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集锦9篇

时间:2022-04-12 05:00:21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教学方法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素材、活动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认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需要切入学生个体心灵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现象、事件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的道德情感。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今天,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怀着颗感恩的心,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些抱怨、矛盾、仇恨和对抗,多些理解、宽容、友善和快乐,就会明确责任,和谐相处,感受幸福,享受生活,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业,对社会予以回报。

一、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感恩教育的阵地

1.语文课程的性质要求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

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应尽之责。“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化积淀为人格。倘若我们的教育仅以可以量化的效率为主要目标,而缺乏对思想和情感完整性的追求,缺乏对精神与文化的敬畏,那将成为没有灵魂的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要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大力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体现之一。感恩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传承下去。我国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诗经・大雅》的“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孟子・梁惠王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陈寿《三幽志・吴志・骆统传》的“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等指的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朝时李密以孝敬祖母闻名于世等都是鲜活的感恩事例。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渗透感恩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的现实需要。

其一,当代中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父母为他们提供了较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下,今天的孩子开始更注重自我感受、自我享受。再加上有些父母不能理智地教育孩子,溺爱、迁就和包办代替,致使一些孩子认为父母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感恩似乎成了没必要的东两。他们忘记了我国自古就有的“羊跪乳,鸦反哺”的古训,忘记了感恩或者有意无意地忽略感恩。因而,加强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其二,感恩教育正逐渐从语文课堂消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根据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教学目标,把语文课当成了知识与技能训练课,只重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喊喊的口号,只教书不育人,没有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正从我们的语文课堂消失。

3.语文学科教学渗透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细化的具体要求。

作为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感恩教育其实是一种更实际更具体的形式。现今的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导致很多人高呼“重视思想品德教育”,但事实上并没有人真正提出学校忽视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源何在。其实,现行德育真正缺乏的是实效。让大多数学生理解并实践抽象而宽泛的德育概念,谈何容易。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感恩教育才应运而生。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肯定地指出:“若要为我们的教育事业提供必要的驱动力,我们就必须努力遴选出作为我们道德性情之基础的基本情感。”把感恩作为基本情感之一,让它成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之一,也许更利于广大中学生接受。在这方面,语文学科大有可为。广大语文教师应当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勇担重责,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担。

二、语文教学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1.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有的反映的是山河的壮美,有的反映的是人物的高尚情操,有的包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少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好例子,如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因此,我们要根据语文教材选文情况,挖掘、整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品味课文所包涵的感恩之情,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师长之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让学生感自然之恩,陶冶美好心灵;让学生感社会之恩,树立回报他人的意识;让学生感国家之恩,培育爱国精神。

2.将感恩教育穿插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

感恩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道理上,最重要的是要把感恩思想融化到学生的血液中,让感恩变成他们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并促使学生影响别人、影响社会。要达到这些目的,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在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之中释放他们的感受、体验、情感。通过让学生说,让学生写,让学生辩,让学生演,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1)写一写。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体现自我、实践自我的最好场所。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及写作训练,通过写去表达学生的真实的感恩情感。(2)说一说。学了课文后,学生肯定有许多心里话要说,通过说来展露学生的内心感恩之情。(3)辩一辩。让他们畅所欲言,敞开他们的心扉,飞扬他们的思想,让他们的心灵受到感恩故事的震撼。(4)演一演。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或课文所给予的情境中扮演角色,使学生体验感恩之情。学生在扮演角色过程中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地。学生通过角色换位,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角色换位,学生产生心理换位,感恩之情向深刻性、丰富性、理性升华。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外学习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课外阅读历来是语文德育实施的途径之一。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感恩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要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他们读书方法,特别是评价与欣赏的方法,使学生从阅读中有所收获,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恩教育。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教学应切实把感恩教育作为渗透德育的切入点,让学生认恩、知恩、懂得报恩,不忘国家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老师之恩、父母之恩。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知恩图报才能成就美好人生。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2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124-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教学对象都以独生子女为主,而这些独生子女大多在父母的宠爱和呵护下变得娇生惯养,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把别人的关爱与付出当成了理所当然,没有丝毫的感恩之心,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因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高尚的品质,学会感恩是我们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老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好感恩教育,使学生拥有感恩之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学知识,知感恩

说到感恩,很多学生往往一片茫然,不知道感恩是什么,应该对谁感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让学生学会感恩,那就必须要让学生了解感恩,因为感恩的前提是知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含义、对象、必要性和重要性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再充分挖掘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感恩因素。纵观教材,可以发现里面有很多知识与感恩挂钩,如七年级的《生命只有一次》《让人生更加灿烂》……八年级的《人不能选择父母》《换个眼光看老师》《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九年级的《辉煌的历史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相关的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从中知道,他们过去与现在所得到的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应该要感谢给他们提供这一切的对象,比如,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来自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所以要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此外,还要感谢来自老师的教育之恩、好友的帮助之恩、国家社会的保护之恩,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脑海里就有了具体、形象的感恩对象,知道了应该要对谁感恩,为什么要感恩了,也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把学到的感恩知识升华为感恩之情,转化为感恩行动。

二、看生活,悟感恩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即是教育。而思想品德课教材也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开展感恩教育,就要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相联系,如在讲授父母长辈的内容时,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想想自己常得到的关爱和帮助有哪些,想想我们平时不经意间看到的怀孕母亲是怎样艰辛的,父母照顾小宝宝含辛茹苦又是怎样的……通过多种方式的教学以及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将教师体验、感悟到的感恩之情传递给学生,学生又在不经意间将感悟到的感恩之情真情流露、互相传递,达到了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父母、长辈的不容易,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悟到平时父母、长辈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对自己的爱,要有感恩父母、长辈之心,也要去关心、爱护他们。生活的教育在学生的身边、贴近学生的心灵,也最能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从而更好地转化为感恩行动。

三、付行动,践感恩

假如感恩教育只是停留在知道感恩,悟到了感恩之情,而没有付诸于感恩行动的话,那感恩教育就只能称其为失败的教育。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感恩、悟感恩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感恩付诸于实践行动。

首先,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与学校德育处开展的活动相结合,以感恩为主题,开展感恩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行动中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如父亲节和母亲节时,倡导学生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送上自制贺卡;教师节时,对老师说声“教师节快乐”;国庆节时,开展“感恩祖国”歌唱比赛等,让学生在这些感恩活动中加深对感恩的理解、体会和感悟,提升自己的感恩之情,从而更好地付诸于感恩行动。

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自己感恩行动的反思和总结,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感恩不是流于形式,而在于它的实际意义,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从而有利于学生在行动中更好地树立起感恩意识,养成感恩习惯、并最终付诸于感恩的行动。

最后,要倡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践行感恩行动。在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学生想要感恩,但却不知如何感恩,对此,教师要予以正确地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想法,让他们明白“不积硅步,何以至千里”的道理,倡导和教育学生感恩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例如,写错字了,想要涂改但没有修正液时,如果同学将修正液借给你,接受帮助时就要说声“谢谢”;在教室里学习时,要感恩值日生同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干净、整洁的课堂环境,因此,就不要乱扔垃圾;生病了,老师、同学给予关心时,也要懂得感恩回报……总之,要引导和教育学生感恩无大小,要坚持实践感恩的行动。

通过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引导和实践,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事中逐渐养成感恩的习惯,加深对感恩的体验,使感恩从内在的情绪转化为外在的行动,又从外在的强求转化为内心的自觉行动,从而更好地达到感恩教育目的。

四、树榜样,扬感恩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教育。感恩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对初中生来说,感恩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还在于从四周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在感受和效仿中学到。因此,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力量对他们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作用。

首先,思想品德老师要做好榜样作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更是心与心碰撞的过程。老师的情感体验、言行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要成为学生感受和仿效的对象,成为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因此,在进行感恩教育时,思想品德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发挥“感恩”榜样的模范作用,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形成以思想品德老师为中心的辐射、扩散效果。

其次,要树立好感恩学生的榜样作用。在进行感恩教育时,会出现一些实践感恩教育较好的同学或者出现比较好的感恩事迹,对这些学生和感恩事迹,教师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引导和教育,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树立起榜样的模范作用,倡导学生都向榜样看齐,从而在榜样作用的激励下,在班级里形成你追我赶的感恩行动氛围,让感恩行动越演越烈,从而达到良好的感恩教学效果。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3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7〕46 号),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教基〔2017〕8 号)和《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市教委《关于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渝教基发〔2017〕28号),区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我校办学理念,特制订“感恩伴我成长”德育精品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正在我们的生活中慢慢淡去,“不孝”正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腐蚀着孩子们的心灵。为了重拾孝道,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学生“学会感恩”,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之中,让感恩教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课程目标

“感恩伴我成长”德育课程在学校各个年级中实施,分为小学低段、小学高段,遵循学生身心和德育发展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度发展。学校通过感恩德育课程的发展目标的设定,让学生感恩,孝敬父母,主动分担家务,树立为父母分忧的人生态度;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全面而又创新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设定我校学生感恩教育分段教育发展目标:

    (一)小学低段:了解父母的辛苦,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能表达自己的问候。具体要求:

1.对父母长辈会使用尊称。

2.回家主动向父母长辈问好;分别时主动与父母长辈说再见!

3.按时起床,并学会自己起床穿衣、洗漱等。

4.就餐时,懂得礼让(懂得就餐礼仪),如:先让父母长辈就座,能够主动摆碗筷。

5.学习自己整理书包与学习用具,不让家长送学习用品到学校。

6.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中秋节”和“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时给父母长辈送上祝福。

(二)小学高段:不给父母添麻烦,能为父母做一些简单的事,善于表达自己的祝福。具体要求:

1.知道父母每天工作很辛苦。珍惜父母家人的劳动成果。

2.学习自己检查作业,自己洗红领巾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能向父母、家人长辈表达自己的关心。

4.主动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洗碗、洗衣服、打扫房间,整理房间等。

5.记住父母的生日,在父母生日、“三八妇女节”“中秋节”和“九九重阳节”等节日时给父母长辈送上祝福。

三、课程实施

我校感恩教育课程化的主要围绕几方面:自编的校本教材《文明礼仪风》,各学科渗透感恩教育、基于感恩的重大节庆活动、学生感恩主题教育、社会感恩实践活动等。

(一)感恩教育实施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感恩教育” 是一种道德教育,是一种人性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在家里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之恩,使学生学会感恩,正确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的关系。

2.知行统一原则。 “感恩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行动、实践使学生养成相应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丰富其体验,做到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达到知、情、行的统一。让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实践感恩,发展和形成感恩品质、感恩行为。

3.情感教育原则。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以激发情感为重点,营造和谐温馨的人文教育氛围,引发学生心灵、情感上的共鸣。

4.注重实效原则。从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发展需求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和道德认知规律,重视感恩课程目标的落实,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体验和感受,注重道德教育的实效。

在感恩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必须根除“说教””的做法,把学生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体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感恩时心理和行为都有所成长。学生在感恩教育中学习主要方式有:

1.自主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并且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补救等。而教师则是感恩教育的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等。

2.体验学习。感恩教育过程更偏重于情感的体验的,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有关感恩教育的情境,这个情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然后围绕这个情境进行教学。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亲验、亲历、亲为,注重情感的升华。

(二)组织形式

1.专题教育:班会课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将双周的班队课作为感恩教育时间,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老师执教,运用校本教材,特殊的一些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中秋节、九九重阳节等节日,进行感恩专题教育,把握分年级教育重点,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感恩家庭的教育。

2.学科渗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挖掘各学科中所蕴含的感恩教育结合点,做到教学目标中渗透、教学过程中融入。

3.实践体验:将重大节庆活动、学生成长系列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渗透感恩元素,作为学生感恩教育实践体验的主要途径,扎实推进感恩教育校本化实施。

(三)感恩德育课程具体实施内容

班级活动:

1.各班级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班会。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每周利用双休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开展“孝心”活动,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等。

4.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为主题的“一封家书”活动,要求每一位在校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5.一学期为父母制作一件小礼物,问清父母的生日并在生日时说一句祝福的话。

6.周末出门随时让父母知道自己的活动内容。走读生每天出门和回家时都要向父母道别和问好,以免父母挂念,每周将自己最出色的作业本带回给父母欣赏等。

学校活动:

1.开展“感恩教育”五月“感恩月”活动;

2.读感恩故事,感恩故事征集活动;

3.开展“感恩教育”黑板报比赛;

4.开展“感恩教育”手抄报比赛;

5.开展“感恩教育”征文比赛;

6. 开展“感恩教育”主题班队活动;

7.开展“感恩教育”专题演讲比赛;

8.开展“感恩教育”作文比赛;

9.开展“十佳孝星”评选。

四、课程评价

感恩课程评价对感恩教育课程的实施起着导向与调控作用,能有效激发学生感恩之情,促进学生知恩、感恩、报恩行为。结合我校感恩教育的实践与学生发展目标,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

1.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发展性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基础,看基础、看发展、看进步,而不是片面追求评价标准的统一性,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切实发挥评价的教育、激励作用。

(3)多元化原则。评价主体多元,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家长的评语。

2. 评价方法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感恩情感、态度、能力、行为等方面进行观察。对于学生在感恩教育过程中情感、行为方面的变化以描述性的语言写成评语,鼓励学生进步,修正不足,继续努力。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感恩教育活动课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教育的能力。

学生互评:让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学习别人优点,认识自己的不足。家长评价:对于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录、评价。

五、课程保障

学校成立德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全体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加强培训,明确开发德育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加大经费投入,为德育课程实施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协调社会、家庭,为开发德育课程提供保障。大力宣传德育课程,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争取社会各界、社区和家长的积极配合,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有效参与的新机制。

六、组织领导

1. 领导小组

组 长:(校长)

副组长:(书记)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4

[关键词]医学生 感恩教育 影响因素 分析 对策

[作者简介]曹冬雷(1966- ),女,河北遵化人,大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大连 116044)祁煜(1983- ),女,辽宁抚顺人,大连市友谊医院医学科研教育部,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辽宁 大连 116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联 2010-2011年课题“医学生感恩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lslktmks-19)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73-02

医生承担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重任,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危,被誉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守护神”。而作为未来医生的医学生们,其感恩意识和行为将对我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能较全面、科学、合理地了解医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笔者采取问卷调查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差异性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相关说明

1.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80人。其中一年级51人、二年级50人、三年级54人、五年级25人。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5份。

2.调查问卷相关说明。调查问卷分为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方面。知恩,能够知道他人对自我的帮助是一种恩惠。识恩,能够在知恩的基础上正确甄别,帮助并赋予理性的思考。感恩,能够对他人给予的帮助感恩于心,并在内心产生报恩、施恩的心理倾向。报恩,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施恩者给予回报。施恩,能够将感恩之心付诸于行,且不图回报。问卷大致从父母、老师、同学、党国家、自然五方面进行设计。问卷选项采用五个等级:A选项,语言、行动上强烈地表现出没有感恩意识。B选项,语言、行动上较强地表现出没有感恩意识。C选项,没什么感觉的,无所谓。D选项,语言、行动上较强地表现出感恩意识。E选项,语言、行动上强烈地表现出感恩意识。问卷的情景性比较强,主要采用投射法,以便于更真实地反映当事人的想法。问卷在选项的等级排列次序上会有一些变动。每题的选项等级排列采用随机的方法。

3.调查数据处理。本次调查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

二、医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现状调查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好的感情。医学生只有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对患者如父母亲人,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但此次调查在问及“您觉得感恩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目前是否消失”时,有46.5%的学生认为“没有消失”;48.5%认为“正在消失”;5.2%认为已经消失。在问到“您觉得周围的同学朋友是否具有感恩意识,感恩行为”时,有57.1%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大部分具有感恩意识并且具有感恩行为,28.6%认为周围同学大部分有感恩意识却没有感恩行为、存在知行分离现象,7.4%认为周围同学绝大部分既没有感恩意识,也没有感恩行为。

在对医学生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方面的进一步调查时发现:有71.4%的学生能够知道他人对自我的帮助是一种恩惠;60.8%能够在知恩的基础上正确甄别,帮助并赋予理性的思考;49.4%能够对他人给予的帮助感恩于心,并在内心产生报恩、施恩的心理倾向;44.7%能够有针对性地对施恩者给予回报;41.9%能够将感恩之心付诸于行,且不图回报。由此可见,医学生在知恩、识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方面确实存在差异,知行分离的现象较明显,见下表。

1.宏观环境对医学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一是市场经济建设对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利”化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社会各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矛盾,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医患关系被物化,医生对患者的情感淡化,对 “知恩图报”“施恩不图报”“无私奉献”等思想观念产生强烈冲击,并对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行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人际交往越发“功利化”“利益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更带功利性,总是或多或少地与个人利益和得失挂钩,人们之间真心的流露,情感的互动越来越少,逐渐变得疏远和冷漠。有些医生忽视与病人的语言交流,只是公式化地完成工作。二是多元化文化环境对感恩教育的“缩”化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文化的快速交融,人们的思想活动越来越呈现出独立性、选择性和差异性的特点,思想理念和自我价值的追求日趋多样化。大学生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和新观点较敏感,容易受到一些貌似新颖的思潮影响并产生判断上的偏颇,常常表现出精神上的空虚或茫然。有的学生把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负面影响视为社会的主流意识,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而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把感恩看作是一种负担和累赘。特别是进入实习阶段,受到医疗实践中的一些带教老师的不良事例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冲突和道德选择上的迷失,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将来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形象和责任。

2.微观环境对感恩教育的影响。第一,“独生子女时代”家庭教育弱化了感恩教育。大部分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备受家庭成员的关爱。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使学生认为什么事情都应该由父母来扛着,取得好成绩就是对父母亲最大的回报。这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极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认知,将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感恩教育不能发挥全部功效。第二,学校“重智轻德”,忽视了感恩教育。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体制弊端,使得教育更多地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学生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忽视了学生的感恩教育。一些学校只是把感恩教育、医德教育放进橱窗中、广播里、网络上,使感恩教育成了点缀,感恩情意识和行为的培养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授课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脱离,无法激发学生内心的认同,教育目标很难深入其内心世界。特别是医学院校,受当前我国社会普遍重视实用技术的影响,往往更看重医学生实用层面的学习和掌握,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忽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或多或少缺乏人文关怀、责任感,感恩意识薄弱。第三,朋辈感恩意识缺失削弱了感恩教育。朋辈是由一些年龄相仿、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所组成的群体。朋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环境因素,其影响是父母和教师所不能替代的,在许多方面甚至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踏入校园,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融入朋辈群体,朋辈群体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个体成长、心理健康和行动选择。当朋辈群体是一个感恩意识薄弱的群体时,势必会对其周围的朋辈群体感恩意识的形成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第四,自我教育失衡疏忽了感恩教育。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我教育。医学生学业重、学制长、课程多、实习累,使得一些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医学人文课程的学习、感恩情感的培养、品德的内化。还有一些学生不能正确、客观、理性地判断事物,只把眼光放在少数现象或者个体上,不能从宏观的角度看待社会的主流意识,把自己放在客体的位置上。不少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但在某些所谓的“私事”中,却有着强烈的自主观念,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自身的自我角色定位和自我教育。

三、切实加强医学生感恩教育

1.加大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力度。人创造环境同时又被环境影响。校园的人文景观作为校园文化的“硬件”,在精神层面对学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约旦川如在他的开学献辞中说道,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优美的自然环境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感恩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校园中各类楼、园、名景的形象和称谓,体现了历史文化与自身办学理念、学科结构等特点的融合,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医学院校应加大校园人文景观建设力度,寓感恩教育与校园文化中。

2.强化教师课堂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医学生感恩教育目标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大力弘扬中国传统医德感恩文化,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医学生的感恩教育必须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学的育人作用,在医学专业课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如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专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开课前,向支持医学事业的捐献者遗体鞠躬、默哀。学校可以把遗体接收室建成感恩教育馆,宣传遗体捐献者的高尚品质,弘扬“医乃仁术”“良知良能”精神。在接受过感恩教育的医学生心里定会流淌充满感恩的缕缕师情。

3.构建医学生自我教育平台。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统一的过程,自我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教育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教育的条件或内部动力。因此,在感恩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医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感恩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增强感恩教育辐射力,弘扬感恩主旋律;另一方面,借助学生社团的凝聚作用,发挥其在加强感恩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我教育的功能,以推动强化朋辈对感恩教育的认同,使感恩意识和行为渗透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随之调整自己的言行,改变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切实提升医学生的感恩意识。

4.拓展网络感恩教育空间。如今,互联网作为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崛起的第四大媒体,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要借助互联网,拓展网络感恩教育空间,搭建网络感恩教育平台。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感恩网站,撰写感恩博客等,把抽象的感恩教育内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眼球,增强医学生感恩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5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信息的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从课文中要明白感谁的恩?感什么恩?如,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特点或所做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抓住景物的主要特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感恩

语文教学过程中,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语文课堂中,引导学生从朗读中去体验。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朗读,如朱自清的《背影》,可反复朗读课文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段落,看清父亲“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情境,体会对父亲的感恩之心;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朗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要反复朗读有关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描写的语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严友春的《敬畏大自然》,要抓住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此外,要鼓励学生课外多朗读全文,要对课文的体验留下深深的痕迹。

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在思维中体验。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维,在思维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中,教师把握住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可贵精神。从镰刀头羊表现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蹙,从课文中的一字、一词、一句中去挖掘:“神态庄重”、“悲哀”、“沉重”,“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等,深刻地表现了斑羚在危难中表现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让每一个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启发学生重新认识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动物身上折射的美德对学生来说,就一定能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产生惊叹、信服、学习情感的活动,从而更能引起学生对这个万物共生的世界产生感恩之情。《邓稼先》一课,通过思维体会邓稼先为祖国的原子弹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从而体会到一个强大的祖国对人民的意义,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情感。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倾诉衷肠——报恩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改革 感恩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93-02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o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的感恩教育,引导学生识恩、知恩,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思想品德学科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思想品德老师自然是责无旁贷、任重道远。思想品德课老师可以通过实施以下对策,对初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初中学生自觉培育感恩意识、践行感恩行为。

一、深入挖掘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资源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八、九各年级教材里都有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资源,并进行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

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就隐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2个问题“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引导学生从富而思源、富而思进的事例中,领悟到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奉献社会,从而培养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第八课“日月无私照”第2个问题“平等的脚步”、第九课“共享阳光”第1个问题“政府的努力”,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党和政府为实现公平正义作了巨大努力,从而培养学生感谢党和国家、热爱党和国家的感恩情怀。第五单元第十四课“小平,您好”、第二单元第四课“走向小康”,让学生从我国取得的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中领悟到,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培养学生感谢党、感谢改革开放、感谢社会主义的感恩意识。第十六课“可持续发展”,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我们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资源和空间,我们应该感恩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培养热爱自然、热心环保的感恩意识、感恩行为。第七单元“新的旅程”实质上就是感恩教育,其中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二十三课“走向未来”其实就是教育学生知恩、感恩 、报恩。等等。

二、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程实践教学活动

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自觉培育感恩意识并转化为感恩行动,积极主动感恩、报恩。

学习教科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七单元“新的旅程”第二十一课“时间的足迹”第2个问题“一起走过的日子”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认真思考并与全班同学分享:

(一)父母、老师和同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给了你哪些影响、关心和帮助?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二)在你的生命中,还有什么人曾经给过你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三)或许你特别想对某一个人表达感激之情,那就拿起笔,给他们写一封信。

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交流和体验亲子之间、同学和师生之间的情谊,认识到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从而由衷地感激亲爱的同学、敬爱的爸爸妈妈、尊敬的老师,以及所有以各种方式关注、支持他们成长的人们,再引领学生在即将离别的时候,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描绘出心中的那份感动,表达他们的珍惜和感激之情,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为。学习第3个问题“共同的历程”时,可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做好准备。

(四)回顾三年来发生在我国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记录下来(写出时间、事件、意义)。

(五)收集反映三年来家庭、学校、家乡变化与发展的素材,分析我们的成长和发展与这些变化的关系,感受和体验我们对于家庭、学校、家乡的感情”。

让学生通过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分享感受,在情境再现中体验真实情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学校、家乡、祖国和世界一起,走过了共同的成长历程,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从而发自肺府地感谢家乡和祖国、感谢党和人民,为自己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再引导学生主动担负起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立志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为。

依据九年级教材第二十三课“走向未来”、第二十二课“第一次选择”、第四课“走向小康”、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的相关内容,充分挖掘其中的感恩教育素材,并进行整合,运用辨论赛、讨论、举例、小品表演、讲故事、演讲和学生自主命制考试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震撼心灵,感同身受。比如通过学生讲述少年的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范仲淹、陆游、顾炎武等的事迹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故事,从而懂得志当存高远,以振兴中华为已任,感恩图报。开展关于自我需要与社会价值关系的辨论赛(正方:社会价值决定个人理想。反方:自我需要决定个人理想)。通过辨论赛让同学们懂得确定个人理想,除了考虑自己的愿望和条件之外,更应该结合社会的需要,不仅考虑个人需要,更要考虑社会价值,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选择才更符合实际,这样的理想才更易于实现,这样的人生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懂得感恩的人生更精彩。介绍主席所说的“中国梦”及相关时事政治知识,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活动。通过活动增强学生主人翁意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立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主动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引导学生在追梦圆梦的过程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主动报恩。

还可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问题研究导向作用,老师从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件或问题中选取主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统筹设计教学结构,将感恩教育问题与课本的学习内容有机整合,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实例之中,以生动活o的方式呈现教学,设计开放性的探索环节,以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热情。引导学生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境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感恩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自觉培育感恩意识、践行感恩行为。

三、将生活中实例如学校、家乡灾后重建典型事例引入课堂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中,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各界爱心人士对我们家乡――名山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给予了倾力相助和爱心支持。我们思想品德课老师可将灾后重建典型事例引入课堂与教材相关内容有机整合,通过集中教育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深刻,从而对学生有力有效实施感恩教育,培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怀和精神品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报恩,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行为。

比如,我们学校名山区第二中学就是利用灾后重建资金刚修好的一所高大上的初级中学。我们学生的新家有些是灾后重建中新建的楼房,有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分配的住宿楼。除此之外,家乡还有很多灾后恢复重建、发展再建项目,学生都可耳闻目睹。老师可将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体悟和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党和政府,来自人民,激发和增强他们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志愿者服务、捐助及帮扶活动等,以实际行动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7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特征

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是高职学生应具备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是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职学生”与“感恩教育”的结合,由于教育主体、文化基础以及社会环境等的不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丰富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文化中感恩教育无处不在。新时期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又要融合西方感恩教育的先进成分,同时根据高职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实际整合设计教育内容。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要收到应有效果,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体现各个方面、层次、领域和阶段的感恩原则和要求,如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父母亲人的报答之心,对师长的敬重之心,对社会的仁爱之心,对祖国人民的热爱之心,对民族未来的责任之心。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进程复杂

感恩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信念、形成习惯再到自觉作为的过程,如果仅仅传授感恩知识,不注重感恩信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不会形成学生完善的道德人格和感恩素养的。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更艰巨、更困难、更复杂。当前的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人们的感恩意识普遍缺乏,同时高职学生文化基础不高,自主学习意识较低,没有连贯反复的教育过程,高感恩教育是很难收到良好效果的。

(三)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主体多重

高职学生生活和成长于家庭、学校、企业和社会多重环境之中,其知识、信念、行为习惯等形成受多重环境影响。因此高职学生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学校、企业、社会形成合力,各自承担起教育职责,发挥教育作用,协同开展感恩教育。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理念把握不准

虽然我国对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起步较晚,理论研究偏弱,所以,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缺乏明确的理念与目标。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各学校特别是处于高等学校底层的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相对忽视大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对学生感恩教育人力、物力、财力投入都极其有限。而目前高职学校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感恩教育常常以施教者为中心,忽视师生间的有效互动,忽视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导致大学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陈旧匮乏

从感恩教育现状来看,高职学校基本上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或者感恩教育主题活动去开展感恩教育。由于受社会功利化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重视政治教育忽视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而仅有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教育内容也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脱节,内容相对陈旧匮乏,知识面狭窄,缺乏时代感、针对性和创新性,感恩教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教育效果不佳。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方法单一、老化

传统的高职学生感恩教育注重课堂教育,忽视课外教育,方法上过多强调大学生感恩认知灌输教育,注重感恩认知的“灌”,轻视感恩认知的“输”,这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教育方法强化的是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却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得感恩教育不能与学生产生共振,这就严重违背了大学生感恩教育规律,消解了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效性。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高校办学主体日益多元化,加上学分制推行、后勤社会化、学生公寓园区建立以及多媒体和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象和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就要求高职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形势。

三、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策

所谓协同创新,就是指通过整体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而共同完成创新的全过程。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就是要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整合学校施教者与受教者、教育者和管理者、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课和实践课等各种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促进各种资源的有机融合,使高职学生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创新感恩教育理念,倡导立体多维教育观念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从高职学生感恩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实现现代化人才发展战略高度重视感恩教育,把大学生的需要作为感恩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大学生与教育者的交流互动。同时感恩教育不仅要传授大学生感恩知识和理论,还要在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信念、感恩品质和感恩习惯上取得进步。其次,建立校内外感恩教育系统的协调关系。一是建立校内协同关系。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处、团委、就业指导中心等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相关部门之间资源相互渗透,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教育、就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学科与感恩教育的协同关系,通过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提高感恩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建立校外协同关系,通过同政府、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等,在实践中提高感恩意识和情感,培养感恩行为习惯和品质。

(二)创新感恩教育内容,挖掘中外感恩教育资源

理念的创新必然要求感恩教育内容创新。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我国传统优良的感恩文化资源,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改造,实现文化的创新和重建;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实际,赋予感恩教育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感恩教育的素材要尽可能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坚决抛弃传统感恩教育内容中过于高、大、空的不切实际的教育内容,注重时代性和新颖性,如利用热点问题善加引导、启发他们的相关思考,既很容易被大学生接受,又容易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感恩教育方法和途径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8

一、树立感恩意识

在家长会上开展了一次“给父母写一封信,说说心里话”活动。每位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封信,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在信上,家长看完之后给孩子回信,以此促进孩子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了解,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并懂得感恩。

二、落实感恩行动

1.每周五第二节课的课前十分钟为班级《慈善读本》的学习沙龙时间,学生自主阅读,学习交流。

2.每月安排《慈善读本》亲子诵读活动,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交流。

3.每逢节假日完成特殊德育作业,以《慈善读本》学习感悟为主要内容,让学生写感想,谈体会,进行实践反思,并以此为主题编一张小报,进行评比。

4.召开“学会感恩,与爱同行”主题班会。通过这样的班会,让学生多角度了解父母、老师的辛苦,了解古今中外的感恩、报恩的故事。

5.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黑板报。利用黑板报这个平台,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感恩故事。

6.每星期为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孩子在谈感受的过程中提到:以前自己老是埋怨父母,原来做家务是这么累的,我只是做了几次,而父母天天都要做,那岂不是更累。慈善理念从“不和家长顶嘴”开始油然而生。通过这个活动使孩子们体验到父母的辛苦,懂得感恩,并在活动中,用相机记录每一次为父母做事的一瞬间,记录美好,留下回忆,附上说明,制作成电子小报。

三、 感恩成果展示

1.慈善小报

2.电子小报

3.感恩日记

从孩子们的表现以及家中的反馈当中,体会到我们的汗水和努力并没有白费,慈善的花蕾已经结在孩子们的心中。

在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实行了“四个结合”:

一、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相结合

本着“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原则,从细节着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实行值周领导点评制,每周情况检查评比制,三项流动红旗评比制,主题班会教育制,通过周周评比、讲评、教育,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发展。

学校开设了以传授慈善文化为主的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综合课程。并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有效的宣传慈善文化理念,使师生感觉到慈善其实就在身边。

把“学会感恩”作为一个主要的德育主题,分“感恩祖国”、“感恩师长”、“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四个系列,开展主题教育。每个系列主题开展“四个一”活动,即一次主题国旗下教育活动,一期主题黑板报评比,一个主题中队活动展评,一次主题实践活动。

开展慈善书信、诗歌、感恩短信等创作比赛,开展感恩诗歌朗诵、感恩歌曲比赛活动。

持续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先后组织学生与古山小学、棠溪小学、桥下小学、四路小学和杭州市长寿小学的学生结成朋友,积极引导孩子们关心、关注弱势群体,送温暖、献爱心,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孩子们再交往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让孩子们的精神更富有。

通过雏鹰争章互动培养友爱互助的良好品德,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文明孝顺的良好品德。让队员通过手拉手互助活动,结识不同区域的小伙伴,体验互助的快乐。

二、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新课程改革实验相结合

从我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如何让学生在课改中提高素质、取得好成绩,成了家长、学校、社会关注的问题,“慈善文化进校园”后,老师们在自己实践慈善育人的过程中,逐渐懂得慈善文化与新课程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每周的教研组会、年级组会、备课组会上,老师们把自己的优质教学资源、优秀教学设计,科学管理秘诀亮出来。将慈善文化渗透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紧密地与慈善教育相结合,引领着孩子的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熏陶。

三、 将慈善文化建设与师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随着慈善文化活动的开展,全校师生领悟慈善,不断反思,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在不同程度的发生着变化。老师们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辅导,默默奉献,不求回报。同学们也在慈善理念的影响下,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奉献爱心,每年的“跳蚤”活动上,全体同学都积极参与,既锻炼了能力,又奉献了爱心,并将每次募捐的善款捐助给贫困山区的孩子,让其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在慈善文化的感召下,同学之间多了互助与友爱、师生间多了理解和尊重,校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拾金不昧的现象屡见不鲜。

感恩课程心得体会范文9

摘 要:本文主要从中职语文的学科特点阐述了感恩教育的意义与必要性,并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中职教学 语文教学 感恩教育

一、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做人不可缺少的道德品质。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当代中职学生的感恩意识越来越淡漠,他们大部分忽视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培育之恩、他人的相助之恩、在公共场所缺少社会公德等等。因此,加强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进行感恩教育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将感恩教育渗透到职业教育的每个环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功能。”

所以语文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以外,在塑造学生人格、促进生命个体成长的过程中,也应担起增强学生感恩意识的责任。

二、对中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意义

“感恩”既是一种道德修养,也是一种传统美德。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除了要加强中职学生的专业素养外,还要让他们具有以“感恩”为主的道德品质。

1.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个体

包括感恩在内的道德素质是个体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学校有所不同,很多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及自控能力较差,会有一些不良习惯,如迟到、旷课、厌学、不尊重他人,甚至有打架斗殴等恶性事件发生。

因此,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个体。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握好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课程性质,注重素质教育、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为社会培养更多道德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2.国家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

对中职教育的发展来说,如今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中等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对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来说,仍然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合格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正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将是我国未来建设力量的主力军。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素质高低、成为影响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中职学校除了教会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感恩意识都没有,将来是很难成为社会合格的从业者的。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促进生命个体完善的过程。中职语文教师应该丰富学生的情感,贯彻感恩教育,为学生建立“精神”账户。

3.符合建设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求

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以感恩教育为主的德育教育不仅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需要。

把感恩教育作为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了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

三、中职语文教学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充分挖掘教材的素材,进行感恩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中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和引导。

(1)挖掘养育之恩。教材中很多课文都从多角度去表达亲情,诠释了父爱和母爱的伟大。从《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到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在困境中,是坚强的母亲和“我们”一起渡过难关;从《一碗阳春荞麦面》中,可以看到母亲对于两个孩子的关爱,课文中浓浓的亲情时时感染着学生的心灵。

(2)体悟家国之爱。祖国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安栖之所,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源于祖国。从《药》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雷雨》反映了当时激烈的社会和阶级矛盾,从《荷花淀》中可以看到祖国的儿女是如何击退敌人、保家卫国的。

(3)感受社会温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社会,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时要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在学习《职业》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感恩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不能以“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否则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语文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熏陶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以熏陶更为重要”,所以要通过学生自己理解并主动接受感恩教育。

(1)在朗读中体验感恩之情。大部分适合进行感恩教育的课文,具有情感真挚的特点,语言都体现着“自然之美”,适宜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课文中真挚的感情,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恩、知恩,用声音把作品中的形象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例如老舍的《我的母亲》,通篇文章语言朴素亲切,通过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表现母爱的伟大。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母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母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取配乐朗读的形式,选择与文章类型相应的音乐种类,让学生在音乐的情境中体悟课文中的情感。音乐与朗读的最佳配合可以让学生自然地产生情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课文最深刻的内涵和情感,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等都是可行的手段。

(2)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恩。情境教学是以生动形象的情景激起学生学习情绪的教学方法,通过情景设置,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讲解《我的母亲》一文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满文军的歌曲视频《懂你》,歌声蕴涵母亲对于子女深沉的爱,学生们边听边看,歌曲配合MV画面深深地感染着学生,使学生产生出强烈共鸣,达到了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感恩教育的目的。

除了播放音乐渲染气氛以外,也可以给学生观看图片。在《我的母亲》课程结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载以“感恩”为主题的图片。在播放图片的过程中,教师朗诵一段话“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他乡打工的血汗是望子成龙的梦想……怀着感恩的心生活,感恩父母,感谢生命”。教师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3.坚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感恩教育

(1)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心灵上的独白与洗礼,在灵魂深处进行反思与回望。教师可以布置有关感恩题材的作文,通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知恩报恩,使学生能够领会父母养育之爱、教师教诲之情、同学帮助之情、祖国的培养之恩、大自然的馈赠之恩,学生通过思考,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

(2)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课,利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播放一些感恩为主题的影片、纪录片、图片等,再配合语文教师的启发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心灵得到震撼,感恩得到升华。

教师可以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形式自主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从而受到激发而主动探寻答案、寻找真理。

教师还可以结合各种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感恩、实践感恩。例如在父亲节、母亲节,可以让学生写一张贺卡,表达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在国庆节可以组织感恩祖国的征文比赛,劳动节、七一建党等节日组织手抄报比赛,或者是办好宣传栏等。在这些节日的活动中,教师要抓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这些语文活动时,不知不觉地接受感恩教育。

4.从语文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践行感恩之道

课堂教学的力量是有限的,它只是局限在学校内部。教师要不断创造机会,将学习延伸到实践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将“感恩”外化为行动,将教育和实践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行”的过程去体验和实践。

语文教师可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志愿者和义工的身份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感恩意识,自觉践行感恩行动。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可以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真正理解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培养、老师的付出、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引导他们真正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

5.语文教师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环节,校园文化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无时无刻地都在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具有一定的激发性、导向性的作用。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所以语文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建设校园文化中来,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语文教师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并起到一定示范作用,积极营造一种充满温馨气息、向上舆论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始终陶冶在良好的风气和氛围中,不知不觉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教师要协助并参与到学校、各种团体举办的感恩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活动中,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够经常性的受到启发、得到启示。

四、小结

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感恩教育,担负起对中职学生的感恩教育。但感恩教育并不仅仅是一个学科的责任,每一门学科都应该充分挖掘感恩教育的素材,发挥本学科的育人功能,积极参与到优化感恩教育的行列中来。各门课程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必能取得良好的感恩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左兰英.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