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15 05:10:08

摘要: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对待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极致。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清当今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距,为走出职业教育困境提供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所谓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对待自己的工作采取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态度,把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极致。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清当今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的差距,为摆脱职业教育困境提供良好的基础。

一、解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最早可上溯到《诗经》:“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大意是指君子修养德性就像加工骨器和玉器,切了还要磋,琢了还须磨。朱熹解读为“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②清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曾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大意是指当某项技艺,达到顶峰后,再进一步便接触到了“道”和“神”,即与天地之间的规律相通。这一切,都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全国人大代表、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精神理念”[1]徐健认为:“工匠精神是指敬业奉献的工作态度、技艺精湛的工作能力、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2]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总结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的行为表现和价值追求。它体现的是一种职业精神和敬业态度,其核心是对产品品质的完美追求。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已经从总体上概括了工匠精神的一些重要特质,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并没有解读工匠精神相对明确的基本内涵。笔者进一步认为,工匠精神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解读。其一是在态度层次上,从业人员要高度认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干一行,爱一行,始终以一种认真、热爱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岗位。既然已经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不能“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应沉下心来,爱岗敬业。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工匠精神就不应当简单地理解为只是技术工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应该是所有的人在各自岗位上都应具备的素养。所以工匠精神应该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深植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其二是在行为层次上,从业人员要表现为专注细节、敢于开拓创新。工匠精神所提倡的专注细节,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过去、因循守旧,而是更加提倡在传统和已有的技艺基础上推陈出新。它首先强调要传承,并且是原原本本地传承。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承,还要创新,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中实现技术和工艺的创新,这才是它的核心所在。其三在精神层次上,从业人员要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也就是要有把产品的品质从99%提高到99.99%的一股精气神。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每个细节都进行严苛的要求,对自己所生产产品品质的卓越追求是工匠精神的完美体现。对于一个纯粹的工匠,他所从事的这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养家糊口的饭碗,更是一种执着坚守,对产品的品质精益求精、好上加好的信念。

二、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日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也从战略层面指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依然存在许多困境。下面笔者将从国家、院校和学生层面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家层面

1.办学规模。职业教育作为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首先应该在办学规模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相比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仍显不够。我国的高职院校从上世纪90年代的几百所迅速增加到一千多所,在校生也从只有一百多万猛增了十倍,达到了一千多万。现在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已是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办学规模相较以前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但这是纵向比较,如果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例如,在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家,高职的办学规模超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70%。2.教育层次。我国高职教育不仅在办学规模上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差距,而且在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上也不够健全。我国中职和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直到现在还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学内容和方法重复等问题。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国和日本等国,早就建立了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等一整套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我国目前的职教体系从中专到大专,很少有本科,更不要说硕士和博士了,这直接导致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层次不够高,所培养的职业技术人才“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工匠精神的系统培育、传承与沉淀更是无从谈起。”[3]3.校企办学。《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企业可以联合举办职业院校,也可以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尽管国家强调了企业在校企合作办学中的责任和义务,但没有将此上升为企业的法定义务,这就导致了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较低,甚至很多企业对待校企合作只是名义参加、挂牌参加。因此,很多前沿的技术就难以进入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去,职业院校也很难掌握最新科技动态和市场需求,难以保证职业院校的教学能紧跟市场和前沿,制约了创新型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工匠精神的培养,这一切都是校企合作办学企业没有真正参与进来所导致的后果。

(二)院校层面

1.专业设置。专业是职业院校与社会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专业设置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及社会美誉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专业设置是职教的关键和核心。但是在现实层面,却有相当数量的职业院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专业设置研究机构,并且不熟悉开发新专业的方法。在设立新专业时,对社会需求的数据缺乏有效的调查研究,缺少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最终产生专业设置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利局面,没有办成既与当地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与职业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相协调的专业。另有一些职业院校不考虑自身办学条件,只是一味迎合社会、家长的口味,瞎赶潮流,造成办学质量不高,毕业生素质很难满足社会需要的局面。总之,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不科学,对职业教育为经济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产生很大的负面作用。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中过分强调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技术能力的养成,而对文化、精神育人存在很大的误区,认为文化、精神层面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无缥缈的东西,不如知识、技能来的实在。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未能完全渗透进专业教学之中,也难以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职业精神培养的缺少,只是把学生当成技术的载体,尝试把其培养成具有高技能的所谓人才,体现了“技能第一”的功利主义观念,却偏离了人才培养育人的最终目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却忽略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的培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3.教师队伍。教师队伍的素质问题也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或本科生,他们是从本科校园毕业后直接来到职业院校的教师岗位,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实践训练,从事职业院校的教师工作后,由于繁忙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琐事的羁绊,很少深入到企业一线,即使能下企业实践,也常常是走马观花,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有效的专业实践,自身就不具备工匠精神,所以要求他们能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是勉为其难了。职业院校也有部分兼职教师,他们大都是在企业一线工作过的能工巧匠和工程师,但是由于职业院校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大,他们的力量也很难发挥。总之,现在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是很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的。

(三)学生层面根据第三方、非政府教育数据机构麦可思

的数据显示,高职高专2017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首次超过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比2016届上升了0.4个百分点。但是高就业率并不代表就业的高质量。还是麦可思的数据,2017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为34%,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017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内离职率高达43%,离职人群中98%是主动离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职高专毕业生的高离职率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两个原因:其一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缺少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目标规划,盲目跳槽从而造成离职率很高;其二是缺乏工匠精神。虽然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具备职业技能使得他们能很快找到工作,但由于他们缺乏工匠精神,在敬业精神、精益求精方面存在巨大缺憾,因此,他们的离职率大大高于本科毕业生。

三、培育工匠精神,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方式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许多层面仍然存在问题,那么如何走出职业教育的困境呢?笔者提出,应该让工匠精神渗透进职业教育的始终和各个环节以此走出职业教育的困境。

(一)构建一套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国家应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进一步构建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建立职业教育总量规模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转型升级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4]国家还应科学合理地制定中职、高职的培养目的、招生规模以及教学方式和内容,按照社会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去设计职业教育的培养计划,重点要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贯穿于整个职业教育的始终。国家还应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进一步发展技术本科,并逐步试点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形成从中专、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等一整套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总之,国家应构建一套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能大规模地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

随着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传统学徒制那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已经不是主流。当现代的工匠主要由各种职业院校以规模化的方式培养后,校企合作日益成为职业院校的学生获得职业技能、打造工匠精神的最优方式。可以这样说,校企合作是当今职业教育最有生命力和光明前景的一种培养方式,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所谓校企合作,通俗地讲,就是学生一方面在职业院校获得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得到工匠精神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出职业院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在职业人才培养中所具备的长处,可以让学生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全面体验,从而成为真正的职业人才。由于校企合作自身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现在成为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式,并从立法上来保障,建立一整套的管理和监督制度,从制度上规范校企合作的实施,而这恰恰是我国目前所欠缺的。所以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在发展校企合作中的上述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国情特点,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体系,同时,还要制定激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比如规定若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给予税费优惠政策。还要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管理相关校企合作事项,使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国家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和实践的全面体验,实现从知识到精神的高度交融,培养出真正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

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贯穿始终的办学理念,这一点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在职业教育中融入文化育人的理念,将职业素养、工匠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首先,发挥思想政治课主阵地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思政课的日常教学之中,让职业院校的学生意识到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的教学和实践之中。其一是在专业课教学目标中专门增加学生要有效认知专业中蕴藏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就能认知、感受工匠精神。其二是让学生在实践课中亲身体验工匠精神,感受到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营造一种工匠精神体悟的氛围,让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工匠精神所能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再次,职业院校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毕业生评价体系,其中,毕业生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应该作为一条重要的评价标准。

(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可以这样说,要想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学生,首先必须要有许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有必备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外,还必须具备工匠精神。这不光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工作的现实需要,我们要让工匠精神在职业院校的教师中得到落实、发扬和传播。职业院校教师必须具备的工匠精神具体内涵包括哪些方面呢?1.他必须是一名教学工匠,需要具有敬业奉献的品格,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能熟练运用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方法进行传承工匠精神的正常教学;2.他还必须是一名技能工匠,具有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专注态度,他还必须具备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现在,我国仍然没有职业院校教师的专门培养机构,绝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新入职教师来自于本科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大多是过关的,但是普遍存在欠缺技能和工匠精神的现象,那么该如何培养这些新教师的工匠精神呢?首先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培养机制,以源源不断地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其次,应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已有的教师资源,以老带新,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最后,应该加强校企合作,让企业和市场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只有先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2]徐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的极致绽放[J].江苏教育,2015(44).

[3]伊焕斌.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0.

[4]伊焕斌.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3.

作者:祖伟 单位: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