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银行管理部集锦9篇

时间:2022-07-23 08:24:01

银行管理部

银行管理部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管理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通过政府注资、财务重组、外资战略投资人的引入、股份制改造、在国内外资本市场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等多项措施,法人治理正发生着积极变化,经营观念不断更新,风险意识逐步加强,内部管理逐渐完善,资产质量有所好转,财务状况有所改善,经营风险开始缓解,逐步向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效益良好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然而,违规问题的发生依然突出。一些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理念淡薄,为追求赢利,开拓一些业务时,对潜在的风险注意不够。论文大全。

1. 商业银行风险表现的四个领域

1.1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为落实国家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对土地储备贷款出台了严格规定。但一些商业银行仍然认为土地储备贷款有政府信用担保、风险小,片面追求经营利润和业绩,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违规大量向地方土地储备部门发放长期信用贷款,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也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1.2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

一些银行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片面追求经营利润和业绩,向自有资金不足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放松审批条件、贷后失去监督,导致大量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扰乱了房地产市场、金融秩序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1.3个人消费贷款问题日渐突出

个人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近几年大力发展的业务,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一些银行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没有跟上,致使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伪造虚假资料,骗取住房和汽车等个人消费贷款的问题时有发生。

1.4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剥离的不良贷款档案资料不齐全,导致债权无法确认或追索,个别银行甚至有意保留一些重要权证和质押合同不移交,将隐藏严重违规经营问题和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的不良贷款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以此逃避责任追究。致使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更无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2.1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银行组织构架

首先,通过产权改革,股份制改造,建立和完善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使各项权利得以合理配置;通过建立制衡与问责机制,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治理结构中仍存在的所有权单一及虚置、组织结构行政性、激励机制不健全、内部人控制所引发的道德风险等一系列问题,达到分权制衡和对经营者多层控制约束的目的。其次,强化一级法人制度,突出一级法人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分支机构、各部门在银行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中所承担的角色。三是完善授权授信制度,根据经营行的经营管理水平、风险控制能力、制度执行以及资产等状况,按类型、档次、额度等指标实行差别化授权制并进行连续、有效的监督。四是在严密科学的岗位分工、明确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操作规程的基础上,健全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和责任人制度,从制度、程序上对决策行为进行约束,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奖惩直接与经营风险挂钩。五是改革现有银行组织机构,按照区域原则或规模效益原则进行重组,适当收缩分支机构,减少管理层次,实现机构扁平化和业务垂直化。

2.2全面防范风险,推进内部控制体系标准化

要从主要控制和管理信贷业务风险向全面控制和管理各类业务风险转变,从制度防范风险向程序防范风险、技术防范风险等方面转变,真正从组织机构和人员上保障风险评估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要努力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标准化。对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程序、方法进行整合、梳理、优化,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商业银行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先进理念、方法和机制,对内部控制人员、职能和流程加以规范和统一,便于执行和操作,以将控制机制渗透到每项业务活动中,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能够持续改进的风险控制体系平台。尽快构建风险评估和预警模型,为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支撑,并提高风险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

2.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交流制度

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交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其全部活动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定期对其进行测试,确保其安全可靠。论文大全。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保证在纵向上、横向上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确保有关人员掌握必要的信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共享信息,为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运转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便及时发现内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

2.4加大会计系统介入管理力度

会计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管理手段,它是以利润为目标,用利润倒逼收入、成本和费用,把管理的职能扩展到多方面,通过量化商业银行经营指标,把原有的行政指标管理改革为科学的责任指标管理,从而实现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取代简单的行政领导和个人经验管理,对资产、负债、成本、费用全面实施事先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管理,使责任数量化,控制具体化。

2.5加强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建立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

鉴于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尚未完善,我国目前监管水平和监管部门自我管理能力普遍不高的现实情况,短期内还不宜允许金融机构开展真正的混业经营。协调三大机构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这要求银行监管架构的安排既要与金融业的总体发展和监管安排相适应,又要与市场约束、银行内部管理相协调,此外还要考虑由于国家特有的制度安排、信用发展状况、文化因素等所产生的监管成本。

2.6建立独立、权威的内部稽查制度

应建立独立的、具有监督权威的内部稽核部门。在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和行长负责制下,稽核的人事权上收总行,实行行长领导下的总稽核负责制。建立合理有序的内部稽核检查制度。一是上级行稽核部门对下级行稽核部门的业务检查,其目的侧重于工作辅导、评比督促和整体推进。二是上级稽核部门对下级行业务部门的定期与不定期的常规或专项检查,侧重于检查业务的合规性、风险性和慎审度。三是派驻分支行稽核人员对业务部门的日常检查。再次,设置科学的量化监控指标体系,形象反映监控对象的主要内容,作为警戒线对监控对象的状况做出快捷的判断,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论文大全。通过内部稽查,确保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运转有效,推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以上分析表明:银行的经营风险主要来自于内部。防范银行经营风险,内部控制是根本的、主要的。抓好了内部控制,就抓住了防范银行经营风险的关键环节。

银行管理部范文2

在内部控制管理中的薄弱性。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良好内部控制环境的缺乏、不健全的信息系统、不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及内部控制措施的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大量存在大大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程度,对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也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况

内部控制在各个企业管理中都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及时候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及机制。

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为了降低、防范银行风险,对银行内部各部门职员所进行的工作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及控制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内部各种制度、方法等因素构成的具有紧密联系性的控制机制。由此可见,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只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方式,还是商业银行健康、快速发展的可靠依据。

二、我国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5年到2006年两年的时间,我国商业银行在这两年来发生的案件总数已高达1769件,涉案金额为817709万元,涉案总人数高达1887人,追究有关责任人6624人,其中各部门领导为2328人。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还存有诸多缺陷。商业银行支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下属机构,其内部控制系统的完善必须在控制环境良好的前提下进行,内部控制系统作用是否能进行充分发挥,必须重视内部控制系统及控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提高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水平,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对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中组织结构、工作人员素质及风险意识等方面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不合理的组织结构设置

在我国商业银行及其支行在内部组织结构中具有一致性,因此他们存在的问题也基本相同。主要体现在不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及过多的管理层次两个方面。商业银行支行在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中具有较为明显的行政化倾向,致使滥用权力的现象常常发生。现阶段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选用股份制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在我国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根据《商业银行法》进行了监事会的建立,但具体工作中监事会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国有商业银行乃至支行当中,其最高管理者拥有的权利仍具有绝对性,这些管理者因自身缺乏监督机制的约束,导致滥用权力现象在商业银行支行中普遍发生。

过多的管理层次,致使商业银行支行内部管理效率与银行发展需求不相符,致使银行发展缓慢。因历史等多种因素的严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按照行政划分进行分支结构的层层设置,这种情况写光管理层次就有好几级,导致内部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跨度。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因其层次太多,不但会对指令下达的速度造成一定影响,还会对最终指令落实的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会因自己的贪念、利益等,对一些真实情况进行隐瞒,这种情况下将会增加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难度。在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严重的分工不明确问题,在各个职能部门,存在相互交叉职责的问题。这样将不利于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及合作。

2.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在商业银行支行发展中制约其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因素还包括工作人员素质较低。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很注重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重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如道德素养、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在工作人员轮岗、强制休假等制度中执行力度不足等。

3.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尤其是商业银行支行风险控制及管理意识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管理层并不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在一些管理者看来,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工作完全等同,严重忽略了这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作用和各部门之间的监督作用。部门商业银行支行仅把内部控制作为应对外部检查的手段,并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是否到位及功能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使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仅限于形式主义。第二,在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还存在于工作人员当中,在风险防范过程中基层银行工作人员因风险意识不足,则会认为风险防范不属于自己分内的事,而属于上级领导应考虑的问题,进而在工作中往往出现各种问题,不能进行及时地处理与解决。这些问题的出现都会增加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风险性。

三、完善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的措施

1.完善商业银行组织结构

商业银行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商业银行组织结构是否完善。商业银行支行作为商业银行的下属机构,在其组织结构完善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作为内部控制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应对高层管理层实行管理、指导及监督,进而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充分发挥监事会的作用。在对董事会组织结构完善的过程中,为更好地监督董事会及行长的工作,商业银行支行必须充分发挥监事会的功能作用,确保其能进行独立的监督检查工作。

(3)建立健全的制约机制。为达到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治理结构的有效性,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各方面的约束能力,如外部、市场及所有者约束,对股东大会的人事任免权进行充分发挥。

(4)减少商业银行支行的管理层次。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支行内部管理中还存有管理层次过多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到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及有效性,同时导致内部管理成本、风险增加等问题,在收益方面效果也不好。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支行内部管理水平,相关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对国外先进银行的内部管理措施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有效地借鉴,将中间环节尽可能地压实,确保信息反馈通道的开放性及畅通性,及时进行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的可行性及合理性。

2.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素质主要体现在银行工作业务是否熟练、文化素质是否达标及道德是否高尚等方面。商业银行支行在加强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还要进行工作人员素质控制制度的建立,如招聘程序必须具有规范性,以此保证招聘人员与本行招聘需求相符合;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进而提升其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及考核制度,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估,同时将其作为员工福利、薪酬及晋升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为工作人员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这样不仅可能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的完善。

3.增加风险管理意识

增加商业银行支行高层管理者的风险管理意识,有利于内部控制措施的实行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依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规定,作为商业银行的下属机构,商业银行支行必须对商业银行支行的内部控制目标、性质及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及掌握,对内部控制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能、责任等问题进行充分了解,建立完善的商业银行支行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商业银行支行的快速发展。

银行管理部范文3

招聘市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建立省分行本部人才资源纵向和横向合理配置机制,促进内部人才科学、主动、有序流动,根据中国xx银行xx省分行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本暂行办法所称内部人才招聘市场,是指以xx省分行信息服务网站为载体,建立省分行本部企业内部人才交流平台。

第三条       对内部人才招聘市场管理坚持以下原则:

(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二)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分工负责原则;

(三)依法办事原则。

第四条       内部人才交流与外部人才引进协调发展,内部人才市场和外部人才市场共同形成我行人才资源配置库。

 

第二章         内部人才招聘范围

 

第五条  实行内部人才招聘的岗位应为xx银行xx省分行本部的xx岗位和x级(含)以下专业技术岗位。

第六条         可实行内部人才市场招聘的情况:

(一)岗位聘期或合同期满,需重新聘用员工的;

(二)岗位定编后出现缺编的;

(三)经批准新设立的岗位;

(四)机构改革、重组或现有人员调整分流后,需要重新招聘员工的;

(五)        他需要实行内部人才市场招聘的情况。

第七条  不宜进入内部人才市场招聘的岗位,不列入内部人才市场招聘的范围。

                

第三章         内部人才招聘的资格和条件

 

第八条  参加内部人才市场招聘的员工,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应符合《中国xx银行xx省分行本部经办岗位职务管理办法》、《中国xx银行xx省分行专业技术岗位职务管理实施办法》关于聘任条件的规定;

(二)符合经人力资源部核准的其他资格和条件。

 

第四章         内部人才招聘程序

 

第九条  内部人才市场招聘一般按下列程序和方法进行:

(一)用人单位制定招聘方案、招聘启事,内容涵盖所需人员岗位详细评价及拟聘员工需具备资格条件,报省分行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配置中心;

(二)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对部门的招聘方案进行审核,审核同意后在省分行信息服务网站公布,同时载明应聘表格、报名截止日期等;

(三)纳入招聘范围的员工由省分行信息服务网站获取信息;

(四)符合所公布资格条件的员工填写《中国xx银行xx省分行本部内部人才市场员工招聘登记表》,并在规定期限内交用人单位;

(五)用人单位通过笔试或面试或者根据对应聘人的考核了解,对应聘人选进行择优选择。面试分为自我陈述、答题(含公共题和专业题两部分)和现场交流三部分,面试小组成员由用人单位确定,面试小组根据事先确定的评分标准对应聘人选的面试情况进行打分。面试结束后,用人单位根据笔试、面试评分结果、应聘人选的综合情况确定拟聘人选报人力资源配置中心;

(六)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对拟聘人选资格、选聘程序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经相关审批程序,确定拟聘人选;

(七)办理聘任和行内调动手续;

(八)员工到用人单位工作。

第十条  对在内部招聘过程中发现的德才素质较好,因岗位职数限制等原因未能上岗的人员,部门可作为后备人才积极加以培养。

    第十一条  如通过内部招聘未产生合适的对象,该岗位可暂时空缺,待条件成熟后,再通过内部招聘方式进行重新聘任。

 

第五章         组织领导

 

第十二条  内部招聘中用人单位主要职责:

(一)负责按规定制订招聘方案;

(二)负责对内部招聘报名人员的专业资格审定;

(三)负责笔试、面试或考核了解的组织工作;

(四)负责对笔试、面试、考核了解结果的审定,并提出拟聘任人选,报人力资源部审核。

第十三条  内部招聘中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内部人才招聘市场的总体管理工作;

(二)负责规范内部招聘的原则、标准和程序;

(三)负责招聘方案的审核

(四)负责对拟选聘人员的资格审查;

(五)负责招聘的过程监督;

(六)负责办理员工聘任和调动手续。

第十四条  各用人单位应切实加强对本部门内部人才招聘工作的领导,严格按照员工择优选聘的有关规定执行,严肃工作纪律,严格工作程序。

 

第六章         附则

 

银行管理部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 公司治理 内部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是一种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其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与一般的公司制企业并无二致,因此,在对商业银行治理的认识上,主流观点自然以委托理论及其相应的“股东”逻辑作为解释框架。但是,正视现代商业银行高负债、网络化和风险承担机制的特殊性,重新缕析商业银行自身独特的契约结构,发现其治理不能简单套用一般企业治理中的“股东”逻辑理论,而要重新认识银行治理的基本矛盾、股东的地位、董事会的性质,银行治理的制度安排要能够加强内部风险防范机制,切实保护存款人利益。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在现代经济中,商业银行所发挥的功能表现为核心功能和附属功能两大类,其核心功能是风险管理功能,而附属功能则包括支付中介、货币创造功能、政策传导功能和服务功能。而两大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受到两方面的制约:一是储户对银行的信心,即大量的自由储户不同时存取;二是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甄别和监督是高效的,并且是低成本的。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以上两个条件并不是必然成立的,因此,商业银行存在着内在的脆弱性,表现为储户挤兑、银行同业支付系统的流动性危机的传递效应和传染效应以及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的内生趋向性等。

商业银行所具有的特殊经济功能及其内在的脆弱性,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在符合一般性公司治理理论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风险的审核与控制对于商业银行的治理意义重大。商业银行面临着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信贷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风险增大了商业银行经营失败的可能性;此外,单个商业银行发生了危机很容易引发整个金融体系的动荡。因此,对各种风险的严格审核和控制应该是商业银行治理的重中之重。

商业银行具有更加复杂的委托――关系网。商业银行是一个由多重委托――关系组成的网络,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股东与高级人之间、贷款人与银行之间、监管者与银行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商业银行的治理问题较一般性公司治理复杂得多。除需解决一般性问题外,还须解决贷款人、存款人、监管者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实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

商业银行的治理缺少外部债权的专家式监督。商业银行的运作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储户的存款,储户数量的众多性和空间的分散性使得每个储户(即便是一个大的机构存款者)存款的份额也只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极小比例,导致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和对银行施加额外控制,使得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债权约束作用甚微。

基于以上特点,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需要着重考虑以下问题:内部治理应作为商业银行治理的重点,风险控制委员会与内部稽核部门的构建应作为内部治理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董事会的主要治理职能是审核和控制风险;应建立积极的存款人的利益保障机制。

增强内部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许多国际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表明,在规范公司治理中,要建立完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使银行在有效管理业务风险中实现持续稳健发展。其具体做法如下:

完善银行内部治理,强化董事会的独立性,确立董事会在管理和控制风险中的权威性;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风险管理系统,强化董事会对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行为的全程监督。董事会负责审定业务发展战略和风险管理战略,确定全行统一的风险管理理念,包括风险管理的目标、偏好、重大原则、文化、运作机制以及组织架构等。

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控制公司的整体风险及风险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敞口,使总体风险水平、风险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市场风险管理部、信用风险管理部等,它们均独立于业务部门。同时通过设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确保各层级风险管理者可获得有效的风险信息。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高级管理层要定期评估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

强化授信审批授权的垂直管理,注重组织中个人权力与责任匹配,明确设定不同层级的问责审批人权限以及相应责任,超权限授信须报送相应权限的层级按照授信审批决策程序问责审批。建立良好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董事会要借助于兼容银行业务信息及相应风险信息的信息管理系统,获得及时、完备和可靠的信息,对高级管理层的风险决策进行全程监控,从而对他们的业绩做出独立、客观的判断评估。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疏漏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经历着体制转轨和经营结构转型的战略性跨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风险管理是关键。

无论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原先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形式上普遍都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为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但在实际运作中,股东大会没有按照规范的市场程序和标准选聘合格董事,董事会中以大股东提名董事为主,独立董事人数少且独立性不强,由此导致董事会在行使战略决策和监督决策实施的职责中,很容易受到经营管理层非正常影响;又由于监事会人员的外在性以及监督的事后性,银行内部人控制较严重。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规范性上的缺陷导致了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的疏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规则的制定和监督实施,不是由董事会独立负责审定,而是被高级管理层所控制。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组织不健全,人才不齐备,职能不到位。在董事会不独立、又缺乏内控组织的严格监督和控制时,管理层就有动机过度承担风险让银行受损而自身受益,利用信息不对称性和风险暴露的滞后性掩盖风险真实状况。

风险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有效性。商业银行董事会的非正常运转,使得内部风险管理缺乏统一的战略指导,高级管理层根据部门利益主导拟订风险管理政策,使得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各取所需,缺乏规范性和权威性。

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进行识别、评估、定价和控制。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风险测度要更偏重于定量分析,要求通过数据量化确定所受风险程度。这就要求高级管理层既要具有较高的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知识,又要具有功能配套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但现实中,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却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缺陷导致银行风险管理运作陷入不正常状态,表现出时紧时松,致使银行不良资产和不良率时升时降,资产质量状况总体表现不佳。

推进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规范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以股权分散化为起点,强化董事会独立性,建立规范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按照《公司法》及银行公司章程,由股东大会通过规范的市场程序选聘合格董事,增加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人数和比例,组建结构合理、定期调整、授权充分的董事会。以建立银行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三权有效制衡机制为基础,完善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科学决策机制以及信息披露机制等,为变革银行风险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公司治理环境。

构建责权明晰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负有最终责任,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控制银行的整体风险及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向董事会提供独立支持;必要时设立首席风险管理官,使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独立于业务部门的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例如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结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各个地区的所有业务伙伴的风险敞口额度等。各风险管理部门对同级业务部门的风险窗口机构进行风险的归集、监控、指导和评价。确立自上而下的垂直性风险管理体系,上级行风险管理机构直接负责下级行风险管理机构的考核、聘用与管理;下级行风险管理机构有责任和义务执行上级行风险管理机构的各项指令,并向上级行风险管理机构及时、真实和全面地报告工作。

明确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和政策。董事会负责制定银行风险偏好、风险管理原则和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以战略目标为依据,在最高层面风险管理目标的设置过程中明确风险偏好和容忍度,并贯彻到中间层和微观层面的目标设定过程中。以各项目标为标尺,以风险报告为目标手段,建立对负责人的激励约束机制。董事会要制定确认、计量、监控银行风险的内部控制程序,授权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风险管理流程框架,维护责、权、报告关系明确的组织结构,确保分配责任得到有效履行。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根据风险偏好、容忍度和设定的风险管理政策,制定风险识别管理要求和风险识别工作流程,确定风险识别的精度、频度、深度和广度,设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管理办法。在此基础上,改进和优化各类风险评级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建立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风险数据库和操作风险案例库;明确规定风险报告的频度、深度和职责;针对各类风险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别化的风险信息传导机制,建立纵向报送和横向报送相结合的矩阵式风险信息交流线路;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

参考资料:

1.于东智,商业银行治理:特殊性与着力点[J],金融与保险,2004

2.何自云,商业银行边界:经济功能与制度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陈四清,论在规范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中推进风险管理改革[J],国际金融研究,2004

4.黄宪、金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及在我国的构建[J],中国软科学,2004

银行管理部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银行;风险管理

在21世纪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银行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变化和加大,为此银行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预防、规避风险。目前,部分银行在日常运行管理中通过逐渐渗透内部的审计和风险管理措施,将银行遇到的风险因素查找出来并进行控制、规避及剔除,从而在外部监控防范风险中取得良好效果。然而,还有部分银行内部审计系统不健全、不完善,直接影响到外部监控防范风险的效果。由此可见,我们应当采取措施,完善银行内部审计,使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可用可靠手段。

一、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充分认识风险。内部审计部门是作为独立部门而存在的专属部门,独立于其他管理部门,这就使其能够从银行的发展大局出发,站在客观的角度给予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全面、客观、公正、有效的评价。简单来说,内部审计能够通过对银行现实状况的分析以及对银行财务状况的监管,找出银行现实存在的风险和未来可能存在的、潜在的风险。除了对风险的识别及预测外,内部审计还可通过对银行战略的评价、各部门的目标是否对银行整体的战略形成支持以及管理层是否能准确评估风险等多方面对风险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评估,有助于银行充分认识、预测、分析、评估风险。

(二)有助于综合分析及计量风险的恰当性。内部审计的作用除了能够帮助银行充分认识及评估风险外,还有助于综合分析及计量风险的恰当性。常说的风险计量抑或是风险分析,实质上是指银行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定性研究运营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及潜在的风险的一种方式方法。定性研究主要依托函数公式“风险值=风险影响×风险概率”对风险进行量化估计。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风险量化估计还不尽合理、不够科学,内部审计通过对风险管理模型科学性、有效性和模型识别预警风险效果等的评估,促进银行风险计量方法要采取世界上先进科学的、新资本协议鼓励的风险计量方法,譬如银行运用金融工程技术转化计量市场风险;以内在的风险评级为参考对风险资金进行加权计量等。

(三)发挥风险反馈的预警性,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研究表明,内部审计能够在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发挥重要的反馈作用,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效率,这是由于上文提到的内部审计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独立于其他管理部门的。因此,审计人员作为专职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心无旁骛的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对银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状态及合理性、战略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特别是对高风险领域进行分析,内部审计反馈会产生更为明显的效果。除此以外,银行在进行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需要与银行各部门及管理者进行适当的交流,这样使得审计人员对银行风险有更为全面、清晰的了解,同时审计决策反馈的风险预警也会给管理者恰如其分的警示作用,进而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作用的措施

(一)着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技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需要着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技能,主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技能培训。发展新形势下,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将工作重心放在审查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能够及时识别、预警银行面临的风险。风险管理工作极其复杂,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谙熟相关法规、财务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风险管理技能。因此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培养成拥有财务知识和金融风险管理技能的综合性人才,为管理层决策作出贡献。其次,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内部审计人员除了要有熟练、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精通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熟练掌握现代化管理信息技术及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并通过娴熟的操作胜任复杂而又重要的内审工作,帮助预防、控制及规避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二)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计量、预警、管理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对银行财务进行监督及对银行现实状况分析,继而作用于风险管理。因此,不难看出,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二者相互作用,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我们采取措施,使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协调作用机制,共同为银行的稳定、快速发展作出贡献。首先,编制审计计划应以可能影响银行的风险评估等级为基础,按评估结果确定优先级,制定适宜本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计划,最后确定审计项目。其次,在审计过程中,应该通过评价内控制度查找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纰漏;在对风险定量分析、评估时,应尽可能反映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重大性。建立二者相互作用的协调机制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在银行日常的运行管理中逐渐进行渗透、融合,这样才能保证二者契合,同时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性。再次,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好内部审计在风险识别、计量、预警、管理的优势和积极作用,运用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策略和以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紧盯有关反映、识别风险的关键指标,发挥内部审计风险反馈的预警性,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效率。

(三)构建审计责任制度。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我们需要构建银行审计责任制度,加强审计信息的披露,形成有效监督。首先,建立明确的审计责任制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的职责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责任、激励办法、责任追究,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其次,建立内部审计质量考核机制。由内部审计委员会统一领导,对质量优秀的审计项目、审计工作成绩显著、有效识别和管控风险的审计机构及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对不按照内部审计质量标准开展工作、审计业务质量低下甚至造成重大风险事项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再次,完善银行风险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其在进行风险管理时,责任主体清晰、分工明确,切实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银行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信息技术实现风险管理动态化。我国金融业3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也是金融电子化的30年。以银行为代表,从20世纪50-60年代的银行电算化、70年代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的诞生、80年代的自助银行互联、90年代后的网络银行崛起,到今天的掌上银行移动支付,每一次飞跃都仰仗于信息技术应用的翅膀。银行天生具有大数据特征,全国联网系统、庞大数据量的数据库、亿级的账户量、兆亿级的交易信息,为建立风险动态管理、实时预警和大数据审计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挖掘整合数据资源,提炼关键指标,以风险为导向,融合财务报表、内控流程和监管指标,建立风险管理动态体系,对风险实行动态管理、及时预警。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和内审部门可共同应用、监查风险管理动态体系,畅通部门间交流渠道,“双管齐下”,提高风险识别、预警、报告、防范化解的效率效果,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需求、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就给银行风险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内部审计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完善与创新,解放思想,转变传统观念,以风险为导向,不断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审计观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经验,开辟出适合银行的审计发展道路,开启银行内审工作新局面、新篇章,为银行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丁瑶:试论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北方经贸,2015(11):177-178.

[2]余笑冰:浅议如何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战略中的作用[J].财会研究,2011(09):253-254.

银行管理部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随着外资银行网点的全面铺开,金融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成为银行管理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董事会、监事会以及风险控管的各个部门都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对风险进行控制。

一、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现状

1.明确了法人治理结构。(1)进行了股份制改制,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三会”体制。其中监事会代表国家,对财务活动、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及其成员履职尽责情况进行监督,以保障资产质量及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2)进行了管理模式的转变,将传统的“金字塔”式管理向“扁平化”管理转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由原来的增加管理层次的做法,转而增加管理幅度,重新划分职能权限,对内设部门进行重组和改革,调整机构,减少管理层次。

2.进行了业务流程监控和管理,实现了非现场监管,提高了监管效率。为加强对经营活动的控制,各商业银行对下属机构的管理实行了“分级管理、有限授权”的授信管理制度,规范了下属机构业务环节的经营行为,并成立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建立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测制度。实行“计划指导、比例管理、间接调控、自求平衡”的管理体制后,又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加强了自我约束,以努力实现自求资金平衡,不断降低经营风险。

3.加强了内部会计稽核管理。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分别实行了由总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采取按大区的派驻制和下查一级的办法;推行了外部审计再稽核监督制度,配备了专职稽核人员,定期对各级行进行全面稽审,运用会计手段强化风险管理。银行稽核工作由原来的“业务大复核”向效益稽核、风险稽核和经济责任稽核转移。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缺陷对于风险管理的影响

1.内控观念落后所导致的风险。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内部都形成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制定了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事实上,内部控制包括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结果考核三个部分,三部分是一个有机的组合,缺一不可。而且银行的高管应从根本上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手段,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和风险业务的监控、评价预警系统,以避免给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带来潜在隐患。

2.组织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没有按照决策系统、监督反馈系统、执行系统相互制衡原则来设置。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出现对下属机构管理不到位,出现鞭长莫及的现象,相应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衡,滥用权、滥授权现象较为普遍。另一方面由于商业银行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割裂,缺乏整体的有效协调和配合,不能够相互监督和制约,限制了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行,给商业银行带来较为严重的风险隐患。

3.内审制度、防范机制不完善所导致的风险。与国外银行先进审计制度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内审制度较为落后,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内部审计部门无权独立做出决定,隶属于各行的行长管理,不符合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原则;(2)我国商业银行审计主要是以事后监督为主,并且局限在业务的专项审计和突击检查等,难以达到风险预警目的;(3)在发现违规行之后,往往是避重就轻,不能够实事求是,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同时,防范机制也不健全,漏洞太多,容易被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例如2005年广东南海华光骗贷案,2010年北京农商行7亿骗贷案等,这些案件的发生都是由于防范机制不健全,监督体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越权行为时有发生导致的。

4.风险评估体制不完善所引发的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尚未构架完备,对风险防控主要停留在手工的定性分析阶段。对风险的识别、计量、报告程序等没有科学的细化,缺乏规范的评估标准和程序。风险类型也只局限于信用风险,对其他风险和一些新业务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析。加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尚处于软约束阶段,以局部风险控制为内涵的授权分责管理也执行不严,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变化和业务运作中暴露出来的风险。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从商业银行发展的过程看,它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风险多样化并不断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必须树立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和观念。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一些金融机构就发现了问题,但由于眼前利益驱动,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关键还是风险防范和管理意识不够。因此应通过宣传教育,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使防范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2.加强内控管理考核,引导工作高效开展。(1)收集风险数据,量化风险,定性判断,定期考核各项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适时加以调整;(2)重业务经营向重业务管理转变,加强对内控合规工作的过程考核,年度考核;(3)将风险控制要点前移,充分发挥事前和事中控制成效,形成分行对支行、支行对网点的两级创建考核机制;(4)由重条线奖励向重内控综合管理优胜单位奖励转变,组织开展专项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提高内控合规工作质量。

3.健全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提升基础管理。基层经营行的每一个网点、每一位员工、每一位客户经理在业务拓展营销过程中重内控、讲合规、讲价值,营造“人人合规经营、人人争创价值”的经营氛围,真正建立起科学的内控合规管理体系,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内控体系建设中需通盘考虑,从细节入手研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早做准备,以确保内控体系的有效性得到持续发展,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使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取得最大成效。

参考文献:

[1]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J].会计研究,2007(12):51-54.

[2]王希全.商业银行价值创造导向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4):86-91.

银行管理部范文7

近年来,各个企业积极推行经济责任制,虽然要对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层层分解,并建立承包关系,但是缺乏一种内部结算制度,使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和内部经济联系不能及时得到反映。“内部银行”解决了这个问题。 内部银行是将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法引入企业内部管理而建立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并在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和职能科室之间的物资供领、产品销售、劳务协作等关系实行计价结算的基础上产生的。 企业设立内部银行,一方面拓宽了基层单位之间,以及基层单位与总公司之间的结算渠道,增强了各基层单位的资金意识,另一方面,扩大了各基层单位的经营自,调动了它们的生产积极性。 在此基础上,通过内部银行将市场竞争观念引入企业内部,促使各基层单位既要懂生产又要懂核算,不仅会管理而且会经营,最终实现企业管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乃至经营开拓型的转变〔1〕。 为充分发挥内部银行的以上作用,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仙珠公司制定了以下详细的管理办法:一、成立内部银行机构内部银行主任由公司经营经理兼任,副主任由财劳资产部部长兼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各基层单位设专(兼)职核算员1人。 二、开设收支账户 公司各单位均需在内部银行开设账户,生产单位按照其取得的销售收入作为存款,并从中支取资金;其它单位由公司核定费用限额,视同收入作为存款,从中支取资金。 不在内部银行开户的单位,停止办理一切费用支出。凡开户单位,先填制印鉴卡,生产单位需加盖单位公章、单位负责人章、核算员章;其他单位加盖单位公章、负责人章。 内部银行工作人员办理支付业务时以印鉴卡为依据,核对无误后方可办理。 三、内部银行考核指标 存款余额;收入;利润;上缴款项 四、结算办法 (一)收入结算 生产单位实现的销售收入,内部银行根据财务收款凭证入帐,内部收入凭公司有关领导批准的内部结算单入帐,入帐同时书面通知该单位;其他单位由内部银行按照公司核定的费用限额月初作为收入入帐,并书面通知该单位。 (二)折旧费、社保统筹费用、上缴款项等固定费用,由内部银行每月月初从存款余额中先行支取,支取以上费用后,存款仍有余额,方可支取其它费用 (三)领用材料的结算 各单位领用材料,由核算员统一填写领料单,经供应部门核价审批后,内部银行根据存款余额予以办理,仓库保管员凭盖有内部银行转讫章的领料单发料。未经审核盖章的,内部银行按1+1罚款列入该单位成本,并对单位负责人和核算员处以100-500元罚款,罚款从工资中扣除。 (四)公司内部相互间提品、劳务的结算 由付款单位填写领料单,双方确认后,内部银行据此填制内部结算单入帐,付款单位存款无余额,不予办理。 (五)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结算 日常报销(含借款),由财务部门填制凭证后,内部银行审核划款盖章后,出纳方予付款。办公用品限额承包给办公室,每月月末,由办公室负责统计并从各领用单位划款。 (六)工资费用的结算 各单位收入,扣除以上2-5项费用后,存款仍有余额的,内部银行予以兑现其绩效工资。 每月月末,由内部银行将各单位存款余额情况报公司岗位绩效工资考核领导小组,按批准后的工资额度从其存款余额中划款,单位存款无余额或存款不足的,内部银行不予兑现工资,工资部门按照内部银行提供的数字通知单位进行分配做帐。兑现工资时,相应的工资附加费先行扣除。 (七)利润的计算 利润=收入-(成本费用支出+销售税金附加)超利=利润-上缴款项对超利部分,生产单位先扣除模拟所得税(33%)后,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成,严格考核兑现,单位有分配自。其它单位按20%执行奖罚,具体办法另定。 五、其他 (1)各单位的一切收支业务必须经内部银行办理 凡发现未经内部银行办理的业务,除对费用单位执行1+1罚款列入成本,单位负责人、核算员处以100-500元罚款外,还要对库管员、出纳员或其他经办人处以100-500元罚款,罚款人从当月工资中扣除。 (2)任何单位在内部银行无存款余额,停办一切支出业务 特殊情况需要支出的,经公司主要领导同意可以申请贷款,并订立贷款合同,期限不超过半年,到期还本付息,并按银行同期利息列入其单位成本。 (3)内部银行根据需要设立帐簿,填制凭证,编制报表,及时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信息,为各单位管理提供建议和指导。内部银行要加强自身管理,核算工作要认真、细致,坚持原则 (4)内部银行的核算工作与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双轨运行,但资源可以共享仙珠公司通过以上采取的种种措施和办法,并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真正发挥了内部银行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增收节支,开源节流的目的,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银行管理部范文8

一、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一)系统性不足 与国外发达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市场机制不完善、法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因此我国银行业相应出现产权制度不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足,从而极大限制了我国银行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部门职能相对独立,不同部门针对部门特点以及绩效考核方式制定各自的规章制度,然而这些制度间很难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全面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1)业务覆盖不全面。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仍不能覆盖所有部门和岗位,内部稽核也未渗透到各个业务过程和每个操作环节,并且重视信用风险评估而忽视操作性风险、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因此导致出现风险管理空白区,直接增加了银行的运营风险。(2)理念覆盖不全面。我国商业银行人员风险管理理念不先进、意识淡薄,尤其是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制度制定上,往往倾向于片面考虑信用风险管理,不重视市场风险管理。银行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和经营绩效,用短期利润指标代替长期利润指标,重经营重绩效而轻风险管理,即使出现风险也经常功过相抵,责任落实不到实处。

(三)操作性不足 主要表现在:(1)风险识别与评估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我国缺乏风险评估技术人才,信息科技不完备,对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风险的研究也相对滞后,风险识别与评估仍建立在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处于定性分析阶段,缺乏科学的模型量化风险评估,监测预警系统也未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得以实施应用,风险程度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2)制度应用缺乏可操作性。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倾向于纪律上的约束,而没有结合业务的实际操作细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有些银行只注重内部控制的方案设计,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使得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对肤浅甚至形同虚设。另外,内部审记部门没有独立于内部控制建设,行政上受制于银行,经济上依附于银行,因此很容易导致领导层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这些直接降低了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

(四)及时性不足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为了突破传统的业务范围开拓新市场,不断通过引入新方法、开发新产品、提供新服务等方式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市场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以前制度上,而是要跟紧金融创新的步伐,根据新业务的特点及时对内部控制方式方法进行有效调整。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完善对策

(一)培养风险文化,树立风险管理理念 企业文化作为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对维持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培养银行内部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形成企业风险文化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关键任务之一。风险文化分为风险物质文化和风险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银行信息科技上,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理念、道德准则、价值评价等。标准物质文化是物质基础,精神文化是核心灵魂。

(二)加快信息科技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体系 主要表现在:(1)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国内银行多采用拉长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实行高度的总分行垂直管理,部门间制衡度比较弱,风险控制与职能分工难以找到平衡点。因此,国内银行应该在组织架构建设中在垂直管理的基础上增加分行部门间的制衡度,向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发展。(2)提高风险计量水平。国内银行应改变以往定性分析为主的风险评估方式,增强风险评估量化指标研究,根据不同风险设计恰当的风险模型,借鉴VAR等领先计量技术,采取定量分析为主、定性分析为辅的风险计量方法。同时,通过研究各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特性、基本风险等,充分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建立完备的行业数据库,为风险计量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来源。(3)及时风险监测报告。风险监测就是为了及时的监测变化中的各种风险,随时掌握风险变化情况。及时检测量化风险指标和关注不可量化风险的变化趋势,防止现有风险进一步恶化。定期报告重大风险评估结果和风险管理效果。(4)重视创新业务风险管理。随着金融创新的增多,银行只有及时弥补风险控制在金融创新业务的空白区,及时更新完善内部控制建设,银行风险管理才能有效长远发展。

银行管理部范文9

 

关键词:内部管理  国际业务  商业银行  国际结算业务  国际化进程  国内银行业

    一、加强内外沟通。提高运作效率。国际业务涉及银行、税务、外管 、海关等多个部门,为了进一步做好国际业务.商业银行有必要就操作当中遇到的问题与相关部门进行协调,以提高效率,防范风险。例如,银行在处理报关单时.需要登录海关核查网对每一份报关单进行核查、核注,在核查的过程当中会经常由于网络故障等问题影响工作效率,如果能和海关的技术部门取得沟通,掌握一些保障通信质量的手段。对提高银行业务处理效率是非常有益的。另外。国际服务贸易项下付汇。客户需要向银行提交相关的税务凭证.由于对纳税法规、程序不熟悉,客户往往要在银行与税务部门之间往返很多次才能办成业务,如果能在银行、税务之间建立一条快捷通道.方便银行与税务部门沟通.可以给客户办理业务带来许多便利。外汇管理局作为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内部国际业务的直接管理部门.是制定各项管理制度的机构.新政策时会以各种方式对银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银行也可就日常操作当中碰到的问题向外管寻求正确的答案。 

    做好国际业务日常工作.不仅要加强外部沟通。更重要的是做好与银行内部机构的协调工作。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实行本外币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运用人民币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成熟模式和经验对国际业务进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但国际业务相对于人民币业务来说更加复杂多变.政策灵活度大.如果一味地将人民币业务的管理模式用于国际业务当中,不能真正涵盖国际业务的各项业务。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出更有针对性、专业性的业务流程和内控制度。比如国际业务当中工作量大而重复性高的业务报关单核查、外管申报工作,如果能和技术部门合作开发相应的程序.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使用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报关单的自动核查系统.不仅减少了人力,还缩短了工作时问。而对于外管申报工作来说,自动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开发相应的处理程序.将可大大减少数据的重复录入,提升准确率,解放劳动力,提高效率。

    二、加强内控建设。实现流程管理。加强国际业务内控制度建设。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风险的关键。就商业银行国际业务来说.一是要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认真研究梳理.并借鉴国内外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成功经验。统一进行制度和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二是要坚持“内控先行”的原则.在开发推广新产品过程中.明确各单位各部门责任.制定相互制衡的业务管理办法和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三是要狠抓各项内控制度的贯彻落实.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执行制度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