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实训课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3-01-12 20:04:48

实训课心得体会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1

1 重管理,重建课改新制度

1.1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一系列保障制度。为使课改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成立了不同层次的实验组织机构,制订了《课程改革方案》。为了把《方案》落到实处,中心校建立和完善了《新课程学习制度》、《新课程教师培训方案》、《教育教学评估方案》等。此外,中心校还要求各校依据制度,冉修订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并在教育教学中认真执行。

1.2 在奖金、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保障。中心校及各中小学校都筹措了一定的课程改革专项经费,为课程改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为满足课改实验需要,中心校还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和配套政策。如设立了课改先进奖,奖励先进个人和先进单位;把通识培训作为新一轮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是否参加通识培训及考核成绩与教师评优、晋级挂钩等。

1.3 加强调研,及时指导。中心校依照各项制度,狠抓新课程实施中的调研与指导。中心校人员经常到分包学校,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形式,对各校新课改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导,使新课改在我乡得以顺利有序的实施。

2 重过程,春风化雨勤耕耘

万事开头难,但坚持不懈比开头更难。为使新课改在我乡尽快进入健康有序的快车道,我们着力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即:具体指导、课堂调研、总结交流。

2.1 具体指导。我们以一中、乡小实验年级为切入点,狠抓具体指导。在中心校校长的领导下,发挥中心校每个成员的优势,分包到一中、乡小实验年级各学科之中。一抓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敬业精神、课改实施能力的调查了解,全面考核、物色新课改骨干教师。经过多次理论培训、上课指导、课后交流与研讨,李瑞静、陈玉燕、范增玉等老师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体现了新课改理念。以此引领其他教师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二抓集体备课。由骨干教师提出备课、上课、作业布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内容力求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们不定时随机抽查、了解与研讨,以便给教师实实在在的指导。三抓资源的共享。鉴于学校和教师缺乏新课程教学及其研究的学习资料,为了帮助教师系统地理解新课程,借鉴新课例,中心校多渠道搜集资料、案例,通过新课改专题报告、下发新课改案例、交流心得体会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对新课改有了明晰的认识,达到了借鉴与吸收的目的。

2.2 课堂调研。我们对新课程的指导与建议应源于课堂,又高于课堂。为确保教学过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我们深入学校、教师,吸收课堂“活水”加以提炼,形成指导性建议。对此,中心校成员经常深入到课改实验的每一个班级,听课调研,及时了解教师课堂教学实情,随时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难题。

2.3 总结交流。教师是新课程实实在在的推进者,没有一线教师对问题的发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新课改就不可能整体有序的推进。因此每学期,我们对实验年级的教师至少召开两次课改实施情况交流会,让教师讲困惑、谈体会、谈经验,人人发表看法,个个参与交流。我们分层次举行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改论坛,论新课改与课堂教学、新课改与教学管理,谈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与思考、新课程实施中的经验总结。通过交流、总结,相互借鉴与吸收,推动新课改的进一步实施。

3 常培训,提升实力壮群体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课改实验的成败。基于此,我们坚持“乡校结合,研训一体”和“边实验,边探索,边培训”的原则,开展了行之有效的研训活动。

3.1 多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①进行宏观通识培训。秋期,中心校召开了新课改实验动员会、新课改专题学习会,利用课改学习日,以校为单位组织了通识培训。中心校定期抽查教师学习笔记,并对教师学习掌握情况进行了理论考试。③微观针对性培训。小学以乡为单位,初中以校为单位,由教研组长牵头,分别组织各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具体解决各任课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新教材的准确把握等。③以《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开展“备、讲、说、评、论”为主线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和思想指导课堂教学。中心校组织了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新课程论坛,举行了实验教材示范研讨课、优质课竞赛及说课比赛活动。

3.2 注意改进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不论是中心校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在培训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即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相结合,培训方法上采取中心校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集中研讨与个人探究相结合,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培训中,让教师现场观摩,即时反馈,小组研讨,集中交流。

3.3 注重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我们改变了过去一人培训一人受益的弊端,对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提出目标,规定任务,完成任务方可报销培训费、车票和伙食补助。即让他们回来后搞好乡级、校级培训,登台汇报新理念,示范讲课传授新经验,使外出教师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做到了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在乡、校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参加培训的教师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有案例分析、有

实施课改的新思路。同时,中心校不断加强对教师学习的考核和检查力度,实行定期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全员检查与个别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要我改”为“我要改”、“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学习氛围。

4 重探索,建构教研新体系

课程改革,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案验证,而是一个充满探索的实践过程。这对当前颇为流行的灌输式教研方式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因此,我们着眼于“三变”,逐步建立民主和谐的主体参与式教研体系。

4.1 变表演为探索。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其着力点在于探索,探索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不知始于何时,这种探索却成了一种一厢情愿的表演,教研课演变成了表演课。教师只有听和看的权利,少有参与的机会。新课程要求我们从新理念出发,还教研以本来的面目。我乡举办的研讨课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与交流,达到以研讨课为载体,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目的。

4.2 变指导为服务。我们的职责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常常把个人的思想观点强加给教师,不经意中削弱了教师的自主性。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善于有效利用《课堂评价标准》,常常对照《课堂评价标准》严格要求教师,逐条评价课堂教学。殊不知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们没有“特级”的潇洒,更没有“专家”的脱俗,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也不能完全拘泥于一个统一的模式去评价形形色

色的课堂教学。要使新课程真正在现实中得到健康发展,就必须抛弃求全责备、面面俱到的评价标准。也许这一堂课只有一个闪光点、只有一个地方值得大家学习,但只要是符合新课程思想的、只要有创新的东西,就应得到肯定和赞赏,使教师感到欣慰、得到满足,以保护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要注意强化服务意识。我们的目的是服务课改、服务教师,引领教师逐步成长,逐步走向新课程。

4.3 变观众为主角。课程变了,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的角色也应随着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的主角之一。我们的做法是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和民主开放的研讨氛围。每次教研活动前,我们都要求教师明确研究的主题、熟悉教材内容、组织参与式讨论,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在理念创新上鼓励百家争鸣,让每位教师都有述说自己感受的机会。

5 重验收,总结反思促发展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下子做得尽善尽美,只能从一点一滴做起。领导、教师、学生所改变的点滴就是良好的成绩。为了了解课改实施情况,我们根据实验进展情况分阶段开展了一系列检查、验收、评估、总结活动。首先,对校本培训、教师新课程理论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和考核。然后,以“三优”、“四课”活动为载体,开展了实验年级教师说课、讲课比赛活动.又进行了新课改优质案例、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心校选取实验优质课在全乡观摩,予以推广,将部分优质教案和优秀论文打印下发各校相互借鉴。随着课改实验的逐步深化,中心校每两个月组织一次阶段性检查和验收,重点查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情况,查校本培训、校本教研、课程开况,查教师对学生和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情况等。对检查中发现的优秀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乡推广。今年4月,我们在乡小召开了课改实验现场会,会上校长介绍了本校在新课改培训、教研及评价方面的尝试:教导主任介绍了在落实教学常规中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做法:会上对乡小教案、作业、听课记录、教师学习笔记进行了展览。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学校在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反思和交流,并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制订措施积极整改。5月,课改评估小组深入学校对各校课改实施情况又进行了详细而认真的检查和评估,评出了一批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2

【关键词】 新疆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建设;可行性;原则;设计

随着社会的变革,传统的高校体育课程受到质疑,导致我国很多高校开始进行体育教学的相关改革和创新,来丰富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以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在2002 年和 2004 年分别组织的两次大型的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体验实践活动,引起社会媒体的关注,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拓展训练。目前,我国很多省市高校体育教学中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拓展训练课程,如攀岩、定向运动、场地训练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及学校体育改革的需求的。但是在新疆有关拓展训练的课程在高校的开展并不是很顺利,本研究根据新疆实践情况,对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深度改革提供依据。

一、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

1、拓展训练引入高校的必要性

(1)拓展训练课程进入高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变革,使得现代的大学生面临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引起很多的社会性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骄纵和宠爱,使得大学生的价值趋向发生了变异,如犯罪问题、学生自杀等等现状。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挑战极限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需要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由于近年来拓展训练在我国企业培训的过程中,对参与人员的心理素质及相关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将其引入高校,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课程。

(2)开展拓展训练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2002年8月,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南将体育课程目标可分为五个方面: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同时强调素质教育最为我国的教育主体,是培养我国高素质、高能力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的新型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还有发展学生的智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所以拓展训练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3)高校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对我国传统教育的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而现代市场的需求就是要复合型的人才,虽然,近几年我们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革,但是效果不佳。

从表1可以看出,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传统的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而拓展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价值观念的培养,这也是现阶段我国大学生最缺少的东西。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在让学生体验过程中进行学习的,这是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4)当代社会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求。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大多都参加过拓展训练的培训,所以对其功能有较全面的了解,在对“参加拓展训练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选择中:新疆高校的教师都认为拓展旋律对学生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少数教师不确定,这说明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较少,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新疆拓展训练的学习和了解,让其更好的服务我区高校。

(5)大学生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创新意识的必要性。现今的大学生缺乏坚强的毅力,热衷于网络等恶习,体育意识淡化,导致体质下降,同时心理的承受能力也在变弱。这些都将成为现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发展的阻碍:不能积极的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等等都是影响到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的因素。

拓展训练以其新颖的活动形式和组织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克服挫折和困难的能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等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一名现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1)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的原理相似。根据相对调查表明:体验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为长远的记忆。拓展训练就是通过学生在实际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游戏中感知自我,并得到相关的知识,这与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非常的相似。与此同时拓展训练在对学生身心培养方面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也非常的相似,都是通过运动刺激来是学生身心得到稳定。

(2)拓展训练的目标和体育教学的目标基本一致。高校体育课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进行开展,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度,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体质,提升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拓展训练是借助户外运动技能在固定场地内开展场景教学,其培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而言,两者的教学主体都是学生,目的都是以体育活动或游戏的形式,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所以两者在教学目标上也非常相同。

(3)拓展训练课程和与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相同。拓展训练的项目源于体验教育。就是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来使参与者的技能得到提高的过程,就是通过实践来学习,让参与者在真实或模拟的环境中,获得经验和感觉,从而达到锻炼身心的效果。而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学生通过确定目标,进行相关内容的学生,最后进行联系和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方面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也基本相同。

二、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现实依据分析

1、我国其它省份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现状

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将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于高校体育,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自从2002年北京大学在体育课中开展了拓展训练课程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也在陆续的进行相关课程的开展和设计,并建立了相应的培训基地。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考察,笔者将对我国多地区拓展训练在高校是实施情况进行总结,由于调查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里提供的数据有限。但从表中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化发展在我们快速的延伸,可以看出拓展训练课程将成为全国普遍开设的趋势。新疆高校体育在拓展训练课程的引入方面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发展空间很大,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拓展训练课程将在新疆高校开展起来。

2、高等院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安全因素

在高校由于场地和器材的有限,所以无法进行空中单杠、断桥、攀岩等活动,所以只能进行以地面为主的教学活动,而针对地面的拓展训练活动,培训教师只要组织安排好学生,并加强对安全的教育工作,就能有效的剔除安全隐患,控制不安全因素,并使学生达到安全。

通过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曾就体验式培训拓展训练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根据自己15年内统计的受伤数,得到这样一份统计表:

数据来源: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

上述资料表明,拓展训练的安全性高于其他运动项目,进一步的提高拓展训练在新疆开展的可行性,它比负重行走的安全因素还高,说明它是一项有安全性较高的运动项目,很适合在学校开展。

3、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是学生的自身需要

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现代的大学生在接受和理解能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不仅是满足普通和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关注更多得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人性格培养的重要时期。而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作用,在增强学生身心方面的同时,对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团队协作的培养,人际关系增强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将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调查显示,高校开展拓展训练的课程,很多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愿意参加的比例达到65.5%,可见现代的高校学生都很重视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意识。同时也反映出在新疆高校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可行性。

4、新疆高校体育教师可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

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教学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中都是通过身体的活动,使学生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而拓展训练在此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也只是负责监督和引导,是对学生心智的考验。由于大部分拓展训练项目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要有对其他学科有相关的了解,如:心理学、管理学等,这就要求要有较高的学历要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安全。调查结果显示,新疆高校体育教学的学历集中在硕士和学士,高校教师的学历水平还应该提高,由于新疆大部分的体育教师是年龄居中在青年和中年,所以只要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很多高校教师可以胜任学校拓展训练教学的工作。

5、拓展训练内容丰富,有许多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

由于场地和器材的受限,所以很多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安全为主,常进行一些地面形式的危险性较小的项目,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更加学生的需求,而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以一种灵活的方式进行开展,培训的过程基本是学生自我完成,所以它在很短的时间内,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感悟,掌握知识。

拓展训练所需要的器材与其他体育项目所需要的器材有所不同,它对器材的要求比较简单而且安全,对场地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很多器材在随处的商店都可以购买到,所以拓展训练对器材的要求不高,也为高校开展节省开支,为能在高校中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三、拓展训练课程建设遵守的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由于我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与沿海相比就较大的差距,属于欠发达地区,新疆不同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条件有限,所以项目的开展方面应以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着手,才能实现教学的合理性。

2、循序渐进原则

拓展训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样,都是要尊重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项目选择时也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进行开展,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拓展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才能使拓展训练在高校的发展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价值。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随着拓展训练运动的不断兴起,有关拓展训练的理论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加,然而实践才是拓展训练的硬道理,所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拓展训练课程教学工作,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才能更全面的认识到理论在实际教学所的作用。

4、全面性原则

拓展训练与其他训练相同,都是针对不同性质的教学活动而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所以拓展训练在开展过程中,不仅能保证学生都能参与其中,更多的是让学生全面性的提高,因此在知识结构的选择方面,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性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加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和整体性。

四、拓展训练课程建设的设计

1、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指导思想

拓展训练的指导思想是通过体育活动的目标和任务,而使学生产生认识和感悟。拓展训练从以往注重培养学员心理素质和生存技能,到后来应用与企业管理领域,发展到现在,拓展训练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思路,更加注重对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培训。而当今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缺乏相应的沟通能力,缺少团队合作的精神等。而传统的体育教学只能让学生身体得到锻炼,但对心理和社会适应能方面的影响较少。而拓展训练则补充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影响。

2、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也决定了教学的发展方向。

拓展训练课程是根据特定的情景设计,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是依据基本目标进行的任务培训,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如:挑战的精神、个人价值的实现、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而设定的。整理调查结果,结合专家的意见和本人的实地考察,列出以下可选用的部分拓展运动项目(仅供参考)。

(1)破冰项目:踩轮胎、寻人游戏、松鼠与大树、面对面介绍等;

(2)沟通项目:瞎子摸号、信任行走、撕纸、数字传递、解手链等;

(3)团队协作项目:坐地起身、踩数字、众志成城、连环手等;

(4)团队信任项目:信任百步行、信任背摔等;

由于新疆高校还未普及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以笔者建议新疆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应以室内项目和部分地面项目为主,相对而言较容易开展,而且有利于课堂组织和控制。对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的精神却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4、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拓展训练项目众多,组织形式多样,不同的课程需要不同的组织形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校体育教学中基本的组织形式有:以班级为单位、以专业为单位、以院系为单位、全校随机组织。在以往的调查中,大多数的学生和教师都赞同全校的随机组织,因为学生所在系别和专业不同,相互不熟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奋性,其次,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5、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评价

拓展训练的评价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包括学习过程中的评定和学习结果的评定。根据拓展训练的教学特点,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教师评定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笔者建议在评价时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参考文献】

[1] 杨春歌.吉林省拓展训练开展现状及高校体育引入拓展训练课程研究[D].延边大学学位论文,2008.

[2][5] 刘硕.山西省高校开展拓展训练选修课的研究[D].山西大学学位论文,2008.

[3] 路庆平.拓展训练引入杭州市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4][7] 李娜.拓展训练引入重庆市高校体育课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6] 宋保华.河南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28.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心理拓展训练 初中生 体育与健康课程

一、心理拓展训练运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价值

《初中体育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将心理拓展训练应用到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当中,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承受挫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助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后测实验法,对心理拓展训练应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价值进行量化的分析。

二、心理拓展训练应用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研究

1.目的

考察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业成绩;心理拓展训练可能对初中生产生什么影响。

2.对象

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共3个学年6个学期的时间内,选取笔者任教的呈贡区第一中学不同年级的8个初中教学班的学生426人。

3.方法

(1)自编问卷调查。每学期用自编问卷《心理拓展训练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价值问卷》对实验组班级共209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本问卷是笔者根据平时的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实践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共5道题目,采用封闭和半开放式问题条目相结合,主要是用来调查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后自己的主观感受。

回收有效问卷197份,问卷回收率94%,并统计结果。

(2)采用实验组对照组的实验设计。第一,将每学期4个班的教学班级分别以2个班为实验组班级,另外2个班为对照组班级,在实验组班级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而在对照组班级不应用心理拓展训练;第二,体育成绩前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班级的所有学生都进行体育成绩测评,主要项目是: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100米、800米(女生)、1000米(男生)、握力(男生)、仰卧起坐(女生),计算出每个班级学生体育学业成绩的总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学业成绩越好;第三,前测以后,在对照组班级进行常规体育教学,不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内容;在实验组班级进行常规体育教学同时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内容。第四,体育成绩后测,后测的项目和方法均和前测相同;第五,每学期开学进行前测,期末进行后测。

4.结果

(1)自编问卷调查结果。①有97.8%的学生表示喜欢在平时的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2.2%的学生表示没什么感觉;没有同学表示不喜欢心理拓展训练。②94%的学生表示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后,觉得体育与健康课更加有趣了,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主动性更高了。③对“你认为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是否有助于提高体育学业成绩?”的问题,87.4%的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3.2%的学生作否定的回答,9.4%的学生的答案是不清楚。④98.4%的学生表示经过体育与健康课中的心理拓展训练,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⑤对半开放式问题“你认为体育与健康课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的作用是什么?”有97.5%的学生选择“可以培养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94.8%的学生选择“可以让我们真正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人,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96.2%的学生选择“心理拓展训练让我们感受到了和谐、平等、友爱,有助于我们形成集体的凝聚力,让我们学会了合作,89.1%的学生选择了“能够增强我们初中生的责任感,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竞争意识”,100%的学生选择了“让体育与健康课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上体育与健康课的时候更开心了”。

(2)实验组、对照组体育测评成绩比较结果。实验组班级的体育成绩全班总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合格率这几个指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班级的学生,而且3个学年6个学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结合对学生的自编问卷调查结果可以推测: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加入心理拓展训练可以提高初中生的体育学业成绩,即有助于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本实验的不足之处:体育测评成绩无法转换成标准分,因此无法就实验组、对照组班级的每位学生的体育前测、后测成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统计分析,比如做差异性t检验等相关统计,只能以学生体育成绩的原始分数、平均分、全班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和做简单的统计。

三、结论

1.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学业成绩。

2.心理拓展训练对激发初中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兴趣和主动性、初中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的形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讨论

初中体育新课改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但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心理拓展训练需注意:

1.确保学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安全是前提。因此,教师在将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当严密组织、严格管理、因材施教,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之下创新体育教学。同时,组织实施心理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师应该进行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保证拓展训练融入初中体育教学能够科学有效。

2.笔者认为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应用的心理拓展训练不同于专门拓展训练机构的项目,应主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规律,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的准备阶段或结束阶段进行简易有趣的心理拓展训练。

3.在拓展训练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程公正的评价,学生同时也应当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教学双方互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素质体育教学目标,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汪健.初中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应用探析――浅谈初中体育课堂的游戏教学[J].运动训练学,2013,(33):34-35.

[2]吴军.谈心理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中的开展[J].运动训练学,2013,(21):22-24.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4

一、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划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辅助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等,是教师完成工作不可缺少的能力,但这不是排他性能力;辅能力是教师为了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需要的辅助能力,如利用信息化工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教师的核心专业能力是与现代学校教师的工作任务和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具有排他性的能力,即教师的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1]。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那么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的专业能力自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方向了。显然,语文教学规划和课程开发能力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核心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本质性标志。具体地说,就是“善读、能写、会教”。善读,是指文本读解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运用语言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社会学等知识解读文本,善于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赋予作品的思想情感。能写,即文学创作与应用文体写作能力。掌握较好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创作文学作品和教师工作常用应用性文体,做到表意明确、文从字顺。会教,是指语文教学能力,将“善读、能写”的基本功综合运用、转化为教学能力。这里涵盖了教师处理教材能力、选择与整合教学内容能力、教学沟通能力、教学管理能力以及教学评价能力。“善读”是“能写”的基础,“能写”是“善读”的应用。“善读、能写”是“会教”的根基,“会教”是“善读”“能写”的综合运用。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核心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专业核心能力是一个专业存在的灵魂。专业核心能力定位准确,一个专业的培养方向才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应在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上下功夫,实现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

(一)构建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体系

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以学科知识和教育实践知识(包括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如何奠定此基础,其主要着力点就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而目前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课程孤立、分散、断断续续,内在联系若隐若现,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微乎其微。且所开设的独立的语言课程与文学课程事实上并不能直接作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2]。当然,这也是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紧紧围绕“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设置课程,建立课程群,打破传统,跨越学科疆域,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尤其是专业核心能力整合课程,强化课程与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限于篇幅,本文仅谈专业核心能力主体课程,其余将另文论述。对应“善读、能写、会教”这一核心能力开设一门主体课程,实现“主次分工,相互扶持”的课程设置目的。如“善读”层面,开设语言的理解与表达、文本解读课等主体课程,辅之以经典诵读、小学语文课文解析等辅助课程,各类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等基础支撑课程。这些课程以日常生活语言、中小学语文选文为抓手,以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文本解读方法运用为宗旨,以实践训练为手段,致力于学生的语言读解能力的训练。在“能写”方面,设置写作课为主体课程,应用文写作、网络写作等为辅助课程。借助写博客、写各类文体文章、创作网络文学作品等实践应用途径,解决“写”的难题,贯穿“多写才会写,会写才写得好”的理念,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会教”层面,依托语文教学法课程,细化教师口语、课例观摩与分析、见习与实习、班级管理等课程,通过试讲、微格教学、说课练习、课堂观察师生评议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与处理的能力、课题教学及教学评价的能力。此外,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突出教育职业性。各类文学课程、语言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多讲些与中小学语文教学有关的内容。现当代文学课讲鲁迅的作品时可以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藤野先生》、《社戏》、《故乡》、《风筝》等为主要课例;外国文学课可以重点分析《葛朗台》、《最后一片叶子》等文;现代汉语课则侧重中小学出现的语法、词汇、修辞知识作系统性的整理与分析。同时,在价值取向上,各类文学、语言课程应侧重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抓住汉语的根。上述各门课程虽各有分工,各有重点,但都指向一个方向,那就是中文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核心能力———“善读、能写、会教”。

(二)多角度多途径系统化专业核心能力实践训练

课程是提供系统性理论支撑的平台,而课堂之外则是将理论化为实践,形成能力的最佳载体。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训练并抓,两手都要硬,两手平衡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也稳固了。教育实践与反思是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教育实践内容包括教学实践训练、班级管理、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等。对师范生来说,教育实践是理论学习向教学能力转化的最佳载体,如何设计教育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三峡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93-02

三峡大学作为地方省属重点高校,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工程训练中心于2012年基本建设完成,厂房建筑面积15840平方米;中心主要任务是面向全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自中心建立后,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心就如何体现三峡大学人才培养特色,如何构建工程训练中心的运行机制与特色课程体系,如何创建面向全校师生的、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一流工程训练中心等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与目标定位

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定位是指工程训练中心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自身资源状况和发展战略等确定的发展取向和建设类型[1]。依据各校实际,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定位有纯教学型;教学、生产型;教学、科研型;教学、科研、生产型等。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依据本校实际与现代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站在多维度多层次的选择空间上确定了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构建省属一流、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

(一)功能

工程训练中心的功能是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特别是非技术性素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方面为专业、学科教育提供工程技术支撑,为学校打造“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的人才品牌提供支持,为实现三峡大学“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办学目标贡献力量。

(二)目标定位

工程训练中心的目标定位是面向全校学生,以大工程、大制造为背景,通过中心的教学实践,使学生获得现代企业生产过程的基本认识,初步养成市场、信息、质量、成本、效益的基本工程素质,加强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完成学生由技能型培训向创新能力型培训的转化。把中心建成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和富于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培训基地,同时具有服务社会、科学研究的职能,最终建设成省属一流的、开放型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与创新实践教学基地。

二、工程训练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按照组织结构理论,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大体上有三种模式,第一种隶属于相关学院又隶属于学校;第二种隶属或挂靠于学校某一相关部门;第三种独立建制的直属教学单位。独立建制模式的工程训练中心不仅拥有一定的独立自,而且其服务对象广,在功能定位上既包括全校师生的实践教学,也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根据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采用第三种模式构建独立的教学二级单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心的组织机构与运行模式。

(一)组织机构

1.中心独立建制为学校二级教学或科研单位,由主管校长直接领导,教学计划由教务处下发,日常教学和管理以中心为主。

2.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对中心的人、财、物进行综合管理。根据中心功能与职能,中心设置如下三个机构:(1)综合办公室:负责中心行政办公、物资采购与管理、设备及资产管理、网络与安全管理等。(2)教学办公室(含教授委员会):负责中心教学管理、教授与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机构管理等。教学办公室下设工程实践教学部、工程综合训练部、创新与拓展训练部。(3)技术研发与对外服务部:负责中心的对外培训、校内科研成果转化及其他社会服务工作。

(二)运行模式

1.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教学功能落实在实践教学体系上,构建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三大平台;科研功能落实在科研任务与成果转化上,为全校教师科研工作提供开发与制造平台;生产功能落实在制造服务上,中心可充分发挥设备、技术和人员优势,进行生产制造与技术服务;社会服务功能落实在职业培训上,中心在获得相关资质后,可对周边学校、培训机构和管理单位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心实现培养“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人才品牌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中心教学与科研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可分年度引进人才,实行专、兼职混合编制模式进行管理;改变原有实习工厂以技工和技师为主的知识层次与结构,聘请社会上有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同时鼓励校内人员调整,补充中心的师资队伍,逐渐建设成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理论知识,能够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3.建设完善的网站与选课系统。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建立自己独立网站,其中重要的是建设选课系统,完成中心内部训练课程安排。当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完成选课后,再在中心选课系统中完成进一步项目内容选择。中心选课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促进选课系统与学校选课系统的衔接,保证学生一次性选择;学生在学校选课系统中确定课程名称与时间后,中心系统将学生进行自动分组,并将其所选课程中的训练项目的时间、地点排出,提供给学生;学生进出中心考勤;设备在线使用情况;机考功能(题库、成绩)等。

三、工程训练中心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

(一)培养体系

中心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建立工程概念;体验工程过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心的培养体系按基础实践能力、工程综合实践和创新教育分为三个层次,在制定时充分体现“注重素质、注重综合、注重创新”的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创新与工程结合”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体现“素质教育,意识优先;实践教学,能力优先;创新培养,个性优先”的原则。随着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可让学校全体学生由于中心的建设而受益。

(二)特色课程

工程训练中心实施分级、分层次的三个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即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创新训练。主要内容如下。

1.工程基础训练课程。主要面向全校新生,为公共必修课,安排在一年级进行,课程内容按文理科分为(一)和(二)。工程基础训练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开阔学生的工程视野,培养学生的工程兴趣并突破学生怕动手的思想障碍。训练项目的内容主要与日常生活和基本动手能力相关。

2.工程综合训练课程。为公共选修课,课程按模块组合设计五个单元,以作品设计、制作为主导;主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动手、科研基础、团队合作与创新能力。学生以项目的形式进入中心,首先进行综合性实践性能力训练,然后分组联合完成作品的设计、制作全过程训练。工程综合训练课程具体包括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等五个模块的训练。

3.工程创新训练、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为公共选修课,项目以赛事为主导,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鼓励专业交叉。主要培养学生创新兴趣与创新精神、个性化项目制作;竞赛分两个层次:国家或省、学校(主要为中心自设竞赛项目),学生课外完成。主要包括电子大赛、机器人大赛、工程训练综合技能竞赛等几十个比赛项目。

四、工程训练中心的探索与展望

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从2009年开始筹建,经过几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已经逐渐构建教学、科研、生产、社会服务四个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与特色课程体系,并在独立建制的基础上,中心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全校师生打造了一个工程基础训练与创新实践相结合的基地。随着我国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数量之多且各具特色,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突破传统的模式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跨越式发展新阶段。三峡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与探索创新,为三峡大学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模式提供示范与借鉴作用。基于三峡大学的经验,并综合借鉴其他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发展,我们认为,地方高校工程训练中心今后的发展要实现三大转变。

(一)从“理工型”向“综合型”转变

大工程背景下的现代工程教育已从单纯的理工科工程训练实习转向面向全校学生的综合型工程训练,既体现在高校工程训练对象上从理工科学生扩展到文、医、经、管、法、教育等多学科,也体现在工程训练内容从过去单一教学内容到现在的涵盖机电、计算机、环保、人文等;中心在此基础上构建分层次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综合型训练,也为高校普及通识教育打下基础。

(二)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开发研究,工程训练中心的科研功能日益突出,研究式教学与创新实践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心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不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在研究教学中得到科研从选题、开题、研究、试验、结题、论文的全过程训练;同时全校教师科研工作与科研成果转化也可以在中心完成。

(三)从“学校型”向“社会型”转变

“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要走内涵式发展与创新道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用好社会资源。”[3]因此要实现工程训练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中心必须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主动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中心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提供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培训及相关社会服务,如技术咨询与制造服务、科普教育服务等。

参考文献:

[1]张辉,樊泽恒,孔垂谦.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功能定位与特色追求[J].江苏高教,2007,(3).

[2]张辉.高校工程训练中心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个案[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王建伟,许学东,王丰晓.六大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6

军事礼仪队列训练是我们的专业课,这样的课程无论是哪个专业都非常之有用,它的应用范围和场合也非常广泛。学习此次课程不但能让我们懂得队列中的基本要素,更能让我感受到军人的力量。

队列训练课程是在第十四周开始的,当我捧着满腔热血的准备好再次的感受军训,可后来我才知道这课程的授教意义,胡老师说了:在以后,你们不但要懂得队列训练的基本要领,更要懂得如何训练他人。第一节课我们观看了以往的国家阅兵典礼,阅兵典礼中,一个个整齐的步伐,洪亮的口号,气质高昂的穿透了我的心,深刻的体会到军人的威武。可没有人知道在他们的背后留了多少的汗水,擦破了多少的皮。慢慢的,同学们都被感染了,静静的看着视频。而我一直都有着军人的梦想,家里俩个哥哥都当兵的,多么希望能和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缺陷而未能实现愿望,现在我想,就算没能当兵,我也能有一颗雄心壮志的心,努力做好最棒的自己。

接下来的课程我们还学习了向左向右看起、齐步走、向前一步走,对于这种班级集体训练,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在学习体形训练时还学习下达口令,从下达口令中,透露出我们的自信和阳刚之气。

在训练中,我觉得每一个动作都要严格的标准要求,一次过不了关接着做第二次,重复着,直至达标为止,这样的训练需要大家团结一致的容纳在一起,才能成为一只真正队伍。

2、队列训练心得体会

军事礼仪队列训练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大学开放正门课程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用的。他锻炼的不只是一个人的意志品质,更锻炼的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特别是在以后面试中,一个人的整体气质非常重要,这是面试单位的的第一印象,而这第一印象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去与留。在理论课上老师也给我们讲了许多我们的师兄师姐们的故事,他们就是因为有个良好形象气质,才能最终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工作,以致最后的成功。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7

一、以灾区一线学科教师为重点,扩大培训范围,注重学科教学能力培训

教育部分别委托陕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实施“援助计划”。2009年“援助计划”培训范围扩大到四川、甘肃、陕西三个地震受灾省,培训对象以三省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从未参加过部级灾区教师培训的一线学科教师为主。培训内容在总结2008年培训经验和对灾区教师状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注重心理康复教育的同时,强调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拓展其学科知识。此次培训按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等5个学科分批次举办13个培训班,共为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地震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培训中小学一线学科骨干教师1200余人。

二、结合灾区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培训课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2009年的培训重点是帮助灾区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拓展学科知识。在培训课程设置上,以心理健康培训为主要内容,同时设置了学校公共卫生及安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活动等培训模块。陕西师范大学在培训内容选择上突出三个有机结合:心理调适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专家讲授与课后研讨有机结合、课堂学习与参观考察有机结合。四川师范大学采取“模块+专题+行为”的课程结构,模块体现主题和方向,专题体现需求和特色,行为跟进则体现从实践到理论的转化,使“问题解决”这个中心任务得到有效落实。重庆教育学院采用了“三小模式”课程设计方式,即小切口、小专题、小点子,设计了“8224”的课程内容结构,包括八个专题报告、两次课堂观摩和“同课异构”活动、两次主题班会、四次体验性参观考察。

为使参训学员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培训活动中,本次培训大胆创新培训形式。首先,专家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鲜活案例,使用直观生动的教具。其次,充分利用实践活动保证辅导技巧的传递,使学员在培训中既可学到心理辅导知识和技巧,又能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再次,专家们为参训学员布置研修任务,学员结合培训所学知识完成任务,有效地促进了学员对培训知识的内化。

三、培训管理注重细节,体现人文关怀,强调个,满足不同需求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各培训院校坚持以学员为本,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四川教育学院“从小处着手、从学员的需要出发”,让学员一开始就有“温馨、温暖、家的感觉”。每班配备两名具有辅导员经验的年轻老师担任班主任,与学员同吃、同住,全程跟踪服务。乐山师范学院在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分设五个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协调、对外联络、宣传、心理抚慰、文体活动,每天培训结束后召集会议,针对当天情况和第二天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确保培训顺利进行。重庆教育学院构建了“三三三”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即班主任全程跟班听课、课堂教学书面评价、培训成效问卷调查的“三线监控”;培训管理部门、教学督导、班委干部的“三级监控”;学员评教、教师评学、单位评价的“三评监控”。配套实行“每日一查”“每日一巡”“每日一问”“每日一评”“每日一会”的“五个一”管理制度。“三三三”监控体系和“五个一”的培训管理制度,保障了培训的有序组织和科学运作。

各校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趣的文体娱乐、文化考察活动等,增强交流互动,让学员在文体活动中进一步释放心理压力,对培训取得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此次培训取得显著成效。首先,使灾区教师进一步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学科知识得以拓展,教育教学水平得到提升,增强了实施课改的信心和能力。其次,培训为灾区今后组织开展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提供了示范,积累了经验,积淀了一批优质资源。再次,培训以点带面,形成了辐射效应。参训教师作为“种子”,回去后发挥示范、传递作用,引领、带动身边更多的老师,参与到推进实施课改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促进灾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灾后教育重建。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8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rying out the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in our country. Carrying out the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an improve sports course system, expand content and spa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field survival and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

关键词: 野外生存训练;高职院校;可行性

Key word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96-02

1发展背景

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已是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野外生存训练是指选择适当的野外环境,设计相应的课程方案,创造特殊的活动情景,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集体的努力保持生存,维护健康生活的技能。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险、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越来越强调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突破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的格局,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和空间的拓展。

2发展现状

2002年,《拓展高校体育课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职院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实验研究》被批准立项,我国各类报刊、杂志刊登有关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研究文章,呈逐年上升趋势。关于野外生存训练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高级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一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框架初具雏形。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已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野外生存、沙漠生存等一系列运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野外生存训练在体育选项或选修课中,排名列前,已经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程模式被引进到高校体育课程之中。

3高职院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可行性

3.1 符合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中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野外生存课程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这一基本精神。强调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途径广泛、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空间,把体育课程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3.2 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空间目前,高职院校因招生人数快速增长而引起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野外生存训练的开展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拓展,将把原先体育课上竞技性很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这不仅符合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弥补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足。野外生存训练以其自身的挑战性、冒险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具有全新的内容、理念、方法和组织形式,同时,野外生存训练既有体育课堂上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内容,又包括野外宿营、防潮、防寒、防毒、觅食等多项野外生活技能训练,还包括攀岩、定向等难度高、挑战性强的野外特殊技能的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其他课程内容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对有关野外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技能知识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学会决策的能力,以及适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学到许多在野外生存的知识技巧,也使学生逐渐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3.3 教学环境、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野外生存训练应选择那些能够清晰地意识到野外的趣味性、艰苦性,同时也利于针对性的安排教学训练的自然环境,组织形式主要有选修课教学形式、俱乐部(社团)形式。

3.3.1 野外生存训练选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参加具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的野外生存训练实践,进一步磨练和提高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生活技能、活动技能和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自主组织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的原则与方法,促使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

3.3.2 野外生存训练俱乐部(社团)是以野外活动爱好者为主体、以倡导热爱大自然、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的学生组织。俱乐部的宗旨是在全体学生中进行野外生存的推广和普及,保障野外生存训练的安全进行,定期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培训和咨询、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实践,使俱乐部成员在体验自然、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增进友谊、拓宽交往的活动过程中,促进身心素质、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3.4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丰富,精力旺盛,好胜好奇,对传统的体育运动产生了厌倦。由于体育场地设施普遍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致使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突出问题。从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中发现:肺活量、体能素质持续下降;速度与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连续二十年下降;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大学生高达83%;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状况成为威胁学生健康的常见营养问题。身体机能发育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平,这就为大学生留下健康隐患。更主要的是学生毅力、耐力、吃苦耐劳精神,承受挫折心理能力降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和重视。

野外生存训练,是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一个检验,对学生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途径和方法多样,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艰苦困难”训练中增强学生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3.5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野外生存训练是在没有外部提供生命赖以维持的物质条件下,个人或小集体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会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时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力显得尤为重要。发展了个性,陶冶了情操,使学生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生在活动初期的相互不默契、不融洽发展到活动中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从活动开始的“自我中心”到后来处处考虑别人、主动帮助他人并深深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互相帮助,战胜困难,同时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6 感受大自然魅力培养培养了合作精神同学们深入山谷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山水草木,欣赏到了一种博大的自然美。面对美丽、沉静的大自然,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洗涤和净化,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学生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心灵深处得到的满足与震撼。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在野外生存训练中同学们在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共患难中,学会了与人相处,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尝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快乐。面对野外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有大家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困境,赢得胜利,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而个人主义、缺乏集体意识、盲目冒险,只会给自身的生命造成危险。这些都是野外生存训练中同学们所领悟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

4结论

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猛。作为一项新型的运动项目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是必然趋势,它以其趣味性、实用性、挑战性、回归自然性以及多功能性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内容。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走进大自然,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无论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休闲体育观念,还是从体育文化个性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师长青.大学生野外生存指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5).

[2]姜丽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

实训课心得体会范文9

有关权威部门统计,未来几年内我国软件行业的从业机会十分庞大,每年对软件人才的需求将达到80万-100万人,而现有行业从业人员只有50万人左右,专业开发人员不到25万,目前大部分院校出来的应届计算机系学生,真正能当年进入软件公司工作的只有10%~20%左右,缺口很大。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指出:未来5年我国信息化人才需求可达2000万人,每年至少需求40万人以上的软件人才。于是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纷纷抢入软件人才教育市场,新设软件、软件相关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等现象风起云涌。目前怎样搭建一个“学生——企业”平台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这个平台就是在校大学生通过参加企业软件工程的实训来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需要的差距,填平鸿沟。

二、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是: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这其中课堂教学注重基础性、理论性、系统性,相应的实验课则注重知识的全面性、技术覆盖面、与课堂教学的配合等。实践目标用于强化理论的学习,内容往往缺乏工程应用背景,脱离实际应用,加上所安排的实践课往往课时有限,难以达到一定的编程量。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实训体系就需要将原有的课程实验改革为课程实训。与实验相比,课程实训更关注实践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1.课程实训体系统的设计课程实训的目的是为了以后能为参加企业的大型项目实训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一个阶段性项目实训的训练过程,在课程实训中,每个课程对应一个实际的开发项目,课程单元对应实际项目的一个模块或者是它的一次渐进。在课程实训中,学生了解项目的背景,探究项目的工作原理,直至动手实践完成工程项目,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指导与引领作用。该模式是一种全新的网状人才培养模式,它以各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为实训目标。

2、课程实训体系的训练过程

(1)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岗位要求为基准,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2)突破传统课程体系、瞄准职业岗位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突破传统“三段式”课程体系,构建以实现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新体系,新课程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突出实践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新的课程体系由实训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组成。

4.建立以企业项目实训为体系的毕业设计

1、建立以企业项目实训为体系的毕业设计有两种方法:

(1)学生进入企业,接受企业员工的真实环境下的训练。

(2)引企入校,以企业技术人员为指导教师的毕业设计。在课程设计中只是局部接触到了企业软件工程的一些知识,但是还不系统。通过参与企业项目实训,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企业工程与学校实习,实践的区别。实训基地建设方式:

①实训环境完全按照企业文化、机构设置、项目需求、研发模式、团队特色等软硬件条件的需求来搭建;

②实训项目是从软件开发的国内知名骨干企业中挑选出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及代表性的项目;

③实训的项目经理是从骨干软件企业中挑选出来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丰富并参与过实训项目开发的项目经理来担任;

④实训管理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让实训学员亲自参与实训项目开发,将其融入IT企业的真实运行环境;学习了解IT企业的软件项目开发规范、流程和项目管理方法以及软件工程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感受IT企业对员工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的要求;体验企业文化;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积累项目实战经验;

⑤实训的实施规范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来进行,实训学员按照25个人的规模分成若干个项目组,每个项目小组将参与项目详细设计(项目编码)、项目测试和项目验收过程,并形成规范、标准的文档。

2、实训所取得的成效通过对实训学生的调查,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得到提高:

(1)硬技能的提高掌握了基本的开发技术、熟悉了企业常用的工具和平台、熟悉了软件工程的流程及软件控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快速学习的方法、熟悉了软件工程中常用的工具。

(2)软技能的提高通过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团队精神、沟通协作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规划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IT成员,并能根据自己的所学、所见、所识来提高编写简历与参与面试能力。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