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研究

时间:2022-01-10 08:59:24

摘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惟有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方能抓住战略窗口期,利用改革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关键词: 教育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研究

1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的特点

高等中医药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趋势下惟有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方能抓住战略窗口期,利用改革契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具体而言,目前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呈现出以下特点。

1.1注重协同发展

通过争取政策、改革试点等方式,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河南、河北、山西、广西等省市地区一批高等中医药院校通过与国家中医药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积极沟通,达成了地方政府与国家中医药局共建院校协议。通过共建,这些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得到了较好的支持与保障,共建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上述共建高校不少也入选了2017年9月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6]。此外,高等中医药院校也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科技等优势,积极与企业、医院、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等共建合作,达到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发展的目的。可以说,当前注重协同,推进综合改革已成为很多中医药院校的自觉行动。随着多领域的综合协同,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药院校在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机制、现代大学制度、考试招生制度、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在一些关键领域,比如社会力量办学、拔尖人才培养、大学章程制定、优势学科与品牌专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特聘教授计划等重大专项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1.2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从最近一期的2014年部级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来看,在高教类仅有的两项特等奖中,就有上海中医药大学参与的一项“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同时一等奖中有两项由中医药院校作为独立完成单位获得。中医药院校还积极推进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比如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启动了全国中医药院校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建设。中医药院校参与修订了“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规划,招收培养农村定向中医学本科生。2015年南京等6所中医药院校入选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年制)项目试点单位。高等中医药院校还积极创新拓展师承教育新模式、新举措,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良性结合;积极开展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工作、参与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推进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等。

1.3积极参与毕业后继续教育

随着国家层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中医类别全科医生培养工作的开展,中医药院校广泛参与对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同时,顺应中医全科医学研究生“5+3”培养模式的改革,做好研究生教育与“单位人”毕业后规培教育的协同推进。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全国中医药骨干人才培训项目、基层中医(民族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项目等,对不同阶段的医疗从业人员进行中医药(民族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这些方式,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2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因为高等教育处于终身教育体系的顶端,所以院校教育这些方面的改革,有力带动了中医药教育其他相关方面的改革进程,对其他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发挥着较好的传导和示范作用。虽然高等中医药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收获很多经验,但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其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更加凸显,很多新的情况和难点还有待深入研究分析、科学谋划。

2.1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国际形势

随着欧美等国掀起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浪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引领创新发展的期盼更加紧迫。比如,我们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过程中,很多中医药院校通过创建海外中医孔子学院、中医中心等形式传播中医药,此举促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加强了中医药科研、教育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中医药服务贸易为重点的海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搭建了较好的发展平台[7]。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随着西方教育强国对中医药的逐渐了解和接受,他们借助原始教育、科研等优势对中医药的开发和利用,对中医药学科以及专业变革的深层次影响,对当前中医药教育模式的冲击和融合,以及对中医药人才的集聚分布等产生的作用必须引起重视。可以说,面对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国际化的新趋势,能否抓住机遇,主动作为,取长补短,迎头赶上,缩小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某些领域方面的差距,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

2.2高等中医药教育内涵式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机制的建立健全,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也在不断增多,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人民群众的期盼以及与国内外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高等中医药教育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比如创新能力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够强、师资队伍素质不够高等,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当前中医药人才供给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高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尤其是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诊疗能力堪忧、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还较为突出,比如很多医学生医和药兼修不够,只懂医而不懂中药,医药融通存在差距[8-9]。出现这些问题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前一阶段的规模扩张不无关联[10],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缺乏整体观念、整合思维,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的不相协调,其中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不尽合理不能不说是一个至关因素。探索以评价机制的改革来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让评价机制改革与培养机制改革整体协同推进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强化内涵建设,致力于院校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通过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综合改革,以点带面拉动中医药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育和职业培训等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3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方向和要求,即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目标,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基于这一使命,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更加注重布局结构的合理完善、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分类管理与评价机制、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办学经费等保障工作,同时主动对接、服务“中国梦”“一带一路”建设,助力医改。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应有新气象、新举措,特别是在当前“双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笔者认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实践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围绕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主要职能,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3.1注重医教研融合、产学研结合

医学是科学,同时又具有社会学、心理学、艺术等人文特征,整合医学代表着医学发展新时代的一种趋势和方向[3,11]。医学内涵的界定固然复杂,但是它一定离不开实践,必定是基于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学科门类。中医药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也是实践科学,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管理手段,既注重理论知识学习,更重视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要探索通过第二课堂等形式,鼓励在校大学生更多地走向临床、深入实验室、接触社会,提升临床实践和创新动手能力。在理论教学和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们的中医思维习惯和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床诊疗水平和开展科学研究的素养。做到这些,就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培养模式、知识体系和质量标准,同时要落实一套科学的人才评价办法,坚持素质和能力作为人才评价的导向,并且强化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管。总而言之,一种是基于医学类临床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统筹好医疗实践与教学过程、科学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互为补充和支撑的,要促进这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另一种是基于药学类理工方面人才的培养,则要统筹好生产转化与教学过程以及创新研究三者间的密切联系。总体而言,无论是医教研融合还是产学研结合,它们的共同点均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2注重传承,重视协同创新

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所不同。同志在2010年6月20日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中医孔子学院授牌仪式上曾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12]。这就鲜明地指出了中医药学的科学本质,同时又兼具哲学和文化的属性。我国古代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各家学说的产生、名医大家的辈出,都与几千年来中医药的传承密不可分,这其中中医师承则是中医药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13]。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有学者提出中医药传承具有隐性知识传播的特点,这就为中医师承找到了现实的理论依据[14-15]。因此,时至今日我们仍要时刻牢记传承,这是高等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初心。传统的中医传承是以跟师学习、言传身教、习在临证、学有所长、异彩纷呈为特点的,而当前我们高等中医药教育要解决好中医药传承的问题,就是要以建立中医师承制度为根本,突出学术传承和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以跟师学习为主线,重在临床、突出经典,不断探索建立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的新模式。既然注重传承,那要不要创新,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创新必然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推出新的举措,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倡导协同创新。党的报告强调,要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广大中医药院校,要紧密结合行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围绕生命科学前沿和医学发展的重大课题,面向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服务地方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大力开展协同创新。要努力建设一批优秀的科研创新平台,这里要解决三个面向:一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特别是中医药发展战略需求;二是面向中医药学科,特别是生命科学的前沿;三是面向科研成果,特别是新药研发的高效转化,鼓励高校科研人员与医药企业、科研院所联合创业,通过协同创新支撑和引领高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不断推进校企合作、技术转移平台和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探求高校与企业优势的共享和叠加效应,从而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3.3注重地方特色的对接与融合

这里主要是解决接地气、服务地方社会、彰显办学特色的问题。全国共有24所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这些高校如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关键就是要扎根地方,这样根深才能叶茂。高等中医药院校既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摇篮,又是中医药拔尖人才集聚的高地。当前,各省市都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绿色经济发展。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就是要发挥中医药人才的优势,主动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为医药行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的人才和智力支撑,这里还要统筹解决好结构和层次的问题。广大高等中医药院校要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学科和专业是体现高校办学水平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每个高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均形成了自身的长处或优势,中医药院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应当好好研究和分析其优势在哪里,特色在哪里,找一找所在省市区域有哪些支撑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地方,是药材资源多,还是人力资源丰富;是具有地缘交通优势,还是信息技术较为发达;是现代医学基础较好,还是传统民族医药具有优势,等等。另外还要看有没有政策或其他潜在优势,如国家、行业、地区扶持促进的利好条件等。找准了优势,明确了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全力去争取,打造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汇聚高端人才,进而追求卓越。另外在科学研究方面,要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地方医药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以问题为导向,组织科技攻关,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创新成果,让优秀的科研成果在本地区结出硕果,进而有效反哺行业、社会发展。此外中医药院校还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研究,通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彰显我国综合国力[16];努力产出更多、更好的思想成果,成为地方政府乃至行业决策、破解难题的优质智库。当前,内涵式发展是高校发展的方向和主旋律。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院校内部要主动聚焦改革,研究改革,践行改革;另一方面,学校各项事业要考虑如何能为地方,还有教育、科技,乃至中医药行业的发展更好地贡献智慧和力量,特别是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出示范、出经验。总而言之,高等中医药院校综合改革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质量与速度并重,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改革发展的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许崇波,韩美君,刘为国,等.医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大连大学学报,2012,33(3):110-114.

[2]陈蕾,张珂.内涵建设促进医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654-655.

[3]樊代明.HIM,医学发展新时代的必然方向[J].医学争鸣,2017,8(1):1-10.

[4]洪净.遵循规律,传承创新,积极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纪念新中国中医药教育60年[J].中医教育,2017,36(5):1-4,9.

[5]张伯礼.面向未来:世界需要中医药[J].医学争鸣,2016,7(1):1-4.

[6]秦宇龙.6所中医药院校11个中医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19):45.

[7]张洪雷,张宗明.中医孔子学院与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8(9):718-719.

[8]李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21.

[9]肖小河.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医学争鸣,2011,2(1):11-15

作者:孙东东 周景玉 程海波 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