基本条件。而创作者权利的保护是公众实现文化自由及获得科学进步利益的前提,尊重创作者的权利,将保证公众获得更为重要丰富的智力成果。(注:参见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文化教育权两个方面的内容分别通过宪法化成为宪法上的基本权利,以及著作权法加以具体化形成制度上的法定权利及其限制性条件。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的公民有科研自由、文艺创作自由、文化活动自由,以公民基本权利的形式来表达这一人权的基本内容。著作权法确认并保护作者对作品的专有权,同时承认作者专有权的某些限制,允许个人使用者、图书馆、学校等机构自由使用某些作品,在制度层面上完整体现了文化权所包括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文化教育权对著作权的限制属于权利互相之间的限制,这种限制权利的理由来自于权利本身,其精神实质是,限制权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权利。

权利限制的根据还来自于公共利益。(注:“公共利益”在政治法律领域无处不用。著作权法里讲权利的限制和例外也必然涉及这一概念,但对它的含义并没有真正厘清。一般而言,公共利益是指与社会整体发展目标和公众福利有关的利益。在社会法领域,学者将利益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社会利益。社会利益并不是一种公共利益,而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整合出来的一种特殊而独立的利益。这种利益有时又容易被视为个人利益,而有时又容易被视为公共利益。笔者认为,著作权领域人们常说的公共利益实质上就是这种社会利益。参见董保华:《社会法原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6页。)在作品的传播和使用领域,公共利益需借助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教育的中介才能实现。这些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为发展教育事业、推广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以及为公众获取和接受这些科学文化知识提供了基本保证。为了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著作权法允许图书馆、学校等机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不经过权利人同意而自由使用作品。此外,报刊出版者、音像录制者、广播组织等商业性传播机构也是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媒介,它们对鼓励作品创作,促进作品传播,发展与繁荣文化和科学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著作权法承认这些机构在特定条件下自由使用作品的权利。公共利益(社会利益)对著作权的限制,体现了法律对各种利益,个人利益、公共利益的重要性作出估量后所达到的均衡状态。

基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所产生的权利限制在著作权法上表述为“权利的限制”(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各国著作权法均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规定。

对于“权利的限制”,我国《著作权法》采用大陆法国家通行的“封闭式”体系,列举出对著作权的一系列例外,并且对它们进行严格解释。在这个权利限制体系内,个人使用、引用、媒体宣传报道、教学使用、公务使用、图书馆使用、公共场合艺术品的使用、免费表演、残疾人使用等,无须经过权利人的许可,也不必支付报酬。超出这个范围,任意使用作品的行为构成侵犯著作权。

法定许可也称之为非自愿许可,是法律允许在一定条件下不经权利人许可而使用作品,但应当向权利人支付合理报酬。我国《著作权法》建立的法定许可制度,其直接受益人是报刊出版者、录制者、广播组织等作品的传播者。法定许可是著作权法在权利人利益和使用者利益之间建立平衡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合理使用一样,它所制定的权利分配秩序,排除了使用者不经许可任意使用作品的可能性。

著作权的限制和例外所产生的根据在今天数字社会依然存在,甚至更加强了。我们看到,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安定富足的小康生活之后,逐步开始转向精神生活的追求,对于文化、艺术和科学创作成果的关注热情提高了,获取和接受各种作品的消费需求也大大增长。因此,用以实现公民文化教育权,满足公共利益需要的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适用于数字社会并没有什么争议。然而,对权利限制是否应当作出适当调整以更好适应数字网络环境,则颇有争议。其中,以下两个问题备受关注:第一,合理使用范围能否放宽,法定许可能否扩展到网络,尤其是对图书馆、档案馆、教育研究机构而言。第二,如何协调技术措施与权利限制的冲突。

(二)图书馆例外可以扩展吗?

有关图书馆等机构的权利限制和例外,是IT界、图书馆界和版权界讨论最热烈的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所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主要关系到,模拟环境下的权利限制是否适用于数字环境,合理使用、法定许可是否适用于数字图书馆。对上述问题不少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某些成果也将对相关立法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不打算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而是对权利限制的适用主体这个更为基础性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笔者认为,解决图书馆面临数字技术所遭遇的著作权问题,首先要澄清公共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这个问题不弄清,接下来的谈论将会因主体混淆而呈现出理论的悖论及规范对象不明确。

公共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其经费来源主要是纳税人以国家预算形式支付。图书馆的职能是收藏并保存作品、传播知识、提供信息服务。在著作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图书馆具有特殊地位。对权利人一方而言,图书馆是购买作品数量最大的买家,居于作品使用者的地位。对公众而言,图书馆提供借阅服务,是作品的传播者。由于图书馆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著作权关系中发挥的作用:一方面要保护作者的利益,以调动作者创作的积极性,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作品。另一方面要保证公众获取和利用作品,满足社会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有人将图书馆比喻成著作权制度的“均衡器”,形象地指出了图书馆作为调节著作权人和公众利益的中介组织的特性。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决定了法律赋予它不受著作权的拘束可合理使用作品的权利,各国著作权法均规定有“图书馆例外”。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权利的限制”中规定了图书馆的复制权例外,即为了保存版本需要,图书馆可以对馆藏作品复制,无须经过作者同意也不需支付报酬。其他如个人学习使用、引用也适用于图书馆使用。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一些从事网络传播和电子出版的经营者也被称为“数字图书馆”。那么,“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吗,它和传统图书馆有什么不同。这里我们先引用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定义:“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数字信息对象收藏,包括支持用户进行定位、检索和获取这些信息的对象的服务,组织和表现这些对象的方法以及将这些对象提供给用户的相关的信息技术”。(注:参见聂华:“数字图书馆-理想与现实”,载《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1期。)简单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一种数字化多媒体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组成要素为收藏、服务和技术。凡是具备这三个要素条件,同时具备相应的法律条件的人都可以提出申请,登记注册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经营者。我们比较熟悉的超星数字图书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实际上都是从事数字出版经营服务的公司提供的信息服务。撇开数字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在基础设施、信息载体、运作方式等方面的区别,仅就主体资格而言,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数字图书馆属于现代信息产业领域的经营性服务,其提供者为商业性机构,而公共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是由国家提供经费的事业单位,属公益性组织。

在数字图书馆产业勃兴发展之时,公共图书馆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了数字化建设。经过十来年的努力,图书馆在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相应地,图书馆内部大都设有信息技术部或信息网络部。现在,作为公益性机构的图书馆一方面仍然提供着以纸介质为载体的传统资源为主的信息服务,一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电子书刊和数字信息资源,并通过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网络环境越来越成为图书馆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这样,公共图书馆中的数字网络部分就和“数字图书馆”有了某些共同之处:信息在计算机内得以组织和通过网络加以利用,并带有选择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信息和信息的程序。针对传统图书馆在数字建设中形成的角色多重性、职能多样化,图书馆界提出了“复合图书馆”的概念,用来描述处在图书馆由传统走向数字化过程中的一个动态阶段。(注:参见聂华:“数字图书馆-理想与现实”,载《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1期。)更宽泛地说,复合图书馆是指拥有两种知识载体的图书馆的总称。复合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并存,再加上其他形式的网络服务,增加了我们对数字图书馆法律地位认识的困难。因此,在讨论著作权的限制如何适用于网络时代数字图书馆问题时,有必要将公共图书馆包括大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数据库)准确定位,作适当的区分,进而考虑对权利的限制和例外,哪些可适用于所有网络传播者,哪些是公共图书馆的“特权”而不适用于商业性数据库。这样,才不至于偏离权利限制和例外的根本宗旨。

(三)如何协调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限制的冲突

不可否认,技术保护措施与权利限制之间的交叉点是今天立法者在该领域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技术措施是著作权人为了控制作品而设置的保护屏障。网络技术的发展曾给著作人的利益造成很大威胁,在法律反应不及的情况下,权利人通过开发和设置技术手段以防范非法使用者。这种做法以后得到法律的承认。给予技术措施法律保护的义务出自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互联网条约。(注:参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第11条,《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第18条。)我国《著作权法》修订后也增加了保护技术措施的规定,《著作权法》第47条第(6)项规定,避开或破坏权利人对其作品设置的技术措施,构成侵犯著作权应受到法律制裁。然而,技术保护措施是“全有或全无”的工具。包含在作品中的技术性措施即可阻止非法的使用,也同样阻止法律所允许的合理使用。这样一来,某些原本可以合理使用的作品现在无法自由使用或者因规避技术措施而陷入侵权的困境。

我国《著作权法》第47条第(六)项规定了规避技术措施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指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实际上就是为协调技术措施权和权利限制之间的冲突留有的空间。在这一空间里如何充分考量保护技术措施给著作权带来的影响,处理好技术措施权和公众合理使用权的关系,欧盟和美国的立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和启迪。首先,当法律赋予著作权人一些新的权利时,是否应同时考虑对这些权利的行使给予必要限制。如果一方面是著作权人权利的扩张,另一方面是传播者、使用者权利的付之阙如。那么,就有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其次,在信息社会,通过大众媒介获取和使用信息已成为一项日常消费活动,网络因此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新的大众媒介——数字媒介。网络用户也就成为数字媒介消费者。和模拟世界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的消费关系相同的是,数字媒介消费者和服务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能力差异等方面因素,前者依然处于弱势地位。基于保护消费者的立场,对网络服务商等技术措施使用者规定相应的义务,以保障网络用户即数字媒介消费者的利益,是维护著作权利益平衡的重要方面。第三,维护著作权人、使用人、社会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固然是《著作权法》的重要使命,但是在调整手段和调整方法上需要有其他部门法的参与,面对数字世界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技术性问题,《著作权法》难以独立前行。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7

【摘要】本文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当前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存在的管理体制、队伍结构、信息标准化、信息安全与凭证、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5 方面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突破管理困境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 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困境;突破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各领域生产了大规模的电子文件,进而生成了大量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这些数字化档案信息纷繁庞杂,形式多样、标准不一,然而它们正是高校各部门在各项工作运行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无形资产”。在新形势下,如何对这些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资源的服务与共享,是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面临的一大挑战,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的困境

(一)管理体制问题。在现行的高校管理机构中,档案管理部门一般处于附属或从属地位,有的隶属于学校办公室,有的隶属于图书馆;少数独立建制的也属于弱势部门。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档案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低,话语权不大,难以有效组织协调各部门参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协同管理。而且,各职能部门或学院之间相互独立、各自为政,即使学校统一使用校园OA 系统办公,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仍然相对独立,各自封闭,不能实现一体化,给数字化档案信息网络化、集成化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和障碍。

(二)队伍结构问题。相对而言,高校档案工作者年龄普遍偏大,成分复杂,且以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实际档案管理经验较为丰富,但专业研究能力不强,对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比较陌生,更缺乏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囿于传统的档案管理认知与偏见,高学历、有活力且对数字化、信息化娴熟的年轻人一般不愿意到档案管理部门工作。因此,当前高校档案工作队伍在年龄、性别、学历、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三)信息标准化问题。近年来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规模急剧增加,且来源于校内各职能部门不同的业务管理系统软件,运行环境复杂多样,形式不一,从而导致生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格式纷繁多样,不利于档案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和迁移,也不利于后期的数据资源开发和利用。所以,当下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数据的非标准化问题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点、难点之一。

(四)信息安全与凭证问题。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化信息给高校档案信息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与便捷,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巨大的挑战。一方面,在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随时可能被恶意破坏、篡改,且不容易留下痕迹。另一方面,在异构系统环境下,各部门形成的不同门类、不同格式的电子档案在移交过程中难以保持其原始文件的结构信息及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升级、转换和迁移等操作过程中,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难以确保其有效性。

(五)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蕴含着科技发明、文化创新、艺术创意等方面的大量优质信息资源,潜藏着无形的开发和利用价值。这些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将对社会产生巨大、有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这些科研成果是高校教师辛勤与智慧的结晶,其产权与著作权是教师们的个人权利,应该依法得到保护。如何处理好数字化档案信息公开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与开发工作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一)加强档案信息资源意识宣传。在数字化时代,档案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资源。高等院校是知识和人才聚集的高地,其形成的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更是重要而宝贵的资源。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及工作者不仅要宣传档案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作为新兴资源的意识,以改变师生们传统的档案认知,使其重视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及其管理工作,为档案管理部门收集、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转变管理理念与制定管理政策。随着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档案管理已不是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和经验管理,而是现代化信息管理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管理。高校档案工作者应该主动转变思维,更新观念,用现代化的档案信息管理理念取代传统的管理思维。同时,应该强化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意识,并制定档案管理政策保护个人信息及知识产权。在档案管理政策允许的框架下,应该无限度地开放高校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为档案利用者提供便利,为社会创造效益。

(三)引进和培养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档案信息化人才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关键,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高校档案信息化人员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工作的主体,是推动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为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坚持“双管齐下”,一方面重视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掘和引进,完善工作队伍的知识背景结构;另一方面加强在职档案工作人员信息化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应对档案信息化、现代化管理挑战的能力。

(四)推动档案信息标准化及其管理集成化。合乎规范、统一标准的数字化档案信息及其技术是档案信息集成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协同各归档部门统一规划和布置,对档案信息数据及其运行环境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其中应包括:压缩格式的规范化、数据交换的规范化、数据加密方式的标准化、水印技术的标准化、档案管理软件的统一化。同时,打破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藩篱”,将学校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与其他职能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效对接,使档案数据资源由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管理,从而实现全校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集成化。

( 五) 运用计算机网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保障安全。网络环境与信息系统漏洞是数字化档案信息现代化管理最突出的安全隐患,是无法回避的威胁和挑战。关于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高校档案管理部门要联合学校有关部门(如学校办公室、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对档案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和网络信息共享系统存在的漏洞进行评估、修复,完善数字化档案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同时, 定期排查、更新和升级相关管理软件,确保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此外,凭证作用是档案信息的本质属性,是档案价值的体现形式。高校档案管理部门有必要运用电子档案身份证等凭证性技术,保障数字化档案内容结构、信息结构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以确保其凭证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陶水龙等. 异构系统中电子档案凭证性保障的整体构思[J].档案学研究,2012(5):50~54.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8

关键词:数字档案 管理安全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46-01

1 高校是档案管理科研创新的前沿阵地

由于高等教育部门具有理论上的系统性、科研上的前瞻性、人才上的集中性和专业上的相对性,高校档案理论科研等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档案数字化建设得到优先发展。

当然,由于高校具有学科专业的相对性、教学规律的传统性、教学职业的独立性、实验论证的局限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档案理论探索、档案软件研发等方面不可能尽善尽美,特别是高校数字档案的安全保管也还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由于当前纸质档案文件日趋减少,电子信息资料逐渐增多,给高校数字档案安全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高校档案建设必须以利用为前提,以安全为基础,只有真正重视数字档案管理安全,才能真正实现数字档案可用、可控、可持续发展。

2 高校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发展趋势

由于数字档案发展的驱动性是利用的便捷性;加之数字档案建设依赖的是现代手段的科学性。所以高科技下的数字档案管理模式创新也会层出不穷。因为历史不会倒退,发展不会停止,档案管理也不可能再回到传统的刀刻手写时代。

未来几年、将是中国从纸质文件管理转换到电子文件管理的飞速发展时期。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强化安全意识、免得时代进步了、有的历史却被我们遗漏了。

充分认识档案信息化在提供方便利用的同时,也会给档案数据的安全管理增加许多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电子文件的生成、传递、存储等环节和过程中,且不可忽视安全隐患的风险。尤其在诸多不可预见的漏洞中,不可掉以轻心,要防患未然,确保安全。

要逐步树立和强化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备份和转换升级的理念。对已经存储和归档的电子文件磁光介质、数码载体要熟悉特性、掌握功能;要定期判读识别,随时优化复制刻盘。要确保对电子文件的信息采集路径通畅、后台管理及时下载、目录存档随机更新;采用多种安全手段,归档同步、双轨并举;把握细节,强化责任。确保不发生损失,确保随时可用可还原。

3 以史为鉴强化责任是安全管理的基础

往顾过去、以史为鉴,传承文明、延续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尽管古人虽无电子设备可用,但他们刻写在龟甲、石块、竹木、泥土上的各种文字图案却被保留到了今天。更不要说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纸张丝绢对世界文明所作的巨大贡献。

数字档案安全问题并非毫无漏洞可言。据报道,目前在全国的电子文件中、约有近10%变成了不能兼溶而又无法识别的微机乱码。这意味着在我国有部分领域内的一段历史或一段文化,将因为不能保留下记录而烟消云散。这充分说明了电子文件、数字档案不仅只具有方便快捷的实用性、同时它也存在安全保管的脆弱性和安全利用的风险性。

当今倡导电子信息时代的无纸化办公,在追求节约低碳、快捷方便的同时,但也不要忘记现代管理手段中的安全隐患。在使用和操作现代设备时、如果不小心、数据就会丢失,微机按错键盘,就有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的遗憾。

4 建立体系规范管理是数字档案安全前提

从发生的实际例子来看、高校数字档案安全管理目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当前我国高校在档案工作中多伴都已经使用了各类管理软件、但这些软件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并非完美无缺、没有弊病。不同的管理软件或不同的电子设备,也都会存在一些不同程度的缺陷。比如系统本身出现漏洞、路由交换器发生不稳定、设备硬件意外损坏、电磁辐射信息泄露、执行指令误读错判、外界环境侵害影响、以及在数据库管理、存贮备份和格式转换过程中的不兼容等诸多问题。以及在应用层次下的管理不规范,配置不到位,病毒预防隔离不彻底等都会导致数字档案存在安全风险。

目前就高校数字档案安全总体情况看、存在的主要薄弱环节是“职责不明、界线不清、措施不到位,手段不健全、预案滞后、应急迟缓”等诸多问题。所以数字档案管理必须建立在安全体系之上、完善管理措施、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规章制度、确保数字档案的便捷性、准确性、存储备份手段的先进性、多样性、信息安全管理的长久性和可靠性。做到今天存储的数字档案,就要预先想到明天利用的方便,今天采集的数字信息,就要考虑到未来管理是否安全。因为科学手段多样性的今天,并不能代表明天设备升级后的格式兼溶。关注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管的周期性,做到及时校验、定期转换、确保数字档案的安全利用。

5 安徽公安学院探索数字档案安全管理

安徽公安职业院具有50多年的建校发展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历史档案。为了方便利用和安全保管,早在两年前学院就着手将这些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在数字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安全管理为目标,以方便利用为目的,为打造和建立真正的档案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安全利用为一体的共享平台奠定基础。

在推进学院数字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中,首先明确责任抓源头、部门考核一把手,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外网严格控制接入、内网定期检查清理;安全U盘注册登记,坚决杜绝一机两用。对电子文件归档建立台账条目,对脱机备份移交的电子档案严格签字手续,标识确认后备案管理待查。

在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中、学院以各部门产生的各类电子文件为资源,以学院馆藏和存储的档案数据为基础,规范采集、安全存储、集中管理、分类整合、统一利用、同步双轨,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真实性、可靠性和有效性。

为了真正实现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目标,学院在制定档案工作发展规划时、对档案的安全管理实行“三阶段”构思和“三系统”工程建设并分步推进实施。即在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按照规划建设程序建立“文件采集”、“电子档案室”、“电子文件中心综合利用”三系统工程。在实践和应用中及时探索数字档案安全管理“三系统”工程的实用性;评估“三阶段”构架规划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的持续性。

安徽公安职业学院目前对数字档案已经基本实现了“文件生成自动采集、数据流转准确完备、离线移交归档及时、安全控制规范有序、资源兼溶涵概全面、综合管理有效、检索便捷实用、网络服务安全”;对数字档案做到适时转换升级、存储介质定期更新、完善载体校验识别措施、确保交互保管及异地备份数据的安全;确保数字档案信息的可靠、可用、可控。

参考文献

[1] 屈一平.中国规划电子文件管理[J].瞭望,2011(29).

数字环保论文范文9

    论文摘 要: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内涵入手,阐述了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基本特征,分析了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我国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思路。

     

    1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内涵

    数字出版产业的基本链条是以内容即作者、出版社为源头,以数字图书馆、网上电子书店为渠道,通过电脑、手机等手持电子书阅读设备为读者服务。其中技术提供商围绕着数字图书的出版、发行、阅读,提供全面的解决方案并贯穿其中。这样作者、出版社、图书馆、网上书店、技术提供商、手持阅读设备提供商和读者等就形成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

    2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特点

    数字出版这一新的产业链有着和传统出版产业链不一样的个性。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拥有着出色的快速查询、海量的存储、低廉的成本、方便的编辑以及更加环保等特点。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2.1 速度快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把经过选择和加工的信息从出版者传播到读者,需要少则数天,多则数月的时间,而数字出版产业链是简化了出版流程,缩短了流通环节。它使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出版社、网站、图书馆等许多地方方便、快捷、直接地获取到数字内容资源。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体现在产业链上,则意味着出版活动从传统的图书产业转变为网络信息服务业的一部分。

    2.2 简便

    在传统出版产业链条上所发生的劳神费力的事情,如编辑流程、统计销量、商务信息,物流配送等问题,都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而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上这些事情都能够迎刃而解。在纷繁复杂的编辑流程中,有了互联网,编辑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某一选题的出版情况以及搜索到最新的资料,避免选题的重复。还可以通过现行的编辑软件实现编辑加工的数字化。

    2.3 与技术挂钩

    与传统出版产业链相比,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最大特征是设备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的地位凸现。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都与技术相关;位于上游的作者、出版社与制作技术、版权保护技术相关;位于中游的分销网站、图书馆与管理技术、发行技术相关;位于下游的读者与阅读和显示技术相关。

    2.4 最大的交流度

    传统的出版产业链的成员可以仅仅依靠高超的内功和配合好与已密切相连的上下游成员,就能在产业链上稳居一席之地。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论是处于上游的作者、出版者还是中游的销售商、技术提供商甚至下游的读者都要有密切的交流,不是处在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某一成员通过自身或局部的努力所能完成的,而必须依靠整个产业链的协调分工、高效运作才有可能。

    3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在并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下,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时至今日,已经涌现出了方正、万方、书生等这样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各自竞争优势的专业数字出版企业。然而,与全球化的专业数字化企业相比,国内的数字出版企业无论是从销售额还是从市场份额来看都显然无法与跨国厂商相抗衡。国外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较为成熟。大型出版集团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市场占有率也高。因此这些集团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条件,推出一系列高质量的数字出版产品。而在我国这种实力雄厚的致力于数字出版的大型出版集团还不多。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存在的问题首当其冲。

    3.1 版权问题是制约数字出版产业链循环顺畅的关键因素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由于数字作品的版权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位于产业链上游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以及网络传播商没有取得版权的数字作品的合法传播权,再加上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广大网民用户缺乏良好的版权保护意识以及正确的数字消费观等,导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无法进行正常的产业循环,数字出版业难以得到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建立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上,大部分是将传统出版物数字化,上传到网上,供读者阅读,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3.2 盗版现象也很严重

    常常在网上检索和阅读数字内容资源的读者很容易发现,一些新的畅销图书也被做成电子书在网上流传,但往往是一些个人网站未经授权擅自制作的。这些明确违反着作权法的行为,因为网站“散兵游勇”的状态而成为漏网之鱼。而另一方面,正规企业如超星、方正等要取得出版社对这些畅销书的授权,却往往需要艰苦的谈判,这严重阻碍了出版社和技术提供商投入数字出版的积极性。网上盗版的危害使许多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传统出版社和杂志社对数字出版兴趣不高,即使出版商涉足数字出版产业,将自己的版权作品制作成数字出版物,面对严重的网上盗版现实,也很有可能无法实现经济效益。

    3.3 缺乏统一的标准

    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另一特点是简化了出版流程,缩短了流通环节。它使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从出版社、网站、图书馆等许多地方方便、快捷地获取到数字内容资源。出版从传统的物流转变为信息流,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从以产品为主转变为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体现在产业链上,则意味着出版活动从传统的图书产业转变为网络信息服务业的一部分。而对于这样一个产业,标准问题是制约其发展又一重要因素。数字资源的标准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广泛存在。

    3.4 数字出版行业的跨国企业正加速进入中国拿贝塔斯曼集团来说,早在 1995年就进入了中国。提起贝塔斯曼,中国的读书爱好者们会立即联想起贝塔斯曼书友会,贝塔斯曼也是世界最大的出版公司之一。在 1998 年,贝塔斯曼集团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米德尔霍夫就看准了电子商务市场,下令将所有贝塔斯曼的书籍和音像制品数字化,这样就可以在网上直接交易。如此深厚的市场基础,无疑已经拥有了稳定的客户群。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对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无疑也是一大威胁。

    4 建设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基本思路

    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应该是企业群落内形成一个合理的分工链条,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合起来才能形成整体优势。数字出版产业链是以出版价值链为基础的具有追加价值关系的出版关系企业组成的企业联盟。因此,数字出版产业链上每一环节都很重要,各要素之间应该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和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建立合理健康的出版产业链是提供优质的出版产品和服务,维护着作权人利益,实现信息及时有效传播,以及达到公众利益平衡的需要。

    从我国数字产业链现在存在的问题出发,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建设应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加强数字出版市场法制建设,适时进行出版产业的管理及维护

    首先,加强出版市场法制建设,完善出版市场法制体系,加大对失信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以提高企业的失信违法成本。近年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相关政策也相续出台。在法律法规和版权保护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同时,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有关负责人透露,为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方面的法律法规,目前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版权局正拟出台《互联网传播保护条例》,不久的将来,《互联网游戏管理办法》、《网络传播权行政保护办法》等规章即将公布实施。而更为重要的是,备受业界关注的有关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具体保护办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正在紧张地起草之中。此外,《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规定》也进入草拟阶段,该规定将对互联网着作权进行行政性保护。同时,新闻出版总署今年将建立并启动“24小时网络出版内容实时动态审读监管”机制,清理整顿非法网络出版活动,并积极筹建国家网络出版管理中心等,这一切都为我国数字出版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次,加强企业自律也很必要。提高出版关联企业的诚信,确保加入出版产业链的联盟企业能够忠实履行加入联盟时承诺履行的义务。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出版相关媒体等应加大对出版关联企业诚信建设的宣传力度,宏扬出版关联企业的诚实守信,力争早日建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出版市场氛围。

    4.2 制定统一的标准

    国际上数字图书标准的格式是PDF和XML格式,而我国制定的标准不统一,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而且不利于提升数字出版的整体竞争水平。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和强势出版企业尽快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推动数字出版业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制定一些适合网络数据描述和组织的相关标准,围绕SCML、XML、HTML等应用环境已产生多种元数据规范,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DUBL、INCORE(2)PLCS(3)MCF(4)RDF。这些规模化的数据,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只有数据标准化并完全共享,才能把成本降低,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的效果,才能更好地促进数字出版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4.3 积极投入出版产业的竞争

    我国出版企业,应深入分析当前出版产业的竞争环境和所面临的挑战,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专注于自己的领域,选择适当时机,融入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出版产业链,形成整体优势。把握出版产业数字化的规律性特征,不断创新思维方式,调整竞争策略,实现出版产业做大做强。

    国外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而且还致力于将产业链扩展至电视、电影、游戏等一系列领域,除了出书外,赢利的另一部分来自出售书的内容,如出售书的电影、电视版权,推销书籍的国际版权,经销与书的内容相关的产品,如广告画、咖啡杯、T恤衫以及贺卡等。许多西方的出版社坦言:如果没有这些方面的收入,它们将无法维持经营。比如《侏罗纪公园》一书的电影版权费就高达250万美金。而2005年好莱坞大片《金刚》上映之际,《金刚》游戏也随之推向市场,二者相得益彰,大获成功。国外出版集团延伸产业链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广纳世界先进文化、吸取具有市场潜质的出版项目。以内促外,以进带出,以资源换资源,以市场换市场。在合作与融入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出版产业品牌的翅膀在风雨中强劲起来。积极、稳步地推进外向性策略,通常的方法是“借船出海”,规避我们的出版产业“走出去”的经验不足、实力尚不雄厚的窘境。就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借力于国外已有品牌作为的出版机构,通过他们的宏大的渠道直接进入到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寻找新的拓展契机。

    尽管当前我国出版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很多,从某种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数字出版产业的良性循环,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形势喜人,十分乐观,数字出版业作为未来的朝阳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许多企业投入数字出版产业,这就为数字出版产业链尽快加快整合步伐,相关产业联合发力,共同打造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可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