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1-21 16:59:06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1

1.1项目建设单位对中央财政资金的管理程序

一是严格执行《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依法筹集项目建设资金,办理工程与设备价款结算,控制费用性支出,合理、有效使用建设资金。二是按时编制月报表、季度报表、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季度报表、年度财务决算报告和项目竣工决算等有关基本建设财务报表。三是按时编制季度分月用款计划及中央财政资金报账申请所需的相关资料。

1.2资金报账程序

第一,项目批准单位每年年初下达计划并拨付当年计划资金的30%项目前期启动费。第二,每季度末各项目承建单位填报工程建设进度报表,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后报项目建设单位。第三,项目建设单位汇总后报项目主管单位,主管单位汇总后统一上报项目批准单位。第四,批准单位根据项目主管单位的申请报表拨付计划资金。第五,项目资金下拨到主管单位后,由主管单位再逐级下拨。

1.3项目实施、建设单位关于项目实施、计划、资金的管理职责

1.3.1项目实施单位关于项目计划、实施管理职责

坡面治理工程应严格按照计划下达任务进行施工,计划任务不得随意变更,否则不予报账。报账后建设单位下拨到实施单位的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要根据项目实际支付内容如实地将治理资金兑现给施工单位或农户。并作出会计报表、工程决算报告。对治沟骨干工程一般不允许变更并追加资金,确需变更的按以下几种情况区别对待:第一类是工程批复后,因配套资金不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大,要求移动坝址以降低原工程规模和造价,或因前期工作不扎实、设计深度不符合要求,造成设计与实际严重不符,需要调整坝址位置,使工程枢纽组织、工程建设规模和建设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工程。第二类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因受地质条件影响,造成枢纽建筑物位置或尺寸发生变化,但不造成工程规模和投资较大改变的工程,如卧管、涵管(洞)位置移动、下游退水渠长度缩短等。第三类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原设计总体尺寸不变,因受地质、建筑材料限制,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局部作微小调整的变更。处理办法:对第一类工程变更,要坚决予以杜绝。对于第二类、第三类工程变更,应逐级按工程建设申报程序报批,但因工程变更增加的工程量和投资不予追加。工程报账时也不必另行增加资金。

1.3.2项目建设单位关于计划、实施管理职责

坡面工程的报账在实施单位自验申请的基础上,由建设单位组织监理进行复验后根据各项措施合格面积、工程数量核定投资后再上报项目主管单位。但无论是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报账均,由项目建设单位制定用款计划送监理单位备案。项目实施单位不能自行将自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签字后直接上报项目主管单位。因为监理工程师与项目建设单位是合同关系,而与实施单位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根据用款计划和实际支出情况签发拨付证书,建设单位要出具拨款的财务决算书。1.5.3凡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批准单位将暂缓或停止拨付中央资金一是违反报账制度的规定,虚假报账骗取中央资金的;二是财会机构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三是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转移挪用中央资金的;四是有重大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五是未按规定报送有关财务报告或资料严重失真的;六是地方配套资金严重不到位的。

2项目后期管理

2.1项目后期管理原则

认真贯彻“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把日常维护管理和重点检查维护很好的结合起来。

2.2分级管理责任制

县级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管理的监督、检查、技术服务。项目验收后,由县向当地乡、镇进行移交并制定管理办法,建立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管护责任制,把治理成果承包到村、户,依法保护,长期经营,允许子女继承。在治理小流域内,乡(镇)政府负责监督落实各村、户管理责任制,制定分户管理办法和措施。

2.3管理内容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加大了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尤其是对于专门项目或者特殊项目的投入,因此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行政事业专项资金管理在很大程度存在不足,由于专项资金的扩大,提高对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十分迫切。

一、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定义及其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国家或者有关部门拨付行政事业单位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具有国家政策导向或者专项扶持的特点。从来源上讲,专项资金主要来自财政收入和银行优惠贷款。但是这二者有个区别,财政收入资助不需要偿还,而银行优惠贷款资助是在贷款利息、时间等有优惠但是最终是需要偿还的。从用途来讲,区别于一般财政拨款,专项资金有专门用途,需要专款专用,专门管理,是有最终成果展示的,有很强针对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1.专项资金管理意识不强,专项管理基工作不到位

专项资金需要建立专项管理账户,由财务人员进行管理,按照专项制度进行控制报销。首先,从管理人员角度看,很多管理人员专项管理知识欠缺,没有控制专项资金的意识,基本上按照实报实销,凭证没有问题基本上都可以报销。其次,从会计电算化角度看,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应用会计电算化,管理硬件落后。

2.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待完善

首先,针对专项资金的制度安排存在,但是由于专项资金项目类型不一、地域性强,专项资金的实施办法通用性差,在实际执行中有时起不到指导规范的作用。其次,针对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等解读文件少,缺乏在会计制度中的明确说明,制度实施单位对于制度理解不到位,管理手段变形。最后,预算制度是专项资金管理的源头,但是专项资金管理中预算管理制度安排不科学,存在资金划分不合理的情况。

3.预算与申报不规范

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和单位项目申请一样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用花时间进行反复分析和论证。但是在实际预算编制和申报中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有重复预算的可能,为了争取更多的预算资金,有的部门重复编制预算;第二,编制预算时间紧张,专项资金设立需要经过严密思考和科学论证,但是很多部门预算编制是用仅仅一两个月时间赶制出来,对于专项项目的可行性和详细计划没有进行反复推敲,导致后期项目执行中可行性差或者结果未达预期。

4.专项资金监管乏力

由于非盈利性和政府无偿或者优惠资助等特点,没有盈利目的的趋势,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机制效率不高。首先,审核不严。专项项目类型形式多样,审核批示的财政科室对于项目的详细情况了解程度较差,审批过程流于形式。其次,内外部监督不到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正在完善建设中,对于专项预算执行进度监督机制不完善,外部审计工作偶尔进行,惩处力度不大,对于专项资金管理约束性不大。

5.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缺失

专项项目完成后,首先,对于项目的评价一般限于财务对于项目支出与项目预算资金的核算,没有对于项目资金使用计算与项目预算预计使用计划一致总结和不一致分析,没有对于这些出入原因进行探析和进一步为编制类似预算项目提供改善意见等。其次,没有对于预算使用情况符合计划的专项项目进行奖励和对于预算使用严重超支的专项计划进行惩罚。

三、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建议

1.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意识,推动会计电算化应用

首先,对于专项管理负责人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项项目培训,提高专项管理意识。其次,将专项项目进行分类,将同一类的专项项目交于同一专项管理人员。然后,针对不同专项人员定期对于专项的知识进行学习,使其对专管项目有完整的认识,对于专项项目审批有明确的把握尺度。最后,加紧落实会计电算化在专项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使现代化管理化手段替代落后管理手段。

2.完善专项管理制度

首先,对于专项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论证。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专项项目类型逐渐增多,应该定期针对新兴项目进行管理制度的完善,对于不适合实施的制度进行调整,确保有统一的要求也有适应各项目的具体规定。其次,加强对于专项管理具体制度的实施细则等解释文件的制定,使其易理解、易学习,使专项管理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实施。

3.加强预算申报和监督

首先,使预算管理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杜绝重复编制预算问题。其次,建立专项项目库作为参考,使项目预算编制有据可依,使预算资金编制、预算审核有标准。再者,对于预算编制实行分阶段编制,避免预算编制集中在一两个月进行,为专项的提出和科学论证预留时间,提高专项的质量。最后,对于专项项目的审计要定期进行检查,使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对于专项项目成果不理想的,审计部门进行追责。

4.建立专项资金考核评价体制

建立评价体制可以为专项项目管理提供动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项目质量。首先,对于专项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资金使用进度一致情况进行配比考核,对于一致度高的项目进行奖励,对于一致性差的目进行惩罚。其次,将专项资金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进行配比和分析,同时修改专项项目库资料,为下次专项资金编制和审批提供依据。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政府行政事业专项资金投入规模也扩大了,对于专项资金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文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专项资金管理意识不足、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与申报不规范、专项资金监管乏力、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而针对这些问题,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对于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强化专项资金管理提出建议。

参考文献:

[1]唐学管.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0):8+13.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3

论文关键词:采用BT模式进行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探讨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狭义解释是建设移交,广义解释代表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即项目融资、建设、移交的全过程。通俗地说,BT投资是一种“交钥匙工程”,政府通过特许协议,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目前采用 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1、BT模式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公路工程建设资金的银根压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筹集建设资金成了制约公路建设的关键。原有的投资融资格局存在重大的缺陷,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建设企业及其关联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阻隔,资金缺乏有效的封闭管理,风险和收益分担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商、建设企业不能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有机循环闭合体项目管理论文,优势不能相补,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流动与运用。2、BT模式的运作政府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依法注册成立的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情况对投资方的经济等实力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政府与投资方签订BT投资合同,投资方组建BT项目公司,投资方在建设期间行使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合理回报)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政府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移交。投资方是否具有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实力,是BT项目能否顺利建设和移交的关键论文提纲怎么写。

3、实施BT模式的依据3.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二条“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3.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公路法》第一章第四条“国家鼓励引导国内外经济组织依法投资建设,经营公路。”3.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3]30号《关于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第四章第七条“鼓励有投融资能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对具备条件的工程项目,根据业主的要求按照建设―转让(BT) 、建设――经营――转让(BOT) 、建设―拥有――经营(BOO) 、建设――拥有 ――经营――转让(BOOT)等方式组织实施。”4、广东顺德公路BT工程案例中国中铁顺德公路BT工程项目――广东省佛山市一环南拓暨顺德区快速干线项目,是佛山市顺德区政府与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适应改革发展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BT工程总承包模式建设的广东省2010年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该项目2007年开工建设,2008年超额完成了施工产值保4(亿元)争5(亿元)的投资目标。尽管工期紧、压力大、施工环境复杂,但项目开工至今,整个项目施工管段没有发生一起大的安全责任事故,也没有出现任何扰民事件。

5、BT模式的特点根据BT的概念可知:5.1 BT模式仅适用于政府基础设施非经营性项目建设;5.2政府利用的资金是非政府资金,是通过投资方融资的资金,融资的资金可以是银行的,也可以是其他金融机构或私有的,可以是外资的也可以是国

摘要求政府完善偿债机制,建立专项偿债发展基金,健全国有资产运作机制,重新整合各类资产项目管理论文,特别是特许经营管理的项目;10.5 BT模式不仅获取了较大的投资效益,还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增强了投资方的人文技能、管理水平及参与市场的竞争能力,积累了BT模式融资的经验,增加了施工业绩,为以后打入融资建筑市场创造了条件;10.6 BT模式扩大了资金来源, 使项目顺利建设移交给政府,推进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其他行业的融资树立了典范。结束语: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一种全新投资和管理模式,BT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取得了较大发展,它在较好地解决建设单位融资难题,加快公路建设的步伐的同时,也为资金实力雄厚、综合经营能力强的承包商提供了更多机会。更为关键的是,依托项目承包者成熟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从源头上确保了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质量和工期,从根本上实现了工程项目建设的效益最大化。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PDCA循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高水平教育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国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等教育投入力度持续增加,但高校资金的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高校的专项资金作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使用绩效,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高校发展也日益成为财政、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所关注的重点。本文借鉴质量管理中的PDCA循环理论,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主张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几个流程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

一、PDCA循环的涵义和特点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最早由休哈特提出,后经戴明改进,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全面应用于质量管理和项目管理中。PDCA循环分为(1)P(Plan,计划);(2)D(Do,执行);(3)C(Check,检查);(4)A(Adjust,处理)四个流程,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周而复始。

PDCA循环的概念决定了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系统性,PDCA循环主张的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整个组织的合力,大环套小环,通过绩效指标将各项工作有机组织起来。第二,具有循环性,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部分问题,提出新的目标再进入下一个循环,周而复始;第三,具有监控性,通过软件或者监管部门对全过程进行检查监控,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保证质量;第四,具有渐升性,PDCA循环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一个循环结束,质量提高一些,再循环,再运转,再提高,不断循环,持续改进。

二、PDCA循环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契合点

(一)整体目标的契合

PDCA循环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完善工作处理程序和强化过程控制,解决和改进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专项资金管理的整体目标是通过加强对专项资金申请、使用整个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提高经费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更好的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战略发展服务,产出更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和培养更高层次的人才。整体目标存在契合点。

(二)循环过程的契合

PDCA循环就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这四个环节的循环往复过程。计划是整个循环的基础,执行是整个循环的关键,检查是整个循环的保障,处理是整个循环的提升。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过程与PDCA循环过程大体相同,目标设定、预算编制对应P(计划)阶段,经费使用对应D(执行)阶段,绩效跟踪、评价对应C(检查)阶段,奖惩环节对应A(结果处理)阶段。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的事前计划、事中检查、事后评价等流程环环紧扣、相互促进,与质量管理在过程上有契合性。

(三)循环特点的契合

PDCA循环的运动是呈阶梯式向前推进的,一个PDCA循环结束,一些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同时遗留问题或新发现的问题将触发新PDCA循环。上一个循环是新循环的基础和起点,新循环是上一个循环的扩展和延伸。专项资金管理循环同样是呈阶梯式不断推进的,其中的过程控制和项目评价的环节,就是为了查找漏洞并将其完善后运用于下一期的专项资金管理中。因此两者的循环特点也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因此本文希望用PDCA循环理论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结合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能够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体系,提高专项资金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三、目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

一些高校申报项目不是从战略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只是为了争取资金而上项目,项目建设目标不明确,论证不充分。存在重复申报类似项目、同一项目申报不同专项,巧立名目套取项目资金的情况。在申报额度上,不顾实际需要,就高不就低,想方设法多报项目经费。导致项目完成后,产生大量的结余,造成资金沉淀,影响资金使用的效率和资源配置效果。

(二)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

高校“重申报,轻管理”的监管模式,导致预算控制存在薄弱环节。事前控制不充分,预算编制粗放,缺乏详细的用款计划,精确度不高。过程控制不够,项目执行与预算存在差异时,缺乏灵敏的反应机制和处理机制,项目负责人擅自突破开支标准,改变经费用途,挪用、串用、占用经费现象时有发生。预算考核浮于表面,缺乏严肃性和威慑力,没有真正发挥预算对经费的监控作用。

(三)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

存在违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原则,擅自更改专项资金用途,挪用、挤占、侵占专项资金的情况;存在为了加快执行进度,突击采购、不按合同进度付款,伪造业务,虚开发票的现象;存在结题不结账,对结余资金结转和分配不及时,资金使用不充分的情况。以上问题,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率性。

(四)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

目前事后监督较多,过程监督较少;专项监督较多,日常监督较少。没有形成一个全方位的监督体系。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常规的、持续性的监督检查和预警机制,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将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监督乏力,职能弱化。各个监管部门职能分割,沟通交流不畅,缺乏资源共享和协同办公,造成工作重复和效率低下,甚至政出多门,让人无所适从。内审机制不健全,审计人员主要对财务票据的合规、合法、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前期申报和专项资金使用等整个运作过程参与度不够,缺少对项目过程和经济效益的审计。

(五)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

专项资金来源的复杂性、种类的多样性,客观上造成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目前国家对专项资金绩效考核并未提出详细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评价指标缺乏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在此大环境下,高校自身对专项项目的绩效评估多以满足相关上级的检查要求,消极被动应付上级检查为主,没有切实落实和履行自身的绩效评估职责,对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及预算执行着力较少,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执行不严。导致相关负责人责任意识淡薄,不注重资金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造成财政资源的严重浪费。

四、借鉴PDCA循环理论,抓好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个环节

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在项目申报、预算控制、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借鉴PDCA循环理论,通过科学设置整体目标,加强预算编制、绩效跟踪、监督检查、绩效评价以及结果反馈等流程控制,从PDCA四个环节强化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

(一) P阶段:科学设定目标,合理编制预算

1.科学设定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与学校的发展战略相结合,从立项的源头注重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科学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测量经费需求,确定项目完成保障措施。绩效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目标:包括机构设置科学、制度健全、人员配置合理、财务制度有效、会计核算准确等。(2)效益目标:包括项目实施带来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升、科研转化能力增强、咨询收入、服务收入、技术转让收入增加等。(3)效率目标:包括资金拨付到位,资金使用及时有效、专款专用等。(4)效果目标:包括项目准时完成、项目决算和预算匹配、固定资产稳定增长等。

2.合理编制项目预算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专项资金对预算编制要求高,需要通过事前的预测发挥对专项经费使用的控制作用。预算一旦编制,一般情况下不允许修改,资金使用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执行,专款专用。因此项目立项时,要充分论证,资金申报要有理有据,量力而行。需要专业人员指导编制详细的资金使用计划,将预算编制细化到项、类、目。项目预算编制应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编制预算,逐项审议各项支出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避免不必要的耗费,将钱都花在刀刃上。预算编制遵循要完整性原则,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专项资金预算要纳入整个部门预算体系当中,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二) D阶段:严格执行管理,强化绩效跟踪

将总体目标层层分解为阶段目标,制定符合高校实际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跟踪管理制度,确保资金执行过程有据可依。为专项资金设立绩效管理员,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充分运用信息化工具,实现对专项资金的网络动态监管,实时跟踪专项资金下达情况、经费支出明细、预算执行情况、政府采购情况、项目建设进度,以及项目效益的实现程度。定期撰写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向项目组和学校专项资金管理机构汇报经费使用情况和预算执行进度,对偏离预算的情况,分析原因,上报主管部门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或调整、修改计划,保证项目能按时按质按量顺利完成。

(三) C阶段:加强监督检查,科学评价绩效

研发监控软件,将专项资金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嵌入程序,对专项资金全过程跟踪管理,对违背专项资金管理要求的事项,自动报告和处理。整合各部门的力量,建立专项资金管理机构,由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尤其强化审计人员的全过程审计作用。项目检查考核工作从项目开始时启动,依据专项资金使用目标,对资金落实情况、管理机制完备性、预算执行进度、工程建设组织、财务管理状况、目标完成情况、产出绩效等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对执行不力、进度缓慢的,要及时提醒催促,对于出现较大的偏差的要查找原因及时纠正。根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和测定。创新评价方式,除了现场评价、会议评价也可委托第三方评价。考评标准、过程和结果应当公开、公平、公正。

设立以下绩效评价指标如图1所示:

(四) A阶段:运用考评结果,进行激励惩罚

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好的奖,差的罚,通过奖惩增强高校师生经费使用的责任意识和工作动力。高校对规范、节约、合理使用专项资金并成果突出的项目、单位或个人,学校应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行为不当或组织不力的项目负责人和单位,学校应进行批评教育或收回其经费;对于在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中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相应责任。二是促进信息公开,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引入项目负责人声誉机制。建立科研人员的信用档案,对信誉情况进行登记、公开,对信誉度较低的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等环节重点监督。三、依据绩效下达预算,减少无绩效或低绩效的项目,鼓励绩效优良的项目,优化经费支出结构,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A阶段是一次循环的终点,也是总结归纳的环节。通过查漏补缺,对好的方面继承和发扬,形成标准和制度;对不足的方面分析原因,加以整改。持续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下一次的专项资金PDCA循环提供借鉴和经验。

五、结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高质量的管理能够带来绩效水平的提升。针对目前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申报缺乏规范性、预算控制缺乏有效性、资金使用缺乏经济性、监督检查缺乏全面性、绩效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本文将管理学中的PDCA循环理论和专项资金管理的实际相结合,提出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可以从PDCA四个环节着手,坚持绩效为核心,管理是关键,重视过程管理和监督,从管理、效益、效率、效果几个方面建立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专项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评价。以评促改,不断完善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提升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发挥专项经费在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毕天睿. 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6(3):87-90.

[2]卓宝光.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探讨[J].经济师,2015(7):180-182.

[3]刘国斌,关颖.基于PDCA对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4.(13):56-58.

[4]李真.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绩效研究――基于简政放权的视角[J].会计之友,2014(22):2-6.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而根据全国人大于2011年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种类繁多,但一般均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一、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江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特别是两宋时期的江西文坛,星汉灿烂,涌现出众多开宗立派的文坛领袖,独领数百年;诗词、书画、戏曲、音乐作品灿若群星,形成特有的“江西现象”。“瓷都”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享誉全球。湖口青阳腔、文港毛笔工艺、全丰花灯、赣南客家文化、傩舞、采茶戏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蔚为大观。根据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的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江西省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88项,已经形成门类齐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但与此同时,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短缺。从当前非遗的管理体制来看,江西省还没有建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通行的做法是在同级文化部门设立非遗保护中心,人员编制得不到保障。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专业人员短缺,大量非遗保护工作只能由其他文化部门临时调剂人员来解决。

2.非遗传承人、从业人员青黄不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江西省拥有部级非遗传承人36人(其中2人已去世),省级传承人314人,市县级传承人1 945人。部级非遗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也有43岁。其中60岁以上的有28人,比重达82%。传承人年龄总体偏大,使得非遗传承日渐力不从心;再加之时代变迁,商业冲击,非遗从业人员回报偏低,造成非遗从业人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窘境,部分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人死艺亡”的困局。

3.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杯水车薪。加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我国逐年加大非遗保护投入。自2006年起,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5.14亿元用于非遗保护。与此同时,江西省政府对非遗保护的拨款也逐年增加。公开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7年,江西省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2008年增加到300万元,2009至2011年增加到400万元,2012年投入更是高达1 933万元,2015年,江西省财政厅设立关爱非遗传承人专项资金150万元等等。尽管省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每年都在增长,但是如果均摊到数以百计的部级、省级项目上,实际上每个项目能得到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江西省每年从数百项非遗项目中挑选几十项进行重点支持,其他项目只能等以后轮流解决。但即便如此,资金缺口依然非常大。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问题,将会使非遗保护面临严重的挑战。

二、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

我国加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对非遗项目保持每年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政府的财政投入构成了非遗项目主要的资金来源。为了加强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国家于2006年出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于专项资金的分类及开支范围、申报与管理、监督与检查等作出了制度性的规定。这是国家相关部委对专项资金监管出台的第一部部门规章。根据这一文件的精神,江西省财政厅、文化厅也于同年出台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对国家层面规定的细化和具体化。为了进一步规范非遗的保护和管理,明确法律责任,国家于2011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西省也加快立法进程,于2015年出台了全国首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应该说,针对非遗保护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国家和江西省两级制定的《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都是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资金来源均为中央或地方财政拨款,均要求接受财政、审计、文化等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更进一步的,两级《暂行办法》均要求建立健全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机制和绩效考评制度,文化等相关部门可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组织或委托有关机构进行检查和绩效考评。两级《暂行办法》为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提供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需要明确若干问题。

首先,专项资金接受财政、审计、文化等部门的监督检查,但由于我国体制的原因,财政、审计及文化等部门对公共资金的监督职能多有交叉和重复。比如,财政部门的监督主要体现在对专项资金预决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对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监督,对专项资金使用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这些职能与审计部门的职能有较大的交叉和重复。考虑到财政部门财政监督任务非常繁重,以及当前国家和地方机关简政放权的背景,我们建议财政部门将部分监管的权力委托授权给审计部门。这样既可以使财政、审计部门的权力边界更清晰,又可以解决专项资金多头管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其次,对于专项资金的监管,财政部门是否比审计部门有更多优势?我们注意到,两级《暂行办法》在开篇就指出,制定该办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我国传统财政监督的主要职能是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准确性及合法性进行审查,这些审查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制度作标准。但一旦涉及审查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对“效益”的界定、评价标准、模型等重大理论问题尚处于探索过程中,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审查并无更多优势。相反,审计部门长期处于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第一线,对审计资金效益有更多探索,积累了大量审计案例和经验。此外,审计部门拥有更多的审计专业人才,这也使审计部门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

综上,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审计部门的作用和专业优势,一方面可以解决专项资金多头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专项资金的科学化管理。

三、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现状

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因此,对专项资金的监管主要是通过政府审计进行的。那么,江西省针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政府审计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

1.绩效审计已是政府审计的主流。早在《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表示到2012年,所有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进一步强调,要把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来抓。2010年出台的《江西省审计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绩效审计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后续3年审计厅开展绩效审计的项目要占到全部审计项目的40%、60%及80%以上,2013年后所有审计项目全部开展绩效审计。应该说,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已将绩效审计提高到战略高度,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

2.针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仍然鲜见。尽管绩效审计已经成为政府审计的主流,审计署和省审计厅也在大力推进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工作中的比重,但有关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案例和经验不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叉性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一方面,非遗保护已经成为学术热点,理论成果颇丰;另一方面,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成为审计理论研究的一大流派。但是,将这两者结合起来研究的理论成果,换句话说,从政府绩效审计的角度来研究非遗保护的理论成果仍然非常少见。(2)审计实践案例匮乏。查阅省审计厅、文化厅、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等相关网站,以及上述部门的相关文件发现,几乎难以看到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案例。通过查阅近年年鉴,在审计相关栏目中,难以看到对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绩效审计的描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从江西省范围来看,对于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论是广度和深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绩效审计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呢?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的绩效审计又具有怎样的“特性”呢?

四、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实施的障碍分析

前已述及,江西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仍然鲜见,具体表现在:实践上,相关的审计案例和经验不多;学术研究上,存在着非遗保护研究和政府绩效审计研究“两张皮”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政府绩效审计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我国审计规范体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民间审计领域。在政府审计领域,全国人大于1994年8月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并于2006年2月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此外,审计署于2010年9月颁布了《国家审计准则》。纵览上述法律条文,没有发现用以专门指导和规范政府绩效审计的法律法规。

例如在《审计法》中,就没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职责和权限作出明确规定。在《国家审计准则》总则中,规定审计机关要“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从总则对“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解释不难看出,政府审计关于“真实性”、“合法性”的规定,更多是对财务审计的要求;“效益性”虽然反映了绩效审计的部分特征,但它多数情况下是一种事后评价,与绩效审计强调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还有相当的距离。此外,被国际审计界普遍认可的政府绩效审计“3E”评价标准(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在上述法律法规中也没有作出规定。实际上,我国政府绩效审计仍处于一种尚未完全的法律授权状态。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如深圳市、珠海市、湖南省等先后出台了《审计监督条例》,对绩效审计进行了法律上的探索。但国家层面亟需研究制定统一的政府绩效审计法律法规框架,对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权威的规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审计的特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民族文化个性化的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非物质性、民族性和文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会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审计具有与其他审计对象不尽相同的特点。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使其产业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市场化运作并形成产业,是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对繁荣文化产业也有积极意义。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种多样,有些适合产业发展,有些则不适合。王志平、郑克强(2012)按 “能否进入市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分为规模开发型、市场培育型及静态保护型三种类型。按照这一分类,规模开发型项目具备市场上一般商品的属性,可以按市场规律进行产业开发;市场培育型项目也能通过适度的产业开发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对这两种类型可以按通用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也适合按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与前两者类型不同的是,静态保护型项目往往对其存在空间、文化地域性有着严格要求,一般不宜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开发,就其会计核算而言,产出或收益就无从计量,如果对其进行绩效审计,“绩效”就无从评价。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准公共品”的特性对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提出挑战。我们知道,当前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为“3E”标准,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E”标准已得到国际普遍认可并进行了广泛实践。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在于其“准公共品”的特性。这一特性主要表现在:(1)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国家财政专项资金(公共资源)的支持;(2)市场规律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这主要表现在:由于存在空间和文化地域性的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不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从而导致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难以准确定价,成本和收益就无法准确计量。由此带来的后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营者无法保证通过项目获得盈利,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主导,市场只能充当“配合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特征,给为纯经济项目“量身定做”的“3E”标准提出挑战。换句话说就是,“3E”标准已经无法全面评价一个非遗项目传承和保护的“好”或“坏”,应该为非遗“定制”其他标准。

再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经营管理者的会计核算水平也给绩效审计提出挑战。前已述及,江西省非遗传承人、从业人员青黄不接,许多非遗项目属于独门绝技,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纵观江西省非遗传承人,或生活困顿,或年事已高,许多非遗项目面临着断代和失传的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非遗项目采用的是家族式、小作坊的运营方式,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会计核算水平不高,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难以达到国家的相关要求。如果不能准确核算相关的会计项目,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资料,那么绩效审计就无从谈起。

(三)政府审计人力资源短缺。何永清(2010)对江西省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过详尽的统计研究。研究显示,江西省审计机关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非业务人员比重较大(22.5%);(2)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中青年比重较低(30岁以下占9.9%);(3)高学历(研究生学历)、高职称人员比例较低,分别占1.2%和6.6%;(4)人员专业结构较单一(会计审计以外专业比重为9.6%)。近年来政府审计工作日益繁重,政府审计人力资源的缺口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刘蓉.关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现状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5).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6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依法治国”的方针,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近年来,我市在预算管理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和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制度,这对于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进展情况

按照财政支出预算改革的总体思路,结合教科文部门的行业特点,XX市财政部门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主要措施是:

(一)积极实施部门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的统一规定和标准报表、编制反映部门所有收支情况的预算,个人部分按实际,公用部分按定额,专项经费经科学论证后进入财政项目库,编制滚动预算,由财政部门视财力按轻重缓急排序安排。

实践证明,实行部门预算,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强化了部门和单位和预算观念,提高了使用财政经费的责任心,促使部门提高管理水平,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主要工作,自下而上编报、汇总使产生的部门预算更符合基层实际。突出表现为以下特点:

首先,制定和完善了分部门、分行业的支出预算定额,科学和文体广播部门采用定员定额方法,高等院校和中专技校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按照各院校学科设置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实行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

二是加强项目科学论证,明确资金投入方向。市财政、市教委共同成立了由财政、教育等有关专家参与的“教育财政咨询委员会”,就XX市教育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重点方向和具体项目提出指导性意见,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专家和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等业务处的意见,就2002年教育专项资金预算再次进行修订,加大对重点前沿学科的扶持力度,提高我市高校重点学科的知名度,加强学校基础办学条件建设,落实扩招政策。

三是进一步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使部门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本部门的大事。市科委将科学事业费与科技三项费用统筹使用,年初全部按领域安排到项目,并按照部门预算的改革思路,转变政府职能,由以往科技经费预算划块式管理转变为领域式管理,由过去的单纯抓科研项目,转变为抓项目的同时抓好平台的环境设施建设,理财思路更另清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加强专项经费论证工作。鉴于XX市财政局教科文处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比重较大的特点,选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锅炉改造等大额的修缮类资金,送财政投资评审中心审定,由评审中心按照“科学、客观、公正、高效”的原则进行审核,待评审结果出来后下达预算,从而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节约资金10%左右。

二是为用好大额文物专项资金。与市文物局共同研究,制定了《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抢险修缮专项补助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由市财政局与市审计局、市文物局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共同成立专项资金管理小组,对文物抢险经费的管理形成了一个完事的工作程序。专项经费的审计工作由市审计局负责,对文物专项经费实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检查。同时,还建立了上报制度,使市政府能够及时了解文物抢修工程的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

三是加强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建立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制度体系。2000年,市财政会同市科委制定了《XX市科技课题预算编制规定》,2001年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草拟了《XX市科技经费财务管理办法》,使科技经费从预算、执行、会计核算到监督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制可依。目前,我市已经出台了《XX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普活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XX市科技新星计划经费管理办法》和《XX市创新创业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专业性经费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规范的科技预算经费管理制度。

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认真加以研究。

一是支出预算定额需要进一步细化。尽管学校实行了文史类、理工类、农林师范类、医类、综合类、艺术类、高职类七大类十四种定额标准,但即便对农林、师范这样的学校,内部也要算细帐,剥离非师、非农林专业,不搞大而同的拨款。

二是专项资金管理需进一步规范。首先是资金使用不规范,有些专项资金,特别是基金预算、项目预算比较相,且习惯于“先确定资金,后论证项目”,影响使用效益;再者是一些管理办法还是前几年制定的,有些条款已不适应部门预算的要求,如:目前教育费附加管理执行的政策是1990年修订的《国务院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

三是事业支出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高。人员经费所占比例过大,教育中的人员经费约占学校事业费总支出的57.5%,并且这种状况还在是上升趋势,特别是一些财力比较薄弱的区县人员开支已达80%左右,事业发展的经费了了无几。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财政再怎么增加投入也很难保证教科文事业的发展。

三、进一步深化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几点设想

为了推进XX市教科文部门支出预算改革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教科部门支出预算定额,提高部门预算的科学性

这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技术要求程度高的工作,在制定过程中必须兼顾需要与可能,预算内外资金相结合,节俭高效,简便易行的原则。员之家版权所有

完善教育综合定额要与落实国家支持各类教育发展的有关政策一致。由于教育综合定额是从财政生均拨款逐渐演化而来的,本身存在着较明显的基数概念,而且一经确定多年不变,与各类教育今后的合理发展及中央各类教育发展的不同政策存在一定差异。依据国家各类教育发展定位,以高等教育综合定额为重点,进一步研究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调整各类教育综合定额,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二)强制度创新,规范支出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教科文部门预算中除保证正常经费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管理是教科文部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

一是要做好专项资金论证工作,引入科学的决策机制进行科学的评估、评审、建立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机制和预算管理制度。科技经费要继续完善专家咨询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保证科技项目选择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并体现两个统一,即:专家管理与政府决策相结合,自由探索与国家目标相结合。教育经费要充分发挥教育咨询委员会作用,由教育咨询委员会议确立各类教育的发展方向及资金安排的比重意向,然后联合市教委高教处、科研处、基教处及财务处具体组织各类教育项目的专家论证工作,并逐步引入招标方式将项目落实到具体使用单位,市教委部门预算的科学编制做好基础工作。

二是对核实资金后下达预算的专项经费,签订专项经费合同书,以合同管理的模式,规范支出行为,牢固地树立起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

选择高中优质资源扩招等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合同管理试点,在下达专项的同进与区县签订合同书,明确项目的具体目标、责任、进度、区县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及项目效益考评等。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的分配与管理。随着国家对教科文事业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规章制度必须及时跟上,否则,投入再大,也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特别是专项资金,要做到有专款就要有制度。建议首先制定出教育费附加具体实施办法、市级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区县教育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科研课题核算制管理办法,提高我市教科文部门的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四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建立起财政资金的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对专项资金从论证、资金拨付使用到效益评估实行全过程的监督。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制定出XX市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办法”,先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部门和单位试行,在是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紧紧围绕教科文事业改革,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等多种方式,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步伐,对现有的高校、中专、技校进行优化重组,通过提高高职生财政补助标准、解决中职与高中在收费方面的倒挂问题等财政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较高层次的专门人才。

二是落实XX市基础教育工作会任务,优化基础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向关心教育投入一样,重视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通过调整中小学市局达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目的。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资产和低效运转。结合基础教育规划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通过资产置换、学校撤并及城市改造等多种形式,逐步形成规模适度、办学规范的良性资源配置。

研究探索我市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教师队伍要合理定编,减少冗员,建立合理的师生比和员工比。安排专款重点解决超编教师分流转岗和再就业前的培训,并对这项工作完成得比较好的区县给予奖励。

三是支持和促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社会公益型院所的改革已全面启动,要认真研究有关配套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各项工作,对应该推向市场的坚决向企业化转制,与财政拨款脱钩,对确需政府支持的按非营利机构管理和运行的,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要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并会同有关部门严格核定编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7

【关键词】 高校 财政专项资金 管理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国家对高校的投入逐步增大,财政专项资金拨款占预算总额的比例也越来越大。财政专项资金已日益成为高校建设,发展的必要保证,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对于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学科建设以及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是高校财务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 财政专项资金的定义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政府相关部门为学校提供或者专门安排的、除基本支出以外的、具有指定项目用途的资金。目前的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改造、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科研计划、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图书馆建设、人才强教计划等。

财政专项资金是学校解决发展问题经费的主要来源,专项项目预算是部门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的申报应符合学校发展规划,与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是学校各部门完成教学、科研事业规划及发展目标的重要补充。它具有专项申报、专款专用、时效性强、政策性强的特点。专项管理的过程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绩效考评等四个环节。

2 目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现状

2.1 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的争取

高校教育事业拨款包含经常性经费拨款和专项资金拨款。近几年来,财政对高校资金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在投入资金结构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财政专项资金占投入资金的比重逐年上升。专项资金的投入促进了高校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教育事业发展。争取财政专项资金成为高校筹集建设资金的主要渠道之一。因此,学校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的立项申报。只要有政策,学校就会集合办公室、财务、教务、科技、人事及有关二级学院等部门的骨干力量,成立专门申报小组精心组织申报,确保项目顺利申报成功,并力争获得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最大化。

2.2 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观念淡薄,管理体制不健全

近几年,很多高校实现了单一校区办学变为多校区办学的外延式发展,但管理体制的更新没有跟上学校的发展。学校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缺少一套运行有效、机构精炼、权责明确的管理机制。专项资金规划立项申请时集合了全校精英组成专项小组,过后专项申报小组这个机构自动撤消。虽然从立项到执行完毕,财务部门都参与,甚至项目申报都是财务部门一手负责,但它的职责和优势是财务管理,只是对资金的统筹安排,无法实施项目宏观规划和论证评审工作。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政府招标采购及资产明细账,没有对项目实施是否属学校发展所需的权力和职责。虽然高校都设有规划部门,但都注重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校园建设规划等,没有履行项目专项资金投入规划的职能。因此,表面上,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很多,实际上只有使用部门在对专项资金投入的有效性负责,缺少核心管理部门对投入是否符合立项规划,是否符合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监管。学校对专项资金有效管理的重视不够,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3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财政专项申报缺少有效论证

由于抱着“不要白不要”、“花国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许多学校注重经费的争取,在项目缺少细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仓促申报,有的甚至抛开学校总体发展规划,把资金申请回来作为首要任务。另外,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就是向财政申请专项资金,申报的项目数量及金额都会被砍上一刀。很多高校在项目申报时就会把申报项目数尽可能多,申报金额也夸大。这种更多地从多要钱的角度申报,加上申报时间仓促,决定了专项申报论证流于形式,未能从整体角度在部门、项目之间进行科学论证和综合平衡,对立项的科学性、必要性和合理性论证不充分。因此,即使高校专项申报出现预算较粗,资金的真实需求缺少细致调研,经费支出中重复采购较多的通用类物品现象,财政管理部门由于每年面对成千上万的专项申报,也无力对某所高校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该校的发展规划,经费预算是否科学,开支是否合理做出评审,这势必大大降低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3.2 预算执行存在偏差

首先,专项资金挪用现象普遍。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必须按照项目批复的预算执行,严禁挪作他用。但是一方面,由于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以及预测难以达到准确无误,造成支出违背预算;另一方面,为了防止财政经费到期收回,许多专项使用人将无关业务的费用在其中列支,造成虚假列支,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其次,预算执行进度过慢,突击花钱现象严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高校设备采购必须经过政府招标采购程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定不允许从零余额账户向学校其他账户划转资金。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使得那些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的高校,害怕专项资金到期收回,这就造成在经费到期前,经费使用人集中时间突击花钱,一方面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科学研究进展;另一方面也不免存在违背预算安排购置不需用的设备,通过各种途径以虚假发票列支经费的现象,造成资金的浪费,并严重影响财经纪律。

3.3 专项资金管理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不可否认,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对高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的受益者,在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环节的工作非常薄弱,尽管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项目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仍然只占专项资金项目很少的一部分,而且即使是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工作,由于项目单位没有统一规划和明确要求,往往是“积极”应付,绩效考评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起到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的领域和方向、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目的。因此,绩效考评工作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承担,然而学校在这一环节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很少有高校主动对重点或大额专项资金做出事中、事后的评价报告,没有对实际发生的费用与批复预算对比,没有分析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很多科研专项凭出几个报告和发表几篇文章就作为成果结题。

4 加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4.1 健全专项预算管理机构,细化预算的编制

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就要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成立由校长、财务处、审计处、资产管理处、教务处、科技处、后勤处等相关职能处室人员组成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学校年度项目预算申报、实施、考核负责组织、领导与决策的权力。同时根据预算申报类别,按职能分工确定相应部门作为归口管理单位,负责组织相关类别项目预算的申报、论证、实施及绩效考核。

首先,项目预算管理实行三级负责制。项目申报单位负责根据本单位工作重点及发展规划等综合情况,组织相关业务教师进行调研、立项,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确认该项目是否具备实施条件,如场地环境、人力资源配备及在本学科或科研领域发展的必要性等。对本单位论证通过的项目,按照要求填报项目申报书,按轻重缓急进行建议排序,提交归口管理单位;另外,项目申报单位必须清楚自己是立项的执行者,专项到位后负有合理使用资金、完成立项的责任。归口管理单位负责对分管权限内的项目,组织校内外有关专家,对项目申报单位提交的预算文本进行公开答辩,确认该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学校重点发展方向,立项依据是否充分,绩效目标是否明确,预算是否合理等。由专家出具相关论证意见,并投票确定项目排序后,报学校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立项批准后履行监督项目单位执行预算,阶段性和完工后绩效评定的职能。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归口管理单位论证通过的项目进行综合评议,审查相近学科申报重复或缺项情况、项目预算额度情况、各排序有无调整必要等,报校长办公会审核后,列入学校项目库;立项批复后对项目的实施、考核负总责。

其次,财务部门协同归口管理单位,细化预算编制。合理的预算既是项目按进度得以资金支持的保障,又是通过财务检查项目执行进度及其成本效益的有力手段。细化预算,就是要将预算支出落实到项目。根据各类项目管理办法中经费开支范围的规定,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细化支出预算,并且要对原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利用,合理确定同类用款单位或同类项目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

4.2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相关制度

完善的项目管理制度是做好专项资金管理的重要保证。涉及预算申报、归口管理、论证审核、项目执行、验收、绩效考评、监督等各环节,均需相关制度约束与保障,如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的标准要求、具体的实施办法、完善的监督机制及相关单位的职责范围等,以确保预算顺利实施,资金使用安全,效益明显。

4.3 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财务报销管理制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过程管理和监督。在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加快预算执行进度。要防止专项资金使用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和不讲效益的“突击花钱”行为,确保专项资金安全使用,不断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项目共享平台管理。预算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活动。信息时代预算管理更多的是采用信息技术以及会计软件来完成,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评价以及考核阶段,都需要信息技术来完善。此外,高校应该就专项资金的管理建立各部门协同作战、共享财务信息的平台。高校专项资金的使用、分配以及动态情况,应该及时的让相关部门以及人员了解到这些信息,充分的提高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信息公开程度,规范经费的使用范围,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4 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专项资金的监督,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保证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为上级主管单位或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应根据各类专项资金不同的要求,确定项目支出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依据系统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这些目标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反映,以此评价和考核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项目取得的业绩或效果,达到应有的绩效。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财务管理相结合,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长效机制。

财政专项资金是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管好用好这部分教育经费是高校和资金使用单位的责任和义务,关系到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高校不但要重视专项资金的申请,更要注重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在专项资金的投入、过程和产出达到、甚至超越预期目标,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齐红.浅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刘晗.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营销,2012(7).

[3]何斌.高校财政专项经费管理探讨[J],经济师,2012(6).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8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就促使预算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 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关键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本页关键词】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MBA论文写作 硕士毕业论文写作

【正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管理制度, 是被西方发达国家长期公共财政管理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在我国, 它是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 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 由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在指定银行开设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将所有财政资金存入国库集中支付专户, 单位在支付款项时提出申请, 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 将资金直接从集中支付专户支付给收款人的国库资金管理制度。实行这种制度, 能从根本上避免我国现行财政资金缴拨制度的种种弊端, 对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意义

1. 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财政资金支付层层拨付, 财政收入层层汇缴, 流经环节过多, 资金沉淀在预算单位的问题, 也能从制度上解决以往资金管理中存在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 从而起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作用。

2. 能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支出所需资金由财政账户直接拨付, 减少了中间环节, 使预算资金到位及时, 从而有效地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 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改变了资金由预算单位层层转拨, 工作效率低下的局面。既有利于财政对资金加强统一调度和管理, 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 又能有效降低资金划拨支付成本,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3. 有利于提高预算执行的透明度, 加大财政监管的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预算单位支付每一笔资金的付款金额、用途、交易时间、账户余额等信息, 都可以在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网络系统中进行全过程实时监控。由此, 对财政资金运转的透明度大大提高, 监管的力度也明显加强。

4. 有利于促进预算单位提高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财政按实际支付数反映支出, 人头经费和专项经费均采取直接支付, 高校不能随便改变项目和用途, 这就促使预算单位必须如实申报用款计划, 提高编制预算的准确性,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同时,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专项经费必须事先提出详尽的论证报告和预期效益, 预算的执行与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在时间上一致, 这样就促使单位加强财务管理水平, 合理安排资金的使用。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部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范文9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项资金管理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the use of special funds, as well as the current special funds budgeting in the project " refinement, compile time early " status, in order to further deepen the expenditure

management reform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special funds,the

following will present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problems to undertake preliminary discuss.

Key words: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management of special funds

中图分类号:F406.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概述

专项资金是指财政部门或上级单位拨给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完成专项工作或工程,并需要单独报账结算的资金。财政专项资金有三个特点:一是来源于财政或上级单位以及单位自筹资金;二是用于特定事项;三是需要单独核算。财政专项资金是科研事业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专项资金作为完成特定工作或实现某一事业发展目标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对其合理有效的使用和监督是保证资金正确运用的有效手段。为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①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②资金的拨付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批准的使用计划和项目批复内容,不准擅自调项、扩项、缩项,更不准拆借、挪用、挤占和随意扣压;资金拨付动向,按不同专项资金的要求执行,不准任意改变;特殊情况,必须请示。③严格专项资金初审、审核、审核制度,不准缺项和越程序办理手续,各类专项资金审批程序,以该专项资金审批表所列内容和文件要求为准。④专项资金报账拨付要附真实、有效、合法的凭证。⑤加强审计监督,实行单项工程决算审计,整体项目验收审计,年度资金收支审计。⑥对专项资金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要全程参与项目验收和采购项目接交。管理的基本要求:各种专项资金的形成,建立、提取和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单独核算,划清与生产经营性开支的界限,不能互相占用;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使各项专用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对专项资金的科学界定

专项资金是财政分配用于专项事业的资金,是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

前,理论界对公共支出分类主要有理论分类和统计分类两种,但无论哪一种分类方

式,均对专项支出没有明确的界定。现行制度中虽然将专项资金解释为财政或上级

拨入用于专项工程或专项事业的财政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定额的人员和

公用经费外其余都属于专项,纳入专项资金管理。因而,由于对专项资金不同的界

定,在管理和统计的口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对于各单位取得的预算外收入,

目前规定是应全额上缴财政专户,使用时由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再予拨付。这类资金

是否属于专项资金,在界定上就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管理方式。在各地财政部门,

有的将其纳入综合预算,实行收支脱钩,并将拨付的资金作为专项资金管理,用款

单位不得随意挤占、挪用;有的虽也纳入综合预算,但未实现收支脱钩,拨付的资

金不作为专项资金管理,其结余部分由用款单位自行决定开支。使得大量超标准、

超定额的人员经费、公务经费和一些不能在业务费中开支的费用挤入预算外收入的

现象出现,形成有预算外收入的单位个人收入和待遇大大高于没有收入的单位,导

致同是行政单位但收入待遇上却苦乐不均 。

2.2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不够规范,分配不够合理

近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少明确的定论。换句话说,就是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在预算编制中缺少对经济运行状况的科学预测和编制方法上没有实行完全意义上的“零基预算”。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是指专项支出总额中各类专项的组合以及各类专项在整个专项总额中的比重。专项资金的结构反映着一个时期的政策趋向和变化,其优化与否关系着单位科室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地履行其职能。由于当前财政对专项资金没有科学的界定,各地财政对专项资金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测算比重上会存在一定差异,但从一般情况说,对于大类的专项统计口径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从有关的资料了解当前专项资金分配结构情况:以某城区2001年大类专项支出情况为例,除基本建设支出、卫生经费支出、城市维护费支出占到10% 以上外,其他项目比重均低于8%。这一分配模式,形成专项资金使用分散,大大降低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3专项资金使用中违规现象严重。

尽管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专项资金管理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

办法,但在专项资金使用与核算上仍存在着大量的违规现象。年终突击花钱现象依然存在。目前一些地方财政部门明确规定完工项目的专项资金结余应上缴财政或报经财政批准后方可留用。一些用款单位为了不上缴专款结余,年终突击花钱、突击采购。如:有的用款单位采取在年底之前,单位各科室根据专项的预算统计结余金额后,进行突击购置;或者将尚未开工的项目的专项支出,提前拨付,并且“以拨代支”列入当年支出等等,以达到期末不留结余,从而不上缴财政的目的。重复购置,设备闲置,资金浪费现象尚未杜绝。一些有预算外资金收入的单位,攀比之风盛行,对于一些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如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和一些大型仪器设备等,存在着“别人有,我也要有”的错误观念。由于利用率不高,形成购置后

设备闲置,无形中造成资金的浪费。

3、目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