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时间:2022-05-11 03:13:41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过程,“理”就是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信理”、“明理”、“化理”,体现教学的“深度”,以理服人;而“情”指的是教育者、教育语言和教学方式的情怀、情致和情境,关注理论教学的“温度”,以情动人。“理”与“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实现二者的统一,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情有义、合情合理,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 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教学主体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解其惑、通其心、正其道、善其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过程,“理”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体现教学的“深度”,以理服人;而“情”就是要在教育者、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与情境三个方面着力,关注教学的“温度”,以情动人。“理”与“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才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情有义、有滋有味,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

内容是事物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发挥育人作用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首先指的是要“信理”,坚持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理论性,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引领的功能,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其次是要“明理”,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的理论问题,回归理论逻辑本身,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体现伟大理论的思想魅力,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再次是要“化理”,在“讲理”和“明理”的基础上,教学还要能够回应当代世界和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用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学生解疑释惑,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信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与任务的应有之义。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要求》清晰地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性质,即意识形态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首要原则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引领功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才能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和方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四个自信”,只有做到真信,才能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贯穿融入教学,充分体现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时效性。明理: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关键在于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内容的高度和深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教学内容的基本观点和问题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不仅真信,还要真懂。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楚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讲清楚为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与理论性,有些基本原理比较抽象,如果不能很清楚地阐释前因后果与来龙去脉,学生容易一知半解,无法真正领会和理解思想的精髓和要义,那更谈不上信服与运用了。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身理论素养不足,蜻蜓点水,浮于表面,学生就会认为课程没有理论深度,与初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并无差别,这就使课程的理论性和说服力大打折扣。因此,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就必须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满足学生理性思维和求知的需要。化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体现在能否有力回应时代问题。当前,面对国内外众多社会思潮迅速传播的影响,加之网络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的挑战,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疑惑,这都影响和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引领力是否强大,解释力是否到位,说服力是否过硬,这都决定了能否在这场意识形态斗争中获得胜利,能否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的作用。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彻底地澄清学生容易产生的错误认识,用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去回答和解释学生的困惑以及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刻批驳某些社会思潮的错误本质,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分析问题,最终拨开迷雾重现光明。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达“理”,更需要通“情”,这里的“情”指的是通过加强教育者、教学语言、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教育要素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渗透力,体现理论教学的“温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合情合理、有情有义。教师要有情怀。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教育职责,更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和信仰者,立德树人,塑造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应拥有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之心。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3]“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这样的家国情怀,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在教学中讲出真诚、讲出激情、讲出肺腑之言。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对教学有敬畏之心。“敬”体现了教师严谨的教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兢兢业业,淡泊名利;“畏”是指教师能够坚持政治原则,严肃课堂纪律的操守,做到勤于修身、严于律己。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拥有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负着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职责,课下沟通交流表现出对学生的关爱,更能拉近课上师生之间的距离,体现教学的“暖意”。教学语言要有情致。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语言作为媒介和载体,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传播知识、引导思维、提高认识、交流情感和提升能力的功能。如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比作一盘菜肴,不仅内容素材要有“营养”,装盘要“精致”,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味道”,如何让学生尝起来有味道,就要使用有一定价值且风趣生动的教学语言。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更能吸引学生,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从而产生价值共识和认同,不仅有助于彰显理论的思想魅力,更能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情怀。教学方式要有情境。“德育实践的过程,是学生选择、理解和整合德育者所传递的各种信息的过程。学生最终形成怎样的德行,跟德育发生的情境和氛围息息相关。”[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配方”先进、“工艺”精湛,也需要时尚的“包装”,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创设积极正向的教学情境,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实践体验,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愉悦的课堂气氛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之时;在网络教学中线上线下的师生交流互动,能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弥补传统课堂全程参与的不足;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理”交融

教学是由教师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与情境等多种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才培养过程。一方面,教学内容是核心,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要素的生成,要讲授怎样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运用什么形式的语言,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创立怎样的教学情境。而另一方面,教育者、教学语言、教学方式与情境又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发挥能动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和“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只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情”“理”交融,才能切实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信理与情怀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人很注重修身养性,追求君子型的理想人格,要求君子从求诸己做起,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更应该首先“身正为师”才能“行为世范”。如何“身正”,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加强自身理论素养,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示范”,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信理传道”中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一是读经典、学经典、用经典。“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加强学习是受用终身的必修之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读和学习经典是提升政治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经典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史,还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讲话和论述摘编等,要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前沿问题,增强自身的理论知识储备,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通者。二是加强科研能力,潜心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好科学研究是提升理论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内外形势变化,关注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与发展,善于捕捉学生关心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做到心中有国家、心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秉持科研精神研读教材,把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作为科研问题来突破,提高阐释理论问题的能力。三是实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互通有无。一方面,教师个人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集体的力量,要强化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群策群力,共同进步。集体备课是研读教材的很好形式,刚入职的新教师和拥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优秀的教学能手和教学名师,以教学内容中的理论难点和热点作为研讨主题,大家集思广益、碰撞思想,互相学习借鉴,整体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通过联系辅导员、联系班级、联系学生更多地关心关注存在思想偏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近学生,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把握学生对教学的期待。实现明理与情致的统一。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5]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明理”,以理服人。一是讲清楚是什么。教学中应准确把握课程内容所包含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范畴,这需要对教学内容熟记于心并能保证阐释的正确性和严谨性。二是讲清楚为什么。这需要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结合学术研究,深入破解专题教学中的重大理论问题,解释清楚为什么,才能以理服人。三是讲明白专题内容的逻辑脉络和问题之间的内在关联。逻辑性是彰显理论魅力的关键因素,具有逻辑分析和严谨推理的学理阐释使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序分明,有助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理论的阐释需要语言来表达和渲染,能否讲清楚、讲透彻,教学语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年3月,同志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强调,要“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语言来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6]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样需要锤炼教学语言,提升理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一是能够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做到深入浅出,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多采用生活化、接地气的话语,将抽象的理论阐释清楚,解析理论逻辑体系,分析演绎观点,形成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二是善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学会挖掘和运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资源。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可以讲好爱国英雄事迹,引导学生从英雄人物身上了解中国历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三是适当地使用新媒体话语,拉近与学生的亲近感,建立情感同构的桥梁。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时代,作为教师应积极地了解网络经典流行语,在课堂中合理适当地运用,弥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使课堂气氛更为生动和有趣。实现化理与情境的统一。理论解释与回应的有效性,学生理性反思和逻辑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和灌输,还需要创新创设更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多元教学方式与情境,实现教学内容润物细无声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代大学生朝气蓬勃、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敢于尝试新生事物,网络时代带给他们巨大的信息和资源,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创造能量和活力。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多种教育模式,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一是在课堂中创设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境,如小组讨论、学习成果展示、学习经验交流反馈等,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学习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实现从理论认知、自我反思、反馈交流到价值认同,从而反哺理论教学。二是在课堂以外增设实践教学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如组织团体辅导、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支教支农等,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体验情境中获得启发,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引发共鸣。三是不断创新网络教学情境。目前,很多高校都已开始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补,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这是需要肯定的新的教学情境尝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传授教学内容为基本遵循。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

[3]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4]芮鸿岩.高校德育亲和力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M].江苏高教,2018(1).

[5]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读本(2016年版)[N].解放军报,2016-05-25.

[6]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41.

作者:陈玲 王汐牟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