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9-28 12:24:14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1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种类较多,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其法律风险进行了以下总结:第一,企业设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设立企业过程中相关规范制度不健全、设立行为不规范以及设立操作不合理等,为电力企业今后的经营活动埋下了安全隐患,导致企业成立后各种纠纷问题层出不穷。另外,企业在解散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法律风险,如资金结算纠纷、债务承担以及职工薪资纠纷等;第二,企业内部权益纠纷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之一。公司成立后必然面临各种法律纠纷问题,企业内部纠纷一直以来是影响企业发展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实际发展过程中转让以及权益诉讼等问题严重阻碍着企业的发展建设。第三,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市场主要竞争力向企业知识产权转型。在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企业要想提高整体发展水平,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提升内部知识产权竞争实力,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仍面临着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导致企业发展困难。总之,只有明确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的种类,才能具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2我国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现状

2.1法律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电力企业受政企合一发展理念的影响,实际发展过程中对法律风险认识不全面,对依法治企的认识不够,导致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各种法律风险问题严重。电力企业职工法律风险意识认识不全面主要表现在竞争机制不科学以及电力设施验收不合理上。目前,我国仍存在着电力企业设备安装与电力企业无关的其他企业完成,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风险问题严重。另外,电力企业法律风险意识薄弱还表现在对法律知识了解不足上,导致企业难以顺利发展。

2.2合同管理水平低

合同纠纷是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主要的法律风险之一,是影响企业发展建设的主要因素。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合同市场,因此,加强合同管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内容。我国电力企业在经济市场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部分电力企业职工合同意识淡薄,企业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法律工作人员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另外,随着电力企业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数量越来越多,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企业职工签订合同文件,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电力企业在与员工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难免会引起各种纠纷,为电力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法律风险。

2.3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企业管理水平逐渐提升,但是,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内部存在严重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员工分工模糊以及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由于公司的规章制度建设亟待加强,导致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问题数量不断增加。众所周知,电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对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直接影响,由于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实际发展过程中企业资产流失等问题严重,导致企业难以健康发展。

3强化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市场经济法制体系越来越健全,电力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严格遵循各项法律制度开展各类经营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仍面临着严重的法律风险,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强化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的对策做了总结介绍:

3.1构建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构建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法律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电力企业管理者在明确自身发展状况后,应该具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为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建立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求企业在明确自身资源配置状况、行业之间的竞争力现状以及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计划,如:如何在经营管理中防范法律风险、怎样正确处理各种突发事故以及面对法律风险应该采取何种态度等。总之,电力企业要想强化自身经营管理过程中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在构建完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下,通过培养高素质和专业性强的法务人员以及聘请法律顾问等措施,为解决电力法律体制不健全、部门法律重叠以及执法产生冲突等问题做好准备。

3.2确保在经营制度中企业决策的合法性

经营制度中企业决策的合法性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想解决经营管理中电力法律体制不健全,部门法律重叠,执法产生冲突等问题,电力企业必须在明确自身发展现状的前提下,对企业内部各种风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再结合企业发展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在企业规章制度的引导下,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引导企业进行科学合法的进行活动,对各项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在履行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实际实施状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另外,面对电力企业经营管理现状,电力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合同、诉讼以及招投标等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各项工作流程的科学性和合法性。

3.3及时更新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

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着公司的规章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以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足等问题,要想解决上述问题,电力企业在制定健全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后,还应该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要求不断更新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企业应该将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与职工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结合,最大限度维护法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基本作用,引导企业有效地规避各种法律风险。另外,电力企业还应该结合实际发展状况引导企业管理者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中法律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动力保障。

3.4培养或者聘用专业法律风险管理人才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由传统的技术竞争向人力资源竞争转型,企业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想解决电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法律工作人员不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企业必须结合实际风险管理现状,培养或者聘用专业法律风险管理人才,为提高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4结束语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2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main content,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otal risk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total risk management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and shows its procedures, contents and requirements.

关键词: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Key words: enterprise;total risk;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39-03

1 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在远古时期,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他们认识到,在出海捕捞打鱼的生活中,“风”即意味着“险”,因此有了“风险”一词的由来。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一词,已经大大超越了“遇到危险”的狭义含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所指的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或损失”,如果采取适当的措施使破坏或损失的概率不会出现,或者说智慧的认知,理性的判断,继而采取及时而有效的防范措施,那么风险可能带来机会,由此进一步延伸的意义,不仅仅是规避了风险,可能还会带来比例不等的收益,有时风险越大,回报越高、机会越大。

2 风险管理典型案例

法国兴业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集团之一,是法国第二大银行,市值仅次于法国巴黎银行。该行2008年1月24日披露,因其精通电脑的一位名叫杰罗姆·科维尔的交易员冲破银行内部层层监控进行非法期货交易,该行因此蒙受了49亿欧元(约合71.6亿美元)的巨额亏损。据称,这也是有史以来涉及金额最大的交易员欺诈事件。这一数额巨大的欺诈案件一度引起了法国总统萨科齐的关注,监管当局已着手对此展开调查。法国财政部报告认为:兴业银行风险监控机制有问题,内部监控系统多个环节有可能存在漏洞。存在的主要风险有:没有有效监督交易员盘面资金,没有有效跟踪资金流动,没有遵守后台与前全隔离规则,过分相信电脑系统,而忽视了对风险和流程的管理。当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无论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财务方面,还是法律方面、内部控制等方面都充满了风险,一个企业要想在这个风险重重的环境之中,求生存、巩固现有市场、保持繁荣、发展壮大、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3 风险管理的意义

近些年来风险管理逐步成为了国际上关注的热点,在一些发达国家,风险管理不仅在理论上发展迅速,而且很多企业都已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将风险管理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诸如安然、世通等事件发生后,风险管理更加为各国所重视,美国还出台了萨奥法案来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萨奥法案被称为是自罗斯福总统以来对美国商业界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法案。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及应用相对滞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策略、风险管理较为被动、缺少风险管理专业人才,以及风险管理技术、资金不足等问题。企业切实实行全面风险管理、运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可以获得很多好处,最主要的有: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帮助企业建立动态的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平台,形成风险管理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达到与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相结合的风险最优化。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纳入企业战略执行的层面之上,将企业成长与风险相联,设置与企业成长及回报目标相一致的风险承受度,从而使企业将战略目标的波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支持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并随时调整战略目标,保障企业稳健经营。

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强调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要求央企逐步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开始着手建立以萨奥法案为依据,COSO框架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2005年通过了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审计。内控体系开始正式运行。2010年,股份公司开始选取试点单位按照国资委要求,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11年,根据集团公司通知文件要求,锦州石化公司作为第二批推广单位,逐步开展2012年公司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工作。公司内控与风险管理办公室,借鉴试点单位的经验,按照风险管理报告的要求,于2011年下旬,开始组织开展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

4 在锦州石化公司开展风险管理工作

4.1 工作目标 围绕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及2012年目标,以炼化生产业务为核心,按照风险评估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公司层面的风险评估,分析确定2012年公司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重大风险管理策略与解决方案,完成公司2012年风险管理报告的编制工作。

4.2 评估范围 锦州石化公司现有生产装置85套,原油加工能力达到750万吨/年。本次风险评估工作以生产经营业务为核心,充分考虑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资源、环境、市场、竞争、组织与运营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识别和评估企业生产活动的重要风险。涉及的范围主要包括:总经理办公室、生产技术处、机动设备处、安全环保处、规划计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组织部)、企管法规处(内控与风险管理办公室)、审计处、纪委监察处、企业文化处、工程管理部、营销调运部、物资采购部、信息中心、矿区服务事业部16个单位和部门。

4.3 组织方式 公司成立了企业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设立企业风险评估领导工作组办公室,统一指挥各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具体负责编制《锦州石化公司2012年风险管理报告工作实施方案》、《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组织开展培训和为各单位开展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汇总分析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督促各单位工作进度及审核阶段性工作质量,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制《锦州石化公司企业风险管理报告》。

4.4 评估程序(图1)

4.4.1 建立风险评估基础。以集团公司风险评估方法为指引,通过研究公司炼化生产核心业务架构,明确公司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风险管理的范围,对公司层面各项风险进行分类,编制风险识别指引,建立公司风险评估标准。

4.4.1.1 对风险进行分类。依据集团公司风险分类标准及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公司实际,以炼化经营业务为核心,将公司层面风险分类为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报告风险和合规风险四大类。再把上述各类风险以专业为指引进行细化,将公司层面战略、经营、合规、报告4大类33项纳入16个单位识别的范围,编制了《风险识别主要事项指引》,明确了各类风险涉及的单位,为开展识别指出方向。

4.4.1.2 统一风险评估标准。按照集团公司《风险评估规范》,结合公司实际,风险评估办公室制定《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与各主要处室,包括总经理办公室、安全环保处、生产技术处、规划计划处、财务处、人事处、物资采购等部门结合沟通研讨,在集团公司规定的风险评估规范的基础上,结合锦州石化公司的实际,对财务损失的金额、健康安全环境评估的影响数值进行了细化分级,并降低了损失额度,最低从5万元起开始评估;在营运影响因素中重点突出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在企业声誉及法律法规因素中补充完善了违反公司3项规章制度等的影响后果,使标准的应用更接近炼化核心业务,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针对评估小组成员在业务能力、技术水平或工作经历等情况进行类别划分,设置4个层次、4种评估打分权重,采用加权平均方法,统一设计《公司层面风险评价打分表》。通过增加、补充和完善,形成本公司风险评估标准。

风险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可能性和影响程度标准。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可能性分五级,分别以5、4、3、2、1五个分值进行评分。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时,可以从发生概率、大型灾害/事件类、日常营运三种标准中,选择一种标准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分。

风险影响程度:影响程度分为五级,分别以5、4、3、2、1五个分值进行评分。考虑风险的影响程度时,可以从财务损失、企业声誉、法律和规章制度、健康安全环境、营运及稳定六个方面,选择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对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分。

4.4.2 目标设置与分解。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总体思路,结合本部门\单位职责,各专业部门将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主要生产经营目标及KPI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在目标设置环节,各专业部门以目标为基础,按计划开展风险识别、评估工作。

4.4.3 风险识别。各专业小组围绕本专业工作目标,通过采取查阅领导讲话、通报、座谈、讨论、网络、问卷调查等方法展开信息收集,对可能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部风险因素、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并记录。各专业评估小组以公司下达的《风险识别主要事项指引》为参考,全面开展风险识别,以风险易发和高风险领域为重点,开展风险事件库的收集和风险数据库的建立工作。

4.4.3.1 风险事件库建立情况。各专业小组围绕公司“十二五”规划及2012年度生产经营目标,从内、外部角度,自下而上广泛收集相关风险事件。16个专业小组共收集国内、国外、同行业及本企业近五年来发生的重大风险损失事件182个,这些案例设计健康安全环境、舞弊及诚信、法律、投资、信息安全、生产中断与产能不匹配、稳定、价格波动等业务领域。安全环保工作小组还对公司曾经发生过的重大风险事件,从发生的过程、造成的损失或影响、产生的原因、事件的处理以及防止同类事件发生所采取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经公司风险评估办公室汇总整理,形成《风险事件库》,为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4.4.3.2 公司层面风险数据库建立情况。各专业小组参考集团公司风险数据库,结合公司领导讲话、国内外同行业披露的风险等信息,经过培训、研讨、案例分析等过程,分阶段按部门逐项验收,展开风险再识别工作。3月末,16家单位共识别出包含生产中断风险、健康安全环境风险、人力资源风险、物资采购舞弊风险、交通风险、合同风险、质量风险、起重伤害风险、触电风险、中毒和窒息风险、资金流动管理风险、价格波动风险、市场需求风险、生产技术落后风险、劳动关系风险等各类风险70个。其中,经营风险占70%,合规风险占14.28%,战略风险占4.30%,报告风险占11.42%。(见图2)。风险评估帮公司汇总整合同类项并组织分析,在些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公司层面的风险数据库,如图2:

4.4.4 风险分析。针对风险分析,我们主要应用了风险事件成因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借助风险评估标准工具,开展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16家风险评估单位成员,认真学习《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通过讲解和讨论,大家明确了如何确定风险的可能性及风险的影响程度;如何设定打分权重;如何计算风险等级分值等内容。为第三阶段开展的风险评估工作奠定了基础。从3月14日开始,由16个各专业小组组织相关人员按照《锦州石化公司风险评估标准》,对识别出的风险,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初步确认本专业重要风险。各专业小组根据评分结果,将已确认的中级(分数在5分以上)风险,填写《重大风险汇总表》后上报风险评估办公室。

4.4.5 风险评价。从3月20日开始,风险评估办公室根据各评估工作小组提供的风险分析及评估结果,对初步确认的中级以上重要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各专业重要风险数据库汇总表,共计43个重要风险;公司评估工作组针对43个重要风险再次评估,按评估方法排序,确定风险偏好,评估出公司层面重大风险,并将重大风险绘制成风险热力图。

4.4.5.1 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确定公司风险评估方法。结合风险分析过程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判定,按照如下权重设置及统计计算方法,完成中等级以上风险再评估。公司级评估权重:副总师以上领导40%、处级干部30%、科级干部20%、业务人员10%。

R=■(A■×C■)×■(B■×C■)

R—风险等级分值;Ai—第i类人员风险发生可能性平均分值;Bi—第i类人员风险影响程度平均分值;Ci—第i类人员权重;n—人员类别总数。风险等级分值=风险影响程度分值*风险发生可能性分值。对已评价风险按风险等级分值进行排序,参照风险等级(见表1)确定重大风险。原则上R值大于12分以上的风险确定为公司的重大风险加以控制;低于此风险作为重要和一般风险加以控制。

4.4.5.2 公司风险评估办公室组织进行重大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办公室以问卷的形式,对43个重要风险进行再次评估,评定出风险等级。此次评估共发出问卷382份,回收率100%。问卷发放的对象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为副总以上公司领导,第二层是机关及直属单位处级领导,第三次为机关及直属单位科级干部,第四层次为机关及直属单位科员。风险评估办公室通过计算、统计、汇总,确定公司风险偏好,选择风险分值大于10的风险,共计20个风险初步列为公司层面需控制的风险,其中,重大风险7个(12分以上),重要风险13个(分值10-11),并将该评估结果上报公司主管领导审核。

4.4.5.3 绘制风险热力图

参考文献:

[1]李庆虎,段学仲,张佰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识别、评估与控制[J].中国总会计师,2007(09).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3

健全体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机制科学构建防控体系;

严控过程及时介入风险处置;

落实结果追究责任总结提升。

文 盛景东

建筑业是个高风险行业。“在风险中推进发展,在发展中迎接风险”是建筑企业搏击市场的真实写照。建筑企业面临的风险来自于多主体、多方面、多环节,而且由于建筑产品投资大、周期长、制约多,涉及到的风险也是机会多、金额大、影响广,稍有不慎,对建筑企业来说可能就是灭顶之灾。近年来一些曾独步一方多年的老牌特级资质建筑企业一夜间破产重组的案例,尤让人惊心动魄。有效的风险管理始终是建筑企业保持稳健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的风险管理需要建筑企业扎实有效地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来实现。

更新观念打造全面风险管理

谈到建筑行业风险,一些建筑企业往往会想到那些日常生产经营中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安全生产事故、工程质量事故等潜在损失的不确定性事件,认为所谓的风险管理就是要保证在安全生产、工程质量上不出意外,只要工程项目能平安顺利地竣工交付也就功德圆满了。还有人认为风险管理就是事发时组织“灭火”或者事发后进行善后处理的工作,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减少损失。一些建筑企业将风险管理的职责分散到市场经营、工程管理、财务管理和法律事务等几个所谓的专业职能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条块分割,一旦重大风险事件发生,往往相互推诿或乱作一团,造成企业即刻陷入生产经营的无序状态或是深深掉进社会舆论的急流漩涡。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风险即不确定性,风险具有两面性,只会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称为纯粹风险,可能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机遇的不确定性称为机会风险。不管是纯粹风险还是机会风险,都可能会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结果偏离企业预期目标,都要进行有效管理。风险管理的目标在于为企业价值增值,而不只是发生费用和减少损失。风险管理也不是某些职能部门或某些人的事,而是与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密不可分的事。风险管理是全过程的管理,而不是某些方面或某些阶段的事。企业应着眼于战略目标实现和企业运营全局,运用系统方法,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和利用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建筑业之所以是高风险的行业,正是因为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风险发生的频率很高,引起的后果往往也很严重,当然也有一些可以善加利用的机会风险,处置得当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益。因而,建筑企业的风险管理关键在于更新观念,走出对建筑企业风险管理的认识误区,努力打造全面风险管理。

健全体制规范法人治理结构

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美国COSO于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报告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个过程,它是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现的,应用于战略制定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企业的风险容量之内,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经营环境及风险偏好,而经营环境和风险偏好又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规定了企业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是企业的基础制度安排,从体制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包括对企业风险偏好的选择等。

我国建筑企业往往忽视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建设,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实际运作中关系混乱,主要表现在董事会决策能力不足或实际缺位,监事会形同虚设,经理层要么无所适从、要么因缺少监控不作为或乱作为。建筑企业有效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必须要重视并推进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建设,健全企业体制,特别是要让行使股东(大)会委托权的董事会切实承担起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顶层设计,并从最高层面督促、监控经理层有效建立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责任,为全面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

完善机制科学构建防控体系

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运作机制,形成套科学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这样的防控体系应包括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风险事项识别体系、企业风险评估体系、风险应对策略体系、风险管理控制体系、风险管理信息与沟通体系、风险管理监控体系等。

科学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架构了完善的风险管理运作机制。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包括企业战略目标、经营管理目标、报告信息真实性目标、企业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目标等四个层次的目标。建筑企业应建立规范的程序来明确全面风险管理目标体系,并确保所选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企业使命,符合企业的风险容量。应识别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和风险因素,并识别出内部和外部风险事项,区分出其中的纯粹风险和机会风险,并将机会反馈到企业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加以利用。对识别出的风险事项,要结合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评估企业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以风险评估的结果作为制订风险应对策略的依据。通过规避、承受、降低或分担风险等应对策略的实施,把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以内。为确保风险应对策略的有效实施,企业要制订和执行相应的风险控制程序和制度。为确保企业各级人员履行职责的方式和时机等信息得到及时的识别、获取和沟通,应建立畅通无阻的信息沟通渠道,使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形成有机的整体。要对企业风险管理活动采取包括持续的管理活动、个别评价或两者结合等方式进行全面的监控,并采取必要的修正措施,以保证企业风险管理的持续有效性。

建筑企业可参照以上全面风险管理运作机制的要求,根据本企业现有规模、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等特点,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运作机制。

严控过程及时介入风险处置

观念的更新、体制的保障、机制的完善为建筑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同时还有赖于建筑企业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风险管理组织实施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控制,让观念变成行动,让体制得以展现,让机制充分发挥,建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企业价值增值。

严控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活动。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领导与具体实施机构应贯穿董事会、经营班子、各级职能部门,还要有专职的风险管理综合协调落实机构,以形成自上而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网络。如在董事会设置企业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长挂帅并亲自组织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顶层设计活动,包括设定企业战略目标、明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四大目标要求,决定企业对风险极限和风险容量等的风险选择偏好,责令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监督建筑企业经营班子组织实施;在经营管理层面,设置由总经理领衔,并指定专职副总经理具体组织,从各职能系统抽调熟悉企业情况且综合业务素质过硬的中高层管理骨干,组成企业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日常运作的组织领导和议事决策机构。可设置专职的企业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活动的综合协调和组织落实工作。

严控风险管理计划制订活动。每年初要组织制订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年度计划,明确年度风险管理的任务、目标、措施、时间节点、责任人、检查标准等要求,并层层部署、分解目标、落实责任。

严控风险事项识别活动。要以建筑企业全员、全过程、全时空为识别对象,从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几个方面进行全面风险识别,并把关注重点放在一些关键环节上。如战略风险识别,要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投资决策风险的识别,包括建筑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国境投资以及建筑产业新模式投资,如BT、BOT、PPP、住宅产业化等,这些重大投资占用了重要的企业资源,如一着不慎,往往就会全盘皆输;市场风险识别,要重点关注国家政策、经济形势、市场容量、材料供应、人员工资等外部环境风险以及业主风险的识别,其中对业主风险的识别尤为重要:运营风险识别,要重点关注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履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成本控制等风险;财务风险识别,要重点关注投资结构风险、融资风险、资金风险、外汇风险等;法律风险识别,要重点关注与工程建设活动各个环节相关的法律适用性和符合性风险,包括国家法律法规、所在地法规、所在国法律等,特别要关注重要合同文件条件的法律漏洞或缺陷风险识别。以上每类风险又可以结合自然、社会、政治、战争等不同因素进行细分识别。

严控风险评估活动。对识别出的风险事项,要从风险频率和影响程度两个维度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判别,由于建筑业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多数情况下可结合企业自身和行业经验进行定性分析得出风险评估结果(风险分级)。可将风险按重要程度分为轻微风险、较小风险、一般风险、较大风险和严重风险五个等级。

严控风险应对活动。对于不同级别的风险事项;要结合风险重要程度和风险处置的成本与效益对比情况来确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对于轻微风险和较小风险可以选择接受,除一般性的提升意识教育之外,可不采取特别的应对措施i对于一般风险,可采取完善制度、工作交底、监督检查等常规性措施进行约束;对于较大风险和严重风险应列为重大风险事项进行重点管理,可按照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分类列出重大风险清单,在每一分类中还应根据活动环节或相关因素进一步细分,逐一列出。将重大风险事项列入年度风险管理计划,设置风险预警界线,采取规避、转移、分散、降低、利用等策略,落实管理措施,并制订和实施风险应急预案。相对而言,建筑企业运曹中的重大风险数量应是最多的,围绕工程项目产生的风险是最多的,建筑企业要对以工程项目为重点的风险识别活动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时间。

通过对全面风险管理组织实施活动全过程的严格控制,建筑企业各个层级均能融入全面风险管理运作机制,并能及时掌握其实施情况,从而有效落实风险事项管理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保证了风险管理的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及时介入、从容应对,最大限度地将损失的可能、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或有效规避风险事项的发生,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好风险中的机会因素,将风险转换为机遇。及时介入风险处置,是全面风险管理活动正在有效开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全面风险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

落实结果追究责任总结提升

建筑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最终要关注结果的落实。只有重视结果的落实,全面风险管理才有了落脚点和归宿点。建筑企业的风险事项除了日常生产经营中可能产生的各类短期风险事项外,还有一些重大风险事项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如项目业主更替、项目停工、项目决算争议、项目承包人逃匿等风险事项,会牵扯出 系列的外部与内部纠纷,有的经年累月久拖不决,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有的甚至导致企业账号被封、资金冻结等直接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的严重后果。对于这些重大风险事项更要注重其阶段性成果的落实,步步为营巩固成果,以最大程度地逐步降低风险损失或充分利用机会因素。要以风险管理考核为手段,将列入年度风险管理计划的重大风险事项作为专项内容列入企业各级组织和个人的绩效考核内容中,紧盯风险管理的最终结果,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励与处罚措施相配套,以促使风险事项的落实结果达到或最大程度地接近期望目标。特别是要注重通过强化阶段性成果的考核,促使各级人员努力克服和消除在处置一些老大难的风险事项时的畏难情绪、松懈现象或踢皮球现象。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对策

一、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背景

当前中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11年年底,中国中小企业已达到316498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7.2%;中小企业创造的资产总值为33.3万亿元,占全国企业创造资产总值的近一半;上缴税收占45.4%。随着中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只有中小企业才能大量创造的新工作岗位,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至2011年年底,据统计中小企业从业人数为5935.7万人,占全国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64.7%。

中国中小企业凭借敏捷的反应速度,灵活的机制优势,已经成为技术与机制创新的重要主体。然而,调查表明中国企业风险管理现状令人担忧,而中国的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更是亟待改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手段单一、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已经成为阻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中小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风险。目前,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采用家族式管理,以亲缘关系作为管理基础,以追逐家族利益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在创业之初,由于家族强大的凝聚力,中小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然而,随着进一步发展其缺陷就无法避免了。首先,由家族长的领导决策,未来将会制约企业发展的高度;其次,依靠血缘关系维系企业管理、人事管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最后,随着企业的壮大,家族内部人员思想腐败、争权夺利严重,没有不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没有引进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二)财务风险。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短缺这一关键问题。由于中国中小企业力量有限,又容易缺乏资金,于是市场的波动能够轻而易举的对企业形成毁灭性打击。另一方面,由于规模较小、产品变化快、产品更新换代要求及时,使得企业容易发生财务风险,因而需要有及时的流动资金供给,这也是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关键原因。

(三)意识薄弱风险。中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普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为了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急功近利,盲目的进行扩大生产,从而忽视企业长远的发展规划,忽略了对企业进行防范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四)风险管理措施单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到来,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在不断增加,而现行的风险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需要。当前风险管理措施主要进行单一的事后检查,而忽视了事前、事中风险防范检查,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中小企业需要增强运用信息技术防范风险的能力。

(五)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中国中小企业缺乏严格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且,风险管理制度存在较大的滞后性,无法匹配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变化的生产、管理和运营,不能迅速地做出反应、进行调整。

三、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设定风险管理目标。中小企业都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而识别、评估这些风险以前,应该优先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运作方式、资金能力等设立不同的风险管理目标,并预测、评估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

(二)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一是要做好内部监控,监督与控制的经济行为是为了确保企业风险管理得以顺利施行的必要程序,它体现在风险管理系统的整个流程中,主要包括授权、调节、绩效考核等。另一个是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报告、各项财务报表不仅能够准确反映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

(三)创立风险管理工作机制。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及时有效的对各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从而才能决定应该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根据判断指出的风险的轻重缓急来设计风险管理的详细行动计划。然后,企业根据行动计划制定整个风险管理策略,选择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法、措施。最后,对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实施的风险管理进行监控,根据实际情况对管理方案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四)树立企业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为人的观念会不自觉的影响自我行为,从而最终影响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因此,推行一种和风险管理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让员工自觉形成风险管理意识,能够大大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效果。实践证明,如果企业文化和企业风险防范管理相互呼应,那么实施风险管理的重点就在于员工的自我风险管理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培训以及榜样作用等。

参考文献: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大企业 税务风险管理 研究

根据税务机关的调查研究,我们认识到当前企业税务风险的严重性,对此企业必须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尽管大企业也在不同程度的、以不同方式地落实“指引”,但从执行税收政策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尚不成熟,企业管理人员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管理工作的存在问题,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建设的紧迫性已经凸显,对此,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中石油、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华能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华为、五矿集团和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集团,由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和稽查部门合作开展全流程税收风险管理工作。

一、概述大企业税务风险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的基本概念

税务风险指的是,企业在经济活动相关涉税活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税务机构以及企业单位对这一不确定的认识和判断。因为大企业自身的涉税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自身行为不当,税务制度的改变等,导致相关部门无法及时、准确的根据国家税务制度要求最终自身财产遭受损失、企业名誉受损、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等的风险。大企业是我国税收重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方便进行税务管理,我国税务部门通过列名的方式对大企业进行确定。现阶段,国内的定点联系大企业已经确定了45家,每年国家税收的两成来自这些企业。

(二)大企业税务风险的主要特征

国内对于大企业的划分标准为:同时满足销售额3亿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亿元及以上,从业人员2000人及以上。而国际上通常使用下面五项标准进行衡量:创业核心技术;规模经济;供应链管理能力;品牌价值;资源垄断。大企业自身的组织结构庞杂,经营内容复杂,多元化企业甚至会存在跨行业、跨区域的情况,涉税事务繁重,税务管理工作非常困难。同时也因为大企业业务重大,所以一旦被查出违法税务行,相应的税务金额处罚也是非常沉重的。更为严重的会挫伤企业的信誉,同时极易给企业引起各种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其宏观经济的运行造成重大的影响。

大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为内控制度中一项关键性内容,是大企业进行税务防范工作而制定的一套税务风险管理规范制度。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实施高效的税务管理工作,也是企业税务防范当中采取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具体体现在,大企业董事会等机构及其成员一同参与实施,主要是为了合理的保障企业在有效的防范自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创造更高的税务价值,进而制定完善的流程和规范。

二、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在国内,税务管理进步相对较晚,相关理论尚不健全,实践经验较为缺乏,直至今天,依然没有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税务法律对大企业税务内控工作进行合理的指导。现阶段,我国的征管法等相关税务法律制度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控制等方面设立相应的要求和规定,同时也缺乏较为详细的税务控制鼓励措施。我国税务总局颁发的税务风险管理规范性文件,主要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不具有相应的强制性。

(二)缺乏系统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大企业自身的部门机构设置相对混乱,岗位职责不明确。比如部分单位在税务风险内控方面设置了专门机构,部分企业设立了风险控制机构,一些企业则同时设立了两个部门。此外,有关税务风险防控责任,部分企业落实在自身的风险内控部门,而一些企业则分配到自身的财务部门中,有的企业税务风险是内审部门在负责,和其他单位的联系不足,全局统筹不到位,使得大企业的税务风险防范效能下降。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

企业没有建立较为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税务风险评估工作较为形式化。同时税务单位通过风险评估信息反馈可以对企业的税务防范工作进行一定的指导。税务机关的工作能力受到税务人员、税务信息化程度、涉税信息等多项因素的影响,如果税务人员素质较差,税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等情况下,税务机关难以对大企业自身的涉税风险进行系统、有效的识别,所制定的风险评估报告的指导性不高,此外风险评估反馈不及时,对于大企业的风险防范进行合理的指导。

(四)税务风险管理的执行力不足

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不到位,具体的管理工作较为混乱,加之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工作执行力度严重欠缺。同时大企业组织结构复杂,相关的经营项目繁多,信息化程度较高,技术组织管理能力均较强,基层税务人员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整理资料、税额催缴、日常巡检等工作上,无法抽出充足的时间组织纳税评估、税务风险分析等风险排查工作,使得精细化管理无法得到落实。

(五)缺乏有效的监督及风险管控效果评价工作机制

很多大企业对于自身的税务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税务风险管理不到位,更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督,导致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混乱,风险管理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对于风险管理和控制效果没有进行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缺乏相应的评价工作机制,风险管控不到位企业难以认识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项问题,无法及时的优化和完善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工作。

三、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一)完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基本制度

大企业要想建立健全自身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以及制度,需要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在大企业税务风险机制方面,国家法律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国家税务总局目前已经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和《国家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服务和管理规程(试行)》,各个方面应当努力学习相关指导合规程,可以结合相关指导和规程制定符合本企业具体的情况的税务管理基本制度。同时税务部门也必须加快大企业税务风险法律建设工作,需要尽快针对税务风险内控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其划入我国法律法规中。由此大企业在组织自身的税务风险可以严格按照法律进行,税务部门在进行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也有明确的执法依据。

(二)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 确定管理职责权限

应当率先从人员方面着手做起,提升领导层的税务风险观念,同时将这一风险意识融入企业的运营当中,企业各个分支结构设置相应的部门,聘请素质过硬的人才负责税务工作,参与税务决策分析、外部信息税务影响分析、税务核算等工作,切实遵循岗位分离原则,防止出现税务人员兼任的情况。此外应当确定完善的税务风险管控机制,和企业其他内控制度有机融合,确保在税务政策落实、外部经济环境变动充分分析税务风险问题,确定完备的工作流程,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向税务机关报告,同时通过研究制定科学的建议,一旦发生税务风险可以快速进行应对,减少为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制定科学的风险预估办法

大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当中,采取科学的合理风险预估方法。对企业涉税活动中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同时将评估结果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层、决策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企业相关部门以及人员可以结合相关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制定科学的风险防范措施以及制定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有效的控制风险,降低企业税负压力。

(四)强化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执行的监督与效果评价机制

对于企业自身的税务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保障风险管理的全面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安排专门的人员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对管理工作中,工作态度不佳,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及时予以提醒或警告,促使其及时修改和整顿。同时建立较为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对自身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改正和优化。

(五)构建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激励机制

为了促进税务风险管理加强,应当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针对税务风险控制效果良好的部门,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风险管理工作混乱,态度不端正等进行相应的惩罚。由此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鼓励,由此实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在国民经济中,大企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由于大企业经营范围庞大,经营业务复杂,涉税事务繁重,税务风险管理工作负担较大,企业必须重视对自身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深入的研究税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探究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效率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天灯.构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管理世界,2013

[2]牟信勇,寇伟斌,王谦英,王雪绒.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索[J].税务研究,2014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6

关键词:施工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体系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其生产的产品独特,造价高、生产周期长等决定了投标履约保证金的数额大、质押时间长,加之工程工期长,成本管理与控制链长、应收款的回收难度大等现状,都会形成一定的财务风险,为了防范和规避风险,企业应通过计算财务预警指标和对会计报表及其相关经营资料进行分析,以便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一、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概念

1. 1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财务行为的决策和执行、 经营环境变化等原因,财务活动不能满足企业的运营需要,使企业履行经营业务受阻,甚至影响到企业可持续经营的可能性。

1. 2 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面对不可回避的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采用一定的系统方法,科学合理地把握财务风险从形成至消退的规律,在一定环节给予必要的主动干预,减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这一系统基本涵盖了风险识别、 风险分析、 风险评估、 风险预警、 风险控制、 系统监督等几个环节。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及形成原因

(一)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成因

1. 内部控制风险。施工企业内部推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一是内部责任合同签订及施工承包合同签订不及时,承包主体的责任义务不明确, 责任指标不能及时到位,项目存在先开工后签合同的不可控被动现象;二是成本控制乏力,开源节流能力差,项目成本控制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三是项目部拥有完全独立的材料采购权,在利润的实现上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债务纠纷;四是项目施工产值统计弹性较大,给债权的管理增加了难度,加上施工企业没有相应的索赔制度,不利于工程款回收率的提高;五是财务管理只重视基础工作的管理,不注重财务分析,事中控制不力。此外,施工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本企业与上级主管企业之间在资金管理和使用、利润分配、资产抵押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工作衔接不到位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不到保证,财务状况混乱,从而产生财务风险。

2. 信息不对称风险。企业“以包代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有的企业在运作工程项目过程中过分地扩大了项目部和项目承包人的自主权, 民营式的合作体就存在很大的风险性。 另外,施工企业从签订合同开始,就要对风险作出必要的估计,许多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认为只要做好会计核算和管好、用好资金就行了,缺乏必要且全面的风险意识,以至形成片面性的财务行为。譬如,融资是解决施工企业某一期间资金困难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会成为一种负担,因此不顾一切地融资同样会使施工企业陷入两难境地。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负债资金比例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财务管理形同债务管理,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存在着巨大的财务风险。

3. 承包体制风险。施工企业是施工合同的主体,必须承担和履行合同条款的所有法律责任,而在现行的项目承包模式下,合同的履行、实施者是非独立法人的项目部、分公司甚至个体承包人。尽管施工企业与项目部或承包个人签订了承包协议,但这种协议明显和国家的法规不相吻合,在法律上是无效的,其所附带的连带责任往往一发不可收拾。这样项目部和项目个体承包人一方面行使企业的权力,另一方面却逃避了法律责任。

4. 税收征管风险。项目实行经济责任承包后,施工企业客观上对项目的管理弱化,加上某些地方的材料市场极不规范,购买材料时没有发票,或者假发票泛滥,企业面临很大的税务风险。

(二)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成因

1. 资金结构风险。目前,建筑市场中垫资施工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不仅严重干扰了施工企业的工程建设管理,而且严重制约了施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垫资施工给施工企业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量生产资金被占用,更为严重的是,造成施工企业债台高筑, 财务费用增大并引发连锁反应,如对供应商及银行等的巨额债务影响了企业再融资能力,损害了施工企业在新一轮投标中的竞标能力等等,形成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此外,垫资施工加大了工程款的回收难度,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

2. 合同中的财务风险。当前由于建筑市场的不规范和投标的激烈竞争,企业面临着诸如工程质量、拖欠工程款、材料价格等问题,这些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许多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因此,管理稍一放松,就可能发生亏损,项目承接到手有可能意味着要发生亏损,致使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增大了财务风险系数。合同风险是由工程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决定的,合同双方必须共同承担的。合同的客观风险是法律法规、合同条件以及惯例规定的,其风险责任是合同双方无法回避的。例如: 工程变更风险,即合同规定施工企业应承担的风险有工程变更在 15% 的合同金额内,施工企业得不到任何补偿调整;又如:合同价格的调整,如果合同规定不予调整,而实际施工中发生变更,导致成本增加,则施工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风险。处理此类风险问题,关键就在于要有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能力,将合同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合同是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 如果合同“先天不足” ,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增加施工企业财务风险。

3. 项目成本管理控制的财务风险。成本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是否实行全面成本控制,能否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和控制,对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人工、机械等现场工程直接费用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对项目部间接费的核算和控制能否按照施工预算及工期要求,制订出费用开支计划,且对每一个费用项目逐一核定指标。每一环节的成本管理和控制都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无论哪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存在财务风险。

4. 工程竣工 结算的财务风险。一般而言,施项目竣工后,就要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编工程竣工决算,但是由于业主和设计的原因致使有的单项工程的变更或调概不能及时批复,这样就会造成项目财务结算滞后; 另外在施工后期,往往因业主资金不足,加大了施工企业及时收回工程结算尾款的难度, 增加施工企业的资金负担,同时也延长了工程保修时间, 增加工程保修费用,从而增加了工程项目成本, 财务风险也随之而来。

三、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具体表现形式

1、企业盈利能力仍然不强,主要是主营业务利润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工程项目竞争激烈,让利现象严重,同时建筑材料价格、劳务用工价格等持续走高,导致工程总成本的增长,个别建造合同项目存在亏损风险。

2、 企业营运能力仍然不高, 从资产结构看,应收账款金额居高不下,周转率低,发生坏账风险很大,潜亏风险增加,企业存货金额迅速增加,存货周转率偏低。

3、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看,过度举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利息负担沉重,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流动负债。

4、从企业现金流量看,表现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量低,缺乏偿还到期债务的现金流,部分生产经营所需设备投入需要依靠银行借款资金。

四、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防范体系的构建

1、财务防范指标设定

不同的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财务结构、资本结构也不尽相同;同一企业的不同历史时期,财务风险存在和发生的特点也不一样。根据建筑施工企业所处的行业、规模和经营情况以及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应以偿债能力指标和盈利能力指标为基础,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指标为补充。同时重点突出现金流量指标。主要包括: . 偿债能力指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 营运能力指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 盈利能力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 发展能力指标:销售(营业)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 . 现金流量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活动流入量、经营活动流出量比率。结合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可以增设应收账款增长率以及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两个重点管理指标。

2、预警指标标准值的选择

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以及企业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是企业财务预警指标体系有序运行、发挥作用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 落实。对财务风险的控制是财务人员的责任,更是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同时还需要各个职能部门通力配合。企业可以成立由总经理、总经济师、总会计师以及经营、工程、综合监察、财务管理等部门成员参加的预警防控领导小组。

规范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是准确进行财务预警的前提。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大量引用和分析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真实、及时、规范将直接影响到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效果。

3、建立完善灵敏的财务信息系统。随着ERP等财务软件的成熟,财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离开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大大降低企业财务预警效率和效果。

4、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财务预警指标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提高财务预警的准确性。

5、财务预警的分析要通过现象看本质。简单地通过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分析还不能完全说明企业真实的财务风险情况,在对企业进行财务风险评估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挖掘出财务预警指标变化背后的企业日常经营决策过程,挖掘其变化的真正内因,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使财务风险控制的各项措施真正发挥作用。

结束语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强化财务约束,建立科学的财务防范系统,规避财务风险,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在经济林潮中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春先. 建立企业内部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小议[J].财务与会计,2005(3).

[2]刘瑞乾.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种类和防范[J].交通财会,2006(11).

[3]王展.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和防范[J].交通财会,2006(6).

[4]张月娥,周大风 .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测定和防范 [J].理论观察,2003(8).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策略 模型

2004年9月美国COSO正式出台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该框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亦日益增多,迫使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风险管理技术,降低风险管理成本,提高风险管理收益。作为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也必须积极做出相应创新,以适应这一变化趋势,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更为主动地参与整体风险管理,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地位低下,多头管理,导致审计缺乏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隶属关系,领导层次越高,独立性越好。但实际上很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没有隶属于企业的最高层,而是与其他部门处于平等的地位,这就导致内部审计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从某F集团审计部门7年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内部审计在面对企业内部环境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不适应性,该集团的审计部门是于2003年成立的,成立之初,公司外聘职业经理人担任财务总监负责管理督察法务部,作为一级部门直接对总经理负责,相对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但由于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及公司高层变动,财务总监辞职、部门撤消,审计职能划归总裁办公室,成为二级部门,之后又成立法规审计部再次成为一级部门,而现在审计作为二级部门隶属于法规审计部(一级部门),与其他业务、职能部门平行甚至更低。审计部门复杂的演变经历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内部审计价值未得到实现与认可。另一方面,按该公司《组织规程》规定:审计由公司总裁直接管理,但由于各种因素,总裁委托总会计师对审计业务进行管理,行政则归分管法律事务兼任法规审计部部长的副总经理,如此复杂的管理模式,使审计更缺乏独立性。

2、内部审计模式缺乏总体思维和构想,审计目标不明确

审计模式是审计导向性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等要素的组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目标在不断的变化,审计模式也在不断的创新。内部审计模式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总体思维与基本构想,是组织和部署审计工作的整体框架,决定着内部审计工作方向和基本方式的根本因素,对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现在很多企业的审计思维仍一直局限于“监督和复核”甚至更低的“查错纠弊”阶段,未实现决定性审计角色向“确认和建议”的转变。尤其是在公司整体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之后,未及时调整审计思路,明确审计目标,仍沿袭过去审计思维及工作方式,无法适应企业决策层的管理需要。

3、内部审计技术、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均有待提高

现在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是以手工查账为主,没有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也没有充分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抽样主要依据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内部审计部门选择的审计项目也主要是管理层的授意,没有真正的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其审计效果大大折扣。

另外,我国内部审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普遍不高,有些审计人员虽然从事审计工作多年,但往往仅凭借其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另外,有些内部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常常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4、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模式

目前企业的审计部门无论在部门绩效还是员工绩效,均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审计部门参与公司平级考核,被审单位成为考核单位,无法客观反映内部审计部门工作成绩。员工考核也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无论审计工作经历、教育背景、专业技能,均使用同一标准,缺乏晋升机制。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无法使员工将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机结合。

5、缺乏风险管理意识

目前企业未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虽然公司管理者掌握了大量的企业风险管理的信息,但实务中缺乏统一的术语,缺乏一个概念性的、适当的风险管理框架的计划,使管理者及全体员工能更好地理解企业风险管理,并达到在风险管理问题方面有效交流的目的。缺乏科学的管理风险的手段和能力,在此前提下,进行风险管理审计缺乏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检查方法,内部审计仍然处于检查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管理缺陷的管理审计层面。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策略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并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陆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由此得出的审计报告以作为揭示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并作为企业进行风险判断的重要依据。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其具体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体现监督职能

公司治理框架完善是公司治理的前提,如何充分发挥监事会与审计委员会的职能,并在企业中发挥协同作用,是需要关注和完善的重点。中国证监会2002年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明确规定:监督公司的内部审计制度及其实施;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公司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能否发挥作用以及在企业经营中的影响力,相当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独立性;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受到公司董事、监事、委员会成员及公司高管的重视程度。

2、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流程和评价体系

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思路是:监控企业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衡量企业面临风险的重要程度、判断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控制、采用何种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业务流程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的重要前提和手段。这不仅需要管理层重视风险管理,企业的其他员工也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并加强对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使其内部审计人员成为风险管理的专家,能够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其思维模式。

3、实施内部审计战略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必须能够以全局视角及时发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重大变化、有效识别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重大风险、及时发现企业经营异常变动并提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改进措施。内部审计系统如何在动态的环境中发挥作用?实施内部审计战略环境分析,建立并完善公司内部审计环境监测体系,确定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战略思路,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发展战略和所处内外部环境特征,明确内部审计战略环境要素,建立内部审计环境监测长效机制,及时监测、评估和反馈系统所处环境的不确定事项,及时调整审计策略,提高内部审计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强化内部审计评价机制

在明确审计策略之后,规范内部审计程序、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是有效保证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手段。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就是建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审计人员素质、审计质量标准体系、监控与激励机制三部分。

(1)审计人员素质。主要指内部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包括技术水平和道德要求。

(2)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具体质量标准、责任制度、质量检查和考评等制度体系。

(3)监控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内部审计绩效考核机制,拓宽审计人员晋升通道,引导审计人员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审计人员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的有效结合。

三、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模型

随着企业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趋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作为目前最先进的内部审计模型,其科学性与先进性已得到内部审计业界的普遍认可。企业应通过对其自身内外部环境分析,并通过审计预警管理,构建适合于本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以下是针对F集团构建的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模型:

目标――可持续价值创造能力最大化。

核心观念――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由于在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中,企业里的每个人对全面风险管理都有责任,领导人负最终的责任,其他管理人员支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促使企业在风险偏好内经营,并在各自负责的领域负责把风险降低到相应的风险容忍度内。因而,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企业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路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采取的路线首先确认企业目标或某项交易的目标,然后分析对这些目标产生影响的风险,确定审计风险水平和审计重点,提出风险防范和控制建议,最后通过后续审计,测定风险是否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人员关注的并非控制的充分性和遵循性,而是风险是否得到适当管理和控制。这样审计建议可以直接针对企业实现目标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并将事后评价反馈延伸到事前和事中。内部审计人员通过风险与企业目标的实现直接联系起来,其服务对公司治理层及管理层而言非常有价值,使内部审计成为企业价值链中的必要环节。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组织网络构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观点,企业组织中的决策、经营和监督“三权”分别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作为企业集团监督体系的一部分,内部审计总协调机构应隶属于企业集团总部的监事会。在集团内部单独设立审计部门,直接隶属于总经理,同时接受监事会的管理和委托,作为特殊的职能管理部门独立于其他一级部门和分子公司。这种隶属于总经理的审计部门设置使内部审计接近经营管理层,不仅有利于为经营决策、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利益服务,还有利于实现审计目的,保持审计的独立性和较高层次的地位。缺点是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难以进行独立的监督与评价。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在集团内部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实施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过程,这是实施风险管理审计的基础和前提。内部审计机构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系统的识别和预警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企业集团的内部审计部门人员结构设计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人员的业务水平结构。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高级、中级和初级审计人员的配套和合理的比例。二是人员的专业技术结构。集团总部的审计总协调机构要尽可能做到“四师”配套,即由会计师(审计师)、经济师、工程师和律师四方面人员组成。企业向其他钻采行业拓展,尤其需要拥有技术背景和法律知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能够在企业并购过程中控制技术风险。也可根据工作需要,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律师兼职人员或临时聘请他们参加审计。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学习经营管理、技术和法律知识。三是人员的年龄结构。要有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员和富有革新精神的青年审计人员合理结合,取长补短,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

风险管理内部审计方法――内部审计的范围:在企业集团内部,除了有核心企业,还会有众多的紧密层、半紧密层和协作层企业,点多面广,特别需要内部审计来加强控制和评价业绩,因此内部审计的范围必须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内部审计形式:包括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经济合同审计、建设投资审计、经营决策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七种形式。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应对风险评估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预警信号做出及时反应,对风险管理部门收集、分析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具体如下:一级预警:若预警指标表示无风险或风险较小,继续实施静态监控即可。二级预警:若为预警指标表示企业已经面临一定的风险,进入内部审计程序,调查风险来源,分析风险原因,并提出防范风险措施,防止向更高等级风险演变;企业同时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三级预警:若预警指标表示风险已经很大,建议内审部门应立即上报集团公司管理层,启动应急预案,并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和具体项目实施方案,调查风险来源,分析风险原因,并提出防范风险措施,力争转移或规避风险,严防企业进入危机状态。四级预警:若预警指标表示企业面临严重危机,企业应立即启动危机管理响应机制,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当预警指标处于第二、三、四级预警阶段即显示企业已经面临一定风险时,建议进入内部审计程序,进行事前控制或事中控制,防范风险升级。针对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审计响应措施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 盖建飞:浅析风险导向内部审计[J].会计之友,2010(17).

[2] 徐国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1).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一元性;多元结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各企业经济效益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经济更是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发展模式,各种经济体制逐步的健全和完善,其竞争也变的更加的激烈与完善。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该如何去面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高速发展,利于不败之地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这与目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紧密相关,也是以企业特点和企业凝聚力为主的综合性发展方式,其在工作中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工作重点所在。一般来说,在目前的企业发展中,以综合性工作模式和经营体制为主的风险应对和预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确保企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一、企业经营风险概述

企业经营风险是目前企业发展和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所在。就风险产生的根源去分析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在工作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可控制风险和不可控制风险两种。其中我们常说的可控制风险主要指的是其出现是能够被人们所操控的。但是可控制风险的人为因素又是什么却也是一项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总结的话题。一般来说,在企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和利益的不同,使得各工作人员和阶层的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控制态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影响,比如我们在工作中该如何去应对这些风险,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这些风险成为研究的重点所在。通常情况下,在一个企业中,有些人对于风险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很高,而有些人对于风险预防和控制意识较为淡薄。由此可见,在企业工作中,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控制风险,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关键,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所在。

企业风险是企业在工作中为了实现某一阶段企业规划和目标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发生的事项。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实现制定目标和自己的工作流程的时候,其经常会撞见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和企业自身特点去总结分析,识别企业风险问题,并实现企业管理的综合性发展要求。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一元性和多元结构特点

当前企业发展中,其发展进程和经营风险与企业的自身特点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可以说企业本身的性质和自身工作特点决定和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影响着企业经营风险的特点要求。因此,在目前的企业经营中,做好相应的风险特点分析至关重要,对于整个企业发展标准而言也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作用。也可以这么说,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经营风险一元性与多元结构的出现是由于企业财务分配制度不明确、所有财产权不够科学和出资者财务论引用不够完善引起的。

1.企业经营风险一元性特点

在企业经营和发展中离不开财务的支持与配合,可以说财务的特点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财务主体和财务标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但是由于多数企业在工作中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和认识深度不够,造成了整个问题的认识欠缺,最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要求。目前在企业公司做种,财务主体的一元性是最为常见的,是一个与企业经营多元性相对应的一个结构模式,但是其在工作中却经常被企业所混淆。使得企业在经营和工作中对于财务主体和财务治理的概念相互混乱,造成了企业管理工作中出现了管理目标不明确、管理制度不科学的现象,最终引起企业发展中能够存在极为严重的偏差和隐患。

2.企业经营风险多元结构特点

企业经营风险工作中,其一元性与多元性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在有些时候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作用模式,甚至是其中含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普遍的人为一元性便是人们在工作中对于真理或者认同事物的认知和追求,是一种接近或者靠近重要目标的一种目的和标准,而多元性则是一种追求结论或者获得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是与人们达到统一性认识的关键要求和认识标准。

在目前的企业管理工作中,由于财务主体或者经营主体是一个可以进行分层管理和总结的结构模式,因此我们在目前的工作中可以说是对于企业经营了多元性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这也是一项与一元性相应的结构模式。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中是一种产权交易或者联合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经济活动,这种经济活动的开展与进行是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方向为指导,并且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进行处理和完善的工作模式。

三、企业经营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完善经营技术

科学技术在目前的企业发展和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也是促进企业生产效益的核心。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中,做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对企业经营风险一元性和多元结构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总结,使得其中的各种问题和隐患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完善和预防。

2.确定先进的资本经营理念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资本运营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资本运营的良好性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本经营的原则是不仅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的资本,而且充分利用和支配好社会资源。

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煤炭企业;风险管理;背景;问题;对策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资源配置为主要形式的经济,具有自由性、竞争性等特征。市场经济的自由性、竞争性具有两面性,既能推动资源优化组合,又能催生产能过剩引发经济危机等危害,极具风险性。随着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煤炭企业间竞争加剧,市场经济的两面性逐渐显现在煤炭产业上,煤炭企业面临的风险也由传统的安全生产风险等向战略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等多极转变。煤炭企业融入市场经济,在通过竞争不断升级产业结构,加快企业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因众多经营风险、法律风险冲击企业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实现其总体经营目标,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既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背景

1. 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实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保证。煤炭行业,特别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强煤炭企业风险管理,能有效地防范生产经营各环节带来的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及法律风险等,更好的把握行业发展战略,确保国家宏观政策能有效实施,确保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应肩负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实现。

2. 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008年以来持续的金融危机使得全球化经济经营风险渐趋突显,使得企业风险管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对煤炭企业而言,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并将其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慎,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国有大型煤炭企业是我国煤炭工业的主力军,既肩负着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充足、高效、清洁能源的战略任务,又承担着行业技术提升、产业升级及对外扩张的任务。加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于提高煤炭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全面风险管理重视度不高。企业风险管理活动开展间断性,缺乏对风险进行定期而全面的审核和评估,降低了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管理风险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只顾眼前利益,缺乏系统全面的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容易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2. 全面风险制度建设不到位。具体表现为一是制度结构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应有的权责利的相互制衡,有的制度彼此之间缺乏相互衔接,造成条块分割,相互冲突,不能发挥制度的整体效应;二是制度建设缺乏实效性,有的制度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形势的新发展,失去了执行的环境和条件,有的制度比较空泛,不能紧密结合企业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有的制度硬性规定过高,不切实际,有的制度甚至缺乏法律依据,在实际运行中执行不通。三是制度建设缺乏规范性,存在有章不行、有规不守的现象,监督检查和处罚追究不严格,缺少评价体系和完善程序,缺乏执行制度的氛围,缺少风险管理的企业精神和制度文化。

三、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对策

1、以建设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化为重点,提高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一是将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价值观相结合,通过价值观的凝聚力作用,培育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进入员工的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是将全面风险管理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层面营造浓厚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努力传播企业风险管理文化,形成管理层的表率作用,执行层的骨干作用,形成全体员工人人讲道德诚信、企业时时事事合法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文化。

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文化的有效途径。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相关制度建设,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2、以加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内部管控为基础,提高风险管理的科学性

一是建立健全企业内控风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建立内控岗位授权制度,建立内控报告制度,建立内控批准制度,建立内控责任制度,建立内控审计检查制度,建立内控考核评价制度等,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风险防范做到合理、有效、科学。

二是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制度。以总法律顾问制度为核心,大力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形成由企业决策层主导、企业总法律顾问牵头、企业法律顾问提供业务保障、全体员工共同参与的法律风险责任体系;完善企业重大法律纠纷案件的备案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健全企业重大风险预警制度。对重大风险进行持续不断的监测,及时预警信息,制定应急预案,并根据情况变化调整控制措施,以收到最佳的经济效果,确保企业有序持续健康发展。

3、以健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为保障,提高风险管理的稳定性

一是组织规范化。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依法履行职责,形成高效运转、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确立董事会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使董事会切实履行起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总体目标、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了解和掌握企业面临的各项重大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的重要职责。

二是管理灵活化。具备条件的企业,董事会可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成员须是熟悉企业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的董事,以及具备风险管理监管知识或经验、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董事。风险管理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提交全面风险管理年度报告;审议风险管理策略和重大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办理董事会授权的有关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三是职责明确化。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提出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重大决策、重大风险、重大事件和重要业务流程的判断标准或判断机制;建立健全本职能部门或业务单位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子系统。

当前,我国煤炭工业面临众多的行业发展风险,特别是煤炭投资热潮持续高涨,产能过剩趋势明显带来的企业外部经营风险,更是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开展和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依据和直接原因,加强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可确保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