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

时间:2022-08-01 03:07:51

摘要: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得多媒体教学课。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多媒体教学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浅谈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的误区

摘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已经逐渐深入课堂,绝大部分教师虽然如何进行高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大量的实践和探索,但是在实际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中还存着或多或少的误区。本文拟从对“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教师的课件制作”、“教师计算机水平较低”“教师对图片、视频处理”、“教师对知识要点不落实”、“教师对重难点未突破”、“教师上课无粉笔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谈谈自已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历史;课件;误区

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传统历史教学单凭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是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的,那么也就更难将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扑朔迷离的历史事件、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巧夺天工的历史文物……展现给学生。恰巧多媒体历史教学就能弥补这一短板。可见广大历史教师熟练制作课件,娴熟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刻不容缓。现将自己多年来从事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诸多误区谈几点粗浅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一、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认识的误区

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传统教学中仅靠讲述无法使学生想象到历史场面的恢宏气势、波澜壮阔,无法想象到历史珍品的美妙绝伦、璀璨夺目;更无法在教学中形象生动地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化静为动,化虚为实,而且能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同时还能保证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性和有效性。可是在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基本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示范课”;更有甚者片面认为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捷径或唯一途径;“唯多媒体是崇”等,实际教学中我们都知道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传统教学也不能全盘否定。其实传统教学中有很多的优点需要我们去继承。我们广大年轻教师要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力求将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我们教育者的智慧创造出较为完美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明天。

二、教师在课件制作中的误区

在实际教学中,历史课件制作是历史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会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现实教学中,历史课课件制作一定要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作用。可有些历史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为了向同事展示自己驾轻就熟的课件制作水平,一堂课中不仅有精美的动画、详实的文字材料,而且还大量视频和动听的歌曲及相关的图片……这样便使学生沉浸在动画、视频以及音乐的欣赏、观赏以及鉴赏的气氛中去了,学生上课便少去留意和思考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了……时间一长,学生一上这类型的课便陷入了视觉和听觉的疲劳了。学生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了。而历史多媒体教学原本是通过多媒体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不是我们看到的欣赏、鉴赏者了。

三、教师对图片、视频处理的误区

实际多媒体教学中,有的历史教师往往堆积大量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结果一上起课来感觉就是老师一个人在表演,没有把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导工具,教师在利用多媒体当“解说员”。我们才摆脱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满堂灌”,孰不知这样教师在悄然地用“机灌”代替“人灌”,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盲目地应对视频,音频及文字信息处理,自己读书时间被挤占,想象的空间被色彩斑斓的画面填满了,这样的结果必然是表面喧闹,其真正效果不好。而真正有经验的教师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问题或者图片、视频)来让学生总结、发现,探究新的知识,构建相关的理论或概念。我在讲授图片、视频时,教师故意不打出文字,让学生思考、总结不失为一种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妙招。还如我在讲授时:出示四幅图片和一段视频之前,我就把问题:“上述图片、视频反映的对象是什么?在前面哪里出现过?处境怎样?”写在黑板上。可见我们历史教师在处理歌曲欣赏,图片、视频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的放失去思考、总结、归纳不仅可以免于让学生论为鉴赏者和看客,而且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体。

四、教师对知识点未落实的误区

历史多媒体教学应当是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理解,以实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从而使历史课堂达到一种学生乐学,会学,善学的目的,可是在我们现实的历史多媒体教学中,大量的图片,视频是教师讲解的工具,课堂中最忙碌的人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不是吗?有的课堂上:教师拿着鼠标一会儿找画面,一会儿找图像,一会儿又忙投影,忙这忙那令人目不暇接……稍出现一点差错,急得满头大汗。试想这样的教师哪能从容地引导学生学习,及时关注学生反馈,落实教学内容呢?在个别历史教师的课堂上,教师是“放映员”,学生是“观众”,学生的课本竟一次也没打开过,更不能说学生用笔勾划出来课的重要知识点。还有的教师在上课中虽设计了讨论辩论等探究、合作学习的环节,但为了完成教学进度,给学生时间太少,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五、教师教学对重难点未突破的误区

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为教学注入了活力,使某些教学难点、重点问题迎刃而解,而有些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会忍痛割爱,把一些相关图片、视频、MP3统统用到教学中去了,有一部分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追求美观,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动画和声音振聋发聩……这样的课件恰巧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同时也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初中学生更是如此),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重、难点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由于课件制作的复杂和过多内容,使学生在思考和教师引导时重、难点时间过于仓促不得已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当然也就影响了学习效果和教师授课的质量了。

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多媒体历史教学虽有许多传统教学不可能比拟的优点,但它正处于成长,完善的过程中,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用心去浇灌,呵护。我深信,只要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多媒体历史教学势必会展示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魅力!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浅析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国务委员、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指出:“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充分认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的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但多媒体手段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初中历史课后,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小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 “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误区二: 从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也不例外,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可以说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就不可能取得高效率,而前面所说的“学生成为观赏者”则背离这一要求。

误区三: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给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辩,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满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诚然,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展示功能,它使学生对历史现象、过程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刻。但光有好看的课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讲究实际,课件设计要体现历史教材的教学目标,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符合科学性和客观实际,同时要围绕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不哗众取宠,堆砌素材,也不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在图象的处理上要简洁,大量的讲解和分析应让老师去完成,另外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艺术性,色彩搭配要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布局要合理。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得多媒体教学课。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中活用图片

图片是历史学科中重要的教学资源。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图片资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和利用,这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无序分散的图形信息组成能够有效阐释历史概念的“图式文本”,充分发挥历史图片的教学价值,把历史图片用准、用好、用活。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课堂实践后,我对如何在历史课多媒体教学中活用图片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通过设计制作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自己的意图设计制作相应的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例如笔者在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明清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教学中,当进行戚继光抗倭内容教学时,首先展示自己设计的少年戚继光遥望大海的图片和明志的诗句,并配合画外音:明朝后期,一位十六岁的少年遥望着东南沿海的方向,赋诗明志,其中有这样的两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声画结合使学生很快融入这一情境中,而且对展现的情境产生好奇与疑问,笔者趁机提出问题:图中人物是谁?他为什么不愿追求功名利禄?他心中所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这样自然地引出明末戚继光抗倭的内容。当然,这种根据教师意图制作的图片是一种艺术的再加工,虽然不能强调其历史真实性,但制作时要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烘托出历史背景。

二、通过排列图片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有效识记历史事件

以往的历史教学对图片的利用不够充分,常常只是用历史图片再现史实,学生虽然印象较深刻,但是对史实的认识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如何突破这种使用历史图片的被动模式呢?应该让图片和学生一起“动”起来。笔者在教学《“”十年内乱》一课时这样考虑:“”的过程涉及的史实比较繁杂,学生对“”的主要事件识记存在一定难度。如果教师详细讲解“”过程就会占用过多课堂时间,冲淡对其他内容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充分使用图片,设计了“我的图片库”这样的课堂活动。课前,笔者精心筛选了九幅反映“”重要史实的图片,比如1966年5月16日的日历、刘少奇同志照片、“”时庆祝上海市革委会成立的宣传画、“四五运动”天安门悼念活动照片等等。上课时有意识地把这些图片的顺序打乱,利用多媒体以图式文本的形式呈现,要求学生在事先阅读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观察图片并按图片所反映的史实发生的时间顺序正确排列图片。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在识图、排序的过程中不仅对史实进行了再认,还培养锻炼了对历史材料的观察能力。而且整个过程学生都兴趣盎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认知,既加深了记忆,又使其自身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得到发挥。

三、利用图片整理活动开展启发式教学

课堂上使用历史图片,不仅要达到形象、直观的视觉效果,更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围绕教学主题,设计整理图片的活动,有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例如在《明清反抗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寻找图片之间的联系”这样的设计导入新课,展示一组反映本课史实的图片,即倭寇图、荷兰侵略军图、沙俄侵略者图,以及我国东南沿海地图、台湾岛地图、中俄边界图,请学生说出这些图片彼此间是否有联系,有什么联系。笔者通过这一环节,一方面对学生预习和课外知识情况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启发学生探究图片的深层内涵。学完本课内容作最后总结时,笔者让学生根据已学史实将导入新课时使用的图片重新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图片的启发下,将之前了解的史实从表象认识升华到理解历史现象的本质,引导学生的思维向高层次发展,有利于开展启发式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进入“读图时代”。“图片就是形象的历史”,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我国古代“左图右史”的优良史学传统得到发扬光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图说史”,可以促使学生再造想象,突破时空限制,从而进行深层次思考。在这一基础上,再进一步培养学生“借图说理”的能力,挖掘历史图片的内涵,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能达到“以图启智”的目的。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论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 随着科技手段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手段为初中历史组织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多媒体技术以其形象、逼真的直观视角效果、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观,解决了历史过去性、综合性、具体性问题。本文就多媒体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谈几点认识。

误区一:由"人灌"到"机灌"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小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目前,教师的讲授仍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初中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人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我认为教师要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自学、总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

误区二:从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看得眼花缭乱,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误区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部分,它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课件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能肤浅地停留在表面。但有的老师不注意教学目的,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而没有真正的实质内容。另外历史的多样性常常导致大量的图片和视频被牵扯进课件中来,但有的教师往往热衷于追求多媒体显示效果.学生对显示画面印象很深,但仅仅如此而已,不能掌握历史知识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教学目标无法实现,这样的课件人以喧宾夺主的感觉。还有的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结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难有所体现,整堂课下来感觉平淡无奇,轻重难辨,缺少一个"拎起来一条线,撒下去铺地"的教学主旨,这样的课件真是"绣花枕头稻草芯"。

2.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对策

2.1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避免由"人灌"到"机灌"。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

2.2正确掌握多媒体的需求时机,避免由"接受者"到"观赏者"。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

2.3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避免"盲目使用效率低下"。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

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发出了时代的进步之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的资产阶级向封建专制发起挑战,所表现出来的勇敢与进步,同样表现出鲜明的时代之美。它们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体现出来的开拓性、创造性、革命性,始终代表人类发展的方向,具有时代进步的美感。运用这些道理,帮助学生学会把握人类历史的进步方向,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努力奋斗。

3.历史人物所表现出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对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人类的利益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们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令人崇敬的雄壮美。例如,自沉汨罗,以身殉国的屈原;精忠报国、屈死风波亭的岳飞;"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忧国忧民舍身蹈海的陈天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以及誓死抗日、壮烈献身的杨靖宇,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的中华儿女,他们的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虽饱经磨难但仍然经久不衰的根源。这种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所散发出来的雄壮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学习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传统美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学生中得到继承,并且把它发扬光大。

4.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和艺术之美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李白的诗歌因为有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作背景,所以他的气势豪迈奔放,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祖国壮丽的河山,因而后人称赞他为"诗仙"。"诗圣"杜甫的诗因为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而且,古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感情表达充沛而强烈,文字优美简练而含蓄,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发展中,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有助于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教育。另外,还有《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历史小说也有着很强的美育教育作用。

其次,古代绘画、书法、雕刻等等艺术作品,也是发挥历史学科美育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在他的《洛神赋图》中,以深湛的文学修养、丰富的想象力,生动地体现了原赋所提供的人神相恋的意境,达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融为一体的境界。全画构图壮阔,人物栩栩如生,表现出了高超的绘画技巧,为后人留下了优美的艺术珍品。

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探讨:初中历史多媒体教学误区浅析

摘 要: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流。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初中历史课堂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误区:片面的强调多媒体展示,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学生成为被动的观赏者;盲目使用,效率低下。多媒体技术应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服务课堂,恰到好处,做到适时、适度、适当。

关键词:多媒体;主体地位;主导作用

美国学者克拉克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笔者在自身教学实践和观摩了多堂初中历史课后,发现一些历史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这样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有时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一、片面的强调多媒体展示,而忽视了教师的作用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有的老师误把计算机等同于多媒体,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应起的作用。例如,在讲授《岳飞抗金》小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展示了“岳飞抗金”这一历史事件,而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连“岳飞为什么不是民族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播,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初中历史教学有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初中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还不够,学生思维的时间也不易持久,这需要教师对课堂学习进行很好的组织,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叩启历史知识之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并积极鼓励学生思维,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使“传道授业解惑”有的放矢。而多媒体手段只能辅助历史教师教学,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

二、学生成为被动的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也要看学生的学,归根结底要看学生的学,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往往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但有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常常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一长就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郑和下西洋》小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时间一长有的学生就开小差了。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初中生能保持精力集中的时间较短,而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单一做某种活动,会使人感到疲劳。),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注意适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也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总之,“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有的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是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从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对于那些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无明显增强。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而这样使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到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而由于受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往往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它并不排斥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而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也有自身的长处,而且至今仍是确有实效且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改变盲目使用多媒体的现象,我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传统教学媒体和手段的缺点,将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和多媒体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如果能用别的手段达到预想的效果就用别的手段,而运用多媒体教学就是要表达其他教学手段难以或无法表达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同时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在附应的影视资料;同时,请同学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这样做应该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的多媒体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