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3-01-28 20:45:38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1

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门诊病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他们更渴望了解口腔疾病的防治方法与和口腔常见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有的放矢,满足病人和家属的要求。口腔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而口腔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口腔科门诊不同职业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和方式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5~8月在我院口腔门诊进行治疗的病人265例,包括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和退休人员。纳入标准:①经过门诊治疗后的病人;②年龄7~82岁。排除标准:①病人不能配合或7岁以下;②交流沟通有障碍的病人;③不愿意参加调查的病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口腔门诊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和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对在门诊治疗期间的入选病人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较小年龄的儿童可由家长代为填写问卷。发放问卷265例,回收265例,回率收100%。

1.3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病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等)。②健康教育需求项目,包括口腔常见病、口腔致病因素、口腔致病环境、口腔保健方法、口腔病防治方法、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以及心理辅导和帮助等方面的宣教内容。③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墙报、宣传小册子、影像资料及与医务人员交谈等宣教方式。

2 结果

2.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多选) 见表1。

表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1调查结果,在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方面,得出以下印象:①更多的病人对口腔疾病预防三阶段体系中的第二阶段内容关注,对第一阶段内容关注不足。这表明人们口腔健康意识中基础预防意识相对薄弱。②对“致病因素”健康教育需求方面,体现了文化程度、个人的经济状况与疾病的预防意识成正比。③对“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和“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健康教育需求明显少,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在口腔健康宣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

2.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单选) 见表2。

表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2调查结果,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似有职业倾向性。学生更愿意选择“影像资料”,知识分子、商人、退休人员更喜欢“与医务人员交谈”,而农民选择“影像资料”较多,工人对“宣传小册子”选择最少。这可能与人们平时获取信息途径、社交方式有关。

3 对策

3.1 加强第一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教育 根据三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思路,在健康教育内容上加强对第一阶段预防口腔疾病的宣教力度,强调“一病多因,一因多病”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病率。加强口腔癌、牙颌不良等疾病的预防措施宣传。如口腔癌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不良习惯往往需要20年才会致病,长时间的吸烟、饮酒是重要因素,常年吃过烫和有明显刺激性食物也是致病因素之一[1]。预防牙颌畸形贯穿人体生长发育阶段,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宣教,如哺乳方法、睡眠位置、吮吸和咬唇习惯、张口呼吸习惯、儿童膳食的硬度等。

3.2 针对不同群体,积极引导 制定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宣教计划,如对学生群体着重放在龋病预防的宣教。在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同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加强对致病因素的宣教,传授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的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积极预防的层面上来。加强口腔疾病会对全身乃至心理造成影响的宣教,尤其是中老年人,使他们更重视口腔健康。

3.3 以人为本,健全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职业特点,实行多种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使之喜闻乐见。对于学生、农民尽可能提供影像资料,对于商人、知识分子、退休人员尽可能地通过面对面或电话交谈方式宣教。形成多种宣教方式共存的模式。

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人们对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方式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随着个人身体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适时实用、有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2

社区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它是“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需求为导向,以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人群,集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的综合卫生服务模式。”[1]其目的是把服务模式从医疗为主转变为以保护和促进社区健康为主;把服务对象从以病人为主体扩大为以社区全体人群为主体;把服务内容从以治疗为主扩展为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多个方面。这是新形势下医疗服务模式的必然转变。这种服务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的转变,无疑会给社区居民的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

1 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区口腔卫生服务的重点之一

社区口腔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口腔健康为中心,融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等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促进社区居民口腔健康,预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实用、有效的途径。口腔健康教育就是通过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改变人们那些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提高居民对维护个体口腔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最终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这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重点之一。

1.1 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 世界卫生组织把口腔健康作为人类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口腔健康是反映生命健康质量的一面镜子。口腔健康的标准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因此,口腔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了解口腔健康的标准;了解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危害,如龋病、牙周病的病因及其预防;氟化物的正确使用;窝沟封闭剂防龋术;龋齿的预防及早期充填;乳牙的保护;青少年牙列畸形的危害及早期治疗;孕产期口腔保健;如何正确刷牙,延缓避免“老掉牙”[2];牙刷、牙膏的选择;义齿的正确保护及使用;饮食与健康;吸烟与口腔癌等。另外,随着健康教育的深入,口腔疾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口腔疾病与糖尿病的关系等。

1.2 口腔健康教育的形式 针对社区不同的人群,不同对象,像儿童、青年、老年人、孕产妇、流动人口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会议、广播、图片、文字、宣传栏、扫盲学校、家长学校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不同内容的普及教育,利用候诊时间进行候诊教育,向患者及陪护人员播放口腔保健知识的电视录像,发放《牙病常识》、《爱牙专刊》等健康教育资料。在就诊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口头讲解和宣教;社区医师还可以利用家庭访视、出诊的机会,和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谈;进行入户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针对不同健康问题进行卫生指导,适当安排预约就诊和就医咨询。

1.3 口腔教育的目的 开展口腔健康教育,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意在改变人们陈旧的知识结构与信息,改变那些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口腔健康的观念和行为,摒弃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和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使人们能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口腔卫生健康素质,以达到终生保持口腔健康的目的[3]。

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就是普及口腔卫生常识,提高人们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生,让缺牙者尽早镶牙,恢复美观和咀嚼功能。强化口腔健康意识,养成定期口腔检查的卫生习惯。口腔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口腔保健观念,最终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卫生习惯。

2 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维护健康是人们的第一需要,口腔健康是人体健康的一面镜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口腔健康作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随着口腔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不断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常见病之一,龋病、牙周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是人们的口腔健康意识薄弱,预防口腔疾病的知识知之甚少,对口腔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有些地方人们都不刷牙,导致口腔疾病发生率增高。如果人们预防保健意识淡薄,一旦发病,大多为牙病的中晚期,病人痛苦不堪,高额的医疗费用必将成为人们的负担。因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应向人们普及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强化口腔健康意识,动员人们自觉地参加到口腔卫生保健和口腔疾病预防中来,对于预防和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提高全民族 的口腔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们基层医院的工作重点,健康教育又是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通过健康教育,提倡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帮助人们看到自己的行为对健康产生的影响,从而鼓励人们选择一种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作为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应以人的健康为重点,健康教育为龙头,围绕社区卫生保健,为社区居民开展一种综合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我们社区口腔医务工作者在社区首要开展的工作,我们需要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不能仅满足于对口腔疾病的诊治,应不失时机的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预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居民增加对维护个体口腔卫生和社会卫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社区口腔卫生保健活动,达到口腔健康的目的。提高社区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健康教育真正起到预防疾病、改善健康、提高全民素质的强大功效,这是我们每一个口腔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施嘉聪.试论健康教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国健康教育,2000,16(3):172-173.

[2]梁青.口腔门诊健康教育的初步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1999,2(34):121-122.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基层医院;医院感染;分析;探讨

口腔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为一体的医疗场所,绝大多数诊疗操作在口腔内进行,口腔器械和医务人员手常会被血液和唾液污染,成为多种微生物特别是HBV、HCV、HIV等血液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口腔科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患者和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极易造成交叉感染。因此,应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感染率。笔者对本院口腔科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管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口腔科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1.1诊疗环境布局流程不合理 区域划分不明确,诊疗和非诊疗区,口内、外诊室,技工室未分开,无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区,治疗椅间间距狭小,无隔栏分隔,无患者候诊室,容易造成交叉感染。

1.2器械清洗消毒灭菌不规范 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流程不合理,无单独的区域流程,加上清洗消毒灭菌设备配备不足,未配备超声清洗机、压力蒸汽灭菌器(有小型快速灭菌器)、酶清洁剂等,由于口腔器械复杂精密,很难确保清洗消毒灭菌的质量。

1.3部分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及消毒隔离意识不强 部分医务人员认为口腔是一个带菌环境,与外科手术不一样,无需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忽视了许多治疗措施是有创性的,对预防医院感染不重视,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戴手套触摸公共物品,不及时更换手套及工作服,污染物品不及时处理等,很容易出现因不严格遵守口腔消毒隔离制度而自身受到感染,甚至将病原菌传给其他患者。

1.4医务人员手卫生及职业防护意识淡薄 口腔诊疗操作过程中,医生的手常被患者的唾液或血液沾染,部分医务人员忽视诊疗患者间更换手套或不及时洗手,甚至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时不戴手套,增加了血源性疾病传播的风险。据美国牙科学会报道,美国牙科医生的HBV感染率是一般人群的3~6倍,口腔外科医生HBV感染率高达38.5%,据我国冷俊泰调查发现,医务人员血清HBSAg阳性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是其他科室人员的4倍。有报道我国口腔科器械HBV污染率为5%~30%,医务人员手HBSAg污染率为9.38%[1]。

1.5诊疗环境污染 口腔科有很多操作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飞沫对诊室空气、物表带来污染,虽然每天对空气进行定期消毒,但在停止消毒,一般2h后空气中的细菌含量会再次恢复到消毒前的水平[2]。加之有些传染病患者或携带者隐瞒病情,很难发现,当对这些患者进行治疗时,很容易导致带菌的飞沫或气溶胶等物落在医务人员手、脸部、治疗室器械及工作材料上,如消毒灭菌不当,医务人员或患者就很容易发生交叉感染。

1.6医疗废物处理不规范 口腔诊疗过程中使用大量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器械盒,污染的棉球、纱布等,部分医务人员未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分类存放,存在混装及装量过满现象,锐器未直接放入锐器盒内,封袋标识欠规范等,这些被患者血液、唾液污染的感染性废物在分类、存放、运输等环节若处理不当,就容易导致交叉感染。

2 管理对策

2.1组织与制度建设 成立由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科室感控小组三级管理质控组织。委员会抓全面感染管理工作;管理科制定感染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如: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制度,医务人员手卫生、职业防护制度培训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牙科综合治疗椅感染管理制度及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操作规程等,并督导落实;科室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各项感控措施的具体实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有效预防和控制交叉感染。

2.2合理布局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2012年本院口腔科进行了重新规划,分区明确,符合卫生学标准,诊疗区与候诊区分开,口内、口外诊室分开,器械处理区分开,两台治疗椅间用高约1.6m的隔栏分隔,就诊流程力求合理。

2.3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感控意识 定期开展感染知识培训,对新入及实习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认识,增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自觉性,使医务人员遵循标准预防原则,严格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正确掌握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和无菌操作技术。

2.4器械清洗消毒与灭菌管理 口腔器械的正确处理是保障医疗安全的基础[3]。器械清洗、消毒、灭菌需专门的设备、空间与专业人员,确保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本院2012年实施集中式管理,科室使用后分类按颜色分箱多酶保湿处理,由消毒供应中心统-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配送。所有诊疗器械必须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4],根据器械的危险程度及材质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牙科手机等高度危险器械首选压力蒸汽灭菌,美国牙医协会认为预真空高温压力蒸汽灭菌法是目前口腔器械灭菌最有效的方法[4]。消毒灭菌后的器械严格按《消毒技术规范》要求储存,并保持干燥,在有效期内使用,干燥无菌持物钳每4h更换。

2.5改善诊疗环境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环境整洁。①空气清洁消毒,采取自然通风换气,2次/d,30min/次,简单方便、自然除菌;各诊室安装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设置自动消毒,3次/d,1h/次,并记录,以解决诊室内空气污染问题;②环境清洁消毒,诊室综合治疗椅、工作台、无影灯扶手、门把手、窗台、地面等物表,每日工作前用清水擦拭;结束后用含氯消毒剂500mg/L擦拭物体表面和地面;当遇有明显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消毒处理。

2.6医务人员手卫生及职业防护管理 医务人员手是口腔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切断传播途径和媒介是预防口腔科医院感染的关键[5]。医务人员应按规范要求做好手卫生。诊疗操作时应穿工作服,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等,切记每接触患者前更换手套并洗手或手消毒,同时禁止用戴手套的手触摸公共物品。

2.7医疗废物管理 口腔科产生的医疗废物种类多, 数量大,在使用过程中频繁与患者血液、唾液接触,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规范分类、包装、标识、存放及运输,严禁混装及买卖,所有废物一律装入医疗废物袋内,由具资质的公司统一回收处理。

2.8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消毒质量,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是口腔诊疗机构必须开展的一项工作,也是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为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改进提供可靠依据[6]。消毒灭菌效果监测采用物理检测、化学检测和生物监测,包括每月对无菌物品、消毒剂、医务人员、空气进行生物监测,检测结果符合供应室两规一标管理要求。

2.9加强督导检查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和感染管理指导下,成立了口腔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工作监督、落实,通过科室自查,院感科按照《医院感染管理手册》要求每月不定期抽查,并将监测及检查结果每季度以简报形式向全院通报,每半年在院感专委会上通报,这样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各负其责,层层抓落实,有效杜绝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总之,基层医院应加强口腔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合理布局流程,规范诊疗室环境及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强化培训,增强医务人员感控意识,自觉做好手卫生及职业安全防护,规范处置医疗废物等,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口腔感染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六亿,刘玉村.医院感染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96-203.

[2]宋玲娣,周国娟.加强口腔感染管理的实践[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6-137.

[3]王力红,朱士骏.医院感染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82-687.

[4]李清杰,刘运喜.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行动计划实施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78-382.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4

文科生可以报考口腔医学专业。有的医学院口腔学的招生计划是有文科生的,具体要看目标高校的口腔学有没有文史类的招生计划。

口腔学专业培养具备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与预防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1840至1845年间,有些教会医院设立了牙科。通过这些医院的牙科或牙医诊所的活动,将先进的近代口腔医学理论与技术陆续传入中国,促使中国近代口腔医学有了缓慢的发展。

(来源:文章屋网 )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5

性传播疾病( sTD)不仅可促进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的感染,而且如不治疗,特别是生育期妇女生殖道 sTD的感染还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和后遗症,有时是致命性后果和影响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与生存[1]。现就生育期妇女生殖道 sTD的流行现状、并发症和后遗症及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一、妇女生殖道 sTD流行现状

(一)影响流行因素[1-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妇女生殖道 sTD感染和流行的危险因素在社会和行为方面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①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转化时代,如城市化中新增人口常为单身青壮年,绝大多数为性活跃群体且受教育水平偏低。对包括 sTD在内的很多疾病缺乏相应健康观念和信息,从而限制了采取预防措施[1,2];②很多妇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使他们成为 sTD的容易感染的群体。在不能达到经济独立时,她们在婚姻和性关系中与男性并非处于平等地位。此时女性年龄往往提前和多性伴,有时成为一些妇女仅有的生活手段[3];③宗教、文化和社会风俗也与 sTD的流行有关,如经期和产后禁欲可使他们的男伴寻求婚外性生活。高额彩礼可迫使男性婚姻推迟而导致婚前多性伴和嫖媢;④发展中国家妇女对卫生服务利用率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男性,加之很多生殖感染往往缺乏症状而延误早期治疗[1]。

(二)流行现状:有关 sTD的流行资料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常常既不完整也不准确,一般对男性的研究比对女性容易;对的流行病学资料比一般群体更易获取;对非群体的研究也主要来自产前和计划生育门诊、医院妇产科和 sTD门诊,而对社区群体研究甚少,这些资料往往缺乏代表性。

就全球而言,发展中国家妇女 sTD的流行率高于发达国家,非洲妇女 sTD的流行率高于亚洲和拉丁美洲[4]。现发达国家 sTD呈下降趋势,特别是梅毒和淋病下降最为明显,沙眼衣原体感染除某些国家外仍较高,特别是美国沙眼衣原体仍为妇女 sTD主要病原体,而且不同区域和群体间存在明显差异。如黑人、城市中少数民族和青少年女性仍有较高流行率和发病率。在一项前瞻性计划生育门诊、 sTD门诊和学校诊所12~19岁妇女调查中,沙眼衣原体感染率在771例首次就诊者中为24.1%,在复诊患者中为13.9%。29.1%的女至少有一次沙眼衣原体感染[5]。

发展中国家 sTD的流行较为严重,特别是非洲估计约为发达国家的10倍[6]。1993年世界银行估计发展中国家15~44岁群体中 sTD(不包括 hIV)在妇女健康寿命丧失( health life loss)中占第二位[3]。来自部分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和产前检查门诊的筛查显示[7-10]: sTD流行率为19%~63%;淋病为0.5%~66%;沙眼衣原体为3.1%~64%;阴道滴虫病为14%~24.7%;阴道念珠菌病为14%~30%;细菌性阴道病为13%。

巴比亚新几内亚社区群体调查显示201名农村妇女中,59%至少有一种 sTD,其中淋病为1%,沙眼衣原体为26%,阴道滴虫病为46%。细菌性阴道病为9%[11]。乌干达56个社区5140名15~59岁妇女的调查显示淋病为1.5%,沙眼衣原体为2.4%,细胞性阴道病为50%,阴道滴虫病为23.8%[6]。高危人群特别是中 sTD的流行率明显高于计划生育门诊妇女,如南非一组145名的筛查发现阴道滴虫病、阴道念珠菌病、淋病、沙眼衣原体和细胞性阴道病分别为41.3%、40.6%、14.3%、16.4%和71%[12]。应当指出,影响妇女生殖道 sTD感染的因素极为复杂,不仅危险因素间而且不同病原体间的相互和交叉影响,决定了个体和群体中 sTD的流行状况。

二 、生殖道 sTD的并发症和后遗症

(一)盆腔炎:盆腔炎是妇女下生殖道 sTD感染的最常见并发症,约点妇女所有盆腔炎病因的60%~70%。在发达国家随着对 sTD的控制,与 sTD相关的盆腔炎特别是淋病性盆腔炎已明显下降。如挪威在过去10年中下降了80%;瑞典一城市医院25年病例分析显示淋病性盆炎从1970年的42%下降到1980年后的0,沙眼底衣原体性盆腔炎也有大幅度下降[13]。美国沙眼衣原体性盆腔为有增加趋势,盆腔炎年患者数约为100万。发展中国家盆腔为的流行率不明,据估计非洲盆腔炎年发病率为360/10万。埃塞俄比亚对计划生育门诊和妇科门诊的临床检查发现43%的妇女有盆腔炎[9]。巴比亚新几内亚农村社区妇女盆腔炎的临床诊断率为14%[11]。牙买加私立诊所女性 sTD患者临床检查40%提示有盆腔炎[14]。虽然临床诊断盆腔炎的准确性仅有60%,但以上数字仍提示在妇女生殖道 sTD流行地区和国家,盆腔炎仍是生育期妇女的常见病。

除社会和行为因素外,不同病原体所致盆腔炎的频率也不同,如淋病性宫颈炎如不治疗发生盆腔炎的可能性为10%~20%,沙眼衣原体为8%~10%。如在感染情况下进行人工流产或应用子宫内避孕工具则可增加发生盆腔炎的机率[1]。与淋病相比,沙眼衣原体感染对盆腔炎的影响更大,因为沙眼衣原体感染率远高于淋病且更趋向于无症状而导致延迟就医。

(二)不孕症:不孕症是盆腔炎的重要并发症,患有盆腔炎妇女发生不孕症的危险比无盆腔炎妇女高6~10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的资料均显示不孕症妇女中有盆腔炎病史者明显高于有生育力妇女。 wHO估计全球有6000万到8000对夫妻患有不孕症,特别是非洲撒哈拉地区为世界不孕症最高发地区,约为2.6%~32%,其中多数为 sTD所致[15]。

影响盆腔炎后不孕症的因素有盆腔炎的发作频率。一组1282例妇女中,1次、2次和2次以上盆腔炎发作不孕症发生率几乎呈倍数增加关系[16]。炎症程度、发病年龄和病原体的致病性也与盆腔炎后不孕症的发生有关。因此,控制下生殖道 sTD对预防和减少盆腔炎后不孕症有重要作用[17]。

(三)异位妊娠 :异位妊娠是盆腔炎的致命性并发症。法国15家妇幼保健院624例异位妊娠患者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既往 sTD和盆腔炎病史是异位妊娠的重要因素,其中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异位妊娠关系最为明显[18]。与不孕症一样,与 sTD相关的炎症后异位妊娠和因异位妊娠所致的死亡率在发展中国家远于发达国家。如牙买加异位妊娠从1981年到1983年已成为孕妇死亡第三主因[1]。

(四)产后感染:产后子宫内膜炎亦为下生殖道上行性感染结果,在美国产后子宫内膜炎发生率占阴道产妇女的1%~7%,剖腹产妇女的20%~65%。在发展中国家产后子宫内膜炎仍为产后疾患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肯尼亚一项研究表明产后子宫内膜炎为20.3%,主要病原体是淋病和沙眼衣原体。

(五)对妊娠的不良影响:妇女生殖道 sTD感染发生于妊娠时,不仅影响孕妇,也影响其未出生的胎儿和新生儿。

1.自发性流产和死胎:有关生殖道 sTD与自发性流产和死胎的报告甚少,发达国家研究表明自发性流产主要与淋病、支原体或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关,而死胎更常见于梅毒、沙眼衣原体和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

2.低体重儿:低体重儿是指新生儿体重低于2500g,主要是由于子宫内胎儿生长延迟或早产或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资料表明沙眼衣原体和 cMV感染可导致子宫内胎儿生长延迟和早产,而细菌性阴道病[19]、阴道滴虫病[20]、支原体、淋病、梅毒和疱疹病毒感染可促发早产。低体重儿的死亡率可高达70%。因此,妇女下生殖道 sTD感染对新生儿的存活率有重要影响。

3.先天性感染:胎儿先天性和生产期感染是患有 sTD妊娠妇女的又一不良后果,其严重性因病种不同而异,据报告淋病的垂直感染率为30%~50%,沙眼衣原体为25%~30%,急性原发性疱疹为50%~80%,梅毒和原发 cMV为40%[1]。

新生儿眼炎可造成失明,该症的发生频率取决于产妇生殖道淋病和沙眼衣原体的流行率及预防措施。此外,新生儿的感染还可造成感染扩散,如脑膜炎、关节炎及脓毒血症[1]。

三、妇女生殖道 sTD控制对策

健康教育以避免或减少 sTD感染的危险性是任何 sTD控制项目的基本内容。其次应致力促进正确求医行为,使有症状妇女尽早得到诊断和治疗。性伴追踪也是花费较少和较为有用的预防妇女姓殖道 sTD再感染和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的方法[21]。

对任何妇女生殖道 sTD控制项目均应在考虑诊断所需的实验设备和方法、资源投入、人培训和药品供应后,才有可能设计诊断和治疗方案。对各种 sTD流行程度和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资料也是必需的。 wHO推荐的妇女阴道分泌物流程图必须结合本地区的上述资料加以修订。但遗憾的是目前多数临床病征评价研究显示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偏低,特别是对计划生育门诊无症状妇女不能进行病征处理[22]。

在无任何检查和实验条件下,治疗可能必须完全依靠病史和当地各种 sTD病原体的流行情况而定。对诉有阴道分泌物的妇女,首先要考虑采用针对淋病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及细菌性阴道病病原体治疗,因为这些病原体有较高上行性感染率和导致盆腔炎的可能性。

具备简单实验设备如显微镜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发达国家,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与培养法相比,对滴虫病正确诊断为65%~70%,对念珠菌的正确诊断率为85%;宫颈取材革兰染色涂片与培养法相比,对淋现感染的正确率为60%。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6

关键词:口腔科 护士 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24-02

口腔科与普通的科室不同,其诊疗环境及诊疗过程都具有其特殊性。

口腔科作为医院交叉感染管理的重要科室,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口腔科存在着许多器械,其中不乏尖锐器械,如探针、针筒等,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唾液,污染比较严重,口腔科护士在消毒工作中,需要进行回收器械、清洗及消毒灭菌工作,而尖锐的污染的器械对护士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消毒灭菌不彻底直接造成院内感染和疾病的传播。2005年,我国就出台了《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WS卫生行业强制性标准《口腔诊疗器械消毒灭菌技术规范》。为了加强院内感染管理,我们针对性地制定了切实的管理防护措施,并且认真严格执行,强化自我防护意识,从而在最高程度的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1 口腔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口腔科在诊疗过程中,病人多,操作一般都在口内进行,器械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或唾液,或间接通过飞溅的唾液、血液及气雾中的微生物等级,使口腔科护士成为易感人群。其次,在口腔科护士的工作过程中,经常接触一些有毒物质,如甲醛,戊二醛等。现代化的设备、高科技如激光,微波等的广泛应用,又带来了新的危害。

1.1 生物因素

(1)临床最常见的是病毒感染,目前最为重视的是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口腔科护士在器械整理、清理、消毒过程中极易被锐器划伤,据统计护士在针刺伤中占80%,因血源性传染污染的针头刺伤占60%。临床上80%以上的护士都有被针刺伤的经历,针刺伤时只需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2)细菌也是重要的致病菌,存在于唾液、血液等分泌液中,通过呼吸道、皮肤等传染护士。

1.2 化学因素

口腔科室中常用的过氧乙酸、含氯消毒液、戊二醛等的使用都会引起工作人员机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从而造成损伤。

1.3 物理因素

针刺损伤最为常见,其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本身,还可以传播疾病。其它还包括辐射,包括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1.4 心理因素

主要为精神紧张、压力大。由于口腔科诊疗过程的特殊性,护士还要进行诊疗护理,每天面对大量的牙病病人,咨询、接诊、安排病人,准备器械、材料,协调医生和病人间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再加上急诊、重症病人,极易造成口腔科护的生理、心理压力,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的态度,小心谨慎地进行各项操作。

2 口腔器械的清洗

口腔科的器械情况,新的理念就是清洗要比无菌更重要。如果没有较好的清洗,就谈不上有好的无菌质量。清洗的主要注意事项:手工清洗时水温宜在15 ℃~30 ℃,去除干涸的污渍应先用酶清洗剂浸泡,再进行清洗等操作。刷洗操作应在水面下进行,防止气溶胶,管腔器械应用压力水枪冲洗。可拆卸部分应拆后清洗。不应使用钢丝球类用具和去污粉等用品。应选用相匹配的刷洗用具、用品,避免器械磨损。器械常规清洗流程:冲洗—洗涤—漂洗—除锈—漂洗—消毒——干燥。

3 诊疗过程的护理配合

口腔科门诊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护士在椅旁进行协助配合,包括取递器械,帮助医生调制各种材料,保证诊疗的最佳疗效;同时,护士也需要掌握行为管理在口腔诊疗的作用,针对病人特点,包括儿童、老人等,帮助医生一起高质量完成诊疗工作。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责任心、虚心、耐心、爱心,换位思考,多为病人考虑,勤思考、勤观察,切实解决病人的实际问题。

3.1 方法和措施

针对以上各类因素,这就要求口腔护士在工作中应着装整齐,戴工作帽,双手操作时需戴口罩,需要时戴防护面具或护目镜。熟练掌握各类器械的安装使用及拆卸,运用合理、科学的操作方法。在清洗、整理、消毒过程中应围好防水围裙、护袖,戴口罩,锐利器械放置时,应把尖锐的一头放一边,扩大针、扩大锉单独分拣,分别消毒.如在工作中不慎被锐利器械刺伤,应立即向离心方向挤压伤口,使血液流出,清洗伤口,流水冲洗5分钟,擦消毒剂,最后上报主管部门,根据情况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诊疗室每日用紫外线消毒30 min,紫外线灯管距地面距离1.5~2.0 m,杀菌率可达81.67%[4]。

在平时工作中,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断学习,掌握治疗步骤以更有效的配合医生进行诊治工作,增强责任心,劳逸结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这样即可得到最佳的效果,从而得到成就感,身心愉悦,更有利于将来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

4 结语

护理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护士经常暴露在各种有害因素中,通过对口腔科的工作性质,我们讨论了口腔门诊护士工作的特点,对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有效的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损伤的发生,可以保护自己,远离疾病,更好地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服务人民大众。

参考文献

[1] Do AN,Ciesielski CA,Melter RP,at el.Occupationally acquired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infection;national case surveillance data during 20 years of the HIV epidemic in the united states[J].Infect Control Epideidemial 2003,24(2):86-96.

[2] [3]卢爱工,李莉莉,刘东水,等.口腔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6:16-19.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7

1.1资料

2008年1月-2010年1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职业暴露共30人。

1.2方法

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制度,规定发生职业暴露后应进行正确的应急处理,并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管理科将暴露情况详细记录于《利器伤登记备案表》进行备案,并对暴露情况进行评估分析,从而采取检测、注射疫苗、观察等处理方式。

2结果

2.1职业暴露种类

共发生职业暴露30人,其中锐器伤24人,占80.00%;黏膜暴露4人,占13.33%;其他2人,占6.67%。

2.2人员分布

医师12人,占40.00%;护士15人,占50.00%;工人3人,占10.00%。

2.3科室分布

内科12例,占40.00%;病房5人,占16.67%;外科门诊及其他科室共占43.33%。

2.4暴露原因

小器械、注射针头以及缝针、刀片划伤占主要部分,占76.66%,处理医疗垃圾、传递器械以及其他占23.33%。

2.5受伤部位

因口腔治疗大多为个体近距离治疗,故主要集中在医护人员手部及面部,其中手掌上发生的伤害有26人次,占86.66%;手臂及面部各发生2人,各占6.67%(表1)。

2.6职业暴露者接触的感染源

由于大部分为门诊患者,所以感染源的确定较为困难,不详的有26人次,占86.67%,明确的感染源的有4人,占13.33%,感染源为乙型肝炎患者。

3讨论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感染性病原体携带者或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者被含有感染性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医务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伤害,而在众多职业暴露中锐器伤又是最常见的职业性损伤,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均能经锐器伤传播。尤其是在口腔科,因医务人员需要频繁使用探针、车针等锐器,极易发生职业伤害,所以做好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院是我国历史上最为悠久的五大口腔专科医院之一,创建于1947年,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针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医院做了一定的工作,但由于人员配置不足、防护不够等原因,职业暴露仍时有发生。

3.1口腔科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易发生暴露

由于口腔诊疗的特殊性,医务人员在检查治疗过程中要与车针、探针、镊子、注射器、刀片、缝针等小器械频繁接触,人工完成各项治疗,所以易发生职业暴露,且暴露的种类主要以锐器伤为主。本组数据显示,医师与护士均易发生暴露,这与其他文献报道中以护士伤害为主略有不同,主要原因是口腔科大多为医师个体操作,且医师在治疗时要使用较多的车针、扩大针等小器械所致,例如口腔内科治疗。在本组统计数据中占前3位的是口腔内科、病房、口外门诊,这与科室大、患者多、器械使用量大有关,口腔内科的暴露占比例较大,为40.00%,且大部分集中在医师身上,主要相关操作是在内科治疗过程中频繁使用小器械,造成被刺伤、划伤;除口腔内科外,外科病房、外科门诊也易发生暴露,占2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换药、缝合等过程中发生;供应室发生2例,占6.67%,主要关联操作是在清洗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除医师外,口腔科护士也较易发生暴露,占50.00%,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接近,主要是在下车针类小器械、处理医疗废物、调拌材料等过程中操作不当或意外所致。

3.2医务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易发生职业暴露

本组调查显示,小器械刺伤、划伤大多是在下车针、操作中、收集废物等环节中发生,占80.00%,这与医务人员操作不熟练、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有关;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认识不够,认为只是意外伤害,具有偶然性,不能有效重视起来。此外医务人员的暴露与工作繁忙、人员紧张也有很大关系,在国际上口腔科的操作标准为四手操作,即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师,而在国内医护比普遍约为4∶1,甚至更多,无形中导致医护间的工作交织混在一起,一个护士配合多名医师,工作量增大,导致易发生暴露。护士繁忙导致医师不得不承担由护士完成的工作,如下机头、处理医疗垃圾等大量琐碎、重复、费时的工作,增加了医师的工作负担,增加了暴露的概率。

3.3锐器伤易传播疾病

在口腔治疗过程中因治疗的器械会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而此类污染物又带有大量的细菌,稍有操作不慎,便有发生传染的可能。我国是HBV和HCV高发区之一[2],梅毒、HIV携带者也日益增多,该类疾病的职业暴露问题日趋严重,医护人员面临着严重的职业感染风险。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口腔科医务人员HBV感染率明显升高,只要被0.004mlHBV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而口腔治疗中的小器械基本都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这就给医务人员带来了潜在风险。本组30例统计数据中明确有乙型肝炎的有4例,占13.33%,另外均为不详,这主要是因为口腔专科医院为大门诊、小病房的特点,大多治疗集中在门诊完成,而很多门诊患者对自己是否携带乙型肝炎等病毒并不知情,所以这就间接对医务人员产生较大的心理影响,不知道患者是否为病原携带者。此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患者也存在侥幸心理,明知为传染病患者,但仍会发生暴露,本组数据中就有3例医务人员已明知患者是HBV阳性仍然发生伤害的案例。被HBV、HIV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刺伤或划伤时,多数受伤者都会产生一定的焦虑及悲观情绪,对受伤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压力,同时对其他相关接触但并未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也造成一定恐慌,说明此类暴露对医务人员的影响较大。

3.4预防措施

3.4.1完善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暴露后处理原则

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完善职业报告制度和暴露后的处理原则,动态追踪已发生暴露人员,定期对全院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导致暴露的相关危险因素,制定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暴露发生率。

3.4.2加强对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培训与教育

通过培训学习,可以了解职业暴露的危害,增强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在发生暴露后能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暴露及暴露后的感染风险。因此常规的职业暴露教育对于降低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以及暴露后感染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4.3加强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标准操作流程

发生暴露后是否引起感染,不但与所涉及的病原体密切相关,而且与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刺伤深度及接触血量密切相关。有报道显示,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氯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00%[3],此外口腔科医务人员戴上口罩、帽子、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后可有效减少患者血液、体液喷溅而引起的暴露。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要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保护,对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均视为有传染性的病源物质,接触这些物质时做好各项防护。在工作中安全操作是基础,注意改变个人不良操作习惯,各项操作要按相关操作规程实行,如避免针头回套,使用利器盒,用传递盒传递医疗器械等,从而达到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的目的。

3.4.4为医务人员营造宽松的治疗环境

在调查中发现,工作压力大,工作繁忙的科室较易发生职业暴露,所以加强科室管理,合理安排医务人员治疗时间,增加人文关怀,为医务人员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可以有效缓解职业紧张,使医务人员能集中精神去做治疗,从而有效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3.4.5增加护士数量

要改变以往护士配备不足的状况,向一名护士配合一名医师靠拢,减轻医师与护士的工作强度,根据分工完成各自工作,减少工交叉,提高工作质量,减少暴露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8

该中心是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青岛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青岛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崂山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人口24万。

最初按照二级医院标准设计

这个中心最初是按照二级医院标准设计的,地上6层,地下1层。一层、二层为门诊,三层为普外科病房,四层为产科病房,五层为内科病房,六层为行政办公用房。负一层为设备机房、供应室。院区设停车位460个。

由于2007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院开业,造成区内及附近医疗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国家医改项目的推动,崂山区政府审时度势,决定不办医院,遂将其改为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于2009年8月试营业,10月正式开诊。

今年完成了流程再造

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该中心申请区政府投入100万元,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职能进行了流程再造,主要内容是将三楼改造为中医特色门诊,中医理疗门诊、残疾人康复中心;将二楼部分房间打通改为计划生育门诊,妇幼保健、预防保健用房;将一楼原急诊区域改为健康查体中心,落实公共卫生项目中的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查体需要;将原来的120急救区域改为省标准化的预防接种门诊。

改造过程中最大的难点是原设计布线、管网、空调系统的重新调整,原医院功能用房由于不适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改动较大,经与施工方反复研究论证,改造后基本能满足工作需要。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该中心一些业务用房面积不足的问题开始显现,如接种门诊、妇女儿童保健室过于狭小等。

现有科室及设备配置

中心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针灸推拿科(残疾人康复门诊)、口腔科、妇幼保健科、预防接种门诊等门诊,常年开诊,节假日不休。其中预防接种门诊是全市唯一的“无假日门诊”,方便上班族就诊。中心全科病房设有床位50张,每个房间均配备有线电视、24小时热水和空调、独立卫生间,床位费每日仅8~15元。

中心与青医附院、市立医院建立了合作,青医附院派神经内科、乳腺外科、骨科、妇产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儿科、口腔科、B超等10名专家每周到中心坐诊1天,市立医院皮肤病防治院专家每周三上午到中心坐诊。

中心仪器设备先进,配备有意大利产OPERA 1000mA多功能数字胃肠机、芬兰产PLANMED乳腺钼靶机、西门子数字化彩色超声诊断仪、德国产KaVo高档牙科综合治疗椅、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脑地形图仪、西门子全自动生化仪、免疫分析仪、糖化血红蛋白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全套中医理疗仪器等先进仪器设备,为群众提供血、尿常规、甲状腺功能测定、肝炎全套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微量元素、血沉等生化、免疫检验项目和X光片、消化道钡餐、腹部彩超、甲状腺彩超、妇科彩超、妇科液基细胞涂片等检查项目。

口腔预防门诊工作计划范文9

为了不断提升整体护理水平,促进护理业务的开展,我院于2003年开始建立与日本高知县西川齿科诊所的友好关系,不断派出护理人员赴日学习深造。2009年6月~9月接受医院委派,笔者有幸到日本高知县七家齿科诊所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交流,亲历了日本齿科护理的工作细节,现将研修期间的体会浅谈如下。

1日本齿科卫生士的培养制度

日本齿科卫生士专业学习年限为3年,主要有教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的理论学习,教养课程主要有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及法学等;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有齿科卫生士概论、齿科临床概论、口腔外科学、口腔解剖学、生物学、病理学、微生物学、药理学、口腔卫生学等。学生于毕业前参加国家齿科卫生士执业考试。在校期间,学校会定期开设讲座,以开扩学生的逻辑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深度。

2齿科卫生士的工作范畴

2.1 日本于1948年制定了《齿科卫生士法》,并在其后多次进行了部分内容的修订,将齿科卫生士列为从事齿科预防处置、齿科诊疗辅助和口腔保健指导的医疗技术人员[1]。齿科卫生士独立完成的工作内容有:①齿科预防处置:包括涂布氟化物,使用专业器械实施口腔清洁,如去除牙石、软垢、刷牙指导等预防性措施的实施;②诊疗辅助工作:齿科卫生士担任治疗过程中与医师的配合-“四手”操作,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并在医师的指导下承担部分的治疗,如:浅龋充填、窝沟封闭、制取印模、光敏治疗与暂时冠的制作等,同时负责同患者的沟通;③口腔保健指导:牙科疾病大都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齿科卫生士负责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进食习惯的指导以及对老年人和残障者进行进食和吞咽的指导等。

2.2熟练的操作技能:日本齿科卫生士训练有素,不但非常熟悉口腔诊治操作使用的器材,还非常熟悉口腔诊治操作的步骤,能够在医师开始工作之前就针对具体患者的治疗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四手”操作则能充分体现出医护之间默契的协作关系,配合心中有数,主动超前,工作有预见性,值得学习和借鉴。熟悉患者病情及医师操作步骤,这样可以极大的缩短患者治疗及候诊时间、提高医师的工作效率、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

3日本齿科护理服务理念

3.1注重环境氛围对患者的影响: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生活氛围能使人精神愉悦,增进身心健康。日本的齿科诊所非常注重环境的选择。笔者研修过的西川齿科诊所,诊室四周绿荫环抱,诊室前面设有绿地、花园,供前来就诊的患者休息使用,一条小河环绕庭院,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

3.2 微笑服务:微笑在服务行业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体现出一种良好的心境,同时也给患者一种愉悦的心情。在日本齿科诊所,每位工作人员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从患者进入诊室和结束治疗,每位工作人员都笑容可掬的送上亲切的问候:“您好!” “您辛苦了!” “请您走好!” 面对患者,工作人员总是面带灿烂的笑容,耐心的向患者解释一切疑难问题,潜移默化地对患者起着有效的感情上的沟通,让每个前来就诊的患者都能有家一样的温馨感觉。

4日本齿科诊所的特点

4.1完善的护理人员配备:在国内的大型口腔诊疗机构,无论是环境还是设备方面,都已经向国际化接轨,但是在口腔护理人员配备方面稍有欠缺。在日本,每4~5张椅位配置1~2名医师;每张椅位配置齿科卫生士1.5名左右。如此充足的人员配备,不仅在医师进行治疗时能够达到“四手”操作,并且人力资源配备充足不会出现因为医护人员忙碌而对患者无人问津的情景,对于患者的健康指导与心理护理的工作也能够做的细致到位。

4.2严格的消毒感染措施:由于口腔科是血源性传染病的高危科室,所以对消毒隔离的要求十分严格。在预防感染方面国内目前也做的很好,制定有严格的消毒及感染预防规章制度,所有的器械必须达到灭菌效果,保证器械“一人一用一消毒”。而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在日本每家齿科诊所都能做到每位患者结束治疗后对椅位立即进行消毒,以确保医患双方的就医安全。他们对于患有乙肝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齿科卫生士会为该类患者准备专用的牙椅和器械,为医师准备严密的防护用具,这类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所有器具,都要经过特殊的消毒灭菌处理,杜绝交叉感染的发生。

4.3完善的社区服务:WHO在2000年6月提出的报告中指出,在191个加盟国中,日本的医疗保健系统综合水平为世界第一[2]。在日本,口腔保健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要开始逐步接受系统的口腔保健、健康习惯、平衡饮食等方面的教育。在高知大学,医师对每位学生的口腔健康情况进行检查,一名卫生士对检查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一名卫生士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如检诊出所需治疗的牙齿,学生则在本社区服务的齿科病院进行诊治,这种口腔检诊工作一般为1年1次。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口腔健康隐患以保证患者能够及时预约,认真做好诊治工作,将影响口腔健康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社区内的残障人士、老年卧床患者等特殊人群,日本的齿科诊所不仅在就诊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而且会定期上门为他们提供口腔健康检查,以减少口腔疾患的发生。

5对我国齿科护理发展的思考

5.1从教育入手促进我国齿科护理发展:在日本齿科卫生士是在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齿科疾病辅助治疗和预防处置的专门职业,由专门齿科卫生士学校培养。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口腔护理专业,缺乏系统规范的口腔培训机构及教材。国内口腔护理人员主要是通过参考学习口腔医师教材以及在临床工作中经验积累的渠道了解并掌握口腔知识及操作技能。齿科预防处置和口腔保健指导在我国均由医师完成。如能参考日本齿科卫生士的培养方法、开展专科教育并出台相应的齿科护理专业资格认证,必定会对我国齿科护理发展提供很大的帮助。

5.2 社区服务的广泛开展:在日本社区口腔保健服务一般由政府所属专业部门承担,齿科医院是向社区提供口腔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目前我国也在进行医疗社区保健服务,但是还不成熟,只有将这项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才能真正发展社区口腔保健服务、真正促进社区群众的口腔健康,提高社区群众的生活质量,将影响口腔健康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通过在日本齿科诊所进修学习,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日本齿科卫生士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敬业精神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她们无论职位高低,所做事情大小,总是精益求精、尽心尽力。通过不断的交流,我们在技术、服务等方面都有所提高,而口腔护理的发展还有待于从教育起步,配套的师资、教材、系统的教学计划的完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医疗资源的配备也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只有在护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借鉴优良的护理方法和管理方法,提高个人素质,强化护理队伍,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使我国的口腔护理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木神原悠纪田郎.齿科卫生士史记[M].东京:医齿药出版社,1997:19-33.

[2]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医疗福祉学部医疗经营管理学科编写,医疗・福祉经营管理入门,2002:11.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