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25 06:02:14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1

MOOCs借助于Udacity、Coursera、Edx三大平台,以其庞大的资源为学习者提供服务。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不再局限于本国本校,甚至可以选修世界各地专业教师讲授的课程。MOOCs提供的免费资源对所有学习者开放,甚至可以使学习者不用注册就直接参与学习,这就使课程的学习者从原来的几百人上升到几万甚至十几万人。MOOCs提供的是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包括从课程资源的设置、网上平台的学习、分享观点、做作业、评估学习、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走证书。MOOCs的证书一般都是电子证书,这是它区别于传统虚拟社区学习的一个亮点,也是不单纯为取得学分而设置的一个特点,为仅仅想通过学习几门甚至一门课程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而不是获取学位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机会。基于MOOCs这种在“云端”的学习方式,它给传统虚拟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形成了一定的挑战。我们应该看到MOOCs这种大规模网上学习的优点,建立更加优质的成人高校虚拟学习社区的管理模式。

二、虚拟学习社区及其存在的问题

1.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与相关研究

霍华德·莱茵戈德(HowardRheingold,1994)首次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LearningCommunity)的概念,他认为虚拟社区是个人关系的网络,是在互联网上形成的有着共同偏好的社会群体。与国外相比,我国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起步较晚。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技术的新型远程教育网络教学支撑平台;同时虚拟学习社区也是一种新型的学习组织,它不仅具有社会学属性,而且同时具有人机系统的基本属性特征;虚拟学习社区是当代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及其学与教理论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对CNKI检索得到的文献进行分析,国内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基本理论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中交互行为的研究、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管理研究、虚拟学习社区与各学科结合的应用研究。

2.传统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

虚拟学习社区在成人高校应用的最为广泛,管理模式也相对成熟。它依托高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平台支撑,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群,每门课都有自己独立的BBS论坛等聊天、讨论区域。学生可以在线视频学习,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流,还可以在线完成作业。随着远程教育学习的不断发展,学习者数量在不断增加,传统的教学平台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及日益增长的学习者数量以及学习者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显现出一些弊端。(1)学习规模偏小。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每门课程从教学计划到教学过程再到教学评价等都是一位老师贯穿始终,一位教师无法承担众多学生的多种学习环节,使学生只能局限于一定的人数。在网上教学互动的时候,如果多名学生在网上同时向老师提出问题,教师就不能及时回复每位同学的问题,不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传统的网上教学平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一部分平台不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环节自动生成统计数据文件,方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教师只能通过打开每位学生的文件来自行统计。这些都是造成学习规模小的重要原因。(2)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网上学习、网上互动答疑、网上作业等环节,但是多数课程的评价方式还是拘泥于传统的纸笔考试形式,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加学习讨论等多方面因素,不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平时教学的积极性。(3)以教师为中心。现阶段的虚拟学习社区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开设课程。教师仍然是课程选择、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进度、教学评价方式的主导者,学生只是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主体的学习愿望和发展,不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3.MOOCs平台下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虚拟学习社区在终身学习等方面所不可替代的优势,虚拟学习社区将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MOOCs平台的出现,正式满足了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的需要,使虚拟学习社区呈现出新特点。MOOCs平台使虚拟学习社区的在线学习人数可以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规模大;基于MOOCs平台,学习者可以自己选择任何一门课程,甚至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参加在线学习,开放程度高;MOOCs平台下,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上课的时间和地点,灵活性强。

三、基于MOOCs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成人高校成为了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主要场所。成人高等教育主要由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学院及专门的成人高等学校组成。目前,国内设有以国家开放大学为首的44所省级电大、929所地市级电大分校(工作站)、1852所县级电大工作站,目前共有注册学生356万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远程教育系统。学生来源分布范围广、学习时间不固定、需求多元化等是成人高校的特点。那么,如何在MOOCs基础上建立一种高效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综合MOOCs平台下学习社区管理模式的相关要素、平台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建立了基于MOOCs的虚拟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建立基于MOOCs的学习社区管理模式应以平台为支撑、学生为主体、教师团队和评价手段等为辅助工具,在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的基础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1.建立团队授课形式

大规模网上在线课程的学习者可达几十万人,仅靠一位老师来负责教学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每门课程有一个专业的授课团队。在课程开设之前,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经过团队商讨,建立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形成一个学生前面的“学习社区”。教师的团队授课不仅是为多名学生学习提供了人员保障,教师更能通过团队协作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新型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再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是应该为庞大的学生团队提供好服务,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团队中应有专门负责教学工作、技术支持、作业评价、颁发证书的专职教师,使整个在线学习保持完整,真正方便于学生。

2.建立新型交互式评价方式

学习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评价也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研究的方向。有效的学习评价可以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优势与不足,更加能够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动机。传统的评价模式“重结果、轻过程”,对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只注重于最后的期末考试结果,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方式也仅仅局限于考勤上,仅将出勤情况纳入最后的结果评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MOOCs平台的教学方式,评价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方式,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学习前评价、学习中评价、学习后评价与学生间互评的模式。即在学习开始之前,针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每人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书并通过平台传给老师。老师将每份计划书随机的发给5位同学。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每人做一份书面报告。报告交由收到计划书的学习者根据他的学习计划给出相应分数。用这种学生间互评的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也是开拓学习思路,增加交流的机会。教师也可根据平台自动生成的教学评价结果数据更加客观的有效的给学生作以评价。同时,数据也是教师今后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的结果评价不应只局限于学分、学位,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在一门课程或几门课程达到相应的标准之后,授予学生不同等级的电子证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要。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对象的特点等,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过程。新的学习理念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常说的“师主导,生主体”。在这种师生关系模式下,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如何基于MOOCs平台,在庞大的学生群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地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使用。例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将下次的授课内容提前公布,每位学生在预习之后提出一个问题,每位同学再回答3个其他人提出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不仅能使学生提前熟悉教学内容,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也使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终身教育方面提出:重视学历教育,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对于进入成人高校的学生来说,都是为了通过两年到三年的学习获得学历学位,以得到职位上的晋升机会。但是还有一部分学习者仅想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无法花费几年的时间修完全部专业课程。而我国目前成人高等院校还是以提供学历教育为主。这让那些想学习新知识,却又没有花2~3年时间取得学位的人望而却步。通过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就可将这一部分人纳入学习范围中。MOOCs的出现,可满足该人群的需要。学习时间更加灵活、课程内容更加自由、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地点的无限制。同时应为学习者创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取得学分的课程学习,也可以是取得证书的学习,更可以是学科了解式的学习,不为取得任何结果。

四、结论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青少年班级校友录交流

熟人虚拟社区

ABSTRACT:AlongwiththeincreaseofthenumberofadolescentInternetusers,lotsofthembegintolookforownacquaintancevirtualcommunities,eventhoughsomeofthemonceonlypursuedcommunicationwithstrangersonInternet.Thiskindoftrendisbringingnewchangestohumancommunicationandsocializationoftheseyoungpeople.Inthearticle,onevirtualcommunityofcollegestudents’alumnirecordhasbeentakentoasanexample,andthecommunicationsofthemembersinthecommunityhavebeendescribedandanalyzed.Onthisbase,fourfurtheropinionshavebeenadvancedforespeciallyexploringcommunicationinthiskindofcommunity.

一.研究缘起:

网络刚刚大行其道时,人们欣喜地发现网络为人际间的交往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转折,几千年“熟人社会”的局限终于被打破,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跟任意多数的陌生人展开交流。人们欣喜于这种划时代的改变,“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一度是人们获得自由后的口号。

然而,逐渐地,日渐成熟的网络使用者不再象他们刚开始接触网络时那样张开好奇的怀抱,拥抱每一个来与他交流的人。人们开始在网络上重新找寻他们熟悉的群体。

我们知道,现代人的重要特点就是——流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加强,面对面的亲身交流往往不可企及。而网络恰好就为这些希望能够经常交流的人们提供了加强联系,增进交流的机会。台湾学者吴齐殷这样说:“有些原本即已互相熟识的网民,藉电脑网路无远弗届的犀利与方便,如今已可以轻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与阻隔,而能够继续维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它意谓著在传统真实社会中,因迁徙他处而被迫中断或因空间距离过于遥远之故久而久之自然中止的友好熟识关系,在当代的网路社会中,可藉电脑网路之力得以轻易地继续维持。如此一来,一些彼此从小时候即悉心培养起来的情感友谊,或经历长时间历史锻练的社会关系,即可不因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动而横遭切断。换言之,网民的意义他人(significantothers)可能因而变得更为重要,更为可靠,更可依赖而更可信任。即使那个人在空间的意义上并不在身边。”①

我们在此讨论的校友录就是基于BBS的一种熟人虚拟社区,是许多青少年上网者最常去的虚拟社区之一。这是一个现实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创建目的就是为了组织成员更好的交流,那么它的交流作用实现的怎样?作为现实的班级组织必然走向解体,那么它在成员四处分散的情况下社区交流将何去何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有今天这样的交流景象?

二.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这一人类学惯用于社区调查的方法在此也基本适用,它有利于真实可靠地反映社区中的各种动态。

2.访谈法。由于被访谈人居住地分散性极强。在此次调查中主要通过QQ软件、电话等方式对一部分成员就校友录使用情况和使用体会进行访谈。

三.基本架构:

1.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现实组织和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对比,以及虚拟社区中使用者的个案展示描述该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基本自然情况,为下文的分析立论打好基础。

2.第三和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校友录虚拟社区在成员交流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现实中的98新闻班与虚拟社区中的98新闻班比较

名称

所在地点(隶属)

目的(主要功能)

人数

内部管理者及其权力

外部管理者及其权力

现实中的98新闻班

XX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98级新闻班

XX省会城市长安大街125号XX师范大学

以学习知识、培养有用人才为目的

48人

班长两人,团支书、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文艺委员等各一人。他们负责组织班级成员的德智体美等活动,传达学校的要求和指示

直接辅导员一名,院系直至学校各级分管老师。他们通过各种指示和政策调节班级情况。如规定每周六晚点名或就业政策等。管理相对严格

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

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男生比女生更靓女生比男生更帅的98新闻班

SOHU.>CHIANREN>校友录

以班级成员交流为目的

69人(多余的马甲和少数非本班成员的加入是版面人数显示增多的原因)

版主一人、版副两人,他们拥有删贴、撤销某成员资格、张贴班级宣言等权力,除此之外与普通成员没有更多区别

SOHU.>CHIANREN>校友录网站。他们主要负责维护系统的稳定。网络监督,负责清理版面上出现的违反网络安全的内容,但该校友录上不曾出现过此类内容。

需要补充的是:(1)现实中的98新闻班是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存在的前提和稳固基础。(2)现实中的98新闻班因现实的限制,存在时间仅为1998年9月到2002年7月这段时间,而虚拟社区98新闻班尽管创建时间晚——2001年2月24日由MJP创建——但是只要SOHU.>CHIANREN>校友录继续存在,它就会一直存在下去。(3)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发言稍纵即逝,且多是ONETOONE的表达,而虚拟社区则以文字形式保存成员发言,且发言可以被每个登录者看到,使发言有机会被浏览和回味。

校友录的使用者

尽管该班级在校友录上的成员有69人之多,但根据2003年5月25日到7月30日的登录记录,有34位成员在这两个月间登录该班级。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些人中登录数超过50次以上的有6人,登录过1-2次的人有11人。本次研究主要以这部分成员为研究对象。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校友录的使用者提供给读者对该社区的一个感性认识。

个案1:YS,女,现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在读。校友录三大管理员之一。在宿舍有自己购置的电脑。她喜爱网上生活,在多个BBS中均为表现积极者。在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中她发帖积极,几乎登录必发。下面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她的一些态度:“鹌鹑,不要总是拿登陆次数说事,依我看,登陆次数少至少还说明你忙得没空来,而登陆多次不留言,这个可是觉悟问题了!”

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尽管她不曾担任任何职务,但因性格活泼开朗,在宿舍或偶尔的公共场合发言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相对较为同学熟悉。校友录建立之前她在班级内的人际交流以本宿舍同学为主,校友录建立之后其交友圈有所扩大。

校友录是她善于表达自己的一个天地。在刚刚被创建后,她就经常在其中发言。尽管开始时她的发言大部分指向于同舍舍友,但事实上接收信息的是每一个登录校友录的人,这样就给了大家了解她的机会,更多的同学因为注意到她风趣幽默的发贴而与她交谈。在访谈中,很少与本班女生交往的CHQ说:“YS是98新闻班最鲜活的人”。笔者:“你很少跟她交往怎么对她有这样的印象?”CHQ:“我看她经常发言所以这样说”。

个案2:ZCH,女,现在《天津青年报》做记者,在单位有自己可以随意使用的电脑。经常登录校友录(目前登录数已累计1088次,是版内最高的),但相对与她的登录数来说,发贴并不多。她曾在一次发言中表示自己属于这样一种BBS使用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实在没事可做的时候来这里看一眼,然而又剧懒无比,手都张成鸭掌那样的,分不开瓣,只能看,不能留言了。”(剧、张——原文如此,应为“巨”“长”)

在现实中的98新闻班中她也不曾担任过任何职务。她性格文静、为人随和,很少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YS是同一个宿舍的形影不离的密友。她进入校友录完全是受到了YS的影响,最初的发贴主要是和YS或其他本宿舍好友互相戏谑,而现在在社区中的互动对象已不局限于本宿舍好友,开始更多的与版内的其他活跃者进行对话。

个案3:CH,男,现在《华商报》做记者,有报社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在观察期间他基本上每天登录校友录,发贴数尚可。在现实中的98新闻班他曾担任过班长,性格开朗活泼,爱参与班级活动、爱与人交谈,且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宿舍同学,主动与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交往。毕业后他经常在校友录上诉说工作和生活中的苦乐。如:

长安无雨暮色春,客舍青青柳色新。劝虎路上莫凄苦,南下秦岭无故人。我已经下汉中记者站,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上了火车,现向大家打个招呼,因为走的匆忙,没有给大家仔细说。描诗一首献自己以上是三个校友录的经常使用者。我们再来看两个较少使用校友录的班级成员。

个案4:CHQ,CHQ即前面将YS评价为“98新闻最鲜活的人”的那位男生。现在在惠州某部工作。在校期间他专心于文学创作(是陕西省作协委员),很少与非本宿舍同学交流。工作之初上网机会较少,大致一周到两周时间上一次网。这段时间他很少去校友录,也很少发言。以下是2003年7月5日的QQ访谈记录:

2003-07-0509:43:50笔者

你一般(从军营)出来去校友录吗?

2003-07-0509:43:25CHQ

很少去。有时候去。

2003-07-0509:44:40笔者

为什么不去?因为男生很少在上面说话?

2003-07-0509:44:48CHQ

我的时间很紧。而且在校友录上的人都是很成功的人。我不好意思去献丑

2003-07-0509:46:13笔者

不会吧。你觉得自己不成功?你怎么区分成功?

2003-07-0509:46:39CHQ

至少不是在过一种折磨自己的生活,至少离梦想近点。我出来一般是打印软盘中的文字

2003-07-0509:56:04笔者

你好像在学校时也很少去校友录啊。为什么?

2003-07-0509:56:36CHQ

我有一种自卑的感觉。我说过我是光脚赛跑的人。不喜欢张扬和欢乐的方式

2003-07-0509:58:00笔者

那为什么连看看都很少呢?

2003-07-0509:58:42CHQ

里面都是些我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好象是吧。我以后如果有机会上网,我会看的。2003-07-0509:59:18CHQ

你是不是很喜欢校友录啊

2003-07-0510:02:36笔者

还好。咱们班女生一般都喜欢在上面说话。我当然会看啦

2003-07-0510:02:32CHQ

这跟你现在的生活有关系。像我整天忙的要死,那有心情。

2004年之后CHQ被北京《报》选派去工作一段时间,开始有了方便上网的电脑,他的留言逐渐多了起来。笔者于2004年4月20日再次对他进行了访谈:

笔者:是不是有了方便使用的电脑就会更多使用校友录?我记得你以前不怎么去校友录啊。

CHQ:不是。我是觉得自己总与别人不交流会得痴呆症,反正听别人说话对我也有很多启发。

笔者:现在经常上网吗?经常去别的BBS吗?

CHQ:(上网)主要发邮件投稿搜集军事信息。我平时特忙,很难得上网,尽管机器就在手中。

笔者:是不是放松的时候才去校友录?我看你有时是晚上留的言。

[page_break]

CHQ:不是。我前天让LHL帮忙看师大分数线才留的言,顺便看到YZJ留言就回了他。

个案5:MJP,校友录的创建者,现实的98新闻班中的团支部书记。现在在东莞某高级中学任教,教学任务不重,有供自己随便使用的办公电脑。他说,他创建校友录是受本专业94级、95级的影响——“看别人都办得挺好的,我也给咱班建一个”。目前,他对这个社区的情况很满意——“没想到现在我们班是最热闹的”。但他很少登录校友录,YS曾发贴这样评价他:“老马回娘家次数之少已经激起公愤了!”CH也表示“老马是被台风刮跑了吧,可怜的老马”。在访谈中MJP表示他最近比较烦,懒的上去,上去看看,“知道大家都好我就很开心了”。他曾在一个帖子里说:“喜欢创建后抽身而退的感觉”。

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的作用

我们在前面提到,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为现实的该班成员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家园。也许它的建立之初只是一种游戏之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确为班级成员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为成员间的沟通提供平台

当2002年7月以前现实中的98新闻班仍然存在时,校友录虚拟社区是这个现实组织的非正式交往平台。它给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提供了平等的发言机会,增进了成员间的了解,打破了男女间、宿舍间的交流界限,加强了成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也为他们之间在网下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契机。例如:个案6:YY,男,现在XX市XX邮电学院校报工作。2000年9月他由专升本在大三上半学期进入98新闻班,通常情况下这种同学容易受到隐性排斥,但他通过积极在校友录上发言及结交同班朋友,很快使当时的登录者都了解并熟悉他,进而打开了网络下的交往局面,很快便基本融入这98新闻班。

当98新闻班随着毕业解体后,其成员仍有强烈的交流需要。这种需求的存在就成为推动“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男生比女生更靓女生比男生更帅的98新闻班”这个虚拟社区继续存在的动力。目前从版面上发贴内容来信息可以粗略分为两类,包括功能性信息和非功能性信息。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4-04-2022:52:58YLJ

还有兴趣做电视的兄弟姐妹有好消息了!深圳电视台要上卫星,招聘200有编制的正式员工,内部人士称月薪在15000块大洋以上。具体可以查看深圳电视网站!

2004-04-2016:58:51DWH

有件事想问问大家,现在在媒体工作的兄弟姐妹多吗?有事咨询。

非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3-7-518:09WGF

这几天也不知电信局在搞什么鬼,总是上不了网,郁闷的要死。天气太热,加上进了几次荔枝园,让蚊子美餐了几顿,鄙人身上已经体无完肤了,唉!老姜,工作是要痴迷的,家庭也一样哦。

2003-7-820:54YYQ

dragon兄,何时显身了,我还以为你从世界蒸发了啦,现在过得好吗?好久不见,想起大学的你,都有些遥远了,记得常联络啊.

二.社区为成员重塑自我提供机会

吴齐殷说,‘身体缺场’为人们的羞感提供了一层保护膜,极大地冲淡了人们的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这使人们能以更为开放、更为大胆的姿态,介入到网络社区中心”。②

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公共发言在客观上受到发言机会、议题要求等的限制;在主观上又受到语言操控能力、主要性格、班级身份、个人形象等影响。而在校友录虚拟社区中,这几个因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比如,⑴贴主可以随便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言论,包括工作、婚姻、饮食、旅游等。⑵成员的次要性格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例如。个案7:JL,女,现在《宁夏日报》工作。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她是一个腼腆的女孩,较少与非本宿舍的人交往。但毕业后她在校友录上表现出一种泼辣、潇洒的发言风格。最初这种风格令大家都大吃一惊,但随即纷纷表示欢迎她的发言。在得到不断的回应和鼓励后,她目前成为校友录的主要发言人之一。⑶在校友录中,言论成为他人对贴主评判的主要依据。

三.社区为成员感情宣泄提供场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会追求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融入社会的不易使他们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常处于郁积状态,非常需要有可靠的、有共同话题的、对自己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以倾吐工作生活中的痛苦、艰辛,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快乐,得到他人的抚慰或肯定。此时,大学时代的班级虚拟社区则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恰当地方。如上文所摘CH2004年03月18日13:47分关于自己被派驻某地市级记者站的留言,又如上文所摘WGF对上网和荔枝园的报怨。以下几条留言也属于典型的情感宣泄型:

2003-7-2820:16ZT

虽然天是热的,但是难得见到西安有那么蓝的天,白的云,蓝得白得那么纯粹,有些刺眼。在广电中心的楼上可以清晰看见秦岭,终南山,骊山……这是一个酷热的季节,这是一次眼睛的饕餮。

2004-04-1921:26:40CHQ

我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到广东。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在哪里。我现在更像是一个在篮球场上给人家擦皮球的人。不过偶尔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上周来一口气发了5篇豆腐干,心情就好多了。

2004-04-1010:36:42.0YZJ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看来,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对于它的成员来说是一个温馨的休憩港湾、一个排解压力的调节阀。

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一.信息的同质与异质

1973年格拉诺维特提出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其中他暗示当传受双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同质性很强时,很难为双方提供所需的信息;而当传受双方拥有的是异质性信息资源时,常可为信息寻求方提供与其他系统信息接触的桥梁,使信息寻求者扩大信息资源视野,获得信息满足。③

回到我们分析的校友录虚拟社区中来。当98新闻班里的成员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共同生活奋斗在校园中时,他们面对着同样的信息资源,信息同质性极强,而且他们也是这一有限信息资源的争夺者,争夺到更多信息的人更有可能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所以他们在校期间有用信息的交流并不多。

但当98新闻班的成员随着毕业而四散祖国各地时,一方面他们开始面对不同的生活,有了不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是相互间的信息资源争夺者,相反四年大学生活培养出来的同窗感情成为他们互相间交换有用信息的可靠基础。在这一虚拟社区中类似于上文所摘YLJ和DWH这样提供功能性信息和寻求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很多。

对CHQ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1)他认为与原来班级的同学交流是可靠的。(大学四年CHQ与LHL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但他确信LHL会帮他,而LHL确实也帮他查到了师大分数线并把这一信息在校友录上反馈给了他。)(2)在校期间,校友录上都是些他不太感兴趣的话,而现在他认为,与班级同学的互动不仅能给他现实的帮助也能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启发。

二.同辈群体的作用

同辈群体也可以称为同龄群体,或者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儿童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学认为这一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群体成员相互提供理解和支持,也相互交流各自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世界观。

98新闻班里的成员如同所有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一样,有着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出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多是独生子女或仅有一个兄弟/姐妹,成长中受到父母相当的重视,生活经历简单,生活中同学/朋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他们刚刚踏入社会,面对陌生而又巨大的压力时,他们既迫切需要从处于同一人生梯段的同辈群体那里获得各种信息和心理支持,也迫切需要了解同辈的工作/生活进展、生活态度以相互进行参考并调整自己的生活步伐和心态。另一方面,而四年的大学生活使98新闻班的大部分成员将这个班级视为成员的“娘家”,将这个班级中的成员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或“战友”。(均可见98新闻班校友录社区中的贴子)这样,为了现实的目的组织的班级成为了其成员投入相当感情的非常重要的同辈群体。所以,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在该校友录社区中长盛不衰。

三.小圈子交流的兴衰

Chinaren>校友录上各贴是堆栈式排列的,即每一条新的贴子都被排列在旧贴子的上面,版面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的留言都可以被登陆者直接看到,这使98新闻班虚拟社区成为了该班的公共话语空间。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从该虚拟社区被创建那一天起,许多本可以在现实中说的话都被拿到了网上去说。最为明显的是有的同一寝室的人在里面对话对的热火朝天。而且有趣的是,这种贴子往往使用“暗语”或“昵称”将自己“遮蔽”起来。例如前述YS将她的好友ZCH在版上称为“鹌鹑”,又如YYQ将他的好友称为“dragon”。再如,333宿舍SY生日那天,该寝室两个同学在里面的对话:

2003-6-2214:36YS

师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华,还不给太傅拜寿!

2003-6-2221:10ZXS

是,小的今天冗事缠身,才来报到,恭祝太傅青春常驻,童心永在。多多发稿,多多挣钱,没事想想我——这可是保健秘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这种话语使用只有该小圈子人才知道的称谓和话语资源,排他性极强,令非当事人不知所云,不知该如何插入话语,往往与版面产生隔膜感。创建者兼管理员MJP就曾呼吁某宿舍在校友录上的谈话要有“博爱”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话题。但是,观察发现,这种帖子的神秘感和戏谑味也极大地活跃着版面气氛,引来更多的浏览者。如成员LXL就曾说过:(看这种帖子)很有趣,好像看电影一样。就发贴者来说,小圈子交流的意义在于,她们通过与最熟悉的人对话,在所有班级成员面前从事了一次谨慎而又大胆的重塑自我、展示自我的表演,的确推动了其他班级成员对发贴者的了解,如前所述个案1和个案2,以及个案6和个案7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此外,这种带有“暗语”仿佛受到遮蔽的帖子更方便发贴者的感情宣泄。

不过,随着毕业后分离时间的推移,小圈子的成员互动机会减少,创造新的称谓没有了生活背景,话语资源也开始减少,圈子成员对其他同学有了了解和对话的需要……这些都使小圈子交流逐渐减少。但是小圈子交流目前仍然存在,毕竟,小圈子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他们在网下的交流也更多一些。

四.平和的交流天地

根据观察,一般的校友录虚拟社区中,气氛总如世外桃源般祥和,各成员互相关心、和平共处。这样平和的氛围非常有利于班级成员保持凝聚力,推动社区繁荣发展。那么为何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摩擦不断,陌生人聚居的虚拟社区里板砖横飞、叫骂不断的情况下,校友录虚拟社区却与众不同呢?对于这种现象,试析之也并不奇怪,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熟人社区的限制。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是一个现实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它的使用成员相互间是熟悉的。虚拟性只是虚拟社区的表象,实在性却是它的灵魂。所以它的成员交往打上了许多现实中熟人社区交往的烙印。在熟人聚集的社区中公然与他人发生矛盾被视为不给别人面子,容易遭到其他成员的排斥。

(2)发贴的自主性。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发贴不像QQ聊天需要立即回复,更非真实交往有身体在场。发贴往往是经过考虑的,甚至是反复修改过的,而且许多人更会在有发生争论时选择沉默。总之,在个体较强控制下的表达也抑制了冲突的发生。

(3)交流连贯性的缺乏。按照网络历史学家的说法,电脑网络最初的用途是用来传送信息,而不是用来对谈的一个媒介。因此从技术上来说,电脑辅助传播有两个先天的缺陷,一个是由于缺乏视听感知线索,使得交流双方无法实现即时反馈;另一个是由于电脑辅助传播是信息早到早贴,而不管帖子的指向,这就使得谈话轮次容易被打断。SusanHerring(1999)的研究发现,电脑辅助传播(CMC)具有过程易中断、交换信息易重叠、话题易衰变等特点。④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校友录的发言是以堆栈式排列的,每一条新的发言排列在旧的发言之上,版面有限,一般一版只能发低于10条的留言。这种发贴方式便于使各留言一览无余,但是比一般BBS上使用的主从贴综合的“交互式发贴”更不利于议题的形成,缺乏共同探讨的话题,自然就降低了争议的可能性。

校友录这样的虚拟社区是现实组织的一个网络延伸,它以现代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可以“千里共婵娟”的虚拟交流空间。在社会流动日渐增加的今天,这类熟人社区将是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类型。值得关注的是,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其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虚拟社区的“生活经验”对真实生活的影响》吴齐殷著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②同上

③《弱关系的力量》[美]马克·S·格拉诺维特著

张文宏译《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④《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论坛的个案研究》陈彤旭邓理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

『参考文献:

①《创建第五维生存空间——从Chinaren网站看虚拟社区》连哓东等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3

1.1美国自治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美国是一个有着优良自治传统的国家,乡村自治在整体国家自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美国乡村自治的权力机构,拥有乡村自治、乡村发展的重大决策权,同时还享有一定的立法权限。这种自治性的立法权不受联邦及各州政府的干预,当然,并不由此表明,联邦政府及州政府对村民委员会没有管理权。在美国的很多州,均以宪法或法律的形式对乡村自治制度进行了规范,比如纽约州就专门颁布了《纽约乡村自治法》,该法是纽约州乡村自治制度发展的法律依据,内容涵盖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美国乡村自治的核心是村民委员会动员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充分发挥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自治功能。在村民委员会之下设立具体的村级自治管理机构,包括各种议事机构与执行机构。美国各级政府与农村社区的关系比较松散,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政策指导,二是为农村社区管理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具体而言,宏观的政策指导,就是政府通过各种财政、税收等相关手段与政策来推动一些与农村社区相关的生产、生活项目,由此来带动农村社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负责农村社区相关的公益设施建设,满足居民的精神与文化需求。在法律法规制定上,联邦及州政府一般只负责制定乡村自治以及涉农投资、开发、信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农村社区管理与发展具体事务的法律法规均由村民委员会制定。由此表明,美国的农村社区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社区与居民自治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社区、村民是社区管理的主体,拥有决定社区发展的绝大部分权力,在自治管理过程中,其权力不受联邦及各级政府的干预,村治机构无需对政府负责,只需对社区全体村民负责。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是起辅助与指导作用,不参与社区事务的直接管理,各级行政权力也无法延伸到农村。美国的这种自治模式给农村社区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自由空间,也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但这种管理模式,对地方自治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各种完善的公共制度来支撑。从长远来看,社区自治模式是农村社区管理的发展趋势。

1.2新加坡行政主控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1965年新加坡建国后,为了消除种族隔阂,实现社会稳定,开始着手发展组屋社区计划。行政主控型社区管理方式就是在组屋计划中形成的。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至少超过150万人没有住房,不但如此,快速的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了新建住房的增长速度,为了解决人口多、住房少的矛盾局面,1960—1980年,新加坡实施了组屋计划,20年间修建了各类公租房6万多套,并专门成立了组屋发展局,充分发挥政府政策的作用,广泛吸收社会各种资源,为组屋建设提供支持,同时政府还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措施来帮助居民解决住房问题。新加坡人多地少,为了充分利用空间与节约成本,组屋社区建设多为高层建筑,实行集中居住;社区配套建设也由政府统一规划,各种配套设施较为完善,一般配有学校、图书馆、医院、体育馆等公益场所,在完成了“居者有其所”的目标之后,新加坡继续在此基础上推行组屋社区计划。从1980年之后,新加坡政府主要通过完善组屋社区的公共设施等活动来提升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组屋社区计划的推行加快了新加坡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农村社区完全被组屋社区所取代。亚洲开发银行显示,到2010年,新加坡的城市化率达到了100%,传统的农村社区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但这并不说明,新加坡社区管理模式没有意义。总体而言,新加坡的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完全是在政府推动下进行的,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居于主导地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型,人民协会作为政府体制的一部分,负责执行政府关于社区管理的具体事务。在这种模式下,政府的主导作用是直接而具体的,社区管理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这与新加坡政府体制是一致的。

1.3日本农村的政府与社区互动型管理模式

日本的农村社区是以村落或村落联合体为基本的载体,农村社区不仅是村民共同的生活场所,同时也是执行政府政策、进行村务行政管理的机构。经过长期的发展,日本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已趋多元化,社区服务设施也比较齐全。从整体上看,日本农村社区管理是由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各类民间社会组织、公民等共同参与的,其中民间力量是社区管理的主要力量。社区自治性组织是以社区全体社会成员为基础而形成的公共性管理组织,包括町村长及其助役、行政委员会、地方公营机构及议会村级事务局,主要行使各种具体的行政事务,在居民日常生活、日常事务、服务、公益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的这种处于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混合模式,是在政府与居民的双重主导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与居民的积极性,但两者的角色分工不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主要负责社区的发展规划,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政策、经费的支持,政府规划带有较强的政策性,社区与居民无权决定社区发展方向。社区与居民主要负责执行政府的规划与政策,处理社区中的日常事务,在日常事务管理中,社区与居民拥有较大的决定权,政府不会干涉。由此可见,日本这种双重互动模式中社区自治还是有较高的水平,但政府的作用也比较大,两者相辅相成。

2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比较

2.1共同之处

2.1.1社区管理机构比较健全,权责较为明确

尽管3种模式下农村社区管理主体各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都有政府、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不同层次的机构。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居民素质、历史文化传统、政治体制等不同,各个管理主体在农村社区管理中行使权力的幅度不一样,从而造就了管理模式的差异。从整体上观之,政府一般负责农村社区发展的规划与政策指导,只是在不同的模式下,政府的规划与指导的力度不同。社区组织及居民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在不同的模式下这种日常事务管理工作的自治性程度不同。

2.1.2在农村社区发展中非政府性社会组织的作用较为突出

无论是哪种模式,都充分利用了社区现有的人力及组织资源,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让其共同参与社区管理,在这些资源中,非政府组织是较为突出的,一般称之为社会中介组织。在美国,长期形成的自治传统使得社会中介组织非常发达,其在农村社区管理中扮演着居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推动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与建设,并实施具体的服务项目,在社会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及公益性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本,政府与社区是双向互动的,非政府组织同样承担了政府与社会沟通的任务,特别是将政府的政策与规划传递给社区,同时也承担了一些公共服务职能。在新加坡,虽然社区管理是政府主控型的,但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为社区提供服务,同时在执行政府的相关政策。

2.1.3农村社区管理较为法治化与规范化

上述3种管理模式均强调在社区管理中,要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社区管理的具体制度,同时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强调法制的统一与公平。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确定法律的权威性,提供社区管理的科学性、开放性与高效性。在美国,自治传统由来已久,联邦及州只负责制定自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其他的具体涉及村治的法律法规均由社区自行制定,有理事会、村长、村法官来实际执行;在日本,农村社区管理法律法规也很明确,政府与社区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有些涉及村级自身事务的,由村议会来制定;在新加坡,虽然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完全由政府制定,但实际执行者还是社区管理者。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了农村社区管理的规范化,不同的社区管理机构及管理者行使不同的职权,互相配合,使得社区管理非常规范。

2.2差异之处

2.2.1产生背景

3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体现了3种不同的文化传统。作为社区自治型的美国模式,更多体现的是美国浓厚的法治传统与民主意识。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分权与自治是其文化核心,农村社区管理也体现了这样了分权与自治;作为政府与社区互动型的日本模式,社区管理有较强的民主意识,但是也受到了日本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专制传统的影响,政府的权力在社区管理中占有一席之地;新加坡是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强调行政权力的垄断与高效,在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社区管理模式明显体现了其行政主控型的国家政治文化传统。

2.2.2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关系

在美国自治型模式中,政府与社区是完全分离的,政府只负责政策指导,不干涉具体事务,日常事务完全是由社区自行处理决定;在日本互动型模式中,政府与社区并不完全分离,政府虽然是指导与规划,但与美国不同,日本的这种指导与规划是负责社区中某些具体事务,能够形成具体的管理状态,可以说政府与社区分工不同;而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政府与社区是不分离的,紧密结合在一起,社区完全在政府的领导管理下工作。

2.2.3社区管理主体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社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各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机构,社区组织只是执行者;在美国的社区自治型模式中,社区管理的主体是社区及其自治机构,其负责社区管理各种事务,政府不干预;而日本互动型模式中,社区与政府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负责。

2.2.4社区管理主体的功能定位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进行直接管理,具体负责社区的各项建设;而社区组织也完全纳入到政府的体制中,是政府体制的一部分;居民并不主动参与社区管理事务。在美国的社区自治型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进行宏观的指导或是用税收、财政、法律手段进行间接调节;社区组织是独立的社区管理主体,不受其他主体的干预;而居民也是主动、积极参加社区事务管理。在日本互动型模式中,政府的功能是指导与支持,承担一部分具体职能;社区组织也承担部分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职能;而居民也较为主动参与部分社区管理事务。

2.2.5表现形式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社区管理完全是一种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体制中的一部分;在日本互动型模式中,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监督与指导之下的一种半自治型管理方式;在美国自治型模式中,社区管理完全是自治管理。

2.2.6运行机制及后果

在新加坡行政主控型模式中,其运行机制完全是行政主导,所产生的就是大政府、小社会的结果;在美国社区自治型模式中,其运行机制是由社会组织主导的,市场化运作,所产生的后果是小政府、大社会;而日本互动型模式运行机制是由政府与社区共同主导的,各司其职,其后果就是朝着自治方向发展。

2.3简单评价

3种模式各有所长,各自适应了本国的历史传统、政治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美国的社区自治型模式,可以说是发达国家的代表,也是联邦制国家的代表。在美国这样一个经济高度发达、有着悠久的法治自治传统、实行分权制衡体制的国家,其社区管理模式是其自身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或联邦制国家,如英国、德国、芬兰,农村社区管理也是这种模式。新加坡的行政主控型模式则是体现了悠久的东方专制传统与儒家文化色彩的一种社区管理体制。新加坡实施的国家资本主义,强调行政权的垄断和社会事务管理的高效率,这种社区管理体制印证了其政治体制;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加坡是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经济有较强的外向性,这样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在社区管理上必然会强调行政权的主导控制以及社会资源的统一分配,各项具体社区事务由国家统一垄断,由此来达到社区管理的高效与统一。当然,新加坡的社区管理体制是适应其国情的,总体来说,新加坡的这种体制是由其特殊历史文化与政体所决定的,没有可推广性,也与当今世界基层组织的民主自治发展趋势不符。日本的双向互动型体制也是适应了其东方专制主义与西方民主法治交融的一种制度,是比较符合日本现存政治体制与经济制度的。日本的这种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在农村社区管理中也采用了这种双向互动型体制,如意大利、法国、波兰和韩国。

3借鉴国外社区管理模式经验来创新中国的农村社区管理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部分地区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按照“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多村一社”的地域特征,形成了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山东诸城模式、宁波地区“联合党委”管理模式、广东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这些地方将农村社区管理积极融合到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国外3种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来设计中国农村社区管理的创新体制。可以借鉴美国模式中的自治理念、自治运作机制,还可以吸收日本模式中政府与社区互动的机制以及新加坡政府部门的管理与服务方式,以“强国家、强社会”为价值目标,结合中国农村发展的弱质性,采用中国化的方式来创新农村社区管理。总体而言,中国农村社区管理创新要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前提,维护农民利益,保障农民需求,发挥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管理的优势,形成“四位一体”的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

3.1以保障农民利益及需求为核心要义

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弱质地位,提升农村的公共服务及公共产品的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及社会保障水平。农村社区是农民生活的载体与平台,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因此中国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必须以此为中心,动员社会、国家等各方力量,解决好农村社区建设、农民身份变更的利益问题。

3.2强化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主导性

自治管理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中国农村社区自治管理制度已经基本成熟,因此,继续发挥与强化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的经验与方式是“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主导点。中国农村从整体上看,是一个熟人社会,农村社区自治管理是在熟人社会的基础上,基于农村固有的文化、规则、乡缘、地缘优势的一种自我管理,能够较好地将熟人社会资本运用到自治中来,有利于化解社区内部矛盾,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民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利于增加农村社区的归属感。应该继续发挥农村各种自治团体的作用,像农业合作社、各种合作理事会等,让这些组织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以保障农村社区自治制度的强化。

3.3发挥乡镇政府行政管理的辅助作用

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管理模式中,乡镇政府以行政管理、国家权力延伸为主要管理方式。在“四位一体”的模式中,乡镇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应该推到次要地位,不再起主导作用,这有点类似于日本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中政府机构的作用,其主要负责农村社区发展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农村社区发展的方式与计划,结合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给予农村社区一定的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持,负责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3.4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监督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监督不可缺少,在农村社区可以成立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对社区管理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引导,还可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职能,推动农村社区的民主化、自治化进程,监督、保障、落实农村社区居民的各项民利,使农村社区自治制度得以彻底推行。

3.5改革原有的村民自治管理职能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4

一、法治成为统治者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工具

(一)法律权威不足,尚未在社会中形成法律至上的意识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但在目前中国社会中,还没有形成对法律信任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政策大于法、权大于法的问题还很突出。无论对于老百姓还是领导干部中都尚未养成对法律的信仰,形成法律至上意识。本来,现行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认真贯彻执行我国宪法和法律对统治者整体及老百姓来讲是应当的,也没有任何害处。但现实的问题是:从形式上看,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通过法律完成的。而事实上法律实施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既有的法律和制度不能得到严肃对待和有效实施,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法律实施的问题几乎存在于所有法律部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立法不少,执法不好”,“立法如林,执法无人”,“经济要上,法律要让”等等,这些都成了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状况不佳的真实写照。此外,对权力拥有者个人而言,依照法律行事会带来权力行使的不便。因为有规则和程序的约束,权力行使的任意性受到了遏制。于是权力拥有者根据有利于自身和本部门情形,或不认真执行法律或选择性执法司法,这种无视法律权威状况和以及不断漫延的腐败,已经引起人们普遍不满,统治的合法性已受到质疑。对老百姓而言,由于管理者不认真执行法律、选择性执法,导致老百姓信法、依法的意识还很淡薄,遇到问题或权益受到侵犯,首要的不是依法解决问题,维护自己的权益;更多想到的还是找关系、找领导,或者是向政府部门投诉,如果未获得理想中的回应,就会采用一些过激的方式,以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注意,扩大影响,以赢得大众的支持,最终引起领导层的注意来解决问题。总之,在中国,法律因为被政治、道德等所绑架而没有了权威性,法律成为“参考”的对象,法治成了可用可弃的工具。

(二)权大于法的观念依然盛行

与法律权威不足相伴随的就是权大于法。虽然近30年,中国人如何实现法治一直进行积极的探索,一直在批判权大于法的理念与做法,然而由于历史传统的惯性使然,权大于法的观念是根深蒂固。虽然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在宣扬法治,宣扬依法治国,但在法治实践中,权力拥有者奉行实用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采用法治的边缘意义而非其核心意义。在学界法治的含义比较清楚,如“讲究程序、限制权力、依法办事、法律至上”等,但我们一边宣扬“依法治国”,一边又不断倡导以德治国,推行突破规则和程序的能动司法,要求在司法领域做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这意味着在我们这个时代,虽然法治已经成为政治正确的标签,但依然抵挡不了历史惯性使然所奉行的权大于法的观念。权力行使的法定性与程序化,还只是在部分领域得以了落实。这说明法律在权力面前依然没有挺直腰,也说明法律没有权威,没有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的法治意识。

(三)法治没有发挥制约权力的作用,反而沦落为权力的附属

社会秩序需要权力的介入,为使社会和谐有序就必须限制权力的任意行使。换句话说,要发挥法律约束和限制权力的作用。博登海默认为:“法律的进步和作用之一乃是约束和限制权力,而不论这种权力是私人权力还是政府权力。在法律统治的地方,权力的自由行使受到了规则的阻碍,这些规则迫使掌权者按一定的行为方式行事”。也就是说,法治的核心意义是约束和限制权力。现行宪法在序言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且对各国家机关的权限和职责都专章做了规定,这已比较接近法治的限权意义。但由于来自西方的现代法治观念引入我国的时间不长,因而人们在骨子里还是不太愿意接受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很多人对法治的限权意义还很较难接受。权力的拥有者只愿意接受以管理为核心的法治,更关注法治的监控功能,认为法律就是用来管理老百姓的。这种状况使得法律成为权力拥有者滥用权力、违法行使权力的工具,权力拥有者以行使法律的名义实现其权力效益的最大化。如有权的职能部门都存在较为严重寻租现象的现状说明了法律没有发挥限制权力的功能,反而沦为滥用权力的附属与帮凶。

二、缺少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

严格依法办事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区别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人们普遍对于法律的刚性认识不足,执法者在执行过程中也过于灵活,普通老百姓也认为那些坚守法律规则的人是机械、迂腐的,不值效仿。在现实中,不守法律的举动连获成功,那些不遵守法律的人也被认为很有面子,这激励了更多不遵守法律的行为。这正是人们不愿意依法办事、真心信仰法治的思想根源。比如: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并不是无法可依,也不能说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完全不知法,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严格依法办事的精神,不按法律办事。学者童之伟指出:“许多的公权力组织处理事务的原则基本上是这样:法律的规定于己有利,能够约束普通百姓,就要严格依法办事;法律的规定有利于公民,自己的行为受到了相关法律条款的限制,就把法律丢到一边。公权力组织最为恶劣的做法,是没有任何法律根据,不走任何法律程序,任意剥夺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

虽然童先生的说法有失偏颇,但也有现实的影子。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权力拥有者选择性执法,只选择一些与有利于自己行使权力、可以罚款等相关的法律执行,而那些涉及保障公民权利的法律执行力度较差;还有的甚至、徇私枉法,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这使得本来可以预防和化解的矛盾酿成了大问题,酿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比如说:在罚款方面,前不久有新闻报道,河南新郑的餐馆老板因使用了从郑州带回的食盐,被当地盐业部门罚款200元。这样的罚款处罚就不是依法行事,而是滥用权力。在环境保护方面也是如此,虽然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那些可能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且环境评估不达标的项目上马筹建,但有的地方政府不执行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只要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能够拉动当地的GDP,而不管其是否污染环境,对老百姓的健康有无损害,甚至不顾老百姓的反对,都允许他们通过审批,上马筹建;这让老百姓是怨声载道,在个别地方甚至酿成了,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于那些已成为“污染大户”的老项目、老企业,一些地方政府为保财政收入,对他们的排污污染环境的行为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要求受损害的老百姓要顾全大局,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作出牺牲。

三、权利臣服于权力,权利的范围不断缩小

与权力不断扩张相伴随的就是公民的权利就受到挤压,权利的范围不断缩小。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权力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权力是指某种影响力和支配力,它分为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大类。狭义的权力指国家权力,即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其阶级利益和建立一定的统治秩序而具有的一种组织性支配力。”据此理解,权力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影响力和强制力。进一步分析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如前述的狭义的权力,即国家权力,如国家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等;二是职权范围内的影响力和支配力,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享有了某种权力,如某行政机关首长有权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决策本机关事务。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为满足其特定的利益而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利益则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在现实中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概而言之,权力与职权相连,权利是指公民的权能和利益。现代国家都在宪法明定“属于人民”,并将人民具化为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以限制国家权力的方式,保障公民权利。可以说,利用权利制约权力,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平衡是法治的标准之一。但是目前的现状是,权利臣服于权力,权利的范围不断缩小。如:国务院于2011年颁布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明令禁止各种形式的暴力拆迁。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所谓的执行力,保证某些项目顺利进行,仍然违法强拆、暴力拆迁,严重侵害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出现强拆中老百姓人身伤亡的悲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通过了《食品安全法》,明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加强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但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保税收、保地方财政收入,对于本区域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违规操作疏于监管,甚至还帮助违规企业隐匿、甚至打击消费者的揭发举报行为。正如季卫东先生所指出“法律的光芒给长官的霸气所淹没,权利在国民的隐忍中委身于强权,法治成了现代叶公所好之龙”。根据我国目前“权大于法”的现实情况,法治建设中需对权力绝对化进行矫正,限制公权力任意行使,保障公民权利,提升权利话语。但需注意的是,提升权利话语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提倡权利的绝对化,而是要把权利放置到合理的位置。无论是权利的绝对化还是权力的绝对化都不可能在权力和权利之间建立平衡关系,也不利于法治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稳定。四、追求实质正义的思路和方法占据了主导地位“法治”虽被认为是一个无比重要的概念,但其在内容上的界定上却未曾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法治”就像“正义”那样,拥有一张普洛透斯般变幻多端的脸庞。但存在一个最低限度的共识应无异议,即“法治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是与人治不同的治国理念”。学界普遍认为,法治包括形式意义的法治和实质意义的法治,是两者的统一体。形式意义的法治,是法治社会的首要维度或者说是基本形式。它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它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依据相同的一般规则处理具体问题,而不是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二是法律系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至上性,即法律的适用不受道德、宗教、政治以及有权者意志等因素所左右,即要求法律具有体系的一致性、普遍性、公开性、明确性、不溯及既往,以及法律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司法独立等等。换言之,形式意义的法治观要求公正无偏私和前后一致地执行法律,而不管法律的实质内容如何。实质意义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等价值、原则和精神。形式意义的法治应当体现法治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实质意义的法治也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均不可或缺。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5

1.1一般资料:

1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87例,年龄47~86岁,平均年龄(64.51±2.46)岁,病程6个月~23年,平均病程(8.91±1.65)年。按照前来就诊序号将148例Ⅱ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单)、对照组(双)(每组74例),两组上述资料(病程、例数、年龄、性别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如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设立咨询处及时解答患者提问等;研究组在传统社区管理模式基础上给予相应强化措施,包括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建立量化随访档案等。记录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干预两年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GLU)、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等]变化情况及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冠心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3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利用SPSS17.0(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17.0)软件包完成统计学分析,其中以t检验计量资料(由x±s表示),X2检验计数资料[由X(%)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室检验:

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干预前各项实验室检验结果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经不同方法实施社区管理后,两组GLU、TC、TG、LDL-C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而HDL-C则较干预前显著增高,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

两组Ⅱ型糖尿病患者经不同方法实施社区管理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11%)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7.57%),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疗措施,患者需终身服药控制血糖,对其身心健康均造成严重伤害。研究表明,有效控制血糖含量是保障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的关键因素,若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不佳将引发多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等严重后果,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高度重视。有研究显示,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过程中,若加入针对性的社区干预措施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及依从性,对患者获得满意预后具有积极意义。但本文研究可知,对照组患者经传统社区管理后血糖、血脂较干预前仅小幅改善,且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17.57%,干预效果并不理想。分析原因可能为:①Ⅱ型糖尿病患者对遵医嘱用药重视程度不高,认为偶尔不遵医嘱服药并未造成严重后果;②患者因病程长、服药时间长,对药物治疗失去信心,无法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排斥治疗;③不了解病情,过度担心临床疗效,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④家属无法对患者治疗过程提供有效配合,患者治疗自信心较差。针对上述因素,有学者提出在Ⅱ型糖尿病社区常规管理基础上加入针对性的强化措施有利于其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及预后。本文中研究组Ⅱ型糖尿病患者在以往社区常规管理基础上加入建立完善健康档案、举办糖尿病健康教育讲座、建立量化随访档案等强化措施后,其血糖、血脂检验结果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8.11%,干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Ⅱ型糖尿病社区强化管理措施:①根据患者病史、家族史、药物治疗史等情况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有利于社区工作人员准确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并提供针对性的管理服务;②准确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治疗依从性、负面情绪、治疗自信心等,根据评估结果提供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如讲解遵医嘱治疗重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列举临床治疗病例提高其战胜病魔自信心、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提高其积极性等;③不定期利用宣传册、展板、讲座等方式提供糖尿病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等内容,消除其对疾病的恐惧感;④根据患者家庭关系、自身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等内容建立量化随访档案,对近期血糖控制不佳或家庭关系紧张者可适当增加随访次数,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及积极性;⑤设立24h服务热线、网络答疑、咨询处等多种形式社区服务,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对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适当采用其提出的合理建议,使其由糖尿病社区管理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提高其积极性及责任感。

4结语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6

1.1对象

2012年3月—2013年6月杭州市上城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进行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调查,各社区分别筛查出84例抑郁患者。纳入标准:(1)本地居民;(2)年龄≥60岁;(3)沟通无障碍;(4)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5。排除标准:(1)患急性严重威胁生命的躯体疾病;(2)有严重精神障碍者且有自杀风险。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条件、慢性病情况和慢性病管理评级等情况。慢性病管理评级是社区医生依据慢性病控制情况以及伴随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来进行分级管理。

1.2.2病人健康问卷(Patienthealthquestionnaire,简称PHQ-9)抑郁量表

PHQ-9量表是一个简明、自我评定的工具,常被广泛应用于基层医疗单位有关精神障碍的诊断。PHQ-9量表用于评估调查对象在过去两周抑郁症状的发生频率,有9个四分类条目组成,计分方法为:完全没有=0分,好些天=1分,一半以上的天数=2分,几乎每天=-3分。PHQ-9量表总分为各条目之和,抑郁严重程度判断标准为:0~4分=无抑郁,5~9分=轻度抑郁,10~14分=中度抑郁,15~19分=重度抑郁,20~27分=极重抑郁。国内有研究应用PHQ-9对上海城市社区老年人以及长沙市农村老年人进行评定,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社区管理模式

研究表明,精神障碍常常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并存,老年人常到社区进行就诊,因此本研究的社区管理模式采用团队合作模式,以应对老年人的抑郁障碍。对两组老年抑郁患者分别进行干预,并在6个月、12个月后对其进行随访。对调查的2个社区随机抽取1个社区作为实验组,另1个社区为对照组。实验组的社区管理模式为:(1)组建团队:由3名全科医师、2名全科护士和2名精神科专科医师组成服务团队;(2)学习培训:参加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对社区医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责任医师和责任护士每月参加针对老年抑郁症的干预课题研究的培训。(3)发现患者:关注每1例就诊的患者和长期失眠的社区老年居民,通过筛查,尽早发现抑郁症患者。(4)观察治疗:采取重症患者一对一管理,责任医师定期上门督导用药,定期进行患者家属教育,专家下基层进行会诊和指导。对照组的做法是向社区医生提供抑郁症操作指南,有需要时社区医生访问抑郁患者,并固定时间进行随访,进行常规的慢性病管理。

1.4统计分析

将所有问卷调查结果导入SPSS17.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和H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人口学特征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等人口学特征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84例抑郁障碍,其中轻度26例,中度53例,重度5例,PHQ-9中位数得分11.00分,QR=3.75;对照组84例抑郁障碍,其中轻21例,中度60例,重度3例,PHQ-9中位数得分10.00分,QR=1.75。

2.2对抑郁障碍的影响

通过对实验组84例抑郁症患者2年的管理和治疗,有12例患者完全治愈;58例患者一直坚持药物治疗,情况稳定;14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干预前PHQ-9中位数得分为11.00分,QR=3.75;干预6个月后中位数得分7.00分,QR=3.00;1年后随访中位数得分9.00分,QR=4.00,由于不满足方差齐性(t=44.631,P<0.05),经非参数H检验抑郁障碍程度在干预前后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P<0.05)。经秩次转换两两比较,干预6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抑郁症状明显有所缓解(Z=-7.744,P<0.05);而干预12个月后与干预前比较,Z=-3.087,P<0.05,干预12月后有所上升,与基线相比仍然有所缓解。对照组仅进行日常的慢性病管理,干预前PHQ-9中位数得分10.00分,QR=1.75;干预后6个月中位数得分11.00分,QR=4.75;1年后随访中位数得分12.00分,QR=4.75,经方差齐性检验,t=21.58,P<0.05,不满足方差齐性,通过非参数检验,抑郁障碍不同时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5,P<0.05),说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状情况有差异,经秩次转换两两比较,干预6个月后与基线比较,干预6月后的抑郁症状有所加重(Z=-3.750,P<0.05),而干预12个月后与基线比较,Z=-4.375,P<0.05,与基线相比抑郁症状并未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趋势。

2.3对慢性病评级的影响

由于实验组抑郁症患者基本上在社区看病,故能统计实验组抑郁患者慢性病的具体情况。实验组84例抑郁患者中,80例患慢性病。其中高血压74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6例,肿瘤4例。患1种慢性病55例,患2种慢性病25例。其中24例患有高血压,共病糖尿病16例,共病冠心病4例,共病肿瘤3例。实验组80例慢性病患者中1例为肿瘤患者,无慢性病评级,其他79例抑郁治疗前,慢性病评级情况1级0例,2级31例,3级48例;抑郁治疗后慢性病评级情况1级7例,2级55例,3级17例。其中有38例患者慢性病评级等级降低,41个评级未改变。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95,P<0.05),说明社区抑郁管理模式对慢性病评级有影响,有利于慢性病的控制。

3讨论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7

1.1宣讲糖尿病知识

糖尿病知识的普及、知识的宣传和讲授会使社区居民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有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改善身体状况,减少患病率和病发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有助于未患有糖尿病的居民加强预防,避免患病。

1.2指导科学饮食

通过合理摄食,可以使胰岛B细胞减负,减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需求量[2]。宣讲人员可以为糖尿病患者制定食谱,按照人体摄入的热量合理搭配肉类、五谷类、蔬菜类和奶制品的比例,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并烹饪菜肴,这样既能使糖尿病患者得到初步治糖尿病的慢病教育和社区管理效果分析王海楠北京市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 100010【摘 要】糖尿病是一直以来最为困扰广大患者的一种疾病,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采取措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病情,为糖尿病患者的康复送去福音。本文首先阐述了糖尿病的概念,接着从宣讲糖尿病知识、指导科学饮食、指导合理运动和指导适当用药等四个角度叙述了社区糖尿病的慢病教育内容,然后根据数据采集样本以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社区管理效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1.3指导合理运动

运动是治疗各类疾病的良方,糖尿病也不例外。运动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减少堆积的脂肪,消耗人体热量,增强自身体质,还能增强胰岛素的活性,有利控制血糖。医生推荐用药的糖尿病患者在饭后一小时左右运动,未用药的患者可以空腹进行运动,并且应规律地制定运动强度。例如,中老年人可以采用慢跑、竞走、散步、打太极拳等方式运动,每周进行三次以上运动,每次持续时间为半小时以上,还可以组织老年人做游戏和旅游等。有效的锻炼胜过任何药补,运动是治疗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既能增强自身体质,有减少了医药的费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可谓是一举多得,这种治病良方经济又适用。

1.4指导适当用药

一旦患上糖尿病,就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调整好心态,愿意配合医生治疗,并坚持服药,才能维持和缓解病症[3]。患病的老年人记忆力较差,经常忘记吃药,因此应设计出三餐服药的不同颜色水杯,并把药摆放在容易看到的地方,这样能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避免出现忘记服药的现象。宣讲人员还应提醒患者注意如何保存胰岛素以及怎样注射胰岛素,并且定期督促患者对血糖、尿糖进行测量,指导患者使用血糖仪等,这些都有益于糖尿病患者缓解病情,减轻病痛的的折磨。

2糖尿病的社区管理效果分析

通过在社区宣讲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基本了解了糖尿病,懂得应该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糖尿病并积极采取措施来缓解病情。宣讲前后,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态度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控制血糖和使用胰岛素等方面都做的非常好。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服药等方面没有显著的变化,因为在宣讲之前人们已经非常重视这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基本上做到了心中有数。然而在吸烟、饮酒、定期测量血糖以及采取措施控制血糖等方面有明显的改善,患者大体上接受、采纳了减缓糖尿病病发的建议,并付诸行动。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宣讲前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血脂均无显著效果,但测量显示空腹血糖有明显下降趋势,效果显著。社区的宣讲促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乐于接受社区的签约管理并欣然接受相应的管理费用。据进一步深入调查显示,与社区签约管理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方面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未进行签约的糖尿病患者在甘油三酯、血糖和总胆固醇均有显著的上升趋势,总体来讲,非签约组血糖整体高于签约组。

3总结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医院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国务院2003年6月16日颁布的《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明确规定: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社区门诊的垃圾分为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及部分生活垃圾。由于受地理位置、环境、设施等条件的限制,在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和问题,往往容易被忽视。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 保护环境,保护人体健康,防止疾病传播。为此, 我们对我院8个社区门诊部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了现场调查, 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了整改措施,现总结如下。

1. 存在问题及现状

1.1 医疗废物未按要求分类??实施医疗废物环境规范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首先是要做到严格分类放置,由于门诊流动人员多、少数工作人员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 或是为图方便,将利器、针头损伤性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感染性废物放入生活废物容器内、生活废物放入感染性废物容器内等,如使用过的棉球、棉签、输液贴膜、采血器、输液针头及玻璃安瓿等用物,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1]。

1.2 医疗废物收集过程中未严格执行规定护理人员偏少,管理意识差,常是忙于配药、打针而疏于管理。清洁工为图方便进行凭感觉估算重量,在登记本上写上称重时间、重量, 两人未进行认真核实就签名字,也常有漏签或补签的现象, 存在一定的流失隐患。

1.3??医疗废物的包装不规范??为了节约开支管理学论文,减少消耗,医疗废物的包装物或容器内存放的医疗废物过满,不利于封口,同时标签填写不规范,不完整。利器盒不注明启用时间,未做到定时更换。

1.4 医疗废物暂存地点管理不规范由于个别门诊部离医院较远, 每日产生的医疗废物较少, 不能做到医疗废物日产日清。通过检查发现后及时予以批评, 并与经济处罚挂钩, 对个别容器不清洁,检查人员当场督促清洁工人进行消毒、清洗处理, 对医疗废物管理中出现的缺陷, 及时予以指出纠正。

1.5 社区居民对医疗废物知识匮乏由于门诊人流量大、宣传不足和缺乏相关知识,对医疗废物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多数社区居民将拔针时按压的棉签随意扔在生活垃圾桶中或者将用后的医疗废物带回用作他用。

1.6 各种应急预案知识了解不够 不能正确掌握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时的应急预案,应加强定期学习,同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掌握锐器损伤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切实做好自我防护免费论文。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成立医疗废物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科具体负责整体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并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各社区门诊部设立医疗废物管理小组, 由负责人任组长,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环节和终末质控。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封口、标识, 使用专用容器盛装,感染性废物3/4满时,将塑料袋扎口并标识,损伤性废物放于符合标准的具有不撒漏、防刺穿、有损伤性废物标识的利器盒内,3/4满(48h内)时封闭集中处置。同时由医院专人专车负责医疗废物的清运, 每日一次或者至少每两日一次,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制度落实到工作中来。

2.2 加强沟通齐抓共管 根据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的根源,提出整改方案, 同时向上级领导反映,写出书面报告,与各相关部门及时联系,加强沟通,相互配合,保质保量的完成医疗废物的收集转运工作。

2.3 加强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组织全体人员认真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的各项法律法规, 进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能做到从医务人员到清洁员, 人人知法律,人人会应用,提高其对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多种方式确保培训效果。

2.4 加强环节质控责任到人 制定计划,每月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门诊部进行检查,从医疗废物的分类、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收集交接登记是否按规定执行,到医院专人专车转运全过程的检查,认真对医疗废物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细致检查, 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并查找相关的责任人管理学论文,对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的相关责任人给予相应的处罚, 提出通报批评,并有持续改进措施。

2.5 加大医疗废物管理的投入为使各门诊部医疗废物得到更好的管理, 医院领导加大了投入力度,配置了专用的医疗废物储装桶,配备专用称,准确称量该部位医疗垃圾的重量,制作了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及宣传画,宣传有关医疗废物的危害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人们积极地配合医疗废物管理。同时增加医疗废物专用转运车一辆, 做到日产日清。

2.6 全民动员共同防卫 大力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社会和公众对医疗废物危害性的知晓率,同时做好监督工作,使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和监督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的良好氛围。

通过对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管理现状的调查,体会到医疗废物分类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对医疗废物分类管理要持之以恒, 从它的领取、使用、收集、暂存、运送、上报核实等各环节抓起,才能实现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加强社区门诊部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所要求的,更是防止医疗废物扩散造成疾病传播、污染环境和维护辖区居民健康安全所必需的[2]。

[ 1 ]刘素球,聂玉兰,韩永毅,等. 门诊公共区域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5) : 552 - 553.

[2] 刘素球,菜尤菊.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疗废物管理初探[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57.

社区管理论文范文9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功不可没,首先表现为社区建设运动是由政府发起和组织的。政府还通过制定社区发展的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规范社区行为,对社区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其次,政府均有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来具体负责社区管理工作,为社区提供管理和服务;第三政府为社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在政府强有力地推动下,社区改造,尤其是硬件设施建设在短期内得到推进和改善;最后,政府是社区建设的协调者和控制者。在改革开放后,政府在中国城市社区发展过程中渐渐让渡出部分权力,其改革目标是扮演规划者角色。这里说的协调者,是指政府对于中国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进行引导和监管,逐渐由过去的政府机构直接管理,向总体规划协调的间接调控方式过渡。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现阶段社区管理的实际来看,政府在其角色的扮演和行政职能的行使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总体来说,这些现象和问题可以概括为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是指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超越了其本来的职能和权限,是超职责、超权限的行政过程。

政府越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行政因素向社区弥漫式渗透,使自组织力量和机制难以发挥作用;政府包揽社区事务必然导致政府承担所有的成本;社区行政化,政府成为社区的惟一资源来源,社区居民没有形成对社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政府的无限责任诱发了社区的道德风险,不利于社区自组织的培育、本地社区内资源的聚集。

政府职能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等第三部门社会组织培育不到位,对社区内的非政府专业性社团资金投入不够,导致这些非盈利的服务性机构发展比较缓慢;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入少。有些地方也出现了由于过分强调经济效益,而出现一些违章建筑、马路市场以及乱收费、乱罚款等屡禁不止的问题;宣传力度不够,地域发展不平衡,社区成员的认可和参与程度不高。

政府行为的“错位”主要是指政府混淆了工作的主次和轻重,特别是把社区的社会建设当做经济建设来抓,既当“裁判员”又做“运动员”。政府错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重管理、轻服务”现象相当普遍;社区组织的职能错位。我国现行社区组织中除了政府机构、居委会以外,还包括社区内的各类单位组织,他们往往隶属于各自不同的上级单位,社区内的许多单位处于半封闭状态,“单位办社会”现象十分严重。

鉴于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如此重要的作用和当前存在的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我们必须定位好政府在社区管理的地位。

二、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定位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职能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导致作为社区建设的两大主体政府和自治组织的功能失调、角色错位。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功能进行定位。

(一)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政府在社区建设中应当发挥适当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倡导、动员、一定的经济和政策支持、监督、评价和经验的推广,用政策去促进社区建设资源的聚集和社区的持续发展。政府发挥主导推动作用直接目标是支持具体社区活动的开展,而深层目标则是促进社区资源的开放和动员,促进社区成员的参与。因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应是: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积极发挥引导推进作用,在负起相应责任的同时,决不可“越位”、过度参与包办。

各级政府是我国社会管理中最具控制力的政权组织,能有效地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准确而有效地引导社区建设的方向,合理运用场地、设备和资源,限制任何偏离社区建设总目标的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保障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各级政府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提供管理和服务、组织协调服务和动员社区参与来担当建设社区的功能。

(二)政府应该担当建设社区自治组织的功能

社区自治组织是社区建设的基础,是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和公共管理的平台、场所,因此建立完善的社区自治组织体系是社区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街道办事处层面构建社区组织的网络结构—社区理事会。社区理事会在成员组成上具有广泛代表性,包括街道办事处的代表、驻街政府职能部门的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和居民代表等,其负责人由街道办事处代表兼任。社区理事会建立后将成为社区运行的主体组织,其主要职能是规划、协调和监督。

其次,培养专业性社区工作者。社区建设需要大批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服务的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在于推进社区工作专业教育与实务的发展,协调社会关系,在服务社会成员、推进社会互助、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等方面起到安全阀和推进器的作用,因此作为城市政府应积极开展培养专业社区工作者的工作。

(三)政府要培育和发展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政事分开的有效载体,要按照行业职能“同类项合并”的原则,界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的工作界面,逐步将现在由行政机构承担的一些技术性、服[:请记住我站域名/]务性、事务性工作进行彻底的剥离,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承担,而不要再层层下放到社区。

笔者认为首先要取消挂社团的“挂靠制”,保证社团的民间性、自愿性和独立性;其次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对于从事社团活动的个人,无论是对其所在组织实行完全税收优惠、部分税收优惠,还是完全税收,都要完全按照个人收入的多少,依法征收个人所得税;[4]第三要完善社团的有关法规政策,政府是社团组织的后盾,负有为社团提供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责任;最后要充分发挥社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