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励志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3-07 22:40:06

励志教育论文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1

关键字:励志 思想政治教育 贵州师范学院

励志教育,就是把励志理论和思想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具体是“指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成功学等有关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人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树立远大理想,磨炼坚强意志,激发内在潜能,塑造健康人格,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①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这对于在竞争中迷茫的人们是尤为必要的。

一、加强贵州师范学院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一)促进学生成才

首先,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又是一个变动性与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在认知方式、情感归属、心理状态等方面尚未成熟。一方面,贵州师范学院有很多学生是从农村考出来的,贫困生较多。生活的拮据虽然可以磨炼他们的坚强意志,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也会使他们产生敏感、甚至自卑的心理,其结果会使一部分贫困生更加努力学习,但同时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经济负担过重,对金钱有着过多的向往和憧憬,形成拜金主义者。在社会就业压力大,价值观多元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多贫困生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另一方面,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会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优越感,由于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宠爱等原因,会不同程度的存在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等问题。解决学生的这些问题,除了学校加强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还应该强化励志教育,从根本上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激发他们奋勇拼搏,锐意进取。也有利于学生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的时候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贵州师范学院是一所刚转制成普通本科的院校,学校新生较多,很多大学新生虽然厌恶但已经习惯高中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对于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没有心理上的准备,一部分学生缺少自制力不会自学;还有一些学生缺少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如何去学,往往进入大学很久仍是下课后无所适从,茫然无绪,荒废度过。因此,对贵州师范学院新生进行励志教育,帮助他们确立目标,把握方向,逐渐的适应大学生活是刻不容缓的。

(二)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贵州师范学院在师资力量、国家投入及学校资金等方面和其他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都存在一定的差距。现在,学院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全院教职工面临的工作可能更多更繁琐,由于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硬件设施。所以,在教师的福利待遇上有可能会比其他学校稍微低些。当教职工在面临巨大经济压力的时候,很容易不能安心工作,甚至应付工作,这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甚至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励志教育对于全院教职工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过励志教育,能够使教职工正确面对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少埋怨,多工作,增强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能让全院教职工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个人的前途和理想,一起努力度过学院起步发展的这个艰难阶段。

二、贵州师范学院励志教育的现状

(一)励志教育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首先,在对贵州师范学院贫困生调查中发现,有20%左右的贫困生在面对困难时会表现为自卑甚至自暴自弃。48%的贫困生会更加努力,32%的贫困生会因为经济等原因影响到学习。当大部分贫困生面对困难时,他们大部分希望能得到教育者或其他人的帮助或鼓励,这样会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缺少针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也缺少现代社会面对纷繁复杂问题时所应该具有的自强精神教育和改革创新精神教育,励志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情况和需要不符合。其次,贵州师范学院扩大办学规模,引进了大批青年教师,但是由于他们缺少教学和管理经验,需要和其他老教师交流学习。但是目前贵州师范学院教师文体活动较少,不利于教师沟通,也很少组织教师技能评比等激励教师成长的活动,缺少针对青年教师的励志教育。

(二)励志教育方法单一

好的教育方式方法会使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也会使优秀的教育方案功败垂成。励志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多数均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报告会、个别谈心等方式开展的。这些方式的优点是节省时间、信息量大、方式直接,而同时也具备了最大的弱点,就是很容流于口头的说教,而这也正是广大学生不太欢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贵州师范学院励志教育途径

加强贵州师范学院励志教育,要大力拓展教育渠道和平台,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相结合,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促进励志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能更好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面对生活压力,社会问题及多元价值观的时候,能够用顽强的意志面对挫折、抵抗社会不良风气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适当的加入赏识教育,“学会赏识,是以人为本,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相互激发与激励,以赏识为先导,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教育顺理成章地自然发生。”②其次,运用激励教育,增强内动力。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励教育可以营造学生之间的挑战,但是又要相互协作的环境氛围,给学生一种成就感,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动力。看到自身拥有的价值和潜力,认清目前处的位置和状态,指出他们有可能达到的高度,让他们对目标充满希望。再次,这种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同样适用于教职工,青年教职工在教学成长中同样需要得到同事或者学校领导的肯定和赞许,这样才能明确下一步的奋斗目标和攻克的难题,同时也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使全院教职工在友好的环境中坚定学院的发展目标,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作用

道德在根本上是实践的,人无志不立,志无行不成。“励志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所有励志教育的成果,都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上。”③首先,对学生来说,课外的一切活动都能显示出励志教育的意义。要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功品质,就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励志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在完成教学实习的同时不断建立起自信心和接人带物能力,为以后就职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和社会适应能力,也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对于教职工来说,应该举办一些文体活动或职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加强教职工的交流。另一方面,有利于年轻教职工在竞赛过程中相互学习,积累教学经验,逐渐完善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能够取得较好的鼓励效果。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励志教育的作用,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尤其要注重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他们以豁达的心理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心理困难。

(四)创造励志环境

学校应该重视并努力营造富有激励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例如,“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寝室、食堂、图书馆、阅览室等校园空间或者宣传栏宣传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励志校园文化。还可以定期开展励志诗歌、唱励志歌曲、讲励志故事、看励志电影等系列活动,宣扬励志理念,树立励志典型,弘扬励志文化。”④

(五)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

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贵州师范学院应主动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励志教育的重要手段。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开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励志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不断拓展学生励志教育渠道和空间。主题网站既可以介绍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轶事,也可以展示大学生中的成功典范,注重榜样示范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形成网上网下励志教育的合力。

参考文献:

[1]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2007(12)

[2]陶军.高职院校建立励志教育体系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0(2)

[3]林胜男.大学新生励志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4]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2007(12)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1年贵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项目。

注释:

①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2007(12)

②林胜男.大学新生励志教育[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励志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227-02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现况及存在的问题

1.对物质生活过分追求。对物质生活过分追求,是大学生目前普遍的现象。注重物质,导致大学生丢失了理想,抛弃了信念。励志教育的注重与加强,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目前,经济发展迅猛,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人追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们在对金钱进行过分追求的同时,往往会丢失了理想与信念。当前社会,特别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精神缺失问题,一些大学生经常有情绪暴躁,易怒激动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是大学生对于物质世界过分的期待,而对理想、道德、信念等方面却比较看轻,造成其没有树立坚定的人生目标。新形势下,高校通过对励志教育的改革,建立大学生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三观,可有有效加强大学生的素质修养,提升道德品质,从根本上实现“全面提升”的目标。

2.思想价值观觉悟普遍不高。高校的一些学生存在着错误的三观,思想政治觉悟不高的情况。而励志教育的改进,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质量,让被教育者有理想追求,并能为此而努力,这也是教育的最根本理念与目标,使被教育者通过教育,不断提升自我。通过励志教育,大学生可以对自我有一个更为明确的认识,并能以此为基础提升自我,进而达到教育的真正目标。高校学生在社会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创造精神,是高智商、高敏感度的群体,所以他们的思想价值观觉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高校包括社会都应重视该问题,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本职工作。

3.励志教育与社会发展方向不协调。励志教育的增强,对于社会的发展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学生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他们能够建立怎样的理想,构筑怎样的知识,获得怎样的能力,对于国家来说是非常关键的。通过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并以此提升其创新、创造的能力,加强他们的勇气与信念,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保障共产党的光辉事业,让祖国健康、茁壮地成长、壮大。另外,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发展,可以对世界的长远发展观起到很关键的作用。目前,世界经济、信息一体化已是必然趋势,我国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国际之间的信息交流频率骤高,因此,高校的改革发展迫在眉睫。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思潮渗入我国高校,大学生三观受到国外文化的影响与冲击,也让大学生的思想理念有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加强励志教育,以匹配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应对策略

1.营造优良的大学生励志教育氛围。(1)构筑校园励志氛围。环境对人的塑造具有十分可观的作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能够激励大学生增强励志动力。构筑具有时代特征、社会主体特色以及高校气息的校园文化,引导大学生成才、成长。不间断的开展吸引人眼球的各类活动,增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氛围,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力。在构建校园文化的同时,要加大对高雅文化的推广,构建理想的结构体系,倡导高格调、高品味的文化主体,对于落后、颓废、消极的文化思想要坚决抵制与拒绝。另外,按照大学生发展的趋势,可以进行不同积极向上、精彩有效的活动。例如讲座、阅读、调查等,同时也可以利用包括宣传窗口、校报广播、团学组织等桥梁来实现励志教育的加强。(2)营造课堂励志环境。在高校中,课堂是主业,是大学生授课的主要平台,也是励志教育推广与实现的重要渠道。要坚持让大学生听、说、读、学优良的内容,积极、正面地思考任何问题。期间,少不了教师的授课程序。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规划指引,长、短处的肯定与鼓励,教导学生如何与别人相处,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团队协作,甚至是个人问题包括感情、生活、家庭,都有一个正面的引导与教育,以免学生接触并被不良事物所迷惑。另外,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授课进行传输,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这样既带动了课堂的氛围,还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并且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做人的道理也有一个领悟,使其对自己的各方面的事务养成良好的思维、动作习惯,同时对三观的培育与树立也有很强大的促进作用。

2.创建良好的大学生励志教育管理。(1)鼓励教育。通过鼓励教育,肯定学生优良品质,赏识学生的才能与发光点,鼓励学生不断追求成功。首先,鼓励教育要求高素质、高品格的教育工作者,这样才能积极发现被教育者的优点,才能进行教育情境的创造。教育者需要先找出发光点,通过励志教育的方法,以鼓励教育为桥梁。在此过程中想要发现学生的优点,其关键点还是需要及时、正确地找出学生的优良品质。(2)“三观”教育。所谓“三观”,指的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它是一个人实现完美人生、事业、家庭和成就的引路者。高校学生建立的三观,应对国家、社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应该有长远的志向,以三观为指导理念,且只有三观与社会国家的发展导向相一致,才能体现励志教育的作用与意义。(3)挫折教育。大学生会面对各方面的压力,包括学业、就业、感情、生活等。正因为如此,励志教育要求高校关心大学生心理,及时关怀,疏导大学生心灵。让大学生面对压力时能够变压力为动力,树立正确、现实的目标值,然后再进行自我调节,形成优良的心理调节机制,培养其在逆境中适应的能力与方式。此外,还要做到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遇到挫折时能够勇于面对,这才是励志教育重要作用的重要体现。(4)自我激励教育。自我激励,是以明确个人志向为前提。一般所说的激励、奖励等都是外在激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人的反馈控制导向为基础,而对内在激励却没有任何的作用。而励志教育的关键在于对象要有积极的导向。

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实现励志教育,增进大学生的鼓励教育、三观教育、挫折教育与自我激励教育,促进励志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建立优良的素养和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行为有很大的作用。新形势下,大学生励志教育应符合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向,展现时代的气息与品位。基于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与现实情况,本文提出几个应对的策略,以期符合大学生发展的规律与要求,从而增强励志教育的效果与作用,让励志教育不断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的一种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理论版,2007,(23).

[2]戴春平,廖远兵,何秋霞.如何构建高效励志德育教育新模式[J].茂名学院学报,2009,(04).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 中学思想品德课 励志教育 途径

当前,很多中学生都存在一种心理困扰,一方面感觉自己的生活环境压力比较大,对未来前途忧心忡忡、茫然无助;但另一方面又缺乏明确志向,一天到晚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浑浑噩噩,感到空虚、寂寞、茫然、郁闷、无聊,学习倦怠并充满消极不满情绪,学生的心理问题、品行问题、德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自理能力、抗挫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越来越令人担忧,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励志目标。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励志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成功需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素质。 

一、中学思想品德课励志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他们的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成功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1]在通俗意义上讲,就是指那些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通过励志教育,能够最广泛地调动中学生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引导学生树立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执着勤奋的学习态度,塑造奋发有为的精神气质,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康向上的身心素质。

二、中学思想品德课励志教育的基本原则

励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也就是所谓的授之以渔,要激发学生内心的潜能和渴望成功的需要,让学生最终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因此励志教育一定要立足于学生的潜能发掘,立足于学生的成功和终身幸福,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哪个人不渴望自己能够成功和终身幸福呢?励志教育之所以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去,能够得到家长的支持,就是因为它始终从学生终身幸福和成功的角度出发来组织教育工作。我们过去的德育工作为什么会低效,而且令学生和家长反感呢?一定程度上是德育目标的假、大、空造成的。在真正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就是从内心深处打动他,感染他,让他悄无声息地、自觉地改变自己。正如一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原以为歌星只会唱歌,球星只喜欢打球,从来没去想过他们是怎么成功的。现在我终于知道了:没有付出就必定没有回报。我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不再让老师和父母为心。”励志教育就应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只有真正触动了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有切实的体会,教育才管用。一个鲜活的触动人心的例子比得上一百句空话!

每个学生都有可以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因此,我们始终要以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引导学生发觉自己潜在的优势智能领域,并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的转移。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黄金时期,对学生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发展潜能,学会自我管理和控制,尽最大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在价值。这既是对学生个人负责的态度,更是对国家、民族、社会负责的态度。

三、中学思想品德课励志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中学思想品德理论课的励志教育

课堂是励志教育的主渠道,励志教育的核心是积极导向,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对任何事情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去思考。其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尤为重要,例如,每个人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如何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如何培养班级团队精神;如何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问题;如何为将来的升学做好必要的准备等等。而这些东西,都是学生面对并且最感兴趣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时穿插这些励志教育内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同时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感情、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

(二)中学思想品德活动课的励志教育

仅仅在课堂上进行几十分钟的教学活动是绝不能够收到理想的励志教育效果的,而课外励志教育活动显然更有作用。换言之,励志教育一定要有严密的、科学的体系。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体系与规律,我们要从中寻找出这个体系和规律,科学设计各项活动,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我们许多学校和老师做励志教育或者其他教育工作,往往是零打碎敲,兴致所至时搞一两次活动,或者读一两本书,看一两场电影,缺乏计划性和体系性。因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建立一套从课内到课外紧密协调配合的励志教学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课外励志教育活动呢?

1.建立校园励志文化氛围

学校应当重视并营造富有励志精神的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学生,让学生经常得到鼓励,处处受到激励,保持育人强烈的成就动机和成功要求。充分利用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阅览室、体育馆等校园空间或者其他一切设施宣传励志格言,营造励志氛围,建设校园励志文化。做到励志格言或图像上课桌、上墙壁、上黑板,使得学校的教学、生活、活动区域,都发挥励志育人作用。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唱励志歌曲、诵励志诗歌、讲励志故事、看励志影视系列活动,并充分利用校广播台、宣传栏和校园网站等媒体,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励志典型,宣扬励志理念,弘扬励志文化。逐步做到让每一面墙说话,让每一块石头说话,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更富有教育意义,富有激励作用。

2.建立读书励志系统

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修养。中学生要有选择地阅读励志佳作,如《论语》、《人的性格弱点》、《菜根谭》、《一生要注意的50个细节》、《人性的优点全集》《成功法则》、《大长今》、《狼图腾》、《做最好的自己》、《一生中要懂得200个哲理》、《哈佛女生刘亦婷》、《人性的优点全集》等励志书籍。学生既要读外国的励志经典书籍,又要读中国的传统励志经典书籍。学校可以给学生每学期布置一定的励志书籍阅读任务,鼓励学生撰写读书报告,开展励志教育读书月,写励志报告,作励志演讲等等活动。

3.建立励志实践活动系统

励志教育贵在实践,多让学生参与各种励志实践,特别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励志,学生的自我激励能力可以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离开实践体系的建立和健全,学生的成功品质的培养只会成为纸上谈兵。建立励志教育实践系统所有教育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动上。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的成功品质,需要依赖于励志教育实践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作。一方面,把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和励志教育结合起来,以社团活动为载体,建立励志演讲团、励志记者团、励志长跑队、励志文学社、励志武术队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励志社团,鼓励学生从文体活动中励志、从爱好兴趣中励志,并通过励志发掘和培养自己的个性特长。另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以励志为目的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贫困山区生活体验、采访成功人士、徒步长途拉练、人才市场调查、校园不文明行为调查等。坚持在开学前给新生组织军训,并做到保证强度、保证时间,让学生吃足够的苦,得到足够的磨炼,收到良好效果。[3]

4.建立心理励志引导系统

励志教育要结合心理教育要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心态去认识和处理物我、自我等各种关系。因此,励志教育,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大促进!当前,中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因此,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心理的引导,促使学生养成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认识和处理问题,来学会解决心理冲突,应对心理挫折,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引导中学生化压力为动力,过一个更为充实而美好的精神生活。第一,要引导他们认识生活的意义。心理学家傅兰克认为:作为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即在于了解并坚守生活中的责任,能够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生活,就是有意义的生活;一个人即使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生活,也不会感到满足,人们惟有在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责任中,才会感到充实与满足,生活才有意义。第二,确定一个对自我有激励性的合适目标。第三,合理地安排生活任务,做到有条不紊,切记拖拖拉拉、松松垮垮。第四,制造欢乐的气氛,体验主观幸福感。第五,培养“压弹”素质。“压弹”原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泛指物体受压时的反弹。在心理学中则是指个人面对生活创伤、逆境、威胁及其他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4]第六,适当运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抵消、合理化、幽默、升华等。

励志教育是中学生思想道德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激发学生对“真善美”在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奋发的豪情,让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成长。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享受知识的同时,获得人生的终身幸福,造就完善的人。

参考文献

[1]厉佳旭,崔国久.中学励志教育的实践和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12

[2]王煜.中学思想道德教育与学生人格的塑造完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1).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感恩教育 励志教育 必要性

1 感恩励志教育涵义解读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名言。而所谓的感恩,就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个体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①感恩是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为人处事最起码的修养。如果人们缺乏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行,就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甚至出现社会危机。然而,感恩作为一项道德内容,并非人人生而知之,而是需要通过感恩教育塑造个体具有感恩的品行。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②通过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方能使个体形成感恩意识,进而外化为道德行为。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感恩的态度和习惯,使感恩成为个体的行为习惯,成为个性品格的组成部分。感恩教育要教会学生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力所能及和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做到“知恩图报”,也要教给学生“施恩不图报”的思想,而不能因为别人的冷漠而失去感恩的心。然而,感恩教育是以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宗旨,培养学生具有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爱心和善意,能够给他人以帮助,给社会以回报,而并不是要求他们一味地感恩。

励志,《辞海》中的解释是“激励心志,集中心力干某种事业”。也就是奋发志气,振作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现远大目标。励志与心理学讲的激励有相同之处,也有所不同。心理学中的激励是通过各种强化刺激,激发学习动机。励志则强调的是树立目标与志向,并为之不懈努力。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较为全面地培养成功的品质,激发学生潜能的教育。通俗地讲,就是勉励学生树立志向,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志向的教育。③

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是密切联系的。感恩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识恩、知恩、感恩,还要能够报恩、施恩。一个人懂得感恩,内含着要将感恩之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感恩不是简单的感激,而是一种责任、自尊、自立,也是一种追求美好人生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学会感恩、努力报恩也是励志的一个重要途径与组成部分,因感恩于他人,感恩于世界而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奋斗,会更持久,更有利于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实现。因此,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此外,感恩教育可以弥补单纯进行励志教育容易走向功利主义的不足,励志教育可以完善单纯的感恩教育因其向他性而实效性不强的弊端。感恩励志教育作为二者的结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谓感恩励志教育,就是教育者兼顾地进行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与自主意识,以更好的成人、成才。感恩励志教育可以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比如感恩励志教育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理念,贯穿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

2 实行感恩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2.1 感恩教育需要加强

当前社会中,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缺乏感恩之心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我国家庭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很大,家长们尤其是爷爷奶奶大多十分溺爱孩子,凡事替孩子包办,无条件地给予孩子太多的东西,并且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感恩心理,养成了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知道珍惜的态度,只顾一味索取,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把他人的给予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习以为常,也就不会去想回报的问题,怎么会具有感恩之心呢?再加上应试教育之下,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少学生只会埋头读书,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晓得尊敬父母、感恩师长;只知被爱,不思责任。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青少年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体系中,感恩教育被边缘化了。家长无原则地溺爱孩子,学校教育往往以文化课为主要导向,而对德育不够重视,学校德育又往往是“空、大、远”的说理灌输,这些都不利于感恩意识在学生情感世界中的发展。学生没有形成感恩情感,甚至存在感恩认知障碍,感恩行为的缺乏也就在所难免了。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因此,感恩教育必须得到加强。

2.2 励志教育不可缺失

在现代社会,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享乐主义盛行,贪图安逸、不愿劳动、不愿奋斗以及厌学逃学,生活无所追求,人生没有目标,精神空虚,无所事事,缺乏责任感等等现象的出现。这些严重扭曲了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发展、人的生活和发展,压迫、限制了人的旺盛精力和创造的精神与能力。④现实中,有不少学生因贪玩或丧失学习兴趣,而出现厌学、辍学,有的流浪街头,有的沉迷网络或游戏。此外,现代生产与生活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给人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青少年学生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也层出不穷。现代教育,包括德育,教人学会生存、消费、享受,其中就内在地包含着教人奋斗,奋斗是享受的前提,也是享受和发展的内容和途径。⑤当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祖国的未来在年轻一代,我们的教育也必须努力培养能够担当起历史使命,胸怀大志,努力奋斗,报效祖国的新一代。这些都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励志教育。

2.3 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相互补充,应协同起来进行感恩励志教育

前面已经讨论过,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要想收到更好的效果,需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并且,现行的感恩教育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在学校中,感恩的情感被唤起,然而一旦离开校园,容易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学生在权衡利他还是利己时,本能地倾向于选择功利主义,而不容易树立起感恩的信念。第二,学校中培养的具有感恩意识的学生大多过于理想化,过于脆弱,一旦踏入社会,开始工作,面对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往往不能很好的适应。要弥补感恩教育的这些不足,需要结合进行励志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的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自强自立。美国成功学大师安东尼·罗宾曾说过:“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恩的心,时时对自己的现状心存感激,同时也要对别人为你所做的一切怀有敬意和感恩之情。”所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不仅可以防止励志教育过于功利化,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励志教育的一个突破口和组成部分。

教育一方面要教人成人,培养德性,另一方面要育人成才,获得成功。综上所述,将感恩教育与励志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注释

①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这一课[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

②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 中职;语文课堂;励志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40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2)》中就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方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能”工作、“会”工作的人才是中职教学的目标,我们应在文化课教学中以就业为导向来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然而,当下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消极、悲观和怠倦的问题,这不符合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励志教育,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为自己定位,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驱动力。基于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就业为导向,渗入励志教育,为健全学生人格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断努力。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中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中职生是未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和普高生(尤其是重点中学学生)相比普遍较差,有些学生甚至不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更严重的是他们在初中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一部分学生自己已经放弃了,另一部分学生――家长已经放弃了。据教育部课题组的一项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5702位、45886位和45596位刚报到的中职入学新生参加的语、数、英三科水平测试表明,28.2%的学生语文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46.6%的学生数学未达到小学毕业应有的水平,59.69%的学生数学未达到初中二年级应有的水平。可见,文化课基础差是中职生共同的特点。

从理论上讲,学生应该对语文的感情很浓厚,因为他们自小学入学开始就与其“形影不离”,可现实却不是如此,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基础薄弱,缺少学习和听课的热情,久而久之,学习态度就不够端正――课上趴桌子、玩手机、交头接耳等。态度决定行为举止,对待课堂“冷漠”,就不会关心自己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就不知道语文素养对自己成才和就业意味着什么。

(二)中职语文教学问题产生的原因

升不入普高并没有让诸多父母着急,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可选择的也越来越多,可以让孩子进入职业院校学得一技之长(就业),也可以再给自己的子女一次上大学的机会(参加高复)。父母(和孩子)的目标其实已经很明确了,毕业之后能工作就行了,他们不要求孩子在文化课上面花很多心思,孩子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即可。不少数控加工技术专业的学生就认为自己是学机械的,学语文无用,以后工作又不写作文,也不分析课文语段,又没有机会赏析诗歌,只要会说普通话,懂机械操作就行了。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心里,学习重心是很明确的,他们只学认为对以后就业有帮助的东西。

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样本的选择

本次调查、访问对象以平湖职中高一、高二年级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学生为主。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的方法与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问、课堂观察。调查使用的工具为:学生问卷一份、教师访谈一份、课堂观察表一份。

由表2可知,学生对语文学科不太感兴趣。对此,语文教师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就要动动脑筋了。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励志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演练,激发学习热情

教师担负着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重任,并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手段,以适应励志教育的需要。

1.情境教学法

模拟情境教学法,能够强化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机械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制图、编程、零件测量等科目,要求能动手操作和绘图。在“口语交际”“情景演练”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发散思维,表现自我。比如教授第二单元表达与交流的部分之一口语交际:洽谈,教师可先不失时机地在大屏幕中展示图纸,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绘图、测量,两个人随意组合,扮成客户进行洽谈,介绍自己的产品,并设法让对方接受。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口才,又展现了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此次活动中,多数学生表现了自己的优势,他们之间也会取长补短,包括知识面、动作表情、注意的事项等,尽管刚刚开始操作的时候,稍微显得有点乱,但是时间长了,形成习惯,就规范了许多。同时,学生也觉得这是个难得的锻炼机会,有利于为自己将来工作打下基础,进而提高了学习热情。这样励志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2.职业结合法

准确处理教材,为学生就业提供有利帮助。比如针对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社会的情况,我们可安排求职技能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求职文书的撰写和求职、面试的技能技巧,做好就业准备。高二语文课本第四单元应用文写作是求职信和应聘信的写法,口语交际部分是协商,为了让学生将来面试时少走弯路,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加个人简历的写作、面试准备、面试技巧、中职学生求职的常用方法辅导。同时,还要查找资料加强致谢短笺的写作及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签订等内容的学习,并将之整合成一个系列,可以称它为“求职演练”。设置要与专业课结合,让学生进行习作和演练,有理论也要有实践,这个理论包括两方面:一是语文理论;二是专业理论。在演练中,可以学生互问,也可以教师扮成面试官进行提问,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未来工作中将遇到的典型问题,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会使他们在今后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另外,每一年的市人才交流会都在我校举行,教师应带学生见见“世面”,做好实战练习,以防他们走上社会时因为拙劣的应聘表现与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重视教学,激发潜在素质

激发中职学生的斗志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励志教育主要是通过特色的教学活动来逐步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志向,促进学生思想觉悟。

1.找寻闪光之处,实行赏识教育

赏识在字典的意思是看中人的才能或了解作品的价值予以赞赏。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之一。学生如果成绩和素质过硬的话就可能不会进入中职学校了。但越是这样,赏识教育就越要应用到语文课堂中。俗语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赏识教育主要针对积极性差但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当然也适用于优生或后进生。教师应以赏识为先导,激发中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本身的良知与自觉性,从而让学生看到自身的闪光点,更努力去学习。

2.分享人生故事,实行励志教育

知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启迪,给人以修养。学生早已经厌烦课堂上的常规教学流程,甚至有的常违反学校的纪律,就连课堂上的基本知识都掌握得不牢固,但我们不能放弃学生,“滴水穿石”总能见效。从今年开始,笔者在授课之初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即励志故事讲读与分析(时间大致在5分钟)。实施了一段时间,学生反响较好,也初见成效。

如讲《鱼王的儿子》故事:有个渔人有着一流的捕鱼技术,被人们尊称为“渔王”。然而“渔王”年老的时候非常苦恼,因为他的三个儿子的渔技都很平庸。于是他经常向人诉说心中的苦恼,不明白自己的捕鱼技术那么好,儿子们为什么那么差?渔王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告诉他们怎样织网最容易捕捉到鱼,怎样下网最容易请鱼入瓮。他们长大了,渔王又教他们怎样识潮汐等。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问他是否一直手把手地教他们,老渔夫说,为了让他们得到一流的捕鱼技术,确实教得很仔细、很耐心。为了让儿子少走弯路,他一直让儿子们跟着学。路人认为:渔王的错误很明显,他只传授给儿子技术,却没传授教训。

讲授好了之后,教师先问学生有什么体会和心得,进而师生共同讨论。本故事心得基本上围绕“对于才能来说,没有教训与没有经验一样,都不能使人成大器”就对了。接下来教师要鼓励学生学好专业,可以自我创业等,千万不要怕“摔跤”,因为失败是为成功做铺垫的!这样的故事很多,学生很喜欢,也能从中获益。把励志故事拿到课堂上来,除了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以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材料,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培养学生兴趣,鼓励自我创业

有人说,动机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者应教育学生以学业进步、创业成才为奋斗目标,而不仅仅是以成绩、证书为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大胆追求,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对未来成功充满信心的健康心态。中职教学与普高大不相同,不在于字词的分析、语段的阅读与训练,而在于教学背后的启发与思索。这些启发和思索要与所任教班级的专业相结合,在备课的过程中所教知识除了靠拢专业外,就是鼓励学生自我创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生成长的直接动力。学生对感兴趣的事物会主动去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中职语文课堂上,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教授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刻意抓住契机,借用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学生:既然选择了数控,我们就要培养对它的兴趣,它有可能陪伴我们终生,从中你会发现很多乐趣。总之,踏踏实实地学点技术――一技之长(看家本领)对自己将来就业很重要。其实人开心的时候,体内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从而获得新的动力和力量。如果开心,就能把所学专业幻化为一种兴趣,增强自己的内动力,不妨尝试一下。记住:创业之路上,创业者必然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保持前进的动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让学生学会激励自己,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获得前行的动力。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渗入励志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睡觉、说话等违记现象减少了,学习比较愉快,都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143 ― 02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大学生志愿服务都发挥了突出且无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志愿服务正成为大学校园的新时尚,深受大学生的欢迎,据调查超过70%的大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作用,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示范功能、辐射功能和教育功能,需要从思想、组织、动力和质量等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

一、积极引导,全面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保障

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教育引导,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加强思想引导,要通过思政理论课、党团课、辩论赛、座谈会、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普及和传播志愿服务理念,激发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在动力。高校可以邀请优秀志愿者来校交流或开设讲座,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大学生。高校应把志愿精神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不仅要进行理论学习和知识普及,而且要结合实践教学安排适当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其次,要加强校园舆论引导,要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广播、报纸和橱窗等宣传媒介,特别要重视发挥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志愿服务中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理念,营造良好氛围,引领校园风尚。再次,要加强活动项目引导,要积极开发一批有利于大学生提升自我、施展才华的志愿服务项目,要在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和主题团日、党日活动中加大开展志愿服务的力度,培育和打造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高校党团组织也可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开展相关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如为外语专业的大学生安排重大活动的翻译服务机会,为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大学生安排服务经贸展会、洽谈会等的机会,为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安排社区、基层政府的志愿服务岗位。各个高校党团组织可以邀请一些服务对象来学校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或阅读讨论他们的感谢信,让大学生感受自己的付出所体现的价值,体会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幸福,体会志愿服务带来的成就感。

二、党团联动,合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开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为此高校党团组织应积极创新实践育人合作机制,应密切合作、积极联动,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领导。

首先,要重视发挥学生党员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团组织要把党员作为志愿服务的骨干来培养,并把党员的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党组织。其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即把党支部或党小组、团支部建立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中,并建立党团组织协同机制。再次,要重视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要在开展志愿服务中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成为志愿者,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实践者。最后,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中党团组织共同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和确定工作,使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成为团组织向党组织推荐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考察条件,并且要把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实践环节。

此外,党委组织部门可以将党员教育经费与团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专项经费统筹使用,不仅可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还可以加大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力度,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三、强化激励,科学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动力保障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人的行为,即需要是人采取任何行动的动力之源。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时,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如果同样可以满足他们的某种需要,那么就形成了一种激励力。对大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多数支持对志愿者实行奖励制度,并且多数同意实行精神激励和政策性奖励。〔1〕作为志愿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和表彰办法能够起到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益、维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避免志愿者的流失、推动志愿服务行动健康发展的重要作用。〔2〕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激励有很多方法和措施,但总的来说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原则。高校可以通过命名、授旗、表彰、推荐参加上级有关表彰奖励等手段,鼓励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要积极发现活动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利用校内外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使大学生志愿者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从而在内心感到愉悦和光荣。同时,定期表彰一批优秀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和志愿者,不仅颁发证书、奖章,还可邀请志愿者的父母出席表彰大会。在精神激励的同时,也可进行物质激励或其他方面的激励,如组织优秀志愿者参加夏令营或外出考察,发放吉祥物、文化衫、纪念章、纪念相册等纪念品,提供诸如博览会、博物馆、纪念馆、体育赛事、文艺演出等的入场券,也可以在奖助学金评定,优秀学生、毕业生等评选以及研究生、就业推荐时优先考虑优秀志愿者。

二是以激励集体为主,激励个人为辅的原则。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以团队的形式开展,个人的作用固然重要,但集体的力量起关键作用,并且对志愿服务团队给予更多的表彰和奖励,也有利于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对集体的激励可以是授予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称号,颁发奖杯、锦旗,也可以是广泛宣传其先进事迹,并把相关图片、音像资料陈列于校史馆内,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给予更多的重视,如可以使用学校的校旗、校车、会议室等,在校园网首页进行其服务网站的链接,重要会议或活动有学校重要领导出席。

三是以工作激励为主,成果激励为辅的原则。工作激励就是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成员内在的工作热情,如果能因人而异、尊重志愿者的选择来安排具体的岗位也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如一些内向的大学生希望提高与人交流的能力就可以安排接待、解说等工作,如一些大学生希望有不同岗位的锻炼就可以适时安排换岗。鼓励大学生自己策划和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并给予指导和支持,这也是工作激励。另外,提供培训也属于工作激励,如进行交际礼仪、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团队合作、外语口语等方面的培训。成果激励就是在正确评估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给予成员以合理奖惩,以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对优秀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或奖励,对他们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给予正强化。

四、跟踪反馈,持续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保障

现代管理学非常强调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的有效措施是过程控制,其要求对影响质量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测、纠错、反馈、修正,以保证每一过程质量管理都在严格的监控之下进行,并实现持续改进。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为参照,加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跟踪反馈、诊断改进是保障其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具体来说,大学生志愿服务质量管理的基本步骤如下:

(1)找出问题,即找出大学生志愿服务中需要改进的各类问题,并将其作为加强质量管理的重点。首先必须找出影响服务质量提升的主要问题,如策划组织不严密、协调指导不力,活动缺乏吸引力,还是大学生缺乏积极性,还是管理监督不到位等。这要有动态对比分析,要开展调研。(2)确定目标,即确定质量提升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目标应该具体明确,方便开展评估考核。(3)分析问题。确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就要全面分析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原因可能来自多个方面,因此在进行分析时可以借助头脑风暴方法,集思广益最终找出最主要的原因。(4)选定方法。一般来说,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能会有若干种解决办法,因此先要对各种解决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最终确定一个解决方法进行实施。(5)结果的重新分析。改进措施实施一段时间后,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原来状况进行对比,确定原先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如果效果不明显就应当重新修订改进计划,如果效果显著,则在再次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基本原因,如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则须采取另外的测量方法。(6)标准化或制度化。如果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使得志愿服务质量明显提升,那么就应该将成功做法标准化或制度化,以预防产生类似问题,在这个质量管理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检查评估,以防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之中,使问题重新出现。(7)制定新的计划。解决问题、提升质量全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评估质量改进负责人或部门本身的有效性,吸取经验教训,分析和发现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的机会。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每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共同参与质量管理与改进,及时反馈遇到的各种问题,负责部门要及时研究解决,这样既能努力做到防微杜渐,又能实现持续改进,从而确保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能得到不断提升。

〔参 考 文 献〕

〔1〕于琳.大学生志愿服务调查:以山东大学为例〔J〕.重庆社会科学,2009,(02):51~57.

〔2〕沈杰.志愿行动―中国社会的探索与践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9~310.

[收稿日期]2015 ― 01 ― 08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7

关键词:高职生;特点;励志教育;平台;构建;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中、高级技工的需求不断攀升。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脱节。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等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同时,也沉重打击了高职生的求职自信心。因此,如何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搭建高职生技术成才的最佳平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大课题。 

何谓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是通过人生观、成功观教育,激发学生潜能并促使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理想目标的教育。 

目前,我国的励志教育多见于教育培训机构,其教育目标不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中小学尝试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如王军教授等人创立的“三大步育人模式”的励志教育体系。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励志教育仍属于鲜少涉及的领域。 

高职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其开展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生在认知与价值取向上普遍存在偏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不断地冲击着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学生面临双重甚至多重价值标准的选择,而社会舆论对高职生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高职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使他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导致他们在价值追求和定位上陷入迷茫和困惑。 

高职生自主意识增强,有理想,但比较现实和功利 高职生无论身体,还是思维水平都日趋成人化,他们追求独立,敢说敢做,对未来也有较清晰的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而言,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就业。有调查显示,“掌握知识,发展才能”和“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高职生入学的主要目的,“求知”和“求职”同等重要。可见,高职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比较现实和功利。 

高职生有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低 大多数高职生本身学习基础比较差,而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家长对学生亦是放任自流,因此,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容易有偏差,对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低下。 

高职生易产生情绪波动,易冲动,焦虑水平较高 高职生情绪变化容易外显出来,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自我调控能力不够,外界的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的变化。由于高职生在进入学校时正处于身心成熟的关键期,而高职院校学制较短,高职生所面临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很大,焦虑感较强烈。 

(二)针对高职生开展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励志教育中的思想性内涵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鼓励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同时使高职生在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利于激发高职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毅力 首先,励志教育要求学生立志,即树立人生的远大志向。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行动才有目标,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励志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揭开社会评价“标签”,高职生也同样抱有远大理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但各种外在因素,如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负面评价等,使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和定位有所降低,甚至在遇到一点点困难时就会选择放弃。因此,对高职生开展励志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为想做而不敢做的目标付出不懈努力的决心和毅力。 

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自信,不断完善自身发展需要 励志教育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赏识教育,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从而发挥激励作

用。高职生由于在学业方面心存自卑,更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同时,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励志教育正好能为高职生创造经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成功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励志教育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遵循高职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对自身知、情、意体系的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同时,最广泛地调动个体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各种潜能。有调查显示,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均分要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水平。励志教育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高职生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协调统一。 

高职院校实施励志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励志教育通过激发学生志向,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品德修养从而走向成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励志教育首先应坚持思想性原则,在价值观引领中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有价值冲突时应及时起到调整和驱动作用,引导学生在树立个人远大理想的同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体验性原则 

励志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体验性原则是励志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情感体验是励志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教育者对成功情境的刻意创设,在达到既定目标时,学生所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又能进一步激励他们向难度更大的目标努力。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同时也能促成他们成功的实践。

(三)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是指在励志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始终体现榜样学习的重要性。榜样生动而贴近学生实际的亲身经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疑比劝告更具说服力。励志教育中的榜样可以近到学生身边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远到古今中外历史长河中的任一成功人士。除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者提供的榜样资源外,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主动挖掘身边丰富的榜样案例。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励志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励志教育不仅要有理论引导,更要注重实践,否则将流于口头说教而无法取得实效。不可否认,言语劝导在励志教育中也经常使用,但它的价值多少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否则不仅会使教育者失去威信,甚至会降低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只有联系高职生的思想现状,组织他们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在实际参与中磨炼意志,锻炼品格。 

高职励志教育平台的构建 

(一)学业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尽管学业成绩不是衡量学生进步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学生获得自信的重要来源。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学业上的被认可,无疑是巨大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搭建起学业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展励志教育。(1)针对学业落后的学生建立学困生档案,开展个性化的跟踪教育管理,设立专门的学习进步奖;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及时对成绩差、自律性差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激励;形成由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家长共同构成的教育支持体系,开展党员、班干部结对帮扶活动。(2)针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除已有的奖学金制度外,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立专门的奖项予以表彰,同时,优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优先推荐给优秀企业等。此外,任课教师还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励志素材,融励志教育于专业教育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第二课堂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第二课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阵地,它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学术竞赛、文体竞赛等。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高职生自主成立的各种社团和志愿者组织,可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同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职院校所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不仅为高职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也让他们在竞争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活动有效促进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高职生的自信心。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励志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尤其是在对自我效能理论的运用上。高职院校应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自我效能信息:成败经验、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言语劝导、情绪反应以及个人偏好的归因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推广优秀励志书籍的阅读、开设专题讲座和报告宣传成功人士的事迹等,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奋发向上的健康状态。贫困生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关注对象,也是励志教育的重点对象。目前,许多高职贫困生陷入“人穷志短”、对社会资助依赖日益严重的物质与心理双贫困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合理使用助学经费,开辟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如设立励志助学岗,“聘用”优秀的贫困生上岗帮助本班学习落后或自律性差的学生,一方面,使他们在岗位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学习落后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达到励志双赢的目的。 

(四)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目前,我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分析不足和无法正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缺乏长久坚持的行动力。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将励志教育融入到每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激发他们的立志和职业规划意识,而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初步规划,设立由小到大的目标并逐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它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生应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直接深入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结合自身实际调整来拓展已有的职业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走出去”的形式为主,而“引进来”主要通过开设讲坛,邀请成功企业家、校友讲述职业生涯的相关主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如与企业签订协议为其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员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高职生而言,一线工作人员的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也更能激励人。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8

刘志远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青海师范学院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7年南开大学管理学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南开大学管理学系企业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作为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赴美国进行学术访问。1987年起,刘志远教授在南开大学会计学系从事会计学、财务管理与审计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1996年至2007年担任南开大学会计学系主任,1999年至2007年兼任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志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战略财务管理、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信用管理)、管理会计(管理控制系统、业绩计量与评价、报酬激励系统)以及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问题等。近年来,刘志远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财政部会计重点研究课题、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等各类研究项目20多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企业投融资运作与管理研究”等课题。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金融研究》、《中国会计评论》、《南开管理评论》、《中国工业经济》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出版著作10余部,产生了深刻的学术影响。主要著作有:译著《财务管理与政策》,专著《中小企业财务战略与控制》,论文《高层经理报酬激励与业绩评价》、《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企业内部控制》、《控股权转让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基于实验研究的恶性增资行为解释:自辨理论还是前景理论?》、《Analysis of Face Changing after Right Issues in China’s Listed Companies》等等。刘志远教授在公司财务战略、投资项目恶性增资、比较审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刘志远教授严谨为学,逻辑清晰,思维缜密,而不失创新,大胆思考与科学求证相结合,其研究成果曾先后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教育部第二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奖、天津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青年佳作奖、中国教育会计研究会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天津市会计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

励志教育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校德育 成功学教育 内容方法 路径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095-03

一、大学生成功学教育的界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目的本身并不只是为了增加知识存量,而是希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去体验、感悟理论知识背后的政治理念、道德法律文化意蕴,通过内化――外化,形成优良品质,成才成功,做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1]因此,开展大学生成功学教育,就是要以成功学教育为切入点,激励大学生成才成功,促使他们成为目标明确、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管理者。

(一)目标性与励志性的统一

成功学教育, 又称励志教育。从名称上看,“成功学”是帮助人们实现自己人生目标,获得成功的学问;从内容上看,“成功学”是系统总结了成功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并且通过哲理性的理念和经典的成功案例,激励人们成才成功。就目标性而言,成功学教育引导人们制定适当的人生追求目标与具体计划,培育积极心态,激发心灵的潜能,使每个人刻苦学习,努力工作,不断创新,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就励志性而言,成功学教育主要采用经典成功学理念、案例分析和成功特训的方法,使人们信服成功学,把自己激励成成功人士。成功学教育是将目标性与励志性有机融合的学科与艺术。

(二)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有学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遵守20/80原则,即20%取决于智商,80%有其他因素决定,其中重要的是情商”。[2]成功教育心理学认为,内化包括四个环节:与成功学相关的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外化在成功学理念指导下的行为。高校成功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就在于:将成功学理论与路径科学系统、艺术而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他们对成功学产生感情,形成成功学信念与意志,做一个成功学的实践者。

(三)榜样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统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成功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榜样激励法。大量的案例证明,成功一定有方法、有榜样,不成功一定有主观、有客观原因与情况。法拉第的成功是他以戴维为榜样,刻苦自学,献身科学研究的结果。另一方面成功学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主体教育、自我进行成功学实践。大学生成功学体验式教育就是其中一种,比如,每天锻炼一小时,体验对身体素质的提高;制订并实施时间科学管理计划,体验时间有效管理的成功与快乐;参加学习雷锋活动,体验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怀等等。

(四)个性特色与多样性成功教育相结合

每个人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他们对成功的界定不同,选择成功的目标、标准及路径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决定了成功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路径的多向性。比如,钱学森与杨振宁、雷锋与张海迪、巴菲特与李嘉诚、华罗庚与乔布斯等等。他们成功的目标、标准、路径及对世界的影响力都是不尽相同的。

(五)成功的个体标准与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有学者认为:“孔子周游列国,生前终不得志,但后来被尊为至圣先师;庄子一生穷困,但他的作品成为不朽名著;宋代的张载,一生不过是个教书先生,算不得怎样‘成功’,但他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毕生志向,俯而读,仰而思,终成一代名儒。这样的成功才是值得追求的。”[3]就个体标准而言,成功有千差万别的诠释,如果将金钱、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唯一衡量标准,那就是对成功学的片面认识,是庸俗的成功学。科学的成功学应当是成功的个体标准与社会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真正的成功,不仅对个体有利,而且更重要的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对人类、对自然有利。

二、“成功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辩证关系

(一)二者的区别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是“05方案”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是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4] “成功学”是一个国际化的课程,成功学最早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产生美国,是出于人们崇尚成功、追求成功的心理而产生的专门研究如何获得成功、实现事业发达、经济富裕, 帮助人们实现人生目标的一门学问, 其精髓是使用成功者证明有效的方法来减少自我摸索, 快速达到自己的目标。[5]

成功学是属于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方面的励志性学科,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系建立在众多的学科基础之上,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法学、政治学、人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历史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依托,又为学生顺利学好其他课程提供精神动力,鲜明体现了本课程思想性与知识性统一、科学性与针对性统一、系统性与多学科融合性统一的特点。

“成功学”是一个主要针对成年人、职业人进行励志教育的课程,在职场有较大的影响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个主要针对高校年轻大学生进行品德与修养教育的课程,帮助大学生确立远大的生活目标,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二者相融相通、相互促进关系

励志教育的相通性。成功学教育就是一种励志教育,激励人们成才成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以马列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修养为基础,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激励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方法的通用性。如果我们考量《成功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方法,就会发现二者有许多相同或相通之处。比如,案例分析方法、情景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等。当然,成功学教育也有其特有的方法。比如,“赤脚走火”、“公众承诺――绝不裸奔”。

成功学案例教育的借鉴性。成功学教育的特色之一就是案例教育。比如,陈安之――一个大学没有毕业,17岁到21岁换过18份工作,存款为零的华人,跟随世界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学习推广成功学。几年后,他不仅成为一名成功的演说家,而且他的书籍和音像制品,畅销海内外,27岁就成为亿万富翁。陈安之的故事和他的超级成功学案例激励着许多人追求成功。[6]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我们也采用了经典案例教学,启发引导大学生迈向成功。比如,运用著名的爱国主义科学家钱学森、邓稼先、施一公的人生经历与成就案例,激励大学生报效祖国,立志成才成功。

三、大学生成功学教育模式设计与实践

(一)课堂设计

成功学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项目设计:

(二)课外体验设计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国大学的成功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然而,对于成功学教育有许多错误的诠释。诸如封建主义成功学、资产阶级成功学、极端个人主义成功学等。因此,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借鉴成功学教育培养的大学生,应当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参 考 文 献 ]

[1] 易高峰.生命体验: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J].重庆工业学院学报,2005,(8).

[2] 丹尼尔・戈尔曼.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焦国成.什么样的成功值得追求[N].光明日报,2012-5-5.

[4]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通知[Z].教社政〔2005〕9号,2005.

[5] 胡盛红等. 成功学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J].高等农业教育, 2006,(1):79-82.

[6] 陈安之. “成功学”系列书籍及电子声像资料.

[7] 赵汀阳.论道德金规则的最佳可能性[J].中国社会科学2005,(3).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