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教育论文

时间:2022-05-02 03:06:34

摘要: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色色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关键词: 健康 教育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在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的不断进步,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许多留守小学生过早的接触到了电脑、电视、等等的形形色色的外来事物,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笔者认为现在农村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以自我为中心,不听老师管教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老师会经常遇到难以管教的孩子,这些孩子与其他孩子往往交流不畅,时有口角发生。这是由于这些孩子的监护人对于孩子属于管教,致使他们过度任性,在犯错的时候往往不愿认错,不服管教,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1.2自卑、自闭、交往能力差

有些留守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的特殊情况的影响,成绩十分不好,长时间的压抑会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他们往往不爱与人交往,总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心理上自卑,行动上自闭。班级活动中总是自己在一旁,表现低沉。上课时安静低头,课下也不愿和其他学生玩耍,身上缺少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这样一来,自卑的心理就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障碍,使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大大不如其他学生。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观察每一学生可上可下的表现,对于那些自卑的孩子要多开导、多鼓励,帮助多这些孩子走出自卑,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具有阳光的心理,快乐的童年。

2.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2.1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落后,儿童教育的不完善、孩子没有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们了解到到了这些留守儿童急需父母呵护的关怀和需求。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给予广泛而全面的关注,不仅除了从物质上的帮助,还有精神心理上都应给予我们更多的关爱,学校教师也应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生活学习上的言行举止,多了解倾听他们的心声,多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帮助以及心理上的疏导与教育。

2.2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定期将家长或者看护人请到学校,指导他们如何管教孩子。让他们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长辈们要多拿出时间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在平时生活中,要密切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教会家长们学会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去指导教育孩子,使他们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2.3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教育网络

除了校园,孩子生活最久的地方就是家庭了。所以一个良好的蒋婷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家庭环境不好,家长自身的人格不健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上的成长,更为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组织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解,切实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为他们讲清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将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讲叙给他们。

3.总结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小学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目前小学教师不可忽视的重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能够融入每一天的日常教学中,用爱和关心去辅导每一位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多配合。通过多方努力,给农村小学生一个阳光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快乐美好的生活,使每一位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作者:郭瑞军 单位:甘肃清水县金集学区

健康教育论文:前列腺增生中医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1.1.1研究对象

某院2013年8月~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并且临床资料完整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共107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2例。经实验室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患者,排除恶性肿瘤和其他系统性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医师的告知下自愿签订了知情同意书。

1.1.2一般资料

观察组患者年龄介于57~88岁,平均年龄(64.2±6.9)岁,病程介于1~8年,平均病程(2.8±1.5)年,患者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上者42例,高中以下者13例;而对照组患者年龄介于55~87岁,平均年龄(63.9±6.2)岁,病程介于1~7年不等,平均病程(2.7±1.3)年,患者文化水平为高中及以上者40例,高中以下者12例。可见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主要是由某院护士根据医嘱进行密切观察病情、评估训练、饮食指导以及心理护理等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健康教育干预护理,其措施主要包括:(1)入院后护理。由某院专业医护工作者运用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病情评估,并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辩证施护方案。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如进食瘦肉、鱼虾、鸭肉等补肾益气的食物,同时结合中药方剂进行温肾益气、活血利尿,以及利用中医按摩技术来帮助排尿,均可使患者的排尿功能始终保持通畅,预防感染的发生。此外,护理人员还对患者进行具有中医特色的情志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和了解患者的情志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设法防止和清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患者在治疗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2)手术前护理。医护人员应积极疏导患者的紧张情绪,耐心告知患者有关手术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通过耳针三焦、膀胱、外生殖器、内分泌等相应穴位以充分达到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的目的,对于保证患者的睡眠质量有重要意义;(3)手术后护理。针灸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中脘等穴位,或者对天枢、双侧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中药胃肠方剂的敷贴或予超声波透入治疗,在有效缓解术后膀胱不稳定所引发症状的同时,有效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促进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在患者出院前,对患者开展全面系统的中医健康教育护理知识讲座,使其详细了解各个注意事项,生活细节,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以及对两种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情况。

1.2.2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采用生活质量综合问卷(GQOLI-74)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值越高,效果越好。而对护理模式的满意度评价以问卷调查形式进行,最后由相关护理人员汇总分析,共设置20个相关问题,每题5分,满分100分,介于90~100分视为满意,介于75~89分视为良好,介于60~74分视为一般,小于60分视为差。总满意率=满意+良好。

1.2.3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形式表示,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所提高,并以观察组的提升幅度更高,两组间差异比较具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满意度比较

统计结果得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满意度高达98.18%,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69%(χ2=10.227),两组间差异比较也具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前列腺增生是老年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与患者的年龄及性激素密切相关,对老年男性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已经引起了医务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从中医的角度上看,前列腺疾患可归属中医学“淋证”、“癃闭”等范畴,而中医护理又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注重“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其辨证施护、饮食调护、情志调护、中医技术操作、养生保健等共同构成了中医护理体系,也是中医护理优势和特色所在。前列腺增生患者由于疾病的影响,主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健康教育护理,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患者认识危害健康的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自觉地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中医健康教育护理模式的实施,既结合了祖国传统医学的辨证施护优势,又充分发挥了中医特色护理低成本、广覆盖的优势,使患者能够理解情志与疾病转归的关系,化解郁结,又能较快掌握日常的自我调护。本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中医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应用于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其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模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区珮嘉 廖颖文 单位:广东省罗定市中医院

健康教育论文:传染病患者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收治的54例传染病患者,其中痢疾22例,病毒性肝炎12例,肺结核2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患者年龄12~65岁,平均年龄(46.5±7.2)岁;对照组患者年龄11~68岁,平均年龄(46.7±7.1)岁;两组自然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传染病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针对传染病的相关基础知识,例如患者对传染病的正确认识,科学合理地控制饮食、进行锻炼的方法,及正确用药等多个方面,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更多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重视传染病管理工作,护理人员应落实对传染病的综合性防控,强化健康教育,可通过集体讲解、个别讲解、发放宣传手册、播放DVD光盘等进行。强化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治疗相关知识,使其对预后以及传染病预防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认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帮助传染病患者调整心态,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患者对传染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将护理程序贯穿到健康教育之中,可以通过评估、诊断、计划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健康教育,使传染病患者了解更多健康相关知识,使其自觉采纳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效预防疾病,促进传染病患者身体康复、提高传染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强化健康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传染病患者,采取不同教育方法,为患者讲解传染病的发病规律及时期;告知患者传染病具有季节分布性,特别是从每年2月份传染病发病数开始上升,直到5、6月份才下降,而在7、8月份又会继续上升,之后持续下降。护理后比较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3评价标准

进行健康教育及护理后向患者发放本院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内容为健康教育过程中宣教的知识点,满分100分,>85分为优,60~84分为良,<60分为差。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士进行健康教育时是否主动、态度是否和蔼、知识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通俗易懂等,分为满意和不满意两项。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中优20例,良7例,无一例差,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中优10例,良12例,差5例,优良率8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有26例满意,1例不满意,满意度为96.3%;对照组有20例满意,7例不满意,满意度为7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近年来,由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以及人们的饮食结构不均衡、运动量较少等因素,出现了各种传染病。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教育在临床护理中的价值日渐凸显。要想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只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尚的品质,并不断学习国内外新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主动在护理工作中进行健康教育。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证实,对传染病患者采取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有利于加强传染病的控制,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率,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促进护理质量的提升,提高传染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传染病患者生活质量,实际应用价值高。

作者:白丽娟 吴雯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二医院

健康教育论文:师范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一)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而积极心理学所主张的让所有人类都能够体验到幸福感或主观幸福感则是它的具体实施。积极情绪涉及三个方面: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过去的积极情绪包括满足、满意、骄傲、自豪等。现在的积极情绪有欣慰、高峰体验等。未来的积极情绪包括期望、希望、信仰以及信任等。这些积极情绪是生活的强大动力,它可以让人积极地看待自己、周围世界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并且更加有利于生存、生活以及体验到幸福的关系。

(二)积极动机

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其中,成就动机、合群动机和利他动机是积极心理学所认为的构成个体个人品质的比较重要的三种动机。成就动机可以使人们坚持自己的目标,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工作,最终取得一定的成就。合群动机使人们在群体中表现出温暖、亲密的沟通方式,给别人提供一定的社会支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自己也能够获得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利他动机则使人们以别人的利益为先,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但是由此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满足感是不可替代的。

(三)积极自我

积极自我主要涉及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两个方面。自我评价通过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体现。一般而言,高自尊和强自我效能感使人们对自己更有信心,会倾向于寻找有一定难度的机会挑战自我,从而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进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幸福。自我调节则是通过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来体现。积极的应对策略或防御机制使人们在应对压力或恶劣情境时,更加倾向于利用周围环境帮助自己,丰富人们的生活。

(四)积极改变

积极改变是人们在生活中面临各种挫折和困难时所不可避免的。在适当的时候作出调整,有利于理智地作出选择,处理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在此过程中,可以用积极的动机维持各种生活目标,用不断的积极自我评价来确定自己的能力,从而体验各种积极情绪。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专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工作理念,明确目标

对于所有的师范生而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全面认识自己和社会,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到快乐和幸福。也就是说,在对师范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师范生,挖掘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积极品质和成长潜力,并为他们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

(二)确定工作核心,丰富内容

首先,应该注重师范生阳光心态的培养,增强师范生的主观幸福感。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五个步骤:第一步,给自己的幸福打分。每位师范生拿到一张画有十颗星星的卡片,可以用给星星涂颜色的方式表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第二步,让师范生分组讨论、交流,互相解释自己所涂的每颗星星所代表的含义,以及没有涂上颜色的星星代表哪些方面感到不幸福;第三步,通过幻灯片展示一些贫困山区的学生或生活很艰辛的人们的图文资料;第四步,让师范生感受幸福,也可以用幻灯片展示自己所拥有的幸福,让其用心去感受、体验;第五步,重新评价自己的幸福,还是原来那张卡片,重新涂颜色,这时会发现很多师范生的幸福指数提升了。其次,帮助师范生形成积极的认知体系。具体包括三步:第一步,针对所准备的照片,描述照片上面反映的内容,并且进行分析,看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想;第二步,阅读故事《智子疑邻》,并回答故事中的事实是什么、臆想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后果分别是什么;第三步,分辨练习,分析现实生活事件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臆想。通过此活动让师范生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是通过臆想做选择、决定,而这些臆想往往是消极的,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师范生更加理性或积极地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再次,让师范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每个个体一直向往的。具体包括五步:第一步,介绍名字,能够来到这个世界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已经是成功者,感到欣慰的父母会给每个人一个代号———名字,让同学之间分享自己名字的来历;第二步,介绍自我的成就,说说迄今为止自己身上发生的最引以为豪的事情;第三步,找“缺点”,列出自身存在的一些缺点;第四步,积极赋义,给自己的缺点赋予积极的意义;第五步,分析讨论,谈谈以前对自己的看法,通过以上这些活动以后,自己的看法又有何改变。

(三)拓展工作途径,完善方法

1.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强调师范生能够找到一个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平台或环境,即积极的组织系统。该系统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应给师范生提供一种愉快、希望、乐观、幸福的氛围,使他们能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但是,学校应该起主导作用,家庭和社会辅助。因此,学校不论在校园环境方面还是教师方面都应该体现出积极性。校园环境主要是要给师范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而教师方面则要求教师在面临较大的工作压力或出现职业倦怠时,能够掌握一些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积极地进行调整,给师范生做好榜样。

2.开设积极的教育课程

在师范院校开设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更加实用、有特色,既要给师范生介绍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加强他们对于积极心理健康观的理解,更要通过案例解析、讨论甚至现场演示等方式,使他们将积极理念内化。这就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师范生的真正需要,联系实际,给他们呈现一种真实的情境,营造一种积极的课堂氛围,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对于幸福感的追求,引导师范生体验以幸福感为首的各种积极情绪,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3.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

师范院校还应该开展一系列积极的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学校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学校网站等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相关知识,使师范生通过更多的渠道了解广泛的积极心理学知识,并对之产生兴趣。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期组织各类社团活动,让师范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己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如真诚、坦诚、忠诚、率真、正直、仗义、自信心、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再次,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定期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讲座和团体辅导,加深师范生的理解,增强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

作者:栗文敏 单位: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健康教育论文:山区农村血糖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7月本院就诊的山区农村DM患者258例,其中,男140例,女118例,年龄33~65岁,平均年龄(47.31±8.05)岁;病程3~13年,平均病程(7.81±5.52)年。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且同意并配合调查。

1.2方法

以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庭支持情况、医疗保障方式、就诊方式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临床特点(临床表现、是否存在合并症、并发症等)、健康教育需求(有无接受DM专职护士的系统教育;对健康教育的看法;血糖监测情况;是否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有无血糖仪;监测血糖的次数、方式及监测点;血糖监测相关知识及影响因素)。问卷均由护理人员采用统一指导语指导患者填写,如无法自行填写者,由护理人员逐一询问后如实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8份,回收有效问卷258份,回收有效率为100.0%。

2讨论

2.1山区农村DM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现状

DM患者对于DM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对DM的危害认识不足、健康意识薄弱、对疾病的重视度不足,以及饮食、用药和运动等相关知识缺乏。此外,护理人员对其宣教不足或者从未接受过系统化健康教育等,均将严重影响其治疗率以及治疗依从性。本组有81.8%的患者缺乏足够的家庭支持,96.9%的患者存在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了治疗,患者几乎从未接受过相关卫生结构的个体化教育,加之社会宣传力度不足、就医条件限制等,均影响了其治疗效果。

2.2健康教育对策

2.2.1加强集体宣教

集体宣教是最受DM患者欢迎的健康教育方式,由具有扎实医学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病情进行统一宣教和示范性讲解,指导患者掌握饮食营养搭配、胰岛素注射、DM足自我护理等技能。在病区内粘贴精美的健康知识宣传海报,可加深患者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与重视度,同时将相关知识制订为健康知识小册子,以便患者随时温习。定期组织开展DM知识讲座,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视频以及组织讨论等形式开展DM饮食、运动、用药指导、血糖监测指导、并发症防护以及用药指导等。

2.2.2个体教育

电话随访是最为有效的个体教育方式之一,能够随时为患者提供健康知识,督促患者定期复查,并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尽早发现并接受治疗。同时,为患者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有利于开展长期性、综合性治疗,提高治疗效果。选派医护人员定期开展电话随访,可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指导其合理服药以及自我护理。

2.2.3综合教育

将集体宣教与个体教育有机结合,在强化常规健康教育的同时,针对DM患者或者高危人群开展针对性教育,有利于提高患者的DM预防和治疗意识。同时,系统性、综合性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患者建立健康生活行为习惯,严格遵医嘱服药等,从而改善血糖控制效果,延缓或者预防DM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山区农村DM患者的个体情况以及健康知识需求,以患者乐意接受且效果较好的方式灵活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纠正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方式,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率和治疗效果。

作者:范发君 单位: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中医医院

健康教育论文:微信平台下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3年10月骨折患者243例,男147例,女96例,年龄16~87岁;文化程度:小学39例,初中44例,高中及以上160例;已婚187例,未婚56例。尊重患者同意,按责任组对其进行分组,责任一组为对照组,责任二组为观察组。对照组131例,男74例,女57例;观察组112例,男63例,女49例。两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月收入情况、医疗费用支付方式以及职业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仅接受责任护士给予的常规健康教育,其健康教育方式为责任护士在患者床边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1.2.2观察组

患者在接收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增加由责任护士的微信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1.2.2.1目标人群的选择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研究对象,向患者说明微信的作用(微信是快速与人联系的一种手机新型语音工具,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优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及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参与自愿性、需要时间、保密性和无害性,并征得患者同意,根据患者或其家属的手机号码将其加为好友,建立骨科患者朋友圈。

1.2.2.2资料库的建立

建立本科室常规健康教育及专科疾病健康教育的资料库,其中常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医院环境、检查的注意事项、药物相关知识等。专科疾病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专科功能锻炼、专科饮食、理疗的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由科室责任组长、护士长查看相关文献及相关专科书籍后制定并交由医生审核后存入资料库。

1.2.2.3微信的发送

微信发送者是从科室选出的高年资、丰富临床经验、高度责任心、有良好沟通能力的2名责任组组长担任。观察组通过口头及书面的形式并配合微信进行健康教育,采用专科健康教育内容与常规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教。(1)信息的发送分为入院组、术前组、术后组、康复组、出院组、检查组。(2)每日下午4时按分组的病员进行信息的发送,如有病人提问,则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答疑。(3)患者可以在手机上及时收到微信,并可以通过微信的语音功能随时与责任护士进行对话。

1.3评价方法

制定专门的评价量表,评价内容包括药物指导、功能锻炼、问题反馈及解决、检查及治疗的相关知识等共计16个问题,由责任组长在患者出院时进行发放,评估结果有满意、不满意。

2讨论

通过手机发送微信:(1)运用复制粘贴的功能输入文字,简便、快捷,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在接受责任护士口头健康宣教的同时,发送的图片直观、简捷,易于理解,尤其对年老理解力差的患者,可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2)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彰显护理工作的体贴和细微之处,在患者生日和节日送去祝福,使患者获得温暖,提高患者满意度。(3)加强护患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出院后的患者,碰到疑问或困难时发送微信文字或图片,可即时给予指导,即时予以解决。(4)使健康教育的内容更加精细,口头的宣教多较简单、粗糙,且在疼痛或疲惫时,讲解未引起患者足够的重视,不能注意倾听,达不到宣教的效果。(5)起到护理干预的作用,尤其是年老患者或依从性差的患者,通过翻看微信,适时提醒哪些是正确的方法应加以坚持,哪些是错误的方法应及时纠正。(6)除患者外还必须有家属参与健康教育,以保证康复计划的全面实施。因此,还可以邀请家属进入朋友圈,接受健康教育以便有效配合以确保健康教育实施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搭建现代化服务平台,创新工作模式,已是大势所趋,通过创新的健康教育模式与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相结合,可以使患者全方位、全程地接受健康教育。但目前在运用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微信平台对手机版本有所要求,须是智能手机方可使用,年龄层次及受教育程度也会制约其使用微信的能力。当然,随着信息化进程及不断的摸索总结,相信在微信健康教育平台的发展上还会有更大的突破空间。

作者:姚艺 单位:武汉市汉口医院骨科

健康教育论文:幼儿游戏环节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游戏环节的设置有助于幼儿消除消极的情绪,助其快乐成长

在分析幼儿心理是否健康的一条重要因素就是情感健康。孩子们情感健康,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愿意和身边的小朋友或者母接触、交流。反之,儿童的情感不健康,可能会造成幼儿的性格孤僻、做事不积极等现象。为了帮助幼儿养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结合游戏进行,在游戏中能够解放孩子们爱玩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既能感受到游戏的快乐,又能在游戏中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游戏中孩子也易放松心情,一切烦恼都消失了,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只有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来认识世界,这时候教师或者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以为孩子选择一些带有角色扮演式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初步去感觉每个角色的职责,不同的角色也能让孩子乐在其中,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情感。再如:幼儿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他们礼貌待人、主动交往以及谦让、合作的品质,不断地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识。通过游戏还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社会交往的能力。游戏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资源,因此,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的目标融入到游戏当中,这样可以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

二、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在孩子们的每日活动当中

日常活动要以幼儿心理健康的目标与内容为导向,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每日的活动当中。在日常活动中,蕴含着很多心理教育方面的因素,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时,就是一个责任心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每次的日常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有些儿童会把玩过的东西整齐地放回原处,有些孩子则没有收拾。针对这类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仔细地去观察每一位幼儿的表现,并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对那些整齐收好玩具的孩子要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那些不收拾玩具的孩子,要教育他们做事有始有终,要有责任心。再如,在户外活动时,教师也可以开展“学做解放军”或者“走独木桥”等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且不怕困难的精神。此外,很多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通常来源于教师对他们肯定的评价。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每一个孩子,多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在鼓励中健康的成长,帮助孩子克服自卑的心理,让他们建立良好的个性与群体的关系,在群体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孩子时刻都能感觉到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的尊重,逐渐地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

三、开展音乐活动,促进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不同的音乐能让孩子们的情绪时而愉悦、时而悲伤。因此,教师也可以抓住“音乐”这一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音乐教育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用音乐来帮助幼儿构建健康的人格,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结合音乐教育,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热爱,充满向往,让孩子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乐趣。比如,教师可以用类似于舞蹈《甜甜祖国大家园》或者《和快乐在一起》和《劳动最光荣》等一些音乐,激发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当中,让儿童在愉悦的旋律中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在享受音乐带给他们快乐的同时去感受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再如,音乐能够稳定孩子们的情绪。不管面对怎样的逆境,遭受怎样的打击,孩子们始终都能保持愉快的心境和奋发向上的朝气。教师可以结合《毛毛虫的新衣裳》这个主题音乐,来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学习毛毛虫招到别人的嘲笑时,没有气馁,它最终克服了心理障碍蜕变成美丽的蝴蝶,而且还参加了选美,最终夺冠的历程。组织孩子们在唱歌和表演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去体会毛毛虫的心情从低谷飞到云端的全过程,跟毛毛虫学会如何去战胜心理的脆弱。教师也要及时地告诉孩子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够让自己更加快乐的道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基础环节,也普遍地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只要教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做起,时刻关注幼儿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疏导幼儿的不良心理,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宽容、帮助他们、尊重他人,为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的形成铺就一条绿色通道,让孩子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健康、乐观、向上。关注每一位儿童的心理健康,结合多种有效的形式培养孩子们的健康心理,为孩子们以后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在此,让我们一起携手,为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开拓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作者:孙曙娟 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胜北社区井下二幼

健康教育论文: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在西方国家开始得较早,从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对关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近期的研究结果中,EileenM的研究表明:在国际上美国的高校在校生抑郁,学习障碍,适应障碍等问题的发生率一直在持续增长,而适应障碍问题特别突出.我国的情况也并不乐观.2012年,浙江某应用型本科高校曾展开过一个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随机调查工作,调查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我们针对我校大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7份,统计结果表明,42.1%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忧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由此可见,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容忽视.所以,应用型高校有必要结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去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好的环境.

2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应用型教育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也随之不断在改革和进步,但是由于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研究和深入发展比较缓慢,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2.1应用型本科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未引起足够重视,觉得学生只要不要出大事,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对心理健康问题还是停留在认识期.有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成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制定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和工作流程,但是在具体落实执行的时候却欠缺力度,很多只是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在人员配备,经费支持上也不够到位,导致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虽然有心理辅导室,但是却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因为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没有得到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现实问题较多.为了进一步研究,笔者对本市高等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高校中,72%的高校都有心理教育场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上都有,而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设置不完善,很多都是临时场所或教师办公室,没有固定场所;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75%的高校都配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用型院校在这方面相对薄弱.

2.2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士较为缺乏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中,专业人士是指心理学,精神医学上的专业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学生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问题,而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却是很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广州医药大学的赖丽曾在08年做过一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13所高校之中,有61.5%的高校配有专业人士,其中重点本科院校配备专业人员的比例占到了83.4%,而在被调查到的应用型高校里面,基本上都没有配备相关的专业人士.这组数据也说明应用型高校专业人士的缺乏,也是他们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虽然教育部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所投入的经费,人员编制,待遇等问题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相应的保障.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里面,心理健康老师普遍都是行政编制,很难在岗位上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且待遇偏低,使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处在一个较恶劣的环境下,这些问题也导致应用型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优秀的专业人士.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并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培训内容和标准不完善,这些也导致了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再者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所欠缺,有的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际经验,而有的经验丰富却缺乏很好的理论知识,而这些都是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和深入的重要原因.

2.3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当下,我国应用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以单独辅导为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并没有很好的普及下去.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也是适应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个性和共性的需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在和谐的大环境下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次,开展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因为其不仅能让大学生学习到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建立起良好的心态,而且还能使学生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并能积极的调整心态.目前已有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心理学的教育课程,但是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说教形式,只是将相关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并没有针对性的去展开实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不能在真正意义上让心理健康教育很好的在学生中普及.

3应用型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从以上分析可见,目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为了控制和减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针对新时代新情况,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在开展好心理学课程学习和实践的同时,要针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去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式,开展相关活动,使应用型高校的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3.1引进心理教育专业人士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培养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教育体系方面,学校可以将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将他们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态,提高心理素质.这样就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有条件的高等师范类院校也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教育专业,为高校培养输送高素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3.2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再认识

应用型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站在时展的前沿,研究当今90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高度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新问题要客观分析,正确认识,从而做出相应的教育指导.同时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体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心理科学,其主要是为了预防心理障碍和增进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学习心理指导,健康的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的指导等等,所以要清楚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并使其与德育教育完美结合.

3.3进一步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型高校要贯彻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确保安全稳定,就必须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在高校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常组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在大学中营造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发达的网络力量去宣传,创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网站,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新形势下实现健康稳定发展.

4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持久战,需要不断创新和推动具体工作,我们需要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不断的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去改进,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作者:王薇 吴永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

健康教育论文:自我认知团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自我认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自我认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在个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质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健全的自我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各部分和谐一致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Pajares、Vispoel、Bandalos等研究都发现,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较高的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指标。青少年较高水平的自尊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等反应。所以,自我认识失调的确是会严重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自我认知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作用

大学阶段,是社会化的重要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经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选拔考上大学,发现周围都是与自己能力水平差不多甚至高于自己的人,发现自己不如以前出类拔萃,以及远离熟悉环境开始独立生活等。如若不适时正确调整自身心态,就会有产生自卑、嫉妒甚至敌对等心理的可能,进而使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活动,对他人漠不关心,认为自己对别人来说可有可无,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阻碍大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自我认知团体模拟实际环境为实际问题解决提供范例

在自我认知团体活动中可以生动模拟还原实际情况中出现的问题,并为案主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模拟社会现实环境,易于将辅导中收获的效果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在辅导中使案主接受到多方面刺激,来思考、学习、面对自身的现实问题。团体中沟通交流与现实中的相似使得辅导效果更容易巩固与应用。团体辅导中指导与学习正确解决方式的过程也促进了案主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也为案主建构了适合其自身的社会支持体系。需要对自我认知进行团体辅导的成员大多因为社会支持薄弱对自身现状感到无助、无力与悲观。而在自我认知团体中因各个成员的相像性以及建立的平等和团体中的归属感、被认可的社会场境以及相互扶持、共同进步的环境,事实上又建构成或改善了成员的社会支持体系。

(二)自我认知团体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成员在团体中找到了共同体归属感。在团体中因成员有着相同的经历或相同的愿望,所以成员间有着平等的感觉,有着强烈的被接纳感受,自己不再被边缘化,感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对团体产生归属感与认同感。可以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成员通过诚实地回应其他成员的成长,表达的是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这种接纳和肯定使成员彼此之间愿意和乐于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实现共同成长。

三、自我认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作用

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冲突中。烦恼增多,孤独感、压抑感增强。而随着生活环境变化与社会活动变化,自我在生活环境中找到的共鸣就越来越少,从而产生对自我的怀疑、否认等负面态度。较敏感的大学生因为以上心理性压力源而焦虑,对自身莫名自卑起来。一到人多的地方就感到不自在,封闭自己,超常地需要他人同情地尊重。希望同学们尊敬他,真情地爱护他,自己焦虑的对待考试,对于一切竞争的活动都不敢参加。自卑的焦虑,使其与人的关系上发生了各种障碍。会强颜欢笑地去向人表示友好的态度,因为做作与小心更容易使他人怀疑虚伪,又因为自己时时在做作与虚伪中,导致不敢相信他人对自己的夸奖。他人善意的批评会激怒他。不能听到和他不同的意见,认为这是看不起他的明显的表示;但又不放心别人会真心地采纳自己的意见。多疑、焦虑、敏感、封闭自我,心理防御机制过重。总觉得与他人缺少话题,难以交流。使人际关系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使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而恰恰又因为得不到满足有与人恰当沟通的强烈愿望。经调查发现因为自卑而造成沟通障碍问题的群体大都因为对自我意识存在偏颇的理解。理想我与现实我,主体我与客体我难以统一。如成就期望与现实失望间的冲突,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交往需要与自我闭锁的冲突,自信心与自卑感的冲突,追求上进与消沉的冲突等。无法正常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言语沟通能力与情绪表达方式存在障碍,知、情、意、行、人格未协调,无法适应环境。为了减轻此群体的不安情绪,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发其潜在能力,建议此群体组成自助团体,在团体中深入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进个人正常健康的发展。针对自身自卑而产生的沟通障碍的共性问题,建议团体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提供建议、彼此之间加强沟通、协作、进行相互鼓励及情感支持。如对大多遭受过的共同经历,团体成员一起分享当时的情绪感受,并讨论出较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建立起能够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共同体关系,达到相互支持的目的。在可以安全的自我暴露的环境下进行自我认知与探索,从而克服自身的不足,达到接纳自我、正常沟通的目的。大学生群体是成长中的人,是变化的,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动态的。模式体系要讲究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也要注意周期性与变动性。大学生本身就处于渴望交流,希望被理解的心理发展阶段,自我认知团体对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具有实际的意义,是大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保持个性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大学生中的问题群体通过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改变了现有问题,提高自身能力,实现自我成长。通过正确的自我意识客观的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无条件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并能够将这些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自我不断趋向完善。摆脱了现存困境。重新愉悦的融入到具有青春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中。

作者:潘乐 李雪 鲁顺珍 朱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法学院

健康教育论文:精神卫生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促进

1.1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在《精神卫生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开展多年,但一直是靠政策性的文件进行驱动和指引,缺乏国家层面的正式立法支撑,该法的出台实质性地改善了这一困境。《精神卫生法》第16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条款实质性地赋予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及该工作相关从业人员相应的法律地位。同时,该条款将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提升到法律义务层面,督促各高校切实加强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积极配备相应的场所、设备和经费,招聘和培养专业师资以及开设相关的公共必修课程。

1.2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队伍专业化建设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学生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卫生知识宣传、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以及培养学生朋辈辅导队伍等,其中大部分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极高的要求。20世纪末在各高校刚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初,由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学科背景师资的缺乏,曾广泛采取的方法是由思政课老师教授心理健康课程、由政治辅导员兼任心理咨询老师等,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专业知识往往会使工作效果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心理学专业的普及,再加上相关从业资格准入制度的规范化,近年来这一现象出现明显的转变,但仍然有高校因为重视不够而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建设与时俱进。《精神卫生法》中第67条第2款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进行岗前和在岗培训,应当有精神卫生的内容,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第23条第1款明确规定“心理咨询人员应当提高业务素质,遵守执业规范,为社会公众提供专业化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两款条目在法律层面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业人员的准入和自身成长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将督促各高校聘请相关专业知识背景的专职老师,并为他们的专业技能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如鼓励和资助考取专业资格进阶证书、参加各类心理咨询技术学习班等,这无疑会促进这支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1.3为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各方权责划分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框架

在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经常需要和学生个案的家长(监护人)进行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与支持。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偏见等原因,精神和心理障碍个体及其家属在强烈病耻感的驱动下往往不愿意正视问题。具体到高校心理干预情境中,由于担心子女的精神/心理问题会给他们贴上“标签”,影响到他们以后的就业、婚娶等人生发展轨迹,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已经确诊的精神或心理障碍采取隐瞒的应对方式,对子女在校发生的疑似精神/心理障碍发作采取回避、否认甚至责难的应对方式,这样不但不利于个案(疑似个案)学生自身问题的及时妥善干预,也会给校园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之前面对这样的家长,校方往往只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尽量让家长理解支持。《精神卫生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此类工作的被动和尴尬。该法第16条第4款“学校和教师应当与学生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近亲属沟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明了在发现学生出现精神/心理障碍(疑似障碍)时校方所需承担的告知义务,也赋予了校方就个案学生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相关权力。而该法第28条第2款“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既强调了监护人对于个案学生需承担的送治义务,也赋予了校方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力。第49条“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则明确规定了已确诊个案学生的家长在其子女在校期间所需承担的看护义务,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个案学生在校期间因精神/心理障碍导致的各类意外发生后校方所需承担的损失风险。

2《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的挑战

2.1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权限界定模糊

《精神卫生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者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第51条规定“心理治疗活动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这些条目明确限制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范围。一般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中心配备的专职心理教师大多都具备国家(二级或三级)心理咨询师(员)从业资格认证,仅极少数具备心理治疗师从业资格认证。加上法律对心理治疗的场所有明确的规定(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开展),因此在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预只能为心理咨询,不能涉及心理治疗。而在大多数心理干预的实践中,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界限并不明晰,这将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时需要更加谨慎地规避可能发生的法律风险,不但不利于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干预的开展,更会将原本可以在学校情境下进行的干预全部转介到医疗机构。这样既增加了社会不必要的医疗负担,也会使那些原本问题轻微的学生因为病耻感而不去医疗机构,反而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

2.2对学生个案问题的判断和处理受限制

《精神卫生法》第29条规定“精神障碍的诊断应当由精神科执业医师作出”;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这两条法律条款主要是致力于减少“被精神病”这一社会不公现象的,体现的是对人最基本权利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但在某些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情境下,这两条法律会在一定程度下限制问题的处理,即在权衡如何保障问题个案正当权益和确保其人身安全以及校园环境安全时面临一定困惑。当有学生出现疑似精神障碍时,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不能对其作出诊断,只能运用相关心理和精神卫生知识做预判,然后建议学生自己或者家长陪同学生去医疗机构进行诊断。这时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学生因为病情的影响失去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从而不愿意就医,家长因为担心子女被贴上“标签”也不配合学校的建议,这往往导致学生个案的问题被拖延,不利于其及时得到妥善诊治并导致问题恶化,也给校园的安定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3《精神卫生法》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调整策略

《精神卫生法》的颁布实施,在社会层面迎合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构建法治社会的大背景,是符合时展进步规律的;对于社会个体而言,该法也充分体现了对于公民的人权尊重以及人文关怀。反映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务中,《精神卫生法》对相关的工作即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当积极地调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着力方向,抓住机遇和规避风险,以求适应形势的发展。

3.1进一步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规章制度

当前高校情境下的心理健康服务基本是按照各高校自己所定的规章制度来开展的。《精神卫生法》使得各高校在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还要遵循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改进落实到实际中表现为:在心理普测、心理危机干预、个体咨询等环节上,需引入知情同意环节,并形成正式书面材料;在辅导个案材料的保存和呈报等环节上,需强化保密观念和措施;在涉及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处理中,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中心的功能只能是告知监护人并建议转介,而非直接干预/治疗。

3.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转移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服务的内容主要是对心理障碍学生提供专业辅导。随着《精神卫生法》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权限作出了明确的限定,以前那种关注问题解决的工作模式将发生改变。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转移至心理卫生教育、心理科普知识宣传、心理问题学生的前期预警等,而把对专业素质要求更高的严重心理障碍干预等工作移交至其他对应的社会机构,如医院等。此外,在大学生心理辅导这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工作业务范畴内,更多地推进针对普通大学生的成长辅导,如职业生涯辅导、人际交往辅导以及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等,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这种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也迎合了当下心理学界从关注人们心理问题到关注人类积极品质的转变的大趋势。

3.3重新思考学生主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定位

首先,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应当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去应对处理,这既是法律的明确要求,也是高校人文关怀的体现;其次,对于朋辈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也需要重新定位。当前国内许多高校,尤其是开设有心理学专业的高校,都建立有学生朋辈辅导体系。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有着较高的助人热情,具备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也较为了解当下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但这个群体基本都缺乏《精神卫生法》所规定的相关资质,所以不再适合进行直接的心理开导工作,可以转变成为高校心理卫生知识普及的宣传员和班级心理危机预警的信息员。

作者:郭少聃 付华 单位: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

健康教育论文:妊娠高血压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1月我院治疗的70例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患者均符合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年龄21-42岁,平均年龄为(29.1±1.9)岁,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3.4±1.9)周。初产妇55例,经产妇15例。所有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经统计分析在年龄、性别、孕周、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护理干预:包括孕期进行常规的营养保健,定期的产前检查,提供舒适住宿环境;密切观察妊高症患者的生命体征,定期监测胎儿的生命体征变化等。观察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健康、饮食干预,主要包括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指导等:(1)健康教育:为了使患者充分了解妊高症,更好的配合治疗,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培训,其中包括科学孕期、如何进行胎动自我监护、妊娠期高血压防治、分娩的基本步骤及其注意事项等等,确保患者每日充分卧床休息8~12h,为避免子宫右旋,睡眠采取左侧卧位,提高子宫血流量,指导患者进行自主检测,具体包括血压、体重、胎动等自我监护项目,如有异常现象,应该及时住院;(2)饮食指导:应用合理的饮食指导,注意营养搭配,膳食合理,少量多餐,进食低钠高维生素饮食。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类、去皮禽类、低脂奶类、豆制品等含丰富优质蛋白质。补充足够的钙、镁、铁和锌。牛奶和奶制品含丰富而易吸收的钙质,是补钙的良好食物,以低脂或脱脂的奶制品为宜。豆类、绿叶蔬菜含丰富的镁。瘦肉、鸡血、鸭血、动物肝脏等含有丰富的铁。海产品如鱼、牡蛎等贝壳类及动物内脏含锌丰富。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宜选用低饱和脂肪酸、低胆固醇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食物、鱼、禽、瘦肉及低脂乳等(3)合理用药:患者患病后,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所服药物是否对自己的胎儿造成影响,进而产生焦虑、紧张、担忧等各种情绪。此时,应该搜索所服药物的资料,在患者面前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副作用、注意事项等,让患者放下包袱,定时定量服药(4)心理护理:与患者做好沟通,积极与其交流,不仅对患者做好疾病知识普及,提高专业规范的临床指导,让其深实感受到医生的关心,而且还要加强患者家属的教育,在家属的配合下,能更好地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1.3疗效判定

收集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子痫发生率、子痫前期发生率、产后新生儿体重三个方面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计量资料以卡方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子痫前期2例(5.71%)和子痫1例(2.86%)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产妇子痫前期4例(11.4%)、子痫3例(8.58%),(先兆子痫,X2=13.25,P<0.05;子痫,X2=21.34,P<0.05);观察组新生儿体重(3.4±0.3)Kg明显大于对照组(2.6±0.3)Kg,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体重,t=9.14,P<0.05)。

3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HDCP)以蛋白尿、水肿、抽搐及昏迷等症状为临床特点,并伴随高血压等症状,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的常见疾病。子痫及子痫前期是妊娠期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可累及全身小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增加血管阻力及通透性,进而诱发血压升高、水肿、蛋白尿等并发症,只有及时剖宫产手术才可有效改善临床预后。过往,临床上探讨各种干预措施对妊高症患者病情的影响,如王巧云”提出在常规治疗上加强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本次实验,观察组产妇经营养健康干预后,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新生儿体重(3.4±0.3)kg明显大于对照组(2.6±0.3)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妊娠高血压产妇行饮食健康干预,对母婴均有所帮助,还可以减少子痫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吕志辉 单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健康教育论文:贫困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

1.1积极心理学

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激发个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提倡提升个体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视角的转变,也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2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2008年孟万金教授出版著作《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国内研究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力求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课程教育相融合,主张开发心理潜能、降低负性情绪提升主观幸福感,从而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孟教授将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内容列为以下十四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高校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2.1高校贫困生心理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高校招生人数和规模的扩大,大学生的教育费用在不断增加。同时在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失业人数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校大学生贫困比例越来越大。据调查,目前在我国一般高等院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约占15%~20%,特别困难的学生约为5%~10%。经济贫困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譬如社会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这些由贫困引起的连锁反应严重影响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当前高校学生经济水平两极分化非常严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焦虑心理,甚至有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的行为。

2.2积极心理特征

通过对国内学术期刊中的论文进行分析,对于高校贫困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特征、产生的根源以及帮扶策略。其中2008年之前对心理特征的研究大都是建立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忽视了积极的一面。2008年之后随着孟万金教授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方向有了转变。由过于强调负性情绪的评估转向正性情绪的评估,由研究治疗对策转向塑造个体内部系统的各项能力、锻造积极人格品质方面去发展。只有强化积极心理,抑制消极心理,才能全面塑造高校贫困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研究表明,高校贫困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六大维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超越维度(心灵触动、希望与信念、幽默风趣)、情感维度(感受爱、爱与友善、社交智慧)、人际维度(真诚、勇敢坚持、热情)、公正维度(团队精神、正直公平、领导能力)、认知维度(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思维力)。发展得最好的五项积极心理品质为心灵触动、真诚、团队精神、爱与善良、希望信念。具体而言,即高校贫困生更加真诚、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热情高涨、更加克己。这些积极心理特征促进他们人格完善,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崭露头角。

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发现并鼓励贫困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增强贫困生正向的主观体验,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从工作形式上来说,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团体辅导为主,个体心理咨询和其他方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为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

3.1从主观层面来说,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贫困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具有乐观积极心态的人常常会在生活中或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有积极的评价,以提高快乐感水平。他们对环境的解读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方向,也就是在环境出现积极变化时,他们会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感,而当环境发生消极的变化时,他们会主动消除沮丧感。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贫困生并不是遭遇到消极恶性的事件,而是体验到了消极恶性的情绪。他们并不缺少快乐开心的事件,而是缺少体验快乐情绪的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读书会活动等,帮助学生及时检验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进行心境调节。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悦纳自我,从而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

3.2从个人层面来说,宣传积极的心理品质,培育感染更多的贫困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指出:“人格乃是决定个人适应环境的个人性格、气质、能力和生理特征”。人格完善是个体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它是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统一。贫困生的人格中积极特征难以主导,消极特性比较明显,要达到人格完善就需要个体对成长有确定的方向,并规划自己的最佳人格组织。一方面高校要培养、教育贫困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探索意识。另一方面,高校要为贫困生展开更丰富的课外生活领域,加大力度深挖贫困生中优秀的典型,树立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优秀榜样。例如通过组织“励志之星”的评选活动,印制事迹宣传手册等等,通过交流让更多的贫困生能够增强自信,并且学习接纳更多的正能量,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贫困生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贫困,面对大学生活。

3.3从群体层面来说,构架积极的组织系统,形成团体激励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贫困生家庭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对孩子在心灵成长上的重视度不够,亲子沟通较少。导致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独立性更强,容易产生单打独斗的格局,缺乏互相的交流和心理上的扶持,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通过自身消化解决,社会支持系统偏弱。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在家庭经济压力下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施展不开,表现出更多的自我封闭,他们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在同学面前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对于一些花费很大的活动或者歌舞类娱乐性活动,他们都尽量避免,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是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团体辅导,譬如征集贫困生组成互助小组等等,让他们在群体中自由地抒发情感,获得同伴的支持,并鼓励他们把团体中的互助合作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完成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作者:葛莹莹 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南京师范大学

健康教育论文:高职院校网络传媒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网络传媒对高职院校学生诱错现象分析

1.网络传媒的虚拟性使高职院校学生网上交往缺乏诚信

在一定程度上,非道德行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大肆流行,遵守“诚实”的价值认同,“信仰”的标准在互联网上会大大降低,自得其乐,使用随机的互联网很受欢迎。上网聊天,主要是高职院校学生交往的形式,但在聊天中,高职院校学生不会不使用他们的真实姓名和地址,不健康聊天的话题和内容对他们来说没有道德约束。

2.网络传媒行为主体的无约束性淡化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

在网络媒体中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之分,没有贫困和歧视,那里的人们摆脱现实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摆脱道德和社会舆论的限制,使高职院校学生为所欲为的冲动。高职院校学生在网上,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有做一些不道德和非法行为的冲动。

二、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有效性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完整的内涵包括:一是提高自身素质,不断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目标,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设计的实施方法的教育环境,遵循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发展高职业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体健康教育活动;二是高职院校学生要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增强自控力;三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意志和信念的过程,产生积极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1.预防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基本原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在进行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网络媒体诱错现象能进行解释。故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能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学生发生。网络媒体引起的诱错现象是人类社会使用网络资源引起的,产生和存在是社会不然的结果,它是人类和社会本身的缺陷。网络媒体中引起诱错现象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成反比,人与社会,不断自我改进和发展,能有效的避免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因此,预防网络媒体诱错现象,应着眼于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全面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与网络传媒诱错现象预防基本原理的契合

为了有效预防的网络媒体传媒诱错现象,关键在于个人自我完善的教育,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境界的良性发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在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认同和遵守。心理健康教育是世界观的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适应的道德和行为的社会需求。

三、心理健康教育预防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措施

1.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优化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保障的目的。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部门要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教室、宿舍、班级和学生社团为载体,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心理认知教育,培养学生情绪稳定,优化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发现、判断和解决现有的网络信息问题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成长。

2.优化网络环境

目前,网络环境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的速度,强度,深度和广度。网络的能发挥其积极作用,但是也能有负面的影响。如何避免网络传媒的诱错行为,首先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上网的指导和培训,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其次,使网络教育进课堂,网络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作为教材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识别互联网上的信息;最后是让网络教育进行学生活动。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特点,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专业知识。

四、结论

为了实现网络传媒诱错现象的有效的预防,关键在于高职院校学生个人自我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认知发展教育,情绪稳定教育,人格教育,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使他们的网络行为向健康方向发展。

作者:张保顺 单位: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健康教育论文: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的基本模式

1.1组织管理。

一般情况下,学校党委会以行政名义制定并出台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实施基本方案,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同时,要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管理委员会和专项任务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和监督检查具体活动的落实情况。

1.2结构设置。

学校可根据具体需要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或者组织,主要将其挂靠在设有医药类、社会工作、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二级院系,或者直接挂靠于学生工作部。学校要严格执行三级心理健康工作网络规划,做到“校级设专门的教育咨询中心,二级院校设心理辅导员、班级内部委任心理委员”。

1.3活动内容。

活动涵盖面广,涉及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新生入学为其办理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学校宣传部、学工部、大学生团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等不定期举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宣传力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内部网站为学生提供匿名咨询服务,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咨询人员在工作日轮流坐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模式的实践困境

2.1主动性较为缺乏。

专家指出,我国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处于被动地位,缺乏主动性,参与性不强。但是,就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而言,青年大学生普遍存在闭锁性和独立性等心理特征,他们深受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且未正确认识心理咨询工作,所以他们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或者困境,而有了心理困惑他们更愿意向朋友倾诉,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咨询人员。部分学生会为家庭矛盾、良性等较为私密的问题而困扰,但是他们很少向心理咨询教育机构征求意见或者寻求帮助。部分高校为了尽可能保护学生隐私,鼓励学生大胆咨询,开辟了专门的网络咨询渠道,但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倾吐心声,因此网络咨询也是收效甚微。假若心理教育咨询模式发展为等待式,那么其应有的作用就难以发挥。

2.2重咨询,轻介入。

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时,主要以团体心理咨询或者个体心理咨询的方式为咨询人员提供引导或者启发,会从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入手,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帮助其克服或者摆脱焦虑情绪。对于一般情况而言,这为咨询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帮助,但是高校的轮流排班模式大大削减了工作效力。当天的咨询教师只负责当天的工作,轻度心理不适的学生当即即可收到显著效果,但对于严重心理不适的学生缺乏针对性,而且效果不明显。

2.3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

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制的正常运转,对在校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和服务,就要构建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主要由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队伍共同承担,但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主要负责监控和观察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人员会运用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寻求帮助的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从而有效化解其心理危机。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各高校尚未建立起信息沟通的统一平台,不能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难以有效预测学生心理动向,因而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

3、高校中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学校社会工作合力作用模式

要预测学校社会工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发展前景时,要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学科体系已初步建立起来,但社会影响力不大,决策者和学术界尚未普遍接纳和认可学校社会工作的巨大价值。因此,部分学者大胆假设,提出可将学校社会工作模式穿插进大学生工作体系中,逐步提高学校的管理教育能力。笔者认为,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就应该在坚持原有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模式的基础上,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健全组织结构,积极探索学校社会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结合的有效模式,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3.1初级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逐步渗入学校社会工作。

首先,在制定和设计高校学生工作制度时,要积极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优势和独特理念原则,有效弥补传统管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在开展学校社会工作时要坚持“人在环境”的理论基础,在选择学生心理问题的介入手段和分析问题根源时要以社会过程和社会结构为基本着眼点,有效弥补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和心理教育的缺陷,实现双向协调发展。其次,要大力充实学校社会工作内容,加强对干部、班主任以及辅导员的培训,建成一批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将学校社会工作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并完善高校辅导员制度,切实提高辅导员素质和能力,帮助其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熟练掌握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手段、理论和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学校社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完善学生工作模式,还能重塑学生工作者角色,实现学生工作功能的延伸,从而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健全人才。

3.2融合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运行。

沈黎曾指出,当前的学生问题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学校现有的心理辅导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发展需求,心理辅导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社工的合作,建构起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有效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要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从制度层面入手,在制定学校管理体系时明确规定社会工作的地位和重要性。同时,高校要理顺心理咨询机构、学生教育以及管理职能部门的具体工作职责以及相应的关系。倘若高校设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那么就应将其引入社会工作模块中,组建专门针对学生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促使学生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投身到社工服务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和学校社会工作的交叉协调运行。

4、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将社会工作有目的性地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体系中,指出要积极构建“三大功能模块”,建立起和谐、稳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体系,但这仅仅是笔者的初步构想,要保证其正常运转需要经历一段时期的深入思考和探索,本文就不再一一阐释。

作者:肖冬梅 单位:辽宁政法职业学院

健康教育论文:健康信念下早期宫颈癌健康教育论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我院行宫颈癌早期筛查的100例宫颈癌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均为育龄妇女,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精神异常、拒绝参与本次研究等人群。年龄25~50岁,平均(30.4±2.7)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5例,大专50例,中学23例,小学及以下2例。

1.2方法:

本组100例筛查人群均采取健康信念模式进行健康教育,该模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个体健康信念。健康信念是医护人员或其他人员进行劝导、指导,帮助其改变不良行为,养成健康促进行为的重要基础,而健康信念又与认知程度密切相关,包括疾病认知(迹象、表现、严重程度)、预防性方法(内容、重要性、效果)等内容。为此医护人员进行健康教育时,需强调早期宫颈癌对自身的危害性及早期筛查的重要性,让健康观念在女性人群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进而自觉的接受早期宫颈癌筛查或进行自我保健。②行动意向。方法包括健康宣传、亲友忠告、他人提醒等。③影响因素。影响早期宫颈癌筛查的主要因素包括年龄、文化程度、疾病认知、职业等,为此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2.1健康评估:

宫颈癌高危人群来院体检或筛查时,全面了解其年龄、学历、家庭背景、学习理解能力等基本信息,结合体检或筛查结果形成一个系统、准确的健康评估表,并有针对性地告知女性疾病相关情况,包括宫颈癌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等,若未筛查出早期宫颈癌,则叮嘱其定期进行体检或疾病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治疗疾病。若筛查出宫颈癌患者,则劝导其早期进行系统的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心理辅导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让人群认识到早期诊断、治疗是提高宫颈癌存活率的关键所在。

1.2.2健康教育:

向人群介绍宫颈癌危险因素(宫颈糜烂、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流产等)、不良行为(吸烟、喝酒、性生活不规律)和宫颈癌的关系。同时进行宫颈癌早期筛查时亲切的引导,详细、客观地告知宫颈癌相关检查的目的、原理。对于筛查为早期宫颈癌的患者来说,告知其个人卫生、饮食、运动对疾病的影响,叮嘱其保持会阴干净。另外通过短信、电话等形式提醒人群或患者定期回医院检查或复查。

1.3观察指标:

对健康教育前后人群疾病知识认知度、自我保健意识及筛查依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育前后人群疾病知识知晓率及自我保健意识情况:

健康教育后人群疾病知识知晓率90%,教育前知晓率为52%,教育前后知识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健康教育前后人群自我保健意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健康教育前后筛查依从情况:

教育后人群筛查依从率明显高于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健康教育作为现代临床护理常见有效手段,具有计划性、系统性等特点,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人群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熟悉掌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以促进人群自觉的改变不良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的主观能动性能促进事物的发展,简单来说,即个人健康信念影响其行为,亦即患者或人群是否接受健康教育受个体健康信念的影响。将健康信念模式应用到健康教育中,不仅可以促进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而且可以让人群对早期宫颈癌相关知识、自我保健方法等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自觉的、定期进行宫颈癌早期筛查,以早期诊断、治疗疾病,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健康信念模式于20世纪70年代由霍克巴姆提出,后来由Becker等人修改完成,该模式主要是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对患者或人群的健康需求、健康制约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帮助其分析利弊且树立健康的信念,提高个体主观能动性,自觉的采取健康行为。方淑芹等通过对比分析健康教育前后患者满意度及相关知识知晓率,发现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早期宫颈癌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患者满意度高。赵文娟等人认为宫颈病变与人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有关,且认为宫颈癌早期发现治愈率高,可达100%,同时能减少人群疾病负担。基于此,本研究对我院行筛查的宫颈癌高危人群采取健康信念模式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知识、预防方法等内容,让其认识到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宫颈癌存活率的关键。健康教育后人群疾病知识知晓率、自我保健意识及筛查依从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健康教育采取健康信念模式能明显增强人群疾病知识,提高其自我保健意识,积极配合筛查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邝焰红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