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交流生学习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3-03 15:31:37

交流生学习计划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1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主题活动安排及内容:

1、幼儿园大班教学划组织幼儿与家长开展“我有多爱你”的主题活动。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能用语言向别人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与情感上的喜怒。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将数学也融入到幼儿生活和游戏中,尝试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及数学方法解决某些日常中简单的问题,如走楼梯时进行数数练习,找找我们身上藏着的有趣的数字,使幼儿明白数学的重要性。从数学的趣味入手,加强个别指导,减少能力差异。

4、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重视环境创设的价值,根据探究主题,利用环境的互动作用,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收集材料或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以绘画、照片等形式展示出来,增强幼儿观察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5、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开始安排值日生,每日两名幼儿。主要工作:整理玩具、检查学具、摆放杯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加强对幼儿生活各环节的管理,努力做到保教结合,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学习习惯

6、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学习新的课间操,配合园里做好评估工作。

临新的挑战。本学期我们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两位老师将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认真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反省不足,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在新《纲要》和《园务计划》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以儿童为本,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学期初,我们根据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共同讨论并制定了本学期具有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特色的班务工作计划。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本学期培养计划

一、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认知发展(包括:科学、语言、艺术)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科学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鼓励幼儿主动观察和探索周围常见事物,现象以及变化的简单规律,并从中体验到愉快。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事物,能对事物进行连续观察,能发现事物或现象的差异和变化。(学习简单的气象记录)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感知声音和颜色的变化,沉浮等现象,有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4)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初步了解沙、土、石等常见物质以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5)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理解今天、昨天、明天以及星期几的作用含义。

(6)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活动游戏中,尝试学习按一个难度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并进行计数练习。

(7)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操作活动中,用各种材料进行简单的尝试和探索,并能根据某些现象大胆进行初步的猜想。

(8)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的探索,培养幼儿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各种方法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与方法。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语言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主动运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大胆运用词汇,体验语言交流对自己的意义。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愿意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和想法,喜欢探索提问,积极回答问题。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喜欢读图书,能从阅读活动中体会到快乐,愿意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爱惜图书,了解故事情节线索,引导幼儿认识页码。

(4)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会复述故事,续编故事,学习仿编故事。

(5)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引导幼儿知道能从图书、电视、广播、口头交流等途径得到许多信息,从中获得知识、感受快乐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艺术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进一步体验、探索和感知音乐的强弱与快慢,音调高低和音色。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能发现并讲述周围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能用多种形式大胆表现自己的感受与现象,并能创编简单舞蹈。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更加熟练掌握打击乐器的使用方法,喜欢为乐曲伴奏,具备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逐步养成正确使用乐器,有序收放乐器的习惯。

(4)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认识更多的美术材料,并学习正确地使用它们,在活动中能体验成功感知快乐感,乐于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5)学习多种颜色混合使用的技巧,并能合理地装饰自己的能力。

二、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社会性发展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社会性认知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规则,认识常见的交通工具,知道遵守交通规则。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国徽,学会普通话,知道市内的风景名胜。

(3)知道我国传统佳节的由来及意义,让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己,感受节日的气氛。

(4)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中认识周围生活中简单符号和标号。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社会性情感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引导幼儿保持积极愉快情绪,知道自己在长大,能做许多事情,知道自己有很多爱好和想法,并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引导幼儿选择活动主题,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学习谦让、轮流、分享,并能尝试解决有些及生活中出现的矛盾。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乐于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乐意完成成人交代的任务。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社会性行为共2页,当前第1页1

(1)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能按照正确的要求行动,初步了解并学会遵守幼儿园基本规则。

(2)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不怕黑暗,不怕陌生人,遇到困难知道寻求帮助,,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3)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能分清自己和他人的物品,不拿不是自己的东西,爱惜玩具、图书及日常用品,用后归还原处。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具体措施

(一)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大纲和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的班务计划的要求,教师认真备课、钻研教材,勇于创新,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二)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热爱和关心幼儿,尊重幼儿,对幼儿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坚持正面教育和严格要求相结合,注意个别教育和随机教育,使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影响。

(三)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加强培养幼儿一日常规,根据每月、每周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四)给幼儿创设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拓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家长工作:

(一)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做好家园共育栏的定期更换工作,针对实际情况主动及时地与家长沟通、联系,交流教育心得。建立家庭与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的联系机制,通过家园面对面、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宣传家教科学知识、指导方法、争取家长对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工作的支持、配合。

(二)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挑选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三)幼儿园大班教学计划做好家访工作,听取家长合理的建议,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与一致性。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2

关键词: 初中体育 田径教学 合作学习

初中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的特殊性,积极开展适合他们的田径教学活动,体会到田径学习的乐趣,提高体育锻炼的素质与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田径训练习惯,是每一个初中体育教师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传统重教不重学的体育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一直处于学习的被动位置。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突破,它重视学生的需要,利用教学中的各种动态的发展因素,促进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1]。下面将针对初中田径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广大的体育教师有所帮助。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一)加强学生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

在初中田径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以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比如以组为单位进行训练时,可以选择一些接力赛的项目,例如4*400接力跑。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接力赛技能之后,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比赛,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从而为了集体的荣誉与利益更好地进行训练,提高相关的体育技能。而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获胜之后还会分享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相互帮助,加强学生间的交流。

在田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就训练的动作及速度、耐力、爆发力等状况进行评价,并且交流自己训练的经验与感受,形成互相帮助的一种学习氛围。如此可以让学困生及时得到同学的帮助,积极勇敢地进行训练,增强自信心。而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训练的热情。比如在训练铅球这一体育项目时,学生之间可以就对方的动作、姿势等进行评价,然后那些训练较好的学生可以向其他学生讲授一些自己的训练技巧,从而实现共同的进步[2]。

二、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初中田径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虽然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但是初中生本身正处于发展阶段,很多方面都不成熟。因此,教师一定要积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一)积极指导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在帮助学生制订适合的计划后一定要让学生先清楚自己学习的动机,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点然后再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在制订好计划后还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法,安排相关的学习进度,保证学生计划的执行。而在这个计划的制订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共同讨论,不能一人独断。比如针对初一的一名女生,她要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锻炼自己的耐力品质,教师可以建议她尝试训练800米跑或者1500米跑。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具体的交谈之后,再进行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训练方法的选择,确保教学计划的可行性。

(二)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在制订好学习计划之后,为了保证学生严格地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自己的学习计划随时地进行自我提问,从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控制能力。同时,教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依据课堂中的信息反馈渠道调整自己教学计划及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在教学中每一个步骤都要及时提醒学生,避免学生出现急躁冒进的情况,让学生踏实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自我监控之中的控制能力。

(三)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只有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地评价自己才有可能实现自我监控,调节好自己的学习行为及过程。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可以先让学生介绍师生之间共同制订的学习计划,并且进行自我分析。然后根据自己在计划执行的过程及自己的表现,与教师交流,最后就自我监控的能力及学习的心得进行评价。这种学生自我评价的开展,有利于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及交流沟通方面的障碍,从而解决问题,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

三、结语

在初中田径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改进,更有利于学生在初中这一关键时期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认识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一定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合作。还要不断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学讲计划 学讲模式 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变化,各种课堂模式应运而生。但与此同时,多数教师面对新课改束手无策、举棋不定甚至无所适从,对此徐州市教研室提出了“学讲计划”,并倡导构建“学讲模式”。学讲计划和学讲模式为我们指点迷津,找到课改的突破口。下面我结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谈谈学讲计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体会。

一、实施“学讲计划”的意义

学讲计划在新课改推进十几个春秋之后的一个必然产物,是江苏徐州教研室首次提出并推进的课改模式。“学讲计划”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为学生主宰课堂为目的,以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以学生“学进去”、“讲出来”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为宗旨。

“学讲计划”的推出,使我们明白课堂怎么改革,如何改变师生关系,以及改革的主要策略,也使我们明确“学”指的是学生自己、合作构建知识,理解知识;“讲”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学生讲出自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体会和感悟等,二是教师的“讲”重点和难点,讲疑点,偏重于“导学”的过程和方法。

二、学讲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讲计划的诞生有一定的理论做基础,主要的基础理论如下:

1.知识构建主义理论。

知识构建的代表人物有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他们主张个体的学生是自主学生,不是被强迫学习。

2.金字塔学习理论。

美国缅因州的训练实验室,重在研究学习方式所产生的效果不同。塔尖的“听讲”学习效果最差,两周后只有5%,而阅读法、视听法、示范、讨论组、实践性学习等,两周后保留90%以上的是先学再讲。

三、学讲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注重自主学习环节,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自主学习是“学进去”的关键,是“讲出来”的前提。如何让学生“学进去”,学生自主学,学什么,教师精心设计的预习学案或者预习提纲,或者预习练习等,都会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课前设计一个探究性问题:请观察下面几个式子,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1)1+2=3;(2)7-3=4;(3)x+2=3;(4)2x-5=0;(5)4x=12;(6)m=5 (7)x-y-1=0;(8)x2-2x+3=0等,让学生课前自主观察,分析这个几个代数式的异同,从而探讨、分析和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课前预习的真正到位,既构建了基础知识,又为课堂上自主交流打下坚实的基础。

2.留给学生足够时间,交流预习所得。

如果说课前预习是自主“学进去”的话,那么课堂上让学生“讲出来”是对预习所学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课之初,教师不能立即进入“教”的主题,应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前所预习的内容,讲出来所掌握的知识和体会,讲出来自己的疑问,这个环节通过交流,也达到互学的目的,同时,他们讲出来,也达到巩固、强化知识之效,在相互补充中,增强学习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如对于上文提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课堂伊始,给他们5分钟~8分钟,交流预习所得。交流时,可以以任务为基础,也可以以问题为引导,也可以以情境为经,以知识点为维,使学生对课前预习情况的交流,感到不突兀。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请结合导学案和预习学案,说说什么是方程,方程和等式的联系与区别,方程的优势有哪些,提出你的疑问。

交流预习情况,还可以以预习情况检查的方式进行,如:

(1)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是的打对号,错的画错号。

1+2=3( ) 1+2x=4( ) x+1=4( ) x+2≥-1( )

(2)通过判断,请你概括方程的概念,再举出几个方程的例子。

交流的过程也是学讲计划中的“讲出来”的部分之一。“讲出来”主要的还应该是课堂上教师在导学过程中,学生随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随时提出问题的过程。

3.突出教师“主导”地位,“讲”重点和难点。

学讲计划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进去”并“讲出来”,但并排除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讲”也不能忽视,否则,课堂上学生自由驰骋,容易“脱缰”。

教师的“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应突出表现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习兴趣;“讲”在于导学,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运用。

“一元一次方程及运用”的教学,教师的讲首先是创设情境,如通过世界名题――鸡兔同笼为情景:上有20头,下有52足,问鸡兔各有多少只?

问题的提出,学生利用算术方法求解而感到困难之时,引出方程的概念和意义,在以这个问题为基础,或者设计生活味更浓的实际问题,如年龄、工程、行程、浓度等问题,也可以借助于名题“水上荡碗”、“父子年龄”等,引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设未知数,怎样找等量关系,如何列出方程,等等。

教师的引导只能是引路,路怎么走还在于学生,让他们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如对于鸡兔同笼的问题,教师指出算术法的弊端后,引导学生通过方程的方法解决,那么,如何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先思考,再合作,再“讲出来”。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实施学讲计划的过程中,怎么样真正让学生“学进去”,再大胆“讲出来”,在课堂上,以“导”为中心,为“学”为重心,以“学进去”为目的,以“讲出来”为手段,课堂上教师“导”学生学、讲、练,那么,我们的初中数学课堂定会改变死气沉沉之态,改变学生被动之状,促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会学,个个善思,个个会悟,从而实现会学、乐学、善学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4

工作计划表就是使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工作计划的内容,表格是工作计划的工具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1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改革的实施为动力,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围绕进一步优化集体备课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扎实开展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利用每单周三的备课组(教研组)活动时间,配合教导处组织备课组老师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论和先进经验,学习阳光课堂的相关理论,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倡导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二)抓好课堂常规,提高教学效益

在日常教学中,要借用备课组的集体力量,认真研究"新课程、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不断改进备课方法,提高备课质量,把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色溶于一体,积极采取集体重点准备、个人能根据班级实际加以调整、教后能及时地做好教学反思。尤其是要以教导处提出的建立阳光课堂为重点,切实做好自身备课。合理安排每一个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教学有针对性、教学有成效。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新教材所蕴含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自主地学、能动地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和发现,真正让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得以贯彻和实施。打造阳光高效的数学课堂。

(三)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研训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穿插组织一些集体备课后的实践性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以及反思性教学交流、研究活动。

集体备课实施程序:

(1)分工协作:由主备教师要提前对后一周(5课时)的教学内容精心备课,备课组其他教师在集体备课前,也要认真钻研教学内容,形成基本的教学思路,为讨论交流作好准备。

(2)交流修改:由备课组长组织好本组教师,按照已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活动。先由主备教师就预设的教学设计作详细地介绍,供其他教师学习、思考。后备课组其他成员对"主备人的教学设计"讨论交流,各抒己见,求同存异,优化方案,达成一定的共识。

集体备课活动要求:

(1)集体备课的教案可以借鉴优质教学资源,但须杜绝将网上下载或往年备课直接打印的"拿来主义";主备人须依据自身教学素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可操作的教学预案。

(2)集体备课"交流修改"前,由主备人确定每次交流5课时中的"1至2个重点课时内容",并告知其他成员认真准备,以利于"交流修改"时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每一次集中交流的时间有限,期望通过此举措调动每位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交流的效率与质量。

(3)建议备课组成员加强教学反思性研究,鼓励教师以"教学问题记录表"的形式将"备课、上课、作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在下一次集体备课时与年级组其他教师探讨、反思,寻找归因。从而能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补救措施。

(四)重视教学管理

本学期,高年级数学备课组将继续加强"教学五认真"工作管理。备课组长配合学校领导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集体备课效益"为突破口,做好教学的各项常规工作。

(1)备课:以集体备课活动为抓手,加强交流研讨,突出个性修改,切实提高质量。

(2)上课:围绕集体备课教案,扎实组织课堂教学;继续关注学生"双基"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成长;关注教师教学水平地提升。

(3)作业批改:严格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规范作业格式和教师批改行为,确保一课一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4)课后反思:认真写好课后反思,将课后反思与集体备课活动、数学教研活动等结合,规范研究的过程,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对以上教学常规工作要求的强化,努力在数学教师中树立优良的学风,刻苦钻研业务,加强研究性学习,强化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意识。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务教研处和数学教研组工作要点为指导,以新版《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深化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以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规范教学行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二、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改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备课组中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年轻教师的研讨研修作用,不断规范教学行为,提高备课组每位教师的业务素养和教研能力。

三、工作措施

优化备课组活动,采用理论学习、座谈交流、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研讨、校本研修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

四、工作安排

1、集中学习,制定本学期年级组数学教学计划,落实组内活动安排。

2、组内集体备课:《认识人民币2》——主备人王群。

3、主备人执教组内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组内数学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观课,评课研讨。

4、主备人执教校级公开课《认识人民币2》。

5、期中考试及质量分析。

6、商讨家长会交流事宜。

7、网络晒课:制作课件、撰写教学设计、上课录课。

8、组内商讨,制定期末复习计划。

9、撰写三个一评优教案、论文。

10、学科教学总结,期末检测。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3一、指导思想

一年级数学备课组本学期将继续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认真组织数学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学行为,求真务实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研究,实践新课程的理念,确保备课质量的稳步提高,并以此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工作思路

在本学期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这习惯一块知识的教学,抓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计算的准确率,为之后的学习打好基础,从而制定本组活动计划,明确本学期目标,落实任务。

三、预期目标

1、提升一年级数学教师课堂组织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

3、组织全体组员积极参与新课程研究,勤反思、勤撰写,提高教师的探究能力

四、具体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严格按教务处的规定,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的教案,只是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本校教学条件,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加强教师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精心准备,把握“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教学目标”这一主题,重点在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的制定上下功夫,集体备课的流程一般为:组长先确定教材交组内老师分散备课,然后在个体备课的基础上集中进行讨论,集体设计一份比较优秀的教案,这份教案由下次上课的老师进行施教,最后进行说课评课等。

7、积极准备一年级的口算比赛。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4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的“信息化生态课堂”为基准,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备课与上课的一体化,实现集体备课与教科研活动的有机结合,与校本培训的高度融合,让集体备课活动与新课程改革携手同行,使备课过程成为教师合作、实践、创新的研究过程,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备课组成员情况分析

我们学科组有两名数学老师,徐时旺老师从教近三十年来一直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对数学教学有自己的执教风格,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管理经验,相信她会带动我们学科组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发展;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工作,对待工作善于学习,勤于钻研,但在学生管理方面有些欠缺。我们组两位老师都多次执教区镇公开课,一度受到领导的好评,基于此,我们要发扬“团体作战”精神,互相学习,以饱满的工作热情、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坚持集体备课,认真落实不流于形式,贯彻数学组的工作计划,为创先进备课组而努力。

三、教研组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和研究,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工作实践中去,进一步提高课改实施水平,重视对学科课程的研究,加强信息化生态课堂的建设。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创造优良的环境和有利条件。

3、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提高教育质量

四、本学期活动内容

1、每单元至少一次集体备课。

2、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讨论和研究。

五、具体活动措施

1、严格按照学校工作计划、教研室工作计划、数学教研组计划和备课组工作计划开展本组的备课研究,并做好相关备课资料的积累。

2、认真钻研教材,尽心设计教学方案,力争高效率地完成备课任务。

精心写好备课材料,尽力做到高质量地备课。

3、备课探讨时,用心听,多提出修改意见,着重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不客气”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提倡多写课堂教学随笔、反思或案例。

4、集体备课作为参考样本,每一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理解、班级学生实际,作出相应的修改。

5、提倡教学相长,平时多开展个人间的合作研讨,交流教学经验,讨论教学问题,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6、提倡多阅读各类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努力汲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效率的教学设计,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备课。

小学数学备课组计划表范文5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文化滋养、以雅育雅、自主发展、享受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现代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以常规落实,质量为首,主题研究,专业提升为工作主题,开展本期二年级数学教研组工作,结合二年级数学组自身实际,重实效、重发展、重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工作策略

用心研究、科学实践、确保质量、促进发展

三、工作要点

(一)注重各项常规工作的顺利开展。

1、备课:按不同教龄段的要求进行分层备课。

在备完全册教案的基础上,坚持课前修改和课后反思,教研组长坚持每周检查,并签注意见和建议。教导处每月抽查。

2、听课、评课:认真开展互相听课、互相评课活动。

特别是听课后的评议活动要落到实处,做好资料收集和记载。

3、作业与辅导:

布置作业的目的明确,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及时收作业,及时批改和发还作业,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

情况。对不认真完成作业或不按规定交作业的学生,应及时了解情况,进行帮助教育。加强对学生问题的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4、研究落实的提优、辅差工作计划,对本班本年级的学习困难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早发现,早预防,早落实,及时解答疑难、补习指导。

可以建议:建立错题记录本(随时记载)、学生成长记录本(随时记载,重点是学困生)、知识要点整理本(每单元集体备课整理,教学过程中完善,到期末整理成有序的知识要点)、建立后进生辅导记载。

5、教研组坚持按计划参加和开展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认真记载,认真总结。

在每周三下午,教研活动时间专时专用,与平时随机的听课、评课、研究等活动相结合,既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全局性,又高质、高效的完成工作任务。

(二)探索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1、用心研究

(1)每位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现代课堂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

要求:每位教师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实践计划,本学期应有至少10%的课堂教学内容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2)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现代课堂教学教研计划,并订出典型课例进行研究,本学期至少应安排5次相关的教研活动。

2、科学实践

(1)结合学科和年段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每位教师在组内展示一节相关研究课。

(3)教研组提供一节相关课例在大组内展示。

(4)本年段结合拟定的现代课堂教学模式,从典型课例入手总结提炼出相关模式。

四、本学期特色工作

1、坚持数学实践作业的设计。

2、坚持快乐周末练习的设计。

3、开展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五、各学月工作重点安排

第一学月:制定本组工作计划,参加期初的教材分析,初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第二学月:继续学习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教学实践研究活动。

第三学月:现代课堂教学展示课,举行小樱桃杯数学竞赛。

第四学月:结合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5

情感策略包括降低焦虑、鼓励自己、了解自己情绪等方法,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较低的策略。在国外语言研究者的论述里,情感策略的使用频率也相对较低。所以如何激励留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进行自我调节,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元认知策略包括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过程、评价结果等,oxford认为元认知策略对其他策略起调控作用。元认知策略是西医留学生使用频率最低的一类,这与语言生不同。说明他们并没有主动地去学习汉语,与前面调查的学习动机有关,他们中大部分都是由于外部原因,如学校的安排等等。元认知策略中使用频率最低的一项是“我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可见西医留学生自己并没有完整的学习计划,更多的是被动地适应学校和老师制定的学习计划。

2.两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差异

如前文所述,结合平时的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为基础,把56名被试分为两组:a组是成绩较差的学生,35名;b组是成绩较好的学生,21名。运用方差检验的统计方法来分析两组学生在使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性。从表3来看,差异性显著的(即t检验p<0.05)有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而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的差异性并不显著。

b组学生在元认知策略上达到3.725,而a组学生只有2.297。说明b组学生具有较完整的学习计划、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习过程。a组学生在这方面则需要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认知策略是学习汉语的各种具体方法。a、b两组学生在这方面差异性显著,说明a组学生还没有掌握好学习汉语的方法,这是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之一。

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差异性也很显著,说明a组学生不太主动跟中国人交流,自己很少调节情绪,他们越不与人交流,学习效果就越差,学习兴趣就越低,就越不愿意鼓励自己,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结论

从以上研究来看,西医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策略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具有和普通语言生不一样的方面;而且通过对a、b两组学生的比较,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启发。

(一)西医留学生整体上更倾向于使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目的语的课堂和社会环境,学校和教师的各种要求规定等等。而他们与普通语言生也具有比较大的差异,他们使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频率较低,这些差异是由于他们的国别、宗教、生活习惯、学习动机具有一定特殊性而造成的。

所以作为西医留学生的汉语教师,应该更侧重于在社会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方面加以引导。语言的真正功能是交流,而不是为了拿学历,教师应该鼓励西医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多接触,多组织交际型或任务型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同时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汉语学习计划,例如教师可以按月份来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并要求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同时也要帮助学生监督自己的学习情况。

(二)成绩好的b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a组学生在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上的差异性并不显著,说明补偿策略和记忆策略具有积极作用,是学生经常使用的策略方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这方面的引导和训练,又要完善这方面的教学手段。

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情感策略的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四种策略对汉语学习的成绩影响更大,因为成绩好的同学在这四个方面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这样我们就相对成功地找出了造成西医留学生汉语学习成绩差的原因,教师在教学上也可以有的放矢,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成绩差的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要严格要求,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协助他们监督自己的学习;要帮助他们总结汉字、生词、语法等的系统学习方法;还要鼓励他们多交中国朋友,多与中国人交流,多鼓励他们的进步,尽量减少他们的焦虑感,以提高他们的汉语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oxford,&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y:newbury house/harper&row,1990.

[2]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6

(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构建良好的个性化网络学习环境

混合式学习的有力保证是达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有效创建,因为数字化的混合式学习可以最大程度上增加学生获取知识技能的机会、途径和方法,充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多种问题和困难,同时数字化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改进、自我提高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功能,其实现了学生正确设定和进行学习规划,使规划内容和学习的交流更加顺畅、便捷和有效,具有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作用[3]。此外,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任务和考核标准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虚拟情境、实验和实践任务,让所有参与教学任务的教师与学生在最快、最便捷的环境中进行各种交流与互动。

1.学生应用Blackboard平台。由于Blackboard平台具有强大的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共享功能,因此学生可以在这里查找和浏览任何有关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相关信息,达到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目的。同时,学生可以借助blackboard这个平台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任务、学习目标等进行整理和规划,并作出详细的计划,从而在这些计划和任务的合理安排下进行课程的预习、学习、掌握、反馈、总结。另外,学生还可以快速地在Blackboard平台与教师或者学习伙伴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稳步提升学习效果[4]。

2.教师应用Blackboard平台。教师在实际的多媒体平面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应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设置、课程管理和课程反馈、总结等活动。诸如,在Blackboard平台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学要求和课程计划上传精心制作的各种教学内容、文档、音频视频等资料,规划与学生和教学任务相关的信息。教师在Blackboard这个平台上与学生进行有关课程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互动,充分实现网络教室方便快捷、有效的教学目的和创设初衷。此外,在这个平台中教师还可以更加有效地、便捷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状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追踪跟进,从而进一步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由此可知,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有效、科学和完善地达到师生在虚拟的教学环境中的交流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成果,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和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根据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设计合理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技能、使其具备评赏多媒体画面的技能、熟练掌握图像处理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5]。多媒体平面设计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和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科学和完善的规划来实现上述教育目的,即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Photoshop的学习与运用、多媒体平面设计基本理实际应用的艺术规律和创作设计的创意思想等。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课程包括专业应用、基础应用两部分。 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课程总共划分为九大模块,其中不同的模块对应不同的学习方法,该模块体现出学生的阶梯式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分析、行为导向等教学方式,向学生讲解知识,设置学习讨论和问题解答活动,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做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6]。除教师讲解和解答外,学生还拥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通过网络协作学习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网络平台中询问相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模式,并进行自主学习。在最后课程审核环节中,应设置络学习经历、期末考试、上机实践及平时成绩等考核内容,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结语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习领域;网络课程;传统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157-02

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表现形式,网络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独特的优势,但是在以传统课程为主导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运作过程中,网络课程必须与传统课程恰当融合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文所指的传统课程并非是指学科体系下的课程,而是指区别于网络课程的,其开发及实施过程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学习领域的课程。传统课程的优势在于其实施过程中学习场景的真实性、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但囿于其教学实施过程的时效性(即不可重复性)及课时量的限制、教学资源获取方式的限制等,往往不能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对知识构建过程的不同需求,以致达不到其理想的教学目标。受教学改革思潮的影响,目前的网络课程的建设已经综合考虑了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像传统教学一样吸纳了现代教育理论(如建构主义理论、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等)。网络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也逐渐具备了“课程”所应具备的各种特征,使用者通过这种形式课程的学习可以达到课程规定的目标(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课程的优点包括:充足的、获取途径灵活的信息资源;灵活的不受时间限制的参与方式;方便的交流平台;体现以学生个人为主体的学习策略设计;多种多样的检查、评价。但由于其团队效果不足、教学过程有一定的松散性等原因,决定了它在高职教育中必然取代不了传统课程。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融合可以从课程设计、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进行,但只有在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这两种课程所具备的特点之后才能到在课程设计阶段综合考虑这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模式。

一、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在课程实施环节的对比

对于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其教学过程要根据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来确定。对普适性的工作过程一般有六个步骤,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下面从分析这六个步骤的实施特点来说明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互补性,相互融合的必要性。

1.资讯阶段

资讯即信息的获取,目的是为制定完成工作任务的计划和决策搜集必要的信息。设计良好的网络课程有充足的资源,并可进行动态的补充和完善,而且充分考虑了信息的筛选、整理以及信息使用的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网络课程,还考虑了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即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来获得知识的意义)这个特点,从而建立了系统化的资源库,并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减小了因为学生个体的差异而造成的知识构建的困难。传统课程往往受制于教学场所、课时以及获取信息的途径等,或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而无法在资讯方面取得满意的效果;如果将资讯阶段放在课外,又缺乏一定的约束性,并不易获得教师的指导帮助,没有有效的交流平台。由此可知,传统课程在资讯方面有明显的弱点,而如果在教学计划中将资讯阶段设置成网络课程形式,无疑将提高资讯的效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决策及计划阶段

决策及计划需要小组协作、教师指导来完成。传统课程的小组协作、教师指导可以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面对面的环境中进行,具有极高的效率及有效的时间约束和关系约束,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及特长,更好地培养团队意识。但是这种协作与指导只能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内有效进行,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取得最终成果,则课程的进行会变得比较困难。而网络课程由于其网络平台具备良好的交互性,小组成员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突破了时间上实时性(同时交流)的限制,使交流可以更加深入、广泛,使得决策及计划有了更宽泛的平台。但由于网络课程中小组成员之间非直接接触而导致的团队成员个体的责任意识及相互配合、协调意识被削弱(这是因为没有了众目睽睽的监督),可能会延长决策及计划的完成时间。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有效结合可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利用课堂上有约束的高效交流制定初步的决策、计划,即使暂时未达成最终意见,再利用网络课程充足的信息资源获及灵活的交流方式完善决策、计划,最终再次利用传统课程形式完成决策及计划。注意,这样的安排可能需要灵活的课时调整。

3.工作任务的实施和检查阶段

对于学习领域的课程,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必须关注六个要素,即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和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的实施及检查不可能脱离这六个要素。传统课程的优势在于可对实际工作进行真实的模拟(或者就是真实工作过程的再现),将工作任务的六个要素真实地表现出来。并且在整个工作过程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便捷的交流、紧密的接触,成员之间的感情培养、团队协作的直观表现,更能反映与企业生产过程一致的场景。当教学条件无法满足真实环境的传统课程的要求时,采用计算机虚拟的形式或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例如发电厂运行、变电站运行、调度运行以及电路设计等都可采用合适的仿真平台,利用网络课程形式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课程仍是传统课程形式,并不能因为使用了计算机而将之归结为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的优点在于非常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资源及学习策略,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快速构建,避免了学生个体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它缺乏团队协作所必备的许多因素。因此,工作任务的实施和检查阶段应该选择以传统课程为主,有些对团队协作要求较弱的,利用虚拟场景可完成的任务则可利用网络课程完成。

4.评价阶段

“评价”是对整个工作任务从计划到实施的整个流程的评价,包括计划自身是否完善、计划的执行情况、产品的质量、工作过程的组织情况、工作中个人的表现情况等等。传统课程的“评价”环节与其工作任务的实施一样都面向真实的场景,小组成员在工作任务实施过程中已经经过充分的交流,各成员的表现及意见的表达都一览无余,因此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最终意见;网络课程由于缺乏成员之间直接接触的交流,因而其“评价”环节难以实现(仅凭在网络交流平台上留下的只言片语以及网络测评结果来评价具有生产性质的工作过程是不现实的)。

二、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的融合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学习领域的课程,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设计应该在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换过程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和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前面分析的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的特点,从如下两个方面考虑融合设计问题。

1.依据学习领域的特点确定采用的课程形式

德国的李索普和胡辛佳(Lisop/Husinga)将学习领域分为三种类型:基础性学习领域、迁移性学习领域和主体性学习领域(高职教育通常完全包括这三种学习领域)。对于基础性学习领域,按照其定义――目的在于获取基础的理论定向知识,使学科专门化的重点内容与学习者的社会化过程、个性问题及其经验实现一体化,奠定必要的知识关联及对其反思,实现与科学性原则的链接――可知,该学习领域更注重理论知识的构建。其实,在高职教育中,学生所学的内容既包括基础知识又包括系统知识,因此不可能完全拒绝传统的学科体系的内容,而允许学科体系的学习领域存在,即为学习“理论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学习领域的存在。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这种学习领域更适合网络课程的形式,当然有时也需要采用传统课程形式作为补充。

迁移性学习领域,目的在于通过选择典型的传统和现代劳动组织的情境进行教学,获取工作实践知识,要求必须在对现实工作进行模拟的基础上组织学习,使情境性原则的应用成为可能。它对工作环境要求严格,故更适合传统课程形式。

主体性学习领域,目的在于除掌握客观具体的技能与专门知识以外, 经验与反思、利益与冲突以及文化与社会的因素在这里都成为重要的内容。它对工作环境要求实际上更为严格,也是适合传统课程形式的。

当然,学习领域本身并不能直接与课程形式对接,这里所说的适合某种课程形式只是初步的选择趋向,不是指具体的实现。

2.依据学习情境的特点确定课程形式

在确定了学习领域之后,是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可以直接与课程形式选择进行关联。

学习领域课程的设计者认为,学习是在特定情境下,学习者借助外界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支柱。可以这样理解:“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而“情境”、“协作”、“会话”是“意义构建”借以实现的的基础。从选择课程实施的角度(而不是从整体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只需关注其中的“情境”、“协作”、“会话”即可。

“情境”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注重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 “学”。由前面分析可知,网络课程更擅长信息资源的获取,所以当需要大量获取信息资源时可适当采用这种课程形式;若需要获取的信息资源不是很多,采用传统手段可以方便实现,则采用传统课程形式。但是这种信息资源仅限于图、文及视频资源,对于实景的信息则只有传统课程才具备。

“协作”学习使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是一个交往与培养社会能力和民主价值观的过程。我们已经知道,网络课程的“协作”是建立在虚拟平台上进行的,是在在学习者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不方便集中学习时进行的。当课程对紧密接触的“协作”没有特定要求时,可采用网络课程形式。反之,当课程对紧密接触的“协作”有强制要求时,则需要采用传统课程形式。

“会话”可帮助学习者从其他同伴的多种解释中认识认知的灵活性、获得知识迁移能力,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与“协作”相似,采用传统课程或网络课程形式的影响在于“会话”实现的途径。我们并不能说网络课程不擅长“会话”,但从交流的效果来说,它确实不如传统课程。

三、总结

网络课程与传统课程两种课程形式的融合,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佳的知识构建。它们的合理融合,能充分发挥两种课程形式的优势,做到两种课程形式的优势互补。网络课程和传统课程的融合应该从课程设计阶段开始考虑,并贯彻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设计阶段需要考虑的是融合的策略,而实施阶段则考虑的是融合的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47-53.

[2]陈小君.网络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技术教育研究,2006,(9):101-102.

[3]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彭聃龄.认知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53.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8

培训是提升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主要途径。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缺乏对教师的生命关怀影响其培训效果。教育生态观整体系统性、动态开放性的基本理念及对教师内在认知与追求和谐发展的关注,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供了新的视角。依据教育生态观从培训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活动设计和学习评价四个方面设计并实施培训计划,使培训效果有较大的改善。

【关键词】 教育生态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0—0070—05

一、引言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引起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育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1]。2004年1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2005年4月,教育部又制定并开始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目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培训时间短、缺乏层次性、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培训方法单一等[2]。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只关注教师个体,没有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工具性价值取向明显,未关注教师身心和谐的发展;培训是静态的、封闭的,与教师的教学和学校日常生活相脱节,无法真正指导教育实践,整个培训处于生态失衡状态,这是导致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不佳的深层原因。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能囿于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教育学范畴,要研究和解决教师自身发展中遇到的纷繁复杂的情境和问题,必须超越单一学科思维方式的局限。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与校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尝试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思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问题。

二、教育生态观为中小学教师教育

技术能力培训提供理论参照

生态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理念的崛起还是最近十多年的事情,但发展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让人难以预料。当前,生态的理念已不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而是广泛渗透、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否具备生态思想,几乎成了人们是否具有前瞻性、现代感和良好素质的一种标志[3]。国外学者首先用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来分析教育现象。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Waller,W.)首次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4]。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前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于1976年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对其进行论述[5]。教育生态学是借用生态学的观点探讨教育系统内部规律的一门学科,力求借助生态学研究的观点建立一个更为科学的、促进人的最优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教育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益,促进教育功能得以最佳的发挥[6]。教育生态观强调对教育现象进行生态分析,是一种注重整体和谐、动态开放、真实有效、追求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式[7]。运用教育生态学的观念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眼下研究的热点。教育技术能力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教育生态学为研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供了理论参照。众所周知,当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具有“高利害性”,即培训与教师利益挂钩,虽然教师通过培训可能获得一些利益,但这种工具性价值取向容易失去培训本身的意义和教师的长远发展,可以说,缺乏生态观的培养模式,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的能力。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生态化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为全面提高安徽省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安庆市师训中心于2011年正式启动实施了安庆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计划。该计划运用多种途径和手段,组织安庆市中小学教师完成50学时的教育技术培训,使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至2012年底已连续开展了四期培训,共有480名教师完成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对前两期培训学员跟踪调查以及对培训计划的反思、总结,探索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模式,该模式系统、动态地设计培训计划,重视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强调学习活动设计,在提高教育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情感和职业责任感不断成熟,其内心认知、追求也得到了和谐发展。笔者作为培训教师参与了培训计划的研制工作和生态化培训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一)培训分析

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必须进行培训分析。首先需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只有了解培训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计划。在了解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再进行培训目标分析和培训内容的分析。另外,培训教师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培训质量,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培训团队则显得尤其重要。最后,选择一个理想的培训场所也能为培训带来良好的效果。

1. 培训需求分析

当前,各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部门制定培训计划,教育部门聘请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担任培训主讲,培训内容由培训者根据经验设定。在这种自上而下的培训计划中,一线教师在培训中处于缺位状态,培训者和受训者相脱节,培训者不了解受训者的需求,受训者不明白培训者的意图,培训效果受到限制。这种不关注教师内在需求的培训计划自然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是迫于社会需求的评价机制的压力,为了拿到一纸证书参加培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7]。教育生态观将教师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关注教师的现实需要以及教师主体如何成就自我,如何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8]。教育生态观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培训计划应来自于受训者,而不是学校领导、培训者或是其他人,培训计划主要解决他们在教学中、学校生活中以及在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获得解决。

培训需求分析需要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我们在制订培训计划之初就和师训中心对安庆市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方面,43.6%的教师缺乏使用Office软件的相关技能,67.3%的教师不能胜任图片、音视频素材的处理,另有55.8%的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77.3%的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在希望获得的培训内容方面,75.9%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软件的使用,65.5%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运用方法,51.7%的教师希望学习教学设计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法及案例。在培训方法方面,72.4%的教师喜欢案例分析的方法,69.4%的老师希望能与培训专家和其他学员进行沟通、交流,58.9%的教师希望培训过程中能给予实践的机会,只有9.2%的教师希望聆听专家讲座。通过培训需求分析能为培训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

2. 培训目标分析

很多培训的失败源于没有明确的培训目标,特别是师生之间没有就培训目标达成一致性认识[9]。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一方面,学校经常抱怨培训结业者只知道一些“事实”,却很少知道怎么做;另一方面,受训者也常常抱怨他们在培训中没有学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知识和能力。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对于教学是必要的”。通过培训,学员学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正如有些学员提出的:“老师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到底是用来干什么”,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认真分析培训目标。生态取向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师能够知道些什么”,注重人的主体地位,突出人与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谐性,帮助教师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在道德、情意、责任感等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最终实现了专业成长的成熟。

3. 培训内容分析

根据教育生态观的整体和谐、动态平衡的思想,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应以教师的初始能力为起点,培训内容要与教师所处的教育生态系统相适应;强调培训内容对实际教学情境的指导作用,采用案例教学以展示真实的问题,使培训更具吸引力;倡导教师参与培训过程以及合作的教师文化的建立。按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要求,结合对培训的需求分析将培训分为9大模块,课时安排、培训主要内容和培训方法(见表1所示)。

培训计划将教师进行分组,由于不同学科教师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加强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会在学校内创造一种自然而然的共享知识的文化环境[10]。在分组过程中打破学科界线,规定5-6人为一组,组内为同一学科的教师不能超过2人。这种分组方式起到良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美术老师很受欢迎,因为在最后的展示环节中,美术老师总能把展示课件美化得很漂亮。分组之后要求学员注册网络学习账号,以便后面的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包括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注册学习账号、申请E-mail、加入培训QQ群、开通QQ空间、在教师博客上注册个人博客等。

表1 培训模块分析

[模块\&课时

安排\&主要内容\&培训方法\&模块一:培训准备\&4\&了解培训计划、建立学习小组、完成网络学习用户注册\&操作示范、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二:初识教育技术\&4\&通过教学案例感受教育技术\&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三:教学资源搜集与利用\&4\&教学资源搜集与管理的方法\&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四:多媒体课件开发与素材制作\&12\&PPT课件深度开发与教学应用,多媒体素材加工、处理\&操作示范、自主学习\&模块五:导授型教学设计\&4\&导授型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六:探究型学习设计\&6\&探究型学习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案例教学、讲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七:教学实施方案设计\&4\&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模块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讨\&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讲授、自主学习\&模块九:成果整理与展示\&8\&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并进行班级展示\&交流讨论、协同设计\&]

4. 组建培训团队

培训团队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质量,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培训团队需要具有多样性。我们的培训团队既有高校教育技术专家、参加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部级培训的种子教师,又有中小学教学名师和信息技术老师。高校教育技术专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从宏观上把握教育信息化的脉络;种子教师能够带来先进的培训理念和培训方法;教学名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学名师教学现场的观摩,能够提高学员教学能力;在实际培训中,学员会遇到很多技术问题,阻碍培训进度,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5. 选择培训场所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场所一般设在高校或者是某些教育机构,这些场所与教师实际教学环境有很大的差异,不利于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选择安庆一中作为培训场所,首先是因为那里有较为先进的网络教室,能够满足120人同时参与培训;其次,安庆一中坐落在市中心,方便学员参加培训;最后,安庆一中具有百年历史,校园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在和谐的环境之中,容易造就教师认知的和谐发展。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者分析应当是培训分析的一部分,之所以单列出来探讨是因为教育生态观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调查和访谈中我们发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常把参加培训的名额分配给各个学校,学校指定学校的骨干教师参加培训。有些参加培训的老师明确提出自己不想参加培训,是学校要求来的。带着这种被动的情绪是无法很好完成培训任务的。有些教师想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校却没有给机会,这就造成培训资源的极大浪费。在我们的培训计划中,教师需要提交一份书面申请书、一份教学设计方案和与之配套的PPT课件才能获得培训资格,申请书包含学员的基本信息,帮助培训者了解学员的基本特点、初始水平和培训态度,同时也保证了学员是自愿参加培训的。整个培训计划则是围绕培训前所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配套PPT课件的修改、完善展开,目标明确,可操作性较强。

(三)学习活动设计

传统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主讲教师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注重讲解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主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员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显得沉闷、没有生气。教育生态观将教师放到一种动态关系中来理解,无论是在课堂情境中还是在教研室情境中,都将教师放在一种关系系统中进行研究,帮助我们透过表面现象去理解教师个体知识或行为发生的背景和原 因[11]。生态化取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要教师与他人合作,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创新培训方法,重视学习活动设计,让教师积极地参与到培训过程中,在教师熟悉的教学和学校生活情境中进行培训。网络的出现使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有了创新的机会和可能,学员们可以借助网络中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E-mail与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在QQ群或BBS中就某个主题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学习经验和教学心得,还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的培训经历与心得,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反思。

1. 课堂面授学习

课堂面授学习主要用于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培训,主讲教师多为高校教育技术专家。虽然在培训计划中尽量减少课堂面授学习的成分,但它是培训中不可缺少的基础部分。课堂面授学习以培训教师控制为主,但这不意味着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听讲。首先,培训教师可以凭借个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学员的倾听。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技巧增强培训效果,比如使用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引用最近发生的事情或流行的事物能够激发学员的兴趣,采用聊天式或对话式的风格能够拉近与学员的距离。最后,课堂上应增强师生交互,培训教师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主题,在讲授过程中采用开放、思辨的问题引发思考,不直接告诉答案,而是通过开放而思辨的教学方式,促使学员对知识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

2. 个别化自主学习

个别化自主学习是本培训计划中设定的主要学习方式,几乎所有的学习模块都设置了个别化自主学习。培训教师采用任务驱动学习模式,把任务和相关的资源在QQ群或课程论坛之中,学员通过对学习资源的浏览、学习,完成设定的任务。个别化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我们发现,学员一开始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较差,这就需要培训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学员逐步培养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这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交流讨论是学习者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采用交流讨论可以加强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开拓学习者的思路,促使学习者自我表达,在人与人交流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培训教师首先设定好讨论主题,组织学员进行讨论。主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课堂内完成的,主要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这类主题较为简单;另外一种是比较复杂的主题,需要给学习者充分的讨论时间,如果在课堂上没有完成讨论,在课下可以通过QQ群、BBS进行线上讨论。

4. 协同设计学习

教师专业发展最理想的方式是合作的发展方式,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营造开放的、合作的教师文化,形成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行为准则。在本培训计划中,小组最终要完成组内成员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的修改和完善,并且每组至少选出两部作品在班级进行展示。在学习过程中,学员彼此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信任,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潜能,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四)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是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重要的环节,没有合理的教育技术评价体系是影响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瓶颈问题,造成培训目标不明确,方向不清楚,进而影响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 [12]。本培训计划中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评价。首先,由于小组交流讨论充分,并且学员通过协同设计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每个人承担的角色、完成的职责和作出的贡献是不同的,小组成员间的评价最为客观,因此,在评价主体上改变以往单纯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强调加入学生间的互评,形成教师和学生两级评价主体。其次,将学习者参加培训前提交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与培训后经修改、完善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学习者成长情况。最后,学习者在学习结束后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远程培训平台上进行教育技术能力考试,将考试成绩作为学习者评价的一部分,评价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

四、取得的成效

培训组在对前两期培训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生态化培训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用于后两期的培训之中,效果较为明显。

第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得到提高。前两期学员在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上参加教育技术能力考试优秀和良好率为27.9%,后两期的优秀率为17.5%,良好率为31.7%。另外,经过培训后,后两期学员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课件质量有明显的提升。

第二,学习者对培训的满意度增加。前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占76.7%,后两期学员对培训满意或基本满意的达92.5%。另外,前两期学员认为“多媒体课件开发”模块设置最好,认为“学到了实际的知识”,其他模块设置意义不大。后两期学员认为每个模块的设置都很合理,没有特别偏爱某个模块,这反映出按照教育生态观基本理念制定的培训方案能让学员投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培训计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较好。

第三,建立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教育生态观理念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更加关注教师的内在需求,促进教师自我意象的完善以及教师理想、追求的不断发展。教师参加交流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在学习中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各学科教师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协同学习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形成了开放合作的教师文化。

五、总结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是一个迫切的需要,当前的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今后的培训将在培训模式和培训方法上进行创新,进而提高培训效果。本文从教育生态观的视角探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对其问题的思考,而如何让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效果更加明显,则需要各级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钟晓燕,瞿堃. 职前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12-115.

[2][10] 罗秀梅.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对策探析[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8):77-80.

[3] 张晓黎. 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 嘉兴学院学报,2007,(7):98-100.

[4] 阮阳. 生态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 任其平.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培养模式[J]. 教育研究,2010,(8):62-66.

[6] [11] 文丽萍. 生态学视域下的教师发展[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7] 黄纯国. 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6):60-63.

[8] 马香莲.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视角——教师生态文化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6):89-91.

[9] 林雯. 高师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策略与案例解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12,(5):62-65.

[12] 张进宝,杨雪萍,裴纯礼.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1-4.

交流生学习计划范文9

一、科学、合理地进行小组划分

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之一包含了小组科学合理的划分。因此小组划分要充分具备两点:一是合理,二是科学。这里所指的合理是小组在划分过程中应把学生的学业基础纳入规划范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充分考虑。比如:如果班级里有60名学生,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依次分为优、中、差三个部分,若计划6人一组,那么这6人中就必须要囊括这三部分的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分组,使每个组的能力水平都得到均衡,有利于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

小组划分时除了要使各组在学习成绩上达到均衡外,还应该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性格考虑其中。比如,把自制力强且性格稳重的学生与自律性差、调皮的学生归于一组,这样的组合可以起到以优带差的作用,让其两者可以充分互补,从而为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学讲计划的主要宗旨即在于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那么,教师设计的预习学案就为学生探究“学什么”、展开自主学习、合作预习提供了依据。比如:我们在学习“梯形的面积”一章前,教师向学生抛出问题:“什么是梯形?该怎样求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如果一个梯形的上边为4 cm,下边为7 cm,高为5 cm,那么这个梯形的面积是多少?”这一系列的提问,为教师和学生在课上的预习交流奠定了基础。

2.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式

学生通过预习环节能够在课堂上的预习交流中积极发言。而课上的预习交流则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所了解到的知识,对于前期学习的心得体会在小组中、在课堂上大胆讲出来。比如,在之前的课前预习中,学生明白了梯形的概念,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即为四边形,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得方式为底乘以高;求三角形的面积就用底乘以高的一半,若底为a,高为b,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为1/2ab;梯形的面积则为两底相加之数乘以高的一半。

如果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在课前几分钟就能够对预习内容相当熟练,那么也算完成了预习任务,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打下一定基础。

3.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明确讲什么、怎么讲

梯形一章的重点内容在于求算梯形的面积,而难点则在于怎样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讲出课前是利用何种方法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推导方法,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求异思维。

学生利用课前的合作、讨论,得出一个个推导方式:一些学生说若把梯形看成两个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面积加起来即为梯形面积;另一些说可以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那么,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就是梯形面积;还有一些学生则认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组合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按照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底和高的关系,就可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即上下底相加之和乘以高的一半。

学生有理有据的分析,使教师不用再着重讲解梯形面积的推

导,而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对知识加以构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组学习中得到彰显,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把掌握的知识大胆讲解出来,从而使班级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由于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在年龄、习惯以及能力上所具有的特殊性,因此作为该阶段的老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课堂类型,把“学讲计划”灵活地运用开来,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课改需求,满足素质教学的需要。而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需注意和学讲计划充分融合,使数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下变得不再难学,让学生逐渐在学习过程中爱上数学这门学科,爱上学习。