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电子技能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01 08:08:21

电子技能论文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1

据调查,目前各电商企业主要需要的电商人才有4类:

1.1电商运营人才

可分析商品销售、市场竞争、店铺运营等数据,并进行产品结构和店铺经营策略的优化,评估运营计划执行的效果,为企业下一步的行动提供决策依据,在被调查企业中约有37.68%急需该类人才。

1.2商务技术型人才

主要侧重于美工和IT技术人员。美工人员是电商企业标准配置的人员,要求具备视觉营销的思维,设计能力强,并熟悉图片处理软件和网页设计技巧等。IT技术人员应具有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维护等企业的核心能力,企业需要的该类人才约占28.57%。

1.3推广销售人才

这类人才可进行企业、产品或网站的推广销售活动,可进行策划、促销或营销活动,为企业带来更高收益,企业需要的该类人才约占17.39%。

1.4综合性高级人才

要求具有3-5年大型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验,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电商部门或店铺的综合管理。18.84%的企业急需此类人才,但因此类人才需若干年的工作管理经验,因此高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时应侧重于前3类人才的培养。

2.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本院在构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时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强化实践技能”为原则,以培养“懂设计、高技能、素质好”的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2.5+0.5”的产学结合人才培养体系,即2年半的校内教学与半年的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2.1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电子商务一线岗位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和经济、管理、商务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商品、营销、物流、谈判、管理、电子商务营销、网站运营管理、电子商务交易等活动的技术与技能,具有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电子商务的应用型高级技术能力,能够从事商务网站、企业或机构的网站规划及管理、网络基本维护、网站推广、电子商务技术操作、网络营销、电商运营、营销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移动商务等岗位工作,具备计算机科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和现代物流于一体的交叉知识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复合型电子商务高级技术人才。

2.2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实现高技能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集中周实训课构成。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计算机数学、政治思想课程、体育课程、基础英语课程等构,主要开设在第1-2学期;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基础、关系型数据库、计算机应用基础、C++程序设计基础、网络基础、办公软件应用等课程,主要开设置在1-2学期;专业课程主要开设在2-5学期,主要有网站开发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管理与维护、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网页设计与制作、图形图像处理、互联网企业组织设计、市场营销实务、EXCEL的高级应用、电子商务项目管理、网络营销与策划、电子商务物流、网络金融、基础会计、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经济学、客户关系管理、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运营实务、电子商务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集中周实训课一般安排在各学期末,根据各学期开设课程将所学内容进行综合性实训。

2.3实践技能体系设置

实践技能体系由课内实践、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构成。在课内实践方面,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本专业面向商务技术相关课程的课内实践学时平均达50%以上,并依据各程特点,分别采用2学时和4学时的教学组织形式,理论性较强的课程采用常规2学时授课形式,而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则采用1次4学时的授课形式,这样更有利于技能与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单项实训主要在各学期末进行1-3周的集中实践训练,学生在教师的演示或指导下将相关课程的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融合,进一步深入理解所学知识。主要设置有计算机组装、计算机组网、办公软件应用、网上交易实训、产品营销实训、互联网企业组织设计实训、商务网站开发实训、网络营销实训等。综合实训是在学生完成系列专业课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践训练课程,一般设置的实训时间为2-4周左右,主要包括企业网站管理实训、电子商务运营综合实训、电子商务系统分析设计实训、毕业实训等,该类实训能够训练学生灵活、综合地应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应项目,并在实训中加强沟通和协作,具备化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为今后步入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结论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2

1、培养方向及定位不明确。目前整体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仍是一个简化版本科的培养模式,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什么都学,但学不精,不实用,没有针对性的细分和定位。怎么样按市场需求来具体定位培养方向、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怎样结合实战来实施,相关研究非常缺乏。导致学生毕业后对于电子商务行业难有明确的职业方向。

2、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实践环节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是从计算机或经管类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本身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比较匮乏,难以有效的指导学生。目前,各大院校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校内建立软件仿真实训室,通过电商教学软件模拟实战操作。而现实中电子商务运营环境相比模拟环境而言,复杂多变,且电子商务技术发展非常快,模拟软件如不能及时更新升级,将很快与实际电商操作环境产生很大差距。二是校外企业实习实训,通过校企合作,联合电子商务行业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实战实习实训。但是,目前专门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企业并不多,人员需求也较有限,主要为小微企业,学校建设校外实习基地也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还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难以踏实地完成实训实习任务;对于企业来说,由于成本、项目进度、实习的周期性和管理等原因,他们也不大愿意接收大量的实习生。

3、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很多学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过于侧重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商务类课程偏少。另外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完善的电子商务理论知识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不强,实战技巧知识多但较碎片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快速更新,这也导致课程体系经常落后于电商行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对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的理解和相关行业发展数据,高校人才培养与电商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随意性较强。

二、基于高职院校角度改进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

1.结合区域经济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市电子商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定要立足经济,来确定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和规模,围绕产业结构及其趋势来设置和调整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应立足于城市圈,结合相关行业、企业和社会需求,从实地调研结果出发,培养企业电子商务运营、网络营销、网络推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确立高职院校的培养方向和就业定位,从而构建针对性强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参与教学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和各类企业尤其是区域内企业合作,建立起适应电子商务行业需要,体现专业特色、内含创业创新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方式包括:建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教、科、研及产业等领域广泛合作,聘请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邀请企业共同研究专业建设,部分课程进入企业实施教学。

2.引进与导出结合,建设教学团队高职的师资队伍可以尝试采取引进与导出的方式推动专业发展。即让校内专职教师走入企业,聘请行业内专家来校讲学。加大现有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企业工作经历的锻炼,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加大力度引企业专家教师,加强“双师结构”建设,形成兼职教师库,聘请电子商务专家进课堂,形成专兼结合、分工协作的“双师”教学团队。构建工作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先导,结合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和素质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在具体课程方面,要以电子商务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引入电子商务师、阿里巴巴单证员、网络营销师、淘宝网店运营专才等职业资格标准,结合电子商务协会、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特别是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网店推广、网店美工、网络创业等电子商务专业特色课程。

三、结语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3

应用电子技术论文1700字(一):如何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进行优化论文

【摘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是一门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程度要求较高的课目,课程内容需要紧跟时展潮流和市场实际需求,以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缩短岗位上手时间为教学目标。为此,通过在教学中引入一体化模式,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提升教学效果,加强实操训练,是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进行优化的重要方法与主要途径。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电子技术应用课程优化

过分偏重于理论教学,是传统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弊端,对提高学生实操能力的忽视,使部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经验积累匮乏。在来到具体工作岗位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上手慢,適应期长等问题逐渐显现,为个人和企业带来困扰。之所以要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要为了弥补现阶段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不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进入社会,走上岗位打好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优化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时面临的难点

1.教师工作压力增大

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会使教学任务大大凝练,教学周期大大压缩,授课时间增长和频率增加。使得教师的授课量增加,教学压力增大,相反的备课时间缩短,对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提出挑战。

2.教师对于学生的把控难度增大

如在进行“电子产品制造技术”课程实操授课时,部分学校的实践场所是开放性的,或者并不在学校内部,一对多或少对多的教学比例,牵扯教师精力,很难将注意力均匀的分配到每一名学生身上,这也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控学生掌握情况制造了困难,提升了授课过程中的危险系数,埋下了安全隐患。

3.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创新意识不足

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越性,并也在逐步使用,但是使用的方式过于死板,并没有将理论授课与实践操作有效的融合兼并,这就是因为创新意识不足。

二、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

1.优化一体化教学方案

一体化教学方案的优化应该是全面而深入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提升学生在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在课程的优化设计上,要多选择现阶段发展迅速,应用成果显著的技术课程,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测量与传感器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等。

在选定课程之后,要综合考虑教学硬件基础的保障与建设情况,确保比如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等于产品制造相关的课程能够有实操的可能。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职业规划

在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时,结合学生职业规划“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中心原则的重要体现。有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可能是想在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从事销售工作,那在进行电子产品项目管理与营销技术的课程授课时,可以以智能手机为例,先让学生了解智能手机的硬件构成和系统支撑,再让学生了解现阶段最为先进的智能手机产品包括哪些功能,在了解产品的基础上,开展相应的课程内容,也可以实际的请到项目管理或者营销人员走进课堂,与学生们面对面进行交流。有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可能是想在电子技术应用领域从事技术类工作,那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智能楼宇,实地观看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等电子技术应用的成果,以加深对电子技术的理解。

3.学优学精,融会贯通

不仅是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许多学科都进行了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优化的过程中,可以安排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实地观看教学情况,掌握教学方法,以此学习借鉴其他学科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的成功经验、教学方法和先进理念。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在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电子技术应用课程进行优化时走进误区。

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进行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了面对竞争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缩短了岗位适应时间,为我国的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的发展,培养了更多专业型技术人才。

应用电子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应用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电气运行与控制的过程当中,通过电子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电子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能够保证电气系统稳定运行。本文探讨了电子技术,分析了电子技术的特征及应用意义,研究了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的应用。

关键词:电子技术;脉冲宽度调制;电力系统保护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20)03-0088-01

0引言

无论是电子信息,还是各类机械化的工厂等都需要以电力为基础的支持才能够正常运转。在日益增长的需求面前,电力负荷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更多的新能源,并通过新技术方式,进行电力生产和输配。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控制以及运行当中,能够使得电气控制更为高效的运行,同时减少实际的负荷压力。

1电子技术简述

电子技术是电子部门为对原系统进行更为有效的控制,同时使原系统的工作效率实现进一步提高的一种技术手段。于电气运行与控制而言,电子技术的运用十分关键。电子技术通过对电气工程当中的电气设备进行控制,实现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电子技术能够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对设备内部做出监测,并记录相关的设备运行数据。当设备数据出现异常,设备运行故障时,经由电子技术能够做出报警,并为提供有利于排除故障的数据。

2电子技术的特征及应用意义

2.1电子技术的特征

(1)集成化。电子技术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电子技术的集成化。早期电子技术在电气控制当中的应用,主要是依靠电子元件进行相互间的配合完成目标任务。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子技术通过芯片集成并机组计算机控制形成更为集成的电子技术应用。集成化的电子技术控制,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电气设备的控制,极大的提升了电子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当中的时效性以及便捷性。(2)全控化。与以往的电子技术相比,发展至今的电子技术体现了更为明显的全控化的特征。电子技术既能够进行实现电气运行与控制的应用,同时能够满足电子元件本身的自动断电。就电子技术的应用发展来看,全控化也将是电子技术未来发展的趋势[1]。

2.2电子技术应用于电气运行与控制中的意义

(1)优于传统技术。与传统的电气控制相比,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及控制的应用使得电气控制具备了更为稳定的性能。近些年电子技术的发展在不断进步,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认可了电子技术的应用。同时,电子技术也在随时代潮流,结合各类新兴技术进行改进,使得电子技术的普适性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于电气控制与运行而言,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操作更为简单,减少了对相关操作的学习成本,为相关从业人员减轻了操作负担。(2)提高电气运行与控制的工作效率。电气控制以及运行的过程当中,由于电子技术的应用,其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更多的生活工作的环境当中需要电力作为生产基础。这使得电力负荷不断增长,也导致的电气控制与运行当中更多的安全隐患。电子技术应用于电气控制当中,能够使得电力系统运行更为安全,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安全隐患进行防范,保证电力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同时,由于电子技术的应用,对电力系统进行控制时更为便捷和简单,整体电气控制的流程得以简化,提高了相关从业人员在进行电气控制与运行的工作效率。

3电子技术在电气运行与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3.1静止无功补偿装置

电网功率的大小是由市场本身的需求所决定,若市场用电需求变换幅度较大,频率较为频繁,则电网对应的稳定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也就是说,当电力负荷变化频繁时,对应电路中就更难控制其低频振荡,从而导致电网稳定性变差。这对电网稳定运行的影响极大。电子技术应用于电气运行与控制当中,能够更好的规避这一问题。电子技术通过静止无功补偿使电气系统趋于稳定。通过静止无功补偿器,负载参数以及电力系统对应的参数得以升高,从而降低整体的系统功率损耗,使得电气控制与运行更为稳定[2]。

3.2电路保护

电气控制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电气控制的系统当中所需的各电子零件都在随之进行迭代更新。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方法对电流继电器的方法进行切断,那么就会存在安全隐患,对整个电路系统造成威胁。同时,由于电子器件功率越来越高,固有的控制方式不再适用。电子器件应当通过驱动信号的方式来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电路的保护。通过驱动型号对电子器件进行控制的方式能够最大化的避免电路短路,减少对电子电路的影响。

3.3高压直流输电

电子技术对于电气控制与运行的应用,也体现在直流电的使用上,直流输电最核心的电子技术集中于换流站设备。高压直流输电能够在不受距离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直接的交流电与直流电的互相转换,输电系统在直接进行交直流转换之后,能够直接进行直流电的输送。通常是借助架空线和海底电缆远距离输送电能,高压直流输电能够用于距离较远的电能输送,远距离输电优势明显,待电子技术进一步提高研究开发和应用,可以说高压直流输电有着很强的发展前景。

3.4软开关装置

电力装置的升级完善是电力企业技术能力提高的关键一步。电力装置越简单便捷,电气控制就越容易越稳定。在传统电气控制方式当中,电器元件在操作控制上都相对复杂,既耗费人力物力,也降低了工作效率,对电气控制系统的影响很大。电子技术在电气软开关上的应用,主要的优势是能够减小对应电器元件的重量以及尺寸,使设备器件朝着小型甚至微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够减少开关损耗与噪音损耗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电气控制与运行的工作效率,保证电气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3]。

3.5PWM控制技术

脉冲宽度调制(PWM)技术,是指通过对脉冲宽度进行调制而实现波形的调整,得到等效波形,便于分析和计算。该技术以面积等效原理为基础依据,对形状不同但是面积相等的各窄波进行调制,从而实现的信号的处理。通过脉冲宽度调制技术,能够对电力系统对应的脉冲宽度的调整,实现对应的波形获取。脉冲宽度调制在电气控制与运行当中应用广泛。其中,相对成熟的应用是对直-直斩波电流进行控制。同时,脉冲宽度调制还能够进行交变电流的相应控制,多数应用于矩阵型的变频电路当中。脉冲宽度调制的最大优点是能够进行对应的数模转换,从而实现更为便捷的控制。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的教学是计算机及电子工程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关系到专业理论的深入以及技能的拓展。本文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切入点,简单的探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电工电子技术是电类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抽象,实践性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电路、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方面获得知识、素质、技能方面的培养,并为以后学习各专业知识和高一级的职业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科电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在工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打下一定基础。随着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普及,它已成为所有理工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和部分文科专业的选修课程。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简单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电工电子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技能。我们现行的考核方式是:百分制,其中笔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显然,笔试成绩所占的比例过大,使得学生过分关注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不能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兴趣不高,还有来自文科的学生,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对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需求较多,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而现在的教学主要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粉笔+黑板”或者简单的演示,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被发挥,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得不到体现,学生便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三)教材内容理论性强,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职业教育强调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注重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现有教材内容仍包含有一些复杂的理论推导、应用较少的难记的公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同时,缺乏本学科新理念、新技术、新成果及应用实例的引入,使学生视野得不到开阔,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第一,结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目标,选用符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因为现行很多教材大多套用知名高校学历教育相关教材,知识陈旧,理论性强,未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及时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成为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瓶颈;第二,在考虑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和培养职业能力宏观指导下,微观上精选、调整教学内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巨大,而课时非常有限,必须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有所侧重地选择、调整教学内容,使“培养应用技能人才”落到实处。例如:在讲授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在现代仪器仪表上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法贯穿全课程的教学方法:精心选用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以该案例的设计和改进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步步深入,将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克服传统教学方法中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造成弊端。学习本课程后,学生分析电路虽然头头是道,但若要设计制作一个电路系统往往不会查手册、不会选器件、不会连电路、不会调试系统。可见,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若运用得法,将会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但采用案例教学法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要有典型性和实用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第二,案例要有综合性和启发性,案例应将课程内容与案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第三,案例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知识、技能,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有了好的教学理念、教材、教学方法,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还要有好的教学手段,要善于根据课程不同内容、不同的知识点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才能推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我校在教学过程中,不再采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方法,大量地使用多媒体课件、eda仿真软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比如:第一,在讲到三相异步电动机结构、工作原理及常用控制电器结构、动作原理时,若用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法,在课堂上把电动机的结构和常用控制电器的结构画出来是不可思议的,即使画得出来,也很难将此部分的内容讲清楚,课堂效率极低是可想而知的。但采用powerpoint和flash做成的多媒体课件,节省了在堂上画电动机、常用控制电器的时间,还可以通过flas生动地表现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常用控制电器的动作过程,非常的直观而富感性,有利于学生准确、全面、深刻地接受知识,大大地降低理论学习的难度;第二,在讲单管的共射极放大电路,工作点设置对放大电路的非线性失真的影响(工作点设置得太高,容易导致饱和失真;设置得太低,容易导致截至失真);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放大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虽然我们可以借助powerpoint、flash、vb等制作的包含文字、图片、动画的课件进行讲解,降低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理解方面的难度,但学生还是觉得缺少感性的认识。但通过利用multisim对单管放大电路进行仿真后,学生好像置身于实验室,体验到:设置适当的工作点的重要性;负反馈的作用;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等,对所学知识豁然开朗。实现了理论教学由难化易,由繁化简。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与学都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教学要素进行改革,最大限度地优化教与学过程,使课程的教学质量更上一级台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臧桂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5

在电子技术中应运中,近似计算贯穿其始终。然而,没有近似计算是不可想象的。而精确计算在电子技术中往往行不通,也没有其必要。尽管近似计算会引入一定的误差,但这个误差控制得好,不会对分析其它电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特别是如何应用近似计算。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1952年国际天文协会定义的时间标准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而建立的,分别称为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这种基于天文方面的宏观计时标准,设备庞大,操作麻烦,精度仅达10-9。随着电子技术与微波光谱学的发展,产生了量子电子学、激光等新技术,由此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频率标准——量子频率标准。这种频率标准是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相继作成各种量子频率标准,如(133Cs)频标、铷原子频标、氢原子作成的氢脉泽频标、甲烷饱和以及吸收氦氖激光频标等等。这样做后,将过去基于宏观的天体运动的计时标准,改变成微观的原子本身结构运动的时间基准。这一方面使设备大为简化,体积、重量大减小;另一方面使频率标准的稳定度大为提高(可达10-12—10-14量级,即30万年——300万年差1秒)。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一秒等于133Cs原子基态两超精细能级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该时间基准,发展了高精度的测频技术,大大有助于宇宙航行和空间探索,加速了现代微波技术和雷达、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而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为长度计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总之,在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当代高科技产业日渐繁荣,尖端信息普遍进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科技工作者对新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说,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不足为虚的。

【参考文献】

[1]张凡,殷承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01)。

[2]李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06(09)。

[3]陶琦《国际汽车电子技术纵览》[J],《电子设计应用》,2005(05)。

[4]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5]魏万云《浅谈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6]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7]巨永锋《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3(09)。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 文档 管理 挑战 对策

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中共山东省委及办公厅自今年7月1日以后全部取消了纸质红头文件,并对重要文件和统计数据分别以政报、汇编等形式对外权威。我国发达地区比如深圳、重庆等地早在2002年2月前就取消了纸制文件,开创了我国文档管理新理念的先河。

电子文件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并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者光盘等介质上,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在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打印机上看到的文字、图纸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过去、现在和将来,使用纸墨、照片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纸、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商业信息,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且电子文件越来越被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电子文件的优越性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何利用和保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工作已经成为文档战线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和管理电子文档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一是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二是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他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分其中哪个是“原件”和“复制件”。三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常常需要加以转换。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四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止信息损失。一份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五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六是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①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式、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使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不遭受损失。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工程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

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开放年限问题、保密问题、跨国利用问题等等。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这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此后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②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即允许文件载体、字迹、格式等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唯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据,是电子档案“享有”与纸制档案同样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

(二)寻找文档管理创新的理论支持。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又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文件从其形成到转化为档案直至消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主要可概括为: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这一整个运动周期因其特点和作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针对各个不同运动阶段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文件运动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它普遍流行于欧美档案学界。③近几年来,我国有的档案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介绍和研究工作,逐渐在我国档案学界引起重视。了解和熟悉这一理论,认识和掌握文件转化为档案全过程的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对进一步科学地管理好文件和档案有着重要意义。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前后衔接的过程,将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个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产生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一体化,并非去抹煞不同运动阶段文件管理的特点,而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对原来相隔在文书和档案两个工作部门,且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少具体工作环节互相雷同和重复的两个管理系统,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从文件的形成时起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有效和统一地控制,既精简了工作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致使档案部门有可能收集不到系统、完整档案的弊端,提高了案卷质量,达到了以较小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三)充分了解电子文档管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向。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并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是信息内容数码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

二是文档管理现代化。这两者的核心问题又是在现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文件制成并进入现行阶段,文书工作人员便依据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和统一的程序、标准将文件信息和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对其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并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换成具有档案管理特征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需要自动形成各种形式的,具有检索、统计、编研等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二次档案信息,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多种形式输出的目的,并为下一年初的调整立卷奠定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档案部门深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计算机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统一系统的建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联系和纵向的深化管理,使档案部门可以及时对每一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实施标准化监督和业务指导。它保证了文书处理过程和档案标准程序的同步实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的手工管理的重复劳动和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文档处理一体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使产生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设计思想、数据形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这样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四是档案信息情报一体化。二十一世纪是电子时代。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和文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们迫切需要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于是档案与文件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档案与图书和情报同为社会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上具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档案工作与图书工作和情报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也是具有共同基础的。随着人们对档案、文书、图书和情报等综合文献信息需要的日益增长。以及世界范围内要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社会要求综合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两个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五是保管保存技术化。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三、探索文档管理规范化的路子。

(一) 合理舍取,充分借鉴纸制档案的管理标准。

在我国,纸质等载体档案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标准,这些标准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在纸质等载体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下,近十年来才完成的。这些标准的条文,在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只有部分适用,甚至完全不适用。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程,与纸质等载体档案截然不同,所以一开始就充分注意到电子档案的各项管理标准、法规、制度的建立,以防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在形成、使用、归档过程中,遭受损失。但制定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难度很大。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而电子文件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又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认真研究来弥补我们的实践少、经验不足,同时也可借鉴国际上有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我国有关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法规和制度。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文档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了电子文档管理的“雏形”。制定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针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定义、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收集积累要求、收集方法、电子文件的整理、电子文件的归档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电子文件及相关数据设备的检测、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保管期限的划分、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就为文档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以人为本,锻造复合型文档管理人才资源。

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五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成为既能从事现代文书的处理和档案的管理,又能从事档案、图书、情报等综合信息的管理。文档管理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还要学习文书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有关知识。

鼓励和支持文档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含金量”,才能适应文档工作的需要和文档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7

关键词:政府采购;电子化政府采购;电子政务

中图分类号:F81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5-0119-05

电子化政府采购是在私营部门电子采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其主要优势在于突破传统采购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规范了公共部门采购程序和管理机制,为政府采购公共产品或服务提供了高绩效产出的可能。这些优势吸引了大多数国家的关注和投入,联合国相关组织也积极地推广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发展经验。随着我国政府采购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各级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化政府采购获得了实践应用的空间,以公开采购为主的电子化政府采购行为也注入了事半功倍的新动力。实践应用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学术研究的进行,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同国际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相比,国内相关科研论文始终依循我国政府采购的发展趋势展开,但在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方面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论文从厘清电子化政府采购内涵出发,结合制度理论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对照国际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试图提高我国理论指导实践的水平,丰富电子政府采购研究的多样性,拓展该领域的研究空间。

一、不同视角的电子化政府采购内涵

电子化政府采购既不是传统政府采购行为使用信息通信技术,也不是电子政务技术颠覆政府采购行为。从技术视角和组织视角的相关研究涌现出技术接受论、技术执行论学派。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有关机构也认为,受电子化政府采购内涵理解不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电子化政府采购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为了促进不同国家的共同发展,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机构积极倡导全球化政府采购的发展优势,但受制于各国理解和形势影响。电子化政府采购却未能如企业电子采购一般推广迅速。Ⅲ

1.技术决定论视角的电子化政府采购

从技术接受论视角出发,多数研究认为私营部门的电子采购可以为公共部门的电子采购提供可借鉴之处。电子化政府采购学习电子化商务采购的过程,可以视为向政府新公共管理运动导入市场化运作和采购竞争的新理念。达维拉等学者认为,无论企业或是政府在使用电子采购技术的过程中,都遇到一些相似的技术问题,而化解问题的方法就是发展电子采购软件、网上拍卖系统、网上交易系统、组建供应商联盟等。以此为基础,卡利安南等学者认为,新系统必然会面临学习新技术的挑战,甚至要重新设计采购流程,这些共同构成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核心问题域;兰金、陈、卡里斯蒂安等学者认为,电子化商务采购就是企业通过电子采购技术获取和销售产品和服务的工具,这种以技术为核心的研究视角也影响到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面对私营部门采购技术创新的发展,用户、公民、企业等群体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政府采购领域,电子商务和企业采购平台的迅速发展构成了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的创新动力。私营部门电子采购的成功经验,为电子采购技术和政府采购行为相结合的研究提供了发展契机。电子化政府采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研究也获得了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强有力支撑,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电子采购逐步借鉴私营部门领域的成功经验。

2.社会建构论视角的电子化政府采购

政府采购在政府组织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组织视角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脱颖而出,关于政府采购的技术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制度安排等问题构成了国际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主要内容。在研究初期,部分学者引用词典中的采购释义,即采购理解为“购买、物流管理、收货查验、库存管理及流程运作等多项功能。”采购的内涵既包括购买行为,也包括政府履行应尽之责,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电子化政府采购也成为降低政府采购市场交易成本的“革命,”口’或属于巩固公共采购改革的工具。我国学者也认识到,电子化政府采购不只是修订法律制度,还要包括政府采购流程再造的重要内容。重新设计采购流程实现了整体性、自动化的工作方式,整个过程实现了从每张订单签订一直延伸到供货商。部分学者“。认为,政府采购不仅完成购买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责,还要通过政府政策措施、行政能力和采购市场影响力,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多元目标。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采购公共产品和服务属于一项战略性活动,一是政府采购将会拉动经济增长,二是将会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品质,三是将会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和公民福利。社会建构论视角的电子化政府采购以政府采购职能为核心,电子采购技术构成政府组织整合内部力量和协调外部资源的前提基础。当然,电子采购技术也为再造政府采购业务流程提供了可能性,也试图影响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设置等。

3.对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再理解

无论是技术决定论视角的研究进展,或是社会建构论视角的研究进展,都不能完整描述电子化政府采购的内涵。例如,弗朗西斯科和皮埃特罗等学者就曾认为,无论技术决定论或社会建构论,都在不约而同地揭示着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特质。第一,电子采购技术是电子化政府采购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微观层面的电子采购技术采纳形成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核心内容;第二,虽然对电子化政府采购的理解各有不同,但降低行政成本、提高采购效率的研究假设是完全相同的;第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采购和支付功能既是电子化商务采购的核心内容,也是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核心内容。从电子采购技术出发,技术嵌入组织的过程包括技术研发、用户采纳等内容;从政府部门出发,电子化政府采购实现了简化政府采购程序、降低行政成本、优化行政效率等功能:从制度安排出发,政府采购行动者的“行动逻辑嵌入到操作规则、项目绩效、国家政治、标准、文化信仰和社会网络的情境之中。”由此看来,电子化政府采购既要包括“信息通信技术、公务员、行政程序、行政部门、财政资金等因素”等问题,也要包括多元任务关系和多元行动者合作关系的影响。从研究现状来看,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尚需要介于桥接微观阐释和宏大叙事的中观研究路径,以此弥合技术采纳、组织观范、制度安排间的沟壑。部分学者已积极尝试构廷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中观分析框架,但是跨情境的司销释能力及可解释范围仍相对有限。这项研究将为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奠定了较为开阔的研究空间。

二、国内外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比较

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起步较晚,以实践应用导向的理论研究既为国家电子化政府采购发挥了应有之作用,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这表现为研究成果尚缺乏系统性的资源整合,m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

关系仍然有限,这些都成为_一个阶段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重要课题。受到《政府采购协议》的规制作用,国际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在技术研发和法律法规等领域已经形成了共识,主要研究嗣绕着政府内外部的网络关系展开。

1.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分析框架

为了清楚比较国内外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论文依据电子化政府采购内涵的理解,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划分了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的研究空间。从技术层面看,技术研发是电子化政府采购实现的基础,它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间件设计、顶层架构等内容,技术研发的低成本、网站的亲和力、模型的整体性、系统的智能化、项目实施的高绩效构成了电予化政府采购的前提基础;用户采纳是技术研发和政府采购行为相结合的中间环节,用户通过技术研发、知识积累、技能培训等方式,将技术研发转化为组织执行的电子采购技术。从组织层面看,政府内外部行动者共同构成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的推动者;技术既改变了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行动者的能力及范围,又重构了采购流程中的工作角色关系;跨部门的互动,强化了供应链管理、回应顾客要求和保证承诺完成等多项内容,也促进了政府内外部协同共享。从制度层面看,制度安排形塑了电子采购技术、政府内部互动、府际间互动的网络关系,制度应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正式制度,也包括信任关系、道德准则、伦理规范等非正式制度。

2.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

国外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内容丰富,多学科背景的学者为丰富理论研究内容做出了重要努力,研究中心投入到大量的电子化政府采购比较研究和实践案例研究中。从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情境出发,国外相关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借鉴价值虽然有限。但是却可以通过研究内容的比较,探寻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发展思路。

三、中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进路

从国内外学术研究的比较分析看,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受到了多学科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主题在同一分析框架中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受到规制性因素、规范性因素及文化认知性因素等影响,中国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尚无法和国际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相融合,但是随着中国获得《政府采购协议》缔约国身份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的研究对接却又势在必行的。

1.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空间

电子化政府采购以其自身特色吸引了多学科领域学者的研究兴趣,如何将研究兴趣转化为规范性研究也就成为未来的发展空间。作为交叉学科研究中的公共管理研究问题。我国现有政府采购研究尚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子学科或潜学科,其研究范围和深度也受到主观判断、政策宣导、国家战略等实践应用的影响和制约。在“自上而下”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初级阶段,以解决实践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占据了电子化政府采购研究的大部分空间。然而,随着采购系统和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研究必将关注到实践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抑制权力寻租行为,合力应对突发性事件等。如何将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科学研究导向更加开阔的研究空间,如何将现有或潜在的组织层面研究内容呈现于理论界和实践界面前,如何构建适合我国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等问题都成为电子化政府采购崭新研究空间中的研究主题。

2.强化政府采购的网络关系研究

政府组织内部和外部的互动研究是电子化政府采购治理过程中的核心内容,技术采纳和制度安排都要通过政府组织间关系发挥作用。无论“一站式”政府采购中心设置,或是“一网式”政府采购网站开通,都是以政府采购部门内外部网络关系协调为前提的。所有采购资源、采购当事人、采购需求方、采购环节都要通过政府组织内外部的互动空间来实现网络关系的建立。从电子化政府采购发展来看,不同政府部门及公务员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形成了以高绩效采购商品或服务的业务流程;不同角色的政府部门及公务员又共同嵌入到政府的组织结构关系中,形成了分权和授权的层级节制关系。因此,采购结果既要保证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要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更要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同时,采购过程既要保证采购环节的规范到位,也要保证采购行为的廉洁公正,更要维护采购过程的公平公正。这种复杂的网络关系就构成了政府采购网络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局限于政府各部门间、府际间、事业单位在内的组织内部互联互通和分工协作,也涉及到专家网络、民族企业、跨国企业、国际组织、监督机构、评估机构之间的价值整合和合作关系。以过程为导向的业务流程和以结果为导向的结构关系共同构成了政府采购的网络关系,这将构成技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制度理论等深入研究的未来发展空间。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8

关键词:电子技术;一体化;双师型;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中职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电子技术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中职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关系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的未来,如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值得我们探讨。为了了解中职电子技术教学现状,对武汉技师学院的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了一个简单的问卷调查。

通过上面的调查并结合相关资料,我们发现中职电子技术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电子技术课程纷繁复杂,内容重复较多。课程有电子装配、电子测量,电子元器件、电子CAD等,而关于讲解二极管的课程就有四个,书本理论知识重复严重。

(2)理论实践脱节。专门的理论教学,公式多,理论强,学生掌握较差;集中的进行电子技术实训,虽然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但纯粹的为实训而实训,无目的,无目标。学生在实训时只是按说明机械焊接,在面对电路故障时则束手无策。实训与理论本来是相互促进,但理实脱节,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3)教学实践脱离企业实际生产。我们在进行电子技术实训时经常喜欢让学生做的收音机,在我们实际的企业中已经几乎没有生产,电子企业的生产状况与学校的专业实训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直接导致我们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的脚步,我们的毕业生在企业格格不入。

(4)课程间衔接混乱。课程与课程之间学习先后顺序亦无章法,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老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不喜欢老师,老师上课头疼,学生上课烦躁。

所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电子技术专业发展遇到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如何解决电子技术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新的教学思维与方法,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呼之欲出。

2一体化教学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教学是整理融合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把整个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每一个职业能力中包含着理论与实践。具体的来说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包括以下这几个方面。

(1)实训与理论的一体化。实训环节融于理论教学,理论实践反复交替出现,浑然一体。例如讲解电阻相关内容时,我们的顺序可以是这样,电阻色环识别方法,实际电阻识别,电阻测量,电阻串并连知识,万用表制作,万用表原理。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实践都存在,但都是讲解电阻知识,知识点相互促进,学生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课程体系的一体化。打破以往的以知识逻辑为主线,通过项目整合,重新组织设计教学内容。降低文化基础课程知识难度与深度,增加实用类与操作类知识,增加专业技能课程所占的比例,按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以直接就业为主要目标,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定岗工作合二为一,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

(3)教材一体化。以电子类就业为导向,以电子技术职业分析为起点。依据电子技术国家职业标准,根据电子企业岗位工作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实际设备状况,让教材真正成为老师的参考,学生的指导,改变教材内容重复,理论集中,复杂多样的问题。突出重点,如二极管与三极管知识的学习,去除复杂无用知识,如收音机焊接,让学生通过相应一体化教材的使用明确自己每个阶段应该掌握的技能,应该拥有的能力。

(4)教室的一体化。电子实训室与理论教室合二为一,按照电子企业生产加工车间设计。教室即是车间,能焊接,能调试,能排除故障。课桌即是工位,万用表,示波器,稳压源,样样齐全。理论与实践在同一个场所完成,车间与教室灵活转换。

(5)教师学生的一体化,教师穿上工作服就能生产,脱下工作服就能讲课。学生就是工人,上课就是培训,实践即是上岗。

3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了解了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的相关要求,具体的在实施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首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具有三双,双职称(教师职称,工程师职称)双资格(教师资格,技能资格),双素质(理论讲解素质,实践操作素质)。能进行理论授课,操作技能指导,同时又能很好的组织教学活动。把教师送到企业,把企业技术骨干请到学校,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同时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自身实践能力,对双师型教师给予认定励,合理激励,优先安排。

其次学生考核机制的改革。打破以往单纯的以考试,实践来给定学生评价的机制。设计理实一体的考核方案,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值。例如电子技术考核可包括这样一个流程。电子CAD绘图,电路板焊接,电路调试测量,产品工艺设计,产品参数记录等这样一个完整的生产过程来完成,理论实践全部融于过程之中。

然后创设企业,学生,教师三位一体的教学课程设计团队。一体化的课程设计不是教师的冥思苦想,它是学生的心声,它是企业的先进技术的支持,共同探讨,一起开发出先进的,适合的,不断更新的一体化课程。

最后一体化学习校园氛围的营造。结合电子企业实际情况,在学校设置醒目的标语,学生着统一的工装,上课前喊个性的口号,让学生进到校园就能感受到相应一体化学习的氛围,自觉的按一体化教学要求严格要求自己。

4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的误区

在电子技术一体化教学中也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存在一些误区。

(1)一劳永逸思想。一体化教学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事情,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改进,在参与中不断补充和完善,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我们知识,教学方法。

(2)过分追求整体。一体化的整体实际上是有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避免好高骛远,做好每一个小的职业能力,做好每一部分的一体化是最重要的。

(3)简单的理论,实践的叠加。一体化是一体,而不是一起。只有深入的融合才能起到相应的作用。

电子技术产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也越来越多,如何避免学生毕业即失业,我们只有不断的改革电子技术一体化的教学方案,不断的适应社会需要,才能让我们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走出去,稳定住,撑起来。

参考文献

[1]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报,2008,(07).

电子技能论文范文9

电子文件是能被计算机系统识别、处理,并按照一定格式存储在磁带、磁盘或者光盘等介质上,并可以在网络上传递的数字代码序列。在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打印机上看到的文字、图纸等构成的电子文件形态,只不过是电子文件的某种输出形式而已。过去、现在和将来,使用纸墨、照片形成和传递的政府机关公文以及图书、图纸、图形、影像、文献资料、科技情报、商业信息,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处理。而且电子文件越来越被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广泛地认识和应用,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

电子文件的优越性在此不再一一赘述。如何利用和保护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工作已经成为文档战线思考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使用和管理电子文档中遇到的困难与挑战。

(一)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

一是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在网络上传递的电子文件也有可能被非法截获或更改。二是电子文件制作过程的虚拟化使得对其原件的界定难于实现。电子文件制作者不一定像制作纸质文件那样必须制出一份或一批原件来行使其职责,有时他只不过制作一个“窗口”,将必要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并在需要的时候将其输出。这个“窗口”可以在众多的电子计算机上显示出来,也可被不同的“收文者”拷贝到他的电子计算机存储器上或转换成硬拷贝保存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由不同人获得同一内容文件可以毫无区别,无法区分其中哪个是“原件”和“复制件”。三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迫使电子文件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这种适应往往需要以自身结构、格式的改变为代价。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可读性,常常需要加以转换。因此,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很可能在结构和格式上与最初形成的大不相同。四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止信息损失。一份电子文件没有了固定的载体,也就无法通过载体来判定这份电子文件的原始性。五是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六是目前电子文件的签署技术还不普及,我们还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①

(二)电子档案管理的困难性。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前者不懂电子文件形式、存储、传输、检索、利用等技术,就无法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的电子档案进行管理,更无法达到长期保存和开发利用电子档案的目的。后者不懂档案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原则和管理环节,无法理解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必要性和严重性,无法实施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整理、鉴定、归档,也就不可能采取一切必要的技术和措施,长期保存电子档案,使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不遭受损失。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认为凡是从事纸质档案管理的人员,都能管理电子档案;也不能机械地认为凡是懂得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或数字通信技术的工程人员,都可以管理电子档案。

对于电子档案的开发利用,将会出现一系列新问题,如怎样保证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又如电子档案利用场所,是允许上网利用?还是只限于在档案馆(室)的借阅系统?还有电子档案的开放年限问题、保密问题、跨国利用问题等等。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一)对电子文件的“原始性”概念进行重新界定。

电子文件的上述特点使我们无法采用与纸质文件相同的标准和方法来判断它的原始性,需要为这建立一个新的“原始性”概念。对于一份电子文件来说,只要它的内容确确实实是当时,由原作者撰写或制作出来,此后从未修改过,我们就应该承认它是原始的,尽管它没有固定的载体,没有实在的物理形态,甚至因转换而失去了原来的格式。②这种“原始性”概念与纸质文件原件的区别主要在于,它抛弃了文件形式上的原始性,即允许文件载体、字迹、格式等表现形式发生变化,仅以文件中所含信息的真实、准确,即内容的原始性为唯一标准。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和社会各方面对电子文件的需要,建立这样一个“原始性”的新概念是适当和必要的,它将是电子文件转化为电子档案,全面行使“历史记录”和“社会记忆”功能的根据,是电子档案“享有”与纸制档案同样凭证作用和法律效力的基础。

(二)寻找文档管理创新的理论支持。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又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指导文件从其形成到转化为档案直至消亡的整个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主要可概括为: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完整的运动周期;这一整个运动周期因其特点和作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运动阶段;针对各个不同运动阶段的特点,应采用相应的管理方式。文件运动周期理论,是档案学的基本理论,它普遍流行于欧美档案学界。③近几年来,我国有的档案学者开始对这一理论进行宣传介绍和研究工作,逐渐在我国档案学界引起重视。了解和熟悉这一理论,认识和掌握文件转化为档案全过程的规律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作用,对进一步科学地管理好文件和档案有着重要意义。

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告诉我们,从现行文件到档案是一个统一的、前后衔接的过程,将这样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个过程纳入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之中产生文件和档案的一体化管理是理所当然的。所谓一体化,并非去抹煞不同运动阶段文件管理的特点,而是要求在一个统一的系统之内,有统一的控制中心,统一的工作制度,统一的、前后各有特点又互相衔接的工作程序。也就是说对原来相隔在文书和档案两个工作部门,且相对独立,但又有不少具体工作环节互相雷同和重复的两个管理系统,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工作程序上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就能从文件的形成时起对其运动的全过程进行比较全面、有效和统一地控制,既精简了工作程序,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又能避免因现行文件管理不善致使档案部门有可能收集不到系统、完整档案的弊端,提高了案卷质量,达到了以较小的耗费取得较大的效益的目的。

(三)充分了解电子文档管理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向。

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有着截然不同的区别,这就造成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管理的特殊性,并表现出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是信息内容数码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是将文字、图形、图像、影像、声音等信息,按照一定的格式转换为数码或符号,进行存储、传输。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还原后才能知晓。

二是文档管理现代化。这两者的核心问题又是在现行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当文件制成并进入现行阶段,文书工作人员便依据文件运动周期理论和统一的程序、标准将文件信息和有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同时完成对其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并经过计算机的数据处理程序,自动转换成具有档案管理特征的信息资源。然后根据需要自动形成各种形式的,具有检索、统计、编研等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二次档案信息,实现一次输入,多次、多种形式输出的目的,并为下一年初的调整立卷奠定可靠基础。同时,也为档案部门深化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计算机文书处理与档案管理统一系统的建立,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横向信息联系和纵向的深化管理,使档案部门可以及时对每一处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实施标准化监督和业务指导。它保证了文书处理过程和档案标准程序的同步实现,从而大大地减少了的手工管理的重复劳动和工作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是文档处理一体化。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和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及相关设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电子文件归档必须要了解形成电子文件的相应软件和设备。在电子文件设计形成阶段,档案人员就要参与设计,进行指导,使产生的电子文件能按归档要求归档,并能进行统一管理和长期保存;同时还要了解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产生背景、设计思想、数据形式、以及相应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电子文件形成后,在使用过程中,档案人员要参于对其管理,熟知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情况,并进行积累。要及时按档案整理、鉴定的有关要求,对电子文件进行整理、鉴定、归档。否则长时期不过问,相关技术发生了变化,设备陈旧或更新,原来的电子文件,在新的条件下必然读不出来,这样人类活动的真实记录就可能遭受损失。从管理方面看,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之间很难划分出明显的界限。电子文件的形成者,电子档案的管理者,要通力协作,才能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因此,在电子文件时代,文档一体化管理,势在必行。

四是档案信息情报一体化。二十一世纪是电子时代。办公室工作的自动化和文件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人们迫切需要社会信息“资源共享”,于是档案与文件管理的一体化及档案、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更加突出。档案与图书和情报同为社会信息资源,在信息管理上具有许多共同点,所以档案工作与图书工作和情报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也是具有共同基础的。随着人们对档案、文书、图书和情报等综合文献信息需要的日益增长。以及世界范围内要求信息“资源共享”的新趋势,社会要求综合信息实行一体化管理。同时,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也为“两个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技术保证。

五是保管保存技术化。电子档案的保存要比纸质档案保存复杂的多。首先要考虑电子档案可存取性、可用性、可理解性等,这就要求不仅保存电子档案所表述的信息,而且还要保存相应的软硬件技术及背景信息和元数据等。电子档案所依赖的电子计算机发展很快,设备不断更新,软件技术日新月异;其存储载体性能也不甚耐久,磁性存储载体常有退磁、粘连等现象,光盘也有矫变和保护膜遭受划伤等现象。这些都是影响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不利因素,需要电子档案的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并且要有一套整的对策、技术和措施。

三、探索文档管理规范化的路子。

(一)合理舍取,充分借鉴纸制档案的管理标准。

在我国,纸质等载体档案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标准,这些标准是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是在纸质等载体档案管理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下,近十年来才完成的。这些标准的条文,在电子文件归档及电子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只有部分适用,甚至完全不适用。电子档案管理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技术工程,与纸质等载体档案截然不同,所以一开始就充分注意到电子档案的各项管理标准、法规、制度的建立,以防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在形成、使用、归档过程中,遭受损失。但制定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难度很大。因为我们没有这方面的长期实践经验,而电子文件所涉及的技术和设备又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我们只有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用认真研究来弥补我们的实践少、经验不足,同时也可借鉴国际上有关标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地制定出我国有关电子文件及电子档案的管理标准、法规和制度。近年来,我国档案部门和研究机构针对文档管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步摸索出了电子文档管理的“雏形”。制定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针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定义、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收集积累要求、收集方法、电子文件的整理、电子文件的归档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电子文件及相关数据设备的检测、有效性和完整性鉴定、保管期限的划分、电子档案的移交与保管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这就为文档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二)以人为本,锻造复合型文档管理人才资源。

在电子时代,电子档案的实质是技术工程;电子档案管理,实质是一项档案技术工程的管理。“五化”的发展趋势,要求档案专业人员必须成为既能从事现代文书的处理和档案的管理,又能从事档案、图书、情报等综合信息的管理。文档管理管理人员既要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外,要求管理人员既具备档案管理基础知识,熟练地掌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要熟练掌握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数字通信技术等。还要学习文书学、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有关知识。

鼓励和支持文档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含金量”,才能适应文档工作的需要和文档事业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