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类论文

时间:2022-05-02 02:54:26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忽视了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特点与差异化,按照同样的模式在进行,按照相同的路径在发展,按照一致的标准在要求,导致出现“小脚穿大鞋”、“成人在看小人书”的现象,诱发了对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争议,进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正常、有序发展。

关键词: 教育 教育论文

教育类论文

教育类论文:教育类课程设置英语教育论文

1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民族师范院校作为培训民族地区师资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任,而在英语师资的培养方面,外语系责无旁贷。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来保障。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应坚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满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力求科学地设置和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的英语师资。

作者:杜丽辉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教育类论文:基于《教师教育标准》的教育类课程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背景下,教师教育类课程及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文章主要讲述教师教育类课程“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包括教师在教学之前指明学习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课堂教学时组织讨论、教师针对重难点进行讲解、课后继续反思并迁移学习等几个环节。通过课堂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师范生的自学能力与习惯,提高师范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造就“未来教育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育类课程;教学改革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标志着从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逐渐落实到课程的层面。

一、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及实施的基本理念

教师教育类课程在广义上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了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

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特指教育类课程。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三。其一,育人为本。课程标准指出:“……引导未来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教师观和教育观,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参与教育实践,丰富专业体验……”其二,实践取向。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其三,终身学习。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同期,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其中,关于“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意见指导如下: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这样的背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二、目前我国教师教育课程及教学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1.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课教学呈现空泛、抽象化,远离师范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不切合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状况。

2.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体系缺乏有质量的安排与指导,并与理论学习脱节,太过薄弱。

3.许多师范院校对教师教育类课程早已开始了一些改革,主要目的是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老三科现象。因此增加多门教师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更广泛学习教师教育课程提供机会。然而开设的很多课程结构繁杂臃肿,内容交叉重复,导致学生得到的知识零碎和片段化,理论学习负担更重,实践的机会更少。最后的问题是教育类课程改革虽如火如荼,但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其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教师不愿进行教学改革,仍满足于上课就着教材讲理论,考试就着考纲考理论,简单熟练地进行着知识的位移工作。很难想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何能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

三、“学案导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014年,我校被列为湖北省首批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试点院校。根据其要求,所有被列入其中的学校都必须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此我院在教师教育专业课程及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主要包括教学论课程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面向所有师范生的“课间五分钟自由表达”、“十分钟故事课堂”的微实践等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文章主要就教学论课程教学中进行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范式,重点在于鼓励师范生开展大量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来培养师范生搜集、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以教师设计的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先由任课教师设计出某教学内容的学案,和学生沟通后,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以阅读教材,也可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然后根据教师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将无法独立完成的作业或是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带入课堂,由教师进行点播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诸多改变,不仅是讲解知识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促进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与学生一同成长。尤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会传递给师范生一个信念,那就是:相信儿童是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能动地学习的。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在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分为五个步骤,分别是:教师预先指明学习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自学、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对重难点进行精讲释疑、课后指导学生反思并迁移等。

1.教师提出要求。此处的“要求”,具体分解为课程学习的总要求、每章节与每课时的学习要求等,这些要求都表征为学习的目标。关于总的学习目标,设定为“学以致用、先学后用、先用后结”等,每一章的目标结合具体章节内容而定。开课之初,教师向学生讲述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措施,具体介绍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与要求,并且带领学生跟随教师对教材的目录做系统全面的了解,理解每一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先行了解课程学习的重难点和要阅读的参考资料等,使得学生第一时间对教学论这门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概览性认识。具体到每章的学案设计,力求做到紧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争取每课时设计一个学案,把握学生学习活动的范畴,指明学习要达到的目的,最大限度来提升教学效率。如在“教学过程”一章中关于教学三要素和七要素中“教师的作用”的相关内容,教师事先要求学生回顾最喜欢与最不喜欢的教师,然后分析喜欢和不喜欢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做展示与分享,最后一起来总结好教师应具备哪些特质,学生最需要教师具备的品质有哪些。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思考探讨过的,到了课堂上,学生之间有了非常热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

2.教师的教学应重在启发。教师在课前应针对教材里可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难点进行暗示或作一些提示,并提供给学生可以去参考的文献资料,使学生能独立、主动地开展自学活动。在学习“课程改革”时,教师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教师上传的世界各国最近一次课程改革的资料,需要大家在阅读中解答提出的问题,并在掌握了大量信息后,对比我国新课程改革理念与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学量国内关于课程改革的学术论文,并要求学生详细阅读,了解观点与理论背景并思考。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此类教学改革的重点。任课教师在上课前,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指明自主学习的要求,并给予一定的学法指导。在提学习要求时,告之资料阅读的方法,如略读与精读之处,注意知识的衔接关系,从而初步理解教材内容。在预习过程中注意重点与难点,带着相关问题进入课堂,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微课堂”交流与讨论。此部分是关键的环节。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与经验,更要重视学生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教师应组织学生对自主学习中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力求解决,如果不能解决,可留至下一环节。课堂十分钟“学生微课”就设计在此。在“教学环境”部分,学生分享了一个关于教师环境布置的小资料,大家初步对教室环境必须具有“教育”的功能达成共识。有学生提出问题引起大家思考:“对于不同年龄儿童的学习环境布置应该具体考虑到哪些因素呢?”这个问题在教材里是没有解释的。学生自由讨论。由于已先修了儿童心理学课程,所以对不同年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了了解,很快就得到了此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还有学生对一些家教学生家里的环境布置提出一些质疑和解决方案。

4.精讲释疑环节。这个部分的特点是教师根据学案设计的要求和针对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活动或是课堂讨论活动中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来进行讲解。此时的讲解应有一定的深度,还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当然,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全盘托出,而应注意留有悬念,激发学生继续思考,如能有学生解决,还应留给学生解决,最大限度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5.练习巩固环节。这个环节可以说是一次教学的终点,但也可能是另一次教学活动或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起点。教师提供大量需要阅读的文章、书籍和观看的视频,比如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和各国课程改革资料与中外小学课堂教学视频等,注意紧扣具体章节的内容和能力认知水平进行。

在大力培养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教育大背景下,教师教育专业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走出教师教育专业师范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困境,恐怕是所有从事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的相关人士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为此,很多学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尝试,也获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为进一步培养出高素质的未来教育家奠定了基础。

教育类论文:绿色和非绿色教育类建筑: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的简单比较

摘要:

绿色建筑委员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成本可控同时节约能源的绿色建筑去创造繁荣且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一些积极的措施已经被绿色建筑委员会采取,同时建筑产业为了促进可持续成本可控的建筑而实施了一些建筑实践。为了减少未来石化燃料的消耗,可持续发展在制度化的教育建筑里被大规模实施。绿色建筑被设计成减少运行成本以减少能源消耗,但是一些文献上认为绿色建筑会消耗比非绿色建筑更多的能源。在此论文中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的数据是从特定地区的30座绿色教育建筑和30座非绿色教育建筑中采集的。统计测试用来判定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是否有明显的区别,在绿色教育建筑和非绿色教育建筑之间。测试结果显示绿色建筑的成本和工期都要显著高于非绿色建筑的。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关于建筑生命周期的研究。

关键词:

绿色建筑 非绿色建筑 建筑成本 建筑工期

1.前言

绿色教育建筑的建筑成本大概高于传统的非绿色建筑2%。然而长远的财政收益是最初投入的20倍,主要原因是相对于传统的非绿色建筑要节省30%的能源。建造一个绿色建筑不仅是节省运行成本,而且是为使用者建造了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运行成本的节约主要体现在运行能源的节约,运行时节约用水和降低碳排放。大多数的绿色建筑不是自产能源就是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之前的研究中,在相同规模和功能教育及办公建筑中,绿色或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和能源消耗已经做过比较。没有论文研究建设工期在绿色和非绿色建筑之间的比较。去比较相同规模位于相同地理气候条件的绿色与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和建设工期是有意义的。这一地区大多数新建设的学校被建设成高效能源利用。与此同时,这些新建设的学校建筑采用了可持续发展手段,包括对阳光的高效利用,更高的空气质量和利用太阳能来供暖和驱动空调系统。

在这片论文中,新建设的学校被分类为绿色建筑,之前建设的,没有得到绿色建筑认证的被认为是非绿色建筑。本论文的目的是比较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和工期。

2.文献回顾

很多作者都曾指出,人们对绿色建筑成本的主要误解源于那些对绿色建筑没有经验的人。很多公司都认为,去通过绿色建筑评估是一件负担过重的挑战,主要原因是预算有限,他们把通过绿色建筑评估看成是额外的目标。通过之前的一个研究,85%的受访者相信,绿色建筑的成本要高于传统的建筑,相比之下只有1%的受访者认为绿色建筑成本低于传统建筑。研究显示:

32%的人相信他们至少要贵6%~10%。

23%的人相信他们至少要贵3%-5%。

18%的人相信他要远贵与15%

5%的人认为可能要贵2%

为了发现一种能够减少这种误解的途径,研究中建议去实施一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测试。通过借鉴之前的研究,作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成本测试。另一项研究声称,通过采用一些成本降低技术,许多建筑物都成为所谓绿色建筑,即使他们的建筑预算是有限的。同时,另一项研究声称,绿色建筑在运行过程中的节约大概是70美元每平方尺,是初始投资成本的20多倍。

关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文献综述表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要比传统建筑贵2%以上。最初的投资略高,然而绿色建筑可以提供运营过程中的成本节约,而且成本节约大约是最初投入的10倍之多。这一点可能会帮助缓解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误解。回顾文献显示,相互矛盾的结果对于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不同。但是没有研究比较建设工期在其中的不同。

3.研究方法

在这篇论文中,为了得出结果,采取四个步骤。开始设立研究对象。第二步是去推导文献中提及的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和建设工期。这个步骤之后是从特定地区的学校收集数据。最后一步是统计分析以得到结果。

在这篇论文中有两个假设:

1.绿色建筑的平均建筑成本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平均建筑成本。

2.绿色建筑的平均建设工期要高于非绿色建筑的平均建设工期。

4.数据采集

选定的地区不仅有绿色建筑还有非绿色建筑,其中有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数据包括建筑成本,建设工期和建设年份。其中41座学校的数据是由该地区的建筑部门网站提供的。

5.数据分析

采集到的都是数字形式数据。建筑成本用美元计,建设工期用天数计。为了进行统计分析,所有的数据必须标准化转化为2010年的标准,最后输入为电子表格。由于学校建筑基本都建设于不同的年份,所以我们要将其转化为2010年的指标。

6.描述性统计资料

每平方尺建筑成本的描述性统计资料在下面表格之中,结果显示绿色建筑调整后建筑成本的平均值,中值和标准差都要高于非绿色建筑。每平方尺调整后建筑成本的平均值,中值和标准差分别为363.12美元,363.82美元和96.37美元。对比来看非绿色建筑的为258.22美元,237.06美元和135.21美元。但是绿色建筑的标准差要低于非绿色建筑的。(图2)

每一千平方尺建筑工期的描述性统计资料在下面表格之中,结果显示每一千平方尺的绿色教育建筑的建筑工期平均值,中值和标准差都要大于非绿色教育建筑。每一千平方尺的建筑工期标准差绿色教育建筑和非绿色教育建筑是相似的。(图3)

7.研究的限制

本研究是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但是其他地区的建筑数据并没有被包括在其中。

8.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绿色学校建筑的平均建筑成本是363.12美元,而非绿色学校建筑的建筑成本是258.22美元。相比之下绿色学校建筑的建筑成本要比非绿色学校建筑高46%。

相似的,绿色学校建筑每千平方尺的建筑工期是4.19天,而非绿色学校建筑每干平方尺的建筑工期是3 49天。相比之下绿色学校建筑建筑工期要比非绿色学校建筑多20.1%。

9.以下是一些建议给将来的研究:

此次研究的数据是从30个绿色学校建筑和30个非绿色学校建筑中搜集的,为了证实假设,期待一个包含更多实验样本的研究。

进一步的研究应该着眼于考虑建筑成本中应包括建筑过程中的失败或者修改方案,这样会有利于更清晰地看待绿色建筑和非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修改方案毫无疑问会增加很多建筑成本。

最后,设计费用和建筑机械成本应该被计算在内。这件事会帮助人们了解绿色建筑是否贵于非绿色建筑。

另外建筑整个生命周期的经营状况应该被记录下来,看看绿色建筑所节约下来的能源能否盖过最开始的投资。

这篇论文的主要意义在于绿色学校建筑的目的不能只是节省能源,还包括不能增加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这篇论文中并没有定义影响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的参数。而且,建筑的拥有者应该知道不值得为了节省能源来增加建筑成本和建筑工期。

教育类论文: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初探

摘 要 本研究在环境教育目标及内容的指导下,结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构建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用以区分地理试题中环境教育类试题与非环境教育类试题,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此外,提出了环境教育体现度,以此来定量评估除环境教育以外的其他学科试卷中涉及到的环境教育内容的考核及分值的赋分情况,并以2010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四川卷为例进行应用研究。这为研究环境教育在地理学科中的发展情况提供基础性服务,并从评价层面对学校环境教育给予一定的指导。该指标体系能为环境教育工作者在以渗透式课程为主,以高考为风向标的中学地理教育中,开展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分类及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性服务。

关键词 环境教育类试题 判断指标体系 高考地理试题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众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众的环境意识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地区的环境教育自1973年起步以来,随着环保事业的发展,经历了起步(1973-1983年)、发展(1983-1992年)、重新定向阶段(1992-1996年)、“绿色学校”创建阶段(1996至今)四个阶段。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2011-2015年)》及《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两部文件,标志着环境教育在我国的课程化,其中主要以学科渗透为主的课程模式,而地理学科是环境教育渗透的主阵地,因此环境教育的量化评估必须渗透到地理试题中。

目前基层教师对环保类试题的分析大多是从整体上分析环保试题的文章,其统计的是环保试题的数量、题型及分值,但尚未给出定义环保试题的基本框架。基层地理教师对高考地理中的“环境教育试题”的研究主要是归类整理,但是缺少较为系统的判断指标,以至于在对同一份地理试题中“环境教育试题”进行区分归类时存在较多的模糊性。

1 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构建

1.1 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检索

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检索主要是国内外对环境教育目标及内容的研究及我国地理新课程改革中对环境教育的相关规定。

1.1.1 环境教育目标

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会议明确了环境教育的6大具体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态度、技能、评价及参与。时隔两年后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在肯定贝尔格莱德会议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将环境教育的目标精简为5项(排除“评价”),该目标一直为国际所公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不仅要加强自然生态知识的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技能、态度与价值观、以及为建设一个可持续的未来而采取行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现为环境教育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1.2 环境教育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两个方面,该组织与中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合著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环境教育》一书中,总结了中学环境教育的内容主要有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发展与环境、人口与环境、能源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全球性环境问题及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活动共八个大版块。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有关环境教育的专门性文件《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从目标层、内容体系和具体内容三个层次来阐述高中环境教育内容,做出了明确规定(表1)。

作为环境教育的主要渗透科目,地理课程标准也对本学科中的“环境保护”内容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环境与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及其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和环境管理等内容(表2)。

1.2 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筛选

在彰显地理学科性质的基础上,突出体现地理新课程理念,并考虑到操作性,初步拟定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的三级判断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环境教育内容指标、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指标和具体内容指标。其中,环境教育内容指标是对国内外公认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整理的结果,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指标是地理新课程中对渗透于本学科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的规定,具体内容指标是根据以上两项指标在试题中出现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的结果。因此,三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从宏观向微观逐级细化,使之能体现地理学科特性和更具操作性;在判断试题时,按照具体内容指标进行判别。

1.3 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确认

根据该判断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地区2004~201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进行判断统计,并对该部分环境教育类试题的题量和分值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对环境教育的评价(主要是笔试评价方面),分值有所下降,如全国卷一和广东卷(图1、图2),但是仍然不能低估,因为该部分的考核题量在增加;有的省份在分值下降的同时题量却增加,如江苏卷(图3),这说明在试题中所涉及的环保考核点在增多,考核的内容有扩大的趋势。这与我国学者黄元国等人对全国高考综合科目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也征求了环境教育相关学者及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的意见,经修改,90%以上的教师认为该指标体系可行性较高,能够科学、合理地将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区分,该指标体系可望为中学环境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基础性服务。另外,选取新课改高考前2年(2004年-2006年)和参加首次新课改高考(2007年)的山东、广东、海南及宁夏四套试卷进行统计实验。统计结果显示,不管是老课程还是新课程,本判断指标体系均能较全面地区分高考地理试题中的环境教育类试题。

1.4 各指标权重分析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而得到,如AHP法、Delphi法等,这种方法人们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但客观性较差。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是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如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直接根据指标实测值经过一定数学处理后获得权重。本研究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

比较判断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指标越详细,其重要程度几乎持平,但是从“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指标到“环境教育内容”指标中,权重的差异性逐渐显现(表3)。

1.5 环境教育体现度含义及计算方法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一份学科试卷对渗透于该学科的环境教育内容的考核情况,包括环境教育的要素内容、深度及广度情况,本文特提出“环境教育体现度”这一概念。环境教育体现度是指在教育教学评价过程中,能够对环境教育起到评价作用的所有试题,它综合反映学科评价中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反映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实施情况以及学生达到环境教育目标程度。这为地理试卷命题者在命制试卷时提供了环保试题的量化指标,也可以为基层地理教师及环境教育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类论文: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摘 要: 电视剧是以电视为传播载体的影像符号,它借助电视媒介渗入大众生活,构成大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类电视剧作为电视剧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少年影响更深远。因此,透过教育类电视剧的表象深入探究其形成的文化内涵,揭示大学生受到教学类电视剧的深层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大学生在价值观上应该保持的方向和做法。

关键词: 教育类电视剧 大学生价值观 影响

一、教育类电视剧的内涵界定

电视剧(TV Play)是一种专为在电视上播映的演剧形式,它兼容电影、戏剧、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造型等现代艺术诸元素,是一种现代艺术样式。教育类电视剧就是以电视剧为载体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其节目灵感多来自生活,取材简单通俗,观众容易产生共鸣。

(一)教育类电视剧含义

教育类电视剧是一种以电视剧为载体具有教育意义的艺术形式。它贴近大众生活,以大众传媒的强烈感染力与观众情感的融合,让观众更深地理解电视剧里蕴含的丰富意义,对观众起到一定的教育的作用[1]。

(二)教育类电视剧的特点

教育类电视剧涉及的内容广泛,最频繁出现的内容多是以社会乃至家庭里的生活反应当下人们的生活现状,在电视剧中放大生活矛盾,然后解决矛盾,教育人们,启发人们,引人深思。教育类电视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活性

教育类电视剧从生活取材,贴近生活,把最平常的生活搬上荧幕,用不平常的方式演绎生活。

2.夸张性

教育类电视剧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生活中的问题,以增强表演效果,吸引观众观看。

3.教育性

教育类电视剧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潜移默化地教会人们如何解决问题,让观众通过艺术审美的形式更深刻地理解与领悟其中的意义。

(三)教育类电视剧的表现形式

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电视剧已成为重要的大众文化形式之一。电视剧走进千家万户,教育类电视剧尤受欢迎。由于受众逐渐增多及大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大,各种教育类电视剧层出不穷,表现形式日益丰富。总结来说,教育类电视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青春校园题材剧。

青春校园剧以描写青少年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近年来,怀旧风兴起,各种青春校园剧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上映,并引起观众的强烈的反响,比如《匆匆那年》、《何以笙箫默》等。

一句“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把多少人带回少年时代,回想起过去,回想起自己曾经的那段往事。青春校园剧讲的不仅仅是回忆,其实也是启示,它教育我们当你还能为某些事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努力争取,不要等失去才知道后悔,它以平凡的故事讲述不平凡的道理,叫人难忘。

2.家庭教育题材剧。

家庭教育题材剧以家庭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为主要内容。因为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问题,观众看了以后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家庭教育题材剧一直很受大众欢迎。家庭教育题材剧有很多代表作,例如《家有儿女》、《成长的烦恼》、《虎妈猫爸》等。

《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很好地重现家庭生活中孩子教育的种种问题,它向观众呈现了教育孩子不能只重视文化知识,还要重视素质。虽然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家长不能不顾孩子感受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要明白教育的真正要义。

3.社会问题剧题材剧。

顾名思义,社会问题剧就是反映社会中的问题的电视剧,最常见的就是伦理剧。社会问题剧的代表有《蜗居》、《房奴》、《裸婚时代》等。

曾经某征婚节目里一位女嘉宾以“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红遍大江南北,她什么都不在乎,只在乎钱。这样的思想令人发指,难道人生的就只有金钱吗?

二、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大学生刚刚脱离繁重学习压力,闲暇时间多了不少,出于娱乐解压,甚至是打发时间的目的,他们开始看剧,并且很容易被电视剧的情节和人物行为吸引和影响。教育类电视剧吸引大学生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贴近大学生的生活,他们有时觉得电视剧里的人跟自己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人很像,容易产生兴趣;二是反映一些社会问题,大学生对这些问题容易产生共鸣,与充满朝气和热血的人物特征相符。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对个体评价事务与抉择的标准还不清晰,容易偏离正轨。教育类电视剧凭借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元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它凭借大众媒体的强烈的感染力和大学生观看电视剧时情感的不自觉的介入,不仅给大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的震撼,而且让大学生领悟到一些自己在平日生活中没有学习到的一些道理,潜移默化地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规律

价值观是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尺度。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阶段是个体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少年期开始的人生价值观,经过八九年时间的发展历程,在大学阶段又接触到有关人生价值的社会现象、理论问题及生活实践,这使他们对人生进行不断探索和反思,并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系统的概括性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的意义[2]。

大学生是个充满热情和热血的群体,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还是很容易脱离正轨步入歧途。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影响:(1)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家庭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受父母的价值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方式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2)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大学生生活的环境熏陶着大学生的成长,在不同风土人情的不同国度成长,会形成不同的价值观。(3)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个人因素的影响。个人思想进步程度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大学生在生活中频繁接触以电视剧为主要形式的大众传媒,由于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和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的特点,电视剧对大学生容易产生影响,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尤为显著。

1.积极影响。

(1)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育类电视剧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展示生活中各种棘手的问题与矛盾,树立解决问题的正确的标杆,以教育观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并鼓励和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尤其是对作为教育类电视剧主要受众的大学生的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强化。大学生通过观看教育类电视剧时赞同电视剧里的价值观并逐渐认同确立自己的价值观,通过教育类电视剧中宣扬的优秀精神强化自己的价值观,以达到对自己的价值观正向强化的目的。

(3)开阔大学生视野,丰富价值观。大学生在观看教育类电视剧时会发现许多与自己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观点,开始认识到问题的方方面面,渐渐地,大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思想观点将越来越丰富有内涵,所以教育类电视剧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认识发展有很大帮助。

2.消极影响。

(1)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庸俗化。电视剧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之一后得到很大程度上的发展。发展迅速的同时,电视剧的质量也开始变得良莠不齐,教育类电视剧也不例外。各种电视剧打着教育类的旗号,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的生活闹剧甚至是一些雷人的剧情。有的电视剧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甚至是讨老师、家长的欢心,可是这并不是教育的真实意义。这样的电视剧看久,潜移默化中价值观也会被剧情扭曲。大学生价值观正处在“发展中”阶段,很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在这样不良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大学生的价值观会趋于庸俗甚至扭曲。

(2)大学生价值观趋于功利化。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许多人都开始忘了生活的意义,他们开始拼命追求金钱、豪宅、名车,一切都开始变得功利。有的电视剧也是如此,他们传达出思想多是“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考高分、考名校”。这种电视剧看多了人的思想也会跟着变化,逐渐变得功利,一辈子都只为名利卖命,忘了生活的本质。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被这类思想影响熏陶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功利,形成功利的价值观。

(3)大学生价值观趋于迷茫化。由于教育类电视剧的飞速发展,电视剧数量越来越多,它们传达出的精神就会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发展中”的价值观,一下子面对这么多的思想,难免会变得迷茫并不知所措。这时候需要迅速高效地解决教育类电视剧杂乱无章的问题。

三、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教育类电视剧,促进自我价值观的形成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电视剧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里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类电视剧的发展也尤为明显,近年来教育类电视剧产量逐年增加,形式渐渐丰富起来,逐渐得到大众的认可。大学生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特殊群体,对他们来说很难对多元化的价值思想进行准确成熟的认知,比步入社会的人群更容易受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还不完善成熟,不能轻松适应大众传媒带来的多元化影响。所以大学生应学会利用利用身边资源,例如教育类电视剧,以促进自我价值的形成。

(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现状

我们的时代迅速发展,一切都在无形变化,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充实,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化,人人都信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的发展对大学生来说同样重要。纵观现状,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1.大学生缺乏实践,社会化程度低,价值观发展受到阻碍。

一个人社会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正确认识时代和社会的使命[3]。不能正确认识使命,必然不能很好地完成使命。使命不能完成,时间长了人便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就会产生消极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少,通常是面临毕业才匆忙进入实践阶段,各自参加几周学校安排的社会实践便匆忙进入社会。虽说实践也有,但是数量及程度远远不够,所以其社会化程度达不到要求。

2.社会舆论繁杂混乱,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不良。

我国的大众媒体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的同时,带来许多信息污染。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大众媒体准备的丰富的精神食粮,可这粮食也需要质量保证。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成型阶段,很容易接受一些错误的思想,这会直接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发展不良。

3.大众媒体过分追求个性化,导致部分大学生价值观过度自我化。

追求个性很好,它有利于推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可是过于追求个性对于一些急切想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大学生来说容易产生极端利己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生活上容易产生分散化。

(二)大学生该如何做

作为重要受众的大学生,要多学习多思考丰富自身思想,有自己的对价值观的认识。不把别人说好的东西当成适合自己的,拥有自己的对价值观的认识。面对如今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现状,大学生应采取相应措施及时应对。

首先,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加深自己的社会化程度,明确自己的使命,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虽然每天都要上课学习,想增加实践也不容易,但是我们可以以另外一种形式参加实践。同时,珍惜每一次实践的机会,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明白自己职业的社会使命,便很容易学到许多课堂里学不到的好东西,理解自己的使命并加深自己的社会化程度,让自己的价值观正常发展。

其次,大学生要学会分辨不良社会舆论,与现实相依托。教育类电视剧传达出的思想不一定就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大众媒体的发展良莠不齐,大学生要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拒绝观看那些打着教育旗号的闹剧甚至雷剧,不跟风不盲从。从教育类电视剧中学习好的思想,摒弃不好的思想,从根本上拒绝不良思想。对于网络上的一些“伪鸡汤”要多思考会思考,如花般的年纪就该为自己的未来奋斗,为什么要甘于平庸、归于平淡呢?

最后,努力自我实现,拒绝过于自我化,通过观看教育类电视剧开始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努力向自我实现迈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抓住机遇实现自己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但是不能只顾自我化而忽略集体。一直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只迫切地想证明自己是优秀的,即使你成功了,但那只是一时,个人是战胜不了集体的,不然怎么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呢。

所以,对大学生来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十分重要。大学生是社会、国家的希望,是建设我们国家的中坚力量,只有大学生在学习,在建设社会与国家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使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走入发展的困境,才会一直强大下去。

教育类论文:张謇教育类演讲词中的德育思想及其作用探析

摘 要: 张謇一生所创事业庞大,遍及政治、实业、教育、文化、慈善、公益、盐垦、水利等领域,并在这些领域都有所建树,他的演讲词贯穿其一生事业,共160多篇。张謇演讲词主要包含教育、实业、慈善、政见、交往五大类内容,其中教育类演讲词占比最高。在该类演讲词中,张謇用开门见山、旁征博引、叙论结合等方式,表达了丰富的德育思想。本文重点分析张謇在教育类演讲词中的德育思想、它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影响,激发探索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关键词: 张謇 教育类演讲词 德育思想 作用 影响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工业革命在欧洲轰轰烈烈地进行,随后传播到北美乃至世界各地。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的发展,同时又为满足自身需要,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1840年,英国向中国发动鸦片战争,随着战争的失败,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甲申(1884)以后,中国更是政潮起伏、外交翻覆、国势阽危。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暴露出“清政府之无能,政治、军事之腐化,经济、文化之落后,及其他种种弱点”①,此后世界列强更是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国难当头,为了探寻国家出路,挽救民族危亡,许多仁人志士利用演讲这一有力武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或主张维新改良,或提倡君主立宪或倡导革命共和。这一时期,涌现出像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严复(1854-1921)、孙中山(1866-1925)、蔡元培(1868-1940)、章太炎(1869-1936)、秋瑾(1875-1907)、黄炎培(1878-1965)等一批爱国优秀演讲者。在那样的年代,张謇为了宣讲实业、教育等事业,为了实现救国富民的目标,奔走呼号,进行公开演讲,他的演讲词同样具备相当的现实意义与研究价值。

一、张謇教育类演讲词概述

张謇的演讲词内容多样,展现了其过人的思想观念与丰富的人生阅历。在内忧外患、国弱民贫的近代中国,张謇怀着满腔爱国之情高举“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之旗帜,高中状元后放弃仕途,回到家乡南通大办实业、大兴教育,投身各项事业,进行地方自治,践履救国强国之志。张謇演讲词基于多项事业的实践,表达了其各方面的思想主张。他一生创办了300多所学校,教育可谓其各项事业的重中之重,故教育类演讲词数量最多,共约60篇,主要发表于张謇所创学校之开学、年假、毕业、运动会、校友会等活动时,内容主要包括办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侧重展现其丰富的教育教学相关实践与思想。

二、教育类演讲词中的德育思想

张謇的教育思想丰富而且前瞻,从他的教育类演讲词中,能看出他特别注重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并把发展“德、智、体”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教育内容,其中“德”处于第一位。张謇认为教育的目的即为育人,育人首先在德,他在《银行专修科演说》(1913)中明确表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②。在该演说中,张謇对德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即“道德优美”。所谓“道德优美”,即道德高尚之意,是张謇的德育目标。张謇特别重视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基础“修身”这一美德,并以此作为学校德育内容,他在教育过程中特别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之良好品德,认为“人道尽而后可以进圣贤之域”③,这些德育思想在其教育类演讲词中多有体现。

1.推崇勤俭节约

1903年,张謇参观日本的实业教育,他对那里学生的勤俭之风记忆尤深,他曾在《女师范校毕业演说》(1923)中回忆并赞叹道:“二十年前,余参观日本实业教育,其学生勤俭之风,实令人钦敬。”④民国五年(1916),张謇在农校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整篇演讲词即围绕校训“勤苦俭朴”做具体阐释。张謇将该演讲词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课程内容,亦将其作为推崇勤俭节约之宣言。该演讲开头两句“今日农校又开学矣。予对于诸生无多言,惟将校训之勤苦俭朴四字细细解释,冀诸生之易于领悟也”⑤即点明此次演说的主旨,与诸生共勉。

农校校训“勤苦俭朴”中“勤”对应为“乾德”,而“乾之德在健”,“健”则为“自强不息”。在《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1905)中,张謇便通过武训的故事激励学生自强不息:武训是一名叫花子,十岁左右父母双亡,穷无所依的他只好靠乞讨为生,看到同龄人都能上学而自己却不能时,他便立下创办义学之志愿,他坚定决心,百折不挠,最终把所乞之钱积攒下来办成义学。张謇在该演说中称赞武训具备“大仁”、“大智”、“大廉”、“大勇”、“大信”之心,认为武训地位虽低生活虽苦,但成就却极高极卓越,他如此说道:

曾子曰:“人能宏道,非道宏人。”若武训者,可谓能宏道,可当绝大人物。……孔子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言有类无教。墨子言兼爱,言尚同。若武训者,真知孔、墨之意,行孔、墨之道者矣⑥。

武训是六洲万国教育者都应当崇奉之对象,张謇用武训的事迹教育学生应志存高远、百折不挠、坚持不懈,这是张謇奉行与推崇的美德,我们应该在人生的道路上抱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态度前行,要怀着儒家思想中的“仁、礼、忠”办事待人,对待理直的事情,“要有虽千万人吾往之气,有人扶助要做,有人阻抑也要做”⑦。

农校校训“勤苦简朴”中“俭”则为“坤道”,而“坤之德在啬”,“啬”为“俭之本”。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的通州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张謇即讲述了孔、孟之“俭”,解释了为何“俭”为美德,为何要以“俭”勖勉学生,他说:

孔子,中国古时大教育家也,其美德曰温良恭俭让。孟子言古之仁君曰恭俭。俭何以是美德?俭之反对曰奢。奢则用不节,用不节则必求多于人;求多于人则人必不愿。至于人不愿,则信用失而己亦病。是奢之病,妨人而亦妨己。故俭为美德。今何以独举俭之一字为诸生勖?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⑧。

张謇对“俭”有深刻的理解,他将“俭”立为“实业之本”,作为广施教育事业的道德基础。当然,张謇从反面说明节俭的必要性,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1913)中,他提到用“驷马高车,酒食游戏相征逐,或五六年,或三四年,所业既亏倒,而股东之本息,悉付之无何有之乡”⑨,并表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⑩,只有节俭才是学业乃至事业成功的保证,勉励大家做到勤苦俭朴,以坚毅之力践行自己的志向,必将有所作为。

2.尊崇“忠实不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11}孟子亦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12}诚信,是做人之根本要求。张謇曾亲自题写通州师范学校校训为“忠实不欺,艰苦自立”,其中“忠实不欺”即为忠诚可靠,不欺骗,不撒谎之意,可见张謇自办学之初便要求学生诚实守信。在《银行专修科演说》(1913)中,张謇教育学生“首重道德”,他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

中国商人之道德,素不讲求,信用堕落,弊窦丛生,破产停业,层见叠出。况银行员日与金钱为缘,更非有优美之道德,不足以恢宏信用,扩张营业。守法宜坚,不可假借;营业宜敏,极忌呆钝。如履行契约,所有条件,稍有欺诈,则信用难以保持,何以招徕主顾?便宜不过一时,损失终无尽期{13}。

商道酬信,从商过程中若道德缺失、不讲信用,必有恶果。张謇对缺乏诚信、虚假欺诈之人特别鄙视与厌恶,他希望学生养成“忠实不欺”的优良品德。同样,在《师范第十届本科生毕业演说》(1914)中,张謇指出当时社会流传有害之言论,教育学生抱持良好的品德,他说:

修身之道,固多端也,即就不说谎不骗人做去亦可矣。至于今日随波逐流、趋炎附势之事,均为社会之恶习。欲得一不说谎、不骗人者难矣。诸生虽不能强人以善,切不可随之而不善。国虽万变,要不失为我之地位。愿诸生既受父母干净之身,而仍以干净之身还诸父母也{14}。

张謇希望学生出淤泥而不染,不随波逐流,保持诚实笃信的高尚品格,真正成为“人师”。韩愈曾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基础,意为传授道德观念,张謇希望作为准老师的师范生们,把传统美德传授下去,并用自身的道德修养感染后辈。另外,在《本县农校欢迎暨南学校参观团演说》(1918)中,张謇再次表达崇尚诚信之观念,强调诚信之重要作用:“信用者,即忠信笃敬之意。……盖天下事不信则民勿从。故余对于农学生,时时以忠信笃敬为训。”{15}

3.肯定群体的作用

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稳定结构,群体中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群体与个体间能通过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德育方面共同得以发展。张謇在发展德育过程中,对群体的作用给予了肯定。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1904)中,张謇指出“相劝以勤学,相规以饬行,相爱以合群,如是则私德修而公德进”{16},可见群体间成员可以相互劝勉促进学习,相互规范促使行为谨严合礼,团结友爱促使关系更融洽,这种正面而又积极的个体与群体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可以发展个人思想品德,更可以提高群体的道德水平。

三、德育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教育类演讲词中,张謇用简洁朴实的语言、真挚诚恳的情感、深入透彻的说理阐述了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运用了开门见山、旁征博引、叙论结合等方式,表达了其丰富的德育思想。

1.开门见山

所谓开门见山,即在说话或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不拐弯抹角、旁敲侧击。梁启超在《作文法》中曾指出:“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所在,才易于动人。”张謇写作教育类演讲词,常常直接将演讲主旨于开头表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随后围绕主旨进行具体而深入的阐述,表达其德育思想。

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1903)中,张謇开篇即点明演讲背景,他言“今日是通州师范学校落成与诸君协兴普及国民教育造端之第一日”{17},紧接着指出演讲之用意与目的:“以下走创立此校之宗旨,与诸君言之。”{18}随后文章则围绕师范学校宗旨“忠实不欺,艰苦自立”谈论了国势,阐述了创办师范教育的具体原因与目标,并表达了对学生的期望。

在另一篇《农校开学演说》(1916)中,张謇同样直接于开头表明其德育思想,他明确表示不与学生多说什么,唯独将学校校训“勤苦俭朴”四个字详细阐释,希望学生有所领悟,并以此作为学习的动力。后文张謇即围绕“勤”、“苦”、“俭”、“朴”四字分别进行了具体解释,指出了该校训的重要性,提出了对学生的希望,并以此勉励学生切实做事,进行道德教育。

2.旁征博引

张謇善于旁征博引,表明自己的思想,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教育类演讲词《师范学校开校演说》(1903)中,张謇教导学生将“民吾同胞、物吾同与”的道理铭记在心,担任起“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为普及教育贡献力量,展开道德教育。前句“民吾同胞、物吾同与”即引用自“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所言之“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9},展现了张謇的儒者情怀,这里用“民胞物与”的概念表明“天下一家、中国一人”之道理,教导学生不管何时做何事都应怀着“仁爱”之心。后句“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则引用《孟子・万章上》中“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20},鼓励学生做“先知”、“先觉”之人,并承担起“觉后知”、“觉后觉”之责任,即开民智之责任,并再次借用孟子的话“人皆可以为尧舜”鼓励学生“开拓胸襟,立定志愿,求人之长,成己之用,不妄自菲薄,自然不妄自尊大”{21},从而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人,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

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师范学校暑假散学演说》中,张謇指出办事待人,要处处以仁、礼、忠三字为目标,仁、礼、忠是儒家的道德规范,为人处世应将此三字存于心,时刻磨炼君子的品格。引用曾子的话说则为:“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22}而在民国十三年(1924)的《女师范校友会演说》中,张謇则再次用儒家经典《尚书・旅獒》中的“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表明坚持不懈的重要性,教育鼓励学生不要轻言放弃,不论结果如何都要积极进取,如此学业才能日进无疆,取得成功。通过旁征博引,表达了张謇丰富的德育思想。

3.叙论结合

刘勰曾云“明理引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23},意为引用事例表达道理,只有这样文章在说理时才不会显得单薄与苍白无力。在演讲中,演讲者既要旁征博引说明道理,又要通过叙论结合使得演讲内容丰满、令人信服。张謇在其教育类演讲辞中除了旁征博引儒家经典外,还以其丰富的知识与阅历,在演讲辞中广泛运用各种事例,以叙论结合的方式进行说理,论证巩固其德育思想。

在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中,张謇列举山东堂邑县人武训兴学之例作为自己乃至所有教育者的榜样。在该演说中,张謇花了大量笔墨用记叙的方式讲述了武训办学之具体过程,他对武训办义学之原因进行了详细描述,如:如何穷困、如何存钱、如何面对别人的规劝等细节。而后,张謇论述了武训的各种道德品质,并评价武训:“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论其信,则大信”{24},称赞其为绝大人物。在张謇看来,武训虽只是一个叫花子,但能不畏穷苦困难,历尽千辛办义学,可谓中国乃至世界极光明、极大之叫花子。张謇通过叙论结合的方式,叙述了武训的事迹,赞扬了武训的高尚的道德品质,表达了对武训的无比尊重与敬佩,并表明了六洲万国之教育者应向武训学习,心中应常悬武训,并时时以武训的事迹激励自己更好地践行教育事业。

四、德育思想的作用与影响

演讲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有感染、影响、说服他人等作用。在程湘帆的《演讲学》中,他明确表示善于演讲的人不仅能使听者获得新知,更能使他们产生精神上与行为上的反应。张謇教育类演讲词中体现出来的德育思想不仅表达了其教育要以德育为先的主张,而且承载着启迪民智、激励后代等作用,产生一定的影响。

1.启迪民智

就德育问题,张謇不仅在演讲辞中表达了德育为先之主张,而且向学生阐释了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之品德,启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师范学校开学演说》中,张謇向学生讲述以俭养成师范之品格之重要性。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中,张謇表明“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为成功之不二法门”{25},并以此教育、启迪学生形成各种优良的传统美德。而在《农校开校演说》中,张謇亦以校训“勤苦俭朴”教育、启发学生切实做到自强不息,艰苦朴素,形成种种美德。

在《银行专修科演说》中,张謇教育学生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先,要诚实守信,特别是银行员,更要具备优美的道德,拥有诚恳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招徕顾客,扩张营业。在《师范第十届本科毕业演说》中,张謇同样教育学生作为准老师,要辨别事理,勿被社会流毒所染,启发学生通过宽以待人、诚信待人进行修身。

此外,张謇演讲辞本身亦能作为教学德育内容,起到开启民智的作用。他的《公祭蔡松坡之演说词》不仅仅是一场讲话,更是一堂教育教学课,教室即在此公祭之处,教师即张謇本人,科目即修身,题目即蔡松坡先生。张謇在该演讲中称赞了蔡松坡的各种品质,希望学生来到江边参与此次公祭能产生一种“非犹寻常之感觉”,从而时时感怀于心,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素质,并承担起开民智、明公理、修公德乃至救国救民之历史重任。

2.激励后代

教育方面,张謇曾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中用孟子所言之“人皆可以为尧舜”表明人人都需向善,都可以有所作为,以此激励学生以“仁”之心,承担起“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同时鼓励学生时时以“忠实不欺、艰苦自立”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促使该精神成为通州之学风。

在张謇教育类演讲词中,常常见到“勖勉”二字,“勖勉”即勉励、激励之意。在《师范学校第一届简易科卒业演说》中,张謇用武训办义学之例表明连生活极苦的叫花子都能打破一切阻碍创办学校,那么教育者就更应尽我们所能普及教育、启迪民智,并好好学习武训的这种大爱与大德。张謇表示自己万万不及武训,他希望学生牢记武训的事迹,并以此鼓舞、激励学生与自己将来共同为教育事业奋斗,他言:“走勉之,诸生勉之,心目梦寐中当常悬一叫花子武训。”{26}在《北京商业学校演说》中,张謇再次提及武训,他用武训的精神品质激励学生以强毅之力完成心中的志向,必会有所成就,他言:“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成就之大小,虽亦视乎才能境遇,及其他种种关系;然果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无论成就大小,断不能毫无所成。”{27}

如今,在多所张謇创办的学校中,我们仍能感受他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体会他推崇勤俭、尊崇诚信、讲求坚持不懈的德育思想,感悟他的情怀。虽然没有关于张謇演讲的声音资料,但他留给我们的是既丰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助于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寻找开展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激发我们探索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激励我们进一步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教育类论文: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差异化分析

摘 要:文章分析了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三大教育类型中的应用及发展差异,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要适应不同教育类型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信息化

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地深入和蓬勃发展,社会各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以及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形成了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的普遍共识。我们看到:在这场汹涌澎湃的教育信息化浪潮中,不管是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在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都在探讨“专递课堂”、“名师讲堂”、“慕课”、“微课”,都在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一时间,教育信息化俨然成为了教育的“明星”标签,似乎成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关键钥匙,“谈教育必谈教育信息化”。虽然这种全社会都重视教育信息化、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局面是良好的、势头是可喜的,但教育信息化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一个误区: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忽视了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特点与差异化,按照同样的模式在进行,按照相同的路径在发展,按照一致的标准在要求,导致出现“小脚穿大鞋”、“成人在看小人书”的现象,诱发了对教育信息化推进的争议,进而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正常、有序发展。

一、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差异化分析

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讨论热点“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幕课”、“微课”,以及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等,大多属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课程资源建设范畴,但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和发展绝不应该仅仅限于此,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也是为教育管理服务的,为教育研究服务的,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教育信息化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这些不同的教育类型中存在着发展目标、发展程度、应用特点、教师要求、作用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应用和发展也应该满足各自规律、遵循各自特点,突出各自重点。

1.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重点发展目标差异

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将教育信息化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义为“三基本两显著”,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那么,具体到不同的教育类型,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标还是有区分度的。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逐步解决我国基础教育由于东西部发展差别、城乡差别、校际差别而带来的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不公平等问题,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支撑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学校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工具和抓手。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在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降低办学成本。职业教育信息化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出虚拟仿真的实验环境,并借助校企联合,实现网络实验室和远程实习等功能,在满足职业教育实践性需求的同时,又降低了实训设备购买、维护等办学投入,还增强了实训实习的安全性。

(3)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发展目标是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健康发展,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引领社会信息化全面进步。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整体信息化的水平。高等教育信息化在实现对本领域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目标之外,还肩负着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样板、制定标准、解决问题、开发工具,促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引领全社会信息化进步的责任。

2.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发展程度差异

我国教育信息化这些年围绕着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应用系统、信息化人才培养、产业发展、政策制度和标准规范而逐步发展,已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绩,高等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信息化正以不同的信息化成熟度出现在后续的发展道路上。

(1)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全面启动“校校通”计划,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课程资源。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大,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大,要改善和提高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实现均衡发展,不论是时间上还是投入上都还需要一个过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这些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仍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重点。

(2)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从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后才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硬件建设具有了良好基础,数字化校园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信息化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扩展和提高,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中,湖南省职业教育信息化以“校校有平台,人人有空间”为重点,依托以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的教育云服务平台,着力打造“职教新干线”,积极探索以空间教学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新模式,在实现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学资源网络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有力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3)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自1998年开始,由于政府投入力度较大,高校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能力较强,高校自身高度重视等原因,发展势头较快,现已基本完成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同时,高等教育信息化由于资源共享不足,存在着信息壁垒、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问题,而校际间也存在信息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高低导致的信息化高洼地区别。因此,在下一步的信息化应用提升阶段,应着力加强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和统筹规划。

3.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应用特点差异

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教学手段、生动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育质量、创新了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但是在不同教育类型中,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还是具有鲜明的特点差异。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特点。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信息工具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满足各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信息系统记录分析学生学习过程,完善评价体系;以信息手段配合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作为合格的“人”的道德品质的养成。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坚持“实践驱动”的特点。围绕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职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以学生实践性需求、课程实践性需求、校企合作的实践性需求、行业发展的实践性需求、社会终身学习的实践性需求来展开应用。

(3)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应用要坚持“引领创新”的特点。高等教育信息化作为整体教育信息化乃至社会信息化的领头羊,要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成为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和应用规范的制定者,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的示范者,成为信息化课程开发工具的创造者,成为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难点的解决者,成为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的创新者。

4.教育信息化对不同教育类型的教师要求差异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青少年一代已经成为“网络的一代”,他们的信息化素养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增强,给教师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主动接受教育理念的更新,主动适应角色定位的转变,自身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层级上,对不同教育类型的教师还是存在着差异的。

(1)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重“运用”: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已成熟的信息技术,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信息化工具,灵活运用各种信息技术和工具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件开发,以信息化的手段和思想进行课程展示和组织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2)职业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重“应用”:职业教育的现实情况要求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吸引力,改变学生对理论学习兴趣不高的状况。职业教育的实践性需求要求教师能够开发各类虚拟仿真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高等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重“引导”: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学生特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看待信息社会,引导学生把握信息化的脉搏,引导学生在浩淼的信息资源中正确选择,引导学生高效地利用信息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学生把信息技能作为终身学习的工具。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水平和目标又要求教师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引导行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

5.教育信息化对不同教育类型学生培养的作用功能差异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如果说教育信息化影响和改变了教师,那么它必定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学生。

(1)基础教育信息化主要帮助学生“加强理解、激发兴趣”:引导他们走入信息世界,正确理解和使用信息工具,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利用信息化加强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发他们对学习、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信息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职业教育信息化主要帮助学生“改善习惯、提高技能”:通过对连续学习行为的鼓励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良好习惯;通过对认真仔细行为的鼓励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职业态度;通过在模拟仿真环境下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通过完成协同任务的训练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精神。

(3)高等教育信息化主要帮助学生“提升素养、启迪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信息素养,使信息技术成为主动学习的利器,并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广纳博收、扩大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助力学术研究和科研探索。

二、教育信息化在我国教育类型中的差异化发展策略

既然教育信息化在不同的教育类型中存在着差异,并已经有了不同的发展程度,那么在后续的应用发展中就应该遵循其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特点进行差异化的规划,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1)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坚持“政府投入、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的原则。基础教育由于包含了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性,学校大多财力有限,而且基础教育信息化不能追求利润回报,因此决定了基础教育信息化需要遵循“政府投入、政府建设、政府管理、学校使用”的原则。过去三十多年,在政府主导下的电化教学中,各级各类学校以及一些教育企业已经开发了数量众多的优秀课件,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地不断深入,课程资源还将不断丰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必要对课程资源的选择、选拔、建设、配置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规划,对教育企业开发拥有的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可以采用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给学校使用,以达到高效利用的效果。

(2)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享共建”的原则。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多、专业种类多、行业特色鲜明,不论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还是为满足社会服务功能出发,都需要走校企合作,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道路,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必须如此。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职业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困难,并通过信息化应用的资源共享来实现服务人人、服务社会的目标。

(3)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遵循“顶层设计、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原则。由于高等教育群体的信息化水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高于其他教育类型,而且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较为完备,所以在此基础之上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和发展可以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根据高等学校的自身需要自主建设和发展,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也只有这样的信息化土壤,才能培育和生长出更繁荣的教育信息化创新果实。

如果将教育信息化在不同教育类型中的发展比作现实生活中车辆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有的是国道,有的是省道,有的是高速,有的是高架,但不管怎么样,“条条道路通罗马”。只有根据信息化的现实差异,建立信息化立体网络,教育信息化才能朝着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的目标快速前行。

教育类论文: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摘要:针对本科教学中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特点,结合笔者3年的教学实践,就《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这门课程,总结出了“分模块授课+视频+设计实例+研讨”的教学方法;根据对学生的回访调查,论证了该方法的成绩与不足,并提出了后期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 教学方法 分模块教学 研讨课

《城市水系统运移与管理》是给排水工程专业一门主要的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这门课程主要是从运营与管理的角度分析城市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技术保障和科学管理方法:主要内容涉及城市水资源与城市建设的关系、给排水系统运行、维护与控制、城市供水排水调度及项目投融资等,与已开设《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系统》等多门课程有交叉 [1]。然而受课程文字较多、教师实践经验有限、现阶段大学课堂常出现学生到课率高,但课堂学习兴趣淡等现象交互作用[2-3],给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阻力与挑战。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探讨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该类课程特点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

问题

(一)教材普遍较厚,且文字较多

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内容一般糅合了所能涉及的专业课程,这也决定了教材的厚重,如《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这本教材就达447页。相应的问题:一是学生面对厚厚的教材产生“胆怯”心理,让其进行课前预习则显得手足无措;二是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如《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24学时,要把教材的重点、难点融会贯通地分解出来,这也是对任课教师的挑战。

(二)课程内容实践性强

《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重点涉及给排水工程构筑物及附属设施的运行与管理情况,而运营管理属于条款内容,比较容易学习,难点在于这些构筑物与附属设施运行时出现问题怎么解决?这就要求任课教师最好有水厂的设计经验及实际操作能力。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而又不耽误其正常教学环节成为问题。

(三)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专业选修课的考核方式单一,闭卷或者开卷,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全面素质的培养[4];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复杂,如果考核中还只是注重于客观性试题,而忽略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最终将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故考核方式的选择也是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二、该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课程教学方法改进过程

2013-2015年间根据该课程特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经过“授课+研讨”、“授课+视频+研讨”、“分模块授课+视频+设计实例+研讨”三个过程,每个过程均根据课后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其中授课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研讨主体由教材内容结合本专业的研究热点提出;视频主要展示完整的水处理过程;设计实例为水处理厂初步设计;模块按城市水系统运行的阶段划分。课程考核方式一直采用论文形式,2015年采用“论文+答辩”的方式,把给予一定评定标准的研讨课成绩计入总成绩。

(二)改进方法的评价

针对3年教学方法的逐步改进,在2015级课程结束后,抽样调查了本专业50名学生。调查内容涉及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学生对这课程的需求及建议等。

1.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调查中68.42%的学生认为研讨及实例的教学方式能使他们掌握到较充足的知识,并且认同“论文+答辩”的考核方式。研讨课与论文均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挥主动性,训练大家查找文献、分析问题、团队合作及自我展示等能力;设计实例系统地展示水处理厂的设计过程及深度,增加学生的成就感与责任感。

2.对学生需求的了解。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相互的过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学生的需求为目标。调查显示51.06%的学生更希望学到能解决工作实际问题的知识,47.27%的学生希望教师能详细讲解设计实例,44%的学生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的部分是管理模式。这三方面内容实质上属于工程实践,学生大多想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3.课堂教学不足。调查发现42.86%学生认为课时少,9.52%学生认为没有实际操作环节,35%学生认为设计实例不够丰富。前二者在现行教学大纲下不能改动,建议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际操作能力可在毕业实习中充实;设计实例的选择,教师可以在后面的教学中精进。

(三)下一步的计划

1.精简模块内容,压缩的课时分给设计实例:进一步分解授课与研讨内容关联部分,这部分内容尽量体现在研讨主体中。

2.精选设计实例:重点是净水厂与污水处理厂初步设计,主要设计思路要清晰、图纸翔实。

3.加强任课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一是可以由对口院校选派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支教,二是可以聘请设计院资深工程师授课,任课教师以全程听课的方式增加工程实践经验。

4.进一步完善考核标准:“论文+答辩”考核方式需进一步细化论文与研讨课标准,如论文的格式、创新点总结、研讨内容紧扣主体的程度、查找文献数量等方面。

三、结束语

大学课堂教学研究应当加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研究方法的丰富性[5]。传统中单一的教学方法不适应专业综合教育类选修课的教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是任课教师在不断教学积累中逐步摸索出来的。《城市水系统运营与管理》课程“分模块授课+视频+设计实例+研讨”教学方法初步探讨,为该课程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研究基础,也为该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思路。

作者简介:

王春霞(1979- ),女,博士,副教授,从事节水灌溉方面教学与科研的研究。

刘生宝(1982- ),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城镇给水工程方面教学与科研研究。

教育类论文:关丁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调查报告

[摘要]本文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调查了民族院校师范生对英语教育教师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分析了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和教育实践方面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民族院校;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评价

“教师教育课程广义上包括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本研究专指教育类课程。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旨在使外语系学生拥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必备的英语知识和技能,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备英语教师专业素质、教书育人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本文运用实证研究法,针对2010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英语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实施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我院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也可为其它民族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意见。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1.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2.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完成教育实习后返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由来自不同民族的185名学生组成。

(三)研究工具。调查问卷是笔者在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为保证问卷质量,对3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后,修订而成。调查问卷包括五个维度:“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为避免学生答题时具有倾向性,项目编排时穿插了5道反向题。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正式测试时,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试卷168份,回收有效率为91%。借助SPSS(19.0)重新编码问卷中的反向题后,分析了测量结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务、教育心理学构成,每门课2学分、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教育发展课程模块仅包含“英语教学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平台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共9学分,占总学分的4.14%。甘肃民院运行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度包含秋、春、夏学期,后者仅有7周教学时间。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其它课程均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教育实习有检验高师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师范生的评价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整。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的价值,笔者设置为5级:很小、小、一般、大、很大,依次赋值从1至5。从表1可知,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实务、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英语课程标准标解读、语言学习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各模块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依次为:教育发展课程(均值为3.97),教育选修课程(均值为3.37),教育基础课程(均值为3.19)。78.8%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论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标准差(.984)也表明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最低(2.82),

这可能和有些实习基地缺乏多媒体设备有关。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教学策略”和“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而“语言学习策略”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教育实习的帮助较小。

(二)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评价

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笔者设置为5级:完全不适合、基本不适合、一般、基本适合、完全适合,依次赋值从1至5。

1.课程设置

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学分所占比例过小。教师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75.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学分过少,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修课程。教育选修课程虽说有12学分,但因为外语系所开设的4门课程是限选课,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其二、教育选修课程开设时间过于集中。66.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安排时间过于集中。并且,每门课程30个课时,在一周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上课强度大,降低了上课的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其三、重理论轻技能。73.2%的学生认为我院开设的教育选修课程过于侧重理论讲授,轻视技能训练。60.6%的学生认为“教学实务”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这正反映了学生期望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学技能的心声。

2.课程资源

其一、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高达90.9%的学生认为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教育选修课程。63. 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种类较少、仅有18.2%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新颖。在课程内容上对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没能及时加以反映,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地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等内容从未体现。缺少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领域的课程。其二、班级人数过多。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大多数是大班上课,75.8%的学生认为班级人数过多。这导致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其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系老师除了担任本系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教育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尽管学院在夏学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收获大。27.3%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3.教学方法

90.9%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66.7%的学生认为不能联系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72.5%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75.5%的学生期待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参与探究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

4.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类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而教育技能的掌握来源于形式多样的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9学分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60.6%的同学认为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基地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有的实习基地地处偏远,班级及学生人数非常少,实习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有的学校不需要英语实习教师,英语系的学生只能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97%的学生认为试讲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和甘肃民院外语系重视试讲指导工作,安排得当、组织得力、教师敬业紧密相关。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五、结语

甘肃民院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案经过多次修订,虽日趋合理,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学生认为”英语教学论”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最大,而教育基础类课程对教育实习的帮助较小。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比例过小、选修课时间过于集中、忽视技能训练等问题。课程资源方面存在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班级过大,师资薄弱等问题。教学方法应多样化、教育实践也需强化、但校内试讲指导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随着基础教育和高师教育改革的深化,我院应依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精神,结合民族地区的地域特征,根据学生反馈的意见,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做出调整,使之更加科学化。

教育类论文:如何有效管理教育类网站

摘 要:在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推动下,我国教育也逐渐进行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基础教育资源的优质内容建设,组建网络平台下的基础教育资源库,来改善各类基础教育的信息化教学水平,进行智能、数字化平台的教学环境构建,以优质的教学资源进行互通和共享,并在品牌化的教育网站建设之路上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教育类网站的管理与建设。

关键词:资源;品牌;管理

在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正以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育主题的网站已成为学生对教学资源的重要载体,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用教育类的资源网站进行科学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是当前教学需要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网站的教育规划及定位

在教育与网络全面接轨的时代下,要迅速让教育资源与网络技术手段衔接,需要进行系统、科学的工程建设规划。尤其在小学的教学资源基础建设上,必须在内容繁多的教学资源保证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规划、加大投入,根据教育资源库建设的需求,以小学课程、学科为契合点,进行教育组织开发建设。同时,小学教育资源网站要以现有小学课程信息为网络资源基础,在吸收新课改的道路上,进行规模化、批量化的网站建设,以先进、实用为特点的软件开发为资源内容,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特点,为小学教学资源提供信息化的服务。

二、教育类网站的内容开发建设策略

1.教育类网站必须在栏目策划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

首先,教育类网站必须确定明确、适宜的网站主题,再以主题为指导进行教育分类:主栏目和其他栏目,凸现出主栏目的显要地位,加深大家对该网站准确、清晰的关注度,并遵循以体现需要求者关注的价值内容为主的编排原则,使网站能够快捷、迅速地为需求者提供教学信息。

2.教育类网站的教学信息设置

在主题网站的栏目建设之下,教育网站的信息是教学资源的重点内容。首先,要注意教学信息的有序性,由于教学资源信息内容较多,资源量较大,极易使需求者感到无从下手而失去搜寻的兴趣,因此要注意教学信息结合主题进行有序的策划,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失去网站的竞争力。其次,教育类网站教学信息建设要向品牌化发展,要树立自己独特的形象,以品牌名称和标志为教育类网站宣传要素,针对目标受众,系统分析其教学需求和心理,进行网站的准确定位,打造网站品牌。如:可以学生考试动态资料为主、以教育新闻资讯为主、以远程培训、在线视频和辅导为主、以教学课件资源为主等,教育类网站必须在消费者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精准地为其服务。

三、教育类网站的设计建设策略

教育类网站是面向广大普通教师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都能够使用网站界面便捷、功能齐全、操作简易的资源数据库,掌握网站资源库的系统性操作。因而要对教育类网站的设计开发采取模块式的建设。

网络教学资源库主要涵盖软件库、教师备案库、学生学习库、科教研究库、自创资源库等,它必须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应用一体化,具有层次鲜明、结构清晰的设计特点。其各功能模块设计如下:

1.教学资源模块设计

这一模块是包括教学资源的上载、下载、审核、查询和删除为内容的功能模块,在这些模块之中,具有不同的网络功能,网站通过上传和下载模块实现教育工作人员和需求者对资源的使用;在网站审核模块中,主要是由网络管理员对上载资源进行确认和评审,再对其进行;在查询和删除模块中,主要是实现用户对教学资源的关键字搜索以及网络管理员对教学资源的更新与替换。

2.网络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这是以网站为对象的系统管理设计,由网络管理员对教学数据库系统进行初始化设计、用户的权限设置、网络安全设计等,并在安全性管理的前提下,实现教学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升级与扩展。

3.教学资源用户模块设计

教育类网站是以教育为对象和目标的,它主要是针对教育类使用客户进行需求性设计,因而它也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了模块设置:在网站的上端,是网站系统管理员由其通过浏览器对教育类网站进行管理和维护;在网站的中端,是系统教学资源审核管理员,它对上载的教学资源进行资格确认和审核,并实施功能;在网站的下端,是教学资源数据库的使用客户,包括教师和学生等,他们通过在使用权限内进行引擎搜索和查询,进行教学资源共享。

如:在小学数学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中,可以上载有关数学科学家的故事、自然常识等,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说课三类,例如:在“空间与图形”教学领域中,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数学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教学反思、课例征集等;在“统计与概率”专题中,重点突出分类与统计的数据性概念,并研讨统计中的“可能性”问题,使学生在网络数学数据库资源的激发下,感受到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4.教学资源数据库的维护与更新管理

由于教学资源内容的庞大性,因而要做好教育类网站的日常维护与更新管理,可以对资源数据库进行科目章节的顺序设计管理,也可以进行模糊查询,使数学资源与数据库进行属性链接,实现安全、快捷、快速访问的功能性管理;并对于支持网络直接播放的课件,进行超级链接制作,而对于不支持网络播放的大型课件,则利用Winzip进行压缩、链接。

同时,要注重对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更新管理,首先是教育类网站内容的更新频率要保证,建议进行轻重缓急的分批次更新;在网站的更新数量上,也要教学栏目进行更新,对于可有可无的栏目进行删除,对于访问量高的栏目则要逐步细化,确保教育类网站的更新质量;在教育网站的内容版权问题方面,对于搜集的教学信息,要进行版权注明等。

小学教育类网站的系统建设是时代所趋,是现代化教学策略与科学信息化统一的必由之路。为了改善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的诸多问题,需要对教育类网站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借助网络的软件支撑技术,对教学各科目设计进行优化的资源共享管理,并进行长期和持久的系统性维护,为教学提供技术支持。

教育类论文:合作式案例教学在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价值及要求

摘 要:合作式案例教学是以教育案例为载体,以合作为核心精神的一种特殊教学模式。这种案例教学方式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生动性、灵活性等特征。在案例教学类型中,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开放度最高,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探究空间。同时,其灵活的教学形式和多方面的思考方法为学生全面深入的学习提供了策略。

关键词:合作式案例教学 高校教育类课程 运用 要求

许多高校都在进行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合作式案例教学已被许多高校采用,并得到教师的广泛认可。合作式案例教学能够激活师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教育学课程的兴趣。因此,教育研究者致力于进一步探讨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价值及要求,这对于促进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深入运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进行和评价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准备

合作式案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做充分细致的准备。这种案例教学直接面向教育实践,具有高度的生成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进一步掌握好知识的深度、广度、高度,在上课之前,要提前做好知识储备,理清教育理论和教育案例的关系,提前设计好学生的讨论题和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要有合作精神,有案例学习的意识,明白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上课之前还要熟悉案例,阅读相关资料,保持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

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进行强调教育理论的学习,在进行独立教学的同时要与其他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要创造利于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场所,引导其进行小组讨论,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的评价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指导、改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明确合作式案例教学评价目标的两个依据:一是能够掌握通过合作学习对教育案例的分析讨论和得出的教育理论,培养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及创新能力。其次,要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教育课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因此,评价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教育的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对师生起到激励、引导、发展的作用。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适用范围

合作式案例教学中所选取的教育案例具有复杂性和开放性,仅靠个人的思考是不能充分领悟的,需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才能解决。但是如果教师选用的案例是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那么,按照合作式案例教学的集体讨论方法教学则没有多大意义,反而会迷惑学生,影响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浪费教学时间,降低教学的效率。

(二)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

不同于以往普通的课程教学,合作式案例教学是非匀速教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在合作式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个复杂开放的教学案例几乎可以用来解释所有需要学习的教育理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运用这种方式,才能较好地控制教学进度,教学效率也能得到保证。

(三)教师的组织是个体知识向教育理论转化的关键

合作式案例教学首先是学生对教学案例的个体体验,然后经小组讨论,个体知识进一步深化,形成组内知识,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结合书本知识生成系统化、结构化的理论知识。其中教师的组织在个体知识向理论知识的转化过程中起关键的作用。教师的点评、总结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育理论,是一种鼓励启发式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系统化、理论化地理解教育理论。

三、合作式案例教学在高校教育类课程中的作用

(一)使学生深入了解所学理论

教师讲解理论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导致学生觉得教育理论是无趣的。合作式案例教学通过日常教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使教育理论对于学生而言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对教育学的学习产生兴趣,利于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也利于学生学习掌握理论知识。

(二)利于教育案例和教育理论的有机结合

合作式教育案例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给予学生比较充分的思考和研究空间,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对案例进行深刻的分析总结,将教育案例和理论自然结合,深化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学习。

四、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式案例教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改革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故受到了教育研究者们的一致认可。当然,在具体实践中不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仍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以求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教育类论文: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分析

摘要:作为未来师资的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的体质状况值得关注。五年制高职生的体质测试结果显示,五年制高职生体质健康状况整体良好,测试值绝大多数都在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范围之内;处于优秀水平的不多;随着年级增高,体质健康测试值呈现下降趋势。学生体质健康是学校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与体育教师要教育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重视体育锻炼方法指导,优化各类体育课程,积极关注学生营养状况并促进其尽可能均衡,设计合理的作息制度,构建完善的体育网络。

关键词: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体质健康;测试与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体质是指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是在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实践训练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体特征。体质不仅具有生理属性,而且也具有社会属性,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关注国民体质既是预防生理疾病的需要,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应引起全社会的重视。1952年,同志提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社会上也逐渐形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风气。从1975年起,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又要求各类学校根据新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检测学生的体质。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的第二章第11条规定:“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2014年7月,国家教育部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重新修订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新修订的《标准》所指的体质检测主要是针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测定,其主要指标也是从先天和后天两个方面因素考虑,具体体现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三方面。其中,身高、体重是身体形态类中的主要指标,肺活量是身体机能类中的主要指标,50米跑、坐位体前屈是身体素质类中的主要指标,这些指标也是各年级学生体质测试的共同指标。不同年级的选测指标有不同的项目,且因性别而不同。《标准》将适用对象划分为不同的组别,小学、初中、高中各为一组,大学一、二年级为一组,三、四年级为一组。《标准》中没有对高职高专学生单独分组,要求高职高专类院校对应这些规定参照执行。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担负着培养幼儿园和小学师资的任务,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新补充的基础教育师资的质量,因此,对教育类高职生体质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一所五年一贯制高等师范学校的全体在校生为测试对象,共2337人,分布在五个年级,其中一年级547人,二年级471人,三年级452人,四年级461人,五年级406人。从性别上看,学校有着比较典型的“女生多”的师范学校特点,测试对象中仅有男生138人,占整个测试对象的5.9%,每个年级男生不足30人,不少班级一个男生都没有。由于男生所占样本数较少,对整体测试值影响不大,所以本次测试就没有进行区分的性别分析。测试严格按照《国民体质测试细则》中“测试办法”的要求,测试前校对了相关仪器,培训了测试人员,以保证仪器使用的精度和测试人员熟练掌握测试方法和流程。

根据《标准》中的规定,本次测试共选取五项指标检测,其中身高、体重、肺活量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相关指标是《标准》中规定的必测指标,选测指标包括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50米跑。学生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身体匀称程度主要通过身高/体重指数呈现,肺通气功能状况主要通过肺活量/体重指数体现,学生的心血管机能和心肺耐力水平主要通过1000m跑(男子)和800m跑(女子)项目评价,同时这两项指标也可间接地评价机体的耐疲劳程度。测试学生爆发力、速度、灵敏度及神经系统灵活性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50米跑,是最经常选测的项目指标之一。按照《标准》中的规定,这五项对应的测试分值分别是10分、20分、30分、20分、20分。综合评定成绩等级时参照《标准》中的评分表,各单项指标以百分制成绩评定,可直接查表获得该项指标成绩等级,再根据各单项指标在该年级成绩评价体系中的分值(或权重),求出该指标的单项分值,然后将各项得分相加计算出总分,最后根据总分归类评价等级。

三、数据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数据测试结果及分析

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身体形态数据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

身高最能代表人身体的大小,能反映出人体纵向发育水平。在人体形态学中,身高被称为空间整体指标。本次测试结果显示,五年制师范生身高均值为164.76cm,略低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测试中17岁学生的均值165.35cm。从时间上看,一年级到五年级学生的身高仍处于增长之中,但是增长的幅度不大,五年时间仅仅平均增长了1.6cm。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测试结果,可能与这次测试中女生所占比例太大有关。

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通过体重指数(BMI,Body Mass Index的缩写)来表示,理想的体重指数在20-25之内,《标准》中规定的正常值范围为16.5-23.9。从测试结果看,整体测试值处在正常值的范围内。从时间上看,五个年级学生体重指数呈下降趋势。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既与学校开设了形体课、舞蹈课、体育课以及大量的活动类课外活动有关,也不排除师范学校女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追求苗条体型的心态等原因。

测试也发现一些极端体型学生,主要有“胖墩型”学生和“豆芽型”学生两类。这两类学生虽然不多,但是由于极端体型容易诱发很多疾病,还是应引起关注。成因分析可知,“胖墩型”学生主要是因为贪食,在饮食上缺乏节制,营养过剩;或者家庭溺爱养成了懒惰性格,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等。“豆芽型”学生主要是生活规律性不强,盲目减肥,过度节食,追求所谓的“苗条美”导致的。

(二)身体机能数据测试结果及分析

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身体形态数据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对照《标准》中的评分表,本次测试结果显示,大多数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的肺活量都处于“良好(2750-3150ml)”和“及格(1750-2050ml)”两个档次,处于“优秀(3150ml以上)”档次的人数较少。由此可以判断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的身体机能呈下降趋势,肺活量指数随年级增高而降低。

师范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较多,在实施本次测试的师范学校仅体育类的课外活动就有30多项,但是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活动较多并不意味着活动量大。考虑到师范学校女生多的因素和教学安全的需要,学校组织的活动活动量一般都不大,其中耐力性的、力量性的、运动量较大的运动项目更少,学生呼吸系统功能很难得到较好的锻炼。同时,不少学生对肺活量在身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误区,往往忽视提高肺活量的体育项目的选择,导致肺活量的测试结果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怕吃苦情绪,在一些女生身上体现得特别突出,她们常常编造各种理由不上体育课,不参加运动量大的体育项目,几乎没有学生选择“中长跑”这个项目。

导致这些情况不仅与学生本身原因有关,也与现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因素有关。从现状看,低年级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侧重基础素质的培养,设置的内容比较全面。三年级后,体育课程多采取项目选修的形式开设,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考虑到兴趣和通过的难度,不少学生都倾向于选择难度较小、运动量不大、自己感兴趣、考试容易通过的啦啦操、武术、健美操、乒乓球、排球等项目,而选择足球、篮球、铅球、800米、1000米等难度较大的体育项目的学生越来越少。

(三)身体素质数据测试结果及分析

教育类五年制高职生身体素质数据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测试结果表明,与《标准》中的评分标准对照,大多数学生的50米成绩处在“合格(10.6-8.6s)”档次,“良好”和“优秀”的较少。从整体上看,无论是50米项目,还是1000米、800米的项目,其成绩都随年级增高而降低。学生在五年级时1000米和800米的成绩略有回升,但是依然改变不了这种趋势。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面临毕业体质测试的压力,被动参与锻炼的学生有所增多。这种情况说明学生的下肢爆发力逐渐减弱,急需开设跑、跳如篮球、足球、武术等项目,以促进学生爆发力的增强。由于师范学校里女生占绝对多数,比较推崇“骨感”体型、排斥能够增长肌肉的体育项目,不愿意进行关于肌肉的锻炼,这样就限制了肢体力量的发展,影响了身体耐力的提高。

体育项目不同,测试的评分表也不一样,对此《标准》中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其中,分段难度累进评分法是评分表中最常用的方法。首先确定典型素质指标,能够反映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柔韧性等不同特征,然后采用百分位数区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等级,再用分段累进评分法评定各等级分值所对应的成绩。还可采用百分位数法和离差法相结合的方法评定身高标准体重、握力体重指数、肺活量体重指数、台阶实验指数等反映学生身体机能的指标。[1]按照这样的计算方法,本次测试的各年级总成绩平均分都不是太理想,均分成绩在65分左右,处于及格水平,且随年龄增加还有明显下降趋势,四、五年级下降明显。

四、建议与对策

(一)明确体育锻炼的意义,重视体育锻炼方法指导,优化各类体育课程

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体育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女生占绝大多数的、不太喜欢运动的师范学校来说。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认识到提高身体耐力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消极态度。采取各种形式,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讲清楚身体耐力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加强实际锻炼,教给学生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保证每天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通过有氧训练,提高大脑和身体的抗疲劳能力,逐步树立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再次要进一步优化体育课程设计。应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增加适合女生生理特点的体育项目,多采用走、跑、游泳、有氧操等周期性动作和长时间的身体锻炼。严格体育成绩考核,保证考核的公正合理。保证体育课的效果,达到一定的活动量要求。每节体育课的锻炼时间至少在30分钟左右,锻炼心率达到140―160次每分钟,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对学生来说,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体质,学习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要教育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而良好的作息习惯和均衡的饮食营养则是最基本的身体健康条件。没有这些作基础,就不会有良好的体质,即使进行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项目和强度也会受到很大的局限。学校体育只有与卫生保健、营养均衡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最终目的。学校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应要求学生更加侧重于掌握最基本的运动知识、运动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突出体育的教育性功能。

合理的作息是保障学生有规律地学习、锻炼、休息,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学校不仅要关注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制度,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睡眠时间,而且要重视学生营养的均衡补给。现在有不少学生作息混乱,常常白天上课,晚上玩手机、上网、打游戏至深夜,甚至是次日凌晨,形成了“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恶性循环。还有的学生不愿到食堂就餐,把吃零食当正餐,经常吃一些快餐之类的东西充饥,造成“虚胖”型身材,应引起学校的高度关注。

(三)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构建完善的体育网络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德育、智育、美育等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体育之研究》中曾经讲过:“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2]所以,学校应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工作不能只是体育教师的工作,而是学校管理者、每一位教师的责任。

学校体育工作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领导者应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网络,包括组建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机构、配置健全体育人员;开设开齐体育课程;完善体育设施器材;确保体育场馆安全等等。

教育类论文:浅谈对职业教育类班主任工作的研究

【摘 要】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是学生们的教育者,是班级与其他任课老师之间的纽带,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实践者,是学校和家庭沟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做的是否到位,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和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果。特别是作为职业中学学生的班主任,更加需要关注对学生的管理。本文结合了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从班级建设、德育教育、联系纽带三个方面展开了对职业教育类班主任工作的探讨。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职业教育;探究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职业中学学生的班主任,早已不能用过去的管理方法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大胆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手段,努力实践出适合本班学生的管理方法是大势所趋,也是职业教育类班主任工作的发展方向。本文通过以下三点,展开对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探索。

一、做好班级建设

班级建设是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是一个班级班风是否正,班级凝聚力是否强,班级内部同学是否团结的直接影响因素,同时,班级建设还是班级活动开展的基础建设。因此,做好班级建设是班主任工作创新管理的首要任务。班级建设的创新性体现在让学生参与,笔者在管理班级时时刻强调自己与学生是平等的,在班级建设中鼓励学生分管班级建设的一部分的工作,一方面让学生在管理时做到自觉体会到“言传身教”、“先自律再律人”,从而达到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管理的困难,懂得体谅他人的工作,学会配合。

案例分析:笔者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在班级内部实行班级建设小组轮流制。具体试行办法是:将全体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月一轮换,一个学期刚好完成整个班级的轮换周期,班级建设小组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组织、策划、执行、统筹本月内校内以及班级内部的各项活动,如三月的植树节活动,四月的清明节扫墓活动,五月的劳动节和青年节活动,六月的读书月活动等等。其中,对于活动组织筹备开展的策划必须由班主任批准方可执行。对于校内没有活动的月份,需要班级建设小组收集同学们的意见自行策划出小型活动报给班主任审批。这样的管理办法实施后,学生们的激动兴奋溢于言表,全部都跃跃欲试,在本组负责轮岗的月份时,积极出谋划策,锻炼了学生的策划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在与班主任沟通的过程中,让学生熟悉了策划、统筹、组织和执行活动的正规流程,也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谊。这样的班级建设管理方法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之间空前的团结统一,班级凝聚力极强,整个班级都有一股积极向上蓬勃发展的状态。

二、做好德育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是被普通的学校淘汰剩下来的学生。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他们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建立,做好德育教育。德育教育的技巧性体现在“因材施教”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们是非常多元化的,每个学生的情况和背景都不一样,德育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环节,它关系到未来学生人格和人品的发展,甚至关系到学生们步入社会后对社会的影响好坏,因此,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了解之后根据不同情况配备不同的教育方式是非常必要可行的。

案例分析:笔者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首先对班级的学生有了相对透彻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例如一些同学因为父母离异、父母工作忙等原因缺乏家庭关爱的,一些同学因为以前老师同学的嘲笑而有心理阴影非常自卑的,一些同学觉得“混社会”很酷,一些同学因为家庭条件不好需要早日踏入社会的等等。笔者本着最基本的德育教育标准,对学生进行坚强教育和独立教育,并且时刻把握住日常发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机会教育。学生并不能像成年人一样有成熟的思想和强大的定力,因此需要老师经常对他们进行叮嘱式的教育。笔者时常在班会或者课余时间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些不同种类的品德成长方面的微电影或纪录片或者通过口述分享一些真实的励志事例,目的是让各位学生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且产生共鸣,同时鼓舞自己坚强、独立、保持善良,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自己的优秀品德并且坚持下去。在分享完故事之后,笔者会单独找一部分学生单独谈话,一方面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态度上的变化,以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做好联系纽带

班主任是学生与学校的纽带,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管理时,主要找班主任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同时,班主任也是学生与其他任课老师的纽带,当其他任课老师有教学上的问题时,首先想到与班主任交流,学生有任何难处都首先想到与班主任诉说。作为班主任,应该好好把握这一特殊的角色,充分利用这个关系,好好发挥有利作用。“纽带”角色的关键之处在于沟通,从职业教育班主任的工作方面来说,做好联系纽带,积极主动同各方面角色的沟通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分析:笔者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会不定期得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学生的家长沟通,向家长传达学校教育方面、生活方面的新发展新动向,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且听取家长的对于老师学校的意见,与家长交流商讨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另外,笔者经常与各科任课老师进行沟通,互相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总结出更适合自己班级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管理可以有效地从多种维度上帮助学生成长,探索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从而达到更佳的教育效果。

四、小结

班主任是一个班的代表,也是一个学校的代表,其身份的多重性注定使其有更加重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从班级建设、德育教育和联系纽带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希望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有所分享。

教育类论文:宁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探究

摘 要: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师师范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是当前多数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诸多问题,对培养高素质师资人才极为不利。通过对宁夏师范学院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的研究,深入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梳理课程设置研究脉络,针对问题提出课程设置的改革发展建议。

关键词: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类;课程设置;实践活动

高校师范教育是振兴国家教育的基础所在,而师范院校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优化设置则是培养高素质教师、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是专业性、综合性教师培养的根基。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师院校没有将教育类课程置于较高的地位,并且一直被设置为师范院校的公共课程,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得不到多元化的培养。通过对当前宁夏师范院校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发现,近些年,虽然对课程中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法进行了多次的改革,但整体成效不大,与教师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定差距。鉴于此,我们应认真探索教育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师资人才的发展需求,对教育类课程进行科学化设置,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教育职业技能。

一、宁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

学科课程比例不协调,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1)传统的“老三门”课程结构比例中,教师教育专业课比例小、门类少、学时少,课程彼此间相互独立,没有对教育实践起到显著的指导作用。研究发现,学院中近70%的教师认为专业课设置不合理,教师普遍认为教育理论课程没有对教育实践起到明显的指导作用,理论教学没有与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相结合,没有对学生今后的教学实践需求进行有效指导。(2)专业课程比例大,课程专业性倾向过重。宁夏师范学院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未来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育”是教学和育人的综合体,若教师只具备教学的技能而没有育人的能力,这样的教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高素质教师。而学院中课程设置若一味地注重专业性,只能培养出只会教学而不会育人的教师。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对学生未来的从教不利,同时也会影响到学院的办学质量。

2.课程内容空泛乏味

在课程设置上,公共基础课程单一、综合性课程缺乏,尤其是在人文、社会、自热科学方面,没有设置足够的内容,师范生很难培养出现代教师理应具备的广泛的知识文化素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重视纵深发展,没有在各学科之间进行横向结合,学生所能学习的知识面狭窄,不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难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下,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在课程内容上,宁夏师范学院在近些年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试图改变传统陈旧的内容模式,但效果并不显著。有些内容没有紧跟时展趋势,缺乏时代特点,而有些内容没有立足于宁夏当地环境,没有与西部大开发中对师资的要求相结合,缺乏针对性。

3.实践课程设置弱化

升格后的宁夏师范学院,强化了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吸收本科师范院校办学经验,以学术型专业课程为主,忽视了对实践课程的注重。没有充分重视某些培养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选修课程,致使师范生的职业技能逐渐降低。另外,安排学生深入中小学进行教学实践的机会逐渐减少,除了按照惯例统一安排的实习外,学生很难有更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师范院校的师范性特征逐渐弱化,学生得不到更多的实践机会,不利于今后顺利从教。师范生的教学职业技能和专业化水平受到严重威胁,这样的师范高校很难培养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

二、宁夏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改革发展措施

1.优化课程设置结构,培养师范生综合型的知识结构

(1)针对中小学教育的教学特点,在加强教育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普通教育课程,应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及学科专业知识进行合理的融合。学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联系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特点。普通教育课程中应包含文学、艺术、政治、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利用教育理论课程增强学生对教材的组织、理解和教学能力,强化对班级的管理及与学生互动交往的能力。

(2)合理安排必修与选修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这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三类主要课程,构成了整体的课程体系,因而,对这三类课程的合理安排是优化课程设置的重要内容。这三类课程中必修课和选修课都是理论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实践性课程,三类课程都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缺一不可。学院在对三类课程进行优化设置时,应充分考虑各自的优势,将理论课与实践课进行有机的结合,既体现出理论性课程在对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上的优势,又发挥实践性课程对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优势,结合两方面优势,更好地培养出专业职业技能高的师资人才。

2.调整丰富课程内容,增强师范生的教育综合素质

合理设置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内容。(1)在普通教育课程上,改变传统教学中只重视思品教育内容,增加人文、自然、社会科学等内容,拓宽学生的综合知识面,使学生形成综合素质结构。(2)在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教学基本理论课程,引导学生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及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完善的职业道德、职业信念与职业素养;加强教育技能训练,使学生更加符合基础教育改革对专业性教师的要求。(3)在学科专业课程上,为改变传统陈旧的课程内容,可精简课程内容,如,合并重复内容,对缺乏实际联系的内容进行删减,增设与实际联系相关的内容。另外,增设与学生未来从教学科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4)在综合课程设置上,结合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改革中对综合课程的实施要求,就应加强综合课程设置,使学生掌握综合系统的知识理论构架,具备解决综合问题的相应能力,进而更好地胜任基础教育工作。

3.增加实践课程类型,提高师范生的教育专业素质

(1)增设活动性课程

现如今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尤为注重对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师范学院中增设活动性课程不仅能增强师范生参与活动、组织活动的能力,还能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出师范生的创新能力,师范生从中获取活动经验,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开展活动,学会在活动中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增设自助性课程

改变缺乏自助性的选修课程,丰富其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注重开发能发挥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课程,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程的开发、设计与实施,培养师范生自主开发、设计课程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4.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强化师范生的实际教学技能

从学生入学起,便注重对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技能训练。例如,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及电教技能、教案分析、设计以及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运用。另外,尽量在每一学期安排学生深入中小学开展见习活动,在见习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以后的实际及未来的从教工作奠定经验基础。

宁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师范学院,其教师教育类设置改革不仅是学院师资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西部基础教育改革对教育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应紧跟发展形势,结合实际,认清学院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之道,并将其运用到学院的实际教学之中,进一步优化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教育事业培养更多具备专业教育技能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