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信息化课堂教学集锦9篇

时间:2022-07-24 16:23:57

信息化课堂教学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

我校生化组是省级课题《网络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的研究与实施单位,在学校课题领导组的指导下,成立了各学科课题研究小组。笔者作为初中化学课题研究小组成员,拟定了《信息技术课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初探》子课题的研究方案并开展了实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同时也有一些思考。现就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些个人认识和体会。

一、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在教育改革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教师由“讲解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有了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便应运而生,提高课堂效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很有必要性。

2.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初中学生正值发育期,心理注意品质尚未完全成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充满兴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过声情并茂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形式对学生形成刺激,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产生学习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一些化学概念、理论、微观粒子世界不便认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使其乐学好学,提高学习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几种教学模式

1.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情景创设型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动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和气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事物地思考能力和联想、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情景体验,概括知识,形成概念。

2.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模拟演示型教学模式,是指把自然规律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或不易观察的微观事物、难于操作控制的实验等,利用多媒体CAI教学课件,通过大屏幕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能自发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从而在脑海中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更深一步掌握概念起到很大的作用。

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校园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得出学习成果,培养了学生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体会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导航为引导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相对传统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创设教学情境,具有其它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2.使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直观形象化。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数为抽象,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化抽象为具体的优势正是直观教学的有效途径。

3.辅助实验教学,变只靠凭空想象为可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实验能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一些有危险的实验,改为信息技术模拟演示错误实验操作的后果,如给固体加热制备气体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产生的水倒流至试管底部造成试管破裂。一些难以实现的实验,如CO中毒实验,传统教学中只能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凭空想象,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课件来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形象地了解到这些知识,加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能克服许多不便,扩大教学容量。运用电脑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其大信息容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教师若在教学中使用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不但能增大教学容量,加大训练密度,还能减轻师生抄题、擦题等无谓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究发现,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教师面临的挑战――资源库的建设。在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的技能,同时教师对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必须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因为要进行网络教学,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其主要内容有:虚拟化学实验室、网络课件库等,为了使资源库内容更为丰富,与新课程改革同步,资源库必需要不断补充、更新。然而,当前专门适用于课堂教学的现成网络软件很少,而且缺乏教学的针对性和完整性,因此需要在一线课堂教学的化学教师参与网络资源库的建设,但这些工作对教学一线教师来说,不论在时间或技术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2.网络教学的开放性可能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由于网上资源异常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略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使网络课堂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松散性和不确定性。现行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虽然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对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时间有一定的预见性,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有不确定性因素,要使学生在45分钟内完成整个模式的教学流程,是非常紧迫的。

3.刻意滥用课件,势必影响化学实验的功效性。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具有形象、经济、有交互能力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欠缺。在虚拟实验中,一些感觉特别是嗅觉、味觉和触觉,学生是无法体验的,加上模拟实验的其他不“真实”性,学生也就不能形成对整个化学实验的正确感知,长时间使用这种模拟实验将会造成学生对化学实验的感知缺陷。因此,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不可能代替动手实验,更不能使学生获得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我们应合理地进行和分配化学实验,以使实验功效趋于完美。

总之,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内容、巧妙的链接组合、多彩的演示效果等强大的功能,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强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创新精神、探索精神。虽然它也有其不足之处,但在今后的网络课堂教学改革中,随着教师本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将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使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

参考文献: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优化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教育者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且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于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教育者对于学生的培养要从小、从基础抓起,在全国范围内对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科目,虽然在近年来受到了中学、社会乃至国家的普遍重视,但由于发展的时间过短,相关的教学经验仍不够丰富,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上都存在着较大的漏洞。首先,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中,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者在重视课本内容的讲解的同时更要重视技术在计算机上的应用和实践,但部分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有的则是因为设施陈旧或损坏后没有及时修理而导致学生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这都影响着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成果。同时,由于初中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的基础和兴趣大相径庭,因此不同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差异,假如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相同的教学进度,必然会对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最后,在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老师很难对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及时地了解,有些不够自觉的学生就会趁机做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事,例如:打游戏、看视频等,故信息技术课的课堂纪律也急需教育者重视和改进。

三、初中信息技术课课堂教学的优化方案

1.信息技术教育者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课相比较于其他的科目更加追求精确与专业,细微的差错都会导致结果出现问题,而信息技术教育者作为初中生学习方向的指路人和创新思维培养的启蒙者,其在要求学生的同时更要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首先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知识,以专业能力作为前提,将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并且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确保向学生传授的理论知识是准确无误的。同时,因材施教作为教育者的一种专业素养,老师需要根据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的不同为其选择合理有效地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进度的同时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2.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着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虽然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但其教学模式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一般都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很少会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自由讨论的机会,机械地传授自然无法提起追求创新和自由的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实现日常教学模式的创新,打破原来机械的授课模式,不要急于向学生传授方法,先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其自己进行摸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想要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的热情和兴趣,还要加强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沟通,为与学生拉近距离创造机会,增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拉近师生感情,为初中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造一个充满创新理念且有趣、温馨的学习环境。

3.强调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效率

初中生正处在一个对一切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的时期,网络上的一切都能够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所以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很容易对老师知识的传授感到枯燥且无聊,于是自己去浏览网页或者下载网络游戏,且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难对每个学生的当堂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此一旦信息技术课堂上出现了纪律问题,就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进度。故信息技术教育者在课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使其真正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同时更要向学生强调课堂纪律,可以采取让学生相互监督的机制,一旦发现违反了课堂纪律的行为,教育者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

在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往往是将老师的讲解和演示作为课堂的主体部分,而留给学生独立进行电脑操作的时间却很少,且学生的操作往往也是以老师的演示过程作为模板,在模仿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并且长此以往,更会让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故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让他们独立的完成操作和创新,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小结

信息技术课程在当代中学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信息技术教育者要充分认识教育现状的不足之处,并采取合理地方式去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首先信息技术教育者应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求信息知识的准确性,更要求教育者掌握合理地教学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更加饱满,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育者还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课堂纪律的重要性,保证信息技术课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最后,信息技术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操作机会,帮助其提高实践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振宇.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4,6(3):72.

[2]成粉娥.优化初中信息技术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J].校园英语(中旬),2014,(11):168-168.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学语文;信息化;教学研究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接受更多的教学资源。所谓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信息化就是指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整合更多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资源,并通过不同的课堂展示与教学途径,让学生在信息化教学氛围中提升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信息化设备与教学思路来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让他们保持较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教学视觉信息化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要想获得实质性进展,课堂教学视觉的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改进发展环节。就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反馈调研结果来看,视觉给学生信息处理与收集带来较大的影响,较好的视觉教学呈现效果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进入语文课堂的信息氛围中,使得学生逐渐领会课文中的信息。在传统初中语文教学环境中,教师通常采用板书呈现的方式来向学生传授书本中的知识点,虽然在过去长时间内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知识性收获,但是随着教学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其时效性差、模式单一的缺陷逐渐凸显出来,不能给学生带来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下能够给学生带来充分视觉冲击的方法,其表现方式新颖,不仅在资源整合度上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视觉呈现方式上包含视频、图片、音乐、文字等多种形式,为教学视觉信息化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册课文《风雨》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了多媒体设备进行了课堂视觉教学信息化的改造,将作者贾平凹笔下的“风”和“雨”的形态以及内化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给予学生思考和体悟。例如,在讲到“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刹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的像麻团一般。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网上的相适应的风景视频摘录并展示出来,给予学生“风雨”动和静的感受,让学生在声音、动作的环绕氛围下充分领会作者在实情实景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描述风雨且字句不提风雨的语言巧妙。

二、课堂教学听觉信息化处理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学生不能在单一的教学模式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与收获,要想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教师一定要整合各种信息接收的途径,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有效信息途径中学会思考与品味,从而在新时期语文教学环境中实现自身语文鉴赏、学习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听觉信息化处理来为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空间呢?笔者认为,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可以将音频与课文内容相结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到相应课文录音、节奏的变化,从而对课文内容的情感有着较好的摸索,形成一种感性思维。在运用音频信息材料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教学语言引导,让学生在想象、思考和品味的过程中学习语文、领悟语文、品味语文。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主题贝多芬与音乐《命运交响曲》相结合,使得课堂主题“不屈命运”充分凸显出来,将课堂听觉信息化处理模式的教学作用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充分的情感激发与引导。在进行课文内容与音乐材料结合的同时,我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在朗诵的同时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主人公贝多芬的一生,让学生充分领悟贝多芬在巨大困难下不屈不挠、持之以恒进行音乐创作的精神。在课文朗诵和播放音频的过程中,我进行适当的语言引导,给学生带来恰当的情感体验,使其沉浸在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继而将其内化,提升自身情感信息处理能力。

三、中学语文语言描写课堂信息化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4

关键词:教学情境;信息技术;教学实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自觉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努力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几年来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笔者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获得了一些体会。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把图片、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有机结合,可以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而又具有极强感染力的画面和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生中心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及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观

1.教学思想的转变

变重“教”为重“学”,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全面发展”的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都要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促进和保证学生五大素养的整体发展。

2.教学过程的转变

教学过程由传统的逻辑分析或综合讲解转变为意义建构理论指导下的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即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为学生建立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协商讨论,参与操练,学会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语文口语交际能力。学习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而参与程度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励和鼓励。

3.媒体作用的转变

媒体由作为教师的讲解工具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工具。建构主义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三、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实践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无论多么精心、合理,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

朱自清《春》一课教学时,作者对初春的山、水、虫、鸟、草、树、风、雨、人,写得何等全面而仔细。在课文中他巧妙地把景物和感受描绘成一幅新鲜、活脱、生意盎然的春景图。这时笔者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习小组中提供给学生相关资料,学生通过浏览“聆听春天的故事”教学网站,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如春天的景物、春天的摄影、春天的童话等等,为学生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提供了充分的资料。学生在学习小组内有兴趣地自主浏览,从而熟悉、感悟春天,拉近与课文《春》的距离。在网站中笔者将描写春的重点词语,如欣欣然、朗润、赶趟儿、舒活、一年之际在于春等做成闪烁的文字。这样每个学习小组根据兴趣选择来重点感悟,感悟时将计算机提供的资料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教学软件中的资料很好地帮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从而感悟了重点,领会了中心思想。

2.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即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笔者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并且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时,以往的教学往往只是单调的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强迫学生理解为主。这样的教学早已不能适应教改形势的需要。为此,笔者在上这堂课时,创造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环境。首先,课前要求学生从各种渠道去收集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同学们在教师布置的任务驱动下,纷纷行动起来,从网上收集、下载有关石拱桥的资料。当然,在同学们收集资料的同时,笔者也到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回家上网下载资料……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收集到许多相关资料,如,石拱桥的特点、石拱桥的历史、石拱桥的传说、石拱桥的图片、最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一时间,同学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被大大激发了。收集到资料的同学,想收集得更多;未收集到资料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有成果,急着打听网址、书名,争取早日收集到相关资料。甚至那些平时学习不主动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们的表现后,也有很大的触动,积极行动起来。

收集资料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笔者认为是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笔者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3.语文课堂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

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课前,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并进行筛选,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课前,笔者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用PowerPoint软件、Front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

如,许多同学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石拱桥的演示文稿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后,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它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不仅有利于操作,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做到读写结合,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北京教育技术研究[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7.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5

【关键词】信息科学 优化 教学

当下时期,信息科学技术已经在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但作为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及技术于一体的学科,信息科学不但需要培养学生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还需要有效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使其成为支持学生们终身学习的工具,为学生们促进提升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优化信息科学课堂教学,使其更加高效,是我们所应认真分析的积极思考的。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学习的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其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们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因此,要想提高信息科学课堂教学成效,首先要使学生们对其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随着技师学院信息科学教学的深入,学习难度日益增加,并且学生们的知识学习与现实社会的信息技术应用有着客观存在的距离,所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组织他们进行一些课外的兴趣活动,以此拓展应用,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增强信息技能,强化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还要展开一些技能类的比赛活动,如编辑排版、网页设计等。而且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其上机时间在课堂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所以应使学生们感到是在学习中玩,在玩中学。并且还要不断改进方法和方式,使学生们保持持久的学习激情和乐趣。

二、使知识理论联系实践

信息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如果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践应用的话,学生们就会感觉学无所用,枯燥乏味,从而缺少实践的形象性和操作性。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的让学生们多上机进行实践和练习。例如课堂上可以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来讲解理论知识,而用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学生们充分练习、感知和实践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学习中的问题穿插在上机实践当中来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得以学用结合,更加坚实的学习到的信息科学知识,例如,可以在介绍信息科学知识时,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制做成幻灯片来进行演示说明,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同时在学生们进行上机练习的同时,教师应指导解决他们在上机中随时遇到的学习问题,力争使他们的疑问和难题得以立即解答。在解答学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应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信息科学的学习。

三、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模式

对于信息科学教学来说,其课堂教学可以参考学习其他学科的有益教学经验,从而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适宜的选择讲解、操作、观察、讨论等学习方法。同时,还可以参照一些国内外信息科学教学的成功教学经验,并继承创新,使其更加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所以做为信息科学老师来讲就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然后依据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的选择适宜可行的有效教学方法,并将其有机的结合利用起来。当然,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和模式,都要建立在实际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自主制做教学课件来以更佳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解决计算机硬件所不能满足的教学实际问题。另外,还可以将课程中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问题表达清楚。与此同时,课外还可以利用论坛、在线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讨论。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同学们自主设计一些小课件,强化他们的知识掌握和应用。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学习和理解掌握情况进行实施才可以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信息科学的学习,并充分利用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和促进课堂教学成效。

四、科学实施教学评价,保障课堂教学成效

在信息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学生的科学评价至关重要,良好得宜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积极性,而如果评价不当则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只看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对与错,而是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思路和,从而通过客观公正的评价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们可以在练习中及时获得经验和教训,以有效增强信息科学知识技能。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们的付出和努力,对于学生们的疑问和不解要及时的给予指导和反馈,对他们的想法和意见,要认可其有益的方面,使学生们通过交流和讨论之后可以掌握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为促进学习成效,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的同进,还应本着“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思想,引导学生们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从而使他们看到别人的优点,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

五、结语

总而言之,有效优化信息科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为一名信息科学教师要根据实际的学生学习情况和信息科学知识基础进行优化和推进。同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不断的改进和创新,积极的更新教学观念,总结有益的教学经验,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实施新的科学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信息科学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戈.如何改进中职学校信息科技课堂教学[J].科技资讯,2009,(18).

[2]张萍.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提高信息科技课堂效率[J].教育传播与技术,2010(03).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6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课标》的实施,教学节奏的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知识容量的增大,化学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化学实验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技能正为很多一线化学教师所掌握和应用。那么,信息化教学能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一显身手?化学实验的信息化教学应该如何开设?我们必须要了解信息化实验教学在优化化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一、利用信息化教学的可视性,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和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因此,仅靠语言和文字描述,学生很难理解。通过计算机软件制作的课件进行动画模拟,形象生动的表现分子、原子、离子的微观运动特征,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接认识微观世界,这样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演示的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如固体的溶解、分子的扩散以及气体的溢出等现象,可见度较小,有时除前排的学生外,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再做一次实验又浪费时间。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帮助学生观察,学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现象,这样增强了可见度和动态感,变抽象的内容为直观现象,学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强了演示效果,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二、信息化动态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实验教学过程,进行动态模拟教学,能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见到的、接近真实直观的实验和体会,对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时间有长有短,长的像石油和煤的形成、钢铁生锈等,短的如氢气的爆鸣等,用计算机虚拟实验,可以跨越时空,即可直接将实验过程用图像显示出来。又如分子和原子的知识部分,实验虽简单,但原理却不易理解,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将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体积、分子和原子间作用力、原子排列方式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解释讲清楚,利用计算机对这一过程进行模拟,使之形象化,其直观性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借助信息化计算机技术,可使较难想象又不好理解的知识,在自然、趣味的环境中得以掌握。三、信息化有很好的交互性,利于实验对比教学 信息化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信息化有很好的交互性,可以实现知识主干与枝干间的快速转换,也可对不同知识分支进行穿插教学。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进行对比教学时,如果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准备过程耗时费力,课堂展示无法突出重点。利用信息化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具体了解化学实验的整体和局部,可以对一个实验各个环节展开分析,不同实验可以列表对比,提出各种观察点,让学生观察信息化图片信息或是视频信息,让学生在交互中融会贯通,在对比中抓住要点。四、信息化教学呈现方式多样化,利于实验理论课教学利用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教学工具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利于发挥老师实验教学中引导、启迪、设疑、归纳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它可以将抽象的现象和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实验化。事实说明,电教信息化辅助教学进入化学实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勃勃生机,它通过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声音等方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静为动,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实验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同步进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验教学的质量。五、信息化教学展示的信息易加工整合,利于实验片段教学 信息化教学展示的信息具有容易加工整合的特点,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信息化素材进行再加工,生成更适合使用者风格和学生特点的新素材。化学实验教学中要完成一个完整的化学实验,往往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而有些过程可能又是教学目标中所不要求的,这样可能造成课堂效率下降。采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截取实验中的某一部分,例如单纯考虑制备装置或是除杂装置还是尾气处理装置,进行动画动态演示。还可以对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局部的强调,例如氢气的验纯,有些学生对于爆鸣声无法真切感受,信息化即可对声音进行放大处理,突出声音效果,有些学生对钾元素的焰色不甚理解,利用信息化视频反复播放该部分的实验,加以强化,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一些污染严重、比较危险或是条件要求较高的实验也可以通过信息化进行演示。信息化技术能对已知的物质世界进行精彩的展示,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活泼生动,让学生充满探索的好奇心,也让学生对科学探索有了更多的切身体会,使学生对科学探索的需求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动手实验为主,信息化实验教学为辅应该成为一种主流。以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推进新时期化学实验教学更上一个台阶。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抽象知识 具体形象化 优化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130-01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点很多,给课堂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丰富了学生感知数学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近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在学习中获得更多成功。多媒体课件使老师免去了许多板书,课堂结构也更紧凑。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使静态的思维材料动态化,能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把握好课堂40分钟,让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一 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化

现代信息技术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材料形式转变为由声音、文本、图像、Flas等构成的动态材料,实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传统的“粉笔+黑板”的教学手段,在处理数学上的一些动态图像时,所谓的“动点”只能用黑板上的一个静态的“定点”来表示,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如教学“射线”这一概念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就比较逼真、形象,从一个动态的端点引出一条直线无限延长的动态过程,配上由强渐弱的声音,声、形、色于一体,加深了学生对“射线”这一概念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图像、较难逻辑关系等演示的现象,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轻松、准确、深刻。

数学新大纲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应创设出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合作、交流、展示。

二 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的重难点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想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把重难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可以使静止的东西动态化,做到动静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获得知识。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先制作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12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小组合作交流设计出不同的方案,然后在大屏上一一演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概括,总结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学生对这节课的重难点就掌握了,看到学生喜获知识的心情,我也非常高兴和有成就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练习“人民币的认识及简单计算”时,我采用幻灯片展示多种面值的人民币,进行大面值人民币换小面值人民币不同的换算分步演示,使学生熟练掌握人民币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演示“快乐商店”买东西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能学以致用,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能更好地拓展思维。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展现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 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解决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学习是一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这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矛盾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多媒体在教学中可以把声音、图像生动形象地表示出来,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同时获得丰富的知识。特别是学习新知识之后,及时补充一些练习,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使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以前的练习,自己完成,老师巡视,比较枯燥,且耗时长,不容易发现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计算机容量大,可以巧妙设计生动的习题,让学生“乐做、想做”。因此,教师设计练习题广泛借助信息技术是有必要的。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无论是对老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有很大帮助。只要我们巧妙、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能使教育教学事半功倍。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是时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应大胆地去实践和探索,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方法,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给教育教学工作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赋予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同时也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潜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8

关键词:小学生;信息技术;个性化;教学;途径探究

任何一门课程学习之前,都要进行认真分析,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实际及学习实际,从实际出发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形式,力争做到多项要素有机结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一、把握教材,全面掌握编排特点

小学信息课程设置既体现了现代科技水平,也突出了教育与社会同步发展思路,教材编排中结合小学生特点,从感官认知到简单操作,再到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有新的个性创造,突出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信息水平有效衔接。如教材编排中首先从认知开始,先认识计算机、认识键盘等到Word文字编辑软件,到认识LOGO等,社会发展促进计算机的普及,电脑常识学生经常看到,容易产生一定的印象与理解,通过基础硬件及软件的认知,深入到简单小软件的学习与运用、小游戏操作等,这些简单且富有情趣的信息知识,可以较好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生认识基础上,教材内容向简单理解与运用发展,有插入图片、设置版面、复制与粘贴、添加文字、美化文章、画组合图形、修改图形、过程的编辑等,让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简单操作运用,内容在一步步深化,操作技术也在加深,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熟练掌握技巧,为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材最后编排主要围绕网络信息开展,内容相对深奥复杂,让学生在高科技中感悟知识的精彩,为学生个性思维发展提供条件。本节学习重点围绕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排展开分析,明确教材从学生认知入手,由感知基础硬件到简单软件知识,深入到简单操作,再到现代网络技术,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符合小学生身心及思维发展特点,在教学中把握学习内容,为课堂教学有序开展作有力保障。

二、走近学生,了解学生个性特征

班级中学生有着各自的特点,在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特长潜力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存有一定差异,学前对整体情况有一个清晰了解,可在教学中积极稳妥开展学习活动。小学生家庭背景中经济条件和环境对学生认知有重要作用。学生的性格中有的学生内向,不好动,而有学生大胆,敢于尝试,绝大多数学生对信息有兴趣,但侧重点会不同,有的喜欢探究技术知识,而有些学生偏好游戏,需要加强引导等。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具体实际,针对性采取措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在信息《画组合图形》学习中,我先将本节学习知识梳理出来,让学生加强理解与分析后尝试操作,我感觉学生操作组合图形有些难度,所以延长了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刚过了一会儿就发现王同学不遵守纪律了,嘻嘻哈哈的,我当时非常生气,心想不好好按要求画图,故意捣乱的学生一定要狠狠处理,于是用力拉过来批评了一番,王同学好像感到很委屈,我就问他为什么在课堂上调皮,他却说这种图形我在家经常画,早就画出来了,看到邻桌画得很不好,就说了他几句,邻桌和我争执了起来……我走近王同学的电脑作品前,看到一幅画的比较规范的组合图形,一下想到学生说的以前在家经常画的情形,感觉作业布置方式不是很恰当,一部分未接触到的学生操作要慢些,对已经完成很好的同学要加一些提升性作业,如修饰、补充、创新等,这样能让学生利用好课堂时间,还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我立即对王同学的作业进行表扬,让同学们进行观摩,同时指出他不能遵守纪律的小毛病,让学生从内心易于接受。课堂中将信息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制定不同学习要求,学生根据实际开展个性思维,加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程度,也促进了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三、灵活变通,突出形式灵活有效

信息化课堂教学范文9

关键词: 信息化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获取语文知识,感受语文带来的乐趣。在信息化环境下,要将多媒体、计算机等逐渐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舒适、轻松的课堂环境,并为教学提供必要的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1.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的重要性

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是语文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语文教材实质上就是教学案例,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教学资源。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不仅能给予学生直观的阅读感受,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写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对语文知识进行加工、整理、完善。

我国教学资源整体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教学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一些发达城市信息化技术发展快,信息化技术与教学事业能够保持同步发展,但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化技术才刚刚起步,一些更落后的农村,信息化教学无从谈起。因此,针对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让信息化教学走进课堂显得十分必要。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靠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黑板开展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中国教学受到巨大的打击。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相对偏低。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创造个动态的、直观的、形象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开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2.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实践

在语文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语文课堂中的信息资源、内容等进行有机整合。应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与产品,包括计算机、多媒体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的整合过程如下:

2.1合理设计语文课堂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多媒体技术的前提,要求语文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熟练掌握课件设计软件与技术,为学生创造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

语文课件的制作需要多媒体素材的支持,素材是完成教学课件的基本元素。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语文课件的制作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的和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发挥图像、声音、视频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2)语文教学课件应该具备很强的科学性,无论从课件布局、内容分布,还是课件的视听形象、人机界面等都需要仔细安排、周密考虑。(3)对具体教学内容的素材类型的选择和描述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恰当、有利。恰当的素材表现形式是制作好课件的基础,是多媒体素材优化组合的前提,是教学过程优化的有力保障。要求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哨,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

2.2合理规划信息化语文课堂

信息化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信息化技术与产品是教学的辅助工具与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信息化环境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当指挥者、组织者,其应该以人为本,熟悉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的应用,结合实际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第一要务。

3.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化的注意事项

在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语文学科自身具有很强的人文、工具等特点,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的现代性,还要突出语文学科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2)在课堂教学中要在遵循学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化解难点、消除疑点,对个别的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方式、特殊手段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增强学生的听课效果。

4.结语

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巨大的成就。教育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要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本文分析了语文课堂中信息化技术及产品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信息化环境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并提出了语文课堂这种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孔凡与.让信息化走进语文课堂[J].电化教育,2012,25(7):125-126.

[2]戴笠.让语文课堂插上信息化翅膀[J].课程教育研究,2013,32(12):36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