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3-06 03:38:16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1

一、深化认识,增强社会扶贫工作责任感

社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重要支撑之一,切实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对于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按期完成扶贫开发任务,顺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办、国办专门出台了创新社会参与扶贫机制,省委、省政府提出了“社会扶贫要搭建各方参与扶贫攻坚的平台,引导社会扶贫资源向贫困地区汇聚”的要求,我市在具体工作中也探索创立了“1+4”社会扶贫模式,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去年,国务院扶贫办在我市举办了社会扶贫研讨班,对社会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各县(区)一定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按照“连片开发搭架子、社会扶贫精准化”的思路,抓住和用好社会资源,主动作为,创新突破,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动员、结对帮扶、金融支持和干部驻村帮扶等工作推进机制,努力开创我市社会扶贫工作新局面。

二、突出重点,深入推进社会扶贫上台阶

(一)开展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要按照省上测算到县(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按照农户申请、村两委初评、村民(代表)大会评议、乡(镇)政府把关、县级审核、张榜公示的程序将省上分解的贫困数具体到每个人头。认真开展对贫困户情况摸底调查,做好户建卡、村造册、乡立簿、县归档工作。建立和完善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将精准识别出的贫困对象全部录入系统,采取跟踪服务的办法实行动态管理。要排查出辖区内最贫困的5个村和200户贫困户,采取集中攻坚的办法予以脱贫解困。

(二)扎实开展对口帮扶活动。要进一步巩固提升对口扶贫和“挂包帮”活动成果,扎实做好中央国家机关、省、市部门(单位)定点帮扶工作的联系协调,积极争取更大更多的支持。平昌县和巴州区要进一步做好全国工商联重点帮扶乡镇项目工作,主动汇报衔接,争取项目落地。要认真落实县(区)四大班子及县直部门、乡(镇)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党员干部帮户的帮扶责任制,帮助制定1套帮扶村发展规划,帮助贫困户新建或改建1处住房、发展1个稳定增收项目、培育1名非农产业工人、健全1套保障措施。要从县级各帮扶单位选派1—2名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熟悉群众工作的年轻干部到对口帮扶贫困村具体开展帮扶工作,助推帮扶村的发展。力争用三年时间,通过对口帮扶,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村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三)积极开展“结对认亲”行动。总结推广省扶贫移民局在南江县“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农村特困户社会扶贫试点经验和做法,结合“民企帮村”、“工商助农”活动,主动联系,积极组织爱心企业和社会人士开展“结对认亲、爱心帮扶”大型公益活动,在产业发展、疾病救助、技能培训、捐资助学等方面对特困农户给予点对点帮扶。各县(区)要在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的基础上,将贫困户、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通过市、县(区)政府门户网站、扶贫网等媒体对外公开,建好援助信息库,让爱心企业(人士)自主选择,自主对接,自主确定帮扶项目,广泛接受社会援助。要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动员有爱心、愿奉献的各方社会力量主动参与社会扶贫,主动帮助贫困家庭。要完善援需帮扶指导机制,动态掌握帮扶成效。

(四)认真开展扶贫助学行动。要利用国家、省、市级劳务扶贫基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未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适应就业需求的职业培训,享受到国家劳务扶贫政策。要配合各级团组织,认真落实“雨露计划、扬帆工程”助学行动的动员组织、配套政策和工作保障,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就业创业。要配合民政、教育等部门,积极开展“流浪孩子回校园”专项行动,把符合条件的扶贫对象家庭纳入补助范围,提高就业生产能力。要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全力资助建卡贫困户子女入学读书,对考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给予一定生活补助,争取助学贷款,帮助解决“入学难”问题。

(五)积极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各县(区)要积极搭建平台,主动与各派、工商联、红十字会、侨联等群团和社会组织加强沟通合作,鼓励和支持各种形式参与扶贫。要完善组建县(区)老促会、扶贫开发协会,有条件的要筹备组建扶贫基金会,充分发挥他们鼓与呼和广泛人脉资源的作用,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界支持扶贫。要配合开展贫困户信用系统建设试点工作,研究制定金融支持扶贫项目的奖励激励机制,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引导金融贷款参与扶贫。要主动加强与籍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沟通联系,动员他们回乡发展,投身扶贫。要结合“国际消除贫困日”的宣传,开展“扶贫济困、共建和谐”的扶贫募捐活动,鼓励、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资助贫困地区,形成社会扶贫长效机制。

三、强化保障,增强社会扶贫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扶贫移民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发挥在社会扶贫工作中的主体责任和牵头责任,把社会扶贫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统筹安排,强力推进。要落实目标,分解任务,指导各参与社会扶贫的单位有序开展扶贫工作,确保社会扶贫成效。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2

2016年7月,在银川主持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宽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这也是在实施扶贫开发30周年、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20周年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扶贫开发史的重要里程碑,上承扶贫开发伟大实践,下启脱贫攻坚全新征程,为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思想动力和工作动力,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初始及重大意义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将促使东西部发展差距得到逐步扭转,加快东部地区发展速度、提高西部地区发展质量。必将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实现东西部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必将开创优势互补、长期协作、聚焦扶贫、实现共赢的新局面。

(一)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国家采取“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实现“先富起来”目标,为实施“先富帮后富”奠定了坚实基础。1996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向国务院提交的《关于组织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展扶贫协作的报告》,明确了加强东西部地区互助合作,逐步扩大对口帮扶关系,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解决部分群众温饱问题。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中发〔1996〕12号),统筹安排北京、广东、浙江等9个经济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9个贫困省(区),同时安排大连、青岛、深圳、宁波4个市帮扶贵州省,“先富帮后富”开始启动,东西扶贫协作全面实施。

从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决定》(中发〔1996〕10号)《关于建立更加有效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发〔2018〕43号),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3〕25号)《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5〕64号)以及《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厅字〔2017〕41号),再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发达省(市)对口支援四川云南甘肃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方案》(国办发〔2014〕41号)《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国办发〔2014〕58号)《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29号)等决策或意见,都强调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将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扶贫开发重要力量,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资源禀赋、人口分布不同,发展差异明显。西部地区受历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响,普遍存在着发展不足、发展滞后、动力不足等问题,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发以前,党领导全国各族开展了人民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探索改善人民生活道路。改革开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施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始终把发展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把开发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手段,探索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减贫成效显著。加快西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进程、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决策为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施23年以来,已经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我州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首批受益地区,已经深刻体会到东西部扶贫协作是西部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速减贫的有效对策,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时代创举,是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举措。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是助力脱贫攻坚的现实需要。十八大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的标志性指标就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贫困人口脱贫是党和国家对各族人民、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了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底线任务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构建“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东西部扶贫协作作为社会扶贫重要力量,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是落实“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是推动西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十分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在福建工作期间,亲任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创建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典范,建立“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体制和“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机制,是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7月,决战脱贫攻坚关键时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深情指出:“这场脱贫之战,承载着人民之福,凝聚着民族之梦,汇聚了全球目光”,下达了“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总攻令。针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作出“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的部署,提出了“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结对、深化帮扶,明确重点、精准聚焦,加强考核、确保成效”的要求,发出“必须坚持做下去,必须进一步提高水平,必须真抓实干”的号召,就是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根本遵循,是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重要途径。

(三)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客观需要。吹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号角,既体现了今天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理想,也反映先辈们不懈追求的光荣传统。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奋斗目标。这是对中国梦基本内涵的生动阐释,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核心要义的高度概括,是党和国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政治宣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所有理论和实践,都是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崇高奋斗目标而精心展开的。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是要完成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任务,完成贫困群众全部脱贫任务是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全社会共同努力的具体体现,决策规划采取“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机制体制,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扶贫协作的新格局。制度安排坚持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后富的有机统一,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组织动员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大限度把现有资源调动起来、整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东西部扶贫协作伟大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和方法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坚定信念,是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是21世纪中国的突出主题。东西部扶贫协作在脱贫攻坚、同步小康中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正如在党的报告中总结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实施及主要成就

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三、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深入及主要问题

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施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协作格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得到有效实施,西部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逐步扭转。如此大规模、长时间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并且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才能做到,充分彰显了我国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2016年7月,在宁夏银川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提出了“三个必须”的要求,即必须坚持做下去,必须进一步提高水平,必须真抓实干,为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形成了“联席推进、结对帮扶、产业带动、互学互助、社会参与”的对口扶贫协作机制,有力促进了宁夏特别是西海固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现在闽宁协作已经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双向的互利共赢;从单一的经济援助,发展为教育、文化、医疗等多领域合作;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发展为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

四、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发展及建议意见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3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20xx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xq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xq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反分裂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xq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三股势力”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xq反分裂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WW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

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xq繁荣xq”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xq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WW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xq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4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新疆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新疆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 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维稳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新疆繁荣新疆”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新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维稳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新疆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5

(二)扶贫开发使我市贫困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实现了千百年来吃饱穿暖的愿望,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扶贫攻坚工作的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全市农村建卡贫困人口从1995年底的366万人下降到年底的82万人,加上卡外贫困人口,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4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比重由15%下降到5.8%。二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的5年间,贫困地区累计新修乡村公路12700余公里,新增68个乡、2745个村通公路,改造基本农田53万亩,解决了260万人的饮水困难,改善了4.8万户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农村照明用电基本解决。三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5年间,贫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人、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增长77%、236%和78%,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始起步.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贫困地区人口增长得到初步控制,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缺医少药的状况有所缓解,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基本实现。

(三)总结我市扶贫攻坚的经验,主要有:一是把扶贫开发作为全市“四大任务”之一,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贫困地区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中心工作,以扶贫开发统揽全局。二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层层落实扶贫工作责任。三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发展种养业,着力提高贫困户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四是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五是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深人开展以集团式扶贫为重点的社会扶贫活动。六是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实行计划生育有机结合起来。七是大力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四)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只是完成了扶贫开发的阶段性任务,我市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数量还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解决的难度很大;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其温饱标准很低且不稳定,返贫现象较突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发展后劲不足;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需要移民搬迁的贫困人口数量较大,任务很重;贫困地区社会事业还非常落后、人口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贫困地区以外的农村插花贫困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还比较严重。要充分认识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继续把扶贫开发摆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大力度,全力推进。

(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依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结合实际,市委、市政府特制定《农村扶贫开发十年纲要》,以指导新阶段全市扶贫开发工作。

一、目标任务

(六)年扶贫开发的奋斗目标是:尽快解决少数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加强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

(七)年扶贫开发的具体目标是:基本解决有开发能力的剩余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贫困村建设人均半亩以上基本农田,开展小型水利建设,发展覆盖面广、带动性强、有市场前景的支柱产业,为巩固温饱成果创造基础条件,逐步降低返贫率,将农村绝对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内;有计划地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移民搬迁;加强乡村道路改造和建设,全市基本实现乡乡通客车,80%的行政村通公路;基本解决165万人饮水困难问题,逐步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完成贫困地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村村通电;实现村村通邮、通广播电视;加快贫困地区中小学现有危房改造,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完成“普九”达标;进一步控制出生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60%达到一级医院标准,30%的村有卫生室,基本控制地方病;贫困地区70%的乡镇建立农民技术培训中心。

二、重点对象

(八)扶贫开发的重点对象。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为首要扶持对象,同时,继续帮助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增加收人,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扶贫成果。

(九)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按照集中连片的原则,把我市范围内的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作为全市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在国家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增加确定一批市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并在重点县以外地区确定一批特困村,作为全市扶持的重点范围。国家和市重点扶持范围以外的其他贫困乡、村,由有关区县(自治县、市)负责扶持。要重视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把有开发能力的残疾人纳人扶持范围。

(十)扶贫开发以贫困乡村为重点。市和各有关区县(自治县、市)要制定扶贫开发5年规划,以县为基本单元、以贫困乡村为基础,明确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实施措施、帮扶单位和资金来源。制定规划要实事求是、综合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要统一评估,统一论证,一次批准,分年实施,分期投人,分期分批地解决问题。市、县两级扶贫开发规划由同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由同级政府批准。

三、方针政策

(十一)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帮助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全面进步;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贫困地区资源、人口和环境良性循环;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主要依靠贫困地区自身力量苦干实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要在政府主导下,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共同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十二)继续增加财政投人。市财政要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各区县(自治县、市)也应视财力情况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扶贫。市财政要根据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十三)进一步用好扶贫贷款。国家扶贫贷款主要用于重点贫困地区,支持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加收入的种养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企业以及与扶贫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鼓励各类企业到贫困地区兴办有助于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的项目。企业使用扶贫贷款,要体现扶贫原则,承担扶贫责任。农业银行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应适当放宽贫困地区扶贫项目的贷款条件,根据产业特点适当延长贷款期限。积极稳妥地推广扶贫到户的小额信贷,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生产。要支持小额信贷扶贫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强管理,规范动作,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扶贫贷款执行统一优惠利率。

(十四)扶贫开发要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西部大开发安排我市的水利、退耕还林、资源开发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在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布局。公路建设项目要向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延伸,连通交通干线。西部大开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劳动力,增加贫困人口的现金收入。

(十五)在税收等政策上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对使用国家扶贫资金实施的基础设施、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对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的捐赠,政府有关部门应在行政收费方面给予照顾,财政和税务部门要依照有关政策给予税收优惠。企业捐赠的物资、资金可以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税前列支,计入成本。

(十六)积极鼓励科技部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扶贫开发市和区县(自治县、市)要制定政策措施,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创办或领办扶贫项目。贫困地区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条件,吸引多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参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对扶贫效益明显的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四、工作重点

(十七)继续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贫困地区要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特色经济,推动规模经营。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要以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为中心,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注重示范引导,防止强迫命令;要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引导他们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要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重点支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发展2-3个带动性强、覆盖面广的扶贫支柱产业,形成“公司加农户”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实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十八)大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综合生产能力。要以贫困乡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有计划地在贫困地区布局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优势突出的资源开发项目,重点解决好贫因地区人畜饮水、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乡村卫生院建设、地方病防治、普及义务教育、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等问题,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十九)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都要以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和保证。要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成果,注重高新技术在贫困地区的开发运用,努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要充分利用城市人才资源,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贫困地区创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要采取更积极、更具体的措施鼓励民间科研机构和各类科研组织直接参加扶贫开发项目,在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贫困地区要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

(二十)稳步推进自愿移民搬迁。对目前少数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结合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实行搬迁扶贫。搬迁扶贫工作要坚持自愿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统一规划,量力而行,注重实效;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要制定优惠政策,处理好迁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关系,逐步提高迁入人口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搬迁扶贫工作由有关区县(自治县、市)政府组织。

(二十一)积极稳妥地做好劳动力转移工作。要加强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组织和引导劳动力健康有序流动。主城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支持贫困地区劳动力在本地区就业。贫困地区要主动和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各级政府要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积极引导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二十二)认真抓好扶贫综合开发示范工程。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自治县)的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综合开发示范片区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高起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工作。扶贫综合开发示范片区建设要与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提高科技含量,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现综合开发、整体推进的目标。

五、保障措施

(二十三)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努力提高使用效益。强化扶贫资金统一管理,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信贷扶贫资金和地方财政扶贫资金,统一由市、县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根据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配套使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效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含以工代赈)和信贷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适当支持市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市定贫困村。市级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市级扶贫重点县和市定贫困村。财政扶贫资金实行项目管理,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制度,推行县级报帐制管理。扶贫资金和项目在乡村两级实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要强化扶贫资金管理领导责任制,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防止挤占、挪用、贪污现象的发生。对违规使用扶贫资金的,要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和法律严肃处理。

(二十四)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继续开展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工作。定点帮扶联系到县、乡,落实到村。继续坚持集团式定点扶贫方式,并在机制和内容上完善和创新。扶贫集团要在经济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项目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加大帮扶力度,支持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市、县两级要结合干部的培养和锻炼,继续选派干部蹲点扶贫。要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人民和武警部队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继续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对口支持贫困地区,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开展扶贫开发工作。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非政府组织参与和执行政府扶贫开发项目。

(二十五)切实加强扶贫开发统计监测工作。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有关信息的采集、整理、反馈和交流,及时了解和全面掌握扶贫开发的发展动态,发现和研究新问题。要加强扶贫监测体系建设,制定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监测方案,采用多种方法,全面、系统、动态地反映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变化,以及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情况,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十六)继续发扬“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黔江精神。黔江精神是我市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继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强大精神动力。

(二十七)积极发展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要开展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海外、境外华人社团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对我市扶贫开发的帮助和支持,努力争取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援扶贫项目及其他扶贫援助。要借鉴国际上扶贫开发方面的经验和有效方式、方法、进一步提高我市扶贫开发的工作水平和整休效益。

(二十八)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把贫困地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列入扶贫开发的总体规划,切实组织实施。贫困地区在教育改革中要增大职业教育的比重,改进课程设置,实行农科教结合,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统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短期培训,增强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反对封建迷信,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逐步革除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贫困地区社会稳定。

六、组织领导

(二十九)认真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要坚持市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层层落实扶贫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国家和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必须把扶贫开发作为党委和政府的中心任务,以扶贫开发工作统揽全局,负责把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要继续实行扶贫工作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把扶贫开发的效果作为考核这些地方党政主要负责人政绩的重要依据。继续坚持市级领导联系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制度。区县(自治县、市)领导要直接联系贫困乡,帮扶贫困村;乡镇干部要直接联系贫困村,帮扶贫困户。重点县(自治县)以外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党政分管领导负责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村插花贫困人口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要把计划生育作为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落实到户。

(三十)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干部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要继续搞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组织领导扶贫开发工作的水平。采取挂职锻炼、干部交流等方式,加强贫困地区的干部队伍建设。贫困地区扶贫部门干部的培训要纳入各级党政干部培训规划,由组织、扶贫和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组织实施。要扎实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按照“五个好”的要求,以贫困村为重点,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贫困地区的广大基层干部,要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改进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十一)稳定扶贫开发工作机构。鉴于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充实和加强市、县(自治县)两级扶贫开发工作机构,稳定人员,改善条件,提高素质,增强其在扶贫开发中的组织领导和协调管理能力。国家和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应设置扶贫开发工作机构,其他区县(市)也应落实机构和人员负责扶贫开发工作;扶贫工作任务重的乡镇应配备专职扶贫干部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6

一、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深刻领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定位。一是扶贫功能作用新定位。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更要确保发展成果共享,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扶贫战略格局新定位。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发挥“大扶贫”的杠杆作用,健全完善“大扶贫”的战略体系。三是扶贫标准和扶贫对象新定位。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扶贫标准逐步提高,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四是农村扶贫政策新定位。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准确研判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大扶贫”理念,实施了“七大工程两项计划”,推广了“扶贫九到户”模式,探索出了“产业扶贫”和“企业参与扶贫”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全县还有近1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高山和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加大,部分人群脱贫基础不稳固,面临新的返贫压力,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科学把握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将给予重点扶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扶贫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为主线,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更加注重解决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5、目标任务。2012—2015年,全县将扶持对象分为重点扶持群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重点扶持村三个层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扶贫开发达到“12345”目标,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5万人,努力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达到两个改善,贫困农村的村容村貌大大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推广三个模式,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保障式扶贫模式;突出四个重点,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民生扶贫、科技扶贫;实施五个项目,实施45个重点贫困村和25个重点老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扶贫工程、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1500户6000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5000人、实施5000户贫困家庭的产业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实施100家扶贫互助社规范建设管理工作。

6、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以贫困群众为工作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格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不具备开发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扶贫搬迁、异地开发。四是坚持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

三、把握全县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7、大力推进专项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力度,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全县45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启动9个村的项目建设。突出老区扶贫,加强中心老区乡镇和重点老区贫困村扶持,保护、建设和开发麻池苏区遗址、枝柘坪红三军旧址、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遗址。做好扶贫搬迁,每年实施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强化产业化扶贫,每年兴建和改造产业化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万亩以上。加强科技扶贫,每年实施“雨露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连片开发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新一批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集中扶持。注重典型示范,进一步加大高家堰镇金盆村、高家堰村、龙舟坪镇何家坪村等扶贫示范点的扶持力度,着力抓好龙舟坪镇“城郊大棚”、民居改造等工作。

8、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县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县扶贫、发改、民宗、财政、统计、审计、金融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扶贫政策,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县交通、经信、旅游、移民等部门,要支持贫困乡镇的乡村公路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和旅游综合开发。县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国土整治、低产林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田水利及农村水电等重点工程建设。县电力、广电等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县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扎实抓好“助学启智”工程,加快贫困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实施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民福等重点工程,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普及,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良种引进、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提供优惠、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政策支持。县人社、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才培养、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县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组织,要积极帮助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9、大力推进社会扶贫。抓好对口帮扶,积极争取落实“616”、对口定点扶贫、“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新农村建设等帮扶工程,继续组织实施“1321帮扶工程”,充分发挥帮扶部门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尽力帮助重点村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提供信息服务。抓好村企共建,鼓励引导企业到贫困村兴办基地、领办产业、创办企业,促使农村资源与企业项目对接,农业基地与企业产销对接,农民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农民增收。推动民间扶贫,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积极争取国际扶贫组织援助,建好外资扶贫项目。引导社会力量投身于扶贫开发事业。

四、努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10、完善政策支撑、合力推进的高效整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实施开发式扶贫,充分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1、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大扶贫”协调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片区推进、点面结合、扶贫到户”的思路,注重把政府扶持与社会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巨大作用,使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扶持。

12、完善重点脱贫、差别扶持的贫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实行农户返贫纳入制度和脱贫销号制度,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和标准。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13、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14、严格扶贫项目管理责任。以2012年开展“项目质量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强扶贫项目质量和专项资金监管。要科学制订扶贫项目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要严格实施项目,加强督办检查,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划拨扶贫资金的依据。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专户专账管理,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告公示,完善和严格报账制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接受各方面监督,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7

定下精准扶贫的调子

对于精准扶贫,曾经这么说过:党的十后,我到一些贫困地区就要看真贫,如河北阜平、湖南花垣、甘肃东乡,都是最贫困的。他们怎么致富?个别地方扶贫有时思路不对,好像扶贫都要搞一些工业项目。在深山老林里搞工业项目,没人才,没市场,成本又高,不容易发展起来。扶贫要实打实解决问题。首先,要为下一代着想,让孩子们上学,教育不能落后了。其次,一些基本公共设施要保障,像路、水、电之类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有,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据他们的条件和能力,教他们“打鱼”的本领。如果是一些老大爷、老太太,就养几只鸡、鸭、羊,给他们选优良品种,教他们科学喂养,给一些扶持资金,这样一年收入有几千块,也可以脱贫。对年轻人,主要是找就业的路子,搞一些培训,引导他们外出打工。对搞种养的人,就帮他们提高产品附加值。

为什么讲要精准扶贫?“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新中国成立以后,50年代剿匪,派大兵团去效果不好,那就是“手榴弹炸跳蚤”,得派《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去。扶贫也要精准,否则钱用不到刀刃上。抓扶贫切忌喊大口号,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骛远的目标,要一件事一件事做。不要因为总书记去过了,就搞得和别处不一样了,搞成一个不可推广的盆景。钱也不能被吃喝挪用了,那是不行的。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中央提出的“五年脱贫攻坚”首战年。这一年,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大山深处到棚户陋室,先后深入江西、安徽、宁夏、青海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视察调研,并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新年之际,“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我国脱贫攻坚形势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言必信,行必果。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作出的庄严承诺。要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集中力量攻坚克y,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学习时,播放了有关脱贫攻坚的专题片,刘永富、陈敏尔、陈豪、王三运先后发言,他们结合本部门本地区实际谈了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发言,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下降5.7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总的看,党中央确定的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得到了贯彻,四梁八柱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较好落实,各方面都行动起来了。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不少有益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这些经验弥足珍贵,要长期坚持。

指出,要充分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今后几年,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因为剩下的大都是条件较差、基础较弱、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和群众。要把深度贫困地区作为区域攻坚重点,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打牢精准扶贫基础,通过建档立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做细,实现动态调整。要提高扶贫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突出产业扶贫,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要组织好易地扶贫搬迁,坚持群众自愿原则,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和成本,发展后续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要加大扶贫劳务协作,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促进转移就业,鼓励就地就近就业。要落实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政策,突出解决贫困家庭大病、慢性病和学生上学等问题。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加大财政、土地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交通扶贫、水利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扶贫行动,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政策要突出精准。

指出,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要加强贫困村两委建设,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促进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要充实一线扶贫工作队伍,发挥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作用,在实战中培养锻炼干部,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农村干部在村里,工作很辛苦,对他们要加倍关心。

强调,要把握好脱贫攻坚正确方向。要防止层层加码,要量力而行、真实可靠、保证质量。要防止形式主义,扶真贫、真扶贫,扶贫工作必须务实,脱贫过程必须扎实,脱贫结果必须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实施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开展督查巡查,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对挪用乃至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必须坚决纠正、严肃处理。

强调,干部群众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扶贫的成果和进展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猴年春节前夕,来到革命老区井冈山考察扶贫开况。那也是总书记连续四年在岁末年初来到贫困地区访贫问苦,体察民情。拳拳深情,殷殷期盼。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高度的政治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扶贫开发工作提升至治国理政新高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推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一个时代目标已经确立--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国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去年年底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全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意味着在5年时间,每年要减贫1170余万人,平均每月减贫近100万人,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当扶贫攻坚的“冲锋号”吹响,下一步扶贫工作如何开展?怎样保证精准扶贫?如何确保扶贫攻坚如期完成?这些问题是社会关注热点,也是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建言献策的重点。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和最突出短板,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重要位置。2015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标,对“十三五”时期脱贫攻坚作出全面部署。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多次赴地方考察扶贫,在银川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贫困退出、资产收益扶贫、脱贫攻坚责任制等,对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扶贫以及解决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向李保国同志等扶贫模范学习作出重要批示。总理多次深入基层考察扶贫开发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发展,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改革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等工作,并对推进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和表彰活动等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张高丽、刘延东、、马凯、杨晶、常万全、杨洁篪、郭声琨、王勇等国务院领导同志作出重要批示,提出明确要求。一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行动、主动作为,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高度赞誉,贫困群众衷心拥护、热烈响应,脱贫攻坚开局良好。

国务院总理2017年2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听取一年来脱贫攻坚情况汇报,要求扎实做好今年脱贫重点工作。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2016年249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已全部完成,2017年我计划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司副巡视员杨椠介绍说,截至2016年12月底,22个省(区、市)1282个县(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已全部开工,安置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等建设有序推进,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公益岗位、资金收益扶持、低保兜底等脱贫措施陆续到位。

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去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机制,合力攻坚,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贫困群众生活持续改善。在今年工作中,一要加大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倾斜扶持,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和交通、教育、健康扶贫等任务,支持重点贫困户危房改造,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二要增加转移支付等财政投入,把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推至全部贫困县,精准聚焦有效使用资金。三要更有效实施产业扶贫,开展贫困村提升工程,发展特色产业,发挥国家重点工程、农业产业化项目带动作用,支持龙头企业、各方面人才和返乡人员在贫困地区创业,壮大扶贫力量。四要完善督查核查机制,加强建档立卡、项目资金等管理,对弄虚作假、贪占挪用等严肃问责。加大部门、国企、对口地区和社会力量帮扶力度,落实定点扶贫责任,调动贫困群众努力脱贫的内生动力。

工作进展情况

在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为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社会动员体系,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任务圆满完成,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脱贫攻坚政策框架。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提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的目标任务,中办、国办和各部门印发128个配套文件,财政金融土地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二是坚持改革创新,为脱贫攻坚提供新动能。脱贫攻坚责任制、贫困约束机制、贫困退出机制、考核评估机制、督查巡查制度逐步建立,不断强化。三是突出攻坚重点,将脱贫攻坚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大对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四是实行分类施策,将精准扶贫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手段。实施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和交通、水利、电力扶贫,促进转移就业,推进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有效衔接。五是优化工作举措,打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础。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六是加大动员力度,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脱贫攻坚。东西部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军队和武警部队扶贫得到加强,新开展了“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社会扶贫得到加强。

下一步工作安排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8

这一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25号文件”)的第一年,是精准扶贫的开局之年,是社会扶贫的创新之年。扶贫工作在新的起点上高位推进,机制创新取得突破,重点工作全面铺开,片区规划顺利实施,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扶贫工作,多次看扶贫、讲扶贫,提出扶贫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两个“重中之重”、扶贫改革创新、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和内源扶贫等战略思想,是新时期做好扶贫工作的基本遵循。各地各部门认真学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思想,深刻认识扶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提高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措施,以实际行动体现对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进一步形成了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目标,扶贫部门立下“军令状”,也坚定了“首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伴随着这个“1000万”目标的如期实现,扶贫工作深入推进,攻坚重点稳步突破,大扶贫氛围浓厚、活力释放。

2014年,扶贫成果可圈可点。

圈点之一:贫困县考核破冰起航

考核是个指挥棒,在推进扶贫工作上的关键作用不言自喻。

中央组织部把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列为2014年的一项改革任务,深入调查研究,服务和推动扶贫开发。

为落实中央关于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的要求,今年中央组织部与国务院扶贫办等单位组成专题调研组,进行了广泛调研,起草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中组部部务会议进行了专门研究,中组部部长赵乐际和其他部领导逐条研究了《意见》稿并提出修改意见。《意见》稿除导语外共10条,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改进贫困县考核的总体要求,即从贫困县的实际出发来考核,要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二是改进实绩考核指标的要求,对调整经济发展、扶贫开发、民生改善和生态保护等4个方面的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三是把党的建设纳入实绩考核,以党的建设考核推动扶贫开发工作,以扶贫开发的实际成效检验党建工作的成效。四是改进完善考核方法,坚持分类考核,注重纵向比较,把群众的切身感受作为评价实绩的重要依据。五是要求强化考核结果的运用,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和问责的重要依据,作为资金倾斜的依据。六是对加强组织领导提出了要求。

2013年12月,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3〕22号),明确贫困县由主要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转变,对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抓紧清理和调整考核评价指标,废止不符合中央要求的制度规定,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

2014年,中央组织部在抓好中组发〔2013〕22号文件贯彻落实的同时,着力督促指导各地在对贫困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工作中,要把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作为主要政绩考核指标。目前,各省根据中央的要求,也在积极探索推动贫困县考核机制改革,不断改进对贫困县的政绩考核工作,把干部的工作重心引导到扶贫开发上。

圈点之二:精准扶贫星火燎原

总结几十年的扶贫经验,有一点越来越成为共识,也越来越需要加强,那就是“精准”。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决定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并要求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25号文件关于“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明确要求,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副总理对建档立卡工作高度重视,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列为今年的一号工程。

国务院扶贫办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力推进。目前,全国28个省(区、市)的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已基本完成, 2014年底前,完成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的分类统计分析报告。

国务院扶贫办领导高度重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春节过后,国务院扶贫办成立了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刘永富主任亲任组长,指导和部署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从相关省市县扶贫办和办内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经中央编办同意组建了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专门负责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具体工作。

2014年5月12日,国务院扶贫办联合民政部、国家统计局等7部门出台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

为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刘永富主任亲自主持十多次会议专门研究和部署,在多次基层调研基础上,广泛征求20多个国家有关部委和28个省市扶贫办的意见,研究制定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扶贫开发建档立卡指标体系》等文件,并经国家统计局批准。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将贫困人口规模逐级分解至行政村,贫困村按行政村总数的一定比例分解至乡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

为构建全国集中的扶贫开发信息化平台,2014年7月,国务院扶贫办印发《全国扶贫开发信息化建设规划》,编写了《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以信息化推动精准扶贫的实施。同时,组织开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基础信息(单机版)采集软件和全国扶贫对象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网络版),开展了省级扶贫部门的培训工作,指导地方开展数据录入工作;与中国电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充分分析比较,从备选的三大电信运营商中选择中国电信作为合作伙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扶贫开发业务梳理和需求分析工作,形成包括雨露计划、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等在内的业务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报告。

为加快推进建档立卡工作,2014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党组全体同志带队,赴9个省(区)开展实地调研督查;国务院扶贫办信息中心于4月-9月派出16个督查组46人次,赴17个省(区、市)开展专项督查,组织9个督查组对全国26个省(区、市)的建档立卡和驻村帮扶工作进行了交叉督查,并指导信息中心开展常规督查工作。建立建档立卡工作旬报制度,7月份后,要求各省每隔2周上报建档立卡进展情况,对各省建档立卡工作进行督促调度。同时,针对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指标体系、软件系统、交叉督查以及数据清理等内容开展了5期专题培训。

圈点之三:干部帮扶全国行动

我国的扶贫工作有许特色和优势,其中干部驻村帮扶是其中之一。

25号文件要求,在各省(区、市)现有工作基础上,普遍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国务院扶贫办将其作为精准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与建档立卡工作同时推进,安排专门司局负责具体推进,安排扶贫办信息中心跟踪统计和分析干部驻村工作相关数据,加强指导。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带队于2014年3月、6月和11月开展了3次综合性调研督查,督查地点覆盖大部分有扶贫任务的省份,驻村帮扶工作是调研督点内容。通过查看地方驻村帮扶文件、驻村队员工作日志、贫困村发展规划等资料,召开基层干部群众和驻村工作队员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与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交换意见,推动工作健康发展。扶贫办信息中心先后派出16个督查组开展专项督查,组织各地开展交叉督查。

2014年11月中旬,国务院扶贫办在四川巴中召开扶贫调研业务骨干培训班,组织各省(区、市)干部驻村工作业务处室负责同志交流工作经验,现场观摩巴中市干部驻村工作做法,研究改进工作的思路。

2014年7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抓紧研究制定加强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将驻村帮扶与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扶贫协调员、科技特派员等其他方面的力量和工作衔接起来”。根据会议精神,在深入调研、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牵头起草了《关于健全干部驻贫困村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

25号文件颁布实施后,特别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做出2014年上半年争取工作队全部派驻到每个贫困村的决定后,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结合实际,抓紧部署落实,扎实推进这项工作。截至目前,各地新出台干部驻村工作意见、通知或管理办法的省份共有21个,共23份文件。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派出驻贫困村工作队12.5万个,派出干部43万人。

各地普遍对干部驻村工作任务进行了规定,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协调落实干部包户结对帮扶工作,参与制定贫困村整村扶贫规划和管理扶贫项目。三是配合村“两委”完成贫困村、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和动态管理工作,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四是统筹使用好扶贫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和产业发展。五是帮助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协助当地排查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选好配强村级班子。

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加强驻村干部培训。各地在干部派驻前,相关部门对驻村干部联合开展培训,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农村工作。二是强化对干部驻村工作的宣传。各地在当地媒体,对干部驻村帮扶先进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了大量宣传,增强了驻村干部做好工作的信心。三是加强日常管理。明确组织人事部门、派出单位、扶贫部门、驻点乡镇党委政府等的职责。建立了驻村干部考勤、请销假等制度。四是后勤保障到位。各地对驻村工作队安排了一定的项目经费,让驻村干部有事做。按照相关规定报销交通、生活补助等费用,让驻村干部安心在基层一线工作。五是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把干部驻村帮扶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干部考核的内容,并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督查工作的重点。

圈点之四:社会扶贫活力释放

今年首个全国扶贫日出现了很多亮点,特别是见证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活力和潜力。

作为25号文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的牵头单位,国务院扶贫办一年来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协调推动,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在创新社会参与机制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起草了《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并联合15个部门印发,提出了社会扶贫的目标任务、主要形式和保障措施,部署了近期重点工作。主要思路是:一方面积极推动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深化、细化和具体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广泛深入动员民营经济、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扶贫,着力从业务指导、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服务监管等方面进行推动,努力实现新突破。

为充分挖掘社会扶贫潜力,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奉献爱心搭建有效的制度平台,经过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国务院扶贫办向国务院提出了设立扶贫日的请示。8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立为扶贫日,具体工作由扶贫办商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围绕首个扶贫日,主要组织开展了以下活动:一是组织学习了、总理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二是召开了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启动了首个扶贫日活动,全面部署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三是副总理主持召开社会扶贫座谈会,听取基层代表、企业家等各方面人士参与扶贫的体会和建议,探索民营企业扶贫、央企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等社会扶贫的新途径、新方式;四是组织动员各省区市、中央和国家机关、和武警部队、国有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大中小学生,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特色鲜明的扶贫日专项活动;五是设立12317扶贫监督举报电话;六是以“10・17,邀您一起”为行动口号,通过制作播发专题节目、发表评论员文章、制发扶贫公益信息、征集扶贫日标识和扶贫公益广告等形式,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共同发起举办“10・17”论坛,深入研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广泛宣传中国减贫成就和经验,加强减贫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60多个国内机构和10个国际组织、9个国家驻华使馆等代表约400人参加论坛,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专门发来贺信,高度赞扬中国扶贫成就和经验。

通过组织开展首个扶贫日活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对扶贫开发的知晓度、参与度、响应度大幅提升,全社会扶贫向善的氛围逐步显现。

10月17日,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传达学习了、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表彰了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总结回顾我国社会扶贫的基本经验,分析社会扶贫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下一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社会扶贫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健全组织动员机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培育多元社会扶贫主体,完善政策支撑体系,营造良好环境,让社会扶贫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等500多人参加主会场会议,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设立了分会场,参会人数共计14万人。有28个省(区、市)召开了本省(区、市)的社会扶贫电视电话会、座谈会。

为激励先进,宣传典型,更广泛深入地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和25号文件“每5年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名义进行一次社会扶贫表彰”的要求,今年启动了社会扶贫表彰工作。经过各省区市和有关单位提名推荐,以及“两审三公示”的程序,评选出519个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9月29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正式印发《关于表彰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10月17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社会扶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部分受表彰代表受邀参加,交流了经验、发出了倡议书。结合全国“扶贫日”活动,国务院扶贫办还组织媒体对部分先进典型进行了大力宣传。

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地方和有关部门、专家意见基础上,国务院扶贫办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了《意见》(〔2014〕58号)。这是我国首个社会扶贫方面的专门文件,对社会扶贫工作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参与主体、参与方式、支持政策和组织保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扶贫工作的重要文件。《意见》的印发,不仅有利于汇全国之力、聚各方之财、集全民之智,打好新时期扶贫攻坚战,也将有利于促进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沟通交流,在全社会弘扬友善互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一年来,社会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创新,力度空前加大,成效非常显著。

定点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深化、细化、具体化。据国务院扶贫办初步统计,参与定点扶贫的310个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年直接投入重点县的帮扶资金达28.8亿元,增长38%,创历史新高。国资委组织动员68家中央企业,启动了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拟用三年时间帮助108个贫困革命老区县中约14954个贫困村解决水、电、路等突出民生问题,推动了定点扶贫的深化和创新。东部18个发达省市普遍加大了扶贫协作力度,今年投入政府援助资金12.08亿元,比去年增长了2.4%。福建省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率先设立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基地,探索创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新机制,目前已启动对甘肃、宁夏等4省区的试点。

社区扶贫工作总结范文9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1)

看最贫困,就是为了根治最贫困。23日,在山西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听取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汇报,集中研究破解深度贫困之策。“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强化支撑体系,加大政策倾斜,聚焦精准发力,攻克坚中之坚”,从深度贫困地区实际出发,明确重点、作出部署,提出合理确定脱贫目标、加大投入支持力度等8条要求,为深度贫困地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提供重要遵循,指明实践路径。

脱贫攻坚是硬骨头,如期脱贫是硬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4年多来,5564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实践证明,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深度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实现非常目标,必下非常之功。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以解决突出制约问题为重点,以重大扶贫工程和到村到户帮扶措施为抓手,以补短板为突破口,就能确保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攻克坚中之坚,加大支持力度、发挥制度优势是根本。打脱贫攻坚战是啃硬骨头,不能好高骛远,而应实事求是,不吊高各方面胃口。一方面,要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把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向深度贫困地区集中倾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形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强大投入合力;另一方面,要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帮扶和政策性保障兜底等工作,为战胜深度贫困奠定坚实基础。

攻克坚中之坚,聚焦精准发力、加大帮扶力度是关键。脱贫攻坚搞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不行,而应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应围绕精准扶贫发力,重点发展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产业和项目,让区域发展更好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底子差、脱贫门路少,更需要通过扶贫协作、对口支援、定点帮扶等多种途径,在资金、项目、人员上得到更多支持。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坚持把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就能为教育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身努力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攻克坚中之坚,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检查督查是保障。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力度要大,措施得实。深度贫困地区主要负责人要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做到人员、责任、工作、效果“四个到位”。要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选好书记,配强领导班子,发挥好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硬任务要有硬杠杠。只有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严格考核评估,严肃问责追责,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才能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难。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仅剩3年多时间,全国尚有4335万贫困人口。让我们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干劲真抓实干,把总书记的要求和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向党和人民交出脱贫攻坚优异答卷。

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重要讲话学习心得体会(2)

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构建多方合作的大扶贫格局,凝聚起攻坚深度贫困的强大合力,这既是我们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更是新阶段新形势下,攻克“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重要保障。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帮扶和投入。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事业不断推进,扶贫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扶贫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参与扶贫的价值认同和社会机制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作用,社会扶贫多元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当下,脱贫攻坚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关键阶段,面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工作的艰巨挑战,我们需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采取更系统的政策措施,调动更广泛的力量投入到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来,凝聚起更强大的脱贫合力。

加强组织领导,发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在接下来三年多的时间里,带领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动员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实行党委领导、政府指挥、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使脱贫攻坚真正成为一把手工程。要建立完善多级督导考核机制,把脱贫成效作为贫困地区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强化和落实责任。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扶贫资金规模,各部门安排的惠民项目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财政资金尤其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

加大各方帮扶,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深度深、贫困规模大,需要补齐的建设投入缺口巨大。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去啃“硬骨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最大限度调动城乡各类资源支持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与发展。要加强宣传动员,在全社会形成帮扶贫困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舆论氛围。对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对象在深度贫困地区的,要在资金、项目、人员方面增加力度。东部经济发达县结对帮扶西部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和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行动”,都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对于参与扶贫的机构组织和个人,要在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方面加强支持,为他们拓展扶贫空间,创设良好的投资与发展环境。

推动多元投入,发挥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资金是项目安排和帮扶措施精准的前提,也是当前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面临的一大瓶颈。

必须发挥好金融资金的引导和协同作用,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扶贫供给模式。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向深度贫困地区延伸金融服务,同时大力发展地区性的农村互助合作金融;适度给予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贷款利差补贴、财政优惠、信用担保和专项支持以及倾斜的货币政策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