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3篇

时间:2023-01-30 16:58:22

摘要:从“创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问题启发生活化,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融入数学经验,增添学习乐趣”四方面入手开展数学教学,一定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关键词: 小学 数学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3篇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篇1

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数学教育更是无法与日常生活相背离。新课程改革要求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程教育,这已成为当下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通过结合现实生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主体地位,进而提高其综合素养。然而,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生活化理念的运用依然存在着误区,“假生活化”“泛生活化”形势严峻。一些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理念仅仅从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并没有深入了解其内涵,严重影响了教学模式的构建。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现阶段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误区,并与小学四年级数学实际教学过程相融合,着重探索生活化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模式的建构,推动生活教学理念对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模式的进程,从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概述及价值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生活化教学模式是顺应新课改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将课堂教育与现实生活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日常生活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思考与深入理解,是一种崭新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及提高综合素质的方式。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对优化教学模式具有推进作用,是一种动态且极具创造性、思维性的教学模式。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实施价值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由于数学具有生活化、思维化等特征,致使数学教学不能与生活背道而驰。实现生活化教学理念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完美融合,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1],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件相结合,使抽象、复杂的理论指导变得更为直观、具体,从而降低了理解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对学生的自主性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牢记知识,应付考试,极大地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这一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有意识地分析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及数学教学中的生活现象,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的教育模式依然很传统。这种教育模式有许多弊端:首先,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了严重的消极性影响;其次,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处于固定模式[2],表现在教材内容亘古不变、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等方面,从而使学生不能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再次,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表现在板书现象严重及计算工具单一,导致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传播,降低了教学质量;最后,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仅靠课本知识无法提升教学质量,也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固有的知识体系,而不能进行知识面的有效扩展。

三、生活化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错误使用

(一)“假生活化”现象严重生活化教学理念要求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还原,并在此过程中传授学生数学知识,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然而,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的理解过于片面,导致教师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不能够准确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将生活与知识相结合。这种现象被称为“虚假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在讲解“观察物体”的内容时,通常会让学生运用所学到观察物体的方法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然而,现实中存在各种各样的物体,教师的做法缺点在于没能给学生一种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参照物,使学生没有目标胡乱观察周边的事物。这不仅不能提升教学质量,也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更不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二)“泛生活化”现象严重生活化教学理念虽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对其科学、合理地运用才能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价值。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认为“万物皆可生活化”,即在任何数学知识的传授中、在任何教学环节下,都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生活化”。这种现象被称为“泛生活化”现象,主要体现在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运用及目的存在严重的误差。这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率,同时还会让学生陷入一种误区,使学生将生活与所学知识进行胡乱揉杂,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教师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一概念性问题,教师也会盲目地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漫无目的地进行深入探究,导致学生陷入一种无从下手的境地,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生活化教学理念对于小学数学优化教学模式建构的意义

(一)利用生活化激发兴趣,构建高效课堂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新课的导入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好动的阶段,其注意力的集中及自制能力的把控很难从课间活动中迅速回到课堂学习中。尤其是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味同嚼蜡,从而对学习成果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及时正确地指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通过具有新颖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注意力能够全面集中于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从众多的实际教学经验来看,小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通常会产生一种畏惧及排斥心理,在根本上弱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则具有极高的实施价值: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惧怕学习数学知识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调整学生学习状态,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例如,教师在讲解《大数的认识》一课中,可以利用电子教学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图片的内容可以是我国总人口的数量、我国各地区的人口数量、我国的总占地面积等,琳琅满目的图片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教师将这些图片内容的具体数字标注出来,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些图片的内容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关联,观察这些图片下面的数字,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此刻,学生将会积极踊跃地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学生说:“老师,这些图片下面的数字都比较大。”这时,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表扬。这一措施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使他们积极调动主观能动性,以便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法。

(二)利用生活化提高思考能力,促进知识吸收与应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知识的学习[3],同时也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数学老师必须做到身份转变,在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在生活化教学理念下,指导他们根据生活实践,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掌握与应用。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老师可以设立生活化情景来训练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及运用,使教学工作事半功倍。例如,教师在讲解《小数的加减法》内容时,首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买东西的实际经验,谈谈自己对于加减法的认识。其次,教师需要设立情景,例如,教师去超市购买水果时,买了葡萄,消费了9.8元;又买了西瓜,消费了11.4元,并在此时向学生提问道:“同学们,老师总计消费了多少钱呢?”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结合所学知识,迅速给出答案:“老师,您一共花费了9.8+11.4=21.2元。”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问:“老师身上只有50元,花掉了买水果的钱,那老师身上还剩多少钱呢?”学生也能迅速回答:“老师身上还剩50-21.2=28.8元。”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的驱使下,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思维逻辑能力,促进对知识的吸收及运用。

(三)联系生活化设立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掌握起来相当麻烦。而生活化教育理念就是要求老师必须要善于运用学生的日常生活,把学生觉得晦涩难懂的数学经验和他所了解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坚持日常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相互统一的教育原则[4]。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把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使陌生、抽象的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了解的事情。而老师也必须在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设置特殊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更加容易掌握知识难点,从而使之牢记于心。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观察物体》时,很多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位认识物体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在操场上摆出同学所熟知的各种物体,例如,篮球、文具盒、粉笔盒、积木等,让学生从上、下、左、右多个角度对物体进行观察,并让其总结出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印象,从而使观察方法牢记于学生的心中。

(四)利用生活化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教学的目的在于学生能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5]。传统的你问我答的课堂提问方式已然不能满足现阶段教育的需求,只是一味通过提问来使学生加深知识印象,会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消弭,从而在学习上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当基于生活情境,正确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与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对于课堂提问不再产生抵触心理,而是能积极主动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并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完《观察物体(二)》一课时,可以指导学生对身边物体进行观察,如观察课桌椅、教室、水杯等,让学生谈谈这些物体从不同视角进行观察时所看到的形状,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要点,有效培养其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在讲完《轴对称》时,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如水瓶、纸折五角星、直尺、乒乓球等物体,让学生比较这些物体的形状,谈谈这些物体是不是对称图形,并让学生画出这些物品的对称图。刚开始肯定有部分学生无从下手,但是,经过思考及研究之后,学生开始运用所学到的对称知识,将其进行绘画。最后,可以让学生自发寻找生活中所存在的对称物品。这一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到的知识,也锻炼了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综上所述,生活化教学理念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有着巨大的教学作用。所以,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对生活化教学方法准确理解,进行全面的掌握,并积极响应教育部门发出的关于培养中小学生核心素质的号召,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重视生活化教学理念,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课堂模型,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合理融入生活化的课堂要素,使学生既能够深刻掌握数学知识,也能在具体活动中恰当地应用数学公式、概念等,以实现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数学观念和正确学习方法的养成,以夯实其对数学知识的掌握,从而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

作者:侯美荣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篇2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的状况受到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的深刻影响,用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出现一些消极的反应。而对学生在学业中的情绪状况漠视会导致评价过于客观,从而使教师的教学目的产生严重的偏离,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方法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评价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但长期以来,由于考核方法过于单一,考核的内容还没有得到改善,不能让学生掌握主观性和客观性、稳定性和合理性的综合性评价。同时,与原来的学习相比,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没有得到改善,部分学生甚至会下降。而数学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教师就是学生的启蒙和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把自己代入到和学生一起“教”、一起“学”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会爱上数学课,从而逐渐地提升教学质量。其次,数学的概念过于笼统,让学生难以掌握。加之受中国的传统应试教育的熏陶,导致很多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实践的时候,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上,而在教学方法上往往采用“填鸭式”“统一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编排教材,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课堂倦怠,教学效果和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应将学生在班级中的成绩和学习态度记录下来,并将其纳入到下一步的教学评价中,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全面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将学生的学习进程与知识系统紧密联系,并系统地从浅层到深层全面培养。例如,有的学生思维能力很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提高注意力。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几年中,虽然教育的基本条件还不完善,但是每位教师都是以一种无私的精神来教育学生。而在目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所担负的工作不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更多要激励学生去进行学习。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制度转型,导致很多教师在观念上出现了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学是一项普普通通的工作,没有认识到自己岗位的真正意义,导致了教育工作不负责,对学生未来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开展多元化数学教学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多元化的数学教育,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的教学评价制度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评价方式单一、呆板,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而非过程性评价。所以,从教师、学生、父母等多种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有意义的。小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还不够完善,对学生进行了一些常规的理论知识解释,导致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足,从而对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作用。运用多种教育方式为学生营造一种活跃的学习气氛,使原本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动的图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把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育方法,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把它和现实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数学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教师要培养新的创新意识,培养新的思维方式,培养新的人才。

三、小学数学多样化教学的对策

多元化教学评价强调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对象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质上是对不同的人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比较单一,主要体现在:从评价对象上,以教师为主,在评价的范围上,侧重于对学生的认识评价,而在评价方法上,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主观判断,或者进行测试评价。[1]因此,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的动态评价手段,可以从评价对象的多元化、内容的全方位、手段的多样化和全过程的交互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潜能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一)丰富评价模式,提高学习积极性新的课程呼唤着充满生命和活力的新课堂,呼唤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评价模式。教师的教学评价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学习的结果。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思想指导下,评价就像一根魔棒,能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新课标”中着重指出了多元化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来清楚地认识自己,并作出判断,让自己看到成绩,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同时也能发现问题,改进不足,提高积极性,取得新进展。[2]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斜角上切出两个三角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相等。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交往的意识、情绪、心态等,同时也要重视对其数学思考的评价。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每一天的学习和发展,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的进步和改变进行评价和反馈。

(二)开展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探究力学生对教师怀有敬畏之心,因此在和教师沟通时,都会显得很拘谨。但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却有很多的共同话题,所以在和同学沟通的时候,学生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因此在教学和生活中,教师可以实行团队合作学习制度,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采用协作学习法,即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在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讨论,并进行观点的交换,从而提高探究、沟通的能力。[3]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在完成基本的课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讨论以下问题: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两者有何区别?在表示资料时,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各有什么优势?生活中哪些部分可以使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生可以自由进行讨论和交换意见。学生在进行交流时,会有一个简单的结论协作式和归纳式的学习阶段,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加深印象。又例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将4名学生分成一组进行教学。教师在完成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将数学基础内容进行整合。每一小组的A、B、C、D四位学生各自出10个问题,完成后A所回答的问题交给B审核,而B所回答的问题则交给C审核,这样循环下去。等每位学生都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将仍有错误的题目都抄写到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分析出错的根源,优秀的学生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达到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目的。

(三)围绕实践评价,提升学生应用力数学和现实是密不可分的。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课堂上的知识相融合。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实践教学时,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研读,根据学生的认识和现实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教学。教师教育评价应以能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为最终目的,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学评价能否满足学生的需求,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只有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较好的评价指标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要明确这一特点,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情绪、心态等各方面特点,制定出多样化的评价,使学生学会独立、协作和思考。[4]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时,教师就可以把交水电费的情况与此相结合,让学生计算自己家和邻居家这三个月的水电开销,并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数据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授《三角形》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注意观察教室中所隐藏的三角,并找到它们。教师布置好了作业,学生就积极参加,认真搜索着四周的三角形。在寻找的时候,学生会在教室中找到许多三角形的例子,如屋顶、衣服架子、风筝等。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向教师讲解自己所找到的三角,教室里的气氛也变得活跃了。教师把生活和课堂上的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的目光从书本上移开,让学生能够学会的东西不再只是书本上的东西,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全身心投入到了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习的热情也越来越高。

(四)营造评价环境,提高学生自信心在数学教学中,创造情境可以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情境创造在课堂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为学生创造一个相应的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表现、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都有较为完整的认识,因此,在教学评价中,教师的评价是不可替代的一项关键环节。目前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在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给予正面的引导,而不要用暴力和辱骂;要对学生的优劣进行适时的表扬、批评和鼓励。[5]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千米和吨》时,学生对这个庞大的单位没有任何的了解,所以很难掌握。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进行多元化教学,例如,打开一张地图,找到一所小学,然后使用测量仪来测量校园操场的周长。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喜好,找到学生常经过的地方,例如,公园、广场、居民楼,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测量,让学生明白距离的概念。运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概念,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信心。而基于学生的爱好出发设计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较为容易地掌握知识点。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现在正是学生培养独立学习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以后的学业有很大的帮助。多元化教学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方式。这种教学评价模式既可以打破常规教学评价的桎梏,又可以克服以往教学评价模式的弊端,使教师和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的评价,丰富评价的内涵,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发生变化,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和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从而真正促进师生的协调发展。

作者:周云云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篇3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相当密切,可以说大部分知识都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开展教学活动。纵观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发展实际情况,学生知识结构还有待完善,其学习的过程中更多依赖于生活中最直接的经验。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通过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构建与积累生活经验,凸显生活经验的价值与作用,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的知识,逐步健全知识结构。为此,笔者对小学数学问题生活化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优势

1.增强学生学习热情与解决问题的动机纵观当前时期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教师主要通过问题助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枯燥无味,并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失去学习兴趣,还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自信心。教师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可以借助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产生认知矛盾。可见,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提高生活经验的应用效果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规律性问题引导学生,很容易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甚至不知道如何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利于学生在单调的问题中开拓与延展。如果教师能提出或构建生活化的问题,则可以将问题带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生活和问题的引导下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在归纳、类比与总结中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有了生活经验的启迪,学生就能在生活感知经验与表象中提升自身学习效率。因此,通过设计生活化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基础与经验,就能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创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数学知识要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但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不少知识相当抽象,并不利于学生消化所学。因此,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基于生活场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引导学生,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知识转变为理论知识,以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可以基于问题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深刻体悟中得到启发,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为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除因知识枯燥导致的陌生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特点、学习情况与兴趣爱好,通过生活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分数”这部分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点比较复杂,不少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分数”知识点,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若教师仅从字面上指导学生,很容易导致学生无法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对此,教师可以结合生活问题情境将分数这部分知识传递给学生。比如,“小丽同学10岁生日的时候,她的妈妈给她买了一块圆形的蛋糕,她一家有4个人,如何平均分配这个蛋糕?”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回答,最后教师再给学生讲述“分数”的意义。如此,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引导下了解了分数的意义,增强了自身对数学知识点的了解,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2.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是相当重要的活动,但是,仍有不少学生对这一活动缺乏兴趣,具体表现为在探究学习中被动消极,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若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的探究活动,那么学生就会将多彩生活的兴趣迁移至探究活动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才能让学生从被动探究向主动探究转变,让学生学会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被动接受所学知识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会逐步降低,思维能力逐步减弱,降低了学习效率。反之,学生主动探究时则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增强了解决问题的愿望。因此,教师创设生活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例如,在教学“减法的性质”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小明要制作一份暑假或周末旅游计划,但是绞尽脑汁也不知从何开始。正在他焦急万分之际,他的同桌送给他一份《旅游指南》,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两天。第一天看了52页,第二天看了35页,一共有220页,他还有多少页没看?”学生对“旅游”这个话题产生较高的兴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自觉参与探究,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3.问题启发生活化,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时,教师要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循循善诱,确保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快速突破学习重点难点内容,更好地解决相关问题。如此,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发展,在原有水平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直接告知学生各个数学问题的答案,但要给学生有效的启发,让学生逐步完善知识体系,亲身经历构建与思考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以问题设计为依据,引导学生演绎与类比,进一步探索本节课所学知识。例如,教学“图形的运动”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强化学生对旋转这部分内容的了解,教师可让学生体会旋转图形后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旋转的内容。因这个过程中学生缺乏直观与感性的资源支持,所以对于图形如何在旋转中得到最终结果认知难度较大。为了高效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个问题和挂钟指针旋转进行对比分析,以指针旋转方向为正方向,让学生学会进行类比。如,中午12点旋转到下午3点时,时针转动的度数为90°。这个过程中学生结合比较常见的时钟转动方法积累丰富的经验,让学生在旋转图形与想象中,在生活经验的对比中增强自身应用能力。

4.融入数学经验,增添学习乐趣素质教育深化推进的今天,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但是,将生活问题转变为数学经验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心理与性格特征,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科学设置生活化数学问题,避免学生产生陌生感。比如,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分糖果的问题,教师可以基于学生这一生活经验开展“平均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类对比,全面认识“平均分”,让学生在平均分糖果时按几个为1份平均分。因为学生对糖果充满兴趣,学习“平均分”这部分知识时,他们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在对比与综合中全面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上述环节中,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产生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增添了课堂趣味,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数学是人们学习、生活与劳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学科。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和数学有机结合,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深刻体会所学知识的乐趣。笔者认为,从“创建生活情境,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开展生活化探究活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问题启发生活化,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融入数学经验,增添学习乐趣”四方面入手开展数学教学,一定能够提高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作者:赵文霞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建设路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