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集锦9篇

时间:2022-08-17 03:36:17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1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足推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人才为根本,把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核心技术开发、研发投入、人才建设和机制创新上有突破性进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体系完善、运行科学、功能健全、创新能力突出的企业技术中心,为加快全市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持。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市国家、省、市认定三级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80家,其中,国家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进一步完善。

二、建立面向市场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

(一)结合企业和市场发展实际,多方式组建企业技术中心。1.在企业原有技术研究开发机构的基础上改组重建;2.吸引科研院所进入企业,联合组建企业技术中心;3.企业采用合资、参股、合作等多种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其它企业共建技术中心;4.企业(集团)内部组建联合技术中心。

(二)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1.实行主任负责制。由企业主要负责人担任技术中心主任,中心主任拥有相应的人、财、物支配权。2.设立技术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研究、生产、销售、财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技术委员会,负责重大问题决策。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等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技术中心研究方向、重大技术问题及项目进展情况进行咨询和评估。3.建立合理的项目立项程序和管理办法,形成近、中、长期相结合的分层次技术开发项目结构。4.建立科学评价制度。按照工作目标,对技术中心工作绩效情况进行定期考核,严格奖惩,激发技术中心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形成开放式运行模式。创新政、产、学、研合作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注重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信息交流,提高技术中心研发能力。

三、充分发挥企业技术中心的职能作用

(一)技术中心要成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的组织、协调、运作的核心。重点从事中长期研究开发以及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科技成果进行集成创新,组织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专有技术。

(二)技术中心要承担对本企业技术创新的决策咨询功能。不断提升对本行业国内外技术和市场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参与企业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规划的制定,以及重大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项目的论证,为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创新决策提供咨询。

(三)技术中心要成为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与对外技术交流的纽带和基地。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有效组织和运用社会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企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的研发活动。

(四)技术中心要成为培养高素质企业技术研发人才队伍的基地。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广泛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到技术中心工作,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增强技术人员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培养和造就技术开发领军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开发队伍。

(五)技术中心要积极推动企业提升质量水平,强化标准化建设,加快品牌创建。大力推广“5S”管理、精益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广泛开展“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实施管理体系认证。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全面增强商标注册、培育、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打造自主品牌。

(六)技术中心要强化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加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全面渗透,加快企业“两化融合”进程,打造“智慧企业”。

四、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扶持力度

(一)积极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发展,对新认定的国家、省、市企业技术中心,属于重点产业领域(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石化、冶金、物流、新信息技术、海洋)的,分别给予15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资金资助,属于非重点产业领域的分别给予80万元、20万元、5万元资金资助。资助资金按现行财政体制由市、县、区分级负担,市级资助资金从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引导资金中安排。

(二)对评价考核优秀的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先推荐申报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对评价考核优秀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优先推荐申报部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三)拥有技术中心的企业在申报市级有关资质认定和各类项目计划时,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在申报上级有关资质认定和项目计划时,优先给予推荐。

(四)拥有技术中心的企业从事符合国家规定项目的研发活动,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实际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支出,允许在计算应纳所得税额时按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

(五)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活动人员申报市级以上政府津贴、省“333工程”等,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支持。

(六)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的指导与管理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2

一、建立投入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助推作用,重点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军高科技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如出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各级高新技术企业,规定新批准的部级、宁波市级高新技术企业除分别获得50万元和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外,自认定之年起,5年内按其每年实际投入的技术研发经费分别给予50%和30%的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分别可达300万元和200万元。近5年来全市政府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经费4亿元,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并带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21亿元,有效扶持和引导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其中,2005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13453万元,占全市当年财政总支出的4.66%,带动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年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超亿元的县级市。

二、建立导向攻关机制。以产业导向和项目攻关为主要内容,先后出台10多个政策性文件,每年安排4000万元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企业运用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全市相继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行业、新材料行业两大百亿高新技术产业群。5年内新增各级各类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158家,实施国家信息产业升级和电子信息推广示范项目10多项。同时,引导企业实施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关联度大、产业升级支撑性好的行业科技攻关项目,切实解决传统主导和支柱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围绕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有机农业等10大科技专项,5年内共实施部级科技计划项目93项、宁波市级科技项目624项、本市级科技项目571项,为全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平台辐射机制。重点加强在主导产业和优势行业中的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充分发挥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在本行业中的技术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全市科技经费逐年向行业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倾斜,对建成部级、省级、宁波市级及本市级各类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30万元和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目前全市已建成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其分中心3家,省级8家、宁波市级8家,本市级39家,涉及家电、化纤、轴承等6大主导产业,照明灯具、微小型轴承、低压电器等30多个行业领域。同时,进一步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全市先后成立技术转移中心、网上科技成果交流平台、智能家电设计服务中心、家用电器检测中心,并促成了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华东分院、浙江大学产品设计中心宁波分中心的落户。

四、建立开放合作机制。针对慈溪市内无大专院校、自身技术来源十分有限的状况,把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作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来抓。近年来,全市先后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兵科院宁波分院、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签订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并实现包括上述“两院四校”在内的全国66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全市100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开展科技项目合作与交流,1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还先后与乌克兰、德国、日本的高校院所建立长期交流合作机制。此外,积极组织民营企业外出寻找合作伙伴,5年来先后组织800多家企业参加了80多次国内外重大科技合作活动,有310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5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政府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合作项目的资助。

五、建立人才联动机制。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建立环球慈溪籍教授联谊会、科技专家组、技术专家数据库,引进或创办高校院所在全市的科技园、中试基地、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全市行业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类工程研发中心从事兼职、咨询、讲学或者担任顾问。开展百名专家与百家民企结对行动,以及通过行业重大项目全社会招标,主动向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借智借力,帮助民营企业引进或柔性使用人才,加强人才联动。近5年来,环球慈溪籍教授联谊会累计吸收国内外慈溪籍专家200多人,全市累计引进国内外智力项目40多个、各类人才12000多名,其中外国专家70多名、中高层次人才7500多名,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3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部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部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部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4

为推进全市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新产品开发,促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强市建设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设立*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创新资金,专项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专利申请、专利实施等方面的奖励和补助。

二、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金华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企业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的,奖励企业5万元。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1、鼓励、支持各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优强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首次被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的,分别补助20万元、10万元和3万元。市级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由市科技局与市经贸局联合认定,省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以省科技厅和省经贸委认定为准。

2、要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达到销售收入的5%及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

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计提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1、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包括高技术产业化及专项项目、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及各类科研计划、技术性贸易壁垒攻关项目、重点产品质量赶超计划项目等)。对列入上述项目无上级资金补助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补助,部级项目补助5-20万元,省级项目补助2-5万元。

2、列入省级以上新产品经鉴定或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

3、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新型纺织、新材料、电子信息、有色金属延伸、绿色化工、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等。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每年组织5-10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每项给予5-10万元的资助。

五、支持企业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积极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项目及金华工科会签约项目。每年从工业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协作项目中,评选5-10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每项按合同实际付款金额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产学研合作开发并列入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视项目性质和具体情况给予补助。以上单只项目最高补助不超过20万元。

六、积极支持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鼓励专利技术产业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除外观设计)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的给予2-5万元的奖励。

七、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加快建立优势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对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分别给予一定的奖励。

八、鼓励创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域行业检测中心和以行业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有关部门确认的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

九、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市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市科技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

十、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5

近年来,我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着力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主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的科技综合实力、科技进步水平均保持在全省第五位(撤地建市时全省第九位)。年至年我市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两年评选一次)。椒江区被定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温岭市、路桥区分别被列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椒江、路桥、黄岩、温岭、玉环被列为省科技强县(市、区)单位,温岭市、玉环县还被定为省区域支柱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试点市县。

(二)创新型企业迅速发展

1、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行创新型试点企业工作,一批创新型企业异军突起,成为自主创新的典型。年,海正药业和吉利集团被列为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省5家),华海药业被列入第二批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有2家企业进入省首批自主创新型示范企业行列(全省5家),拥有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

2、取得了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近年来,我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农化工有限公司、华海药业等),省科技进步奖138项。典型的如吉利集团成功研制的汽车自动变速箱,实现了我国自动变速箱开发及生产零的突破,获得了年国内汽车行业唯一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海正集团“年产5000吨聚乳酸树脂及制品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被列入国家生物工程专项。金壳生物化学有限公司依靠一项成果几年内成长为国内最大的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生产企业。天台昌明化学制品有限公司的“替代光气、氯化亚砜等有害有毒原料的绿色化学技术开发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西菱台钻制造有限公司研制的三片式主精度弧形齿盘定位刀塔,为国内首创。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1、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11家。(根据老的认定办法,全市拥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56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已有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79只。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92.73亿元,同比增长13.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8.11%,居全省第三位。

2、形成了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目前,我市有部级特色产业基地3家,省级特色产业基地8家。以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格局初步凸现,为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截止目前,我市共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55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03项、国家星火计划56项及各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有力地促进了我市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

(四)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年,我市专利申请量达29751件,年均增长25%;专利授权量达20962件,年均增长20%;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32件,占过去20年发明专利授权总量的70%。年,我市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先进集体”。

(五)军工合作迈出喜人步伐

年,我市企业与国防军工系统的科研机构达成67项技术转化合作意向,9个项目签订了合作协议,总投资达3亿元;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复合及防弹材料试验基地在临海建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研究所拟确定在临海市设立民技术转移中心。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根据块状经济明显,科技创新资源匮乏,企业技术需求旺盛的实际,确立了“一体两翼”的工作思路。“一体”,即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和开展公共服务”的科技创新新格局。“两翼”即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一体两翼”的实施,合力提升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

(一)重点抓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创新源头

由于高等院校少、大院大所缺、创新源“先天不足”。近年来,我局确定了“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创新升级产业”的思路,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作为“牛鼻子”来抓,加快建设以科技创新公共平台、企业研发机构、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等为核心的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支撑平台,鼓励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通过联合申报、共同建设的方式实现科技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一是抓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年以来,我市先后建成了(上海)科技园、浙大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高校产学研联盟中心、上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中科先进制造装备数字化设计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上述平台均已进入运行阶段,通过合作研发、共建载体、转移成果、引进人才、技术培训等方式,有力地推进了我市的科技创新工作。

二是全力打造技术交易平台。从年开始,我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届科技成果交易会,每届都邀请浙大、中科院、上海交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几百名专家教授与企业对接。截止中国校(院、所)企科技和人才合作大会,我市企业和各高校院所共签订技术合作协议近3523项,合同金额达27.37亿元。

四是建设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目前,全市已创建部级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区域创新平台3家,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16家,市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52家。这些服务中心每年为近5000家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深受企业欢迎。

五是抓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为集聚各类创新要素,我们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主动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寻求智力支持,集成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具有较强研究开发能力的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2003年开始,我们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出台了以奖代补的优惠政策,促进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目前,全市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海正,省内唯一一家设在企业的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222家,其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5家(吉利、海正、飞跃、钱江、华海)、省级研发中心111家,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165家。

(二)分类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提升产业能级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基础性工作,是产业能级提升的关键。近年来,我们按照“培育—提升—壮大—求强”的思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是引导传统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逐步转化为高新技术企业。二是鼓励重点骨干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四位一体”(掌握核心技术,争创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明确发展战略,争创小巨人企业;保护知识产权,争创中国名牌与驰名商标;进行股份制改造,争取企业上市)的要求做大做强,推动产业能级的提升。

(三)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为加强专利工作,我们自加压力,06年初主动向市里提出了争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目标,经过上下的共同努力,年月,我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年10月,我市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考核验收。年8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我市列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创建市。

2、加强专利行政执法。以“依法管理、强化教育、注重调解、立足保护”为指导思想,对专利案件实行省、市、县(市、区)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切实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9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委托专利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了执法能力,提高了执法效率。

3、积极开展专利示范企业评选工作。共培育了部级知识产权试点企业4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51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00家。

4、加大知识产权工作投入力度。对新增的发明专利补助每项由原来的0.3万元提高到0.8万元;市级专利示范企业补助由原来的2万元提高到3万元。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省级专利示范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补助10万元、5万元。对制订完成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第一起草单位,每项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

(四)统筹城乡科技发展,推进农业和社会领域科技不断进步

1、大力推进农业攻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扶持力度,市级科技三项经费三分之一以上投向农业项目。在充分发挥市农科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力量的基础上,借助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开展技术攻关,研究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难题。近年来,我们突出农业高新技术、传统技术升级两个优先主题,在农产品(食品)加工技术及加产业化、现代农业工程技术、新产品选育及产业化、海洋渔业科技及区域特色农业关键技术等八个方面实施重点攻关,共向上争取项目250多项,每年都获得1000万以上的经费支持。

2、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我市自从2005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以来,93名科技特派员共实施科技开发项目328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02个,引进新品种21个,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07年临海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单位,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县级市代表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3、积极培育“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实施生态市建设示范项目。05年温岭市通过了部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07年路桥区通过了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认定。

4、在全市开展了科技强镇(乡、街道)评选活动。为把科技创新工作向基层伸展,2007年我们在省内率先开展了科技强镇(乡、街道)评选活动。目前,椒江区海门街道等13家单位被评为市科技强镇(乡、街道),为我市基层的自主创新工作树立了榜样。

(五)加强“引智”力度,集聚拔尖科技人才

近年来,我们按照“项目引才、平台聚才、载体育才、机制留才”的思路,进一步深化项目、人才、平台、载体一体化建设,进一步调动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对科技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为推动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一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通过“项目+人才”的引才方式,形成以人才带项目,以项目引人才的互动机制。通过争取和实施一批国家“863”、“星火”、“火炬”和“国家创新基金”等重大专项,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引进”关键技术人才,实现研发能力的提升和跨越。二是依托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流动方式“引智”,带动提高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通过搭建大学研究院、中科院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上海)科技园等重大创新平台,达到集聚人才的目的;四是加强引进大院名校与企业共建创新载体工作,积极鼓励支持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共建创新载体,全面提高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对行业人才的锻炼和培养。据年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评价报告显示:年,我市科技数为4.62万人,总量为全省第三,同比增长14.34%,每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数为80.43,同比增长14.5%。

三、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

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以“两强两提升”(强化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水平,强化主体培育,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行动为抓手,集中精力和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大”战略,以“提升服务水平和块状经济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抓好“区域公共创新平台、行业专业平台、企业研发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四大平台建设,重点扶持培育科技型创新企业。通过资源整合以及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之间的有效合作互动,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按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限制淘汰落后产业的要求,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促进科技型企业真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领航者、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二)工作目标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新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8%,认定新版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60家。

2、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有新加强。新建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家,行业专业和区域创新平台5个,院地校企合作共建创新载体15家。

3、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有新突破。组织实施国家火炬计划项目30项,国家创新基金10项,省级重大重点项目50项,市级重点项目30项。

4、科技经费投入有新增长。全社会科技投入达到70亿元,研究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6%。

5、知识产权创造使用保护有新推进。全市专利申请量超过800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0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200件。

(三)保障措施

1、大力营造良好法律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省高新技术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努力把科技进步与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认真落实近来各地出台的鼓励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统计监测报告制度。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会同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职工教育经费抵扣、加速折旧、取消计税工资、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进口仪器设备免征关税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培训,把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行和完善知识产权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或主持国防标准、国家、行业标准制定,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2、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以学为先,把学习作为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推进科技工作创新结合起来。认真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和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做到干部在一线工作、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成绩在一线体现。

3、大力优化科技经费配置

把有限的财政科技经费用在刀刃上,提高经费的使用绩效,切实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财政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工业技术创新和民生科技建设,重点支持为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创新活动;支持对我市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加强经费使用的集中度,努力克服财政科技经费使用小而散的习惯性做法;支持各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区创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会同财政部门探索定额补助、事后补助、奖励经费、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多种科技资金配置形式,引导企业、行业增加自主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里的科技经费、扩大我市科技投入的总量规模。建立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机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着力抓好科技帮扶

针对我市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的状况,从科技部门的职能出发,发动全市科技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帮扶”活动,促进企业稳定发展、转型发展和提升发展。一是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技术诊断;二是帮助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加速推进产品创新;三是帮助企业开发、申请和购买国内外专利尤其是发明专利,增强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四是帮助企业建立和发展研发机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帮助暂时不符合国家新出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办法条件的企业,制定整改方案,使其尽早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

5、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

把吸引、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作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省“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结合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实施,开展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创建活动,形成若干个由科技专家和企业技术总负责人共同领衔的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创新型企业试点示范工作,进一步增强企业家的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支既懂经营管理又对科技比较熟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队伍。结合企业一线工作,努力培育生产一线的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认真贯彻落实全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战略,以团队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相结合,不拘一格地引进急需和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促进国内外优质科技资源向集聚。充分发挥在台高校的本土优势,推进高素质人才就地创新创业。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6

――抓机遇,用创新之魂统筹科技工作

多年来,我市科技工作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实施“全国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部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泉州湾部级星火产业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五大部级科技示范工程为重点,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进步,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仅2009年全市财政投入达到3.45亿元,下达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70项,下达科技项目经费1.35亿元;全市授权专利数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截止2009年底,全市专利授权达19863件,走在全省前列。

――调结构,用创新之力撬动产业升级

突破重点、以点带面,聚焦发展关键部位发挥支撑引领作用,以重点工作的突破推动泉州的新跨越。从2001年开始,我市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启动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新材料研制”、“现代农业示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开发”、“光机电”等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突破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微波通信等高技术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引导我市五大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融合,培育新的优势产业,支撑引领石化、装备制造、纺织鞋服等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知名的产业集群。其中,泉州微波通信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创新基金产业集群的首个试点。选择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产业组建战略联盟,已构建了纺织机械、光电产业、微波通信和数字视听产业等4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抱团发展,集中力量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产业。加强“话语权”建设,鼓励企业参与制修订各级标准,承担专业标准化技术机构工作,全力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抓关键,用创新之势助推企业壮大

针对我市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居多的特点,我市积极探索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以推动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市累计已培育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家、国家星火计划技术创新中心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福建省创新型示范试点示范企业22家,福建省行业星火技术创新中心50家、福建省企业技术中心60家;66项产品被列为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

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全市现有市县(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12家,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服务网络,并形成了以之为龙头,技术市场、科技信息、知识产权保护互为补充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总计面积达12.75万平方米。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泉州软件园、福建(永春)生物医药园区和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等科技服务平台,同时重点支持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部级、省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公司,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投资、利益和风险承担主体。

――求突破,用创新之行拓展作为空间

拓展闽台科技对接,构筑科技合作基地,承接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借助每年的“6・18”、“海博会”、“鞋博会”等技术展洽平台,举办高级论坛,开展经常性的产学研合作,为泉台企业提供技术项目服务;建立了全国首家“大陆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培训基地”,全国首家“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试点工程”也于日前落户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台湾科研机构和专家合作成立了泉台光电技术研发中心,探索海峡两岸产学研合作交流模式,促进两地光电产业合作与交流;2010年3月,随着泉州台商投资区的正式挂牌成立,泉台科技交流合作空间和领域更为宽阔。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7

您们提出的“关于坚持创新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就把创新型建设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战略,年7月31日中共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市委关于推进创新型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创新型的建设目标,即力争到2020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为推进创新型建设,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力推进科技教育人才兴邯的意见》、《关于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见》、《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关于加强我市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意见》。此外,还制定出台了《市专利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市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突出“产业科技”理念,把推进科技和产业的融合作为我市科技工作的着力点,围绕一条主线(自主创新),突出两个重点(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快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推进创新型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年以来,全市取得各类科技成果712项,其中9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115项。共荣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学技术奖56项(含省长特别奖2项)。二是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我市共有30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经济开发区被认定为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我市被商务部、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一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标志着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占GDP的4.8%,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快速壮大。5年来,共为各类中小企业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182项,争取创新资金1亿多元。硅谷的国产碳纤维复合芯导线列入年国家863计划,实现了我市争取国家计划项目历史性突破。同时,市级科技经费逐步向中小企业倾斜,成功创建部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企业7家,培育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多家,有力地推动了中小企业规模化、集群化、产业化发展进程。四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市共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5家,培育、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5家;先后创建院士工作站3个,博士后工作站2家,同时创建国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家,为促进产学研结合创造了有力条件,成为我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最好时期。五是全市科技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年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力50强,并荣获中国最具创新绩效城市(地级市)第十名;年全市17个县、区(市)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武安、永年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县,为全省仅有的两个县(市);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工业达到49%,农业达到52%,各项指标均排在全省前列,为创新型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打造科技创新型城市步伐。

一是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优化产品结构;实施质量与品牌战略,打造千亿级、百亿级、亿级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制定关联产业节能减排技术路线图,推进产业链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到“十二五”末,新产品产值年均增速比全部产值增速高5%,品牌经济在传统产业中的比重达到30%,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指标达到国内行业先进水平。

二是新兴产业攻关培育工程。围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施关键零部件、智能装备、特种纤维、氢能、太阳能电池、天然提取物和国防民用产品等七项重大科技专项,攻克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推进“三园三基地”建设。到“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

三是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提高企业的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着力培育2000家科技型企业和一批“顶天立地”的科技小巨人,支持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认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10家高新技术上市企业。到“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销售收入年增长150%的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

四是产业集群创新工程。开展新材料、装备制造、煤化工、纺织服装等重点产业联合攻关、集群创新;构建天然提取物、氢能、禽蛋、道地中药材等12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行业信息、技术共用共享。到“十二五”末,重点把经济开发区和冀南新区建成科技驱动型集聚区,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集群创新基地。

五是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粮食丰产科技计划,建设高产示范方和超高产示范基地,促进“吨粮市”建设;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推进循环农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自动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工艺水平;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到“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粮食年均增产5%,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六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工程。以先进理念和现代技术为支撑,加强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公共平台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示范与推广;加快广府生态文化园区和漳河生态科技园区建设,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

七是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深化科技招商与合作,加强我市与国家机械研究总院等50家高校大院大所行业协会的紧密联系,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开展产业技术专题对接,建设10家院士科研工作站。到“十二五”末,全市引进科技成果1000项,科技招商签约重点项目达到120项,技术合作及交易资金突破100亿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8

近些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技术创新。2013年年市委、市政府将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郴州建设实施意见》、《关于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若干规定》等文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成果、科技奖励和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制度和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虽然有政府的引导,但目前郴州市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仍然不强,例如企业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仅为0.7%左右,而全省平均为1.2%;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平台少,该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仅有5家,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还是空白;另外科技成果数量不多、水平不高。如何才能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窦志杰认为,“要通过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机构,鼓励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组建技术中心,开展产业核心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做好四个大幅度提高,一是大幅度提高企业拥有技术创新平台的数量;二是大幅度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数量;三是大幅度提高企业承担政府科技项目的数量;四是大幅度提高企业拥有科技成果的数量。”

实施创新驱动必然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窦志杰说,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全力争取郴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支持资兴市创建省高新区。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高新区聚集,把郴州高新区建设成为支撑郴州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领头雁。同时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将超过553亿元。力争到2015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范文9

一、加快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积极推进县科创中心建设。县科创中心强化技术与资金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孵化质量与水平,对在孵企业加大培育力度,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引进项目时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及与*本地产业的关联度,努力引进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高、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项目。科创中心全年新引进孵化企业14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0%;孵化企业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58项,有2家企业通过了浙江省软件企业认定,中心内软件企业达到4家。科创中心累计引进孵化企业达到83家,累计引进博士30人、硕士37人、高级职称人员36人,其中有26人为归国留学人员。入驻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为去年同期的3.7倍;外贸出口322万美元。中心先后被命名为省级青年创业基地、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和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是加快建设行业研发平台。“浙江中科电声研发中心”、“浙江中科辐射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等行业研发平台已正式组建,电声研发中心消声室土建工程正式奠基。这两个行业研发平台将依托中科院声学所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强大的科研资源和人才技术优势,积极构建技术研发、产品检测、成果产业化平台,加快各类科技成果在*转化和产业化,为*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培养提供载体。

三是加快建设主导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电子电声产业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实施方案,向省科技厅申报了省级公共科技创新条件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元器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我县电子、电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与省林学院等单位接洽,研究探索组建*县木业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利用科研单位的人才及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优势,在木业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转化上开展全面合作,切实提升*木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今年以来,我们立足*发展基础,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遴选一批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强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在电子、新材料、新能源、五金机械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今年,全县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30%,浙江众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1家、市民营科技企业9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24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60%。截至年底,全县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比20*年增长22.9%,其中部级6家、省级19家,有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嘉兴市民营科技企业90家。全县25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8.16亿元,同比增长51.9%,上缴利税总额9.14亿元,出口创汇3.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6%、38.8%。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4.83%,比上年上升1.67个百分点。

二是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大力倡导企业自主创新,鼓励和支持企业承担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了一批节能减排项目,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实现节能降耗。全县共列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91项,其中部级项目立项10项,“组合式墨盒”、“GPS/GSB/CDMA组合天线模块”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内增强型竹木复合集装箱底板”列入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列入省级项目161项、市级项目19项、县级项目101项;列入省级新产品125项,省级新产品验收82项,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56%、137%。全年获得各级科技进步奖51项,其中省级3项、市级20项、县级2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奖成果中,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有3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有30项。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新组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省级2家、市级5家、县级5家。

三是加强专利工作。认真抓好20*年“保护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加强专利培训,共组织专利培训班9次,参加市级以上专利培训5次,参与企业155家、230人次。全年共申请专利673件,授权专利543件,其中发明(进入实质审查)和实用新型专利187件,发明专利正式授权12件。加强专利示范企业培育,新认定专利示范企业省级2家、市级3家、县级6家。

四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导向作用,与省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创建工作,制定了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实施方案。7月,我县被省科技厅列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县,大云镇、姚庄镇及缪家村、北鹤村、南鹿村分别被列为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和示范村。12月,大云镇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部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镇。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列入部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各1项。积极培育农业科技企业,新认定农业科技企业1家。

五是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了*县电子电声省级区域创新服务中心;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紧紧围绕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咨询、科技项目申报、评估、专利、科技培训等特色服务,共科技项目61项,专利中介服务69项,开展独立评估业务157项。全县技术合同登记251项,合同金额1350.*万元。网上技术市场新增会员企业99家,上传技术难题140项,提供技术难题研发经费9763万元,网上签约技术合同3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6867万元,高新技术产品交易数16项,交易额960万元。

六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年县财政安排科技支出2946万元,占当年县级财政总支出的4%,比上年增长10%。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575万元,占科技投入的87%。落实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优惠政策,对申报20*年度财政高新扶持资金的39家企业,兑现扶持资金457.6万元。

三、积极开展科技合作交流

一是加强科技横向交流。加强北京、上海科技联络站建设,调整充实了联络站成员。举办了“20*专家教授*行”科技交流活动,邀请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高校院所的15名专家教授,开展了科技项目推介、校企互动洽谈以及难题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与省内外科技交流活动11次,举办了*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座谈会,邀请东华大学的专家教授为我县西塘、天凝、杨庙等镇纽扣、纺织、植绒行业的发展献计献策;组织企业参加北京科博会,与清华大学有关院系和中科院物理所、中科院微电子所等进行技术对接。深入各镇、企业,做好技术难题征集工作,筛选出46个难题汇编成册,发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科研院所,为下一步开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科技接轨上海。进一步深化与上海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制定了科技接轨上海工作方案。与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等单位开展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对接洽谈,加强与上海科技中介机构的合作与沟通。积极参加上海举办的科技合作交流活动,将上海高校推介的项目整理、筛选后,选取适合我县产业的项目汇编成册,下发到有关企业。

三是加强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科技合作专项资金的作用,加大对科技合作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更多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今年,确定了万正电子的“高可靠性PTFE多层电路板的合作开发”等5个项目,作为科技合作专项资金项目,予以专项经费扶持。全年我县企业与高校院所共达成科技合作项目37项,合作金额6786.75万元,项目总投资19326.75万元。

四、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环境

一是完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研究制订我县新的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落实上级有关企业技术开发费抵扣的政策,出台了《*县企业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办法》,进一步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深化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组织开展了20*-2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调整充实了新一届县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特别聘请了6位杭州、上海等地的知名专家任委员,增强专咨委的力量。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选派了新的一批科技特派员入驻11个镇,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和指导。

三是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批”示范工程。通过开展科技进步、专利、自主品牌(商标、名牌)、标准化、信息化、农业科技等六类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基地)的培育,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骨干企业,引导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倾斜。

五、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是加强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在科技计划项目和科技经费的管理中,继续坚持“三审一决策”制、异地评审制、招投标和课题制、合同制,完善第三方独立评估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估监督和绩效考评机制,努力提高科技管理效率。

二是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结合作风建设年和“三创一争”主题实践活动,县科技局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主动深入镇、村、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宣传科技政策,协助企业做好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申报。建立了重大科技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及时解决企业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强调查研究,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牵头承担一个重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