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5-09 03:53:17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继续教育;顶岗支教;培训模式

收稿日期:2007―12―25

作者简介:赵京波(1981―)男,汉族,山东省潍坊人,海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数量少、教师业务素质不高是影响这些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这些地区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在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是很困难的。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师范生在教育实习的时间与质量上难以得到真正的保证,高师生在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方面显得不足。采用顶岗支教这一方式,寻求高校与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双向合作,既解决师范生实习问题,也促进这些贫困地区的师资更新,同时为在职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机会。

一、顶岗支教――新的教育模式具有双重意义

第一, 顶岗支教是高师生实习的有效途径,目前通行的师范本科培养计划中,教育实习时学生以观摩者或助理教师身份参加,在完成听课、助课和试讲之后,一般每人能讲课2~4次已很不容易,许多实习生根本就没有上讲台的机会。而顶岗实习作为独立的教学实习体系,具备在“做中学”和“做中教”的真情实景,才能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有一定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的合格教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顶岗实习有严格的条件,实习生顶岗前必须完成教育理论学习、见习、模拟实习、试讲等环节并经教师技能考核合格;实习中接受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的双重指导;实习之后还须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培养和提高。如此完成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过程,才可能达到“毕业即合格”的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目标。

第二, 顶岗支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对少数民族与贫困地区教育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顶岗支教有利于缓解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素质差和数量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海南省作为教育较落后的省份,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师资队伍质量差且数量不足,具体体现为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低,存在结构性缺陷、显性或隐性流失。由此造成多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学生大量流失的情形。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海口、三亚等城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水平都比较好,而真正需要教育的地方出现教育缺失。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民受教育和发展机会的不平等。显然,农村学校是师范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所在;只有在农村学校,大规模顶岗实习才成为必要和可能,在实践中才真正行得通。师范生到贫困地区顶岗实习,可以有效补充、加强和改善那里的师资队伍,师范类学生在贫困地区的顶岗实习,达到了支教和扶贫双重目的,发挥了师范院校服务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功能。

笔者作为海南省第三期顶岗支教数学学科的参与者,通过两个月的实践参与,发现顶岗支教作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有区别于其他培训模式的策略与思路。

二、实施顶岗支教教师培训模式的策略与思路

(一)切实提高在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是教师培训的根本出发点

“打铁还需自身硬”,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信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一桶水”,而是一条与学生那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河流相交汇的不断常流常新的河流。教师至少要技高一筹,否则如何为人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真正“与时俱进”,终生学习。海南省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初中教师的学历水平大部分都很低,这些地区消息闭塞,教师学科交叉教学现象、知识老化现象比较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数学学科在培训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增加了一些“密码学”、“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等新兴学科和热点问题的课程与讲座,受到了学员的欢迎,学员从中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

但是,从与学员的交谈中我们发现,这些来自中学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学习一些一般性理论知识外,更希望学到能够解决教学问题的实践性知识。很多受训学员是带着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来参加培训的,希望通过培训以及与教师、同行进行探讨、交流,达到解决教学实践中现实问题的目的。通过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更深刻的领悟新课程理念。所以,培训以培训双方对教学实践的深刻体悟与全面把握为出发点,在反思、探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开展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与归宿。为此,在制定课程内容时一方面将理论内容尽可能结合中学数学课程教学实际,在参与、指导具体教学实践中,以案例教学等可行、有效的方式引领受训学员分析、讨论,帮助受训学员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与教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引领受训学员从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二)实施“顶岗支教”教师培训模式的主要策略

1.培训前的准备

(1)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师资培训班

制定师资培训计划,建立师资培训班是保证实习改革成效的重要环节。在开展师资培训时,应根据师资培训的指导思想,按照培养目标要求及教学计划安排,结合具体实际制定方案。作为数学学科,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充分考虑数学学科的专业特点、数学新课程的特点、贫困地区教师学生的特点。

(2)确定培训内容

根据学员的知识背景、自身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新课程理念,确定培训内容,作为在职教师的培训,理论提高是一个重要方面,实际技能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培训项目。主要分为数学学科理论模块;新教材内容模块;教学技能训练模块;选修模块(计算机基本知识、课件制作和网络知识);专题讲座(中考数学命题研究;数学发展前沿信息)。

2.培训的实施

根据受训学员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课堂学习+课后反思+跟班实践”的培训模式,既提高学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又提高学员教学技能。具体做法如下:

(1)问题诊断

培训班开学后,通过座谈、摸底考试、课堂授课等方式,了解学员课题情况,确定学员的实际水平和个性化需求,为以后的培训提供依据。

(2)理论培训阶段

数学学科理论培训: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教学基本理论,以集中讲授为主。

数学教材内容分析:包括7~9年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7~9年级数学新教材的结构、内容和特点以及教学案例分析。以教师讲授与学员参与讨论相结合。

(3)技能培训阶段

技能培训阶段分为两部分:教学基本技能培训;跟班实践。

教学基本技能培训:以课堂教学各项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通过讲授、观摩示范课、分组训练、交流讨论为主要培训形式。并且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知识,提高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跟班实践:跟班实践是以海口市部分重点中学为实践基地,开展“导师带徒,跟班实践”的方式,由这些学校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为指导教师,学员在实践学校跟班听课,课后评课,参加实践学校的教研活动,并撰写教学反思。

3.培训的总结评价

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材料的收集,包括学习心得、听课记录、教案、观摩教学活动记录、评价表、教学反思、教研论文等,为做最后的总结评价积累原始材料。

培训结束后,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和培训的质量进行评价考核,考核内容由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教学实践能力和受训表现三部分组成,并分别给予成绩,记入实习档案中,优秀者给予表彰奖励。

三、小结

顶岗支教作为一种新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对社会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是积极探索发展农村教育的新途径,需要社会给予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张春莉.数学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 杨安邦.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深化教育实习改革――谈定向顶岗实习的内容和程序[J].抚州师专学报,1998,2.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 转岗教师 培训模式 探索分析

【课题】广西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12YJJG21。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9-02

引言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财政部与教育部带头实施了“幼儿教师部级培养计划”以此来推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转岗教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转岗教师在幼儿教育中如果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将会使得幼儿教学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小学化倾向,从而对我国农村幼儿教育质量的提升产生很大的制约。因此,在当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遇到瓶颈的新形势下来探索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广西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的发展现状

(一)农村幼儿教师数量满足不了学前教育发展的需求

目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并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划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广西作为国家实施的“学前三年行动”的试点省份之一,在每个乡镇都要建成一所规范化的公立幼儿园的规划下,幼儿教师的需求在快速的增加,而目前幼儿教师的数量难以满足当前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的需求。

(二)幼儿教师队伍中充斥着大量的转岗教师

转岗教师指的是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转岗而来的或者是没有从事相关的学前教育工作经历的亦或者是非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的幼儿教师。相关的调研工作显示当前广西农村地区的幼儿教师中转岗教师的比例达到了90%以上,其中很多幼儿园都是刚刚从小学中独立出来的,转岗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培训,对于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了解不多,同时一些开展幼儿活动的基本专业技能也不能熟练的掌握,因此加强转岗教师的培训对于提升农村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1]。

(三)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引起了高度的关注

随着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部与财政部于2011年9月启动了“关于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将从事幼儿教育的幼儿教师首次纳入到了国培计划之中,针对农村幼儿园中的教师尤其是转岗教师进行了农村幼儿教师短期集中培训、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和农村幼儿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三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对于幼儿教师的培训模式进行积极地探索。

二、广西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强

目前相关的部门已经认识到了对于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也开展了一些针对农村幼儿园的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但是在对幼儿园转岗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出现了培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工作脱节的情况。在一些培训活动中,其设置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高,往往是对幼儿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的讲解,而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具体操作环节却没有具体的讲解。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一是相关的培训活动的组织部门对于整个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当前广西农村幼儿园的发展现状以及转岗教师在实际幼儿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的困难,从而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往往只是从宏观的幼儿教育层面来对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进行讲解,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需求;二是目前针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并没有成功的培训先例可供参考,因此在制定培训内容时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从而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致使培训课程设置的针对性不是很强。

(二)培训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转岗教师的实际情况

转岗教师中既有从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转岗而来的,又有刚毕业的没有相关工作经历的非学前教育的大学生,因此转岗教师队伍的构成十分复杂,其自身的水平与相关的教育基础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然而在进行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时,相关的组织部门并没有考虑到转岗教师群体组成的复杂性与教师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大班制的集体授课方式,不能做到依据每个转岗教师自身的实际特点以及需求来进行“因材施训”,致使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效果。导致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当前培训工作的整个发展模式还不是很完善,在培训过程中一些具体的环节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对于参加培训的转岗教师的个人情况和教育背景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致使在实际的培训过程中无法依据每个教师的具体情况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二是当前转岗教师在整个幼儿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太大,致使需要参与培训的转岗教师数量众多,而由于投入有限导致整个培训工作中的培训资源十分有限,没有能力照顾到每一个参与培训的转岗教师的需求,因此培训活动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成果。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机制

当前的针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还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对整个培训工作缺乏总体的规划。目前,针对幼儿园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还是停留在集中培训这个层面上,没有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培训机制。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应该贯穿于幼儿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在接受完培训之后要对转岗教师进行跟踪指导,从而进一步提升培训工作的效果,而目前广西境内的培训工作还没有延伸到训后工作的指导之中,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训后跟踪指导机制。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针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还远远不够,现有的资源无力承担起建立一个庞大高效的训后跟踪机制的需求,因此,针对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工作所能起到的效果也是极为有限的。

三、幼儿园转岗教师培训模式探究

(一)构建多元化的培训课程模式

转岗教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针对其特点来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模式。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构建学科课程、实践课程、自主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课程培养体系。学科课程主要是对转岗教师的学前教育相关的教育理论来进行培训;实践课程是培养转岗教师的幼儿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自主课程是针对转岗教师自身的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教学需要来设置一些教育技能自选课程供转岗教师进行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课程是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举办一些转岗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等来进一步提升培训的效果。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培养课程体系来提升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2]。

(二)树立新型的幼儿教学理念

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的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通过相关的培训活动来更新幼儿教育的理念,在进行转岗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树立起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不是短期之内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因此必须将对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当做一个提升幼儿教育水平的必要工作来紧抓不懈,使其能在幼儿教育进行的过程中能够将培训的理念和方法得以运用,从而在幼儿教育的实践与培训课程的引导之中进一步培养其转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3]。

(三)建立训后跟踪指导机制

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相对于教学工作来讲,其时间还是相对有限的,要确保转岗教师的培训工作真正能够应用于幼儿教育之中并能发挥出实际的效果,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训后跟踪指导机制来对转岗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进行指导。首先,可以建立其以专业幼儿教师为主的跟踪团队深入到幼儿教育的基层,对于转岗教师的教学开展进行指导,针对其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指证,从而进一步减少转岗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存在误区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再者,要利用当今高度发达的网络技术来对转岗教师的发展提供远程的支持,及时对于转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使得转岗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支持;最后要建立起完善的沟通机制,通过成立专门的转岗教师QQ群或者是定期电话联络机制来加强转岗教师与转岗教师之间以及培训机构与转岗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进而形成对转岗教师的跟踪支持[4]。

结语

随着幼儿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转岗教师作为幼儿教师队伍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培训工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对转岗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培养模式,建立起长效的跟踪指导机制,提高转岗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提升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催新玲, 梁进龙. 幼儿园转岗教师职业适应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析[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2013(12): 27-29

[2]陈跃辉. 农村幼儿园“转岗教师”国培项目的实施与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3(1)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骨干教师 培训需求 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004-02

一 研究的目的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骨干教师队伍,是当前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为增强骨干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提高骨干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探索骨干教师培训的科学模式,切实提高对骨干教师的培训质量,使参训的骨干教师尽快成长为学校、地区教学上的领军人物,真正发挥他们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特做此调查研究。

二 调查对象和方法

对象:普洱市10个县区教育局推荐参加培训的市级骨干教师。自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共培训820人,其中,2011年小学教师、初中文科教师各100人;2012年小学教师、初中理科教师各100人;2013年小学教师100人,初中教师120人(语、数、英各40人);2014年小学教师110人,初中教师90人(理、化、生各30人)。

此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办法,我们自编问卷――普洱市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需求问卷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培训教师对知识培训的需求、专业能力的需求、培训师资的需求和培训教学形式的需求。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6份,回收率93.6%。问卷回收后,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本次调查结果,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

被调查对象206人,均为一线中小学市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其详细情况见表1)

此外,为全面了解教师培训的需求情况提供必要的补充和支持,我们还采取访谈、询问、召开座谈会等方法,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

三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综合获取的信息,骨干教师培训需求如下:

第一,知识培训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知识培训的需求,我们主要从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等十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见表2。

可以看出,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知识,依次排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知识培训需求的前三位,说明中小学骨干教师渴望通过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学习,能将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同时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寻找理论支撑,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实效性,因为教学方法的突破是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至于学科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则排在中间位次,与一部分骨干教师基本掌握了这三方面的知识,而另一部分骨干教师还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掌握这三方面的知识有关。另外,师德修养、教育政策与法规知识、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人文修养和艺术鉴赏,依次排在中小学骨干教师知识培训需求的后四位,与这些骨干教师目前所具有的这些知识水平,已能够适应学校教育教学有关。

第二,专业能力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的需求,主要从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七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见表3。

可以看出,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这说明骨干教师想通过培训学习,使这两项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至于教学设计能力、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评价能力,依次排在中间的位置,这说明大多数骨干教师已基本具备这四方面的能力。而班级管理能力排在最后的位次,这足以说明,这些骨干教师目前已基本能够承担班级管理任务。

第三,培训师资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师资培训的需求,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

表4 中小学骨干教师师资培训需求情况

选项

总人数

总分

平均分

排序

教学研究人员

201

784

3.90

1

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

202

749

3.71

2

优秀中小学教师

201

704

3.50

3

教材编写者

198

465

2.35

4

教育行政部门领导

197

455

2.31

5

可以看出,最受欢迎的培训师资是教学研究人员,比较受欢迎的培训师资是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受欢迎的程度比较一般,而教材编写者和教育行政领导则不太受欢迎。教学研究人员之所以最受欢迎,这与中小学骨干教师对教育科研知识与教育科研能力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比较受欢迎,可能既与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对进行骨干教师培训的高度重视和精心准备有关,也与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的科研素养较高有关;优秀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师资,只得到骨干教师们的一般性肯定,这与大部分骨干教师认为,优秀中小学教师在一线工作所获得的经验,他们在同样的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已经具备有关;教材编写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排在师资需求的后两位,说明骨干教师们已能够把握教材,而且不希望骨干教师培训,再聆听太多的教育行政领导的政策性说教。

第四,培训教学形式需求方面。对于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学形式需求,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如表5。

表5 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形式需求情况

选项

总人数

总分

平均分

排序

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研究型

202

966

4.78

1

案例评析和参与式培训型

198

944

4.77

2

专家讲座和报告型

201

907

4.51

3

观摩名师课题教学型

198

883

4.46

4

同行经验交流分享和教学展示型

197

871

4.42

5

实地参观考察型

200

870

4.35

6

自主学习型

198

853

4.31

7

可看出,以上7种培训方法都得到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高度认可。相对而言,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研究型、案例评析和参与式培训型得到认可的程度较高,专家讲座和报告型、观摩名师课题教学型、同行经验交流分享和教学展示型得到认可的程度一般,自主学习型得到认可的程度则相对较低。

四 结论及启示

通过本次对普洱市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的如下结论:(1)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知识水平。(2)希望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教学实施能力、教育科研能力。(3)在培训师资方面,骨干教师们需要教学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4)在培训的教学形式方面,骨干教师们希望采取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评析和参与式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因此,培训机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设计时,要重点考虑以上几方面问题,并把与此相关的课程作为主干课程。同时,还应考虑到由于各县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参培骨干教师之间的差异性,培训遵循分类分层、因材施培的原则。

启示:可采用集中学习―在岗研修―集中交流分享的三个阶段培训模式(简称“三阶段模式”)进行培训,这是很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培训模式,是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有效培训模式之一。

1.集中学习

利用二至三周的时间,加强学员所急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接着再用一周的时间,组织教师们到就近的中小学名校跟岗学习。

为加强骨干教师所急需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组织培训机构在聘请授课教师时,要注重聘请教学研究人员、高校专业教师和专家,重点对骨干教师们进行教育科研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新课程背景下学科教学法知识的培训。培训学习的主要形式有专题讲座、案例评析、小组研讨交流。

跟岗学习阶段,主要聘请一些中小学名校中的名师做骨干教师的“带教导师”,安排一周的时间让骨干教师去跟岗学习,在名校中聆听讲座、参与交流讨论、观摩示范课、研制教学方案,并执教于课堂教学。其中,重点让骨干教师观摩“带教导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和教研工作,深刻感受和领悟“带教导师”的教学和科研理念、策略和行为。

2.在岗研修

在岗研修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阶段,是检验集中学习阶段所获得的学习成果的阶段。在此阶段用大约10个月(两个学期)的时间,提高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研修方式:(1)建立培训导师负责制,加强跟踪指导。分配每位培训导师包干指导5~8名学员。采用远程网络指导和临场指导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指导,及时帮助学员解决在岗研修中所遇到的问题。(2)组建小组QQ群,设公共邮箱,成立课题专项研究小组。通过小组QQ流经验,分享案例,解决实践中的疑惑;以公共邮箱的方式向学员课堂教学案例;成立课题专项研究小组,以课题申报的方式、论文征集的方式积极整合资源,让学员共享。(3)建立骨干教师培训网站。网站的主要作用,一是让学员提交在岗研修作业和交流学习心得。二是在网站上开设分主题的各种论坛,采用学员发帖、跟帖及导师在线答疑等方式,深化研修成果。三是创立开放平台,由学员和导师共同建构“骨干教师培训小百科”。(4)参加教研活动和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要求学员积极参加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和各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把集中学习阶段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中,不断解决在课堂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5)深化反思教研活动。反思教研活动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反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等。

3.集中交流分享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工作过程

作为第一批国家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立项以来,在工学结合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勇于创新与实践,形成了“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内涵主要体现在:

1、实施“任务载体”的工学结合课程。首先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与实施理实一体课程,实现“做中教,做中学”;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生产性实训;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组织顶岗实习;通过德育全程渗透,传承准军事化学生管理,达到实现形质双育的目的。

2、打造“双岗双聘”的专业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为此,要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3、建设“产教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条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支撑;为此,要建设一批满足课程需要的理实一体专业教室,满足生产性实训所需要的生产型教学车间以及顶岗实习所需要的校外实训基地。

4、创新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机制与制度。机制与制度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运行管理、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管理、教学团队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以满足工学课程顺利运行与实施的需要。

以下以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系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为例,阐述本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建设方面的探索。

一、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通过走访十几家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举办实践专家访谈会等形式,结合行业发展现状,我院艺术与传媒系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与企业共同确定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相一致的“技艺融合,跟单服务”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能力训练的载体,通过跟单任务、模拟跟单、跟单实做三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跟单服务的实际能力。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融“技术、艺术、管理”三种能力于一身。通过合理教学安排、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使学生在完成逐级递进的工作任务过程中,逐步掌握管理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

为使此模式更深入地实施,采用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进行课程开发,通过实践专家访谈会深入研讨,再经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小组分析,确定出了建筑装饰专业21项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归纳为8个职业行动领域,结合教学规律特点,分析转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17个专业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养成,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图1)该课程体系兼顾学生职业成长规律,使学生能够从胜任岗位逐步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项目经理(建造师)。

二、与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的开发与企业共同合作完成。课程组与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企业深入合作,与实践专家一起研讨,共同开发课程标准,参与课程建设,指导课程教学,使开发的课程具有实用性、成长性和可持续性。

课程通过三个真实项目引领,六个工作过程驱动,课程体系和市场行业需求两个贯穿,十个知识点融入,有效保障了工学结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教学中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建筑外立面设计的工作过程知识,全面培养学生从事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

1、项目引导,课业文本贯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基于工作过程

本门课程以企业的实际设计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选择的设计项目不仅考虑项目的典型性,同时还考虑到与《公共空间室内设计》、《建筑装饰工程预结算编制》等课程之间的衔接延续性,载体类型一致,通过教学载体的引入,实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按照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的建筑立面设计工作过程“接受设计任务项目勘测调研方案构思方案定稿方案绘制表现提交方案展示评价”进行组织,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到了工作过程知识,通过设计工作过程与教学过程的有效结合,实现了教学过程工作化。

依据项目开发的课业文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确实起到了组织引导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课业文本贯穿于项目教学的始末,内容按照实际的工作流程安排,学生在完成课业文本的过程中培养了建筑外立面装饰设计的岗位职业能力,通过设计项目与课业文本的有机融合,实现了课业文本情境化。

2、面向市场,紧跟行业动态,构建“跟单服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在设计和实施时紧跟时代步伐。近两年,河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城镇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很多沿街及重要的建筑外观都需要重新改造更新。在授课时将2008年颁布的《河北省城市主要街道两侧既有建筑外观改造技术导则》规范引入课堂,设计项目采用的也是邢台市沿街改造的真实项目,这样培养的职业能力更具有针对性,有效地服务了区域经济。通过将市场需求、企业要求、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认证等内容引入课堂,实现了教学与市场、企业、行业的接轨,保持了课程的动态发展。

课程岗位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主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程使用的三个项目来自于企业真实的项目,学生从“项目一”的“模拟跟单”逐渐过渡到“项目三”真实的“跟单服务”,实现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图2~图4)课堂教学结束后,正好与后续工作学期的顶岗实习衔接,学生到企业进行建筑装饰设计实训,将课堂学习的专业技能和培养的职业能力有效延伸到实践岗位中。通过“跟单服务、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3、校企合作,实践专家参与,搭建工学结合教学平台

与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企业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通过与实践专家研讨,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同时通过与企业采用项目合作、人力资源合作等方式,实现了教学与企业的有效融合。

通过到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邢台得福源等企业和相关院校调研走访,先后与企业合作筹建了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计算机绘图机房、建筑装饰材料展室、施工构造节点展室、施工实训场、建筑模型制作中心、建筑装饰设计体验中心、智能家居体验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除满足教学需要外,还可为企业和用户提供建筑装饰设计、模型制作、设计咨询等社会服务。目前已承接胶州人民医院、邢台南和人民医院、邢台天牛啤酒厂等多项大型设计项目以及邢台隆尧住宅区、邯郸鸡泽住宅区等多个模型制作项目,为区域行业提供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模型制作等技术服务,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

建设以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公司为主的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25家建筑装饰工程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构建的平台能够满足校企共同开发课程的需要,满足课程开展实际项目教学的需要,满足学生校外观摩、课程实训、顶岗学习、工学交替、跟单服务的需要,满足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的需要。今年,将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设计公司等企业引入建筑装饰设计体验中心,更加强了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三、建设一支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课程组大力吸引企业人员参加课程建设与教学,并通过自身培养,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1)聘请行业知名设计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先后聘请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设计总监崔宝琳(高级工艺美术师)、北京锐道建筑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耀华(一级注册建筑师)等行业内有影响力的设计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协作完成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工作。

(2)为使专任教师胜任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课程组利用学院创建的“国外――国内师资培训基地――校内”三级师资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教学能力。

2008年,学院选派课程组教师夏万爽教授去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习领域开发等先进的职教理念,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组所有专任教师都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教育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部高职高专展示设计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培训,加深对先进职教理论的理解。课程组所有专任教师参加了学院组织的职业能力测评与培训,对《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建筑外立面设计》、《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等课程进行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并在教学中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室内设计基础与实务》课程成为2007年部级精品课程,《建筑外立面设计》成为2010年部级精品课程,《建筑装饰材料与施工》成为2010年院级精品课程。边颖、姜丽等教师由于在学院能力测评中表现优异,被学院聘为第三期能力测评与培训的观摩教师。

(3)与企业合作,通过教师下厂兼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课程组定期选派教师到石家庄常虹建筑装饰工程公司、保定自助装修院等优秀企业进行下厂锻炼,提高教师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课程组教师承接对外技术服务项目,带领学生共同完成企业的设计任务,为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和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同时得到提高。

四、与企业合作建立建筑装饰体验中心,为课程教学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在校内实训基地基础上与邢台德福源建筑装饰公司等企业合作建立了建筑装饰体验中心,将邢台地区知名的设计企业引入校内,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的力度。企业为教学提供设计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为课程组教师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同时企业人员参与课程的建设工作,为教学提供实践性指导,协助开展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该中心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搭建了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桥梁。

在工学结合教学理念的引导下,结合本地区行业发展的特点,与周边地区知名企业合作,我们对《建筑外立面设计》课程进行全面改革,课程的建设秉承了我院“校企融合,学工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体现了工作与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特色。经过师生多年努力,2010年,本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5

一、工作目标

到2018年,培养金城名校长6名、区级名校长30名,形成一支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养和开拓创新精神,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校(园)长队伍;引进骨干教师100名,培养省级名师4名、市级名师10名、区级名师100名、区级名班主任30名,省级骨干教师60—80人、市级骨干教师350名,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分别达到95%、85%和50%,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教师理想信念、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实行走进学校、走进教师、走进学生、走进课堂、走进家庭、走进社区“六进活动”制度,落实新教师岗前师德师风培训制度和入职上岗宣誓制度,定期开展教书育人楷模、师德标兵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加强师德师风正面宣传,以先进典型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2.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师德考察,探索在教师资格认定和教师招聘考试中增加心理测试。加大教师业务指导和人文关怀力度,及时疏解个别教师心理失衡行为,及时纠正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失范行为。制定实施《区师德考核评价指标》,建立“以德为首、注重能力、业绩优先”的校(园)长、教师专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对师德优秀教师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中给予优先,将师德师风作为学校、幼儿园领导班子成员选拔、考核的重要考核内容和聘任标准。

3.实行教师失德违纪行为“零容忍”。制定实施《区中小学、幼儿园师德档案制度》,建立师德失范“灰名单”和“黑名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舆论监督,设立师德师风举报电话,在教育门户网开设“师德师风局长直通车信箱”,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二)加快推动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

1.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下放校(园)长选拔聘用和归口管理权限,全面实施校(园)长聘任制,探索校(园)长职级制,在区教育局设置科级后备干部库,制定实施教育系统机关及直属机构优秀干部定期选派任职计划。推进干部有序交流,严格落实区委关于“同一校(园)内,校(园)长担任正职满5年或担任正、副校(园)长累计满7年进行交流,担任正职满8年或担任正、副校(园)长累计满10年必须交流”的规定。

2.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优化校(园)长分类分层分岗全员培训制度,积极推进校(园)长、科级后备干部到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挂职培训,联合华东师范大学等师范类名校建立教育硕士、教育博士学历进修班,到2018年,校(园)长挂职培训率达到100%。推进名校长队伍建设,实行名校长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建立影子校长结对培训制度,定期开展校际交流活动。

(三)促进教师队伍优化发展

1.改进教师引进制度。做好教育部直属院校免费师范生选聘工作,制定出台《区教育系统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实施急需紧缺及高层次实用人才引进计划,从全国范围引进一批省特级、省市骨干、省市级名师,选聘国家“211工程”院校本科毕业生或其他院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

2.建立教师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由区编办会同区教育局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数,根据教学需要,每2—3年调整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总量,实行编制动态管理。

3.建立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制定实行同一学校任教满6年以上教师有序交流计划。建立职称晋升、评先评优与教师交流挂钩机制,评聘高级职称时,教师应有农村学校1年以上或薄弱学校2年以上任教经历,“教育联盟、教育集团”教师应有3年以上内部交流经历;评选特级教师、陇原名师、金城名师、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教师,应有2年以上农村学校任教经历。

4.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制定统一培训计划,整合规范教师培训工作。选择优质学校建立教师岗前培训基地,形成集中培训、培训基地培训和聘用学校培训的全方位培训模式;完善教研员分学科跟踪培养、定点包片制度,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成果展示交流活动;组建优秀教师讲师团,定期开展教育教学巡讲交流活动;按照1:2的比例实行名师、骨干教师影子培训计划,形成千名教师发展共同体;建立职称优先晋升等奖励引导机制;在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设立教师继续教育实训基地,每年选派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跟班培训,到2018年,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教育发达地区学校跟班培训率达到100%。

5.规范教师评价机制。围绕名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评选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机制。清理和规范教学评比活动,严格实行教学新锐(3年教龄以下教师)—教学新秀(35岁以下教师)—骨干教师(50岁以下教师)教学评比和省级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各级名师教学展示管理制度,实行国家、省市教学评比参赛资格申报制度和比赛成果认定制度。

(四)完善奖励激励机制

1.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稳步提高名师名校长津贴、农村边远地区津贴和班主任津贴水平。增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奖和班主任工作奖,按教师年均工资的5%、10%的标准考核发放。管理人员与教师同等对待,管理岗位人员退休时与教师同等享受10%工资待遇。每年按同比例、同标准开展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优秀师德标兵表彰奖励活动。

2.提高教师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根据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按照各学校实际情况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数,并按照实际情况设置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结构比例。

三、强化保障措施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双元制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 生产岗位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学生2/3或3/4时间在企业),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双元制将企业和学校、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教育和就业、专业和职业紧密结合。“双元制”职教模式是德国产品质量的保证,成就了德国制造业125年由弱到强的神话,是德国经济发展柱石,被许多国家学习借鉴。

我国的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也逐步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从过于注重理论转向“理实一体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的职业教育对职业学生非常重要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仍以在校完成为主,学校实训场所、设备、工艺及技术往往落后于企业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发的实训项目也常与企业需求脱节,且教师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计划也由教师自行制定,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规格的人才,致使学校设置的专业和市场脱节,学生毕业了无法适应企业岗位,进入企业后还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再培训,这就造成了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率高、失业率高、职业稳定率低等现象。可以说企业参与少或不参与的职业教育是无根之木,难以持续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是一套比较成熟、系统的职教体系,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双元制”复杂而庞大,不易复制和模仿。如德国双元制有法律保障、高投入、小班化教学在我国暂时无法实现,不能照搬。更为重要的是双元制能顺利实施的最关键因素是企业积极参与,学生是“先就业,再学习”。而在我国由于没有法律强制,企业又不愿牺牲短期利益,致使企业在培养学生这方面积极性不高,往往出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一头热的现象。鉴于国内这种客观实情,学校只有不断创新,让企业在和学校合作过程中“有利可图”,让企业也受惠,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校企合作深入、长期、良性地发展。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与上海轻工监测总站在多年合作的基础上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以“引企入校”的方式把企业吸引到职教中来,突破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瓶颈。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投资,学校在经营、培养学生方面有发言权,通过协议约定培养细则,改变以往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被动局面。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企业的生产任务,还在生产的同时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建立联合实验室旨在探索培养直接通向生产岗位与企业接轨的中职检测专业人才,实施过程借鉴了双元制的精髓。

一、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及运行模式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是笔者所在学校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结果。根据前几年毕业生跟踪情况反馈显示,笔者学校检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满足不了岗位要求,对岗位上要求的技能缺乏,原因是学校的检测专业仍只限于传统建筑材料如水泥、混凝土的质量检测等。根据市场调研,目前传统建筑材料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减弱之势,而新兴材料如环保节能材料以及装饰材料等、室内环境、水质检测等对人才的需求上升较快。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建设重点。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是德国精良产品的保证。为此,笔者所在学校这几年不断派教师分赴德国学习,学完后不仅仅停留在写总结、谈体会的阶段,而是反复研讨,吸收德国双元制精华,打造校企联合生产型实验室。联合实验室由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具有检测资质,能对外接单进行生产。实验室主要侧重于检测业务,包括各类建筑材料的质量检测、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的检测、室内环境检测、大气质量检测、水质分析等,可为学校检测专业拓宽检测领域和检测项目。根据合作协议,联合实验室场地设在学校材料实训中心(面积约800m2),学校提供仪器设备和师资,监测总站提供部分设备、技术、检测资质和技术人员。联合实验室不仅承担培养学生(学生以准员工身份进入实验室,跟着企业师傅在生产岗位跟单训练),同时开展对外检测业务,产生的效益双方互惠。联合实验室的建立基础是和企业互惠互利、优势互补。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企业和学校是办学的共同主体,企业的需求决定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因而我们培养的学生直接面向生产岗位。

二、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实验室类似于德国双元制企业一方,和学生签订准员工合同,具体对学生培养细则如下。

三年学制,第一年为职业基础培训年,学生在学校完成上岗前必需的理论和专业基础培训,期间安排学生到联合实验室开展2次为期4周的短期实习,提前让学生对企业、产品、检测工艺过程有所了解;第二年为职业岗位培训年,企业和学校共同选拔一部分优秀学生与企业签订培训协议,成为企业的“准员工”,学生1/2时间在企业,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检测岗位进行训练,这期间主要完成一些小的生产订单,让学生对检测流程有充分的了解;第三年为职业岗位强化年,学生2/3以上时间在企业,和企业员工一样,正式接订单作业,并且要学会实施较大的检测项目(见图1),三年级末,学生通过双元考核,签约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图1 校企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通向生产岗位的人才模式图

1.双元的责权利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企业和学校基本独立,不存在业务或经济往来。之所以能一起合作培养学生,一方面是有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德国企业追求精良产品的需要。但是中国国情不同,在培养学生方面企业看不到近期利益,因此很难让企业有积极性。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提出和企业共同建立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相当于双元制中的企业一方,但由于学校出资入股,因此学校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断权,尤其在培养学生这方面,能让企业牺牲短期利益(如培养新生过程带来的工作效率降低等)同意和我们合作。

首先通过合同方式约定双元(校企双方)职责,并且成立校企联合办公室。校企联合办公室成员由企业领导、技术骨干和学校领导及教研组长以上成员组成。其职责涵盖了统筹合作方式、签订合作协议、紧密联系行业、制定学生培训计划、制定日常运行管理制度、开展跟踪调研、校企文化交流、共享合作资源等。本着互惠互利原则约定双方的责权利才能推动生产型联合实验室长效、健康运行。

2.双重的学生身份

德国双元制中,学生的第一身份是和企业签订了劳动协议的学徒,另一身份是学校里的学生,这种双重身份使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意识。企业学徒身份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国内大部分中职生对职业的认识比较模糊,未来目标不清晰,有的甚至认为是为父母学习,学习缺乏积极性。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学生首先是经过学校、企业选拔后,挑选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和企业签订准员工协议(正常毕业后即可转为企业正式员工),所以联合实验室的学生也是双重身份,一是企业的准员工,另一身份是在校学生。

被选进合实验室的学生不仅有专业奖励,在企业培训期间还有津贴补助。学生一进校就明确自己的目标,这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联合实验室是轻工监测总站和学校合作的一个实验室,承担了几个比较重要模块的检测任务:材料检测、大气质量监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等。学生在这里能学到的技能比较全面,不仅可以满足轻工监测总站的岗位需求,还基本可以满足上海检测领域的岗位需求。由于就业前景好、就业面宽,学生积极性高,选的学生都能主动学习,主动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学生在联合实验室跟着订单进行生产任务,直接在工作岗位学习,有企业师傅手把手带教,从订单分析、检测流程(包括设备调试、试剂配比、工序操作、数据记录、数据分析判定等工作流程)到独立完成小项目的实施,如同技术工人在具体的岗位工作一样。另外,学生在学校接受配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完整教学计划内容培养。这种双元的学习和培训不仅使学生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得到提升,同时劳动态度、质量意识也得到很好的训练。如严格的操作规范,从上班的准备工作到下班收尾工作的严格训诫,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校、企业相互间的相融性。这种培养模式的内涵是“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与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处。

3.双元的专业建设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各类企业培养和输送生产第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大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跟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后期的建设密切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传统职业逐渐消失,新兴的职业、交叉职业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相适应。要保持动态适应,必须要有企业参与。如德国政府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召集有关企业专家对培训专业进行重新界定,如1950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训职业为776个,到1999年减少至345个。尽管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学校设置的专业及专业的后期建设大多由在校教师承担,缺乏企业的参与,致使有些专业远远落后于市场变化,学生得不到关键职业能力的培养。

利用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企业专家、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对检测领域进行职业分析。科学分析检测领域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搜集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从而分析得出专业需承载的关键职业能力。结合学校原有的专业(建筑与工程材料、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及环境检测技术专业)基础,确定联合实验室主营建筑材料质量检测、装饰材料质量检测、室内环境检测、水质检测业务。这些检测业务有利于培养学校学生的检测职业技能,让学生直接在岗位上训练职业能力。

生产型联合实验室还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条件及实训条件等,使后期的专业建设始终和市场上的职业直接对接。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利用联合实验室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开发教材,设计来自于岗位中的任务单用于教学中。总之,依托联合实验室鲜活的生产业务,使我们的专业建设直接和岗位需求对接。

4.双元的师资培养

德国“双元制”的专业教师既要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又要担负实训车间的指导教学工作,还必须胜任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时的指导师傅职责,高水平的师资保证了双元制的教学质量。而我们大部分教师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出大学门,进职校门”,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历,教学中有些只能照搬教材,因此非常有必要强化师资队伍。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成功经验,可通过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培养学校检测专业的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

检测专业的师资培养实行双元培养,一元是学校,另一元是联合实验室。学校对教师进行各级培训,如班主任培训、新进教师培训、教师教学法培训、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等;对于学科带头人有教研组长能力培训、名师工程培训等。联合实验室主要在岗位上培训教师。为了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所有专业教师都分批分段到联合实验室跟单实践锻炼,由企业师傅带教,提升教师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岗位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接触新设备,参与企业技术改造,甚至参与校企双方共建的攻关课题。通过这种双元的培养,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值得注意的是学校杜绝一切到企业锻炼走形式的局面,鼓励教师把企业里学到的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实效,如部分教师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专家协助下开发了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检测模块、室内空气检测模块、水质检测模块等。教材也在企业实践后进行大力改革,专业教材全部采用基于检测工作流程开发的校本教材。

5.双元的考核体系

德国“双元制”的考核方式分理论考试和技能测试,合格后发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实行教考分离,监考和评分以及资格证书的颁发均由德国工商会(IHK)组织进行,企业和学校没有执行权,从而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性,也保证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生产型联合实验室的考核方式推行双元的考核体系,一元以企业为主导,参加培训的学生和企业员工一样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的职业资格考试,主要侧重操作技能和必要的理论知识的考核,考核模块有化学分析工、废水治理工、能效检测工、大气采样工等。另一元接受学校教学计划内的考核。学生只有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和毕业证书才能从准员工转为正式员工。即使学生毕业后不愿意留在联合实验室,学生也具备再就业的能力。只有这种高要求才能保证培养的学生质量。

从当前的校企合作来看,学校热、企业冷,致使校企合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主要原因在于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天职。只有在校企合作时让企业觉得“有利可图”才能推动合作的长久性和有效性。校企共建生产型联合实验室,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进行生产任务,既可满足企业的生产,又可在生产岗位培养直接通向岗位的人才,是一种新型的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另外对于德国的双元制,我们要灵活借鉴,不要硬搬,一定要联系国情、学校自身基础才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0(26).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7

一、回顾20xx年的工作

20xx年,在部门领导的带领下,在总结了之前相关培训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完善了相关培训制度,如《客服中心培训制度》、《培训老师考核附加分细则》、《客服中心新员工岗前培训流程》、《客服中心新员工岗前培训考核标准》、《客服中心培训讲义》、《新员工岗前培训档案》、《培训需求调研表》、《培训意见反馈表》等,使客服中心的培训体系变得加完善、更加制度化。本年度具体培训情况如下:

1、客服中心岗前入职培训情况:

我部门于今年x月起开展岗前入职培训,截止20xx年x月共举行岗前入职培训13批次,通过岗前培训考核人数共有71人。随着客服中心人员编制的增加,培训组将继续做好新人的相关培训工作,为呼入科和呼出科提供优秀的员工。

2、新员工带教情况:

新员工岗前入职培训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培训,第二阶段为实操带教阶段。新学员在实操带教阶段原先一直采用一对一式的培训模式,此模式导致新员工对带教老师有很大的依赖性,对商户的问题不管是自己会的还是不会的,都问师父,不会主动查询知识库,导致自己长时间无法独立接电。同时,由于新人的不断加入,现场带教老师人数的增加,原培训模式可能因不同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不一致而影响新学员的业务水平。因此,原一对一式的培训模式已不再适应部门发展需要。

对此我部门于3月开始实施培训小组方案。培训小组是指由几位优秀员工成立的一个小组,这个小组专门负责新员工第二阶段的培训工作。组内每位带教老师承包若干新人,对其进行统一的跟听带教、工单审核、直至其能顺利通过第二阶段培训考核,并分配进班组。培训小组的设立,首先使带教老师的整体带教水

平提高,其次统一了业务操作流程,使新员工更快的独立接线。

3、客服中心岗中培训情况:

我部门今年x月至11月共组织落实岗中培训54次,参加岗中培训总人次为1659人次。其中专业业务培训最多,共落实21次, 占总培训次数的39%;其次为综合性业务培训(如录音案例分析等),共落实15次,占总培训次数的15%;占总培训次数最少的课程为服务技巧类培训,共落实2次,占4%。

4、客服中心岗中业务考试情况:

我部门今年(截止11月)共组织落实岗中业务考试19次,参加岗中业务考试共705人次。20xx度,培训组增加了部门业务公告的考试量,通过定期对近期公告的考试,能加深员工对公告内容的熟悉度,同时通过班前会、电话拨测等形式,巩固员工对公告业务的掌握。

同时,由于客服中心业务范围广,为减轻员工对于考试的压力,培训组自上半年更改考试形式,参加考试的员工可自由选择考试方式:开卷或闭卷,开卷考试以80分为满分,闭卷考试以100分为满分。灵活选择的考试方式既减轻了员工的考试压力,又让业务优秀的员工得到高分。因此本年度的考试总体情况是考试合格率提高了,但是考试平均分相对降低。

二、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方向

1、丰富岗中培训课程种类,培训形式多样化

由于客服中心的业务种类繁杂,产品内容更新又频繁,20xx年的岗中培训多以业务培训为主,很少组织员工心态调整、情绪管理、服务技巧等内容的课程培训。导致部分老员工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工作积极性降低,绩效表现较差。因此20xx年在抓好业务的同时,培训组将把培训重心放在技巧类、心态类、发展类课程的培训。

2、加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要

20xx年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以新业务、新项目为主。20xx年培训组将加强培训需求调研,设计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比如增加难点、热点问题的收集,进行针对性的业务培训。

3、将质检录音案例分析作为常规化的培训课程

由于案例分析录音来源于质检日常的随即抽检,质检成绩的好坏直接反映了整个客服中心服务质量的水平。同时录音案例贴近员工的实际工作,将录音案例分析作为一个常规培训课程来进行,员工易于接受,培训效果明显。

4、将拨测业务的作为常规化的工作,检查员工业务水平

20xx年x月起,培训组将每天进行10个电话拨测,对每阶段拨测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强调。实时跟踪各项拨测情况,对于出现的典型问题及时进行汇总,并把汇总的问题通过班前会讲评的形式反馈给前台客服。为保证客服对拨测问题的掌握效果,培训组对拨测成绩也作为员工的考试成绩之一。

5、及时反映培训的效果情况,加强培训反馈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8

加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总结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经验,分析其存在问题,展望其未来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校长培训、培训内容和形式创新、培训支持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思考;江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1],这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根据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新需求,进一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为例,在分析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2015年)[2]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仅就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和校长的未来培训发展情况进行了思考,以期对相关研究者和师资培训实践工作有所启发。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有经验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3](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无论是我国的特殊教育事业,还是教师工作,都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加强。2012年开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4]以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等国家纲领性文件陆续出台[5],有力地加快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和项目内容得到拓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受众面得到大力拓展。一方面,以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以下简称省师培中心)为基地,负责贯彻落实了由教育厅牵头制定的覆盖全省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计划。例如,在“十二五”期间,省师培中心先后举办特殊教育教师培训44期、2404人次,对全省109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进行了两轮培训。另一方面,省师培中心积极参与和承担了国家师资培训计划,如参与实施“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服务,为内蒙、新疆、甘肃等西部各省特殊教育教师开展培训,又如争取到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近三年已举办9期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班,培训校长450余名。这些师资培训项目的推广与落实,提升了大量特殊学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内容也越来越具体和有针对性。例如,针对特殊教育学校不会使用相关设备的情况,省师培中心牵头开展了设备使用的专项培训。通过举办数期特教设备使用培训班和蒙台梭利教育班等,及时帮助基层特校的老师学会使用设备及技术。针对江苏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延伸发展的需要,举办了学前融合教育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训,有力地促进了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针对教师对融合教育观念的了解不足,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组织专家团队编写网络远程培训《融合教育》教材,拍摄教学视频,并通过网络远程培训体系进行远程培训和网上知识竞赛,全省“十二五”期间有35万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融合教育》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普及了特殊教育教学知识和方法。这些项目的开展体现了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主动性和引领性,也更好地促进了特殊教育发展工程[6]的落实和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发展可能性。

2.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质量得到提升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质量,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论证和监督等工作。江苏省师资培训工作首先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反复进行专家论证,认真做好培训方案。比如中西部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国培项目实施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校长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是所有校长、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新入职校长亟待提高的专业能力,以此确定了以学校发展诊断、学校规划能力为主线、校长专业标准学习和校长专业素质提升为副线的培训内容,按照“理论学习(了解诊断和规划发展的知识和方法)———影子培训(在先进学校跟岗、调研学习)与沙龙研讨、案例分析———返岗实践并制定所在学校发展规划”三个基本阶段依次展开校长培训。实践表明,基于实践调查的培训方案针对性强,实操性好,不仅帮助校长学到了理论和方法,提高了认识,拓宽了视野,而且还学习了先进学校的优秀办学经验和校长领导艺术。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返岗培训制定发展规划这一综合实践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校长谋划和领导学校发展的能力。另外,还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接地气”、针对性强的培训方式来提高培训质量。例如,在聋校、盲校学科骨干教师培训中,重视学科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注重将学科知识教学与特殊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培训学员通过上课、评课、研课等方式,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和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再如,在校长培训方面,探索并建立了以提升校长谋划学校发展能力为主线的培训方式,实行“学”(理论学习)“研”(案例研讨会)“察”(考察学校)“跟”(跟岗影子培训)“导”(返岗培训指导)一体化培训,特别是在返岗培训时,由相关专家集中对每个校长的学校发展规划进行现场点评和典型案例分析,帮助他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以此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现存问题

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师资培训规模、培训内容和方式、培训教师队伍等方面。首先,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不能满足未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虽然江苏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逐年扩大,每一所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都参与了各类培训,一些专业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等也参加了相关专业培训,但总体而言,还有大量特殊教育教师没有机会参加高级别、高质量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项目。特别是随着随班就读的开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承担起随班就读工作,但接受过特殊教育相关培训的普通教师数量相对不多。其次,培训内容和方式还比较陈旧和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现有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内容还未完全跟上最新的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或思想,培训内容较多是根据传统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组织和传授,还不能做到有效地适应特殊教育实践工作的一些新政策思想、新实施模式。在培训方式上仍然以讲授为主,虽然已经尝试增加了大量实践内容,创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培训模式,但仍处于摸索中。随着特殊教育学校的转型,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教师需要承担起指导随班就读、开展送教上门服务等工作,越来越需要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但目前的培训内容还不足以让参训教师有效地开展实践工作。第三,培训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培训教师队伍人员短缺,缺乏高素养的培训教师队伍。有些承担培训任务的专家自身缺乏实践能力或理论厚度,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特殊教育的新课程标准、融合教育的普遍实施、送教上门等工作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授课专家自身更新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也需要一段过渡期,这也会造成培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无法完全满足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需求。另外,还存在授课专家库资源建设不够充分,专家库人员配置不够合理,可选择空间较小等问题,这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能根据培训需求合理选择相应的授课专家。此外,培训管理机制不够优化;培训设施和硬件条件(如住宿、餐饮和培训场所等)较差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发展需求

今后,我国的特殊教育将进一步呈现转型发展新态势:一是随着特殊教育发展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发展,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将进一步提高;二是随着大力发展随班就读,我国特殊教育将更加走向融合;三是随着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实施,特殊教育将进入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的发展过程。这一转型发展过程必将对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首先,师资培训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特殊教育发展的“两头延伸”,在职教师培训的重心亦将随之向两头延伸,大批新入职的学前教育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都面临着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能力和职业技能培训不足的问题。其次,在“十三五”期间,随班就读的新发展要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部门做好对在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随班就读知识与方法的培训,提高他们开展随班就读的能力。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师资培训工作的重心将进一步转向全面提升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上。要按照《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要求,提升在职“熟手”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领头羊”———专家型校长和教师,即名校长、名师和一大批教学骨干教师。还要配合三类特殊教育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开展相关课程研修培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课程与教学深化改革。当然,还要积极开展信息化和辅助技术运用的培训,这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时代特征的体现。第四,随着国家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需要建立与完善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机制。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建议

(一)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分类培训

充分发挥省级师资培训中心的骨干作用,根据特殊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教师专业成长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立足本省,面向全国,注重能力,按需施培,全面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首先,根据特殊教育“两头延伸”发展需要,积极开展学前特殊教育以“三早”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培训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其次,根据推进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配合全国特殊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采取远程网络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等方面的培训。第三,根据“办好特殊教育”、提高特殊教育质量的要求,重点做好“熟手”教师和名师、教学骨干等方面培训。这几类教师培训要以新课标学习研修和课程改革为主线,以师德教育、学科教学能力和个别化教育能力提升、必要的康复方法、辅具技术应用、特殊教育科研能力和教学经验的总结等为重要内容全面展开。在“熟手”教师培训方面,对工作至少五年以上、熟悉教学工作的“熟手”教师开展提高培训。这个层次是在职教师的主体,和新入职教师层次共同构成教师队伍“金字塔”型的基础。在名师和教学骨干教师培训方面对教育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和教学骨干分层开展培训。教育家型教师是塔尖;学科带头人等专家型教师是第二层次;一大批的教学骨干是第三层次。通过分层培训,培养出一批特殊儿童教育家、专家型的学科带头人和一大批骨干教师,形成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合理梯队,从整体上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培训

校长是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灵魂和关键。所以,要继续高度重视校长的培训。校长培训需按照校长专业标准的要求和不同发展阶段校长专业化的要求,突出校长对学校发展的谋划力和领导力、文化建设能力、校内治理能力和领导者素养的提高等。针对新上岗和转岗校长,需帮助他们了解特殊教育相关政策、特殊儿童、特殊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新课标的解读与实施)、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和队伍建设的特殊性等,初步胜任校长之职责。针对任职五年以上的校长培训,需通过问题导向的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升领导力和专业素质。培训的重点是提升他们规划学校发展的能力、课程领导力、校内治理能力以及以理论思维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针对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校长的研修培训,要注重把研修与系统总结特殊教育学校办学经验、特色发展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力图通过校长培训和相关研究,培养出一批眼光超前、理念先进、能力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专家型校长和教育家型校长。此外,还可以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学校自身发展情况,按需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譬如根据特殊教育学校内部治理改革的需要,举办不同类型特殊教育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积极开展与内涵建设密切相关的课程标准贯彻落实等方面的专项培训,主要包括课标研修、科技辅具使用、康复技术、医教结合和送教上门,继续做好手语、盲文推广服务等培训工作等。总之,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应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所需,按需施培,长短结合,灵活多样地规划和推进。

(三)加强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创新

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的创新是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实效的关键。一方面,要根据全国、地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教师、校长专业成长规律的要求,积极开展在职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培训需求的调查研究,真正搞清楚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和校长的共性需要和个性需要,并从时展、事业发展、地区特点和个人专业提升的不同需要,设计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如新手—熟手—教学骨干—名师)、校长成长需要的培训方案。每种培训方案都要有明确的主题和能力训练主线,形成按需施培、长短结合、主次分明、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且具有弹性的课程模块结构。另一方面,要以专业能力提升为核心,推进培训方式改革,如加强跟岗培训、返岗培训的专家点评和指导,注重教师上“下水课”和校长跟岗学习等实践环节,积极推进并形成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研一体化、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培训”双向互动的现代化培训方式,不断扩大培训规模和效应。

(四)健全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保障体系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根本。因此,要着力抓好三支队伍的建设:一是管理者的培训。培训管理者不仅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和经营意识,还要熟悉教师和校长培训的相关业务,具有培训课程开发的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但现有的培训管理者队伍能力水平与这一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所以,要加强培训管理者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二是依托高等院校相关学科和专业,进一步加强院校自己的专家队伍建设。要采取措施和激励政策,鼓励校内专家深入基层特殊教育学校,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个案研究和行动研究,不断提高授课专家的特殊教育理论和实践能力,进而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采取更加开放的用人政策和契约机制,在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聘请一批知名学者和实操能力强的教学专家(如一线校长、特级教师等)加入到培训工作中。通过几年建设,逐步打造出一支责任心强、能力突出、实操性强、专兼结合的培训专家队伍。

2.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管理体制

要围绕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管理体制改革。首先,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根据《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加快建立教师培训专业标准、任职资格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认定考核标准,严格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及考核制度的执行,以制度规范教师不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其次,培训部门要切实督促教师和校长接受培训考核和平时检查,并将检查考核情况及时通报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逐步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教师、校长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第三,要加强培训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政府教育部门的统筹下,进一步明晰高校与基层学校在培训中的责权利,加强校际培训合作,逐步建立校内外一体、任务共担、责任分享、合作双赢、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形成高校与特校“联姻”、校内(系统理论学习、工作坊研修、个案分析、专家点评和交流、课题研究等)校外(跟岗实习、跟岗研修、教师结对、合作研修、共同成长)培训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重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建设

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有效开展需要依赖于较好的资源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特殊教育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和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建成依托互联网双向互动的、无障碍的学校信息中心和现代远程教育中心。还要加强培训机构和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机构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加强校外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建立开放的、校内校外一体化的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此外,还需要进一步高标准建设师资培训中心和会议中心,逐步使住宿、餐饮和会议条件能够满足特殊教育师资培训规模的要求。

作者:陈蓓琴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

[2]教育部.关于印发《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EB/O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EB/OL].

[4]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

小学教师跟岗培训总结范文9

[关键词]双师结构 双元双优 教学团队

一、前言

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双师型”或“双师素质”的要求,但其建设主体仍然是校内专任教师,结合行业、企业要素不够紧密,脱离企业工作实际,无法完成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一线人才的需要。2006年教育部教高(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这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提出了要求,又指明了方向:双师结构和专兼结合明确了高职教师队伍的来源应该是双元的,即要吸引学校之外的力量来形成教师团队,教师团队的建设主体不仅在校内的专任教师,更在校外的企业兼职力量,双方共同为育人做出贡献。基于此,作者提出了构建“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基于工学结合的理念来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学队伍,为人才培养服务。

二、构建“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

1.模式内涵。“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是指: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培养成为优秀教师职业人;从大量外贸企业从业人员中遴选出优秀外贸职业人(行业兼职教师),两者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大学生培养成能胜任外贸工作岗位的合格职业人,从而实现“优秀职业人+优秀职业人+大学生=合格职业人”的效应。

2.模式特点。(1)主体双元。“双元”指专业教学团队成员主要来自学校和企业,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2)素质双优。“双优”指通过培养提升校内专任教师职教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其成为优秀的教师职业人,根据业务专长从众多外贸职业人遴选出符合人才培养的优秀职业人(行业兼职教师),工学紧密结合共同育人。(3)运行双轨。“双元双优”教学团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准备阶段,开发外贸职业岗位标准,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制定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实施阶段,共同编写项目教材、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指导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在人才培养质量检验阶段,按照外贸职业岗位标准,制定质量检验评价标准,共同进行课程评价、实训评价和就业评价,使毕业生成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3.“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深入融合了行业、企业要素,彰显了职业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职业文化的特征,是顺利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和保障。

三、“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1.培养优秀的专任教师职业人队伍

(1)提升教师职教能力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改理念,转变观念,率先改革。全部通过青年教师职教水平测试,基本能胜任当前改革形势下工学结合式的教学任务。选派骨干青年教师到澳州学习TAFE职教理念,引进先进职教方法,提升职教综合素质。

(2)提高教师业务操作水平

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不能和企业行业的实际工作情况脱节,在当前师资资源紧缺,教师工作量重的情况下派大量的教师到外贸企业挂职锻炼或脱产顶岗实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两个假期的空余时间又不一定能够和外贸企业的工作时间完全匹配起来,在此情况下原有的思维模式是提高不了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的。我们通过和企业专家一对一“朋友式”结对的方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在和企业专家的感情交流过程中我们拿到了企业一手的业务资料为教改和工学结合式教学提供了支撑,了解了外贸企业最新的外贸动态及时为学生更新所需知识,使得工学结合有了实际意义,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始终贴近企业实际,教师的业务操作水平逐渐得到了提高。但是当然替代不了外贸企业业务专家的业务操作水平。

(3)提高教师考证培训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学生的工作岗位。提高教师的考证培训能力实质就是提高工学结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国贸专业的三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是未来的工作岗位(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通过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全国外贸业务员资格考证师资培训班、全国外贸单证员资格考证师资培训班和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证师资培训班的培训,教师们的考证培训技巧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一只优秀的职业人教师队伍必须要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指引,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和较强的职业考证培训能力做为支撑,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外贸职业人。

2.组建优秀的外贸经理职业人队伍

优秀的外贸经理职业队伍,包括了浙江中小外贸企业的业务骨干、部门经理和总经理,根据他们服务学校的热情程度和个性偏好程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只优秀的外贸经理职业人队伍是培养合格外贸职业人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元或一极,在工学结合的一些关键领域需要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这只队伍的数量要相对稳定并保持不断增长,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共同育人

(1)人才培养准备阶段:标准开发

在该阶段所进行的职业岗位标准、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为人才培养运行确定依据。

①开发职业岗位标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培养的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外贸业务员在我国尚无对应的职业岗位标准,因此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组建职业岗位标准开发专家委员会,对这三个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这三个外贸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岗位标准的开发,为专业建设解决了培养什么规格的人的问题,即人才培养规格。

②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开发的这三个职业岗位标准基础上,按照以下思路共同开发专业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一是对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科学化、标准性规定,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设计;二是用职业岗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并考虑学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适应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三是主要用岗位职业能力来描述人才规格,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四是融合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证书,把职业考证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要求融合到各专业课程,结合职业考证时间安排职业考证课程。其内容包括专业名称、入学要求、学习年限、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职业范围、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实训课程表、课程结构、教学进程表、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和实训装备等12项标准化内容。

③开发专业课程标准。“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定位,重构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外贸单证操作》、《出口业务操作》、《出口跟单操作》等9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开发了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每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同时还对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建议进行了说明,使课程教学与改革有章可依。为了更好的实施课程标准,使课程标准的执行更加具体,这9门专业核心课程都根据外贸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开发了项目活动载体,展现了项目课程改革思路,提高了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

(2)准职业人培养阶段:项目教学

在该阶段,“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参与9门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编写、备课、授课、命题等项目教学全过程,实现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①共同编写立体化教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研究、分析,确定有代表性的行业、产品、业务种类,并以该行业大型综合真实业务案例为蓝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项目活动载体,确定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并以项目教材的编写为契机,完成项目活动载体、实习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料的积累与搜集工作,为教师施教提供支持;同时,建设课程网页提供电子课件、实习实训项目、习题集、案例集、试题库等材料搭建立体化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维学习空间。

②共同备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授课前,根据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的能力点与知识点要求、行业发展新变化、业务政策新调整和业务操作新方式,确定项目活动载体,使之融入行业发展新要素,符合业务发展新要求;在此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场所的不同特点将项目活动载体覆盖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外化为具体、明确的工作项目,配之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保证教学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实现。“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共同备课过程中,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将授课内容准备与课堂组织形式设计都提高到更高的水平。

③共同授课。“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课堂授课环节,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其中行业兼职教师侧重实践教学和实训指导。“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教学,以专业核心课程的项目活动设计为载体,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职业素质提升,共同打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项目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根据业务案例设计的项目活动任务布置给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及时总结。在教师进行操作示范的过程中,不仅将该工作任务覆盖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示范,并且还需要将学生独立进行的工作任务完成过程加以分析,使学生在掌握共性的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个性化的收益,包括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包括职业素质的提升。

④共同命题。“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完成共同授课后,由校内专任教师根据行业兼职教师提供的真实业务案例,结合课程考核要求,设计考核案例,按照实际业务的表现形式来确定考核形式、分配考核点,形成考核试卷初稿,交由行业兼职教师进行业务把关,对业务案例描述、考核任务设计、考核评价指标进行审核,提出修改意见,由校内专任教师进行修订,由双方共同填写“共同命题记录表”双方共同完成共同命题任务。通过共同命题,使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形式与实际业务相吻合,使考核结果与岗位要求相吻合。

(3)合格职业人培养阶段:实战训练

“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通过共同指导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战训练,完成学生自准职业人到合格职业人的飞跃。

①工学交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合作过程中,除在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料准备、备课、授课、命题环节的合作外,还将部分适合进行实战操作的项目的授课由校内实训室转移到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职业环境中,实行工学交替,行业兼职教师充分发挥其社会资源、业务优势对学生工学交替进行指导,通过实战操作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职业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掌握水平与应用水平。

②顶岗实习。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学生在“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国际贸易实务专业9门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掌握了外贸单证员、跟单员、业务员三个岗位业务操作所需要的各项能力,获得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相关外贸企业对应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即“持证上岗”。学生通过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职业能力,养成了良好的职业素质,积累了外贸工作经验,转变成了合格职业人,实现顺利就业和优质就业。

4.运行保障

为使“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式顺利实施,我们制定了如下运行制度:

(1)“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方面

为了建立一支“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强化校内专任教师业务操作水平的提高和行业兼职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提升,制定了《行业兼职教师遴选、聘用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教师参加挂职锻炼的有关规定》、《关于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朋友式”结对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制度。

(2)“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运行方面

为了适应项目教学改革,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制定了《校内专任教师担任行业兼职教师助教制》、《行业兼职教师工作手册》、《共同备课实施细则》、《共同授课实施细则》、《共同命题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四、“双元双优”教学团队建设绩效分析

1.形成“双元双优”专业教学团队

14名校内专任教师均通过职教能力测评,均获得外贸职业考证培训师资格,其中8名还获得澳大利亚TAA培训师证书,培养了9名骨干教师、4名双师素质教师;

共聘用了外贸业务能力强、行业资源丰富、热心教育事业的40名行业兼职教师,覆盖各类外贸相关企业和各种外贸岗位,行业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比例超过1:1。

2.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高考证通过率。2007年和2008年在全国外贸业务员从业资格考试、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资格考试、全国外贸跟单员资格考试等考试中,国贸专业的考证通过率分别是81%、87%和79%,比全国平均通过率52%、63%、61%均高出20多个百分点。

(2)高双证持有率。07届毕业学生中至少有88%的同学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66%的同学拥有两本职业资格证书。08届毕业生中98%的同学拥有一本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比例达到了80%,获得三本职业资格证书的同学达到50%。

(3)高签约率。07届毕业生签约率是 93 %,08届毕业生签约率是 98%。

3.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改革成果显著

与三个职业岗位相对应的九门核心课程均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体系改革,其中《外贸单证操作》已经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其他八门课程的课程资源建设(课标、项目活动载体、生产性实训题集)已经全部完成。11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材已在高教出版社公开出版。

4.制定标准,为规范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率先制定了《外贸单证员职业岗位标准》、《外贸业务员职业岗位标准》和《外贸跟单员职业岗位标准》,为推动企业行业规范发展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罗秋菊.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J].农业与技术,2008, 28(4).

[2]吴杰.构建高职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0(4).

[3]王晓卉.高职教师应实行“双师”资格制度[J].中国建设教育,2008,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