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校学术期刊发展路径

时间:2022-11-06 04:36:39

1现阶段集群化模式分析

中国知网作为国内大型的数据库企业,汇聚了众多期刊内容资源,但是中国知网仅是数据库服务商,没有自己的系列出版物,也并不能为各个学术期刊树立品牌形象。到目前,我国还没有能与国外著名出版集团相比的大型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学术期刊布局进行考虑,希望尽快破解国内期刊业“小、弱、散”的结构性弊端,整合资源,聚合成有实力的大型出版集团就不难理解了。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学术期刊开始尝试通过期刊集群建设来实现学术期刊的集约化与规模化发展。比如: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通过中国光学期刊网将同学科类型的39种(截止到2009年)光学期刊跨主管、跨地区组建了中国首个学科期刊联盟,共享出版资源,但是由于网络平台松散,受各期刊主管、主办单位的制约,统一的集约化经营易受干扰;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利用学会的办刊资源和优势,搭建了统一的稿件远程管理系统,采用统一品牌、统一管理、区别经营的策略对中华医学会主办的100多种医学期刊进行规模化运营,取得了单刊无法实现的成效。与专业期刊的同种学科联盟的集群化发展模式相比,有少数高校采取了整合本校学术期刊资源的模式,实现多种期刊集约化管理,比如北京科技大学期刊中心、上海大学期刊社、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但是一般没有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也无法形成学科群,各刊相互独立。高校社科版学报在不改变现有出版机制和管理的基础上,将名刊的优质内容通过中国知网组建了“中国高校系列专业刊”,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数字化、专业化、集群化出版。该系列期刊可以免费下载,并具有手机推送等多种传播模式,影响力快速提升,已得到了学界的认可。但是,这种模式还不能包含所有高校学报,而且是一种虚拟的专业刊群,虚拟期刊上的文章仍然来源于传统渠道,作者投稿时需要投到某个学报编辑部,其实只是传播渠道发生了改变,并未从期刊运作本质上进行转型。

2构建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除了上述集群化出版模式,大多数高校学术期刊仍然是一刊或两刊一个编辑部,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分散式期刊运作模式以及孤岛式的门户网站无疑对高校学术期刊整体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不同地域、不同主办单位、版权归属、人员安置、资金投入及利益分配等都是阻碍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转企改制、进行集约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现阶段可以基于各编辑部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国情的集群化出版之路。比如,可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和“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进行组织和设计,委托相关部门、社会出版机构(比如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或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等)或有集群化平台建设经验的技术商,建立统一的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依靠该平台可以很好地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集群化发展,实现各期刊的紧耦合式运作,走出目前高校学术期刊转企改制面临的困境,整体提升高校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声誉。对于编辑部人员不足的情况,该出版平台还可以提供编校、排版、印刷服务,使编辑部将主要精力用在组稿和审稿中,帮助高校学术期刊编辑部实现学术与出版分离的办刊模式,但是产权、人员关系清晰,非常符合目前复杂的期刊环境,不需对原单位人员分流。该平台可以按高校学术期刊类型分类和架构,比如社科刊群、科技刊群,然后在这两个大刊群基础上再细分为中文刊和英文刊,中文刊还可以再细分为专业刊、综合刊。另外,还可以依靠该平台孵化新的纯网络期刊。

(1)采取OA出版模式

高校学术期刊市场经营能力和传播力较弱,在主办单位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只能靠版面费来弥补办刊经费的不足,并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为目的。有的学者提出国内期刊既然收了作者的版面费,就不应该再通过数据库向读者收费,实际上编辑部得到的数据库版权部分的收益非常少,大部分利润归数据库服务商所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术期刊非常适合国外的OA出版模式:由作者承担部分出版费用,将文章的版权回归作者,作者保留文章的完整权,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无条件地进行阅读、下载、重用、转载、搜索,非常符合科研人员及期刊希望科研成果得到广泛传播、促进社会发展的初衷。通过按需印刷,即使绘制彩色插图,也可降低印刷成本。这种模式非常符合开放科研的趋势和要求,而且可以通过单篇出版,缩短出版周期,以满足广大作者和读者的需求。通过统一的平台还可解决单刊OA形成孤岛的问题,为基于平台的检索功能提供方便,大大提高刊物内容的显示度,尤其对同质化严重的高校学报大有益处,同时又避免了以往通过数据库传播不利于期刊品牌建设的弊端。另外,还可基于OA平台,建立整个期刊群的APP,加快传统出版模式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2)使用统一的采编系统

作者在投稿时往往会选择高一层次的期刊,所以并不能保证一次投稿就能被录用。通过中国知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中的稿件追踪功能可以发现,很多作者有着两三次,甚至更多的投稿经历,有的作者甚至一稿多投,极大地浪费了编辑部和审稿人的时间。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外已有一些出版集团实现了稿件转移服务,比如Elsevier、BMC、Nature、PLOS等出版机构。同样,该平台通过统一的采编系统,可以使审稿意见在不同期刊之间共享。作者投稿时可以使用平台的同一个论文模板依次选择三个会员期刊及其他,如果第一个期刊不录用,可以带着审稿意见直接转给第二个期刊,第二个期刊如果需要添加审稿意见,可再继续送审。如果三个期刊都未能录用,那么该稿件就进入公共文件夹,其他期刊可以根据审稿意见进行选择,一旦有期刊选中,那么该论文就被临时隐藏,并向作者发出拟录用函,作者可以选择是否接受。如果作者投稿时未选择其他,在三个刊都没录用的情况下,该论文进入退稿库,不能再被其他期刊选择。这样既可以缩短作者宝贵的投稿时间,节省审稿人资源,又减少了期刊的工作量和财务支出,在服务作者方面真正体现出紧耦合式的集群化优势,从而吸引优质稿源回流。另外,借助该平台还可以实现平台内审稿人资源共享,并且各编辑部在选审稿人时,可以非常清楚地知道该审稿人在平台内所有的在审稿件情况。目前国内给审稿人的费用不多,但是编辑部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而且有的审稿人不愿意提供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等信息。如果借助该平台则可以实现审稿费用统一结算,比如平台可每月自动统计每位审稿人的所有审稿费用,并由平台的相关部门统一支付给审稿人,可以节省审稿人取费的时间,而各编辑部只需每月给该部门缴纳当月总的审稿费用即可,不但节省编辑的工作量,而且账目清楚。

(3)加强数字化传播能力

国外的大型出版商多通过内容的结构化加工,实现全媒体复合出版。我国学术期刊办刊单位分散,办刊资金有限,数字化技术人员缺乏,目前编辑部仍然主要依靠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进行网络传播,虽然多数建有门户网站,可实现免费下载,但多为纸质版的翻版,还没有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如果依靠该平台,完全可以建立专业的数字化技术团队,帮助各编辑部实现基于XML文件的结构化排版,使出版形式和服务更加多样化,进而实现内容的跨媒介传播,从内容出版过渡到内容服务。比如:网络出版界面可以采用HTML格式,并支持超链接,通过语义出版增加知识之间的关联度,方便读者检索和快速学习;甚至可以尝试采用eLife的透镜视图,全文列在左侧,右侧显示相应的图表等,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另外,编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从各刊已出版论文中进行精选,组建专题或创建群组,并允许读者进行评论,从而增强科研人员的互动,进一步扩大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目前,由于纯网络期刊具有时效性强,交互性好,方便检索,便于传播,且不受容量限制等优点,逐渐成为未来新办期刊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纯网络期刊还不多的情况下,更应从国家层面鼓励有实力的高校积极创办各种基于多媒体模式的纯网络期刊,通过视频、动画等再现实验过程,并呈现动态的实验结果,使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因此,通过该平台,还可以改变数字化技术相对落后的现状,整体提升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传播能力,并且使学术期刊的功能回归到本来的使命,引导科研人员以进行学术交流,传播科研成果,并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为目的。

3适度放松刊号资源

学术期刊办得好坏根本上取决于刊物的内容质量,因此,仅依靠没有作者资源和专家资源的出版集团无法办出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而且现阶段国内出版集团还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可以投入到办刊中。目前,我国只有办刊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改变我国优质期刊借船出海的状况。因此,对于有条件创办高质量英文刊和纯网络期刊的高校学术出版单位,国家应适度放宽政策,对基于统一数字出版平台的高校主办的刊号资源不再仅限于独立法人出版单位,尤其鼓励高校创办基于网络出版的多种形式的学术期刊,比如多媒体期刊、数据期刊、开放评审期刊等,进一步加强高校办刊的实力和地位。只有从源头上注入优质资源,才能带动国内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从根本上促使学术期刊运作模式的创新。一旦高校学术期刊成为优质资源,转型自然就会一蹴而就。另外,在完善网络出版物管理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学术期刊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发展为根本动力,使传统的纸质学术期刊门户网站的网络出版合法化,并且允许申报一一对应的网络出版号,以便帮助传统的学术期刊吸取新的出版理念,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科学研究传播对学术期刊的新要求。同时,期刊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对网络出版号的管理加强对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的监管,并对假冒的网站进行严重打击,帮助合法期刊维护自己的名誉与权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4制定适合国情的评价体系

不可否认,国内的科研评价和奖励机制是优质稿源外流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国内期刊发展的重大阻力。国内有些期刊为了追求高影响因子,不是从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传播能力入手,而通过人为因素增加论文的被引次数,对国内期刊发展环境起到了负面作用。因此,须尽快改变依据刊物的影响因子对论文的学术价值或学者进行评价的现状,还原学术期刊登记、认证、传播、存档的原始功能。这就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能客观评价学者及其学术成果的评价体系,改变影响因子唯一论。同时,在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为了促进我国网络期刊的发展,应尽快建立全面、合理的网络期刊评价标准,除了考虑传统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以外,甚至可以考虑公开评审,增加适合网络出版模式的评论和互动功能,并关联针对社会化、网络化传播能力进行评价的Altmetric系统,采用定量指标和同行评审、大众评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单篇评价成为可能。国内目前几大期刊评价机构也应该尽快补充完善评价指标,将网络期刊纳入到评价数据库中。

5加大资金资助力度

定位于生物学科领域的高端期刊eLife,自创办以来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该期刊以高效透明的同行评议和决策流程为代表,采用高级编辑及审稿编辑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网络满足用户的互动和知识共享,但是该期刊的成功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目前,我国对科协主办的精品学术期刊以及国内的优秀英文学术期刊资助力度较大,但对迫切需要整体转型的高校学术期刊资助明显不足,因此,希望有关部门能够专门设立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基金,除了对需要转型和创办纯网络期刊的单位进行资助,更需要设立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的启动基金,在高校学术期刊出版转型的重要关头,形成助力,为做大做强国内学术期刊品牌发挥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