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

时间:2022-05-02 03:03:16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终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重视且促进其发展的评价。

关键词: 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幼儿教师论文

一、研究目的与现状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

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

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

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

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

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对幼儿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促进其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应努力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本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学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动态地制定指标体系,促使其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使其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张亚婷 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下的幼儿教师论文

一、研究目的与现状

科学规范地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先得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确定下来,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作为幼儿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先研究已有的信息资料,基于此来从价值上判断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状况,这样做主要就是为了对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虽然国内外有关幼儿教师评价研究成果颇丰。然而就幼儿教师评价理论研究看来,还是有不少不足存在的:第一,当前国内以定性研究为主,缺少定量研究;第二,就研究层面而言,基本上只是停留在现状层面;第三,就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而言,基本上是对中小学的套用,对于幼儿教师的个性化要求就被忽略了;第四,缺乏合理的根据来实现对幼儿教师评价的量化,所以其结果往往不够科学准确;第五,不能全面地评价幼儿教师,主要只是进行工作评价,缺少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与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相适合。所以,将一套较好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以便与幼儿教师实际相符,并做到定量和完善。

二、构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模型而言,其系统是按照从高到低多层次的,包括诸多构成要素,例如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指标权重等。这同时也作为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要素。

(一)评价对象和目标的确定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对象自然是幼儿园的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如今我国的幼儿教育有着良好的发展形势,要想促使这种发展更加有序化和迅速,就需要引进和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儿教师队伍。但是,就当前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来看,不尽如人意,并且成了发展的制约因素,限制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首先一定要将这一问题解决好。研究对象指定是幼儿教师,就是要从价值角度对其综合素质作出判断,从而达到激励教师的目的,以便学校能够更好地选拔、任用和培训幼儿教师的选拔,进而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二)各级评价指标的确定在将评价的对象和目标确定下来之后,第一个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按照教育方针政策和评估的目的为依据来进行目标的分解。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管理多种理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和问卷法等。该体系主要按照三个维度来划分,即专业理念和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其中的专业理念与师德涵盖了2个二级指标,即关于职业理解与认识等,还有8个三级指标;专业知识所涵盖的二级指标有3个,三级指标有2个;专业能力涵盖的二级指标有4个,三级指标有13个。

(三)标度和等级的确定标度,顾名思义就是达到标准的程度。可将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划分为优、良、中、差四等级;可以就幼儿教师综合素质所达到的等级程度采用描述性语言来分等级进行区分,四个等级为“完全符合、大部分符合、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采用量化形式表示则分别对应的是100、80、60、40。

(四)权重的确定由于评价指标存在不同,所以对对象预定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所谓的指标权重,顾名思义就是该体系中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如何,同时促其数值化,而这个数值便是所谓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专家咨询费、层次分析法、平均数加权法等。通过整理和分析问卷调查的数据,设计出具有较强合理性的问卷结构,具有比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这时候取得数据就可以来对研究期望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由此也表明了问卷所获数据所具有的参考价值,如此便为幼儿教师综合素质的深入研究打下一定基础。

(五)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的试评在拟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进行试评,以便再次修订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规定,以便使该指标体系更加充实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对幼儿教育质量进行评价并促进其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评价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而且也有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幼儿教育应努力将一支专业高效的教师队伍培养起来,如此,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本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然而学前教育和社会的需求都在不断发展,所以要动态地制定指标体系,促使其逐步得到完善,从而使其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作者:张亚婷单位: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综合素质评价助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 要】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期末时的一个终结性评价,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全面重视且促进其发展的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终目的评价,能为学生提供诚挚的帮助,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习惯养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青少年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社会越是进步,科学越是发展,就越需要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对良好的行为习惯赞不绝口。可以说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学生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习惯教育更加重要,我在带一年级的时候,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手册》印发给学生。由班主任和家长随时填写,家长通过在家观察孩子的情况帮助孩子自主矫正,老师在学校观察孩子在校表现,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并填写,通过一学期的努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进步,我认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主要包括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等等。学期结束后,根据学生的表现还发给孩子们《XX之星》奖状以致鼓励,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太多优点,它能及时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帮助学生向更好的方面进步。教师也能通过此平台了解和挖掘学生各个方面的潜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帮其发现弱点加以改正。改变了单纯以知识点的教学评价方式,代之以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兴趣、习惯、情感、态度等各要素综合的素质评价,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新体系,使传统的被评价者――学生及其家长也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我一直坚持用赞扬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一、评价语言的运用

赞扬学生,是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尊重;赞扬学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老师对他的关注和关怀;赞扬学生,还可以帮助老师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表扬学生,可以让学生获得情融融、意切切的心灵感受,这种感受会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原动力。所以,赞扬是教育的秘诀,它可以使一个平庸的人变得伟大,正如丘吉尔所言:“你想把他培养成怎样优秀的人,你就怎样去表扬吧。”

在我所教的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两级分化的现象,一部分学生头脑灵活,敏思爱动;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接受较慢。学生性格上的差异引发了许多不尽人意的现象,这两种学生都比较难管,为了调动他们的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我经常会把赞扬这种简单实用的评价方式带入教学实践中去。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都会对学生提出赞扬。比如,“XXX,你太棒了!”“XXX,你真了不起!”“XXX,加油!你会说得很好!”“XXX,你的进步好大啊!”……这些赞扬的语言现在已经成了我的口头禅,我发现,在我的赞扬声中,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思维会更活跃,回答问题会更积极。

我所教的班中有个学生叫王XX,接受知识很慢,学习也不够主动,每次考试都是刚及格。但每次看到他有礼貌地向我问好,帮助大家关窗、锁门、打饭的时候,我发现他总是爱关心同学,于是我每个周一的班会课后都会和他聊天,问他:“你觉得自己上周哪方面最棒,哪方面不够好呀?”他总是沉思片刻后勇敢地告诉我他帮别人扫地了,他没有缺作业了,然后会说:“老师,我15课的生字还没有记住,13课的课文还没有背熟。”听他说完,我会赞许地点头,然后说:你很棒!因为你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接下来我们一起努力好吗?听到这些,他的眼中闪烁出一种可爱的光亮,然后满怀激情地回到教室读书去了。从这以后他的成绩慢慢的赶上来了,每次考试都比原来好得多。我想,这就是赞扬的力量吧,可见,赞扬这种评价机制在教学中是很有效的。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不能吝啬你赞扬的语言,因为它正是学生起飞的动力。

二、其它评价方式

其实,只要学生有优点、有进步就应该表扬,让学生因受到表扬而增强自信,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感受集体的温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逐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和数学教学中,我还采用了这样几种评价方式。

1.个人评价,小红旗奖励。这是一个使用范围比较大的奖励方法,用于课堂内外的各个地方。将全班学生姓名制成“周周赛表格”,并张贴在教室左面的展板上,在什么时候表现得好,就可以加上一面小红旗,利用每周一的班会课计算一次,全班得到小红花最多的学生评选为本周的“棒棒星”,他的名字会被挂在“光荣榜”上。在卫生、纪律、品德、劳动等方面都会有一个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要形式,好评超过班级总人数的50%就奖励一面红旗记录,在总结中以红旗数作为评价的参数。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周周赛中去。

2. 小组活动评价。开学初我把本班学生分为了11个小组,名字制成表格张贴于黑板的左上角,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检测、还有各种活动中,给表现好的学生奖励红旗记录,然后每周总评一次,各小组中的所有成员的红旗综合起来,最多的小组被评为“冠军组”,并贴到“光荣榜”上。这样以来,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家长评价。这种评价形式在使用中发现很有价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实这种评价就是让家长对学生有一个监督作用,有些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说过的话不是很在意,特别是那些口头作业或者行为作业,他们并不去认真完成,于是,我就利用校迅通把任务发给家长,并要求他们对学生完成任盏那榭鲈谧饕当净蛘呤鞘樯献鲆桓黾虻テ兰邸8据家长的评价,我会给学生在“周周赛”记录表上做好记录,然后参与到每周的“棒棒星”评选中去。习惯成自然,学生对待家庭任务的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

4.奖状鼓励。作为老师,我深深地知道,小学生对奖状的渴求度已经超过了任何奖励,在某项活动结束的时候学生们要求得到的不是物质奖励,而是金灿灿的奖状。这种评价形式经常用于学生平时表现的汇总或组织的学生活动,比如考试100分的发“满分王”奖;写字规范的颁发“小书法”奖;作文写得好的发“写作之星”奖。得奖的同学把奖状带回家,我则在黑板的记录表内做好记录,对于一直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会在班会课上给予点名表扬并将名字张贴于“光荣榜”上。学生在这种奖励和赞扬中成长,更多的是进步。

总之,对于充满活力、充满好奇、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们每时每刻的表现都在变化,这都值得教师加以注意观察,并对此进行合理的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也自然就养成,那样才能给学生插上一对有力的翅膀,让他们风雨无惧地腾飞于高空。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从关系角度分析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

【摘 要】随着高考改革的有效落实,需要对相应的考试评价制度以及招生录取制度进行有效完善,这就需要在普通高校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对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有效结合,以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相应要求。本文对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概念与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高考;学业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关系

新课程改革要求构建一个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而评价的不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发现与激发,并对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以对评价所具备的教育作用进行充分发挥。由此可以看出评价是以新课改为基础的多元化评价,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一、两者的概念界定

1.学业测试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业测试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表现的一种方式,以卷面考试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并对国家课程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有效检测,最重要的是可以作为高校进行招生录取的依据。

2.综合素质评价

在素质教育理论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艺术素养、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实践五项内容,可以对高考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发展,使其在心里素质、社会道德、品德修养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

二、两者之间的关系

1.两者都具备其独立性

第一,由评价机制方面来看,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都在素质教育综合评价机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两者之间都有着其独立的意义与性质。由机制方面而言,两者之间具备构成关系,而不是附属关系;第二,由评价手段方面来看,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都是教育部门对学校教学情况进行检测和控制的手段。不论是落实目的还是工作过程,两者都是对传统高考录取标准进行改变的方法,引导学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重视,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2.两者相互依存与渗透

在落实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考试得分进行关注,还需要注重对学生众多潜能的激发与发展。将学科学习以及基础性发展两个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并对两者进行有效把握。由此可以看出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之间相互渗透,并且还相互依存,共同对多维度评价体系进行构建。

3.两者不可以相互替代

由增强学生整体素质而言,学业测试注重于对学生日常成绩的过程进行评价,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涵盖着八大学习领域,由此可以看出学业测试被包括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两者是不可以相互替代的。第一,综合素质评价替代不了学业测试。主要是因为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主要是进行过程与定性评价,而这两种评价方法不能满足学业测试的评价需求。同时学业测试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实施量化分析,需要对学生所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仔细记录,因此,阶段性评价或者是终结性评价是进行学业测试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并对课程管理进行有效落实的重要方法;第二,学业测试不能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覆盖。虽然学业测试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质、情感有所涉及,但是却在众多学科中进行分散,其他内容很难在学业测试中得到体现。而综合素质评价中综合评语以及成长记录可以对其过程性评价与定性评价所具备的优势进行有效体现;第三,综合素质评价不可能对学业测试的范围进行制定。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了制定,其中包括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而学业测试只能够对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培养的相应成果进行检测,不能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十分全面的测量,尤其是对学生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状况,这就需要应用综合素质评价来进行,所以说两者不可以等同,也不可以包容。

4.两者都是高考与高校招生的依据

学业测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考一起组成了两依据一参考的录取机制,也就是以统一高考成绩以及学业测试成绩作为基础,对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有效参考的录取机制。因此,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都和高考以及高校招生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不仅是开展高考的重要助手,而且还是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两者不可缺,都有着其重要意义。

三、目前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1.问题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有效落实,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还存在着相应问题有待解决,第一,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状况;第二,制度制定以及实际落实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分离现象。

2.解决策略

(1)解决交融问题。我国的高校数量大,并且各校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所以很难应用统一尺度对日常的测试成绩进行有效测量,这时就可以将综合素质评价中所包含的学习能力维度划归到学业测试中,因为学业测试可以对学生学习的所用课程进行覆盖,并且拥有较高的信度与测试效度,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充分反映。同时在学业测试中对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以及过程和方法部分培养目标进行反映的相应维度,可以明确划归到综合素质评价中。通过相应有效明确的分工、划分与整合,可以让学业测试只是对统一笔试考试进行覆盖,而综合素质评价也只是对统一标准下以学校为单位所组织的综合素质测试进行覆盖。最后将两者一同归纳到学业水平综合测试体系中,然后再通过网络系统将测试结果提供给各高校,以此作为各个高校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

(2)解决制度制定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分离问题。对制度制定与实际落实之间的分离问题进行解决,需要做到第一,各个学校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制定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制度,对走班教学进行有效落实,从而为以后实施分层教学进行有效探索,并奠定相应基础;第二,各个学校需要增强相应的教学资源,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设备等多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自身优势进行有效发现,学会自主选择与发展,以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对制度中的相应格式与名称进行有效规范,从而使学业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能够具备更好的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和人才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进一步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学生学好每一门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由此,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有效落实,和谐发展作为开展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更需要在高中教学评价中得到有效体现,并对以学生人格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行明确。同时只有将学业测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有效结合与外延,才能够满足高考考试与招生制度的改革要求,从而有效促进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

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综合素质评价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教育部2014年12月颁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其中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细化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一是要依据省、市和国家关于综合素质评价的文件精神或有关方案,基于我校的办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体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的;二是要依据评价理论和具体目标的性质,突出重点,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表现,特别是通过学生在有关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来反映其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评价内容可考察、可比较;三是内容的评价标准要多元,应包括内差异标准、相对标准和绝对标准

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综合素质评价要依据评价方案和评价内容,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提出的“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材料使用”五个程序来进行探索性实施。

关于形成性评价,学校要创建每个学生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把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过程的、有代表性的测量结果 (如考试成绩等)和非测量结果 (如学生的创作作品、活动记录等)以及评价结果(教师和家长评语、等级表示的评价结论)及时记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袋”,对于重要的、典型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提供高校招生使用),应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学校要开发专门的电子评价系统以便捷、交互的方式动态呈现形成性评价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及相关事实材料,分析把握学生成长过程,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学生可以在成长事实的记录中,不断发现和提升自我,学会选择与承担,建立自信,体验成长的快乐。通过电子评价系统,家长和学校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进而家校协作,共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自我。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高中三年综合素质的整体描述,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终结性评价结果的获得,先由评价系统生成“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册”电子版,再由学校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确认并生成纸质的报告册,学校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听取学生与家长的意见,并经学生、家长签字确认。终结性评价结果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适宜于学生发展的高等院校提供参考,为高等院校选择更适合的学生提供参考。

综合素质评价采用“量化评价”“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为了使综合素质评价扎实、有效地实施,学校还要建立或完善评价工作的公示、诚信、监督、申诉等制度,成立专门的领导、组织和实施机构,建立一套专业、负责、有序的管理机制,不断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策略。

三、重视综合素质评价的引领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改背景下的新生事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难度很大的工作,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为此,学校要组织理论学习,开展教师培训与教育科研,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念,提升教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并在实施过程中加强专业引领,保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科学有效地开展。比如“成长记录”作为一种质性评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如果教师缺乏相关知识与技能,缺乏专门的培训,就很容易出现为了记录而记录,不能选择恰当的行为样本或有关信息进行记录,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分析“成长记录”中所搜集的代表作品、活动记录、成长经历、人生规划、多元评价等信息,不能把行为表现转化为具体的评价结果,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也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综合素质评价就如同虚设,无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教育改革和评价改革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利用星级评价开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模式

内容摘要:教育活动依赖于教师、家长、社会和学生等方面积极性的共同参与,过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前者而忽视了后者。“星级学生”评定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关键词:星级评价 综合素质 主体 全方位 全面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针对学生评价这样指出:“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功效,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这样,学生的评价体制改革就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提了出来。以往那种仅以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的做法,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以“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员”等评定W生的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方法很好,但获得这些称号的学生寥寥无几,那么如何对所有的学生都有一个综合认定呢?

近年来,我们学校积极探索学生评价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学生中全面实行星级评价,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注人了新的动力。我们通过这种全方位的评价导向,在学校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自觉地引导学生积极进步,促进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使学校逐步发展成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1.星级评价的构成

从学生行为习惯、品德修养、个性特长的方方面面设定九颗星。分别是学优星、进步星、 勤学星、特长星、创新星、管理星、助人星、勤俭星、全优星。这些星级内容的设定更加关注的是学生成长的历程及校内外的综合表现。比如:助人星、勤俭星、创新星,不光要反映学生在班级的表现,更要关注学生在家庭与社会的表现;进步星、特长星、创新星、管理星,不光关注学生已经取得在成绩,更关注的是学生努力的过程及进步的程度。这样内容的设定,学生的天赋不在是决定性因素,关注努力的过程与态度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家庭与社会表现也纳入其中,对学生评价结果的反映更加客观。

2.星级评价的主体

实行学生综合素质的星级评价,评价主体是多元化的。既有传统的教师评价,又融入了学生之间及儿时玩伴之间的互评,同时也有家长的参与。最为突出的是,学生本人自我我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是实现星级评价最核心的因素(星级评价结果不是目的,通过星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才是根本)。学生本人对照星级内容及标准,结合自己努力的过程及结果,先拥有一个自我评价结果,教师与与家长的评价是帮助、指导,学生与学生间一互评是想到交流、共同提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学生获得更帮助的一个平台,是学生人生历程中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

3.星级评价流程

学生所在的班级是学生完成星级评价的基本单位。每一个学生的星级评价过程是在班主任教师的组织下有计划的完成的,每周利用班会时间,由班主任组织一次评星活动。学生先申请评哪颗星、什么时候申请,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当然。班主任老师要引导学生有计划的创星,在一学年结束后,每一个学生对所设定的八颗星都有申、评过程。具体步骤:

(1)由各班主任教师主持召开主题班会,给学生们讲明“星级评价”的内容及方式、方法,并进行激励、鼓励性演说,使各星成为全体学生人人向往的荣誉。

(2)评选各“星”:每月月底由各班主任组织主持,本班所有任课教师和部分学生或全体学生参与,按照学校“星级评价”实施方案所规定的方法、步骤评选出各类星级学生。

(3)授星:各班利用每月最后一周的班会课对当选的各类星级学生进行授星,同时让学生申报下月拟争当什么星。本月的评选结果及下月的申报情况要同时及时上墙公布。

(4)归档。每月评价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对各种评价资料进行整理归档,作为学生的成长资料。

由于星级学生的指标还涵盖了艺术、体育等其他方面,学生们对自身的艺术修养的提高、体质锻炼的强度也有了新的要求。

自从推行星级评定,全面重视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美术、音乐、体育等以往薄弱项目的拓展活动蓬勃开展,每年都有多名特长生考入高中就读,体育方面连续名列县田径运动会前列。

几位资深班主任也反映,传统的期末评优实质上只跟部分学生有关,而现在的星级学生评定则跟全体学生人人有关。学校对全体学生的调查显示,有93.5%的学生有意愿也有信心去争取三星以上的星级称号。

本次课改的精髓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星级学生评定方法实行后,学校极其重视对学生群体反馈意见的搜集,看到那些主学科成绩落在后面的同学也鼓起信心有滋有味地开心求学是一种成功的喜悦,同样更欣慰的是政教处的检查情况显示,校园里行为规范也有了明显进步。

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只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尝试,最深的体会是:操作起来很琐碎,持久地坚持下来也难。能够把别人没有坚持下来的事坚持下来,并不断完善将更有利于学校和谐校园的建设。

开展“星级学生”评定,不但增强了学生自信、自强、自爱、自律的意识,而且和谐了生生关系,师生关系以及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和谐了校园,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和谐校园文化的形成,提升了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城县东镇中学)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林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100)

摘 要: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评价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教师应精心思考,项目设计考虑细;激情行动,全员参与氛围浓;深度叩问,素质评价有魅力。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实践;思考

评价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艺术,能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怎样的评价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灵,激励他们走向成功,并使他们的个性在获得张扬的同时,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呢?

一、精心思考,项目设计考虑细

实践证明,那种高于学生生活的空洞说教式的德育是不会产生好效果的,只有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德育,才能让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如何让德育走向学生生活,除了内容与形式的设计必须与学生生活接轨,评价方式的生活化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鉴于上述认识,教师应该思考:能否将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与学生日常生活常见之物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熟悉之物对其产生督促、激励的作用。于是,“星”与“带”结合的“彩带行动”应运而生了。

(1)追求目标。1)改变学生原有素质评价的模式,增强素质评价在育人过程中的各项功能,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2)使“星星”与“彩带”成为点亮学生生命的“明灯”,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名健康完善的人。

(2)内容设计。1)“星”“带”设计。星的设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横林实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等要求共设“九星”,即“礼仪星”“安全星”“自理星”“诚信星”“卫生星”“健康星”“乐学星”“守纪星”“才艺星”。胸卡“带”色彩及标准设计,蓝带队员,至少通过2星考核。绿带队员,至少通过4星考核。红带队员,至少通过6星考核。金带队员,至少通过8星考核。2)行动设计。根据学校工作要求,每月重点组织开展两项特色星“争星换带”评价活动。操作方法。a.设“星”,每月第一周公布本月两项“特色星”及具体考核细则。特色星设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横林实验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确定涵盖学生生活和学习要求的“九星”,即“礼仪星”“安全星”“自理星”“诚信星”“卫生星”“健康星”“乐学星”“守纪星”“才艺星”。b.申报,每月的第一周,学生申报。c.考核,第二、三周,班主任、同学和家长对申报队员进行星级考核,填写好评价表。月底上报大队部。德育办、大队部根据具体情况,公布授带情况。d.公布,第二个月第一星期广播站公布上月考星通过队员,并为金带队员在全校范围内授带。名单在宣传栏公布。e.授带,蓝带、绿带、红带由班主任按学生考核具体情况授带;金带由校长授带。f.归档,每月一轮考核后,考核资料归档,作为一学期学生素质评价的依据。

(3)活动周期。一个学期是一个评比周期,第二学期重新开始新的一轮评比,前面的奖励不再延续。

二、激情行动,全员参与氛围浓

为激发全校师生积极投入到此项活动中的热情,学校举行了启动仪式。仪式上,校领导围绕“争星换带,我能行”这一主题,阐释了“争星换带”行动的意义、内涵,并给全体辅导员充电。通过学习,师生了解了“九星”,明确了“彩带”,清楚了操作流程。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11月争创的是“诚信星”和“礼仪星”,得到这两星就可以得到蓝带。全校共有1324名学生顺利通过了蓝带的考核,12月争创“安全星”和“健康星”,有755名队员通过考核,得到四星,顺利获得了“绿带”。3月争创的是“卫生星”和“乐学星”,有529名队员如愿得到红带。金色五月,有六十多名学生通过逐级争星,最终当上金带队员,由校长亲自颁发金带证书及佩带金带。

三、深度叩问,素质评价有魅力

(1)创新素质评价的模式。一是让结果展示由“静态”走向“动态”。二是让评价手段由“抽象”走向“具体”。用星星与彩带来呈现对学生素质评价的结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三是让评价成员由“单一”走向“全员”。一根彩带,时刻提醒着佩戴人增强自我管理的意识;一根彩带,会让同伴间看到彼此的差异,起到相互学习、相互督促的作用;一根彩带,会让家长们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适时地展开对学生的家庭教育。

(2)强化素质评价的功能。一是激励功能。各类“星”,评价的是学生在某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不同色彩的“带”,评价学生在几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且色彩的不同,更能体现学生文明素养多个层面的差异。激励学生去争取更多的“星”,获得更高级别的“带”,形成一种人人向上的氛围,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二是导向功能。良好素质的形成,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特别是自立、自律意识的提高。

四、结束语

今后,“争星换带”活动将得到进一步推广,不仅仅在各班级间进行,还将延伸到班级内部。同时,学校将不断充实完善“争星换带”的内涵,在原有基础上将“争星换带”活动细化为初级“争星换带”和高级“争星换带”的两个阶段。并将重新界定初、高级“争星换带”评选的范围及办法,将高级“星”级获带学生称号认定为学校校级最高荣誉。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探究

摘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引导大学生朝着一定努力方向的航向标,基于“4+X”模式(社会责任感、职业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兴趣爱好)下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运行与之相配对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规范化、专业化,实现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运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强调要贴近师生思想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行与之相配对的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及时探索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有效性,具有深远意义。

一、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

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上,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4+X培养模式”的核心要义。4+X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模式中,“4”是指大学基本素养,包括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X”指的是学生的兴趣爱好。

1.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是大学生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s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承担责任的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情感。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2.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

3.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全部活动的本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过程中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并经过再加工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指大学生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的能力。

4.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体系培养的职业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文字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交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适应能力(自制力、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安全能力(国家安全、学习安全、生活安全、公共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及身心健康能力)等。

5.兴趣爱好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而爱好,则是指一个人在兴趣的引导下,经常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活动倾向。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向上的精神支柱,有助于提升学生人格修养,培养其自立、自主、负责、进取精神,将学生的潜能放至最大化,让学生得到更自由的发展。

二、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

1.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

目前,高校实行的综合测评体系多数是依据《大学生行为准则》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在德、智、体三个方面的不同指标和比重下进行评分汇总得出的结果,多数直接用于学生奖惩评定依据。例如,高职院校往往用以下公式计算学生综合测评成绩:综合测评成绩=课程考试分数+思想测评分数+奖惩分数。这样的公式下得出的综合测评结果,更体现为“终结性”的测评结果,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导向作用并不明显重视统一标准和要求,忽略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被动参与测评中,无法体现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

传统综合测评多以鉴定为目的进行总结评价,缺乏客观性,综合测评功能不够全面,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注重德、智、体评价,忽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评价。

2.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当前形势下,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更注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强、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因此,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应克服原有综合测评的不足,实现评价体系的可持续发展、系统性发展、科学性发展,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的原则、层次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4+X学生在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从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共5维度,设计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规律和特点的定性与定量指标,从而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有效评价、全面评价、导向性评价。基于4+X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下构建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评价指标,建立科学的、具有较强的公正性、客观性、可控性和实用性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评价结果在学校、学生、企业3个维度中都能得到有效运用效果,并能最大限度地开发高职学生的发展潜质,促进高职学生综合评价系统的发展。

三、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用

1.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模式,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各项要求与各项活动结合起来,按照课程体系设计成“任务”和“项目”,在教师的引导和相关的团学机构、专业技能协会组织策划下,学生通过亲身感知、认同、实践、提升等环节,完成《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锻炼任务卡》,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课程教育内容在参与中得到消化吸收,达到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4+X模式以思想教育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兴趣及综合能力课程为切入点,结合公共课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确定4+X培养内容包括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每个项目均设有必修和选修课程。

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基本模式为:评价――反馈――决策――执行――监控――评价,是一个动态循环的有机过程。在具体运行上,通过4+X项目立项――个人申报――团支部初审――年级委员会复核――团总支公布落实,定期公布评定情况,给予学生实施反馈,引导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分、技能修订情况,自觉提升。

设置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四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中心(小组)”。培养中心负责在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根据《4+X体系》的要求和学生的成才需求,设计相应的活动项目,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能力培养;监督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施情况,负责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综合素质的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项目和素质学分的考核和认证工作。

各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小组认真履行职责,严格监督、考核并做好纪录,积累和保存好原始资料,准确无误地提供给我系考核主管部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中心根据培养体系的5大项目各模块内容作好记载,并督促“二级小组”如实登记、审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锻炼任务卡》,以便为每位学生的学时学分提供详实准确的考评依据。

2.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评价

(1)学生对4+X模式评价体系总体满意,不同项目兴趣度不一样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自2015年9月实施至今,学生累计参与4+X学时修订超过5万学时,学生参与学生C合素质能力锻炼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探索过程中,学生对于4+X培养模式总体满意度达85%。对于4+X不同的项目,学生的兴趣度总体较高,对以往参与度不高的集体活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工作较为满意。然而,从学生对4+X模式参与度的调研情况中,反馈创新创业类活动参与度还不够高。

在调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主题教育和讲座类活动兴趣度不高。因此,在后续运行4+X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除了在活动类型上的创新以外,还应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应注重对创新创业板块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锻炼,提高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当前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需求。

(2) 4+X培养评价中,反映出学生不同模块锻炼程度不一样

一年多以来的评价体系运行中,学生对于4+X模式的锻炼得分不一致。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锻炼得评价分最高,平均达3.37分,在创新能力方面锻炼的评价分最低,仅有2.97分。

在4+X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同项目中看,学生在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个人兴趣爱好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但是不同学生由于其兴趣、精力、天赋性格不一致,在不同的项目锻炼中也得到不同的结果。

3. 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的运行探索建议

学生不同的评价现状,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开展4+X模式下第二课堂活动的现实情况。通过4+X模式,有助于实施第二课堂活动学分化、规范化、专业化,增强学生对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度,实现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对于基于4+X模式下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运用探究,应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进:完善4+X模式项目建设,提高学生对于4+X锻炼的兴趣度;改进开展4+X项目开展的形式,对高职学生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善4+X课程体系设置,及时反馈,加强监控。

作者简介:

黄嘉敏,(1988―)女,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

关俊明,(1985―)男,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就业指导、学生干部培养。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及其改进

[摘要]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个体成长具有十分巨大的影响,因此应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教育教学向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变。在W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至关重要,本研究从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具体手段途径、适用范围等几个方面,对三种主要的评价方法――测试评价法、档案袋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观念和措施上的改进建议,以期为改善我国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状况有所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改进

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开始,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了系统性改革,其核心是从重视学生的知识掌握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应该看到,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贯彻并非易事,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再到学生评价都需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真正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贯彻落实。尤其在教育评价领域,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推行更是遇到来自应试教育的阻碍,学生评价中“唯知识”“唯考试”的现象仍然很严重,因此,如何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评价,就成为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都有了较大的进展。2014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对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了引导和规定。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应试教育主导倾向,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仍很不够,存在的很多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方面――评价方法为研究内容,力图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分类、选择原则、改进方法等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中小学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和推进提供借鉴和启示。

1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及内容

中小学是个体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之一,也是学生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开拓视野、发掘自身潜能、提升自信心等关键时期,因此中小学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致使中小学阶段本该完成的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无法完全实现,学校和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不是学生的综合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既有唯学历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也有功利化社会竞争环境的挤压,当然更直接的影响因素是来源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水平为主的学习成果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是教育活动的指挥棒,它所关注的评价内容最终都会反馈到教育活动当中,并使教育活动在这些被关注的方面进一步得到强化。这就是为什么小生初、中考、高考制度不改变,中小学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在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持续改革,比如在日常评价方面,很多地区都建立了学生的日常学习档案,从重视结果性评价逐步转向重视过程性评价;在招考制度方面,很多省市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北京的小升初就近入学制度、高考的自主招生制度等都是具有探索性的尝试。在这些改革的基础上,2014教育部提出了高考制度中“两依据、一参考”的原则,即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可以依据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学生在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力图进一步扭转“一考定终身”等不良导向。

综上所述,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第一,引导基础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二,改变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导向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发展作为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第三,从结果性评价逐步过渡到过程性评价,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弊端,引导学校回归到日常教学,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第四,更加重视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为个体的发展营造更加宽松的空间,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

从这个目的出发,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主要内容:第一,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法制观念,社会公德,环保意识等;第二,学生学业水平,包括学业成绩,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第三,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包括身体发育水平,运动水平和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自我认知能力等;第四,学生审美水平,包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等。

2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方法

明确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和内容是研究评价方法的前提。通常提到评价方法,人们首先总是会想到考试。考试当然是最重要的评价方法之一,正像前面所提到的那样,综合素质中学生的学业水平情况就主要是通过各种类型的考试来进行评价的。但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身心健康水平、审美水平等却很难通过考试进行评价,也即是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以及不同的评价内容,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本文根据评价过程特点、评价结果特征、具体评价手段以及适用素质类型四个方面,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2.1测试评价法

测试是评价的主要方法,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来说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存在着一些误解:如有人认为,测试只能评价学生的知识,而不能评价学生的素质。本文认为,作为评价的重要手段,测试在综合素质评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特点如下:第一,测试的过程具有封闭性特点。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测试一般需要安排在相对封闭的场所以减少外界干扰,并十分重视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的严密性,如试题的保管、考试的组织等。同时,无论测试多少内容,总是会相对集中于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第二,测试对所要测量内容的评价一般较为精确。无论大小测试,其研发的过程都是首先确定所要测试的内容;然后再根据所要测试的内容设计测试题目,组成试卷;最后,一些规模较大的测试还需要经过信度、效度的检验以判定测试试卷的测试效果。因此,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测试这种方法能够比较精确地衡量出被测试对象在所要测试内容方面的程度。第三,测试的具体手段和方法有很多。如果从测试的内容上分,有以测试能力为主的能力测试,如著名的PISA测试中有一大部分内容就是测试学生认知技能的,还有以测试所学知识为主的各种考试,如课程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结业考试、学业水平考试、入学考试等。第四,测试这种评价方法比较适合评价知识掌握水平,当然在部分需要以文字为载体才能测量出来的能力方面,它也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和价值,这些能力一般都跟思维和认知能力有关,如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等。

2.2档案袋评价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积极引进当前国际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而档案袋评价正是一种逐渐受到重视、独具特色的评价方法。所谓档案袋评价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计划,请学生依据特定目的,持续一段时间,主动且系统地收集、组织与省思学习成果的档案,以评定其努力、进步、成长情形”[1]。因此与传统评价相比,档案袋评价法是一种融合发展性评价、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现了学生学习成果评价领域的新理念。其特点如下:第一,档案袋评价法比较开放,且持续时间较长。它的开放性不仅体现在不需要特定的场合、时间等,也体现在它对评价人员的开放性上――教师可以成为评价主体,学生、家长甚至社会相关人员也可以参与到评价中来。而且,“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来说,都比较容易操作,且收效也比较显著;它对于各个水平层次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来说,都具有较强的适用性”[2]。第二,档案袋评价法不像测试那样具有精确性,它是记录性的和描述性的,可起到记录、保存、展示等作用,因此不同的评价目的和不同的评价主体对档案袋的使用都会有所不同。第三,档案袋评价法也有很多不同的评价手段。比如,“根据档案袋的不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和课堂型等”[1],这些不同功能的档案袋在评价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侧重点和关注点也都有不同。第四,档案袋评价法使用范围很广,适合各种素质的评价,既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学习过程记录等评价学业水平,也可以通过典型行为、多方评价、学生作品等评价思想道德、审美能力等。

2.3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是“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或者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地观察、评价”[1]。表现性评价方法区别于传统测试,是评价者通过观察等方式、针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方式,此类评价更加注重对学生行为过程的分析。其特点如下:第一,就其评价过程来看,表现性评价具有相对开放性特点。尽管它不像档案袋评价法的开放程度那么高,但它基本上也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情境中完成的,这种评价所需要的时间可长、可短,取决于所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目的。第二,表现性评价具有C合性的特点。不像测试评价具有精确性,也不像档案袋评价更重视记录作用,表现性评价是具有特定目的的、在特定的场景中对学生行为的评价,而学生的行为表现一定是其各种综合素质的反映;同时,表现性评价特别依赖评价主体的专业水平,所以,它虽然是一种模糊评价,但它是一种建立在专业水平基础上的综合评价。第三,表现性评价有多种具体的方法和手段,“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等”[1];第四,表现性评价适合评价各种能力和素质,尤其对那些需要在活动中展示的能力更能体现评价上的优势。

综上所述,以上三种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特点如表1所示。

3.1观念改进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生事物,必然要与某些传统观念产生冲突,比如以往很多人认为,只有成绩、考试等才是反映教学状况的重要指标,这必然导致唯考试、唯知识的倾向。当今教育评价领域的观念日新月异,很多新观念开始出现,具体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域,笔者认为,应首先做到以下三个结合,以改变落后和僵化的评价观念。

首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所谓结果性评价就是评价学习成果,无论过程怎样,只要结果达到要求,其质量就能得到认可。所谓过程性评价,顾名思义,就是重视过程,在过程中评价,并评价教学过程。因此,“过程性评价是主张内外结合、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评价主体与客体互动和整合。评价功能包括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3]。

不能一概而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孰优孰劣,其实并非只有传统的评价重结果,近年来兴起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价也是非常典型的结果性评价,但是却是近年来受认可度较高的评价方式。因此,要根据评价的目的、内容、条件等,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优效果。

其次,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综合性评价既指需要评价学生各方面,也指在评价中要综合各种信息进行评价,但综合性评价是基于学生现有水平和状况的。发展性评价则不同,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能够发现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尽管现阶段还没有比较权威的对发展性评价的定义,但从实践角度出发,发展性评价就是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要求“教师在制定评价指标时,应将学生变化等因素考虑在内,而且,教师在制定指标时,还应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并且与社会发展趋势相符”[4]。

因此,要将综合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对学生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反映学生已经获得的学习成果,更要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进行关注,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即便评价最基本的目的是判断学生现在的发展水平,但是所有教育手段的最终目的都是促进人更好的发展,评价也不例外,应将发展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评价在育人中的作用。

最后,多元化评价与权威性评价相结合。在传统的评价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一般是作为被评价的对象,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他人的评价等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当今的教育评价已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学生、家长、教师、校外相关人员都可以作为评价主体,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趋势。但另一方面,任何的评价都需要有一定标准,因此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中,仍有更具权威性的评价占据主导地位,在国内外都是如此。比如,在国内,高考、中考等大型考试具有比较强的权威性,各级学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都主要依据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评价结果;在国外也是如此,美国的SAT和GRE、英国的ALEVEL等成绩也是学校招生时的重要依据。

因此,即便在今教育评价日益多元化的时代,也应坚持多元化与权威性相结合的评价理念,正像教育部提出的“两依据,一参考”一样,综合素质的评价需要多种方式、多个方面、多元群体进行,但也应有相对统一和权威的标准作为参考依据,只有将多元化评价和权威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3.2措施改进

首先,加强培训,提升教师的评价水平。当前各种评价的要求主要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从上至下大力推进的,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在实际评价的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理解上的偏差,这对整个评价工作的开展是十分不利的。教师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除了是评价方案的具体执行者,同时也应是评价方案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只有他们充分认同和理解评价方案,后者才能在实践中被有效执行。因此,“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制定者应参与到对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以使被培训者能较为准确地掌握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和精神”[5]。学校也需要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明确评价基本内容、标准与方法。

其次,完善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促进评价方法的本土化。“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大部分从国外借鉴来的综评方法,有其独特的发展环境,如果毫无保留的全盘吸纳采用,而不考虑到我国的现实国情,就可能在运用这些评价方法的过程中出现错位和偏差”[1]。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对评价方法的基础理念、产生背景等做详细的介绍,并对教师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的实践操作训练,并针对本土的具体情境和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以使这些外来的方法能够真正地与本土教学融合起来,以发挥这些评价方法的作用。

最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系统或平台。当今社会是网络和信息社会,因此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评价势在必行。在我国,很多地区都尝试着构建了本地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或平台,通过这些方式拓宽综评的信息反馈途径,提高评价的效率。未来在这方面还应继续加强建设,在系统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操作的便捷性、系统服务的优越性等方面下功夫,让综评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浅论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内在缺陷与应对措施

(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663)

摘 要:本文以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内在缺陷为主要研究目标,旨在在探析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在缺陷;措施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内容之一,其理念与实践是否科学合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就业意义重大。大多数中职学校的评价方法忽视了中职学生的能力本位、人格本位的特点,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建立科学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成为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现行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的内在缺陷

调查发现,现行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有其合理方面,但也存在几个方面的缺陷。

1.评价体系指标缺乏指导性

现有评价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指导性不足,指标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评价体系呈现为“死”的状态,缺乏“活”的力量和源泉,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综合素质评价中的权重,过于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妨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评价体系理论支撑落后

现有的评价体系仍然照搬或者参照传统的评价模式,由“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指标构成,此种方法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显得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新时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需要。利用更加科学的理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指导和改进,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3.评价体系未体现职业学校特点

现有评价体系中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指标未体现,没有突出中职学校学生需要的职业素养。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没有重视,将其与非职业院校的学生同等对待显然是不够的。

4.评价体系中的构成比例不够开放

现有评价体系无法打破既有的评价框架,引入新思维和新指标的力度不够。仅仅从智育一项在整个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占有的权重就可以很明确这一点,禁锢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

二、改革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起到考察作用,更重要的是在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能发挥动态诊断、引导、激励和反馈作用,评价机制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改革传统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于中职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多元智能理论为改进和发展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可能。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了人的智能和智能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根据加德纳教授提出的理论,教师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在某方面特别突出的智能,而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不能与其他智能同步发展时,也不能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这与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主张的“因材施教”思想同出一辙。教师要针对学生自身的智能特点进行合理的教育,而不是将每一位学生教育成各方面智能全面高水平发展的“全才”。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要与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突出中职学生的职业特点,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社会需要无缝接轨。

1.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必须以指导学生科学发展为目的

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构建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让学生清晰、明确地了解自身各方面智能水平的高低,并有目的性地对自身的智能结构进行积极主动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评价中,使他们更乐于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综合素质评价不再是简单的阶段总结,而应该成为下一个智能发展的开始,真正起指导性作用,指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人都是拒绝被改变的,除非是他的主观意愿”,只有激发了学生主动发展自身智能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乐意接受改变。智能水平的科学发展,不仅仅是提高自己比较弱势的智能方面,还应该最大限度地刺激和发展自身优势的智能方面,使自己发展成为一位有一两项智能突出的学生。

2.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应注重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多以学期为阶段,学期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与其他同学的评价结果进行横向评价,学生会在这种横向评价中迷失自我,忽视自身的高水平智能项,而羡慕其他同学的高水平智能项。这样学生会过于关注自身的短板,而忽视自身的优点。

横向评价更大的作用应该是让学生明白自身智能构成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明白自己的独特性,然后经过反思和行动,让自身的各项智能构成更加科学和可持续发展。横向评价不是给学生定级别,而是要学生充分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势。

纵向评价的作用是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变化有多大,利用前一阶段的综合评价结果与现阶段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让学生对自己的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总结,明确通过一个阶段的生活、学习和实践,自己取得了哪些进步和改变,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从而制订出下一阶段各项智能发展的方向、目标和具体计划。

3.中职学生综合评价应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催化剂”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要在开放、平等、客观的环境条件下完成,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不仅仅能了解自己,也要深入了解别人心目中的自己。通过评价过程,肯定自身的优点,发现存在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及时介入评价过程,对学生的分析、评价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指导,会让学生的评价过程更加科学,以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开放式的评价方式,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胸襟,培养学生大度、谦虚的高贵品质,对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有极大帮助的。

4.中职学生综合评价的指标应更加全面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指标,而不仅仅体现为“德”,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使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心理状况。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必不可少的。教师需要将学生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也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体系,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中职学生是相同年龄段学生中最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在当今社会,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将会让学生在踏上社会的时候更容易受到伤害。将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有利于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初就具有一定的安全防范能力,能较好地保护自己,使自己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这包括正确的爱情观、防骗防盗能力、交通安全意识、防灾及防意外事故的能力等。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式,应在寻找和应用新的理论支持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变化的潮流,围绕国家方针、政策来制订,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及时的修正,以期取得更多、更好的效果,真正地让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成为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一个积极因素。教师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学生的内因和外因形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出更多的正能量。

作者简介:黄喜如(1975― ),女,广东广州人,高级讲师,法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如何进行综合素质评价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的实施已成必然。但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教育评价改革也成为必然。做为活生生的人,学生的表现是多元的,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丰采,以往那种简单地把学生区分为好学生、差学生的做法欠科学,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那么,具体每名学生素质状况怎样呢,除了学习成绩(实际还只是分数)以外,其他诸方面我们一直只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无法详细描述和确认。即便是下了一个结论,也既不系统也不科学,这就直接影响了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制约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落实。建构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种全面呈现学生状态的评价,是促进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纠正的评价。其实质是改革以分数为唯一价值尺度评价学生的弊端,强调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引导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为达到此目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评价内容的开放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势必导致教师简单地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闪现的创造火花以及实践能力的评价,导致了学生走上只追求高分的歧路。而新的《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除了重视学生对认知任务的完成,而且还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改变传统那种固定的、无情的评价,要正视学生差异与个性,因人、因事、因地制宜,进行灵活的、充满人情味的评价。

二、评价形式的多样性

在传统教学中,对学生评价是教师的“专利”,是教师“权威”的象征。学生学习情况的对与错、好与坏等均是教师决定,学生处于被动甚至被忽略的地位。《课标》要求我们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评价方式应多种多样,口试、笔试、作业等其他方面结合起来。因此,我们要把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结合起来,要赋予学生评价的权力,实现全员评价。首先,让学生自我评价,自己给自己写出主要优缺点交给老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同时为教师写评语提供第一手材料;接着,进行小组评议,同学之间相互找优点,由小组长形成简单的文字交给老师,目的是使学生发现别人的优点,并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然后,班主任向家长了解学生情况,以求评价公正、公平、合理;最后,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共同写出评语。评语写成后,组织学生读评语,谈感受。

三、评价语言的激励性

激励性评语是学生前进的动力,肯定优点是鼓励,指出方向是激励,批评缺点仍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有名学生,头脑聪明,善于思考,物理成绩很好,可是偏科,数学成绩较差,于是我给他写了这样的评语:“你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物理上的难题,总是首先被你攻克,令同学们羡慕;如果在数学上也加把劲儿,提高成绩,你会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在激烈的竞争中,定会立于不败。”这个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果然在数学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还有个学生头脑非常聪明,但作业拖拉,于是在评语中我这样激励他:“老师喜欢你在课堂上转动眼珠认真思考的模样,可是老师又担心你的懒惰会把你的聪明埋没掉。你觉得该怎么办呢?”他从评语中领悟到老师的批评与鼓励,逐渐改正了自己懒惰的毛病,成了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激励性评语,如一剂不苦口的良药,使学生在自省中矫正自己的行为;一则简短的评语,胜过多少空洞的说教,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架起了师生之间理解、沟通的桥梁。

四、评价标准的层次性

以往的教学评价是把优异成绩给予极少数的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是凤毛麟角,把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而我们所实施的评价是榱巳醚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我们指出,不要吝啬表扬,不要把表扬看成是给学生的多大的赏赐,而要真诚的送一份赞许。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评价要研究学生的差异,分层加以鼓励。这就如同摘一棵树上的桃子,有的伸手就够到,有的跳脚才能够到,有的需要踩矮凳子,有的则需要踩高凳子。教师分层鼓励就是在教给学生跳脚、搬矮凳子、换高凳子。坚持每个学生都有得分、获得红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我们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平行小组,再把每个小组的成员分为AA、BB、CC三个层次,同样的任务,A类同学完成加1分,B类同学完成加2分,C类同学完成加3分,以此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对特殊层次的学生,要制定特殊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五、评价过程的可操作性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小组长管理、记录组员表现情况,班长管理、记录组长表现情况,用小红花、小粘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记载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并且积累每组在一个星期内的得分,由班长在周末主持评议,根据分数优先选择本组在教室内的位置,每周一换。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完全是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主要是督促、指导作用。整个过程既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锻炼的过程。同时,也更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能力。

为了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一直广泛地学习,不停地进行着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多方面的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从单纯通过书面测试、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转变为运用不拘一格的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具体的数学课中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更需耐心与恒心,运用合理适当,必会事半功倍,让你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完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思考

【摘 要】本文从开展全面的高中学生发展状况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出发,阐述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并对其解决方法及策略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给高中管理层提供参考。

【关键词】完善 高中学生 综合素质 评价体系

随着我国高中阶段新课标的改革与发展,开展全面的高中学生发展状况综合素质的评价成为当下改革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目的,还可以让他们明确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学习和提高,也就是说完善和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可以消除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存在的片面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和家长的育人观念的转变,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要改进与完善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作为高中学校的管理阶层,除了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还要从思想理念入手,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从思想意识里重视评价,树立起评价也是为帮助学生成长的观念,并成立专门的评价工作小组配合工作的开展,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才能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才能真正地做到为高中教学服务。

一、评价体系建立与实施中需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评价结果的公正性。要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出发点是好的,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了解,也有利于因材施教,但评价的结果是否具有可信度,是否具有代表性呢?综合评价所要的结果一定是多元化、多方位的,比如说学生自己的评价、同学对他的评价、老师对他的评价以及家长对他的评价,只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把所有的评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总结出这个学生的优点与缺点,因此,评价的公平、公正、客观性就成为我们获取评价结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再加上评价本身并不是随便一个人说说就可以的,它需要评价主体具有一定的素质,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这些条件并不是所有的评价主体都能达到的,所以也就很难保证其评价结果的公正性,也很难让学生信服。

(二)评价材料的真实性。评价材料的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的结果,既然是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所要包含的内容必须要全面而周到,需要从思想素质、学习能力、修养道德、合作与交流、团队精神等多个方面进行材料的搜集与整理,而且在各个方面还需要有记录,如果不注意平时积累的话,这将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而且即使所有的材料都齐全了,也很难保证这些材料的真实性,因为材料搜集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干扰,可能导致评价材料失真。

(三)评价主体的规范性。这里所说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除了学校老师以外的家长、社区等,如果要想保证评价主体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要保证他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能对评价体系的意见进行交流与分享,然后再共同研究其解决办法,但在现实工作中,这种和谐的场景是很难实现的。一是因为每个评价主体都有自己的事业,不可能把所有的时间都花费在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上面;二是因为老师本身的任务是教书育人,并没有命令或发动社区工作人员的资格,这就造成评价信息研究的不现实性,没有完善的制度和规范体系,不能达到评价的目的。

(四)评价内容的可操作性。有些高中学校为了达到对学生了解的全面性、细致性和深入性,所制定的评价体系内容特别丰富,可以包括很多个要点和要素,还分多个方面进行探析,其出发点是好的,如果能达到其实效性,当然对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但这些内容的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内容形同虚设,没有可考核的标准,比如说对学生规划发展目标的评价、远大理想的评价等,虽然这些内容都是给学生思想一个良好的定位,但却会让评价主体无法进行合理的把握,更不具有现实考核的意义。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评价工作要有创造性。首先对于评价主体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只有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才能让评价工作得到有效的实施;其次要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特点进行相应的评价内容的设置,利用每个评价主体的优点,进行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的综合评价,以达到其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再者要加深对评价主体的了解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评价体系的公平性与公正性,也才能让评价体系真正地为学生服务。此外,对于评价的内容制订也要做到尽且可操作,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现象而设立一些不可考核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保证考核内容及方案规范化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合理化、可操作化,尤其是在家长作为评价主体的时候,因为各位家长的水平不一,除了要让家长进行必要的培训以外,还要从思想意识上对他们进行引导,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下转第6页)(上接第4页)交流与沟通,让家长可以清楚并明白地理解评价对象的各个要素,从思想意识上认可对高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价。

(二)评价手段要有时代性。对于评价手段与方法要进行创新与完善,不能总是以传统的手法来进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为当今是信息化社会,而且当今的高中生又是在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因此,可以运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来进行评价内容的记载,这样不仅有利于材料的查询,还能做到电子存档,方便、快捷、及时。比如说在班级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或手机、数码相机等形式进行记录与收集,让这些都成为评价高中生综合素质的素材,而且现在的青少年对于网络也是比较衷爱的,如果能以他们所喜欢的手段来进行评价的话,更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更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完善与深入。

(三)评价方式要有多样性。对高中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传统方式总是以座谈、报告等形式来进行,方式单调、枯燥,内容单一、乏味,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越来越开放,所以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式及内容也要向着开放化的形式迈进,比如说可以利用军训活动,对他们实践能力及艰苦奋斗的精神进行培养;利用一些高科技的竞技活动,对高中生创造能力进行锻炼;还可以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展现自我,提高素质,张扬个性。通过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及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热情,使他们在接受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方面的修炼,还能让他们的内心变得强大,从而让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评价过程要渗透到生活中。进行高中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并不是在搞形式,做表面文章,而是为了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高,所以评价的内容及形式不能只拘泥于课堂上、学校里,也就是说评价体系除了要加强学校管理、课堂管理以外,还要让这种评价体系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能让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评价体系下得到成长。因此,作为高中老师除了要从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教育,还要与学生加强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做到对学生学习、心理、成长轨迹的全面监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化的发展,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总而言之,在对高中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虽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但只要科学认识、合理管理,就一定能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开阔视野,更好地规划人生,从而有利于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浅谈小学教学中的综合素质评价

摘要:在素质教育新形势下,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内容,更是整个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因此建立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合理的评价,恰当的评语是建立评估体系与教学模式一致的前提。多角度评价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本文结合在学校具体情况,浅谈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做到真实、全面的评价。

关键词:综合素质 全面 多样 可操作

一、多学科,齐协作是素质评价的基础

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那么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一个指头弹钢琴”,而要“十个指头弹钢琴”。评价的内容要全面,代表着评价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是一个老师、一个学科能够评价得出结论的,而是一个长期发展积累的过程。很多科任老师由于所教班额多,对于自己所教的很多班的学生情况不像班主任了解得那么深刻,于是就请班主任“代劳”。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班主任就“越俎代庖”,仅凭自己学科和课堂上的印象、作业完成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单一也不科学,容易忽略学生其他的能力的发挥。无论美术、音乐、体育、英语还是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了解学生学情,共同来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评价。

二、在评价内容上,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和及时有效性

《新课标》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不能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一个学生的唯一依据,而应该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很多教师在写成绩册或者是操行评定时,往往是将学生的成绩分类作为填写评语的标准。这样是不可取的。评价的时效性为一学期,也显得过长,学生是在不断发展和成长的,因此,教师可以分月,甚至分两周为一个时间段,用小奖状的形式来评价学生,比如“劳动小能手”“学习智多星”“发言小能手”“小小书法家”“运动小健将”等,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能得到及时的评定,才能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及时发挥。及时的评价才是有效的评价。

三、在评价方式上,注重多元化,合理性

学生评价内容从一元走向多元,由原来的终结性评价变为终结性评价和过程发展性评价相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全面、真实评价学生的阶梯。口语评价、书面作业、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方法都能对评价的真实性、全面性起到优化作用。此外还有些方法能对我们的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每日的作业除了有“小五星”和“笑脸”外,还应该写上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评语。每次发下去的作业学生往往爱看自己是否得“笑脸”或者“小五星”,如果有几段评语会让评价更有针对性。比如,可以评价一下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举手发言、作业完成工整的程度等。在课堂教学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能够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在低段的教学中,学生是最喜欢竞争和得到及时的表扬的。课内小组评价对一个班级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和班风是很有益的。

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除了用一般的小五星作为奖励外,还可以画“小树成长”作为对小组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当然游戏评价不会让学生有太重的心理负担,参与性强,特别适合在小学低年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善意的评价,在评价中成长。当然这样的游戏化评价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创新,因材施教去摸索出适合自己学生的评价方法。

四、在评价方法上,要具有可操作性

在小W低段的综合素质评价中,对于评价的内容要全面,评价方式要多元,还要多学科各个学科联合起来,对学生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然而在注重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上,如果过分追求客观化,却无视评价本身的可操作性,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此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时一定要注意可操作性。例如在建立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时,针对每一个学生在网上建立档案,那里面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有任课老师的评定,还有班主任的评价。但是,所有的操作必须在网络上完成才能建立起完整的素质评价的纪录。然而大部分小学低段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操作还不是很熟悉,更别说在评价的网络系统中作出客观、专业的评定。这就形成了小学低段学生在互评上的盲点。如果过分追求客观化和形式化,对学生的评价会不准确。那么评价本身的真实性就值得思考了。

评价方法要具有可操作性,否则评价的目标和效果难以达成。因此对于网上评价的档案,低段的学生、涉农地区的学生不具备上网的条件,学校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涉农地区,或者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纸质评价,建立档案袋。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转变对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不断更新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我们的教育事业会发展得更好。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评价的方式都是在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但只有评价的意义是不变的。学校和老师要因地制宜地找出全面、多样和可操作的评价,促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走向一个新台阶。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目前,在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研究有许多,但还没有形成思路完整、目标严谨、措施系统、评价科学的体系。该文将立足于对高职学生教育现状存在的不匹配、不均力、不兼容现象的研究,着力分析学生成长规律与高职教育规律的统一、高素质与高技能的统一、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

关键词: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 素质培养

任何教育形成均有着特定的教育对象,教育规律必须与特定的教育对象成长规律相统一、相匹配。

1 高职教育的三个统一

1.1 成长规律与高职教育规律的统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迅猛发展。然而,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基本是由以前的中专学校升格或由成人专科学校转型而来,其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或照搬普通高校,或延用了中专学校的模式,尚未完全形成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符合高职学生成人、成长、成才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尤其是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没有建立起与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相匹配、与教育管理体制相衔接的,既突出重点、完善体系又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培养教育模式。该文的评价体系旨在克服高职学生教育模式与高职教育类型不匹配的现象,着力实现高职学生成长规律与高职学生教育规律的统一。

1.2 高素质与高技能的统一

当前,各高职院校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抓智育硬、抓德育软,抓业务队伍建设硬、抓政工队伍建设软,抓技能培养硬、抓素质培养软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从源头上制约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本文的评价体系旨在积极探索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规律,力图正确理解人才培养目标、充实素质教育内涵、拓展素质教育外延、畅通素质教育渠道、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整合素质教育资源、完善素质评价体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增强素质教育效果,着力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统一。

1.3 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更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任务。各高校均加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但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管理与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出现了重学习教育轻实践养成、重组织管理轻个体参与的现象。本文的评价体系旨在立足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状况的分析,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核心,力图破解当前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难题,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培养思路、重整培养资源、构建培养载体、搭建培养平台、畅通培养渠道,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统一,增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与实效性。

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评价体系

2.1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分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道德法纪素质培养两个模块,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活动和政治理论课教学及形势与政策讲座、学雷锋树新风活动、校规校纪教育、献爱心讲奉献志愿者活动、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等社会公德教育,党团校培训、推优和阶段培养、社团活动、劳动课教育等活动导向和辩论会、演讲、参观、社会调查、主题班会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人的目的。

2.2 基本人文素质培养

基本人文素质培养分语文能力、公共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艺术素养四个方面进行培养,通过文学、诗词、写作欣赏讲座、普通话培训考核、英语培训考核、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历史、哲学、宗教常识、绘画、音乐、书法欣赏等活动导向和演讲、知识竞赛、讨论会、辩论会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会学习、有文化的人的目的。

2.3 身心健康素质培养

身心健康素质培养分身体素质培养与心理素质培养两个模块,通过心理知识讲座、社团活动、心理调适活动、阳光体育活动等活动导向和体质测试、竞赛活动、心理测查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有健康体魄、有终身锻炼理念、有健全人格即有健康的人的目的。

2.4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分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与就业创业素质培养两个模块。通过开展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训练活动、培B敬业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创业意识培养活动、沟通能力、求职能力训练等活动导向和模拟应聘、创业体验训练、暑期就业实践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会合作、会沟通、有诚信、有责任的人的目的。

2.5 科技创新素质培养

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主要从创新性作业、撰写论文、参加学术讲座、技能竞赛、科技创意活动和竞赛等方面进行培养,通过科研活动、科技小发明活动、科研科技讲座、社团活动等活动导向和学术讲座、实践活动、荣誉成果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达到培养有能力的人的目的。

2.6 专业技能素质培养

专业技能素质培养主要由学院教学业务部门和教学辅助部门组织实施,通过基础教学、专业教学的活动导向和各类实训活动、“双证书”制度等实践育人途径的科学考评,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达到培养有技能、会生存、会发展的人的目的。

2.7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

基于Web应用技术多终端的综合素质培养管理系统,各模块根据考评内容可按月、学期、学年考核赋分,以方便快捷的系统功能实现了综合素质培养过程的考评管理。同时,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随时把握自身素质培养状况的动态信息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动态监督平台。学生在学年末可以全面了解自身的综合素质情况及各模块的素质评价和教主成绩,可根据自制素质的优劣势,有针对性地自我调适、自我强化,确定符合自身素质特点和社会、企业需求的就业创业目标。

3 创新程度和理论意义

3.1 拓展了人才培养目标概念的外延

根据社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与以满足和谐社会发展需求的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以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六个学会”目标,统一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中,内化于八个素质培养模块的概念外延中,外倾于活动导向和实践育人的载体和平台中,拓展了人才培养目标概念的外延。

3.2 模K培养、双线培养、分级递进、分层实施的体系设计

模块培养使学生明确素质分类以及在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明确的模块内涵与培养任务,使学生明确发展目标。各模块设置了教育者主导作用的活动导向与学生主体主动参与的实践育人双线,贯穿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实现了理、实一体,相互促进的目的。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培养任务科学分解,分学期、学年设计教育内容和相应培养载体,实现了学生身心发育与培养教育的一致性。学生素质千差万别,根据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原则,将所有培养目标细化为多个级差,充分照顾大多数、虑及极少数,让每个不同类差的学生经过努力均能实现目标,实现了分层激励、充分发展的目的。

4 结语

科学的考评机制既是对培养效果的检验,又是对培养行为的导向,考评体系设计既体现了全员、全面、全程,又通过学生选择培养类型、活动载体体现了学生自主选择、实现个性发展的愿望,坚持以学生为本,处处体现人文关怀。通过简便易行的评价系统,充分实现了培养理念、教育思路、实施载体、考核机制的统一,该文所确立的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衔接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广东省广州市第七中学)

摘 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校自主招生是中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重要补充,经过十余年的改革探索,试点高校自主招生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衔接上存在一些问题。在新形势下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衔接存在的问题,有助于破解高中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难题,为高校自主招生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高校自主招生;衔接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自2003年该项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产生了新的影响。那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之间究竟存在哪些内在的关联性?二者在新形势下有无不适应的地方?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此项调点是针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目标相互适应的课程观、人才观、发展观、考试观等多项内容进行的问卷设计,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相关问题的建议,为积极引导高中教育培养出大量高校自主招生所需要的人才提供参考。

一、样本介绍

本次调研对象分为两部分:一是对2016年的高三在校学生做了问卷与访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15份;二是对普通高中的学校领导、任科教师、职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40份。

二、分析维度与数据统计

问卷以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作为重点。

1.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

高中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编制、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直接影响高校自主招生面试和笔试的效果。详见表1、表2、表3、表4、表5。

从表1可知,约半数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与初高中所学内容的相关度适中,说明目前的中学所学内容给学生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打下了一定基础,但也有近四成受访学生认为试题内容与所学内容相关度不大,说明中学所学内容与自主招生试题存在脱节现象。

表2表明,超过四成的学生认为,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范围太广,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难度太大,这也许跟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目的有关,这一结果也显示了目前中学所学内容与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的内容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差异。

表3说明,一半的学生呈现出对高校自主招生试题不适应状况。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能完全适应高校自主招生试题。这表明,在同一群体中,学生对高校自主招生适应度差异很大。

从表4可知,对于学生对试题不适应的原因,学生大多认为有在校的学习过于重视高考考试科目、课程设置面太窄、缺少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这对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

表5说明,如何应对高校自主招生,学生认为,在中小学阶段的成长主要靠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这与实施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目的有一致性。同时,此表也说明课外的网络学习培训和学校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应对高校自主招生有较大帮助。

2.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

在自主招生的考查中,对学生考查的重点、知识和个人能力方面有什么特点?这凸显了相应的人才观。详见表6和表7。

从表6可知,学生集中选择“综合素质”“阅历”,说明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仅凭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去参加高校自主招生是远远不够的。

表7显示,从考查学生能力的维度上看,集中分布在逻辑分析能力、临场应变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口才与表达能力,说明高校自主招生非常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能力、阐释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开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也为高校自主招生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依据,体现了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发展的基本诉求。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间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表8、表9、表10给出了相关的信息。

表8说明,大多数学生和教育教学工作者认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高校自主招生有价值,但参考意义有限。说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从表9得知,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自主招生衔接不适应性的原因调查中,学生选择“考试内容不适应”“素质教育评价为考试服务”“高中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占高校自主招生比重和分值不大”相对较多,说明学生对中学教学科目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对综合素质教育的功能的完善寄予了厚望。教育教学工作者选择“高中综合素质教育评价占高校自主招生比重和分值不大”“评价标准不统一”相对较多,这更多地显示出教育教学工作者与学生群体所处立场的差异。

表10显示,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将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影响,学生的选择相对均匀,而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选择却集中在“加强对评价标准的统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制度”“加强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开展”,这反映出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诚信的监督机制和惩戒体系,各类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自主性较小,也缺少社会实践的实质内容。这一结果表达了人们希望通过高校自主招生,成为撬动高中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杠杆。

4.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

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反映了学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认同程度,从侧面反映了学生的考试观,见表11。

表11显示,很多学生没有做好是否参加自主招生的相应心理准备。毕竟,高校自主招生的要求,对大多数考生来讲无疑是一道很高的门槛。

三、结论

从“高校自主招生考题与高中课程的相关度”上看,招生试题与高中课程基本成正相关,但也呈现一定的脱节现象。这说明,高中阶段课程的设置,可以有更多的自主性选择,同时,高中学生在如何应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途径上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从“高校自主招生对学生的考查维度”来看,高校自主招生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阅历等方面的要求加大,ρ生的逻辑分析能力、临场应变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口才与表达能力要求提高,注重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对高中阶段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新方向。

从“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联度”来看,除了“学业水平”外,其他绝大部分内容都带有主观性和可人为操作性,很难有统一的客观标准,目前尚缺乏诚信有效的监督机制,这些都影响它在高校自主招生录取中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果高校自主招生要加强与“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的实质挂钩,加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自主招生的比重,那么,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应亟待完善和解决评价标准的统一和评价的诚信与监督机制。

从“高中生对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择度”来看,高校自主招生给学生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给高校多了一项选拔人才的条件,给高中多了一个推进素质教育的理由,由此证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具有可持续性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实施,是对传统考试制度的重要突破,是我国高中课改的核心内容。本文从实际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碰到的问题出发,结合课程改革及新高考方案的要求,对学校综合评价的内容、方法等进行探讨,提出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等建议,方便今后有效开展高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关键词】综合素质 评价 改革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2014 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中提到,“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念体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顺应时展的要求。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激励学生各方面的成长,而且在新一轮高考改革前进的路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会紧密联系高考,对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存在问题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 2004年开始,并在全国各地广泛而迅速地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它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挑战:

(一)评价标准不一致。由于每个省(区、市)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操作在基层学校监督不到位时,便出现了按照各自喜好来确定评价的标准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学校的学生的素质是千差万别的,个人的发展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如果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分别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那么评定的结果与实际情况肯定有很大的差异。如有些示范性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综合评价等级 A 率相同,对示范性高中的中等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二)区分度不高。除了表现特别差的学生,或者是异常优秀的学生,或者是在学科竞赛、创新发明、体育运动、艺术表演等方面出类拔萃的学生以外,大部分表现一般。而成绩中等及偏上的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级会大同小异。区分度不高的评价对高校在招生录取上没有实质性的帮助,有时还让高校无所适从。

(三)不保证评价的客观性。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从开始到最终确定评价等级之间,工作琐碎繁杂,有些内容如思想表现、公民素养不能量化;有些内容如社会实践活动等各项比例的计算及综合,没有电子技术的支持,班主任对全班同学的材料的收集、审核,并完成评语的书写、评价等级的确定,工作繁杂,班主任常常是独木难支。这非常容易引起教师对评价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开展工作时敷衍了事,故很多时候综合评价就会流于形式。此外,学生有可能同学相互之间的亲疏程度不同等原因,互评时随意性很大。因此,不管学生互评,还是老师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四)发展性评价的扭曲。现在的高校招生录取逐渐实行“考生总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评价方式,但是社会继续以高考上线率来判断和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小到每个学校之间,大到每个地区之间的高考竞争,都给综合素质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很多学校要求班主任在开展评价的时候小心谨慎,不轻易在评价报告中反映学生的不良的情况,各地区各校不规范不诚信的做法,会不停地破坏高考录取的公平性。所以如果指导、监督不到位,可能会使对学生的成长过程评价变成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就会转化为以高考为目标的评价争。

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几点思考

实施新高考方案的号角已经吹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影响新高考方案能否顺利实施,还会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最终效果。为此,我们开展研究并提出完善综合评价的建议:

(一)建立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在界定综合素质的内涵以及完善综合评价体系时,要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脱出来,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确定可以考核的标准,制定评价细则,构建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进行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考虑到这几点: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反映学生真实的成长过程,要渗透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老师的评价才不会主观臆断。其次,综合素质评价不只是学生毕业时一个简单的评价,要体现阶段性与发展性的结合。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所包含的评价指标都需要较强的观察性,要即时用心观察并记录学生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表现,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育锻炼时反映出来的能力、品质等,而不只是品德好、身体健康之类的简单的结论性的主观定论。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的结果,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形成。这样评价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都得以保证。再次,综合素质评价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功能,综合素质评价既要为高校选拔合适的人才提供有力的帮助,而且更应该考虑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只重视了选拔或是只考虑发展的功能,都会违背了提出综合素质评价的初衷。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完善上,要正确处理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

(二)建立专业化的评价管理机制。把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在社会上是个敏感的话题,(下转第12页)(上接第4页)会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因此,对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学校建立专业化、合理化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管理机制,确保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实施,并由具体部门监督和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学校要投入资金,建立综合评价电子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综合评价给班主任带来的工作量,又可以方便学校随时调阅查看学生的发展情况。

2.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要给基层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引起老师、学生、社区工作人员等评价者高度重视综合素质评价,树立起评价是为了学生成长及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的意识。并且通过培训促使评价者掌握相关的评价知识,熟悉各项评价内容的原则、过程和方法,多研究评价的方式。只有评价者真正参与进来,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3.综合素质评价主管部门制订严格的监督体系,将可能预计到的各种问题都列入制度的框架考虑,如审查、公示、举报、监督、申诉制度以及协调相关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实际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中,各个环节的工作要扎实到位。学生或家长对评价等级有异议的,学校的综合评定小组要进行复议并重新评定。上级的评价主管部门对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抽查、审核。只有完善了制度体系,综合素质评价执行起来才能够有力度,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才能得到保证。

(三)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有些地方把综合素质评价界定为非学术能力的评价,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应是一个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体系。若能将非学术性的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形成课程化的评价模式会更系统化。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学生的课程由基础型、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组成,而每类课程中的学科又划分为学习能力、学习表现和实践能力三部分”。可见,与学生的非学术性能力有关的很多内容已经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将综合素质评价渗透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中,明确了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领域。如“交流与合作能力”在英语、语文等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中都有相应要求。这样一来,明确各项素质对应的课程就确定了科任老师作为相关素质评价者的责任,解决等级评定过程中班主任负担过重的问题。最重要的是不仅可以促使学校更好地实施各类课程评价,而且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关注了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了高考制度的改革。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不断完善与改进,就能引起学生不断向深层次拓展自我,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综合素质评价论文:再探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

摘 要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分层评价的路径选择上,区域内可以选择纵向增量评价的途径,校内可以采取走班授课的形式,班级内可以采取合理分组的方式。分层评价要合理选择评价方式,要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评价结果的应用应该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多元评价、档案袋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都是具有借鉴价值的评价方法。

关 键 词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分层评价;多元评价

作者简介

贾伟,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部副主任,黄水镇小学校副校长

我国开展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来已久,综合素质评价是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内容。传统的学生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是相比之下较好的选择。笔者于2013年写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的取向》一文,经过几年的学习与研究,现在再一次对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意义、路径和方法作探讨。

一、分层评价的意义

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评价体系本身的分层。我们必须承认用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是不适宜的。因此,在国家层面,评价体系应该承认区域差异,鼓励“一标多本”,即“一个统一标准,多个评价样本”。二是评价目标的分层。现在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目标的达成度开展评价,即结果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

重视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分层评价体现了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内在要求。《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意见》提出要“基本建立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切实扭转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条件允许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先行先试,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同一地区或学校开展评价应遵循“育人为本”“促进发展”的基本原则,增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摒弃简单粗暴的评价方式方法,评价尽量要考虑到每一个层面、照顾到每一个学生,促进评价改革效用的最大化。其次,分层评价是对“因地制宜”基本原则的落实。《意见》指出中小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鼓励各地和学校结合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积极探索适宜的评价方式方法和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评价模式。最后,分层评价是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新一轮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意在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教育改革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评价改革也应如此。

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应该在教育发展的范畴内,综合考量区域、校内等多层面的评价途径,结合实际需求恰当选择评价方式,并且要考虑到评价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二、分层评价的路径

(一)区域内选择纵向增量评价

所谓“增量评价”,简单地说,就是对学校综合教育质量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的量的客观评价,是一种尊重学校固有差异、考量学生成长发展的有效评价途径。我们必须承认,在同一地区中,薄弱学校和重点学校的生源基础差异较大,如果只用统一的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传统的指标去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显然是不公平的。采用教学质量增量评价,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进行评价,有利于各类学校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提高。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该县从2013年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实行教育质量增量评价,综合考评各校学生在学业成就、兴趣特长、科技技能、综合实践等方面的综合成长。将全县范围内的学校按照地理区位、办学规模、生源基础等分为四个类别,即一类学校城镇重点学校,二类学校重点乡镇中心校、三类学校偏远乡镇学校、四类学校完全小学和部分村小,每个类别有15~25个学校不等。在学校分类别的基础上,依据前一年度的全县学生成绩排序,分为A(25%)、B(25%)、C(25%)、D(25%)四个层次,分别赋值为A-8,B-6,C-4,D-2,核定各校在校学生在四个层次中的比例,作为分层评价的基础数据。在全县教育质量监测终结评价中,同类别学校横向比较增量,个体学校纵向考量自我发展,再次考核各校学生在A、B、C、D层次中的占比,以此作为考评依据,就出现了许多三、四类别的学校增量第一的情况。这对调动偏远落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具有助推作用。

(二)校内采取走班评价

分层走班是指学生根据个体的学科知识基础和对学科的兴趣、潜质以及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走出传统学科班级,走进对应层次的授课班级上课的模式。分层走班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允许学生在合理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场所、授课教师、上课内容等,达到扬长补短或扬长避短的目的,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开展分层走班教学与评价工作,具体可以遵循以下三个步骤:第一,综合评价学生素质与潜力,合理划分层级,引导学生选择班级;第二,按照学生层次的不同,分层设置班级,安排教师;第三,关注学生发展过程,进行阶段性调整,确保学生选择的合理性与自由度。对学生个体的综合评价也可以采取增量评价的方式方法,从个体发展纵向和集体发展横向综合比较,既要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位置,更要看重学生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和成长。

(三)班级内采取小组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合理回避班级授课制弊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学习小组是班级内对学生开展分层评价的基础单元组。一般来讲,在实践中,可以将班级内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性格爱好、性别年龄、兴趣特长等综合因素,分成 A、B、C、D四个层次,其中A层学生综合素质较高,B层次之,下面依次是 C、D 层。在合理分好学生层次后,组建学习小组,依据班级内人数的多少,确定每组为4~8人,A、B、C、D层学生各有一或二人。教要利用不同层次的练习,以及不同层次的提问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也就是要求A层学生能够自创语言学习情境,运用知识;B层能够在A层的帮助下,完成知识的理解与运用;C层学生则是在A、B层学生的帮助下或独立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而D层学生要在同组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学习基础的知识。此时教师的作用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与积极评价,也可以采取延迟性评价的策略,为后进学生留足思考的空间,从而达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分层评价的主要方式

(一)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的理论基础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首先提出。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一个人聪明与否不只体现在学业,还有其他八种智能可以评定一个人的成就。加德纳强调,人类的多种智能在相当程度上是彼此独立存在的。智能的这种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人有某一方面很高的智能,但并不一定具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能。智能是一种人性整合的生活操作模式,是解决问题或创造的能力,而非只侧重IQ。智能并不是与生俱来,每个人都有能力改进且扩展自己的智能。

多元评价是综合素质分层评价的有效方式,能够彰显评价的激励性功能。在实践操作中,教育者或评价者应该围绕学生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设定评价标准。

(二)档案袋评价

在最近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程中,档案袋评价受到了高度重视,值得借鉴。国内学者赵德成等归纳出了档案袋评价具有以下一些性质特点:一是档案袋的基本成份是学生的作品,且作品的收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二是档案袋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三是档案袋评价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凸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四是档案袋评价提供给学生自我展示与自我反思的机会;五是教师可以对档案袋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通过档案袋评价可以使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的设计,最终学会选择、学会反思。在成长记录和作品展示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评价标准来判断自己所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使学生有自我展示和自我评价的机会。档案袋也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发展与个性特长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心智潜能准确地了解,对学生成长目标恰当地预期,将“因材施评”与“因长导学”融合在一起,提高评价的效度,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选择权赋予评价

业界对选择权赋予评价的研究与论述较少,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界定。研究者认为,所谓选择权赋予评价,即是评价者在设定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目标等核心内涵的过程中,充分吸收被评价者的意见,将选择制定评价指标的权利,有选择性地、有限度地交给被评价者的评价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被评价者拥有选择哪些内容放进评价、哪些不放进评价的权利。选择权赋予评价方式其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基础和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在既定目标的引导下持续产生发展欲望。

四、分层评价应关注的细节

(一)合理引入评价资源,发挥第三方教育评价的作用,积极应对新问题

第三方教育评价是近年来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管办评分离的重要产物,是对教育事实的测量,是为形成新的教育需求提供依据以及教育改进的重要杠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主动引入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建立评价新机制。当然,由于第三方教育评价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完善还有一定的过程,还会存在一些明显缺陷,有时社会上的人不仅不相信,还会抵制、蔑视,甚至揪住一些问题不放。这就要求在开展教育评价时应该给予第三方评价机构充分的余地,充分发挥其先进技术、监测工具、人力资源等优势,为区域教育评价更好服务。

(二)恰当选择评价方式,考虑评价者的操控力和被评价者的接受力

必须要承认,并不是所有的评价方式都无条件地适合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分层评价所倡导的多种评价方式只是为开展分层评价提供了多种可供参考的选择,在实践中并不能够照搬照抄。分层评价的出发点是尊重个体和个性,学校作为一个基层教育部门,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个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细胞。学校拥有的教师资源和学生生源,直接决定了它是否能够掌控或承担较为复杂的评价工作。客观地讲,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还大量存在乡村完小和村小教学点,“一人一校”“一人一点”的现象仍旧存在,基本维持着最简单的教学状态,很少涉及评价的问题。要实行合理有效的评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要确定到合理层面,避免过于粗放或者过于束缚

对于有条件开展分层评价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或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等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学校层面,学校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班级层面,班级开展的评价应该止步于单元组层,除非必要,惩罚性的结果一般不涉及具体的学生个体。这样就会有效避免被评价者产生心理负担,造成逆反心理的出现。评价结果的显示或者应用过于粗放,不能够起到评价的激励、督促作用;过于束缚,又会造成被评价者的无所适从和评价工作的繁琐。

毋容置疑,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分层评价至关重要。许多教育研究者提出,在具体操作实践中合理运用“协商式评价”“多元评价”和“选择权赋予评价”等具体方法达成分层评价的效用,可有效把握评价全局。真正的教育是每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对传统评价方式的改变与对新评价方式的探索实践方兴未艾。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分层评价需要区域、学校和教师有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储备,它需要组织性和系统性的评价策略。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应特别关注分层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发挥评价本身的应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