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情绪心理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04 03:33:35

情绪心理学论文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1

〔关键词〕心理辅导;情绪调节;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02-0019-03

情绪和情绪管理,是近来年心理学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帮助学生“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和压力”。在中小学,随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心理教师设计和开展情绪辅导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情绪、察觉情绪并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情绪调节辅导是情绪辅导中的重要内容。情绪调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开展这一主题的辅导时,一般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对某个场景或故事的讨论,交流产生的情绪,并讨论、学习情绪调节的种种方法。笔者在观课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值得讨论的现象,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调节,还是不调节?

现象:

在一次心理课上,教师讲解了情绪ABC理论后,让学生练习运用“改变想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对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件和情绪进行调节。

有个学生站起来发言说:“上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看到一个小偷正在偷超市里的东西。我一开始很愤怒,但是转念一想:幸亏小偷没有偷我妈妈的钱啊。我就高兴起来了。”

班上的学生哄堂大笑。上课的教师愕然,不知道怎么办好,就让学生坐下去了。听课的教师议论纷纷:“还不如不调节呢。”还有的教师说:“就是呀,这么调整下去,跟阿Q一样嘛!”

思考:

情绪ABC理论是心理学中一个十分著名并得到公认的理论,怎么在这里就出错了?学生之所以会举这个例子,可能是因为在这个例子中,情绪是从负面的情绪“愤怒”转变为正面的情绪“高兴”了,效果很明显;教师之所以不知道如何辅导,可能是因为学生举的这个例子的确运用了“改变想法、改变情绪”的方法,如果不是这个例子涉及到了道德问题(偷窃),这也许是个调整情绪的好例子;听课的教师之所以议论纷纷,可能是觉得学生的情绪是不应该这样调节的,与常理不符,教师应该有所指导。

其实,情绪ABC理论用法没有错,只是用错了地方。因为,进行情绪调节的前提是情绪需要调节。这个现象看上去是情绪ABC理论的运用是否合适的问题,其实是一个“什么样的情绪需要调节”的问题。

哪些情绪是需要调节的?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不合理的需要调节,而不是不愉悦的都需要调节。有些“高兴”的情绪,虽然是让人愉悦的,但如果是报复了别人而产生的,那就是不合理的,有些“悲伤”的情绪,虽然让人不够愉悦,但如果是因为亲人的去世而产生的,那就是合理的;二是强烈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需要调节。范进中举了,原本产生高兴的情绪合情合理,但是范进的高兴情绪太过强烈,如果当时就进行调节的话,可能就不会疯癫;愿望没有实现,人产生悲伤失落的情绪合情合理,但是太过强烈以致抑郁的话,那就是需要调节的。

那么,学生认为偷盗是不对的而产生的愤怒情绪,是否需要调节呢?这明显是合理的,也不是需要调节的情绪。可惜,我们在讲述介绍情绪的影响和调节情绪的必要性时,由于没有讲清楚这个前提,而容易被人诟病:那不就是在培养阿Q吗?其实,情绪辅导要培养的并不是阿Q,相反,阿Q是需要情绪辅导的对象:因为阿Q虽然让自己快乐了,但获得快乐情绪的方法并不合理。

二、指导,还是不指导?

现象:

在情绪调节的指导课上,笔者发现,教师对情绪调节方法的引导,有这样几种做法:

第一种:全盘肯定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调节自己烦恼的方法时,教师都会反馈说:哦,你用这样的方法啊,很不错!

第二种:不置可否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将学生所说的方法写在黑板上,但不进行评价;

第三种:各取所需式——当学生说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建议学生: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第四种:合理选择式——学生一边交流情绪调节的方法,教师一边加以指导,如果有学生提到发泄法,教师提醒学生注意不要造成物品的损坏和人身的伤害;如果有学生提到听音乐,要注意听什么样的音乐……当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总结,提醒学生注意情绪调节方法的使用和场合的选择等原则,比如利己利人原则。

思考:

教师的指导为什么会出现这几种不同的做法?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教师要保持“价值中立”,所以都肯定、或者不予指导;有些教师意识到情绪调节的方法因人而异,所以认为要合理选择,而不作统一要求;也有一些教师认为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究竟哪种指导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更为合适呢?也许我们能从情绪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

根据拉扎勒斯(Lazarus)等的研究,情绪调节有两种应对模型:一种是以问题为中心,也就是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策略,试图改变情境或者去除引起紧张的威胁,如重新定义问题,考虑替代解决方案等。个体面对问题情境时,如果经过努力问题获得解决,就能降低个体的情绪紧张程度或压力。另一种是以情绪为中心,个体为了降低情绪压力采用行为或者认知调节策略,如转移注意力、换个角度看问题。个体主要关注其自身的情绪调节,而不关注实际问题的情况。

哪种类型的情绪调节更有助于心理健康呢?研究发现,过多使用情绪为中心应对的个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而过多使用以问题为中心应对的个体,在任务不可控的情况下,表现出较高的焦虑水平。

依据这个理论,如果把学生常用的情绪调节方法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学生常用的一些方法,例如“大叫”“打枕头”“听音乐”等是一种以情绪为中心的解决办法,更适合于那些个体无法掌控和解决的事件(如考试失利了);而有一些方法,比如“主动道歉”“和××交流”等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解决办法,更适合用于个体能够解决的事件(如和好朋友发生了争执)。

在辅导过程中,教师的确不必强求学生采用哪种情绪调节的方法,但可以根据这样的原则进行指导:当引绪的事件是可以解决的,最好积极面对事件并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解除情绪压力,有助于心理健康;当情绪情境不是自己可以解决的事件时,以情绪为中心应对,通过改变认识或行为而降低情境对情绪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心理健康。

三、“睡觉”,还是“说出来”?

现象:

在一节情绪辅导课上,Z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应对愤怒情绪。Z老师请学生说一说愤怒的时候人们会怎么表达,并且讨论这些表达的方式带来的影响。经过小组讨论以后,学生们分别讲述了小组讨论的意见:

有学生说,有些人用“埋头写字”“心里暗暗诅咒”“面无表情,保持平静”等方法。人们用这些办法的时候,表面看起来是没什么反应,但实际上内心排山倒海啊。

又有学生说,有些人用“摔门而出”“找东西摔”“把键盘按键拔下来”“大叫”“打球”“打人”等方法。这些做法使情绪像雷阵雨一样来得快去得快,愤怒发泄出来就好了。

还有学生说,有些人用“转身离开”“狂吃东西”“睡觉去”这些方法让自己忘记生气的事情,开心起来。

在学生们说出了各种情绪表达方式的影响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式是否能够有助于情绪宣泄、问题解决。最后,教师推荐了一种既有助于表达情绪、又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的讯息”的表达式。

课后,有位教师走上前去,问Z老师:你所推荐的方法有用吗?我觉得有些情绪,说出来并不见得是一种好方法,也许不说出来,比如睡一觉,明天起来问题就没有了;但说出来这种方法,对我们中国人好像蛮难的,而且可能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

思考:

“睡觉”好还是“说出来”好?这个问题不仅涉及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合适的问题,还暴露了另一个问题:情绪和情绪表达尽管在不同文化的背景下有着许多共通性,但也存在着文化差异。

在西方,人们认为情绪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自身感受,重视将行为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情绪体验相联系,认为情绪的存在对个体有着重要的价值,比如痛苦意味着危险的迫近,悲伤意味着需求的未满足,因此每种情绪的出现都是合理并且有价值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则对情绪的认识有着其他约定俗成的认识和态度。比如愤怒有时候在中国的文化中被认为是鲁莽、野蛮的代名词,中国文化提倡面对被侮辱或伤害时要忍耐;焦虑则被认为是积极进取的表现而被鼓励,比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理学家克兰伯格(Klineberg)曾研究中国人的情绪,根据他的观点,中国人相信情绪是“危险的”,为了保持个人健康和维持社会稳定,中国人重视中庸和谐,不鼓吹公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看重情绪的积极方面,他们鼓励情绪体验和表达,帮助人们更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并接受它们;但是在东方文化的背景里,个体表达自己的情绪,主要是为了表达对特定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认同,而不是体现自己此时此刻的内心真实感受。而且,人们要求压抑负面情绪的表达,也压抑对他人的负面情绪,这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因此,作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我们在介绍情绪调节方式的时候,要考虑到调节方法是否被我们所在的文化情境所接受,可以推荐、建议学生们尝试运用并体验这种方式带来的效果,但不必要求学生一定这么做,更要在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讨论、选择、总结出一些有效的、符合中国人习惯的面对情绪的方法。

情绪表达方式不仅存在文化差异,还存在着性别差异,这也需要引起心理教师的关注。在生活实际中,我们也会感觉到,男性和女性在情绪的觉察和表达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研究表明,就言语表情或者面部表情来说,对于不同的情绪,女性均比男性表达得更好,而男性则倾向以肢体语言和行动来表达情绪。在对他人的情绪的察觉方面,女性也比男性更能够、并更擅长准确地解读别人的情绪。在情绪的觉察上,邓丽芳、郑日昌的研究也指出,男生和女生体会到更多的消极情感,他们的情绪表达性明显低于女生。

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实施相关的辅导活动时,要注意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也可以在辅导过程中借助这种性别差异,用女生的敏感带动男生对情绪的察觉与表达,还要在辅导目标上注意不强求男女两性达到同样的水平,在辅导重点上也要注意性别差异的不同。

参考文献:

[1]石丹理. “共创成长路”青少年培育计划概念构架及课程设计手册[M]. 上海:雪林出版社,2007.

[2]乔建中等. 文化和性别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中的作用[J]. 心理科学进展,2002.

[3]樊召锋等. 自动情绪调节:基于社会文化与神经科学的考量[J]. 心理科学进展,2009.

[4]侯瑞鹤等. 情绪调节理论:心理健康角度的考察[J]. 心理科学进展,2006(3).

[5]Edwards D.,Hunt M.H., Meyers J., Grogg K.R.&Jarrett O.,Acceptability and Student Outcomes of a Violence Prevention Cumculum? [J]. The Journal of Primary Prevention. 2005,5.

[6] Ling yan lai., Ethnographic evaluation of Second Step:a violence-prevention curriculum[M]. The universitity of British Columbia, 2001.

[7]刘宣文,梁一波. 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

[8]王滨,李燕. 培养高中学生积极情绪的认知行为干预,中国临床康复[J].2006,10(46).

[9]蒋巧君. 小学生情绪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J]. 教育学报,2005,1(6):69-76.

[10]寇或,徐华女,倪霞玲,唐玲玲,马来祥. 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情绪胜任力的干预研究[J]. 发展心理与教育,2006,(2).

[11]郭德俊,田宝,陈艳玲,周鸿兵. 情绪调节教学模式的理论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5).

[12]刘启刚. 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 吉林大学,2009.

[13]俞国良, 董妍. 情绪对学习不良青少年选择性注意和持续性注意的影响[J]. 心理学报, 2007, 39.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 护士人文修养 情绪智力教育 实施策略

首位研究人文关怀的护理学家Leininger提出人文关怀是人的本质需求和自然属性,是护理的本质和重心,主张护理关怀中融入对人的文化和信仰、态度等方面的了解[1]。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实施关怀时,要了解患者的处境和焦虑;Watson[2]定义“护理人文关怀”,提出十大人性关怀要素,包括培养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和敏感,以及增加积极和消极情感的表达,人际交往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身心环境等。其中对情感的把握,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敏感和人际沟通都是情绪智力的主要内容。显然在护士了解人文关怀的内涵、如何实施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后,必然对护士的情绪智力产生积极和良好影响。

1.人文与情绪智力

1.1与人文相关概念有人文科学、人文修养、人文关怀等,这些概念相互包含、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其中人文修养的概念和内涵主要包括人文的思想、知识、技能和精神、心理素质等,而人文关怀既是一种思想又是一种能力。随着人类对“健康”概念的认知变化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逐渐由以疾病为中心发展为“人的健康为中心”,这些观念的转变需要护士融知识与人文修养于一体。人文修养综合素养因人而异,对人文精神有较好的领悟需要护士具备较高的情商。李筱芹等[3]研究发现情绪智力越高的护士面对压力时,越多使用积极应对方式,并能减轻和释放自己的压力。

1.2护士要提高人文修养,离不开对人文知识的学习、人文技能的掌握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护士在关心、鼓励和帮助病人时,能够识别病人的情绪和情感,并使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对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促进护患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4]。能够在护患关系中了解到自己的内在关爱情感,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特征就是情绪智力。重视人文教育中护生情绪智力的培养,促进护患关系由技术型向人文型转变,对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人文理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1.3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是护士照护和关怀患者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包括关怀体验和行为两种能力。张锦玉等在研究中发现本科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情绪智力具有相关性,其中在人文关怀能力的三个维度中,满足患者基本需求能力、健康教育、灌输信念和希望与情绪智力相关性最高[5],情绪智力高的护理本科生满足以上三个维度的能力超过情绪智力低的学生。

2.情绪智力

2.1情绪智力的正式概念及结构

“情绪智力”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耶鲁大学P.Salovey&J.D.Mayer,进行了定义:情绪智力是一种情绪信息加工的能力,包括准确评价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和调控情绪的能力[6]。而后经过多次修改后提出沿用至今的定义,即情绪智力是一种能够认识情绪、利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情绪识别认知活动的能力[7]。认为情绪智力是以整体方式进行横跨认知系统和情绪系统的操作[8]。戈尔曼于1995年提出情绪智力包括认识、控制、激励自己情绪的能力、识别别人情绪的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9]。

国外情绪智力的结构模型主要有三种:分别是P.Salovey&J.D.Mayer的能力模型、戈尔曼的混合模型理论和巴昂的理论模型[10]。

2.2护士心理现状及护生情绪智力现状

2.2.1护士心理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护士工作环境的复杂性,身心耗竭状态的护士比例比其他医务工作者高,日本一医院调查433名护士处于耗竭状态的高达25%以上[11]。国内护士群体中抑郁情绪发生率高达38%,护士在身心耗竭的状态下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理解他人情绪能力等能力会下降[12],不仅影响护士工作质量,还会影响病人的情绪,给护患关系带来负面影响。Wagner等[13]研究证实病人的满意度与医护人员情商分数有着密切关系,Joan[14]认为与患者密切接触时掌握沟通技巧,可以增进护患关系和提高护患的情商水平。

2.2.2护生的情绪智力现状。 护理学生作为护士的后备力量,情绪智力将影响今后护理工作的质量。国内研究表明,护生的情绪智力水平受到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城乡等因素的影响。 2011年廖晓春[15]对不同学历层次的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总体得分呈正态分布,总体水平不高,不同层次总分比较得出护理专业学生的情绪智力专科护生大于本科护生,本科护生大于中专护生,其中情绪运用能力方面得分最低。2013年张小青等[16]对护生情绪智力现状再次进行分析,得出情绪智力总分高低受到家庭、学历层次、年级、学生干部等因素的影响,总体水平有待提高。国内外许多护理专家都认识到在以患者满意度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今天,在校护生情商培养尤为重要,在重视护理人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期望提高护生情绪智力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

3.护士人文修养教学与情绪智力培养的结合

《护士人文修养》是一门针对提高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和修养的课程,是护理人文素质教育的导入课,在培养护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到核心和引导作用[17]。当前“加强人文精神”是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让人文渗透到护理专业中,人文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的结合,加强对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已经在护理教育界成为共识。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18],因此我们特别重视该课程教学过程,由于该课程将护理相关人文课程如美学、礼仪、人际沟通等进行整合,结合教材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灵活多变、教学内容上注重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虽然人文课程在很多院校均有开展,教学内容和学时不免有所出入,但基本教学目标还是比较相似的。

3.1 教学目标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目标主要是教育护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护士,如何处理与患者、同事间的关系[19],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了解护士承担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知识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修养,培养学生对自身的认知能力、对他人的人文关怀能力和情绪控制力等情感。

3.1.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人文修养有关概念、护士审美素质、人际关系策略、人际沟通技巧和护理礼仪等主要内容。

3.1.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掌握人文修养有关概念、护士审美素质、人际关系策略、人际沟通技巧和护理礼仪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健康心理和良好沟通能力。

3.1.3情感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教学法和PBL教学方式探讨学习课程内容。对于绪论和人际关系这些章节,采用现在网络和媒体报道过的典型案例和学生身边的事情。人际沟通章节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通过观看录像、课堂讲授常用的沟通技巧等学习护患沟通技巧,实验课上以情景剧形式让护生分别扮演病人及病人家属、护士,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将每幕剧情生动表现出来。学生切身体会每个角色心理的变化,扮演病人时感受到病人身体和心理的不适,充分理解护患沟通的真正内涵,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理解他人情绪等情绪智力培养与提高。

3.2教学过程

《护士人文修养》教学过程主要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其中理论课程22节,实验课程计划学时10学时,分组教学后实际是30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程相结合。为保证实验课的质量,两种教学之间没有严格界限。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①人文基本知识:人文相关概念、人文关怀能力、科学与人文关系等;②社会学基础知识:护士主要社会工作范围、对象等;东西方文化与护理文化;③美学基础、护士审美修养、人际交往理论、护患沟通、护士礼仪规范等。

实验课程主要包括:①护士仪容修饰(包括对护士着装要求,面部肌肤保养、化淡妆和微笑的艺术);②护士体态礼仪训练(包括站姿、坐姿、行姿、下蹲拾物、推车、端盘、持病历夹)等基本姿势的美学要求;③实践演练(让学生分角色练习特殊情境下的沟通技巧及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剧)。

4.结语

从以上内容可得出对护生提高人文素质和培养情绪智力完全不冲突,在该课程中融入情绪智力教育,使学生不仅学会为人处世,还能促进护生人文技能和人文知识掌握。同时从该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该课程能强化学生人文知识,培养人文技能并结合学生个人情绪智力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领悟人文修养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本研究希望以情绪智力为中心,探讨护士人文修养对护生情绪智力的影响,对其他护理人文课程在共同提高护生综合素质方面提供借鉴和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Leininger M . Caring : An essential human need[M]. Thorpfare,NJ: Charles B,Slack, 1981:24.

[2]Watson J.Nursing: 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caring[M].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 1979:254

[3]李筱芹,胡红娟. 护士情绪智力与工作压力的相关性研究调查[J].护理研究,2011(9): 2370-2372.

[4]杨辉,宋丽萍等. 护士情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7,21(1):194-196.

[5]张锦玉,姚萍等. 中医护理本科生人文关怀能力与情绪智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3)179-182.

[6]Salover P, Mayer J 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185-211.

[7]竺培梁. 情绪智力的概念、结构和测量[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1):38-43.

[8]Mayer J D, Salovey P &Caruso D R .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s Zeitgeist, as personality and as standard intelligenc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Jossey-Bass,2000.92-117.

[9]Goleman D.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tam Books,1995.

[10]王静.大学生情绪智力、人际关系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14:1-64.

[11]Cole A . Stress high anxiety[J]. Nurs Times[J].1992,88(12):26-29.

[12]郑洁英.影响护士“情商”因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2,2(2):43-45.

[13]Wagner P J. Moseley G C. Physicians’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J].Fam Med, 2002,34(10):750-754.

[14]JoanM.Innovative leadership throu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J].Nursing Management,2003,34(10):30.

[15]廖晓春. 护理专业学生情绪智力现状及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3):214-215.

[16]张小青,刘桂萍,潘玲. 护生情绪智力现状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3,11(6):1716-1717.

[17]陈瑜,翟惠敏等. 《护士人文修养》课程特色与改革实践[J].南方医学教育,2009(3):21-22.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及特征

(一)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情绪是一个人面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时,产生的一种主观态度体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本身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在情绪上容易受到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友情、爱情等方面的困扰,从而影响自身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和复旦大学投毒案,均是因大学同学之间的琐事而酿成的惨案,也使得社会各界开始愈发关注大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工作。另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思维迟缓、意志力减退、认知功能受损等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甚至会降低身体免疫力,从而诱发各类疾病。科学的情绪管理,有助于大学生保持身心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对自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面对挫折和失败不气馁,不迁怒他人,勇敢地站起来,带着积极、愉悦的心情奋发向前。

(二)大学生情绪管理现状及特征。1.大学生情绪影响因素较多。影响大学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可以说是非常之多,常见的如家庭因素、人际关系与沟通、异往、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课程学习等。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如果学生不能够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反过来影响到自己的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以及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影响其情绪的重要因素。许多大学生在初、高中时期,习惯了学校和家庭的高压约束,一旦迈进大学之后,缺少了严格管理,自我管理能力又不强,容易迷失自我,在学习上消极懒散,终日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无法自拔。2.大学生情绪特点多样。大学生在年龄段上正处于敏感的青春期阶段,其情绪特征丰富多样。唐子璐(2019)等人针对某高校的19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重点探讨了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其中,有54%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清晰地识别到情绪的波动状态以及变化情况,有47%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压抑型,有53%的学生在调查问卷中认为自己的情绪属于多愁善感型,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属于冲动型的情绪;还有约3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情绪兼有上述几种类型。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生群体的情绪特点丰富多样,类型不一,而且还不排除少部分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特点,这些情况无疑都会给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增加困难。3.大学生情绪处理方式单一。我国在校大学生,尤其是一、二年级的新生,其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简单,多数情况下都是局限于班级和校内的同学,或者是以前的同学和朋友。因此在情绪处理方面,其方式也略显单一。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多数男生在遇到情绪上的困扰时,会通过游戏或者体育运动来发泄情绪,而女大学生则会选择和闺蜜或家人倾诉,也有人会选择投入到自己的爱好中去,转移注意力。此外,有不少大学生会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处理情绪,即对问题置之不理,被动地任其自生自灭。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大学生会选择向心理导师求助或者向健康中心寻求心理疏导。由此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处理个人情绪方面的问题和隐患。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

(一)团体辅导的概念。团体辅导也被称之为团体心理咨询服务,它是一种以团体为基础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工作。团体辅导通常被看作是心理咨询的一个衍生概念,它以心理学理论为核心基础,借助于团队中不同成员彼此之间的交际作用和人际关系,让学员能够在日常交往中达到学习、沟通、反省和接纳自己的目的,从而增强学员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班会、小组交流、专题讲座等都可以看作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形式,此外还有座谈会、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等。本文所探讨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队辅导,主要是指结合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行为理论以及社会学习理论等,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普及性、探索性和体验性的特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有着普遍的应用。然而,由于传统的团体辅导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并且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团体辅导的最终目标,其辅导效果往往不能满足一些高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并不仅仅是摆脱各种心理问题,它以探索人的情感体验和积极情绪为导向,重在提高人的智慧、乐观、宽恕、爱等积极心理情绪和行为表现,从而有效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健康心理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事前辅导和预防而并非事后辅导的手段,以欣赏和开放的眼光帮助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潜能,从而在根本上杜绝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中的作用。1.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和目标。积极心理学理论通过乐观、欣赏、开放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人的潜力,重点在于提高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从而使人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在针对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让学生在分享中获得快乐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这和新时代对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目标是相吻合的,同时也可以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教学指导。2.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理论依据。对于个人而言,积极的心理因素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内驱力,这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不同形式的心理教育主要包括分享快乐、发扬正能量、播撒阳光和传递幸福等途径。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方法同样也是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通过创建情境、亲身体验、参与互动、心理辅导、心理激励、心理暗示等手段,全面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情绪,让学生能够在自我调整中找到最合理的情绪调整和情绪管理方法。3.积极心理学为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提供科学模式。团体辅导要结合大学生的具体特征来设置不同的模式,同时也要充分表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思想。积极心理学是以培养人的积极心理机能为核心目标,以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内容,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活力。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不仅丰富了团体辅导的内容和模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提高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发挥积极健康的情绪,从而促进了团体辅导的实效性,满足学生用积极态度去完成积极人生的教育目标。

三、积极心理学在情绪管理团体辅导活动中的应用对策

(一)树立“培养个体积极心态”的指导理念。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疾病和弱点的特征,转而重点关注人的心态健康和优秀品质,从关注点上来讲更富有积极意义。因此,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实践工作,也应当重视对学生积极心态的培养,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得学生体验幸福和美好的情绪,从而实现学生对于幸福感、快乐感、满足感等积极情绪的切实感受。另外,团体辅导还应当教会学生合理调控情绪的常用方法,让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到不同的情绪波动状态,熟练掌握控制情绪的技巧,从而养成积极的品质,素质健康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团体辅导应注意结合不同学生的情绪特点。团体辅导对于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干预,应当有别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而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进而妨碍团体辅导的成效。在具体的团体辅导工作中,首先应当了解和接纳团体成员中已有的情绪管理机制。例如,有的大学生在团体交流中表现出对就业的焦虑情绪,辅导者应当了解这种情绪的深层原因,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明白一味的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辅导者再借助于积极心理学中的乐观、积极等理念灌输,帮助学生客观、自主地分析自身优势和潜力,将焦虑的情绪转化为对加强自身就业能力的培养上,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较少焦虑情绪。

(三)制定严密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制定,除了要结合学生情绪特点之外,还需要围绕着情绪的积极认知、情绪的识别体察、情绪的合理表达、情绪的宣泄为单元主题,制定严密的目标和流程,然后按计划定期开展辅导。例如:情绪的积极认知单元,首先明确目的,旨在让学生客观分辨出积极和消极情绪,学会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问题,从而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为了强化团体辅导的效果,可以采用活动的形式:第一,让学生将最近自己被情绪困扰的一件事写在纸上,折成条放在事先准备的盒子里;第二,再以抽签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抽出一张,通过自己对积极认知的理解,分析所抽到纸条上的问题所包含的消极认知和消极情绪,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对大学生进行问题测试后,可以将有共性的学生构建成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系,促使学生在交流中观察他人、自我体验和自我认知,改善个体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团体中找到被人接纳的感觉,找到彼此共同话题和爱好,通过分享发现“与我类似”的平衡点,达到放松情绪和管理情绪的目标。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其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身心健康发展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团体辅导,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同时结合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征,以团体活动的形式制定辅导方案,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团体氛围中把负面情绪释放出来,客观地认知自我,掌握熟练的情绪管理技巧,最终提高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剑虹.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辅导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2):78~80

[2]唐子璐,万柳辛,庄静等.大学生情绪管理影响因素及改进策略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17):38~39

[3]陈瑜,杨文娇,王晶等.学生的情绪管理课程在医学生情绪智力干预中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1:61~62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情绪智力;情绪智力理论;学院派;实务派;研究方法

一、情绪智力概念的界定及探讨

情绪智力(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个词是德国人Barbara Leuner(1966)首先提出的[1]。1986年柏尼(W. P. Payne) 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2]。而将情绪智力作为理论概念正式提出的却是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维(P.Salovey)和新罕布尔大学的梅耶(J.Mayer),1989--1990年,他们连续发表两篇学术论文,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将情绪智力定义为:“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 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3]。在他们提出情绪智力的概念之后,围绕情绪智力概念的讨论日渐激烈,其中最出名的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oleman,他于1995年在《情绪智力:为什么它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自身感受,控制冲动和恼怒,理智处事,面对考验时保持平静和乐观心态的能力。此外,与现在的情绪智力相提并论的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EQ)概念则是由巴昂于1988 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的[4]。2000 年,他主编了《情绪智力手册》( the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全面介绍了情绪智力的研究情况,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它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5]。

自从情绪智力于1996年传入中国以来,学者们纷纷给情绪智力下定义,如许远理将情绪智力定义为“感知与体验、描述与评价、调节与控制内省情绪、人际情绪、生态情绪的能力”[6]。陈家耀则进一步提出用情志力一词来概括有关情绪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活动的支持、导向和动力作用等心理活动。情志力的内涵是意向, 其外延, 从成分来说有情绪、意志和个性[7]。徐小燕、张进辅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人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影响其成功与否的非认知性心理能力,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情绪评价能力、情绪适应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情绪表现能力等五种因素,它们又分为若干次级因素成分”[8]。这些概念均从不同的维度对情绪智力做了概括,但现存的问题是学界对情绪智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这与对情绪智力在国外的术语“emotional Intelligence”中emotion一词到底该如何理解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还与对其外延和内涵的恰当界定联系紧密。因此,如何给情绪智力一个恰倒好处的概念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一)情绪智力的学院派理论及结构

以Mayer和Salovey 为主导的学院派,将情绪智力纳入智力的家族并坚持科学量化的道路[9],学院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能力模型取向[10],能力模型是指能力的情绪智力,即反映了直接与标准智力定义相关的、人的实际心理能力[11]。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首次正式使用情绪智力这一概念描述影响成功的情绪特征,他们认为情绪智力是一种加工情绪信息的能力,它包括准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恰当地表达情绪,以及适应性地调控情绪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情绪智力结构的三因素能力模型。但此时情绪智力定义以及结构的划分都是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没有实证基础。后来,他们分别于1997年、1999年、2000年对情绪智力的定义及结构进行修订,最终将情绪智力界定为一种连接认知与情绪的心理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其结构的四个维度[12]。这四个维度从最基本的情绪感知和表达能力开始,到情绪管理调控能力为止,是按照每种能力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具体内容为:

1.情绪的感知、表达能力:指从自己的生理状态、情感体验和思想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以及从他人、艺术活动、语言中辨认和表达情绪的能力。

2.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即促进认知行为,使问题解决、推理、决策和创造性行为更为有效的能力,包括情绪对思维的引导;情绪对信息注意方向的影响;心境的起伏对思维的影响;情绪状态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等多方面的能力。

3.对情绪的理解、分析能力:指认识情绪体验与语言表达之间关系的能力;理解情绪所传送意义的能力;理解复杂心情的能力;认识情绪转换的可能性及原因的能力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使用特定的词语来命名情绪并能有效的辨别它们之间的关系。该能力是“最具有认知意味的”。

4.情绪管理调控能力: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判断并成熟地进入或离开某种情绪的能力;觉察与自己和他人有关的情绪的能力,调节与别人的情绪之间的关系等。

(二)情绪智力的实务派理论及结构

以Goleman和Bar-on为代表的实务派将预测成功作为向导,试图在传统智力以外找到能够预测成功的所有重要因素[9]。实务派对情绪智力的研究采用的是混合模型研究取向[10], 混合模型是指特质的情绪智力,属于人格范围。即给情绪智力列出了一组人格特点菜单,如“同情、动机、坚持性、温情和社会技能”,我们将这理论及结构称为“混合模型”[11]。

1.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1995年,Goleman在畅销书《情绪智力》中将情绪智力定义为了解情绪、管理情绪、自我动机、认知他人情绪、处理关系的能力[13]。他认为情绪智力在帮助个体取得成功上起的作用比智力的作用大,并且情绪智力可以通过经验和训练得到明显的提高。1998年,他在1995年情绪智力定义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5因素情绪智力理论结构[14]。这个结构共包括5个因素,25种能力。后来他又结合了Richard Boyatzis等人的研究把这5个因素25种能力精炼成4个因素20种能力,它们分别是自我觉知(包括情绪觉知能力、正确的自我评估、自信),自我管理(包括自控能力、信用度、责任心、适应能力、成就动机、主动性),社会觉知(包括移情、对团体情绪的觉知、服务倾向性)和社交技巧(包括帮助他人发展、领导能力、影响力、沟通能力、革新能力、协调能力、凝聚力、协作能力)。

2.Bar-on 的情绪智力理论及结构

Bar-on于1997年提出情绪智力的定义,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他认为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人的整个心理健康[15]。Bar-on提出,情绪智力由个体内部成分、人际成分、适应性成分、压力管理成分、一般心境成分等五大主成分构成,其中,个体内部成分包含情绪自我觉察、自信、自我尊重、自我实现和独立性五种相关能力;人际成分包含共情、社会责任感和人际关系三种相关能力;适应性成分包含现实检验、问题解决和灵活性三种相关能力;压力管理成分包含压力承受和冲动控制两种相关能力;一般心境成分包含幸福感和乐观主义两种相关成分。这样,由五大主成分和15种相关能力组成了情绪智力系统[16]。Bar-on认为这15种能力是情绪智力最稳定、最有效的成分,对个体总的情绪幸福和应对生活的能力起决定作用。

转贴于 三、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与测量

(一)情绪智力的研究方法

在情绪智力研究开展的早期,曾出现过只强调经验范式而缺乏实证研究的现象。随着情绪智力研究地逐步深入,其研究方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如罗森塔尔设计的了用来衡量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非言语敏感测验(简称PONS);Walter Mischel设计出果汁软糖实验来分析控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水平对将来成功的影响;Seligman塞利格曼根据这种观点设计了乐观态度测验,进而将这项测验应用于人才的选拔。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情绪智力”倍受关注。其始创人Picard教授认为,要使计算机真正智能化,适合人的需要并能自然地与人互动,就必须使它们具备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即人工智能要具备被称作“情绪智力”的东西[17]。虽然情绪智力的人工智能研究刚起步,但已显示出令人兴奋的前景。情绪智力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前沿性另人欣慰,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重定性研究而轻定量分析。

(二)情绪智力的测量

1.Schutle的EIS量表

情绪智力量表(EIS)是Schutle等人根据Salovey和Mayer(1990)的情绪智力模型开发的一份自陈问卷。它共有33项,可用于评估人们对自己以及他人情绪的感知、理解、表达、控制和管理利用的能力。此量表的高分者通常更为积极、更能克制冲动、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更好地恢复、较少的情感障碍和抑郁、更富有同情心、更能自我监控。

2.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

该量表是Mayer等人于1998 年编制的, 1999 年他们又发表该量表的修订版[12]。该量表是能力测验而非自陈测验。该量表以行为表现为基础,测量被试觉察情绪、鉴别情绪、理解情绪和控制情绪。它包括的四个维度十二项任务分别是:感知情绪(4项任务)、同化情绪(2项任务)、理解情绪(4项任务)和控制自我情绪(2项任务)。该量表有整体评分和专家评分两种评分方法。此量表的结构效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都很高, 尚无预测效度的报告。修订版与旧版的不同之处在于,旧版把多数人一致性作为正确答案的指标,修订版则把专家打分作为评判的标准。为了再次改进修订后的MEIS,Mayer、Salovey及Caruso等人又编制出了MSCEIT V1.0 和MSCEIT V2.0。MSCEIT是一个基础能力量表,共有141 个自陈项目,适用于17 岁以上的人群。该量表旨在测量人们执行任务、解决情绪问题的质量和程度,而不是依赖个人对自己情绪技能的主观评估来计分。

3.情绪智力调查表(ECI)

该量表是Goleman等人根据Goleman1998年提出的精练后的情绪智力模型编制的,它可以测量该模型提到的4个因素20种能力。该量表有很高的内容效度,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关此量表的预测效度的研究。ECI包含了Goleman情绪智力模型的所有内容,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情绪智力评价工具。该量表的使用要求也较严格,使用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合格后方能对施测结果给予正确解释与指导。ECI可以全方位评估个人和团体的情绪能力。

4.情商问卷(EQI)

EQI也叫《Bar-on情商量表》,它是Bar-on于1997年编制并出版的量表。该量表是国际上著名的心理量表之一。它包括5个主成分量表(其中包含15个分量表)和2个效度量表,共133个题目。其中主成分量表有:内省量表、人际量表、适应性量表、压力处理量表、总体情绪量表。效度量表则分别是乐观印象和悲观印象。EQI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聚合效度和区分效度[18]。该量表出版后,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目前已被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人格、学习能力等多种领域,被共认为是第一个标准化的情绪智力量表[19][20][21]。

5.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

WPQei用来测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它以情绪智力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包括七个成分:创新,自我意识,直觉,情绪,动机,移情,社会技能。共有84个题项。员工在工作中可以把量表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结合起来,有目的的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量表之外,我国已有学者将Darwin B. Nelson 和Gary R. Low 两位博士于1998 年编制的情绪技能问卷翻译和修订成中文版并投入试运行[22]。

三、小结

随着情绪智力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情绪智力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应用上将进一步深入,Bar-on宣称:“EQ时代已经开始了”[9]。情绪智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毕竟对情绪智力正式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学界如何才能给情绪智力一个统一的概念?到底是学院派的能力模型理论更有说服力,还是实务派的混合模型理论更好,抑或二者相结合的为最佳,再或还有其他的理论模型有待发现?如何培养和提高情绪智力?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对情绪智力的定义、理论、结构、研究方法、测量方法、应用进行探究。同时对情绪智力研究可能会呈现的趋势进行展望和预测:情绪智力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将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不断发展,情绪智力量表的社会实用性研究将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学者专家们将研究形成中国自己本土化的情绪智力理论及量表。

参考文献:

[1]曾性初:《情志与情商》,《教育研究》1999.3.

[2]Payne ,W. L. A study of emotion : developing emotional intelligence ;self - integration ; relating to fear ,pain and desire. Dissertation Ab2stracts International , 1986 , 47 , (01) ,203A.

[3]Salovey, P. , &M ayer, J. D. (1990). Emotional intelligence. 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Personality , 9, 185- 211.

[4]Bar-On,R. The development of an operational concept of psycho2logical well - being.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hodes Uni2versity ,South Africa. 1988.

[5] Bar-On,R. &Parker J . D. A. Handbook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Theory , Development , Assessment , and Application at Home , School and in the Workplace [M] .San Francisco , CA : Jossery-Bass. 2000.

[7]许远理. 元情绪在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育中的功能[J ] . 教育探索, 2001,9.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情绪;认知;拓展与构建理论;心境一致性;体育运动心理学

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随着认知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以及对情绪状态诱发及控制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不只是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内容, 而是引入情绪这一重要的影响变量,探讨情绪与认知的交互作用,这就使得情绪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呈现出交叉研究趋势,这一发展趋势又拓宽了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在体育运动中,情绪伴随着整个运动过程,影响着运动的感知、记忆、思维、注意、技能的学习以及动作的完成。情绪已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这一现象已引起广大运动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但当前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中对情绪问题的研究范围较窄,主流研究一直局限在两个问题上:在竞技运动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赛前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上;在锻炼心理学中,研究集中在运动锻炼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上[ 1 ] 。在竞技领域中,运动员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的产生往往都伴随着消极的认知,影响运动员的竞赛成绩,这已是不争的事实。赛前、赛中能否把运动员的情绪调节到最佳竞技心理状态,这已是每一位运动员和教练员都渴望和追求的一种参赛心理状态,也是运动员技战术水平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心理保证。目前运动心理学家为了降低运动员赛前的高度紧张焦虑情绪,正在总结体育运动中的认知干预技术,如“表象训练”,“应激接种训练”,“认知控制技术”等[ 2 ] ,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优化)运动员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其运动成绩。

在当前国外更注重积极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现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和情绪评定方面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情绪对于认知影响的研究近年来才见零星的相关报道。笔者运用文献资料和归纳分析法,综合论述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的相关理论、测评方法及研究现状,为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开展情绪对知—行的研究和为运动员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模式提供理论参考。

1 情绪对认知影响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1. 1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 fredrickson认为暂时的积极情绪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身体、社会资源产生持久的作用,会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扩展个体的应对资源,对个体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fredrickson 曾来形象地展示“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的作用过程,他特别提到, 这一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每一次的积极情绪体验都会使个体原来的思想或行为模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3 ] 。积极情绪对注意力、认知和行为有扩展作用, 能够拓宽感知、思维和瞬时思维活动范围。由此他还推断出一个限制假设, 就是消极情绪可以限制这些范围[ 4 ] 。b a rba ra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 b ranigan验证了积极情绪扩展和建设理论,积极情绪下的被试想要做的事情多于消极情绪的被试,中性情绪的被试也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体验到积极情绪的被试更愿意参加户外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游戏和社会性活动。而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人则表现出愿望减少并伴随或求助于他人愿望的增加[ 4 ] 。李淑娜的研究验证了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消极情绪则起阻碍作用[ 5 ] .卢家楣、贺雯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低状态焦虑的个体在创造力的流畅性和变通性上好于高状态焦虑的个体(低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放松、愉悦、积极的,而高状态焦虑的个体情绪表现大多为紧张、消极的) [ 6 ] 。目前大1. 1. 2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强调了积极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行为的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多集中于运动员赛前焦虑调节问题的研究,往往忽视了对积极情绪这一人类积极品质培养的研究。那么积极情绪在体育运动中能起到多大作用,是否能够促进运动记忆和技能的掌握。巫会朋、张翼等曾对某学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跨栏课实施积极情绪培养的教学手段,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技评成绩、及格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7 ] ,这说明积极情绪对于技能的掌握有积极作用,可以将培养积极情绪的教学手段融入体育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刘晓茹、丹认为运动成绩较优组的运动员赛前焦虑水平较低, 自信心最高[ 8 ]。比尔·摩根曾提出了优秀运动员心理剖面图,强调了优秀运动员的活力水平高于常模水平。目前,在竞技领域,大多研究都是将成绩作为因变量,将运动认知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较少对运动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进行研究。

此外,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情绪与运动中的积极情绪的差异,惯常的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是否对运动感知觉、运动思维、运动记忆等运动认知有正迁移,运动员在运动中的积极情绪对非操作技能学习的认知过程是否也存在积极作用,这些都是以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1.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1. 2. 1 心境一致性理论 心境一致性理论是指个体对事件进行信息编码、加工时与当时情绪相联系,当下次再出现某种情绪时会有选择性地回忆起与之相一致的信息。其中包括与当前情绪相一致的信息容易得到更多的认知加工;回忆时对与当时情绪相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提取出来。

联想网络模型: bower提出的联想网络模型认为,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伤等)是以节点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系统中的,相关事物通过节点相联系。当某个情绪节点被触发后,与之联结的相关网络将被激活。相关网络包括相应的生理、行为反应,相关主题及相应的情绪事件。当快乐情绪节点被激活时,相应的网络也随之激活,包括快乐情绪的生理、行为反应,并且更倾向于加工或回忆起愉快事件。毛浩然认为处于积极情绪的个体能相对有效地记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词汇[ 9 ]。李芳在研究初中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时,发现此效应显著,正性情绪促进学生对正性材料的记忆,负性情绪促进学生对负性材料的记忆[ 10 ]。刘新学、张福娟在研究中指出,品行障碍青少年被试(工读生)在实验中表现出对于攻击与愤怒词汇的反应偏向[ 11 ]。高鹏程、黄敏儿认为对快乐或威胁信息的关注和加工与个体特质焦虑水平有关,低特质焦虑的被试无论在紧张和平静状态下都对快乐信息敏感,高特质焦虑被试在平静和焦虑情境下对威胁信息更敏感,并且不易转移。但没有对愉快情绪下不同特质焦虑水平的被试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 12 ]。对于这些与模型不一致的效应该模型无法解释原因,但由此模型可以看出,通过诱发积极情绪状态可以避免个体对消极情绪事件的加工与回忆。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 : schwarz和clore认为情绪一致性之所以存在是由于个体做出评价时依据当前的情绪状态,而当个体意识到情绪源时,这种情绪一致性消失。该模型指出当个体无法意识到情绪源时,情绪才会影响个体的认知。

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下,对当前信息易做出相应的积极反应;个体在消极情绪体验下,则易做出消极反应。此外在积极情绪下个体将情境判断为有困难、有威胁的,个体会采取局部的精细加工,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而积极情绪下个体会认为当前情境是安全的,会采取自上而下的简单的启发式加工。高妍春[ 13 ]和庄锦英[ 14 ]的研究都为该模型提供了证据,由于局部的精细加工方式导致消极情绪的个体产生较少的错误记忆。该模型对情绪如何影响认知做出了解释,但无法解释那些在实验中通过电影、音乐、图片所诱绪状态等方法下,那些能够意识到情绪源的个体产生的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原因。此外,该模型只交代了情绪对个体认知反应的影响,忽视了情绪在注意、编码、回忆等方面的情绪一致性效应。

情绪浸润模型(a im) :情绪浸润是指在个体学习、记忆、注意和联想等一系列认知过程中,情绪有选择性的影响甚至成为信息加工的一部分,使得加工结果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该理论将人的加工策略分为四种: ①直接进入策略:该策略主要依靠已存贮的知识经验进行认知加工,用于那些低个体相关,熟悉的或者没有情绪、兴趣等其他要求的认知任务。②动机驱动的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规定了认知目标,不仅要求准确的动机,还包括具体目标控制和导引的信息搜索与判断过程。③启发式策略:该策略用于那些相对简单,低关联性,缺乏与任务相关知识经验,无明确认知目标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容易受到一些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如当时的情绪。

此种策略下情绪浸润容易发生。④冗繁加工策略:该策略用于相对复杂的,需要动用大量资源,但动机目标不明确的具有建构性的任务。这种策略下也容易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

a im模型将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发生根据不同加工策略进行了区分,指出了情绪一致性产生的条件。可以对那些并未产生情绪一致性效应和无法证明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的研究做出解释,可能是由于认知任务相对简单而采取了直接进入策略.但该模型并未指明情绪对认知加工的具体影响过程。

1. 2. 2 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从心境一致性理论得到一些启发,如情绪、信息等价模型(aa i)告诉我们,在运动训练竞赛中,教练员要指导运动员识别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样运动员的情绪调控方法才有实用性和针对性。如果积极情绪促进运动记忆,那么错误的运动记忆是否也会增多。人在消极情绪下会给予消极信息更多关注,并且回忆出与消极情绪一致的事件,而积极情绪恰好相反。那么如果运动员在赛前处于消极情绪时,可能会回忆起以往失败的情境,而积极情绪会让被试回忆起更多的成功场景,会提高运动员赛前的自信水平。目前,我国运动心理学家运用音乐调节法调整运动员的赛前情绪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音乐对于人们的身心有极大影响,其原理主要是音乐的和谐与共振引起机体的相应反应。不同音调、不同旋律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 15 ] 。曾有人做了一项研究,观察音乐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准备的作用,在比赛前系统地向159名举重、柔道和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播放三种具有心理调节作用的功能音乐:诱导性音乐、松弛性音乐和动员性音乐,结果发现,这些音乐能使运动员有效地控制赛前的紧张,间接地对他们进行了心理暗示以取得比赛的胜利[ 15 ]。当前对运动员赛前情绪过度紧张进行调节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是表象调节法:

赛前运动员在脑中清晰地重现自己过去获得成功时的最佳表现,体验当时的自我感觉和情绪状态,以增强信心,提高运动成绩。这种方法也是符合心境一致性理论的,但为什么最优秀的运动员即使采用过这样的方法训练,在 赛中也收不到较好的效果呢? 我们在这方面的实证性研究较少,理论性研究较多。心境一致性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在平时训练和竞赛中对运动员最佳表现不能只关注运动员当时完成动作的整体感受过程,而是同时必须要注意运动员当时处在的环境,如果我们在平时表象训练时能把当时的环境呈现给运动员,这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唤醒、诱导是逼真的和可控的,因为按照情绪一致性理论的观点,在表象训练时如果是生动、切合实际的,并包含适合的情绪时,它往往是最有效的。

2 积极情绪对认知过程影响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情绪的诱发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1. 1 情绪的诱发方法 随着对情绪诱发的方法逐渐成熟,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多采用实验法。实验室情绪诱发的方法一般有: ①图片诱绪。黎志华[ 16 ]、郑希付[ 17, 18 ]

在相关研究中采用了图片诱发的方法,并且郑希付发现图片的诱发效果好于词语的诱发效果[ 18 ]。②电影片段、音乐诱绪。李淑娜[ 5 ]、李芳[ 10 ]、barbara l. fredrickson和christinebranigan[ 4 ]都通过播放喜剧、悲剧诱发相应情绪,贾静和刘昌也采取了电影诱发方式研究情绪的生理活动[ 19 ]。高妍春在研究采用了音乐诱发的方式[ 13 ] ,而毛浩然采取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的方法诱绪[ 9 ] 。③词语、阅读材料诱绪。词语诱发主要是通过呈现正性、负性词语使个体产生相应情绪。

阅读材料诱发主要是让被试看几则笑话或悲伤故事,庄锦英曾采用过相关方法[ 14, 20 ]。④其他诱发方法:如依靠成绩反馈诱发正负情绪;回忆成长经历中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21 ] ;根据被试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指导语诱发,卢家楣和贺雯在诱发学生的焦虑情绪时告知被试即将进行一次重要的考试[ 6 ] ;高鹏程和黄敏儿通过“数字倒数计算任务”诱发被试焦虑情绪[ 12 ]。由于情绪的诱发是在实验室中主试采用一定手段实施,多使用图片、电影片段诱发,很少涉及被试的个人经验,因此需要考虑情绪诱发的外部效度(生态效度) ,也就是说诱发的情绪是否和现实生活中所产生情绪相一致。因此有些实验通过对被试进行测验,然后进行成绩反馈或者通过事先调查能够引起被试情绪反应的相关事件来诱发被试情绪。

2. 1. 2 情绪的诱发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除了听音乐,看电影,通过表象以往的成功运动经验以外,也可以借鉴图片诱绪的方法。在运动员训练疲劳、赛间休息时,可以翻看有激励运动员意志、调整运动员心理状态的相关图片,让运动员去感知,去联想,这种方法既能达到激励放松心情的作用,又方便易行。此外,用词语诱绪的方法给教练员一些启示,在对运动员进行技能评价时,根据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多使用正性词汇,从而达到激励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运动项目、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游戏来激绪。巫会鹏、张翼在跨栏的教学实验中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采取了以下手段: ①更新训练手段,丰富训练内容;②教练与运动员之间要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③提高运动员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④注意口头评价的艺术; ⑤适量负荷原则[ 7 ]。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及其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2. 2. 1 情绪的评定方法 实验室情绪评定的方法分为主观体验、面部表情和生理指标。主观体验包括: ①形容词核对表。②维量等级量表和分化情绪量表。面部表情包括: ①圆形量表、三维模式图。圆形量表分为两个轴,主轴从愉快到不愉快分为九个梯级,另一个轴是注意2厌弃轴,被试根据照片人物的面部表情在两个轴上进行评定。三维模式图是在圆形量表的两个维度上增加了睡眠—紧张维度。②伊扎德等人的最大限度辨别面部肌肉运动编码系统(max) ,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affex) 。生理指标包括: ①皮肤电; ②循环系统;③语图分析; ④脑电波; ⑤生化指标[ 22 ]。目前大多数研究仍使用主观体验进行评定,而主观评定和客观生理指标相结合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2. 2. 2 情绪的评定方法对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启示 在体育运动中对情绪的评定主要分为心理量表和生理指标。心理量表以测量焦虑的问卷为主,如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调查表,马腾斯的运动竞赛焦虑测验,马腾斯的竞赛状态焦虑问卷。心理量表的缺点在于运动员可能无法意识自己的焦虑情绪,即无意识焦虑;运动员故意伪装自己的焦虑情绪,按照社会期望的回答问题;心理量表的准确性与客观性需要进一步思考;大多数的心理量表集中于消极情绪,对于积极情绪的评定较少。生理指标主要是对外周神经系统指标的测量,如心率、血压等,而许多研究表明同一生理反应标准是不能反应不同个体的主观情绪的。情绪是受大脑中枢系统控制的,情绪的评定方法对我们的启示是运动情绪的研究也应考虑脑电波、脑成像等相关指标。此外,也可以通过分析面部表情来研究情绪。

3 结束语。

情绪对于认知过程影响的研究在我国虽然刚刚起步,但已引起广大学者们的高度关注。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构理论”、“心境一致性理论”对于我国学者在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开展积极情绪与认知的交互影响研究以及探讨对运动员积极情绪的培养措施和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积极情绪不仅可以激发运动员的认知积极性和拼搏进取精神,而且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发展更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张力为, 任未多。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0.

[ 2 ] 姚家新。 运动心理学[m ]. 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2007: 207.

[ 3 ] 任俊著。 积极心理学[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89297.

[ 4 ] b arbara l. fredrickson, christine b ranigan. positive emotionsbroaden the scope of attention and thought2action repertoires [ j ].psychology press, 2005, 19 (3) : 3132332.

[ 5 ] 李淑娜。 问题背景、情绪影响创造性的研究[d ]. 山东:山东师范大学, 2007.

[ 6 ] 卢家楣, 贺 雯, 刘 伟, 等。 焦虑对学生创造性的影响[ j ]. 心理学报, 2005, 37 (6) : 7912796.

[ 7 ] 巫会朋,张 翼,连远斌。 积极性情绪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j ].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8, 16 (2) : 28229.

[ 8 ] 刘晓茹,丹。 女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赛前情绪状态与运动成绩关系的研究[ j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3 (5) : 1252127.

[ 9 ] 毛浩然。 愉悦情绪对英语情感词汇记忆的效应[ j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45 (4) : 1672171.

[ 10 ] 李 芳。 情绪一致性的发展研究[ d ].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2008.

[ 11 ] 刘新学,张福娟。 工读生情绪一致性记忆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7, 30 (1) : 1732176.

[ 12 ] 高鹏程,黄敏儿。 高焦虑特质的注意偏向特点[ j ]. 心理学报,2008, 40 (3) : 3072318.

[ 13 ] 高妍春。 情绪对错误记忆的影响[ d ].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06.

[ 14 ] 庄锦英。 情绪影响认知加工策略内隐机制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5, 28 (4) : 8522854.

[ 15 ]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悉尼奥运会心理咨询手册[m ].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0.

[ 16 ] 黎志华。 情绪影响再认的行为与erp研究[d ]. 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 17 ] 郑希付。 焦虑情绪与启动情绪两种状态下的记忆信息处理[ j ].心理科学, 2005, 28 (2) : 3512355.

[ 18 ] 郑希付。 不同情绪模式图片和词语刺激启动的时间效应[ j ]. 心理学报, 2004, 36 (5) : 5452549.

[ 19 ] 贾 静,刘 昌。 影片片段诱绪的生理活动研究[ j ].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16 (10) : 118721188.

[ 20 ] 庄锦英。 情绪、边框影响决策认知过程的实验研究[ j ]. 心理科学, 2004, 27 (6) : 134021343.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 人格 词汇学 汉语成语 情绪智力

自然界中一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物都会反映在语言中,这些事物越重要,在语言系统中就会被描述得越精确、越详尽。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自古就重情重义,有关情绪智力的事物在汉语里自然是不可或缺,占有重要地位的。许多汉语成语就具有丰富的情绪智力的涵义,如:察言观色、自愧不如、喜上眉梢、暗送秋波、喜怒不形于色、秀色可餐等。这也可以说明情绪智力的思想早已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如今汉语成语经历了历史洗涤,社会文化更迭,是否还同样蕴含着情绪智力及表达情绪智力诸多因素的能力,其蕴含的情绪智力因素与现代的情绪智力理论是否吻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验证的问题。

既然是探索汉语成语中的情绪智力,我们自然要首先了解一下当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几种情绪智力理论。

一、国内外情绪智力理论的研究背景

国外对情绪智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取向:一个是以Mayer和Salovey为代表的能力模型取向;另一个是以Bar-on和Goleman为主导的混合模型取向。主要有:J.D.Mayer和P.Salovey情绪智力理论的能力模型;Goleman的情绪智力理论;Bar-On的情绪智力理论结构模型;纳尔逊和洛(Darwin B.Nelson & Gary R.Low)的情绪智力技能框架;来源于Petrides和Furnham的新混合模型;情绪智力的社会情感模型等[1]。

纵观以上国外情绪智力理论,可以看出,虽然Mayer和Salovey的理论是当前情绪智力理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针对目前这些理论存在的不足,国内很多学者也对情绪智力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目前国内有关情绪智力模型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借用国外的问卷在本国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其结果或是验证原有构想,或是修订问卷;有的根据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结构自编问卷,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王晓钧(2000)提出包含四个因子的新的情绪智力结构;许远理建构了包含操作、内容、对象三个维度的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张进辅、徐小燕(2004)提出构建大学生情绪智力的维度结构;卢家媚(2005)将情绪智力重新定义并将情绪智力分为操作和对象两个维度。

随着研究推进,有关情绪智力的争议也越来越大,其中之一便是情绪智力的测量问题。而心理学家们为了验证情绪智力的理论,编制了与自己理论相应的测验,并进行了实证研究。

二、情绪智力测量――研究必要性

量表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因而在测量内容上也表现出差异,如巴昂情商量表(EQ―i)、梅耶―萨拉维―卡卢索情绪智力量表(MSCEIT)、多因素情绪智力量表(MEIS)、情绪能力调查表(ECI)、工作能力量表―Ei版(WPQei)、斯科特的情绪智力量表(EIS)等。国内近几年来也陆续开发了一些量表,例如许远理、李亦菲1997年编制的情智量表,王晓钧2000年编制的情绪智力评估量表,王小慧等2003年修订的情绪智力技能问卷(中文版),张进辅、徐小燕2004年编制的大学生情绪智力量表,等等,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但总的来说,情绪智力研究在定量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实证性的研究方法使用得也不多。正是由于缺少实证性的研究方法,目前关于情绪智力的研究结论过于空洞。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模型是受到公认的,也没有一个公认为科学的测量工具(Zei―dner,et.a1.,2001)[2]。因此,这一研究领域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正是在此迫切需求下进行,以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汉语成语,试图验证性地探索情绪智力结构,也许能为该理论的本土化作出一点有益的努力。但是用词汇、汉语成语能够探索情绪智力结构进而验证情绪智力理论的合理性吗?又如何来验证呢?这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国内外用词汇对人格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借鉴。

三、国内外人格词汇学研究――研究可行性依据

词汇学的研究最早首推高尔顿,后来由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Allport和Odbert将其发扬光大,他们从《韦氏国际辞典》中挑出17953个用于描写人格特质的形容词,用于人格研究。人格的“大五”因素模型是西方关于词汇学研究的典范,是依据词汇学假设建立起来的。除依据词汇学假设建立的人格“大五”模型以外,在人格特质理论中还有另外一种以理论家的个人构想为基础的模型,如Eysenck的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三维度模型,Costa和McCrae首先构建的是人格的NEO三因素模型,并建立了测量这三个维度的人格量表(NEO PI)[3]。

既然西方学者认为人格特点已编码在语言的词汇之中,因而提出了“词汇学假设”法来研究人格的因素结构,并成功提出了“大五”人格结构,那么,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设想:在同一语言背景的民族中,千百年来形成起来的某些人性因素、道德结构或民族精神,被积淀在少数的一些词汇之中,我们就可以把这几个词汇作为打开人格因素结构之谜的一把金钥匙。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所形成的语言精粹,也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人格因素结构来加以研究。因此,国内学者对人格词汇学进行了以下研究。

中国内地和香港学者是用中文人格形容词汇作人格研究的。1993年《心理学报》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妙清与中科院心理所的宋维真等根据一组人格特质形容词编制的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1995年王登峰和他的同事用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为基础,编制了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张智勇、王垒、漆鸣等1998年发表的《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研究:大学生自我评定的因素分析》,是用王登峰等收集的描述人格形容词的研究。王登峰等研究的编制过程和测量性质属于词汇学研究途径的范畴。

四、可行性分析小结

国内外词汇学对人格的成功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先例,而且王登峰、方林、左衍涛在其发表的《中国人人格词汇研究》中也明确地指出:“描述表情和情绪状态的术语,也是研究中国人的情绪情感表现及其体验维度的起始材料。这里的假设很简单,正如稳定的人格特点都会被编码到语言中去一样,任何对人的评价以及任何的情绪情感体验和表现也会被编码到自然语言中去。因此这部分的术语对研究者很有价值。”[4]那么,根据以上研究,我们考虑是否可以通过类比进行一个新的尝试,用汉语成语来验证情绪智力理论结构的合理性。

前面所述情绪智力结构理论中,萨洛维和梅耶的理论着重于情绪加工能力本身,似乎更切合对情绪智力一般意义上的解释,但是,既然它是智力结构的一种,是人格的一个子系统,从属于人格结构,既然词汇学可以对人格理论给以很好的解释,那么也就有可能对从属于人格的情绪智力做出解释。而且情绪智力测验与基本人格特质的关系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了情绪智力和人格可以进行类比研究,如Goldberg的研究证实情绪智力测验与基本人格特质如大五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梅耶和萨洛维(1993)预测情绪智力与开放性特质有一个低的但却重要的相关(许多智力与之都相关;Ackerman & Heggestad,1997)。这两篇研究评论指出,MEIS/MSCEIT总的情绪智力确实与开放性相关,相关指数为r=0.17到0.18,但是与大五人格特质中随和性的相关最高r=0.21到0.28[5]。由此看来,参考人格词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本研究是具有一定可行性的。

纵观情绪智力的研究,就目前笔者所搜集到的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来看,用汉语成语对情绪智力进行验证这方面尚没有人进行,但上述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对此提供了一定经验和借鉴,因此基于汉语成语探索情绪智力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许远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Zeidner M,Matthews G,Roberts R D.Emotional intelligence in the workplace:A Critical Review.Applied Psychology,2004,53,(3):371-399.

[3]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NEO PI.R)为例[J].心理学报,2008,40(3):327-333.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韧性;非理性信念;关系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1-0111-04

提高大学生的理性信念和心理韧性,增强抗压能力,对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拟了解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和心理韧性的关系,为提高其心理韧性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长江师范学院随机发放500套量表和问卷当场填写后收回,获得有效量表和问卷394套,回收率为78.8%。其中男生111名,女生283名;大一161名,大二63名,大三127名,大四43名;文史类113名,理工类217名,艺体类64名。

(二)研究工具

非理性信念测查选用王玉的《大学生非理性信念问卷》,共15个题目,分四个维度,“采用5级计分,得分越高则非理性信念程度越高”。问卷信效度良好。心理韧性测查选用胡月琴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共27个题目,分5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则心理韧性越好。量表信效度良好。

二、结果

(一)总体测查结果

表1显示,样本非理性信念总分显著低于常模,除概括化评论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常模外,其余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常模。心理韧性总均分及目标专注和情绪控制2个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常模,家庭支持显著低于常模,其余2个维度差异不显著。

(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表2显示,非理性信念方面,除低挫折忍耐得分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外,总分与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别差异。心理韧性方面,除情绪控制维度得分女生显著低于男生外,总分与其余维度无显著性别差异。

(三)年级差异比较结果

表3显示,在非理性总分及糟糕至极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经检验,大二非理性总分和糟糕至极得分均显著低于大三、大四(p

(四)专业差异比较结果

表4显示,在非理性总分及低挫折忍耐、糟糕至极2个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专业差异;经检验,在非理性总分及低挫折忍耐和糟糕至极维度上,文史类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理工类学生(p

(五)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的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5可知,除绝对化要求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外,非理性信念总分及其余维度均与心理韧性总均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心理韧性总均分及各维度均与非理性信念总分呈负相关。

(六)大学生非理性信念对心理韧性的回归结果

以非理性信念及其四个维度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得标准化回归方程:心理韧性=0.027×绝对化要求-0.07×概括化评论一0.02×糟糕至极+4.123。结果表明非理性信念对心理韧性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有三个维度进人回归方程,其中,概括化评论、糟糕至极起负向预测作用,绝对化要求起正向预测作用,以概括化评论预测能力最佳,非理性信念总体对心理韧性的总解释量为:-15.7%。

(七)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非理性信念的回归结果

以心理韧性及其五个维度为自变量,非理性信念为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得标准化回归方程:非理性信念=-4.372×情绪控制-1.113×人际协助+59.559。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韧性对非理性信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情绪控制和人际f助2个维度进入了回归方程,以情绪控制的预测力最佳,心理韧性总体对非理性信念的总解释量为:-15.7%。

三、讨论

(一)总体状况的讨论

大学生非理性水平较低、心理韧性水平较高;情绪控制水平较低而积极认知水平较高。与赵谦和董亚歌的研究结果一致。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理性水平相对较高;但心理发展尚未成熟、挫折经验较少,所以情绪易波动,认知偏理想化。

(二)性别差异讨论

男生的挫折忍耐度和情绪控制水平要显著高于女生。可能是由于社会刻板效应和教育塑造、强化的结果:遇到挫折时男生更克制、坚强,而女生更感性、情绪化。

(三)年级差异讨论

结果表明,大二学生非理性信念总体水平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学生目标专注度和大三学生情绪控制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大一新生面临人生重大变化,处于过渡期,因此,定位模糊、目标专注度低;大三、大四学生面临人生选择及考研、就业的压力,因此,焦虑状态较多、情绪控制水平降低;大二学生度过了适应期,生活相对平稳,压力相对较小,认知理解自然相对理性一些。

(四)专业差异讨论

结果显示文史类学生的非理性程度和糟糕至极的想法显著高于理工类,而挫折忍耐度、情绪控制水平和家庭支持水平显著低于理工类。可能是因为相对于理工类学生,文史类学生较为感性,遭遇困境时易陷入深深的挫败感中,放大了自身的糟糕处境,评价就不够理性。

(五)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相关分析结果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呈显著负相关。但绝对化要求维度与心理韧性呈显著正相关。“绝对化要求”是苛求、也是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虽被归为非理性信念,但不失为激励战胜逆境,实现“自我完美预言”的强大动力。

与之对应,心理韧性总分与非理性信念呈显著负相关。但积极认知维度与非理性信念相关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积极认知与非理性信念中的两个维度呈正相关、另外两个维度呈负相关,正负相抵后,对总体影响就不大了。

(六)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回归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能相互负向预测,“概括化评论”对心理韧性预测能力最佳,“情绪控制”对非理性信念的预测力最佳。因此,可以通过降低非理性信念及其因子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反之,也可通过提高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因子降低非理性信念。

四、结论

大学生非理性信念程度总体较低;非理性程度大二学生低于大三、大四学生,理工类学生低于文史类学生;挫折忍耐度女生低于男生;大学生心理韧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情绪控制水平女生低于男生,大三低于大一、大二学生,文史类低于理工类学生;目标专注度大一低于大二、大三学生;家庭支持水平文史类低于理工类学生;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非理性信念与心理韧性有明显的双向负预测作用。

五、建议

加强心理辅导针对性。①注意提高女生的挫折忍耐度和情绪控制水平;②加强新生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新生活,建立新的人生目标;③加强高年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期望值,降低绝对化要求、概括化评论,提高情绪控制水平;④加强文史学生的辅导,提高获取家庭支持的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降低非理性程度。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情绪智力 情绪自我意识 积极防御系统

一、关于情绪智力与情绪竞争力

关于情绪智力(emotiona intelligence),美国新罕布州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梅耶在他的论文中这样阐述的:“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000年巴昂主编了《情绪手册》,认为情绪智力是影响人应付环境需要和压力的一系列情绪的、人格的和人际能力的总和。强调了情绪智力是决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并指出情绪智力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情绪竞争力一词是由格尔曼在2005年再版的畅销书《情商》“10周年纪念版序”中提出的。他解释了情绪竞争力(cometiona competency)与情绪智力的区别,“情绪智力决定了我们学习自控等基础能力的潜能,而情绪竞争力则代表我们掌握的这种潜能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职业能力。”他还强调了:“情绪竞争力是一种习得的能力”。通过对格尔曼情商理论的研究,关于情绪竞争力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它是对情绪智力的学习和运用的能力。比如职场角色运用情绪竞争力来提高职业竞争力;家庭角色运用情绪竞争力来维护家庭亲和度的能力;社交角色运用情绪竞争力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能力等。情绪竞争力是“一种主导性向,它对其他所有能力的发挥起到了促进作用”,情绪竞争力是情绪智力研究的终极目标。

决定情绪竞争力的因素很多,当以自我情绪意识建设、认知系统建设及防止负性情绪影响的积极防御系统建设为重点。

二、情绪竞争力的管理与建设

1.情绪意识建设

情绪意识,即自我情绪意识,是情绪竞争力的基础。佛洛伊德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很多情绪是无意识的,所有情绪都可以是无意识的,在个体体内沉淀或偶尔冲到意识层面。这些无意识层面活动的情绪对个体的感觉、认知与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因为个体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在无意识状态下会突发,比如很多人会在酒后有暴力倾向,而生活中,准确说在清醒状态下,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无意识一旦进入意识层面,被大脑皮层接收,他就可以重新评估当时情况,从而改变自己的心态与行动。

情绪意识建设的途径是感官体验训练。唤醒大脑皮层的方式就是体验,是重复的刺激。利用现代影像资料,用形象的方法训练人们识别他人情绪;也可以用经验介绍,当情绪状态出现时,利用身体上生理变化的状态(比如发怒时,血热上涌,脸红,青筋突出,眼睛充血等)以提供自我觉察能力。当情绪被意识到后,有主动与被动的处理方法。被动就是被情绪吞没,听任情绪摆布;主动就是在情绪的作用下,接受并理智处理该情绪,使情绪受控而不是被控。并开启应对机制,使冲动降低,避免无理发泄。

2.认知系统建设

关于情绪与认知的关系,二十世纪中叶有三个代表性理论,他们分别是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评定―兴奋”说、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的“情绪唤醒模型”和拉扎勒斯提出的“认知―评价理论”,他们一致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环境刺激,认知过程和生理唤醒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情景刺激往往不会直接决定情绪状态,从情景刺激到情绪发生,存在一个中介,就是对刺激情景的评价。对于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态度与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认知情绪理论的借鉴意义在一,在瞬息万变的复杂时代,外部环境无法掌控,生理反应也不是人为可控的,只有认知环节是唯一可控的,因此它是情绪产生的最关键的步骤,所以情绪竞争力的培养,从认知入手应该是最佳切入点了。

认知培养包括:

认知建构。认知的确立根植于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受制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环境的耳濡目染,长辈与教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对个体的认知结构图式建立起着决定性因素。所以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可不重视这种无形的灌输。

认知重构。一旦认知出现偏差,就需要进行修正――认知重构。因为个体的认知偏差会导致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比如研究抑郁个体,会发现普遍存在的认知偏离的状态,突出标志就是惯于看问题的消极面,放大消极影响,进而对自己产生无力感和无价值感,从而任凭抑郁发生。改变其认知图示最关键,就是使其放弃偏执,客观面对现实,把情绪状态保持在正常波动值内,从而避免抑郁发生。

3.积极防御系统建设

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美国心理学家芭芭拉・佛雷德里克森曾在他的著作《积极情绪力量》中提出了积极情绪的内涵,“积极情绪是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产生的感受”。她的“拓展―建构”理论提出积极情绪具有建构的功能。这一建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积极情绪能拓展个体注意、认知、行动的范围。另一方面积极情绪所建构的积极资源会更持久,科学研究表明,消极情绪窄化个体的认知范畴,使面临危险的个体能集中力量摆脱困境,收益是直接的,瞬间的;而积极情绪恰与之相反,它给个体带来的能量是间接的,长远的,它能够帮助个体形成良性循环,持久的积极情绪使身体更为健康,使智力持续增长,促进个体心智向更高一级发展,对人更和善,对事更积极,更富有同理心,更具良性人际环境等。

消除消极情绪不是个体进化的目标,而建构积极情绪,用积极防御消极,使个体情绪情感达到平衡,才是根本。

拥有积极情绪的可行性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

释放模式。紧张、压抑、愤怒三种危机情绪,如果长久控制人的大脑,人处在消极“围城”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影响人的健康。巴普洛夫曾言:“一切顽固沉重的忧郁和焦虑是以给各种疾病打开方便之门。”所以,需要释放,需要通过学习放松技巧,情绪转移技巧,点燃愉快技巧等等来维持身心平衡。

目标模式。生活最忌无目标,身体最忌无聊与懒散,缺乏理想无所追求的人很难得到周围人的认可和接受,所以为自己确立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而汲汲以求,谓之为积极生活态度。

乐观模式。由于人脑的神经回路相对强弱会使情绪意识能力存在高下之分,即回路对情绪产生协调作用,生活中有些人更容易捕捉到欢乐的情景刺激,进而引发积极情绪;而有些人则反之。所以积极的人就越积极,消极的人就更加消极;乐观的人不好冲动,消极的人难以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看待苦难,能降低负性情绪给个体带来的风险,这种通过保有乐观心境来改变情绪状态的方法,就相当于给个体注射了心理疫苗。

综上所述,自我情绪意识是情绪竞争力的基础能力,起到唤起作用;认知系统建设是提高情绪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属于方法论范畴;积极乐观模式则是保有情绪竞争力的最佳防御系统,是使情绪平衡的根本,三者相互融合,共同促进情绪竞争力的有效管理与提升。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4】第465号)

参考文献:

[1]MAYER J,DIPAOLO M,SALOVEY P.Perceiving affective content in ambiguous visual.Stimuli:A copoftent 0f emotional intelligence.J Personal Assess,1990,53:3-4

[2]郭德俊.情绪智力探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79

情绪心理学论文范文9

近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的关注,高校也开始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老师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的困扰。本文主要介绍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常用的一种心理咨询的方法――合理情绪疗法。

1.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

合理情绪疗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简称RET)是本世纪50年代由埃利斯(A?ElliS)在美国创立的。合理情绪治疗是认知心理治疗中的一种疗法。 [1]合理情绪疗法的主要理论是ABC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埃利斯对人的本性的看法上的。

1.1 ABC的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起的。[2]在ABC理论模型中, A(activating events)是指诱发性事件; B(beliefes)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congsequences)是指在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通常,人们会认为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是指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C。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即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

1.2 不合理信念的特征。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有关。在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这就是信念。合理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的适当的、适度的情绪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相反,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而使情绪长期处于不良的状态中时,那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纠正不合理的信念。合理情绪疗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帮助来访者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他们的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通过改变认知的治疗方式来帮助来访者减少或消除他们已有的情绪障碍。

对于人们所持有的不合理的信念,韦斯勒等曾总结出三个特征:绝对化的要求、过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极。在合理情绪治疗的整个治疗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的辩论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的主要方法。因为辩论一词英文Disputing的第一个字母是D,治疗效果的效果英文Effects的第一个字母是E,加入D、E两个字母,合理情绪疗法的整体模型就变成ABCDE了。即:A.(Activating events)――诱发性事件;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对A的评价、解释等);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绪的和行为的后果;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过治疗达到的新的情绪及行为的治疗效果。

这个模型的具体含义是:当事人在事件A面前表现出来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C,体现和反应当事人不合理的信念B,针对B的不合理之处进行辩论,也就是进行D这一工作,用合理的信念代替对方不合理的信念,消除导致不良情绪的内在因素,形成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运用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技术时,首先要找到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只有真正准确找到对方的不合理信念,辩论时咨询师才能有的放矢;其次,通过辩论,以积极提问的方式促进来访者主动思维。[3]

2.大学生中出现的不合理信念的原因

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涉及到很多因素,不仅有生理、心理等等还有一系列的社会因素在内。如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自己期望中的工作。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客观原因主要是社会及家庭对于大学生寄予的期望,社会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是高级劳动者,是领导者,是决策者。社会舆论也时不时的表现出这样的一种观点,如我们经常可以在网上发现在这样一种现象,大学生进入国家的事业单位大家觉得是正常的,如果有一个大学生自己创业比如做一些诸如养猪、养牛的工作,大家就会拿出来评论一番,这在无形中就给大学生一个压力。

主观原因是这些大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出现了偏差所造成的。首先,对问题的看法过于绝对,认为只有事业单位才算是大家公认的好单位,就算工资待遇发展前途都不如其他的单位无所谓;其次,把事情的结果想的太糟糕,假如自己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那么自己的一切就完了,自己生活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最后,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受到什么挫折,觉得所有的事情都会如自己所愿,心想事成,世界不是任何一个人的,所以任何人也不能掌控社会的发展方向,因此,竟然,我们改变不了社会只有改变自己。

3.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在合理情绪疗法中最常运用的一种方法就是"产婆术",即苏格拉底的辩论术,就是通过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从而使来访者自己认识到自己信念的错误,从而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信念,用合理信念来代替。对当前的大学生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他们进行指导,去防止他们不合理信念的出现。

首先,全面看问题。对于任何事情与事物,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问题,把握大局,认真思考事情的现在将来,然后再做出决定,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决策,把心理困扰消灭在萌芽中。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