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10 12:15:40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1

关键词:农电;低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170-02

电力系统主要是由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等一系列设备和相应的辅系统组成,其网络结构复杂多变。目前,随着农村电力事业的增长需求,如何更好的维护和保证电力事业的正常运行,已经成为电力工作人员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低压线路是否需要更新换代,低压线路中容易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负责低压线路维护的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分配,尽最大努力维护农户的整体电力供应的稳定性等等,都严重的控制着农村电力工作人员,本文笔者在从事农村低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低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方面,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看法,特总结如下:

一、农电低压线路存在的问题

1.农村低压电力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国家对电力事业的大力发展,农村电网的建设也在不断地跟进,但是对于网改资金不足,电力改造技术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而言,低压线路改造的标准较低,国家先进的电力设备无法供应,安全设施投入和维护工作相对缺乏,然而,农村的低压用电设备逐年的增加,与现有的低压线路供应技术存在着很大的矛盾,亟待需要解决,缓解低压电力设备的隐患。

2.低压线路网络通道容易受堵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农村低压电网已经挨家挨户进行普及,但是低压线路的分布范围比较广,分散性强,部分线路需要穿过树林等比较偏僻的地方,树木和低压线路容易发生交叉,在刮风下雨时,线路就很容易发生短路等,导致低压线路网络通道受阻,另外,由于有好多的住户搭建棚舍等,线路和其支架就容易碰撞,如果天气不好,也会出现线路短路等现象,阻止线路网络的畅通。

3.低压线路保护装置安装不当

农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其目的在于阻止人身触电,并根据需要对线路进行保护,比如在变压器台区安装了总保护装置,在农户家中安装了末级保护等,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农村对线路的总保护和分保护大多采用的是户外柜形式,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损坏后还容易受到资金的限制,不能及时进行更换,导致农网人身安全问题受到极大的影响;其次,农户用电意识严重缺乏,室内的布线等规范性较差,极容易导致线路安全等故障的发生,造成线路的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

4.农村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健全

在农村供电所,很容易能够发现,电力人员的工作票和工作日志之间存在很大的分歧,根本无法对应,相关的记录不明确,并未进行任何的危险点分析,防范措施缺失,可能有的农村供电所制定了详细的电力供应安全工作章程等,但是这些制度在基层工作中根本没有得到落实,也容易造成线路问题的隐患。

5.农村电力管理操作不规范

目前,农村电网的供应,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从事农村电网工作的管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过多的注重电力供应的技术指标,而忽略了电力的安全管理理念,以及电网的运行和维护管理,有的地方管理疏忽,甚至根本就不进行登记和备注,维修人员经常是考勤时间不签到,工作层面不分,有的地方甚至是找个兼职的维修人员进行简单的维护和操作,这样的情况,就极其容易造成线路的安全隐患。

6.农村电力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在农村,大部分从事电力工作的技术人员,很少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一部分农电的工作人员只有初中的文化水平,业务水平相对较低,作业范围也仅仅局限于线路之间简单的操作等等,大部分工作人员只能凭借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判断;对于近几年上岗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接受公司短期的培训,然而其与承担的工作性质等不相适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电的安全生产和电力事业的发展。

7.农电用户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国家对农村电力事业的大力发展,供电企业的安全用电宣传力度也逐步增强,但是由于农户用电的知识不足,部分农户仍然存在着侥幸的心理,认为电力供应与自己无关,电网安全知识的宣传对自己没有任何的价值,这样就极容易导致出现安全隐患。

二、农电低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的改进措施

针对目前农村电力维护和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事农电供应的相关工作单位就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提供农村用户安全的电力供应。本文笔者对农村低压线路运行的维护和管理方面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总结如下:

1.农电供应管理工作需要准确定位

农电供应的管理,首先要从农电管理公司着手,找准农电工作的重点,规范低压电源的安全管理,防止其低压电网故障和电力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做好工作票等工作制度,对电网维护的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配,尽最大努力避免基层供电的风险和隐患。

2.落实供电部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

农电低压线路的管理和维护,离不开规范化供电部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只有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农网安全管理系统,农村电力的维护和管理才能做得更加全面,对农民的用电供应更加的负责。农电管理公司每年年初根据需要都要重新制定安全生产目标和计划,划分线路和设备区域,以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台区为基础,将安全责任逐层分解给个人,实行分级考核;农电管理公司需要跟农电工签署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细则,并根据具体的操作流程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真正使得农电工管理工作管理到位,实行全方位管理的新格局;其次,农电低压线路的运行维护管理,还应该成立反违章稽查小组,对每个作业现场监督检查,实行违章通报批评制和安全生产流动红旗制,以此来增强和约束职工对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视。

3.抓好农电低压线路职工教育培训

农电管理公司需要制定健全的职工培训制度,针对目前农电职工系统化专业知识的缺乏,文化程度良莠不齐的现象,需要对其定期进行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计划。农电工的培训,应该从实际出发,结合其工作中的岗位,采取岗位讲解、现场考问、反事故演习等等形式,从整体上提高农电工的业务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其专业性水平;另外,农电工培训,需要结合安全知识教育,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比如面对当前的农村排灌用电高峰期,经常容易发生用电事故,这个期间,就需要加大临时用电宣传教育和管理制度,狠抓其安全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其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迅速化解问题的能力,从安全意识工作中入手,分析用电不安全的现象和设备可能存在的隐患,并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强化农村低压线路电网设备管理,确保农村低压电网安全

供电所对低压线路电网的管理,应该根据不同的时节存在的隐患进行区分和规划,分别统计出期间存在的缺陷,并划分其轻重缓急。如果低压线路电网出现紧急缺陷,农电工需要立即奔赴现场,及时处理;如果低压线路电网出现重大缺陷,需要根据月度生产计划,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处理;如果低压线路电网出现一般缺陷,应该根据需要制定生产计划,逐项进行排除,消缺资金材料费用提前向农电管理公司进行申报,经过农电管理公司批准之后开始实施。其次,为了强化农村低压线路电网的设备管理工作,台区负责人应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定期的进行低压线路和配电变压器台区进行巡视,把发现的隐患登记入册,并以书面形式反馈给供电所管理人员,供电所管理人员责令台区负责人进行限期整改,如果实际操作中,确实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可以由供电所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整改,保证低压线路正常运行。

5.强化农村用电管理,防止事故发生

农村基层供电所,需要在常规性安全配电检查的基础上,强化临时用电的安全检查,规范安全用电行为,根据农村现有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配电检查方案,通过电视、农村村民专栏、宣传广告等,针对性的宣传和普及安全用电的知识教育,尽最大努力避免人身事故的伤亡。

6.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线路通顺

农村供电所应该根据国家下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以及《电力设施保护条例》指示,加强其宣传力度,争取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根据需要让供电所和各村委会之间签署电力保护和维护管理责任书,最大努力的维护农村电力设备的良好局面,严厉打击电力设施,对违规操作的村民进行制止并给予相应的说服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其次,加强电力设施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就需要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分工合作,同时加强与义务护线员的联系,如果线路出现故障,可以第一时间处理故障,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7.提高剩余电流工作保护器运行率,减少触电事故发生

加强剩余电流保护,其目的是防止低压电网中剩余电流造成的故障伤亡。为了降低风险,配电变压器的总出线均安装了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和分路保护装置,用电的农户受电端也装设了末级剩余电流保护器。供电所和台区责任人应根据需要加强各级保护管理,根据季节的变化对保护器及时故障处理或更换,同时,加强用户剩余电流保护器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村用户正确操作,降低电流过剩带来的危险和财产损失等,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

三、总结

综上所述,农村低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的改进和完善,能够从根本上弥补农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基础薄弱环节,提高和加强农户用电的安全系数和可靠性,更好的维护农村的电力改造建设。电力工作人员只有不断的提高自我技术水平和潜在安全意识,从根本上消除农电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并根据需要及时的管理和维护,将风险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农村用户的生活才能安居乐业,无后顾之忧,更好地改变农村的整体经济面貌。

参考文献:

[1]霍丽芳,李利.浅议降低线损应采取的管理和技术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2007,(S3):131-133.

[2]蔡玉桃.农电降损节能措施的探讨[J].山西电力,2007,(6):63-65.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2

一、工作目标

(一)全面清查农村现有低保对象。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村低保评议小组,乡联村干部任组长,对原已享受农村低保的家庭开展年度清查工作。清查中要逐户调查,填写《城乡低保复查表》,认真记载家庭成员变动请况、经济收入变动情况等,并根据调查情况组织村民代表评议,决定是否续保、取消、调增或调减。

根据全县统一安排,本次清点:一是偏离低保“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功能定位,自行扩大政策范围,乱开政策口子,为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突发性应急事件,放宽低保条件,将明显不符合保障条件的特殊对象纳入低保保障范围的行为;二是针对申报审批程序执行不到位问题,全面清查“人情保、关系保”。按照入户核查、收入核对、民主评议(听证)、公开公示等方法准确核定低保对象,防止入户调查方法简单,评议、公示等关键环节没有真正做到位,流于形式,缺乏监督。

(二)全面清查农村低保现有五保对象。对现有在册五保对象逐户进行调查登记,及时取消已经死亡的五保对象,坚决消除不符合五保条件的对象。在不变动保障总人数的情况下,按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把符合条件的对象补充进来。对于符合五保条件而因指标不够不能纳入的对象在农村低保A类中保障。

(三)全面清查农村孤儿。严格按照规定,将不符合条件的孤儿取消保障。不受指标限制,把符合条件的孤儿纳入保障。

(四)农村低保扩面新增。根据村群众评议小组推荐,按照新增名额,根据贫困程度新增保障对象。评定低保对象原则上将一个家庭的全体成员纳入。

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3月下旬-4月上旬)。

由乡政府组织、民政办牵头,学习相关政策、明确工作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计划,落实工作专班,联村干部为农村低保清查扩面村级评议第一责任人。综合各村农业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分解扩面指标。

(二)实施阶段(4月中旬-5月上旬)。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3

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强化管理完善服务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某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研

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加速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城镇化进程是关键。

一、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xx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xx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xx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6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4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 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8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xx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4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调整农村就业结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跨区域流动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新一代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既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促进了城镇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又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和农村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弱,农村富余劳动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埋下了隐患。当前,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二、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

(一)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热区农业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增长较快,至2009年9月,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50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高速增长,使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更加艰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来抓。通过加大劳务输出宣传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多方寻找用工信息,加强信息反馈和跟踪服务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全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至2009年9月止,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24人(累计数),占全县剩余劳动力总数的52.2%,仅2009年1至8月,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616人,其中,境外3人,省外456人,省内430人,县内2727人。

(二)主要特点

1、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加工业和服务业。从转移的行业和领域来看,加工业和餐饮、批发零售等服务业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从事加工业和服务业的人员居多数。

2、省内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地区。因受农村富余劳动力素质、就业机会和就业观念的限制,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于省内。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在国外实现就业的有7人,占总数的0.1%;在省外实现就业的有1652人,占总数的25.3%;省内州内实现就业的有4865人,占总人数的74.6%。

3、兼业性的短期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以兼业性的短期转移为主。农忙务农,农闲外出务工经商,转移的时间长短因家庭劳动力的多少与外出务工收入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县内务工的人员大多属于此类。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转移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逐步得到了提高,但从整体来看,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还很低,与劳务市场的需求不相适应。全县65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有755人,占总数的11.6%;初中文化有5099人,占总数的77.7%;初中以下学历者有700人,占总数的10.7%。

(二)有组织转移的劳动力比重不高。目前由于我县劳动力市场还不完善,中介组织也不够健全,加上组织引导工作不到位,使得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形式比较单一,通过政府部门、单位及中介机构组织输出的比重小,经过亲朋好友介绍或自主转移的外出务工人员占有很大比例。特别是在县内实现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多是自发的、分散转移,由劳动部门和其他机构组织转移的人员所占比例不高。

(三)从业结构单一,层次低。从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所从事的行业看,大部分选择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及加工制造。从业结构简单,就业面狭窄,且层次较低,外出务工人员多集中在以手工操作为主,技能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作量大,工作条件差,报酬低。

(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发展不平衡。受就业观念和经济纯龅挠跋欤馗飨缯蚺甯挥嗬投ψ乒ぷ鞣⒄共黄胶狻>孟喽月浜蟮纳角缯蚺謇投ψ平峡欤媒戏⒋锏陌忧缯蚺謇投ψ坡V?009年9月,农村劳动力转移快的乡镇已达1189人,而转移慢的乡镇只有109人。

四、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一)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综合效益差。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受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及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低,2003年,全县城市化水平仅为22.47%,低于全州23.82%的水平,导致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加之,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使得城镇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延缓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步伐。

(二)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乡镇企业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转折阶段,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机制有所弱化,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三)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县5976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中,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只有719人,仅占总人数的12%;初中学历者有4946人,占总人数的82.2%;初中以下学历者有311人,占总人数的5.2%。受过专业技术培训,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则更少。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低素质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得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领域和转移面越来越窄,转移难度加大。

(四)农村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发展滞后。从目前情况看,由于我县劳动力转移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城乡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不通畅,各种劳动力专业市场和职业中介组织不完善,为农民外出务工服务的信息反馈、中介服务和管理工作薄弱。加之,由于务工信息宣传传播方式单一,渠道不畅,农民不知道哪些地方有就业岗位,需要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有何要求等,外出务工还存在一定盲目性。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推动工业化进程,吸纳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按照“两结合、一提高”的要求,加快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二次创业”步伐,依靠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大结构调整和改制力度。进一步抓好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引导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传统单一的服务行业中突破出来,转向创新性、开发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贮藏保鲜、包装运输上来,竭力开辟发展的新途径和新领域。把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

(二)加强小城镇建设,推动城镇化进程。通过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市规模升级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和省、州把元谋作为次级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科学布局,合理规划,逐步建成以县城为中心,重点城镇为区域经济次中心,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体系。最大限度发挥城镇辐射和集聚功能,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和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改革小城镇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迁入小城镇居住的限制,允许农民自主进城定居,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创造条件。

(三)培育劳动力市场,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网络互联、资源共享、分级使用、分步实施”的原则,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代劳动力市场,保证劳动力流动的灵活性,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加快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来源渠道。充分发挥外出务工人员点多、面广、信息渠道宽的优势,努力建成政府、中介组织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网络。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加强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等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

服务体系。健全和完善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四)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根据劳务市场需求变化,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充分利用县职业中学、成人技校和各级各类专业技术学校现有资源和设备,以技能培训为主,相关经济、法律常识培训为辅,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特长、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劳动者,不断提升元谋劳务品牌,增强元谋民工的竞争能力。制定和完善农村教育长远规划,从抓好基础教育入手,落实好农村教育“两基”工作,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层次,从根本上改变低素质、低层次的格局,使未来的劳动者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五)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推动劳动力转移工作健康发展。加强管理,完善服务是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劳动部门在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转移输出计划,分解下达各基层组织,使我县劳动力转移工作步入有领导、有组织、秩序井然、高效运作的轨道。要建立健全县乡劳务输出组织机构,强化对外输出功能。重视并做好社会劳动力管理基础性工作,继续搞好全县劳动力资源的调查、预测和登记,准确了解掌握劳动力资源状况。要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5

一、*村农村低保工作基本情况全村4个村民组,534户人,1450人,有耕地面积1*5人,农业人口1288人,占绝大多数。200景区农村低保对象85户,138人,其中一类对象5户、5人;二类对象29户、45人;三类对象19户、32人;四类对象16户、26人;五类对象16户、30人。低保户占全村总户数的15.9%,参保人数占全村总人数的9.5%。按目前的发放标准计算,全年可发放低保金74780元,平均每人的年保障标准为541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1、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存在福利工程论。有近一半受访干部对低保工作的法制性认识不足,认为低保工作是党和政府的一项福利工程,可有可无,可多可少,随意性较大,钱多了就多保一点,钱少了就少保一点,因钱定人。二是存在城市优先于农村论。部分乡村干部认为,同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相比,前者最起码还拥有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土地,而城市三无人员、下岗人员等,失去工作,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因此,城市低保工作比农村低保工作更迫切、更重要。

三是存在金钱决定论。

1、部分乡村干部对如何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低保制度的社会效益考虑不多,更多是考虑本乡如何争取更多的低保资金。部分乡村干部一谈困难总是单纯说“就是钱少了!”,他们认为钱多了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困难。

2、实际保障范围与保障政策不一致。就风景区开展低保工作情况来看,主要保障对象是农村绝对贫困的人口,低保的覆盖面不够广,20*年9月扩面提标后,*村的低保人数为138人,但还是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全面摸底年均收入低于820元低保线的有200多人,有近百人在低保线以下未能参保。但“僧多粥少”,低保资金和低保指标有限,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先解决最特困类弱势群体。

3、保障标准不能满足现行基本生活的需要。多数基层干部认为,现在农村基本生活资料涨价不少,最低保障线相对较低;救助对象得到的补差也不高,*村最高也只能领到235元/季度,低的才95元/季度,人季度平均只有135.47元,难以有效保障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我们以一类对象为例:大多数都是五保户和孤儿孤幼,无任何其它收入,按政策理论,假如他们的年收入为200元,其月收入约为17元,再加上每月应得的低保金78.3元,总计月收入为95.3元,按目前的物价只能买30斤大米和3.4斤猪肉,就连买盐巴的钱都没有了。

4、农村低保对象界定存在困难。界定标准的困难说到底是收入难以确定。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人有其自身特点,使得在收入界定上存在一定困难:第一,收入难以货币化。由于农村居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第二,收入的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也增大了收入的不稳定性。第三,老年人口赡养费收入无法确定。家庭赡养费问题极为复杂。如何计算赡养费,如何确认是否给付,给付多少?没有标准,也就无法统计。第四,农村家庭收入具体计算办法不科学。比如,农村家庭种、养殖业设定的收入是假定一个正常劳动力劳作后所获得的收入,一个弱劳动能力者通常难以达到。一亩地定纯收入400元,实际上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养一头猪定纯收入200元,不是专业户,家养的最多其实也就是100元左右。

5、工作不够规范。风景区虽明确了农村低保标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乡、村委对农户的收入、生活等基本情况的统计工作相对滞后,基本没有全面、准确、完整的数据,存在根据上级的保障指导数确定保障类别,再倒算其收入的“先果后因”现象。还存在依据低保资金的多少来分配低保对象指标,把原有的特困群众对象转为低保对象,存在按人口平均分配低保人数的现象,应保难保、能保漏保的情况不少。在保障人数有限的情况下,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保、关系保”的情况。另外,由于乡村工作事务杂,时间紧,低保对象的“三公榜”有流于形式现象,不能够充分保证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无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7、低保工作缺乏基本条件。突出表现在:一是缺少工作人员。村、乡两级普遍反映,人手比较紧张,工作难以落实。二是缺少办公设备。据了解,四乡级民政部门没有专用的计算机、打印机等工作设备,大量的家庭收入核实、有关数据统计与传送、基础档案材料的制作和管理等,都要靠手工来完成。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低保工作的几点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农村低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低保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主体和最后一道安全防线,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低保工作是关系到我国能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只要还存在低保的阳光尚未普照到的绝对贫困人口,就谈不上起码的社会公平。低保是政府对其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社会救济而不是福利,更不是施舍。农村低保既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行使的基本社会职责。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应该加强这方面的思想认识。

2、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低保覆盖面。在对*村农低保工作的调查中,全村在低保线82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256人,目前参保的只有138人,尚有118人未能参保。低保对象的收偏低,如一类对象月收入只有95元,不能满足现行基本生活的需要。

3、完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要实现“应保尽保”,财政负担相当大,所以,除省地县各级财政加大投入低保资金外,还应借助社会力量,发挥民间资本的重要作用,“劝富济贫”,重视各地的慈善机构建设,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争取慈善基金对农村低保的支持。4、准确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应包括因缺少劳动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因病及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义务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界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要以通过最大劳动努力,仍然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线为衡量标准。要在全面调查了解掌握贫困家庭的成员结构、收入水平、生活费支出、致贫原因等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的确定,分类别、分情况制定出属于保障对象的条件与范围,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力争达到一个不错、一个不漏,真正让那些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的农村贫困人口在政府的帮助下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

5、创新工作机制,实行“阳光低保”。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在乡、村两级建立永久性公示栏,并将动态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公开,做到一季度一公开,及时接受群众的监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实现真正的阳光低保。二是建立月报、季报制度。乡村两级按月将低保对象的动态情况进行一次调查摸底统计上报,以便及时掌握对象的动态情况,把好进出口关,更好地促进动态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科学性。三是建立相关部门责任追究制度。上级部门对低保实施的相关部门明确其相应的责任及追究制度,各相关部门切实履行其职责。四是实行挂牌管理,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的监督。

6、加强基层低保工作网络建设。基层低保工作编制、机构不完善,工作力量薄弱,是影响低保工作顺利开展的突出问题。建议在乡、村两级设置专职的民政低保信息员,乡镇做到有机构、有专职低保人员。村级确定低保信息员,根据工作量的大小,由风景区财政部门每年给予一定的劳动报酬。加强对农村低保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低保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加强农村低保网络建设,实现信息共享。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乡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农牧结合乡。乡辖5个行政村,其中2个农业村,3个牧业村。行政面积13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700亩,总人口4056人,由汉、哈萨克、维吾尔、回、东乡等5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全乡有8个站所、15个党支部,20__年预计农村经济总收入6012万元,较上年增加366万元,增长了6.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65元,较上年增加344元,增长了7.7。

二、工作开展情况

1、低保工作

为切实加强我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保证这项工作在我乡健康稳步地发展。年初成立了以政府乡长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和副乡长为副组长的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并制定低保对象资格评审制度,每季节进行一次讨论核实,实行动态性监督管理机制,低保证金发放符合手续,报帐及时准确,每次发放数量和人数及时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确保低保金能发到真正需要救济的困难户手中。20__年第一季度发放7户18人,低保资金3540元;第二季度发放9户22人,低保资金4200元;第三季度发放10户23人,低保资金4200元;第四季度10户23人,低保资金4350元;全年共给258人次发放低保金16290元,平均每人每月63元。

2、救灾救济工作

按照市民政局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经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认真落实救分级、救灾款分级负担的新机制。为保证在灾害发生前能准确地预报和有效地预防,灾害发生后高效、有序地开展救灾工作,根据##市救灾应急预案,结:请记住我站域名合我乡实际,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总指挥的救灾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乡各单位分工负责、共同参与救灾应急方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使够条件的11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内,使他们吃、穿、医、葬等有所保障。另外,对8户贫困家庭实行了定期定量救济,20__年五保供养7人,发放五保救济资金9800元,定期定量救济8户,发放定期定量救济补助资金3840元。救灾救济物资发放方面,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和贫困户生产生活上存在的困难程度,共发放了9750元,为其购进60吨煤炭,并发放到26户特困户家中,解决了这些特困户的过冬问题。

3、优抚安置工作

全乡有现役军人1名,1954年10月份以前退伍的在乡复员军人4名,在乡老复员军人定期定量补助费的凭证书直接从市局财会室领取,还有1名病故家属,退伍义务兵档案做到了妥善保管,并定期开展拥军拥属活动。

4、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按照州、市的工作安排,##乡第三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在市民政局、组织部的正确指导下,于20__年9月20日开始至11月8日结束,顺利选举产生了新一届村民委员会。依据州、市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的安排意见,我乡首先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人大主席、乡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组织、民政、妇联等部门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并按照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总体计划,结合州、市培训的内容,又组织参与换届选举工作的相关人员学习掌握有关换届选举知识,做到参加的人员人人清楚,事事明白。各村召开村民大会进行民主选举出了选举委员会,各村选举委员会在市乡下派指导组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确定的选举日期和选举程序,开展村委员会候选人提名、预选、正式选举等一系列工作。选举当天,各村有80的选民参加了投票。当选人得票数都在参选人员总数的60以上。得票最高的达到90以上。选举结果出来后,当众公布了当选人,同时发放了当选证书。选举当天对选举结果及时进行了张榜公布。总之,整个选举程序坚持以人为本、依法办事、一步一学法的原则,使这项选举工作能够运行正常,全乡无一例上访事件发生,无一人提出意见,换届选举工作开展顺利。

5、扶贫羊工作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运行管理 低压线路 问题 措施 优化

电力系统的组成包括一系列设备,如用电和发电等,以及相应的辅系统,具有复杂多变的网络结构。而农村电路的整体运行状况、线路的维护和管理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农村电力工作的效果。本文立足于自身的工作实践,对于农村低压线路的运行和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看法和见解,现做如下总结:

1 农电低压线路存在的问题

1.1 电力设备存在安全隐患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电力事业,农村电网建设也在与时俱进。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农村具有相对落后的电力改造技术,同时匮乏网改资金。在低压线路的改造上,具有相对较低的标准。然而,由于农村逐年增加的低压用电设备,完全跟不上现有的低压线路供应技术。因此,目前亟待解决的是低压电力设备的隐患问题。

1.2 低压线路网络通道受堵严重

目前国家对农村电网事业大力支持,农村低压电网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而由于低压线路具有极强的分散性和比较广的分布范围,部分线路在布线时,容易发生交叉,而且在恶劣的天气里,还容易发生短路,使低压线路电网通道受阻。同时,很多线路和支架还会发生碰撞,出现短路,对网络的畅通带来阻碍。

1.3 低压线路没有安装正确的保护装置

改造和建设农村电网,宗旨是保护线路,规避人身触电的发生。例如,将总保护装置安装在变压器台区,并且将末级保护安装在农户家中。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户外柜形式是农村线路经常采用的保护形式。而这种线路保护容易遭受环境的破坏,更新换代也不及时,极大的影响到了农民人身安全。同时,农户严重缺乏用电意识,室内的布线具有较差的规范性,为线路安全埋下隐患,极易发生线路安全故障。

1.4 缺乏健全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在农村供电所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问题,即电力人员的工作日志和工作票之间无法对应,并且出入极大。相关内容缺乏明确记录,同时也没有分析任何的危险点。缺乏防范措施,对农村电力供应安全工作章程也没有进行详细的制定,即便有一些制度,也多数是流于形式,没有落实到基层工作中,使线路隐患问题极易发生。

1.5 缺乏规范的电力管理操作

新的历史时期,已经极大的提高了对农村电网的供应。但从事农村电网工作的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匮乏,往往是不重视电力安全管理理念。而对电力供应技术的指标过于关注,同时还忽略了电网的维护管理和运行工作,有一些农村供电所疏忽地方管理,甚至连最基本的备注和登记工作都做不到。维修人员工作层面不分,一些地方的维修人员甚至是兼职的,仅仅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操作和维护工作,为线路安全问题埋下了隐患。

2 农电低压线路运行维护管理的改进措施

从事农电供应的相关工作单位,针对目前在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进行完善和改进,为农村电力供应的安全提供保障。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2.1 准确定位农电供应管理工作

农电供应管理,需要从公司内部入手,抓住农电工作的着重点,对低压电源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规范,规避发生各类电力事故和低压电网故障。做好工作票等制度,将各项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合理分配电网维护的工作人员,将基层供电的隐患和风险降到最低。

2.2 对供电部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落实

供电部门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的规划化和制度化,是维护和管理农电低压线路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证,只有对农网安全管理系统不断进行改进好完善,才能更好、更全面的做好农村电力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保障农民的用电供应。在每年之初,农电管理公司需要对安全生产计划和目标进行制定,对配电变压器台区、线路和设备区域进行划分,并向每一人逐层分解安全生产责任,实行分级考核。农电管理应制定有效的安全生产考核细则,并和农电工签署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与具体的操作流程相结合,实施不定期的抽查,实现全方位管理的目标,将农电工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位。

2.3 开展农电低压线路职工教育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目前农电职工缺乏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知识,针对这个现状,农电管理公司需要对职工培训制度进行建立和健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定期对职工进行培训,并与工作岗位实际相结合,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反事故演习、现场考问和岗位讲解等,提高农电工的专业性水平,使其安全防范意识和电工业务素质从整体上提升。

2.4 对农村用电管理进行强化,防止发生用电事故

农村基层供电所应以常规检查为基础,对安全用电行为进行规范,并且对临时用电安全检查工作进行强化。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配电检查方案,并且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如宣传广告、设置农村村民专栏,对安全用电的知识教育进行普及和宣传。规避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

3 结语

通过完善和改进农村低压线路运维护管理工作,能对农村用电安全管理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有效弥补,使农户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系数提升,对农村的电力改造建设工作起到更好的推动作用。电力工作人员只有将自身的潜在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才能最大程度的降低各地财产和风险损失,才能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天伍.全寿命低压线路设计改造技术探索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33).

[2]张倩.基于工作过程的《低压线路的安装与施工》课程开发与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04).

[3]郭兴科,郭刚,李富强.浅谈低压工作“票”与“卡”的实施[J].中国电力教育,2011(09).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8

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的意见》精神,为切实提高高新区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和致富能力,促进农民收入五年倍增,现结合高新区实际,就开展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从今年起到2015年,用三年时间,实施新一轮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以帮助低收入农户充分就业和扶持创业为重点,坚持输血与造血、开发式帮扶与救助式帮扶相结合,制定救助措施,完善保障制度,全面落实政府主导、党员干部带头参与帮扶工作责任,确保所有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如期脱贫。

二、帮扶对象及目标任务

1、帮扶对象:高新区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20户49人。

2、目标任务:立足“三年任务,一年达标”,通过挂钩帮扶,至2013年底,实现所有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以上,2014、2015年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三、工作重点

1、实施产业援助。所在村根据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为其提供承包鱼塘及种植业田块,所在村为其提供部分鱼苗,同时与相关部门联系,为其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提高抗风险能力。此外,给予养殖户、种植户一定的奖补资金。

2、实施就业援助。加强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充分就业。一是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对有就业愿望、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和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免费考证,帮助其提高就业竞争力。二是开展“户企结对”帮扶。动员和组织辖区内各类企业采取“户企结对”的办法,因户制宜、因人制宜,重点帮助低收入农户家庭中有劳动力的成员安排落实收入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安排一人长期稳定就业。三是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就业。道路管护、村庄环境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就业。

3、实施结对帮扶。一是深入开展“千名党员干部联千户、进万家”活动。在全区范围内组织千名党员干部与低收入农户进行结对帮扶,原则上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结对帮扶一个低收入农户,做到经常深入农户家庭,及时了解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建立干部帮扶工作责任制。为每个低收入农户家庭明确牵头帮扶责任人和具体帮扶责任人各一名,建立结对帮扶联系卡,做到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确保其就业有岗位、创业有实效、保障有措施、脱贫有依靠。三是党员干部帮扶要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帮助低收入农户理清发展思路,树立脱贫信心,寻求致富办法,增强劳动技能。

4、实施保障扶持。一是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因病障、智障、残障丧失劳动能力等低收入农户,由民政部门统一纳入低保,并建立健全低保标准增长机制。二是改善低收入农户住房条件。按照中央和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要求,积极采取措施,分批帮助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改造建设最基本的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的农房。三是落实基本公共服务收费减免政策。相关行业职能部门要对照上级有关文件和政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满足低收入农户基本生活需求。

5、实施教育资助。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已经出台的有关教育资助文件精神。区教育部门对低收入农户中的就学子女,提供学前教育政府资助1000元/人/年;发放义务教育段学生生活补助(小学1000元/人/年、初中1250元/人/年);发放高中段学生国家助学金1500元/人/年;职业教育学生学费全免,另提供助学金1500元/人/年;提供高等教育生源地无息贷款,最高可贷6000元/人/年,并将逐步提高补助标准,不断加大就学资助力度,确保低收入农户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二是建立健全农村贫困学生就业责任制。教卫科、社保科等相关职能部门要明确帮扶责任,通过组织定向培养、开展就业指导、举办毕业生招聘会等措施,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就业问题。

6、实施医疗救助。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扶持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参加新农合保险,积极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基金,加大低收入农户因重大疾病导致生活困难的救助力度。低收入农户重大疾病(20个规定病种)医疗费总费用报销70%,民政救助20%,自付10%。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的参保费用由具体帮扶责任人负责按个人缴费标准代缴。参保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在区内定点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门诊、住院医药费由定点机构直接减让30%,其余费用按规定比例报销,减让部分由新农合基金与定点机构进行结算补偿。参保的低收入农户家庭成员当年报足最高限额3万元后,超过部分可报销医药费在区大病统筹基金中按80%予以报销,全年累计报销限额为15万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的领导,成立高新区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局分管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各局(室)、部门相关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农村工作局农经科。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低收入农户脱贫奔小康工程的宣传发动、组织实施、政策扶持及综合服务工作。切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2、强化宣传发动。各局(室)、村(社区)要结合实际,全面宣传发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党员干部和工商企业、合作组织挂钩帮扶低收入农户,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形成机关部门与各级党员干部、工商企业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挂钩帮扶的良好氛围和强劲合力。

农村低保员工作总结范文9

一、xx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结构及转移状况

(一)农村劳动力的资源与结构

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总人口为7092人,其中劳动力人数为4362人,占总人口的61.51%;从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2.1%,女劳动力占47.9%;农村富余劳动力1441人,占劳动力资源数的33%,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性别比例结构看:男劳动力1035人,占71.8%,女劳动力406人,占28.2%;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结构来看:16—35岁之间的男劳动力797人,占77%,36—60岁之间的男劳动力238人,占23%;16—35岁之间的女劳动力307人,占75.6%,36—50岁之间的女劳动力99人,占24.4%;从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程度来看:初中文化以下1322人,占91.7%,高中、中专以上文化119人,占8.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等经济迅速扩张和县有关部门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及城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据此次调查统计,从抽查的11个自然村来看,有1050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了有效转移,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73%。

从转移途径和方式看:中介组织推荐197人,占18.76%;自由外出(含老带新、亲朋好友引荐、广告信息引导和自发性结伴外出)853人,占81.24%。曾经参加培训的235人,占22.4%,未曾参加培训的815人,占77.6%。

从转移去向看:京津地区207人,占19.71%;长江三角洲地区207人,占19.71%;珠江三角洲地区147人,占14%;省内东部地区294人,占28%,其它地区195人,占18.57%。

从转移人员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分类看:男777人,占74%,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577人,占74.3%,在36—60岁之间的200人,占25.7%;女273人,占26%,其中在16—35岁之间的207人,占75.8%,在36—50岁之间的,占24.2%。小学文化107人,占10.2%;初中文化856人,占81.5%,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87人,占8.3%。

从职业、工种及收入分类情况看:建筑工229人,占21.8%,月收入1100元左右;电汽焊工54人,占5.1%,月收入1200元左右;电子231人,占22%,月收入1050元左右;服装31人,占3%,月收入860元左右;汽车驾驶26人,占2.5%,月收入1500元左右;保安22人,占2.1%,月收入850元左右;铁路施工7人,占0.7%,月收入1160元左右;缝纫25人,占2.4%,月收入750元左右;食品加工42人,占4%,月收入760元左右,机械(车工钳工)14人,占1.3%,月收入1100元左右;其它369人,占35.1%,平均月收入800元左右。

二、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几个特征

1、具有较强的裙带性。多数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经亲朋好友的介绍或引路而实现,通过政府或社会职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劳务输出的人数不到流动总数的20%。特别是青年劳动力流动周期长,有的农村青年已完全摆脱了农业生产而长期在外从事流动就业,流动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3%左右,举家外出的亦大有人在。

2、流动区域相对集中。xx县农村外出务人员遍及全国各地,近至邻县,远至中外边境。但是,流动区域相对集中在京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省内东部等地区,其它地区不到20%。

3、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特点。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既保留着土地的承包权,在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外出做工经商,属亦工亦农性转移。一般而言,农村家庭劳动力较多,从事劳务收入又较高的,在外工作时间就较长,反之则较短。据调查,xx县外出兼业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的比重超过50%以上。

4、从事纯体力劳动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主要途径。由于当前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技能单一,而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正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快速转变,外出就业的空间逐渐缩减,外出的农村劳动力往往是工作难找,钱难赚,大部分只能从事劳动技能低、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的行业。据调查统计,从事此类行业的农村劳动力占外出劳力的70%以上。

5、外出务工劳动力的身份正由单纯的打工者向农业开发大户、个体私营业主转变。一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走向管理阶层、技术岗位;还有部分外出务工劳动力,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视野拓宽了,知识增多了,有了一定资金积蓄,他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纷纷返乡搞各种开发,从而真正发家致富。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上仍存在盲目性。自改革之初,自发性转移一直是农村外出人员最主要的方式,同时由于基层就业信息网络尚未健全,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指导,导致盲目性很大。据初步调查统计,在农民外出务工过程中,经中介组织推荐的仅占18.76%。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给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劳动力宏观调控、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和城乡统筹就业等工作增加了难度,降低了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其次,增加了流动成本,一些急于实现流动就业的青年,不从自身条件或家庭条件出发,也不办理相关证件(如务工证、计生证),仅凭个人意愿或偏信虚假劳动信息而盲目外出求职,其结果是皆因各种原因或“无业”而返,或上当受骗,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不应有的损失。此外,无序化的流动也给输入地的社会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2、农村劳动力就业尚没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体制性、政策。如在就业机会上,与城市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机会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且就业也相对不稳定;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护及有效监督,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和劳保福利方面不仅大大低于城市职工,而且没有保障。近几年,尽管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但有些地方并未完全落实。

3、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特别是转移层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的较少。据调查统计,初中文化以下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1.7%,高中文化、中专以上文化只占8.3%,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22.4%。受农村劳动力素质、技能低的客观条件影响,因而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而且从各地经济发展的长远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必将越来越窄。

4、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日渐增大。一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对流动人口的控制以及生产力水平飞速发展,对素质较低的纯体力型民工做了一些限制,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二是近几年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工矿企业不景气,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接收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日趋减少,同时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城市面临安排待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

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和建议

1、健全组织,搞好服务。无论是现在乃至今后一定时期内,转移就业仍将是解决就业问题、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保护广大劳务人员合法权益不受侵害。首先,要与司法等部门联合加强劳动法、社会保险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以提高广大劳务人员的自我防范能力。其次,要积极寻求驻外办事机构的支持,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流动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城市建立相应的管理、服务组织或机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相关法律政策咨询、劳务信息、就业指导等一系列的就业跟踪服务,帮助他们具体解决工作和生活上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如劳资纠纷、劳动争议、突发事件处理等等。

2、下大气力搞好农村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与转移的速度和层次成正比例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政府和劳动教育机构要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市场需求,扩大社会办学的范围,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电视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样化的继续教育项目,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和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学习掌握新技能,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3、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转移。在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一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组织结构调整,着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努力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三是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大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和效益,充分发挥好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作用。四是要进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促进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带动房地产业、商贸业及各类服务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到城镇就业和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