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集锦9篇

时间:2023-07-04 16:26:59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1

关键词:油气管道项目;风险评估;法规政策;投资体制;行政审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在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突出,不少问题和矛盾还呈现继续恶化的趋势。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处理,累积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形成社会稳定危机,对此,我国逐步建立起了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根据相关要求,油气管道项目也要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但在实践中,由于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运营具有特殊性,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其他行业的项目小得多,结合我国当前的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

1我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及行政审批和投资体制改革

2012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要求各地方、各部门加快制定有关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机制。2012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申请报告以及咨询评估报告中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独立篇章的技术规范编制任务,组织有关专家开展相关工作。2012年8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各个方面做出了规定,明确要求2012年8月16日以后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受理的项目都需要编制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章节,并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013年2月,为规范和指导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工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篇章和评估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至此,国务院正式建立起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近年来,国务院持续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015年5月在前期大幅减少部门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再取消49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将8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事项,今后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为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增强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有效性,2004年,国务院决定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确定了目前的投资管理制度的框架,其核心是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建立和规范企业投资项目政府核准和备案制。

2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

根据行政审批、投资体制的改革精神,结合油气管道项目的特点,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

2.1我国油气管道发展现状

管道运输已经成为继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后的第五大运输方式。管道运输的介质除常见的石油、天然气外,还有氧气、二氧化碳、乙烯、液氨、矿浆、煤浆等介质。除煤浆管道仍在酝酿阶段外,其他输送介质管道在我国均有成功建设、运行的业绩。管道运输在能源供应、石油化工和居民生活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并已成为油气运输的首选方案。我国油气管道建设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2014年底,我国已建成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千米,其中天然气管道约7.4万千米,原油管道2.6万千米,成品油管道2万千米,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成品油管道里程数分别占到全国油气管道总里程的62%、22%、16%。油气管道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大动脉,年输送油品约5亿吨,输送天然气达1800亿立方米,我国现有70%的石油和99%的天然气通过管道进行输送。

2.2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与运营特点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已初步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进”、“西气东输”、“海气登陆”的油气输送格局。相对建筑、交通、水利等其他工程,我国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1)管道运输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占地少、连续性强、不易受运输周围环境影响等优势,在能源供应、石油化工和居民生活系统中的应用广泛;2)油气管道项目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供应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3)油气管道属于线性工程,通常涉及多个省(区、市);4)管道用地以临时占地为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随着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评价指标和过程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到环境影响评价,从单一的价值判断到综合的价值判断,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1)财务评价通过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等。2)经济评价是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费用效益比。3)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详细说明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4)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5)社会评价分析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互适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可接受程度等,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分析的编写内容包括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风险调查的程序、范围及部分调查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多有重复,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单位多次对同一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虽然调点不完全一致,但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次调查。社会评价包含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内容,社会评价要求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内容是相同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及评估方面的内容可与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合并。主,站场、阀室等永久占地少,以西气东输二线为例,永久用地约为30万平方米/1000千米,分别是铁路、公路项目的1/1000和1/3000;5)油气管道一般绕开城镇规划区和人口密集区,采用埋地敷设,管道沿线地表建(构)筑物少,不涉及大规模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仅涉及临时用地的补偿;6)油气管道运行中几乎不产生污染物,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核电站、化工厂、炼油厂、燃煤电厂等项目小得多;7)油气管道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等阶段都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不存在违法建设的情况。

2.3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

虽然油气管道是国家重大的建设项目,但是鉴于以上建设和运营特点,我国油气管道项目建设存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相比其他行业的项目小得多,因此,建议取消或合并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相关工作。2.3.1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油气管道项目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时,需要取得管道途经各省(区、市)规划选址意见、国土资源部的用地预审、国家环保部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意见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的节能评估审查意见,这些文件的取得均有相关法律法规约束,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可能带来社会稳定的问题,也都要求公示、听证或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和防范措施,因此能够确保项目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在项目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系统的安全与可靠性贯穿工程设计与施工各阶段,国家和地方也都有相关标准规范对企业的施工组织和管理进行约束,施工途经的市(县)政府也都要求企业按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土地征用和补偿款后才可以动工。在管道运行过程中,管道运营企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要求,做好巡检、检测和维修,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往年的经验看,企地联手完全可以及时有效地处理油气管道项目引起的突发社会稳定问题,油气管道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2.3.2现有的评价体系能够承担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任务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包括财务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随着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的创新和进步,评价指标和过程从单一的技术、财务评价到环境影响评价,从单一的价值判断到综合的价值判断,从单向性的社会影响评价方法到双向性的社会评价方法,从单一的物质投入产出关系的分析到复杂的社会风险的分析。1)财务评价通过计算项目的直接效益和费用,强调项目的财务可行性,追求项目收益最大化。主要评价指标为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投资利润率等。2)经济评价是计算直接和间接效益和费用,追求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项目的经济合理性。主要评价指标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经济净现值(ENPV)、费用效益比。3)环境影响评价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要求,分析项目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强调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详细说明各项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及污染治理措施。4)社会影响评价分析项目建设对社会的影响、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强调项目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人口变化、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影响指标。5)社会评价分析项目建设与外部社会环境间的互适性、社会风险、可行性、持续性、可接受程度等,通过分析项目涉及的各种社会因素,评价项目的社会可行性,提出项目与当地社会协调关系,规避社会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保持社会稳定的方案。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分析的编写内容包括编制依据、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估计、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落实措施后的预期风险等级、风险分析结论等。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风险调查的程序、范围及部分调查内容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的内容多有重复,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单位多次对同一利益相关方进行调查,虽然调点不完全一致,但完全可以合并成一次调查。社会评价包含社会稳定风险方面的内容,社会评价要求对可能影响项目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识别和排序,选择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并容易导致较大矛盾的社会因素进行预测,分析可能出现这种风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这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中的风险识别、风险估计内容是相同的,关于社会稳定风险评价及评估方面的内容可与社会评价的相关内容合并。2.3.3油气管道项目单独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投入高油气管道项目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属于线性工程,一般需要穿过多个省(区、市)、市(州)、县(区),项目所在地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层级和数量非常多,面对各地不同的风险评判标准和指标体系,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要求,逐级、逐县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将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完成社会稳定评估的时间无法控制,也需要大量的费用支持,增加油气管道项目建设投资。以西气东输二线为例,工程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南至广州,干线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10个省区,干线加八条支线总长9100千米,项目办理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等核准附件涉及沿途190个县、70个市、14个省,共办理盖章批文及材料2000余件,组织会议200余次,前后历时4年。再如西气东输三线,沿途穿越10个省区、46个市(州)、106个县(区、市),办理各项核准也同样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2.3.4国家行政审批、投资体制改革支持取消或合并相关评价2014年1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精简前置审批,只保留规划选址、用地预审(用海预审)两项前置审批,对重特大项目将环境影响评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作为前置条件。对于在同一阶段同一部门实施的多个审批事项予以整合,“一次受理、一并办理”。建立纵横联动协管体系,将工作重心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发文要求一律不得将企业经营自事项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据此,建议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和社会评价合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一次受理,并由国务院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一并办理。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是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而提出的要求,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能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更好地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由于油气管道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等级低,现有的投资项目评价方法体系能够承担社会稳定风险评价任务,油气管道项目单独进行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及评估的投入高,增加油气管道项目的建设投资,随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进行,国务院分批取消了多项行政审批,因此建议取消油气管道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或者将其与现有的环境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社会评价等合并。

作者:眭峰 艾勇 郭彩霞 单位:中国石油规划总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S].2004-07-26.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2

环境风险是通过环境介质进行传播的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破坏作用与不利后果的事件发生概率,化工企业由于涉及众多的危险化学品、化工工艺,存在着较大的环境风险,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规范化工企业中的生产行为可以降低环境风险概率,我们这里探讨的环境风险评估即是利用化工企业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学科知识(例如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环境学等等)与数学计算方法来鉴别化工企业生产运转过程或区域开发行为中的环境风险类别、初始条件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与影响程度,其综合评估的价值体现为识别价值、应急价值、伦理价值三个重要层面。第一识别价值,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是对环境风险的预先识别,例如对企业主要物料进行物质风险识别,包括有毒物质、易爆物质与易燃物质等,在此基础上检测各生产装置的反应过程,即生产设施识别,例如反应装置、管道装置、输送装置等等,最后确定企业的环境风险范围与类型,一个简单的储存设备泄漏可能会促使有害气体扩散,遇到明火是否会发生爆炸等次生灾难,火灾过后的消防废水污染等等。通过物质、设备类型与范围等识别来预估环境风险的等级。第二应急价值,在化工企业生产中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尤为重要,而应急响应与能力保障的前提即是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可促使企业提前做好对重大危险源与最大可信事故的准备工作,例如根据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事先设置液位、压力、温度、自动调节与信号报警装置等等,最大限度地控制突发事件的恶化程度,减轻事故影响。同时,化工企业生产依靠环境风险评估中的事故影响分析来展开工作,例如评估结果表明氨气泄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向大气扩散,其扩散条件是氨气浓度峰值达到某个数值,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的应急措施之一便是使氨气累积的浓度处于某个数值之下。第三伦理价值,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不仅可以通过推理、计算与模型等科学依据来反映生产过程的客观现实,还能建立相关的风险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大地减少企业运行的不确定性,从而起到保护员工、生态环境以及公共财产安全的重要作用,是化工企业职业道德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伦理体现。

2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包括目标层、项目层以及因素层面三部分,其中目标层是指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对象,一般是风险源评估、人员安全评估、管理评估以及环境评估;项目层是对目标层(评估对象)评估的事项拓展,例如风险源评估包括企业化学品储存量、种类、毒性危害、易燃易爆以及腐蚀性等储运项目评估;危险物质产品、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过程等生产项目评估;监控系统与工艺参数安全等辅助型工程系统项目评估等等。人员安全评估包括人员操作环境与安全意识评估两部分,当前较多化工企业比较注重人员的操作安全评估,忽略对人员安全意识的评估项目,这是环境风险评估系统的大忌。管理评估则应囊括环境影响评估、环保规定与认证的执行评估、应急预案评估以及次生性污染防护评估等等;环境评估则主要表现在环境敏感性与自然灾害判断两个方面。除此之外,因素层是对项目层的重要补充因素,往往是特别强调的评估对象,也是化工企业生产容易遗漏的评估对象,例如风险源中储运系统评估往往对罐区或库区所在的场所缺乏严格评估,人们平时看到的化工企业粉尘爆炸主要不是化学品自身的爆炸事件,而是罐区或库区场所的废弃反应,这就提醒了我们储罐油料、运输及进料方式乃至化学品转移的场地因素都是环境风险评估的重要对象,“它们可能会成为连锁效应的起始点或继发性事故的单元之一”,因此生产运行项目评估中也不能忘记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停车装置,人员项目评估中暴露在企业生产环境外的人群比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应加入对管理系统评估的环保投资比例考察,一般人认为环境风险评估重在评估风险,但应注意到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同样包含在内,可以说没有环境成本控制就没有环境风险评估,所有的风险评估项目都要进入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去,不与环境成本控制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无法被实践。

3化工企业生产的环境风险评估实践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3

风险评价兴起于七十年代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尤以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独领风骚。在短短20多年中,就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而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风险评价处于萌芽阶段,风险评价内涵不甚明确,仅仅采取毒性鉴定的方法;八十年代中,风险评价得到很大的发展,为风险评价体系建立的技术准备阶段。美国国家科学院(NAS,1983)[1]提出风险评价由四个部分组成,称为风险评价“四步法”即危害鉴别,剂量一效应关系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并对各部分都作了明确的定义。由此,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在此基础上,美国EPA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技术性文件、准则或指南。但大多是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方面的。例如,1986年了致癌风险评价、[2]致畸风险评价、[3]化学混合物健康风险评价、[4]发育毒物健康风险评价、[5]暴露评价、[6]超级基金场地(Superfund sites)危害评价和风险评价[7]等指南。1988年又了内吸毒物(sytemictoxicants)[8]和男女繁殖性能毒物[9,10]等评价指南。1989年,美国EPA还对1986年指南进行了修改。因此,从1989年起,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由此可见,原先的风险评价主要限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许多有害废物管理也是着眼于人体健康风险进行的。近几年来,生态风险评价业已被人们所重视,已处在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同等地位。但是到目前为止,生态风险评价还没有一套方法指南。尽管有人将NAS模式加以改变后用于讨论生态风险问题,生态风险评价原则上也可按其四个方面进行,但由于生态风险评价不完全等同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用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一系列方法指南并不完全适用于生态风险评价。因此美国EPA从1989年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风险评价指南的制订工作,1992年确定了一个生态风险评价指南制订工作大纲[11],原则上给出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框架。从研究内容上看,大致上与NAS提出的“四步法”相同,但每一方面的重点和方法又有不同的内容。该大纲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为问题阐述(Problem formulation),描述目标污染物特性和有风险生态系统,进行终点选择和有关评价中假设的提出。问题阐述是确定评价范围和制定计划的过程;第二步为分析阶段(analysis phase),主要从暴露表征和生态效应表征两个方面进行;第三步为风险表征。

显然,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人体健康风险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价两方面,风险评价的科学体系已基本形成。相对来说,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基本定型,生态风险评价正处在总结、完善阶段。总的来说,目前国外环境风险评价具有如下的特点和趋势:

·研究热点已由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转移到生态风险评价;

·从污染物数量来说,已由单一污染物作用进一步考虑到多种污染物的复合作用;

·从环境风险类型来说,不仅考虑化学污染物,特别是有毒有害化学物,而且还要考虑到非化学因子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从评价范围方面来说,由局部环境风险发展到区域性环境风险,乃至全球环境风险;

·生态风险不仅仅只考虑到生物个体和群体,而且考虑到群落、甚至整个生态系统;

·技术处理上由定性向半定量、定量方向发展。

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特别是生态风险评价,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1.评价终点的选择 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的终点,只有一个物种(受体为人),而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却不止一个,终点选择就成了生态风险评价过程的关键。对任何不同组织等级都有终点选择问题,终点选择原则上根据所关注的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来进行,对生态系统和污染物特性了解得愈深刻,终点选择就愈准确。由于生态系统复杂性,不同评价人员可以选择不同的终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方法来确定生态风险评价的终点。

2.模型优化 模型在风险评价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风险评价是研究人为活动引起环境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是根据有限的已知资料预测未知后果的过程,这就需要应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才能完成。模型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风险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风险评价涉及的模型很多,主要有污染物环境转归模型、污染物时空分布模型、暴露模型、生物体分布模型、外推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就是由这些模型的组合,借助于计算机来连串在一体的。随着风险评价越来越复杂,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发展和完善各种数学模型始终是风险评价研究的重要方面。

转贴于 3.生态暴露评价 在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是测定人体暴露值大小、频率、途径和暴露时间,表征受暴露的人群。在生态风险评价中、暴露评价相对人体健康暴露评价来说是特别困难的,尤其对暴露群体的表征,针对不同物种,它们栖息地环境差异很大,如水生环境、陆生环境和其他特定环境等。目前对生态暴露评价的定义还没有完全统一,一般认为生态暴露评价是测定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形态、生物有效性以及与所关注的生态组分的接触状况。生态暴露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由于暴露系统的复杂性,目前还没有一个暴露的描述能适用所有的生态风险评价。由于对存在风险的种群认识不完全、污染物有效性的因子了解不够、单一、特别是多种混合物暴露的剂量一响应规律认识不深入,以及将实验室结果外推到野外的不同时空范围的困难等,暴露评价中的许多因子都存在不确定性。显然,生态暴露评价远比人体暴露评价复杂,关键必须考虑污染物与生物体以及生态系统、污染物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评价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4.不确定性处理 不确定性处理一直是风险评价中的主要问题。不确定性来源于各种外推过程,例如:物种间外推、不同等级生物组织间外推、由实验室向野外情况外推,由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等。因此对不确定性的定量化处理是风险评价必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发展各种外推理论,建立合适的外推模型。 总之,随着环境保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可以预见,环境风险评价研究必将对人类生存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新的贡献,并将对环境科学理论研究有新的推进。

参考文献

[1] NAS(1983):Risk Assessment in the Federal Government:Managing the Process.NationalAcademy Press,Washington,DC

[2]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carcinogen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3992?4003.

[3] USEPA(1986):Guidelines for mutagen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06?4021、

[4].USEPA(1986):Guidelines for the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chemical mixturse.Fed.Regist51:34014?4025.

[5].USEPA(1986):Guidelines for developmental toxicity risk assessment.Fed.Regist.51:34028?4040.

[6] USEPA(1986):Guidellnes for exposure assessment.Fed.Regits.51:34042?4054.

[7] USEPA(1986):Superfund Health Assessment Manual.EPA 540/1?6/060.

[8] USEPA(1988):Guidelines for health assessment of systemic toxicants.Fed Regist.(in draft).

[9] USEPA(1988):Proposed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femaelreproductive risk.Fed.Regist.53:24834-24847.

[10] USEPA(1988):Proposed guidelines for assessing male reproductive risk,Fed.Regist.53:24850?4860.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4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并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提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指出了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其重点是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关键词】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

20世纪80年生的印度博帕尔市农药厂异氰酸甲酷毒气泄漏与前苏联切尔诺利核电站事故,以及进入21世纪以来所发生的重大环境灾难事故,一再告诉人们环境风险评价不容忽视。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此次地震震级之高,并引起海啸、火灾、核事故等一系列次生灾害。尤其由强震和强震引发的海啸等一系列原因造成了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使日本东部地区出现宛如世界末日般的景象。2011年4月12日,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把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等级提升至最高的7级,至此,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与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平级”1,2。福岛核电站核泄漏环境安全事故在全世界引起了极大地震撼,环境安全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人们不禁要问,面对大工业化的文明时代,为什么人类变得越来越脆弱?举世震惊的重大突发性事故环境危害问题已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已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环境风险评价是风险评价的一种。在环境科学中定义为:“评估事件发生概率以及在不同概率下事件后果的严重性,并决定采取适宜的对策”。广义上讲是指对人类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所引发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环境风险评价常指对有毒有害物质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3]。

环境影响评价是人们在采取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行动之前,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识别、预测和评价该行动可能带来的影响,按照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进行决策,并在行动之前制定出消除或减轻负面影响的措施,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

本文以陕西省某氟化工建设项目为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风险评价的区别,提出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路线和环境风险评价应达到的目标。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一、选题的意义及背景

陕西省某市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该市市域内萤石资源丰富,根据该市《萤石矿产资源整合方案》,萤石资源的保有储量为240多万吨,萤石矿区分布于一州、四县,主要矿区有谢湾乡―高耀乡萤石矿区、杨峪河松树咀―麻池河桃园萤石矿区、十里坪镇萤石矿区、九间房萤石矿区。但由于现有矿山企业分布散、规模小,存在采富弃贫现象,造成了宝贵资源浪费。另外,目前大部分萤石矿均作为初级原矿销售,不能发挥资源的经济优势。

萤石是氟化工的基础原材料。氟化工作为国家化工新材料优先发展的行业,其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在该市建设氟化工项目能够整合萤石矿产资源,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加工,可使地区资源优势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拟与该市政府合作,利用该地区丰富的萤石资源,在规划的循环工业经济区内,建设氟硅化工产业园,生产氟系列产品,该园区是陕西省发展的重点项目。

在评估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和以苯系物污染为主的石化项目中,曾反映出未进行规划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缺憾。如以氟污染为主的化工企业选址在两河交汇地带,且最近距离不足30m,历史上造成的选址不合理,显然是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的。这种不合理的规划布局存在相当大的环境安全隐患。由于规划环评滞后,从重化工园区规划、选址、布局、环境风险因素与几率、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环境可行性来看,为该项目及今后项目建设均留下制约发展的伏笔。对于化工石化类新建项目,应注重满足在规划环评的基础上,对环境风险评价进行重点评估;拟在化工石化集中工业园区、基地建设的石化项目,应考虑相邻企业之间是否具有“相容性”,项目布局、厂界距离、生产装置、储罐区等应考虑风险避让,防止某一企业风险事故引发连锁作用,殃及相邻企业发生连锁风险事故,产生新的伴生、次生污染,为此,应提出区域性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5]。石化企业在环境影响评价所确定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环境质量仍存在着被破坏的风险,而这种风险的产生往往就是由于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所造成的,对这种不确定性的产生及所要寻求的对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6]。

二、国内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20世纪50年代开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技术风险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也促使人们不断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技术的风险事故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核管制委员会(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NRC)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大型核电站中重大事故的理论可能性及其后果”。到60年代初期,科技文献中已有风险分析的文章出现。1973年,NRC首次提出了环境风险的概念,标志着环境风险评价的正式开端。1975年,NRC在没有核电站事故先例的情况下,应用安全系统工程分析方法,提出了著名的《核电站风险报告》(WASH-1400),该报告所建立的概率风险系统评价方法,为评估核电站事故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技术路线。其后世界银行很快颁布了有关《控制影响厂外人员和环境的重大危险事故》的导则和指南[7]。同时,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方法等也得到了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实际应用程序。

随着人们对环境风险的日益重视,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已部分融入了风险评价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在国外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在法国还专门成立了国家工业环境及风险研究所,研究内容涉及除核技术之外的所有化学污染风险和技术风险,并且对不同介质(空气、水及土壤)、不同责任者(从工厂到用户)、不同性质(物理、化学、生物及经济)、不同受体(人类、动物、植物及人类财富),不同阶段(从事故发生到恢复过程)的多种风险进行分析。对事故风险评价的流程,许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做了大量研究。1983年美国科学院(NAS)《联邦政府的风险评价:管理程序》,提出健康风险评价的“四步法”,即危险鉴别、剂量-效应评价、暴露评价和风险表征,后被美国环保局采用[8]。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很多学者对于我国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研究目的、内容、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2004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明确指出:为有利于项目建设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范畴。提出评价流程包括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后果计算、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应急措施等共六项。作为对我国建设项目开展环境风险评价的技术性规范,是国内的环境风险评价法制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环境风险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而环境风险评价主要是预测不确定性事件发生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和波及范围。可以这样说,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人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9,10。

表1列举了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区别[11],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影响评价研究重点是正常运行工况下,长时间释放污染物,采用确定性的评价方法,评价时段较长,采用的多为确定论方法和长期措施;而环境风险评价其重点是事故情况,瞬时或短时间释放污染物,评价方法多以概率论和随机方法为主,评价时段较短,其对策主要是以防范措施和应急计划为主。

表1 环境风险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不同点

项目环境风险评价(ERA)环境影响评价(EIA)

分析重点突发事故正常运行工况

持续时间很短很长

应计算的物理效应火、爆炸,向空气和

地面水释放污染物向空气、地表、地下水释放污染物、噪声、热污染等

释放类型瞬时或短时间长时间连续释放

应考虑的影响类型突发性的激烈的效应以及事故后期的长远效应连续的、累积的效应

主要危害受体人和建筑、生态人和生态

危害性质急性受毒;灾难性的慢性受毒

大气扩散模式烟团模式、分段烟羽模式连续烟羽模式

照射时间很短很长

源项确定较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很小

评价方法概率方法确定论方法

防范措施与应急计划需要不需要

三、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

通过拟建地自然、社会经济概况调查、生态调查和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了解该区域环境功能定位,掌握评价区环境特征;通过工程分析,明确工程污染源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特征,确定工程污染物排放特征和排放量;根据所在地环境特征和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选择相应的预测模式和有关参数,预测工程投产后对厂区周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及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论证工程环保设施的可行性,提出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和措施,充分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工程建设与所在区域环境的协调发展;从环境的角度,明确提出项目环境可行性的结论、并提出项目环境管理的相关要求和建议,给政府部门决策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环境保护管理以及设计部门完善环境保护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见右图1。

四、结语

本课题运用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和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分析和预测氟化工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氟化工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破坏)引起有毒有害的泄漏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火灾、爆炸等所造成的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减缓措施及应急预案,以使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达到可接受水平。

图1 氟化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路线框图

【参考文献】

[1] 邹树梁,邹.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事故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影响与启示[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

[2] 林柯,赵辉.“3.11”日本地震后的通信需求和应对措施[J].中国减灾,2011(4上).46-47.

[3] 郑铭.环境影响评价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9-10.

[4] 田野,赵文喜.环境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6:1266-1269.

[5] 耿晓梅.有关化工石化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评估的探讨[J].环境保护科学,2007.33(2).83-85.

[6] 王英彬.石化企业环境风险评价应用研究[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8.8(7).24-26.

[7] World Bank.Guidelines for Identifying,Analyzing and Controlling Major Hazard Installat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S].Office of Environmental and scientific Affairs,1985.

[8] 杜喜臣.化工行业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 郭颖杰,张树深.风险预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环境管理,2002(5).30-32.

[10] 胡二邦,姚仁太,任智强等.环境风险评价浅论[J].辐射防护通讯,2004.24(l).20-26.

[11] 金腊华,邓家权,吴小明.环境评价方法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48-267.

【作者简介】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5

关键词:环境风险 风险评价 应用

1、环境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类危险化学品燃烧、爆炸、泄漏等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环境污染。从历史性事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项目建设以前,进行突发性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及其概率分析、事故发生后果危害的预测,以及采取何种对策以便减少危害影响分析都是十分重要的。由于环境风险评价是对事故出现的概率及其后果进行预测及评价,它不同于常规的环境影响评价,它主要分析环境评价中不确定性的问题,即探讨环境潜在危险及防范措施。因此,将环境风险评价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其意义在于通过风险识别找出事故隐患,通过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确定出事故产生的后果及发生的概率,为环境风险管理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以便在事故发生时,采取必要的防范与应急措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

2、环境风险评价的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的影响是指由系统引起的,其影响后果是相对确定的,影响程度也相对较易度量,而对影响的条件性、不确定性或概率性方面一般是不考虑的。可以这样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影响”可以被认为是具有很高发生概率且明显地需要采取缓解措施的“风险”。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风险评价不是为了增加另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为了提高整个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

环境风险评价需要从工程分析开始,找出可能产生事故的风险隐患,同时也要对项目周围原有的风险隐患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包装运输、原料燃料的使用量以及产品贮存等。风险源确定后,按选用模式对其进行风险度评价,确定项目本身的风险级别,并进一步预测一旦发生事故时污染物的扩散情况,包括危害扩散范围、危害人数、持续时间等。预测模式在风险评价导则中已给出。另外,在污染防治措施中要增加事故危害防范与应急措施。防范措施一般从安全管理、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考虑制定,应急措施则需要考虑事故发生时通讯、技术、急救、抢修、监测、后勤供应等方面。

3、实例分析

3.1氯气理化性质和毒理性质。

氯气为黄绿色,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2.49。因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一旦发生泄漏,排入环境后一般都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沉于空气的底层,顺风沿地面扩散,从而加剧对地面人群、动植物或其他物品的危害。氯气能刺激眼、鼻、喉和呼吸道,并可通过皮肤粘膜使人中毒。当空气中氯气浓度为3~9mg/m3时有明显气味,刺激眼、鼻;18mg/m3时刺激咽喉;90mg/m3时引起剧烈咳嗽;120~180mg/m3时接触30~60min可引起呼吸系统严重损害;浓度为300mg/m3以上可造成致命性损害。结合以上特性并参考有关文献,可以划分出氯气所对应的使人群受到不同程度危害的分级(分区)阈值。

3.2事故排放源强确定。

假设液氯贮罐在环境条件改变下,贮罐阀门破裂,氯气在压力作用下发生泄漏,采用气体流动标准方程计算:

QG=YCdAP(1)

计算之前首先要确定气流是处于临界状态(声速或超临界),还是次临界状态。按照下列方法就可以区别。假定气体具有理想气体和绝热可逆膨胀特性,若:

(2)

临界流量就形成,反之,次临界流量就形成。对于临界流量,流出系数Y=1.0;对于次临界流量:

Y=(3)

由于外界压力Pa=1atm=101325Pa,将有关参数代入(2)式后,得:P=8245

3.3风险预测模式。

C(X,Y,O)=(4)

3.险预测结果。

事故泄漏废气排放评价是依据参与评价的污染物毒理特性,按急性毒性试验剂量浓度,划分出危害等级并以此作为事故风险登记和事故风险预测评价的计量标准。按选定模式及扩散条件,当出现最大泄漏状态时,对氯气浓度模拟计算,泄漏持续时间取30min。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6

一、化工生产企业安全评价方案的设计

安全评价对大多数化工生产企业来讲,是一项新兴的、专业性的、系统性的工作,企业对它的理解和认识还存在许多不足和误解。现在我们对其进行剖析,使化工企业能得到深层次认识,并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现实作用。

化工生产企业使用的原料、中间体等本身几乎都是易燃、易爆、强腐蚀、有毒物质,且生产大多在高温、高压、腐蚀等严酷条件下完成,工艺技术复杂,安全控制环节多,危险因素多,潜在危险因素隐蔽。任何一项设备隐患、制度缺陷、工作疏忽都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工企业要根据安全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制定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案,以使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消除蔓延条件,防止重大事故发生。我们先从评价方法入手,以下是针对化工企业比较适用的评价方法。

安全检查表法它应用面广、针对性强、结果直观、容易掌握,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评价中都发挥到了重要作用。编制中应注意防止漏项,采用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包括新的方法、技术、法规和标准。

危险度评价法是评价、分析装置或单元“介质”、“容量”、“温度”、“压力”、“操作”这五个参数而对装置或单元进行危险度分级,根据危险程度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蒙德法、道化法和快速排序法是广泛应用于火灾、爆炸、毒性方面安全评价的方法。在对评价单元火灾爆炸影响区域和各种可能损失方面,道化法有独特的优势,但蒙德法在考虑火灾、爆炸、毒性危险方面的影响范围以及在考虑安全补偿措施方面都较道化法更为全面,而快速排序法是道化法的简版,它最大特点是既能找出单元内的最大危险物,又能高效地计算,极大加快了单元危险等级排序,适合于那些大型复杂单元的初评价。

事故树分析法,是用来解决复杂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是一套科学的分析和计算方法,适用范围广泛。通过事故树分析既能做到微观指导,又可检查出系统中是否设有可靠的保护措施。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FAHP)。FAHP评价法是一种将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模型。FAHP一般先用层析分析法确定因素集,然后用模糊综合评判确定评判效果。模糊法是在层次法之上,两者相互融合,对评价有着很好的可靠性。

其它还有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事故案例分析、重大危险源评价、预先危险性分析、事故后果模拟分析等。每种安全评价方法都有其适用条件和范围,应根据评价的目的、作用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在具体项目中可以综合利用,取长补短。

二、企业风险控制对策

1.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着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化学工业在发展进程中应该开辟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应该把最低环境污染、最少能源消耗、最大回报利益放在首位,其中新型工业化道路最重要的模式就是循环经济。循环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循环利用物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能有效减少排放废弃物,真正做到能源减量化、资源化和再生化,最终实现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

2.严格实行项目准入制度

化工园区产业的选择应该在顺应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具有该地区的特色,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严格筛选拟实施的项目,不可一味地降低项目准入门槛,敢于舍弃那些不符合环保要求、规划要求、不能体现地区特色的项目。另外,投资者的资质也是至关重要的。化工生产从始至终都要贯彻打造精品园区的思想,从投资者到园区管理者再到每一个员工都要具有这种意识。所谓精品园区,必须具备以下五点要求:一是园区要处在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之中;二是有科学的规划布局;三是配置高质量高水平的基础设施;四是具备特色鲜明的产业链;五是享有一流的服务及声誉。

3.加大建设基础设施的力度

若想促进招商引资。增强企业竞争力、改善投资环境,园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建设基础环保设施的力度。在环保基础设施中最重要的非污水处理厂莫属,化工生产的最大弊端就是产生的副产品例如污水等不可重复利用且对环境有很大威胁,如果污水处理厂能够切实起到处理污水的作用,那么对地区环境而言是一件好事。其次是要大力推进园区的集中供热和供气,个别有条件的园区可以实行热电联供。其中园区内格雷固体废物必须按照要求将废弃物交由有能力的单位妥善处理。

4.强化行业管理,促进化工技术进步

行业协会应不仅在产品质量方面,而且从合理布局、工艺技术改进、先进设备、装备推广、污染物控制等方面强化协调、约束和自律,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减少环境风险发生概率。

5.改进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方法

为了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客观性,从源头减少环境风险,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方法应作重大改进。应主要由有资质、且业务范围符合要求的中介机构从事环境影响评价,逐步摒弃环境保护系统的科研所自行编制、又由环境保护部门自己审批的不合理状况;除新产品外,应主要以类比数据进行工程分析得到污染源源项和源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审时,应扩大参加评审的工艺专家比例;应强化建设项目的验收评估,验收评估应有工艺专家参加,对于项目投产后实际排污与环评中数据严重不符的,除处罚环评承接单位外,应另择环评单位对项目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6.创新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环境风险防范管理主要由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事实上,很多环境风险事故是由于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管理松懈、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另一方面,最容易发生环境风险事故的环节,如压力容器、有毒化学品管理等归属劳动、安监部门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状况显然不利于遏制环境风险。

高效的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应当使一个化工项目从立项、环评、安评、设计、建设、运行、废弃物处理、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理等全过程均处于受控状态,需要经济管理、环境管理、劳动、安监及行业协会等部门的有机协调,工艺技术、安全技术和环境管理等专业人员的良好结合、共同努力,创新环境风险防范管理机制,建立企业、园区和地方三级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将是政府部门今后环境风险管理工作重点之一。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7

随着高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化工业、建筑业等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化学品带来的爆炸、泄露、辐射等时间不断的侵扰着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生存环境的污染等产生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成为当代各个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因此对存在风险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工程风险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人类安全及生态循环得以保障的最为急切的需要。通过对历史事例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对建设项目进行前期飞风险评价,如可能突发事故原因与概率分析并对后果危害进行预测,提出能够避免或减少的对策,这样能够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损失到最低[2]。

2环境工程的风险评价的问题分析

2.1选择风险评价终点

对于人体健康的风险评价终点一般为一个物种,受体是人,无需选择。生态系统风险评价终点却不一样,不仅仅一个,因此需要进行终点的选择,这个选择也决定了风险评价过程。终点选择问题存在于所有的环境组织中,选择的原则根据生态系统及污染物的特性进行选择,了解越多选择越准确。鉴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情况以及评价员的主观性,因此选择的终点不尽相同,对此现在缺乏一个统一的选择方法与标准对评价终点进行选择。

2.2优化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环境风险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对人为活动造成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而该过程是通过对已有资料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后果,其中涉及到大量数学计量模型的使用。因此数学模型质量的好坏对整个风险评价的准确性起到关键性作用。主要涉及模型有:污染物的环境转归模型及时空分布模型、外推模型、暴露模型、风险计算模型等。风险评价是多种模型的有机组合,并通过计算机进行连接组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风险评价变得日益复杂,准确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完善与优化是风险评价研究重点工作。

2.3暴露评价

对人体风险评价过程中暴露评价主要是指预测人体的暴露值、暴露时间、频率、途径,表征为受到暴露群体。而进行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生态暴露评价比人体暴露评价要有难度,特别是暴露群体表征的确定,主要原因是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栖息地环境,且该环境差异大,如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生态的暴露评价属于风险评价中基本组成部分,且因为暴露系统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因此当前仍缺乏一个可以适用于全部生态风险评价的暴露描述。对生态暴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成为当前本行研究工作者研究重点项目。

2.4处理不确定性风险

处理不确定性风险作为风险评价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其不确定性来自于多种外推的结果,如,非同级生物之间的外推、实验室对野外状况的外推等。对不确定性风险进行定量化的处理,是当前风险评价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需要研究与发展多种外推的理论,并建立科学外推的模型。

3风险评价的应用

风险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目的是有效科学的对整个环境影响评价质量进行提高。环境风险评价首先就工程进行分析,从中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风险,并对项目原有风险开展调查,调查内容有工艺、包装、运输、原料及燃料用量、贮存等。其次在确定了风险源后,根据选择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价,最终确定该项目风险的级别,同时对事故造成进一步污染后果进行预测[3]。

4结论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8

在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受到普遍关注,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3月公布的一份全球调查显示,投资者非常关心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情况,避免投资那些风险管理不力的企业。接近2/3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管理不力的企业,在投资策略上采取非常抵触态度,近五万的投资者表示曾因这一原因抛售了有关的投资产品。可见,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公司治理层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二、企业风险管理

(一)全球化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

如今的西方多数大中型企业均已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根据德勤2003年的调查,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机构已设立了风险管理师(CRO)工作职位,CRO职位比例居首位的为南美洲金融机构,已达95%,居末位的为亚洲金融机构,仅为29%.在目前欧美的部分金融机构中CRO的职位职能仍然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普华永道2004年对全球1400位CEO进行了调查,其中70%的CEO将发展与提高企业的整体化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到他们当前工作内容的首位。调查还显示38%CEO认为,企业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体系,另有46%的CEO表示将在1-3年内建立与发展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体系。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普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与飞速发展的客观经济形势仍不相适应,呈滞后状态。有人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落后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笔者认为,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之所以没有进行风险管理,是因为缺乏一种与企业整体状况相适应并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系统框架。这种框架可以帮助企业在事件发生前预测风险、事件发生时应对风险、事件发生后评估与监控风险。

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出现的诚信危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进程。企业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风险全球化的社会。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指导框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新发展是将评价和管理风险作为重要服务领域。内部审计要检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做出报告,确定对本组织经营活动和报告有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条例的遵循情况,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还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情况进行评价等。这正是与我国新出台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具有相同的思想。因此我们将这种系统的内部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本文所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提示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了解风险信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重要风险上,使得年度计划与组织治理层的战略风险相一致,具体审计计划与具体经营风险相一致,还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使治理层随时了解企业的风险信息,这就可以在风险和机遇中寻求均衡点,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从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除风险,从而能够谨慎而又快速地在风险环境中生存、壮大。

2.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识别与评估风险。以系统论为基础产生的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检查本企业的风险情况,还要观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整个市场的经营风险水平,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识别企业风险。另一方面,在了解了其他企业内部控制程序之后,可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全新的认识,更容易评价本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合适,并采取更佳的内控制度来管理企业的风险。

3.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风险的管理与协调。从评价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各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识别并防范风险。企业风险无处不在,不但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四、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设想

(一)完善内审委员会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内审委员会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国国有大型集团、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大都设置了内审委员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许多中、小型企业还没有设立相应的内审机构。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聘任和解聘外部审计师,并辅助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解决公司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层有关财务报告的争议意见;审查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为公司董事会使用财务信息及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完善的内审机构应该做到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才能在风险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二)了解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蕴涵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了解:1.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2.市场波动风险;3.政策环境变动的风险;4.科技进步风险;5.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等外部环境的风险。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要随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有效利用环境的变化,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确定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是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风险容忍度较大,说明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强,在容忍度范围内的小风险可以采取通常日常应对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范、资本结构等确定风险容忍度,在风险事件来临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在市场环境下,企业会面临各种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企业内外环境,找出所有会给企业带来威胁的风险,并从中确定几个最主要的风险。再对这几个关键风险进行容忍度的量化分析,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

(四)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关键。是对企业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来检查风险,收集、整理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以形成风险监控列表。

风险识别首先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以风险分析为起点开展工作,有效识别风险。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生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最后,审计委员会还要关注已识别风险的完整性,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其次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所搜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繁度,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及其成本的高低。针对企业制定的详细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分别评估每一计划的风险,再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风险要素的影响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委员会要对已有的评估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风险分析中不仅要关注风险的数量方面,而且要关注风险的属性方面或其他承载价值的后果。

(五)应对风险

根据本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内审委员会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审委员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的反应方案,以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六)监督风险发展状况

风险不是静态的,风险的数量和可能性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持续的监控对有效地管理风险是最基本的。内审委员会可以通过持续的监控,使企业明确在下一步的风险处理中应当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价值,了解风险评估的正确性,为下次评估提供经验教训,明确风险回应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助于控制成本费用。

(七)评价风险带来的影响

一个风险事件结束后,审计委员会应将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成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经验。在风险总结中应包含对以下内容的评价:1.风险识别是否完整;2.风险衡量是否准确;3.应对措施是否有效;4.监控手段是否合理;5.风险事件的后果。经过这个环节,可以总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使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完善。

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范文9

[关键词] 粘胶纤维 环评 优化

1 引言

粘胶纤维是利用天然高分子纤维素为原料生产的,其性能类似天然棉纤维,而优于棉纤维,可作为棉纤维的代用品,从而可减少棉花的播种面积,让我国有限的土地用于粮食及其它经济作物的生产。因此,适当发展粘胶纤维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是很有必要的。当前,国内正在规划建设多条大型粘胶纤维生产线,以降低粘胶纤维进口量。但是粘胶纤维生产项目原料涉及CS2、H2S等恶臭气体和危害物质,属污染型企业,本文结合某年产20万吨粘胶纤维生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例,从平面布局、环保措施、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对该项目进行优化建设。

2 项目概况

建设单位提出建设年产20万吨粘胶纤维项目,全厂共建设4条生产线。主要生产工艺为:(1)原料浆粕中的甲纤维素与NaOH进行碱化反应生成碱纤维素;(2)在黄化机内CS2与碱纤维素进行黄化反应,生成可溶解的纤维素黄酸酯(纤维素黄酸酯溶解于稀碱中即制成原液);(3)原液在酸液中与硫酸反应重新生成纤维素。生产工艺涉及的主要原辅材料为浆粕、二硫化碳、硫酸、H2S等。本项目主要环境问题为产生高浓度硫化氢和二硫化碳的气体,以及含Zn2+酸性废水、含S2-碱性废水。

3 总平布局优化调整

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总平面布置图见图1,本评价提出风险源生产车间往南移动500m,环评提出的总平面布置见图2。在上述二种情形下,各废气污染源对敏感村庄的预测浓度值均小于标准值,均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定要求。为此,本评价主要从环境风险角度和区域规划情况优化本项目布局。

3.1风险危害范围

根据识别,确定本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因子为CS2,输送管道破裂导致CS2泄漏为本项目泄漏事故的最大可信风险事故。根据伯努利方程,计算出泄漏量源强,泄漏后在地面上形成液池,二硫化碳液体迅速挥发,气态二硫化碳对区域人群造成的危害。输送管道破裂导致CS2泄漏,在上述假设的最大可信事故情形下,男性吸入最低中毒浓度最大影响范围为稳定度F、风速1.5m/s情况下,泄漏点下风向1250m范围,即风险事故的危害距离为风险源边界外1250m以内区域。

3.2从规划环评的角度优化

本区域主导风向为东北风,项目北面和西面有众多村庄分布,布局调整前后风险源与周边村民的最近距离变化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环评要求风险源往南移动500m后,可使3个村庄和1处小学处于危害范围区之外,而下风向度下村和田东村房屋数量未明显增加。

根据我院编制的区域规划环境影响书,该规划环评建议风险防范区按二级控制:

限制区:区内不得新增居民住宅、学校、医疗机构等敏感建筑,现有居民等敏感目标建议随着规划的推进逐步迁出,其中粘胶纤维项目区限制区的范围为“主要生产装置及罐区等重大风险源边界外为1300m”。

控制区:控制区内人口规模,不新增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等,其中粘胶纤维项目区控制区的范围为“主要生产装置及罐区等重大风险源边界外为1300~3000m”。

从图1可以看出,北面的村庄1、村庄2、村庄3均位于“粘胶纤维项目的限制区”内,或者将本项目主要生产装置及罐区等重大风险源往南移动500m,或者取消北面规划居住区,考虑到北面现有住房较多,适合规划为居住用地,因此,从服从规划环评的角度分析,将本项目主要生产装置及罐区等重大风险源往南移动500m,就可以满足限制区1300m的距离要求。

3.3从环境风险角度优化

本项目风险危害距离内村民和规划居住区的影响程度见表2。

本项目最大可信事故危害范围内对现状村庄的影响人数约9664人,风险源所在原液车间往南移动500m,可对现状居民的危害范围可减少8498人,减少88%,主要减少北面村庄的影响,因此,从降低风险事故危害后果的角度分析,环评要求本项目风险源原液车间往南移动500m。此外,随着远期规划方案实施后,该项目西侧居住区均得以搬迁,可大大减少本项目周边的敏感目标数量,为本项目生产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因此,建议规划调整方案尽快实施。

4 污染防治措施优化

4.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优化

本项目生产工艺废气污染物CS2、H2S为恶臭物质,生产工艺废气达标处理是本项目污染防治措施的关键环节。目前,国际上同类工艺废气采用的处理方法比选见表3,WSA工艺是将废气中的各种硫化物转化为浓硫酸,这是一个催化工艺过程,且能回收余热,特别适用于处理那些硫浓度低而用常规硫酸工艺无法处理的气体。

可研报告推荐“碱洗+吸附+冷凝回收”工艺路线,本着保护环境角度出发,降低恶臭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经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后,本环评推荐“WSA(催化氧化)+碱洗+吸附及冷凝回收”联合处理工艺方案,本项目废气处理设施需增加投资约1.4亿元。

考虑到WSA适合集中、规模化建设,全厂设置一套WSA废气处理装置。全厂含高浓度硫化氢的气体废气量合计为9.4×104m3/h,集中进入WSA处理装置内处理,全厂WSA处理能力为10×104m3/h。

全厂建设4套“碱洗+吸附+冷凝回收”用于处理H2S浓度较低的其他工艺废气,4套废气处理装置相对独立,单套处理能力均为6.0×104m3/h,实际工艺废气处理量为4.15×104m3/h。富裕处理能力是考虑到WSA装置需要检修等情形,全厂在减产而不停产的情形下,仍通过4套“碱洗+吸附+冷凝回收”处理工艺,仍能保证废气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WSA(催化氧化)+碱洗+吸附及冷凝回收”联合处理工艺方案,环评要求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3。

4.2 废水污染防治措施优化

4.2.1含锌污水处理

粘胶纤维生产项目废水为酸性废水和碱性废水,碱性废水中含有S2-,纺练车间酸性废水中含锌浓度高达125mg/L,本项目废水中Zn2+产生量为500t/a。Zn2+不是污水排放标准中规定的第一类重金属,传统污水处理工艺是将上述二种污水直接混合,然后进入生化处理工艺,对Zn2+的去除效率较低,除部分进入污泥中,Zn2+主要是靠稀释排放,以实现达标。

国家正在实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在实现更少的重金属Zn2+排放,本评价查询了ZnS的特性,ZnS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最大,水中次之,碱性条件下不溶解。本厂生产均产生酸性和碱性废水,可以在不增加运转成本(不耗碱)的情况下,把产生Zn2+的碱性废水单独收集,建设沉Zn2+池,引入过量含S2-的碱性废水,让pH呈酸性,混合搅拌后,Zn2+实现沉淀去除,出水Zn2+浓度在1.0mg/L以下,小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2.0mg/L)。本处理工艺很好地利用本厂自有的二股污水,仅增加搅拌电机和沉Zn2+池外,以微小的工程投资,实现重金属减排,取得很好的环境效益。环评要求的处理工艺流程见图4。

4.2.2外排污水水量均匀调节池

本项目污水采用4组CASS工艺,处理流程为“2小时进水+2小时曝气+2小时排水”,由于CASS间歇排水,每组排水时间为2小时,间歇排放污水对纳污水体冲击较大,本评价要求建设一个“外排污水水量均匀调节池”,该池容积为不小于每组处理能力的2/3规模,以实现污水均匀排放。同时,该池兼作超标污水监控池,以实现超标污水可防可控。

5 风险防范措施优化

为防止液态危化品泄漏至外环境,本评价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方面提出要求。

5.1管理措施

本项目设置环境风险事故水污染三级防控系统,防止环境风险事故造成水环境污染。

5.1.1 一级防控

设置装置区围堰和罐区防火堤,构筑生产过程中环境安全的第一层防控网使泄漏物料切换到处理系统,防止污染雨水和轻微事故泄漏造成的环境污染。

5.1.2 二级防控

在产生剧毒或者污染严重污染物的装置或厂区设置事故收集池,切断污染物与外部的通道,将污染物控制在厂区内,防止重大事故泄漏物料造成的环境污染。

5.1.3 三级防控

第三级是总排放之前的“超标污水监控池”(见图4),即应急事故监测池,也叫“末端防控”,一旦污染物监测数据超标,应返回调节池,进一步达标处理后方可排放。

5.2工程措施

为防止设备破裂而造成储存液体泄漏至外环境,在贮存区周边各设围堰,围堰与地面应密闭,既要有一定的强度,又要有一定的容量,围堰内有效容积不应小于一个最大的储罐的容量,墙内侧至罐的净距不应小于2m。围堰外设有环形消防通道,并设不少于2处的楼梯。围堰可用混凝土浇注。

建设事故收集池,用于污染事故情况下,收集被污染的废液,此措施是避免污染扩散外泄的重要措施。根据《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中国石化建标[2006]43号)进行事故收集池有效容积符合性分析。事故储存设施总有效容积:

注:(V1+ V2-V3)max是指对收集系统范围内不同罐组或装置分别计算V1+V2-V3,取其中最大值。

V1――收集系统范围内发生事故的一个罐组或一套装置的物料量,m3。储存相同物料的罐组按一个最大储罐计,装置物料量按存留最大物料量的一台反应器或中间储罐计;

V2――发生事故的储罐或装置的消防水量,m3;

V3――发生事故时可以转输到其他储存或处理设施的物料量,m3;

V4――发生事故时仍必须进入该收集系统的生产废水量,m3;

V5――发生事故时可能进入该收集系统的降雨量,m3;

V5=10q×F

q――降雨强度,mm;按平均日降雨量;

F――必须进入事故废水收集系统的雨水汇水面积,hm2;.

V1参数选取:建设单位提供资料,各车间内液态化学品总量见表4。

本评价考虑液态化学品总量最大的原液车间,即在火灾事故下,约2320m3化学品全部进入事故收集池。

V2参数选取:根据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16-2006)的要求,本工程按一次火灾考虑。本项目室外消防用水量为30L/s,各车间室内消防用水量为:原液车间25L/s、纺练车间、成品库为10L/s、酸站、锅炉房主厂房为15L/s。为保证消防供水的可靠性,在净水厂清水池内已经贮存了4h室内外消防用水量及2h自动喷淋的水量,约1200m3。

V3和V4参数选取:建设单位介绍本生产系统能实现短

时间内停车,一旦发生事故,可迅速减少至停止进入生产系统的物料量(V4)。此外,不考虑短时间内转移物料的量(V3)。

V5参数选取: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0.8mm,降水天数为120d,计算出日降雨强度为10.84mm。汇水面积取2.0m2,计算出V5为216.8m3。

因此,本环评提出建设4000m3事故收集池的要求。

为防止火灾事故下,消防水由雨水管网进入外环境,应在雨水管网出厂界处设置拦截装置,一旦发现废液可能进入雨水管道,应立即关闭雨水管相关拦截装置,并收集进入事故收集池,防止污染扩大蔓延。

6 小结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从布局方面优化了污染源和风险源与敏感目标的位置,降低环境污染和风险事故的危害程度,环评要求增加WSA废气处理工艺,提高废气处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要求先行沉锌,以微小的投资,实现重金属锌的减排,换来较大的环境效益。因此,通过对该粘胶生产项目环评,达到指导项目科学设计、科学生产,以更好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导则(HJ/T169-2004)[S].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