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2-02 17:59:56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1

摘 要:近年来,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研究性教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并注重与鼓励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尝试。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以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为例,总结我们两年来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做法与取得的经验,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本文探讨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专题报告;软件工程教学

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第六批教育教学研究基金面上项目(JY2010G09);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Z00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京教高办20083号)。

作者简介:孙昌爱,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服务计算;王昭顺,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王成耀,男,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近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已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虽然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培养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在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段距离[1]。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目前700余所高校都设置了该专业,但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具体说来,众多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相同,没有侧重点[2];在课程教学方面,基本沿袭“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学内容依然比较陈旧,缺乏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考试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标准化考试方式[3]。这样的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支持与鼓励教师探索研究性教学,众多高校近年来开始设置相应的教学研究基金,如北京科技大学每年资助大约15项“研究型教学示范课”教改项目。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针对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我们在“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软件工程”等软件工程类课程中开展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尝试[1]。本文进一步总结研究性教学实践;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报告两年来“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的学生评价与反馈;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提出增强研究性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1 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

两年前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博士生课程“软件测试理论与自动化”、硕士生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开展以专题报告为载体的研究性课程教学尝试。本文以研究生课程“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为例,简要介绍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面向全校的研究生开设,该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也是难点)是听课学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几乎涵盖了我校所有的工科专业(如电子信息相关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机械工程、采矿工程等),包括全日制硕士生和博士生、工程硕士生、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来自非电子信息类的学生基本上是首次接触软件工程,而来自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一定程度的软件工程基础,针对听课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基础不同,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做到差别性教学,实现因材施教。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共计36学时,教学大纲与课时安排见表1。该课程的教学大纲涵盖了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考虑到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软件工程(甚至软件开发的经验很少),教学内容中涵盖了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学;针对已经具备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安排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与过程等基本内容,同时还兼顾软件工程新进展,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

根据实际教学时数与学生特点,专题报告的主题、组织方式与进度稍有变化。表2总结了2009年度与2010年度专题报告的设置情况。

1) 专题报告的主题通常安排在如下几个方面。(1)面向对象方法或技术的新发展,如面向方面的软件开发、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面向服务的软件开发;(2)软件工程技术的新发展,如软件测试新进展,需求工程新进展,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3)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或环节,如基于UML的需求分析,设计模式,软件测试自动化。

2) 通常在课程第一讲中列出本年度拟开设的专题报告主题与进度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专题,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一个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鼓励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合作。如果报名的学生超出预期人数时,通常将专题报告优先安排给有软件工程基础的学生。

3) 专题报告的组织方式分为教师报告与学生报告。其中,教师报告一般结合教师的研究课题,介绍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本领域的最新发展(如有足够的教学经费支持,可邀请工业界资深工程师做报告)。学生报告从选题、文献收集、讲稿准备与演讲、回答问题全部环节由学生完成,通常由组长安排与协调报告的分工,任课教师监督报告的进展情况。为了保证学生报告的质量,任课教师在专题报告前组织试讲,指出报告的不足之处。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的模式进行,任课教师主持专题报告,学生演讲并回答观众(包括教师与听课学生)问题。为了鼓励讨论,专题报告中演讲环节不超过70分钟,提问环节不少于20分钟。

在讲授软件工程类课程时,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我们设置课程大作业环节。课程大作业可选择“专题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一个小型实例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学生选择专题报告,原因在于专题报告不仅有助于上述诸多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后续培养环节(如学位论文开题、论文答辩等)有很大的帮助。受限于课时,我们不得不限制专题报告的数量。另外,我们发现专题报告是否成功涉及众多因素,报告选题、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的态度与投入、学生的演讲能力、演示文稿的质量、教师的引导与反馈(对专题报告的准备、试讲与演讲等诸多环节的指导与建议)等,其中学生的投入与态度最为关键。

两年多来的经验表明,引入专题报告可以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培养学生诸多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前沿性:专题报告涉及的主题一般都是学科发展前沿,由学生完成这样的专题报告,可以领略该领域前沿发展,同时促进教学相长。

2) 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专题报告按照学术研讨会模式实施,学生提问与回答环节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批判性接受。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准备专题报告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查找资料文献,快速把握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从而促进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由于专题报告的准备与演讲都是按照小组的方式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必须学会分工与合作,这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5) 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专题报告要求学生将自己在短期内的学习成果,以学术报告的方式呈现给众多听众,并能回答来自听众的提问,这个环节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表达与交流能力。

2 基于调查问卷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分析

为了了解学生对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评价与反馈,围绕教材、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手段、专题报告的投入、专题报告的收获、课程学习的收获、课程考核方式、教学改进建议等,设计了调查问卷,见表3。其中,问题5与问题6是针对选择专题报告的学生设置的,选择“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的学生回答其他类似的问题。

注册2009年秋季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37人,其中16人完成4项“专题报告”(原计划完成5个专题报告,因准备不充分取消“净室软件工程与形式化方法”专题报告,每个专题由4人完成),121人完成课程论文。注册2010年秋学期“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学生人数为103人,其中27人完成6项专题报告“专题报告”(其中部分专题由5人完成),69人完成“课程论文”,7人完成“课程设计”。表4总结了2009年与2010年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为了确认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是否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中包括(1)不存在适合研究性教学的教材;(2)课时量不足;(3)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调查问题(1)、(3)和(8)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5),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92%和85%)回答不存在或不清楚,仅有小部分学生推荐了合适教材。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学内容安排合适,少数学生(2010年仅为5%)认为深度不够;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5%)认为内容过多。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5%和89%)赞成采用开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5%和11%)反对采用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并且给出了反对的理由。

调查问题(2)和(4)与学生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教学手段的满意度有关。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6),绝大多数的学生回答任课教师胜任课程教学任务,只有1名学生(2009年)回答仍需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88%和95%)满意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法,很多的学生认为专题报告的教学形式新颖,部分学生觉得可以进一步增多专题报告的数量;少数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12%和5%)认为还需进一步改进。调查结果表明,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能力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得到学生的认可。

调查问题(5)和(6)试图了解学生在专题报告中的投入与收获情况。返回的调查问卷中(见表7),超过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超过15小时(或阅读文献超过10篇);少于半数的学生回答专题报告投入少于15小时(或阅读文献不超过10篇)。然而,100%学生认为专题报告收获大,相当多的同学回答锻炼了文献搜索与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讲稿准备技能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但部分学生投入不足,影响了专题报告的质量。

调查问题(7)和(9)与本课程学习的收获与改进意见相关。返回调查问卷中(见表8),绝大多数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均为92%)回答收获较大,相当多的学生反映对软件工程有了新的认识、拓宽了知识面;8%的学生未回答课程学习的收获。半数以上的学生(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54%)对课程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如部分学生提出应增加案例分析、增加课时等。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有较大收获,部分教学环节仍需进一步改进。

基于上述学生评价与反馈的调查结果,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有助于培养诸多的创新能力,包括主动学习能力、文献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等。必须指出的是,从专题报告中受益较多的前提是,学生能够认真对待专题报告并投入足够多的精力。开展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水平,还应熟悉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此外,开展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与限制,如建设合适的教材、适当增加课时、鼓励灵活的考核方式等可以促进研究性教学效果。

3 关于提高研究性教学成效的几点建议

为了使研究性教学更加富有成效,我们认为如下几点非常关键。

1)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配合与投入研究性教学。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要求学生积极投入,并认真对待。如果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成效令人怀疑。国外(如德国、荷兰等国家)在本科生层次上已经广泛采用专题报告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我们发现我国学生在专题报告环节中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学习能力不足,缺乏对学术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

2) 改革现有的教师评价与教学评价制度以适应研究性教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要求任课教师(研究性教学的设计者与实践者)不仅熟悉传统的教学内容,而且要花相当多地精力组织学生探索前沿领域,辅导学生准备专题报告。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投入增加了很多。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科研的教师评价体系与定额教学工作量的教学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发挥研究性教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有助于研究性教学的合理培养计划与教学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研究性教学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革新,它牵涉到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授课规模等一系列的问题。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是“大一统”,缺乏针对性和目标性;课程设置零散、部分课时量设置过少;课程考核仍强调以考试为主;授课规模庞大[3]。如不解决上述问题,研究性教学实施起来必然举步维艰。

4 结语

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尖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严重不足,我们探索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并在北京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类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在此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的一些做法与取得的经验,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并分析了学生对研究性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基于已有经验与学生反馈,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研究性教学的质量与成效的建议,此项调查及探讨基于专题报告的研究性教学实践与举措对于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昌爱. 面向创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0(21):37-40.

[2]陈笑蓉. CDIO模式的软件人才培养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10(23):45-48.

[3]孙昌爱,骆四铭. 适用于软件工程技术的高质量教辅并重的小班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2008(20):25-28.

Seminar-based Exploratory Teaching: Practice, Feedback and Suggestions

SUN Changai, WANG Zhaoshun, WANG Chengyao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2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工程大挑战 STEM教育

最近10年来,为应对21世纪的全方位挑战、努力增强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以顺应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趋势,欧美诸国纷纷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力度,将其作为本国科技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工程教育发展

美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大报告:美国国家工程院(NAE)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推出的《2020工程师》(第一卷:2020工程愿景报告,第二卷:培养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1];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2007年推出的《培养工程师:谋划工程领域的未来》;[2]密歇根大学杜德斯达特中心2008年推出的《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3]。现将三个大报告分别简介如下。

1.美国工程院《2020工程师》项目的两个报告。

美国工程院的《2020工程师》计划提供了两个主题报告,即2004年发表的《2020工程愿景报告》和2005年发表的《培养2020工程师行动报告》。《愿景报告》从4个方面对2020作了预见和深入讨论:2020工程实践的技术大背景是什么?2020工程的社会、国际和专业的大背景是什么?对2020工程和工程师的期望是什么?2020工程师的关键特征是什么?

该报告对所理解的工程和工程师的期望予以总结,例如:工程专业在社会文化系统中发挥的深刻作用,通过工程教育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工程教育对工程师从事“非工程”的工作具有重要价值;让公众认可专业、技术、社会、历史、传统等知识的融合,这样才能使工程师更好地迎接世界上复杂多变的挑战。2020年的工程师应具备较好的科学与数学基础,能够通过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与经济学来拓宽设计的视野。在创造过程中强调有效的领导力来发展与应用下一代技术,以解决未来的问题等观点。

《行动报告》则是在上述报告基础上,全面论述了2020工程教育发展战略,2020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并对2020工程教育提出若干具体的建议。该报告的战略要点很多,例如:要在一个大系统中探求有效的工程教育,这个大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工程教育系统、工程实践系统、K-12教育系统及全球经济系统构成的;工程教育必须体现其训练工程师的本质,同时,工程教育过程是在日益重视工程实践与工程教育研究的背景下进行的;工程教育需要多方合作,尤其是工科教师与工程专业界的参与。

2.《培养工程师:谋划工程领域的未来》报告。

该报告是卡内基基金会关于“专门职业人员”培养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培养工程师》是继《培养牧师》和《培养律师》之后,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于2007年的关于专门职业教育的系列报告中的第三个。《培养工程师》与其他研究一样,建立在直接观察正在进行中的教育的基础之上。初步的研究聚焦于40所工科院校,考察了100个有关鉴定的自评报告,走访了6所院校和11个机电类工程学科计划,这11个学科计划是美国本科工程教育交叉领域的代表。

报告认为,工程师和医师、护士、律师、牧师及其他专业人士一样,是在日益复杂和不断变化的情境中工作的。工程实践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工作的实质内容——即工程师要解决的问题和所依赖的知识也发生了变化。报告同时指出,尽管工程教育擅长传授某些知识,但在培养学生整合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专业发展的认知上不是很有效。这种整合的缺乏也削弱了工科毕业生在其他工作领域运用工程见识的能力。这项研究中得到的重要启示是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专业实践的教学,应该成为在未来本科工程教育中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选择的试金石。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课程及教学策略必须精心设计,为了引导工程教育重新设计,该报告的作者提供了以下4条原则。(1)提供专业的支柱:专业实践;(2)讲究教学方法,讲授关键概念;(3)通过模拟实践来整合身份、知识和技能;(4)把工程置于全球环境,鼓励学生运用横向思维。

3.《变革世界的工程: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未来之路》报告。

该报告是密歇根大学杜德斯达特教授新近组织发表的重要研究报告。该报告开门见山地指出:包括人口特征、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变革在内的一系列强大力量,驱使工程在社会中的作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球知识经济对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和技术的需求,极大地改变了工程实践的性质,工程师不只是简单地掌握科学与技术原理,还需要更广阔的技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技术创新对经济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优先发展工程应用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之间知识流动的非线性、新技术的高度跨学科性,以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影响需要新的工程研究和开发的范式。而且,工程类工作的外包、学生对科学和工程职业兴趣的下降、移民限制,以及国内工程劳动力社会多样性的缺乏等挑战,也使得目前美国工程的发展方针存在严重的问题。

工程教育近几年来尽管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但依然局限于狭隘的、学科导向的本科教学计划。现在它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包括新技术残酷地变革速度以及对于最有才能的学生从事工程职业吸引力的下降。相比工程职业,这些学生更倾向于其他专业课程如法律,医学,以及商业管理。

该报告研究的目的是综合各类关于工程职业、国家技术和创新需求以及人力资本作用的报告中的主要成果和建议,同时深入分析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不断变化的本质。更具体地说,它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工程的含义:(1)作为一门学科(类似于物理学或者数学),在技术驱动的21世纪社会可能成为“通识课程”;(2)作为一种职业,是社会急需但同样面临着众多挑战;(3)作为知识基础,在知识经济中支撑着创新,创业,以及价值创造活动;(4)作为一种多样化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在培养工程师和工程研究中需要具备优质、严格以及多样化的特性,并能带来繁荣,安全,以及社会福利。更一般地说,它探寻的是21世纪工程的性质与目标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必须在这些问题上做出重大改变以应对需求和社会发展优先权的迅速变迁。

报告设计的通向未来工程的路径图是:一系列旨在变革工程实践、研究和教育的建议和行动,其基本目标是维持和增强对经济繁荣、国家安全和社会福利起着关键作用的国家技术创新能力。

二、欧美工程教育改革最新动向

在全球工程教育改革中,新思想、新举措、新实践层出不穷,值得注意的新近的战略动向有如下三个。

1.响应STEM国策的工程教育行动。

鉴于2020年代的工程师眼下正是在校的中小学学生,因而美国举国上下认识到工程和工程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2009年初,美国工程院与国家研究理事会联合研究报告《K-12教育中的工程》,探讨分析了K-12教育中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现状和未来,专门探讨STEM教育中的工程核心概念和工程能力概念,相关教育实施的状态,教学主题和方式的改进。并就K-12工程教育的基本原理,政策和课程问题,以及与STEM整合等问题,提出若干具体的建议。报告共6章:(1)引言。(2)工程是什么。(3)K-12工程教育的案例。(4)K-12工程教育的现状。(5)核心工程概念和技能在K-12各年级的教和学。(6)研究结果和建议。该报告的第二章精辟地指出,“工程”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BoK),而且是解决现实世界中现实问题的一个过程。报告呼吁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工业界领导人和教育研究工作者、认知科学研究者联合起来,共同推进K-12学校中的STEM教育和社会公众的认知,提升全民族的科技素养。

而《K-12教育中的工程》报告的最新,正是为STEM做了成功的注解与展望。类似的行动在英国和德国也有开展,只是在德国用MIND(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和技术)代替了STEM。

2.响应工程大挑战的工程教育行动。

2008年9月,美国工程院《21世纪工程大挑战》报告,列述了14项工程挑战:(1)太阳能经济利用;(2)氢能源开发;(3)CO2封存技术开发;(4)氮循环控制;(5)清洁水供应;(6)市政设施改造;(7)健康信息建设;(8)先进药物与治疗;(9)思维技能再造;(10)核恐怖防范;(11)赛博空间安全;(12)虚拟现实(VR)普及;(13)个性化学习拓展;(14)科学与工程合作。

《21世纪工程大挑战》报告就每一项“大挑战”,分别阐明了它的重要性,对工程的冲击与焦点,以及回应挑战的策略思考。2009年3月,美国Duke大学工学院、Olin工程学院、南加州大学(USC)工学院,发起成立协作组应对14大挑战。美国工程院迅速回应、大力支持,设立一项“大挑战学者计划”,提出了培养能够迎接大挑战主题的新型工程师的课程架构。新的架构包含5个部分:(1)涉及大挑战主题的设计或研究活动;(2)称之为“工程+”的跨学科课程;(3)创业;(4)全球视野;(5)服务的学问。GCSP计划安排用1年时间征集意见和吸收协作组新成员,并争取NSF对全国性GSCP计划的立项资助。

3.响应《欧洲2020战略》的工程教育行动。

2010年初,欧盟正式推出一个指引欧洲经济未来10年发展的《欧洲2020战略》,取代到期的“里斯本战略”。新战略的主题是“敏捷、永续、包容”,它建立在三大支柱上:一是继续沿着知识经济的道路前进,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互联网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单一市场;二是建成一个具有竞争力、互联共通、更加绿色的经济体,包括完善交通运输、能源输送、宽带网接入等方面的基础设施;三是建成一个更加宽容的社会,最终实现在科技水平上追赶美国的“欧洲梦”。

“创新联盟计划”是《欧洲2020战略》的九大“旗舰首倡计划”(flagship initiatives)之一,它要求加大研究投入并使欧洲成为最有吸引力的新产品开发场所。欧盟各成员国政府承诺积极改革其国家创新系统,尤其是加强工业与大学的合作,确保足够的理工科毕业生供给。另一方面,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中去,工程师的活动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是工程师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欧洲2020战略》的文本中,“工程师”和“工程”一词明白无误地反复出现在描述“创新”的章节,而“科学家”一词仅含糊地用在泛指所有科学活动的地方。由于普遍意识到工程师在欧洲的严重短缺,新的《欧洲2020战略》把“造就更多的欧洲工程师”作为它近期和中长期必须达到的目标。

综上所述,欧美工程教育改革举措不断,几大重要报告和计划共同反映出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注重工程实践培养,强化产学合作培养,夯实基础性工作,体现创新创业需求等。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对此加以综合研究,从中汲取有益经验,便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适应未来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NAE.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America’s Future:Meeting the Challenges of a Global Economy[R].,2005.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3

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职教学会会长李小鲁出席会议并讲话。李小鲁首先介绍了中国职业教育基本动态以及《中国职业教育2030》编制的基本情况。李小鲁表示,国务院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进一步的工作策划。关注教育的发展,必须关注两个问题:一是联合国提出的“2030纲要”,对整个地球及全人类2030年的发展水平及所处的样态做出表述,提出目标,引领全世界作出对地球及人类发展的共识;二是继1987年第一个“学会生存”教育报告、1996年提出“共同财富”后,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第三个教育报告。2015年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世界多元化和世界文化冲突越来越突出,教育在解决学会生存、共同财富的同时,走向了一种偏差――过分追求教育的功利性,过分突出教育的近期目标和民族目标,这不利于人类的发展及教育根本任务的达成。因此,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提出了三个核心概念:重新认识知识、重新判断学习、共同关注人类对教育共同的理解。该报告指出,人类知识必须包括人类技能――人类知识不仅是理性的认识,同时应是感性的认识;不仅包括价值理性,同时也包括工具理性。因此,教育必须在重视知识性传授的同时关注人自身的技能性培养。这种认识的拓展和深化表明,在人类面临共同的社会挑战时,教育必须增强其服务功能,扩展服务领域。

教育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学习的三个“转向”:从书本型学习转向体验型学习,从学校型学习转向实践型学习,从知识型学习转向技能型培训。按照联合国的区分,以前的学习有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正规教育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和全日制继续教育,非正规教育更多指培训、社区学习。报告指出,教育必须从正规、非正规教育转向实践型教育。这三个“转向”是人类在教育发展史上对学习的一次全新的理解,其中包含了信息化教育提出的放债学习、终身教育提出的社区教育、职业教育普遍被关注的体验式教学及对人类知识结构中书本教学转向技能培育的高度关注,这几个重大变化应为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所关注。

李小鲁指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强调“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新要求,也是一次巨大的引领和推动,因此,这一精神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普遍关注。“工匠精神”应有不同的理解层次:从“工匠”的角度看,工匠是有专门技能、特有技艺、长期专注、卓然成家的一类人;从“精神”的角度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不仅要有技能、技艺及专注力,更重要的是对专业工作有深刻的认识、认同和献身,是一种精神性的追求。只有有了这种追求,才能将工作精神定格为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态度和素养,才能成为真正的工匠。“工匠精神”是在学习和实践、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中形成的,是一种工匠技艺和工匠精神长期结合所产生的工业文明专业精神,是一种产生于良好职业道德基础上的职业态度,产生于良好人文素养上的综合素养,是一种克服了功利主义,将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紧密结合的真正的专业精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报告的第三个关键词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要建立人类共同精神上的对地球韵律的共同关注,要求知识涵盖技能、学习重视实践,不能将工匠培养成简单的“机器人”,应注重培养其综合人文素养及终极人文关怀。

李小鲁参与了教育部《中国职业教育2030》的编写,他表示,教育部在向国务院教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专题汇报中提出,希望将《中国职业教育2030》分为两个版本,其一为行政版本,其二为学术版本。行政版由教育部各主要职能司牵头组织专家队伍完成;学术版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中国职教学会及中国高教学会编制并汇总。学术版不同于行政版,行政版主要立足于教育部的目标、任务及举措,学术版特色在于学术性、领先性及创新性。

学术版一共分为十一个专题。第一个专题为“2030职业教育”发展环境的研究。第二个专题为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战略目标及指标体系研究。第三个专题为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第四个专题为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及面向弱势群体职业教育的研究。职业教育是全民教育,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精彩人生的教育,因此,其核心问题为教育公平问题,教育部在政策设计上应有所倾斜。第五个专题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现代化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的研究。行业组织应进行制度性的设计及突破,国家应出台行业协会的内部治理架构新标准,要求各行业协会成立教育局,主要解决行业职业岗位标准问题;由行业协会解决税务、财务政策及人才基地政策的行业建议。第六个专题为职业教育中企业办学主体作用的发挥。第七个专题为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完善国家资格证书制度。第八个专题为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目标与实现路径。第九个专题为职业教育现代化保障机制与策略的研究,其中主要提出法规方面的问题,建议职业教育的经费预算应在教育中独立切块。第十个专题为职业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在整体社会改革未跟上的情况下深化改革,应采用“以开放促改革”的新战略:将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门打开,放宽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第十一个专题为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关键要素,即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师资及高等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4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内容和步骤,并研究了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意义。

 

纽约州于1784年成立了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负责整个纽约州高等教育机构及其以下各种教育事业机构的设立、管理和经费捐赠等事宜,还经常性地定期派员访问各种教育机构,定期给纽约州立法机关递送有关各校绩效的报告。

 

①纽约州州立大学董事会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机构。1862的《莫雷尔法案》、1887的《海奇法案》和1914年《史密斯-来沃法》这3部法案的颁布促使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连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莫雷尔法案》的通过,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史无前例的爆发式发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无权管理高校,甚至无权制定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和政策都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联邦政府只能通过对学生和科研的资助对高校施加影响。美国各州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差异随着《莫雷尔法案》法案后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公众和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美国在1885年建立新英格兰大学联合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磋商协议机构,在新英格兰大学联合会之后,许多地方性质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美国西北部协会制定了高等教育机构资格的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了获得其资格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名单,此后,西部协会的主要工作变成对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评估和认证。和西部协会同时建立和发展且作用相似的评估认证机构还有很多,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都丰富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需要很深专业背景的职业开始发展起来,人们对此类专业的教育资格认证也开始重视起来。1876年至1903年,几个高水平医学院共同联手制定出了专业标准,并公布了达标院校名单,这是美国出现的最早的专业认证。随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列出了区别医学院的10个等次,并在调查医学学校之后公布了合格等次以上的院校名单。到1930年,建筑学、护理、商业教育、音乐、图书馆学、牙科和教师教育等专业领域也开始纷纷效仿,相继出现了类似的评估和认证。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一)认证机构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需要得到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认可,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是美认证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认证机构的资格标准,评估并认可认证机构的认证资格,协调各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帮助认证机构持续改进其认证质量。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前身是1994年由24所高等院校校长成立的校长认证工作组,1996年提出成立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建议,由2990名高等院校校长投票表决,通过了这一建议。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有15名成员,由高等院校校长、公众及学生组成。

 

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可以分3为类,即全国性的认证机构、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和专业性的认证机构,全国性的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信仰性院校及远程互联网等特殊院校的认证,除此之外全国性的认证机构还要负责对私立的职业技术院校经行认证。

 

圣经学院鉴定协会(AABC)、高级拉比和塔木德经学馆协会(AARTS)、卫生教育学院鉴定局(ASHES)、职业学院与技术学院鉴定委员会((ACCSCT)、私立学院鉴定委员会(ACICS)、美国和加拿大神学院协会(ATS)、职业教育委员会((COE)、远距离教育与培训委员会((DETC)。

 

区域性认证机构(即院校协会)负责对一定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认证,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主要承担者。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共6个,这6个院校委员会下属8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本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认证。在专业认证机构方面,美国目前有70余个专业性认证机构,包括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全美大学工商学院联合会和牙科教育理事会等。负责对法律、牙医、工程技术等60个专业学科进行认证,除对专业进行认证外,专业性认证机构还可以对高等院校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学院进行认证,当然也可以对开设相关专业的单学科高等院校进行认证。

 

(二)认证内容

 

1、院校认证

 

美国高等教育的院校认证分6个区域进行,院校协会下属的认证委员委员会分别对各自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进行认证,认证对象包括区域内的所有公立的和私立的会员学校。各区域认证标准大同小异,院校协会下属的认证委员会对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及运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质量因素经行全面而细致的审查,而后会决定被审查高校是否达到所设立的标准。

 

1992年《高等教育法》是把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标准首次立法,确定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十个基本内容:(1)课程;(2)教职员;(3)设施、设备和供应;(4)与具体业务范围相一致的财务和行政能力;(5)对学生的支持服务;(6)招生、招聘和评分政策、学术日程安排、出版物和广告宣传等;(7)学历或学位目标和学位授予标准;(8)学生的抱怨记录;(9)学生取得与院校使命相关的显著成就,其中应适当考虑课程完成率、州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方面;(10)符合本法(即《高等教育法》)本编(即第四编项目完整性)项目责任的记录,包括教育部所提供的最新联邦学生贷款拖欠率、对财务状况的审核②。

 

虽然不同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查内同有所不同,所有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都必须包含这10个基本领域,所有高校必须首先在这些基本领域里达到标准,才有可能通过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只有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才可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才有资格获得联邦和州政府的公共拨款,且只有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在校生才会被美国教育部列入资助对象范围。私人援助也一般会选择进过认证的高校。

 

甚至美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大学排行榜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的美国大学排名,不会考虑将未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列入排名名单。而这种按地区分类的认证体系有助于加强认证机构与高校的密切联系,从而真正地促使认证机构有效地监控高等教育质量。

 

2、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高校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重点关注毕业生质量。专业认证以专业为中心,认证机构制定优秀专业的标准,评估学校是否满足这些标准,向公众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专业评估涉及的项目一般是:专业使命、教学计划、师资、物质资源、教与学、研究与学术、服务、学生及其学习产出、专业的强项和弱项分析、专业改进措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计划、师资和学生学习产出。专业评估的文件,除了专业自评报告和专家组评估报告之外,还应该有专业对专家报告的应答和专业基于评估的未来行动计划。③

 

(三)认证步骤

 

院校认证的有效期为10年,美国高等院校每隔10年就要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专业认证的有效期一般为5至7年,无论是院校认证还是专业认证,认证机构的认证过程通常要持续15至20个月。申请认证的高等院校或专业首先参照认证机构给出的标准体系和条款进行自我评价并上交自我评价报告给认证机构,这份评价报告必须就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及运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管理水平等方面评价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其他高校或专业同行对申请认证的高等院校或专业进行同行评议,这个评议的结论将作为认证机构进行决定的重要依据。

 

认证机构在研究申请高校的自我评价报告并讨论同行评议结论之后,将会派出一个调查小组赴申请高校或专业进行实地调查,这个调查小组由认证机构专家、同行及关心教育质量的公众组成,调查小组严格按照标准体系进行质量审查并提交调查报告。认证机构综合高等院校或专业的自我评价报告、同行评价报告、和实地调查报告的评价情况做出最后的是否给予其继续认证的决定,给予继续认证的决定一旦做出,那么该认证申请高校或专业就获得规定有效期的认证资格。对于获得继续认证的高等院校必须在获得认证资格的第5年向认证机构提交一份中期自查报告。

 

(四)认证结果

 

认证机构决定的认证结果并非只有通过认证和不通过认证两种情况,认证的目的既然是督促高等院校或其专业改进工作从而保障其质量,就有必要给予高等院校或专业改善和改进的机会。

 

在院校认证方面,除通过认证和不通过认证之外,还有一下几种情况:通过认证,但要额外提交一份相关的报告或说明;延期认证,申请认证的高校或专业按照认证机构提出的建议提交一份补充报告并要接受认证机构的再次调查;警告,申请认证的院校的教学活动或者所设的专业违背某些标准或政策,学校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或者停止这些活动,并再次重新接受专家小组的实地考察;考察,一旦高等院校严重背离有关标准或政策,在受到警告之后仍然未能作出改变,认证机构就会要求高等院校接受一定时间的考察,并且学校必须定期汇报,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来规定1至3年的考察期限,考察期限截止后,认证机构将会派出一个特别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在专业认证方面的认证结果有:完全合格;小问题,3年后必须就该问题进行书面报告。问题较多,3年后接受认证机构两次实地调查;不合格,申请专业没有意向或能力解决问题。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行为,主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具体的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建”、“管”、“改”是行政命令式或政治动员式的,起到了一定的质量保障作用,但也损害了高等院校的个性发展,最主要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一种“外压模式”,而没有一种高校内部保障质量的内生机制,我们的质量保障还处在推一下走一步的阶段。

 

当然,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依靠质量评估来改进教育质量,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实质上就是一种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被普遍接受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乃至公众和全社会都非常认可高等教育认证,是否通过认证影响着高等院校能否获得政府拨款、生源、社会资助和院校声誉,其造成的压力使得高等院校不得不改善自身的教育质量,从而在外压之下形成了改善教育质量的内生模式,只要认证体系存在,美国高等院校改善其教育质量的手段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我们不必照搬照抄其它国家的做法,不过要探索适合我国现实状况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必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内生模式,只有在外压模式和内生模式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才会得到持续的改善。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5

 

广告是一个讲究品牌推广和差异化定位的行业,高校同样是要讲究品牌推广和差异化定位的实体。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专业定位时,不仅考虑到知识系统的要求,还考虑到社会和相关行业的发展需求、与其他院校的横向对比等方面,力求做到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走差异化的办学道路。东北财经大学的广告学专业作为较晚开设广告专业的院校,深知必须树立独到的专业品牌,方能在教育市场上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只有能为业界输送独具个性且专业优势突出的特色“产品”,才能使本专业的学生真正拥有市场立足之本。相对于大多数高校的广告学专业都在沿袭媒介传播与艺术审美传统路线来说,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特色是非常突出的,这也帮助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毕业生具有不同凡响的竞争力。

 

2.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有明显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在深刻分析广告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制定的。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广告行业亟需综合素质高,文化底蕴深,知识面广,掌握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市场观念强,专业基础扎实,熟悉广告活动的整体作业流程,能够对营销活动进行全方位把握的广告专业高级人才。这类人才为广告公司客户部、企业市场部(营销部)所亟需。培养外向型的广告人才,培养具有广阔的人文视野,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组织协调、创新思维能力,具有深厚的广告学理论,对现代社会消费活动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又懂得市场营销、广告策划创意和媒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级广告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勇气魄力、责任感、合作精神及敬业态度。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综合了其他院校广告学专业办学特色的启示,以及相关财经兄弟院校的专业定位的横向对比,整合东财的经济、管理类的大学科背景以及新闻传播学院在文学、传播学方面的资源优势,考虑到与其他财经院校的区别,分析广告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找到用人单位的空隙,走出自己的特色,为广告学专业学生赋予某种素质专长,也为广告学专业未来的发展开拓空间。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历经多次调整,始终围绕着这_思路进行。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初步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主体,以夯实基础,加强动手能力为两翼”的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这_创新模式彰显了广告学专业的特色。

 

第_,以人才培养为主体,提升综合素质。

 

在人才培养教育过程中,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始终将人才培养质量摆在首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认为,所谓高层次的广告营销与策划型人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思想,有智慧,有文化,有对问题本质的把握能力,对社会、人生、人性有较深刻的认识,有高尚的情操,有人格魅力,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我们加重文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分量。在对学生课外学习指导中,鼓励学生多看人文科学方面的书籍,以增强学生人文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第二,加强理论基础,注重基本功训练。

 

从师资队伍建设上,注重引进学历高、理论功底深厚的人才,并通过出国深造、参加学术会议与业界重要活动和有计划的进修学习拓展教师的学术视野。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上保证专业课的效果。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给学生开出必读书目,指导、检查、督促学生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深入思考。

 

第三,重视实践教学,提高应用能力。

 

我们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已经基本上建立起实验课程、课外活动和专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确立以课程实验为基础,以课外活动为提升、以专业实习为创新的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制定了严密的实践教学方案,确定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通过严谨的课堂实践教学,确保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基本训练;围绕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广告学专业从2006年开始,坚持每学期组织专业学生参加《中国时报》金犊奖广告比赛、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广告学院奖大赛等重要赛事;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重要的学术调研活动、文艺创作、新闻采访等活动。要求学生进行假期实践,从大一起即鼓励学生参加假期实践活动,重点培养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思想素质及专业能力。作为社会实践的成果,要求学生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电视纪录片、专题摄影报道、新闻深度报道、市场调研报告等。学生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采取小组作业的形式完成。我们组织学生深入广告公司、媒体、企事业单位等进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帮助学生了解业界的现状与发展,开拓就业渠道。

 

最后,我们在人才培养上还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①强调营销观念和市场意识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是依托东财经济、管理学科建立的,培养的是懂经营管理的广告人才。在教学中,加强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的课程。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市场观念、商业意识,培养学生策划能力。规定学生跨学科选修经济管理类课程,鼓励学生辅修经济学和管理学第二专业。

 

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教学改革的核心位置,通过案例教学、业界摸拟、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向课堂教学要效果。我们强调专业课教学必须大量运用案例教学、业界摸拟的教学形式,以达到通过专业学习使广告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方面缩短与业界距离的目的。视觉语言是广告传播最主要的传播语言,同时也是广告业界内部的主要工作语言。为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这_重要工具能力的目的,并提升专业教学质量,所有专业课程都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到目前为止,东北财经大学广告学专业的广告学原理、广告心理学、广告案例赏析、创意思维等,100%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其中多数课程的作业环节也要求学生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完成,广告学专业是东北财经大学所有专业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比例最高的专业。

 

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一导师制,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这种制度要求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导师制从制度上规定教师具有育人的责任,使教师在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要求全体教师关注学生从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教育环节,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_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在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

 

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在吸取其他院校先进经验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由学生选择教师,通常每位教师名下有三到四位学生,师生一起确立科研题目,由导师指导学生,进行集体科研。学院要求指导教师记录指导过程,定期召开导师和学生座谈会,以不断总结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④充分利用学术交流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学术交流和讲座是国际上提高教学质量的通行手段。这种做法也是我院广告学专业建设方面十分注重的一个环节。校科研处及新闻传播学院有计划地约请国内知名的广告学界和业界学者及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士到东北财经大学,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教师做学术交流或讲座。同时,广告学专业教师或本校相关学科教师也结合学界和业界的最新热点问题开办讲座。近几学期,广告学专业先后请到国内著名广告学专家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黄升民教授以及世界知名4A公司日本第一企划(北京)公司、FCB(北京)公司、国内著名公关公司嘉利公关公司等业界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为我校广告学专业学生作讲座或与专业教师作学术交流。

 

二、实施过程与效果

 

1.培养模式创新受到权威的认可

 

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精准的定位和培养模式,得到了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培爰教授的高度认可,他表示:“在当今广告学大多走艺术设计道路和传播媒体路线的大环境下,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能够开拓出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即突出广告的经济性,以营销为导向,以市场为中心,彰显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的经济学背景,实属难得。”

 

2.学生屡获重大奖项

 

由于采用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广告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获得大幅提高,因而很多学生在重大广告比赛中获奖。在诸多的广告大赛中,全球华人时报金犊奖是全球华人地区规模最大的学生广告大赛,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生参与,参赛作品数量数万份,涉及参赛广告类别多样,包括平面类、电视类、网络类、广播类、技术类、行销企划类、动画广告类、插画类、装置艺术类等等,东北财经大学广告专业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成绩喜人。例如05级广告班凭借广播广告作品“北京啤酒——孩子篇”一举摘夺第十七届华人时报金犊广告大陆赛区的第一名,登上了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的领奖舞台,大连晚报、大连电台、半岛晨报争相报道。再如,2011年12月,由辽宁省教育厅主办,辽宁大学承办的第四届辽宁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结束,我院师生的作品获多项奖项,共11件学生作品分获省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

 

3.学生就业情况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6

今天省教育厅十分认真十分主动地为配合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教育专项工作报告而召开了网络视频动员会,充分反映了教育厅领导班子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的态度和极端负责的精神,今天的动员会必将对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前提。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教育专项工作小组以及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应邀向同志们简要地报告两方面的情况:

第一,省人大常委会为什么要开展听取和审议教育专项工作报告(简称教育审议工作)。根据**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规定和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查通过的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省人大常委会今年将采取统一部署,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共同开展的方式,听取和审议我省教育专项工作报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同志最近多次在省人大常委会以及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上强调指出:“统一部署、上下联动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是今年人大工作的一个创新”,“要把听取和审议教育专项工作报告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做好,一定会有效地推进我省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更协调地发展,造福**人民。”省人大高度重视教育审议工作,赵洪祝同志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项创新。人大工作讲究规范和程序,创新不容易,我们就是在规范中创新,在创新中规范。具体而言,出于两方面的充分考虑。

首先是通过人大监督促进我省教育在新形势下更好更快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以敢为人先的创造性实践,使我省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令人骄傲的成绩,各类教育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基础教育实现了由普及9年义务教育到普及15年教育的跨越,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跨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的一系列尝试,这些都标志着我省已经从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新阶段,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性任务面前,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教育摆在社会建设、改善民生的首位,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十一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因此贯彻十七大精神、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和实施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都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任务以及**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新任务都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人民群众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对教育也不断提出多样化的新期待。人民代表的提案建议中得到了相应的反映。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本身的发展,教育面临的各种矛盾都在深化或者转化,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正在全面显现,如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与新要求、新期待不相适应,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在教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制度建设上也作了积极的探索。而人大就是通过立法与监督来促进法规的实施,真正落实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所以十一届省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教育专项工作作为今年人大监督工作重点之一,这是根据中央、省委的新要求,也是尊重**人民的新期待,共同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促进我省教育事业在新的道路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通过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贯彻好,落实好,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

其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是监督法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在我们国家生活的各种监督中,人大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这种监督,既是一种制约,又是支持和促进,其目的在于促进政府依法行政,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尊重和维护。监督与支持是相辅相成的,监督是人大工作的职责所在,支持是人大工作的目的所在,监督是在目标一致基础上的监督,支持同样是在目标一致基础上的支持。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是监督法规定的常规性的监督形式的一项形式,也是人大监督工作的新形式、新手段。听取和审议教育专项工作报告,目的就是促进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教,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与政府的教育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对教育工作进行审议,也是符合监督法规定的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监督工作的要求的。今年省人大常委会计划的5项监督工作中,唯有教育是采取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的方式进行的,也是提高监督实效性的探索。我认为,这是对我省教育工作的重视和肯定,也是对教育工作的厚望。省人大常委会要求通过这项工作的探索,为以后省人大依法监督,特别是重点监督工作做出一个范本,也就是说今年人大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对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是完善人大职能,有效依法履职的探索。

第二,怎样开展教育审议工作。主要把握四点。

一是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听取和审议我省教育专项工作报告,督促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研究解决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增加教育投入,统筹城乡教育,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全面落实,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而努力。

二是重点内容。根据省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审议工作在全面听取教育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主要是听取和审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情况。重点是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以及义务教育投入情况。2、农村教育工作情况。重点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情况、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情况。3、职业教育发展情况。重点是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情况、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情况。总体上以农村教育为重点。

三是组织领导和方法步骤。审议工作在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的领导下开展,并成立审议工作小组,具体负责审议的各项工作。审议工作小组由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国华同志担任组长,由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洪建新同志和我担任副组长,成员有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钱宝荣同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教科文卫委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7

【关键词】 高峰体验课程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 实施方案

一、引言

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它是指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高等学校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够解决项目管理问题实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因此,学校开设高峰体验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高峰体验,对此人们有各种不同的定义。威基纳(T.C. Wagenaar)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极点体验(culminating experience),通过学习这种课程,学生可以综合、拓展、批判和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杜瑞尔(R.J.Durel)将其定义为“在一系列课程的最后开设的登峰造极的课程或者体验,具体目标是把相对零碎的知识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作为一种结束学业的仪式,该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种有计划的学习体验,要求学生合成先前学习的内容,并把新知识与既有知识基础整合,以解决模拟的或者真实的问题”。1998年,美国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发表的研究报告《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提出改进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十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营造高峰体验(Culminate with a Capstone Experience),呼吁在本科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学期或几个学期,通过一门课程最充分地利用前几年学到的研究与交流技能,集中在一个专业项目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该报告还对开设高峰体验课程提出了五项具体建议:一是高年级习明纳尔或其他适合专业领域的高峰课程要成为每一个本科生学习的一部分。最理想的高峰课程应该将教师、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凝聚到共同参与的项目中。二是高峰课程要使学生达到继续修读研究生学位或进入专业工作领域的水准。三是这样的课程是早期探索为本课程的高级阶段,要扩展、加深、整合整个专业领域的经历。四是专业项目可以是在以前的研究经历和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是只要有可能,高峰课程要使本科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和研究。报告倡导将高峰体验课程广泛地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育中。尼尔逊(Tomas K.H. Nilsson)和弗尔顿(Joan R. Fulton)针对学科的不同特点和实践上的多样性指出:“虽然高峰体验课程的定义因系、因大学而不同,但这些定义都包含一些核心因素,都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结论的能力。换句话说,高峰体验课程是本科生课程上的皇冠。”

二、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目的与方式

1、教学目的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是在管理科学(项目管理)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要求学生综合利用前面几年所学的专业知识,通过组建项目团队进行一个具体的项目策划与运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达到对整个学科的理解和实践。最终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应用既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问题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管理的技巧。

2、教学方式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采用集中时段教学的方式,开展招投标真实环境模拟教学、校内外专家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团队拓展游戏、组织答辩委员会以及验收答辩会、论文撰写与指导、讲授、参观、具体案例研究、实践锻炼、团队项目研究、书面交流、口头交流、个人研究项目、无领导型小组讨论等。

三、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

1、教学大纲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

2、实施方案

管理科学(项目管理)专业高峰体验课程的实施方案具体分为八个模块,具体章节安排如表2所示。

(1)理论和实践前沿性讲座。从校内外聘请5—8位项目管理领域的专家学者、省级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指导教师或管理咨询公司的工程师,为学生讲授项目的策划、商业计划书、项目可行性报告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形成自己创新性的项目管理思路和框架。

(2)项目团队组建。学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组建自己的项目团队,确定团队组织形式,并制定团队章程,明确团队各个成员在所属团队中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并组织各个团队开展“心心相印”、“驿站传书”、“解手链”等加强团队凝聚力和领导者执行力的拓展游戏活动。

(3)项目可行性研究。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综合分析,编制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4)项目策划方案对比分析。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相应的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完成相应的设计方案比选报告。

(5)项目招投标模拟训练。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设计方案比选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招投标管理工作,包括招投标机构的设立、招投标文件的编制、招标公告的、评标标准的制定、评标专家的选择等内容,最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团队进行模拟项目招投标,力求在模拟真实招投标环境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6)项目运作管理。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资料,进行相应的运作管理工作,包括项目的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编制项目进度计划、项目成本预算、质量控制措施等报告。

(7)项目结项与验收答辩会。学生根据给定的项目背景资料以及已完成的各项报告等资料,进行相应的项目结项与验收阶段工作,包括项目的决算书、项目的审计报告、项目的成果汇编,最后由学院统一组织各团队进行项目的验收答辩会。

(8)项目的总结与汇报。各项目团队将各自的项目可行性报告、招投标报告、运作管理报告等资料整理成册,提炼各自的理论性研究成果和实践性成果,在管理学相关刊物公开发表一系列论文,优秀项目推荐参加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使学生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

(注:基金项目:贵州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71019);贵州财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参考文献】

[1] R.J.Durel.The Capstone Course:A Rite of Passage[J].Teaching Sociology,1993(21).

[2] 刘宝存: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高峰体验课程[J].中国大学教育,2004(11).

[3] T.C.Wagenaar.The Capstone Course[J]. Teaching Sociology,1993(3).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8

一、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面对的新招生环境

(一)受各类因素影响,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生源数量和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

根据教育部数据可知,自2009年以来,全国高考人数经历了5个下降年头,2013年全国高考人数跌至912万人。虽然最新统计的2014年数据显示经过5年连续高考人数下降后出现首次上升,但上升的人数只比2013年高3%,为939万人。从全国各大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招生统计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源危机依旧存在,安徽省也不例外。伴随着整体招生的萎缩,安徽各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专业招生人数一年比一年少。如何应对棘手的生源危机,减少高考招生缺额成为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焦点。以下因素导致高职生源数量减少和生源质量下降:由于上个世纪80年代实行了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新生儿出生率得到控制,导致现在适龄高中生数量减少;面对生源数量下降的新招生环境,全国高校普遍采取提高录取率的方法,以期招到更多的新生,2013年出现了创历史新高的76%的高考录取率;相比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招生上更加处于弱势地位,完不成招生计划屡见不鲜;导致普通高中在校生减少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职院校的扩招和分流,特别是农村考生的分流;同时社会和家长的思想观念保守,认为只有学习差考不上本科的学生才上高职,拒绝报考高职院校,导致学生被录取但是不到学校报到的现象频频出现;此外还受国家政策、学校之间“同源竞争”、经济发展波动等因素影响,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总体生源数量下降的窘境。面对日益稀缺的生源,为了谋求学校和专业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纷纷降分录取。以高职广告设计专业为例,有的考生考前仅学习几个月的美术就可以参加艺考并被录取,这直接导致生源质量的下降,给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教学、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学校整体素质的提升摆出了巨大的难题。

(二)应对生源危机,部分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率先招收文理科考生

作为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近30年来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不仅在全国几百所高校中开设该专业,且部分高校取得了不错的办学效果。过去,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占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比重很大,随着生源危机的加重,广告行业和经济社会对广告人才需求的变化,生源多元化的趋势在很多高职院校中蔓延开来,很多院校从原来单一的艺术类招生转为文理科招生或综合招生。在新招生环境下出现非艺术类生源对于高职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从过去的教学管理经验中,我们可知,艺术类生源虽然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优势,但是理论知识薄弱、学习缺乏主动性,主要表现在不能胜任广告文案和策划相关工作。而非艺术类生源则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或者无美术基础、审美层次,动手能力较弱,但相对有着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且学习主动性较高。目前,一些大胆、勇于突破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开始尝试文理科招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招生缺额的现状。如何针对文理科生源的特点,改革原先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掌握一定的必须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备较好广告岗位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将是高职教育工作者们需长期面对并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专业设计同质化严重,导致互相抢占生源,竞争日趋白热化

改革开放松开了束缚在广告行业身上的枷锁,自1979年以来,我国广告经营额年增长速度惊人。2013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广告业年经营额为5019.7万元、广告公司44.5万家、广告从业人员262.2万人。2014年某网络调查报告也将广告设计专业列为十个最具“钱力”专业之一,广告设计专业在全国300多所高校中开设,向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人才。由于高校办学缺乏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趋于雷同,缺乏向社会输送具有特定技能优势、综合实践能力较强的广告人才办学能力,仅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谋得生存和发展。尽管不少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转为文理科招生,但由于受内外因的影响,招生人数难以迅速提升。于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抢占生源,采取“有偿”招生、恶性竞争等不当招生手段,不但不利于解决生源问题,反而影响高职院校在社会和家长心中积极正面形象的树立。要想在残酷的招生大战中抢占一席之地,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必须转变观念,深入剖析,走特色和优质建设之路。

二、高职广告设计专业发展对策

(一)针对生源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012年国家工商总局组织编制了《广告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指出,广告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科技进步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质量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广告业,对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规划重点强调了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国家和高职院校要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加大对广告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文理科生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对学校软硬件的资金投入。目前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沿用以往艺术类生源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与培养对象不匹配、不科学。针对非艺术类生源学生的水平和特点,应该修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非艺术类生源知识能力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级技能型、应用型广告人才。

(二)更新广告设计教育理念,紧贴市场和行业需求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生源危机,如果还秉持着过去老旧的教育理念,显然是会被社会和考生所抛弃的。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想要在招生竞争中抢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上至学院领导,下至专业教师,充分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理念,要以学生为教育主体,透彻掌握现代广告设计专业先进教学理念的精神与内涵。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教育必须紧贴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调查研究当今社会和广告行业对广告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能力的,能在广告公司、文化传播集团或企业广告部门等从事广告文案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企业品牌形象设计等工作的优秀广告人才。

(三)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大战中谋求发展,必须转变思路,不能片面追求数量,而应通过加强学院和专业的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竞争力,从质量上提升专业吸引力。同时,围绕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职广告设计专业教师要坦然面对文理科学生,尽管他们之前未曾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但是他们在高中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主动性上要比艺术类学生强。因此,教师要树立信心,了解文理科学生,面向市场,改善教学条件,努力构建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体系,谋求内涵发展之路。

(四)有效利用媒介、开展招生宣传工作

在生源数量和质量都在下降的现实背景下,高职广告设计专业自身的宣传工作不容小觑。在学校的支持和配合下,广告设计专业全体师生要立足本专业,从多角度、全方位和独特视角来展开宣传工作。教师利用自身的传播优势,可以制作符合本校广告设计专业特色的宣传海报、视频、招生手册等,合理合时地在各类传统和新媒体上,切实有效地让专业信息传达到考生和家长心里,帮助他们认知学校和专业优势。其次,可以利用在校学生、优秀毕业生甚至是企业来进行口碑宣传,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事迹来证明学校和专业的实力。总之,招生宣传的手段和途径是灵活多样的,宣传工作不仅是学校招生就业办的工作,更是全体教师包括辅导员共同的责任。只有上下团结一致,目标明确,加强与媒体和企业的沟通协作,才能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专业的长久发展带来机会。

(五)开拓招生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面对招生环境的变化,高职广告设计专业除了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之外,还需开拓招生市场,提高就业质量,为高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市场。第一,要加大农村学生的招生比例。以安徽省各高校为例,农村学生占在校生比例的一半以上,由于经济、家庭、高中教育资源等问题,很多农村学生选择报考高职。尽管比例较大,但仍有不少农村高中生迫于观念、经济等原因,被高职录取而不报到。所以,要做好农村学生的宣传沟通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发展,增加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第二,要加大对开设广告类专业中职院校的宣传力度,寻求长期的招生合作,互利共赢;第三,积极应对国家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特别是要利用好“自主招生”政策,强化学校和专业自身建设,吸引更多的考生前来报考。同时,还应当审时度势,将目光放长远,立足现实,做好现有学生的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提高就业质量,实现就业、招生的良性循环。

三、结语

教育专业开题报告范文9

【关键词】电子课本;电子书包;教育信息化;国际论坛;标准研制;产业发展;教育应用;教育生态环境;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2-0076-08

一、会议背景及会议情况

“2013教育信息化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国际论坛”于2013年11月28日-29日在上海隆重举行。该大会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JCTl/SC3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UNESCO-IITE、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CEN/TC 353共同主办,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指导,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支持,华东师范大学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承办,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华师京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Intel、微软、Dell、中文在线等单位共同参与。来自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政府官员、技术标准研究者、教育信息化专家学者、学校信息主管、IT厂家和第一线中小学教师等35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共探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应用的发展之路。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和体系的研制工作。同时展示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相关产业成果,包括内容、终端、工具、平台与服务等,以及交流其在教育应用的经验和成果。本次国际论坛作为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关于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领域的国际交流盛会,兼顾产业发展和教育应用,旨在总结经验、展望发展、促进研究,推进应用,加深产业界和学术界交流与对话。并构建国际化的协作研究与发展平台。

本次国际论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28日主题报告中,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研究所国家项目官员Alexander Khoroshilov教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倪闵景处长、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研究员、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CEN/TC 353主席Christian M,Stracke、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DPF主席Bill McCoy、密苏里大学教育技术创新中心主任James M,Laffey、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王志刚、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副处长刘明善、英特尔(Intel)亚太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京翔博士、微软教育事业部技术总监周轶、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等12位国内外专家学者给出了精彩的内容分享。

第二阶段:分别来自学术界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产业界的负责研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品的企业家、教育界(中小学)的在教育第一线进行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应用实践的学校主管及教师分别在三个分论坛中共作了42场报告,展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三个分论坛为――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创新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及技术、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创新实践。其中来自学术界的报告18场、产业界的报告16场、中小学教育界的报告8场。这体现从学术研究逐步走向应用的趋势,其中产业界的报告以产品及应用方案为主体,而中小学教育界都是教育应用实践案例。

二、会议专题讨论的主题和内容

本次国际论坛的主要议题包括:专题1: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应用;专题2: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理论探讨;专题3: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与技术;专题4: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与应用;专题5: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应用创新。

(一)论文依据专题划分

通过国内外各领域的广大研究者、工作者、教师、研究生积极投稿,本次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70篇,经专家评审最终收录59篇。录用论文紧密围绕大会5个专题。已编订为论文集,按专题统计情况为:专题1有20篇、专题2有9篇、专题3有10篇、专题4有8篇、专题5有12篇,详见表1。

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专题1是探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和新应用,这是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探讨方向,论文投稿和篇数都较多,占据首位。专题3、专题5主要是结合当下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标准与技术等热点展开,论文篇数基本均衡,这说明不同类型的研究者在各自不同的领域都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而专题2、专题4则是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理论探讨和产业发展,论文总体偏少,篇数差异不大,这说明目前这两个领域涉足的研究者较少,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可作为未来深入探讨的方向。

(二)论文依据作者所在区域划分

本次论坛被收录论文的作者地区分布涉及国际组织、美国、英国、德国、挪威、俄罗斯及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陕西、山东、武汉、广西、河南和安徽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被录用论文篇数前五依次为:中国的上海、北京、江苏、陕西和河南。这说明除了与本次论坛承办单位在上海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有关外,也说明上海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已走在全国前列。北京、江苏等发达地区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研究也相当活跃,陕西、河南等省份文章数量相对较多,这一方面与各省份、自治区、直辖市所在区域有关。也反映出我国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研究参差不齐。

(3)学习环境与资源设计。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产生直接影响,为此相应电子教材设计也成为当下关注的热点。盐城师范学院的张德成学者从服务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体系、个性化资源开发、资源更新、聚合方法等方面比较了中美两国电子课本学习资源建设的差异。北京师范大学的武法提学者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对电子教材交互设计的影响因素。即学习者特征、学习内容、教学目标、终端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4)协作学习分析与评估。电子书可为学生创设出新型的数字化学习环境,首都师范大学的孙众学者通过运用学习者前期能力评测与学习过程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个性化学习资源的教师引导推荐、系统自动推荐、学习者个体定制三种推送策略,并开发出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电子书系统。胡海明学者则为电子书包交互活动服务与个性化活动服务的实现提供了整体设计框架,并详细分析了电子书包应用服务的情境设计方案。

3.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与技术

专题3涉及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研究;电子书包体系架构、学习终端、电子课本、虚拟学具、学习服务的研制现状与趋势;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系列标准的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教育云服务环境;物联网技术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中的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学习分析研究。

(1)标准及其应用架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目前已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相关企业都致力于研究并制定该产业的权威标准,并进行积极的实践。美国博伊西州立大学的FRIESEN学者探讨了集成协作学习和交流的电子书包ISO国际标准的开发,设计和优势。国际数字出版论坛IDPF主席Bill McCoy提出了“智慧”电子课本的互操作性国际标准。并将第三代数字出版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情景化为信息通讯技术标准的可操作数字出版物。华东师范大学的雷云鹤学者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习工具和标准的归纳总结,提出虚拟学具标准的理论框架,最终形成虚拟学具分类标准和描述标准两个子标准草案。

(2)研制现状与趋势。为推进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内容、终端、工具、平台与服务等标准和体系的研制工作,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探讨。如密苏里大学的James M.Laffey教授运用了3D虚拟学习技术与整合教学目标的游戏机制与策略,设计了具体的案例,讨论了面向基于3D VLE与教育游戏的电子课本2.0的框架之潜力,使学习变得可视化与可分析。欧盟标准化与学习标准委员会CEN/TC353主席Christian M.Stracke在对IDEAL参考模型简要介绍基础上,描述了效应测量的评价框架,并展现了该框架在ARISTOTELE项目中的应用。胡海明提出了系统服务实现的框架与方法及学习中心与客户端的设计方法。Tore Hoel建构了一种框架模型用以协调学习、教育与培训中的电子课本的需求与形式设计,即国际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与背景概括框架;同时,来自英国博尔顿大学袁莉博士和Tore Hoel博士通过工作坊方式来塑造未来的数字化电子课本。

(3)技术应用及分析。英国标准化委员会BSIIST/43主席Crispin Weston博士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电子课本。华东师范大学的傅伟博士从连接阅读与学习的角度,定义了电子课本的内容结构模型和功能结构模型,集中体现了电子课本所具有的数字化阅读与数字化学习领域特性,为进一步研发电子课本元数据的数据约束、元数据项、XML绑定等内容奠定了基础。葛鑫分析了电子课本在数字版权管理方面的特殊需求。并基于MarlinDRM技术针对性的设计了一套DRM解决方案。祝智庭教授在主题报告中指出电子书包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新里程,其国内外热点与国内趋势;中国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研制历程与成果,包括电子书包功能框架、体系框架、标准组谱;标准的应用推进及建议。

4.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与应用

专题4涉及国际(国内)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产业发展;基于不同设备(平板电脑、上网本、电纸书、手机等)的电子书包学习终端的设计与开发;基于不同操作系统(操作系统Android,IOS,微软)的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的设计与开发;电子课本内容制作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支撑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虚拟学具的开发与应用;支持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应用的LMS系统(如Moodle,Sakai,Blackboard等)的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商业模式的探索;支撑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第三方服务的研究;电子课本与数字出版(如电子课本出版流程、定价机制、版权管理、业态模式)。

(1)研究反思。北京邮电大学的李青学者通过对2011-2013年新闻报道中的电子书包应用案例从应用形态,应用时间,地域分布情况和主要使用方式等角度解读,提出了电子书包进一步推广应用的建议。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的曾令斌概述了电子书包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对电子书包教育教学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南京师范大学的雒晓霞通过参与南京市电子书包项目的实践,对南京市电子书包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反思,并提出了建立家一校一企协同教育模式,开展相应的电子书包项目研究课题,扩大试点学校的范围等推进策略。

(2)设计与开发。目前云学习视角下的电子书包研究已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话题。如河南师范大学的张新明学者运用云计算机技术将电子书包的服务系统、教学资源和虚拟学具等架构于云端,允许学习者按需调用学习内容、学习服务和学习工具,构建个人学习环境。此外,对数字教材的探讨也逐渐升温,如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的康合太及孙世欣研究者分别对我国中小学数字教材的演进历程与设计原则进行系统研究,从内容结构、资源结构及功能结构三个维度探讨数字教材的设计。此外,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张海立软件架构师报告了HTML5助力电子课本演进,名呈教育设备(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丁振月总经理报告了英语电子课本的开发与探索,同方知好乐教育研究院袁华莉博士报告了电子书包框架下的资源研发实践及电子书包典型应用探索。

(2)数字出版。人教云汉数媒科技有限公司的康合太研究者从行业标准、数字资源和评价等关键模块开发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基础教育数字出版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础教育数字出版体系应具备的架构模型和产品开发原则。陕西师范大学的李_学者则结合智慧教室的试点感触,提出以课程建设、数字学习为核心建立数字化教育出版系统设计构想。

5.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应用创新

专题5涉及国内外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示范应用项目研究;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创新示范校应用实践;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教育成果调研与评价。

(1)项目创新研究。2010年伊始,电子书包在教育行业逐渐大规模普及,的教育顺势而出,电子书包在教育中实际应用情况已成为很多学者的关注点。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李晓庆对电子书包在应用学科、发挥角色、学科结合点、协同媒介、教学模式、面临挑战等各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电子书包应用应该明确目的,物尽其用,抓住时机,从需求出发等解决方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王其云博士报告了新加坡电子课本应用与思考。中华两岸移动暨数字学习交流协会孙忆明会长报告了台湾地区电子书包推展现况及台湾经验在内地落地之探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王开学者认为,电子书包的硬件发展已初见成效,建设教学资源和加强应用服务是电子书包今后发展的侧重点,并从学习对象、学习平台和学习工具等方面对电子书包的系统构建及教学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2)教育深度融合。一个创新教学理念正在扩散,一项创新学习技术正在普及,电子书包与电子课本将会在推动教育变革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影响。倪闵景处长在主题报告中指出上海在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中已完成三大基础性工作(发放150万张电子学生证、1500种中小学电子教材、1个开放式交易云平台)与三大技术突破(包括课堂分析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教与学技术),并强调四类数据(资源类数据、关联性数据、知识流数据、经历型数据)对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作用。南京师范大学的沈书生教授在对翻转课堂使用视频进行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子书包支持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此外,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在语文、数学、英语中的应用模式探讨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文兰教授对基于电子书包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具体数学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成效。北京师范大学的郑娟、陕西师范大学的白若微、首都师范大学的刘妍学者根据电子书包的教学应用特性,先后分别对小学英语电子书包教学应用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电子书包环境下小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型,探究了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同时,通过对比网络平台教学的活动设计和网络平台序列化学习活动设计,总结出小学英语电子课本中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式。陕西师范大学的刘艳斐学者结合电子书包的优势,设计了探究式学习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

(3)实践平台应用。如何使新技术促进教与学本质变化。即电子书包的实践应用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张义兵学者基于台湾奇学习平台,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试验,考察了在电子书包平台下创新学习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的田晓蒙学者以e-Book平台的小学英语电子书为例提出了一种以实现个性化教学为主的推荐机制。河南师范大学的何文涛学者利用微课程理念,从学生学的角度和教学情境出发,将电子课本的应用推广到班级管理、家庭教育、教师教研培训及微学习等教育领域,以促进电子课本的完善及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4)创新实践。来自上海、江苏、深圳等地学校校长和教师报告分享在第一线中小学开展实践创新成果。嘉定实验学校校长花洁报告《从数字化学习走向数字素养学校》,上海闵行二中朱靖校长报告《数字化学习助推课堂变革》,上海闵行区古美高中郑荣玉校长报告《基于电子书包教育变革与创新实践》,上海虹口丽英小学张军校长报告《电子书包促变教与学》等。这些报告在实践层面起着分享经验和示范引领作用,将有效推进其应用创新。

三、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