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论文

时间:2022-03-10 14:59:56

导语:在环境污染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环境污染论文

第1篇

融雪剂的使用还会对臭氧层造成危害,这主要是融雪剂会在积雪融化的过程中,缓慢的释放出溴与氯两种物质,这两种物质是臭氧层空洞的罪魁祸首,会对臭氧层产生很大的损耗。

2降低融雪剂环境影响的对策

2.1是要渣类物质替代融雪剂我们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在进行机械除雪之后应该于道路上铺撒一层碳渣或者粗砂,在起到防滑作用的同时来可以让这些渣类物质吸收热量,从而有利于积雪更快融化。使用之后的碳渣可以随即铲入道路两旁的绿化带中,起到改善土质的作用。

2.2转变融雪剂的使用方式科学的使用化学融雪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其一是融雪剂使用时机的选择,化学融雪剂通常来说可以选择在雪前与雪后两个阶段喷撒:在下雪前喷撒融雪剂,能够阻止雪落之后在道路上结冰,其优势在于能够减少化学融雪剂的施用量,提升除雪效率,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在下雪之后喷撒融雪剂时必须要结合降雪大小以及天气情况,避免浪费。其二是应该选择不同除雪手段共用的办法,首先选择铲雪车对大面积的积雪进行铲除,之后使用较少的融雪剂避免道路结冰,在喷撒融雪剂的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合理的位置,同时设置好围栏,避免化学药剂渗入绿化带的土壤中。

2.3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防护一方面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应该选择韧性较好不容易老化的透水沥青,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处理好因化学融雪剂对道路产生的结构损坏,另外还能够节省道路修补成本。做好钢筋混凝土建筑的防锈蚀保护,比如说可以选择混凝土引气剂,增强混凝土的抗冻性,或者可以减少水泥用量,增加粉灰的用量,积极开发出抗渗性高的混凝土。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道路两旁绿化带的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化学融雪剂渗入到绿化带中,或者可以在道路两旁种植一部分耐盐性较高的植被。

2.4用铵盐与硝酸盐替代氯盐氯盐类物质能够有效降低冰点性能,而亚硝酸钠也能够起到这一作用,亚硝酸钠作为一种阻锈剂,不仅能够发挥出降低冰点的功能,还可以有效避免钢筋生锈。虽然硝酸盐与铵盐的性能略低于氯盐,但是当这些物质溶于水之后会形成氨水和碳酸混合液,这种溶液的pH值为7,属于弱碱性,不会对人体健康与植物生长产生危害,同时能够起到融雪作用,可谓一举两得[2]。

2.5积极开发新型环保融雪剂应尽快出台更加完善化学融雪剂质量标准规范,出台相关的法规对融雪剂的生产、检验以及使用进行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加强新型环保高效融雪剂的开发和研制工作。

3结语

第2篇

1.1实验室及实地的研究证明了电动修复可以去除地下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氯代烃等有机物。Bruell等研究了电动修复去除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氯代烃的效果,试验证明这类物质可以被去除至溶解度以下,六氯苯和四氯乙烯的去除率可达60%~70%[14]。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动修复法对四氯乙烯的去除率,Yeung等对污染土壤的电动修复方法做了进一步研究[15]。Gholami等将电动法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联合使用,对人为污染的两个水平(10和30g/kg四氯乙烯)和0.33g/kg的TritonX-100的粘土土壤进行处理。结果显示,电动处理后10和30g/kg四氯乙烯的去除率分别为74.0%和89%[16]。

1.2曝气法曝气法是指将气体(载气)通入水中,使之相互充分接触,使水中溶解气体和挥发性物质穿过气液界面,向气相转移,从而达到脱除污染物的目的。气提技术也可应用于土壤修复,如土壤气相抽提技术(SoilVaporExtraction,SVE)。该技术主要基于污染物的原位物理脱除,通过人工向土壤中通入空气流促进有机物的挥发,由气流将土壤气相中的有机物带走,以达到净化目的[17]。SVE技术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强、处理污染物的种类多、可由标准设备操作、不破坏土壤结构等显著特点[18],对回收利用废物有潜在价值。目前,许多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SVE试验和建模工作,对不同变量的影响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殷甫祥等探讨了不同柱底面积/装土高度、不同土壤粒径、不同VOC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等因素对SVE通风效率的影响[19]。向华等进行了曝气技术去除四氯乙烯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曝气技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去除四氯乙烯,将初始浓度为国家标准5倍的四氯乙烯去除到国家标准限值以内[20]。胡顺之通过实验室装置试修复污染场地水样,发现曝气30min后三氯乙烯去除率可达99.7%,残留浓度低于国家标准限值[21]。目前,许多学者在气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Couffin等验证了真空膜蒸馏系统去除饮用水中的卤代挥发性有机物的可能性,该技术有待工艺优化[22];Shah等采用渗透蒸发-气提技术去除地下水中的VOCs,与单纯的气提相比,能够更有效地去除含量较少的VOCs[23]。

1.3混合表面活性剂法刘银平采用动态和静态试验研究了混合表面活性剂SDS和Tween80及单一活性剂对四氯乙烯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会随着Tween80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在CMC以上,单一和混合表面活性剂都可以增大四氯乙烯的溶解度,并且四氯乙烯的平衡溶解度和表面活性剂的初始浓度有着很好的线性关系。3SDS、1Tween80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1SDS、1Tween80,Tween80的冲洗效果最差。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无机盐越高、冲洗流速越小,对四氯乙烯的冲洗去除效率越高[24]。单一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效果比混合表面活性剂的修复效果要差,所以在地下水污染修复时可以考虑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应用。综上可见,物理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移除污染物,可以作为有效去除四氯乙烯的应急处理技术。但是只能使四氯乙烯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不能完全使其变成无害产物,常需配合后续处理措施,以便更好更彻底地清除污染。

2化学修复

2.1化学还原法使用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可以使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等氯代有机物脱氯转化为危害性较少的烃类。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Sweeny报道可以使用零价铁对氯代脂肪烃进行还原[25]。1992年Gillham等的研究表明,零价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电子可以使氯代烃还原性脱氯[26]。从此,零价铁脱氯技术因为成本低、处理效果好而备受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一些科研人员对零价铁降解水中氯代烃的试验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零价铁可以使得氯代烃脱氯。化学还原法脱氯在国内外已相当成熟,为了进一步提高四氯乙烯脱氯的速率与效率,国内外学者不仅改良了零价铁,即在金属表面上镀上另一种金属,例如钯、镍等,还测试了零价硅等还原物质与镍等金属联合对四氯乙烯的脱氯效果。Muftikian等利用双金属体系,对水中低分子量氯代烃进行脱氯,四氯乙烯可以在几分钟内迅速降解为相应的烃类和氯离子[27]。何小娟等用镍/铁和铜/铁双金属对四氯乙烯的脱氯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双金属系统在四氯乙烯的脱氯过程中没有三氯乙烯、二氯乙烯和一氯乙烯等中间产物的产生;Chun-chiLee等将聚乙二醇涂和镍分别和零价硅联合使用,结果显示,零价硅对四氯乙烯脱氯分别增加了15和106倍[28];WeiZhang等用铁/铜双金属和粉末活性炭的混合物对四氯乙烯进行脱氯,试验表明,与C或者Fe和Fe-Cu相比,Fe-Cu=C对四氯乙烯具有更高的脱氯效率[29]。此外,李书鹏等针对受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采用零价铁-缓释碳技术进行了中试研究。研究证明,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修复被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并且修复期较短,对氯代烃类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30]。李海花等通过试验发现,零价铁的纯度、粒径和投加量等都会影响四氯乙烯的脱氯效果[31]。为使双金属系统更好地应用于现场修复中,研究者将双金属系统和纳米技术相结合,制成纳米双金属颗粒。纳米材料颗粒尺寸小且反应活性高,金属颗粒不用建立金属墙,可直接注射到受污染的土壤、沉积层和含水层中。黄园英等以实验室合成的纳米双金属颗粒(Ni/Fe和Cu/Fe)为反应材料,对四氯乙烯进行脱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纳米Ni/Fe和Cu/Fe对四氯乙烯有明显的脱氯作用,主要生成无毒的烃类乙烷[32]。最近Shin-ShianChen等在水中加入CMC(羧甲基纤维素)使纳米钯/铁双金属颗粒分散,提高钯/铁纳米颗粒的降解能力,从而更快更完全地降解四氯乙烯[33]。此外,Chien-LiLee等还用微波诱导纳米零价铁降解四氯乙烯,不仅提高了四氯乙烯的分解速率,而且这种方法环保,不会产生二次污染[34]。在众多有环境影响的纳米技术的应用中,使用包含零价铁的纳米粒子修复氯代烃污染的地下水和土壤是一种具有潜在优势的原位化学还原技术[35]。

2.2光催化氧化法

2.2.1均相光催化氧化法。均相光催化氧化法指紫外光氧化使水中产生许多活性极高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容易破坏有机物结构,同时水中需预先加一定量的催化剂,从而提高光催化活性。均相光催化氧化的技术一般有UV/O3、UV/H2O2、UV/O3+UV/H2O2和UV/Fenton。它们和有机物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因为初级光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而引发的次级光化学过程。由于羟基自由基比较活泼,又具有较强的氧化性,在现有的氧化剂中,其氧化能力只低于氟。JuniehiroHagashi等的研究表明,使用紫外光照后,O3氧化能力增强了10倍以上,并且总结了光强与降解速率的关系[36]。MahdiKargar等应用紫外线+H2O2(2100mg/L)的方法对四氯乙烯进行脱氯,结果表明60min内可以有效地去除四氯乙烯[37]。而PiehaiMaruthamuthu等则发现,溶液中加入Fe3+会使光降解速率大大增加[38]。周细红等联合使用紫外光、H2O2和草酸铁络合物对四氯乙烯进行降解,结果表明在其联合作用下四氯乙烯能够快速地光解脱氯,同时光解速率要比单独使用紫外光或紫外光/H2O2体系快。

2.2.2多相催化氧化法。多相光催化氧化法通常使用紫外光,采用的催化剂大多是固态的TiO2。该法对含氯有机物十分有效,国内外对该领域研究较多,该法被认为是废水深度处理中最有前途的方法。其优点主要是①氧化彻底,中间产物无积累,没有二次污染,四氯乙烯等氯代有机物的降解产物通常是CO2和Cl-;②反应迅速、转化率高;③所使用的催化剂价格低且容易得到,光照条件也容易,所以成本低。Lessage等采用维生素B12作为催化剂化去除四氯乙烯污染的DNAPL(高密度非水相液体)。试验用维生素B12和柠檬酸钛组成的混合物作为补救液通过有100μl四氯乙烯残留的均匀柱。在10mg/L维生素B122h内,85%以上的四氯乙烯降解为三氯乙烯及二氯乙烯(DCE)[39]。黄徽等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物,活性炭纤维(ACF)为栽体,蔗糖为胶粘剂,采用真空吸附水解的方法制得了TiO2/ACF催化剂。将其作为催化剂在光照2h条件下,水中溶解的四氯乙烯降解90%以上[40]。催化剂可以多次循环使用,光催化反应活性不变。由于在土壤中光的传播受到影响,因此光催化技术只能适用于水中四氯乙烯的降解。尽管有研究人员开始利用可见光进行光催化研究,但目前比较成熟的技术主要采用紫外光,目前成本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综上可见,化学法是很成熟的处理方法,可以不断地破坏污染物,使污染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彻底地从环境中清除。现在化学试剂的选择性很强,不同污染场地及不同的处理要求所需要的化学试剂和处理方法不同。然而四氯乙烯的一些中间产物有可能比它本身的毒性更大,所以要尽可能地选择彻底矿化四氯乙烯的方法。

3生物修复

3.1植物修复植物修复技术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净化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该方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不破坏河流和土壤的生态环境。植物对地下水中的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的修复关键是通过水力控制污染物的扩散。植物的作用和水泵相似,根伸到地下水中,吸收大量的地下水。地表污染土壤中的污水被植物吸收了,从而防止污染向地下水转移。目前许多植物,如白杨、银合欢、羊毛草、黑麦草、印度芥菜、紫花苜蓿及水稻等都已用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转基因白杨用于植物修复是比较理想的,因为它们具有较高的生物量、扎根深并且对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都具有抗性[41]。植物修复污染水体和土壤中的四氯乙烯,机理是植物借助太阳能,通过蒸腾作用将环境介质中的四氯乙烯转移到植物体内,以控制污染物的流动,同时降解污染物。但由于植物受到生长期的影响,只有在生长季节才能发挥植物修复作用,同时阳光、树种、树龄、气候、土壤等因素也影响到植物的蒸腾作用,而对于地下水的修复,只有植物根系能够达到的地方才能有效。

3.2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自然环境中生息的微生物或投加的特定微生物,在人为促进工程化的条件下,分解污染物、修复受污染的环境。生物降解法最大的优点是易于原位修复、经济无害、无二次污染。氯代烃类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微生物的种类。迄今这种技术所应用的微生物大体分三类:基因工程菌(Geniticallyengineeredmicroorganisms)、外来微生物(Xenobi-oticmicroorganisms)、土著微生物(Indigenousmicroorgan-isms)。Sayali等利用地下水样品中的土著微生物,在醋酸刺激下对四氯乙烯进行脱氯。结果表明土著微生物有脱氯的潜能,可以将四氯乙烯转化为乙烯[42]。虽然实践证明微生物可以降解氯代烃,但是降解过程中氯代烃既不提供碳源,也不提供能量,微生物会大量死亡。因此需要定期补加一定量的微生物,或者另外投加碳源[43]。四氯乙烯只有在厌氧条件下才能发生还原性脱氯,所以产甲烷环境下四氯乙烯的降解研究较多,而较弱的还原环境,例如反硝化、硫酸盐还原和铁锰还原环境下四氯乙烯的脱氯研究较少。李烨等采用批量试验,对不同的地下水环境,包括硫酸盐还原、反硝化、混合电子受体、铁还原和天然地下水环境中四氯乙烯的脱氯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铁还原条件下的四氯乙烯的脱氯效果最好,天然地下水次之,四氯乙烯的去除率分别为91.34%和84.71%,四氯乙烯很快地转化为三氯乙烯,并且可进一步转化为二氯乙烯[44]。利用生物方法修复四氯乙烯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是全球研究的热点。微生物能够破坏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使污染物转化为无毒无害的物质,安全彻底地消除污染。生物法成本低廉,设备简单,容易原位修复,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修复技术。但生物法有修复时间长、菌种环境适应性差等弊端,所以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地探索完善。

4展望

第3篇

1.1喷漆废水的危害

工业喷漆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很多难降解的物质,它们会存留很长时间,且不容易被分解。这种物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工业喷漆产生的废水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后,会形成长期的污染。废水中物质的水溶性很弱,很难用水将其稀释,经长时间的积累会形成一定的废水层,有毒物质会凝结得越来越多,进而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目前,工业喷漆施工越来越频繁,导致因喷漆而产生的废水也越来越多,严重污染了水环境,进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2喷漆废气的危害

在工业喷漆施工中,除了会排出废水外,还会排出废气。喷漆废气比废水更具危险性,且更难治理。在工业喷漆的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废气,如果人们呼吸时吸入了有毒气体,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在存在有毒气体的环境中长时间滞留,甚至会致人死亡。大多数涂料中含有较高浓度的苯,苯是一种含有剧毒的溶剂,会对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化学物质之一。此外,喷漆产生的废气中会掺杂一定的喷料残渣,一旦人体吸入了这些粉尘,后果不堪设想。

2治理措施

2.1运用活性炭的吸附功能

对于工业喷漆中所产生的废气,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功能将其净化,有机气体能够直接穿过活性炭吸附大部分有毒物质,净化程度较高。采用活性炭净化废气时一般采用直接吸附法,该方法操作比较简单,净化废气的质量比较高,值得推广。但在使用活性炭吸附时,应经常更换活性炭,以达到更好的吸附效果。该方法适用于净化不需要回收的、浓度较低的废气。

2.2采用高温燃烧法

一些废气经过燃烧会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转化无毒气体。废气中的一些有毒气体在加热或燃烧的情况下,会转化成其他无毒的、具有挥发特性的气体,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效果。有些废气可采用高温加热的方式处理;有些废气可直接对其燃烧,我们可根据气体成分选择处理方式。在燃烧废气时,可将废气加热到200~300℃,并通过催化床燃烧,这样的净化效果较好。通过燃烧的方式净化废气不会出现二次污染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净化的质量和效率。该方法适用于净化高温、高浓度的废气,值得在喷漆环境治理中推广应用。

2.3喷漆废水与生活废水混合处理

将喷漆废水与生活废水结合,能够使喷漆废水中难以降解的物质得到一定的稀释,是正确处理喷漆废水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过融合生活废水与喷漆废水,实现了两种废水的共同处理和净化,在经过一定的稀释后,能够有效降低降解物质的浓度,从而提高喷漆废水的净化效果。利用生物方法处理喷漆废水和生活废水,在减少了废水中有毒物质的同时,也降低了有毒物质的降解难度,达到了有效净化喷漆废水的目的,对治理因工业喷漆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2.4加强过滤处理

过滤是废水处理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净化水质的关键。工业喷漆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许多有毒物质,时刻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此情况,应加强对废水的过滤处理,研发具有高科技的过滤装置,达到多层次过滤、自动阻拦废水中有毒物质的效果,从而有效保障净化质量。随着我国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加,尤其是机械类产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喷漆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加强对喷漆废水的过滤处理是必然要求。

3结束语

第4篇

1.1对畜禽养殖技术规范不健全畜禽防疫程序不科学,畜禽疾病不能有效控制。畜禽生产过程中轻视药物预防和保健,重视药物治疗,药物大量长期使用细菌产生耐药性。畜禽饲养过程中不执行休药期,重视抗生素使用,轻视中药和微生肽使用。追求畜禽生产性能,超量使用饲料添加剂。消毒环境卫生技术措施不落实,生物安全措施不得力。

1.2只追求眼前养殖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污染物处理近年来,由于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效益低下,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重养殖轻治理,重养殖发展轻环境保护思想依然存在。造成养殖污染反复恶性循环,畜禽疾病不能得到应有控制,畜禽生产受到抑制,畜禽养殖长远利益不能保证。

1.3畜禽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缺乏必要环境治理措施对污染物环境处理投资力度不够,执行环境影响评估及排污许可证制度不够,尚未建立健全畜禽养殖的污染处理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工作手段。

1.4畜禽养殖污染物治理的政策扶持和有关法规执行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养殖风险加大,养殖效益低下,致使维系养殖资金严重不足。养殖污染物处理费用过大,畜禽养殖场承受不起。养殖效益和环境污染的矛盾更加突出,养殖政策扶持和畜禽污染的处理相关法规出台显得更加迫切。

2畜禽养殖物处理的主要方法

2.1畜禽养殖污水处理畜禽养殖污水处理一般方法分为2种,一种是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能源生态型处理利用工艺指畜禽粪便污水经厌氧消化处理后,作为肥料利用的处理利用工艺。污染物经发酵后沼气和沼渣,沼气作为清洁能源,沼渣作为肥料和鱼料,用于种植业和淡水养殖业。此方法综合利用形成养殖,生态循环效益模式。能源环保型是指畜禽养殖的污染物经处理后达标排放或以回用为最终目标的处理工艺。此方法处理成本大,工程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使本来微利养殖业难以承受。

2.2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是指长期在猪饲料中添加洛东酵素使猪消化道形成益生菌的强势菌群,在猪舍的生物发酵床内形成强势菌群,将排污染物代谢,消化。水分受产生高热蒸发,从而实现零排放。

2.3病死畜禽收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a.采用真空干燥异味清除技术将病死畜禽无害化提炼加工,生产出骨粉,羽毛粉和肉骨粉。此方法投入不高,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b.厌氧发酵,焚烧和土地填埋等方法处理病死畜禽,处理效果不彻底。可造成环境二次污染,废物不能利用。越来越不能满足安全、环保、经济的处理要求。c.采用高温高压下进行蒸煮化制处理病死畜禽杀灭病原体,采用二级油水分离器等设备可从中提取工业用油,废渣作为饲料原料。使病死畜禽处理的同时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此方法是高投入,变废为宝。不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3对养殖畜禽的污染物处理的建议

立足生态建市实现畜禽养殖的污染零排放,围绕生态化,资源化目标出发,使畜禽养殖污染物控制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3.1合理规划统筹安排畜禽养殖推广标准化规范化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远离村庄居民生活区域和水源地,城区10km范围内不允许建养殖场、屠宰场。规范畜禽养殖场养殖技术,对于生活用水、污水、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排放。实现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养殖—生态—环保生产过程转变。

3.2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基本上以“方便,经济,有效”为原则,综合利用为主,实现畜禽养殖生态化。推广畜禽污染物—沼气—作物或淡水养殖生态循环模式。推广饲料中添加有益菌和猪舍生物发酵床,减少污染物排放。推广益生菌,中药饲喂技术替代抗生素使用。严格执行停药期,从而控制畜禽生产中兽药残留。推广疾病防治程序化和实效性。

3.3依照畜禽生产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强化畜禽污染物处理的管理认真贯彻执行畜牧业生产中法律法规,对畜禽养殖设定相应的门槛,制定必要养殖标准,对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签订治理责任状,对违法违规行为要有明确惩罚。使畜禽生产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上来。

3.4建立病死畜禽收集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制度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加大,养殖量猛增,按养殖畜禽数量10%死亡率计算,全年需处理病死畜禽数量是十分可观的。建立相应无害化处理制度,不仅减少大量细菌,病毒传播和传染,而且减少污染环境,还能变废为宝,取得一定经济效益。

第5篇

作者简介:聂梅生,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亚太水业中国区主席,国内著名房地产专家,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理事长,《空气污染与控制》编著者之一、《城市污水稳定塘设计手册》副主编、《城市污水土地处理利用设计指南》编委。

联系电话:010——68700408

一,背景: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人口:从二次世界大战后50年所增加的人口等于人类直立行走以来400万年中增加的总量,目前全球有60亿人,到2050年将达到90亿。

生物:4600种哺乳动物的25%,9700种鸟类的11%,1万种鱼类的20%在近十年间濒临灭绝。

森林:在过去十年间1.4亿公顷的森林消失了,总面积等于法、德、意、荷、奥、比等国家面积的总和。

水:用水的消耗量每年增加3%,致使地下水位下降,10亿人口缺水,24亿人口饮水不卫生。

沙漠: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增大。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经济发展必须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半个世纪以来,人类采取大量生产,无度消费,大量废弃的方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消耗越来越快。地球表面有40%的地区为干旱地区,世界上25%的人口生活在严重缺水地区,到2025年将增加到65%,人类生存发展受到威胁。

三,20世纪的发展观和水环境污染治理模式——集中、末端治理模式

20世纪以发展经济为前提,生产和治污是分离的,生产归生产,治污归治污,是以产品为前提的末端排放达标治理污染的方式。其结果是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治理费用越来越高,但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水环境状况依然严峻。这其实是一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问题。

四,21世纪的发展观和水环境治理新趋势——全寿命周期模式,从末端走向起始,从集中

走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1世纪,人的生存发展观念由单纯对自然索取转变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恢复和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为主题。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上开始从末端走向起始,从集中走向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全寿命周期模式。

何为全寿命周期模式,我把它简化成A+B=C这样一个概念。A代表商品生产过程的投入。如自来水厂,从建厂到送水,包括管网等,如果认为水也是商品的话,A就表示在水厂建设过程中人、财、物的消耗。B代表商品使用过程中的投入。水生产出来之后,运行过程中的投入。包括运行管理,污染治理等等。这之中污染治理很大部分分摊到所生产的商品中去,比如它的排污、管道修建等成本都算在B中。

以住宅为例可能会更容易理解。A代表住宅的建造过程,B代表住宅的使用过程(一般是70年的生命周期)的投入,C是A和B之和,代表全寿命过程的总投入。国外现在做设计,尤其是设计院做设计,它称作从摇篮到坟墓这样的设计。

日本东京大学AGS(世界上研究全寿命周期模式最权威的组织)对全世界各种产业进行了关于全寿命周期模式的测算,结果如下:

传统的发展模式:A为336,B为340,C为676。B与环境治理有关,空气污染、水污染都在其中。

全寿命发展模式:A为390,B为23,C为413。即长期运行费用、治理污染费用会降低,导致B降低的原因,是因为A投入的增加。

从676减至413,这一部分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A和B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做A时不考虑B,不能割裂开来。传统行业以产品为中心,而忽视了生产产品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并往往用B来弥补A造成的许多不该造成的污染,使我们不堪重负,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B的下降应该是最基本的变化。据全世界各个行业综合计算,会增加资金成本的5%到10%,用于新技术、新产品,那么将节约长期运行成本50%--90%。如住宅问题,如果精心打造住宅,增加建安造价8%或10%以下,同时严格控制长期运行费用,节水节电节能,节约土地,就能达到建筑节能50%以上。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水的问题也是一样,现在水污染这样严重,我们不应把责任全部担在肩上,这是一种末端的做法,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各行各业都应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那么从340降到23,我们再去解决23的问题就好办多了。目前世界上十分重视全寿命周期设计,主要是指产生污染的源,你要把它卡住,这样就会带来设计、开发模式革命性的变化。现在美国、加拿大,如果不会做全寿命周期模式的设计,人家就不接受你的图纸。所以说对我们的设计院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国清华大学一直致力于全寿命周期模式的研究,做了很多这方面的设计,我觉得这方面在我国是要推开的。

全寿命周期模式,从末端回到起始,是现展途径的一个很大变化,会对我们有很大的冲击,如果中国不这么做,那么WTO解禁以后,会自然地大量利用国外这样的技术,将对我们传统技术形成非常大的冲击。

此外,由集中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也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它必定使集中系统走向分散。如从有线通讯,发展到卫星通讯,过去我们装一部电话多难,因为它是有线路的。现在我们在座90%的人都有手机,手机就是一个分散的系统,靠卫星传输,就不需要线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散。通讯系统原来是最集中的,国家严格控制,现在已经放开了。

设计也是,过去采用大型计算机集中设计,现在已经实现了微机CAD,同样走向分散。

第6篇

(一)分散企业生产运营风险

目前,我国对环境问题非常重视,惩处力度非常大,如果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当中,造成了环境污染,就会使企业面临巨额的经济损失,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就此倒闭。但有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可以分散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避免企业遭受过大的经济损失,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刺激企业提升环保意识

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下,如果企业的环保意识差,环境污染风险高,保险公司就可以提高保险费率,刺激企业改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环保意识,降低污染风险。相当于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还能够发挥出一定的社会管理功能。

(三)使受害人获得有效的补偿

如果没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受害人遭受的损失一般都是由政府或是企业补偿,但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复杂,企业又重视自身的利益,所以受害人可能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补偿,这就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但是通过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受害人遭受的损失便能够由保险协议进行合理补偿,快速、及时、有效,可以保证受害人满意,避免出现社会矛盾。

二、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践行现状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起步较晚,2007年12月4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现为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环发〔2007〕189号),启动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政策试点工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自启动以来,实践中存在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愿不高,保险公司由于保费收入的限制,设置了苛刻的免责条件,难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一)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愿不高

自我国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以来,实践中普遍存在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愿不高的现状。造成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意愿不高的原因颇为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认为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所缴纳的保险费,给企业增加了经营成本,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而企业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毕竟概率极低,一旦企业没有发生环境污染事故,那么所缴纳的保险费也就浪费了。殊不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最大的功能正是在于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而不是发生环境污染事故后进行赔偿。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后,其所购买的不仅有保障,更多的是“服务”,这种服务直接体现为专业的中介机构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管,发现隐患及时整改,遏制企业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保险公司理赔条件严格

据中国平安产险负责人介绍,平安公司自2008年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业务以来,平安产险已有超过七成的二级机构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为社会提供超过70亿元的保险保障。但相对于其他责任保险类型而言,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相对较低。保险分担风险的功能要求投保人具有基数大的特点,企业投保意愿不高导致实践中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量小。因此,保险公司往往设置严格的理赔条件,免责情形较多,这也造成企业投保意向下滑的情形发生,造成恶性循环。

三、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之推进

(一)严格环境污染领域执法

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的制度基础,如果放任环境侵权行为的发生,那么企业必将不会花费高昂的保险费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只有环境保护制度的严苛,在执法领域杜绝一切环境违法行为,任何对环境造成危害的企业都要补偿环境损失,才能促使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二)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宣传教育

作为现代企业,首先要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要知道生态环境不仅与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更与整个社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加强生产技术革新与管理理念革新,尽快转型成为绿色型企业。同时,要认识到国家对环保问题日益重视,如果在自身的生产过程当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事件,有关部门必定会追究到底,此时就会面临巨额的赔偿,甚至可能致使公司倒闭,风险巨大。而通过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因此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非常必要的。虽然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自身的运营成本,但是国家、政府都会给予帮扶和支持,因此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用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进行投保。

四、结语

第7篇

经济的发展,通常是以向环境不断汲取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物为代价。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认为经济越发展,环境遭受损坏的程度越严重。但事实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成正比例的关系,而是一种近似于倒“U”型的关系。这种倒“U”型的模型也被叫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两位学者Cmssman和Kmeger发现并证实的。模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随着收入的增长而越发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会随经济的继续增长而逐渐递减。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间关系模型构建

伴随着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们做了很多调查、取证、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先期研究成果。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三个指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三个指标随人均收入增长的变动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一)取值范围

通过对辽宁省18年来人均GDP、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辽宁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情况。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的增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反映水环境污染情况(如表1)。

(二)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

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Linear、Quadratic以及Cubic拟合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98、0.765、0.858,另外sig值都小于0.05,说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相关性强,Cubic(三次曲线)拟合效果是最好的,如表2所示。所以,选择三次回归方程作为本文研究的最终数学模型。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关系曲线呈现出倒N型关系,如图1。伴随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持续降低直到2005年(人均GDP为19074元),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即2005年以后,环境质量会恶化,到2008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又得到了改善。

(三)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利用spss17.0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模型模拟结果见表3。通过表3看出,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之间的线性、二次、三次曲线拟合的可决系数为0.95以上,拟合程度相当高。一次线性曲线的F值比二次、三次曲线的好,因此选定一次回归方程为本文研究的数学模型。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关系呈一次曲线分布,辽宁省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伴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不符,呈现出污染随着经济增长有急剧恶化的趋势。

四、结论与对策

第8篇

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将样本期设定为2002-2013年,相关变量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如下:

(一)内生变量。

一是环境污染程度(epd)。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利用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废气中的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等5类环境污染排放指标构建环境污染综合衡量指标。参考Ma等的方法,采用熵值法计算环境污染综合指数。二是经济集聚程度(agd)。经济集聚反映的是经济活动在单位空间内的集中程度,传统的集聚指标有Herfindahl指数、Gini指数和地理集中度指数等,但这些指标未考虑较小地理单元面积的差异所产生的空间偏倚。单位面积上承载的经济活动量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集聚的良好指标,因而本文采用单位面积的非农产出来测度经济集聚。

(二)控制变量。

为了尽量减少因其他变量遗漏造成的估计结果的偏差,本文在计量模型中增加了影响环境污染和经济集聚程度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有:①劳动生产率(pro)。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生产的集中和促进经济集聚,同时在生产和环保技术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污染也越多。本文采用人均非农产出来测度。②对外开放度(open)。采用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来测度。③环境规制(regul)。采用人均工业环境污染治理完成额来测度。环境规制会抑制企业的排污行为,同时过高的环境规制会影响企业的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④产业结构(lis)。采用各地区第二产业产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测度。⑤经济发展水平(rgdp)。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测度。⑥人口规模(pop)。人口的扩张和集中是导致经济集聚的原因之一,采用各市常住人口数量测度。⑦交通便利度(tran)。采用人均道路面积测度。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区域对外经济交流和要素的流通,吸引更多的投资,提高经济集聚水平。本文所选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产出指标均根据GDP平减指数调整为2002年不变价格。为了减少异方差和偏误,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所有变量均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计量分析均采用EViews7.0软件进行。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一般而言,用不平稳的数据进行回归往往会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回归之前须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本文分别采用LLC检验法和Fisher-ADF检验法进行面板数据的同质单位根和异质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中除了环境污染指标(epd)为平稳序列之外,其他变量均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为非平稳序列。对这些非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各检验值均拒绝了原假设,表明这些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体现出了一定的平稳性。

(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

虽然非平稳变量经过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序列,但是还需对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本文分别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其中Pedroni检验选取Panel-PP统计量和Group-ADF统计量。结果显示,各统计量均显著拒绝了“无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各模型中的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因此,可对原值方程进行回归分析。

(三)联立方程实证结果与分析

由联立方程模型的工具变量个数大于其内生解释变量个数可以看出,联立方程(2)和(3)均为过度识别。为了提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采用系统估计法中的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对方程进行整体估计。其显著优点是既考虑了内生变量的潜在相关性,同时还考虑了各方程随机误差项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性。

1.环境污染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经济集聚每增长1%,污染排放就增长0.626%。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依赖于工业化的推动,大量工业集中于城市,当经济活动密度较高时,必然伴随着产出规模的扩张和能源消耗的增加,产生更多的污染,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劳动生产率对环境污染的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强了污染排放。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资本、技术和环境等投入要素组合的优化,其对环境要素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相对减缓了污染排放。但是劳动生产率伴随着产出规模扩大而引起的污染排放增加却大于要素替代对污染的节约。污染排放的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污染排放强度与周边地区的污染排放密切相关。对外开放度和环境规制的估计系数均为负且显著,表明对外开放和环境规制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大量的FDI和国际产业向长三角转移,外企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相对较高,在环保标准上更倾向于执行来源国的标准,加上近年来长三角城市对环境保护重视度增加,环境治理投入不断增加,因而整体上改善了长三角城市的环境状况。产业结构的估计系数为正且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产业结构中工业份额比重越大,污染排放强度就越大,因此上海等地为了治理污染将大量污染产业外迁或者淘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平方项的估计系数在5%的统计水平下分别为正和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符合EKC假说,呈现出倒“U”型关系,即经济发展初期,污染排放强度随人均GDP增长而增加,当达到一定的临界点后,污染排放强度就随人均GDP增长反而下降。随着长三角各城市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充裕的财政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些均是形成拐点的重要原因。

2.经济集聚方程估计结果分析。

经济集聚方程中的环境污染强度和环境规制估计系数在1%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环境污染和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环境作为一种要素投入,企业需要为此付出成本,为改善环境质量,政府不断提高企业的排污费用或者提高环保标准,那些污染费用占总成本较高的企业会由于污染成本的增加而重新选址,从而影响经济集聚的程度。经济集聚空间滞后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周围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每提高1%,本地的经济集聚水平提高幅度便为0.025%。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经济关联度较高,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梯度,中心城市上海与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相互依赖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即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会促进经济集聚。对外开放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为正,表明大量的国外资本和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形成更高的经济集聚度。人口规模、交通便利度的估计系数均为正且显著,表明人口规模越大、交通越便利,就越有利于促进经济集聚。近年来,户籍制度的松动导致大量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集聚,为城市的经济集聚创造了条件。同时,长三角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城市间的经济互动提供了保障,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运用2003-2013年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面板联立方程模型,考察了经济集聚与环境规制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经济集聚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污染排放强度的增加,反过来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2)经济集聚与环境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即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与周围临近城市的经济集聚程度密切相关,城市的环境质量受到周围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3)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对环境污染产生了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环境规制的加强则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经济发展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

4)环境规制对经济集聚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劳动生产率、对外开放度、人口规模以及交通便利度均有利于城市的经济集聚。

(二)政策建议

1.相互协调。

建立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协调组织,全面协调区域发展规划、发展战略和环保政策。由于经济活动是污染的主要来源,因而经济协同发展是污染联合治理的根本,长三角地区应形成地区经济协同为主、政策管理协同为辅的联合治污格局,制定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同行动纲领。要依托各地发展优势,做好统筹协调,促进形成各具特色、互补互助的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分工合作效应。

2.监督到位。

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环境污染联动预警机制。各地区在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的规模和经济密度,而且要考虑到环境污染对经济集聚的负面影响。应借鉴国际经验,分阶段逐步提高环保、技术、质量、安全等各类标准等级,并建立严格的监管和执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长三角城市经济密度与污染数据的动态关联监控平台,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收益的分配制度,利用市场机制有效控制污染排放。

3.市场与政府各施其责。

第9篇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gas, waste water and solid emissions on the environment pollu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 few industries. Paper, chemical, steel, electricity, food, mining, textile and other seven sectors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wastewater discharge 4 / 5. Paper and food industry accounts for COD emissions of COD emissions 2 / 3, non-ferrous metallurgical industry, heavy metal emissions of heavy metals emissions account for nearly 1 / 2.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cluding human biological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o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gainst. Pollution is mainly from the production of the "three wastes" (waste water, waste gas, waste) and all kinds of noise caused can be divided into water pollution, air pollution, waste pollution, noise pollu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hazard. First, a large number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the discharge of untreated water, gas, slag and other hazardous waste, it will seriously damage the ecological balance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aused great harm; Second, industrial "three wastes" of the industry production itself is also very serious hazards, toxic pollutants can corrode pipes, damaged equipment, affecting plant life, etc.; Thir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ampant pollution, directly endangering the health of the masses; also some contamination is not easy to find, After the damage that has very serious

工业污染英语作文二:Industrial pollution

It was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at gave birth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s we know it today. The emergence of great factories and consumption of immense quantities of coal and other fossil fuels gave rise to unprecedented air pollution and the large volume of industrial chemical discharges added to the growing load of untreated human waste. Chicago and Cincinnati were the first two American cities to enact laws ensuring cleaner air in 1881. Other cities followed around the country until early in the 20th century, when the short lived Office of Air Pollution was created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Extreme smog events were experienced by the cities of Los Angeles and Donora, Pennsylvania in the late 1940s, serving as another public reminder.

工业污染英语作文三:Industrial Pollution Causes Land Pollution

Industrial pollution is clearly one of the biggest contributors to our polluted landscapes, at least here in the west. There are plenty of causes of land pollution, from urban and industrial ones, to rural and agricultural sources.

But which kinds of land pollution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what can we realistically do to help prevent more pollution?

This part of the site gives an overview of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auses of land pollution, including industrial pollution.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