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

时间:2022-05-04 10:13:11

摘要:社区建设也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社区建设,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对于推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社区管理 服务 社区管理论文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我区是省里确定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试点县市之一。我区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是:市区有20000多名离、退休人员,其中市本级约占85%,区级占7.5%,外籍居住我区离退休人员占7.5%,现在这些人员都分布在各个社区里,就试点社区所辖就有2006名离退休人员。为推动市区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职能向社区延伸,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区根据省、市关于开展城镇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试点的要求,从2002年5月初开始调查研究,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建立了首家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管理服务站)。为我市离、退休人员“社保关系社会化,人员管理进社区”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路子。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我们在筹建过程中,省、市、区领导对社区管理服务试点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区长亲自过问此事,先后两次陪同省市领导视察,及时协调解决筹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街道办事处积极配合,促进了工作的顺利到位。

2、调查摸底、制订方案。一是摸清底子。借鉴、吸收了杭州、宁波等地社区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经验,有计划、有步骤的做好了准备工作:首先自我开发、编制了离、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和社保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其次抽调业务骨干深入试点场地社区和部分离、退休人员家中,在上街街道的配合下,对400名离、退休人员的整体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查,摸清了该社区离、退休人员的社保关系、基本现状和兴趣专长,对困难抚救对象进行了重点登记,并全部输入了电脑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网络化、数据化管理和研究。二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了《离、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筹建方案》。三是合理选址,根据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特点,从有利于社区服务管理的现实和有利条件出发,选定了132平方米的临街店面房为中心地址。四是针对该社区95名退休老党员成立了党组织管理机制,建立了社区退休人员党支部,形成基层组织网络,制定了党的组织生活、学习制度,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项目,充分发挥了离、退休党员在社区建设中的模范作用。

3、筹措经费,配备设施。根据中心社区设施、服务项目的需要,我局筹措了12.5万元的经费及办公用品,对中心场地进行了适当装修,配备了电视电脑、空调设备,订购了报刊杂志、图书、办公用品,设置了视听阅览室、活动室、电脑资料室、健身房等项目多、实用性强、功能齐备、新、雅、简、洁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极大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本社区离、退休人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4、规范管理,扩大宣传。为400名离、退休人员制作发放了附有本人照片的、可享受中心免费服务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卡”,开发、建立了离、退休人员社保关系和基本情况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老年人才库、党员组织关系资料库,制定了《离、退休人员管理中心服务规则》等一整套规章制度,使管理服务中心正常有序地运转起来。同时,在市、区电视台、报纸、广播电台进行了宣传报道,扩大社区服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离、退休人员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

5、集中管理,效果明显。我们刚开始,虽然经历了一些困难,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效果是明显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人有了自己的“家”。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破产,其退休老人们也随之推向社会,几十年的企业人失去了单位(家)、失去了党组织,有话无处说、有难无人帮,党员组织生活无处过,之前退休人员有一种失望和耽心,有一种失落感。实行了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党和政府把这些离退休老人送进社区,使他们在政治生活、物质文化生活、精神文明生活有了保障。从原来的管理松散、没人管理到事事有人管,如养老金发放、医疗就诊、困难救助、家政服务等,该社区400名离退休人员全部进中心(站),从面有了一份归属感,一份为社会所承认的成就感、充实感,退休老人们都把服务管理站当成自己的家,夸党和政府办了一件大好事。

二是老有所乐有了依托。中心(站)设立了活动室、健身室、书画室、图书室、电视室、电脑室等,服务站每天座无虚席,老人们感到方便、安全又有伴,从中得到了乐趣,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三是老有所学有了“学校”。中心(站)建在家门口,环境优雅,居民集聚,旁边又有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是市、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阅览室内报刊、杂志、书、画供退休老人读书学习,并请有关人员讲卫生健康课、社会保险知识课、市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时事政治课,举办了一些适应老人的学习、谈心活动、练写书画等,退休人员从中获取信息、获得了精神食粮,从开业2个月来,集中讲课10次,参加学习860人次,为推动城市文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是老有所为有了用武之地。中心(站)建立了离退休人员健康档案、流动、生存状况及社保关系数据库,建立了老年人才库,使闲不住的退休人员可以凭丰富的经验和一技之长为社会发挥余热,已向社会提供推荐老年人才21名,使之为社会发展再作贡献。

五是党员活动有了规范。中心(站)建立了退休人员党支部,有党员95名,分设了5个党小组,支部书记、委员全部由热心于党的事业退休党员干部担任,实现了退休人员自我管理组织机制。支部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制度,每周分别开展组织生活学习活动,开辟了社区服务党组织学习园地,从而保证了辖区内退休党员同志有组织活动场地、有学习内容,使离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站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窗口、阵地,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巩固保障。

二、存在问题

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具体要求,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现代城市品位和档次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千家万户离、退休老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进步。因此,依托政府、依托街道社区,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工会等各部门紧密配合,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努力开辟符合当地实情的社区服务管理服务新路子是社保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市区街道社区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试点过程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

1、经费难以保障。社会化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离、退休人员的人事档案、组织关系的接收和管理、党组织的建立健全和组织活动的开展、老人们文娱健身活动的开展、健康和生活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掌握、对孤老、病号、特困人员的走访慰问、生活照料服务、社区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指导和就业前培训等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需要充足地资金投入,而目前由于经费困难,全区5个街道20多个社区点众多离、退休老人所期盼的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因财力所限难以一步到位。

2、管理力量薄弱。随着社区管理服务中心职能的进一步发挥,越来越多的离、退休人员将会从本企、事业单位走入街道社区,从由企、事业保障改为由社会来保障。要承担起诸如:建立退休人员基本情况,社会保险关系数据库,认定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资格,提供医改后对退休人员的相关服务以及特困户的低保衔接,进行社保知识、就业知识培训等等一系列职责,就必须配备一支有文化、有素质、有专业经验的专职社区管理人员队伍来进行管理,以确保社区服务管理工作的持久、稳步、健康发展。从目前社区管理服务站情况来看,暂定3人,要保持社区服务中心的全天开放和社区日常服务管理,并向深层发展,应需配备3—5名工作人员。

三、对策与建议

1、建立完善服务管理网。离、退休人员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应以街道和社区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社区是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载体,是市区离、退休人中实现社会化管理的继续和延伸,因此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应定位和立足于街道和社区,社保部门唱主角只是开始阶段的一种过渡形式。由政府拍板、劳动保障部门和社保机构指导配合,责成街道经办建立退管服务网络,履行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职能,从而形成“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服务”的社区服务管理网络,做到机构、人员、经费、设施、制度、服务工作“六到位”。

2、拓宽经费筹措渠道。一是由市、区政府财政预算,核拨一次性开办经费和每年相应固定的办公活动经费;二是离、退休人员所在企、事业单位(或从企业改制资金中)按移交的退休人员数一次性缴纳部分费用缴费标准根据区位情况可考虑50—70元/人/年;三是社区服务组织面向社会开展一些有偿服务性活动,弥补经费的不足;四是对社区所在单位、个人进行筹集,或发动社会进行捐助;五是扩大社区服务项目后,对离、退休人员考虑收取适当的折旧费、茶水费等劳动报酬以用于社区各服务项目;六是从每年征缴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按2-5‰的比例提取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管理经费,作为弥补离、退休人员社区服务管理办公经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3、强化人员管理。一是根据社区工作需要,每个社区服务站核定3—5名有编制、有固定经费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纵向管理。要求是: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组织和协调能力,熟悉相关业务知识和政策,懂计算机操作,热爱社区工作,政治素质好,能够单独胜任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日常事务特别是具有劳动社会保障知识的管理、培训才能,使社区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中心的各项功能落到实处;二是在离、退休人员内部或本社区选拔、组织一支有相关工作经验、能力、威信和奉献精神的老党员、离、退休老干部进行横向的自我管理,并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补助,如选出有娱乐专长的老人举办各种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文娱活动、党组织活动等等,不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使我市4万多名离、退休人员融入社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安享晚年。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高校《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研究

摘 要: 高校教学和设施资源丰富,在服务社区安全建设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进行《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服务社区安全进行研究。主要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使其最大限度的服务社区安全建设。

关键词:消防管理学 服务社区安全 课程内容 教学方法

一、《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意义

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的任务,如何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上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突出高等人才的实用性,突出高等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是高等院校老师一直在研究的问题。同国外成熟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社区的功能还有很大的差距[1]。因此,高职院校的老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进行知识能力和知识结构的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服务社区安全的能力[2]。社区安全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消防安全,“消防安全,人人有责”是消防工作的方针,消防安全是跟每个社区群众息息相关的部分,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工作是预防和减少火灾的有效措施,是保障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部分[3]。

由于社区群众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职业层次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消防管理一直是保障社区消防安全的重要措施。高校的《消防管理学》课程一般是从消防设备和消防相关规范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课程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方式也偏向于理论化教学,不能很好的体现授课对象的实践能力和课程的服务社区功能。因此,本文在进行《消防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对《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求合理的展开该课程,使其最大限度的服务社区安全。

二、《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措施

一般院校消防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燃烧的原理、火灾的特点、灭火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灭火剂的原理和灭火范围、常见的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防法规、火灾调查等内容,理论性非常强,有些院校由于实训材料等原因,教学方法全是课堂讲授,不能体现消防管理的实践性,在服务社区消防安全中的实际应用性不高。

针对以上方面,《消防管理学》课程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做了改进。

1.课程内容方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侧重于火场中人员逃生和疏散、灭火器扑救火灾的范围和操作方法、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主要构件和动作原理、防排烟系统的主要构件、消防安全检查、危化品管理的内容,重点在于消防器材、消防设施的操作、维护和管理,以及日常消防巡查和消防检查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消防设施设备、消防检查的内容,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实际社区安全检查、社区初期火灾扑救、社区宣传教育中。能够及时发现并消除社区中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能够对社区的消防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保障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能够及时发现初期火灾并正确报告火警,能够正确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社区常备消防设备扑救初期火灾,能够有效组织消防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群众的消防意识和防火警惕性,达到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区安全的目的。

2.教学方法方面,为了增强教学效果,丰富课堂形式,除了传统的讲授法之外,还采用案例法、模拟训练法、实训法、实验法、兴趣小组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2.1案例法,比如,利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讲解以硝化棉为例的易自燃物质的火灾特点以及扑救此类火灾宜采用的灭火物质,并说明此类危化品储存、运输时的注意事项;利用蓝极速网吧案件讲解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规范,并说明放火罪具有主观故意、直接实施放火行为、危害公共安全等特点,此外,案件中有一防火人由于未满14周岁未受到刑事处罚,这是由于放火罪对年龄的界定条件是年满14周岁的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行为人。案例法可以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模拟训练法,比如,在消防宣传教育中,宣传对象不同时,宣传教育的方式和内容肯定会有所不同,据此,把学生分为四组,一组进行宣传教育,其他三组扮演宣传对象,通过模拟真实的宣传教育场景,分别模拟对象为小学生、大学生、老社区居民、企业员工四种情况下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效果良好。另外,通过释放烟雾弹和打响火警铃声,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组织学生在火场中快速疏散逃生,使学生熟悉火场环境,克服人在火场经常出现的从众心理、归巢心理、向明心理、恐慌心理等影响疏散逃生的心理活动,理智的进行疏散逃生。模拟训练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增强了学生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2.3实训法,带领学生进入郭溪街道,对社区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并提出改进措施,包括二氧化碳灭火器压力不足应该重新重装、消火栓水压不够应该维修、感烟探头不灵敏为误报禁止在附近抽烟或使用明火、楼道内乱拉电线违反相关规定有引发电气火灾的危险应该立即拆除等内容,这些整改措施大多被社区采纳。实训法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沟通能力。

2.4实验法,组织学生使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和手提式二氧化碳灭火器对铁桶内燃烧的汽油进行火灾扑救,并要求学生在使用灭火器之前检查灭火器的铭牌和压力,确保灭火器处于可有效工作范围,加强了学生对灭火器检查内容的掌握,锻炼了学生操作灭火器的能力。

2.5视频演示法,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演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的动作原理,讲解其中主要的构件及其作用,带领学生到实训室观摩实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防排烟系统,要求学生画出其动作顺序图,并注明主要构件的作用和动作机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6兴趣小组,组织学生形成一个兴趣小组,在节假日之前进入郭溪街道的社区,采用海报、灭火器演示、防火小贴士等多种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消防宣传教育,在11月9日全国消防日,组织开展消防展览,包括常见消防标识展示、危化品标识展示、灭火器使用展示、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展示等内容,参观群众还可以参与到灭火器的使用、消防知识问答等活动。

三、《消防管理学》课程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困难和展望

在教学过程中,整体效果较好,学生的课堂活跃性和配合度都较高,知识掌握程度也很理想;跟家长沟通,学生在校学的知识能够有效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部分学生被安排到社区消防站实习,社区群众也反映,这些学生表现很好,尤其在社区消防安全宣传、社区消防安全检查和社区消防管理中表F出良好的专业素质。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社区中务工人员较多,对于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的配合度不高,消防安全检查工作开展困难,这也是消防管理工作中一直存在的困难,这需要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力度,提高群众的消防意识,使群众关心消防、了解消防,经常开张社区消防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消防违章及火灾隐患;第二,很多老旧小区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不完善,甚至没有,这需要提高社区群众和社区管理者的火灾警惕性,并增强灭火器、消火栓等其他消防实施的配置,增加消防巡查和消防检查的力度,加强义务消防队的组织活动。

《消防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服务社区安全建设中已取得初步成效,尽管存在不足和困难,但是高校资源丰富,具有大量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在服务社区安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以后会开发更多服务社区安全建设的课程。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 要:社区服务中心是社会活跃的文体服务中心,中心日常事务如活动通知、场馆信息、出入人员信息管理、活动安排、物资管理等如果仅依靠传统的纸质记录方式,服务人员的工作量琐碎且繁重,不仅费时费力,也难免会出现遗漏或错误,极大影响工作效率,对于服务中心的运营带来很多不便之处,势必影响服务质量。该文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是采用现代化网络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实现对信息与事务的电子化管理,不仅方便服务人员对参与活动的人员管理、活动室管理以及活动资源管理,更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关键词:社区服务 管理系统 智慧社区

城市社区建设被认为是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城市化、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由此,社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意见》中对城市社区的定义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推进社区建设,在经过了十多年的稳步推进后已取得可喜的成就。当前的社区建设已从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强化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现阶段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应是智能化、数字化。我国各大城市都在逐步推进数字社区、智慧社区的建设。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物联网的技术,依靠数字化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该文提出的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旨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活动中心信息化管理为核心,整合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及相关资源,建立有效服务于市民百姓、服务于基层的文化阵地。系统通过对进入社区活动室居民的身份核实与验证、对活动室情况的实时视频监控、出入社区中心信息记录以及布设应急报警装置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的活动环境;通过虚拟活动卡的开卡过程,实现与社区居民所持有的相关卡片进行关联,实现社区居民的一卡通制;通过对社区活动资源、服务人员、活动室、物资设备的统一管理,以及可随时接入后续建设的社区服务系统,最终实现对社区资源的统一调度与管理;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户外活动信息采集,实现对室内室外活动的一体化管理;通过建设活动积分制,建立居民健康生活档案,通过设置积分兑换的方式,鼓励、提倡居民多运动多健康。

1 系统设计

1.1 架构设计

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作为社区服务、业务处理与居民互动平台,在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节约行政成本上起到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系统以整合和共享资源、为民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为核心,实现“资源随需而动,服务随处可在”,实现服务与管理无缝结合。系统主要包括五大管理子系统,根据系统功能以及服务要求,采用B/S与C/S混合的技术架构,采用面向对象SOA架构体系,将平台划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应用层、服务层和用户层。

1.1.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置层主要提供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安全设备、手持终端或手机配移动读卡器等硬件基础;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系统、备份软件、中间件等系统开发和运行的软件基础,为系统的应用提供支撑服务。

1.1.2 数据层

数据层集中存储了系统所有数据资源,是系统的数据存储中心,主要包括居民基础信息库、活动卡管理数据库、活动资源管理数据库、户外活动管理数据库以及积分管理数据库等。

1.1.3 应用层

应用层提供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的全部功能。主要包括五大业务子系统,分别为:社区活动安全管理子系统、社区活动卡管理子系统、社区活动资源管理子系统、社区活动积分管理子系统、户外活动终端子系统。

1.1.4 服务层

服务层主要提供两种面向用户的客户端访问方式,分别为PC端和移动终端(Android)。

1.1.5 用户层

用户层直接面对用户,系统主要服务于三类用户: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户外活动工作人员、系统管理员,根据每位用户的访问权限为用户开启相应管理系统和功能模块的使用权限,提供可视化的界面。

1.2 数据库设计

系统采用SQL SERVER 2008数库,数据库结构设计如下:

(1)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用于存放社区居民的基础信息,如姓名、年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联系方式、活动卡状态等。

(2)活动卡管理数据库:用于存放活动卡状态信息以及使用情况信息,如姓名、活动卡状态、是否关联卡、关联卡类型、关联卡卡号、活动卡使用记录等等。

(3)活动资源管理数据库:用于存放活动室基本信息、活动资源基本信息、工作人员基本信息、物资器械基本信息以及活动室/活动资源/活动器械使用状态及使用人信息等。

(4)户外活动管理数据库:用于存放户外活动数据信息,通过手持终端或手机配移动读卡器读取刷卡的用户信息,以及存储采集上传的图片、文字、视频及声音等现场活动信息。

(5)积分管理数据库:用于存放积分管理方案、居民积分以及积分操作记录等信息。

2 系统建设

2.1 社区活动室安全管理子系统

社区活动室是一个开放的空间,需要确保一个安全的环境,验证进入活动室的社区居民身份,实现活动室现场视频的监控,使用门禁系统和应急报警系统加强平时人员进出管理和紧急情况下的及时报警,提供一个安全的社区居民活动环境。

2.2 社区活动卡管理子系统

社区活动卡是一种虚拟卡,用户可以通过身份证验证,创建虚拟活动卡;也可通过与居民名下的任意一卡社区服务卡片进行绑定,进行社区活动。系统主要提供基本的开卡、销卡、关联绑定卡以及对卡使用情况的查询管理等功能。

2.3 社区活动资源管理子系统

社区活动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对社区活动资源的统一管理。管理人员通过系统即可实现对社区的管理、对社区活动室工作人员的管理以及对各个活动室活动项目和相关器材的管理等。主要功能包括社区活动室管理、社区工作人员管理、活动资源管理、物资管理以及活动室使用情况管理等。

2.4 户外活动终端子系统

居民在参与户外活动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户外移动终端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活动数据的采集、上传与管理,实现居民刷卡参与活动,记录活动现场情况和活动数据的同步等功能。

2.5 社区活动积分管理子系统

积分管理模块通过为居民建立健康生活档案,对居民参加活动情况的管理,通过该系统提倡多运动多健康,对居民参加社区活动起到鼓励作用。主要提供积分方案管理、居民积分管理、积分兑换管理以及居民活动分析等功能。

3 结语

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社区建设也是一项新的工作,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社区建设,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对于推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建设的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公共文化事业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科学、高效管理,以及提高公共设施服务产能、提升管理能级、推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探索和示范意义。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研

摘要: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出的人才专业性较强,主要服务于社区管理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该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实验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专业设置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验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之后探讨了实验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社区管理与服务 实验教学 改革

作为一个新兴专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主要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出能够熟练掌握社区管理技能和服务技能的专业管理人才,所以社区管理服务专业的发展应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各高校该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对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社会上社区专业管理人才出现较大缺口,为了满足社会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社区人才的培养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许多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为社会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强的综合性社区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社区管理专业教学规模段断扩大,每年输出大量的毕业生,但是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还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社会需要的是既具有设备区管理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掌握社区管理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显然,目前我国的社区管理专业在实验教学环节,对人才的培养是有欠缺的,所以这就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说它是构成社会的重要基础,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培养社区管理的专业人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的社区管理教育起步较晚,现阶段我国社区领域教育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教育中存在盲目性和功利性,脱离了社会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目前我国社区管理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专业名称没有统一的规范,不同的院校有不同的名称,如社区与物业管理、社区管理、社区工作与管理等,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不能很好地体现社区服务的内涵和作用,专业主要倾向于管理类,而忽略了服务这一重要内涵。第二,在课程的设置上,各个院校的n程设置比较混乱,没有针对性,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强,而且专业课与选修课的设置也存在问题,课程的归属分类做得不犯规。第三,在专业实习方面,没有健全的实习基地供学生实践操作,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而且缺乏与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和互动。第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教学环节与社会实际相脱节,与社会实际就业的教育理念不符。

三、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一)课程体系改革

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课程进行统一的规划分析,结合专业特色、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就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设计,并不断完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公共必修基础课的基础上,对与不同的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有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挥。从职业分析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培养学生的社区服务能力、沟通能力、管理协调能力、组织群众能力等。

(二)合理设置专业培养目标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要体现出服务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就业方向,力求人才教育与社会所需人才相契合。此外,在教学中还要重视起应用技术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使学生具备今后走向岗位所需要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学生日常技能的训练。

(三)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改革中,要重点关注实验教学的改革,结合专业发展需要,建立实习基地,并建立和完善科学化、系统化的实习教学方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搭建良好的平台。还可以通过实行校内外实训实习相结合的方法,去岗位实际训练,通过实践来消化理论知识,使他们的岗位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校方与物业公司和家政公司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实习机会,拓宽学生的实习面。此外,要实行产教相结合的模式,建立一批高素质水平的教师人才队伍,加强对教师人才的引进和现有教师的培训,以满足新形势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邀请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去学校为学生授课,让学生充分了解今后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较有针对性,有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社区管理与服务是一个年轻且重要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较高要求,目前社区实验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实验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高校应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坚持办学宗旨,依据专业定位来指导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实验教学改革中,从专业设置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入手,坚持职业能力与素质相结合,遵循教学服务于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和目标,使实验教学顺应社会发展,以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的要求。

(作者单位: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公共服务化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研究

【摘 要】本文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对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提供公共服战行研究探讨,从居委会的视角对我国目前社区管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同时对社会组织发展状况及面临的问题做了解析,最后从创新机制、培育引导、加强领导几个方面提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区管理;公共服务

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只有社区的稳定才有社会的稳定。中国目前处在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频发期,并呈现多元化趋势, 拆迁安置、生态环境、养老服务等问题交织凸现,如果依靠政府体制内的资源来应对处理越来越多样化的群众诉求,就显得力不从心了。这种情况下,我们党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引入社会组织的力量参与调处基层社会矛盾中与公共服务相关的部分,成为一种可期的选择。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实践的事情。

一、目前我国社区居委会管理的现状

(一)社区居委会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

近年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居委会对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居委会的作用还是以办理政府方面的行政事务为主、以办理社区内部的事务为辅,习惯于按照上级布置的任务开展工作,自主性没有得到体现。我国大多数居委会的运行过程,包括工作人员的聘用、使用、考核等都体现了行政化的安排。我国法律规定了社区居委会是一个“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自治机构,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居委会依旧是按照行政意志在进行有限的活动。

(二)社区居委会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量的“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农民工和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增加了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强度。许多政府部门为了准确掌握基层具体情况,将各项基础性工作扩展到社区,这是固本强基的好做法,但在无形中造成了开会多、迎接视察多、跑腿多的局面,居委会的工作人员疲于应对各级领导的视察和报送数据,却忽视了社区居民对于居委会工作的认同感。

(三)居委会已不能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随着社会管理体制的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呈现出分化和多元化趋势,各种服务,迫切要求由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来承接,社区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越来越凸现出来。而对于政府来说,提供的公共服务往往只是对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对于民众多样化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较低

由于大部分居委会财政不在预算内,收入主要来源于街道办事处拨的少量办公经费,导致居委会财政捉襟见肘。并由此造成了工作人员待遇低,办公条件差等情况。居委会在这种状况下很难吸收优秀人才从事社区工作。

二、公共服务化社会组织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社会的转型要求公共服务保障居民的多样化的生活需求。而通过改革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将公共服务进行社会化,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这将使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社会组织参与进当前的社会治理当中。

(一)公共服务化社会组织的概述

我国把社会组织划分成三个类别,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本文所说的公共服务化社会组织,是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一类。它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主性等六个显著的特点。在中央政策推动下,我国近年社会组织数量逐年增加,从1988年的4 446个,增长到2000年的15.3万个,到2014年达到60万个,增长了100多倍,年均增长21%。2000年后基数较大,但年均增长仍达到12%,总体上呈平稳增长态势。

(二)公共服务化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社会组织的认识存在差距。一是部分政府部门仍习惯于计划经济时代大包大揽的做法,对新形势下社会组织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事务仍然存在不放手的现象。二是社会组织普遍对如何发挥自身作用缺乏正确认识,一味地希望政府给予均等扶持,而忽略了自身建设和资质的进一步提升,在承接公共管理事务上的能力比较有限。

2.目前社会组织自身力量薄弱。从社会组织来看,普遍存在问题是: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缺乏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没有形成规范的内部结构。从收入方面来看,主要包括社会捐赠、政府或个人资助和服务性收入。这些资金来源都很微薄,经费的缺乏导致社会组织工作开展不起来,社会组织没有作为又直接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低,没有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也是高层次人才缺乏的一个原因。

3.目前社会组织公信力不强。不少社会组织还没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有些社会组织在项目运作上信息不透明,由于人员的素质不高,在款项的使用上存在问题。有的变成一种利益载体为少数人牟利,从而背离了发展社会组织的初衷。造成社会组织公信力受损,严重影响了其健康成长。

4.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由社会组织登记部门和所在行业的管理部门进行双重管理,双重负责机制导致许多社会需要的组织因找不到行业主管部门而无法登记,影响了社会组织的设立和作用发挥;还导致中国的社会组织具有官民双重身份,政社不分,社会组织行政色彩严重。在监管上也存在力量薄弱的问题。

三、推进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的建议

(一)创新管理社会组织的体制机制

1.构建政社分离的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上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各自都有优势和不足。社会组织没法采取合法而又强有力的手段进行公共管理和保障公民的公共安全;政府又不能像社会组织那样对社区居民提供受欢迎的多元服务。因此,社区管理要达到整合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的目的,政府和社会组织只有职责明确,合理分工,将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市场组织共同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发挥比较优势,才能实现政社互动、良性发展。

2.构建公共服务的政社合作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M织购买服务,政府投入资金购买社区民间组织服务,一方面激活了社会力量,形成吸纳社会资源的一种社会化运作模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减少了行政成本。比如在社会组织承担养老服务方面,政府在经济上的花费比传统模式下投入到养老机构建设的资金要少得多。同时承担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由于获取了政府资金的支持而得以发展。我们的社会组织要想发展成服务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股重要力量,就应当不断地承担政府剥离的公共服务职能,进行广泛的政社合作,在持续地合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公信力。

3.建立政府对社会组织监管机制。第一是要实行宽进,降低社会组织准入门坎,将大量游离于管理之外的社会组织纳入到监管范围。二是要实行严管,对于登记后的社会组织实行严格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引入 “委托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通过社会调查和绩效评估对社会组织进行资质审查,建立公平、公正的劣汰机制。还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社会组织。同时要建立社会举报体系、及时处置协调机制等。三是要畅通出口,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设立退出机制,及时注销违规违法的社会组织。

(二)培育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区管理

1.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整合。从社会管理需要出发,重视发展社会服务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对社会组织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扶持、高效服务等更好地鼓励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性地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从而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管理新局面。第三是指导社会组织制定管理方面的规范化制度,指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结构,建立运行决策机制。

2.建立社会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制约社会组织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应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促使优秀人才特别是社会工作相关专业的人才到社会组织工作,支持鼓励志愿者协助参与社区工作,将社会工作人才纳入“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等评比范围,加大对社会组织优秀人才宣传力度。使社区社会组织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政府财政预算单独设立用于购买社会服务的资金。同时积极拓展多样化的融资手段,积极建立各种社会捐助专项基金,开展公共事业募捐活动。另外还要探索社会组织市场运作的机制,允许部分领域进入经营运作范畴,使社区服务和市场供给能够结合起来。

(三)加强对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领导

1.提高对发展社会组织工作的认识。政府应当认识到当前社会条件下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准确把握社会组织特点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社会组织发展的管理方式,将社会组织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建立完善的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提供适应社会组织发展的良好行政环境,促进社会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2.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党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发展方向的引导,积极发挥社会组织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积极扩建组织覆盖,对于有条件的要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社区居委会要通过公共平台建设、相关基本设备配置,帮助社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努力实现各个社区社会组织之间协同互助、优势互补。

3.营造公正和谐的发展环境。为官办社会组织和民营社会组织提供平等参与各种公共服务的机会。尽快推进官办社会组织改革,使其迅速向社会化、民间化转变。同时,要对草根社会组织给予更多的信任,让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各类社会组织,为社会建设献计出力。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统战工作是面向特殊群众的工作,从根本上说社区统战工作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举措,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促进了社区和谐建设,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各阶层利益诉求多元化,各群体价值观念多元化,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上面临着诸多难题,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深度、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为此,我们深入调研,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探索解决社区统战工作更好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问题。

关键词:基层统战;社区统战工作;社会管理创新

一、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基本情况

当前社区统战工作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社区统战工作在基础管理、制度建设、凝聚合力等方面,效果比较明显。总体看,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础管理工作不断夯实。广大社区统战工作在上级部门的领导支持下,立足基础工作,基本上建立健全了社区范围内统战成员数据库,并分门别类、建档立簿,输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夯实了统战基础管理工作。

2.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绝大多数社区都建立了统战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把社区统战工作与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创建和谐社区等工作结合起来,实现了社区统战工作有效融入社会管理创新。

3.工作合力不断增强。各社区在充分整合社区党政资源、统战资源、社会资源,区域资源的基础上,坚持用社会化的理念积极推进社区统战工作,最大限度地实现统战工作全面融入社区管理和建设方方面面。广大社区还充分利用社区各方面资源,采取结对、帮扶、共建等多种形式,有效利用辖区内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场地、设施、器械等资源条件,形成共享共创工作合力,促进了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当前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调研发现,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服务社会管理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

1.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组织网络还需要进一步健全。虽然社区统战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不断完善,但有的社区统战组织网络仍不健全,有的社区统战工作队伍力量短缺,大部分社区统战委员身兼数职,负责多项工作,往往疲于应付,开展服务社会管理工作精力不够,社区统战干部更是严重不足。

2.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载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近年来,社区统战工作活动载体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社区统战工作载体不同程度的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有的社区没有统战成员活动场所,甚至有的社区统战成员彼此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活动。

3.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创新。虽然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增多,但在更好的融入社区管理创新、更好服务社区管理等工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为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奠定坚实的制度保障。

4.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活动平台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虽然各社区在创新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上,探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但社区统战活动平台不够宽阔,统战部门组织开展社区活动不多,影响力不大,甚至有的统战成员常年不参加社会管理活动。

三、关于深化社区统战工作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做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统战工作,必须坚持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创新组织网络,工作载体、体制机制、活动平台,从根本上化解统战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制约瓶颈,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1.创新组织网络,努力扩大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影响力。社区统战工作是一项对象广泛、社会性强的工作,必须从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上完善纵横交织、立体交叉的网络体系,实现社区统战工作网络全覆盖。探索建立完善社区统战工作组织体系,社区、楼宇层层健全统战工作领导小组,抽调充实人员力量,统筹协调统战进社区、服务社会管理工作。

2.创新工作载体,努力增强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凝聚力。完善的工作载体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有效抓手,必须坚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统战工作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的切入点,通过建设统战成员教育基地、党外代表人士实践锻炼基地、统战部门联谊交友基地、统战理论调研基地等,不断拓展社区统战工作阵地,更好的发挥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作用。

3.创新工作机制,努力提升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公信力。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区统战融入和服务社会管理,必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筑牢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制度保障。积极建立健全社区统战委员(干部)职责及工作制度、目标管理制度、民族宗教工作协调机制、党政有关部门统战工作协调配合机制、处理突发群体事件机制和统战工作服务中心工作制度,建立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相关制度,有效推进社区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党外代表人士联席评价进出机制,采取上级评议、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从政治素质、能力素质、工作业绩等予以评价考核,建立客观公正、重点突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取违法违纪一票否定和综合评价末位淘汰的方法,对党外代表人士实现“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确保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的代表性和纯洁性。

4.创新活动平台,努力提高社区统战在服务社会管理创新中的贡献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是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的重要平台,必须把搭建活动平台作为社区统战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桥梁和纽带,坚持不懈的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系列活动,为统战工作服务社区管理提供广阔舞台。积极开展“非公企业服务月”活动,通过开通建言献策信箱、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积极为统战成员服务。鼓励基层商会组织非公企业“抱团取暖”,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科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融资和转型升级。积极引导统战成员服务社区,促进和谐共建,发挥各派优势,指导组建各派“同心・社会服务团”,吸引各党派成员中有技能特长的知名专家教授参加,积极开展义诊医疗、法律咨询、捐资助学等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实现社区统战工作深度服务社区管理工作。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论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与独立学院宿舍管理

摘 要 独立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创新,创新能够使其在激烈的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中,独立学院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输送人才作用。目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将强化培养大学生人才作为重要课题和任务,而独立院校宿舍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基地,也应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场所。为此,新形势下逐渐衍生了社区党建工作站,这对培养独立院校人才可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创新捷径。

关键词 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 建设 独立学院 宿舍管理

独立院校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基地,良好的宿舍管理能够促进独立院校精神文明乃至社会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为此,独立院校应积极推动社区精神文明的建设,从而保证党建工作能够在得力学院宿舍得到长足的发展。以人为本是社区党建工作站建设的主要理念,工作要反应出法律法规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形势发展教育以及科学技术教育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样化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解决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思想矛盾和学习困难,有助于良好校园学风和环境的形成,从而有效促进了文明社区的长足发展。

1 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与独立学院宿舍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党员觉悟性,不能够充分认识社区党建工作。在独立院校后勤社会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进入社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就目前情况来看,仍有少数人不能够充分认识到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与原有党建工作会发生冲突,导致工作职责无法清晰化,致使重复工作内容的现象出现。追溯其缘由,该群体未能对新形势下民办独立院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社区党建工作的强化功能进行充分认识,同时,在社区育人功能强化以及和谐社区文化营造方面,该部分群体也未能正确认识社区党建工作对他们的推动意义。再加之部分学生党员不能够清楚把握党员的义务以及权力,使其缺失必要的牺牲奉献精神,影响党员带头模范功能的发挥。

(2)不能够科学的统筹安排社区学生党建工作。现阶段我国独立院校均将关注点落在了党建工作上,但侧重点仅放在院系的党建工作上,而忽略了独立院校宿舍党建工作。在独立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内容的不断深化背景下,独立院校宿舍的管理模式也由新型社区管理替代原有的院系管理。在市场意识的支配下,基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宗旨,虽然会使宿舍管理的服务性得到强化,但也会导致育人管理意识缺失,再加之宿舍管理的约束和教育功能薄弱,无法构建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那么,离实现独立院校思政教育既定目标也就相差甚远。

(3)独立学院宿舍党建工作力度有待强化,缺乏健全的组织结构。目前,独立院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宿管工作不能紧密联系大学生公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从某种角度来看,独立院校大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立院校学生管理的关键,通常由学校学生工作部统一管理大学生宿舍,辅导员尚未被安排在学生公寓,由宿舍管理员负责宿舍管理工作。但目前,独立院校的宿舍管理员队伍综合素质普遍不高,仅采用重复、单一的管理模式对宿舍进行管理,再加之鲜少与辅导员老师交流宿舍管理工作,使管理过程无法实现良好的工作对接,而辅导员老师也就不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独立院校并没有将社团活动室、党团活动室开设在大学生公寓,使得学生间无法实现有效的互动与交流,直接影响了独立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

2 优化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与独立学院宿舍管理的主要策略

(1)对组织网络体系进行积极构建,强化宿舍党建工作力度。独立学院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对组织网络体系进行积极构建,并建立相应的社区党建工作站,通常是由院(系)党总支来领导的。社区工作站的成员范畴包括在社区内的所有党员,基于大学生社区工作的开展,来延伸社区内的党建工作。而一些优秀学生党员干部以及分管辅导员老师均可以担任社区工作站站长。

而独立学院的每栋学生公寓必须保证有一名学生参加站务委员会,要求该学生被纳入社区党建工作站的正式成员,其肩负着组织学生宿舍不同班级学生党员的任务。在权利行使过程中,该名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党员表率作用,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党员的行为,从而使不同形式的服务活动均能有学生加入到其中。在实践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强化党性锻炼、履行党的宗旨,以提升个人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的思想,从而使宿舍党建工作力度得到科学的强化。

(2)在宿舍设立相应的学生党支部。独立院校学生宿舍党建工作的科学领导和管理有赖于一个完善的学生党支部,其组成单位是楼栋,这样一来,在宿舍中,楼栋党支部的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过程中,学生党员要全面调研独立院校学生宿舍建立和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分析学生在宿舍中的学习和生活等状况,从而及时把握其思想动态。以此为基础,学生党员就能够帮助独立院校学生宿舍建立和管理走出困境,解决矛盾,从而楼栋党支部在学生教育管理的推动作用得以全方位发挥。

(3)实施党员联系寝室方案。社区党员要进一步把握自身的工作职责,实施党员联系寝室方案,由以党员为单位,联系4个左右非党员宿舍的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好与学生会干部工作的关系,辅助其对宿舍的管理。与此同时,党员还要深入了解宿舍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并在社区党建工作站上报自己在宿舍发现的情况,对于每周、每月表现较为优秀的社区居民,社区工作站应给予其及时的表彰,并在宣传栏上公布其先进事迹。

党员在为学生提供服务时,要表现出充分的关心和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其在学习、思想上面临的困难,从而使其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力量。另外,在宿舍中,党员可以通过对生活课的组织开展,来使党的精神得到有效的传递,这对于党组织的基层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党员还肩负着将优秀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来,党在社区的力量也就得到了不断壮大,从而有效推动了模范社区、文明社区的建设。

(4)建立“党员宿舍”奖惩激励制度。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建设与独立学院宿舍管理,独立院校的宿管部门要建立“党员宿舍”奖惩激励制度,可以通过在党员宿舍挂牌的方式,来拓展党员在社区的积极带动作用。这样一来,同学们就可以随时监督党员在宿舍中的行为。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首先要直面同学的监督,敢于同不良行为作斗争。

另一方面,独立院校要不断的健全党员监督机制,包括作息制度的遵守、寝室卫生情况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对党员宿舍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从而有效规范党员的行为,使其他同学能够对自己周边的党员形成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此同时,针对不能约束好自己行为、以身作则的党员,要采取相应的定时整改、批评教育方式。如仍不悔改,则采取党员宿舍摘牌制,使党员教育活动在社区中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5)积极组织宿舍党组织文化活动。学习型宿舍文化建设的发展任务,不仅仅是提升独立院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还应帮助其提升综合素质,包括对事物的认知、道德精神的培养等,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够在日后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此,独立院校要从团队合作、学习氛围、行为模式、思维方式等方面着手,建立学习型素质,致力于使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得到强化,还能够帮助其树立敢于拼搏和积极进取的自信心,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矫正自身的不足,在有效的互相沟通、交流下,学生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学生社区党员服务站的建设,顺应了新时代学生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同时,这也是独立学院党建工作与时俱进的表现。为此,独立院校要顺应大发展趋势,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思路进行不断探索,从而发挥独立院校学生宿舍这一思政教育的新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优秀的发展环境,这对于其日后综合能力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面向精细化管理的沈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调查与对策分析

摘要:本文研究基于精细化规划管理需要,在进行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沈阳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配建与分布与建设特征,了解居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从服务管理上对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提出规划对策。

0 引言

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是促进民生、保障社会公平与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广义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更是进一步提出要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体育、医疗、养老、社区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各项设施的具体规模和建设要求,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明确了方向与标准。

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中主要是依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及政府已出台社区公共服务用房、教育、养老等配建的要求,由多部门联合对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审批管理。但是面向实施操作中,由于标准设置精细化不够,实施配建中存在着建设不到位、管理移交难等问题。同时老城区土地资源有限成本高、要解决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不足的问题、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从居民的切实需求出发,科学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本文结合社区发放问卷和居民实地访谈,从规划管理实施还面临的困境出发,探讨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配建的精细化管控方法。

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与需求调研分析

调研选取沈阳市铁西区凌空街道、大东区大北2个街道、19个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新建住宅区和老旧小区在服务设施配建的典型特征。按照国家有关配建要求内容,重点对社区户数、人口数、年龄结构、外来人口、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基本情况,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商业金融服务、养老服务、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发放和回收《沈阳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调查问卷》,调查居民对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类型、分级情况、配置规模及居民对各项设施的使用情况与满意程度。重点就沈阳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建设情况进行整理,与国家相关标准进行比对,找出存在的差距与问题,为下一步居住公共设施配建提供依据。

1.1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投入分析

目前公共服务设施配建除幼儿园市场化办园外,多是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普遍规模偏小。教育设施、社区管理与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配置需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菜市场等配套设施与国家标准差距较大,特别是公益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发商在开发建设侧重于住宅楼的开发和销售,公共设施配套滞后,且随意更改公共服务使用功能问题突出,安排在逼仄空间,造成建成后公共设施不能满足居民的使用要求。

老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低、分布不均、供给不足,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由于历史配建标准低,使得我市老城区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普遍缺乏,特别是政府投入建设的养老、医疗、文体设施更是严重不足,调查的19个社区仅有7个配置卫生服务站,达到最低150平方米的建筑规模的仅有3个;养老设施仅在街道层面设置了2个托老所,社区层面没有配建养老设施;文化活动室仅有7处,达到沈阳市文化活动室配建建筑规模300平方米标准的仅有1处(如图1所示)。新城区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的规定,结合社区管理的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受新城区住宅小区入住率偏低的影响,使得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率不高,提供的公共用房政府有关部门没有及时接管,面向市场化的部分公共服务设施由于服务人群的数量不足,市场化参与配建意愿较低,使得配建的如幼儿园、托老所等设施存在闲置的问题。

1.2 公共服务设施配建与居民需求比较

医疗卫生设施:新改造住区医疗卫生设施明显大于老旧小区,中老年人和残疾人对社区医疗点的设立需求较为强烈,对现有设施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建设标准低于国家规定。

文化体育设施:新改造居住区文体设施主要结合会所、园区集中绿地设置,老旧小区配套室内体育场馆严重不足,室外活动场地数量少面积小,现有文体设施建设规模低于国家规范规定。居民认为合理的户外体育场地应均匀分散到住区中不同地点。

行政管理设施:街道办事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站和派出所等行政办公机构设施用房基本健全,独立建设较多,但办公空间面积偏小,低于国家规范规定。社区公共用房规模严重不足。

老年服务设施:老年活动中心建设情况良莠不齐,老旧小区老年活动中心配置数量优于新改造住区,但普遍存在使用面积不足或管理不善、质量和服务水平较低的问题。养老机构设施、老年医疗、老年综合服务等设施严重匮乏。

商业服务设施:社区内由市场化配建运营的商业服务设施整体建设较好,但是菜市场配置总量还不足,大多数市场为街路市场,设施水平、卫生条件、经营管理较差,与居民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如图2所示。

2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管理面临的困境

2.1 规范与规划管理切合不足

2.1.1 规范指导规划管理

沈阳市目前执行的以现有的各类居住区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均以人口对应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标准来设置,但实际规划管理中规划审批地块多为分批操作,模式化的配套指标与审批管理实际切合度不足。居住区配建要求与具体使用要求有一定距离,规划管理主要是根据相关规范对3000人左右的独立住宅地块进行无差异的模式化计算,得出对居住区配建的要求。对地块所在区位、人口构成、周边土地开发强度等整体性情况考虑不多,造成配建要求在规定上不够严格或严谨,配建指标与实际需求有时会出现偏差。同时,规范标准中关注规模指标,面向管理对具体的配建设施如幼儿园、文体活动设施各种配建的位置、朝向、楼层等内容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面向规划审批管理的切实需要,将国家、省、市中相关居住社区层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规划审批建设规模等信息关联,研究居住社区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建设指标与住区规模对应关系,为规划审批提供明确的指标配置标准研究。

2.1.2 规范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居住人口数量、结构、居住区位、不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以及居民对原有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提出的新需求,已有的部分指标和基本服务功能建设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如新时期《国务院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下一步社区医疗与养老应实施联合设置,按照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标准,分别建筑规模要达到150平方米和750平方米,联合设置将需要对部分功能进行重组和整合,对新形式下社区医养服务中心的建设标准进行研究。又如社区文化活动站与社区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在多功能健身活动、娱乐、阅览、管理等功能设置的重叠,联合设置需要明确混合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标准。目前沈阳市也适时的提出了“一厅一校两站四室”模式下的社区用房建设标准,但总体上对比国家相应功能要求指标偏低,需要对社区混合设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功能配建标准和共建模式进行研究。

2.2 规划要求与行业管理不协调统一

近年来,国家、辽宁省、沈阳市分别出台了关于养老、体育、社区综合管理、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标准,各类标准存在不一致和相互交叉等现象。如社区层面的养老服务设施界定和规模标准不一致,名称就有托老所、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服务站、居家养老设施、社会养老设施等多种,对于基本涵盖功能和主要服务的老人类型标准、人均配建指标等缺乏统一,可执行操作性不具体。亟待政府统一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职能,将同一类设施按照国家标准名称归类,统一称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标准,明确配建强制性内容和具体控制。

同时又由于居住区配建涉及多个管理部门,管理过程中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应的行业规范进行管理,规划管理难以做到完全与行业主管部门协调一致,管不全和管的宽的情况同时存在,如社区卫生服务、垃圾转运站、警务室等配建设施都需行业主管部门依据实际需求确定。

2.3 精细化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由于目前沈阳市缺少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的实施细则,规划项目建筑审批成为配建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重要手段。但在配建标准不明确,各部门权益不明晰的前提下,很难落实国家、省、市的相关配建要求。同时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住宅小区配套的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基本上都能按照管理范畴移交政府管理,而对于社区文化、体育、医疗等需要政府接管的服务设施在建设和接管上相对滞后。幼儿园、养老等有半经营性质的公共服务设施,过度依赖市场的投入,稳定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建设体制的变化,市场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类型也逐渐增多,改变了原有的由政府投入为主的单一形式,如在幼儿园、养老、社区体育等服务设施社会资本参与和注入,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却缺少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政府和市场合理投入比例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大量由开发商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在投资主体、建设监管、设施移交、产权归属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求不明确,造成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后续接管使用一些诸多问题。

3 面向精细化管理的社区公共服务社区配建对策

3.1 出台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管理规定

建议沈阳应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实施的制度建设,由政府牵头出台新建扩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管理规定,明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实施部门职责,以及规划、建设、移交、登记和使用管理等实施管理等要求,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空间得以不折不扣地实现。协调相关的行业主管部门,使行业主管部门从被动的接收使用,转化为在建设前提前介入,结合规划规范要求与行业规范要求,对居住区配建管理的范围和深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统一、明确的居住区公共配建标准、管理主体。

3.2 完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结合沈阳的实际情况,建立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配置要求和建设标准。针对规划管理需要重点补充完善内容:一是要补充完善居住人口在3000人左右的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的内容;二是要结合新形势对混合设置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给予明确规定;三是要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新城区居住项目应严格按照标准,适度超前做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建设。建议协调行业主管部门统一配建标准,明确管理、使用主体。

3.3 统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体系

加强对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建议应按照社区合理服务范围,研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内容和建设模式,考虑新老城区建设标准的差异化,保障性居住社区可适当减低建设标准要求。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应深入研究新建改建居住项目周边配套设施的实际情况,按照查漏补缺的原则核算配套设施,在指标允许的幅度内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老旧小区重点锅炉房、厂房、办公楼等设施改造,灵活采用回收、租用、购买等方式补充公共用房。积极鼓励政府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购买社会化服务,通过市场发挥机制作用来进行补充公共服务需求。将并将研究内容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落实到街区控制图则,实现对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统筹安排。

3.4 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协同推进

建议以政府为主导,及时统计和掌握居住项目建设、人口动态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整体情况,制定实施计划。要认真研究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行规律,分类确定市场化可参与投入的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明确投资主体,提高建设质量和运营管理效率。建议新建居住公共服务设施除了按照条件约定实施,产权移交给政府有关部门的外,对于不需移交产权的公共设施按照“谁投资建设谁所有”进行操作,如社区养老设施、体育设施等。鼓励多种方式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

4 结论

本文以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为目标,对沈阳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情况和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得出规范与管理衔接不够,精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多方面造成社区公共管理设施配置的滞后和不足。要逐步实现沈阳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就要完善和细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和实施细则,从空间上统筹安排公共服务设施和控制管理,积极探索多渠道的投资建设方式,全社会协同推进公共服务建设和管理的均等化。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探究

摘要:通识教育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对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调查分析,探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为设置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通识教育

一、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意指大学教育应给予大学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其实质就是促进人文、社会与科技文化的沟通,并发展全方位的人格教育,以培养健全的人格为依归。通识教育的鼻祖罗伯特・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将通识教育称为“永恒的学科”,但赫钦斯的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完全对立,这是其思想研究中的短板。20世纪初期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首次将“通识教育”一词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美国的莱文(A.Levine)教授为了防止后现代社会条件下单纯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倾向,强调了人的均衡、全面、和谐发展。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在通识教育的概念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其不但在大学教育中,在高职教育中的必要性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国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在学术领域也有专门的文章对职业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进行了探究,但与此同时,单就某一具体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却少之又少。

二、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现状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自2006年设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以来,对这一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探究,从未间断。由于专本并轨的特殊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很难跳出受自考课程制约的怪圈。一方面,自考课程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另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又要求通过有限的通识教育课程,在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共同作用下,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但通过多方面调研,其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通识性理念不强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公共基础类课程在实际课程设置时,往往只重视科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形式等问题,却很少关注课程的理念,特别是缺少通识教育的理念。其所包含的德育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方向课基本上偏向于人文学科,只有一门数学属于工具科学,没有任何涉及自然科学的课程。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并未与专业课程设置相适应

连云港财经高职校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德育课必修课和文化课必修课,根据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指导,全校统一,而且开设的学期固定。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本身是一文科性质的专业,学生欠缺的恰恰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但在课程设置中并没有体现。而且其专业平台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公共基础课存在重复现象。例如,专业平台课中有《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德育课的限选课为《心理健康》;专业选修课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与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存在重复。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根据调研结果显示,88.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比较枯燥,缺乏灵活性。系统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应为学生提供合理全面的精神营养,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力。可包括以下几个系列:人文学科系列、社会科学系列、自然科学系列和艺术教育系列等。但实际中学生选择相对较小,基本上限定于政治理论课。而课程形式多是灌输式的讲授,形式单一、内容枯燥。

(四)学生及家长对通识教育课程开设的满意度不高

针对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目前为止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分别向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四年级在校生30人,五年级实习生30人,毕业生20人,在校生家长20人发放《连云港财经高职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满意度情况调查问卷》共100份,在对通识教育进行解释的基础上,针对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是否符合通识理念,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以及是否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改革开展调查。调查结果如下:其中51.8%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28.2%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基本符合通识理念,10%认为社管专业公共基础课教学不符合通识理念,10%表示不太清楚。对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是否满意的问题上,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比率分别为10.6%、14.1%、47.1%、28.2%。有84.7%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三、五年制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原则和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于人的全面发展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香港岭南学院黄慧英和卢杰雄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价值性,二是认知性,三是文化性。其中价值性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能够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认知性是对方法论的学习,学习探究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文化性是对文化传统的认识,是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通识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的精神营养应该是合理而全面的,能够很好的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发展潜能。所以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不能单纯的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同样应该受到重视。针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其认知性教育尚存在欠缺,作为方法论的教育,应包括各类学科的方式方法,除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外,同样应加强自然科学和艺术教育。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能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对话性

很多学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对立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实行过程中的障碍很大程度上也来源于专业教育,因为毕竟课时数有限,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学分设置更是有所侧重。这就要求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努力寻找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共同点,与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相互呼应,相互沟通,形成对话。根据调研,用人单位除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样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文化、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养成。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德育课注重了对学生政治、职业和身心素质的培养,文化必修课和选修课注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养成,但作为与专业能力的融合,这还远远不够。作为一门管理学科,其就业岗位群又多是公益组织、服务岗位,其文化素质培养应注重对中外传统文化和思想史的了解、对文学艺术的感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包容。职业素养除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外,还包括熟练的口头和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身心素质的养成应注重对人本博爱精神的渗透和对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强化。

(三)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适当反思专业课程的设置

通识教育理念本身就具有弥补和整合各专业凌乱知识的功能。如果说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设置的对话性,试图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拉近,那么反思性就是对专业教育的弥补,甚至站在专业教育的对面。社区管理与服务本身是一门社会科学类专业,而基于全校统一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偏向于人文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重复现象,而且所有方法论的学习都是基于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这就容易使得学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存在短板,因为自然科学更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中应将与专业课程相重复的课程替换成理化、科学史、科技发展前沿问题等,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

(四)增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实践性与灵活性

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不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知识,而是要切身投入到课程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体验式实践,感悟人文气质,体验生命表达,领会科学魅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要具备充分的体验性,将其演变为精神修养的重要过程。而且根据所开设的课程,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可以综合运用系列讲座、影视展播、实地参观调研、竞赛、场景模拟等多种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从而锻炼心智、了解社会。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社区来沪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与预防犯罪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上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来沪青少年的数量快速增长,并大大超越上海户籍的青少年人数,成为上海新生代青少年的主力军。他们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关注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积极探寻做好来沪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今社会形态下,党和政府交给共青团组织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

关键词 社区 来沪重点青少年 服务管理 预防犯罪

来沪青少年是上海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对于上海的正常运转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他们在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因而来沪青少年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日益增长的违法犯罪率引起社会的关注。来沪青少年问题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稳定,所以,关注他们的生存发展状况,积极探寻做好来沪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当今社会形态下,党和政府交给共青团组织的一个新的课题。

本课题将运用公共管理课程方面的有关知识,以我区来沪社区青少年群体作为研究主体,深入剖析我区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机制。

一、现状分析

社区青少年是指16~25周岁的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就学、缺少监管的“三失”青少年,是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机制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一类群体。黄浦区作为上海的中心,越来越多的来沪青少年选择在黄浦区工作、学习、生活。

(一)来沪社区青少年群体的主要特点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区登记在册的来沪青少年共47021人,占全区实有人口的6.9%,小学、初中、职校来沪学生占比高达30.33%。通过对目前常住黄浦区的14~16周岁的134名来沪社区青少年问卷调查发现,他们主要来自于外省农村,总体文化水平较低,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也较低,主要为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只有一半左右的被调查者是同自己的父母一同居住。目前,他们大部分处于临时就业状况,少部分人有罪错前科,大多数被调查者的社会表现都称得上良好。

(二)来沪社区青少年群体的违法犯罪情况

据统计显示,黄浦区的来沪青少年比例与全市基本持平,近三年来,16~25周岁青少年占全区违法犯罪的比例为26.4%,而来沪青少年占全区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则高达90.8%,可见,来沪青少年已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同时,随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加快,我区已进入到一个各类社会矛盾集聚凸显的时期,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客观上也为青少年违法犯罪提供了更多的诱因。2010年至2012年,来沪青少年在我区被刑拘共1345人,占全区被刑拘青少年的95.12%;接受起诉共969人,占全区被起诉青少年的81.70%;被判刑共27人,占全区被判刑青少年的79.41%。由此可见,做好来沪青少年的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是新形势下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课题。

二、工作实践

来沪青少年成为青少年群体违法犯罪的重点人群,不仅对其本身的健康成长不利,更是对整个城区的和谐稳定不利。因此,关注来沪重点青少年群体,进一步加强探索创新,扩大面向来沪青少年的工作联系和服务覆盖意义重大。

(一)近年工作开展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黄浦区着力构建辐射广泛的协同工作机制,分别建立了涵盖预防犯罪在内的青少年事务各个职能领域的66家成员单位的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由区综治办、团区委牵头协调,区公、检、法、司、人口、教育等职能部门共同支持的预防犯罪信息共享机制,完善了由团区委与区检察院、公安分局等协同合作的刑事案件配套工作体系,探索了校社衔接联动工作模式,从社区、家庭等多角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项目品牌和实践成果。同时,我们还坚持创新项目,注重培育和开发品牌工作项目,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同时,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先后开展了“牵手联校”、“阳光励业”、“护雏行动”、“守候花季”等活动项目,为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顺利就业、融入社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2014年,黄浦区召开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推进会,确立在该项工作框架下,新增社工进驻拘留所、看守所项目:计划在区拘留所、看守所设立联合社工点,由禁毒、矫正及青少年事务社工站各派2名社工,定期前往开展驻点服务。新增社工进驻流动人员聚集区(市场)项目:计划选择较具代表性且基础条件较好的豫园福民街小商品市场作为试点,拟在市场内设立社工点,由青少年事务社工站派出2名社工,每周一次前往开展驻点服务。继续做好社工联校项目和社工参与涉罪未成年人再犯预防项目,对工读学校学生、职校生和部分中学生开展预防犯罪关口前移工作,对错罪家庭子女进行观护帮教,继续做好合适成年人工作等等。

(二)目前工作推进遇到的主要困难

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在实际推进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包括:

(1)对于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犯罪预防这一新形势下具有探索性、开创性的工作,一些党政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认识还不够统一,思想还不够重视,导致共识较难凝聚,合力较难形成。

(2)在目前初步形成犯罪预防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全区青少年服务管理部门联动、资源统筹的机制总体还不够完善,跨系统、跨行业沟通协作的渠道也不够畅通。

(3)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的稳步推进,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工队伍作为根本保证,目前我区青少年事务社工在人员配备方面有所不足,工作力量需要补强。

三、对策建议

为了进一步做好黄浦区来沪重点青少年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区综治办、团区委牵头30家成员单位成立黄浦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同时启动并推进实施黄浦区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

(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领会加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重要意义

黄浦区青少年违法犯罪高位运行的特征明显,需要进一步研究预防犯罪工作规律,完善预防犯罪工作网络,整合预防犯罪工作资源,以创新精神和务实举措推动我区预防工作取得新进展、形成新突破。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既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综治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打造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化大都市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加强协调,提升合力,充分发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职能作用

成立区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是本区进一步推进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规范有序运行、明晰预防工作职责、形成预防工作合力的需要,体现了预防工作体系的重要变化和工作机制的重要创新,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中央作用:

(1)成员单位切实履行职责,下大力气做好本系统预防工作。成员单位在专项组领导下,把预防工作纳入党政工作全局,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职责,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工作政策措施,做到统一部署,统一落实。

(2)成员单位密切沟通合作,着力完善预防工作联动机制。成员单位从预防工作大局出发,明确目标定位,加强沟通协作,形成整体合力。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确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各类信息和资源及时流转。

(3)牵头部门注重协调保障,不断加强预防工作能力建设。区综治办、团区委等牵头部门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基础和保障。深入开展调查研究,针对预防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制定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方案和措施。

(三)结合实际,创新探索,努力推动我区重点青少年群体工作机制建设

(1)完善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依托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明确了由区综治办、团区委牵头协调,区公、检、法、司、人口、教育等职能部门共同支持的预防犯罪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明确综治、团委、公、检、法、司、人口、教育等部门的主体责任,完善定期工作协调和信息沟通制度,确保各类青少年数据来源畅通,信息及时准确,为逐步扩大工作覆盖和服务范围奠定基础。

(2)健全来沪青少年发现机制。由区公安、人口等部门牵头,各街道具体负责,依靠社区综合协管员等力量,做好来沪青少年,特别是未就学、未就业青少年的数据采集和核实工作,并将动态信息及时转交属地青少年事务社工,由社工负责将其纳入服务范围。

(3)探索属地化项目运作机制。加强各街道和其他面上社工服务点建设,以相对固定的工作阵地覆盖流动性较强的来沪青少年,同时依托各类媒体,加强青少年事务社工服务理念、方法、项目的宣传,提升现有品牌工作对来沪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张连涛(1984―),男,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双证3班。]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实践研究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实施步骤,创新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是当前推进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目前农村社区建设只是在起步阶段,本文以宿迁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为研究范本,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的新路径,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创新;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则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党的政策支持,促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利用农村社区资源,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功能,解决农村社区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的实践对于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新农村建设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宿迁市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的实践和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的实践

一是以城乡统筹为契机,大力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宿迁实施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是与坚持城乡建设发展协同推进的。全面提升农村社区的规划理念,强化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当地的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等规划之间的有机衔接,不断优化社区空间布局规划。集中力量加快新型社区的集聚建设,并且有计划地培育区域性重点农村新型社区,全面启动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同时加快完善各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对在集中居住点建房的农民,可给予信贷支持和一定额度的贴息。并且切实改善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居环境,积极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河湖长”制度,全面推进城乡绿化建设,加快实现非耕地资源绿化全覆盖。

二是以社区组织为抓手,着力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着力强化农村社区实力,夯实基层社会保障基础,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管理模式,科学设置农村社区组织体系,加快建立新型社区服务管理体制。积极探索“三化六联”区域化的新型农村社区党建模式,设置党支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推广在职党员到社区登记报到、党员志愿服务、党员社区表现评价等制度,不断提升农村社区的党建工作水平。其次稳步扩大农村社区村(居)委会“无候选人一次性直选”覆盖面,充分发挥村(居)监督委员会作用,大力推广民情恳谈会、事务协调会、决策听证会和民主评议会等“四会”制度,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社区的基础硬件设施配备不足

根据文件,全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面积达标的仅有251个。宿迁农村社区的建设规划缺乏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又不注重实际的农村社区的建设与总体规划设计的衔接,规划执行不得力;并且在建设过程中盲目的认为社区越大越好,这样就造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选址不够科学,规划缺乏前瞻性,基础配套设施规划不到位,影响了服务功能的发挥;一些公益性活动学习场所规划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的提升,导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落后。

二是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部分乡镇政府对农村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认识还不够到位,只提供单一的生产或生活服务,并没有构建起农村新型经营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体系,忽视了农村社区居民对通信、金融、科技的需求,忽视了社区居民对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以及娱乐健身等精神文明的需求。社区工作者整体服务意识不强,对居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关注不够、研究不深、办法不多;社区服务队伍不够健全,尤其是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队伍尚在培育阶段,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不高。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管理服务创新的实践路径分析

(一)按照城乡统筹发展要求,优化调整新型农村社区布局

新型农村社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环节,将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到城镇统筹发展的规划中。不仅要优化调整农村社区布局,还应突出地方特色,保持乡村社区的功能,更好地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经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农村社区的建设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还应探索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增强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坚持按照统筹城乡统筹的理念和思路优化调整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结合工作实践,结合宿迁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重新调整新一轮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健全完善社区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教育设施,完善物业管理等基础设施,努力使农村群众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便捷生活服务。

(二)按照社区服务功能要求,创新培育新型农村社区服务组织

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需要均衡化、规范化,由政府引导支持,社会多元参与建设,以农村社区设施为主要的基础,以社区服务组织为基本力量,满足社区成员的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进而配套服务网络体系相关的运行机制。积极建设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社区,群众性志愿服务和互助服务活动;加快构建新型农村经营服务体系,在政策上要采取鼓励、贴息贷款、加强规范监督,积极培育出一批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现代农业服务组织。

(三)按照社区服务的内容要求,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的管理服务内容要求我们需要配备一批素质过得硬的社区管理服务队伍,建立以社区专职工作者为主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的农村社区工作者队伍。要积极推进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素养。按照“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选聘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优秀人才到农村社区工作,建立一批高素质的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来为农村社区服务。在人才配备上,我们大力倡导“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的计划,积极倡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任职,积极完善社区工作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机制,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者单位:1.中共宿迁市委党校;2.中共宿迁市委办)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浅议社区药房的服务与管理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药房的服务和管理。方法:通过对社区药房服务以及管理政策进行深入分析,对社区药房的发展提出良好的建议措施。结果:当下很多社区药房有关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还存在很多的弊端需要解决和改正,应该加强规范化的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以及保证用药的安全。结论:根据当下社区药房服务和管理的特点,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使服务更加优质,并且管理更具科学化,更好的服务于周围的居民,获得广泛的满意度。

关键词:社区药房;服务和管理;举措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服务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医疗保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满足群众防治疾病的需求,并提供有效的方法。在社区医院中药房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同时药房管理的质量对于社区医院的整体服务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社区药房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包含了技术、管理以及服务等诸多内容[1]。面对目前存在的一些社区管理以及服务远远的达不到标准的问题,本次研究通过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为提升社区药房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出几点有效的建议。

1目前社区药房服务与管理中的不足

1.1药学专业人员素质较低

目前很多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缺少一定的知识素养,无论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都有待提高。由于有些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致使在工作过程中对药品的鉴别和管理工作不到位,对药品的使用方法和禁忌都不明确,无法正确指导患者;有些社区药房的工作人员的缺乏责任心,对患者态度冷淡,缺乏热情;并且有一些药房工作人员没有工作的经验,缺乏业务能力,面对患者提出的一些疑问不能及时的作出回答,或者回答不出要领,所以很难满足患者的需求,得不到患者的满意。

1.2社区药房设施不齐全

社区药房具有面积狭小的特点,所以导致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例如,药品的摆放不整齐,虽然有固定的地架摆放,但是药品放置杂乱无章,会严重影响社区药房的环境,不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改革,大部分的社区卫生中心都已经配置了冰箱、空调,不过大多社区药房都只配备基础设施,而用于诊断患者病症的基础设备却极少,从而使社区药房的职能至局限于提供药品,大幅度降低了社区药房的使用率。[2]

1.3没有健全的药房管理制度

因为没有一项健全的药房管理制度,所以开展工作中没有一套严格的工作标准作为理论依据。有些药房虽然制订了一定的药品管理制度,但是由于没有严格的遵循执行,所以依然出现了药品放置混乱的现象,同时,由于社区药房对医生的服务质量监管不力,经常会出现医生与患者发生矛盾的现象,使社区药房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出现裂痕[3]。

2提高社区药房服务的质量以及管理效率的方法

2.1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素养

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是主力,卫生服务的质量水平直接从他们的工作中得以体现。做好药学服务,就需要高素质的药学专业人才,并且现阶段药师已经成为最需求的人才之一。药房不仅仅需要具有扎实的药理学和药化方面知识的人才,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知识[4]。所以作为药师而言,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在社区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活动,把握住一切机会充实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对患者的服务态度。

2.2提高服务的水平

在药房工作中药房调剂服务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应该保证工作的展开具有开放性和透明性。例如工作人员在接到处方以后,要认真的核对药名以及是否存在必要的敏感性试验等。然后对患者进行认真地核对,告知一些特殊人群用药剂量,同时审查药物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产生不良禁忌。一旦对处方药品存在疑问,应及时的进行核实,确定以后再进行调配。对中药房的操作流程做好严格规范,加大对处方的审查力度,提高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对患者进行服务时,应保持热情的态度,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2.3改善药房的硬件设施水平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投资力度,帮助社区中心药房提高硬件设施水平,并且改善药房的环境,使其能够满足患者对环境的需求,保证卫生清洁。尤其是对于中药的配制,应具备专门的调配间以及独立的发药窗口。配备先进的设备能够保证药物的质量,避免由于药物的存放不当而产生一系列的质量问题。尽量引进先进设备,提高社区药房的利用效率,同时还要根据实际的情况适当地将药房的面积进行扩大,以便于可以有充足的位置摆放医疗设施,为患者塑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2.4完善管理的规章制度

药品的治疗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药房的管理水平。所以,药房应该制定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严格规范管理的标准。例如制定毒麻精神药品管理制度、药品报废制度等。在制定制度以后,要做好严格的监管工作,必须通过监督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让每一项工作都有标准可以遵照[5]。每个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将工作标准化的进行,保证患者用药具备安全性以及有效性。

3结语

社区的药房管理与服务水平会影响到群众的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当下较多的社区药房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效的提高社区药房的服务以及管理质量是一项严峻的任务。因此,应该与时俱进,使社区药学工作获得更快的发展,保证建立和谐的医疗环境是重要的发展方向。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贵阳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公共服务与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头戏之一。各地社区作为基层的政府部门,已纷纷开始大力探索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本文旨在通过对贵阳市观山湖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进行调查思考,进而探讨现阶段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创新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 问题 对策

“社会管理”是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概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一贯的“社会管理”提升为“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反映了我们党治理理念的高度提升,昭示着我国治理模式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文研究的“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即属于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对贵阳市观山湖区城市社区创新管理,特别是从公共服务与管理的角度进行调查思考,进而探讨现阶段社会治理过程中社区公共服务管理创新的经验与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现状

贵阳市自2010年2月起,通过以“减、转、分、合”为核心,做活社区,走出了一条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社会管理不断加强、群众参与不断扩大、执政基础不断巩固的新路子,堪称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贵阳经验”。在社区治理体制综合改革实践中,观山湖区作为贵阳市最年轻的建制区起步较早,成效也走在全省前列。其中碧海社区、世纪城社区作为新型社区的典范多次对外界介绍管理创新的经验。

1.碧海社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及主要做法:

1.1建立社区“大党委”,为社区发展凝聚正能量

社区按照区域化党建工作要求,通过“横向联、纵向建”的方式整合辖区力量服务社区建设。构筑驻区单位共同组织参与的“大党委”工作格局。

一是将驻单位区党组织负责人吸纳到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对兼职委员实行“双向管理、双岗服务”的管理模式。

二是由社区党委牵头,居委会党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员代表参加,每季度召开一次“党建工作联席会议”。

1.2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打造多方参与的活动平台

一是建立居民议事会。在辖区居民和驻区单位中选取热心公益、关心社区发展的代表组成居民议事会。

二是建立居民自治协会。坚持“群众的活动群众办”,整合社区原有舞蹈队、合唱队、民乐队、时装队等4个协会23支队伍,成立2200余人的“一家亲”艺术团。

三是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广泛招纳辖区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共登记注册志愿者2263名,建立特色志愿服务队伍46支。

2.世纪城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方式

2.1“小支点撬动大服务”

世纪城社区在探索志愿服务良性循环及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过程中创新设立了“绿丝带”爱心银行,打造了一个“存储爱心 支取帮助”的志愿服务平台,营造出社区多元治理的良好格局。

辖区内想从事义务服务意愿者,只需要到社区志愿者服务窗口注册登记,便可领取“爱心储值卡”。志愿者每次开展志愿服务后,根据服务级别、时间及社会影响力为标准给予不同的积分。当自己需要帮助时,通过采取消耗储蓄积分的方式来“支取”别人的帮助。

2.2以房、以证管人

世纪城社区服务中心辖世纪城、景怡东苑、金谷苑、龙潭春天、睿力上城、观山小区等楼盘,规划入住5万户17万人,已入住12万人,是个大型移民社区。

具体做法:一是依照法规建立出租屋登记备案制度,要求房东出租房屋时必须到辖区居委会进行登记;二是与辖区房东和房屋中介公司签订社会责任书,明确其在出租屋与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应尽的职责;三是一旦发现有未按要求登记备案或将房屋出租给非法人员的情况,社区将对其进行约谈并下达整改通知书;四是由住建部门对未能及时整改和不予整改者依法进行处罚;五是引进有实力、有社会责任感、热心公益事业的房屋中介机构进驻,协助居委会共同管理出租屋。

从以上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的情况来看,首先,社区服务中心是政府主导、社会共建的一个服务平台,主要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为社区居民全方位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最好做法是减少政府行政干预、降低管理成本,政府、市场、非政府组织多主体参与社区自治,实现社区公共服务最大化。其次是加大对社会组织的培育,以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社区针对在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市场、专业社工队伍的培育上存在的不足,应加快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步伐和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以适应政府职能的转变。

二、贵阳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社区公共服务供需不平衡

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多样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有了更高的专业化服务需要如文化娱乐、针对性更强的老年人服务、个性化的便民利民服务。社区提供公共服务时难以兼顾各群体的不同要求,其供需结构则难以实现平衡。

2.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低

由于社区服务目前还未成为一种专门职业,因此,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社区服务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我们调查显示,社区服务人员几乎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或专业的训练。

三、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1.搭建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居民在生活中想寻求帮助时,往往不知从何处获取可靠的服务。而同时,社会服务业和各类社会组织也急于服务市场。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的意义正在于此。平台的规划者是政府,提供服务者可以是企业、志愿者组织、社会组织等,使用者则是居民、社会组织、企业或政府机构。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改革全能政府,工作重心下移,并能同时下移财权。改革包办一切的体制,缩小、分解政府权限,不该承担和承担不了的职能转移给能承担的企业和社会组织。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准入机制。

3.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社区公共服务与管理实际就是 “助人自助”,所以居民的参与度与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成效是成正比的。在居民参与中,利益是参与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当居民感到社区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参与能够有效维护其利益时,自然就会萌生参与社区事务的动机与期望。反之则会出现不参与或假性参与的现象。

4.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根据社区工作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社工培训制度,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工作。2015年3月-10月,观山湖区群工委、区委党校联合社会组织孵化园为进一步提升观山湖区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水平,为新常态下的新型社区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保障,将开展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培训。

5.完善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应依据考核者的不同目的和目标而定。比如,观山湖区即将实行的“友邻之家”工作模式,也必须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考核验收。“友邻之家” 主要是通过购买专业社会组织服务、推动“政社互动”、“三社联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建成运行后将由区委群工委、区民政局组织考核验收。对验收不达标的,责令限期整改,如整改仍不达标的,将核减人员及服务经费补助。只有这样将考核政策和拔款政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从事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机构的发展。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社区管理服务与创新的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市雁塔区红专南路社区的实地调查,提出该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探索性的建议,希望能对社区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促进城市社区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社区;服务;管理

一、社区管理现状

西安市雁塔区小寨路街道红专南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近几年来,社区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创新社区管理,创建了社区建设新模式,使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我运用社区漫步、闲聊式访谈、互联网查询社区重要讯息三种方法,对该社区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社区管理现状。该居委会的组织机构健全、硬件设施良好。针对社区下岗职工残疾、老年人多的实际现状,社区成立了西安市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了24小时服务热线。在家政服务、医疗看病、精神慰藉、送粮送油、家电维修等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不断把便民活动引向深入。针对残疾人出行不便的问题,为社区残疾人免费发放了拐杖、轮椅等,为盲人发放了盲表,给公共厕所安装了助残设施。除了社区综合服务大厅、卫生所、一站式服务大厅等服务类组织机构以外,红专南路社区还设有专职管家服务。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

红专南路社区成立以来,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但是在整合社区人口,社区资源等方面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些社区居民的部分需求得不到满足。下面就本次社区行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总结如下。

(一)老年人活动场所还不够多,活动场地缺乏

该社区老年人多,为方便广大老年居民的生活需求,某些方面的便民服务项目应该增加。老年人退休后有大量的闲暇时间,但基本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少。在访谈中发现,老人们表现出愿意参加组织活动和集体活动的愿望,他们希望社区能够在这方面提供支持。

(二)社区人力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和转移及城市户籍制度的改革,使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越来越多,这点也在红专南路社区有所体现。流动人口群体需要增加其城市认同感,社区认同感,以拉动流动人口积极融入社区,投身社区建设。此外,社区居民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较多,老人在闲暇时间一般是呆在家里,以室内活动为主,部分老人认为这样不能实现自身价值。推动这些老人们参与社区建设,让这些老年居民继续发挥余热。

三、动力分析

(一)社区养老能力强

社区养老能力主要包括:丰富老年人的闲暇生活、日常生活照顾服务、医疗健康保障服务、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组织保证、社区养老环境。社区行的过程中发现该社区无论是制度还是资源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建设,都能反映出该社区具备较强的养老能力。居委会工作人员可以借助这些资源组织各种类别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文化程度老人的需要。

(二)社区建设有资金保障

在走访中发现,社区居民对居委会的评价很高。在这里有很健全的制度规范居委会的职责,所以他们的社区工作做的很到位,社区的服务项目齐全,这就为社区建设提供了组织动力。社区能够多方筹措资金,加强社区建设。居委会要获得资金,政府投入是最主要的方面。同时,作为全国和谐社区的示范社区,该社区还可以吸纳一些社会资金,鼓励富裕居民投资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动力。

(三)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积极性较高

一些居民进行社区建设的热情度很高,对社区事务充满积极性,这就为社区建设提供了人员动力。与社区管理人员打交道的频率是观察老年人和社区实际互动关系的一个方面。从总体上看,老人和社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往频率比较高。对此,我们可以增加老人们社区活动的实际参与度,在访谈中老人们表示,他们愿意做一些事情,有无报酬都是无所谓的。老人们参加活动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表意性需求,如生活充实、快乐、高兴、实现自身价值等。推动这些老人们参与社区建设,一方面可以增加老年人的精神活力,另一方面能更好地推动社区建设。老人们可以发挥余热地发展一些精神文化事业,继续发扬社区精神风貌,提高社区活力,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四、社区工作创新

在社区行访谈过程中,工作人员提到要“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工作,以群众满意与否作为检查社区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正是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态度让该社区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居民们的充分肯定。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政府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稳步推进社区建设。红专南路社区是居于核心城区的社区,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社区服务功能,下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城市现代化发展赋予城市社区管理新的使命,应推动社区管理创新

针对城市社区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必须对旧的管理体制作相应的调整。同时,应当明确,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以及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中,政府与社区是共存与合作的关系,二者共同管理城市事务。政府应出面协调、整合、开发、合理利用社区内企业、机关、学校的资源,如人才、资金、场地、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文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场所,推动社区管理创新。

失去了单位依托的居民急需融人社区中,以寻求安全感、归属感和荣誉感。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既为社区管理提供了技术手段和便利条件,也对社区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也要从自身的具体情况出发,探索出新的社区管理方法。今后,也不应当硬性规定同一的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的管理应当是在政府综合协调的基础上,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二)继续推动社区养老体系的建设

针对社区老年人多的现状,社区应加大政府和民办的老年公寓建设。在社区养老体系中,老人不仅是被动的被养群体,也是自我养老和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群体。一是他们在社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二是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为丰富社区生活、维护社区安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三是刚步入老年阶段的群体不仅能够自我照顾,还能够为更年长的老人提供服务。社区和老年群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互动的关系。

此外,还可组织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在人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组织不同形式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既能培养公民的尊老、爱老、为社会奉献爱心的社会意识和道德,又能解决社区养老资金问题。

作者简介:

李惠明(1990.06-),女,汉族,河南灵宝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妇女社会工作。

社区管理与服务论文: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1绪论

1978 年9 月,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Alma-Ata 举办基层健康照护国际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rimary Health Care),会中表达了世界各国政府、健康工作者及社区保护并促进全球人民健康的行动需求,并发表了著名的Alma-Ata 宣言;该宣言将会议结论归纳十点,其中之一为:基层健康照护是必要的健康义务,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与技术;在社区中,对个人和家庭具有可近性,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由此可见,社区导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

事实上,有效的公共卫生服务应以社区为基础,唯有更好地管理与使用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才能使公共卫生政策符合地域特性及社区民众需求。

2文献回顾

何谓公共卫生?1920 年,Winslow曾说:"公共卫生是一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增进健康与效率的科学与艺术",同时,他根据对公共卫生领域演进的长期观察,认为公共卫生是"经由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环境卫生、传染病管制、个人卫生教育、组织医护事业以早期诊断与治疗疾病,和发展社会机构以保障人人都有足以维持健康的基本生活水准",并且进一步指出:"如此种种努力是为了使每一位国民都能实现其健康与长寿的天赋权利"。社区公共卫生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力量,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如果脱离社区需求,将无法加以推广,国民健康的天赋权利将无法得到保障。

依据Percy-Smith(1996)的定义,社区是指"一群以某种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人们",这里所谓"某种方式"至少可以两个角度加以分析:①从空间社区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一群人,这个地域可能是一个校区、行政区域、选区或是社会服务选区等;②从利益共同体的角度加以分析,社区是分享共同的生活经验、宗教型态或文化特质的一群人,彼此具有休戚与共的意涵。Clark(1973)认为,所谓社区是指一个具有下列特征的面对面的团体组合,这些特征分别为:①社区是一种地理上的位置;②社区是一种网络,例如妇女运动、环保运动所构成的一群人;③社区是一种地方性的组织体,例如接受政府委托的卫生保健计划组织、消费者行动组织或文化艺术组织;④社区是由政府所支持的制度化组织型态,从一个功能专化的组织到功能尚未分化的临时性组织;⑤社区是一种以社会角色、社会地位与社会阶级为主的社会结构;⑥社区是一种具有"我们"意识(a sense of "weness")的感情团体;⑦社区是一种足以发扬文化价值与信仰的文化团体。由此可见,社区是一个由地理范围或有共同价值观及兴趣的社会团体所组成。其成员间彼此认识并互相交往,在这特殊的社会结构下行使功能,创造规范、价值观和社会制度。我国的社区发展工作纲要中的社区是"以某种形式之社会组织或团体结合在一起的一群人"。

3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978 年,WHO 于Alma-Ata 会议宣言中,基层保健服务被称之为达到"全民健康"的社会之钥。在该宣言中将基层保健服务定义为:"奠基于实务、科学、和社会可接受的方法和技术的基本保健服务;在社区中对个人及家庭都具有可近性,同时,这种服务也应该使得民众能够充分的参与,其基本精神是激发社区居民的自觉及自我信赖。这个服务成为该国卫生体系以及该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部分;此一服务与民众的生活与工作尽可能密切结合在一起,并且成为连续性保健服务过程中的第一要素。"

宣言中强调,健康保障的定义,不应限于疾病或病弱的消除,应该追求身体、精神与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各国政府应以世界性和社会性的目标,统合卫生保健与社会经济部门,共同为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准而努力。宣言进一步肯定,任何个人和团体都有参与保健服务的规划与实施的权利与义务。

基层保健服务的重要支柱之一就是社区的参与,社区经由这种参与,一方面可对卫生业务以及卫生人力之发展有所贡献,一方面也可因而获得实质利益。基层保健服务做为国家卫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它具有四个主要的支柱:①一种各单位皆能配合支援社区之卫生系统;②卫生资源能平等分布,俾使全人口皆能涵盖;③社区参与卫生服务之计划、执行及评价的过程;4.卫生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有积极的交互作用。

基层保健服务的成立背景,主要是慢性病的增加及医疗财政的危机。慢性病是一种无法完全治愈的疾病,如果以一般的医疗机构加以照顾,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而且也难以容纳。最好的方法是病患自己以药物治疗,或由家庭医生、保健人员、社会工作人员或志愿服务人员加以照顾。因此,基层保健服务的本质,应该注重医疗与福利的结合以及组织与人员的配合。具体言之,就是以基层医疗和居民参与的方式,建立一个医疗-福利的供给体系。

我国过去的公共卫生政策几乎都是由卫生行政主管机关主导,是典型的"由上而下"(top-down)政策模式,未来则逐渐演变为导入社区意识、社区导向及社区参与的"由下而上"(bottom-up)政策概念。目前,国家投人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010年的15元增加到2012年的25元, 并且将在2015年达到40元以上。这样一大笔专项经费是如何支撑类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 目前鲜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其实际使用、补偿情况进行描述和论证。目前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的管理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 并按照国家要求仅用于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必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

4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改进对策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非常重要,引入作业成本法(ABC)对这项专项资金实施管理是有效的途径之一。作业成本法是将流程划分为若干作业,以每一项作业中心为汇集成本的成本库(cost pool),根据成本动因为分摊基础,将作业成本归属至各项产品或者服务。Brimson(1991)提出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效益如下∶①依据作业流程计算的产品成本,可以用来估算成本、决定产品订价,并可以协助管理者制定相关决策。②ABC 中的作业分析可以找出无附加价值的作业,并设法消除以减少浪费。③通过成本动因的确认,以正确计算耗用的资源成本。④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可以联结公司的经营策略与管理决策。⑤ ABC 提供实际经营结果的回馈性信息,在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结果相互比较之后,采取后续必要的修正行动。⑥ABC 有助于绩效衡量,使决策的形成更具时效及弹性。⑦ABC 提供成本与绩效间关系的信息,以落实预算管理。⑧ABC 可以用以监督产品的生命周期,以提高获利性。⑨ABC 可以对快速增加成本的要素,如制造费用做更深入的探讨。⑩以作业成本系统来监督部门的投资行动将可以确保投资计划的有效达成。11可以持续评估作业的有效性,以发现潜在的投资机会。12 就症结问题深入管理而非仅找出征兆,以降低经营危机的发生。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业务所需的房屋、基本设备的配置、人员培训等所需经费, 均应当由政府财政予以投入, 而除去上述各项支出因素后,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 其成本构成最主要的部分是人力成本。基于这样的思路, 加强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绩效考核和运营管理可以按照以下流程来进行。①确定成本核算项目。本研究中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重症精神疾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等9 大类, 并以此9大类项目作为成本测算对象。② 确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运用作业成本法"服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 服务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的思想, 据此界定提供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③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及标准的资源数量。确定各项作业耗费的资源类别, 如标准工时、材料费用、折旧、交通费用、通讯费用等。其中, 标准工时、通讯费用均以分钟计量。④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方法, 确定各项资源的单位成本。⑤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根据每单位服务项目耗费的作业和每单位作业消耗的资源成本, 计算出每单位服务项目的作业成本。⑥确定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理想常态下应有的服务量。⑦汇总计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本。

4结论

作业成本法是加强和改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的有效工具。然而,本测算的每项服务量是以所涉及的疾病患病率为依据, 即假设该疾病的所有患者均被提供规范的服务, 这是理想状况下的服务模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种种原因,任一服务项目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地覆盖到有关人群, 因此, 也可以每个服务人次的成本, 乘以实际提供的服务量, 作为该项服务的考核及拨款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