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集锦9篇

时间:2022-04-10 21:27:18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基础英语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206-02

引言

案例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现代案例教学法兴起于哈佛法学院,以哈佛商学院的推广最为成功,之后的案例教学法多借鉴哈佛大学的经验。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案例教学法,并逐步推广。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基础英语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基础英语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为高年级专业课的学习夯实基础。然而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传统、必修课程,基础英语的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还停留在比较落后的阶段,普遍遵循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另外,教材题材相对陈旧,与现实生活不符,缺乏真实、自然的案例,较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要提高基础英语的教学质量,就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法能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必须主动思考,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方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学英语而学英语,而是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进而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综合运用英语的目标。其次,案例教学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因为案例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将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法还要求学生对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有新的开拓,进行一系列积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所以,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是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较好途径,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基础英语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法虽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遵循,但要确保案例教学的有效实施,都离不几个基本环节。结合基础英语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基础英语课程教学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1.个人准备阶段

个人准备阶段是案例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基础,此阶段包括教师的个人准备和学生的个人准备。要确保案例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师的课前准备至关重要。教师的个人准备涉及以下几个步骤:选择案例、熟知案例、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教师必须对案例进行精心选择。案例的选择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为教学目的服务。如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和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案例材料,而绝不是随意选择一个英文材料让学生进行讨论。案例本身必须具有针对性,新颖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在选择案例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案例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引发他们的深思,使他们有话可谈。在选择恰当的案例后,教师要熟知案例,对案例进行仔细地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解决语言上的难点,掌握案例的核心思想,记录下阅读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并且根据自身的阅读推测学生在案例阅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仔细阅读案例的基础上,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从而抓住案例的关键问题,即本案例学生要讨论、解决的核心问题。在进行了案例的选择、分析、阅读及关键问题的提出后,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考虑诸多因素,如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和问题;激烈冲突的观点如何调和;当讨论出现偏差时如何正确地引导及如何处理有可能出现地突发状况。

除了教师需要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做充分的准备,学生的个人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课前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学生要阅读案例,对案例进行分析,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抓住案例中的关键问题,最终提出解决方案。学生的一系列课前准备都需独立完成,在此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对案例进行仔细地阅读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案例,提出解决方案,学生还要大量查阅资料,进行相关材料的阅读。较之传统教学方法的课前准备阶段,案例教学法的个人准备阶段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繁重的任务。

2.集体讨论阶段

集体讨论阶段包含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个部分,小组讨论是集体讨论的基础阶段,全班讨论是集体讨论的高潮阶段。首先,要在课前分好讨论的小组,分组时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质,尽量保证各组能力的均衡。在进行小组讨论时,小组成员依次表达自己对案例的观点、看法,供组内成员讨论、批评、切磋和补充。小组讨论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开始阶段,大家自由地表达自己对案例的看法,进入讨论状态。二是分析案例、聚焦核心问题阶段,小组成员对案例进行详尽的分析,通过讨论抓住案例的核心问题,找到需要解决的疑难问题。三是提出备选方案阶段,在对案例进行了分析,抓住核心问题后,提出解决的策略就是关键。小组各成员对案例问题的决策均有自己的观点和侧重,所以在进行小组讨论时,要综合考量各成员的观点,通过讨论提出最全面合理的解决方案。四是讨论如何实施阶段,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后,接下来的就是要讨论具体的实施过程。某些解决策略看似合理,而一旦实施会发现不具可行性。所以在这一阶段小组成员要对提出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估,在考虑影响具体实施的各个因素后,决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方案都有不足之处,所以小组成员也要对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做出评估,争取达成最优的解决办法。小组讨论阶段在整个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全班讨论的效果。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具体体现,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将来工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在完成小组讨论后,就进入了集体讨论的第二个部分――全班讨论。全班讨论是整个案例教学的高潮,是案例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在全班讨论阶段,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本组的观点、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进行陈述,同时也可提出小组讨论时存在争议或未能解决的疑难,供全班讨论、解决。在每组陈述完进行后,全班同学可就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同时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全班讨论的过程绝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漫无边际地高谈阔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必须发挥适当的作用,对课堂进行良好的控制。首先,教师要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其次,教师要对讨论进行适时地引导,一旦发现学生的讨论偏离案例的主题,要及时引回;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适时更正,因为案例讨论的全程都用英语,所以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要对关键性的,频繁出现的错误进行指正。当然教师一定要注意度,不能任意打断学生,影响学生正常表达。总之,在全班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发挥调控的作用,但要少做评判与仲裁。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强,能够各抒己见,解决问题的思路非常清晰,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较严重的问题,即学生不擅长或者说根本无法用英语思维,绝大多数都是首先用汉语想出解决办法,再由汉语转换为英语,而适当的转换对学生来说十分困难,所以在英语表达中词汇、语法错误层出不绝。因此,笔者认为在基础英语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关键也是难点之一就在于训练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表达能力。

3.总结反思阶段

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和学生要在当堂做及时的总结和反思,这是案例教学中给予重视程度不够,但实际作用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对本次的案例学习做概括,谈谈从此教学案例中学到的东西,得到的启示以及可以改进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空间。其次,教师要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要强调案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此次案例学习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错误进行更正,对不完整之处做以补充。另外还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点评,要以表扬、鼓励为主。教师还需根据此次案例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反应进行教学反思,鉴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的教学反思还需延伸到课下,教师有效的教学反思对案例教学的不断改进有着重要的意义。

4.案例报告撰写阶段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为案例报告的撰写阶段。案例报告的撰写由学生在课下完成,学生以英文书面形式将案例进行有条理的分析、总结。基础英语课程的案例报告有一定的模板,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短小但完整的英语论文。在案例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学生的英文书面表达能力和论文撰写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当然,在学生撰写完案例报告后,教师还需仔细阅读学生的案例报告,进行认真批改。

三、结语

通过在基础英语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的改善;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基础英语的教学实践已证明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当然案例教学法还有其不足之处,尚需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2

 

作为教育部1990年正式确定的本科基础课及核心课,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必开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该课程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实践,阐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启发学生研究经济问题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经济意识和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判断及分析能力,为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2]。

 

基于课程所涉及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求,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全球化经济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掌握更多的以英文为载体的国外先进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媒介捕获国外先进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竞争,真正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英语能力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

 

然而目前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大多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作为课程的主要参考用书,缺乏英语语境下的本土经济学理论及案例[3]。其次,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其所涉及的众多原理大多采用了抽象分析方法,内容晦涩复杂[4,5],同时理论还在不断更新,加之英文术语和语境的适应障碍,给初学者尤其是缺乏社会与经济实践的学生而言带来了不少困惑与学习的困难。第三,全英课缺少合适的反馈机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了解不够。如何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学透宏观经济学知识,实现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平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自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以来,将宏观经济学课程全英课列为核心课程,采取立项形式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

 

一、提升全英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全英课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全英课程授课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高的英文水平。基于此,笔者所在学院2012年开设工商管理国际班之前已开始进行相关教师的储备,一方面引进具有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知识过硬且英语水平优秀的年轻教师,另一方面从已有宏观经济学教师团队中选拔教学经验丰富且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业务骨干参加进修和培训,包括国内进修和课程培训以及境外研修:学院每年给予教师至少6000元/ 年的国内进修资助,并且每年选派并资助6名中、青年教师到境外进行课程研修及学习,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和增加专业结合英文的实践机会。2014年度笔者即获得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进行研修,系统学习了宏观经济学及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同时,为了增强教师进行全英授课的积极性,学院通过试讲和竞赛形式进行全英课立项,以项目为推进力,引导宏观经济学主讲教师竞聘全英课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全英课程进行全面追踪,对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考核,培养和提高教师教学研究和改革的能力。

 

二、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

 

(一)小组讨论模式

 

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互动活动之一,尤其对于英语类课程,不仅可以提高知识点的掌握效果[6,7],同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英语水平、知识程度、能力以及兴趣爱好,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分组以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原则,保持组内能力交叉,组间能力一致。作为教师,不同于以往“守门员”的角色,不再决定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何种知识,而主要是起“助产士”的作用,扮演促进者的角色,指引并允许学生在准备期自主发掘资料,帮助学生发现更好的自己,挖掘更深刻的思想。而在讨论课中,教师尽量避免成为评判者的角色,尽量成为讨论的推动者和协调者。全英课共分为5次讨论课,每组人数为5人,实行轮值组长和成员职责轮换,让学生在不同角色中均得到体验,增强其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包括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组内成员间的分工、讨论设计均有各轮次组长分配。鼓励各组之间在他组论述基础上引入新的信息进行深入探讨,不断拓展话题。小组讨论评价以学生个体和小组综合得分为最终得分,学生个体得分分为组间得分、组内得分和教师得分,评价包括发言内容、发言响应程度、提问以及资料搜集等;小组得分主要是以成员合作、组间竞争为重要衡量标准。通过合理的评价设计,尽量使得对每位学生的评价合理化。

 

通过小组讨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获取经济学知识的途径,完善了个体在具体问题上知识层面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将学生的思考层次从现象观察引导至深层次的理论思索和问题解决方案的寻求,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案例教学

 

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并且较多地运用了抽象的分析方法,其所涉及的概念、原理及相关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枯燥乏味[8,9]。同时,宏观经济学又是对社会经济时间的提炼和总结,其内容涉及到现实中几乎所有的宏观经济问题,因而与现实的联系尤为紧密[10]。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而又与生活贴近的案例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理论阐述,可以在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通过现象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更利于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现象和活动领会和掌握经济学的本质,牢固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对于宏观经济学全英课而言,目前在案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全英课采用的是英语授课,因此任课教师大多直接选用一些国际主流教材,如采用曼昆教授最新修订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作为主要参考教材,在案例教学过程中通常直接采用该教材配套的案例进行教学,而这些案例大多是国外的经济现象,与我国的实际状况不符,不利于学生对国内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时,还是采用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讨论,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此,宏观经济学全英课在将国外成熟、先进的经济学实践案例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引入。工商管理学院设有华南管理案例研究中心,内有丰富的案例库,案例库以中国本土案例为主,含教学案例、研究案例以及现代化的创新成果,同时学院在案例开发方面实行奖励,学院每学期期末阶段开展案例开发立项并提供案例开发启动费,并对获奖或入库案例进行奖励,因此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本土宏观经济案例可以引用,便于更好地分析和解释本土经济学现象。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英文专业水平,改变案例教学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模式,教师在课前布置案例分析内容,给予相关参考资料,学生课前阅读和分析案例文献,最后形成创业案例分析报告,并在课堂上用英文进行案例表述与讨论,也可以按照所选择的案例设定情境,让学生设计情节,并分角色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解决经济问题,使学生设身处地思考问题,加深对宏观经济学具象认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文表达能力。

 

三、完善学习反馈体系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在非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因此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学生的英语水平、学生对课程的适应度以及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适应度等。如果有一个完善的教学反馈体系,那么任课教师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课程信息,检测教学效果,调整教学节奏,修正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

 

(一)课堂反馈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转换只关注授课内容的传统思维,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对授课内容最直接的反馈方式,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响应可以让教师及时判断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之间是否出现偏差,实时进行教学调控。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是采用英语形式将经济学知识转化为英语交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因此在课堂中很容易实现互动口语表达环节的增设。在该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开放性地自由讨论,而后基于学生的发问,进一步引申更深层次的问题,引发新一轮的思考和讨论,层进式发问与讨论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所表述的内容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综合应用程度。

 

(二)课后反馈

 

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以及面对面的交流讨论评估出教学效果,但在课后,教师很难再获取学生对课程的反馈信息。有些高校为了获得课程在学生层面的评价和反馈,在期末设计了学生的教学评测环节,但反馈源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由于时效性的问题,该年级学生就失去了参与教师调整课程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英课要求学生每次课后用英文完成课后感,并作为课程考核成绩之一,内容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评价以及对自己掌握知识程度的评测。学生课后感其实是对所学知识的二次梳理,在思考的同时巩固知识,同时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实时性调控。为了从更多的反馈源获得信息,学院拓展反馈渠道,从制度上和架构上保障和鼓励学生进行反馈,除了规定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生本人匿名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评价,还进行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年度学生满意度调查、组织定期班委会,听取班委会对教学方面的意见,同时要求全体任课教师结合教学评价与反馈结果认真剖析教学过程,由被动获取反馈信息进入主动反思性实践,追问每个教学环节设计背后的理念和目的,从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和反思,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所讲授课程蕴含的价值观、信念、态度和职业文化,从而不断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任课教师注重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有效检查和反馈,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教与学,可以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学生的反馈意见得到尊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语

 

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是利用英语教学培养学生在英语环境下从事经济与管理的能力,为了保障学生能在英文环境中掌握和应用宏观经济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经济学专业素养,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现有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更多、更实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商务英语;交际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6)06-0057-04

案例教学可以说是哈佛商学院MBA教学的代名词。早在90多年前,哈佛商学院就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来培养学生分析商务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将现实的商务世界引入课堂,使学生得以参与富有意义、具有实践性的学习。它能发展学习者组织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有利于促使学习者学会沟通与合作。这些优势使其成为商学院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商务英语教师也尝试将其用于商务英语课堂。笔者作为一名商务英语教师,对此也做了积极的探索。

一.案例教学法与商务英语课程的切合性

案例教学法融合了语言学家和教育家近年来提倡的一些外语教学理论和思想,包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交际教学法、通过内容教授语言等。

首先,案例教学法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协作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案例教学法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关注学习者需要。案例材料的选择或编写根据学习者现有知识结构和学习需求进行,其商务内容、文化背景和语言难度均应适合使用者。教学手段主要采用以学生为导向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况模拟或辩论等。案例教学法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课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从各种途径( 例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 )掌握、组织并分析与案例有关的大量信息。在课堂上,学生是核心,主导着课堂讨论。他们通过与其他小组成员合作,分享信息,交流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案例教学法融入了交际教学法,提倡富有意义的交际性活动。交际教学法的教学观认为掌握一门语言就是要掌握一种“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法主张下列3种学习原则:(1)沟通原则――实际的沟通情境会增强学习效果;(2)任务原则――藉由语言沟通来完成任务的学习型;(3)意义原则――教学内容对学习者能产生意义则较能增强学习效果。交际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用语言去学”和“学会用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某种“交流”,“交往”,“交际”的场景中,通过听,说,读,写等具体的行为去获得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

案例教学法本质上属于交际教学法。其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采用任务。它以包含着现实商务情境和问题的案例为背景设置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任务,通过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使学习者参与开放型的交际活动。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团队协作和有意义的沟通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这种教学法把商务英语教学中的交际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商务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和交际的动机,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沟通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身潜力,并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估。

此外,案例教学法强调通过内容教授语言而非通过传统的语法或词汇学习。案例内容与商务有关,强调商务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传授,对于商务英语学习者而言更具相关性和现实性,因而更有吸引力。学生通过研究纷繁复杂的案例,分析讨论情境、探索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然后决定最终的行动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况模拟等形式参与沟通,因而须灵活且富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综合地运用各种语言技能,同时在案例背景中学习和练习新的词汇和句法。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符合语言教学的特点,有机地将商务内容、沟通技巧与英语语言的学习联接起来。因此尤其适合用于商务英语课堂。

二. 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课堂

笔者在教授商务英语课程的过程中一直尝试使用案例教学法。应该说,教学效果和学生反应较好。但是,其中也不乏问题。一些学生面对案例无所适从,感到困惑。一些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十分沉默。一些学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不适应,认为教师没有传授知识,甚至有挫败感。笔者认真了解和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的整个过程进行了反思。结果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归因于对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缺乏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要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课堂,应该充分了解其特点,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体而言,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分析学习者需求学习者需求分析是设计与实施教学任务、材料与教学手段的出发点。需求分析,据Nunan(1988)定义,是收集课程设计所需信息的方法与过程。需求分析可分为“目标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Hutchinson & Water: 1987)。目标分析涉及弄清楚学习者在目标情境中需要懂的和能够做的事情, 了解他们已知的东西以确定其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并明确学习者需要。学习需求分析包括了解学习环境、学习者的知识、技能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在设计案例教学之前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问卷、面谈、学习日志等方式通过学生、学校、雇主、教师等多个渠道对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学习者在将来的工作中所需的语言技能、商务知识与沟通技能,了解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商务知识与技能,文化背景,分析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背景、学习风格和偏好的教学方式。分析得出的结果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应该强调的是,需求分析绝非一次性的行为。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态度等因素不时会发生改变,教师应该经常性地进行需求分析以适应这种变化。

2. 选择或编写适合商务英语学习者的真实案例案例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准备案例。笔者认为,在准备案例过程中,应恪守下列原则:(1) 案例材料必须是真实的,描述真实的商务情境或问题。虚构的和脱离实际的案例缺乏实际意义,难以激起学习者的共鸣与积极参与。(2) 无论是案例的编制和选择,还是每一案例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扣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如果案例偏离了这两方面,案例即使再典型、再精彩,其作用也必将大大降低。(3) 案例要能提供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多种途径和空间而不能用所谓标准化的唯一答案来束缚学习者的思维。案例应该充分地体现现实商务情境和问题的复杂性、模糊性、变动性。理想的案例及案例教学应该是既能包容也能促进多种见解的形成。(4) 案例材料应该符合学习者语言水平与学习需求。所选编的案例首先应该生动有趣,与学习者的学习或工作息息相关,且归属某一商务专题并反映一定的文化信息(Swaffar, 1985),但内容不能过于专业。这样既能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又不至于使他们无所适从。案例的语言应适合语言学习者,长度和难度应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切合,且包含一些根据课程的整体设计学习者需要掌握的词汇与语法。从这一点看来,由语言教师针对语言课堂编写的案例更为合适。目前,可提供较好商务英语案例的书籍包括:培生出版社的《Market Leader》系列,巴黎Ellipses出版社的《商务英语互动案例》,剑桥出版社的《商务角色》,牛津出版社的《商务任务》等。若案例材料的语言难度过大,篇幅过长,缺少语言练习与活动时(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案例都针对商务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案例本身和思考问题均非为语言学生编写,因此难度偏高且缺乏语言练习),商务英语教师应对其加以改编,并自主设计一些语言练习与活动。可考虑的语言练习与活动包括阅读前热身练习,略读与跳读、理解性问题、词汇与句法练习、专题分析与讨论、演讲、角色扮演与模拟(如会议、谈判、记者招待会、电话会谈等)。

3.明确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交际语言观认为交际能力的获得与发展主要靠学生的内在因素。在交际教学课堂中,在交际性教学活动中,学生应是核心,是交际者,其主要任务是沟通信息,具有学习的自主性,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教师不再是中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习的帮助者,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Nunan, 1989)。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学习者在案例分析中扮演核心的角色。他们明确所面临的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问题情境及其内涵,建议可行的解决方案或对他们的建议提出意见或建议,最终选择适当的行动方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再是提供正确答案或解决方法的人,而是助学者、语言顾问,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小组讨论,并时刻不忘学生需求。也就是说,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并辅助课堂讨论,而非控制。其课堂干预应降到最低,使学习者可以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

4.做好学习者培训案例教学需要学习者的支持和配合,离开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案例教学将寸步难行,而长久以来的讲授法却养成了学习者的依赖、被动品质和习惯,这势必要给案例教学的推行工作带来诸多的困难。一些学习者误以为教师是在投机取巧,推卸责任,认为教师应该抓紧时间多传授知识。在该想法的支配下,学习者不愿多发言,而希望将更多时间留给教师。一些学习者误以为案例教学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他们习惯于将问题严格地划分为对与错,他们总是希望教师能够为每个案例提供一个唯一的绝对准确的答案,对于案例教学法强调的多维思考方式表现为无所适从,进而对案例教学本身持批评态度。因此,在习惯了传统教授法的学生中推行案例教学会遇到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做好学习者培训。第一,要向学生解释案例教学的目的。案例教学强调在案例研讨过程中,通过倾听其他人的意见、观点、评论,进一步反观、反思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培养批判思维能力,语言沟通能力与技巧,而非单纯的传授语言点和商务知识。第二,向学生说明案例分析的方法。要让学生了解案例分析是批判反思取向的而非结论教条取向的。“所有案例都不在于只形成正确的答案或者行为。相反,所有的案例都说明环境的模糊与复杂,这就是管理实践的基本特征”(Merseth, 1997)。另外,要让学生意识到案例材料中包含的信息可能并不充分、明确,而这正印证了商界的现实。第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案例教学是集体合作取向的而非个体“单干”取向的。案例教学强调有效的学习只能发生于共同的合作与集体之中。学生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会相互交流、获取与奉献。美国哈佛大学梅塞思博士(1997)认为,来自案例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都源于一个强有力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大家都能尊重不同的观念和思想。通过案例讨论,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们将个体的思想和观点整合到一起,从而获得一种很少有个体能独立形成的新的理解,思想就是这样在集体中发展起来的。教师应鼓励学习者融入到 “学习团队”中去,课前阅读大量的材料,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同学们围绕案例所进行的讨论,认真听取其他人的观点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其他学习者的学习作出贡献,也学会从其他学习者那儿学到更多的东西。

三、结语

当然,要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课堂,单凭以上几个因素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认真研究案例教学的特点,根据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运用多种交际教学手段,合理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充实商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技能和沟通技能。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参考文献:

[1]Boyd, F.A. Business English and the Case Method: A Reassessment. TESOL Quarterly, 1991, (4):

72-74.

[2]Daly, Peter. Methodology for Using Case Studies in the Business English Language Classroom. The

Internet TESL Journal, Volume 8 (11), November 2002.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4

关键词:课堂评价;反馈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61-02

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教学的方向,影响教学的效果(Nunan,2001)。课堂教学评价从定义范围上可分广义的和狭义的课堂评价。广义的课堂评价,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教学活动情况的了解、总结和反馈;狭义的课堂评价,指发生在课堂中的语言点评活动,即反馈语。目前,在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多沿用IRF(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模式,即教师诱发—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反馈。本文从狭义的课堂评价入手,对反馈语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优化课堂评价反馈语的策略,指导教师利用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课堂观摩和平时记录的教学实例,将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语的常见失当现象,分为如下几类。

1.反馈语多“笼统、单调”,少深层引导。案例1:T:OK,everybody!National Day is coming.I’m going to Beijing. Could you give me some advice on how I can go there?S1:You can by plane.T:Very good!Others?S2:By train. T:Yes,very good.这是笔者讲授外研社版高中英语第一册Module 3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时的真实案例。在此案例中,教师本想设计一个关于旅行的对话,进而引出交通工具的用法。但是,在整个互动中,教师的反馈语都用“Very good”。结果,这样的反馈语只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肯定,并没有对学生话语进行反馈和进一步评价,更谈不上结合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深层的引导。这样的反馈言过其实,缺乏真情实感且没有针对性,容易导致学生忽视课堂评价反馈,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不愿参与课堂互动。

2.反馈语多否定,少积极鼓励。案例2:T:How can John come to Dalian?S1:He can by plane.T:No,you mustn’t say:“He can by plane”.You should say :“He can come by plane”.He can take a plane here. Others?S2:He can take ship here.T:No,you mustn’t say:“He can take ship here”.You should say:“He can take a ship here...”这是一节公开课的课堂实录,授课内容是外研版高中英语第一册Module 4 “A Social Survey-My Neighborhood”的阅读部分。以上是师生前期讨论交通方式时的对话。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评价反馈其实就是纠错。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否定学生,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难免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反馈语重教学过程,轻学生心理。案例3:根据笔者实习观摩的课堂记录,下面是一位教师在讲授特殊句式“I don’t think(that)...”时设计的导入:T:(A guessing game)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food I like best?S1:(一个女生立刻举手发言)I guess you like noodle best.T:(没有让学生坐下)I don’t think you’re right.My favorite food is pizza.I like pizza best. Do you think she is right?Ss:(女生仍然站着,老师指着她,引导其他学生一齐说)We don’t think you’re right.T:I don’t like noodle best. I like pizza best. So I don’t think she is right.这是一节公开课,后面坐了很多听课老师。该女生为了配合老师,是第一个主动举手发言的,然而授课教师只为了导入教学内容,全然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让该学生站了好几分钟,并且反复强调“我/我们认为你是不正确的”。这种消极的反馈,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4.反馈语重任务的完成,轻语言的生成。案例4:T: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S1:Dogs.S2:I like pandas.S3:My favourite animal is a cat.S4:A kangaroo... Sn:I like a wolf best.T:OK.以上是来自全国第七届初中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的实录。教师在讲授Does the tiger eat meat?一课导入时,提出一个问题“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很多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如:dog,cat,panda,elephant等。但一名学生的答案却是“I like a wolf best.”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学生最喜欢狼?他有什么故事呢?遗憾的是该教师只是用一个“OK”来给予学生反馈,然后继续按部就班地授课,对于学生与众不同的回答没有作出任何评价和反馈。

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语的策略

针对上述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语存在的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策略来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反馈语。

1.反馈课堂评价有效信息,提升语言素养。语言素养是教师运用课堂评价反馈语的基础和前提,提升教师的语言素养是优化课堂评价反馈语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师的语言不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更重要的是交流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回答及时给予恰当、准确地评价,向学生反馈有效信息,以便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课前认真设计,精心预设反馈语。为了提高课堂评价语言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做到认真设计教学方案,充分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状态,对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和预料。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应该设计好课堂上要提出的问题,为实际的课堂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

3.巧用肢体语言,活化评价反馈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反馈外,还可通过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直观手段,用这些无声的语言与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评价反馈方式,但不要轻易打断学生思路,要在等学生表达完毕后再给予适时的反馈,从而使其能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参与课堂活动。

4.注重教学反思与研究,恰当运用反馈语。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优化课堂评价反馈语,就必须在课后重视教学反思,对自己课堂评价反馈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客观的思考和总结。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恰当、熟练地运用反馈语。

课堂评价反馈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从以上所呈现的教学案例及分析可以看出,在课堂教学互动中,教师应该增加深层引导和积极鼓励,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变化。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才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续兴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所向往的地方。

参考文献: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unan,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A Study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覃兵.课堂评价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5]章波勇.英语课堂教师反馈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9):34-38.

[6]章霞.初中英语教师课堂反馈例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1):26-29.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65-01

引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描述能力的表达,因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拘束于课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新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开发语文新资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有课外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写的好,不妨拿来“试一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作品的认识,挖掘语文课外的教学资源,开发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

比如《敬畏自然》一文中,自然界的事物千奇百怪,令人很难理解其中的奥妙。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可以通过借助课外书本的知识普及,或将科普类的文学资源《大自然的语言》《太阳》《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等文章引入到自然界中,引发学生对自然界所发生的事物的思考,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开发,教师再将案例有机的融合到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体系中。再如吴承恩的《美猴王》一文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角色进行评析,这样则可以展现孙悟空打妖怪的情景,使学生通过感受孙悟空斩妖除魔、猪八戒胆小怕事、妖怪邪恶等的形象,领悟角色的正确形式。正如科学家伽利略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学生观察。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教育应当“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着重的体现出人文性,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更应该重视“案例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断的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设计好教学目标,让“案例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张立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方法研究[J].语文学刊,2011,09(11):22-23.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6

叶圣陶早就有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著名论点。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关注文本的信息价值,更要将其视为学生学习语文、关注语文本质的借鉴价值。在入选教材的众多文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例子,虽然这些资源在文体体裁、主题价值、结构方式、语言表达上都存在风格差异,但并不说明这些例子就没有规律可循。本文将结合三篇课文的教学,谈谈我们该拿什么例子来展开教学。

一、例语意,强化词语意思理解

【案例】《鲜花和星星》:我最喜欢,夏天魅力的鲜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

师:“满”字是生字,注意是前鼻音,第三声,要读得饱满。(教师示范读后,学生跟读)

师:它怎么写呢?能理解它的意思吗?

生1:它由三点水、草字头和“两”字组成,有很多意思。

师:真棒!水多了就“满”到外面了,所以是三点水旁,可不能写成草字头哦!

师:满地的鲜花让你们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2:地上全都睡着花,一朵连着一朵,把整个大地都挡住了。

师:哦,课文的语言都读到心里去了。你能用“满”字说一句话吗?

生3:满地的小草、满桌的好菜、满树的苹果、满车的人……

【反思】

在这个案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寻找出最具有价值的关键字“满”作为例子,通过解构的方式进行音形的教学,让学生从字面本意入手,引导学生想象“鲜花满地”的情景,激活学生的认知思维,将僵硬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成为学生内心的影像。最后,以此为基点,开启学生的表达思维,让学生用“满”字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对这个关键字的语意理解。

运用例子进行语意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够在文本语言中独具慧眼,开掘出最富表现力的关键字词和语段,确保语意教学在最适切的资源下进行;其次,教师要运用聚焦比照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体悟玩味、揣摩对比,领悟例子的表达魅力;最后,依据例子的表达技巧,引发学生模仿表达的欲望,从而实现语意教学由学到用的迁移。

二、例语境,丰富积累言语表达

【案例】《九色鹿》: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1.依托例子,引导感悟。引导学生细细体会括号中的词语在文本中的表达效果,接着教师去掉这些词语,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涵咏中对比去掉这些关键字词之后的表达效果落差。

2.发挥例子,强化训练。文中的省略号表示调达似乎还有更多誓言没有说出来,如果不被九色鹿打断,调达还会有什么惊人之语?请你代为想象,补充文中的未尽之言。

【反思】

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着不同的意思。同理,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也有着迥异的表达效果。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不同的语言才是语文表达的至高境界。在案例中,教者首先选出文中调达话语里的关键语言,引导学生在细细揣摩中走进语言所形成的特殊语境中,继而在现有的语境浸润下激活学生内在的语言储备和生活经验,倾吐出这个特殊语境下的言语体系,形成对文本留白的想象补充,真正做到了“批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由此不难看出,语境教学需要教师在整体关照和文本解读的层面上对文本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出文本所隐藏的语境价值,引导学生在揣摩品读、想象体验中还原语境的存在,并在语境的促发下创生出富有当下语境的语言体系。

三、例语体,关注强化文体规律

【案例】《秦兵马俑》以说明的方式展现了秦兵马俑宏大的气势。在教学中以关注文体的视角进行教学。

1.找出描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的语言,圈画出兵马俑气势恢弘大的关键词,在自我朗读品味的基础上,将语言中有关数字的内容删去,借此体会没有鲜明的数字做依托,文本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

2.扣住“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借此,让学生感知说明文中适当的想象对所要介绍的事物起到的作用。

3.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迁移运用,以说明文固有的列数字和适当联想的方式进行表达训练,强化对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反思】

不同的文体有着不同的创作规律和语言特色。语体教学要求针对不同的文体把握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感悟不同文体下的语言表达风格。

案例中,教师仅仅扣住文本语言以列数字的方式和适当联想的技巧展现了秦兵马俑的盛大与恢弘。在学生对其文本语言的风格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又创设了鲜明的生活情境,在文体语言规律的召唤下进行表达方法的运用,培养了学生在该文体下的语言创生能力。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7

【关键词】计算思维;C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法;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1]。与传统的数学思维不同,计算思维不关注逻辑推理、演算的精准程度,而是注重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实践过程。作为我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思维和方法进行问题求解,这需要通过强化计算思维训练来实现。

1 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多年来,我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一直奉行“实用主义”,强调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思维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受这种教学理念的影响,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们普遍对程序设计类课程不重视,片面的认为程序设计与专业学习没有关联,不是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学习缺乏主动性。同时,C语言本身语法结构比较复杂,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而传统的C语言课程教学手段、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枯燥乏味,教学内容则偏重于基本概念和语法规则,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和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有甚者干脆放弃学习。

2 树立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计算思维能力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工程中一个重要的培养目标[2]。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普遍提高,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计算机工具论”的局限,加强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重心应由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逐渐转变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意味着程序设计类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要显著提升,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该类课程的重要性。另外,在第一节理论课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程序设计的目的,让他们认识到课程的学习不仅为掌握编程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令之终身受益的计算思维能力。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只有在课程学习之初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才能更加积极主动进行后续学习,才能自发的加强对自身计算思维的培养。

3 融入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习者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3]。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只告诉学生怎么去做,而且其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可能不实用,且非常乏味无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性难以得到发挥。面向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精心设计包含知识点的案例,为学生创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增强对算法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没人会告诉你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去体会知识中所蕴含的方法之巧妙,使得学习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活泼,也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习惯。 4 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实践

4.1 案例设计

大多数C语言教材都是按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进行编排的。一开始介绍数据类型、表达式等比较抽象的概念,这样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编程的积极性。因此,在第一堂C语言理论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点,演示一些诸如贪吃蛇、打地砖等C语言开发的小游戏,为学生开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C语言程序设计的魅力,认识到C语言的实用性。

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谨慎选择教学案例。通常,设计的教学案例应具备以下特点:

(1)相关性。案例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4],因此所选案例首先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能够合理地反映所对应的理论知识点,这样,通过后续的案例分析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运用到实践中。

(2)针对性。案例不求多而求精,每个知识点或者相关联的多个知识点选用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即可。

(3)可拓展性。选用的案例既要涵盖当前要学的知识点,也可以涉及到后续的学习内容,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后续知识虽然还没有学习,但教师可先做简单介绍以埋下伏笔,让学生先尝试自学,然后带着问题进入新的知识。

(4)趣味性。教师们在设计案例时,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尽量选择贴近生活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2 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是基于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例如,在讲一维数组时,本文设计案例:求20名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并统计高于平均分的人数。

案例分析:首先定义变量分别存储20名学生的成绩及平均分,那么要定义多少个变量呢?按照前面学过的知识,至少定义21个变量,这样程序中涉及的变量是不是太繁多了?如果学生人数增至200名,难道要定义200个变量保存其成绩吗?显然这种方法不可行,进而教师引出新的知识点――数组。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很容易理解数组在程序设计中的意义。接下来详细介绍数组的基本概念及一维数组的定义方法,启发学生如何运用一维数组编写算法。

编程实现:得到了问题的求解思路之后,接下来就要鼓励学生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运行。由于本案例还涉及之前学过的选择、循环结构等知识,所以在案例实现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适当的进行复习巩固。

总结与拓展:举一反三,提出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应用一维数组编程实现。对案例进一步拓展:如果每名学生有三门课程,如何统计呢?从而引出新的知识点――多维数组。

5 结束语

C语言课程中处处蕴含着计算思维,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融合计算思维的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拓展思路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C语言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何谓计算思维,怎样运用计算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实践中自主构建自己的计算思维,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研究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Wing J 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35.

[2]⒑煜.基于计算思维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大学教育,2015(8):22-23.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案例教学法;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1B-0081-02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深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以及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其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论而言,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对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基础理论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实践能力,有效地实现教学理论的构建。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必须对课程教学目标加以明确,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同时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其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与教学目标一致,有效地突出教学的原则与理论,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流程,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而言,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和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进行探究。当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必须要具备判断能力,可选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对案例进行讨论和评析。这样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分析案例,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促进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二)合理选择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础,对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其可以选择原生态案例、音像案例以及文字案例等,但是必须对学生的知识背景以及课程的整体内容进行综合考虑,这样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在讲解字词句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搜集字、词、句,合理选择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自然类课文时,教师可以一边感受课文中描述的美景,一边学习作者在字、词、句方面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对“是……也是……”“既……又……”“因为……所以……”等词句进行仿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内涵,增加学生的词汇储备,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美景,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享受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研读评析教学案例

研读和评析教学案例是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向学生展示教学案例时,应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和研究案例材料,并对其具体内容和有价值的命题进行深入分析。1.对对案例中揭示的情况和事实进行了解和掌握,并对案例中教师的地位加以明确,考虑教师的对策和行为是否合理。2.要案例的因果关系加以重视,全面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掌握问题的解决方法。3.对案例中即时性问题和基本性问题加以区分,有效掌握问题与事实背后的规则和原理加以了解,并归纳、总结、推理、演绎以及解释案例中的信息。同时利用已学知识和经验综合评判案例中的内外部因素和背景材料,并提供有效的方案和解决对策。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可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分析和研究案例,并将相关的问题加以综合,借助集体的力量加以解决,这样能够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案例的背景、观点以及事实等加以熟悉,并对案例蕴涵的规则和原理等加以明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理归纳和总结。

(四)创设有效的案例教学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并结合这个时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用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反映出来,为他们营造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思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案例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逐步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一些常识性文章的教学,案例教学情境的创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实地观察生活中的常识,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能够融入到大自然中去亲身体验,这样在课堂学习中就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想象力和积极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积累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重视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实践的重要性加以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践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法加以实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能够通过换位思考正确地看待问题,合理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有效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一般案例教学多是由师生共同合作加以完善,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并与学生相互协商和尊重,促使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从而加强师生的交流,增强合作能力,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此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重点就是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反思,全面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究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思考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结束语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能够促使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教学案例,通过丰富的教训和经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王本火.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

[3]林江彩.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20).

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9

引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的目的在于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增强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能力与对语言描述能力的表达,因此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案例模式”应用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拘束于课本,只要是好的文章都可以采用这种模式,而且还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因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的语文水平有所提高。

一、充分利用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相对而言,语文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是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可以分为感知、理解、评价三个不同的阶段,但是思维活动却是贯穿这三个阶段的始终。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通过眼睛对文字的识别将抽象的符号变成具体的信号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思维分析。而入选教材的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很有典范的语言作品,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精华的浓缩,作品反映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精辟的分析与周密的推理,新奇的想象,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开展“案例模式”阅读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有关父爱的时候,这必然要牵扯到一个写作的问题,而当时又是阅读课,所以只能实现这两种可重的融合,而采用“案例模式”是较好的一种方式。在朱自清的《背影》中,文章内容可以硕士朴实无华,但是如果同样是背影的话题让学生写作,学生却不能构思作文写作的细节,准确把握作文的立意。我痛殴这篇文章采取了举一反三的凡是更好,也就是在讲述这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父母的身影,让学生通过一件小事来刻画父亲母亲的伟大。直的指出的是,驾驶在采用“案例模式”的时候还要积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评价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进行的写作训练。

二、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开拓学生视野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有很多内容与历史相关,特别是在诗词阅读方面。诗词中中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人知识,教师如果仅仅是教授诗词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意境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基于其诗词的语言环境的差别,要想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就需要将其中的历史背景也阐述出来,特别是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案例”,才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授学生阅读杜甫的《石壕吏》诗的时候,学生如果凭借自己已有的感官能力与阅读思维分析能力,他们会很快知道表现出来的当时封建统治下的统治者残暴无比,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但是如果教师问学生“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下来的这首诗呢,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如此残暴呢、”学生则很少能够回答。在这个时候,我是穿插融入了“安史之乱”的历史,给学生讲述那场动乱是李唐王朝由强盛变为衰落的转折点,经过这场东乱后国家财政枯竭,而地方藩镇格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只能增加税赋。农民占当时人口的绝大部分,因而成为了主要承担者。又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可能学生很难理解作者重归田园的那种喜悦之情,教师可插入东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历史案例就行分析,举出几个例子表明当时社会情况,由此反映了作者迫切归园田居的心情。阅读教学过程中融入“历史案例”,一定程度上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理解历史。

三、开发语文新资源,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发新资源成为教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开发语文新资源,不在于教材上的内容,也有课外教材的内容,也就是只要文章写的好,不妨拿来“试一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实现案例与阅读有机融合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对作品的认识,挖掘语文课外的教学资源,开发语文教学研究课题,提升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