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市可持续发展集锦9篇

时间:2022-12-09 15:35:13

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09-8631(2010)02-0036-02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它与很多学科密切相关。

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一词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我们规划工作者们多少年前就想说的一种观念。“可持续”概念表述为“为后代留下充足的资源,使他们能享有同我们类似的生活质量”。八十年代后期,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把“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一步表达为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任务就是改变原有环境和资源条件,创造一个人为的、为人们聚居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新环境。为了保证这个新环境是高质量的,让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能得到合理的、有限度的利用,而不是搞掠夺性的“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就必须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光去看待和研究城市、开发区和旅游风景区的诸多问题,如水资源、土地、森林、水域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人文资源、文化古迹、民居的保护;燃料结构的选择,污水、垃圾的处理,等等。

可持续的城市发展,首先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姿态去对待环境。以这种理性的工作方式,我们人类就必须尊敬地对待大自然,它就是一个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我们既可以从大自然的完美生态循环系统中学到许多知识,而且还可以应用在将来的规划设计中。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大自然的伟大,我们完全不能够去接触和触摸它,反而,可持续性的发展原则只是严格要求我们不能够试图去做一些伤害大自然和谐存在规律的事情罢了。去追求可持续的城市发展,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要粗暴地采取一切不合理的行动简单地对待环境。

在做一些有关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的项目中,我们必须严格思考城市发展的这样一个可持续城市发展的过程。在坚持尊重当地自然和地方文化特征的基础上,找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和环境质量的最合理的方法。我们必须付出我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去尊重和关注这样一些有许多非常重要的富含地方性的自然人文景观特征,然后进一步应用于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一、规划一系列开放的缓冲性城市公共空间

可持续的城市,需要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缓冲空间,来区别和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以此区别独立开自然与城市这样一些基本元素之间的特征。在城市的边缘地带用自然的元素去创造一个清楚逻辑的城市系统。这两个系统应该用一个明显而强烈的缓冲地段区别开来,但是在另外一方面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城市设计要素和系统之间,应该是非常容易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的。自然景观区域,公共开放的城市空间区域,应该像其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景观规划项目一样有相应的具体功能以及有机地生存和存在的理由,尽管不同的项目、城市空间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也许是不同的。

二、要考虑资源的消耗速度,更要考虑某些资源的再生利用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我国已被列为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大多数城市都属于缺水城市,水源不足常常是制约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种远距离调水的方式一般城市是不具备实施条件的。因此,应该研究节水措施和水资源再生利用的可能性。又如,当前的垃圾处理主要采取最廉价的填埋消纳的消极办法,它固然节省投资,但浪费了很多可再利用资源,而且形成对土地和地下水源的二次污染。此外,不断扩大填埋场所实际上在很多城市也是不易解决的难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再把环境保护的投资看成是额外的负担、多余的累赘,而应看作开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下个世纪,能否保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将是开发建设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寻求更积极的解决途径,要考虑重新调整对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比重。

三、吸收独特的地区文化,塑造一个谐调的多样性城市层次空间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2] 李成勋等.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走向现代化的构想.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534-562.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3

/> 城市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每个人都希望居住在一个环境优美、空气清爽、鸟语花香的地方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人口的过渡膨胀,伴随而来的是垃圾、有害气体、噪音等的急剧产生或增多,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1.1大气污染

目前,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火车、飞机等产生大量的煤烟、粉尘、硫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使城市空气污浊,烟雾弥漫,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1.2水体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所排放的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城市地面径流,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大量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入河流,使河水水质和地下水水质变坏,尤其是饮用水水质下降,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

1.3环境噪声

随着城市工业,交通运输业等的飞速发展,城市噪声来源增多,噪声分贝增大一般来讲,噪声在50dB以下,环境是安静的,而各种车辆造成的噪声一般都在80dB以上,有的达到180dB以上,造成人们心理紧张以致耳聋。

2.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

2.1 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

绿地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这对地球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在城市环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大,二氧化碳浓度高,这种平衡更需要绿色植物来维持。

2.2 净化空气、吸烟滞尘

城市绿地对城市工业和交通所排放的大量污染气体有阻挡、吸收、滞留和过滤的作用据有关专家测定,每1hm2加拿大杨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气二氧化硫46kg,每1hm2胡桃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34kg,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具有净化空气能力。

2.3减弱噪声

植物的叶与枝条轻而柔软能吸收声波,宽阔高大且浓密的树丛可以减弱噪音5dB-10dB;乔灌草结构带30m宽可降低噪音3dB-5dB。

2.4改善城市小气候 城市绿林在酷热的夏季,其枝叶形成浓郁覆地,直接遮挡来自太阳的辐射热而且也阻隔了来自地面、墙面和其他相邻物体的反射热同时,城市绿化地段有强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阳辐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气温显着降低,高温持续时间明显缩短在严寒多风的天气里,也能使温度降低较为缓和。

3.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城市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现实告诉人们自然界不可能无限度地承受侵害,人类再也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即“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为需求发展的能力”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宣言,正式确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协调不断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满足人的各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保证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和合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和能源,提高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自然的发展则必须优先保持自然生态,使开发建设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框架内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城市及城乡结合带自然资源的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稳定的人工自然生态群落,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定额指标,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效益,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转

4.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绿化事业较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城市经济总量和决策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各地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多数中小城市经济相对欠发达和环境意识不高致使城市园林绿化投入不足,总体水平偏低。

4.1城市园林绿化与城市建设规模发展不同步,现状绿地定额指标低

椐统计分析,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距国家规定的目前应达到的标准(人均公共绿地6.5m2以上,绿地覆盖率35%以上)还有一定差距而专家分析,城市植被覆盖率在35%以上时,才能对气候变化有较强的缓冲能力,所以,我国的绿化水平从总体上还不能满足城市生态要求。 4.2绿地结构单纯,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 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如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等。 4.3存在一些不符合科学规律的倾向性问题

如重名贵品种轻一般品种,重人工造景轻自然景观,重草轻树还有的城市不顾城市规模,不顾绿化布局,在草坪与广场建设上片面追求面积越大越好;不顾当地地理环境特点,冷漠乡土树种,盲目引进外地树种等。

4.4发展不平衡

各城市之间、城市的区与区之间,城市中心城区、老城区与新城区之间绿化的发展不平衡。

4.5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使得成年树木被大量砍伐,还有些城市的规划绿地被挪作他用。

5.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措施

5.1提高认识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国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力量薄弱,城市园林绿化基础差,居民绿化意识低下等,这些决定了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体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城市绿化条例》第3条明确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中的单位和有劳动力的公民,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履行植树或者其他绿化义务”这些规定,为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现在有不少城市开展“城市绿化年”、“建设园林城市”“城市绿化达标”等活动,使城市居民绿化意识迅速提高,把加速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作为创造自己美好生活环境的自觉行动因此,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合理定位应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

5.2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现代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已有了质的扩张,不仅是城市的点缀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而且被历史性地赋予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功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不应再向过去“见缝插绿”补窟窿和为应付规划用地指标将完全不能绿化的“废地”充实到绿地队伍中,而应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规划与整个城市发展建设规划协调起来,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人民生活发展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贯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以普遍绿化为基础,努力扩大绿地面积;规划时既要注重城市中心地带,也要扩展市郊,体现绿色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5.3遵守生态学原则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从生态学基础理论来研究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就是如何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功能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实现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遵守生态学原则,要求在园林绿化时注意其以下特性:。

5.3.1公共性

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要求在整个城市的地域上,包括城区、郊区、近郊区、远郊区,形成一个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工作、生活、学习环境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在总体上园林绿化是以植物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它所产生的净化空气、光合作用、调节气温、降温保湿、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避灾、美化环境、休息游憩、保护文物等综合功能,都属于非对抗性的,因为绿地或绿化带所产生的生态效益具有同时供应使用价值的功能,在供应一个人使用的同时,还能供应其它许多人使用,而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大家同等使用,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满足同样的生存、享用等需求。

5.3.2无界性

生态园林从客观上打破了城市园林绿化的狭隘小圈子、小范围的概念,在范围上远远超过局限于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传统观念,它还涉及到社会单位绿化、城市郊区森林、农田林网、桑园茶园和果园等所有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实行城乡大环境一体化绿化建设,使绿化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战略目标,形成“点、线、面、网、片”的生态园林体系,逐步向国土治理,使之“大地园林化”,使园林绿化建设成为人类环境工程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体系。

5.3.3协调性 生态园林绿化从微观的角度研究那些能起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绿色植物群落,发挥园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和合效益,如怎样利用植物净化城市大气、改善小气候,防尘、防风、减弱噪音,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保护土壤、水系,保护自然景观;如何使绿色植物为居民创造安静、舒适、优美、有益健康的环境;如何使绿色植物能显示季相变化,把建筑衬托得更美观;如何使生态景观、建筑景观、文化景观既统一又富于变化等。

6.结束语:

总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我们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方面,站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城市园林绿化事业21世纪的城市,应该是高度园林化和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实现城市园林化、花园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绿化;作用

Abstract: The city is the main space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with the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cern and attention, landscap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city. The main space of social activities, with the city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Keywords: city construction; landscape;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984

引言: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自然资源日益枯竭,许多可再生资源严重失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人类深刻反省自身,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出来的一条真理。它已成为当今社会谋求发展必须遵循的基础战略。城市是人们活动的一个很主要的区域。城市的环境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的一项基础建设行业,它是城市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功能

1. 1 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

园林植物能吸收大量太阳光能,具有吸热遮阳的作用,减少太阳辐射,提高湿度,降低温度和风速,吸附大量飘尘,吸收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研究结果表明,覆盖率为50%的绿地,夏季平均使气温下降0. 3℃;覆盖率达到100%,日均气温下降1. 2℃;绿化区比建筑区温度降低1. 6~6℃。在冬季,绿地可促进建筑保温。树木能吸收同化有毒害的SO2、HF等气体,阻止其在物质循环中的恶性循环。绿化区的空气中浮尘黏度、密度、有害物质浓度明显低于非绿化区,而氧离子浓度、空气清新程度等明显高于非绿化区。

1. 2 吸收CO2 ,释放O2 ,维持碳氧平衡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CO2 ,释放O2 ,保持了空气中O2 的来源和补充。据研究, 1个人大约需要10 m2 的树林面积或25 m2 的草地,即可平衡O2 的需要和吸收所呼出的CO2。

1. 3 杀菌防尘,降低噪音

茂密的树木枝叶可以降低风速,吸收大量飘尘,阻滞尘埃的扩散,许多植物本身能分泌杀菌素。据测定,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达数万个,相反在人少树多的大片绿地上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仅1 000个左右,在林区仅有约50个,林区与商场、电影院等公共场所的含菌量相差几万倍。树木枝叶能减弱声波传送或吸收声能,公园内成片的树木,可以大大降低噪音。研究结果表明,宽为4. 4 m的绿篱,可降低噪音6 dB,路边的单行道树也能降低噪音0. 5~4. 5dB,林带越宽,其减弱噪音的效果越好。这是由于声能投射到枝叶上时,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反射到各个方面,从而起到使声能消耗或减弱的效果。

1. 4 美化环境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很多国家都把园林绿化作为衡量城市文明水平、文化程度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城市绿化布局得当,色彩醒目,季相分明,可激发人们的欣赏欲望,给以市民美的享受。同时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增加城市建筑的效果,丰富建筑群体的轮廓线,从而渲染城市氛围,使人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熏陶。

1. 5 改善市民的生理和心理状况

在城市中,建筑物高度密集,人口稠密,能源消耗量大,使城市被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居住环境拥挤,噪音大,使人们心情烦躁不安、紧张和忧郁。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市民喜欢植物的色彩,在植物较多的环境中可以舒缓心情,还具有明显的生理效果,如心跳平缓、脉搏次数下降、呼吸平稳、皮肤温度降低、疲劳易恢复。

2、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建设和环境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城市人民的关系十分密切, 在社会发展中正日益突出其重要的影响作用。

2.1 园林绿化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人们对绿化功能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 园林绿化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用植物绿化的方法保持生态平衡, 保护自然环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要加快园林绿地的建设步伐, 以适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需要。在建造各类公园、绿地时, 都应坚持以使用植物材料为主, 以种植高大乔木为主, 以复层种植结构为主, 少搞硬质铺装, 少搞大面积的纯草坪, 以利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2 园林绿化是美化城市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个城市的美丽, 除了在城市规划设计、施工上善于利用城市的地形、道路、河边、建筑配合环境, 灵活巧妙地体现城市的美丽外, 还可以运用树木花草不同的形状、颜色、用途和风格, 配置出一年四季色彩丰富, 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层层叠叠的绿地, 镶嵌在城市、工厂的建筑群中。其瑰丽的色彩伴以芬芳的花香, 点缀在绿树成荫、为人民劳动、工作、学习、生活创造优美、清新、舒适的环境。美好的市容风貌, 利于吸引人才和资金, 利于经济、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

2.3 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除了要求满足其物质上的需求外, 还要求满足其精神生活需求。通过增建新的公园和在居住小区绿地、单位庭院绿地中适当增加些文化设施等方式, 有利于逐步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2.4 园林绿化可以发挥保持城市可持续利用功能

城市是用大量物化劳动建成的载体, 应该想方设法使之能够永续利用,使之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重大作用。一个城市如果能拥有足够的公园和绿地创造出优美的景观, 不仅能起到净化美化环境的作用, 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市民素质的作用, 起到激发群众热爱家园、共建美好家园的作用, 还能使城市房地产增值, 提高城市的品位和档次,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作用, 是使城市永葆青春、永续利用所必不可缺的

3、园林绿化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城市园林绿化是以人为主要对象进行服务的事业。园林绿化产生的“生态效益”是从改善人体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务于人类。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与人这个主体相对应的环境也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的含义。园林绿化作为一门具有优化环境功能和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的学科和建设行业,可以在上述两个领域中同时为人类提供服务。人们通过绿化建设,为人类社会创造优美的环境既要致力于建立生态健全的环境,也要致力于建立文化、科学、艺术相互融洽和谐的环境,同时应具备文化审美价值。园林绿化建设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功能,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们身体健康,也体现于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准和综合素质。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一项具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双重效益的行业建设。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

境的问题就经济问题,城市园林绿化也是生产力。优美的城市环境是有形的资源和重要的投资条件,是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协调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绿化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备条件,是两个文明建设的最佳结合点。在与城市经济发展同步进行的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绿化建设应肩负光荣使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3文献标识码:A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人们有不同的理解,现在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其内涵大致相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同传统发展完全不同的一种发展思想,它主要有以下含义:①区分了“增长”和“发展”两个概念,提出了新的发展观。认为对可再生资源的无节制索取和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换来的增长是“没有发展的增长”,过于急功近利,不仅难以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且还会毁掉当前经济增长的成果。只有在自然生态平衡范围内,不具有退化生态效应的经济增长才具备可持续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②突出代际和代内两种“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初提出时,强调的是“代际公平”,后来经过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又做了重要补充: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追求“代际公平”,即当代人的发展不应损害下代人的利益,而且还要追求“代内公平”,即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③追求“协调”发展。不断优化“自然――社会――经济”支持系统的外部适宜条件,节约利用非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大对生态环境维护和优化的关注和投入,使人类生活在更有序、更健康、更愉悦的内外环境之中。

二、房地产过度无序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矛盾

为加速城市化进程以及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要求房地产业也快速发展。但房地产业的过度和无序发展,一方面会由于房地产资源的代际分配不公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另一方面会由于缺乏合理引导造成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使房地产业现实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间出现一定的矛盾。

(一)房地产过度开发导致社会福利损失。根据福利经济学评价经济福利的帕累托标准,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说明存在帕累托改进。但帕累托改进准则太过于严格,在许多情况下,一个给定的政策总会使一些人受损,而另一些人受益,根本达不到帕累托改进的标准,但这并不是说该政策本身就没有意义。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经济学家修正了帕累托改进的标准,以使它可以应用于一些人有所得而另一些人有所失的情况。修正时主要是考虑了假设补偿的思想,即如果在某一政策的执行中一方获得的收益可以补偿另一方的损失,并且还有一定的剩余的话,该项政策就是帕累托有效的。

对应到可持续发展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之能力的发展”概念下,我们得到经济学中的可持续代际关系:①可持续发展下的代际关系其实是要维持一种“帕累托改进”的代际关系;②由于代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上代人对下代人利益的损害(比如不可再生资源的耗减),所以代际之间应遵循修正后的帕累托改进标准,即当代人在可持续发展政策执行中获得的收益应该能够补偿后代人因此获得的损失,并且只有在当代人的利益扣除支付的补偿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下,可持续的代际公平关系才可能得到保持。本文运用“代际补偿”原理,分析由于房地产资源代际分配不公平而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情况。

在图1中,用OP表示房地产价格,OQ表示房地产数量,用AF线表示房地产需求曲线,SMC表示考虑了代际补偿的房地产社会边际成本,MC是没有考虑代际补偿关系的房地产社会边际成本。显然,由于代际补偿的存在,SMC应严格处于MC之上。在包含了代际补偿成本的SMC系统中,均衡的价格与需求量分别为P1与Q1,显然E为均衡点。在不包含代际补偿成本的MC系统中,均衡的价格与需求量分别为P2与Q2,B为均衡点。边际成本曲线以下的面积是总成本,需求曲线下的面积可以看作总收益。第一种情况:当均衡点在E点时,总收益是图中的AOQ1E,总成本是OQ1EK,创造的净福利(生产者剩余加消费者剩余)是KAE,此时,均衡交易量是Q1。第二种情况:当均衡点在B点时,也就是说,由于人类经济行为未考虑代际经济补偿问题,所以均衡交易量由Q1变为Q2,即当代人实现了超额的房地产资源需求,代际不公平问题开始凸现。此时总收益进一步增加,增加额为Q1Q2BE那么大的面积,而总成本增加的幅度更大,为Q1Q2GE,与第一种情况比较起来,净减少福利水平为EBG(图中的阴影面积)。通过以上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如果在房地产资源分配中不考虑代际补偿,则代际不公平就会使得人类整体的福利水平降低。(图1)

以上是不考虑政府对房地产业进行干预而得出的结论,如果出现政府人为压制城市土地出让价格的现象,则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进一步扩大。在城市土地国有制条件下,一些城市政府为吸引外来投资,常常采取暗箱操作的方式,人为地将土地价格降到一个非常低的水平,结果导致房地产的社会边际成本曲线从MC向下平移至MC′。新的房地产供给曲线与房地产需求曲线相交于H点。此时房地产均衡数量为Q3,远远大于考虑代际补偿时的均衡数量Q1,也大于不考虑代际补偿时的均衡数量Q2。此时,社会净福利损失进一步扩大为EHJ的面积。由此可见,房地产过度开发必将损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图2)

(二)房地产无序开发破坏城市生态环境。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一个以尊重生态规律和土地自然发展规律为依据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导引和约束,结果导致城市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使得房地产业的现实发展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呈现出极大的矛盾性。

第一,房地产无序开发,导致绿地减少,出现城市“荒漠”。在进行城市土地开发和再开发时,为了取得更多的生产、生活用地而不惜牺牲喻之为“城市之肺”的绿色植物用地。造成许多城镇几乎完全成为“混凝土之林”,城镇硬质景观面积和软质景观的比例严重不协调,环境自净能力大为降低。致使城市氧气减少、尘土飞扬、噪音倍增、热岛效应和疾病增加。

第二,房地产无序开发,导致乱拆乱建,污染严重。由于城市发展缺乏远见,孤立地进行千家万户的分散投资、分散建设,急功近利,生态环境意识淡薄,导致乱拆乱建,重复施工,只建房屋,不重视市政及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导致土地利用结构混乱,工厂犬牙交错,污染严重。

第三,房地产无序开发,导致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在房地产开发中,出现占用公园添湖毁地进行建筑的现象,其结果是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城市水土大量流失,使得水域面积大大减少,而萎缩后的湖泊基本上丧失了原有的调蓄功能,致使水旱灾害更加频繁,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第四,房地产无序开发,导致交通拥挤,城市运转效率降低。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居住区过分远离工作区,结果形成过度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给道路、交通、市场供应、上学、就业增加了压力。而我国城市本来就普遍存在路网稀疏、道路面积率低的问题,日益增加的人流交通,使城市交通拥挤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城市交通运转节奏变慢,运输效率下降,成本提高,事故增多,影响城市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运行。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对房地产开发的内在要求

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联合国第二次人居会议副秘书长乔治・威廉认为,只要把发展定义为: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更好的生活质量、更好地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就将导致更好、更具有人性的城市出现。因此,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房地产业发展既要满足城市经济增长对土地的需要,又要提高公共设施、绿地等用地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节约用地,保证房地产资源的公平分配。具体如下: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有效地进行城市房地产开发。城市土地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本资源条件,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载体,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的一切内容最终都是落实在城市土地资源开发过程中。随着城市职能向均衡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增加了对城市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使城市土地的稀缺性更加明显。如何缓解城市发展和城市更新过程中的这一基本矛盾,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有效途径是遵循土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地租调节机制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城市土地空间布局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的作用。同时,对一些特殊意义的土地利用类型,如城市绿化用地、广场用地和道路用地等,应通过行政、规划和管理手段,从数量和比例上加以保证。城市用地结构的合理化应是用地的高度有机化的合理组织,达到结构严谨、组织有序、相容性好、功能互补,并能达到自我修复完善的互补共生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信息社会的到来,城市用地与建筑物在性质和使用功能上的兼容性越来越强,多功能、综合性已成为土地开发的一种趋势。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不断优化城市土地生态结构,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城市既是人们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场所,又是人们生活、娱乐的场所。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体现以人为主体的发展思想,强调人的身心健康。因此,城市必须有优越的环境质量条件,不断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是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最根本的保证。城市更新过程中,无论是旧城区改造,还是新城区的建设,与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密切相关的是城市绿化用地面积。在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盲目占用城市绿化用地及片面追求高密度的城市建筑,都不可能优化城市生态系统结构。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公平地分配房地产资源。市场经济和土地的有偿使用,对土地配置的经济效率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但在土地经济效益被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包括土地与空间在内的城市资源分配贫富不均的不公平现象。市场经济在强调“合理配置”的同时却扩大了富人与穷人之间对房地产资源占有的不平等。在城市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土地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更应注意城市房地产开发对土地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协调的综合安排,并力求做到公平地分配房地产资源。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叶剑平,谢经荣.房地产业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6

1.1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被视为借助城市绿地化解城市问题的一种普遍诉求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出之后,被普遍视为城市绿地化解城市非可持续问题的一剂“良药”,迅速得到普遍认同和发展共识。

1.2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想模式解析

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始终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之中。21世纪初,我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成为讨论焦点并逐步达成了理论共识,认为城市绿地基于对化解城市问题的积极作用,包含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元”功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通过与城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状态,实现人居环境改善、自然与人类共赢、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归纳为图1所示的理想模式(下文简称“理想模式”)。该模式将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简化为“三元”功能相对独立,均衡发展。“理想模式”通过一种平衡妥协的方式将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划分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具有概念简化、便于分析的特点,但是由于较为表面化,并没有揭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易导致城市绿地建设对该模式的扭曲,偏离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矛盾困境——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对“理想模式”的扭曲

2.1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渐行渐远

尽管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得到了普遍接受,但该理念对城市绿地建设实践所发挥的作用却令人失望。近年来,大量以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名的建设活动,在实际上却偏离了“理想模式”真正本质,成为不可持续后果的麻烦制造者。多数城市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景观效果和经济功能发展置于优先选择地位,而造成城市绿地建设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成为满足一定政治与经济目标的手段,忽略了城市绿地应注重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的综合发挥和协调发展的内在关联性和互助机制。目前,我国城市的环境问题并没有因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而得到根本缓解,反而变得日益严峻。在城市绿地建设全生命周期中对生态功能的认识十分模糊甚至极其肤浅,反生态设计案例和建设方式大量存在。城市绿地建设量的增加造成土地、水、植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破坏已有生境,增加了管理养护人力、物力和财力,打破了与经济功能间的平衡关系,城市绿地建设成本的提高和生态效益的下降,造成城市绿地建设的非可持续现象。城市绿地社会功能是支撑城市绿地化解城市社会问题,提高城市活力和积极性的重要基础。目前对于绿地形式美、形象新的认同大于对其社会功能重要性的认知,缺乏对绿地文化、游憩、减灾避险功能的认知,不能满足弱势群体的休闲活动需要,现有绿地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造成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非均衡发展。总之,可持续城市绿地建设现状与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渐行渐远。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困境,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什么在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中的作用不尽如人意?作者认为,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理想模式”中所隐含的内在缺陷,导致建设过程中对“理想模式”的扭曲。

2.2“理想模式”折衷平衡假设前提的内在缺陷

“理想模式”试图将城市绿地建设现实世界中具有内在冲突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元”功能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并诠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便得到最广泛的社会认可,但该模式作为一个涉及到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对建立平衡、均衡发展关系的概念所存在的含混和歧义,是造成长期争议的根源。“理想模式”试图通过一种平衡妥协的方式调和城市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的矛盾冲突,具有以下3个方面的内在缺陷:①城市绿地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之间置于城市真实建设环境下存在着内在矛盾与冲突,实现“理想模式”的可持续,需要有非常复杂的重构,甚至无法开展,因此能够付诸实施的“平衡措施”实际上就是三大功能的“折衷策略”。②“理想模式”中假定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之间彼此独立,易造成以割裂的方式来解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当不同利益群体间存在博弈时,就会在综合目标平衡的基础上选择某一功能作为重点发展目标,理想的平衡状态并不存在。③“理想模式”潜在着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间的可替代性假设,允许某种功能的弱化,只要与其他功能的增量相互抵消即可,这在当前仅关注GDP数据量化增长的城市发展模式背景下,经济功能易成为补偿生态、社会功能的主要途径,与城市绿地可持续理念的“理想模式”渐行渐远。

2.3不同利益群体诉求下城市绿地建设对“理想模式”的现实演绎

由于“理想模式”的内在缺陷,导致城市绿地建设实践与可持续理念产生诸多偏差。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目标被简化为以平衡和妥协的方式,独立的实现城市绿地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这就为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辩护和矛盾冲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开发商、市民等不同群体,都拥护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其含义进行着不同的诠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6种典型的建设现实模式。以政府及开发商为主的城市绿地建设主体关注城市绿地直接经济效益及其衍生经济价值,倾向以经济手段补偿绿地生态及社会功能。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出2个典型特征:①展示性。即追求美学效果、气派和城市形象,使其成为美化城市的重要手段,城市绿地脱离生态本位,成为“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的载体;②商品性。即利用城市绿地衍生经济价值将其作为商品进行包装,绿地建设成为谋取更高经济收益的重要手段。这类模式以经济功能为核心,突出城市形象改善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功能,因建设主体在建设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而得到快速推广。该类模式忽视了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如维持碳氧平衡、调节气候、丰富物种多样性、自然生长特性等)和社会功能(如休闲游憩等)是无法用经济功能来衡量和替代的,造成建设过程和后期维护中大量资源消耗与浪费,实为非经济的建设模式。以社会群体和城市环境为主的绿地使用和服务主体关注城市绿地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建设,抵制因经济发展需求而损害社会和生态发展利益。现阶段,因该群体在绿地建设中不具有话语权和决策权,实施情况不容乐观,同时由于对绿地生态和社会功能认知的片面化和非动态化,给经济功能造成压力,也不利于可持续建设。总之,“理想模式”中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独立、折衷平衡假设,致使各种社会群体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地理解,从而造成城市绿地建设实践对“理想模式”的扭曲。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中,城市绿地社会和生态功能容易被简单地视为应为经济功能提供服务,并能够通过经济利益来补偿,而忽视了生态、社会功能的本体作用,反而阻碍和影响了经济持续良性发展,进而又压缩绿地的生态、社会功能,造成恶性循环。因此,为了使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真正推动可持续城市绿地的建设进程,必须探索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

3城市绿地三元功能的内生机制

在现实世界中,城市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之间并非是“理想模式”所示的独立、并列关系,而是逐级依赖形成的复杂系统——即经济功能依赖于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而社会功能又依赖于生态功能。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贯穿城市绿地从建设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整个建设周期动态过程中,既包含绿地自身生态调节功能,也指与社会、经济功能间的协同共生作用。绿地的经济功能,不论是绿地本身的经济功能,还是其所引发的巨大衍生经济价值,都不可违背生态本位特征,并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实现提供积极保障,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良好实施才能为发展经济功能提供持久动力。绿地的社会功能包括绿地的社会本体功能和其对缓解、改善城市社会功能的拓展作用,是对生态功能的完善和对经济功能的提升。虽然从相对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相互独立的“理想模式”到逐级嵌套的“内生模式”是一种进步。但“内生模式”仅是从城市绿地自身的理论角度反映其三元功能间的机制,未放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来揭示三元功能之间的关系,且未结合城市绿地建设实践的实际情况,易造成城市绿地建设失去动力,从而影响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原因在于,城市绿地不仅需要一次性的大量土地和巨额建设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和对资源维护的高额耗费,且多由政府、开发商投资建设和维护,其投资主要动因在于提高其衍生经济、社会效益。因此,城市绿地三元功能逐级嵌套“内生模式”的可实施性较差。

4模式转型——回归生态本位,构建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4.1构建“包含—融合”的可持续绿地发展新模式

城市绿地是生态、社会、经济功能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模式,须从整体的系统观出发,体现其生态、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复杂性和互动性,强调“生态—社会—经济”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体现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之间的内生关系,构建一种生态功能优先、社会和经济功能兼顾发展的“包含—融合”新模式。新模式即要避免“理想模式”所引起的以割裂方式来解决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问题,又要防止“内生模式”中城市绿地建设动力的不足。新模式从整体视角来看待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议题,体现生态功能是基础、经济功能是动力、社会功能是依托,三者需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社会、经济功能间共赢的发展目标。新模式强调系统性、协同性,其实施包括“外部响应”与“内部响应”两个层面;“外部响应”是指在城市的尺度上,处理好城市绿地与所在城市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硬支撑”;“内部响应”是指在城市绿地内部的尺度上,处理好城市绿地生态功能与社会、经济功能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的“软支撑”。

4.2新模式的外部响应

外部响应是指处理好城市绿地与城市的关系,即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首要地位,形成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绿地具有生命性,其主要构成元素——植物可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如光合作用的释放O2吸收CO2、蒸腾作用的降温散热、根系矿化作用净化地下水等,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对城市生态系统进行改善与提高。生态功能是城市绿地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不可补偿性。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城市本身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城市必须与自然共存”的呼声日益强烈。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城市绿地作为城市中唯一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城市中唯一有自净能力的自然系统,唯一能以自然方式改造被污染环境的因素,对城市生态的调节与改善起着关键作用。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主要生产者的生态功能因其化解城市问题,推动城市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被前置于其他功能,成为城市绿地首要功能。新模式关注城市绿地对缓解城市问题的积极作用,基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前置需求,确立生态功能核心、基础及优先地位,把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限定在保证发挥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为城市生态良性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最大程度地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善。

4.3新模式的内部响应

实现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内部响应是外部响应的基础和前提,是指城市绿地为城市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处理好城市绿地内部三元功能的关系。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以保持人与自然和谐为基础,以城市绿地持续进步为目的,致力于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保持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城市绿地应持续稳定的发挥其各种社会、经济功能,满足社会与城市发展所需的景观美学、休闲游憩、文化教育、医疗保健、城市防灾、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发展等功能要求,成为关系到城市安全的生态基础设施和人类生活所必需的游憩、休闲基础设施。城市绿地可持续发展应具有自我更新和恢复的能力,并持久地保持自身的安全、高效和良性循环运转与发展,在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经营方面具有成熟的运转机制,建立广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模式,激励社会资金参与到城市绿地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中来,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和数量,促进城市绿地服务的品质和效率。新模式结合城市绿地三元功能的内生机制和利于城市绿地建设的可操作性,打破“内生模式”中社会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嵌套关系,依托于生态功能基础上,兼顾经济、社会功能的发展,融合城市绿地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的边界。新模式体现城市绿地“社会—经济”融合发展的链条作用和动力,在充分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与经济功能融合发展的模式,把社会和经济功能包含在生态功能发挥的范围内,既保证城市绿地生态功能的发挥,又加强了城市绿地发展的动力,为城市绿地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综上所述,“包含—融合”的新模式从整体视角来看待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议题,需要兼顾城市绿地自身的高效稳定安全运行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城市绿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即内部响应),又包括城市绿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促进(即外部响应)。

5结语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7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economy, the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as well a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flourishing, to the city planning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urban planning,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o guide urban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the work to the time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城市,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它积聚和吸纳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质、文化、资金和技术等,从而逐步演变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根据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不同角度来理解,来注重社会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状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在社会空间建设一个公平和发展的和谐社会。因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概括为在城市空间范围内,以合理利用城市资源为基础,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为手段,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为途径,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满足现代和未来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实现城市的科学、合理、安全和协调发展。

(1)资源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合理利用城市资源,注重资源使用效率,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等。

(2)环境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建设宜居城市。尤其是建立于周边县市的环境的和谐共处。

(3)经济角度,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是通过在城市区域内合理分布工业、交通、城市服务业等经济活动,增加城市的投入和产出,只有持续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物品的产出才能有能力解决城市的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问题。尤其是解决好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的利益协调关系。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实现发展和长期发展的统一,兼顾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是城市社会方方面面包括城市人口、城市交通、城市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包括经济与文化的共同进步,人口与资源的和谐;更需要注重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保持人口对环境、资源的压力相互适应。

二、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1.经济效益原则

城市的经济效益要求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包括了城市经济总量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城市产业的空间布局等。经济增长要为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和谐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采取对社会有利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

2.生态和谐原则

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不仅仅只取决于商业价值或是是否对人有使用价值来评定,而是要更多的体现在间接的价值上。例如:净化污染物质、维护生态平衡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管理要求能维护和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价值。

3.社会公平原则

城市社会公平含有地域社会的公平以及国际社会公平,城市社会公平要求通过对城市合理的规划、城市运作管理、运行社会保障、全面教育等政策工具提高社会的公平性。社会公平性要求注意城市各地地域间的平衡,给城市地域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

三、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1. 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体现

城市的经济发展应该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而作为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主要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进行开发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辅助手段。城市规划的具体内容包括:

(1)发展目标。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确定整个城市发展的目标,即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2)土地利用。要确定城市各项用地的方式和种类、按照功能进行分区、按照一定数量比例开发等,以实现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合理利用;

(3)空间布局。是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的空间构成和组合,包括地上空间的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以及城市轮廓线、景观和城市风貌的愿景塑造等;

(4)建设部署。是确定中长期建设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和当前主要建设安排,通过统一规划,分期实施,使近、远期目标相结合。

其中,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城市整体交通网络的构建,城市空间布局的组合,城市土地占用及各项配套设施的安置。

2.可持续发展观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体现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服务政策,是政府利用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管理等手段对城市布局发展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引导和开拓行为;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文化和管理职能,是政府集体意志的体现和延伸,是领导、专家及群众智慧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及其引导下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应该是能够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一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不应损害支持城市生命循环的自然系统,不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尤其不能损坏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历史文化遗留的断层;二是城市规划中应对环境承载力作出准确分析和严格预判。制定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报告。虽然城市发展将受到基础设施、技术条件及城市自身结构的局限性等因素,但是,其造成的“蝴蝶效应”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应该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减至最底;三是城市发展当受到不可抗力的外界因素的暂时影响时,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而不是从此衰败萎缩,这就需要转变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产业,创造二次能源甚至三次能源,甚至循环能源。以提高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因此,城市规划的重要功能就是整合城市各种可利用资源,保证城市建设和发展以应对城市危机时发挥最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可持续发展的观下的城市规划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8

关键词:甘南城市;改进的熵值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2-0156-02

甘南牧区城镇发展历史过程可简单总结为:发轫春秋战国时期,奠基于西汉建立之后,转型于公元7世纪中叶,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由于该区的城市体系建立在生态脆弱敏感而生态价值巨大的甘南高原,所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该区生态的可持续性有重大的影响,对拉动该区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有重要作用。

一、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地域空间单元的运用,其核心是“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的发展观”。强调城市发展的公平性、系统性和全面性,追求理性又有节制的发展,既不能抑制发展又不能盲目发展,从而实现各种资源的持续利用,使城市生态进入良性循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提高生活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1]。

(一)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在参考目前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结合甘南城市发展演化自身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立了由表征发展力、持续力和协调力的26个指标组成的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见表1),这26个指标大部分涵盖了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系统,可以较全面客观地反映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真实情况。

(二)评价模型选择――改进的熵值法

如何有效地定量评估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定量方法的选取。据统计,目前可采用的定量方法有10大类约1000个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等,虽然这些方法在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现有研究成果证明,改进后的熵值法更为适合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估[3]。改进熵值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1.由于不同的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和单位,为了消除量纲和量纲单位的不同所带来的不可公度性,所以,首先应将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采用的指标同度量化处理办法如下:

二、评价结果

考虑到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获取性,本文以2000―2005年作为评价的时间区域,并选取了26个评价指标来进行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价,按照改进熵值法的计算步骤,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赋权结果见表2,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甘南城市在2000―2005年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曲线(见图)。

三、结论

从甘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指标赋权的结果可以看出,权重大于或等于0.04的指标有10项,其中,表征经济发展属于经济系统的有4项,表征教育卫生属于社会系统的指标和表征生活环境质量属于环境系统的指标各有3项,由此表明,在甘南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系统最为重要,因为经济发展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能为城市各项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物质保证;同时,应不断提高教育卫生等社会服务功能和城市基础设施以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加强环境保护和提升环境质量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同等重要。

从甘南州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变化曲线可以看出,在2000―2005年期间,甘南州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上处于不断的上升趋势。发展力和持续力的变化趋势有较高的相似性,呈稳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同现象说明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性,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创造财富并提供物质基础,使其进步得以实现;同时,社会进步又为经济发展积累知识并提供智力支撑,使其发展得以保证,两者之间是良性互动的,这与区域开发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相一致,也与我国目前可持续发展和构筑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也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何潇,李清,童殷,等.重庆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4).

[2] 王舟英,益希卓玛.甘南藏族自治州城镇化发展问题初探[J].甘肃民族研究,2004,(24).

城市可持续发展范文9

【关键词】:园林生态建设;城市;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城市越来越趋向于钢筋水泥混凝土,这种状态下的城市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因为自然环境问题而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城市的发展。因此,要根据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和设计,并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1.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为了国家长久的发展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合理对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既能照顾现在当代人的发展状况也能够顾及到后代人的发展。在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从自然资源中汲取够自己用的资源就可以了不要铺张浪费,只有人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确保城市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成为可能。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自然资源的供给人类也就走向了灭亡,为了更好地将自然和人类本身的重要性同等的看待,就需要不断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真正的理解到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人们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不仅包括自然资源环境,更包括社会方面的环境。只有当自然和生活合理结合到一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中为了保证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一个平衡性,就需要进行园林生态建设,也就是人为的制造自然,将园林生态环境融合到人们的生活文化中,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交相辉映,这样才能保证城市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发展下去。园林生态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城市发展中离不开城市整体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城市整体规划中最常见基础性建设有建筑设施的建设,城市道路系统的设计和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合理构造。这些对城市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安全性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有自然生态环境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作用。

2.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园林生态建设

城市的发展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城市本身的结构设计和规划,城市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所经历的历史年代以及所汇集的优秀文化传统,这些都象征和代表了一个城市的状态和特点。城市的发展必然要满足国家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由于城市是人为建设和改造的,其结构和功能设计与建设完全依据人类的需要进行的,因此自然环境也是由人为的设计和安排的。如果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能够尽可能的保护原来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受损害那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但是在传统的城市建设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一经典理念,往往出现了自然让步与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进而导致了如今很多城市是真正的属于钢筋水泥混凝土构造的冰冷世界,同时也也为城市环境状况带来了很多影响。比如夏季城市内部由于二氧化碳排放过多导致的温度过高,进而增大城市制冷措施然后再排放更多地二氧化碳,进而导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中。城市环境变化恶劣,往往会出现旱涝自然灾害,雾霾扬沙天气日益增多,这些都严重危害城市的发展和人类身体的健康。自然这种状态下的城市不会发展的过于长久。当政府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时就开始了园林生态建设。良好的空气环境优美的生活环境当然离不开自然生态,园林生态建设则很好的满足了这一需求,因此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园林生态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城市的园林生态建设要能够符合城市本身的发展规律,结合城市具体发展状况和结构设计来进行园林生态环境的设计和建设。

3.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园林生态建设

3.1保护城市周围和内部的自然生态环境

在城市的发展源头,往往会建设在河流附近,因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同时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河流应用。河流不仅对经济有重要影响,更关乎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对于城市内部或者周围有河流的应该做好对河流环境的保护工作,强化保护河流水资源理念和相关的法律条文,这样有利于对人类的行为进行约束,进而更好的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出发对河流资源进行保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必然包含着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因此为了避免在自然生态环境的造成的资金浪费和时间浪费,就尽可能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做好保护工作。自然环境的良好状态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充分的将保护自然环境理念深刻的映射到各种生产活动中,才能够更好的对自然环境做好最根本的保护。

3.2进行园林生态建设

城市园林生态建设离不开是关乎城市和居住环境的,在进行园林生态环境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的与人类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更要满足自然,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只要这样园林生态建设才能够更加成功。园林生态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要能够满足人动植物之间的自然和谐状态,根据动植物生态学原理对园林生态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最大限度上实现自然环境的建设和发展,以确保园林生态环境建设能够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并且能够相辅相成。建设完成后的园林生态环境还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抵抗恢复能力,能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真实的起到作用,这样才能体现园林生态建设的意义。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做好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和园林生态建设土地资源的协调工作,能够很好的维持其中的平衡关系。园林生态设计和建设最根本的原则就要符合自然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让园林生态更长远的发展。

4.结语

园林生态环境的建设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和规划,从根本问题和实际状况出发设计科学合理的园林生态建设环境,以帮助城市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